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脱贫攻坚年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燕俊芝”为你整理了这篇年度医疗救助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我县医疗救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医保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实施社会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简化流程,切实履行了以民为本、救民于困的根本宗旨,为扶贫攻坚、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2020年,我县医疗救助累计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6312人,支出救助资金657万元;住院、门诊医疗救助26616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341万元。实现全市协议管理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
二、主要做法
1、2020年是全国扶贫攻坚年,贫困群众医疗救助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配合扶贫攻坚目标,发挥医保部门自身优势,依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平台,精准掌握救助对象就医花费情况,做到所有扶贫人员全部第一时间纳入“一站式”医疗救助系统、未在本市“一站式”医疗机构就医的,保证给予“后续救助”不落一人,在上级多次扶贫检查中,我县医疗救助工作未发现任何问题,且得到了各级领导、上级部门的认可和表扬。
2、落实省医保局有关“医疗救助资金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积极对接县财政、民政、扶贫等部门,率先在全市县市区实现“医疗救助资金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全额资助我县重点救助对象26312人,投入救助资金657万元,这一举措对进一步提升我县医疗保险事业群众满意度成效明显。
3、4月份在市局文件要求全市协议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救助的利好政策下,“快、准、全”的进行我县医疗救助政策标准等系统参数维护与救助对象特殊人员身份的录入、测试,第一时间让我县重点救助对象在全市范围内享受到“一站式”医疗救助的更大便捷,减轻了他们的医疗垫资压力,并在本年度的 “一站式”运行过程中积极和市局、山大地纬网络公司提出系统优化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医疗救助“一站式”的平稳运行。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2006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一年,是全省“811”污染整治行动的攻坚年,是我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年。一年来,我区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市区长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化工企业整治、钙产业污染整治和农村畜禽污染综合防治,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步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2006年省政府生态考核中衢江区被评为优秀,名列衢州各县(市)、区第一位。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环境污染整治进展顺利。一加大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力度。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制定《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出台《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搬迁补偿办法》,区财政安排化工企业搬迁补偿资金3400多万,加大化工企业整治搬迁力度,开发区内49家化工企业已关停33家,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年度目标。通过整治,化工(本文:范文大全)企业污水排放量从整治前的5000吨/天下降到400吨/天;COD排放量从6.12吨/天下降到0.13吨/天,年减少排放1911吨左右;氨氮排放量从0.92吨/天下降到0.03吨/天,年减少排放290吨左右,园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投诉大为减少。二深化矿产品加工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区内所有水泥机立窑按期全部拆除,拆除了部分石灰窑和石灰棚。三提前一年完成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养殖业的整治,削减生猪饲养量1万余头,拆除网箱与围湾养鱼面积2万平方米,圆满完成整治工作任务,有效减少了养殖污染,水库水质保持在Ⅰ-Ⅱ类,确保了全市饮用水安全。
二是顺利创建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全区上下四年多来的共同努力,去年6月、11月我区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国家级的验收,四年多的创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四年多来我区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规划为指导,通过每年乡镇(街道)、部门生态环保责任书的形式,将创建任务、指标分解到乡镇(街道)、部门,并组织实施,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较好。建设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62.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2%;新增绿色通道里程72公里;投入897万元完成了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投入30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建设清水河道20.5公里;投入1800万元完成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11处,受益人口2.15万人;投资1377万元,新城区基本完成五纵五横地下污水管网工程,城市污水收集率达到58.71%;投入1000万元对老城区振兴中路进行了污水收集、道路硬化、亮化和绿化改造,解决了道路积水、生活排水等问题;实施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工程等等;四年来各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3.9亿元,生态工程发挥了应有的成效。
三是农村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实施了1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完成3家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共建厌氧发酵池1950立方米,改建排污管道4623米,新建酸化池9个,氧化深沉池600立方米,并配套消纳土地490亩。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我区被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深入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示范村”建设,完成3个村的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全区生活污水沼气示范村达16个;新建户用沼气池1573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0座,新增沼气池容积2.33万立方米,户用沼气池投资361万元。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效途径,引进生活污水生态绿地处理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完成了灰坪乡外山村、太真乡竹埂底村、湖南镇华家村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试点建设工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成3座城郊乡镇垃圾中转站,107个村推行了“户集村收、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成村级垃圾分拣场107个,配置垃圾收集车182辆,招聘村级保洁员260名,182个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50%。
四是产业调整提升步伐加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注重存量提升和增量优化相结合,建立项目落地决策咨询联席会议制度,抬高了绿色门槛,全年否决了8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重点发展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高档特种纸利用外资嫁接提升,仙鹤特种纸公司入选《福布斯》2006年度“中国潜力100”榜;建材业全面拆除了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发展了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钙产业以成功举办科技论坛为契机,加快改造提升步伐,新建、在建新型石灰钙企业40多家,被授予“中国碳酸钙产业基地”;竹炭产业依托技术和品牌优势,吸引了一批外来企业,拓展营销网络。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2006年新增清洁生产企业4家。2家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废纸造纸企业已建成废水生化处理设施,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率达到61.6%。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业步伐,生态高效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积极实施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建立市、区级示范点15个;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和有机食品3个,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3.25万亩。注重以生态山水、“农家乐”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34.6%。
五是生态宣传及创建活动得到深化。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开展多形式宣传,营造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在《衢州日报》、《今日衢江》报上多次出专版宣传生态示范区创建4年来的成就;制作了生态宣传的电视专题片,区委宣传部对外发行《衢州清源、秀美衢江》明信片2万张,制作了1000册生态画册,充分展现了我区生态示范区创建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举办企业循环经济与节能降耗讲座,抓好企业管理人员环保业务知识的培训。实施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乡创建工作,灰坪乡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湖南镇、黄坛口乡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市级预验收,新增廿里镇彭家村、湖南镇湖南村等6个市级生态示范村。组织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创建省级绿色饭店1家、省级绿色学校2家、省级绿色家庭2户、省级“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1个。
六是生态环保能力建设得到了加强。新城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建设得到了加强。乡镇开展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建设,以乌溪江源头的湖南镇为试点,实施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由省、市投资我区配合,完成了江山-衢江区、丽水-衢州交界断面的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得到了加强。按照国家、省、市部署,认真开展项环保专项检查和“绿剑”行动,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强化“三同时”巡查、验收制度,提高设施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水平。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打击力度,全年无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发生。
总的来看,过去一年,我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扎实苦干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基础薄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生态环境还较脆弱,形势不容乐观。对照全省“811”污染整治目标、省级生态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的要求,我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产业结构偏重,经济总量明显偏低,第三产业落后,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同时单位GDP能耗和排污量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明显,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二是环境监管需进一步加强。去年省里对我区开展了4次飞行检查,我区企业的达标率只有45%左右;“绿剑”行动达标率73%。这与市区长生态环保责任书提出的90%要求和环保模范城市100%要求都有很大的距离。三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水平不高。特别是畜禽污染、村容村貌整治急需加大投入。四是环境压力仍然较大。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整治,时间紧、任务重,还有很多艰苦、复杂、繁重的工作要做,这是一项硬任务,是衢江区07年生态环保市区长一票否决的一类指标,也是衢州市省市长生态环保一票否决的一类指标,我们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五是部分现状指标与省级生态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差距较大。与省级生态区建设指标差距主要是: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要求达到50%以上,我区目前为1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万元GDP化学需氧量不超过7千克等,这些我区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在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方面主要是万元GDP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等方面与标准有较大的差距。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面对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坚定信心,把生态建设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切实加大对生态建设工作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抓好生态区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各项工作,确保生态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2007年我区生态区建设总体要求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第七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生态省建设、省“811”环境污染整治的总体部署,坚持“工业立区、开放兴区、生态建区、特色强区”四大战略,大力推进“生态建区”战略的实施,大力开展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整治、矿产品加工企业环境综合整治等污染整治,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大力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区的创建,改善我区环境质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年全区环保约束性指标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其它主要预期指标:工业和生活氨氮排放总量削减5%,总磷排放总量削减4%;水体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出境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具体工作有以下三方面。
(一)着力培育生态经济,加快“生态化”建设。产业是经济的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把产业摆在首位,以生态化的理念抓产业发展,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着重抓好三大生态产业:
1、生态农业。充分依托和发展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优势,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营造农业新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行安全、高效、优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为抓手,建立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抓好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园区、万亩柑桔精品园、万亩笋用竹、万亩绿色蔬菜、千亩有机茶基地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按照面上推广与重点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鼓励使用有机肥和新型肥料。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和农田灌溉水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注重农产品品牌开发、经营和保护,逐步形成我区绿色、无公害、健康、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优势启动资源优势,扩大生产优势,创造经济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档次。四是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通过承包、转包、置换、代管等多种方式,将土地适度向懂生产、重技术、善管理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生态工业。坚持工业经济第一经济不动摇,在增量推进和总量提升并举中,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产业培育上,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按照衢州市410产业规划的分工和布局,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档特种纸、机械、新型建材、优质碳酸钙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艺创新、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横向做粗和纵向拉长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加快开发和发展清洁能源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竹制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和沼气能源,系列开发以农产品为依托的绿色食品,深度开发竹炭系列产品,努力做强绿色产业。在工作着力点上,注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坚持工业项目落地决策咨询制度,突出抓招商选资,提高绿色门槛,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坚决不进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高能耗项目和重污染的项目,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节约型的先进制造业。二是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推动传统的单程式生产向循环生产转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向“减量化”发展转变,传统的废弃物处理向资源再生利用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做好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文章,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三是大力推进清洁化生产。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3、生态旅游。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我区的生态优势,积极打造“城中山水、生态衢江”的旅游品牌,建设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整合资源,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农家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旅游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做大做强三大旅游业。一是生态休闲旅游业。重点抓好双桥黄金海岸休闲度假村、太真养生园、灰坪森林、溶洞探险游、紫微山风景区、九龙湖风景区等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形成贯穿南、北的生态旅游休闲带。二是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经营规模化、操作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竞争特色化的要求,切实抓好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黄坛口乡农家乐、横路兴隆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村、点建设,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我区旅游的新亮点。三是文化特色旅游业。积极挖掘衢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重点做好金仙岩文化公园、全旺古官窑等项目的开发建设,把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
(二)持续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不断提升生态发展水平。
1、开展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省级生态区的创建是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的前奏,这是我区继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上半年区生态办要完成创建规划的编制,并报请区政府、区人大审议。力争二年内完成10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任务,今年要争创省级生态乡镇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深化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争取在二年内达到省级生态区建设考核指标的要求,力争在2008年底创建成省级生态区。
2、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创模”氛围;二是分解落实创模任务,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分解、落实工作;三是强化新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四是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示范点创建工作。以生态“六个一批”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努力争创出一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全国绿色社区、学校、家庭等全国性的先进单位。五是确保完成各类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任务。要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水土流失治理、万里清水河道、“下山出库异地脱贫生态移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清山白化”治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绿色通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旅游区环境达标等工程建设,并按责任书要求确保全面完成,已完成的要继续扩大覆盖面。
(三)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1、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一是强力推进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依据区政府报省政府批准后制定的《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规划》的要求,确保2007年9月底前关停和搬迁剩余的16家化工企业,按照省整治办下发的《浙江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管理细则》,切实注重整治过程中的各类原始资料收集和整理,确保10月底前通过省整治办的验收,摘掉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的“帽子”。二是以上方镇为重点,深入开展全区矿产品加工企业污染整治,2007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削减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钙产业的品位、档次。
2、加大对乌溪江、铜山源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在两流域创建一批国家优美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建成一批市级生态村,完成流域内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对无法达标排放的企业要依法关停,保护和稳定三大水库的水质,确保市、区邻近县(市)几十万群众的生活饮用水安全,为钱塘江流域下游水质稳定提供保障。
三、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确保生态区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用生态理念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区建设和创模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部门,既明确分工、责任包干,又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空白”,确保生态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制订生态区建设考核办法,要将环保工作纳入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通过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辖区环境质量、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以及循环经济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污染总量增减等方面考核,切实强化生态环保工作责任,规范环境管理行为。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社会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3、着力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目标,以“五整治一提高”(整治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垃圾固废污染、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池塘污染、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确保覆盖全区20%以上的行政村。要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力度,完成34个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治理任务。要扩大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覆盖面,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70%。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建成湖南镇污水处理站;在乡镇(街道)采用湿地处理等模式,开展农户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新晨
二是严格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严控排污总量,严格环境准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按照我区环境容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总量控制任务分解到排污企业,对排污总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抬高开发区工业项目的入园门槛,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健全项目落地决策联席会议制度,对拟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审议,严把项目准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