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煤炭产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炭产业分析

第1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炭业;电力工业;能源生产;能源消耗

中图分类号:F416.21文献标识码:A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从煤炭分布情况看,在地理上总体分布情况为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且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往往为山区,如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省。但是,这些地区往往地形地势都较为复杂,造成铁路运输条件较难形成,严重阻碍了煤炭业这一产业链中的运输方。而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京、沪、津、苏、浙、闽、琼等地区,自身储煤量较少,且质量较差,开采条件较复杂,因而自身储煤的综合利用价值不高。这样,就使得煤炭基地远离了煤炭消费市场,从而加剧了远距离运输煤炭的压力与成本,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困难。

一、目前仍以火力发电为主,描述了煤炭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密切关系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因此我国的电力工业是以燃煤火电为主,以下将从煤炭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密切关系来对我国的煤炭业目前现状进行分析

(一)从煤炭业与电力行业、运输行业的供、需、运关系来分析。电力产业是一个垄断性的产业,而煤炭业不是一个垄断性的产业,且煤炭业处于买方市场,始终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压力,这使得煤炭业与电力业作为煤炭的供方与需方,在进行谈判时煤炭业处于劣势。我国目前以燃煤火力发电为主,按道理说,电的利润较高,而煤炭作为火力发电的主要投入品,理应也是高利润。但是,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煤炭业的利润一直无法提高,且我国目前耗煤量较大的地区与储煤量较大的地区往往距离较远,这也就加剧了煤炭的运输成本,造成了煤炭业利润空间的压缩,且挖煤风险大、成本高,而运煤风险较小,故形成了挖煤不赚钱、运煤赚钱的格局。目前,我国的铁路与水路40%~50%都是用于煤炭的运输,而煤炭作为供方,在供与运方面往往受到需方和运方的限制。故如果煤炭工业的建设能与电力工业的发展相协调,就可以减少煤炭的长途运输,节约人力、物力,节约能源消耗。所以说,煤炭业、电力业、运输业的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从煤炭业自身来说,其成本很难转移。在我国,目前为了加强资源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合理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国家对一些自然资源开征资源税,而煤炭也属于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因而资源税的改革也是悬在煤炭业头上的一把双刃剑。从可持续发展及关注能源排放的角度来说,若国家提高对煤炭资源税的征收,将加大煤炭业的成本,从而会增加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电价上涨带来压力。但是,电价的决定权在政府,政府在上调电价的时候会考虑到居民承受能力及宏观经济形势,从而会加剧电煤之争。因此,资源税的提高,给煤炭业造成的成本的增加就将会很难转移,从而使煤炭业的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利润提升空间变小。

二、我国煤炭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经济运行的环境,短期内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下面对我国的煤炭市场,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退出壁垒三个方面进行市场结构的分析。

(一)从煤炭业市场集中度分析。我国的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就全国范围而言,其分布十分不均衡,而且由于行政区的划分,权利的集中与相对独立,造成了我国煤炭市场结构的集中度很低的局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煤炭业的市场结构集中度经历了期初的微幅下行,期中的小幅上升和期末的集中上扬。但是,在煤炭产业进入市场化的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依旧是决定我国煤炭市场集中度变化的首要因素。虽然近几年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C4

(二)煤炭业产品差异化分析。我国煤炭储存量较大,分布不均衡,但是从其品种看,我国的煤炭品种较为单一,即很多煤矿开、采、挖的煤炭品种较为相似,从而使得产品差异化的程度较低,因此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也较低,且企业很难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很难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性质而吸引顾客购买。对于煤炭产品而言,原煤是各煤炭企业的主力产品,在同一矿区的相同煤层,煤炭质量是天然形成的,基本一致,不会因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的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可以认为,就煤产品本身或内在质量特征上,煤产品的差异化不是太大。

三、煤炭行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在我国,煤炭行业的进入与退出是具有一定的壁垒的。

(一)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是较为复杂的,且在不同规模、体制的企业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企业所面临的进入壁垒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所指的进入壁垒是对乡镇中小企业而言的。对于规模小的煤矿,开采规模要求不高,也不需要较高的技术与工艺,其进入较易,且成本较低,即只要投入少量资金即可出煤并赚钱。由于乡镇煤矿企业在我国煤炭产出总量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煤炭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二)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一直很高。首先,对于煤炭产业而言,其资本专用性很强,且大部分的机器设备的专用型很强,很难转移到其他产业;其次,由于我国煤炭产业长时间内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都比较低,若解雇后重新就业需要很高的转换成本;再次,由于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地方税收和解决当地就业,同意上煤炭项目,因此煤炭企业在退出时会遇到较高的政策性退出壁垒。因此,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较高。

四、从市场行为看煤炭产业

当前煤炭产业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一)大、中、小型煤炭企业的竞争态势。由于存在大、中、小型的煤炭企业,且大、中、小型企业的成本结构不同,对于大企业而言,虽然其规模大,成本较高,但由于具有较大规模,往往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从而较中小企业而言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因此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主要为价格竞争。而中小企业之间,由于其主要承担自身的开采成本,社会成本、安全成本、处污成本则相应较低。且煤炭业激烈的竞争,将会导致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相互压价的情况发生,这将会使整个煤炭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二)从企业进行的一体化程度而言。对于大企业,其资金雄厚,且在开、挖、采、洗煤等的工艺上具有先进的技术,容易进行煤炭业的挖、运、电一体化的发展。煤炭产业开发非煤产业,电能丰厚是最大的优势。煤炭企业在产煤的同时,还能产铝、硅、钢,无论是电解铝还是高岭土等,都需要大量的电能。用自己生产的煤去发电,这样会促进冶金业成为非煤产业的首选。而煤电一体化,会促进煤炭、电力这两个上下游产业有机结合,实现煤炭业和电力业的优势互补,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一体化的煤电企业,其产业链已打通,盈利与抗风险能力都会强于非一体化企业,如西山煤电。而煤运的一体化,又解决了煤炭的运输瓶颈问题。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所受到的制约,在进行一体化的过程中将会比较难,这将导致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对于国内目前许多大企业而言,竞争主要聚集在技术竞争上。目前,国内的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竞争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由于我国煤炭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因此煤炭企业若要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降低成本调整价格。而成本的降低,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因此,国内许多大企业都通过改进技术,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五、从市场绩效看煤炭产业

(一)从资源配置效率看,我国的煤炭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十分低。从市场集中度看,由于我国的煤炭业属于松散的原子型结构,产品差异小,市场进入的低壁垒和退出的高壁垒,使得我国煤炭业的市场集中度十分低。而在资源配置方面,常常会出现投资失误、重复建设等现象,煤炭业小而全的通病至今未得到很好的克服。

(二)从安全绩效水平看,其绩效水平较低,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且死亡人数较多。在煤炭资源需求量急速增长的当下,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造成国内目前小煤矿企业遍地开花,大企业超能力生产。“大矿大干,小矿蛮干”直接导致了我国“大矿大难,小矿多难”的局面。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但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各煤矿不考虑自身的规模大小、生产方式落后、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我国煤炭业矿难发生的频率。

(三)从资源回收率看,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开采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采一吨扔两吨现象十分普遍。我国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山西省为我国目前较大的煤炭产区,煤炭资源回采率只有40%左右,而一些乡镇煤炭回采率只有10%~20%左右,过低的回采率,会致使我国剩余的70%的未开采的煤炭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因自燃而悄无声息的消失。我国煤炭回采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煤方法落后所导致。大大小小的矿主为了利益,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以大量消耗资源,缩短了矿山的服务年限,使资源严重浪费,且矿产企业对煤炭存在的价值缺乏认识,对煤炭不够珍惜,没有意识到煤炭为不可再生资源,故而对其无序地开采及浪费,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六、对煤炭业发展的建议

(一)增大价格调节力度,尽快启动煤电联动机制。建议重点放在煤价与电价的联动机制上,首先要切实改革传统的国家集中组织煤炭订货分配方式,推动电煤价格的真正市场化,实现由供需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协商定价,倡导和鼓励煤矿与用户签订中长期合同;其次考虑在用电高峰期,相应地适度调高上网电价。要看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对电价的承受力也在增强,高峰高电价也符合国际惯例。在此基础上,要尽早使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与煤炭行业相适应。

(二)适当增加符合安全条件、验收达标的小煤矿复产。我国很多的小煤窑,安全事故较多,对资源和环境也多有破坏,但如果各级管理部门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多数小煤矿不仅不会成为“祸根”,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加生产,吸纳就业,开发利用“散、小、边、角”矿,并抑制煤价的不断攀升。因此,适当增加一些符合安全生产条件,验收达标的小煤矿恢复生产,对缓解当前供求是有助益的。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薛敬孝.产业结构分析与理论基础.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2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山西煤炭产业 SCP 市场集中度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68-04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下,煤炭仍然我国的第一能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曾说:“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状态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是“工业的食粮”,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和能源。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遍布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未来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都将一直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全国各个省份中,山西省是我国产煤、输煤和煤炭出口大省之一。在我国各地区的煤炭分布中,山西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山西煤炭有着相当高的储备量,并且山西的煤炭产量持续的位居全国第一。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煤炭藏量占全国的1/3,煤田遍布全省2/3的县市。原煤产量占全国的1/4,煤炭出口创汇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3/5。这对于山西的经济发展以及GDP的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煤炭产业在拉动山西省全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个地区的煤炭市场出现“多、小、散、乱”的症状,煤炭产业集中度很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框架来分析山西煤炭产业的现状。

SCP框架是哈佛大学的梅森和贝恩等人所创立的正统产业经济学体系,在理论上构造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从贝恩的“结构―绩效”模式到谢勒完整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模式,形成了完整的SCP框架,使得产业组织理论趋于完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三大主题。如果说市场结构是经济运行的环境,市场行为是经济运行的方式,那么市场绩效就是经济运行的效果。对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SCP框架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三者的关系是双向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二、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S)分析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认为市场结构是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而我们最常用的市场结构的分法是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划分的四种基本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水平和进入和退出壁垒这三个因素。

(一)市场集中度的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定义和指标的选取。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者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它是反映某个特定市场的集中度的指标,与市场中的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基于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它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市场集中度既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又是衡量市场结构最主要的指标。集中度指标包括买者集中度和卖者集中度,但是买者集中度的现象只出现在某些特殊的行业,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卖者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的且最简单易行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相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者行业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CRn――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产业中第i个企业的相关数值X;

n――产业内的前几位企业的数目;

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公式中n的取值通常是4或者8,即产业集中度指标通常取CR4或者CR8。

贝恩是最早利用产业集中度指标来对产业的垄断程度和竞争程度进行分类的学者。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如表1(见下页)。

2.山西省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产业集中度是一个相对的指标,过低和过高都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在一个产业中,前4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要达到40%以上,前8家企业至少达到60%以上,这样的产业才比较健康,竞争才会有序。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煤炭工业年鉴》以及收集国家煤炭工业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相关数据,分别得到2011年-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前四大煤炭企业的原煤产量数据和2008年-2014年山西省前四大煤炭企业的原煤产量数据,来计算我国和山西省的煤炭行业的前四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对比,进而对山西省的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表2所示,山西省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表3所示。

由表2看出2011年-2015年这几年间我国煤炭行业的CR4都在30%以下,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法可知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属于“原子型”式的竞争型市场结构。而且每一年我国的原煤产量前四大企业都有所变化,这说明,市场上的竞争主体过多,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现象。2000年,我国的煤炭产业的CR4为8.0%,到2010年,CR4达22%,之后一直在这附近波动,近年来,虽然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但总体的集中度水平仍然很低,甚至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的平均水平。我国的煤炭行业仍然呈献出“多、小、散、乱”的现状。

由表3可以看出山西省2008-2014年的煤炭行业的集中度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讲,都相对较高。作为煤炭大省,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企业的不断革新,山西近几年来的煤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CR4值从2008年的34.86%增加到2014年的44.79%。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法可知,山西近七年的市场结构属于寡占Ⅳ型,属于中下水平的行业集中度,虽然整体水平比全国水平高,但情况也不容乐观。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以后,山西煤炭产业的集中度明显上升,这是由于2009年开始山西省对煤炭行业的大力整合,对煤炭企业实施了兼并重组。为了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的集中度,提升产业素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促进转型发展,山西省开展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力整顿,兼并很多小型煤矿,国有煤矿所占比例在逐渐增加,而乡镇煤矿比例在下降,在煤炭资源整合实施后国有煤矿产能显著提高,这才使得全省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煤矿“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二)产品差异化水平分析

所谓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产品差异化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山西省煤炭产业的产品差异化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主体的差异化。包括核心产品、中间产品和延伸产品。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包括煤种、品种、煤灰、发热量、含硫量等。煤质方面,由于煤炭是天然形成的,形成过程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不同,原煤的品质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含碳量、含硫量、发热量等方面,但这主要依赖于煤炭形成时期的历史自然条件,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很小。所以,煤炭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其它产品那么强烈。

2.销售渠道和服务方面的差异化。如运输是否便利,供货是否及时、订货成本高低、服务态度、企业信誉等。煤炭交易属于大宗货物交易,运输便利程度通常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交通运输条件的不同会给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带来很大差异,煤矿地理位置越优越,距离运输主干道越便捷,通常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另外,煤炭企业在服务质量方面的好坏也决定着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偏好,如企业的服务态度、企业信誉、售后的解决问题的态度等等。

3.消费者的偏好。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备信息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偏好,这其实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给产品带来了人为差异,企业通过增强顾客对其产品的忠诚度,或消费者由于不完全信息,影响了消费者主观上对产品的需求偏好。这也是产品差异的表现之一。

煤炭产品不同于普通的产品,产品就本质而言其差异非常小,在企业文化、产品品牌方面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产品差异化通常不易感受到。所以要想提高煤炭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就要加大煤炭产业的附加值,延长煤炭产品的产业链。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1.进入壁垒。贝恩指出,进入壁垒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进入壁垒是决定和影响市场结构的另一个因素。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主要反映的是市场现实的竞争程度,反映的是市场中已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而进入壁垒则反映的是潜在的竞争关系,即反映市场中已有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之间的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

进入壁垒的构成要素包括: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政策法律制度。

就我们山西省煤炭产业而言,由于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全省的许多地方煤层埋藏的地理条件优势相对明显,因此对于一些对生产规模要求不高的煤矿,并不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便可以顺利开采,采出的原煤无需再进行深加工便可以出售,对于这些小煤矿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采煤。所以山西的煤炭行业在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方面并不能形成明显的进入壁垒,从而进入壁垒就体现在政策法律制度方面。然而,山西煤炭行业在兼并重组以前,政策性壁垒很低,中小型煤矿的市场准入审批工作非常容易,国家在产能要求、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使得山西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非常低。大量生产规模小的煤矿在没有政策限制的情况下进入煤炭产业生产市场,从而也使山西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

但是在山西煤炭资源进行整合以后,对煤矿的规模要求,以及政策性限制越来越高。可见,山西煤炭市场的准入门槛在逐步提高。同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浪费的防治方面,国家也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政策,并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新企业在进入市场时的技术水平,严格禁止低技术水平、低质量水平的企业进入市场,保证煤炭市场的健康有序竞争。总体上提高了山西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度。

2.退出壁垒。所谓退出壁垒,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障碍。往往退出壁垒的构成要素包括: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律限制。

就山西煤炭行业而言,煤矿所投入到生产当中的设备和机器都是专用性的,而且成本相对较高。当企业要退出市场或转型时,这些资产很难出售和变现,专用性资产在企业转产时无法转变为新的企业资产,面临着巨大的损失。因此,这些都会成为沉没成本;企业退出行业作资产清算时,必须向律师、会计师等支付高额的费用,还要向职工支付解雇费用以及安置费用,同时一些企业还要给有合约关系的供货商、客户支付一定的违约金,这些都是企业退出行业时的成本;另外,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比如实现省市的经济增长,拉动全省的GDP,避免大量失业,解决民生问题等,就会对煤矿退出煤炭行业实行一定的政策限制。

因此,我们山西的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逐年提升,但相对较低,退出壁垒很高,不能使亏损的企业顺利地退出市场。形成煤炭行业“易进,难出”的局面。山西省依然要加大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力度,提高进入壁垒,并实施相应的政策来降低煤炭行业的退出壁垒。

三、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C)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到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的制约,反过来又作用于市场结构。企业的市场行为包括竞争行为和协调行为,而竞争行为又包括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兼并行为。

(一)山西省煤炭行业的定价行为

煤炭价格机制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国煤炭价格机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煤炭价格是由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的主体目标是为了保证其他工业发展所需。所以,政府的煤炭价格政策是低价政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煤炭价格机制实施了改革,煤炭定价的权利开始逐步下放,市场议价的完善改变了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我国逐渐形成了煤炭价格双轨制,即双重价格机制,计划和市场价格。

2007年,我国煤炭行业初步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买卖双方依据市场供需情况协商定价的煤炭定价机制。我国煤炭市场价格形成了正规的市场调节机制。

我们山西煤炭产业集中度较低,属于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山西单个煤炭企业在市场上只能是处于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对价格的影响力较小。山西煤炭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诸多煤炭企业之间的市场调节行为“价格协议”的形式来进行的。虽然山西单个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但多个煤炭企业联合起来进行价格协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炭的价格。

(二)山西省煤炭行业的兼并行为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企业兼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基本形式。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可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在其著作《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中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所以,山西煤炭行业的整合的主要措施就是进行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从2009年起,山西省开始推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革。横向兼并,扩大企业的规模;纵向兼并,延长煤炭行业的产业链,从而能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水平,更能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才能使山西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朝着最健康、最有效的方向发展。而这个举动,也使得山西省的煤炭行业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山西省的许多小矿井都已取消或者兼并重组,使得山西省的矿井个数大规模减少,而这些煤矿企业的总产能却在逐年上升,如图2所示: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山西省的煤炭总产值一直稳步上升,特别是在2009年以后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增加。这是因为从2009年4月开始的煤炭资源整合虽然使得煤矿总数减少,但是经过整合后的煤矿却更具生产力,更能得到产能的释放。从图中亦可看出山西全省的矿井总数也持续下降,但是在2004―2008年间的煤矿个数还保持相当高的数目,都在2000个以上,直至2009年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以后,煤矿个数才降低到一个低水平,此后一直保持着一个“少矿井,高产能”的趋势。

始于2009年的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让山西煤炭产业发生了质变,煤矿“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矿井数由原来的2598座压减到1053座,70%的矿井由原来年产30多万吨达到了90万吨,年产30万吨的矿井全部淘汰,平均单井年产量由30万吨/年提升到100万吨/年,比整合前提高了两倍多,保留和新改造的矿井全部实行机械化开采。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大大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十二五”期间,山西煤炭工业瞄准“大、多、尖”,即大集团大公司、规模大产量多、技术水平向尖端的机械化、煤化工、煤制油等发展。继续深化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稳步推进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建立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构建资源回收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稳定可靠的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实现山西省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经济发生的跨越。

四、山西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P)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结果。市场绩效也表示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程度。

对于市场绩效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利润率、资本要素利用率、劳动要素利用率、产业的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的生产安全等来衡量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

(一)资源配置效率

长期以来,山西煤炭经济发展是通过扩大生产要素投入而增长的,形成了一种粗放经营的工业发展模式。过分地依赖于资源优势,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极大地浪费了自然资源。所以山西煤炭行业利润水平不够高,甚至出现了亏损现象,这种经济绩效对煤炭工业本身及其下游产业产生影响。

但我们山西政府从2009年开始,首当其冲地进行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历史现状。通过关闭小煤矿,重组形成大煤炭企业,使得煤炭行业中国有企业、地方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的比例日渐趋于健康,朝着最有利于煤炭产业发展的方向靠近。山西省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煤层气(瓦斯)抽采和利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这样就使得煤炭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得以提升。通过重组,使得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得到优化,而不是像以前过度的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并且,通过兼并重组以后,煤炭企业的经济规模扩大,机械化水平和技术都得以提升,这样企业内的资本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都大幅上升。整个煤炭行业的规模以及竞争力都不断提升,从而也会使煤炭市场的利润增大。

(二)生产安全水平

兼并重组整合后的保留矿井将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矿井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升,本质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由于煤炭企业进行了重组,淘汰了一批小企业,使得煤炭企业的经济规模变大,机械化水平提高,这样对人员的需求就降低。这就使得煤炭的开采更为安全,降低了煤炭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由于煤炭企业的减少,使政府的监管更为容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山西煤炭企业的安全情况得以好转。百万吨死亡率,是衡量煤矿安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近年来,山西省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百万吨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和全国的煤矿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山西省煤矿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从2000年的1.85降至2004年的0.98,下降幅度将近50%。而2004年山西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98,历史上首次降至1以内。在“十一五”期间,山西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0.905,2006年的0.85,2007年的0.726,2008年的0.423,直降至2009年的0.328。山西省自2009年4月实施煤炭资源整合重组以来,该指标已从2010年的0.187持续下降到2014年的0.036,下降幅度为81%。2014年山西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创历史最低值,远低于全国0.257的平均水平。特别是最近三年,煤炭产量逐步提升的情况下,百万吨死亡率实现连续保持“双零”水平并逐年下降。这表明山西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并总体平稳,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于领先,率先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五、结语

本文通过SCP分析法对山西省煤炭行业的市场组织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山西省煤炭市场的特点,即:企业较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较低、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资源利用率低。但是山西省自2009年以来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积极进行兼并重组、合资合作,以期实现强强联合和共赢的局面,各方面状况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通过关闭小煤矿,整合形成大煤矿,使得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了,进入壁垒也随之提升;同时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和安全绩效水平都不断提高。另外,山西省还要继续完善煤炭产业准入和退出政策,坚持从规划源头把好准入关,明确企业准入门槛,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援助机制。

参考文献:

[1] 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李雪.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产业组织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

[3] 岳福斌,崔涛.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潘腾腾,毛旭东.基于SCP的山西煤炭产业分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1(4)

[5] 马霄.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煤炭产业组织分析[J].煤,2010(1)

[6] 王恺,刘艳萍.晋中市煤炭产业集中度实证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7] 张星星,孙璐.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的问题研究[J].太原科技,2009(8)

[8] 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 贺继红.煤炭产业绩效分析与对策.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1)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第3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矿区静脉产业 现状 特征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48-03

一、引言

我国煤炭矿区开发利用历史已久,传统生产模式导致矿区废弃物得不到利用,长久堆积不仅占用矿区土地资源,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污染了矿区环境。据统计,目前我国累计煤矸石堆积量为45亿吨,占地超过1.5万公顷;矿区累计塌陷土地资源为40万公顷;2005年矿井水外排量达到23.5亿吨。

我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生产仍是我国基础能源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仍具有巨大作用。但由于煤炭企业长期实行“高增产、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模式,环境污染问题和废弃资源堆积等问题成为制约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在煤炭矿区发展静脉产业是解决矿区环境、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创建和谐矿区的有力保证。研究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对全面系统地构建矿区静脉产业体系,探索适合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涵义

静脉产业是指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基于对静脉产业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是指在煤炭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处理和再利用的产业系统。根据这一定义,煤炭矿区静脉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旧物资、废弃基础设施、废旧设备、塌陷的土地资源、矿井水资源和矿区附属资源等七部分内容。

三、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现状

1.矿区静脉产业发展已初见端倪。上世纪90年代,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冀中能源井陉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等一批煤炭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开展了矿山废物的综合利用工作,主要包括矿井水处理、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等方面,这标志着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雏形基本形成。

2005年,我国开始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主要集中在煤矿和有色金属矿山两个方面,内容涉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完善、资源循环再利用模式的建立等方面,当时虽然没有提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这一概念,但根据目前对矿区静脉产业的界定,当时的主要工作内容却是属于静脉产业的,因此也可以说,从2005年开始我国矿区静脉产业开始试点发展。

近几年,我国各主要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已全面展开。2006年,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设计了一条矿山废弃物再利用的静脉产业,主要内容有:建设了以劣质煤、煤矸石等为主要燃料的发电厂,并在电厂建设粉煤灰的配套利用设施,基本实现了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另外,利用电厂有利位置,建设矿井水集中处理厂,将处理后的矿井水代替水库优质水作冷却水、锅炉和热网的补充水,节约了水资源。新建五座煤矸石砖厂,扩建一座煤矸石砖厂,并开发粉煤灰的建材用途,满足了建筑市场的需求,增加了企业的效益。重视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制工作,在集团内部建设新型建材研究基地。另外引进一系列先进技术设备,如高效脱硫循环流化床锅炉,充分利用电厂和建材企业余热,降低了企业的能耗。加强矿区静脉产业与矿区其他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和利用,使得矿山废物利用社会效益最大化。

同年,山东新汶矿业集团下属的华丰煤矿成功构建了一条“煤―电―建”的静脉产业链,该静脉产业链条主要包括:“煤炭”是指该矿年产130万吨原煤,排出40万吨煤矸石等废碴的煤矿;“电力”是指该矿发电总量132MW的两座坑口矸石热电厂和一座水泥低温余热发电厂;“建材”是指该矿年生产水泥总量450万吨的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年生产总量1.1亿块煤矸石砖的两条隧道窑煤矸石承重空心砖生产线。这条静脉产业链分为三级,第一级产业链上的产品和废物是煤和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它们同时又成为第二和第三级产业链的原料,第二、三级产业链上产生的新产品(电力、水泥、矸石砖)等又反过来供应到煤炭生产中去,实现整个链条上的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2007年,大唐锡林浩特矿业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水泥等技术构建了一条煤―电―灰的循环链条,根据矿区静脉产业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一条静脉产业链。矿区静脉产业发展至此,主要涉及了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这几种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静脉资源,虽然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内容太过于局限。2009年,中国中煤集团下属的平朔矿区确定了开展煤矸石及煤系伴生矿物的综合利用,另外还积极发展以矿区土地复垦为主线的农―林―牧―生态旅游的生态工业园。目前,矿区静脉产业的内容逐渐完善,很多矿业集团开始注重开发新的静脉产业链条,主要集中在坍陷区土地的综合利用、伴生共生矿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煤炭矿区以煤矸石、矿井水等静脉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静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对全部静脉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还有很大差距,矿区还未形成完善的静脉产业体系,诸如健全的静脉资源回收体系、规范的资源拆解产业、完善的资源再生再造产业、先进技术理论支撑体系等还没有建立起来。

2.矿区静脉产业的理论体系还未真正形成。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产生离不开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它是矿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产物。矿区静脉产业最初只是作为矿区循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被人们所认识的,至于矿区静脉产业的概念界定、具体内容、构成等却没有涉及。2006年,卞丽丽、黄辉、邹奇清等学者正式提出了“矿山静脉产业”一词,但却未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随着矿区循环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静脉产业在矿区循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部分学者开始以静脉产业为视角来研究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虽然在这些研究中,矿区静脉产业始终没有脱离循环经济自成体系,但它却引起了学术界对矿区静脉产业的重视,为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铺设了道路。

近年来随着静脉产业理论研究的日益完善,部分学者开始深入研究矿区静脉产业。2009年,任一鑫教授在《新汶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书中,提出矿区静脉产业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涉及矿区静脉产业的组成、作用及效益情况等。

目前,虽然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但矿区静脉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还很少,矿区静脉产业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起来。

3.矿区静脉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导致静脉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1)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立法先行,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和静脉产业的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目前煤炭矿区发展静脉产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大多都参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有关规定,而专门针对矿区静脉产业的法律法规现在还没有,这是造成矿区静脉产业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尽快制定矿区静脉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律可循,是规范矿区静脉产业发展的强力有效的途径。(2)相关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对矿区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处理和再生再造等,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依靠企业单方面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根据矿区实际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目前静脉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主要有所得税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但所得税优惠政策未将废弃物的回收列入优惠项目,国家级信贷优惠有指标和额度限制,地方自筹款项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适当制定一些扶持政策保障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诸如对一些税收项目要给予相当的优惠甚至免税,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可以给予煤炭企业一定的补偿金,针对静脉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可以制定相关的投融资政策,另外各级银行要大力支持,建立专门的信贷项目。(3)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矿区静脉产业目前是一个资金投入高、经济回报少的产业,大多数煤矿企业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因此仅仅依靠煤矿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去发展静脉产业是不行的,这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目前政府对矿区发展静脉产业的监管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再造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新技术的研发等方面,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监管,保障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4)资源回收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随着矿区对静脉产业认识的深入,矿区废弃物的价值也得到了煤矿企业的认同,相应的废弃物的回收也得到了重视。目前矿区废弃物中煤矸石、粉煤灰、伴生共生资源、废旧机械等一般都由矿区统一回收,而生活区、办公区的一些废弃物却以低价卖出,成为了城市静脉资源的一部分。另外矿区静脉资源的回收还处于简单的回收阶段,至于分类回收、精细回收等方面却还未真正发展起来,矿区资源回收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5)先进技术发展迟缓。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需要经济学、产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集成、交叉和融合,而先进技术对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矿区静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如煤矸石、矿井水等综合利用技术已日趋成熟,而废旧机械设备设施的再利用、伴生共生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发展缓慢。矿区应该以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 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矿区静脉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6)矿区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信息系统。静脉产品的市场状况、先进技术的获得、矿区内部资源的整合、矿区与外部企业的资源交换等都离不开发达的信息系统。目前矿区现有服务体系的规模和技术手段都不能满足静脉产业发展的需求,全方位的矿区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体系存在着体系内容缺失、体系内容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整体缺乏统筹规划。煤炭矿区今后在发展静脉产业时切忌跟风、模仿,应该根据本矿区的实际情况在发展静脉产业之前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实现整个矿区统筹发展。

4.市场运行体制不完善,市场竞争无序。煤炭矿区静脉产品的供求不平衡。煤炭矿区的静脉产品种类繁多,但大多数都是作为替代品或互补品出现在市场上的,由于这些静脉产品都是新生产品,消费者对其抱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加之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使得某些矿区静脉产品销路受阻,产品供求不平衡。例如:水煤浆是一种新型清洁的燃料,这是市场所公认的,但笔者通过调研枣庄矿业集团和新汶矿业集团的水煤浆生产发现,目前水煤浆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新汶矿业集团良庄煤矿水煤浆生产线2002年10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万吨,但2005年生产了不到8万吨,2007年则降到了4万吨,生产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水煤浆的销路受阻。现今水煤浆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南方,由于水煤浆的保存运输需要密封罐运输,经济销售半径是200――300公里,南方的订单虽然不少,但鉴于高昂的运输成本,企业无奈只有拒接订单。而北方煤炭资源丰富,企业的锅炉也是以燃煤设计的,换用水煤浆需要改装锅炉,另外北方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水煤浆的优点,这些问题造成了水煤浆在北方市场上的需求不高。

静脉市场价格调控失灵。价格机制是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产品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相互影响,供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化。目前矿区静脉市场缺乏有效的价格调控,矿区静脉产品在市场上比同类型其他产品缺少价格优势。市场上矸石砖的竞争产品主要是粘土空心砖,粘土空心砖由于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大多是小作坊生产,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因而粘土空心砖的价格要比矸石砖低,矸石砖处于竞争劣势,而且矸石砖本身定价就很低,价格调节对它而言作用微乎其微。另外在北方市场上,2006年煤卖到650元一吨,而水煤浆价格低至500元一吨都无人问津。

最后,矿区存在着一些不正规的私人静脉企业,由于不缴纳排污费、治理费等,即使资源回收价格相同,正规企业也缺乏竞争力。另外,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对矿区静脉产业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也是造成静脉产业内部竞争不当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目前矿区静脉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方面还都不完善,存在产品供求不平衡、价格调节失灵、竞争不当等问题,这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矿区静脉市场的竞争无序。煤炭矿区在发展静脉产业时,应该尽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技术投入,增强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政府应该加强监督和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静脉市场的竞争行为。

四、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特征

煤炭矿区静脉产业既有静脉产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煤炭矿区所特有的特色,本文主要从矿区静脉资源的角度分析矿区静脉产业的特征。

1.煤炭静脉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煤炭矿区的静脉资源主要是煤炭开采、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附属能源,还有就是矿区生活区、办公区产生的废弃物等,这些资源涉及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而且煤炭生产、洗选、煤发电、煤化工等都是资源大量流动的生产领域,这就造成了矿区静脉资源比一般静脉产业的种类多、数量大。矿区静脉产业主要发展的是数量足够在矿区直接发展的静脉资源,对于数量不足以发展静脉产业的资源建议采取对外输送或从外引进的方法发展静脉产业。

2.煤炭矿区有些静脉资源不是废弃物,而是一些伴生物。目前大多数学者对静脉产业的定义为:静脉产业是承担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解分类及资源化或最终废弃处置的过程的产业。由此定义可知静脉资源是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而矿区静脉资源除了煤炭生产、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还包括一些伴生共生矿物,如油页岩、石灰石、硫铁矿等,这些并不是生产、加工后产生的废弃物,而是一种伴随煤炭开采而发现的自然资源。这是矿区静脉产业区别于一般静脉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3.矿区静脉产业的回收体系中,矿业集团的内部调控占主导地位。在一般静脉产业的回收体系中,静脉资源一般都是由静脉企业从各个领域分别回收本企业所需要的静脉资源。而矿区静脉产业的回收体系中,矿业集团的内部调控起着主导作用,矿业集团一般都建有专门的物流中心,负责调配各个矿区的资源供给,而且有些静脉资源不进入物流中心,而是在集团的调配下,由产出地直接运往需要地,这大大节约了回收成本,加速了资源间的流动。

4.矿区静脉产业的加工体系中,可以直接利用的静脉资源比较多。在矿区静脉产业的加工体系中汇集着各种各样的静脉资源,根据它们本身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矿区静脉产业中可以直接利用的静脉资源比较多,比如煤矸石可以直接用来修路、填充塌陷区等,煤层气可以直接用作生活区的燃料,粉煤灰可以直接用作水泥原料等等,这是一般静脉产业所不能比的。

5.矿区静脉产业的再利用体系中,可再利用的领域比较集中。矿区静脉产业与一般静脉产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静脉资源的再利用领域,矿区静脉产品主要有矸石砖、水煤浆、余热、化肥等,再利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建材、农业等方面,这是由矿区静脉资源的属性特征决定的。另外,矿区有些静脉资源是不适合再利用的,如塌陷区土地资源,只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修复,而一般静脉产业中的土地资源都是可以再开发利用的。

6.矿区静脉产业的市场相对狭小。由于矿区静脉资源的再利用领域比较集中,那么矿区静脉产品的消费市场就不可避免地会相对狭小。另外,与一般静脉产业相比,矿区静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静脉市场的机制还不完善,静脉产品的产销还未形成一定规模,这也是造成矿区静脉产业市场相对狭小的原因。

五、发展矿区静脉产业的建议

基于上面对矿区静脉产业现状和特征的分析,我们对我国矿区发展静脉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统一规划建设矿区静脉产业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体系。矿区静脉产业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体系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完善的回收体系,才能为加工体系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健全的加工体系,才能提高矿区静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合理统筹规划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体系,才能更好协调矿区内外部的资源配给、内外部关联企业的技术合作等,才能将矿区的点、线、面连接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区静脉产业链或静脉产业网络,实现矿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充分利用和重视国家赋予综合利用产品的优惠政策,密切关注国家发展静脉产业的动态。矿区静脉产业是一个耗资高的产业,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可以打破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僵局,提高矿业集团发展静脉产业的积极性。另外,密切关注国家发展静脉产业的动态,有利于矿业集团把握静脉产业的发展方向、立法情况等,及时调整产业规划,规范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

3.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矿区静脉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产业,更需要新技术的指导,来改善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的局面,加强资源的再生、再制造领域的发展。只有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在高起点上进行静脉产业的建设。

4.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注重矿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污染控制能力的建设,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矿业集团发展静脉产业的目的不仅是追求生态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还是经济效益,因此矿区静脉产业应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努力开拓静脉产品的市场,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对象主要是矿区符合生产规模的静脉资源,这就意味着企业要进行规模生产,而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产的顺利进行与否、产品销售市场的占有情况、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的情况等。因此,矿区在发展静脉产业时一定要注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加强。

六、结论

静脉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煤炭矿区发展静脉产业,是促进我国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现状和特征的深入分析,明确了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YCA110420)]

参考文献:

1.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S].

2.卞丽丽,黄辉,邹奇清,周敏.以静脉产业为切入口推进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06(10)

3.吴天祥.煤炭矿区循环经济发展初探[J].中国煤炭,2010(11)

4.任一鑫,房建国,胡书林.新汶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李艳.静脉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6.李伟,刘星厚,侯文宣,任一鑫.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原理[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第4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生产效率;资源税;煤炭企业;柯布道格拉斯函数;state软件

[作者简介]陈 婧(1987—),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夏 虹 [1965—],女,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我国矿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YJ07],江西高校人文项目“我国矿产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项目编号:GL1201],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基金“矿产资源税费计价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YCB12007)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时至今日,这种经济模式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资源税被认为是调节资源使用和保护环境的一项工具而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自1982年开征资源税以来,资源税一直饱受学界的争议,而政府也在不断地尝试对资源税进行调整,试图使资源税能实现开征时的预期目标。2010年,温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资源税改革的步伐,于是资源税改革的问题又重回人们的视野。本文采用占中国总能源70%以上的煤炭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生产的作用以及与能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更直观地反映现行资源税对煤炭企业生产的影响,期望能作为改革资源税的参考依据。

一、文献回顾

国外对资源税的研究历史长、范围广,其理论成果也相当丰富。早在1931年,霍特林就发表了可耗竭资源经济一文,提出了资源税收会降低资源的期初产量,提高后期的产量,从而调节不可再生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即“时间倾斜”理论,政府则可以利用税收来调节控制资源的使用。Dasgupta等认为,资源价格的变化速度与资源的消耗速度成同方向变化,因此可以利用税收来影响资源的价格,从而干预资源的开采速度。MargaretE.Slade认为资源税税率的变化率和市场利率的大小决定了资源税对资源开采的影响。Hung则从社会福利角度研究资源税的征收方式,得出比起从量税,从价税带来更多福利。Bovenberg,Goulder等通过CGE模型对资源环境对产业布局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国外的各项研究表明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有效调节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并且可以将资源税结合环境污染、福利等问题综合考虑。

而我国国内学者对资源税也多有研究。邓海峰、吴珊对资源税进行研究,发现征税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科学,税率偏低,并且对库存部分不进行征税导致资源的积压和浪费。施文泼则认为资源税的最大弊端在于其从量征收的水平于企业层面已“无关痛痒”,因此当务之急是改革资源税的计征方式并提高税负水平。蒲志忠、沈承梅等认为资源税属于生产要素税,所占税收比重过少, 导致我国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内研究大多认为现行资源税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政府需要改变从量的征税方法,并且提高赋税,但这些研究大多数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其缺乏定量研究。本文针对这一点,尝试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源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直观地反映资源税对生产的影响和对资源保护的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资源税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选取了占中国能源生产70%以上的煤炭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二、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是经济学经典生产函数,在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本文同样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扩展形式。Rashe和TatomE与上世纪70年代将能源要素引入该函数后,带有能源要素的C-D生产函数得到了大量学者的认同和使用,本文同样采取该函数作为模型:

Yi=KiaxiLiβxiEiγxiec+δxjR+εi

其中xiR表示产业资源税的总额,但是尝试引用上述模型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多数参数无法通过t值的显著性检验,在观察数据后,发现资源税占产业总体税收的比重与能源消耗和生产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因此对模型进行修改,得到

Yi=KiaxiLiβxiEiγxiec+δxj+ε

其中Yi是第i年的原煤产量,Ki是第i年的固定资产原值,Li是第i年的行业平均从业人数,Ei是第i年的能源消耗,xi是资源税的比重的变化对生产规模的影响。为了方便进行线性回归的分析,将其转化为对数形式,公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如下等式:

ln[Yi]=C+αxiln[Ki]+βxln[Li]+γxiln[Ei]+δxi+ε

这个公式中αxi表示资源税的比例对资本的产出弹性的影响,βxi表示资源税的比例对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的影响,γxi表示资源税的比例对能源的产出弹性影响,而δ则表示剔除了资本、劳动力、能源消耗对生产力的影响后,资源税的比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三、数据

从国研网、中宏产业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相关数据。由于2001年前后统计方法的不同,2001年前的产业资源税数据无法取得,故只能从2001开始选取。又因为我国统计数据的滞后性,2010年及以后的数据在本文完成之时,无法完整取得,故只取2001-2009年的相关数据, 整理如表1所示:

利用stata11.0,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由回归结果得出:

ln[Yi]=2.8747-0.006xiln[Ki]+0.2632xiln[Li]

(-0.35) ( 3.9) ( 5.85)

+0.139xiln[Ei]-2.69xi+ε

[-8.73] [46.72]

R2=0.9980 F=498.58

由回归结果可知,该回归方程F值很大,落入拒绝域,拒绝原假设,表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参数α是负数,这意味着资源税的增加会降低对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这会使得企业和投资人选择减少投资资本,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抑制对煤炭行业投资的积极性,但是该变量的t值过大,可以认为这种影响并不显著。β是0.263,意味着资源税的增加会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资源税每提高百分之一,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率将会提高0.26%,这对人力资源而言是一个促进作用。虽然资源税的增加会略微降低对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资本投入,但是会增加人力的使用。γ是0.139,表明资源税比重的增加会提高能源的产出弹性,增加能源的生产效率。短期内,在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资源税的提高势必会造成成本的上涨,而企业又无法将价格转移给消费者,这样迫使企业用开发新技术等方法来增加能源的生产效率,降低每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减少成本,因此,资源税的比重与单位产品能耗呈反向关系。δ是-2.699,这意味着资源税比例的增长对煤炭行业而言,将会抑制其生产经营规模,降低其生产,减少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尽管资源税比重变动会引起各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变化,这些变化有正方向和反方向变化之分,但综合来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还是会起到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资源税的提高造成了成本上的压力,而企业在短时期内由于技术原因等因素无法完全消化成本,才形成这样的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从回归结果来看,首先,资源税比重提高时煤炭行业会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固定资产的投资会减少,但是企业可以通过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源或者更好的技术来减少损失,但是总体而言,提高资源税的比例会对煤炭企业生产起到抑制作用。再者,要发挥资源税保护资源环境的功能,在提高资源税绝对值时,要重视其占总体税收的比例。资源税的比重越高,单位产品的能耗就越低。很明显,如果资源税在保护环境,减少能耗的同时,会缩小煤炭企业的经济规模。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民生产总值虽然保持长时间的增长,但是其代价却是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国的资源消耗已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保护资源和环境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国策,进一步发挥保护环境资源税的作用,资源税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保护资源的同时势必会造成经济上的一定损失,而我国的能源结构又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使得我们对煤炭资源税进行改革时,必须小心翼翼。因此,对煤炭企业资源税进行改革时要注意平衡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对于资源改革,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是趋势,在测定煤炭资源税税率上要谨慎,避免给整个煤炭行业造成过于沉重的经济压力,这对我们而言,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海峰,吴珊.我国资源税改革现状及走势[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8].

[2] 蒲志忠.现代税收视角下的矿产资源税[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7).

[3] 施文泼.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辨析[J].中国财政,2011,(16).

[4]徐晓亮.资源税改革中的税率选择:一个资源CGE模型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2).

[5]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2005,(5).

[6]张明文等.碳税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09,(6).

[7]刘伟,李绍荣.所有制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1,[1].

[8]朱学敏等,资源税对煤炭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4).

[9] Hotelling.H.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39):137-145.

[10]Hung N M,QuYen,n V .Specific or ad valorem Tax for an Exhaustible Resource[J].Economics Letters,2009(10):132-134.

第5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企业资产管理;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在对目前煤炭企业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中发现,对于煤炭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不容再有拖延。不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发展和共同积累的财富就会付之东流了,而社会主义经济也成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之基础都将受到动摇。因此,在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煤炭企业的资产进行验资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总结,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资产保值增值概念的阐述

“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一个多元素综合的概念,其中包括了“公司资产”、“保值”、“增值”这三个子概念,并让它们进行有机的结合。这里所说的“公司资产”实际上指的是会计概念方面所讲的“资本”。会计概念方面所讲的“资本”和公司的“净资产”或“所有者权益”是同义的。其资产的构成、投资都归公司的所有者,代表企业的经营资本。企业在经营活动一段时间之后,实现了盈亏平衡,就叫做资产保值。因此,所谓的“增值”就可以而易见的看出是指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活动后,所产生的超过原有经营资本,实现了更大的价值的现象。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的本质是增加的企业的经营效率,以达到企业增值。

二、煤炭企业保值增值的正确含义

现在煤炭企业都将企业自身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国有资产作为企业年度考核的一部分,并对国有资产的增长速度加以限制,这种想法与做法都是存在缺陷的,是不可取的。而产生这种做法的原因,首先,是对国有资产的了解不够全面,国有资产被限制在固定资产的形式上。企业自身的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虽然较大,是企业的总资产,但它却不能代表企业的全部资产。企业除了固定资产外,还有流动资产、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资产等。

其次,这种想法没有意识到流动性的资产,如对资金安排的商业计划书的价值都还停留在规划系统“种瓜只能得瓜,种豆只能得豆”的老理念上,在企业流动资金出现严重短缺时,仍然不懂得控制资本支出的规模,认为有支出就会有收入,收入就是增值的保障。但是,这只是一种表象,并不能真正达到企业资产增值保值的效果。这样的行为只能更改现有的企业资产的结构,让流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增加,但企业自身资产的总量是不变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流动性资产的比例,这种做法能大大提高企业资产的应变能力。

三、突破困境,增值保值的正确方法

(一)努力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产权进行界定

煤炭企业要始终贯彻《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也要把企业的自落到实处。企业还应把明确产权关系,对自身产权进行界定,这两项任务作为企业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江西的煤炭企业就及时的抓住机遇,清产核资,对企业资产进行价值估算。并在杨桥矿厂、八一矿厂、萍乡矿乡局建安公司、丰城矿务局机厂等煤炭企业内部试行企业改革, 清产核资,取得了良好的尝试效果,为未来进一步加快组建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实施,以及煤炭企业资产增值保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奠定了基础;山西的某煤企,在经济下滑、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及时转型,实时的成立了金融财务公司,第一年就增收4个亿,并实现了合理的融资,保证了现金流,解决了资金问题,另防止产能过剩,部分单位实施轮流上班不降薪试点,其他时间自我创新,做到人力资源的保增值。

(二)煤炭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的建立

建立煤炭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的,必须在系统的测量中,才能确保实行。首先,企业必须明确估算资产价值的内涵,即如何评估资产的价值。在现如今的工作生活当中,大家都只关注企业资产的总额度,以为只要总额度不变,那就是实现了保值。事实却并非如此,即使企业的总资产增加了,如果其余的负资产,比如债务资产的总额也增加了,那么就绝不能说这个企业的资产实现了保值。用来测量一个企业的资产是否保值或者增值的标准,应该是该企业的纯利润。一个企业,只有它自身的纯利润增加了,那么它在保证资产总额度不变的情况下,才是真正实现了企业资产增值。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耐以生存的根本,就是它的纯利润。因此,建立一套准确、可信度高,并且切实可行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势在必行的。

(三)完善企业财产管理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台的《国有企业财产管理监督条例》规定,煤炭行业应尽快建立监管重点煤炭企业,和其自身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通过规定,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不断提高国有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总之,煤炭企业要以消除国有资产流失,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这就使之必须要改变旧式的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财产管理体制,为企业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其作用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煤炭企业要想突破困境,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值保值,就必须在理解保值增值的概念的同时,正确把握它们的含义,并且要努力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产权进行界定;建立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制度;建立对其直接负责的领导班子;完善企业财产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实现突破困境,达到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苹.浅析强化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河北煤炭,2009,06: 69-70.

[2]李荣融.切实履行监督职责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十年回顾[J].国有资产管理,2009,09:4-7.

第6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炭消费 经济增长 因果 关系

一、我国经济增长和煤炭消费的协整性和因果关系研究基础

(一)我国经济增长和煤炭消费的发展状况

因果关系分析的概念方法对单位根检验具有很大的效用,通过对我国之前二十多年的GDP产值,不同产业的产值和煤炭消费整体数量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了煤炭消费和GDP工业消费的发展状况得知,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煤炭消费整体呈增长趋势,虽然中间有过一段时间的下降,但是整体形势还是呈同时增长的态势。

(二)经济增长和煤炭消费的关系验证

通过对我国GDP和煤炭消费的原序列、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另外还对两者进行了协整性检验,最后得出GDP和煤炭消费之间是具有协整关系的结论。在因果性检验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之前协整性检验中体现的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进一步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时间的平衡关系,但也不排除短期失衡的可能。但是有关煤炭消费是否是经济增长的葛兰杰原因,还是GDP影响了煤炭消费量的增加,这都需要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方法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我们得出,在百分之一的显著水平下,拒绝煤炭消费不是GDP的原因,接受煤炭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在百分之三的显著水平,拒绝GDP不是煤炭消费的原因,说明GDP是煤炭消费增长的原因;也就是说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的。

二、不同产业和煤炭消费的因果和协整性关系分析

GDP和煤炭消费具有因果关系这一结论和实际情况也是相符合的,这样就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预测煤炭消费,但是GDP作为总指标却也不能明确表明不同产业对煤炭消费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经济结构变化对煤炭消费的影响,同样不能帮助实务中分析煤炭需求的前景,但是将经济增长分解成不同产业的产值,研究不同产业的产值和对应的煤炭消费的协整性和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因技术提升、产业政策等发生经济结构改变的煤炭消费的变化,这样能够更为精准的研究煤炭需求,进而探究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不同产业产值和煤炭消费量的协整性和因果情况,研究第一、二、三产业和煤炭消费之间的关系。

(一)第一产业和煤炭消费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研究一段时间的第一产业和煤炭消费的数据分析,得出两者的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关系的结论,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煤炭消费变化稳定同时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再研究其平稳性和协整性,同样得出两者不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

(二)第二产业和煤炭消费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同样研究一段时间内的第二产业和煤炭消费的发展关系,在一段时间内两者共同增长,后来又出现两者之间不相符的波动,再后来又有一段时间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煤炭消费反而下降的局面,最后两者又回到共同增长的情况。

我们对第二产业的煤炭消费序列及第二产业的产值序列进行平稳性和因果关系验证,得出第二产业产值对煤炭消费具有因果关系的结论,但是在显著水平为接近百分之二十时,才体现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比较微弱的。但是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煤炭消费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说明其对煤炭消费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这个结论和我国实际经济状况相符合,煤炭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其生产产值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消费的增加一定会对其生产造成重要影响,其生产增加也会使得第二产业产值增加,进一步提升GDP,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

(三)第三产业与煤炭消费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第三产业的煤炭消费应包括商业、贸易及其他项,对第三产业的产值序列及其煤炭消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方程选择不含常数项及趋势项的假设方程,滞后项根据AIC原则选择7,结果如表1。

可见,第三产业的产值序列为二阶单整序列,而其煤炭消费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

通过对三种产业和煤炭消费的研究可以证实,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煤炭消费不具有协整关系,第一、二产业产值增加,煤炭消费变化稳定或者微弱下降,说明一、二产业发展和煤炭消费关系不大。第二产业和经济增长的结论一致,和煤炭消费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主要因为煤炭丛属第二产业,煤炭消费支撑产业发展。

三、结论

通过研究GDP和煤炭销量的计量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和煤炭消费之间具有双向因果的协调关系,两者互相作用。总而言之,我国经济增长和煤炭消费呈现双向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上。

参考文献

[1]王思斯,崔庆军,蒋月星,夏雯婧.基于ARDL模型的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1(05).

[2]余妙志,尹冰.浙江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北方经济,2008(10).

第7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Abstract: The coal indust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industr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is placed the first in all industries.Fine processing of coal and chemical industry cluster are formed in Jixi, Hegang, Qitaihe and Shuangyashan.This paper applied LQ theory and the regression model on research the coal industry clust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黑龙江煤炭;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Key words: Heilongjiang coal;industry cluster;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17-02

0引言

产业集群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和成熟,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具大的加速作用。在我国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以后也相继出现,在一些沿海、沿江地区已初具规模。以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四大煤城为主的煤炭精深加工和煤化工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培育和发展有竞争优势的煤炭产业集群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煤炭产业集群对黑龙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黑龙江省煤炭产业集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速度较快,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黑龙江省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从而煤炭产业集群可以定义为因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和发展壮大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地理位置上的积聚,也指在地理上集中分布的相互依赖的企业且煤炭相关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集群。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区域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黑龙江省在煤炭产业发展方面速度很快,但是,是否已经形成集群还需要科学的判断,尤其要从定量的角度来作出科学的解释,其中区位商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1.1 运用区位商理论分析黑龙江省煤炭产业集群的集聚状况区位商是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区位商(LQ)又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是衡量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和集中程度的。区位商这种方法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出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它也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1]LQ计算公式如下:

LQ=

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产业的产值指标。当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是优势产业,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集聚能力。LQ值越大意味着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集聚能力越强。

我们以黑龙江省煤炭总产值作为计算依据得出2001年至2008年以来的区位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8年各年份的区位商均大于1,表明煤炭行业是黑龙江省的基础部门,对黑龙江的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从纵向来看,在结果中可以发现2001-2008年黑龙江省煤炭业区位商呈现出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62下降到了2008年的1.02,说明近年来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竞争优势呈下降趋势。在大多数集群辨认研究里,如果LQ大于1.12,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从2006年至2008年区位商仅仅超过几个百分点,说明黑龙江省的煤炭行业仅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煤炭总产值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全国煤炭总产值上升的速度更快,因此要想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的发展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必须充分利用煤炭产业集群所能够带来的创新优势、低成本优势、品牌优势等加快煤炭行业的发展速度。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计划,从政府政策方面给予了支持,国家给东北地区一定的宏观指导和优惠政策,并能够引导人们的预期,这对加快黑龙江省的煤炭产业集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煤炭产业集群尚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之所以发展缓慢,与企业之间配套不强,产业链过短有着很大的关系。

1.2 利用回归模型分析煤炭产业集群与人均GDP之间关系的发展现状

1.2.1 模型构建令Yt为区域产出水平,xi为影响区域产出水平的产业集聚因素,在不考虑区域之间贸易及资本要素流动情况下,可以写出特定区域产出与产业集聚因素之间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t=f(x1,x2,...,xk,W)。其中,Yt为第t时期的区域产出,xi(i=1,...k)表示第t时期区域某产业集群第i项相对指标;W表示区域经济政策和技术进步。[3]对上式求全微分,两边同除以Yt整理得:

=+•+•+…+•

由上式可得产业集群第i项因素对区域产出的弹性为

=b1该值也表明第i项集聚指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并令=b0则上式可以改写为=b0+b1x1+b2x2+……+bkxk对上式进行对数处理得到计量模型:

LnYt=b0+b1x1+b2x2+……+bkxk+μ

第8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56-02

1引言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10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68%。同年,我国的煤炭生产量占我国能源总生产量的76.5%。因此,煤炭资源开采对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增长,而且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煤炭资源开采对我国经济总量影响的研究,但是关于其对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产业通过供给联系或需求联系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发生的联系,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后向关联是通过需求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前向关联通常以直接前向关联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后向关联通常以直接后向关联和影响力系数来衡量。

产业关联分析一般采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表计算行业间的产业关联程度,进而分析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所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只编制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以及2007年五张投入产出表,为使研究结果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因此本文采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对矿产资源开采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定量分析。

3煤炭资源开采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

表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关联部门数量行业前向关联

部门数量直接后向

关联部门数量后向关联

部门数量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30107133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整理计算。

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脱离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存在,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总会通过供给或需求发生联系。如表1所示,在135个国民经济部门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前向关联部门数量与后向关联部门数量相差不大,都在130个部门以上。可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与国民经济绝大多数部门都有着供给和需求联系,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部门。

如表2所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直接前向关联系数为0.997,表明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总产出,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直接拉动作用并不是很大。而其直接后向关联系数为0.541,表明矿产资源开采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较小。从感应度系数及其排名来看,其感应度系数为2.423,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1,在国民经济135个部门中的排名第10,表明其发展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很大,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依赖性较强。从影响力系数来看,为0.859,均略小于1,排名106位,处于下游水平,表明煤炭矿产和洗选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小,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孱弱。

表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关联系数对比直接前向关联系数直接后向关联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2002年2007年2002年2007年2002年2007年2002年2007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806 0.997 0.431 0.541 2.156 2.423 0.792 0.859数据来源:根据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整理计算。

将2002年和2007年各类矿产资源开采业的关联系数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2007年的各种关联系数均大于2002年的关联系数,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都得到了加强,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依赖性和影响力都在扩大。对比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增加幅度,发现前向关联系数比后向关联系数增长更快,表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依赖性在进一步增强,而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力增加有限。

4结论与政策启示

基于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直接前向关联系数、直接后向关联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为指标分析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在不断增强。但是,相对而言,前向关联较强而后向关联较弱,表明其发展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依赖性较强,而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弱,容易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能源,特别是煤炭资源。为促进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应该多元化、多渠道发展能源产业部门以保证我国的能源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业关联度,特别是后向关联度较低,原因在于其投入简单,产成品加工度较低,为提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业关联度,增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煤炭资源精细加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珍,杨莎莉.煤炭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7(3):100-102.

[2] 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我国能源部门产业关联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六[J].统计研究,2007,24(5):3-6.

[3] 胡健,焦兵.油气资源开发对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1):2-8.

第9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是指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和利用方式为手段,以发展延续产业为重点,以技术支撑为突破,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区域差异化发展为方向,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作出的重大部署。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总的要求是加速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实现从煤炭产业大省向煤炭产业强省转变,大力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在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实现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因素,明确转型的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社会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为目的的传统发展观的摒弃。内蒙古作为煤炭产业大省,煤炭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科学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性地对待煤炭产业发展,既要保持做大做强与合理的发展速度,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制约,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规模,实现良性发展。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内蒙古地域辽阔,各自发展情况和环境不同,在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基础,煤炭资源品质、赋存和分布,其他自然资源状况,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情况,对煤炭产业进行合理定位,既要保持适度超前,又要结合地区特点,保持发展相对稳定,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理念,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发展必须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切实改善矿区环境,保证人民增收,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四是坚持统筹规划。以实现煤炭产业大省向煤炭产业强省转变为目标,根据目前全区煤炭产业现状和煤炭分布特别,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不重复的要求,打破地区圈子,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部自相竞争,认真分析研究目标市场和周边省区产业结构,充分考虑各盟市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合理确定煤炭产业区域布局,形成区域竞争合力,取得竞争优势。

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的目标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均衡为重点,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突破,转变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推进煤炭资源的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建设差异化大型煤炭基地。一是转变开采方式。以提高煤炭开采回采率为重点,加强对现有煤矿的整顿力度,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和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井工矿单井生产规模提高到100万吨以上,开采回采率达到70%以上。二是转变利用方式。以提高煤炭利用率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炭利用效率高的煤炭加工延伸产业,突出发展煤地下气化产业,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适度发展煤制油和煤化工产业。力争到2015年电煤利用率到达65%以上,煤化工和制油煤利用率达到50%以上。三是改善矿山环境。以打造绿色矿山为重点,对矿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滑坡、土地破坏和地下水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开采形成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恢复地形地貌和植被,实现文明开采。到2015年,全区历史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恢复,新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及时有效治理,矸石和疏干水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65%。四是整合关联产业。以实现优势互补为重点,促进煤炭产业与关联程度高的产业进行整合与重组。内蒙古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这些产业耗能较大,仅仅依靠市场供应能源,成本较高,这些行业难以向下游延伸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推动煤炭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合,就可以降低成本,实现优势互补。到2015年,在呼伦贝尔、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地区分别打造联合企业1-2家。五是推动煤炭开采企业联合重组。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以资源和资产为纽带,以市场方式为手段,整合现有煤炭开采企业,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的定位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转型战略实施总的方向是围绕市场需求,主动与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相衔接,打造国家能源基地。一是成为全国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2005年-2009年,全区煤炭生产总量达到19.7亿吨,其中一半以上外运支援其他省区发展;2009年,全区电力外调1200万千瓦时,占装机容量的1/5。预计未来几年,区外需求仍会持续稳定地增长。总体来看,无论是煤炭开采、还是电力等延伸产业都具备大规模生产和对外输出的条件。因此建设全国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是今后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二是成为国家煤炭开发利用科研基地。煤炭开发利用研究水平不高,开发利用技术含量低,已成为制约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煤炭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破解技术难题,取得创新优势,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三是成为国家能源的储备基地。煤炭资源不仅对内蒙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内蒙古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必须站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高度,全面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做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保证国家发展的长远需求。

二、内蒙古煤炭产业的区域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确定的原则

合理确定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事关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大局,也是关系到内蒙古煤炭产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应做到科学合理。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的原则是:一是立足当前。就是要把已经形成的煤炭产业做大做强,加强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二是顺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就是要主动与国家能源战略相衔接,在布局、定位和产业格局等方面与国家能源战略保持一致,特别是要做好蒙东和蒙西煤炭产业发展两篇文章。三是破除行政区域限制。就是根据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状况、煤炭资源分布及种类、周边地区的产业类型、目标市场需求,来整合区域内的全部有效资源,依托产业基地,合理确定煤炭产业发展类型和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形成竞争合力,建设差异化的跨行政区的区域性煤炭产业基地。

内蒙古已有煤炭产业基地布局

为推动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内蒙古重点建设了7个5000万吨煤炭基地。一是东胜煤炭基地,以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787万吨基础上达到1亿吨。二是准格尔煤炭基地,以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300万吨基础上达到6620万吨。三是锡林郭勒盟白音华煤炭基地,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白音华煤电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60万吨基础上达到6000万吨。四是霍林河煤炭基地,以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00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五是呼伦贝尔煤炭基地,以原呼煤集团和伊敏煤电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413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六是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炭基地,以内蒙古神华蒙电能源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6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七是伊泰煤炭基地,以伊泰集团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04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目前,这些煤炭基地已基本达到预计规模。

内蒙古煤炭产业规划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是对以往大型煤炭基地及其他煤炭生产基地进行整合,确定市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和区域辐射功能的差异化煤炭产业基地。按照全区煤炭产业基地布局的原则,结合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情况,全区重点建设以下4个煤炭产业聚集区。

蒙东煤炭产业聚集区:以呼伦贝尔煤炭基地为基础,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553亿吨,实际生产能力5140万吨,计划建设年产1亿吨煤炭基地。煤种以褐煤为主,发热量低,高灰分,适合于发电和气化。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16亿立方米,可以满足煤转化项目用水需求。周边省区煤炭缺口在2.0亿吨左右,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方向为: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和清洁煤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地下气化产业,鼓励发展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体化产业。考虑到环境问题,应重点加快推进已有产业的升级换代,适度控制新建煤炭开采项目。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利用两种资源为重点,加强与俄罗斯在煤炭及相关资源性产业的合作,搭建国家实施走出的资源利用战略平台。

蒙中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霍林河、平庄、白音华和胜利煤炭基地,形成大的跨区域性的煤炭产业基地。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967亿吨,实际生产能力年产煤炭154555万吨,计划建设4亿吨煤炭产业基地。煤种以褐煤为主,发热量低,高灰分,适合于发电和气化。区域内水资源短缺,煤转化项目用水需求紧张。周边省区煤炭缺口在5.0亿吨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清洁煤产业和煤地下气化产业,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鼓励发展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体化产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北和华北地区,并以此为通道向以远地区辐射。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形成多条与华北、东北的运输连接通道。限制耗水量过大的煤炭产业发展。

蒙西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神东煤炭基地、准格尔煤炭基地和伊泰煤炭基地,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煤炭产业研发基地。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615亿吨,实际生产能力可达35000万吨,计划建设8亿吨煤炭基地。煤种以长烟煤和不粘煤为主,发热量高,适合于发电、气化和煤化工。区域内水资源短缺,但可以通过水权置换调水。周边区域煤炭缺口3.0亿吨左右,目标市场重点向华北以远地区倾斜。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制天然气产业。支持煤炭开发利用的研发与实验,在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取得技术突破,建设煤炭产业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主要目标市场为华北地区及以远地区,通过秦皇岛向南辐射。积极鼓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蒙西辅助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乌达、海勃湾、古拉本和棋盘井煤炭产业基地,建设焦煤和无烟煤稀缺煤种生产加工基地,作为蒙西煤炭产业聚集区的辅助功能区。区域内煤炭储量60亿吨,实际生产能力4700万吨(包括蒙古国进口约400万吨),计划建设1亿吨煤炭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焦化及其延伸产业,适度发展煤电冶金及建材一体化产业。加速推进与蒙古国在煤炭及相关资源开发领域的战略合作,建设中蒙能源合作开发基地,到2020年每年从蒙古国进口煤炭3000万吨。在满足包钢需求的基础上,向华北、西北输出。积极打造太西煤品牌,鼓励对外出口。煤炭开发保持适当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煤炭产业规模分析

煤炭在未来较长时期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目前约占世界煤炭产量生产和消费的40%左右,也是世界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从中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历史结构变化来看,煤炭占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上世纪50年代的90%,下降到70年代的70%,以后略有走低。这是由于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和核电等一次性能源开发强度逐步增大的结果。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构成中的主导能源,是由中国的能源资源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按发热量计算,煤炭资源占化石资源总量的90%以上,是石油和天然气和的12倍。基于这种情况,煤炭仍将是中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首选能源。煤炭除满足国内消耗外,还有少部分出口,在当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国能源总体自给率达到90%以上。从国家能源安全考虑,煤炭仍将在今后中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经济增长与单位产值能耗变动的规律

一般来说,能源需求预测可以通过单位GDP消耗的能源量变化趋势和对未来GDP预期分析,进行测算。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将逐步降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等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时,高能耗的工业比重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减少,单位产值能耗会明显下降。

中国2020年煤炭需求预测

按照国家“十一五”能源消费安排,到2010年全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万亿人民币,消耗煤炭21.51亿吨。

统计数据可见,2009年比2005年单位产值能耗煤降低了22.9%,主要是由于节能减排发生作用和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国家承诺到2020年,单位产值比2005年减排二氧化碳45%。综合考虑以上情况, 2020年单位产值耗煤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降低30%,比2005年降低近46%较为合适,预测2008年单位产值耗煤为0.637吨/万元。有关机构预测2011-202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速7.8,但考虑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2009-2020经济增速按每年7.0%-7.5%为宜。由此测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5.9-69.04万亿人民币,2020年煤炭全国需求量为41.98-43.98亿吨,比2005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95.17%-104.5%和37.64%-44.20%。未来11年,全国煤炭需求将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