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视觉传播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视觉传播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视觉传播研究

第1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手机电视;传播特性;视觉

1 手机电视的发展概况

手机电视是通过移动通信或数字广播网络,以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上观看电视的服务。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地面广播的实现方式、基于卫星广播的实现方式和基于移动网络的实现方式。

从2003年起,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的运营商推出手机电视业务,中国自2004年以来,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推出了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视业务。

手机电视具有直观性、便携性和交互性,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用户只要携带手机,在节目信号能够覆盖到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电视。手机电视的便携性使得手机用户不用在电视机前就可以观看到最新的视讯信息,还可以让已经播出过的电视节目在网络中保留一段时间,可以随时点播观看,给予用户极大的选择权利。

手机屏幕空间有限,因此手机电视的内容一般时间都较短内容都较简单,像2005年首部用胶片拍摄的手机电视连续剧《约定》一共5集,每集只有5分钟。随着手机电视剧的推出,手机电影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是用电影胶片拍摄完成,它的出现为电影的拍摄理念和拍摄手法提供了新的平台。手机电视还可以直播电视节目,无论是在公交车上或是上班休息期间用户都可以利用手机电视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2 手机电视对传统传媒的冲击

随着多媒体、跨媒体以及三网融合等传播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家庭收视方式,更强调信息、接收的即时性、互动性与多样性。手机电视作为一种电信行业与广电行业融合的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资本的介入。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由于其全新的平台资源以及独特的融合特性,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化趋势仍将加速。手机电视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统运营模式,具备潜在消费市场大、信息传播迅速、传播方式新颖以及传播内容多样化等优势,影响大众传播的内容布局,也将逐步改变大众的文化生活方式。

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电视媒体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前提下,与新媒体化竞争一为合作,借用新媒体极佳的传播平台对自身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再利用,同时以自身的资源、受众基础以及品牌效应助力新媒体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电视,其双向互动性、及时接收性以及便携性等传播优势与体育电视节目如体育赛事的及时性、悬念性、不可重复性以及刺激性相得益彰,其结合是既是出自于双方的需求,也是大势所趋。

3 手机电视的视觉传播特点

手机电视的视觉传播属于整个视觉传播的大范畴,视觉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受众的视觉文化素养的提高。视觉素养是一种素质,即人类通过自身的观看,以及结合其他的感觉经验,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视觉能力。视觉素养的第一个层次是对影像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图像和影像的制作技术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影像技术和过程,应当有基本的掌握。在今天,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虚拟现实的技术己达到空前的高度,这就更需要了解这一技术的本质。了解虚拟技术,知道其如何产生,就不易被其利用和欺骗。视觉素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影像知识的养成,知道影像如何构成,影像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包括其隐喻功能、象征功能等。学会辨别其中的意识形态企图,对我们的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视觉文化素养,也就是要有视觉理性,不能只停留在视觉刺激上。

手机电视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手机电视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手机的使用者在共享与传递信息时,无疑构成了具有广泛性与丰富性的受众群体集合。社会信息不再沿着某种单一的方向流动,而是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手机电视正是基于这一传播样态在多源流与多渠道之间将信息作出交互式传播。

手机电视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它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手机电视真正成为大众化媒体的催化剂是3G,3G不仅是一种高新技术,而且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3G时代的即将来临手机将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手机电视及相关产业的潜力也将随之得到显现。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观看电视的最佳距离应是其对角线的4-5倍,如一台29英寸(对角线长度)彩电,其对角线是74厘米,观看的最佳距离在3米左右,其视角为300:74=4:1;手机电视的3英寸的液晶屏,其对角线是7.6厘米,当观看距离为30厘米时,其视角比为30:7.6=4:1,和在一般距离上观看大屏幕电视的视角比也不相上下,因此,近距离地观看小屏幕上的视频图像,其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4 结论

在当今视觉传播为主导形式的社会背景下,对手机电视传播中的视觉传播进行了研究。指出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形式的视知觉特性。论述了文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手机电视传播中的视觉艺术特征。论证了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的空间特质及其与真实感的关系。论证了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的时间特质以及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的时间与空间关系。指出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的视觉特征。总结出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应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平喜.论中外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J].新闻界,2008(6)

[2]谢盼.国外手机电视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

[3]沈春雷.手机电视的节目形态探讨[J].当代传播,2008.(1)

[4]焦洁.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1.(1)

第2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影视素养;青少年;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3-0066-03

1前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6.12亿,使用率为73.9%。伴随读图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与影视的接触越来越多,影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国家和政府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视素养教育与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呈现方式历史性变迁来越明显,文字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图像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央。视觉文化传播是影像媒介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形态。

在视觉文化时展过程中,电影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传播内容的生产来看,电影创作由于制作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实现起来难度较高,因此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创作,尤其是电影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电影的制作难度和周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从传播内容的消费上来看,电影是在电影院场域下进行的“白日梦”,电视在家庭中回归了现实,互联时代传播有了现实却失去真实,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把媒体和现实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影视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视觉文化传播的发展影视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大量优秀的行业人才,也增强了青少年自身的能力。受众的影视素养是指受众对影视作品的认识、解读、分析的能力。较好的影视素养指的是不仅要读懂影视剧中人物的故事,更需要理解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对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促进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拓展了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领域。传统的影视素养教育是“教会看电影”“教会看电视”,而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素养教育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和电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微视频、短视频、直播等视觉文化形式的选择、评价、使用和实践制作,都是当下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3影视素养教育是视觉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基础

影视的教育功能在当今的中国大众文化中,影视以其强大的媒介功能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对受众的道德修养、价值塑造、审美情趣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影视具有教育功能的同时,同样具有娱乐功能,其教育性和娱乐性是对立统一的。曾经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影视的教育功能被提到过高的位置,这种对教育意义的过度追求违反了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原则;而当今更多的影视作品又被过于娱乐化,对其教育性产生遮蔽。

影视素养与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系影视作品对青少年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格健全的培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真善美。如《天使爱美丽》中豁达乐观的艾米丽,因为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开始了她一系列搞笑的助人计划。影片的主题是通过幼小的艾米丽博爱之心,给予别人以爱,主人公所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教会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

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影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对影视作品的审美就是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视作品丰富的主题展示,让学生能够在鉴赏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發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例如:2012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综合了音乐音效、3D画面制作、色彩美学的应用、自然美学的诠释、拍摄构图镜头艺术等审美元素;影片《至爱梵高》用一封信作为切入点,利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梵高的艺术人生,作品展现美学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走近了知名画家的生活。通过鉴赏这些作品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力,在美术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影视素养的要素及教育实践路径

影视素养和影视素养教育在影视文化传播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和影视之间的基本联系不仅包括认知、解读、分析和欣赏,还应包括创作的过程。针对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这一特定的群体对象,还要对这个概念的价值取向进行补充。影视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进对影视的了解,学会批判性地接触和创作影视内容;二是通过对影视的接触和围绕影视开展的相关行为与活动,从而做到自我发展和提升。

对于青少年而言,对影视作品的批判性接触和创作是影视素养教育的起点,自我价值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影视素养两个重要的构成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批判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接触和创作,才能在认知过程中达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影视素养教育既有美育的功能,又有德育的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得到自我的发展。由于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成熟,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都需要进行关注和塑造,因此,可以说中小学是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需求是旺盛的。开展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从国家和政府层面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从行业层面讲,可以储备高质量优秀人才,培育具有一定影视素养的受众,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从学校层面讲,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把影视素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手段;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艺考等方式进入专业学院学习深造。

影视素养的要素和影视素养教育的要素美国媒介素养专家詹姆斯·波特提出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审美领域和道德领域。结合影视媒介的特点、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背景以及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影视素养的要素可以归纳为知识、技能以及道德等几个方面。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素养的培育要坚持目标导向。影视素养教育包括递进和循环的四个要素:一是了解影视知识;二是对影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辨识和鉴赏;三是具有一定的影视创作和传播的技能;四是利用影视自我发展。

影视素养教育的四个要素层层递进、相辅相成。自我提升和发展之后,对掌握影视知识、欣赏辨识能力以及传播创作的水平都有所促进和提升,进入下一个循环。

青少年影视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实践路径是学校开展影视素养教育的指导手册。结合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特征,基于相关理论及目标需求,本研究提出中小学影视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影视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展影视素养教育需要有政策和机制作为基础支撑和保障,包括政府的导向、行業的需求、社会的参与、学校的实施等机制;需要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支撑下开展,需要实施过程性和目标性的评估加以校正,需要坚持目标导向。

5青少年影视素养培育实践案例

J学校是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基础教育形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校园和教学设施,并配备年轻优秀的教师,以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新思维、鲜明的个性特长、自主的交往能力、独立的人格魅力、博雅的素养品质”为育人目标,开展影视素养教育拥有很好的硬件保障和理念引领。

J学校影视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J学校在影视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上,牢牢把握视觉文化传播这一时代背景,把影视素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视素养教育推动素质教育、打造校园文化、构建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重点从该校影视素养教育路径中的基础层的建设进行探查。坚持基础先行,开展学校影视素养教育“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批场馆——创设多维立体保障的教育环境、打造一批教师——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开发一批课程——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搭建一批平台——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平台、生成一批资源——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影视资源。

J学校影视素养教育实践措施J学校影视素养的教育实践措施,主要是学校对影视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影视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学生参与的全员导向,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实践导向,在资源选择上注重价值导向。这几点或可供参考借鉴,概括起来就是强化影视素养教育工作、学生参与的全员导向、课程实施的实践导向、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

第3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 视觉艺术影视传播转型研究

一、新时期视觉艺术发展的现状

1、大众传媒的视觉化转型是对视觉艺术的推动。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在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世界也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从我们生活中的报刊、书籍、电视节目、企业标志,计算机的多媒体操作和网络传播,甚至美容美发、形象设计、健美、瘦身以及整容术等等,都与视觉文化、生活的视觉化、美学化趋势有关。视觉图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广告、美术、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

视觉文化的兴起是以视觉艺术的产生为先导的,即以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作为标志。由于影视文化所具有的直观性与具象性,影视作品中的视听元素,必须先被观众感官感知、才能吸引观众注意。近十多年来日臻完善的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对图像的生成、加工、复制的优势和凭借网络通讯传输对影视技术的综合运用,表征着现代文化工业凭借科学技术对传媒领域革新的全面完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尤其是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在尽其所能地将自身的功能推向极致。

从美学上看,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本身就有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视觉艺术转型是大众传媒由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并由此导致了整个文化领域的相应的变化电视作为当今最大众化的传媒,比其它传媒有更多的优点和功能。如传播速度快捷、形式上音像并茂、制作技术多样化、传递内容广泛等,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

视觉文化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是组合性、综合性。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下的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工业生产与文化艺术的结晶;是美学、艺术等传统意识形态与现代科学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多重价值体系的交汇融合,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

(2)、是传播运作的商业操作性。在讲究工作效率、贪图生活享受、追求轰动效应、崇尚新奇的现代社会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浅白、快捷、刺激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现代文化大众的消费心理。

(3)、是生产方式的批量复制性。以现代工业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代替传统文化的手工创作,形成了视觉文化生产的新的景观

(4)、是内容的直观性、浅白性。视觉文化艺术代之以生动、逼真、直观的影视画面,因此其内容的表达具有直观性、浅自性的特点。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到来。较之于传统的延时文字传播,视觉的电子媒介传播更接近实时传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视觉文化逐步走进数字化“虚拟影像”时代。

3、多视角把握视觉艺术转型

视觉文化跨度广泛,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觉文化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作为影像视听文化的电视文化,在深层次上更需要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需要借助各种艺术的长处来完善自身。在经济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当代电视文化已由以往的艺术文化向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亦即电视大众文化转型。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引入,促使电视研究从传统的传播者重心向观众视角变迁。已超越单一的文化艺术领域而横跨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对待这样一个复杂对象,任何单一的阐释角度或评价尺度都是有局限的,因此有必要从多个视角给予观照与描述,以期客观真实、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存在事实。

当代视觉艺术的社会学转型首先强调的是艺术对当代社会的介入程度,反映在当代艺术具有现实关怀,重要的是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和人的生存状态。从很大的意义上说,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多种角度来反思当代艺术、重建当代艺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理性的认识,以期更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二、视觉艺术转型是时展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表现

1、经济发展、技术革命对视觉艺术转型的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入世后中国传媒发展有了较大的提升。数码相机、DV摄像机和电脑技术正在以最快的步伐走向大众化,中国的现代都市正在由传统的话语方式转向图像文化,影像艺术已经成为都市文化和当代艺术习惯采用的方式,影像艺术正在成为今日世界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载体。无论“信息”还是“传播”,今日之影像技术都呈现出、而且越来越呈现出拟真、逼真、乱真的高技术品质。

新媒体的来临确实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与艺术之面貌,更是改变了今日人类的审美观念与视觉经验。随着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出现,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视觉艺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在视觉上的突破带来了成功,视觉文化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又孕生更多更有潜力的新价值。

入世来一系列同传媒业相关产业的腾飞,有力地推动着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卫星信号传输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节目有了更为优质的载体,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各种介质的传统媒体借助网络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彩电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进步,使电视传媒在传播手段上呈现新的面貌,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实现腾飞的经济力的巨大支持和科学技术基础的有力保障。电视是科技的产物,在中国电视产业化改革的进程中,技术革命对电视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变了新技术背景下的传播行为意识。

2、图像时代等文化背景对视觉艺术转型的影响

电子影像媒体的出现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开始向视觉文化转型,大众传媒的发展变化给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人们再也不像20年前那样痴迷于 文学作品,名著几乎成了陈列于书房中的摆设,数码影碟早已取代小说成为受众需求量最大的艺术品,进入所谓“读图时代”。我国电视事业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国家历史进程中,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都存在着密切的、多方位的互相促进与制约关系。社会转型不仅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转型,更是内含了思想和文化的转型。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既;中突又和谐。

以影视为主体的图像文化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关系的密不可分,其意义突出地表现在,它创造了一个当代大众消费群体及其文化观念。从生产方式看,图像文化主要是一种“集体创作”,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密不可分,其突出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大众消费群体及其文化观念,这对推进文化的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视觉文化转型的出现,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它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症候,其实有着深刻的商品经济的背景,大量的视像消费,正是后工业时代的逻辑发展。

三 新时期视觉艺术的发展路向研究

1、在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模式。

视觉艺术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观念上要有所创新,西方媒体的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来的,中国至今仍然处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之中,深层的文化层面,政治和经济层面发挥着巨大影响。

传播观念与一定的传媒体制直接决定着媒体的功能表现。中西方传媒在认知新闻和新闻价值以及操作方式上的区别决定了各自社会的传播生态。因此中国电视应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立足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在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当代世界电视传播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顺应世界电视发展的潮流。借鉴经营运作方式集团化,统筹管理电视栏目,将资本运营引入电视,为了增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发挥综合效益。另外,加入WTO我国要认真研究“规则”,更新服务贸易观念。只有熟悉掌握“世贸”规则,根据WTO基本原则才能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尽快融入世界电视贸易市场,实现电视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电视集团,使电视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以受众为中心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视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最主要的途径,视觉传播必须以接受者的注意为前提。高信息量的视觉符号会比低信息量的符号更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注意。在视觉传播中,要获得目标受众的关注,需要以与外部认知环境相一致来实现意图。

视觉文化时代阅读主体的变化,首先在于视觉文化形态的直观形象性和视觉代码表意的直接浅白性。以人为本理念在电视传播观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受众的反作用是制导电视传播观念转型重要因素。随着电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视在实践中日益凸显其作为大众传媒的特殊性,观众研究也受到愈来愈广泛的重视。从认识观众反馈的意义到重视研究观众,再到自觉运用观众研究指导传播实践,观众研究的调节作用日趋明显,既反映出电视研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播观念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与多媒体技术互相借鉴、融合,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可以说没有哪一种传播方式能象电视更吸引观众的参与感,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从而增强了电视节目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视觉思维为立足点,创造出更贴近观者的视觉心理。所谓视觉思维是以视觉形象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涉及信息的接收、存储、恢复及处理等方方面面。利用视觉思维通过直观、选择、发现、探究等方法在信息中的感知,将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视觉思维的功能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视觉形象。我们在面对无所不在的视像时,当然不必取一种抵制或排斥的心态,而应该将视觉审美纳入到新的文艺学格局之中。

第4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视觉传播 视觉信息 视觉文本 行为

“看”是人的本能活动之一。“看”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生活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主要是来自于“看”。然而,人类真正进入视觉时代,是数字化技术,尤其是电脑网络技术出现以后的事。在视觉时代。人的周围充斥着如图片、电视、电影、网络、广告、摄影、动漫、美术设计等所承载的各种各样的视觉信息。现代人的心智就是在不断认识、理解、鉴别、取舍和消化视觉信息的过程中成长直至成熟的。在以语言文化为中心向以视觉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正处在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越来越多的近视现象仿佛是一个征兆,标志着人们正在遭遇空前的视觉‘逼促’。一方面是越来越挑剔的视觉诉求,另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视觉负担”。人们长期处于这种无法逃离的视觉包围中。因为现代社会的资讯大多以视觉信息的形式出现。然而,视觉传播尤其是网络时代的视觉传播所形成的主客观情景,对人们的心理、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既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恒久的。总之,“今天,图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当代视觉文化也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这个世界。”我们必须面对视觉文化传播所创造的这个世界。

一、视觉传播及其性质

有人认为,“着眼于人的视觉所进行的信息,就称为视觉传播”。此种观点仅仅只是注意到传播者信息这一行为,忽视了传播是一个系列行为的组合,而且信息行为也不能涵括视觉传播该当的所有要素。有人认为,“视觉传播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这种观点虽然指出了视觉传播是一个过程,但忽视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沟通和理解的要素,仅把视觉传播看作是从传播者到受众机械传递信息的过程。还有人认为,“视觉传播就是在传统美工与影像处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计算机软件模拟科技,创造出具有真实感和动态感的作品。”该种观点把视觉传播看作电子科技发展的产物,但这并不符合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另外,该观点着重强调作品的创造作为视觉传播的核心,这同样不能涵括视觉传播的所有该当要素。

视觉传播不仅是一个输送视觉信息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传播者的目的不是把一个形象刊出或是播出那么简单。目的在于通过引人注目的图片,让观者牢牢记住其中的内容。”然而,视觉传播者如何才能让受众牢牢记住视觉传播的内容呢?首先必须创造出由颜色、线条、光和形状等元素所组成的视觉文本,这是视觉传播的起点。其次,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传输载体将视觉信息传达至受众。再次,受众对视觉信息的选择、接收、感知、理解。受众了解的越多,感觉到的就越多;感觉到的越多,选择就越多;选择越多,理解的就越多;理解的越多,记住的就越多;记住的越多,了解的就越多。综上对视觉传播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视觉传播是指传播者创造视觉文本。凭借传播载体将视觉信息达致受众,并感知、理解和记忆视觉信息的过程。

视觉传播是和语言文字传播相对应的一种传播形态,文本的生成、传播的载体、方式及效果都迥然各异。语言文字传播受到语法和句法的严格限制,带有浓烈的理性主义色彩;视觉传播则正好相反,与感性主义更加亲和,不同于固定的模式和规则。在语言文字传播中,文本所承载的信息是较为有限的。这决定于语言文字意思的确定性和有限性,文本一经给定,其承载的信息就已经确定了。在视觉传播中,文本所承载的信息相对而言是无限的,视觉文本只是给定了一个情景或场景,其表达的意思更多地取决于受众的解读,往往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效果。和语言文字传播相比较而言,视觉传播具有如下一些性质:

视觉传播的大众性。首先是视觉文本创作的大众化。在视觉文化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视觉文本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视觉文本的创制和传播没有很深的专业槽,只要有一个相机或摄影机,就可以即刻制作视觉文本,然后通过橱窗或网络等载体就可以将视觉文本呈现给受众。其次是受众的大众化。语言文字传播要求受众必须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而看的能力则是天生的,在视觉传播中除了受众应当具有正常的视力外,没有其他特别的要求。

视觉传播的直观形象性。语言文字传播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言形成于不同的历史进程。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决定于历史,语言也放映不同的民族特征。因此,语言文字传播较为抽象和理性。传播者和受众都要求有较高的语言文字素养。视觉传播是通过图片、图像和影像等承载信息的,而图片、图像和影像较为直观形象,常常给受众以类似实物的感觉,产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视觉信息就是在对直观形象的感觉、体会和理解的过程中传播的。

视觉传播的便捷高效性。随着电子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先进的摄影和录像工具,随时随地进行视觉文本创造,并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作为传播手段进行快捷的传播,顷刻间就可以把新近发生的事件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流传。而语言文字传播则未必,创作和传播都必须经过传播者的深思熟虑,再通过语法和句法规则表达所传播的信息;语言文字传播中的受众也必须首先理解文字,才能理解语言文字文本所表达的信息,这就显得既耗时又费力。

视觉传播的精确永久性。由于语言文字的歧义性和多义性,语言文字难以准确地叙述事实,这样语言文字传播就会带来传递信息的失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迁,语言文字能指的意思也会发生流变,这就会出现不同的语言文字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相反。视觉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上述语言文字传播的缺陷,通过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现代摄影工具,能够准确记录甚至是复制事实。以图片和影像等呈现的视觉文本一旦形成,就能长久保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文本流变。

二、视觉传播的内容及载体

在传播学中,无论是按照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还是布雷多克模式(7w模式),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都

是必备的要素。在视觉传播中,拉斯韦尔模式或布雷多克模式同样是有效的分析工具。要研究视觉传播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首先得研究视觉传播的内容和视觉传播的载体。如果不研究视觉传播的内容,就难以理清在视觉传播中究竟是什么影响受众的行为;如果不研究视觉传播的载体,就难以辨清视觉传播是怎样影响受众的行为的。

视觉传播的内容是视觉信息还是视觉文化?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视觉文化是指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患维范式的转变”。由此可以看出,视觉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文字文化或语言文化相对应,涵括了视觉文化传播,可以说视觉文化传播也是一种视觉文化现象。因此,视觉传播的内容就不应当是视觉文化,相反,视觉传播只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故而视觉传播的内容只能是视觉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和客体。按照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申农的定义,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即信息就是能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视觉信息同样如此,只不过视觉信息是通过眼睛这一身体器官来获取的。因此,所谓视觉信息。就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取的减少或排除不确定性的资料。

视觉传播的载体是指传播视觉信息的物质承担者。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传播的主要载体是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电视和电影直观、生动、形象、逼真、图声并举,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通过电视和电影完整地展现事件或故事产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受众在这一过程中视听结合,通过想象、感知、理解和记忆来消化信息。但是,电视和电影在视觉传播过程中也有着很多的缺点。电视和电影的画面转瞬即逝,选择和保存性都不强:电视和电影都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获取视觉信息;电视和电影作品的创作时间长和成本比较大,这种成本最终转移到受众身上。

视觉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网络时代才是视觉传播施展拳脚的天地。网络“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融为一体,兼有报纸、电视、广播三者之长,使新闻更具有综合性、直观性、生动性”。的确,网络具有超强的时效性,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将身边发生的事件制作成视觉文本在网上,无论受众地处天南海北,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共享信息,这种共享是不受时空限制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网络为人们接收视觉信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受众的选择性。但是,正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大众性等特点。网络也充满各种各样虚假和不良的信息。如何减少或控制网络上不良视觉信息和文字信息,是网络发展的一大挑战。

三、网络时代视觉传播对行为的影响

在网络发达至基本普及的今天,到处充斥着视觉文化景观,人们生存在充满迷幻的视觉景象中。无论是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还是受众,其生产、生活和交往等行为都受到视觉传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有的学者所说。“视觉文化的发展,不仅真正引发和巩固了消费社会的工业化体系,而且极大地影响人们共有的模式化行为和思想”。可见,当今社会视觉文化传播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文化传播。那么,视觉传播是通过何种途径或方法来影响人们行为的呢?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毫无疑问视觉说服或宣传是主要的途径。视觉说服或宣传就是通过视觉元素作为说服或宣传手段来试图影响人们行为的技巧。视觉说服或宣传主要是凭借视觉文本的形象性、直观性、非理性和真实性等特征来吸引、诱惑受众,最终达到改变受众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下面主要就视觉传播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简要的阐述。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有的表现在身体内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要研究视觉传播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首先得考察人们所接收的视觉信息,然后考察人们对视觉信息的态度和反应,最后是考察由视觉传播所引起的行为选择或转变。

视觉传播对生产行为的影响。视觉传播促进了生产行为的更新换代,催生了一个以视觉文化生产和传播为中心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数字技术进行专业化、程式化和标准化的规模生产。“这种产业体系,是为了获利而向大批消费公众销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发展乏味的标准化的文化生产程式,如美国电影工业中的类型影片。这种文化工业的出现。在具有文化同质性的同时,还具有文化的拉平和降低能力。”可见这种产业化的文化生产模式,不仅改变了文化生产创造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还降低了文化生产的文化含量。在物质生产部门,为了开拓商品销售市场,大量的资金被用到产品的推销和广告中,本该用于物质生产的资金就流入到视觉文化传播领域,使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受到无形的挤压。另外,在视觉传播中的广告主要注重视觉元素和视觉效果。生产者往往为了满足广告效应的需要,迎合消费者的视觉审美,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在产品的外形塑造和包装上,从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品质和质量。

视觉传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各种类型的产品广告试图影响或控制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这就是生产商愿意花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广告宣传中的真正原因。眼花缭乱的电子广告充斥着电视屏幕、网络世界,这些广告制造出迷幻的视觉形象和动人的视觉景观,通过视觉图像和视觉景观传递着“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图景。人们本能的消费欲望像潮水般被激发出来,消费者的消费冲动被一次又一次地触及,最终做出了“超前消费”、“高档消费”和“畸形消费”的选择。这样物质主义泛滥,使人们形成重物质消费轻精神修养的价值观念,人变成了物质化和机械化的肉体躯壳。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家园和存在意义已经极度荒漠化。当消费欲望和收入差距形成不可跨越的鸿沟时,人们会形成严重的挫败感。在各种视觉传播的影响下,形成了消费的从众行为。所谓的从众行为,是指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态度和思考,采取与大众选择相一致的行为。在有关商品广告视觉信息的耳濡目染和群体选择及消费的诱使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常常是趋同的。这种消费的趋同不利于新产品的研发,也不利于不同产品间的竞争,最终助长了市场的垄断。

视觉传播对交往行为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说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常态,某种程度上,社会的运转就是以交往作为动力的。在传统社会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较小范围内的活动。随着互联网、视频技术及音频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人们的交往范围无限地扩大化了。无论是身处美国还是英国、北京还是上海。只要有网络和视频设备,就可随时随地进行视频沟通和交流。在政府和公司,远程可视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正在被使用和推广;在医院,远程专家会诊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可见,视觉传播为人们的交往消除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交往的频率和效率。然而,正是因为视觉传播改进了交往的频率和效果,消除了交往的时空限制,人们面对面的、近距离的交往和沟通减少了,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尴尬局面。简单的语言交流和视频交流,不能代替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眼神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感,是语言交流和视频交流所不能胜任的。

第5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空间导向系统在1960年由建筑师Kevin Lynch提出。导向系统广义上具有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构成城市的景观、改善交通状况、维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感受以及诱导城市有序发展等多种功能,狭义上指在特定环境中,通过标识符号形成一套统一而且连续的引导体系,或者形成一套互相协调的、系统而完整的说明体系,其目的是在现代越来越复杂的空间和信息环境中,使得陌生访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导向系统功能的实现是通过管理空间或环境信息来帮助使用者指导方向的过程,值得关注的是导向系统所提供的是新的、更为广阔的设计视角,它细化了真实环境中人们所面临的不同困惑。

二、导向视觉信息符号设计要素分析

导向信息的表述是将其符号化的过程,从符号学意义上来讲,凡是带有导向含义的信息代替物都可被看作是导向符号,而在实际应用中图形符号和文字就是这种信息替代物。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作为导向系统的主要造型要素,在对其设计中所涉及的图形、字体、色彩等诸多要素都会对导向信息的传播产生影响。良好的导向系统源于良好的造型要素的规划,所以对导向系统中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导向视觉信息符号设计中的涵义

在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中图形、文字作为视觉符号的载体,其表现形式与所指对象的关系是相互对应的,传达的涵义具有唯一性,所以在设计中建立形与意的一一对应关系很重要。在导向系统中作为图形,这样一个视觉信息符号的意义,既需要直接的去理解,同时又需要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导向图形符号的设计中一个意义对应一个合适的图形载体,强化形象对人的知觉感染力和理性接受的能力。来准确的找到与所指涵义的对应点来有效的指代对象完成意义的准确表达。

2、导向视觉信息符号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导向视觉信息符号中的色彩选择需对接收导向内容的受众群体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接受心理、生理条件,以及他们在接收导向信息后出现的反应,这些对于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色彩选择具有现实作用。另外依据受众的生理条件和生活经验对导向色彩的选择提供价值参考。在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色彩选择上还应具有系统性,色彩的系统化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导向功能,不但能区分不同的场所烘托环境气氛,而且能指导大众快速找到目的地。

3、导向视觉信息符号设计中的造型设计

具有深刻喻意的视觉符号,它所指代的内容往往来源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而其形象又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当中,视觉符号设计的目的就是将设计者思维活动中产生的抽象概念,通过具体的图形固化下来,从而通过视觉语言传递给受众。而为了使这种精神的沟通、信息的传达更加快捷有效,视觉信息符号的选择就必须建立在设计者和受众双方都认同的基础上。因此设计者首先要对视觉信息符号的应用环境适用人群做有效的分析,在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中要挑选人们熟知的事物作为视觉符号的来源,其次要善于对已知的符号进行再创造挖掘新的符号意义。

在导向图形符号的设计中,形的组合是挖掘新的符号意义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原有图形符号的组合产生新的符号传递新的意义,另外在导向图形符号的设计中,在对原有图形符号进行组合构造的过程中结合运用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使设计物本身更具内涵和暗示性,强化形象对人的知觉感染力和理性接受的能力。在对导向图形符号进行组合再生的过程中,这些被选择的图形符号本身应具备易读、易懂的原则而且是已被受众接纳的符号语言。

三、导向视觉信息符号与环境的共鸣

1、导向视觉信息符号与环境空间

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是通过对空间环境信息的管理来展开的,导向视觉信息的存在是与其对应的具体环境空间的存在为前提。环境空间可抽象的分为室内环境空间与室外环境空间,无论是室内环境还是户外环境,导向视觉信息符号与其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设计上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应该依据该环境的建筑风格,历史条件等展开设计,力求在造型、色彩等风格以及表现内涵上与该环境风格达到高度融合。

2、导向视觉信息符号与人文空间

导向视觉信息符号还要兼顾环境空间的人文因素、地域因素、职能因素、导向视觉信息符号作为环境空间的一部分。在承载环境文化性的传递上主要体现在其设计风格中。其作为显示环境空间文化的一个细节元素,其设计风格也反映着该地域环境的文化特色。此外,不同的职能环境空间,对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接受者作出相应的提示,设计风格应当符合接受者的认知、理解以及审美的意志。

四、导向系统中视觉信息符号的传播

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传播内容主要由传播者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其设计意图的表达来完成传播内容的实现。对于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来说其功能的有效实现依赖于对实际需求、受众认知等实际因素。所以传播者在对信息的编码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来确定自身的传播意图,不能有随意性的发挥。所以导向视觉信息符号设计的主要传播内容就是作为导向的符号载体文字、图形、色彩等符号所承载的相关信息。通过这些符号内容的呈现来传播导向信息并把该内容传播给受传者以此达到实现导向功能的目的。另外在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传播过程中,因受众范围的因素传播者与受传者一般不可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了达到传播的目的这就要求传播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而且这种交流是在熟知符号形式语言的前提之下的。因此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对于传播内容的有效展开有积极的意义。

五、系统化与特色化共生

导向视觉信息符号在空间区域中的应用应系统化,在设置以引导为目的的导向视觉信息符号时应保持适当的间隔,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让人能够理解前后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性。前后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性一旦中途消失,那么该视觉信息符号设计的再豪华也是无用的。在空间区域中利用相同的导向视觉元素的重复出现,让观众在不同的空间身份中,凭借相同的是信息元素自觉地行进、寻找所需信息。通过对导向视觉元素的统一、有效管理以及符号语意的清晰表达来达到导向系统的连贯性。

在当今这个信息开放的时代,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对能够代表自己特色的设计形式充满兴趣。某些方面的特色化设计已经成为了展示设计水平的最好舞台。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也是如此,但由于导向信息的传播是其最终的目的,所以导向视觉信息符号始终还是要以有利于广泛传播、快速识别的设计形式为主,随意性过强的视觉信息符号虽然形式优美,但是如果阻碍了信息的传达,仍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特色化设计需要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对于已经被大众所熟悉的符号形式,例如公共领域中的这些导向视觉信息符号,它们使用的范围很广泛而且也积累了很好的群众基础,而逐渐形成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化模式。在对这类导向视觉信息符号做特色化设计时要首先保持其易懂、易识别、易传播的特征,在此前提下对其设计形式上可以进行不同的发挥与创造,做到标准化的核心与特色化的外表。

第6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 骆越文化;新媒体;视觉传播

[作者简介] 黎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艺术,广西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5-0064-0003

一、骆越文化简述

岭南地区多丘陵地带,人们在丘陵上开垦田地种植庄稼,这种农田称为“骆”(壮话译音),“越”是“人”的意思。骆越,指古代活动于如今广西地区(主要聚居于广西左、右江流域、贵州西南部、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的人们。骆越后裔的族称,紧接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东汉时的乌浒,然后是魏、晋、隋、唐时代的俚僚,宋代以后称为僮、、沙、侬,今天则称为壮族①。

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②。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为创造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骆越文化,其中的稻作文化、太阳文化、航运文化、龙母文化、龙舟文化、铜鼓文化、花山壁画文化、巫文化、玉器文化、象形方块字等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骆越文化是壮族文化的根,是广西文化的根,它不仅属于壮族、属于广西,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继承和发扬骆越优秀文化遗产,对少数民族及广西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骆越文化的传播现状

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学、壮学、考古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骆越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地政府也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打造文化品牌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尽力推进骆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骆越文化当前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民俗节日

民俗节日是骆越文化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承载着远古文明的宝贵信息。广西每年农历“三月三”,南宁、桂林、柳州、玉林、百色等壮乡地区都会举办盛大的“三月三”节庆活动,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庆祝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在节日中多个地区举行的各具地域特色的祭祀仪式、歌圩活动,体现了骆越后裔民族对骆越祖先的尊敬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各地壮族地区,如武鸣的“四月四”祈丰节、马山农村的壮族大王节、隆安县壮族乡村的“四月八”农具节、六月六祭拜稻神“娅王”的稻神节等民俗节日都体现了质朴的骆越原生态民俗文化,也成为传扬稻作文化、龙母文化、太阳文化、铜鼓文化等骆越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二)旅游开发

广西多个壮族地区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资源和文化内涵,打造以骆越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开发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业。如隆安稻神山景区,以稻神山岜娅神像、骆越岜娅城古城、古老的稻作祭祀雕塑群等元素构成充满神秘色彩的景区文化,打造旅游、“稻作”民俗文化传承一体的旅游产业品牌;宁明花山景区的骆越文化宫项目建设用地约30亩,建筑面积17600m2,以骆越文化寻根探秘为主题,打造了一个集民俗文化教育宣传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文化旅游景点;还有各地独特的以骆越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节或文化旅游景区,均结合自身人文、自然优势,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和区域文化内涵,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和著名的文化品牌,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传扬了民族文化。

(三)其他形式

主要有歌舞、专题片、研究专著,但是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传播时间没有连续性,受众面不广。古代传统骆越祭祀舞《骆越点兵舞》是骆越文化歌舞的代表。它将浓郁的远古民俗风情和质朴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通过富有特色的民俗舞蹈、扣人心弦的民俗音乐、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气势恢宏的舞蹈场面,最大程度地再现了骆越原生态民俗文化,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深深感受到骆越文化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民族学、壮学、考古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对骆越文化的考察与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先后出版了《大明山龙母揭秘》、《骆越古国历史文化研究》等论著。

总而言之,目前骆越文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还是单一有限的,受众面不广,不为大众普遍认知,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骆越文化的文化传播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宣传不足。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宣传不够,没有形成持续性;(2)手段单一有限。只有民俗节日、旅游开发、研究专著等传统手段,信息时代的新传播形式使用有限;(3)传播方式需要改进。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选择符合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载体、传承方式,才能使珍贵的民间文化广泛快速地被公众接受与认识。

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指的是当今信息时代高科技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媒体、互联网、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博客等。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四大媒体相比,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它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同时还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它具备以下优点: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更新快、及时性、使用方便、成本低、视觉效果丰富等。它符合现代高节奏工作与生活下的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满足人们对信息互动与交流的需要,使人们选择与使用新媒体的主动性与意愿更强,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容质疑的。

新媒体环境下造就的视觉传播样式日益丰富多样。与传统媒体相比,以网络电视、网络视频、多媒体广告等新媒体形式为载体的视觉传播形式在形态上由平面、静态快速向立体、动态转化,表现手段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使用手段从纸质平面传播转化到虚拟化形象的传播。视觉传播形式极大丰富。不仅在视觉上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还导致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情感取向等意识状态发生改变。新媒体环境下造就丰富视觉传播样式的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它以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工具上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后期编辑软件等电脑辅助设计技术,在表现形式上注重以声、光、电、虚拟互动等媒介进行内容的表达与传播,全面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导致人们审美意识、心理状态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达到视觉传播的目的。所以,基于新媒体的优势及其环境下造就的视觉传播样式、新媒体艺术所产生的效果,新媒体视觉传播应该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四、骆越文化的新媒体视觉传播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骆越文化的传播、发展、创新也应该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而改变途径,特别是在视觉传播方面寻求新的策略。

(一)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数码艺术表现

新媒体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数码艺术表现,它的作品“形态”可以是静态的,动态的、虚拟的与仿真的。数码艺术是最能表现这种现实的新媒体形式。运用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等新媒体数码艺术形式对“骆越文化”进行视觉传播,效果方便、快捷,视觉冲击力强,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平面视觉数码艺术形式:对“骆越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进行服饰、用具、民居、劳作、风俗、战争、祭祀、图腾等文化分类,对各个类别用数码艺术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二维、三维的数码艺术作品制作,进行平面的数码艺术展示。 动态视觉数码艺术形式:对“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文化分类,以每个类别的经典传奇故事为题材进行动画形式的艺术创作,每个文化类别制作1~2个故事短片,以二维动画片、三维动画片的方式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进行阐述与展示。 立体视觉艺术形式:对“骆越文化”中的民族元素进行提取,吸收与运用民族元素,进行可持续的设计与开发,应用在现代服饰、鞋、帽、文具、玩具、日常用品、现代手工艺品等方面的设计制作上。对“骆越文化”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加强传统媒体的视觉传播

电视、报纸、户外、广播四大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文化宣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拍摄展现骆越文化遗产的高质量纪录片,制作骆越文化专题节目,介绍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文化分类,介绍各历史时期的骆越服饰、用具、民居、劳作、风俗、战争、祭祀、图腾等文化元素,依托电视、报纸、广播、户外广告等传媒开设骆越精品文化专栏,打造骆越精品文化栏目,使节目保持常态化与连续性。与新媒体互相共享高质量的素材,互相充实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三)尝试互动体验式视觉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喜欢虚拟互动的媒体体验方式。首先,网络游戏(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互动娱乐的视频游戏)是人们越来越喜欢的娱乐形式,可以开发以骆越文化为主题的网络游戏,将骆越文化的传奇民间故事设计成游戏内容,玩家在通关游戏的过程中了解骆越文化的民族风俗习惯、典故、文化内涵等,使民族文化无形中得到了传扬。其次,在地方门户网站、旅游网站、博物馆推出电子地图或虚拟展示,将骆越民族地区的特色村寨、风景名胜等用静态画面、动态画面进行展示及说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展示屏等媒介进行虚拟游览,了解民族文化。

(四)推动骆越文化主动进入新媒体传播空间

当今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阅读习惯、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博客、微信、QQ、论坛、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的出现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人们更加乐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学习、娱乐、交流。因此,让骆越文化主动进入新媒体空间,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必要途径。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可以将宝贵的民族文化以符合现代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心理状态的视觉形式体现出来,拉近民族文化与大众的距离,以大众能够广为接受的形式,使人们在轻松的视觉传播中对民族文化观赏、学习、讨论、传扬、创新,达到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目的。

五、结 语

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传承不是个体行为,也不能一蹴而就。新媒体传播路径的实现,需要集合政府、社会的力量,长期规划实施才会有所成效。要进行传播观念的更新和强化,政府加大宣传和投入,并给予政策支持,最后是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峰,王静.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J].美与时代,2010,(1).

[2]杨东篱.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与“伪民俗”[J].天府新论,2010,(1).

[3]王朝阳.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及对策[J].新闻前哨,2011,(3).

[4]阎敏.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青年记者,2012,(20).

[5]王桂娜,张丽萍.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例[J].前沿,2013,(7).

[6]朱春阳.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创新特征[J].当代传播,2008,(6).

第7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益广告招贴;视觉传播;设计;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一、公益广告招贴的场域构成分析

1.公益广告招贴设计的概念

公益广告招贴设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而存在,它把一些复杂而独特的精神内容赋予以视觉语言,为了在有利的时间和有效的空间位置已宣传公益内容、吸引社会公众、引导公众树立正确观念的传播性活动。

2.公益广告招贴设计的场域构成要素

视觉能够超越声音的局限,成为公众的共同语言形式。在公益广告招贴的场域主要是由色彩、图像、文字的视觉信息来构成。

(1)色彩

色彩为整个招贴画面渲染氛围,增强信息传达的力度。受众对色彩是十分敏感的,他们对色彩在视觉上的认知取决于视觉感知经验的丰富程度。正如传播学者保罗・H・莱斯特称:“了解得越多,感觉到得就越多;感觉到得越多,选择得就越多;选择得越多,理解得就越多;理解得越多,记住得就越多;记住得越多,学到得就越多;学到得越多,了解得就越多。”

不同的色彩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和情感的反映,色彩既要突出招贴中的信息,又要基于让招贴中的信息在画面的效果上和谐统一。了解受众对色彩的视觉认知,增强视觉传播效果,吸引受众在色彩感受上的共鸣,才能对广告的主题印象深刻,才能创造出精彩的公益广告招贴作品。

(2)图像

无论我们的公益广告招贴是以什么形式公之于众,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招贴总会使受众情不自禁地停留,去关注招贴所表现的内容,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无穷。图像中的形象可能是绘画,可能是摄影,也可能是图形,都需要表现招贴广告主题的,传达招贴的信息。

(3)字体

文字成为交流思想、记录历史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在众多艺术设计因素中,文字始终是设计者的利器,公益广告招贴可以利用文字传达出高准确性的信息,加强它的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如图1,直接运用文字构建,传达招贴的信息。

作为设计师一方面要深刻分析和认识各种字体的风格特点,以便更好地使用,同时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具有时代的文字风采。

艺术心理学中有关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在观察画面时,从画面阅读开始以10秒阅读时间为例,其中8秒观看色彩要素,剩下的2秒才是观看图形要素。所以说,受众在接受视觉信息时,色彩要素是我们研究视觉传播中的第一个要关注的地方,色彩要素给受众的感受最直接最快速,同时也最深刻和最持久。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阅读招贴中的文字信息。根据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詹里姆・布鲁诺(Jerome Burner)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记忆10%来自于听觉,30%来自于阅读,80%是通过视觉和实践获得的。从实际上说,公益广告招贴设计实际就是渗透着视觉传播的活动,也是视觉传播领域较为广泛的形式。

二、视觉传播在公益广告招贴的渗透

视觉传播系统是由设计师、受众、视觉信息等构成的整体。从公益广告招贴设计中定义视觉传播,即设计师们通过对公益广告招贴设计中的视觉信息进行有机构建,从而将信息借助平面媒介传递出来,力求得到受众的共鸣。然而,公益广告招贴的视觉传播过程遵循信息传达、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3个环节。

首先,从公益广告招贴的视觉语言来看,无论是色彩、图像、文字等都要做到信息的准确传达。这要求招贴设计师们运用视觉信息来构建视觉讯息,给受众传播的招贴的思想内容。要达到视觉传播目的,设计师必须使用受众能理解的视觉信息,即规定双方能共同理解的色彩、图像、文字等,通过视觉的表现手法传播给受众。

图2是一幅关于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广告招贴。从画面中看到了色调的冰冷和被隐身的人物形象,引发受众对招贴中人物的怜悯之心,精简的文字搭配,使广告招贴正确地传递了关爱弱势群体的思想内容。

在公益广告招贴的视觉传播过程中,受众应该是传播内容的主动接收者,公益广告招贴需要引起受众的注意,并引起受众视觉认知和情感共鸣。制作精良的公益广告招贴,是巧妙构建视觉信息的,这一系列的构建可以使受众心理朝着设计师的预期方向改变。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将代表信息的视觉信息还原成具体的信息内容,重新建立它的意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与设计师所传送出来的信息达成共识,这样公益广告招贴的视觉传播才得以实现。

当然,传播的过程不是起于设计师,止于受众的单向过程,在实际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设计师和受众也常常互换角色,传播过程成为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设计师要想知道受众是否真正地接受信息,需要通过受众反馈这个过程实现。反馈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反馈的传播是不完整的传播活动。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构成了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传受双方的需求得到满足,传播过程的意义才显现出来。

三、实现公益广告招贴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视觉信息的合理编排

公益广告招贴核心在于通过广告形式树立受众正确的思想观念,准确地传达信息,就必须对招贴中的视觉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编排,设计师们需要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刺激受众视觉关注,从而带动受众依次阅读需要传达的信息。

(1)视觉信息在编排的过程遵循一定的构成法则

如图3所示,招贴中的视觉元素利用重复的形式美法则,有节奏的编排,在视觉上形成韵律,吸引受众的注意,能够强化信息的传达。对于比例关系的合理利用,如黄金分割比率(黄金分割比例关系为1:1.618)是一项经典的比例法则。通常画面中的布局对象按照这个比例关系,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是和谐的。

如图4所示,利用视觉形象在招贴中大小的黄金对比,仅有的一棵树木在大面积被砍伐树枝显得如此宝贵;如图5所示,也是利用对比的手法凸显铅笔与树木的紧密关系,利用版面效果生动活泼和文案的点睛特点,提升了该公益广告招贴的视觉表现力,同时也更能通过视觉触动受众的内心,引起受众的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如图6所示,均衡的编排形式加强画面表现力,对比的形式赋予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均衡的编排也可以给人一种严谨的视觉感受,是表现严肃的社会公益广告题材时最为常用的形式。

广告招贴的编排方式的多样化,将色彩、图像、文字等视觉信息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展现出来,迅速地引起受众的注意,为受众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以引导受众。

(2)适当地运用图像的修辞

在公益广告招贴中,图像直接影响招贴信息的整体效果和信息的有效传达,无论是具象的图像还是抽象的,都能产生以形寓意的效果。

修辞是一种有目的的传播行为,通过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手法,以较为巧妙、精练的画面来表达主题,将观念视觉地表达出来,同时传达的意义还能够激发出更多的联想。

如图7所示,陆地生物与海洋生物的嫁接,画面的视觉修辞使画面充满幽默感,但在获得受众一笑之后,引发受众对画面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今温室效应越发严重,海平面迅速升高,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做些事情来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以受众为中心的设计思维

若设计师们一味地追究视觉信息带来的冲击力,使公益广告招贴华而不实,容易造成受众无法理解并且放弃理解。将受众的视觉感受充分地考虑进设计过程中,可以使设计师更好地把握设计方向,与受众达到良好共鸣的境界。

受众的视觉感受是受众本身的礼会背景、生活习惯、知识涵养、道德观念等因素沉淀出来的产物。当受众感受色彩关系的风格与情调时,能从抽象的图像中解读诸如昂扬、婉转、稳重等的意象,就是设计师与受众之间达成的“共鸣”效应。这种共鸣能使设计师掌握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活动规律,体现受众积极的反馈,从而使视觉传播过程良性循环,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受众的认知存在普遍共识,这些共识可以很好地运用到公益广告招贴设计当中。如:红色具有强调和警示的意味,黄色具有暖和感,蓝色有寒冷的感觉,绿色体现安全、环保。

因此,设计师应当以受众的角度出发,借助受众对信息情感的体验,尽可能地透过视觉信息能指的层面触动受众的心灵,将招贴中的视觉信息让受众自觉、顺利地链接到他们已掌握的信息上,激发他们对招贴信息接收的能动性,准确有效地掌握受众反馈,运用视觉引导去使受众与设计师观念达到一致并产生共鸣。

如图8所示,招贴中的温馨画面与突出的文字恰当地发挥本公益广告所要传达出来的观念和意图,极容易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能获得更多受众的接受和喜爱,真正实现公益宣传的目的。

五、小结

公益广告是促进和倡导社会文明的价值体现,它唤醒人类被麻木的良知,它向社会传递着一种文明,一种自信,一种关爱,一种责任。提高公益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质量,使它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不断丰富和提高,进一步传播文明正能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

如今,公益广告招贴设计的视觉元素越来越丰富多元,对今天人们的视觉疲劳、视觉环境污染的尴尬境遇,设计师需要注重招贴的信息传播功能,创造新颖独特的风格,及时地把握受众的视觉感受,顺应人们不断改变的接受与认知心理,才能使公益广告招贴拥有虏获人心的力量。如何真正将视觉语言要素结合运用,设计出更多有内涵、有视觉冲击力的招贴,是每一个设计师都该值得探究的问题。

第8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机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法: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18-02

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发展趋势下,视觉传达作为主旨要素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秉持着创新的动态体验。新媒体作为“第五媒介”比其它媒介拥有更多的特点。视觉传达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媒体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作为新媒体的介质,通过自身的设计表现,更多的凸显富有时代特征的图形设计内涵。

一、新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是人们用“看”的形式直接交流的结果,人们通过视觉媒介达成各种交流,也弥补了语言造成的沟通障碍的瓶颈。它作为图文图像设计的延伸,为不同种族和地域的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理解和互动支持。视觉传达是以“视觉符号”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是媒体应用的体现。视觉传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以它对新媒体实施影响的过程。视觉语言作为视觉传达的一种形式,更易于海量信息的传播。从新媒体实践发展来看,它的速度和准确性都在迅速提高。视觉语言从二维过渡到三维空间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文字的识别率、可读性、速度、韵律及运动轨迹等问题。视觉传达单纯的语言表达,满足不了受众的生理及心理感受。视觉传达为新媒体传播带来了享受和震撼,它的整合创新对道德层面和审美价值及人文关怀是新媒体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

二、视觉传达机制-真实信息的设计之美

从机制层面来看,视觉传达凭借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新的学术概念具体地传递出一种真实世界的信息,从而体现出设计之美。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领域,它从此有了更好的发展。它不仅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是更多地适应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新媒体的思路设计出更好的视觉传达的路径,是面对媒体竞争的必由之路。

视觉传达的基础是视觉媒介,只有通过创新设计才能将视觉传达真正延伸到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广告是它的基本形式,广告视觉传播通过电视、网络广告和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形式,将海量信息传播给受众。视觉传达机制的建立不是简单地复合新媒体媒介的转码过程,而是应用图文图像、音视频和动漫动画等形式有机统一的过程,也在交互式数字化媒体平台应用中为弥漫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利途径。视觉传达的基础是通过美术方式把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以便于受众的视觉接受并理解。从本质来讲,文字、符号和色彩作为表达形式,更多的是出于对信息传递(达)的理解。它的机制的建立是要获得信息传播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在新媒体数字化的推动下,视觉传达的方式和内容都要朝着精细化的市场来推广。多样化和人性化的传播范式和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业所接受。

三、新媒体下的视觉传达发展趋势

1.视觉传达发展与新媒体价值的对等性

就视觉传达本身而言,必须具备价值。视觉传达的受众、传达时间、传递条件和受众心理等要素,是基于新媒体下视觉传达发展过程中传达主体和信息本身价值最终统一的目标。这是视觉传达的价值,也是新媒体本身存在的价值。它在理念上依赖新媒体科技和互联网交互式互动平台,实现了传达者和受众之间的商业经济效益的统一。所以,新媒体有效价值的参考就是视觉传达价值的对等体现。近年来,视觉传达的迅猛发展取得了质变的飞跃。它过了市场考验以其独到的传达理念和传递方式,深入受众的内心世界。实证调查显示视觉传达新的传播理念和方式以及深度分析受众的心理活动,形成了自身价值与新媒体价值的统一体。

2.视觉传达发展的原创性

视觉传达的发展及传播要突出“新”颖。它的平面图形强调原创性,也就杜绝了“原创性”抄袭,以区别于个体或团体进行的独立设计,从而在视觉传达设计时,要将时代赋予的新内容和理念融合到创作中。视觉传达设计完全可以借鉴新媒体公众传媒的原创性,嫁接到它的设计中。作为新媒体创新的典范,视觉传达设计在特定时空范畴内成为桥接新媒体技术的异质转换。

3.视觉传达与新媒体晕轮效应的结合

视觉传达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因果联姻,是视觉传达所具备的特定的更迭效应。它在特定的时空内通过受众视觉反映产生了相应的效果。正如平面设计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形成了巨大的视觉传达的晕轮效应。它的效应变化发展在新媒体主流中也随之发展,视觉传达的概念也在其发展中发生了相应的蜕变。在多元信息爆炸的社会,手机作为视觉传达的载体,在国内有超过12亿人口的使用率。尽管手机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及质感范畴差异较大,但并不影响涌动的广告信息的发展。无线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更是拓宽了视觉传达的时空感,为实施新媒体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

4.视觉传达发展与新媒体生命力吻合

新媒体的价值是由新媒体的生命周期决定的,视觉传达的价值也是如此。视觉传达本身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本体,在它的存在期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随着新媒体浪潮的时展,它的细分思维影响也随着新媒体不断创意出新的层次。所以,视觉传达必须把握好新媒体的核心价值,才能在新媒体技术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视觉传达的形式和技术有了较大革新的价值基础,它的设计的盲目发展不会对受众产生较大的刺激和吸引力,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周期。常见的地铁站广告、超市大屏幕广告和公交视频等与新媒体视觉传达的吻合设计,不仅具有新媒体的价值和生命力,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数依据。综上所述,视觉传达的发展趋势是与新媒体相媾和的,新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必须从新媒体生态环境和生命周期考虑,才能实现快速迅捷的发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视觉传达,除了它的基本生命价值外,还体现了新媒体技术的价值。

5.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要求

视觉传达要坚持以技术为导向的原则。在艺术设计上,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的表达必须满足几个要求:首先,视觉传达必须突出主题。只有把握好主题,才能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递)给受众。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要求,也是视觉传达要设计的风格和视觉冲击力,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设计艺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驱动。其次,在网页设计形式上要重视把元素构成和主题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真实、有意义的设计。要使视觉传达设计获得良好的诱导力,还要对网页之间的逻辑框架(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进行合理的应用,以更好地迎合视觉传达的主题诉求。再之,视觉传达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是视觉传达发挥时效性的灵魂所在。形式彰显情绪、气氛、格调、风尚和趣味,内容是主题、形象和题材等元素的总和。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是形式和内容完美地高度统一的过程。注重二者的有机统一可以提高人性深度,体验艺术个性和人文内涵精神。最后,在视觉传达设计上还要使受众心理和生理共同得到满足需求,运用的视觉设计语言能在动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上使得受众身临其境,为他们的视觉感官带来全新的享受。视觉传达必须强调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只有把握好整体视觉设计的规律,才能站在独特的风格上高屋建瓴,从而在视觉的版式、色彩和风格等方面形成“形散而魂不散”的整体设计理念。

四、结 语

在以新媒体为导向的视觉传达发展机制下,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形式都在不断更迭。新时代浪潮的发展轨迹,也催生了视觉传达作为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消费平台,使得广告视觉传达的效果最大化。基于新媒体影响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开发,必须与新媒体技术的价值相符并体现其原创性特点,还要与新媒体技术的晕轮效应和新媒体技术的生命力相互吻合。在设计创新发展中,只有顺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最终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魏w.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界, 2016(15).

[2] 单禹.主流类型商业体制下狡黠的空间策略――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空间呈现策略研究 [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4(5).

[3] 高虹.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新闻媒体的视觉传达探究[J].科技传播, 2015(13).

[4] 李达林.“旧媒体”与“新媒体”――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15).

[5] 王梦豪,黄斌.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讨[J].科技传播, 2015(12).

[6] 周萌.新媒体艺术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17).

[7] 王莹,王惠,王家燕.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的影响及其对运动品牌的推广作用[J].大众文艺,2016(8).

[8] 蔡晓军.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 2015(6).

[9] 何淑英.新媒体设计中的视觉传达特征分析[J].大科技, 2016(12).

[10] 林成,王K.数字媒体环境下品牌形象设计的科学转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11] 王宇.互联网时代的平面设计与新媒体融合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第9篇:视觉传播研究范文

一、引言

以网络、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视觉设计艺术,通过不同媒介的功能融合,实现对信息高速的传播,将声音、影响资源整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完成信息的输出。新媒体技术为传统的艺术带来冲击,影响传统艺术的设计发展,但同时为新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本文将针对新媒体基本概念,艺术视觉效果进行合理的传达和分析,研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分析新媒体的优势,研究媒体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新媒体新媒体是依附传统媒体的技术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网络运行方式,对电脑、手机等多个终端进行整合,向用户系统具有更加娱乐性的服务形态媒体模式。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中包含多种对应方式。其中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几种。新媒体是对公众提供个性化的媒体内容,通过分析传播者、接受者对应之间的交流,提升新梅体艺术视觉传播效果。

2.新媒体之间的比较关系新媒体包含个人媒体、人际关系媒体。人际关系媒体是利用对话完成的基本形式,通过速度和控制范围进行蔓延。例如,电话、邮件等等。大众媒体是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演说,其特点规定了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可利用的工具增多,利于网络演讲、电视视频演讲等。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提升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加深媒体的传播作用。大众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对完全相同的内容进行多接受者的传播,内容发出者对传播媒体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利。但是缺点是大众媒体不接收个别信息的需求和个性特点。接受者没有办法控制信息的需求量。人际关系媒体与大众媒体的有缺陷是相互对比互补的。人际媒体可以传播个性化内容,大众媒体可以传播公众性质的无数内容,不同的媒体传播需求实现了二者的共存。

3.视觉传播的艺术设计视觉传播的艺术设计是通过视觉传达完成网络化的媒体综合。利用各类传统媒体为载体,通过语言信息传播的方式,对设计表现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设计的载体内容,及时分析可接受的信息受体,令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相关信息内容的意义。利用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完成视觉艺术的设计分析过程,加深艺术视觉设计的传播和发展,提高视觉传播设计的变化和管理,逐步改善视觉传达的数据存储方法,通过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实现对新技术水平的应用。确保新媒体、新视觉艺术的合理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视觉艺术设计从传统工业形式,逐步发展,不断扩大,形成最大范围的设计标准。利用媒体设计发展内容,对媒体设计技术进行变革分析,确定艺术设计的视觉内涵。艺术视觉设计的兴起自美国十九世纪开始,利用感光板在海报的设计实现对媒体视觉艺术的新型设计,扩大视觉艺术设计效果。八十年代的电脑发展为艺术视觉设计带来发展契机。艺术视觉设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改变传统载体视觉传达的标准形式,提高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特性,实现新媒体艺术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拓新,对不同行业地区都有变化,慢慢的形成了具有视觉媒体关系的新媒体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发展与科技发展向适应,伴随着信息网络产业的快速进步,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传输等各项新科技,逐步完成对新媒体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多种多样的视觉艺术传播发展。激发人们对新媒体的兴趣,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形式的变化,保证新媒体艺术视觉飞跃的标准形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提升视觉艺术设计传播的重要源泉,是启发艺术设计思维主要体现。通过对新媒体艺术思维的设计,完善视觉传播的艺术灵感特性,提升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稳定发展,确保视觉艺术设计中网络通信、投影、幻灯、电子音像等技术的完美融合,实现对艺术形态的照明,利用激光完成视觉特点的传播,加深视觉设计的运作手法,确保视觉设计的丰富意义。另外,采用视觉传达新媒体技术设计提高了文化广告的宣传力度,在视觉传达上实现了视觉动态传达的发展和应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