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线上培训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培训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培训管理办法

第1篇:线上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导游自由执业;难题;对策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旅游局2016年5月下发《关于开展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从今年5月起正式启动在江浙沪三省市、广东省的线上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在吉林长白山、湖南长沙和张家界、广西桂林、海南三亚、四川成都的线上线下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

什么是自由执业?导游自由执业,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导游自由执业是指导游向通过网络平台预约其服务的消费者提供单项讲解或向导服务,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取导游服务费的执业方式。线下导游自由执业是指导游向通过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A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机构预约其服务的消费者提供单项讲解或向导服务,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取导游服务费的执业方式。

业内人士对“导游自由执业”这一重大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放开导游自由执业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大势所趋;取消年审制度,符合国务院近年来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为企业和从业人员减负的精神;导游证全国通用,是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违法行为的纠偏,值得肯定。”但由于导游自由执业涉及导游自身、企业(为导游自由执业提供线上、线下支持)、政府、导游协会以及游客多层面,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区将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能否尽早找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设计出科学完善的配套制度,对试点工作的成功与否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 导游自由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游客层面

2.1.1 线上推荐导游的可靠性问题。据调查,大多数潜在旅游者对网上找导游保持谨慎,感觉缺乏保障。“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游客,你会随便从网上选个导游,把你的吃、住、行都交给他吗?还是你更愿意找一家旅行社,让他把你推荐一个口碑和评价更高的导游呢?站在游客的角度看,在市场行为下,你的选择肯定是理性的。”

2.1.2 游客损害赔偿的维权问题。改革前,由于导游的过错导致游客人身及财产损害的,游客可以以旅行社为被告,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导游自由执业后,游客与个体导游直接建立服务合同关系或雇佣关系,只能导游个人。这需要游客掌握导游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相对于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旅行社,维权难度大为增加。并且,即使胜诉,对导游个人财产的执行难度也很大。

2.1.3 游客刑事犯罪防范问题。导游自由执业后,相对于作为旅行社员工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游客遭受个体导游刑事犯罪侵害的风险将会增加。导游在没有旅行社的监管且在异地游览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诸如强迫游客消费、侵犯游客人身权之类的侵权甚至犯罪行为。

2.2 导游层面

2.2.1 如何得到导游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进入导游自由执业阶段,导游要接受市场的挑选,而国内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执业导游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导游的执业推介相似度很高,在海量导游推介信息中,没有过硬素质、良好口碑的导游,要被游客迅速选中,绝非易事。

2.2.2 如何保证薪酬。《管理办法》规定:导游“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取合理报酬”这涉及到如何定价及如何顺利得到报酬的问题。由于自由执业导游“不得从事讲解、向导以外的其他业务”,因此其收费标准肯定比传统旅行社委派的导游要高。但具体怎么计算?根据什么来定?客人是否接受?支付导游费是在行程开始前还是结束后?如果导游服务结束后客人都不愿付费该怎么办?

2.2.3 导游自由执业责任保险和导游意外伤害保障问题的支付问题。《管理办法》规定:“参与自由执业的导游应具有导游自由执业责任保险,每次事故每人责任限额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鼓励参与自由执业的导游投保导游执业综合保险等商业保险,保障导游自身权益。”这两笔费用应该由谁付、怎么付?由于导游未来一年的带团数量和人数处于未知状态,如果保费由导游承担,导游带团收入又不抵保费的话,就会影响导游参与的积极性。

2.3 企业层面

在《管理办法》中,为导游自由执业提供支持的企业有线上、线下两大类,他们都要与自由择业导游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企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不可能向自由执业的导游收取太高的平台服务费,不然会降低导游的收入;二是若出现导游被投诉,企业有“先行赔付”的责任。风险大利润小,线上线下企业的积极性不会太高。

2.4 导游行业协会层面

导游自由执业,是把导游从旅行社推向了社会,实际处于半封闭式管理阶段,兼职导游已经转向了由行业协会进行管理,今后将有更多的导游由行业协会来管理。目前我国各地行业协会在导游权益保障、导游培训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没有起到导游与政府、旅游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未能及时解决导游的合理诉求和后顾之忧。

2.5 政府层面

导游自由执业后,不一定要经旅行社委派,可以直接与旅游者签订服务合同,没有了旅行社对导游执业活动实施监管和承担责任的环节,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对导游执业活动的管理难度和工作量都会加大。“明确自由执业导游的准入条件、执业范围、权益保障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明确参与试点的网络预约平台及线下机构进入和退出条件、契约规范要点及承担的资格审核、培训管理、保险和激励保障、投诉处理、先行赔付、突发事件处置责任等”将会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3 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对策

要解决导游自由执业存在的困难,需要试点区地方政府、为导游自由执业提供支持的企业、导游协会、游客以及导游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3.1 政府层面

3.1.1 要明确自由执业导游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办法》规定:“导游在开展自由执业试点的地区,可以自主选择从事自由执业或者接受旅行社聘用委派执业。”意思是说导游可以在不同的时段,分别从事自由执业或旅行社委派业务。导游自由执业只是开辟了一条导游从业的渠道,减轻了导游的负担,提高和丰富了旅游服务市场的供给水平。

3.1.2 要把好导游入口关并完善监管体系。首先,政府要把好导游的入口关。目前导游队伍总量达80万之众,实际从业大概30%,导游人数已经不少,因此今后要选拔优秀的人才,不断优化导游队伍的结构。除了要严格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外,还应该加大对持证导游岗前及在岗培训。其次,由于取消了导游年审,政府更应该加强宏观方面的监管(微观方面的管理交给旅行社或相关协会组织),对于违反相关法律、诚信度低,不能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的导游进行严格的惩罚措施,直至吊销其导游证,清除出导游队伍。

3.1.3 要为导游自由执业创造成长的环境。作为新生事物的导游自由执业,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得到导游、游客、涉旅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接受,需要试点地区政府强有力的推行。首先要支持建立便捷、权威的线上线下预约平台。线上平台应该全国统一,建议由国家旅游局与大型电商集团合作开发,各省市对接使用。线下平台涉及的三大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A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有较多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议由试点区政府开发线下导游预约智能系统,交三大中心对接使用。第二,是要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导游服务费定价和收取机制。要指导当地导游协会结合地区地点制定合理的导服费标准。第三,要建立完善“调解+行政执法+仲裁+司法诉讼四位一体的联合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导服纠纷。

3.1.4 要鼓励保险企业积极参与新的市场需求对接,开发新的险种。导游自由执业是针对传统旅游接待的变革,必将形成新市场,产生新需求。建议由试点区政府牵头,支持一家保险公司和辖区内所有线上、线下企业及自由执业导游对接,开发新的险种,满足市场需求。

3.1.5 要建立健全快捷高效的游客投诉处理和应急反应队伍。针对导游自由执业带来的市场监管和应急处理业务骤增的实际,试点区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快捷高效的投诉处理和应急处突队伍。

3.2 企业层面

为导游自由执业提供支持的线上、线下企业需注意以下两点:

3.2.1 要提高认识,增强试点的主动性。为采取散客游、自由行两大旅游形式的游客提供可选择的导游服务,将会直接增加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而大量导游“入驻”企业,必将带来大量商机。

3.2.2 要主动为导游服务。线下、线下企业与导游虽然是平等合作关系,但企业法人与导游个人相比,居优势地位,因此企业要放下身段,主动搞好导游自由执业的相关配套服务,用细致、周到、热情的服务,吸引导游“入驻”平台。

3.3 导游行业协会层面

进入导游自由执业阶段,导游行业协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1)要发挥好桥梁作用,导游协会不仅要起到导游与政府、旅游企业之间的中介作用,解决导游合理诉求,还要尝试着起到导游与游客之间的桥梁作用。(2)要着力探讨解决自由执业导游的后顾之忧,一些挂靠旅行社的导游一旦失去旅行社这一“靠山”后,最初有可能有一段时间不适应,担心生活工作没有保障,协会应尽力协助导游购置社会保险,增加培训和思想引导,让其安心在导游行业就业。

3.4 导游个人层面

3.4.1 要明确自由执业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性。自由执业,既拓宽了执业平台,又增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丢掉了压在身上的经济包袱,有利于导游个人全面发展。

3.4.2 要善于提炼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增强主动性。特别是线上、线下的导游情况介绍,一定要主动参与,字斟句酌,用煽情的图片和文字迅速抓住游客的心。

3.4.3 要热情周到地为游客服务,增强感染性。

导游要苦练内功,提高讲解、向导技巧,用细心周到的服务,感染游客,得到好评。(1)导游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融汇”学习。导游行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旅游业融入整个社会体系当中,导游必须跳出旅游看旅游、讲旅游,这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场意识,树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思维。(2)导游必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进入导游自由执业阶段,导游要接受市场的挑选,因而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才有可能被市场接纳。随着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专家”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导游必须紧跟形势,不断地在专业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4.4 自觉接受管理部门和游客的监督,增强纪律性。线上、线下平台拓宽了导游职业渠道,但由于与国家旅游局“全国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对接,也扩大了导游违规行为的负面影响。因此,自由执业导游一定要严格遵守《管理办法》和其他各类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相关管理部门和游客的监督。

3.5 游客层面

3.5.1 要慎重选择导游服务模式。导游自由执业,虽然给了导游直接为游客服务的计划,但这并不是游客选择导游的唯一模式,游客还是可以通过旅行社来选择导游。如果选择旅行社提供导游服务,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信誉度高的品牌旅行社;如果选择自由执业导游,一定要充分考虑导游的服务能力、经历和诚信记录,切不可只注重服务的价格。否则不仅损害游客权益,还会扰乱旅游市场秩序。

3.5.2 预定导游服务时,不管是线上导游还是线下导游提供企业,一定要与之签订详尽的书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约定违约责任。

结束语

导游自由执业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是一件大事,对整个行业经营模式结构冲击难以估量。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工作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是,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有科学完善的配套制度设计,试点工作就会顺利有序,如果制度设计存在失误和缺陷,试点工作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瀛波.导游自由执业吹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号角[J].法制日报,2016,2:15-6.

[2]黄恢月.导游自由执业与导游管理[J].中国旅游报,2016,2:17-C04版.

[3]罗嘉.导游可单干 服务质量如何保证[J].广州日报,2016,3:8.

[4]9省市试点导游自由执业 游客可网上“订购”导游.羊城晚报,2016年5月11日.

[5]全杰,赵琳琳,陈庆辉.导游可自由执业 业界开心市民忧[J].广州日报,2016,5,14.

第2篇:线上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摘要】地方教育管理创新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课题组在研究中总结、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主体性管理”、“发展性管理”、“资源管理”、“以评估为基础的管理”;探索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模式、“协作管理”模式、“亚单元管理”模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管理创新;理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 - 2384(2007)11 - 0006 - 04

“课程改革与管理创新”,主要是指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市、区县两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行政及相关业务管理方面的创新。

“课程改革与管理创新”的研究主体是地方教育管理的主体,包括市、区县教委各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市、区县培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市、区县研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管理自身的创新,而不是管理对象的创新。例如:“区县教师培训管理的研究”,就是研究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县教师培训的管理需要进行哪些改革,而不是研究教师培训如何改革。

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中管理理念、方式和制度所发生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管理者自身队伍状况的变化,以及与课改相关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研究的管理、培训管理、课程资源管理、评价管理等的变化。

在研究中,我们以北京市各区县课程改革的实践为基础,梳理出制约课程改革的管理问题,转变管理理念,探索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管理模式。同时,进一步审视各项管理政策,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组织制度,确保课程改革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认识成果

1.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教育管理创新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1)地方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变革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国一直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在短时间内转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长期习惯的理念和方式,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管理者率先改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必须率先做到以人为本,否则就丧失了领导课程改革的基本资格。新课程改革也使所有的管理者与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要求管理者必须和教师们一起学习,必须进行大量的调研,不能仅凭经验工作。

(2)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前提性工作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去做

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实际上都是在赋予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以更大的自。这种自的获得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两个前提:其一,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放权”,这意味着地方教育管理者必须真正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其二,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这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获得自的能力基础。为此,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推进的重要工作内容。

课程改革首先要求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而培训内容主要是围绕课标、教材和教学展开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地方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整合,为此各区县需要将教师培训部门与教学研究部门合并,以满足教师教学研究和学习相结合的需要。

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从理论上说,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但事实上,学校和教师都很难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拓展到学校之外。因此,地方教育管理者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及管理上必然要承担基本的职责。

为解决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出现了一种介于学校与区县之间的资源共享组织(如片教研组、学区等组织),这也要求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及时给予引导与规范。

2. 总结、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

“管理创新”在本质上是对“管理”这一概念的重新理解。

(1)“主体性管理”的理念和思想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样的提法,逐渐被“管理者与管理参与者”这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维方法,以及一个人“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主体”的多维统一的思想所取代。在教育管理中,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和组织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北京市崇文区的“主体性管理模式”和平谷区的“四位一体”督导评价模式,就是在这一理念和思想下产生的。

(2)“发展性管理”的理念和思想

过去, 管理常常意味着“ 使用”,重“使用”而忽略了培养。现在,几乎所有区县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将其培养纳入管理范畴;同时,在管理中强调教师和干部的自我管理。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在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履职考核时,特别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

(3)“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思想

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大家认识到,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承担管理地区教育资源的责任。管理者们开始考虑如何挖掘区内外各方面的资源。例如:北京密云县采取与高校联动的方式,借助高校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北京顺义区引进国外专业的英语教师培训机构对本区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等。

大家还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自然成为教育资源或者课程资源,其中要经历一个资源课程化研发或转化的过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在这方面对教师给予专业上的指导。

(4)“以评估为基础的管理”的理念和思想

管理首先是计划,计划的依据是什么?在研究中,北京东城区教委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将资源与需要、获取、使用联系在一起,将资源的“需要量”(或“使用量”)作为资源评估、再分配的依据,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计划依据问题的重要探索。

在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区县都采取了调研先行的方式,通过调研发现需求、发现问题,然后制定计划,培训之后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再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二、实践成果

1. 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

(1)“一体化管理”模式

几乎所有区县都将教研、培训、科研工作进行了整合,建立起了研训一体化的管理机制。这样,从事培训的教师和从事科研的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教学研究中;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必须思考和设计教师培训活动,站在教师培训的角度看教学研究。

这种管理模式意味着培训的责任要由原来的教研、培训和科研三个部门共同承担,这必然造成培训人员的分流和转型;它意味着教研部门教研员职责的重新定位,他们既要开展原来意义上的教研,还要负责指导某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另外还要设计区县相应学科教师的培训;它意味着科研人员如果不深入到教学和培训中,就可能丧失发言权;它还意味着地方教育管理者必然面临因管理转型和复杂度提高而带来的管理风险,必须进一步提高统筹管理的能力。

从结果看,各区县教育管理者都比较平稳地完成了这一因“一体化管理”而带来的机构和人员调整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区县研究确定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战略和措施,如北京燕山教委重新制定的“教研员职责”、顺义区教科室提出的顺义区科研工作“坚持四个服务,实施六个策略”的基本战略等。这些战略和措施大多是各方人员集体研讨生成的。

(2)“协作管理”模式

由于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多主体的需要以及资源组合的需要,所以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协作管理”模式。

例如:“联席会议”已经成为北京市教委和区县教委经常采用的一种商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被称为“联席会议制度”。

又如:北京顺义区提出的“协作-聚焦-探究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明确了教师培训中存在三种协作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的培训机构以及学员所在学校的“管理性协作”,专门的培训机构内部各部门、区域内优秀教师、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的“资源性协作”,以及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参与培训者的“实施性协作”。

(3)“亚单元管理”模式

过去,在区县教委之下就是学校了,现在出现了在行政上处于“区”和“校”之间的、介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管理组织。北京东城区教委将这一组织称为属于“亚单元结构”的“学区”:“在区域教育资源一次整合基础上形成的‘亚单元结构’,是在原有的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之间的一种以空间地域范围为界限,以地域内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为内容的新教育单元。在层次上,它处于‘区’和‘校’之间;在内容上,它处于‘区内全部教育资源’和‘校内单一教育资源’之间;在管理上,它处于‘区内条块化管理’和‘校内综合化管理’之间。这种‘亚单元结构’就是‘学区’。”

由于各校之间教研资源、特点、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大多数区县在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中,都建立了介于区教研和学校教研之间的“联片教研”组织。这种组织实际上也属于这种“亚单元结构”。

2. 初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制度

管理创新课题研究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新的管理规范和制度的出台上。而制度的制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本课题研究中,凡是研究得比较深入的子课题都初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制度。

其中有些制度,如:“东城区教育系统内学区管理办法”、“西城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考核办法与考核表”、“西城教育研修网协作组组长工作管理办法”、“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平谷区关于构建‘四位一体’督导评价体系的实施意见”、“海淀区2006 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崇文区学校自我评价制度”、“延庆县中小学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等,都是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制度。

三、反思与建议

1. 反思

“课程改革与管理创新”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的研究是伴随课程改革推进而进行的。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例如:在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上,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思想。但是,当前大家有关课程资源开发讨论的焦点往往是学校应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学科教师应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这实际上是把学校和学科教师当做课程资源开发的当然的第一主体。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校和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是有限的。另外,地方在进行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认识到,对三级主体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应进行更加明确的划分。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需要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再如:海淀区从2002 年开始进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聘请了很多专家,动用了很多资源,也取得了很多收获和积极的成效。但是,在中国长期形成的“一张卷子定终生”的考试文化下,在知识分子密集而他们又大多是考试制度的受益者的海淀区,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与升学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操作过程如何设计等问题,都是触及学生和家长利益的瓶颈问题。这种瓶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是一个从教育问题链接到社会教育问题、社会教育文化问题、社会文化问题的问题链。这样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的时间。

2. 建议

(1)要加强地方教育管理研究

第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程度越来越高,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当前管理实践中已出现大量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但缺乏总结、提升和交流,这使得管理者在有些方面仍然各自探索,缺少借鉴造成重复。第三,在许多研究中,常常注重对管理对象的研究而忽略对管理自身的研究。

(2)地方教育管理研究要与课程改革同步

第3篇:线上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赴日研修;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作者简介:向洁(1979-),女,湖南常德人,长沙学院外语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42-02

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院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下达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实践教学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影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只有在大量的外语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外语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外语实践的机会。

长沙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实践能力,并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日语实践教学环境。希望通过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增加学生的日语实践机会,提高日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并及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一、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功能

1.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形式

目前,日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校内课程实习基地主要由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等构成。

2.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各种形式的主要功能

(1)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感受到日语的实际性和实时性,日语专业建设了卫星天线和有限电视系统。目前,外语系所有教室均已完成电视和广播电台等硬件设施的配置,并积极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外国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例如,定期收看日本NHK电视台的1套新闻节目,并配有教师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日语听的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2)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在这里,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而课后,实验室又可做普通的语言实验室使用,配有多种教学资料、各级别的考试资料以及内容丰富的外语学习软件,学生可根据需要及实际水平,利用这里的语言实验设备,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语言训练。

(3)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湖南省首创的,集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小型报告厅和文化演习室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实验室。内部采用和式房间的装修风格,并配有人形玩偶、和服、茶具等传统日式风格的装饰物。日语口语、日本概况、日本礼仪、语言演习等课程均安排在这里进行。另外,日语专业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承办者――日语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定期在这里播放日文原版电影或专题节目,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真实语言能力的培养和熏陶。而日语角也会在这里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生可就任何话题用日语交流,并配备一名日籍教师做辅导。

(4)同声传译实验室。为了把翻译理论付诸实践,日语专业已建成同声传译实验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室是一个具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制作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室,具有教学、考试、自主学习和会议管理等四大功能。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同声传译设备模拟真实会议场景,让学生进行跟读、概括及口译实战练习,同时可以实时录音,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选词,如何用口语表达等一些口译技巧。可以实现多人同时进行口译和同声传译的考试,节省了时间,实战性更强。在自主学习功能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软硬件资源,进行口译、同声传译和听力等练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使学生更加熟悉会议的模式。

(5)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这里备有多语言、多种类的外文期刊、报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查阅最新印刷版的外文文献,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6)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和规定的网址,利用该信息中心现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后网络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最真实、最现代、最实用的日语;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独自完成老师规定的日语读、写、译能力的训练。目前,综合日语、日语口语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电子课件、课后习题、试题库等均已上传,可供学生在线或下载使用。

3.日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及主要功能

日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先后开辟了国内实习基地6个,海外实习基地21个,在人才培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建设国内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拥有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制造(南海)有限公司、长沙佳程国际酒店、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等数个条件优越的实习基地。以东芝公司为例,我们努力探求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和共赢点,此次合作正是对校企合作形式的积极探索。日语专业学生在生产线上实现了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辟海外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与日本株式会社JTB公司合作,与日本南串本ロイヤルホテル、コガノイベイホテル等21家宾馆、酒店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分批派遣学生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带薪实习,而这种全免费、带薪金赴日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湖南省尚属首例。赴日酒店实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更接近于实际就业。它在研修内容及组织、人员选拔方式、赴日保障及安全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均密切结合当前国内日语院校教学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就业实习的实际需求,是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职场特点,增强日语能力的海外实习项目。

国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对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日语专业学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赴日学生在日研修情况受到了中日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次被日本的新闻媒体和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取得了重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实践研究成果对我国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实践教学方案是确保实习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

日语专业在制订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为此,日语专业在时间上充分保证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国内学生实习期不少于半年,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海外实习学生实习期为一年,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

为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日语专业制定了《长沙学院日语专业实践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日语专业国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海外出国实习学生选拔培训管理办法》、《长沙学院日语专业海外实习基地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报名、培训、选拔、面试到赴日手续办理、赴日前培训以及赴日后信息反馈等,环环相扣,做到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日方也制定了《实习制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对每天的日语学习、实习工作和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创造实习生安心学习的环境;建立实习日志制度,定期由指导员或日方负责人记录意见,了解实习生的动态,从而达到及时沟通、互相交流的目的。

另外,《外语系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规定》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等实习活动,并确定了各项实习活动的时间、负责人、实习程序等实施细则。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按照培养方案将实习活动编入开课计划,由日语专业自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平时学习的薄弱点,锻炼了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效果良好。

三、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是对日语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佳检验

日语人才培养具有适应行业需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等特点,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充分体现这些要求。既有的评价内容多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评价方法仍以纸笔考试为主,很少采用体现多元质量观要求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化,尚未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中国高校力求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结构,轻实用性、跨学科、社会导向”的教学模式,希望建立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元化、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崭新的评价机制。纳入用人单位的评价,形成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这一思路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日语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在学校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须认真填写《考试成绩分析表》,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包括题量是否适中,难易是否适度,成绩是否客观,考试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等,并针对问题和差距提出解决办法。而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代表座谈,既要求学生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也要求他们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用人单位的参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和学校需共同参与评价。实习结束时,由实习生填写实习成绩报告表,然后由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相关考核成绩以及组织纪律、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60%,学校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40%。以海外研修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海外实习包括在日本国内的集中培训(实习前研修、实习后研修)、实务性研修(宾馆酒店实习)和学生自修(每日研修日志),最终通过总结研修,得到JNTO和JTB公司的公正评价,对合格者颁发日本企业认可的结业证书。

这种评价方式建立了校企双方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对话机制,将实践能力明确纳入教学评价的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更客观的结论,而且为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导向和依据,有利于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日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仍是日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已步入成熟期,语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经从“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构造类型”转型到“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相比之下,我国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尽管人们已经改变了“为了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教学观,逐渐把目光转向了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它的交际功能上,但对日本的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他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却不甚理想。在与日本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在恰当场所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或者不自觉地用中国的文化标准衡量日本的文化,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因而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摩擦。究其原因,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原则和测试评价等没有针对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进行描述,只能靠教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语言、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即以建设国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日语语言环境中实地实习为突破口,带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教学体系的系统变革,将实习环节纳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跨文化接触的适应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日语使用的社会环境,为日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实践依据,有助于日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