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现代艺术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艺术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艺术的发展

第1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当代国产影片中审美意境的倾向

    当代产生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以着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画面美感及实景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观众在享受这完美的视觉盛宴之后,留在脑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画面之外,便很难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蕴了。影片虽具有画面、色彩、造型、音乐等多方位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仅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对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这些影片也并非没有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营造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仅仅停留在观感的层面,而在影片意境营造方面则是非常欠缺的。当代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点,便是影视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丰富性及复杂性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处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之处。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当代影视艺术中,审美意境多是以阴柔恬淡的优美意境为主,展现了与当前时展状况相背离的特征。影片艺术视野没有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而是局限在了狭小天地中亲情、友情与爱情,展示着一种和谐、宁静而优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现人性中温暖而优美的一面,表现一种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以温情故事的演绎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意境,使得当前我国影视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大大窄化。随着影视的发展,审美意境的创造也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影视剧中出现了一些展示现代社会负面因素的影片内容,但是并没有达到现代人性批判的深度及审美意境。因此当代影视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和谐优美的审美意境。当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消费文化的发展助长了大众审美的世俗性,进而催生了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消费文化市场。影视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及发行遵从消费市场的需要,走向了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为导向的道路,其审美表现趋向于温和与和谐,通过营造一种形式美感或唯美的影视作品,使得影视艺术向着赏心悦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当地影视艺术脱离了对真正审美意境的追求。但是,当代影视艺术的唯美化发展倾向并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品位及对艺术多元化、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当代影视艺术制作者应致力于创造出丰富而复杂的多重审美意境,才能成就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

第2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当代产生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以着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画面美感及实景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观众在享受这完美的视觉盛宴之后,留在脑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画面之外,便很难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蕴了。影片虽具有画面、色彩、造型、音乐等多方位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仅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对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这些影片也并非没有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营造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仅仅停留在观感的层面,而在影片意境营造方面则是非常欠缺的。当代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点,便是影视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丰富性及复杂性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处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之处。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

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当代影视艺术中,审美意境多是以阴柔恬淡的优美意境为主,展现了与当前时展状况相背离的特征。影片艺术视野没有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而是局限在了狭小天地中亲情、友情与爱情,展示着一种和谐、宁静而优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现人性中温暖而优美的一面,表现一种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以温情故事的演绎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意境,使得当前我国影视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大大窄化。

第3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数码时代 数码技术 数码艺术 数码艺术形式 数码图像/图形 互动性

数码技术(Digital Technology)对于当代艺术和文化已经产生,并且将继续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伟大的电子技术革命的数码技术,随着大众媒体的全球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迅速成长发展。电子数码技术比起当年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刚刚出现时,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作用要大得多。无论无线电广播还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和宣传媒体,都是单向传播的,而当今的网络媒体则提供了双向交流的可能性和互动机会,这样就使得信息传播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数码技术时代,而这个新时代还在不断地成长发展。

当代艺术家现在已经把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而且在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借用数码工具和技术。电脑使得艺术家可以去创作一个全新类型的艺术品,也是过去不可能出现的艺术品:这是一类新型的用手工不可能创作出来的新艺术作品。数码雕塑艺术是用新型的三维软件和数码技术所创作的不同于传统的雕塑艺术,也不再使用传统的石头、泥土和金属等材料而去创作了。互动性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吸引着全球范围内的亿万网民共同参与设计和创作。虚拟现实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人造现实,参与者可以生老病死,甚至能够和生育下一代。

20世纪90年代,电子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类型之间的界限,使得传统的美术馆也不得不刮目而视之。最近几年来,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型美术馆内已经开始举办不少大型的优秀的数码艺术展览。这些大型的数码艺术大展不但显示出这类新兴艺术的巨大潜力:而且也表现出她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作用。此外,在美国,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也开始借助网络和数码新技术来扩大宣传。比如把自己的馆藏作品做成CD和CD―ROM,在社会上发行或在网络上播发传播等。以著名的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为例,仅2007年一年就设计生产和出售了将近80万张CD和CD-ROM,介绍该馆的优秀馆藏作品,这个数量已经是该馆10年来所出售的图书画册的大约二倍之多。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由于采用了新兴的数码技术,美国人对于艺术的关心和关注的程度比从前强多了,而且在持续发展着:美国普通的老百姓现在可以在家中,在任何地方,任何公众和私人场所,凭借电视,电脑和网络等,欣赏到艺术。在今年,著名的美国大学艺术家联盟协会的年度报告声称,从进入21世纪开始,美国人已经学会并且适应了通过新型方式来认识、理解艺术,美国人整体的艺术欣赏水平的程度大大地提升了。

1、什么是数码艺术

数码艺术(Digital Art)究竟是什么样的艺术呢?

我们还是从传统的艺术学理论入手。从传统的人类艺术认知和理解过程,即美学上所讲的“艺术经验”(Art Experience)来讲:人类对于艺术的认知理解至少需要四个步骤或阶段:即人的感官,情绪,身体和精神四个方面的综合性协调。心理学家更进一步指出:人类的认识理解过程,不仅局限于艺术世界。就是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样的,必须经过上述四个基本的阶段。

这样,对于电子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的认识,我们就可以首先从人类的感官作用来入手了。视觉(Vision)和听觉(Hearing)是我们对于艺术感知的两个主要的生理感官通道。一个最简单的例证就是人类对于“动”(Motion)的视觉关注。比如,我们进入一间设有两架电脑的房间,一架电脑显示的是静止的画面,另外一架显示的是活动的影像,我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首先被活动影像所吸引。此外,充斥于空间的声音(Sound),对于我们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当然,人的其他感官通道也起作用,例如触觉(Touch)。

在我们的艺术经验中,情绪的和知识的获得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件艺术品不能够引起观者的好奇心和在情绪层次上引起观者的反应,那它就很难吸引住观众的注意。艺术必须能够打动我们的灵魂。

此外,我们的艺术经验或者艺术感知还要受到场地的影响。从前,艺术品被陈列展览在一个特殊的“艺术场地”,即展览馆,美术馆和画廊之中。美术馆的讲解员是专家,他们会对于公开展出的每一件艺术品提供极为详细的信息。还有艺术史学家和批评家们,他们是特殊的专业人员,会对艺术品进行独特的专业性的分析研究。

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给数码艺术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创作不同的数码艺术作品:一般而言,传统的数码艺术形式包括有印刷艺术,摄影,雕塑,装置,录像,电影,动画,音乐和表演艺术等。而新型的形式则有虚拟现实主义艺术,软件艺术以及网络艺术等。如果我们把数码艺术和数码技术与当代艺术联系起来观察,会发现数码艺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数码艺术与数码技术

数码艺术同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而新兴的科学技术不但是数码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数码艺术的物质显现的基础。艺术学中的技术决定论学者声称正是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能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但是,笔者认为数码艺术可以被视为当代艺术总体的一个分支而已:而且,由于“数码”这个词的含义不明确,也很难确定数码艺术的最终形式是什么模样。因此,我们这里只好暂时把数码艺术定位于艺术家使用电脑或新兴的电子设备,媒体和相关设施而创作出的当代艺术作品。

很多专家学者把电子数码艺术视为摄影,电影和录像的机械与电子技术上的具有革新意义的演进。这种观念基本上是基于大的艺术史的观察。实际上,根据这种理念,摄影艺术可以被视为是绘画艺术的发展。电影从逻辑上讲被视为是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胶片以一定的速度从电影摄影机镜头后通过以便截取动作。录像可以被视为电影和广播的发展进化。同样,网络时常被视为是大众传播的演进发展,特别是电视和广播的发展。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分析,电子数码艺术是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高新科技同大众传播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的通俗文化。它为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当代社会提供了丰硕的视觉资料――即当代艺术家如何使用高新科技工具和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而产生这个新兴的,复杂的,而通俗的文化艺术形式――数码艺术。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艺术品的“原创性”――即使用数码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原创性”问题。以传统艺术学观点来看,绘画是一种原创艺术:而印刷的工艺师则需要画家的认可,才可以大量地印制 图片等:后来的摄影艺术也借用了印刷艺术的规则。由于数码艺术是依据数码技术的编码程序即需要存储大量的数据,可以反复修改,再次编码,再次存储,并且不断地在终端上显示,这就很难确定它的“原创性”了。而且,数码艺术家也有多种选择和创作习惯等:一些人会只创作一幅作品再陈列展出:而一些人会不断复制许多幅乃至上百幅。电子媒体(影印机,录像机,传真机,电子印像机,电脑,网络等)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媒体。实际上,由于这些前所未有的电子复杂系统,而产生了对于传统的再现的“原创性”和“权威性”的质疑与挑战。真实已经转换为数据代码储存,剔除,结合,修正,复制,传递了;图像/图形可以解说为符号的系统,再现是许多拟像的集合或排列组合或抽象分离等。面对这样一个电子媒体时代,艺术创作正是一个符号的森林,再现的真实,已经不再需要是原本的最先的现实,它可能是由媒体直接制作的而由许多拟像集合或抽离而出的新体,一个没有原件的,但即是原件的影像或者物件。这是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体带来的图像/图形/影像泛滥的新时代。

3、数码图像/图形/影像初识

虽然人类制作图像/图形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但数码图像/图形的历史是相当短暂的。这个新兴的艺术类型除了新颖之外,从她诞生开始,就在多种范围和程度上广泛发展;其生命力极其强壮,为其他艺术类型所不及。一般认为数码艺术作为视觉文化产品,是由电脑程序员或工程师依据一个或一种特殊软件以电子数码技术编码或书写而创作出来的。这样程序化后的最终成品的图像/图形/影像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能是传统艺术媒体的摹本或赝品:也可能以CD、DVD和网络等最终形式传播流行。

如今的数码艺术家们完全能够凭借数码技术来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图像/图形作品: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以多种复杂的昂贵的数码技术工具去把他们想象出的任何东西转化和创作出视觉的实体,即数码图像/图形/影像等。如今的绘图,绘画等电脑软件不但具有高级复杂的图像/图形创造功能,而且灵便。而电脑硬件技术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电脑硬件工具和设备等。如电脑图形工作台。过去数码艺术家使用游鼠来进行绘画是有一定难度的:而现在电脑图形工作台不但配备有不同的轻便性的绘图软件,而且使得数码艺术家们可以用铅笔,钢笔,油画笔刷等绘图:也可以用新的电子笔或新的什么东西来绘图。数码艺术家芭巴拉・纳森和莱恩・鲍考克等人,则是先用传统手法绘制草图,然后把草图再转换成为数码图像作品。由于新兴的图形软件的不断改进,无论多么复杂,丰富的,光学性极强的图像都可以被创造出来。

数码技术的发展进步不但对于数码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和美学追求也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艺术家而言,新型的数码编码技术,三维软件以及数据设置等对于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的数码技术可以被视为一个革新的过程的最后的阶段。当传统的绘画方法会受到肢体的局限,而电影和录像受到依据镜头为基础的方法的限制时,数码图像则需要凭借于数码――电脑化的机械设施等制造出来。这样就把艺术创作从现实主义的固限内解脱出来去通向一种全新的,更为单纯的数码抽象主义。这也可以视为一种艺术美学的进步。

在早期阶段,数码印刷机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程式化,因为第一代图形软件没有内在界面(Interface)。现在,高新科技中诞生的新型数码印刷机可以印制优美的图片,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工具来使用。一些艺术家比如保罗・布朗,施邦・伊泼尔和罗曼・佛罗斯克等人就自己设计程序和利用数码印刷机进行数码艺术创造。另外,过去很多人只能从电脑的显示屏幕上观看摄影照片,现在高新的高清晰度印刷机就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了。最近的新型的激光印刷机和喷涂型印刷机已经广泛地使用了。这类新型的印刷设备进一步保证了图像的色彩明快,图形清晰和优秀的视觉效果等。今天除了数码印刷机。印刷软件、墨水乃至纸张相纸等都有新型的产品出现都使得数码图像的质量不断提高。

4、数码艺术家和数码艺术工作室

“数码艺术家”最简单也是最为通俗的定义为“使用新型的数码技术工具和工艺进行艺术创作的特殊人才”。一般把数码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场地称为数码艺术工作室或者数码艺术画室(Digital Art Studio)。笔者最近参观了好莱坞一位电影布景设计师即电影美工的数码画室,房间大约18―20平方米大小,有一台配备新型软件的苹果电脑,还有一架尼康摄影机、一架索尼摄像机、一架激光印刷机和高级录音机等。而美国南加大的专业数码艺术画室相当大气。随着电子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数码设备和软件不断上市,现在是数码艺术的新发展时期。

5、数码艺术的形式和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数码艺术的形式的定义和分类不很一致,但是总体来看,对于数码艺术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种观念:传统的和激进的。

按照传统派的美学观念,数码艺术不过是传统艺术在当今世界的延续发展:因此他们还是按照传统的美术形式和分类来对于数码艺术进行分类,这样就有数码绘画,数码雕塑等。

按照激进派学者的理论,数码艺术被列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之列,属于当代艺术。现代主义者认为艺术是呈直线的垂直的连接,可以是独立的个别的事件而酿造而成和持续发展的: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与其所处的文化,社会,政治等客观环境关联的和相互干涉的。按照这样的理论,数码艺术不过是传统艺术的继续发展。而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艺术史不仅是垂直的连接,也呈水平方向的并存:它们试图重新组合。这样,后现代主义者首先就打破了艺术史和艺术的纯粹性。艺术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存在:而且交叉于其它的类别和领域之中,时常呈混合,综合,交叉,跨越性存在。这样,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类型就被打破,例如绘画,不仅包括传统的绘画形式,也可以和其他什么相结合,出现了综合材料绘画,立体三维绘画等,数码绘画就属于这样的新型绘画。

这里,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美国流行的数码艺术形式和分类:

(1)数码雕塑

数码雕塑(The Digital Sculpture)就是用数码技术去创制一个三维状的物体。它是从电脑设计和生产技术发展而成的。早期,电脑创作三维雕塑需要一个减约程序(Subtractive Process)和一个粉笔头或板擦头(The Milling Head),使用它可以产生一个三维的物体图形:但是由于硬件的局限,艺术家很难把握住这个粉笔头,而生产的图像缺乏三维的真实感和立体感。随着电脑技术的 完善发展以及电脑的储存量的增大,新型软件是能使艺术家创制出更为生动的三维立体状雕塑。从早期的技术发展生成的快速成型工艺(Rapid Prototyping Process),现在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个快速成型技术,不同于过去的用粉笔头或者板擦头去减约去擦拭:而是采取添加程序,以一层层图腊(Layers of Wax)去累积,从而创制出三维状的物体。现在还有添加阴影的技术,以及多种三维设计软件。但无论多么新颖,数码雕塑毕竟不是传统的实体雕塑,他们仅仅是一种三维拟像性雕塑。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学者对于数码雕塑排斥的原因。但是,依据虚拟现实主义观点,数码雕塑属于这种虚拟现实中的“实体”(Real Object)。

(2)数码装置艺术和虚拟现实主义

装置艺术(The Art of Installation)是一种通过物件来展现三维的空间艺术。它不同于一般雕塑之处在于它的视觉连续性,拥有更开放的三维空间,给人以更强烈的空间感,更具有参与性和交流性。这种空间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空间,而是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空间。装置艺术的展现,通常是在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关系中,借助于连续的视觉形象来叙述一种人文的观念。按照美国学者的意见,装置艺术是属于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范畴的。数码装置艺术(Digital Installation)就是艺术家运用数码技术创制出的新型的装置艺术作品。数码技术的发展扩大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和选择性,从而使得艺术家有更大控制能力去进行艺术创作。早期的电脑控制的装置艺术创作系统,需要顾客自己设置软件,复杂,昂贵,不利于广泛使用。现今的数码技术,例如微软控制硬件,敏感器和新型三维图像设计软件等使得控制机械的功能大大地强化了,也使得艺术家能够随心应手地创作三维物件图像:比如创造互动型环境,机器人和数据为本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而且可以设置在网络上供多数人观赏和参与创作。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一般指网络所提供的活动空间,它提供给人们一种新型的感觉经验,使得参与者或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复杂的综合性的,人为的由艺术家和工艺师所创造的世界之中。虚拟现实体验(The Virtual Experiences)会有多种形式,取决于所采用的电脑硬件,软件,设施和内在界面的种类等。比如HMD,观众头戴头盔或者视镜来进行观赏。现在还有使用原始性的三维立体眼镜的。总之就是要让参与者和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三维立体感。

(3)数码动画

数码动画(The Digital Animation)把传统的动画、电影和录像转换为数码艺术材料。传统的动画影片,比如迪斯尼的动画片是用手工绘制的:早期动画片创作是很艰难的,一部动画片需要动画画家至少绘制上千幅绘画草图。在20世纪90年代中,当电脑技术完善之后,电子数码动画创作才有可能出现。早期的数码动画技术只是由电脑控制一部动画片摄影机,把镜头前面的人或物件拍摄下来,然后再进行动画处理。这就我们常说的时间性的数码动画处理(The Time―Consuming Animation)。现在,现代新型的数码动画技术,是先由动画设计师绘制出造型草图,然后再在扫描仪(The Scanner)上进行复制后,输入到电脑设备里面储存,然后再上电脑终端的荧屏上面进行动画处理:这样,新型的动画技术系统(The Digital Animation Production System)就是以画为基础,进行动画,即让画动起来的,然后进行多次艺术加工成完整的一部动画影片:再把它印成胶片或刻录在CD上以DVD形式出现。现在随着三维动画软件的普及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数码动画作品的创作。电脑创作动画作品并不神秘:有一些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南韩和印度等,很多动画作品是私人和家庭公司创作生产的。根据报道,2007年全世界范围的大大小小的数码动画公司总共生产了10万多部动画作品,总放映时间为50多万分钟。而迪斯尼公司最近开始设计、创作、生产几部新的三维动画作品――迪斯尼公司有自己的数码动画创作软件,是该公司的高级机密。

(4)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Video Game Art)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美国一些学者甚至把它列为新兴的艺术形式(Art Form)。但是,电子游戏时常以游戏软件或CD-RAM的形式出现:它还不能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把完成后作品直接地陈列展览:它需要一个电脑终端来在荧屏上展现。此外,由于电子游戏是互动性很强的东西,在设计电子游戏时一定要把互动性列为首要。这样,电子游戏艺术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这个领域,电子游戏作为艺术已经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中国目前是电子游戏的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子游戏的参与者即玩家:但是中国对于电子游戏的重视尚不够,在电子游戏的艺术设计和整体设计上还落后于日本、南韩、台湾乃至于印度等国家。

第4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传媒;多媒体;视像;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74-01

舞蹈是人类抒发、表现和寄托感情的艺术语言,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和使人生活快乐的重要源泉之一。现代传媒是传播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渗透到舞蹈创作、传播和欣赏的各个方面,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一个崭新宽阔的发展空间,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现代传媒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现代传媒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的传播手段,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它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进行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的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兼有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图书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文化传媒系统的总称。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传媒业也呈现出一个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与传播传媒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数字化传播技术。数字化传播技术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业的应用,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媒体形态。

受时间限制,体现了现代传媒的即时性、同步性与时效性。二是传播范围广,现代传媒的传播范围是全球性的,它打破了物理上的空间概念,不受距离影响,体现了现代传媒的全球性和跨文化性。三是传播信息量大,现代传媒可不限量地储存和传播信息,使信息呈现暴炸式增长。现代传媒的这些特点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

二、现代传媒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舞蹈艺术是现代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传媒产生以前,舞蹈的传授是口传心授或通过舞谱来完成,这样很容易使舞蹈在传承中消失或失真。而随着现代传媒的产生,舞蹈艺术就成为现代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广播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等实现了跨区域无限传播,舞蹈作为传播的主要内容可以瞬间内传遍五湖四海。随着远距离传送电视信号的微波中继干线的建成,以及数字电视的应用普及,我国的电视舞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视逐步成为引领舞蹈潮流,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广阔舞台。最后,舞蹈是网络等信息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媒体的突起,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强劲良好的传播平台,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现代传媒赋予了舞蹈艺术全新特点。现代传媒的数字网络化传播手段的应用,为舞蹈艺术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命,使舞蹈艺术也呈现出一些全新特点:一是全球化。由于现代传媒的传播范围是全球的,无线网络的应用也使舞蹈呈现全球化特征。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们,只要与网络相连,就会得到他所想要得到的某种舞蹈产品。二是个性化。数字化手段会给每个人提供最大可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每个舞蹈创作主体,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个性化地创作出五彩缤纷的舞蹈艺术作品。三是表层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视觉媒体的介入,使舞蹈表现形式向平面化方向发展,舞蹈的深层涵义往往借助视觉可见的辅助手段直白地表达出来,舞蹈欣赏者不愿意或者没时间来探讨思考舞蹈的深层意义,舞蹈变得表层化。

三、现代传媒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舞蹈创作观念,推进舞蹈创作的个性化与自由化。现代传媒的快速、广泛和即时性,为人们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和信息宝库,使舞蹈创作可以享受数字化传媒带来的各种便利,推进舞蹈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发生改变。一方面,舞蹈创作主体的思想将更加丰富和前瞻艺术视野更加开阔和广博。他可以迅速捕获当今世界不同风格类型的舞蹈作品,立即感知受众对所创作舞蹈作品的反馈评价。另一方面,现代传媒推进使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更加生活化和娱乐化。现代传媒拉近了舞蹈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舞蹈成为大众可以分享的对象,促使舞蹈创作走向生活化和娱乐化。舞蹈创作者观念的变化,再加上网络条件的便利性,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化个性化地进行舞蹈创作,生产大量不同特色、独具一格的原创舞蹈作品。

(二)改变舞蹈音乐制作方式,推进舞蹈制作的数字化与自动化。传统舞蹈音乐作品的制作主要是通过作曲家谱曲,演唱者和演奏者把乐曲表演出来,现场录音来完成,这就对录音设备、场地和演唱、演奏人员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舞蹈音乐制作方式方式了革命性变化。电子计算机、电子合成器的诞生,标志着舞蹈音乐制作进入数字时代。创作者利用它们以及相应的音乐软件,就可以制作出具有流行音乐、交响乐、民族音乐中所有乐器音色的舞蹈音乐。不需要庞大乐队进行繁琐排练,只需通过音乐制作技术,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模仿和修改自己所喜欢的舞蹈音乐,同时也可以制作出不同效果的动画,使抽象的舞蹈音乐更加形象与生动化。

(三)改变舞蹈审美观念,推进舞蹈欣赏的视像化和轻松化。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舞蹈审美观念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网络传媒使舞蹈与声音、画面、灯光、舞美融为一体,使舞蹈表演效果更美观。欣赏舞蹈时,既可直观地欣赏舞蹈表演者的动作和优美画面,也可以增加舞蹈欣赏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也为舞蹈欣赏提供多样化的轻松选择,一是可以随心选择所使用的播放设备,既可以采用电脑播放,也可以用智能手机来欣赏,也可以用专业的数字视频等观看;二是在舞蹈作品的选择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通过网络免费观看、挑选下载所喜欢的最新舞蹈作品。

(四)改变舞蹈教育方式,推进舞蹈教育的开放性和人性化。现代传媒技术给舞蹈教育带来全新的改变。一是网络作为自由开放的媒体平台,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舞蹈共享资源。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中,无论是现代舞还是街舞舞,无论是芭蕾舞还是民间舞,都可以为舞蹈教育者所轻松使用。二是根据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舞蹈教育资源,舞蹈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者的个性化特点,量身打造符合其性格特点和内在气质的舞蹈教学课程。三是现代传媒为舞蹈教育带来更好的教学条件。现代数码产品的应用,既方便舞蹈老师授课,也给学生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人性化体验。

参考文献:

【1】马建昕.《用舞蹈艺术启迪心灵》[J].舞蹈世界2005(9)

第5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抽纱;挑绣;欧式花边;艺术特色

一、花边工业的发展及艺术特色

花边,又称抽纱。原指对于底布的一种工艺处理即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布料上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艺术特色。而当制作复杂起来。品种多样化了以后。也就大大地突破了它原来的内容和含义。花边在工艺美术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作为图案名词,是二方连续的别称,是指条带形的装饰花纹而言;另一种是作为工艺美术的品种,是织绣工艺中的一个门类,一般都称抽纱。

从历史上看,图案纹样的花边与工艺品的花边,最初是统一的。一般是由农村妇女,边构思设计,边制作,用纱线编结成带状的工艺品,然后将它连缀在衣服,枕套,窗帘等物品上,作为日用品的边饰。因此,工艺品中的“花边”,也就超越了图案纹样上的含义,而成为一个织绣工艺的专用词。工艺品的花边要引进纸面上的图案设计的除二方连续纹样以外,更多的是四面均齐的构成和角隅纹样。花边的现代概念,主要指在棉麻布料上绣花,补花和雕嵌,以及用线编结的台布盘垫,窗帘,床罩等,包括了几十个品种。它的发展既有我国古老的传统,又有外来的因素,不仅是日用品,又可作为装饰品。

二、花边工业的起源

谈到花边的历史渊源,应该先从刺绣和编结讲起。我国的刺绣与编结历史悠久。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奴隶制时代,奴隶主的礼服就“衣画而裳绣。”长沙马王堆一号西奴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中,有绣花的就达四十件之多,其针法主要是锁绣(辩绣)和平绣。敦煌莫高窟新发现的北魏刺绣,所用的锁绣针法,已经相当纯熟。

我国的刺绣,多采用丝线和丝绢。民间在棉麻布上所作的挑绣,更接近现代花边。挑绣的古代也叫挑织。他它的前身,即是以素纱作地所绣的称“纳绣(不露纱地的叫做纳锦)。宋代之后,全国已开始普种棉花,棉麻布是百姓的主要原料。因此,民间在棉麻布上进行挑花,发展成为一种普及的装饰样式。早期的民间挑花,并不需要专门的图样,而是依靠经纬组织的线路,顺路刺绣出花纹。现代花边工艺中的十字绣,便是的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花边工艺中的补花(也称贴布),是在我国古代堆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欧式花边的传布,主要在我国沿海地区。先在一些通商口岸城市,而后发展到农村,遂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在这时期,随着花边工业的兴起,除了外国人直接经营。以后又改组为“文明花边厂”据《川沙县志》载:该地妇女“年在四十岁以下,十岁以上者,咸弃纺织业而习之”。江苏常熟的花边生产,也是在二十年代初,受附近地区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三、花边艺术特点

从1885年厦门最早出现“欧式花边”算起,它基本上是洋花边在我国的加工和复制。诸如,仿照比法两国花样,仿照葡萄牙麦地拉的形式,“维也纳式花边”、“爱尔兰式花边”。“觅样仿制”恰好概括了解放前花边生产在艺术上的基本特点。

从片段的材料,我们对于花边的过去,不难得出如下的认识:

1、我国的刺绣和编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但它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近代的花边工业,在艺术上就其形式、风貌和总的倾向来说,都受了很大的外来影响。

2、我国近代花边工业,是在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被引进来的。外国资本家为了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剥削和经济掠夺的产物。因此它基本上是洋布。洋线制成的洋花边(基本上是欧式)。

3、欧式花边在我国的出现,并得到发展,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于它是在外国资本操纵下的商品生产,不可能稳定的发展。

4、由于是以供应出口为主,带有一定加工性质,在艺术上谈不上什么创造。

四、我国花边工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花边生产的著名地区有:

广东省―― 主要在汕头地区。山东省―― 主要在烟台地区和青岛市。花边的品种素有“边”之称(即八种花边大类)。江苏省―― 主要在苏州地区。浙江省―― 主要在肖山县和温州地区。除以上四省外,北京、上海、福建、四川、辽宁和大连等省市,也有一定数量的花边生产。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花边又有很大的发展。

以江苏为例,常熟是该省花边历史生产量最大的一个县,花边的品种也比较多,花边的设计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试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先后制出了涤棉烧花绣、曲带、钩针镶补和喷花绣等。

吴县是著名“苏绣”的家乡,苏绣的传统针法如平抢、反抢、散套、打子,都被运用到花边工艺中去,创造了“彩平绣”等新品种,最近又研制了“双面异色”花边和“于丝珍珠”等品种。

五、花边产品的艺术特色

花边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是以其实用性见长的。在实用方面,主要是用做台布和床罩,以及枕袋、盘垫等。它的艺术功能,也就在这些用途上得到发挥,起着装饰和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因此,花边的艺术特色,又与它的实用目的和在应用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分不开。

相形之下,雕绣则是另一种特色。棉布和麻布,质朴整洁、染上色彩,也多取米色、淡色。在这样的质地上绣花用料也是棉线,在结构布局上多取对称形式,因此,所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大方,清秀雅观。其艺术效果,是在简朴中求繁复、在素雅中求华丽工艺美术的物质属性对于艺术的影响是很大的。象牙的光柔细腻,玉石的晶莹碧透,木材的天然纹理,竹子的挺拔细丝,都有不同的物质特点,并在不同方面给人以美感,不能为别的材料所代替。

【参考文献】

第6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探究分析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代艺术设计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具体表现在设计队伍逐渐壮大、设计产业迅猛发展、设计观念更新快速、艺术水准全球化等等,笔者主要从整合本土化与全球化、中国的艺术设计将走向世界、艺术设计将进入个性化设计时代、绿色设计是21世纪的设计主流四个方面,浅析了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抛砖引玉,旨在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进上绵薄之力。

1.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弊端

(1)重复的国际主义刻板面貌

从中国目前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状况来看,市场的发展和商业形式的急功近利导致相当一部分平庸之作产生,其对于国外某种流行 “艺术语言”进行大量复制和抄袭。这种“重复”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为了获得短期的艺术效应,一部分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而沉酒于对形式与技法等视觉刺激的追求,我国相当多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追随国际潮流之后,走别人已走过的路而乐此不疲,“照猫画虎”,生硬地设计出一批“国际主义”的刻板面孔,用国际风格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和个性,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设计师的创造力是现代艺术设计内在的发展动力,而设计师的创造源泉更多地取决于自身在信息和文化大背景下接收与转换艺术资源的能力。

(2)计算机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它自身还必须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宗旨。电脑作为一种表现的工具对艺术设计有着非凡的贡献,电脑参与设计的最大好处是它为设计者带来了空前的快捷和便利,使设计者减少了手工制作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对设计者是极大的解放,同时电脑的灵活组合性可以使平常看不到的现象变成可视的画面,对于开发创作思路有了很多好处,这是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是技术与艺术的辉煌合作。不过,我们在看到电脑对设计的可喜帮助和优势的同时,也看到了某些弊端。由于电脑的快捷和便利,带来了设计群体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某些人产生了掌握两三个电脑软件的操作技术就可以进行设计的错误观点。特别是现今的广告,由于有一些人对经济利益看得过重,不重视艺术的质量,他们的电脑制作的设计或缺乏构成美感、或单调面目雷同、或拼接生硬,这就是艺术语言匮乏和修养的欠缺所造成的问题。

(3)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底气不足

好的设计离不开好的设计教育.西方国家发起设计运动的核心是设计教育。从1892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1919年德国的包衰斯学院到1929年美国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设立,我们看到的始终是先进的设计思想家利用教育作为支律点来发展设计运动.这种情况,在1980年的中国具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动,通过二十年的发展,好像设计教育启动了,但是从整个教育体系和设计界对于设计教育的看法,教育始终是没有被当做一个引领和推动设计的活动来看。中国的设计明显是处于“市场牵引”模式,而非“思想牵引”、“社会牵引”模式。到今天,国内的设计教育虽然表面很热闹,各地高校纷纷设立设计类专业,招生不断扩大,这种过热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局部的、地域性的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潜伏着低层次的无序竞争的种种危机。许多仓促上马的相关专业院系缺乏系统的理念规划,教学的师资、设施、资讯存在严重的不完备,更谈不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抗衡。

2.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

(1)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整合

世界因知识经济而加速发展,而现代艺术设计也因知识经济而转型为一支重要的产业大军。这是因为现代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以智力和知识创造市场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比起中国入世后的经济运行,现代艺术设计观念的转换和国际化则应该更为超前。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以最新的理念和前卫的姿态来统筹我们的创意,才能带动和推进中国经济向更新的目标发展。所以,开拓我们的国际化视野,紧跟全球化的时代步伐,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在追随国际潮流的同时,如何把民族的、本土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如何以独特的民族面貌跻身于世界,则是我们的设计理念必须牢牢把握的又一个重心。民族精神和本土文化鲜明地介入现代设计,一直是我们的理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失去民族文化特色是短视的,也是危险的。从文化角度看,特色和个性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如何在向世界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民族意识,完善和凸显民族品牌,仍然是一个大课题。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和设计战略的思考,都离不开对国际最新科技资讯的了解和利用。我们需要一个国际的和当代的胸怀和思维,也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对中国本土文化加以审视,达到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结合,从而进行新的提高和适时的转化。

(2)中国的艺术设计将走向世界

中国的艺术设计从1980年引入后,已经有了有目共睹的飞跃,但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的艺术设计还处于“西方出观念,中国跟作品”的状态,很难打出自己的风格,更没有世界级的大师人物出现。客观来看,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轨迹。前二十年我国经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现代设计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发展十分缓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现代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依附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打造中国设计的品牌,让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始终是中国设计师的一个梦。

(3)艺术设计将进入个性化设计时代

经济的繁荣,带来物质的丰富,同类产品不断增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技术的普及性与公开性,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的同质化日趋明显.那么,产品的功能、品质、价格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靠什么来展开竞争呢?产品的审美设计就成为了唯一重要的差别。随着后工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再发展到体验经济,人们对精神上的消费越来越多。在同质化的大环境下,购买产品时,消费者更多注意的是产品的个性。色彩鲜艳的MAC电脑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仅帮助了苹果公司,而且还激发了戴尔公司、盖特韦公司和康柏公司的灵感,它们推出了大量造型新颖、成本低廉的个人电脑。新型甲亮虫汽车的形象,成为促进汽车行业变革的催化剂.IBM公司利用“蓝色巨人”的个性形象落户世界各地。如今,人们不再盲目地跟随没有个性的流行,而是在新房子里体现个人的品位与内涵。所以,个性化设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设计发展的又一个趋势。

(4)绿色设计是21世纪的设计主流

绿色环保是当今世界艺术设计的一大主题,这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在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领域的表现。它从产品制造业延伸到产品包装、产品宜传及产品销售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扩大到全社会的绿色服务意识、绿色文化意识等领域。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设计在为人类创造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耗的重要介质,因而遭到了许多的批评和责难,设计师不得不重新思考设计的职责与作用。绿色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传统的产品设计的不足,使所设计出的形象既能满足传统产品的要求,又能满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要求。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考虑,更,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它要求设计师改变以往仅仅注重形象设计的标新立异,而忽略设计的新形象给人们所带来的消费观念的误导,以及制作新形象所消耗掉的又一批能源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绿色行动,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实行多年,并成为信息时代设计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屠曙光.时间、事件和故事――论现代艺术设计的观念[J].装饰. 2001(01).

[2] 贺克,李越恒.太极八卦图与现代艺术设计[J].装饰,2002(10).

[3] 中国艺术设计百年史鉴――读《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启示[J]..美术,2003(06).

第7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一、现当代艺术对于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意义

世界现当代艺术迅猛发展,现当代的艺术品、艺术观念以及材料层出不穷,这些对于社会各个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或有益的启示,其中也包括美术教育领域。从事高中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需要深思的是我们如何在现今教育中有选择地引入现当代艺术,现当代艺术在现今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开放的21世纪,我国的美术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创造力”成为核心概念。而对于我们高中美术教育来说,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例如美术欣赏课教学,老师一言堂,既无多媒体设备、亦无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加之高考压力,美术教学如同鸡肋。因此导致学生无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创造能力较差等。而笔者认为将现当代艺术引入到高中美术教育中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并带来新的理念和发展。而现当代艺术对于高中美术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通过当代艺术拓展高中学生的艺术视野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承载着文化历史的诸多信息,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欣赏一两幅画和单纯的绘画技能,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21世纪东西文化交融,西方现代艺术运动迭起,艺术形式、流派异彩纷呈,从宣言到行动无不标新立异,并且现代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式方法也是极为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所有这些都冲击着现代人们的观念,激活人们的创意思维。学习现当代艺术本身就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伴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艺术的门类也会日新月异,表现形式也会更加多元。随着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目前我国的高中学校美术教育通过开设选修模块,如卡通、陶艺、版画、水墨、设计、摄影、民艺、新媒体等模块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实践,如在民艺模块教学中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再加上利用现当代艺术的创作思想、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们的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注重了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又使其不断创新。又比如现当代艺术中讲求艺术品与观众的互动,在互动中了解艺术家的观点。并且当下我国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新型创意人才。美术教育可谓培养创意人才途径之一。因此高中学校美术教育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世界现当代艺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其看到绚丽多彩的艺术天空。

三、现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教育的策略阐述

首先,对美术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美术学科具有丰富的视觉形式和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以美育代宗教”的学术观点,这足以说明美育的重要性。我国当下的高中美术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中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大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转变旧的美术教育观念,实施多样的美术教育方法。高中美术教育不再是教师的口言相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才是重要的。除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外,教师也应该重视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高中素描教学始终脱离不了静物、石膏像的临摹与写生。那么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校外,寻找一些比较具有特色的风景区,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写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传统的素描教学都是采用铅笔和素描纸进行绘画训练的,但是为什么素描一定要局限于固定的绘画材料呢?其实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笔在不同的纸张甚至布面上进行创作,这种教学尝试的结果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对学生创作思想的束缚。

再次,端正对待“艺考热”的态度,尽可能地避免“艺考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艺考热”的强烈刺激,美术高考的方式越来越形式化,这就相应地导致美术教育方式也越来越集中化和机械化。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破坏学生原有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更遑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学校领导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成长。高中美术教师应该传授学生更多的美术知识,并不一定要局限于美术高考知识的范围,此外,学生也应该端正选择专业的态度。面对“艺考热”,无论是校方、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学生,更要明确选择美术专业的目标、原因,并计划好将来的发展,而不能一味地只图眼前之利而盲目跟风。

最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应在美术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工作好坏的评价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尽快构建起一个相对统一和完善的,充分考虑了美术教师工作特殊性的考核评价制度,传统的仅凭学生期末考核分数高低来评判教师工作绩效的做法必须改变。要将美术教师的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后辅导等多方面的工作整体纳入考核的范围,学校对于那些教学认真负责、工作表现突出的美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彰,由此激发美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和智慧,从而提高美术教育的品质和质量。与此同时,在学生学业的评判上,教师同样要尽可能全面地评价每位学生,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应杜绝仅凭某个画面效果给分的不良现象,学生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同时以正面肯定和积极鼓励为主,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自己在美术方面的潜质和长处,引导他们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探索自我和发现自我的快乐和价值。

第8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拼布艺术;百纳布;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99-2在当今,“拼布”已经脱离了最初节约成本的初衷,已然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了,在布料的选取上,设计师常常让一整块布料裁剪为碎片,将其重新打散组合制作为具有实用性的物品:各式好看的包包、被子、各种款式的布垫等。在这个过程,设计者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和创意,巧妙运用娴熟的手工技艺,紧密结合不同的材质的面料,并运用合理的色彩搭配规律,制造出美丽的拼布艺术作品,这种形式早已高出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定义,使其成为很具有欣赏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除此之外,更强调艺术性的拼布作品也层出不穷,此类艺术品没有太多的考虑实用价值,需要设计师具有更高层次的专业艺术鉴赏和设计能力。

一、 拼布艺术在中国

传统拼布服装的色彩运用起源于先人对自然的原始认识,并且深受“礼”的影响。传统拼布服装色彩的选取有着严格的规定,遵循时下的民俗风情、伦理常德。如僧侣的衣装,最初是收集各种碎布缝制而成,服装的色彩以布料本色为主,讲究朴实,但是服色杂乱,因而从衣色得名“袈裟”。再如,传统的百家衣的用料形式和图案花色一般都不太注重讲究,但是在用色大都爱使用蓝紫色。因为“蓝”谐音“拦”“,紫”谐音“子”,取意“拦子”,表达了人们驱魔祈福的意愿。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在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服装的文化内涵也就更为丰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佛家僧吕的着装。

图1百衲绸片明代香港万玉堂藏

在中国,有“百纳衣”一说,“纳”,用细小的缝衣针密集排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百衲绸片,在黄色的丝绸底料上,使用超过百余块五彩斑斓的小的布料,刚好印证了“百”。“百衲”意即很多的各式布片的组合,也有指针线功夫了得,做工精良。佛家僧人的衣服也叫“纳”,最初僧侣的衣服要求用从民间化来的无用布片拼缝起来,然后进行染色,梵语音译称为“袈裟”。而袈裟不仅仅是指僧人的服饰,在佛家的其他物品上也可以被指代,因此,“百纳”便和佛教多少有了渊源。

国人长期将拼布工艺视为民间普通“女红”,并没有给予多少重视,而认为现今的拼布艺术是由国外传入中国。其实在中国,拼布的历史极为悠久,可追溯到唐代堆绫和贴绢。“堆绫”是将绫或者另一些丝绸面料修剪为形态各异的单元形,经过多层次的重组,形成新的动植物和人物图案,有些作品还在主体形象的下面缝制较小的布料,为了是主体图案凸出显示,视觉上出现浮雕的艺术效果。另外一种丝品工艺则是把一层面料修剪为丰富的形态后粘贴,称为贴绢。在唐代,这两种工艺的主要用在皇室贵族的衣物上面或者出现在佛堂的装饰品。明清以后,这种以往只有显贵们能享用的艺术逐渐普及到了民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百家索童衣”。我国的拼布工艺发展到现代,在继承传统的堆绫和贴绢工艺的基础上,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拼布艺术的优点,已然经成为设计家们彰显艺术之美的独特的载体,用来表达对生活、自然、人性的个人理念或丰富的思想情感。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拼布的图案越来越丰富,制作的品种也越来越多,除了用于服装,现在人们还常常见到拼布特色的各种包、手工艺品、家居织物等等。

二、 民族的,世界的

在西方,十九世纪后期的拼布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随着时光的推移,科技的不断进步,曾经是纯粹手工技艺的拼布艺术在慢慢的衰退。全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时代来临,却对拼布艺术的逐渐回热提供了时机,各类有奖比赛层出不穷,众多设计家们的新颖构想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现代服装设计中,充斥着时尚、未来、各种突破的元素缤纷着装点着各类时尚T台,服装设计风格变化莫测,让人叹为观止,但留心观察总可以在其中窥见“拼布”的身影:她有很多情的一面,染着缤纷色彩给人带来不同地域的民族气息;她有潇洒的一面,跟嬉皮士一起在爵士乐声里狂舞;她有淘气的一面会偷偷跑去马戏团,跟小丑捉迷藏……虽然拼布在近几年的时尚舞台频频亮相,但却很容易被消费大众所忽视。这是因为人们容易沉迷于新的风格,而从没细细思索这些流行背后竟会有一个相同的元素――拼布。拼布的风格很多,如民族风 、欧普风、嬉皮风以及其他服装类型中的拼布,如小丑装、乞丐装。

当下的文化,民族化强调融现代设计的多元文化于一体,而国际化范畴则突出寻求为多民族的共性和共同的规则。如服装设计,民族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体与内涵和强烈的个性特征,但它必须要建立于一个国际化的普遍原则基础之上,否则就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合适的理解。而拼布形式则正处于两者之间:具体到细节,不同民族风格的设计使得拼布具有其本民族的特色,而在结构上拼布又具有被普遍使用的广泛性,我们甚至可以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中找到拼布的身影,因此拼布形式能够更广泛地被不同文化所接纳。在现在的服装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关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已是全球认同的文化理念上,喜欢采用拼布形式作为设计基调无疑正在扩大其流行的空间。“时装设计师不断地企图从历史服装、非欧洲服装、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中发现新的服装观念、主题和基调……这些侵占的风格特点然后经历了一个拼合的过程,由此新的款式和格调得以从这些文化碎片的万花筒中产生。”拼布,原本就是“碎片”形象的它,正迎合了设计师们追求多元、变化、重构的现念,既可以表达一种无序的、反叛的风格,又可以言说原始的、质朴的风格,甚至还可以是幽雅的、精致的等等。

拼布的艺术美学符合时下“不规则性、不完美性、非对称性”等审美观念。人们不再满足于循规蹈矩的审美,传统的完好无缺的审美追求正逐步被消解,专业设计领域中,对形式上的多变的渴求和寻求内在平衡的其实也符合传统美学基本规律,即永恒的平衡。这里的平衡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对称,但一定是符合人的内心追求平衡美的这一基本生理原则。拼布艺术的回热,从形式和内涵的丰富上,已然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理想。这种主动的创作过程是令人兴奋的,破环、打散、重组,充满了挑战和创新的刺激。这种重新组构的过程是人们追求新生事物的内在原动力,这种新的美感的产生是建立在打破传统的“完整”效果前提之上的。在服装及其相关设计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采用“拼布”形式,诸如多变、新奇、丰富、不合常规等理念它都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现代人渴望打破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生活的愿望显得如此的迫切,而破环和重建的对立统一又如此和谐的彰显在这种温柔而美丽的载体中。“如果世界过于正统,过于程序化,便失去了想象的乐趣;如果过于现实,则会像一张坚硬呆板的铁板,缺少生活的激情。世界需要那么一点骚动和无序,然后在被打乱的元素中重新组合。”

参考文献:

[1]林青.留下的和消失的[J].中国新闻周刊,2001,(17).

[2]姜冠文.服饰设计造型与应用[J].湖南包装,2000,(01).

第9篇: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电子测量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测量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测试仪器行业目前已经越过低潮阶段,重新回到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尤其最近几年,中国的仪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通用电子测量设备和汽车电子设备的研发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给国外电子仪器龙头的垄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模块化和虚拟电子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测量仪器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加上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以及中国自主应用标准研究的快速进展,都在为该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电子测量仪器每年都以超过30%以上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在此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无疑催生出了许多测试行业新创企业,也催生出了一批批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的产品,现在已基本上采用了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体系,已从CAMAC、PC总线、STD总线向VXI、PXI总线发展,从堆叠式测试系统向标准化、模块化测试系统发展,并先后研制出国产化VXI模件、VXI测试系统及PXI系统,使我国测试系统技术水平逐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虽然国内的测试测量产业快速的发展,但客观地说中国的测试测量仪器还普遍落后,表面上看的有精度不高,外观不好,可靠性差等,深入分析则存在以下问题:

人们在整个产品的制作流程中对测试这个环节不够重视。在传统的产品的制造流程中,研发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而测试则处于从属和辅助位置,研究者对测试不够重视。

数字化、标准化、模块化结构有待提升。“数字化时代”是社会与经济现代化的最新标志,关系着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模块化则是国际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方向。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仪器配套行业的企业多为良莠不齐的小型企业,标准化的研究也没有跟上需求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仪器的材料配套行业的技术水平较低。虽然目前已有较大的改观,但距离整个产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所以,还应把标准化和模块化的研究放到重要的位置。还有,在技术水平没有达到的条件下,一味地追求精度或追求高指标,而没有处理好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制约本国仪器发展的因素。

软件技术、集成技术不够发达。软件技术在电子测量仪器中的作用,就如同人的大脑一样,然而现代我国的电子测量仪器中的软件技术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电子测量仪器硬件,即电子电路技术、同轴器件组件技术、波导器件组件技术的集成技术,在电子测量仪器中是其重要的核心技术,它与总线技术、软件技术、模块化技术共同组成现代化的电子测量仪器,这是我们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尚待攻克的一个难关。

面向应用和现代市场营销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国的仪器设备厂商只是重研发,重视生产,重视狭义的市场,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营销体系和面向应用的研发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里发挥过很大作用,但无法满足目前整体解决方案流行年代的需求。所以,为了快速缩小与国外先进公司之间的差距,国内仪器研发企业应加速实现从面向仿制的研发向面向应用的研发的过渡。特别是随着国内应用需求的快速增长,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根本动力,应该利用这些动力,跟踪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前电子测量仪器的高技术成果

成功研制微波毫米波矢量网络分析仪。微波毫米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是我们成功研制的被称为“世界电子测量仪器之王”的仪器。该仪器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频带宽;测量精度高;大动态范围;高速实时测试。

调制域分析仪的成功研发。调制域分析技术是可以用来加速设计和表征诸如雷达、电子战、监控系统、扩频通信等的工作和性能特征。调制域分析仪还非常适合设计防抱死制动系统、可调节悬浮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防撞雷达、各种各样的航天和防御系统等。

VXI总线技术取得重大进展。VXI可以大大减小设备的体积和重量,还可以大大提高测试速度,VXI比GPIB的速度可提高40倍,它测试系统的适应性、灵活性大为提高并且价格适中,有利于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XXX型号远程雷达综合测试系统”、“火控雷达综合测试系统”和各种装备的VXI总线自动测试系统中。

电子测试仪器向毫米波推进。通信测量仪器达到高技术水平。通信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适应通信产业的发展,以最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的通信电子测量仪器。近几年成都前锋电子仪器厂研制完成了无线寻呼检测仪、电台综合测试仪、数字微波通信测试仪;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1研究所研制完成了误码测试仪、数字传输/数据通信分析仪、七号信令测试仪等。这些产品都达到了二十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

现代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方向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