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贫困学生帮扶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教育脱贫工作,紧紧围绕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现将2020年上半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安排部署。年初制定了教育脱贫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印发了《2020年寒假期间开展教师“大家访”和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的通知,安排了假期“大家访”和结对帮扶的相关工作。 4月对各镇办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督查,对存在问题的镇村下达整改通知,限期销号。5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适龄儿童开展“四个系统”比对,进一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底数。
(二)抓控辍保学。紧盯“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一刚性要求,完善行政、教育“双线”包抓机制和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新学期学生的变化,今年分两次对全区建档立卡6-15周岁适龄儿童进行摸排比对,确保底数精准。对发现疑似辍学的学生进行了劝返和送教上门。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严格落实周汇报、月考核、季度评比、“七长责任制”等10 项控辍保学制度,深入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和“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政策宣导,实时记录帮扶情况,对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扶志扶智扶心”帮扶活动,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不厌学、学得好。
(三)抓精准资助。落实“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全区农村建档立卡学生资助面达到100%。2020年春季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资助总人数14861人785.04万元。其中,发放学前困难幼儿生活费补助2206人82.725万元,义务教育“一补”资金9079人343.9125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878人288.6万元,中职教育助学金698人69.8万元。
(四)抓政策宣传。加强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印发了《商州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扶持政策一览表》30000份,资助政策一览表宣传折页5000份。各学校(幼儿园)均采取教师会、班会、黑板报、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家访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及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传,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五)抓项目建设。江苏省援建的的药王坪幼儿园和李河幼儿园9月1日份已经开园。异地搬迁点的安置点(幼儿园)和谢湾安置点杨峪河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中我区53所学校的旱厕改造项目,目前53个项目,6月24日已经全部竣工投入。
(六)抓宁商协作。按照《2020年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工作计划。
(七)抓校地合作。春节前,学院开展文化扶贫送温暖活动,书法爱好者为七星村群众义务写春联。和政府协商并签订了《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度帮扶协议》,明确了双方职责。学院采取餐厅消费、职工福利、推销产品和校园零售等形式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累计消费农产品11万余元。合作共建的实验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重视第四幼儿园产学研基地建设,其办园特色成为幼儿教育的亮点。
(八)抓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问题自查自改,对于各级反馈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分管领导包抓,镇办中心校、区直学校具体实施,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实现问题排查彻底、整改清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辍保学合力不够。部分镇办、村级层面对控辍保学工作重视不够,未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自身工作职责含糊不清,认为现阶段控辍保学工作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责。
(二)区外就读学生资助掌握不精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放区外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享受咨询函5164份,收回了1083份,回收率21%。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夯实各级控辍保学责任,扎实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建档立卡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加强送教上门工作督查指导,提高送教质量。
2006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帮一”扶贫工作的要求,对帮扶的4户下岗职工及**村,进行了认真走访,了解情况,同时为他们制定了适合他们发展的脱贫方案。现将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 帮扶下岗职工工作完成情况
我们局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帮扶4户下岗职工,现均以脱贫。粮食金谷劳动服务公司下岗工人*,家庭人口2人,月收入200元,局长*同志为其购买了价值600元的人力三轮车,现蹬人力三轮车,月收入500—600元,脱贫。**,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200元,推荐其去大庆当保管员,现月收入600元,脱贫。李根喜,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200元,把其介绍到**房屋维修队,现月收入600元,脱贫。**,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300元,把其安排到***做临时工,现家庭月收入700元,脱贫。为了确保贫困户彻底脱贫,我们实行了跟踪问效制度,既每两个月对所帮扶的4户家庭进行一次电话或入户调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随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家庭实际困难。
二、帮扶贫困村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春季造林期间我们无偿支援**村优质杨树苗3万株,价值1万,捐献棉衣50件套,我们机关全体干部捐款4000元,为**社区6户贫困户,第*中学8名贫困生,**村4户贫困生购买大米、白面、豆油、书包、文具等生活和学习用品。我们还要在明年年初为部分贫困学生解决学杂费、书费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为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扶贫工作的完成质量,我们将在“两节”期间对包扶户进行走访慰问,同时准备一些米、面等生活必须品,让这些暂受困的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关键词]“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学生资助
[DOI]10.13939/ki.zgsc.2017.12.152
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启动“雨露计划”工程,旨在通过扶持、引导、培训,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雨露计划”工程主要包含助学、转移和技能提升三大类。广西位处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该地区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目前,广西有29个贫困县,也是“雨露计划”工程资助的覆盖范围。依托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雨露计划质量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5MBZ045),笔者同课题组成员一道,历时三个多月,对课题所涉及的广西百色市及河池市、云南文山州、贵州黔南州及黔西南州等20多个县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本文结合调研所得材料,对广西学生资助情况进行基本介绍,并以百色市为例,分析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雨露计划”背景下广西学生资助的现状
2012―2015年,广西在职业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的《“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方案》,职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资助对象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家庭困难学生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按照2016年广西雨露计划的申报条件,对符合要求的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就读于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学生给予资助,补助的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截至目前,“雨露计划”工程在广西已实施多年,补助资金连同其他各类资助资金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按时统一发放。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广西启动教育惠民工程,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率先对高中段学生进行资助。根据广西新闻网报道,2016年是广西教育“十三五”开局之年,一批教育惠民工程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落实到位、学前教育资源有效扩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项教育惠民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全年教育为民办实事工程投入92.39亿元,超额完成筹资任务。投入90978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约113万人,投入228910.25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项目、普通高中免学费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项目,受益学生约184万人,投入60983.7万元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项目,受益学生约20万人。总体来说,广西教育扶贫工作进展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以百色市学生资助情况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2 百色市学生资助情况分析
2.1 百色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现状
百色市扶办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百色辖12个县(市、区),有9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自治区级贫困县,1个天窗县,目前还有68.2万贫困人口,17.25万户,754个贫困村。贫困仍是百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141个贫困村脱贫,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69.5万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68.2万人,减贫101.3万人,减幅59.76%;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48.95%下降到2015年底的20.25%,下降28.7%。可见,百色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但仍未完全实现脱贫,广西教育扶贫的担子还比较重。
2.2 百色市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根据《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5〕15号),结合百色市《脱贫攻坚教育帮扶实施方案》,百色市政府大力开展学生资助精准帮扶工作。百色市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在自治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精心指导和局领导正确领导下,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总体完成情况如下。
(1)资助人数逐年攀升,资助金额年年增加。以2011年至2015年的数据为例,如表2所示。
可见,国家对教育扶贫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国家资助政策在百色的落实情况良好,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国家教育扶贫的福利。
(2)百色市学生资助范围逐年扩大,由2008年的仅覆盖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等四个区域,扩大到2015年覆盖百色管辖的所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教育帮扶政策的全覆盖,围绕“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读上书、读好书,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主线,做到“三统一”,即:补助标准统一,审批程序统一,发放时间统一。在补助标准方面:做到“特惠”“普惠”足额发放;在审批程序上:做到严把申请关、评定关、公示关、签领关、备案关,确保资助对象精准无误。同时完善贫困学生档案建设,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应当资助的贫困学生一个都不少。
(3)呈现资助项目多样化的特点。据百色市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统计,目前,资助的项目共11个,包括:学前教育入园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普通高中免学费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全免学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中职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大学贫困新生上大学路费补助、高校本专科生奖/助学金、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助学贷款代偿等。
2.3 百色市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贫困学生及家庭对政策资助的依赖性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长期的资金资助,让一些学生及家庭产生了贪婪之心,甚至把贫困学生的身份当成一种资本,作为向学校及社会索要更多资源的借口。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没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反而使得他们懒惰,不求进取。部分中职院校还出现了学生厌学而流失学生的现象。
(2)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掌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仍有出入,不精准,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没法做到应补尽补。原因是之前的精准识别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仅凭教育部门和学校无法做到一一准确识别学生的困难程度。而受助的学生点多面广,因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也无法一一到户去核实。资助金发放后,也因为资助工作人手有限,无法及时对受助学生进行一一回访,了解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
(3)财务管理不规范,扶贫资金拨付、使用、管理不到位。有些学校没有专职财务人员,而是指派教师兼任,由于缺少财务专业知识,对财务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不是很明确,因此造成学生资助项目管理不规范,账目不清晰,未能做到专项列支、分账核算。
(4)资助政策信息公开还需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较容易滋生腐败,出现了一些政府官员挪用贫困学生补助款的情况。
2.4 对百色市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1)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学生的自强意识。对于把贫困学生的身份当成资本而恶意滋事的学生,要进行严肃处分,绝不助长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习性。并且,督促学校对厌学学生的关心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2)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定期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核查,增设资助工作人员及时对受助学生进行回访,了解资金发放情况,配合教育部门精准识别学生的困难程度。
(3)加强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制定专门的财务管理规定。要求各学校指派专职财务人员对学生资助项目的账目进行专门管理,做到专项列支、分账核算,保证扶贫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到位。
(4)建议各学校必须在学校明显的地方建设一个固定长期的资助政策信息公开冢便于资助政策信息及工作流程的公开,利于社会的监督。并且,建立相关的上访机制,让群众能够向有关管理部门及时反映贪污或挪用资助资金的问题,一旦查明情况属实,严惩不贷。
3 结 论
“雨露计划”背景下广西学生资助情况整体上来说是比较好的,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们以百色市学生资助的情况为例,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其实这是在以小见大,以此来折射出整个广西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按照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因此,我们不但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还要克服存在的困难。教育扶贫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程江花.扶贫助学政策视角下的海南省中职学校雨露计划研究[M].海口:海南大学,2015.
[2]沈洋.新形势下教育扶贫的模式选择与意义阐释――基于贵州省“雨露计划・助学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2-86,94.
[3]游明伦,侯长林.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设计框架与发展思考[J].职教论坛,2013(30):19-22.
[4]陈平路,家兵,李蒙.职业教育专项扶贫机制的政策效果评估 ――基于四省雨露计划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6(4):56-63.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和全省“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的重大机遇,围绕“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以干部驻村帮扶为切入点,精确瞄准贫困群体,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为推进村全面小康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和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新居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14年村减少贫困人口21户68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素质技能和村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发展信心和幸福感指数明显增强。
三、工作任务
1、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明确1人驻村,确保69户贫困户有1名帮扶干部。要建档立卡。对前期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建立精准扶贫对象管理档案,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要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要算好帐。以户为单位,了解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算好时间帐、经济帐,找准脱贫致富路,“一户一策”制定年度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
2、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围绕全县农业产业规划布局,针对村和贫困户实际,按照市场需求,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领群众找准产业发展和增收路子,制定覆盖到户的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产业扶持到村到户。2014年,计划种植红薯700亩,玉米500亩,稻谷1000亩,同时发展家庭养殖,计划每户养鸡10羽,养猪2头以上。
3、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加大对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的资助力度,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杜绝贫困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进一步加大贫困学生家庭救助力度,力争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以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卫生进家庭”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改变群众传统生活陋习,树立文明卫生新风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以适用技术、产业化技能、劳务输出和就业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确保年度拟减贫且有劳动能力的每个贫困户至少1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能。
4、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仍未参加农村危房改造的农户实施危房改造。对已进行危房改造的农户进一步提升改造,完善功能、美化环境。
5、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以推进小康创建水、电、路、讯、房计划为抓手,引导和支持农户改厕、改圈、改厨、改灶,建沼气池、文化室、宣传栏等,改善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探索建立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新建和改造村水源点和供水管网,解决全村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推进电网升级,实现一户一表率100%,农户端电压合格率达95%;硬化部分社道路、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力争将村打造成为文明示范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协调到位。精准帮扶驻村工作队要积极争取各类帮扶项目,加强与项目涉及部门的对接协调,统筹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镇政府、村“两委”是项目组织实施的主体,协调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2、帮扶措施到位。对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对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人口,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边远贫困人口实施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协调民政部门实施社保兜底。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3、质量和资金的监管。坚持从设计、材料等源头抓起,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口,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违纪行为,保证建设质量。要强化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机关干部进基层帮万户活动”为总载体,以“破解发展难题、方便群众办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挂包帮”活动,切实解决一批学校、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影响改革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党建工作和内部管理,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教育形象。
二、活动对象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含群团组织负责人),局机关、直属单位全体干部职工。
三、服务对象及工作范围
1、服务对象:教育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学生,学生家长。
2、工作范围: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群众、学生相关利益诉求,困难帮扶,计生三结合,联系乡(村)工作,特困村帮扶、藏区“9+3”学生管理等。
四、活动方式
(一)局领导及机关股室包片区。
(二)党员干部帮扶教师(学生)。各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局机关、直属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帮扶所在(联系)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家长,要充分明确服务内容,提出服务计划,公开联系电话,对教师、学生及家长反映的各种情况,要主动、准确记在“进基层帮万户”活动教情日记本上,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二)重点工作(事项)实行专人联系。
1、第二轮特困村帮扶
服务对象:乡村
牵头领导及股室:局办公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联系乡(村)工作
服务对象:乡
牵头领导及股室:局办公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3、计生“三结合”
服务对象:乡村
牵头领导及股室:局办公室
4、原清退民师反映老有所养诉求问题实行领导挂帮联系服务,具体分解如下:
5、贫困生帮扶工作
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贫困生档案,按照局领导和股室(直属单位)联系片区原则,实行帮扶工作。局领导每人帮扶3人,机关股室(直属单位)负责人每人帮扶1人(帮扶名单见附件);机关及直属单位其余干部每人帮扶1人(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落实帮扶名单);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人帮扶1人(由所在学校落实帮扶名单)。
6、藏区“9+3”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由游世成同志牵头,安全办(民族地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公室)和职教股落实。
五、方法步骤
从2013年4月开始至2013年2月结束。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4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2月)。紧密结合教育工作职责,按照“治懒治庸、提能增效、狠抓落实”要求,突出“学校难题破解、方便群众办事”重点,特别要做细做实“原清退民师诉求”、贫困学生帮扶等工作,化解矛盾,认真抓好维稳工作和扶贫助学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主要是围绕服务理念再深化,服务机制常态化,抓好活动成效的总结、巩固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感情要真。要充分认识到干部进基层帮万户活动工作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为民宗旨的深入实践,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改进干部作风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跨越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执政根基的必然选择。坚定不移、扎实深入地开展机关干部进基层帮万户活动,要注重与实施民生工程,切实帮扶困难群众,要突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这一要求,坚持领导带头,确保全员参与、全面覆盖。
(二)责任要明。要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纪律要求,严肃督查考核,加强宣传引导,确保党员干部进基层帮万户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各校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帮扶名单。
(三)行动要快。各学校、各单位在4月务必召开动员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务必结合本单位职能和实际,制订实施方案,作出具体部署,各校实施方案于5月4日前交局办公室。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
以“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活动为基础,镇上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扶贫办干部及各包村组长为成员的镇社会扶贫工作小组。一年来,我镇积极主动与各级参扶单位联系沟通,共同配合搞好包村扶贫工作,努力争取其资金帮扶和项目支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同帮扶单位联系,帮助帮扶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实现帮扶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新跨越。
二、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工作重点。
2019年,我乡按照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目标,坚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走访调研,制定帮扶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辖区共有8个行政村,总人口1.18万人,有8个自然村,其中菜溪、石峰、园宅3个村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乡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440人,其中省定贫困户116户426人,国定贫困户4户14人。截至2017年,我乡120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针对重点贫困人群家庭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三个贫困村,石峰村和菜溪村分别于2017年、2018年脱贫摘帽,园宅村可于2019年脱贫摘帽。
二、工作主要举措
一是落实挂钩帮扶,确保帮扶无缝对接。全乡120户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一名具体帮扶责任人挂钩,出现挂钩帮扶人因工作调动或者退休等情况不能继续挂钩的,及时安排新挂钩帮扶干部接替,实现挂钩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帮扶需求与精准施策无缝对接。
二是推进就业帮扶,确保帮扶长效常效。动员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报名参加公交车司机培训,共六名贫困人口报名参加公交车司机培训,其中有两人被淘汰,两人已顺利入职,还有两人还在培训中。全乡公益性岗位招聘贫困人口41人,人均月收入1380元。鼓励贫困户中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参加机关事业专项招聘考试,已成功入职4个,分别考入九鲤湖管委会、社硎乡卫生院、菜溪乡三支一扶、龙岩新罗区事业单位的岗位。园宅村金线莲产业扶贫基地每年为贫困户提供10个就业岗位,每个贫困户年收入可达1.8万元。充分利用菜溪乡在外做生意和务工人员回来带一批贫困户剩余劳力外出务工。
三是实施金融帮扶,推动小额贷款落到实处。积极与信用社对接,为有需求的贫困户申请扶贫信贷资金,帮助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产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至目前全乡已有81户贫困户通过申请获得仙游县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贷款总额达到402.35万。
四是跟进教育帮扶,解决贫困家庭就学压力。整合多方资源,多渠道、多举措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帮助贫困学子圆读书梦,帮扶因学致贫家庭实现脱贫。2019年全乡共10名贫困户子女成功申请仙游县教育扶贫补助资金共5万元。同时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五是依托产业建设,助推贫困村早日脱帽。我乡3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投资入股等方式增加村财收入,争取尽快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并且稳固脱贫成效。石峰村通过水电站技改,建成81KW的光伏发电项目,筹资入股县污水处理厂、县供销集团,银行定期存款等,2019年村财收入预计可达37万元,贫困村已于2017年脱贫摘帽。菜溪村先后建成66KW光伏发电项目、入股县心动小镇有限公司及县供销集团,2019年再追加投资45万元入股县供销集团,预计2019年度可实现村财收入24万元。贫困村已于2018年脱贫摘帽。园宅村利用山地优势,积极发展油茶生产,2017年新增油茶50亩,现有油茶1600亩。投产后,预计每亩净利润800元,每年可增收128万元。充分利用本村毛竹林优势,积极引进外商来园宅村发展毛竹加工业,增加村财收入。种植金线莲50亩,积极探索村+公司+农户合作生产模式,鼓励群众将自己的林地进行流转,部分收益归村集体所有,2019年预计增加村财收入4.68万元,预计2019年度可实现村财收入16.68万元。贫困村预计于2019年脱贫摘帽。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乡将认真按照省、市、县的部署要求,继续落实扶贫攻坚责任,严格标准,细化措施,强化帮扶力度,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和成效,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稳定摘帽。
一要更加聚焦精准帮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继续落实扶贫政策,巩固脱贫成果,认真按照上级的部署,落实扶贫优惠政策至2020年,落实帮扶责任人一月一走访,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真正做好真脱贫,不返贫。
二要更加聚焦监督检查,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对全乡的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和帮扶精准度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做到发现问题立整立改。对各级扶贫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不滞留;二是监管好资金使用的用途,确保专项专用,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2012年,家住涪陵区马武镇方碑村的元文华家中出现变故,在外打工的他只好回到家乡,守着破旧的老屋和几亩土地,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在当年的一次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人员得知元文华家的情况,主动为他送来了几十只土鸡苗,并引导元文华加入了村里的扶贫互助社。扶贫互助社有上级下拨的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由社员共同担保,元文华从互助社里无抵押低息借了3万元启动资金,同时有经验的其他社员还从养殖技术上对元文华进行“一对一”帮扶。元文华的养鸡场规模逐渐扩大,如今他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先锋,不仅早已还清借款,还修起了漂亮的楼房。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这种“送项目教技术、村级互助”的模式,帮助很多像元文华一样的人脱贫走上了致富路。涪陵区还对人均纯收入在3000―5000元的“踩线”脱贫户,按照5000―20000元的标准,进行了股份扶贫试点改革,全区已完成1500万元农业产业资金股权化改革,入股建卡贫困户达1600户。
“十大行动”,巩固脱贫成果
2016年9月,涪陵区新妙镇同协村三组18岁的王小燕如愿走进了大学课堂。但王小燕的求学之路却比普通学子更为艰辛:一次意外使得父亲失去劳动力,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唯一的生活来源全靠母亲一人务农所得,王小燕读完高中已属不易,读大学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得知涪陵区教育扶贫政策后,王小燕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相关部门进行了咨询。工作人员在了解王小燕一家的情况后,不仅解决了她的学费、生活费问题,还为王小燕一家办理了r村低保。
为解决更多因病、因灾、因残、因学致贫和返贫家庭的后顾之忧,涪陵区不断总结创新,出台了《涪陵区因病致贫建卡贫困户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办法》等分类救助政策,在实现精准扶贫的同时,让16354户建卡贫困户有了脱贫保障。仅2015年,涪陵区就投入扶贫资金6.21亿元,其中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1.78 亿元,区财政“兜底”0.83亿元。
兜底措施只是分类救助扶贫工作的一部分,自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涪陵区陆续开展扶贫“十大行动”,通过开展动态调整、助农增收、分类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培训、电商扶贫、专项治理、扶贫帮扶、督导检查、脱贫监测等一系列扶贫行动,不断巩固扶贫成效。
精细管理,健全建管措施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保障。涪陵区从坚持扶贫精细管理、严肃扶贫绩效考核做起,持续健全建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措施。
建立卫生计生、人力社保、民政、扶贫、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对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改善、参与增收项目、外出务工创业、得到扶持帮扶等信息建立台账,适时更新,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
坚持公开公示制度,对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政策进行全程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合同化管理投入机制,全面推行“一主体、七制度”“三专一报、三公开、三监督”制度,强化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管理,保证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
(一)高校贫困生人数增长较快
2011年为2308.5078万人,2012年为2391.3155万人,2013年为2468.0726万人[1],按贫困生比例30%计算,近三年来相应的贫困生分别为692.55234万人、717.39465万人、814.463958万人,贫困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二)高校贫困生贫困原因差异
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多元化。贫困生主要是由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同时由经济困难又产生了心理问题,对这部分学生来说由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远比经济困难本身更为值得我们关注。造成学生经济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近三年的贫困生家庭情况分析,其中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家庭多子女上学产生的经济困难群体最多,分别占贫困生总数的41%和28%,由家庭出现重大变故造成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20%,由父母离异和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8%和3%。由于不同原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学生,与此同时,面对经济压力便产生了“心理贫困”。所谓心理贫困,指的是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所引发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而且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所以对此问题的研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的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一种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2]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现状与外界环境的差距大而感到痛苦,如经济困难程度难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或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学生的平均水平,在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上只能达到基本所需,进而产生羞怯、灰心的复杂情绪。
(二)自闭心理
自闭是由于内心痛苦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联系的不良情绪,主要是孤立自己,只想生活在自己所在的生活环境中。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困难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在生活、学习上独行专断,人际关系简单和尴尬。
(三)压抑心理
压抑是指人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没有及时地释放和宣泄,反而把它深深埋在心理。[3]主要表现为生活中的挫折感较强,并不断地放大来自生活中挫折的感受性,使自己无法承受挫折带来的压力。一方面是过度的自暴自弃,不愿去尝试任何方式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度的挫折感受性使自己的情绪失控或持久性的消极反映,达到无法正常处理自己日常生活的程度。
(四)敏感心理
敏感是指对外界变化的一种快速反应。敏感从性格上分析是指过度地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将之放大,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主要表现为过度的自我保护,并特别在意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主动接收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认为外界环境给自己形成了负面的影响,并过度表述自己与外界环境相反的观点。
三、应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生命教育对策
(一)加强高校贫困生对心理问题的生命认知,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自我疏导
首先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合理处理家庭的经济支出能力与学业、生活所需之间的差距,并能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切勿过多施加压力,否则会使其处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两难境地。其次要对每个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和掌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切勿因经济困难而耽误自己的学业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最后要引导贫困生变压力为动力,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在保证基本生活所需的基础上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与教育,使其能理性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待,实现自我疏导,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档案,定期进行心理问题跟踪和疏导
首先,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档案是做好贫困生心理问题疏导的前提。合理设计真实反应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其次要根据贫困生心理问题程度,建立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帮扶体系,实施有效的监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最后要结合帮扶效果进行方案的评估和调整。高校应在充分评估其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严重和缓解程度及时调整帮扶策略,并在对不同阶段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以期真正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助政策,有效缓解其经济压力
一是要积极宣传并解读有关申请国家奖助学金的政策,鼓励学生在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奖助学金。二是积极向经济困难学生宣讲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让真正需要贷款的学生通过助学贷款缓解经济压力。三是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探索社会援助的有效形式。高校也应在实现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定向帮扶贫困生的帮扶机制,提升贫困生对自我生命的把握能力。
(四)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我生命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特别是贫困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积极锻炼自己坚强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消融自己的心理压力和自我疏导有关心问题,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缓解部分经济压力,养成自食其力的良好品质。同时,高校应积极根据贫困生的实际能力为其提供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大部分高校实施的把部分教室及功能区的卫生清扫工作和相关的设备维护工作分担给学生,并给予一定的报酬。高校应积极探索“助学”“助研”等新资助方式,不仅能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还能提高贫困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习能力。
(五)通过励志教育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学习成长的良好的氛围
高校要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对待贫困学生,特别是要正确认识贫困生这个群体,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文化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充满正能量的学习氛围,并且把贫困生吸纳进各项活动中,形成支持贫困生、帮助贫困生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贫困生能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心存感恩,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感恩资助接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六)加强高校心理帮扶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