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小公鸡和小鸭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公鸡和小鸭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今天,小青蛙、小公鸡和小鸭子还有小乌龟约好一起去小猫家的院子里玩。

小猫在家忙着给他们准备它们爱吃的食物。有小青蛙爱吃的害虫,小乌龟爱吃的肥肉,小鸭子爱吃的小鱼和小公鸡喜欢的小米。可是做着做着厨房突然渐渐地暗了下来,小猫抬头一看“呀!下雨了,朋友们该不会被雨淋湿了吧!”小猫赶紧从衣柜里挑出一把最大的雨伞,不管三七二十一冲出卧室向外跑,看见朋友们正在淋着雨,便说:“你们快点到伞下来。”小青蛙对小猫说:“谢谢你,我们不需要伞,你给小公!因为它不能一直淋着雨,要不然就成了落汤鸡了。”小公鸡听了,感激地说:“谢谢你们,你们不愧是我的好伙伴。”小猫说:“不用客气,进来吃点我给你们做的食物吧!”

四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到小猫家,吃着美味的点心,脸上乐开了花。这一天五个小伙伴过的可开心了。

李沧区虎山路小学二年四班  权婧慧

三年级:权婧慧

第2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中国近代教育家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发挥图示、教具的作用,课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使学生迷恋,还要把当今的信息输入课堂,使课堂上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

1、激发求知欲 培养学生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学到很多知识。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则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例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时把大泉晶莹活泼,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摇曳凸现出来,知识点具体而鲜明,制造了悬念,激发了求知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2、巧设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设提问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上,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教师要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处提问,如教学《草船借箭》的难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执教《林海》、《草原》等课文时,教师利用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及歌曲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能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由嫌幸蛔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创设情境有很多的方式,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录像来渲染气氛,还有教师或学生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教师要使学生大脑高级精神活动的兴奋,固然与学习内容的刺激有关,同时也是与环境条件的刺激有关。新颖生动富于变化的刺激,才能收到理想的兴奋效果,才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4、运用直观形象 激发学习兴趣

第3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一、教师要上好语文综合实践课

新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一是突出语文教育目标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体现“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二是突出语文的实践性、应用性。体现为: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精神,教师要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综合学习实践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归宿和目的。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注意的方面包括:第一,要注意趣味性。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综合性学习内容。第二,要注意应用性。教师所设计的学习内容,一定要目的清楚、目标明确,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愿意自己设计,自我约束,愿意为此学习付出巨大的努力。第三,要注意适应性。教师要就地取材,开发校本资源。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只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因此,教师组织活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第四,要注意量力性。综合性学习很能引起学生发现、探究、创造的欲望,但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承担。就是说教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完成。还要考虑教学时间,根据时间来安排大小实践活动,以利于激发、挖掘学生兴趣和潜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稳步提高。

二、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遵循“师道尊严”的理念,要求学生是听话的、服从的,这样才是好学生,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的教主宰了学生的学。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共同体,教师不能用权威的面孔对待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要把学习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来制定教。在教学过程的转化中,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教师从授人以鱼者转变为授人以渔者。学生不再被动地去学,逐渐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成为了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为此,教师要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给学生学习创造最大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展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等。

三、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对教师的认可、信任的基础上,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对学习感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潜在影响因素。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里,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互动中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的效果好,学习成绩优秀。反之,在师生关系对立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影响了教师教的心情和学生学的心情。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感到束手无策。由此看来,教师要让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从师爱中体会到教师对他的鼓励、帮助,进而产生一种自尊感和要求上进的精神,这不仅会使学生钦佩教师,而且会仰慕教师,愿意与教师交流,接受他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信任教师,亲近教师,打开相互间的心理隔阂,尽快地融洽起来,形成情感的交流,才有可能形成教学的互动。因此,教师即使在批评那些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和学困生时,也要用爱融化他们,少些批评、指责,多些关怀和鼓励。

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讯的多样化,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如报纸、杂志、电视、学习机、互联网等等。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机械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难免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兴趣的牵引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事半功倍。

1.设疑提问激发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在认知矛盾中想解开这个结,就会不断去思考结果。如教学《鱼游到纸上》一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纸上?”“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又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中引导:“你们指谁?”“你们想什么?”“错在哪里?”“这句话是谁说的?”教师应努力使问题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课外活动的形式比较活泼,放开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自由度大,一直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比如,开展朗读比赛、故事会、成语接龙、作文大赛等。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就是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讲给其他同学听。

3.结合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激发兴趣。作文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是东拼西凑,不是抓不住中心,就是离了主题。针对这一点,我在每次作文教学之前都是有针对性地布置搜集题材的任务。如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听到、看到的事情都是很好的题材。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写起来不费力,有写作的兴趣。

4.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普遍使用的教学工具,它具备的多种功效,能把书本枯燥的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创设了一个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满足了小学生的表象认知,让学生一目了然,寓教于乐。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我通过多媒体展现了课文描写的小公鸡、小鸭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注意力集中,从而对鸭子为什么捉不到小虫?小公鸡为什么捉不到小鱼?小公鸡和小鸭子是怎样互相帮助的理解得更深入了,从而对小鸡和小鸭的特征认识得更清楚了。

第4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一、大胆想像,激发学习兴趣

想像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现必备的心理条件,为培养学生的想像,我从不同的角度选准想像点,展现想像。如组织学生观察插图,想像作者描写的景物,利用教材提供的语句,想像生动的画面,抓住教材省略部分虚构故事情节。想像时我还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想像来激发想象。如在讲解《荷花》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默读、体会、我再朗读并播放了一段《春江花月夜》乐曲。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荷花的动态美。接着,我又让学生在音乐中把荷花的动态美用形象的动作给演示出来。此时,老师和学生们仿佛都成为了一个个美丽的荷花仙子,在优美的旋律中,徐徐的晨风中翩翩起舞,课堂气氛达到了。随后我又请了一位头戴荷花头饰的小女孩上台表演,小女孩活泼可爱的形象,优美动人的舞姿,甜美情纯的声音仿佛再一次把师生带到了荷花池边,目睹了满地荷花的美,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又如在讲解《狼和小羊》一课时,当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引起学生的想像,就有学生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给故事加个结尾。”同学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几个学生也举起手来。大多数学生想像小羊急中生智,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把狼打死,也有的同学说没想到小羊太可怜了,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还是被吃掉了。总之,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教师点评、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运用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学习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将游戏、玩耍兴趣转变为学习兴趣,就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集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便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成多媒体教具,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学习: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来进行传播。

直观形象的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且能使许多教学上的难题迎刃而解。又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儿童读了课文后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生活中见过的小公鸡和小鸭子。

三、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成绩不好,受到批评甚至打骂;或因屡犯错误,遭到冷眼相看及粗暴的训斥;或因家庭原因,备受歧视和奚落等,结果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丧失学习信心,自卑感严重,“破罐子破摔”。我们应深入细致地了解掌握每个差生形成的原因,分析研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研究出与其特点相应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搞好心理疏导,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自尊意识,激发内在的进取动力。帮助差生认识自我,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只是转化后进生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关键是老师要积极创设参与机会,扩大活动范围,让他们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以期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胜利的欣慰,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事实上,许多差生智商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聪明的,只是他们的地位在班集体乃至在整个学校属于低层次,在众多的场合下,没有“出头之日”,许多潜在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表现。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闪光点为突破口,帮他们找到成功的体验,一旦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就容易增强自信心,在学习上奋起直追,取得飞跃式的转变。

四、增强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第5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关键词:童话 ;群文阅读;低年级学生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以及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以童话故事特有的儿童情趣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群文阅读。

一、立足课内,抓好课堂主阵地

1.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有限,所以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都要靠老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如教学《乌鸦喝水》,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孩子又重温了乌鸦对“老人”的孝敬。

(1)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2)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喝”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一个童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冲突。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不同类型的童话整合在一起,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猴子捞月亮》、《小蜗牛》组成群文阅读,让“快乐”和“童真”成为童话教学的主旋律。

2.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1) 角色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童话故事,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无需教师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讲故事"活动: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但是没有声音。学生欣赏。)

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没有声音。动物王国电视台台长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读书、表演特别棒,想聘请小朋友做动物王国的配音演员,瞧,还特意寄来了招聘启事!(出示招聘启事。生读启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吗?那可要仔细看哟!

指导朗读字词句,粗浅的理解课文。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互相评价。

学生根据动画课件的画面,给动画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既紧张又兴奋。教师正是利用"给动画配音"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角色对话---讲述童话故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听说读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酸的和甜的》介入这里,组成群文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2) 角色模拟。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有时候让学生走进故事,使他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让他们走进角色从而较为理想地完成对故事的解读。如我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告诉大家今天要演一个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角色、教表演,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练习表演,再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

这样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既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又适宜童话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适用拓展阅读课文《象鼻桥》,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这样的组成群文,可以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二、放眼课外,拓宽阅读大舞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了量的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比如,学习了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我们知道了小鸭子和小公鸡不同的习性,学到了它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品质。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阅读,通过读那些生动有趣、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动物童话故事,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

第6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角色压力 工作倦怠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46-02

护士作为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另一身份存在,在整个医务活动中起着护理病患、保护生命、减轻痛苦等重要职责。作为医务活动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护士的日常工作量巨大、任务的琐碎和时间的相对不确定,常常要面对不同状态的病患人员,都使得从事护士这一职业的人们压力很大。特别是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无疑加剧了这一点。如果这种角色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控制,护士就很有可能产生工作倦怠。有关理论已经证明,人的自我效能感是对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动机选择过程,来影响行为活动的选择目标的设定行为的努力程度坚持性及表现。这一理论提出后,在国内外都受到普遍关注,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研究,即使付诸实际分析也多集中于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方面。对护士这一职业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本研究是对护士人员的角色压力、工作倦怠以及自我效能进行调查,重点探究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缓解护士的工作倦怠、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合理建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ξ沂腥家医院4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注:由于男护士不具代表性,研究意义不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7份,其中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80%。其中已婚213人,未婚107人。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角色压力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来采集并分析数据。本次研究采用的是Rizzo,House和Lirtzman编订角色压力量表,马斯勒编制的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和张建新编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规定P

二、结果与分析

(一)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经过比较,可以看出:首先,护士的角色压力和工作倦怠成明显的正相关。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和角色模糊、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与个人成就感关系显著。具体见表1。

表1护士的工作倦怠与角色压力、自我效能感关系

(二)角色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本文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护士的角色压力和工作倦怠状态进行分析。发现:首先,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角色压力可对工作倦怠起到预警的作用。其次,角色冲突对工作倦怠和情绪衰竭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当护士明显地能对自身角色感到冲突时,其工作倦怠系数和情感衰竭呈现递增趋势。第三,角色模糊对工作倦怠、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三方面影响显著。如果护士的角色定位模糊,那么在工作中,机易出现倦怠,护士的个性和个人成就感将大大降低。具体详见表2。

表2护士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三)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预警效果明显。角色压力对工作倦怠的预测作用还有其他途径。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明显,但并不是全部。

三、结论

角色压力是作用于工作倦怠的核心影响因素,对工作倦怠的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同时,角色压力对护士的工作倦怠有较强的预警效果,角色压力也是护士的自我效能和情绪衰竭的重大影响因素。但相对而言,在护士这一职业的去人格化的研究中,角色压力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系。

经过分析,不难发现角色模糊对个人成就感低落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人们发现自己不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或者达不到岗位要求,或者在职务上欠缺清楚的职责与职权时,内心的压力和不满将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直到产生病理学意义上的焦虑,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工作投入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降低,最终导致自我效能的降低;另一方面,作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角色模糊的产生必然会影响个人的成就感。综上所述,针对调查对象和数据,可认为角色模糊导致了护士这一职业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感的降低,最终影响了个人成就感,长此以往,这样的恶性循环将使护士丧失对工作的热情,进而失去了应该有的耐心和热情。

角色冲突,同样和工作倦怠息息相关,并重点影响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维度。作为一名护士,其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较为特殊,其要求这一职业要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所以在工作中,护士将面对各种各样的角色要求和期望。当护士面临不同而又无法调适的角色要求时,将产生角色冲突,最终导致情绪资源的衰竭。所以,有效缓解护士这一群体的工作倦怠,首先就应避免对其施加过重的工作量,加强引导,协助一线从事护士专业的人员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消除其角色模糊感。其次,医院应该根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按其能力高低和主次来分配相应的工作。最后,努力减少护士的角色冲突,主要是对其不协调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要求。综上所述,当护士面对角色压力,处于各种角色期望和要求中难以协调时,应学会通过正念训练或积极的心理自我暗示等方法来增强自我的效能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一线护士的自我的调节能力,避免或缓解其工作倦怠。

参考文献:

[1]耿东丽.护士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61-63.

[2]李永鑫.台湾地区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B):47-4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小新.护士自我效能感与角色压力及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09,2(6):63.

[5]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B):47-49.

[6]李金波,许百华,左伍衡.影响工作倦怠形成的组织情境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46-149.

第7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我们的孩子是不缺乏爱的,但过度的爱就是溺爱,是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的。孩子们只知道获取,却不懂得感恩,不愿意付出,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适应社会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如何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幼儿学会爱别人、懂得感恩、愿意为别人付出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懂得感恩 培养爱心 幼儿 个性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爱心培养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在我们现代家庭生活中,家长们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不要求回报,特别是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小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他一个人转,就造成了幼儿只知道索取,既利己又自私的现象。我们的孩子是不缺乏爱的,但过度的爱就是溺爱,是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

在幼儿园我们常常看到班上的小朋友在周围的人遇到困难时:有的孩子看到了就急忙跑来告诉老师;有的看到了则继续玩自己的;有的则故意躲得远远的。据了解,还有个别孩子打、骂长辈,对着长辈吐唾沫,用恶毒的语言来威胁长辈,有的幼儿还经常欺负弱小的同伴。如果我们成人不及时改变这种畸形的爱,使得孩子觉得别人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孩子们只知道获取,却不懂得感恩,不愿意付出,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适应社会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如何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幼儿学会爱别人,懂得感恩,愿意为别人付出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选择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类:

一、转变家长的教养态度是幼儿爱心培养的前提

父母正确的教养态度是必要的前提。于是我们就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及家长园地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达成共识――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特别是祖父母等)明白,过度的溺爱、放纵决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他在享受父母所给予他的爱的同时,也要懂得感恩,有所付出。父母要以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孩子,决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这样才能使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其次,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幼儿爱心

幼儿一大特点是以“自我中心”,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又由于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我们就利用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如《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我们鼓励幼儿讲讲小鸡和小鸭是怎样互相帮助;故事《金色的房子》我们让幼儿说一说小姑娘前后的不同,学会与同伴间友好相处;故事《孔融让梨》让小朋友之间学会互相谦让。为了开展感恩节的活动,我们选择了《我妈妈》《我爸爸》等绘本故事,引导幼儿要关心和尊敬自己的家人,幼儿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爸爸和妈妈对自己的爱,为感恩节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爱心的培养,使他们理解同伴间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对家人要尊敬和关爱。

三、通过角色游戏和情景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心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孩子们喜欢扮演爸爸和妈妈,在游戏中我们发现扮演妈妈的幼儿会为生病的孩子去买蔬菜、做饭、喂饭。显而易见,孩子通过扮演妈妈,体验到了妈妈在孩子生病时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情景活动能使幼儿更好的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如:一次班上一个小朋友生病了,吐了一地,很多孩子都捂住鼻子说好难闻。于是我就问小朋友,你们生病的时候,是希望别人嫌弃你还是希望能够有人来关心自己,今天这个小朋友生病了,你们怎么关心他呢。于是有的孩子拿出餐巾纸给他擦嘴;有的孩子给他送来水喝;有的孩子说送给他好玩的玩具等等。这样既使孩子理解了他人的需要,又能够使幼儿更好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四、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幼儿爱心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教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小朋友摔倒了,遇到不开心的事了,老师的嗓子哑了,咳嗽了,妈妈生病了等,这些正是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大好机会,如老师的嗓子哑了,另一位老师就提醒班里的孩子注意:“听,老师怎么了?她嗓子哑了,嗓子痛得不得了。”进一步引导:“幼儿,你生过病吗?生病的时候难受不难受?以后请小朋友轻轻的说话,老师在讲话时不随便插嘴,不做危险的事让老师担心。”类似老师嗓子哑了,小朋友摔倒了,虽然只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平常的事,但却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具体的,真实的事件,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进行爱心教育,就等于随时随地在为幼儿提供做出友善、助人行为的实践机会,时刻让他们感受到爱的真实,爱别人的快乐。

五、在谈话中激发幼儿巩固爱心

第8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关键词 口语表达能力;语言行为;动手操作;引导

新《纲要》明确要求:“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现场实境、直观教具、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及多媒体手段等引导幼儿将情境与语言相结合,参与各类情境活动,诱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交往,操练和扩展自已的语言经验,从而实现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一、创设轻松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幼儿许多时候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但由于语言发展没有跟上思维的发展,因此,头脑中想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达清楚,使幼儿当众表达没有把握,容易出现胆小、羞怯的心态,有的更是不爱回答。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得无拘无束、轻松愉快,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伴随着游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效果。比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之后,让幼儿分组演讲,充当故事里的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让幼儿边演示动作边讲,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思维和创造性语言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总想摸一摸、动一动、试一试。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并且逐渐向具体形象性过度。鉴于此,我们准备了多种材料供幼儿操作演示,并开辟了语言角,让幼儿的口语能力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发展。如:复述故事“三只蝴蝶”时,在幼儿对故事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请幼儿一边讲故事一边贴故事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幼儿非常感兴趣,小手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而不断变换动作,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太阳”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加深了对故事的了解和掌握,多次练习之后,就连故事中角色之间较复杂的对话也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红花姐姐说:“红蝴蝶的颜色想我请近来,黄蝴蝶、白蝴蝶别进来。”三只蝴蝶一起说:“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起走。”另外,句子“太阳公公从云缝里看到蝴蝶被雨淋,连忙把云赶走,叫雨别下了,”“太阳公公发出火热的光”等描述情景的句子也能连贯地说出来。其他故事如:《拔萝卜》、《小兔子乖乖》、《小公鸡和小鸭子》、《下雨的时候》、《三只羊》等适合幼儿动手的故事,我们均为孩子准备了可操作的材料,生动形象的玩教具唤起了孩子们的记忆,引导幼儿流利,连贯地讲述故事,并且孩子们总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四、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用的、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是引导幼儿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丰富词汇,在模仿和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的想象力,运用简单的词汇、句子,逐步培养他们连贯说话的能力。我在教编儿歌《谁的家》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很神秘地出示有天空、海洋、草地的背景图,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天空?是谁的家?幼儿观察图片后,很踊跃地说:这是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是飞机的家,也是小鸟的家等等。我又问:草地好看吗?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看。幼儿议论了一会儿,说:绿绿的草地、美丽的草地等,我还问:海洋是什么样的呢?幼儿想的都是蓝蓝的海洋,于是,我启发幼儿想象,海洋为什么是蓝蓝的呢?幼儿通过这一启发,想到海洋又深又大,都说用深深的来表示海洋最好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目的的引导,幼儿都说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海洋是鱼儿的家,深深的海洋是轮船的家等等。所以幼儿语言能力的表现如何,词汇运用恰当与否,除具本形象的教具和图片外,和教师有目的积极地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在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也要积极配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用使用的有效的方法激活幼儿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将其培养成能适应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于东青.早期教育——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幼儿语言教育,2003.7

第9篇:小公鸡和小鸭子范文

关键词: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一、引言

1.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10月15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同时也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儿童独立性增强,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参加实践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基于此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不能简单地遏制,应该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找出解决办法,提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意义在于:第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解决简单的交往问题,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第二,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实践化的理论支持,解决了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告状问题频繁,教师应对不暇的现状。第三,丰富了幼儿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学习与发展要求,提出了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理论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文献查阅。

(2)案例研究。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动机研究

1.依赖成人

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十分重要,对孩子智力的发育、性格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的幼儿多数过多依赖成人,孩子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告状行为”方面,幼儿对周围的情况和人员行为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必须要依靠老师的态度,基于此经常会出现“老师,椅子倒了怎么办?”“老师,我本子坏了。”这类的告状内容。同时幼儿依赖性太强,对于事件的评价也没有主见,往往要等待老师的评价,如“老师,某某出门了”“老师,某某说话了”这类的内容就是要等待老师来进行评价,彰显他们的正义感。同时,幼儿虽然有一定的评价判断能力,但是也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要依靠老师来解决问题,如“老师,他骂我了”“老师,她扔玩具”“老师,他跟我说话”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期待老师来解决问题的表现。

2.引人注意

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是最受关注的人,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等都是围绕着他开展话题,开展活动的。以至于到了幼儿园,幼儿也希望自己是班级的焦点,而“告状”就成为最佳的途径。例如,幼儿经常会说“老师,某某上课时玩玩具,而我没有。”“老师,某某站起来了,我没有站。”这些告状的内容都是希望引人注意的行为动机。当然,引人注意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嫉妒的问题。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因为能力较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而又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如,被老师表扬或被老师提问等),所以才会对别的有能力的小朋友产生嫉妒。例如,有一次芳芳(化名)小朋友看到老师课堂上表扬了明明(化名),就很嫉妒,然后一整天都关注着明明,随时地频繁地进行告状,诸如“明明上厕所没关门。”“明明没写完就玩了。”“明明吃饭掉地上了。”等等。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嫉妒,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同样得到表扬。

3.家庭原因

现代的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是极其溺爱的,溺爱一般是指家长对孩子过分爱护。溺爱会造成孩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坏习惯。不会珍惜,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应当。多数家长会反复地告知幼儿“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告诉老师。千万不要被欺负。”等等,这类的语言也导致幼儿频繁告状。同时家庭过于溺爱的教育模式也是导致学生缺乏集体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独立组织游戏的能力或者是配合游戏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4.年龄影响

幼儿的年龄是在6周岁以内,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幼儿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能力带有片面性,孩子年龄较小,针对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规范和行为道德虽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自己进行辨别的能力较弱,也不够说服力,因此他们往往要依靠老师来进行评价,这就是孩子经常告状的原因之一。二是当前的幼儿受年龄影响往往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大多的时候表现为只能够正确地评价同学,却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他们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善于分析自己做得如何,他们心里的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告状行为。例如,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他刚才玩玩具了”,接下来就会有人站起来说“老师他也玩了”。然后,接下来此起彼伏的告状声不绝于耳,使得课堂变得混乱。

三、幼儿多样化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1.了解动机目的区别对待

针对幼儿告状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指导,就必须了解幼儿告状的目的,然后区别对待,当然任何告状行为教师都要耐心解决,不应该直接斥责,以免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班级管理和与幼儿的良好沟通。

(1)了解动机

教师了解学生的告状动机要从这样几方面进行了解:①听。通过学生告状的内容进行简单快速的区分。例如:“老师,变形金刚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硬是不让我看。”这样的内容就是明显要求助老师帮忙解决纠纷问题。②看。教师要随时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以便学生在告状时教师就会了解到孩子的基本情况,以便于让孩子更为信服老师的评价和解决方案。③问。教师可以详细地询问孩子问题的基本情况,这样孩子就会进行详细描述,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告状动机,当然了解过程中也可以询问其他幼儿。在了解动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证采用耐心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们,保证了解动机迅速又不造成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和心理影响。例如,孩子告状“老师,变形金刚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硬是不让我看。”如果教师严厉地询问“那他之前玩什么呢?你怎么会让他抢去呢?”这样的询问让学生感到害怕,产生老师不支持他,有偏心行为的心理。或者老师回答“那你为什么不玩其他的玩具?”这种问句式的回答,让学生不知道怎么解决,产生迷茫的心理,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区别对待

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发展对人的一生有重要意义,是成长的基础。幼儿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等,基于此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也要区别对待。①询问类的告状。如,在听故事时,芳芳告诉老师“明明在说话”。针对这种表述性的告状内容,教师要明白他们是在进行询问,主要是询问老师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和行为评价。如果教师反映平淡,很可能芳芳也会说话。因此,教师要认真告知“芳芳认真听故事,不讲话,真是个好孩子!”这也是培养儿童的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张扬,遏止一些不良行为。②为自己辩解的告状。如“芳芳告状说自己上课说话是某某找他。”这类的告状内容是孩子要为自己辩白,心理感受就是要让教师原谅自己,教师要明确告知“老师这次原谅你,但是下次你不可以埋怨其他人,要自己管好自己”。③“检举揭发”类告状。例如:“某某怎么样了”这类的情况都是检举揭发的告状,这类告状内容最为多见,教师不可以鼓励这种行为,否则会出现全面告状行为的引发,当然也不可以忽视告状内容,要正确解决,并重点让孩子们明确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总之,针对告状行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对大大咧咧的孩子宜采取批评、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创造与同伴相处的氛围;对胆小怯懦、不爱讲话的孩子应采取欣赏的方法,多亲近、多创造与同伴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2.教学中进行转变

(1)在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讲故事是有效的幼儿教育手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孩子因嫉妒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纠正。因为在故事的环境中孩子会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进而明白应该帮助小朋友,养成互助互爱的习惯。

案例一

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芳芳和明明在活动场地游玩,芳芳被明明推倒了,这时候芳芳就委屈地哭了,而老师来到时,明明却先告状说“芳芳和我抢木马,然后我才推倒她的”。老师向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后,要安慰芳芳,然后让明明和芳芳暂时分开。在下午故事课时,教师要选择有互相帮助的故事,例如,《小公鸡和小鸭子》《司马光砸缸》等,教师在讲故事之后说明:我们小朋友之间也要互相帮助,尤其不能欺负胆小、体弱的小伙伴,要帮助他们呀。今天下午芳芳就摔倒了,但是有的小朋友不但没有帮助她,还向老师告状,大家说这么做对吗?然后请明明也说一说以后应该怎么对芳芳?

这个案例说明,针对告状行为,教师要借助小故事进行帮助理解,让学生有较强的是非分辩能力,并对弱小的同伴产生保护心理,实现集体团结,形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2)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数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教师要先进行了情境表演,让同学明确地进行自我评判,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案例二

芳芳抱着一盒子的积木在玩,平平和明明也想要玩,但是自己解决不了,也没有和芳芳进行及时沟通,就直接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你看芳芳有那么多积木,他不分给我们玩!”“老师,芳芳不给我们玩,他积木很多,又不是他的!”他们的心理很明显就是要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解决问题,教师这时候即使只是点一下头,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地要到玩具。而这种解决办法是不行的,首先,教师要耐心地对芳芳说:“芳芳,你把玩具拿出来和平平、明明一起玩好吗?”大多数情况下芳芳都会同意,这时老师要再说明一下“平平和明明下次你们要自己和芳芳说,芳芳一定会答应大家一起玩的。”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班会活动上,请小朋友表演这个案例的类似情况,设立情境问题表演,设立几种不同的情况让孩子进行选择,如,①直接抢过来。②告诉老师。③自己想办法和同学谈一谈,让大家一起玩。在幼儿选择后,教师指出第三种是老师最欣赏的解决办法。然后在集体讨论总结出怎样谈,第一要态度好;第二可以进行交换;第三要尝试想出大家一起玩的好办法。

总之,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解决告状行为频繁发生的好途径,也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本次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包括:过于依赖成人,希望引人注意,受家庭教育影响和年龄特点的影响等。

第二,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可以置之不理,要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然后区别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在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2]刘晶波,杨翠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12(18).

[3]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教刊,2012(12).

[4]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