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的反射科学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隐性知识的定义
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不易识别,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描述,不易模仿和复制。如经验、启示、策略、思维方法、思想情感等。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需要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开发和扩展,或者让学生做出一定的技能和思维活动的展示才能挖掘。但在科学课教学目标中,又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体现和要求。因此,开发和运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对科学课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教材中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其一般由文字、插图和实物和实景照片几部分构成。教材中的文字又一般包括目录、引言、正文、提示、资料库。除了教材中显性的科学概念、科学实验过程,科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往往需要教师们从显性的文字、插图、照片中进行关联、提升,才能挖掘。这些隐性知识往往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技能和素养的重要资源。笔者从教材中隐性知识存在的载体来分类,大致分为文字类隐性知识、插图类隐性知识和照片类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的作用来分,又可以把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分为科学史的延伸、科学知识结构的拓宽、科学实验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加强、科学责任感的培养意识等。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内容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开发运用隐性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隐性知识的开发和运用
1.结合科学史,鼓励学生从感知中总结规律
《光》的目录来看,按顺序来看分别就是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光》单元显性的目录文字,蕴含了科学史的发展,包含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与历程。
人们对光的认识首先来源于观察和实践,在感性认识上得出一般规律。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记录了通过“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影子观察来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在镜中反射等现象。如《墨经》,经云“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这是古代的关于光的故事,蕴含小孔成像的原理,这可以算作世界上最早对光的认识的记载。
因此,教材的编制中蕴含了大量科学史的内容,挖掘科学史,鼓励学生从感知中总结规律。
2.衔接关联内容,拓宽学生知识结构
《光》的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坚持一段时间的观察,看看我们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这里的新发现所蕴含的隐性知识就是指的当地中午12点,可能并不是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因此影子也不是最短的时候。这就隐含了和后面“宇宙”“时间”单元的学习内容相互的关联。《光和热》一课,也涉及了高温物体将热能转化为光能,能量转化的问题,《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也涉及了热传导的方式,也都和后面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学习内容相互的关联。
因此,开发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衔接关联的知识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3.重视“实验设计和操作”,提升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
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材中已经包括了两个探究实验来证明光是怎么传播的,这两个实验材料简单、操作容易。但在教材第29页,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证明光的传播路径吗?”这句话涵盖了用多种方法科学探究找到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隐性知识。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如果在这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思考,交流,动手,探索,感悟,对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研究的问题 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假设
实验设计与记录 选用的材料:在下面的选项前面打√:
水槽肥皂水牛奶
果冻清水激光笔 结论:
实验方法:(简要图文说明)
4.从科学延伸到社会,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信息会、报告会、交流会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学进度:
周
日期
内 容
1
9.3—9.7
始业教育 种子发芽实验(一) 机动
2
9.10—9.14
种子发芽实验(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蚯蚓的选择
3食物链和食物网 做一个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4
9.24—9.28
维护生态平衡 机动
5
10.1—10.5
国庆节假期
6
10.8—10.12
机动 光和影 阳光下的影子
7
10.15—10.19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反射 光与热
8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机动
9
10.29—11.2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机动
10
11.5—11.9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1土壤中有什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12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机动
13机动
14
12.3—12.7
我们的小缆车 用橡皮筋作动力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5测量力的大小 运动与摩擦力 滑动与滚动
16运动
与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机动
17机动
18
12.31—1.4
复习
19
1.7—1.11
复习
20
1.14—1.18
复习
一、创设兴趣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什么叫机械》一课中,我是通过进入教室就用班级的拖把拖地,仅仅用了2分钟就把讲台附件的地面给收拾的干干净净,学生都很好奇,为什么邢老师进教室就干活呢?看到他们疑惑的表情,我又找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同学和我一起拖地,但是我给他一把没有拖把柄的拖把,让他和我比赛,学生都笑了,说他输定了。这时我告诉学生,机械的一个特点,在后面的课堂上,学生在做其他的一些机械原理实验的时候能紧紧地和本课内容联系在一起,效果非常好。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我先拿出一个马铃薯,学生一起喊是土豆。我强调学名:马铃薯。然后我把烧杯装满水,让学生猜猜把马铃薯放到水中是什么状态?实验表明马铃薯在水中下沉。这时我告诉学生说老师有一种魔法粉(食盐),把它放到水中就会让马铃薯浮起来,然后把食盐放入水中并搅拌)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马铃薯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师: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选择生活中常见材料,方便学生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挂图、几段视频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电磁铁的性质》这一课中“电磁铁”的制作,教材选用铁定和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认识水》一课教学中,我选用冷开水、淡盐水、白醋和牛奶,把他们分别放入洗干净的烧杯中,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四种液体,让学生充分利用眼、鼻、舌头等感觉器官来感受不同液体的差别,从而深化对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而且透明的液体这一概念的强化,效果非常明显。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对课程的设计要重在过程,理清探究步骤
关键词: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 发散思维 有效性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重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就要求广大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在精心改进实验方式过程中,把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科学探究。
一、精心改进实验方式,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
变革实验方式是精心设计科学实验的新举措,让学生通过另一种方式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知识,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巧用学生的学具改进实验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的材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会给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能够巧用学生的学具改进实验,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无疑就会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在做物质导电性实验时,利用学生的塑料直尺、橡皮、铅笔芯、小刀等学习用品来检验物质的导电性。学生一方面可身临其境,自己驾驭实验,另一方面可树立科学并不陌生的意识,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2.巧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由于具有节约时间,成功率很高,一直受到众多教师的青睐。但它的弊端是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不高;只是教师或极少数同学的舞台,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合理取舍演示实验,必要时巧改演示实验为简单、可操作性的学生实验。这有利于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学中,可将比较抽象的演示实验改为简单直观的分组实验: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每组中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和吸管,让他们利用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并与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做比较。当看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与自己的预测不一致时,他们就会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不仅没有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而且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了实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3.巧借多媒体技术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
观察实验现象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巧借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实验现象投影放大,为学生创设观察的通道,能增加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缩短观察时间,提高实验有效性。例如,在介绍测电笔的使用时,由于测电笔的氖管发光非常微弱,教师在演示时,后排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的现象。这时,若能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技术,将实验现象投影到屏幕上,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再如,学生操作显微镜对光实验中,实验手册中这样叙述:“当从目镜中看到一个光亮的光斑时,说明对光已对好了。”可是在实验具体操作中,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怎么样才算调好光了。教师若在演示的显微镜的目镜上安装一个摄像头,然后把摄像头与电脑连接,这样能够直接把显微镜的对光效果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只需要把自己的实验现象与屏幕上对照即可。
二、精心挖掘实验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
一名优秀科学教师善于给书本的实验进行“整容”,突出课堂实验取材特点,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书本上比较抽象的实验变成人人都能做的普通实验。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初中实验仪器的不足,而且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科学更贴近生活,养成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1.巧用教室内的实物资源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教室内所有物体其实都可以成为良好的实验资源,关键是科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密度,教师可以这样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师:(指着学生正在使用桌子和凳子)你们觉得桌子和凳子的质量和体积相同吗?
生:(齐答)不同。
师:可是它们都是由木头制成的,难道你们不觉得它们有某种相同的特性吗?
生:(部分学生)它们的密度相同。
师:(表示满意)回答得很好。
……
再如:利用教室的门可以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利用窗帘和窗户内外的风速不同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利用黑板和粉笔解释黑色和白色之谜;利用白天和晚上各观察窗玻璃上所成的像来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等。
2.巧展人体资源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人体是学生最熟悉的“实验资源”,其中蕴涵着很多科学知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展示人体,恰到好处地将人体与科学教学相结合,则会使课堂的学习情境更显得完美。例如,在学习固体压强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师:(教师露出牙齿)人的切齿和犬齿为什么比较尖?
生A:便于咬断食物或把食物嚼碎。
师:可是我们都知道大人的脚比小孩大,这又如何解释?
生B:也许是保证体重不同的人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基本相同。
师:(表示满意)很好。
……
再如:利用人的口腔中舌头表面是粗糙的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利用手指、手臂等现成的“器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利用人的眼球的折光系统说明照相机原理;利用不同的人发出声音不同来说明音色的概念,等等。
3.巧挖学生周围的物体资源创设课堂的学习情境
学生周围的“实验资源”很多,科学教师若能加以重视,巧挖学生周围的物体进行课堂实验探究,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课堂的学习情境:
(教师课前布置几位学生准备几只抽水马桶用的皮吸。)
师:(展示抽水马桶用的皮吸)这是什么?
生:(学生感到惊奇和亲切)抽水马桶用的皮吸。
师:今天我们将利用它们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很大。
生:(惊奇地)真的吗?
师:(教师先将两个皮吸口涂一些水或油,然后两口相对,用力挤掉皮吸内的空气,然后请两位同学A、B上台来拉)怎么样,吃力吗?
生A、B:吃力。
生:(感到奇怪)哇……
……
再如:利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利用铅笔和铅笔盒探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的现象;利用铅笔的笔尖和笔尾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利用铅笔立在桌面上所形成的一个影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等等。
三、精心开拓实验渠道,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拓实验渠道,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多角度地开展实验探究,积极开发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互补
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立足课内,兼顾课外,遵循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就能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实验”,课堂上教师用一支燃着的蜡烛放置在一平板玻璃的一侧,在另一侧进行光屏接收像的演示。求证平面镜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问题。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光屏的位置都接收不到像,原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学生尽管参与了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但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总存在着困惑和疑问,于是,教师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自己得出实验结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2.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良好的合作学习动机,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开展学生实验,可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机结合,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汽化现象”时,教师先演示实验:一杯热水,一杯正在加热沸腾的水。教师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这两杯水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得出“一杯热水只是水面冒气,另一杯沸腾的水则是水面与内部同时冒气”这一正确结论。教师由此引出主题:“我们把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把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叫沸腾。”明确了汽化的两种表现形式。“那么,蒸发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如何研究呢?”联系起一系列关于蒸发的日常生活常识,如洗干净的湿衣服利用太阳光自然晒干;超市中对潮湿的地面,使用扇风方法加快干燥过程,等等。及时引导学生针对上述现象进行实验论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展开进一步讨论,明确实验原理,编写实验步骤,动手实验操作,让全体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整个实验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积极能动的多维思考,延伸扩大知识面。
3.书本实验与家庭实验相融合
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坚持利用家庭中的器材,使书本实验与家庭实验相融合,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而且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将实验内容平常化、生活化。例如:需要二氧化碳,买来一瓶汽水即可;氢气爆鸣实验可以在空的易拉罐进行。在家里可以用醋和紫萝卜汁做指示剂变色实验,没有烧杯可用茶杯,没有玻璃棒可用筷子,等等。这些生活化的实验不但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科学,懂得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总之,科学课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科学教师应当立足于科学实验精心设计和优化,以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训练动手能力,开发发散思维能力,把科学实验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推进。采用多种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新课程教学资源库.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莲萍.关于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20).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五年级上)》。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效果;兴趣引导
本文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研究开发低成本实验,是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变废为宝,提升实验效果
低成本实验一方面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廉价材料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以解决或缓解实验器材短缺问题,满足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中学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利用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做物理实验,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设计低成本实验中要体现三条原则:(1)制作材料低成本;(2)制作过程低成本;(3)教学演示低成本。
如在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变废为宝,利用纸带做成地球的形状和铅笔,大家一起来感受地球的形状和两极特点,给学生讲解地球赤道稍微有些鼓,两极略扁的形状特点以及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等。如在七上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中给学生准备针筒,用针筒抽取5毫升空气,前端用手指顶住,使其密封。用另一只手慢慢推活塞,你能将空气压缩到几毫升。步骤2:将5毫升的空气改为5毫升水(将水倒入小烧杯便于抽取),步骤同上,你能将水压缩到几毫升。对比过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气体的分子间空隙比固体和液体要大的特点。本实验既体现出实验器材简单方便又能给学生留下对抽象的微观世界不同状态下分子间距离特点深刻的印象。
二、兴趣引导,激发实验热情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的本领。如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做个令学生感觉咋一惊的实验。实验准备两只高脚杯、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板和一把铁锤(见下图)。首先让学生预测铁锤用一定力敲木板,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教师再通过实际演示操作后出现的现象,进而结合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解释马戏团表演中的胸口碎大石原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到一定的理解水平,进而推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得其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乐于利用身边的简单物品设计低成本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三、巧妙应用生活常用物品进行试验
低成本实验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生活物品代替某种实验器材的实验形式,它能够解决个别地区教学器材缺乏的困难,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实验的时间,同时能让更多学生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如在能量转化专题内容或内燃机原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个常见食品外包装盒、一枚小铁钉和一个打火机的电子点火器,再往盒内滴几滴酒精盖上盒盖。然后用手充分摩擦外盒表面后,再按下电子点火器,就可制作出内燃机工作转化的实验效果,并且装置可以重复使用。这个实验的优点是器材很常见,在课堂上甚至每个同学都可以拥有一套这样的器材,并同时进行动手实验,而且实验成功率很高,实验效果明显、印象深刻,实验原理又包括多个教学知识点的应用,教学中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
四、简单实验,探究自然现象
美丽的彩虹是大家在雨后常见的,但是很少有学生会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于是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好塑料瓶和一张白纸,带领学生将塑料瓶装满水,在阳光照射下观察白纸上呈现出的光带。反复地把塑料瓶及白纸的位置进行调整,一起探究分析形成彩虹的原因。这个实验所用的实验工具都是学生了解常用的物品,探究的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提高科学实验的真实感,缩短生活与科学实验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了解学习源于生活,生活应用于学习的科学道理。
五、科学实验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实验中当学生已经明确了实验的方向,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设计低成本实验的情节和流程,为学生自行动手做出一个完美的铺垫。因此教师常可利用学生所学内容,让学生回到家中对一些较为常见的物品进行利用、设计、发明等。这样既可为学生在家中进行低成本实验做出完美的铺垫,又可利用这种动态化的教学,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低成本实验设计、应用。
初中科学课程中的低成本实验设计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实验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及材料的影响,学生想做就可以做。科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推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这种实验方式只要教师运用得当,学生的科学学习就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蓉梅.开发奇妙的物理实验资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国雄.重新发现物理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活学活用 物理 光现象
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不高,物理学习难度的加大难以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以至于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现象不容乐观。对于初中物理这门课程而言,主要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并注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物理中的光现象作为一种普通的现象,存在于大千世界的生活中。对于光的折射和反射而言,更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多媒体教学中的活学活用模式在物理光现象的教学,更要走进生活,活跃课堂的气氛。因此更要做好物理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活学活用教学,实现物理教育教学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中“活学活用”的重要意义
21世纪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现代化教学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对于物理课程的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将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根本上提高。但是基于活学活用的多媒体教学应用,更加注重学生积极思维的调动,并在知识内在动力的探求中实现各种情景的不断变换。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中,实现静态动态的相互转换,在图像、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的结合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中,可以是实现实时搜索的过程,并对最新知识动态进行掌握。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本着活学活用的特殊理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并注重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综合性的激发,实现现代化物理的全面科学教学和发展,推动物理事业更好的发展。
二、基于多媒体教学“活学活用”模式下物理“光现象”的教学对策
1.正确处理学生、教师、教材和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中,就要正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师的组织和领导中,做好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合理处理教材和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知识的构建中教师更要注重教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不同创设中,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调节。对于物理光现象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多媒体的形式对光现象中的几种形式结合PPT的形式进行展现,并对自然中的几种光的影子进行捕捉,最初的认知光现象的相关传播形式。
光现象中的色彩、传播以及反射中,往往有着多种光的形式。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各种彩色插图进行配备,并对多种活动内容进行安排,在光的分解以及色光混合的分析中,带领学生走进光的世界,在学生的思考分析中,对一些概念和科学实验的相关方法进行介绍,做好知识的梳理以及信息库的整理。信息库主要是对光现象中的扩展性知识介绍。通过对光的三原色以及光能光速进行介绍,在小组的热烈讨论中,教师做好相关的总结。
2.做好教学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中活学活用模式下物理光现象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在有趣的光现象观察中,对光的规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在网络精品课堂中,对物理光现象的相关影像资料下载,并在教育技术专业中对相关的专题片拍摄,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在多媒体物理教学中的二手资料准备中,并走进大自然,对大自然中的光现象进行感受。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借助于数码照相机,对有关于光现象的电子相册整理。对于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教学中,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借助于多媒体,如图1所示。基于多媒体教学中的活学活用中,就要对真实性的大自然中光现象进行发现,对更加真实的世界杰出。
图1 光反射实验光路
3.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物理课程中光现象的教学中,就要将教学过程中的先进性充分发挥,而组织知识和器材的准备中,结合教材的内哦让情况。
首先,课堂的准备中,教师结合分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光现象种类进行描述,在光现象的形式分析中,并对光现象捕获。教材图文并茂的形式应用中,教师就要依据于数码相机,对组织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其次,结合郊外活动的形式,对五颜六色的鲜花进行拍摄,并对湖面的倒影进行朴舍,对喷泉背后的彩虹进行拍摄。课堂的展示和讨论中,就要对光的颜色和色彩进行认识,在光的能量以及在直线传播中,正确的认识光的反射和成像定理。镜面的反射中,并对漫反射技能型总结。教师通过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对光的色散实验进行动画设置,并对红外光和紫外光进行讲解,在湖面倒影的成像规律总结中,对反射定律进行总结。
最后,在课堂的讨论中,就要结合湖面上塔的倒影处于晃动状态,同时镜面处于哪种反射状态,在叶子上水珠的拍摄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状等进行思考。并对不同的问题结合多媒体技术,做好相关内容的查阅,在知识的分析中,做好光现象重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就要对平面像成像规律的相关实验进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光现象的相关知识,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4.教学后加强思考
教学后的拓展思考中,就要结合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将教学目标实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结合活动的理论基础,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双向交互过程。教学情景中学生相互协作性的参与中,就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媒体的活学活用导航中,对学生物理学习的情趣进行感染,并将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全面激发。物理光现象的学习中,教师更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科学规律的求知中,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参与,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提升。关于物理光现象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物理光现象的知识结构进行建构,并将学生的心智技能全面提升。物理多媒体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中,结合情境教学的模式,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发现光,在光的传播中以及光的存在中,进而发现光的规律。
结语
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中,更要面向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的手段,将教学的效率提高,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就要本着活学活用的教学理念,对多媒体教学中物理模拟和物理实验之间的关系科学正确的处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技能型培养,在多媒体应用中结合强烈的视觉刺激,并在细腻过程的展现中,注重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方面发展和应用,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物理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推动物理事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卫. 多媒体教学替代物理实验不可取[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10):8-9.
[2] 郑卫之. 如何区分三大光现象[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4.32(7):94.
[3] 刘友余. 从现象到本质――动手做一做,分析几个光现象[J]. 物理教师,2013.34(10):49-51.
[4] 谢桂英. 光现象系列演示实验的改进和创新[J]. 物理教师,2014.35(10):35-37.
一、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
虽然初中的孩子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经验并不是十分丰富,作为老师要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导游”,在人生的这段特别旅程上引领他们更多的认识生活,更何况物理知识其实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用心指引与发现,不难将物理变成一项在孩子们眼中有乐趣的科目。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与折射”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勺子在水中看起来会弯曲”、“彩虹”、“海市蜃楼”等一系列自然现象进行讲解,告诉孩子们这些神奇的现象其实都是光在捣鬼。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又能让知识点深刻印在学生脑中,可谓一举两得。
在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避开盲点,帮学生分辨出生活经验所导致的假象。比如在学习浮力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觉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实空心或者密度有关系,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提问,比如为什么上万吨的大轮船可以在海上航行,而一个小玻璃球却会沉下去?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二、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
知识与生活是相互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就可以用物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要提供物理知识与生活发生联系的机会,仅仅在狭小的教室里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走出户外去感受和体验。
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的过程中,应选择紧密贴近实际生活的场所。比如在研究“太阳能”这一能源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更加需要太阳能装置的地方,这样能方便学生观察与学习,更加直接的体验太阳能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实现物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
进一步讲,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和生活的关联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更重要的部分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精神。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自觉利用已学的知识或者已掌握的物理方法去分析和探索。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科学实验必不可少
通过科学讲解,已经让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后,就可以让他们在科学实验中了解其中的奥妙了。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会亲自体验和观察到所学物理知识的正确或错误。科学实验的环节在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敷衍了事。
有的实验,依靠校方仅有的陈旧器材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把日常生活用品带到课堂,让他们在边动手边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这样就把原本听起来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掌握的效果也会更好。
比如在学习关于电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平时在生活中是不是会经常被周围的人电到?”“冬天,当你穿上毛茸茸的衣服时会不会听到什么声音?并看到火光?”当学生给予各种回答时,可以用实验继续讲解。把一支笔放在头发上摩擦,然后用它去接触碎纸屑,碎纸屑就像是被磁铁吸引了一样被这支笔吸起来。这时就可以来解释学生们的疑问,告诉他们其中的原理。
物理实验能把物理知识进行浓缩,以实验的方式呈现知识的发展进程,对于学生能又快又好的体会物理中的奥妙起着关键作用。实验的环节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能够在动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创新和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们掌握物理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生活的未知和美丽。
四、实现知识点、生活、社会的三者结合
仅凭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述,学生未必能全面、透彻理解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通常课外学习占有更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用课本知识作为基础,用生活中的现象作为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举一个例子,在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作为例子,让学生明确区分音量、音调和音色的区别。比如当我们听到一个熟悉的朋友跟我们说话,却看不到他的时候,为什么还能准确的判断他究竟是谁呢?这里用到了声音的哪个特性?很明显答案就是音色。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物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物理教学实现知识点、生活和社会的全面结合。
五、教学设施的专业化
利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帮助教师更好的讲解,活跃课堂氛围。目前最常见的教学设备应该就是计算机了,计算机的应用不仅让人们的距离缩短,更是教育教学的好助手。
有些物理实验的要求较高,仅仅利用生活中的简单物品或者现有条件是达不到的,这就需要高科技的帮忙了。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动画、视频等方式把科学知识完整快速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能让学生们在没有动手作实验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奥秘。
结语
如何让学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的投入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使教学变成师生的互动.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的实验教学模式,无非是下面两种情况.
1.教师讲台上演示,然后以不可逆转的口气告诉学生,这就是某某定律;要知道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前,用
呆板的教学方式,将导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缺失了自我发现的过程.
2.学生在物理实验室做学生实验,但实验册上又把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仪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教师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内容,之后学生依照老师讲的,或者书上写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所谓的实验,不外乎记录几个数据.这样做实验,收效不大,学生往往做完就忘记,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实验,最终只能得出同样结论,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少数学生自己不动脑筋,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甚至还有只看不动手,不记录数据,更谈不上课后的思考,下课后抄一下实验报告就算了事.
从上面介绍的两种教学模式看,这样的实验模式不利于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能突破原有思维定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从而影响物理教学的质量.
因此,现行的的实验教学应该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突出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物理实验教学应选择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师生双方以课堂互动为基础,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基本物理科学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1.观察与实验
观察是物理实验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已观察到的结果,书上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活动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过程本身要靠实验来进行.现在所掌握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
比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在讲台上演示物体从不同光滑程度的斜面上滑下,让学生观察,讨论,从而让他们自己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探究与总结
探究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已有的实验现象,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指引学生,分别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归纳总结成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反过来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改进方法,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
这样的实验有很多,譬如讲向心力时,可以由教师提出控制变量的概念,引导学生分别让m、r、v不变的时候,自己摸索探究向心力的变化.
3.应用与练习
应用指利用实验探究得来的规律和结论,去解决其它相关物理问题,解答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譬如用悬挂法测物体的重心;合力与分力的变化关系;利用自由落体测定水井的深度;测量铅笔芯材料的电阻率;测定人的反应时间等.通过这些小实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练习指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例用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实验光路如图所示.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小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取大些
B.为减少测量误差,P1和P2的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应取得大一些
C.若P1、P2的距离较大,通过玻璃砖会看不到P1、P2的像
D.若P1、P2连线与法线NN 夹角过大,有可能在bb 面上发生全反射,所以在bb 一侧看不到P1、P2的像
解答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光从光疏介质射到光密介质不可能发生全反射,所以选项D错误,即使P1、P2之间的距离较大,也不会影响在玻璃砖的另一侧看到P1、P2的像,所以选项C错误,再根据相对误差理论,入射角大一些,相对误差就小一些,故正确选项为A、B.
点评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将此原理应用到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在运用物理基本原理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只要将本题与平时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4.现代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已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课堂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应充分备课,并将相关课件做好,操作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相关困难,教师可以从计算机中调出课件给学生查看、研究再进行实验.这样的课件指导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更详细,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