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煤炭产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产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炭产业规划

第1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为国家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就等于占领了市场地位,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煤炭企业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合理的规划布局:一方面控制了当前煤炭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兖矿集团顺应当前经济形势,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总体方向把握正确,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风险预控等方面都作了周密谋划,总体规划项目前期调研和论证充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规划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好规划的调整和优化。兖矿着力做强做大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三大主业”,加快建设并形成省内鲁南、邹城、兖州“三个园区”,兖矿本着“资源有偿使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大对外开发力度,积极与国内资源大省新疆、陕西、贵州、山西、内蒙古等省联合,共谋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2.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划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之一,国家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来限制当前煤炭的产量,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拓展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多元化发展,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煤炭企业能够规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当前很多煤炭企业所做的非煤产业,多数属于安置型的经营范畴。在煤炭企业竞相崛起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各个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身上,也践行在他们的实际发展中。兖矿一直把非煤产业作为煤业企业发展战略支柱共同发展,培养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加快煤炭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精简机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势,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加快煤矿大型装备制造技术和煤矿现代化建设,提高国产化技术水平,推动安全高效矿井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经过几年的投资,兖矿已经形成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业,与煤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兖矿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产业发展,有效地解决煤炭企业资源即将枯竭恶性局面;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更多就业问题,同时提高了产业结构科技含量,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技术水平,随着煤炭企业产业有效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了资源利用,促进了煤炭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3.兖矿抓住煤炭当前发展机遇,加快资源整合的发展规划

第2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北、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陆续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由于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投资基本依靠国家、城市的产业超重化且结构的单一性、国内和国际贸易结构以资源性产品为主体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内部循环、飞地经济、外部性、经济波动等诸多现象。煤炭产业属于典型的上游产业,因而往往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价格上扬时,煤炭开采初加工产业成为高收益的“短平快”产业,资金等经济要素一拥而入,经济建设“无暇他顾”,其他产业难以得到有力的扶持和发展;在市场条件不好时,与煤炭开发相关的产业全线“溃退”,经济要素全面“紧缩”,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建设“无力他顾”,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同样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而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口流动、户籍管理、产业发展、社保就业、国土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存在着时间、空间、逻辑等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城市领导者善于系统思考和学习,能够从局部看到整体、从表面洞察到其背后结构,进而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文中为此具体探讨了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1]。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内涵

1.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建设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基础,是市民生活的载体,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无论生态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一不是城市风格与品质的反映。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体现为城市外貌特征的改变上,比如建筑、街道、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建设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城市建设不只是竖几栋建筑,造几个房子,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凝结着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城市建设不仅在当下被市民和社会评价,更会在城市史和社会生活史中被深层评价[3]。

1.2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化,城市变得更为亮丽的同时,其功能也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备。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对于居民而言,无外乎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完善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发达、完备的基础设施,这是最基础的内容。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从建筑设计到环境设计,市规划局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普通百姓关心的住房建设规划到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再到社区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医疗、养老、菜市场、公厕、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严格执行配套标准,确保配套公建按规划实施到位,均衡发展。这一系列规划,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大幅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2)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5]。(3)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当前煤炭工业城市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现状

2.1空间布局分散

首先是工业生产区的分散,由于一般矿产资源分布区域面积都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需要划分为若干个井田开采,井场间距一般在5km以上,从而形成一个个分散的采矿工业点;其次,在早期煤炭工业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条件下,要求职工上下班单程时间不超过30~45min,这就使居民点必然随矿区呈现多点分散性布局。

2.2城乡交错分布

对于大多数早期煤炭工业城市来说,由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导致城市中心区与各矿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其间往往穿插分布着大面积的农田、水域、乡村等非城市化景观,形成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象[7]。

2.3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

部分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地上形象工程,而忽视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缺少城市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措施、灾难应急方案、专项防灾减灾规划等,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改造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屡屡出现强拆现象,造成和群众的矛盾。同时目前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强,投入与规划有关人力、财力还不够多。规划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确实加强规划落地能力。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造城市经济增长级。

3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措施

3.1总体原则

一是实行产能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缺乏安全保障的小煤矿,通过产业的升级优化和改造提升,巩固和增强煤炭生产优势。

二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秩序,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壮大[8]。

三是实行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限制新上单纯的煤炭开发项目,按照煤-电-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等产业链群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煤炭的后续加工和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群体系。四是重视煤炭开采利用的技术创新,创新煤炭技术服务模式和技术贸易机制,塑造煤炭技术和服务的新优势。

3.2设计与发展措施

3.2.1工业区布局

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要尽可能立足煤炭工业现实和城市功能及工业园区布局,搞好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要做到规划适度超前,避免再修正所造成的浪费。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做到规划出台后就不折不扣的执行,决不随意变更。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对规划进行修编,坚决清理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要合理利用土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要通过政府的投入和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如以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战略目标,鼓励煤炭、电力与化工等相关产业联营,围绕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合成油、煤制天然气、聚氯乙烯等主导产业链,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制油和天然气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形态。其中,神华集团一期108万t/a煤直接液化项目已打通全流程;伊泰集团16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4.1万t,并在煤耗、催化剂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方面,每年计划安排矿业权收益专项资金6亿元,对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霍林河市、鄂尔多斯市等8个资源型城市的1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规划治理面积约120km2。实现了大规模开采与脆弱生态区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资源保护性开采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协调的绿色矿业之路,为全国建设同类型矿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2.2居住区布局

城市领导者要向书本学习城市发展管理理论。一要学习城市规划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城市规划的调控力;二要学习城市运营知识,广泛学习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筑节能、市政公用、建筑市场监管等行业业务,成为专家型领导,夯实领导城市发展的专业基础;三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引入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运行整体效率,保证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城市领导者要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基层干部群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直接实践者,也是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工作的根本动力。城市领导者应当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真心倾听市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呼声,学结他们的鲜活经验。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建设运营、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3.2.3市政布局

一是依托煤炭资源,拓展企业转型发展空间。根据煤炭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关系,按照产业链发展模式,发展前向和后向连锁的关联项目,或通过与具有纵向关联特点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纵向一体化。

二是依托园区发展平台,明确“技术创新基地、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化支撑点”三位一体的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扶持非煤产业,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重心转向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同时城市规划不能仅重在安排城市的形体建筑、街道,还要注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人口发展的匹配。当人口发展出现超预期增长时,规划部门应及时统筹考虑,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能任由一个个排污口肆意排污。一个城市的水出了问题,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全方位的,会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健康和舒适度带来严重的问题。

3.2.4生态布局

一是实行绿色开发策略,推进外部经济内部化,促进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二是实行清洁生产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清洁化。三是要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定期淘汰落后环保装备。四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企业的环境义务。五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扶持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六是要重点抓好共生矿、废弃物、污染物,特别是污水的再生资源化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用园区和工程的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和工艺扩散,走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

第3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摘 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行业在能源供应中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预示着煤炭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兖矿集团顺应当前煤炭经济形势,抓住当前发展机遇,规划发展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兖矿始终坚守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兖矿经济 煤炭行业 经济效益

前言:我国煤炭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未来较长时期,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期,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内煤炭总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其发展具有诸多有利因素,煤炭行业在能源供应中的主导地位巩固了其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地位;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国家积极的宏观政策保障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能源发展格局是“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将煤炭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重要位置。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兖矿集团顺应当前经济形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战略, 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总体方向把握正确,战略定位明确,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发展目标明确,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风险预控等方面都作了周密谋划,总体规划项目前期调研和论证充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规划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好规划的调整和优化。

一、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长期以来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4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其中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动力煤)占总消费量的50%以上。从火电、钢铁行业的产能增量释放来看,需求仍旧非常旺盛;而煤变油、煤化工的发展,将对煤炭需求结构产生战略性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总需求高增长势头将得以延续。预计未来几年煤炭需求的增长将继续快于煤炭有效供给的增长。国内煤炭市场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空间。兖矿集团作为中国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出口基地。兖矿集团始终坚持生产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走市场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布局服从国家战略规划,特别是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省内“一基地三园区”和省外“三个基地”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坚持煤与化工同步发展,最大限度综合开发煤炭资源。

二、兖矿紧抓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兖矿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支撑、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创新作为兖矿品牌发展的灵魂,把技术创新作为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研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兖矿品牌发展拓展科技支撑空间。多年来,兖矿集团依靠科技进步,优化采煤设备选型配套,不断提升安全高效综合机械化配套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创新不仅是兖矿矿生产经营的坚实基础,也是兖矿矿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煤炭行业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集约化、自动化、信息化开采工作面在兖矿集团东滩矿1303正式投产引起了国内外煤炭同行特别关注的目光。加强煤炭生产配套技术研发,是兖矿多年来的一贯做法。研发成功沿空留巷技术、大断面岩巷快速掘进及深部巷道支护技术,研制成功半煤岩大功率掘进机,提高了快速掘进技术及装备水平。自主研发的综采放顶煤核心技术在澳大利亚取得专利授权6项,实现了中国采煤技术向发达国家输出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的采煤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兖矿集团是我国煤炭行业最具实力向国外输出先进技术的企业之一,具备了大规模“走出去”战略的核心竞争实力。

三、兖矿集团跨国策略布局海外市场

2004年,兖矿集团首次进入澳大利亚,收购了澳思达煤矿。当时的澳思达,因井下频发火灾,已经九易其主,成了人见人怕的烫手山芋。兖矿集团采用综采放顶煤技术和防灭火技术,不仅恢复了正常生产,并且连续四年被评为新南威尔士州安全最好的矿井,成为澳大利亚“安全示范矿井”,标志着兖矿集团已成功迈入了收购海外市场的步伐。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拥有独特的技术专利和不断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赢得澳洲人民声誉,获得了跨国并购的开门魔咒,兖矿集团的海外大扩张,自此开始一帆风顺。2011年9月27日,兖州煤业公告称,拟以2.968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8.63亿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普力马煤矿公司和西农木炭100%股权,并于同日签署了相关《股份出售协议》。 澳思达和普力马煤矿的成功和准成功收购,对于雄心勃勃进行海外扩军的兖矿集团而言,还不是全部。在最近不到一年时间里,兖州煤业已在澳大利亚三度出手。兖矿集团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步步为赢”。 兖矿企业目标就是在进入澳洲、建成综放技术示范矿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综放开采技术在澳大利亚其他厚煤层煤矿中的推广应用,发挥兖矿的核心技术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外煤炭产业,为兖矿集团可持续发展出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兖矿集团抓住当前市场机遇,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推动煤炭企业发展的动力,形成“一基地三园区”和省外“三个基地”发展格局,成功布局海外市场的跨国策略,进一步推动兖矿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度,加快了兖矿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力.兖矿集团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中国煤炭报. 2006.05.19.

[2]牛克洪,马金泉.兖矿集团新时期战略定位问题初探.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03.

[3]来静思.兖矿集团成为外商投资热点.中国煤炭报. 2001.08.09.

[4]钱建韶.兖矿集团的多元化筹资模式.中国煤炭.2005.05.

第4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一、煤炭工业基本现状和初步规划

我市含煤面积约7110平方公里。按成煤时代划分为石炭二叠纪煤田(约23.93亿吨)、三叠纪煤田(约35.43亿吨)和侏罗纪煤田(27.01亿吨)。煤种属贫煤、无烟煤和弱粘煤,初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10亿吨,其中查明资源储量56.16亿吨,预测资源储量53.84亿吨。现有煤矿76处,选煤厂25处,生产规模3300万吨/年左右,主要集中在黄陵和子长县,其中黄陵2400万吨/年。

煤炭资源开发和资源整合成效显著。随着国家对石油产业的国有控制和上划,“十一五”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重点西移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大对已探明的重点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在黄陵矿区建成一批大型骨干矿井,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初具规模;地方矿井推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在48处资源整合矿井大力推广长壁机械化采煤工艺,使单井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全市煤炭产量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劲。“十二五”期间,我市煤炭生产能力将突破5000万吨/年。

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大幅增加。通过对子长、宜川部分区域勘探,初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预测24亿吨,煤层气191亿立方米,为该区域规划大型或特大型矿井提供了依据。“十二五”期间,将对子长、宜川发现的煤炭资源再一步勘探,预计可新增工业储量53.84亿吨。

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我市围绕煤炭及煤电、煤化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在黄陵、子长和宜川规划建设3个煤化工产业园区,将对我市优化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勘探进度滞后。这是制约矿区规划和产业发展关键因素。全市已探明煤炭资源中,黄陵矿区勘探程度较高,基本已得到规划和利用;子长矿区勘探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宜川区域预查(找煤)报告已通过评审。目前我市地方矿井在生产或建设过程中,反映出地质勘探程度偏低,生产矿井没有进行地质编录和实测,特别是采空区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对采掘安排和通风安全造成显著影响,资源整合矿井也因此导致设计频繁变更;宜川区域开发还需普查、详查后才能进入矿区规划,经精查勘探后才能编制矿井设计。如因勘探影响煤炭生产能力递增,随着地方煤矿资源逐步枯竭,全市煤炭生产能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很难突破4500万吨/年。

2、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各级监管部门多年未进入煤炭专业院校毕业生,地方煤矿煤炭专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稀缺。煤矿骨干力量大部分是长期从事煤炭开采的“土专家”,虽然多数整合煤矿从外地聘请了一些技术人员,各县区政府组织煤矿委托培训和脱产学习,但培训效果与实际需要仍相差甚远。特别是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和机电、地质、测量专业人员几乎为零,严重制约地方煤矿机械化矿井推广和发展,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难以保障。

3、煤炭加工转化缓慢。多年来,我市一直引导煤炭工业按照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但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因素,现有的煤炭加工洗选企业均未能达到规模,不能组织有效的正常生产,市场效益差的时候部分洗煤企业几乎全年停工停产,加工能力很不稳定,全市煤炭深加工转化低于预期。

三、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煤炭工业发展对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巨大拉动作用,认识到煤炭工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做好我市煤炭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围绕煤炭工业规划,做好电力、交通运输、通讯等相关配套规划。要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技术人才,建立专业的煤炭发展建设项目库并广泛宣传,加强与大集团合作,引进资金快速发展。

2、加大对地方矿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强对地方煤炭企业的扶持、引导,不断提高准入标准,促进中小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对矿井边角煤、不稳定的煤炭资源区块等不能规划大型矿井的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着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3、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政府监管机构、煤矿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理顺管理机制,提高装备水平。由于地方政府煤炭监管机构编制未能合理解决,监管人员信心不足、技术人才很难引进、煤炭监管部门内部机构不完善,无法满足煤炭工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建议将市、县(区)煤炭工业管理机构设置为政府具有行政执法主体的直属机构,达到机构性质与职能职责相匹配,形成上下相对统一的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给,与我市煤炭产业强势发展相适应;尽快设立煤炭工业政策要求的设计、监理、测量、地质、安全评估(评价)机构,为煤矿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目前市县技术服务中心只有二个三级培训机构,无固定的培训场所和应有的师资力量,培训工作量大,无法满足日常的培训工作要求,很难达到培训效果,建议完善现有技术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增加师资力量,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同时,针对煤矿监管部门经费紧张的问题,建议按照省行业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制定出台我市煤炭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分别由市、县级煤炭管理部门按比例统筹监管使用;或者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中列支。

第5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未来5年内,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将成为煤转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计划(2015-2020)》,赋予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清洁煤利用形式的地位,并为该产业规划了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低阶煤分级提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成一批百万吨级分级提质示范项目。

低阶煤,即煤化程度较低的煤种。煤炭分质分级,是将低阶煤通过热解技术,将煤炭热解为煤气、焦油、半焦等,再根据各自不同性质,进行分质转化利用,并延伸加工,生产大宗化工原料和各类精细化学品。

业内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将煤分质分级利用,可以做到煤炭物尽其用、清洁高效,才会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豫飞指出,需要将煤炭分质分级与传统的煤制兰炭、焦炭区分开来。虽然两者的核心均为煤炭热解,但在主产品取向上并不一致。前者趋向于获得焦油、煤气,后者倾向得到兰炭、焦炭。主产品选择的不同,带来了整个工艺选择上的巨大变化。

另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目前所规划的煤炭分质分级技术和项目,均为千万吨级转化规模。相较煤制兰炭、焦炭,在规模上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

规模的扩大,对传统的煤热解技术提出了挑战。以煤制兰炭为例,采用的是落后的立式炉,要求煤种为块煤,年处理规模10万吨。新的产业规模则要求使用新技术,一是处理规模大幅度提升,二是要适应粉煤。

多位煤化工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煤炭大规模机械化采掘发展,煤炭粉化率越来越高。煤炭分质分级要想实现产业化推广,粉煤热解,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粉煤热解难点在于,热解产生的煤焦油,会与煤粉混杂,容易黏在热解炉壁,堵塞通道,影响运行。另外,生产出的焦油含尘率过高,难有商品价值。

截至目前,有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在进行技术攻关、工业化验证,但没有一家宣布研发成功。有多个1000万吨煤分质分级项目已列入企业规划,但受制于粉煤热解技术,项目无法向前推进。

煤炭分质分级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后端半焦的利用。按国家能源局规划思路,鼓励“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加强系统耦合集成。这在事实上加大了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的投资门槛。

内蒙古准格尔旗政府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煤炭分质分级利用中,中高端项目投资较大,中小企业不具备投资能力,而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偏向投资大型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对投资煤炭分质转化利用项目均缺乏投资积极性。

中国煤科总院液化所所长张晓静认为,现实的选择是,在新规划煤化工或煤电等项目前,可考虑添加分质分级利用装置,或改造既有项目。

据《财经》记者了解,考虑到投资问题,目前一些规划中的煤炭分质分级项目,拟将剩余半焦作为煤炭进行销售。

朱豫飞指出,投资煤炭分质分级利用项目,需考虑煤炭中的含油率。煤炭分质分级经济性依赖取出的焦油、煤气的产量,产量越大,经济性越好。反之,则经济性越差。

神木富油科技有限公司正进行粉煤热解技术的研发,其总经理杨占彪曾对国内煤炭品质做过估算。据杨介绍,国内煤炭含油率较高的地方,一是陕西、内蒙古、山西交界的“金三角”地区,煤炭平均含油率可达12%;二是新疆哈密淖毛湖地区,煤炭含油率平均可达15%;三是蒙东部分地区,煤炭含油率在6%-8%。

第6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 榆林市;煤炭经济;发展战略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产业,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在陕西省工业总产值中,榆林煤炭资源的产值份额占比非常大。而榆林市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煤炭产业,不仅大大提升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成为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除此之外,榆林市的煤炭产业对于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榆林市煤炭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榆林市煤炭资源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人(2015年)。全市下辖2区10县,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自然灾害频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霜冻、暴雨、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榆林煤炭资源具有储存量大、分布集中、煤质优良、极易开采的特征。具体而言:榆林市作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存量,就当前来说,榆林市煤炭预测280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煤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横山县。全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侏罗纪煤田是该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储量1388亿吨,占全市已探明煤炭总量95.7%;榆林煤炭质量优良,煤类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好。同时,榆林煤炭埋藏浅,极易开采,储存条件好,煤层总厚度约为15-20米,主采煤层5层,单层厚度平均3-6米,最大厚度为12.5米,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35%)、中高发热量(28.470-34.330mj/kg)的长烟煤、不粘煤和弱粘煤,是国内最优质的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本市的石炭一二叠纪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气煤,探明储量54.74亿吨,单层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吴堡和府谷两县。榆林市境内拥有煤矿400多座,大型煤矿企业达到8家,全市煤炭生产规模超过2亿吨。

二、榆林市煤炭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榆林市的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虽然推动了榆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但是榆林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境。具体而言:

1、煤炭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俊

近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深化专项治理,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开展煤炭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开展煤炭行业“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促进了本市煤炭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然而,煤炭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其在当前的生产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行业事故频发、安全技术装备陈旧、“三违”现象突出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煤炭安全基础工作不牢固,安全生产理念贯彻不彻底。煤炭安全基础工作存在的不足表现为:职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安全意识普遍;周边盗采猖獗,安全生产受到威胁;顶板危害没有得到有效防护;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缺位,机电事故频发等。

2、煤炭开采环节浪费严重,利用效率较低

当前,榆林市煤炭回采率低于国家技术规范标准,很多煤矿都未能达到标准。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和采取破坏性方法开采等违规采矿行为比较严重,这使得煤炭在开发、加工和转化中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率较低;有的煤炭企业为了片面追求高产,只顾眼前利益,在煤炭开发和利用上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长远的开采规划。不顾薄厚配采,出现采厚弃薄、采肥丢瘦、采优弃劣的掠夺式开采问题较多,在煤炭开采技术和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得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损失浪费严重。

3、环境污染问题较多,生态保护工作重视不够

就榆林市而言,属于气候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地面蒸发量大,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遭到破坏。由于过去监管不力,许多煤炭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乱采滥采,过度开发的现象。有的煤炭企业还将采煤中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致使煤炭周边地区的地下水和地面河流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进而也致使地下水浪费严重,使得当地的水资源更加短缺,有的已近枯竭。此外,有的灾害区域地下水水位也减少了近3米之多,有的河流甚至也因煤炭开发而出现断流,在这样的水资源紧缺情况下,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破坏了生态树林,影响了当地农牧民的生存环境;乱挖超挖的结果也严重破坏了原先煤层的地质结构,致使山体崩溃、地面塌陷和沉降、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频发,这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灾害性后果;还有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由于缺乏对废气排放的严格处理,致使煤炭产区及周边的空气质量恶化,空气中出现的污染含量严重超标,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地下水源,还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近些年来,榆林市虽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且已经实施了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在实际中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是治理仅仅是冰山一角,今后要想真正实现榆林市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重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并把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紧抓不放。

三、榆林市煤炭经济发展策略

1、加强煤炭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加强煤炭企业安全基础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防止重特大事故的频发;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实现榆林市煤炭产业安全生产状况取得好转;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强煤矿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正确处理安全与改革、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的相互统一,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了适应当前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要理顺关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办矿、谁受益、谁负责安全”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搞好行业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和日常管理中,要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等形式,向职工开展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和普及教育活动,使安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榆林市各煤炭企业要牢固树立以质量保安全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向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方式转变。深化安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自律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的科学化管理。提升煤炭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紧抓职工的安全技术教育和正规培训工作;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进一步落实领导分工负责制;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安全科研攻关,推进采煤方法改革,增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严格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监督体系,提升煤矿职业安全保障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管理从大幅降低安全事故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

2、科学规划,节约利用,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如何做好煤炭资源的开采规划,遏制煤矿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已经成为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对煤炭资源开发要进行长远的科学规划,合理分布,统筹开发,改变煤炭资源全面开采局面,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率的技术运用,通过科技攻关,解决难采矿床的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建立起难采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的综合技术体系;加快煤炭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单井生产能力、办矿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逐步解决煤矿乱、弱、密的状况,使榆林市煤炭产业逐步走向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煤炭废弃物利用率,实现无废开采,创新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要认识到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有利于保持总量平衡,调整产业结构,兼顾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规划煤炭工业布局,妥善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资源效益的关系。同时,要着力推进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要优化资源开局,严格控制煤炭总量;依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控制新建规模;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支持建设大型坑口电厂,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发展现代煤炭物流,煤炭金融等新型产业,加快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煤炭发展方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3、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协调发展

在煤炭产业发展中,要积极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常态机制,实现资源开发市场化。通过市场运作,公开拍卖、挂牌出让采矿权,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煤炭行业开发由不完全市场向完全市场化转变。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榆林市的各个煤炭企业在资源开发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评估和规划,杜绝乱采、滥采的违法行为;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和环境协调发展,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对榆林采煤塌陷区进行调查、评估和鉴定,形成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理。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宣传工作,提高煤炭企业的环保意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处罚标准,从而正确引导煤炭企业积极履行生态环保的责任。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投入,切实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必须重视地下水源的保护,尽量避开对地下水层的破坏,并且要采用保水采煤的工艺,在矿区建立污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工作、生活用水的使用效率。通过矿区生态再建和区域绿化,恢复矿区的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污染状况。

4、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主要以循环式经济为主,是把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循环式的运用,作为经济发展新的生成形式。在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方针下,大型煤企要进行一体化的调整,提高自身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可循环式经济需要抓四个方面:一是再次考量;二是减少用量;三是再次循环和再次运用;四是再次修复。具体而言,榆林市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要以“分质利用、清洁高效”为思路,延伸产业链,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力度,为整个行业发展找寻新路径。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低迷、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频发,使得很多煤炭企业陷入困境,而这时单纯依靠挖煤、资源输出根本难以为继,因此,榆林市以“分质利用、清洁高效”为思路,推进煤炭企业提质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促进煤炭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通过将煤炭转化为电力,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并以电力生产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煤炭开采及洗选过程产生的煤矸石,中煤等可用于发电,煤矸石及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可作为筑路材料和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原料,利用粉煤灰还可提取氧化铝,电厂脱硫产生的硫磺可作为生产石膏用。通过上述循环利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四、结语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已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节约化利用已成为煤炭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趋势,能源革命提出新要求,虽然煤炭行业出现困境,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但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结合我国国情对部分地区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有助于我国全方位的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榆林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需超前规划,率先转型。全力推动榆林煤炭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榆林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由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当地很多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就亟需我们进一步研究煤炭能源合理有效的开采方式,围绕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节约化利用,着力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绿色矿山、数字煤矿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榆林煤炭行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可循环式的经济模式,推进煤炭产业链的整体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实行项目联动策略,实行行业集中发展策略,联合一些能源化工巨头推展深层处理,做好相关产物探究、开发以及生产,成为独一无二的能源行业集中区。实行科教“兴榆”的策略,加强循环经济科学的研究,在榆林市部分区域中设立科技园区,建造科学平台,让科技成果孵化企业发展。实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策略,重点放在行业构架的设计,增加方法的转变,社会和谐的建造。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煤炭行业发展成果和能源发展型城市的经验与教训,深入剖析榆林市煤炭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凝聚发展战略共识,从而促进榆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锐.榆林市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06.

[2] 景采文.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3.

[3] 李云歌.资源节约理念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第7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是指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和利用方式为手段,以发展延续产业为重点,以技术支撑为突破,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区域差异化发展为方向,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作出的重大部署。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总的要求是加速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实现从煤炭产业大省向煤炭产业强省转变,大力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在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实现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因素,明确转型的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社会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为目的的传统发展观的摒弃。内蒙古作为煤炭产业大省,煤炭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科学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性地对待煤炭产业发展,既要保持做大做强与合理的发展速度,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制约,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规模,实现良性发展。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内蒙古地域辽阔,各自发展情况和环境不同,在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基础,煤炭资源品质、赋存和分布,其他自然资源状况,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情况,对煤炭产业进行合理定位,既要保持适度超前,又要结合地区特点,保持发展相对稳定,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理念,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发展必须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切实改善矿区环境,保证人民增收,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四是坚持统筹规划。以实现煤炭产业大省向煤炭产业强省转变为目标,根据目前全区煤炭产业现状和煤炭分布特别,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不重复的要求,打破地区圈子,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部自相竞争,认真分析研究目标市场和周边省区产业结构,充分考虑各盟市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合理确定煤炭产业区域布局,形成区域竞争合力,取得竞争优势。

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的目标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均衡为重点,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突破,转变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推进煤炭资源的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建设差异化大型煤炭基地。一是转变开采方式。以提高煤炭开采回采率为重点,加强对现有煤矿的整顿力度,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和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井工矿单井生产规模提高到100万吨以上,开采回采率达到70%以上。二是转变利用方式。以提高煤炭利用率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炭利用效率高的煤炭加工延伸产业,突出发展煤地下气化产业,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适度发展煤制油和煤化工产业。力争到2015年电煤利用率到达65%以上,煤化工和制油煤利用率达到50%以上。三是改善矿山环境。以打造绿色矿山为重点,对矿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滑坡、土地破坏和地下水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开采形成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恢复地形地貌和植被,实现文明开采。到2015年,全区历史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恢复,新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及时有效治理,矸石和疏干水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65%。四是整合关联产业。以实现优势互补为重点,促进煤炭产业与关联程度高的产业进行整合与重组。内蒙古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这些产业耗能较大,仅仅依靠市场供应能源,成本较高,这些行业难以向下游延伸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推动煤炭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合,就可以降低成本,实现优势互补。到2015年,在呼伦贝尔、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地区分别打造联合企业1-2家。五是推动煤炭开采企业联合重组。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以资源和资产为纽带,以市场方式为手段,整合现有煤炭开采企业,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的定位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转型战略实施总的方向是围绕市场需求,主动与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相衔接,打造国家能源基地。一是成为全国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2005年-2009年,全区煤炭生产总量达到19.7亿吨,其中一半以上外运支援其他省区发展;2009年,全区电力外调1200万千瓦时,占装机容量的1/5。预计未来几年,区外需求仍会持续稳定地增长。总体来看,无论是煤炭开采、还是电力等延伸产业都具备大规模生产和对外输出的条件。因此建设全国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是今后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二是成为国家煤炭开发利用科研基地。煤炭开发利用研究水平不高,开发利用技术含量低,已成为制约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煤炭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破解技术难题,取得创新优势,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三是成为国家能源的储备基地。煤炭资源不仅对内蒙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内蒙古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必须站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高度,全面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做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保证国家发展的长远需求。

二、内蒙古煤炭产业的区域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确定的原则

合理确定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事关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大局,也是关系到内蒙古煤炭产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应做到科学合理。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的原则是:一是立足当前。就是要把已经形成的煤炭产业做大做强,加强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二是顺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就是要主动与国家能源战略相衔接,在布局、定位和产业格局等方面与国家能源战略保持一致,特别是要做好蒙东和蒙西煤炭产业发展两篇文章。三是破除行政区域限制。就是根据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状况、煤炭资源分布及种类、周边地区的产业类型、目标市场需求,来整合区域内的全部有效资源,依托产业基地,合理确定煤炭产业发展类型和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形成竞争合力,建设差异化的跨行政区的区域性煤炭产业基地。

内蒙古已有煤炭产业基地布局

为推动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内蒙古重点建设了7个5000万吨煤炭基地。一是东胜煤炭基地,以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787万吨基础上达到1亿吨。二是准格尔煤炭基地,以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300万吨基础上达到6620万吨。三是锡林郭勒盟白音华煤炭基地,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白音华煤电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60万吨基础上达到6000万吨。四是霍林河煤炭基地,以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00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五是呼伦贝尔煤炭基地,以原呼煤集团和伊敏煤电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413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六是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炭基地,以内蒙古神华蒙电能源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6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七是伊泰煤炭基地,以伊泰集团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04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目前,这些煤炭基地已基本达到预计规模。

内蒙古煤炭产业规划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是对以往大型煤炭基地及其他煤炭生产基地进行整合,确定市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和区域辐射功能的差异化煤炭产业基地。按照全区煤炭产业基地布局的原则,结合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情况,全区重点建设以下4个煤炭产业聚集区。

蒙东煤炭产业聚集区:以呼伦贝尔煤炭基地为基础,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553亿吨,实际生产能力5140万吨,计划建设年产1亿吨煤炭基地。煤种以褐煤为主,发热量低,高灰分,适合于发电和气化。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16亿立方米,可以满足煤转化项目用水需求。周边省区煤炭缺口在2.0亿吨左右,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方向为: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和清洁煤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地下气化产业,鼓励发展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体化产业。考虑到环境问题,应重点加快推进已有产业的升级换代,适度控制新建煤炭开采项目。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利用两种资源为重点,加强与俄罗斯在煤炭及相关资源性产业的合作,搭建国家实施走出的资源利用战略平台。

蒙中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霍林河、平庄、白音华和胜利煤炭基地,形成大的跨区域性的煤炭产业基地。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967亿吨,实际生产能力年产煤炭154555万吨,计划建设4亿吨煤炭产业基地。煤种以褐煤为主,发热量低,高灰分,适合于发电和气化。区域内水资源短缺,煤转化项目用水需求紧张。周边省区煤炭缺口在5.0亿吨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清洁煤产业和煤地下气化产业,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鼓励发展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体化产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北和华北地区,并以此为通道向以远地区辐射。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形成多条与华北、东北的运输连接通道。限制耗水量过大的煤炭产业发展。

蒙西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神东煤炭基地、准格尔煤炭基地和伊泰煤炭基地,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煤炭产业研发基地。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615亿吨,实际生产能力可达35000万吨,计划建设8亿吨煤炭基地。煤种以长烟煤和不粘煤为主,发热量高,适合于发电、气化和煤化工。区域内水资源短缺,但可以通过水权置换调水。周边区域煤炭缺口3.0亿吨左右,目标市场重点向华北以远地区倾斜。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制天然气产业。支持煤炭开发利用的研发与实验,在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取得技术突破,建设煤炭产业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主要目标市场为华北地区及以远地区,通过秦皇岛向南辐射。积极鼓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蒙西辅助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乌达、海勃湾、古拉本和棋盘井煤炭产业基地,建设焦煤和无烟煤稀缺煤种生产加工基地,作为蒙西煤炭产业聚集区的辅助功能区。区域内煤炭储量60亿吨,实际生产能力4700万吨(包括蒙古国进口约400万吨),计划建设1亿吨煤炭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焦化及其延伸产业,适度发展煤电冶金及建材一体化产业。加速推进与蒙古国在煤炭及相关资源开发领域的战略合作,建设中蒙能源合作开发基地,到2020年每年从蒙古国进口煤炭3000万吨。在满足包钢需求的基础上,向华北、西北输出。积极打造太西煤品牌,鼓励对外出口。煤炭开发保持适当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煤炭产业规模分析

煤炭在未来较长时期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目前约占世界煤炭产量生产和消费的40%左右,也是世界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从中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历史结构变化来看,煤炭占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上世纪50年代的90%,下降到70年代的70%,以后略有走低。这是由于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和核电等一次性能源开发强度逐步增大的结果。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构成中的主导能源,是由中国的能源资源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按发热量计算,煤炭资源占化石资源总量的90%以上,是石油和天然气和的12倍。基于这种情况,煤炭仍将是中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首选能源。煤炭除满足国内消耗外,还有少部分出口,在当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国能源总体自给率达到90%以上。从国家能源安全考虑,煤炭仍将在今后中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经济增长与单位产值能耗变动的规律

一般来说,能源需求预测可以通过单位GDP消耗的能源量变化趋势和对未来GDP预期分析,进行测算。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将逐步降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等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时,高能耗的工业比重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减少,单位产值能耗会明显下降。

中国2020年煤炭需求预测

按照国家“十一五”能源消费安排,到2010年全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万亿人民币,消耗煤炭21.51亿吨。

统计数据可见,2009年比2005年单位产值能耗煤降低了22.9%,主要是由于节能减排发生作用和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国家承诺到2020年,单位产值比2005年减排二氧化碳45%。综合考虑以上情况, 2020年单位产值耗煤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降低30%,比2005年降低近46%较为合适,预测2008年单位产值耗煤为0.637吨/万元。有关机构预测2011-202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速7.8,但考虑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2009-2020经济增速按每年7.0%-7.5%为宜。由此测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5.9-69.04万亿人民币,2020年煤炭全国需求量为41.98-43.98亿吨,比2005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95.17%-104.5%和37.64%-44.20%。未来11年,全国煤炭需求将放缓。

第8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煤炭经济;湖南省;可持续发展

煤炭工业是我国能源的基础产业。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欧美国家“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为辅,水电、核能为补充”的情况差别显著。据统计,2006年全球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的平均水平是28%,而我国则高达69%。未来我国能源供应以煤炭为主的格局无法改变,采用各种清洁、高效的方式优化利用煤炭将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最主要途径。就湖南省而言,近年来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占70.04%,水电占6.15%,石油占24.78%,天然气占0.67%,煤炭在全省能源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湖南的产业结构是典型的重化工特点,是能源消耗大省,湖南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对煤炭的需求强劲,而水电受季节因素限制较大,其他能源目前的成本均高于煤炭,这种能源结构及成本因素决定了必须发展煤炭工业,这一格局在短时间内将无法改变。

由于煤炭工业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它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湖南煤炭工业发展实际探索湖南煤炭工业持续发展问题,事关省计民生。

一、湖南煤炭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湖南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

截至2008年底,湖南煤炭资源保有储量31.81亿吨,居全国第18位,在南方缺煤省中仅次于贵州居第2位,其中经济基础储量为19.56亿吨,占61.5%;全省人均煤炭资源量仅为12.89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开发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煤炭预测资源量为45.14亿吨,其中可靠级预测资源量23.43亿吨,可优先开展勘查的可靠级资源量为9.09亿吨。湖南煤炭资源特点是:煤炭储量不多,且点多面广,在全省104个县(市)中,有84个县(市)有煤,最大年产量为5500万吨,其中97%为无烟煤。

(二)湖南能源结构现状

一是煤炭在湖南能源消费结构占据主导地位。湖南的能源特点是典型的“缺煤少气无油”。近3年来,湖南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平均占70.04%,煤炭消耗处于湖南能源消耗的绝对主导地位,尽管单位GDP耗煤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煤炭消费总量仍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长。二是能源生产总体上自给率不足。如2007年湖南原煤产量4852万吨,但当年实际耗煤6600万吨,调出1600万吨,净调入3200万吨;2007年湖南购买外省电量较2006年增加35.5亿千瓦,能源自给存在较大的缺口。

(三)湖南煤炭供应能力情况

1、煤炭资源储备能力分析。从保有储量的供应分析,全省生产、在建利用保有资源储量可开采17年,可供规模开发的保有储量可开采5年,保有资源对煤炭开发的保障程度很低。在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上,湖南煤炭探明储量的采储比为1∶73,与全国的1∶771相比,高出10余倍,开发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保有资源量不足,勘探程度低,开发强度大,造成后备资源相当紧张。

2、矿井生产能力分析。目前,湖南共有各类合法保留矿井1120处,矿井生产能力约4800万吨/年。“十二五”期间,将有14对国有矿井衰老报废,年产量还将减少约182万吨。而由于资源枯竭而关闭,乡镇煤矿平均每年将减少产量在300万吨左右。但通过几年来的煤矿安全专项整治与安全投入的加大和生产系统的完善,湖南煤矿生产能力可维持在4500万吨-5000万吨左右。

二、湖南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开发秩序乱

资源浪费严重。2002年以来,一些煤炭、电力、钢铁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资湖南煤矿项目,跑马圈地、炒卖探矿权和采矿权,甚至出现拍卖国家规划区和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后备资源的现象,严重扰乱的正常的煤炭开发秩序,高峰时期湖南小煤窑高达2800余个,而小煤窑的非正规生产作业方式,攫取式的滥挖乱采,直接导致煤炭资源浪费严重,湖南煤炭的平均回采率只有35%,远低于全国56%的平均水平,对湖南本已稀薄紧缺的煤炭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二)煤炭生产矿井小而分散,生产集中度低

2008年湖南省煤炭产量5118万吨,该年度按省政府“一揽子”方案关停计划,仍存在1120家煤矿,平均每矿产量仅有4.57万吨/年。煤矿点多面广,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地方煤矿数量多,在2006年以前全省缺乏一个能够真正担当起对全省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市场的竞争过度严重影响了湖南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煤矿安全条件差,人员伤亡率高

2002年以来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百万吨死亡率已从2002年的4.94降到2007年的1.485,但2007年湖南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达6.8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更高。

(四)煤炭品种单一,构成欠佳

湖南煤炭在保有资源中,无烟煤占72%,烟煤28%;预测资源量无烟煤占总量的83%,烟煤17%。焦煤尤其是优质焦煤十分短缺。

(五)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差,地质构造复杂

湖南省面积21万平方公里。石炭、二叠纪及中生代含煤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其中含煤性较好,系统地做过地质工作的只约占10%;湖南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明显地受江南-雪峰隆起的控制与影响,受地质构造复杂的制约,未来煤炭资源开采将趋向于在推覆构造老地层下找煤。

(六)煤矿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近十多年来湖南没有建成投产一对年产20万吨以上的矿井,国有煤矿近十年没有投资新建一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井,基本建设投入不足,骨干矿井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十二五”期间,将有14对国有矿井衰老报废,年产量减少182万吨,这将严重制约了湖南现有煤矿的生产能力。

三、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当前煤炭工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形势。湖南煤炭工业的发展要站在全省整体利益的角度,兼顾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影响力,从多角度寻找对策。

(一)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控制

煤炭工业的发展事关湖南省计民生,资源控制事关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对湖南而言,控制煤炭资源意义重大。首先要加快推进省内煤炭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政策导向,进一步依法整合兼并省内中小型煤炭企业,大力推行“国进民退”战侵。其次要以贵州、新疆为基点,在云贵高原与西北地区打造湖南煤炭产业基地。贵州是南方最大的煤炭产地,与湖南相邻,两省间运力通畅,要通过协调,支持鼓励省属煤炭企业在贵州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新疆,打造西北能源基地。运作好2008年湖南启动的“打造西北能源基地、构建能源保障平台”战略,加大在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的煤炭勘探与矿区规划工作。

(二)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本运作

湖南煤炭工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做大做强”。作为竞争性行业的煤炭工业,国家的直接投资在逐步减少,加大资源储备,加快新井建设,发展相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资本运作来推动煤矿的建设与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1、优化企业结构,打造煤炭上市公司。煤炭企业改制上市不仅可以筹集到建设资金,同时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国内主要的煤炭企业集团均选择上市作为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湖南来说,以省属特大型企业湘煤集团为龙头,组建煤炭股份公司上市,借力资本市场,建立融资平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解决发展资金的必由之路。

2、打造重点非煤产业,形成上市公司集群。湖南煤炭工业杂上百年的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为煤炭生产配套的建材、煤矿机械制造、建筑施工、设计评估、洗煤等产业链,一度占据湖南煤炭工业产值的40%以上。这些非煤产业的做大做强也是湖南煤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按照“有限多元”、“扶强去弱”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整合优化,改善经营管理思路、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若干非煤产业公司的上市,为非煤产业的发展注入资金血液。

3、多渠道融资手段结合使用,实现资本运作良性循环。湖南省属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财务状况理想,积极开展项目融资、内部股改、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获得发展资金。

(三)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是现实存在的。煤炭工业要实现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是关键。一是要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规划。建立能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政策、规划和管理的各级进程之中。二是积极实施环境政策制度,使环境成本内部化。生态环境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不仅需要宏观规划、决策的支持,还需要配以相应的经济手段,建立环境成本的税收制度,形成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和制度。三是严格执法,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根据国家已经颁发的《资源法》、《煤炭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向产业调整、区域开发、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宏观领域扩展,煤炭开采必须按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原则进行,对开采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乱挖滥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

(四)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

煤炭工业长期给人一种“黑、粗、笨、脏”的形象,这是由于传统的煤炭开采、加工运输、转换、利用过程中体力劳动强度大、技术水平低所致。对湖南来说,煤炭工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行技术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首先应大力推进“科教兴煤”,增强煤炭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应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产学研结合,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支撑技术,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知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次要注重使用高科技的煤炭开采设备,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减少安全隐患,减少开采中的浪费。大力推行煤矿生产机械化、集约化及现有矿井生产系统的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布局。

(五)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与保护

实现湖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好并利用好有限的煤炭资源。一是要加大煤矿整合力度,保护资源,实现集中开采。通过加大整顿力度,实现产业升级,消灭小煤窑,以兼并、联合、重组为主要方式深化煤炭资源整合,鼓励以大并小和以优并劣,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注重矿区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规划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开展好地质工作及环境调查规划及矿区规划工作。三是做好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煤炭资源的工作,加大集约高效发展。通过加强煤炭宏观控制,由产能盲目扩张向理性适度发展转变。四是加大煤炭资源储量与回采管理,保护资源。对煤炭资源储量要实行统一登记、统计和核销制度,提高回采率,防止浪费,对严重浪费资源的要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湖南煤炭工业局.湖南煤炭工业年鉴(2002-2008)[D].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

2、《中国煤炭志.湖南卷》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湖南卷[D].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3、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调研组.湖南省煤炭资源对火电发展的保障程度――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导刊,2004(4).

4、李艾东, 吴金明.浅论湖南煤业集团组建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郭雪春, 王春莲.可持续发展是煤炭工业的必由之路[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7(2).

第9篇: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407.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在我国能源中首屈一指,然而因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使城市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和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对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

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到后面、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经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而言,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采煤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先进采煤机械的引进使用,促使煤矿的年产量日益提高,我国现已拥有数十个千万吨及以上矿井,百万吨更是数不胜数。按此发展下去,我国煤炭资源必将迅速枯竭,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也必将越来越多。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及面临的现实问题

1、行业依赖严重。煤炭资源型城市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煤炭及煤炭产业,因此对于煤炭及煤炭产业依赖严重,然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枯竭是不可逆转性的。煤炭产业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会以此为核心形成一条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链,一旦资源枯竭,这条产业链断裂,那么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布局势必会被打破。

2、产业结构单一。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而言,基本都是因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兴起。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产业发展目标单一,煤炭产区大都只追求煤炭开采数量,而缺少对煤炭资源的保护以及集约化开发管理,造成了产业结构单一,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无法形成综合发展能力。

3、经济衰落迅速。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大都严重依赖煤炭资源及煤炭产业,因此,一旦煤炭资源萎缩枯竭,则无法摆脱“矿竭城衰”的命运。近年的大量事实表明,我国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都经受了这一痛苦历程。

4、环境破坏严重。工矿业经济活动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尤其是煤炭开采等行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我国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遭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采空区面积日益扩大,造成地面塌陷,农民土地无法耕种,村民房屋裂缝,道路河床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水资源的危机,因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加上煤炭对水质的污染,特别是采煤排水中的酚类,亚硝酸盐类等成分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造成饮水困难。

5、基础设施不健全。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都是以“一矿一城”的发展模式建立的,煤矿开采到哪里,城市就建设在哪里。所以,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建城条件无法满足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绿化等方面的要求,这就大大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加之很多城市当时不注重城市规划,造成基础设施不健全。

此外,煤炭资源型城市还面临许多发展局限,例如煤炭企业负担过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人才缺失严重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

三、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观念。作为地方政府部门,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着眼于地方长远利益,打破“靠山吃山”的狭隘发展思路,本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保护好现有的资源,适度开发,理性发展,本着开源节流,提高利用水平的原则,努力开拓清洁良性循环的工业发展领域,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健康和谐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战略转型。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开拓新型道路,推动持续发展。要以“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目标,选择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项目及优势产业,合理规划,认真指导,同时控制好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发展,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优势产业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审批管理,建立完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机制,走园区化集中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筑经济竞争新优势,走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的道路。

4、打造产业联盟,增强发展后劲。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战略转型升级,煤炭资源仍然是发展的根基。要采取“内夯外扩”的策略,对内,稳定资源现有产能,不搞“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不盲目扩张,着眼可持续发展;对外,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产能和产量,搞“借鸡生蛋”式的生产。特别要在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产业链合作联盟,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上下游产品的协作配套,可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竞争力,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化。

5、根据地区实际,做大特色产业。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发掘自身的优势特色潜力,把支柱产业做精,把接续产业做强,同时培植好替代产业。要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依托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城市;依托绿色资源,壮大绿色食品产业;依托林木资源,发展能源工业;依托口岸资源,发展口岸经济;依托矿产资源,发展矿产开发等。要围绕自身特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行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经营管理,特别是要注重开发特色产品的国际市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特色经济带动多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彬;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J];经营管理者;200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