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旅游策划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策划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策划的特点

第1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内容创新才能催生广告产品创新

广告产品的创新首先依赖报纸的内容、版式和品质的不断创新。就像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内在品质吸引消费者一样,报纸只有在内容与版式上吸引读者与广告客户,才有打造强势媒体的可能。河南日报开办的旅游版,就是一个例证。在2005年之前,大河报已有了天下旅游专刊,他们利用都市报的特点,与旅行社和游客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尤其他们的“大河直通车”在业界已有了影响。作为党报,如何在内容与栏目设置上与他们区别开来,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利用党报在政府之间高度的影响力和政策解读的权威性,给旅游版的内容定位为:高端而市场。务求以主流新闻争取高端读者市场,以旅游访谈、焦点关注等形式,将省政府关于旅游的动向,做全做透做细,真正使省委机关报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但同时,我们还要为高端读者提供良好的旅游出行服务。旅游版又设置了“自驾自游周末行”、“航班折扣信息”、“景区主题图”、“新闻速递”等栏目,使决策者和公务员及管理层的读者们既能了解全省旅游大趋势,也能获得快捷的旅游信息。就是凭着内容与栏目的不断创新,旅游版很快赢得了读者与业界的好评,成就了自己的权威影响力,接下来,我们开始真正的广告产品创新实践。

不间断策划才能创造新的广告产品

在当前广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与其“等米下锅”,不如主动“找米下锅”,广告策划就是一个主动“找米下锅”的过程。读者与广告商在同质报纸中只认同一两种,所以一定要研究竞争对手在读者、客户中的位置,然后找准自己的位置。创新策划,就是要重视自己独特的定位,要不断创造差异性,不能停留在别人能做我也能做的水平上,不是跟着别人跑,而是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别人不能做或做不到,自己能做得好的。有这样的毅力与创新精神,才能培育出多个有个性的品牌策划。

《河南日报・旅游版》根据“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四季特点,不间断地策划,不停地推出新的广告产品。每年的4月份,我们都推出“中原行黄金书”系列广告;在五一黄金周前,给景区和旅游局创造一个广告的平台,也给读者和游客提供外出旅游的详尽信息;到了夏季,旅游版策划推出“中原五人避暑胜地”,省内众多山水景区争相参加,最后由省旅游局与有关专家评出,再一一公布,在夏季里形成一个个广告小;秋季时,旅游版及时推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红叶专版;进入冬季,又推出了“飞雪温泉浪漫一冬”策划。这些接连不断的策划,不断地激发景区和旅游局做广告的欲望,使平时那些平淡无奇的形象广告转化成为新鲜、活泼的产品广告。

另一方面,旅游版的这些策划是从党报的定位、受众和广告效果出发,体现了现代传媒精准营销的策略思想。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根据市场细分策略,挖掘市场空白点,针对特定的人群,创造新的传播平台,传达特定的信息。如同打靶一样,讲究传播的精准性。因此,从媒体的定位出发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如能遵循这个原则,创新性地推出有针对性的新产品,既能满足客户的投放选择,也是对自身媒体资源开发的一种尝试。反之,如果在广告资源的开发上缺乏创新意识,为客户提供的广告产品单一,就必然影响客户选择党报投放广告的积极性。

服务形式延伸支持广告产品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广告仅仅是营销策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广告主在进行资金预算时,并不仅仅满足于购买版面,他们不但要通过广告追求知名度,而且也希望借助报社的智力资源以及报纸对读者较强的亲和力,通过各种公益性的活动塑造和提升其美誉度及品牌形象,因此报纸在为客户提供广告服务时,不应将眼光仅仅局限在广告版面的销售上,还要强化各种公关活动的策划来满足广告客户的需求。《河南日报・旅游版》在实践中体会到,由报纸搭建不同特色的平台,吸引消费者与广告商积极参与的各种活动,是营造消费气氛,培养消费者的最好方式之一。既是为广告商搭建促销平台,吸引他们投放广告费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品牌平台、进行特色传播,以媒体资源进行影响力营销的最好载体。旅游版依托省旅游局和报业集团两个有效平台,先后主办的“生态伏牛高峰论坛”、“新乡五一黄金周旅游推介会”、全省最具潜力的旅游名县评选、客户联谊等一系列活动,在同城媒体中具有独创性,甚至成为商务公关、商务营销活动的经典案例。

除此之外,党报还可以开展行业形象调查、品牌知名度调查、强势行业展示等,这些都是社会活动的策划内容。社会活动策划淡化了广告行为,强化了社会行为,是层次较高的广告策划活动。对党报来说,既给报社树立了形象,又提升了报纸品牌;对社会来说,造成了正面的社会影响,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广告经营还应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广告在实质上就是关于企业产品的供求信息,广告的指向物即是人们生活中的消费品,消费品必须适销对路。读者调查对于河南日报广告经营改进提高的建议中,“的广告内容更具有服务性”占58%,这个选择比例既是受众对于报纸广告标准的理性期望,又是河南日报广告经营努力的方向。党报广告应当确定“抓住机遇,策划先行,突出重点,人无我有”的广告经营思路,做到“四变四结合”:变广告的事后策划为事前事后策划相结合,变一个商品、一个企业的单一策划为一个行业、一个集群的整体策划相结合,变注意省内策划为省内外策划相结合,变注重短期策划为短期与长远策划相结合。这样做的结果是明显提高广告质量,增强广告效益。

第2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更适合高职教育?这已经成为教育部和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然而,纵观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注重的是到底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要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将目标设定为统一的、死板的规格,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优势和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培养。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需要实现零对接。

一、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本文由收集整理系设计的理念

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紧密融合则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合作,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并确定学生实习与就业的主要岗位群,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能力需求情况,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与主要岗位知识与专业能力及素质,确定行动领域,将其转化成学习领域。在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到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融入“岗位对接、因材施教,发挥优势”的理念,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后期有一个方向的选择。

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选取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常规课程以外,根据不同企业特点,校企共同开发企业特色课程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一)基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道德高尚,具备旅行社运营、景区策划及酒店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沟通协调、营销策划、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面向旅游管理、景区管理和酒店管理等行业,从事导游、旅行社计调、旅游产品设计与销售、会议旅游策划、酒店服务等工作的精服务、懂管理、善策划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内容作为主要的着眼点,将目标分解,确定课程内容。分解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道德,较强的技能,较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创新能力,因而,课程的选取应充分考虑这几部分的有机结合。

(二)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要求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的工作任务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殊需求。旅游行业是窗口行业,各工作岗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的道德情操与方法能力,员工的形象代表的就是企业的形象,企业希望从业人员能够以企业为家,讲诚信,应变能力较强,能够灵活处理问题。然而,每一个工作岗位对员工又有相应的岗位要求,如导游员岗位要求员工有较高的文化内涵,熟知旅游地理,表达能力强,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周到热情,身体素质也要好。旅游营销人员要求员工熟悉旅游产品,心理素质好,思维灵活,口才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而星级酒店服务人员则要求员工热情有耐心,

因而,为了培养旅游行业适用人才,应以旅游管理专

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对接职业标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创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三、“树形”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

所谓“树形”课程体系,即把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比作树的成长,打好根基,丰富养分,明确方向,最终实现枝繁叶茂。

(一)夯实根基

“树形”课程体系的根基主要着眼于学生入学的第一和第二学期,这两个学期里,要为未来旅游从业人员打好旅游知识文化基础,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因而,在这两个学期主要设计知识文化与素质培养课程。

除了教育部要求的必修公共课程之外,应加入服务礼仪、旅游职业素养等课程,这些都是对学生道德与素质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因而,在这两个学期里要加入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基础知识等文化课程,为了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需要,还应融入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二)给足养分

第三学期,在打好根基的基础上补充养分,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个学期里,应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包括旅游计调业务、旅游市场营销、会展策划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这更容易将学生身上的特点与优势显露,为下一步发挥个体优势,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准备。

(三)方向明确

第四学期,通过第三学期里的课程,专业教师会根据学生在技能课程上的表现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会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这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自行进行选择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在第四学期选择分方向课程进行学习,此时的就业方向也渐渐明晰。

(四)开枝散叶

第3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一、区域概况

抗战时期,重庆为战时首都,数以万计的企业、学校、近8万吨黄金搬迁至此,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二战时期,它作为中国的战时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名扬海内外,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大历史名城。八年抗战,为重庆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抗战陪都文化遗址。

歌乐山山洞片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部,区内林木茂密,被誉为“山城绿宝石”;时期,随着政府西迁,山洞地区行政机构、要员公馆林立而成为事实上的战时行政中心,被誉为“小陪都”。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根据普查,确认的旅游资源单体共 98 处,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的分类,山洞所占主类资源的汇总情况统计如下(表 1)。

从表中可以得出,山洞人文资源远大于自然资源的比重,其中遗址遗迹类比重超过 50%,历史文化价值颇高,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所在。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山洞片区含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既有历史文化类资源,又有自然生态类资源,是一个乡镇、山地森林、抗战陪都文化集中的区域,最突出的几大类资源是抗战陪都文化、袍哥文化、山地与森林景观。而本区因其历史原因,抗战陪都文化名区久负盛名,在大文化背景下,每一类旅游资源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性质。无论从整个区域的知名度还是部分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山洞抗战文化遗址在全市甚至全国、海外都有较高的声誉,如官邸、美龄楼、马歇尔公馆、林森公馆、美龄舞厅、林森墓等。

(二)自然旅游资源以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山地森林景观为主要代表

山洞背靠沙坪坝区天然大氧吧――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山洞地区植被密集,空气清新,具有丰厚的山林乡村资源,自然资源覆盖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和气象气候四大主类。

(三)人文旅游资源以陪都文化为突出代表

山洞地区人文资源相对突出,拥有范围覆盖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四大主类。据统计,山洞辖区抗战文化遗址共79处,现存遗址36处,包括市级文物6处,区级文物 15 处,待定文物 15 处(保存完好但未定级的 11 处,急需修复且未定级的 4 处),其余 43 处已被毁。由此可见陪都旅游资源类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三、开发现状

(一)文物遗迹破坏严重,未得到有效保护

山洞陪都遗迹居多,但得到有效保护的不多,大量抗战历史遗址遗迹失管失修的情况严重。除极少数革命历史文物外,其他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山洞旅游资源相对完善,但地区的可进入性差、周围旅游环境恶劣,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在旅游区域没有看到景区标识牌、信息引导牌等基本旅游设施。

四、山洞旅游开发建议

(一)结合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对该区旅游开发进行精准定位。

先前的旅游规划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因素,与旅游市场脱轨严重,造成旅游项目无市场,旅游规划未能落地实施。在此后的旅游规划中应从市场角度出发,对接游客需求,从市场定位、旅游形象定位上吸引游客。

(二)旅游开发要重视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对于物质形态的资源,如遗址、遗迹、文物,要保护;对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文学、艺术、精神等,要挖掘、弘扬。山洞抗战陪都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大量物质形态遗产,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质形态遗产(如文学、戏剧)。在旅游开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并重,增加抗战陪都文化旅游的内涵,不至于形成“ 空壳”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资源开发应重点突出,彰显旅游特色。

资源开发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对体现陪都文化、寻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资源点(片区)重点开发,开发过程中结合旅游规划目的,准确包装,充分体现旅游特色。

(四)与周围景区协作,打造精品旅游环线。

山洞周围旅游资源富集且品质较高,有国家AAAA级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磁器口古镇、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山洞资源比较单一,凭一己之力很难将市场做大,与周围景区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集陪都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山洞抗战遗址――歌乐山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磁器口”精品旅游环线。

(五)旅游营销信息化,通过开展节事旅游来增加市场知名度。

第4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旅游时代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好运达广告文化传播机构总经理,副教授。在国内外媒体发表管理、统计、资源、旅游、经济、传播等学科论文二百余篇,参与编撰及与他人合著著作多部,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获国务院嘉奖。曾有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新闻单位工作经历,参与策划、组织多项大型活动。

旅游时代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张稳柱先生(右)与国际节庆协会(IFE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文先生的合影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出众多传统的、民族的节庆活动,如春节、中秋节、少数民族的登巴节、那达慕大会、三月街、牧童节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在传统的、民族的节庆活动基础上,各地相继策划、组织、筹办了一些现代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或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或依据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体现地域风貌,有声有色,极大地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大小节庆活动每年有五千多个,而且大多数应该说是办得成功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像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平遥国际摄影节、南京国际民族艺术节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工程。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各地树立科学发展观,都非常重视旅游业,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植和发展。

节庆活动对旅游业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塑造旅游形象,如2003中国山西旅游推介会推出了“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旅游计划后,当年旅游总收入160.72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最高水平;提升知名度,如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成功举办,使平遥的世界地位经营至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品牌文化营销在全国树立了新的典范;促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带动消费,促进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1999年的云南世博会,仅举办月5月,就接待游客达900多万人次,给云南的旅游、餐饮、娱乐、住宿、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仅前9个月旅游总收入就达174亿余元,并吸收了一大批国内外客商到云南投资创业;增加旺季客流量,填补淡季需求不足,如冬季,应该是旅游的淡季,而在香港,成功地策划举办“缤纷冬日节”,内容生动丰富,吸引了许多旅游者,把淡季变成了旺季;弘扬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天水伏羲文化节等;加强了宣传,促进了旅游产品销售,如泰山,1985年,接待游客只有130万人次,通过举办泰山国际登山节,2001年,游客增至500万人次。上海艺术节为上海的旅游业带来了大量的海外和各省市游客,2003年仅国际魔术节海外游客的订票数就达几十万元。

节庆活动作为旅游的吸引物,是构成旅游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既是经济发展成果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要求。但是在节庆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缺乏自身特点、创新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华而不实,缺乏市场调研,不量力而行,盲目求全求大;行政干预多,市场作用发挥不足,大多由政府主办,在专业策划运作能力方面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参与性和开放性。

节庆活动以“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主办方所接受,根据当地实际,应对市场需求,利用独特优势,选择鲜明特色的主题宣传,是成功举办节庆活动的支撑点,同时国际化也是节庆活动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地方性与国际化之间是相互依存、辩证的统一关系,它贯穿于节庆活动的创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是节庆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另外很主要的是节庆活动必须赋予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的文化底蕴、主题相匹配。耗费巨资请一帮明星,搞一些晚会老掉牙的流行歌曲,冠一个节庆名字,不能算是成功的节庆活动。节庆活动不仅要给经济搭台,更要充分展示文化的魅力,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文化底蕴的节庆活动是没有吸引力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第5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和市场化进程”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旅游业调整与整体提升计划》,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在拓展游市、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科学发展”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抢抓“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带来的机遇,通过多方位、强有力的市场推介,迅速提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促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尽快步入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全面带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二、工作目标

在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工程,因地制宜策划一批新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十八湾休闲旅游观光带、马山半岛和大浮半岛等三个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集中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确保全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年接待游客人数达超100万。

三、工作重点

1、加深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策划和规划是各项工作发展的前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我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总体规划,在总体目标、空间布局、类型规模、产品特色、接待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对重点区域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模和趋势、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等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特征、文化特性、市场需求,挖掘资源,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

2、加强对新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规范管理。要在充分研究《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山水、观光农业、民俗特色、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对照标准规范,提升管理标准,严格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质量,积极完善新建项目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各项配套设施,确保项目上一个、活一个、带一片。

3、加快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提档升级。坚持以“提档升级”为抓手,以红沙湾、慕湾生态园、九龙湾乡村家园等为重点,加强对现有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特色培育和人才培育,强化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接待设施、服务质量、卫生状况、旅游安全等方面检查考核,积极培训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讲解员,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都培育1个特色产品,做到乡村资源,星级服务,差异发展,不断提升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品质和发展规模,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4、加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要以本地及3小时车程圈内周边市场为重点,大力抓好宣传推介,积极树立区在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的龙头地位。要重点做好“六个一”,即:征集一句广告语和一个标识,向社会征集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图片及简短、易于传播和反复使用的广告语,形成统一的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发行一张“休闲导游图”,用地图的形式标注全市特别是区内的休闲旅游点,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制作一个视频宣传片,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的旅游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成一个集中展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概况和特点的宣传片;制作一张休闲卡,休闲卡使用范围包括龙寺生态园、太湖花卉园、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景观园、红沙湾农业观光区、慕湾生态园等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持卡可以享受入园、停车免费,九龙湾、唯琼等无门票的单位部分休闲活动免费、餐饮打折;策划一个农事主题活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要把自身专长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策划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事主题活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交通导向标识、自驾休闲指南等工作,积极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成立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区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各镇、开发区、街道要迅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领导和协调。

第6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节事旅游运作模式市场化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就对节事活动进行了研究,其内容涉及节事旅游的定义、品牌化、营销策划及评估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种各样节事旅游活动的频频举行,节事旅游也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总体上认为,举办节事活动对举办地具有优化旅游资源配制、完善旅游环境、塑造旅游整体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弥补淡季需求不足、弘扬传统文化、带动旅游相关消费、等方面的作用。本文试以南京国际梅花节为例,对国内节事旅游运作模式作一探讨。

一、节事旅游及其运作

准确定义节事旅游的概念,对于正确认知节事旅游的运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

最早提出节事旅游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布尔斯廷,他在1984年出版的《Image:AGuidetoPseudo-EventsinAmerica》一书中,从旅游角度首次给出了节事旅游的定义: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1]。

在我国,对节事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国内学者一般将节事旅游定义为:节事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某一系列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强与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所有活动总和[2]。

我国的节事旅游最初是依托传统的节日庆典发展起来的,所以,节事旅游与人们惯常的传统节日庆典在组织形式和消费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具有广泛的民众参与性,能吸引大量的受众参与、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节事旅游和传统节日庆典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3]:

1.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带有传统的农耕文化特色,如春节、清明、端午等,他们多依附于自然节气的转化和农业生产活动,各个节日的内涵和时间也相对独立和固定;而节事旅游商业气息浓厚,目的性和利益性强,节庆举办时间取决于当地旅游市场发展情况。

2.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相对传统节庆;节事旅游是伴随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其发展时间短、缺乏历史积淀、民众基础薄弱。

3.传统节庆多为民众自发性参与,活动涉及范围广、认可度高;而大多数节事旅游只局限于某一地域范围内影响和辐射范围小,认可度比较低。

4.传统节庆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而举办节事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我国节事旅游运作的三个阶段

节事旅游在国外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而我国由于受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节事旅游的发展还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运作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根据一般的产品市场营销理论以及国内节事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的节事旅游运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也称为三种发展模式[4]:

第一阶段,政府主导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企业被动参与节事运作。发展初期,完全由政府筹备,邀请企业参与,以期待朝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企业的参与节事是被动的、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组委会的直接目的旨在扩大节事旅游的影响力和为将来市场化运作做准备。

第二个阶段,过渡型。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参与。这一时期,市场机制初见成效,受众对节事活动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市场潜力呈现出来,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组委会的各项活动,以期待通过节事旅游的举办获得利益。

第三个阶段,市场主导型,这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政府的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完全由企业主导。完全的市场化就是企业行为,企业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由主动参与到竞争参与,组委会从企业中筛选出符合节事旅游发展的产品或项目,推动节事旅游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和全面提升。这是节事运作模式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市场化运作节事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是指在节事旅游实施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考量投入产出,进行规范化的市场操作,避免单纯办节或为办节而办节[5]。现代节事旅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产生的市场条件,以及节事旅游本身的目的性和趋利性的影响,决定了节事旅游的运作最终必须走向市场,理由主要有四点:

(一)是节事策划最优化的需要

节事策划过程需要面向市场,而我国大部分节事旅游的策划,目前都还是由政府单方面直接委托部分专业结构或咨询公司进行活动策划,个别地方的节事旅游还是完全处于政府包办状态。节事旅游策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确定节事旅游的主题,拟定活动的方案,费用预算,拟定宣传方案,方案审批,组织实施,工作协调及活动评估等繁杂的工作。

政府部门本身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和职责所在,节事旅游策划只有面向市场,委托专业旅游策划结构,节庆活动策划才能避免陈旧,永葆青春。而且这种委托还需要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选取综合效益最优方案,避免政府单方面委托过程中个别行为。

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南宁国际民歌节作为国内新兴的四大节事旅游活动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是得益于高效的市场化运作。为了发展节事旅游活动南宁市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民歌节的资金筹措和主要演艺活动的策划与经营以及日常的运作。市场化策划运作不但给了文化企业极大的创业空间,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行政成本也大大降低。新成立的大地飞歌公司开张第一年就实现“开门红”,筹资收入达2757万元,实际支出2649万元,南宁民歌艺术节首次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按照通常情况,一个节庆要在举办之后才会实现收支平衡,而南宁民歌艺术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南宁民歌艺术节成了市场化策划运作的最大受益者[6]。

(二)是节事产品设计细化的需要

节事旅游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旅游产品,但节事旅游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所以节事产品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对客源市场的人口构成文化层次、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和旅游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细化节事产品分类,尽可能达到所推出的系列节事产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吸引更多受众的目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事旅游是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主旨。

(三)是节事旅游品牌化的需要

举办大型节事活动必须考虑节事的品牌效应,为树立独树一帜的鲜明形象,节事活动组委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准绳考虑节事的三个确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要内容,只有根据具体市场需求把节事活动按照传统的节日那样固定下来,受众才能对节事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也才能更好地参与节事[7]。

(四)是节事活动组织过程合理化的需要

由于节事旅游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大部分节事活动参与度不高,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节事旅游举办初期普遍是由政府主导,体现在政府出资、组织、协调等方面。这种方式的弊端已经初现端倪,首先节事旅游投入相当巨大,单依靠府投资可能在开始几年内勉强可以维持,但是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政府投资将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其次企业的被动参与造成了节事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参与度低等问题,节事旅游的吸引力难以提升。第三,政府主导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节事旅游的长期发展。

如武汉梅花节的兴起与举办时间与南京梅花节在同一时期,但两个节事的发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武汉梅花节从首届开始,一直是由政府来主导,并且一手来操办的,在这种模式下,节事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导致整个节事发展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样的2002年,武汉梅花节期间的游客数只有不到10万人,旅游收入也微乎其微,品牌的影响力更无从谈起,整个节事活动靠政府的投入勉强维持。鉴于此,节事的主办者改变了办节思路,引入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优化组织管理模式,逐渐推行开放式的办节思路,使武汉梅花节焕发了活力。到2005年时,节事活动期间的游客人数达到了25万,旅游收入也翻了一翻[8]。

三、南京国际梅花节的运作模式分析

(一)梅花节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南京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热点城市之一,不仅有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数以百计的景观星罗棋布,其旅游整体环境与服务水准也在数十年的产业发展历程中趋于完善。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发达的旅游供给条件本身,并不能保证南京旅游的必然的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周边地区旅游竞争的加剧以及自身旅游产品和目的地形象的老化,南京必须找到迎接市场挑战的一整套新策略故此,95至96年初,南京确定举办一项大型标志性旅游节庆,希望培育该节庆为南京城市标志性节庆[9]。具体而言,希望该节庆的举办能推广南京城市形象,提早和延长南京春季旅游旺季,促进南京对外招商引资和商贸往来,丰富南京市民生活。

基于对客流量、依托景点知名度和管理水平、本地旅游旺季时间、资源特色和民俗等因素的考虑,决定选择南京市的市花—梅花为主题,南京中山陵梅花山(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为活动举办地。中山陵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知名景点游客量大(年均300万以上)且稳定,景区管理成熟,具有承办大型节庆的条件。南京市民素有早春登梅花山踏青赏梅之习俗。

南京国际梅花节经过了12年的发展,虽然经验积累了不少,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事策划相对滞后

现代节事旅游活动的策划需要以市场为向导,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而不是主观的臆想,梅花节的策划尽管有创新之处,但还是相对滞后。在国内有很多的旅游节庆都把开幕式视作评价节庆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因而不惜耗巨资精心组织开幕式。形式一般为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大型文艺表演,南京梅花节也是如此,在开幕式当天举行众多的文艺表演,持续时间长,而且基本上没有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造成节事活动的吸引力下降。

2.组织管理方式不尽合理

梅花节在举办初期,一切活动的策划和安排都是由政府旅游职能部门或组委会负责的,这种方式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节事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这种方式不仅给政府带来了相当大的资金周转问题,而且在政府职能部门在人力资源上也出现弊端;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节事旅游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节事旅游产品设计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节事旅游的长期发展。

花卉节事活动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大。如07年的南京梅花节,由于梅花的提前开放,使得梅花节的举办时间提前一个礼拜开始,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使得节事活动不能应时而变,应急能力的欠缺使得外地游客的游览受到一定的影响,错过了最佳的观赏期,从而使旅游节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10]。

3.完善的评估体系缺乏

南京梅花节已经有了十几年历史,在国内外有了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但至今还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包括节前的市场调查和节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政府为梅花节所投入的资金每年有近千万元,即使最少的2007年,也有近500万,这其中还不包括企业的赞助等其他一些收入,而这些资金的花费的项目和使用状况却没有具体的公布。组委会每年公布的是一个广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计,缺少完整详细的评估分析[11]。

(二)梅花节市场化运作的建议

南京梅花节经过不断的发展,在节事的运作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众多的节事活动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从梅花节的组织和管理来看,仍是以政府为主导,直到现在我们不难从节事的主办方看出,梅花节仍是以二十多个政府部门和机关为主办和协班办单位。虽然企业也参与到节事活动的运作之中来,而且组织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的运作,如邀请国内的旅行社和国外的旅游承销商实际的参观,进行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的推介,但实际从事市场操作的本地的旅游企业却很少参与,或者是积极性不高,这就影响到了推介会的实际效果。因为推介过后,真正从事市场层面操作的还是旅游企业之间。同时,虽然有众多的企业加入到节事的运作之中,但参与的程度和项目都十分的有限,而且从数量上来说仍然偏少。而政府在整个活动的运作中也没有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透明度不够。可以说梅花节的运作目前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时期,也就是由混合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阶段。

因此,要解决南京梅花节长远发展的问题,走节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认为改善梅花节的运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转变:

1.创新节事策划方式

主题是节庆策划的灵魂,是不同文化相互认同的体现。也是节庆策划创新的源泉所在。南京作为一个十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其举办节事活动的优势。因此在梅花节的策划中,要紧扣南京古都文化这一主题,包括旅游纪念品,节事活动项目,文艺表演等。同时要聘请专业的策划运作公司进行策划运作,策划不仅要考虑旅游者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和旅游需求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将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进行创新,形成文化特色,因为文化内涵才是一个节庆活动长久发展的保证。

2.完善组织管理方式

大型节事旅游活动的市场化运作要求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组织,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加强宏观的研究与规划,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节庆活动志愿者的组织上,在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使旅游节庆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壮大,壮大志愿者服务队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旅游节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所展示是地区或者国家文明程度[12],南京作为博爱之都,志愿者的广泛的参与就是对博爱精神的最好的阐述,同时也更好的展示了南京博爱之都城市形象。这本身也是旅游节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大量志愿者的参加,给旅游节庆的组织和协调带来了便利,使得旅游节庆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

(2)发挥政策的调节作用,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利用某些宏观政策手段进行适度调节,尽量减少节庆活动中举办者、参与者、投资者的盲目性。比如,引导消费者从热点异常火爆走向平衡协调发展,从跟风消费走向理性消费,引导举办者从单纯模仿走向特色活动、从数量规模型走向质量效益型等。

(3)发挥政府的权威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节庆活动的时间短,产品性质特殊,临时调整难度大,因而对宣传的要求更高。而政府在宣传上具有其他机构或部门不可替代的权威性的优势。

3.建立规范的节事评估体系

花卉节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花卉节事活动的组织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螺旋式改进的过程,对活动进行评估实际上就是在为下一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作准备。规范的节事评估体系至少应包括两项内容[13]:

活动目标评估。评定活动立项时原来预定的目的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活动后评估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活动后评估要对照原定目标完成的主要指标,检查活动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分析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

活动影响评估。活动的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经济影响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对本市所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价项目对本市所产生的环境方面的影响,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形或无形的效益和结果的一种分析。

四、结语

伴随着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节事也必将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从南京梅花节和国内众多的节事发展来看,节事旅游的发展尽管处于不同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无论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直接参与者,都逐渐认识到,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将是节事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国节事旅游活动应该不断尝试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来保证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etzD.SpecialEvents[A].InMedlikS(ed.)ManagingTourismOxford,utterworth2HeinemannLtd.1991-112.

[2]Ritchie,J.R.B.AssessingtheImpactofHallmarkEvents:ConceptualandResearchIssue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4,23(1):2-11.

[3]周令强.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

[4]吴必虎,余青.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N].中国旅游报,2005-06-02.

[5]刘莉铃.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一盘活棋看市场化运作[J].中国会展,2006(1).

[6]刘太萍,殷敏.中国节事旅游营销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7]周玲强,周天斌,周永广.旅游景区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J].旅游科学,2005(12).

[8]斐裴.中外花卉节事活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5(5).

[9]邹积艺,陈谨.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旅游科学,2005(12).

[10]史铁华,何铃.节事旅游市场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1(1).

[11]李玉新.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测算与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第7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海南旅游专业 文秘专业毕业生 市场需求

一、引言

海南岛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热带海滨旅游资源。国务院同意了海南为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并设立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的要求。所谓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内涵是:确立新目标,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建立新体制,参照国际惯例,构建海南更新更特的旅游发展和管理体制,为中国旅游业整体转型提供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我国入世的承诺。

因此,了解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文秘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其所需人才,成了文秘专业亟待研究和应对的问题。文秘专业急需制定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培养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的新型秘书人才。

二、海南旅游业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

海南省具有不可替代的热带旅游资源,如何进行海南省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服务策划及旅游节庆活动策划,对海南省旅游资源能否国际化非常关键。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研发、设计出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强化旅游精品意识,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在高起点、高水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融观光、度假、会展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强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和开发豪华邮轮旅游、水上活动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等精品专项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深度策划、开展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的国际性影响力。对于海南省来说,其主要是巩固港、澳、台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及俄罗斯市场,逐步拓展欧洲、澳洲市场。用好用足现有的旅游优惠政策,加快开辟新国际航线,加强海南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提高海南旅游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国际高端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国际游客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30%上升到60%,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运营,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这些都是文秘专业毕业生需强化学习的内容。市场的开发、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频繁,都促使秘书的角色职能由传统型向外向型、全能型转变。现形势要求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秘书工作者应既能文又会武,既明管理又懂专业,既是信息员又是公关人,既是谋士又能参事,既是领导的工作助手又当领导的生活助理,扮演智囊和多重角色,全方位地为领导和单位服务。这是在知识经济影响下形成的,以高知识含量、创新性、个性化为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秘书工作职业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现今社会需要具备全新的知识、现代的技能和先进的思想的功底扎实、业务精湛、能力全面、道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善于开拓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复合型的文秘人才。据调查,几乎在所有稍有规模的各类旅游公司或旅行社中都设有秘书岗位,都需要文秘人员,文秘专业专门人才需求存有较大缺口。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公布的近几年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及笔者对几所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不管是招聘数量还是求职数量及其排名,对文秘职位的需求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文秘职位已成为招聘的热点。由此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文秘人才是极受社会欢迎的。

三、海南旅游文秘专业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重点

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培养高素质的文秘专业人才,对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我认为海南旅游文秘专业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1.较高的道德素质。随着国际游客的比例不断增大,对海南省旅游行业文秘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将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可见道德修养教育至关重要。道德修养是旅游行业文秘从业人员行为的准则,这一素质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旅游行业文秘从业人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就无法满足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

2.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旅游行业文秘专业人才对国际旅游岛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有系统的现代认识。除掌握文秘专业基本理论外,还应对与旅游及旅游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准确把握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趋势,有效发现并解决国际旅游岛发展中各种关键性问题。目前海南省大多数旅游行业文秘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较差,需要进行系统补充。同时,旅游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旅游服务第一线的从业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这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宽广的知识面。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不仅限于设计旅游一个行业,同时对海南省的各个行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以旅游为契机,促进海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各行业新信息的掌握对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行业文秘从业人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旅游业又是以旅游者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产业,它对旅游行业文秘从业人员提出特定的复合智能结构要求。

4.创新精神的培养。国际旅游岛人才建设要求旅游行业文秘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法上的创造力,敢于否定和突破传统或落后的管理模式,能不断创新,改善现有不适应的管理模式;理论上的创造力,探讨旅游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学科应用上的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把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和最佳效益。

四、结语

第8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能够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各行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得当,对培养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适应我国目前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企业人才

需求调研分析当结合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刘育锋把我国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分为5大岗位群6个层级:A.“旅游接待服务”岗位群:1级:旅游接待员;2级:旅游咨询员;3级:旅游咨询师;4级:接待主管;5级:接待经理;6级:企业高管。B.“导游服务”岗位群:1级:导游助理;2级:景点讲解员;3级:地陪、全陪;4级:领队、中级导游、导游主管;5级:高级导游、导游经理。6级:特级导游、企业高管。C.“旅行社计调”岗位群:1级:计调文员;2级:票务员、短线计调员;3级:长线计调员;4级:计调主管;5级:计调经理;6级:企业高管。D.“旅游营销”岗位群:1级:旅游营销文员;2级:旅游营销员;3级:旅游营销师、营销主管;4级:无;5级:高级旅游营销师、营销经理;6级:企业高管。E.“旅游策划”岗位群:1级:无;2级:旅游策划文员;3级:旅游策划员;4级:旅游策划师、策划主管;5级:高级旅游策划师、策划经理;6级:企业高管。在以上的分类中,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A、B岗位群,立足1级和2级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B、C、D、E岗位群,立足3级和4级岗位。未来的高职本科教育则应立足4~6级岗位。

三、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校相似根据我们收集的中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相似度,如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如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个别中职学校则定位是:“中高级专门人才”“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混乱,导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不好,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就针对性不强。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存在专业课学习轻松、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即与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基础程度存在一定的脱节。根据我们对中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以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中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结构极为相似,讲授内容重复交叉,甚至中高职采用的教材也是同一版本,不少学生反映“感觉知识上没有增多,只是在高职又温习了一遍”。这跟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对人才需求是不符合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在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中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极具优势,在师资、设备、实训管理、校企合作等,实力较强。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还在不断形成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场地尚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甚至有些还比不上中职院校,造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若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教师共同讨论商定,则能避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复等问题,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是一个互相衔接着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不仅是某一个中职学校或者高职学校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要从社会的需求以及中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从中职到高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职到高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高职所传授的内容和中职应当是大有所别的。中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初级操作技能,而高职则是不仅要懂得这些技能,更是要深化和延伸相关技能,不仅要懂得技能,更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白技能背后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中高职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对高职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过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是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中高职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开设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社会资源的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

五、总结

第9篇:旅游策划的特点范文

一、概念界定

吴必虎(2001)认为,旅游节事又称旅游节庆,是指一些含有多种旅游项目的事件,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赵睿(2001)认为,旅游节庆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向往,有可能被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节庆庆典的总和;戴光全,保继刚(2003)指出西方学界常常把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event)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称为“节事”,英文简称为FSE(Festival&SpecialEvent)。由此可见,学术界对节事活动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但都指出了节事活动是以某一地区的自然、文脉和发展战略为基础,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或事件。本文所指的旅游节事活动是指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举办节日、庆典、博览会等活动或事件吸引游客,展示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从事政治、经济等各种活动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实体。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节事活动举办的过程中来。

二、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的必要性

(一)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是旅游节事活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有关专家通过对135个节事活动届期长度的统计分析发现:节事活动吸引力边际效用随时间递减,同一项目在第二次上演时比第一次上演的吸引效应递减20%,依次类推。它说明:绝大多数节事活动都是通过政府强力推进,但是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下降或者政府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些节事活动很快衰退,它们完全没有自身的生存能力。如何让旅游节事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无疑是一个解决的途径。社区参与到旅游节事活动当中,不仅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能集思广益,对节事活动的策划、营销等发挥重要的作用,避免资源浪费。把社区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正确把握旅游节事活动的目的,旅游节事活动不是政府追求政绩的体现,也不是承办商和赞助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它是全民的狂欢节、城市魅力的体现。

(二)提升节事活动质量,展示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

旅游节事活动就是要通过节事活动的举办展示当地的旅游资源,达到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目的,而当地的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民俗文化风情等方面。社区居民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理解当地文化独特性的深厚内涵,只有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节事活动中来,才能因地制宜,让节事活动办出特色,达到全民欢乐、感染游客的效果。

一个节事活动的受欢迎程度不仅取决于节事活动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同时还受到当地居民态度、社会文明程度、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让社区居民参与到节事活动中来,才能让节事活动参加者感受到最佳的节事氛围,获得高质量的节事活动经历。

(三)有利于社区自身经济、文化、环境等的良好发展

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有助于社区经济、文化、环境等的良好发展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能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推进城市招商引资,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惠及社区居民;二是举办节事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城市的交通、通讯、城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优化城市环境;三是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节事活动中来,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四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举办过程,有助于社区居民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三、旅游节事活动社区参与内容

(一)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

节事活动的策划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节事活动的设计,即旅游目的地的节事活动从无到有,进行创意策划;另一类是节事活动运作策划,即对已经确定的节事活动进行运作策划。

节事活动的设计最重要的是主题特色鲜明。我国节事活动众多,但多数节事活动知名度不高,举办届数不长,内容缺乏创新。歌舞晚会、明星献唱、招商签约等流程套路已经成为了目前大部分节事活动的惯例,节事活动主题雷同,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俨然成为了舞台表演,失去了节事活动的真正意义。成功的节事活动无不主题鲜明,经济文化结合紧密,比如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设计特色鲜明的节事活动主题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智慧,因为社区居民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最了解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能够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具体的做法可以是政府在确定节事活动主题和名称时,向全体社区居民征求意见,并对入选的给予奖励,或是成立节事活动社区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各行各业,由委员会承担与社区沟通,设计节事活动主题的工作。

节事活动运作的策划同样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节事活动中来,可一定程度避免政府过多干预,选择“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适合我国国情的运作模式。社区居民亲自参与节事活动的运作有助于提高其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为节事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很多赞助商会自愿捐助,社区居民出于对活动的热爱,心甘情愿交出会费等,企业,行业,民间组织凝聚力量,共同办节。另外,很多节事活动举办常常造成设施闲置和浪费现象,比如青岛的国际啤酒城,只在啤酒节期间对游人开放,造成了资源浪费。社区居民参与节事活动运作的策划,能有效地把社区居民利益考虑在内,充分利用闲置设施。

(二)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的营销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麦卡锡提出4P营销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对于节事活动而言,产品即是节事活动的中心主题活动和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衍生产品;价格主要是指节事活动门票等费用;渠道是指节事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在准确的地点、时间,以准确的数量提品或服务,节事活动的参加者获取节事信息和参加节事活动的渠道;促销包括广告宣传、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和人员推销等方面。

节事活动中心主题活动的确定需要社区居民的建言献策;政府在确定节事活动门票价格时需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利益,比如对本地居民门票减免等;节事活动组织者所选择的时间、地点对节事活动的举办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结合节事活动的特点选择,另一方面所选的时间和地点应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参与,比如把节事活动举办在交通便利的居民聚居地。在拓宽节事活动参加者渠道方面,同样离不开社区居民,具体的做法有:成立节事活动服务站,发放宣传手册和解答疑问等,开通网上订票系统以及鼓励旅行社、家庭旅馆、餐饮行业等加入到节事活动的宣传和订票服务中。

广告包括报纸广告、电台广告、电视广告、宣传手册等形式,它是一种高度大众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人们最常见的节事活动信息来源于报纸和朋友推荐,因此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撰写稿件文章、博客、向朋友亲戚介绍等形式宣传节事活动;营业推广是一种短期内刺激销售的活动,对于节事活动而言,可以通过发放赠品,试吃等方式进行,社区居民不仅可以对营业推广的方式出谋划策,同时还可以加入其中,渲染氛围,活跃气氛;公共关系是一种利用人际关系的促销方式,人员推销是一种面对面促销的方式,节事活动组织者可以鼓励非政府组织加入到节事活动宣传中,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成为节事活动的宣传使者。

(三)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的服务

我国的节事活动应改变以往带有较强的“官方色彩”的特点,通过社会公民的服务(志愿者)的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经费,减少工作人员,并且加强公众服务意识、动员全民参与,服务的内容可以包括节事活动期间的清扫垃圾、专家咨询协助、接待疏导游客、环境保护等等[5]。社区居民可以成立志愿者服务中心,为节事参加者提供存包、咨询、饮用水等服务;争对特殊人群,比如残疾人,建立服务队,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在节事活动期间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社区居民以表演者和参加者身份参与

社区居民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和发扬者,节事活动中具有当地特色的节目必将来自社区之中,节事组织者应鼓励社区居民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节事活动,比如单位、企业、学校、退休员工等都可以以个人或集体名义选送节目,节目必须彰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节事活动应有更多的环节留给社区居民参与,比如设置一些游戏环节,让社区居民参加,获胜的可以赢得奖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