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

第1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315-02

通过对张家口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如下问题: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办学经费不足;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是职业教育得不到重视和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支持积极性较低;第三,从学校自身来看,主要是办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设计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和经费使用不当;第四,从教师层面来看,主要是学历层次不合理、“双师型”的教师比例偏少、兼职教师比例偏少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第五,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低[1~2]。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主导和管理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办学思路,政府的支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政府应加强宏观把控。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问题是定位不准,以张家口高等职业院校为例,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一味地跟随或模仿其他院校的发展思路,毫无自身特色,缺乏竞争力。针对此情况,政府机关应加强宏观政策指导,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制度,加强对学校办学监督力度,从宏观上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尤其是相关政策要及时颁布,使学校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和办学方向。政府尤其是当地政府机关要积极利用各种机会为高等院校联系和交流创造条件,并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其高等院校根据国家政府及自身条件可以明确定位,把握其发展规律。

2.政府给予资金支持。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就是缺少资金的支持。从国家到省市政府机关应对高等院校的资金给予最大支持,最低限度也要获得和普通教育发展同样的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家口高等职业学院的调查,89%的人选择,学院发展缺少资金。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张家口几所高等院校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甚至有部分院校教学条件都很落后,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政府机关应根据各个院校的情况给予资金的支持,使各个院校能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同时,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确保学校学费全额返还高等职业学院,任何部门不得截留和挪作他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社会层面

1.吸引优秀企业来办学。优秀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重要力量,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吸引优秀企业来办学,提高企业办学的积极性,改变政府办学的单一性。企业办学具有多种优势:首先,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市场需求。企业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市场需求了解透彻,它们能从实际出发,制订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计划。企业从现实和发展需要出发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确定模式、安排时间,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其次,企业有自己的岗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可以使学生能快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第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与职业学院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第四,政府机关以及学院应赋予企业参与管理的权利实行权责利统一,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机制吸引企业投资办学[3]。

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办学。通过对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调查,67%学生在没有毕业时就签订了就业合同。这些学生能如此早的签订合同,主要是学校和行业办学相结合。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办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性应用人才。行业办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办学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高职教育,实现校企联合办学,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行业的资金、设备、技术、实习场所、人力、企业文化等资源,实现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校内实训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职人才。

三、学校层面

1.目标定位要准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学院办学目标模糊不清,特别是远期办学目标更是迷茫。学院的办学目标不明确不仅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使学院自身陷入困惑之中。因此,在学院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办学目标,既要有近期目标,更要有远期目标。远近结合,持续发展。

2.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符合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职业和岗位要求。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就是学院与企业、社会相结合,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大纲,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的发展要紧密联系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办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只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训训练,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即将学校的办学与行业、企业和社会有效的结合,使学院充分了解生产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专业技能,促进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在办学的过程中可以聘请企业优秀的人才来参与学院的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改变学院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加快专业开发,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发展基础,满足社会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技能教育为本的模式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优化专业设置。通过对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学院的调查,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和规范。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突出专业设置的区域性和时效性。加强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要瞄准市场办专业,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专业和时效性的就业优势的品牌专业。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持续加大对专业教学设施和教学软件的投入[3],创新教学环境,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四、教师层面

1.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领导对师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学院领导班子的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加强改革创新意识,培养战略思维素养和学校管理能力,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对学院师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的加入,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全面改革吸引优秀企业或行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按1/3的教师来自于学校、1/3的教师来自于社会,1/3的教师来自于企业,构建合理的教师结构队伍,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加强师资培训的力度。通过对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学院的调查,发现88%的教师没有出去参加过相关业务的培训,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学历进修培训,9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同行举行的学术研讨会,86%的教师没有深入一线企业或行业进行学习等。其主要原因是相关学院的轻视,部分院校甚至认为高等职业学院不需要高学历人才,不需要去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最终导致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因此,为了高等职业学院高质量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等师资队伍。让学院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实际能力的一条捷径,从培训种类上讲,要进行理论水平、实践技能、教育技能、专业技能和学历多方面的培训,从培训时间上讲,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并建立终身培训机制,以此扩展教师的视野,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五、学生层面

1.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实地调研发现,74%的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满意。因此,在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多种有意义的实践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兴趣和创新能力。再次,通过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最后,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学院给予相关的指导,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挥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首先,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相关就业信息。其次,学院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第三,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出现期望过高的现象,也要避免出现急于找工作而看低自身的现象。要使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就业,认准自身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李淑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7,(2).

第2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6).

第3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我校χ耙导际踅逃教材的编写提出的要求是: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具有系统性;骨干内容突出;教学使用灵活性;能反映出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以达到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笔者以大型火力发电厂相关教材改编为例说明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特点。

我校多数国网技术毕业生都在火力发电厂从事机组运行、机组巡监一线工作。对于一出校门就到生产一线工作的新员工来说,实践技能操作特别重要。特色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是需要改革传统教材内容。现用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教材中没有符合电厂生产一线的系统图,而火力发电厂一线运行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熟知火力发电厂生产系统,对生产系统流程熟悉程度也是衡量运行人员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在相关大型火力发电厂教材缺少系统图的情况下,教师讲授难度大,学生理解难度也大。现使用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教材对一些设备理论性分析所占篇幅偏大,对生产一线操作方面的技能要求不突出,因此可删掉机组启停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理论分析内容。总之,现用的《大型火力发电厂》能满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适用要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编写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因此,编写职业教育教材尤为重要。

二、大型火力发电厂相关教材编写说明

大型火力发电厂的知识作为高等职业教材特色,重点要放在操作步骤和系统图上,所以,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增补大量的系统图和与之相对应的系统操作步骤等主要内容,并将某些设备问题分析放到锅炉、汽轮机等专业课 教材中去讲授。还可采取课堂教学理论和仿真机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新的教学模式。

集控运行中发电生产过程是按系统划分的,有 35~65个系统图,将这些系统图全部编入教材是完全没必要的,需要有所选择。编写人员经过现场调查研究选择部分系统图编入教材,在电厂的集控机的键盘上标出主要系统,其内容包括炉侧主蒸汽系统、机侧主蒸汽系统、负荷控制中心、制粉系统、主蒸汽压力控制、风烟系统控制、减温控制、给水减温控制、除氧给水系统、排污疏水放水系统、真空系统、循环水系统、汽轮机油系统高低旁控制发电机主接线系统、厂用电接线系统等。最常用的系统有8个,观察集控机的键盘磨损最严重的那几个键就是机侧主蒸汽系统、疏水系统、循环水系统、负荷控制中心、制粉系统、风烟系统、炉侧主蒸汽系统等,火电厂运行教材中应将这些系统作为重点,力求使学生对这些系统知识的掌握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三、结论

大型火力发电厂相关教材是火力发电厂生产一线有关知识的高度概括,我校的仿真机设备能为学员提供很好的实践环节。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书本知识学完后再上仿真机学习;二是按课程进度多次上仿真机实践。也就是说,在编写教学指导书和教材时类似学计算机,将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主次分明,而又巧妙相互穿插,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能让学员获取丰厚的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这样编写出的教材才具有实践性、专业代表性、生产适用性和先进性,才具有专业技术特色。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有配套且具有专业技术特色的教材。本文通过对大型火力发电厂教材的改编来说明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编写方法。建议其他专业教材也能参考大型火力发电厂的改编方法, 从而编写出具有与电力生产实际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教材,从职业教育教材本质上体现出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第4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专门人才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

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专门人才支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如今,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当今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的大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78年到2011年的30多年,中国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高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13177所,在校生2197万人,高等职业学校1280所,在校生744万人。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年招生人数超过1100万,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亿人次。目前,行业企业举办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占高职学校总数的24%。建立教育与产业定期对话协商机制。2011年,产教对话活动覆盖1500多家企业、1600多所学校、80多个研究机构。推动行业、企业、学校集团化办学。截止2011年,已组建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有5600多家企业参与,涉及43个行业,覆盖30%的中等职业学校和80%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界有这么一条公认的惯例: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教师的。这样的话,实事求是地讲,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够合格的。同时,我们教师的在岗提高大多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的。在这种生师比很高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抽出时间来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育问题研究,这样使得教师今后的发展又遇到了障碍,这个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够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变为合格的教师将会毁掉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正式。《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认真领会和把握《纲要》的精神和实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面向人人成才、面向社会需求的原则,强调初级、中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构建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终身化;促进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开放衔接,力争到2020年建成适应需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一是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要根据科学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公正规范的原则来修订我们的普通的高等学校实施条例和有关政策,要按照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开展分类的评价,引导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能够合理定位,能够各在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政策的引导和监督管理,为高校的自我定位、自主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空间。二是要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通过启动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引领作用,也就是说要以重点建设来促进分类发展。三是各个高校自身要科学定位,各个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结合服务面向不断调整确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合理定位。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应该也是多样化的。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这次在规划纲要文本当中已经提出来了,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要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面,我们应该要很好地抓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有利时机。

总的来讲,对于高职院校的这些改革,"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以重大项目和试点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建设来促进发展,试点先行,先从有条件的地方创造条件,最终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百家争鸣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第5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改革的配套措施仍然不够健全,尤其是考评指标粗糙、评价标准模糊,根本无法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完全照搬普通高等院校模式,忽视了自身的教育特点。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特点及教职工特点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标体系的合理化建议。指标的设立,首先要按照同行借鉴的原则,向与高等职业院校相类似的院校学习先进做法,借鉴鲜活经验,提出建构指标体系的大致“模型”。然后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学校各部门、各院系以及广大教职工队伍一线充分征求意见,对具体指标一定要细化、量化,要确保指标设立的科学性、激励性、规范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二、凸显评价的实效性,建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

构建改革的评价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很显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否有效,教职工素质到底如何,关键在于改革工作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准确正确、精准到位。

(1)要明确评价体系的指导原则。必须将促进教职工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提升作为改革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凸显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教职工努力工作。

(2)要将改革评价结果与薪酬福利紧密挂钩,将工资奖金、职务晋升、教职工培训等福利待遇与改革评价相衔接、相配套。

(3)要科学设定评价标准。要构建全方位改革评价标准,将领导、同事、学生、教职工自评充分纳入,注重教学与教研的兼顾平衡,注重对教职工实绩的评价,注重对教职工道德的考核。

三、凸显反馈的运用性,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反馈体系

第6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对教师职业道德有很多的论述研究,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师德养成问题关注得并不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不仅要注重对其职业技能的教育,更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有高尚道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施教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重视师德养成。师德养成要正其身,身正是师德之本;要有师爱,师爱是师德之源;要有威信,威信是师德之要;要能创新,创新是师德之魂。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职业教育

师德同志曾在一次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这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般来说,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相对文化素质偏低,与其他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常有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良好的师德对其政治思想素质变化和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从作者从事多年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高等职业学院教师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师德养成。

一、要正其身,身正是师德之本

“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学生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一个人的始终如一的言行。对大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既不同于中小学生,也不同于成年人,具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就生理方面而言,脑量已达到最高值。身体各器官的解剖生理已基本成熟,但心理上却未真正成熟,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还是自我意识,都趋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教性”或“可塑性”。

因此,教师身上高尚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高尚师德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行。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缺失正确世界观,缺失崇高理想,缺失强烈爱国热情和缺失坚持真理决心的教师,是无法向学生传播真理,无法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会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会帮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在教师的言行背后,必须首先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语言和行为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现状。如果说思想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行为则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美国著名作家和心理学学者查尔斯.哈尼尔认为:外在行为是内在世界的反应。所以也可以说思想是间接的控制着行为的,我们在想什么都会传达给意识,意识又操控我们的行为。

二、要有师爱,师爱是师德之源

只有爱的交流,才会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具备一颗爱心,努力做学生爱戴的老师。资深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说,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在跟学生的相处中,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教师充满爱心就会感动学生。爱与爱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交流。高等教育研究也证明,“师爱”是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师德规范。“师爱”是无私、高尚的,是教育工作的感情基础。没有爱心,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就没有耐心,就没有持之以恒的恒心,也就没有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决心。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才能体现出来。然而在对高等职业院校一些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一种奇怪现象:几乎每个教师都声称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但同时对当今的学生,特别是九零后的学生大摇其头,甚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显然是违背教师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当前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受不良社会思潮、信仰和道德危机的负面影响更大,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更应该牢记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霍懋征老先生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应该看到学生具有极大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履行自己肩负的重任,奉献更多的爱心,以自己的无私之爱去感化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差。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落实师爱,要正确理解师爱的内涵。师爱是面向全体教育对象的泛爱,不是偏爱。要做到严与爱的和谐统一并上升到一种政治上的责任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心实席地关心学止、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大学生的发展前途,把对学生的热爱与他们的前途发展结合在一起。师爱,是要指导教育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人。

三、要有威信,威信是师德之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表现为对教师学识威信的信服。大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高深学识的大学教师容易在学生中赢得良好的威信。事实也是如此,每当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到高等职业院校做报告,礼堂里面总是挤满了学生甚至是老师,数天过去人们还在谈论着报告的话题。相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由于知识面狭隘,思想僵化、眼光短浅、兴趣单一、理念落后,接受新生事物缓慢,教学方法呆板,无法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迪,其在学生当中的威信相当低下,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对其的师德评价。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以技能培训为主,但当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也要具备雄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没有博大精深的学识,不可能很好的授业解惑。曾经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从个人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旁征博引,各类资料信手拈来,分析问题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这样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科之间总是触类旁通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应该只拘泥于自己的学科和方向,还要通晓相关学科,成为博学之士。

因此,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其他学科知识,是一名优秀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力争成为学生“景仰”的教师。要以自己的思想、机敏和幽默来促使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其人格魅力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

四、要能创新,创新是师德之魂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师生的高素质不仅体现在高超的技能本领,还体现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上。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不一定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创新,关键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对原有问题的重新审视后得出新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要突破旧思维,发现新方法,取得新成绩。在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师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是要着眼于师德养成的目标,着力改进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过于强调经济利益,在管理理念上出现了悖离教育科学的倾向,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和与付出不对等的经济报酬制度,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开始求异、求变。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有人敷衍主业,寻求副业;为了追名逐利,有人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诸如此类丑陋现象应运而生,改变了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发自内心的传统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不利于师德印象的树立,不利于师德的养成。长久以往,将严重削弱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并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面对着新形势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广大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也要保证自己的道德观念、世界观、价值观跟上时代步伐。对各类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既要有批判、质疑、革新的勇气,更要有学习、吸收、消化的努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从身边、从现实生活中接受再教育,随时为学生树起鲜活、富于时代气息的学习榜样,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和弘扬师德教育,实现社会期待与自我实现的统一。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养成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与其他高等院校一样,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不仅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制约着全社会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各种专业实用技术人才的摇篮,加强师德养成理应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领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学,顾建民.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7.

2、大学心理学,林正范.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

3、让创新为师德建设注入活力,郭富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辛旭,论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2.

第7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标准 能力 实践教学

一、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鉴定比重四部分,其中工作要求为国家职业标准的主体部分。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将职业资格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对应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与高级技师(一级),并对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工作能力规范要求,对不同等级的从业人员工作能力要求是不同的。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一定的特殊内容,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而专业能力是从事特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养,对专业任务的理解、分解和分析能力,对工艺的把握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学习高技术含量的专业的能力;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不断学习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应用国家职业标准的意义

1、国家政策的需要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明确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某一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是对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进行应用是适应国家政策需要的。

2、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应用性非常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能力也应该适应经济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国家职业标准是在分析市场需要的情况下,对岗位的分类及人才的需求所作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反映。把国家职业标准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进行应用正是为了更好的使高职教育满足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只有把握国家职业标准,才能使培养的学生走向市场。

3、适应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及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知识素质就包括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国家职业标准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各行业各岗位人才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需求进行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把国家职业标准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进行应用能更好的使高职教育按照人才培养规格实施对学生的培养。

四、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完善高职实践教学

动手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要有必要的实践技能,因此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必须参与实践学习,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工厂实习。加强实践教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有能满足技能训练要求的场所(基地),它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备条件,所以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和条件。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内容以及技能要求等建设实训基地,尽可能创造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和项目纳入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就能直接参加相应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在校外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时候,也要对实习实践的内容进行控制和把握,使学生掌握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

五、在高职学生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过程中贯彻国家职业标准

学生是否掌握了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考试检验。对于理论知识的考试,要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要贯彻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既要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作为高职学生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还要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从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技能的考核过程中,实践技能的考核也要以就业为导向,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对于实践技能考核,应采取“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是让学生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及要求能全面体现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要求。在对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时,将成绩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在一起,既能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又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克斌.国家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相衔接的协同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第8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德国 美国 成功经验 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这一新的教育模式,从而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总结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德、美两国发展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为鉴,希望能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句话:办学目标的全球化、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不仅着眼于学校、国内,而且立足欧盟、放眼全球,紧跟欧盟和全球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把学校、教师和学生放到欧盟和全球的环境中熏陶和磨炼。以下两方面,尤其是“双元制”办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1.“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1]

在“双元制”教育中,德国的企业担负着职业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职责比学校的职责更重要。

首先,企业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大约6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大约40%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技能教育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

其次,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其中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但“双元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自己的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学费、实验费用和生活费补贴。给予学生的生活费补贴多少与具体的行业有关。

2.政府与行业协会参与管理。

“双元制”教育中的管理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各行业协会进行考核,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培训的三层负责制来进行的,即“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部分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等,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由州政府负责管理。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要求。“双元制”中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各州的文教部制定,它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的理论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实践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企业培训教学要按照联邦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包括确定教育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根据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相应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办培训中心或学校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上世纪6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社区学院是被美国各州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颁发的最高学位是学士,主要招收走读生,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远远低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美国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44%,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开放性办学。

当今美国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欢迎。据统计,它培养出来的学生75%能迅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社区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显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开放性的特色。由于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区学院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极其重视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专业;同时在课程中经常纳入最新科技成果内容,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2]

2.重视实践性教学。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建立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安排上以实际应用为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和活动。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美国的社区学院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它们通过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并保证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师的比例。通常情况下,社区学院的教师主要承担通用课程的教学和日常教学管理,承担实践课程所需的大多数教师一般都通过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人员兼职,这些兼职教师都是从社会、企业各部门中聘用的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社区学院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与企业协作教育,为企业培训职工,以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方式,对学生本人而言,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扩大未来可供选择的高素质新增劳动力来源;对学校而言,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地和人力等教育资源,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三、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美两国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长期受着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重“学”轻“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根深蒂固。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短时间内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是复杂的、艰难的。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办学条件好一些的专科院校差不多都在努力升本科,带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大学”之类的院校也在想方设法去掉“职业”二字。避开“职业”,攀附普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剩下一些本来办学条件就差的学校早已困难重重,哪有精力和热情去深化改革。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拨款为主,社会和企业合理负担为辅的经费投资体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有限的拨款对于学校建设与发展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政府要舍得花钱办教育,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解决高职院校维持与发展的经费问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已与地方经济融为一体,院校与企业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院校融入社区(即地区)经济,面向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特点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地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十分薄弱,企业与院校缺乏沟通与联系,从而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企业对所需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人尽其才”、“量才录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有的企业甚至认为:现在到处都有大学生,何苦还用高职生。不只造成企业的“学历高消费”,同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损失与浪费。其次,多年来,企业长期受到“国家培养,我用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从未意识到企业还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与责任。最后,多数企业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而是错误认为: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妨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要改变我国落后的职业教育现状,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实行产教结合,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指导院校的教学工作,帮助院校随时展开专业教学论证,研究专业课程设置,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更新培训计划;院校还应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充当学院的兼职教师,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市场和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院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大军,两者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3.实践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从各环节上予以保证。专业的设置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还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全体教育者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党庆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简介[J].职业教育,2007.12,(A):7.

第9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现代化教育技术近几年在高等院校中不断的得到发展,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中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从现代化教育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入手,然后分析其应用,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现代化教育的应用情况作简要的阐述。

1高等职业教育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学术型的人才来讲的。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是以社会所需的劳动人才为基础,培养的学生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而学术型的人才是在理论基础知识方而扎实却在毕业之后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磨练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其次关键词是高等,何为高等,从广义上理解,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中处于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拥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即可,但是在技术的应用能力方而则要求比较高。除了技术方而,在职业道德和创新实干方而也相比普通的学术型高校更高,这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最大的特色。

2教育技术

根据AE CT 1994给教育技术下得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看出关于教育技术的结构。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现代化的今天,教育技术也有了自己新的生命。本文将简要的分析教育技术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对应的措施。

3教育技术的应用

3.1点状分布的教育技术应用我国的电化教育是比较早的,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的电化设备配置都已配备,可能在配备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已开始应用。但是在各大高校中存在一个现象,部分的专业利用多媒体设备比较多,而其他的一些却比较的冷门。这种一头热的情况一般都是这些老师和一些系对现代化教育比较重视。加强对现代化新兴技术的重视,需要各个系部和老师的同时重视。上世纪的电化教育现在已经不太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技术的要求了。

3.2技术层次的演进从AECT 1994对教育技术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应用层次主要包括技术和理论层次。为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平台的就是技术层次构建,而整个的技术层次主要包括两个方而,即硬件和软件技术方而,众所周知,硬件技术就是学校教育技术应用一些硬件环境。软件技术就是教育技术所涉及到软件支持平台,比如教学视听教材、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应用软件、教学资源库等等。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技术考核也是由技术层次所提供的平台。

3.3理论支持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在理论层次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在教学思想方而的转变、教育技术与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整合的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创新实干精神的追求的观念等等。这些理论支持主要用来保证教育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有更好的效果。

4应对措施

4.1由点到而逐渐展开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电化环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需求,加强对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利用新型的设备与技术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吸收所学的技术,能有更深刻的体会。现今的社会更是不仅仅要求由技术即可,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也是必要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也应同时具备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的技能,所以院校更应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而目前而临高等职业院校中现代化教育技术只得到部分的认可,可以采取由点到而的措施,可以对部分重视的系树立榜样,支持大家进行学习,推动整个教育技术的运用。

4.2构建完整的软硬件支持环境只有配备完整的软硬件平台,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在各大高校中,软硬件配备都是比较完备的,但是并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配备齐全。高职院校其实更应该配备齐全,技术的学习与理论学历是不同的,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实践,将实践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则会更加的直观明了。智能化的技术才更加复合社会上所需人才的标准。

4.3教师理论再培养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软硬件的投入可以使得我们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但是先进技术的应用首先离不开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过程除了教学工具的支持也需要教学资源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全国也得到了重视,在全国的很多主要城市都设立试点培训,推广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采用的由点到而逐步展开的方法,培训主要是将技术和理论结合,保证教育技术在学习的教育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4.4其他关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要特别的注重效益性,协调和平衡经费的支出。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而且设备的要求高,所以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也比较高,因此高职院校的行政部门应该着重提高已引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利用率,而不是在引进之后置之不理,造成巨大的浪费。行政部门应加强区域内的建设规划和协调,保证设备不能过于陈旧也不能只注重追求高端却毫无实用价值,衡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指标应该是效益性。此外,相对于高职院校高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的相关单位更要做好统一的指导并协调好范围地区内的教育信息化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