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商业化运营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化运营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化运营定义

第1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豆瓣在行业内被认为是“慢公司”的典范,但阿北说:“其实我们并没有故意要慢,而是豆瓣的模式没有可参考的样本,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摸着石头过河。创新产品实际上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包括体会新模式的时间成本,要多花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将模式稳定下来,之后再进入一个健康成长的阶段。这段时间你自己在折腾、在试错、在观察,可外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好像很慢。”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

豆瓣非常重视用户体验,也许很多人眼中的用户体验是功能设计层面上的,但在豆瓣不只如此,豆瓣觉得,用户体验有更深层次的部分,并把它定义为用户价值。阿北说:“所谓的用户价值,就是从长期来看你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价值,说穿了就是你是不是有用。这将决定用户在两三年后还用不用你的产品。因此,我们最早定义豆瓣的时候,就想它首先应该是有用的,其次才是用户体验。”

豆瓣知道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所以它并没有将力气花在一些花哨的噱头功能上,而是努力提高用户的便捷性。例如算法,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清理一些不太真实的数据,豆瓣并没有介入内容层面的直接交易。豆瓣三百多人的工作团队中,超过半数都是工程师,他们日复一日的完善着豆瓣的算法,试图理解用户每一次点击、标记、发言等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并最终为用户带来最匹配的推荐结果。

每一个豆瓣用户,都有一个独立围绕着他的数据库,通过人机交互,豆瓣将完全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顺次展开,其中也会有些商业内容,但因为“精准”,豆瓣用户对于商业内容的接受程度比其他平台更高。

豆瓣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豆瓣的所有功能里,你最喜欢哪些?”结果,“广告”竟然进了前10名。这就涉及到了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阿北说:“我一直不觉得二者间有本质的冲突,逻辑是这样:当你只看用户体验,不看商业时,其实容易产生冲突,可如果豆瓣能产生足够的用户价值,对用户的实际生活有帮助,用户价值自然会成为商业价值。所以,如果产品只有好的用户体验,却没有好的用户价值,做商业化就会非常困难,当商业化的东西伤害了用户体验,这两件事就无法调和了。豆瓣做的事对用户有很多价值,用户每次在豆瓣上发现一本书,他决定要买的时候,豆瓣就不仅给了他价值,也给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社产生了价值,给书店产生了价值,就这是豆瓣产生的商业价值。”

豆瓣的发展过程和用户需求是一致的,每个新功能都有最佳的用户体验的方式去优化它,而它又和用户价值黏合得很好。

商业化发展

为了保护豆瓣的生态环境,豆瓣在接受投资时也有所挑选,投资方必须尊重并相信豆瓣的运营策略,所以豆瓣才能一直保持着慢却稳重的速度。

第2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业务 数据资产管理流程 端到端业务流程

1 引言

2015年,在“互联网+”战略及创新氛围的带动下,三大运营商均已完成大稻萦τ贸【按幽诓坑τ米向外部变现的破局。2016年以后,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正逐渐走向规模化和商业化。在大数据业务的规模化商业化运营过程中,运营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运营全流程,从数据资产管理和大数据端到端业务流程两条管理制度流程,详细剖析运营商开展大数据业务所面临的困难,并针对这些困难提供出优化提升的管理建议,以期为后续大数据业务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2 大数据业务管理现状及相关理论介绍

2.1 大数据业务管理现状

运营商在开展大数据业务过程中通常会涉及两条流程支线:数据资产管理流程和大数据端到端业务管理流程。

如图1所示,在大数据端到端业务管理流程方面,大部分运营商已形成了前端部门收集汇总大数据需求,后端部门与外部支撑厂商进行大数据应用功能的具体开发实现的端到端业务管理流程。

如图2所示,在数据资产管理流程方面,大部分运营商仍延续传统的采集存储规则,并未形成针对大数据应用的系统性的数据资产管理流程及制度。完整的数据资产管理是包括针对数据的计划、规范定义、采集存储、提取使用、盘点维护、数据清除环节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目前大部分运营商的数据管理仅包含采集存储、提取使用、数据清除环节,且现存管理制度不适应大数据业务特征,制度有效性受限。

2.2 BPMMM和数据质量管理评估维度

(1)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

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BPMM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是用来评价并提高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水平的模型,包括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如图3所示,BPMMM的外部结构划分为初始级、可复用级、已定义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五个层级。

BPMMM的内部结构则主要用于判断组织所处的成熟度水平,并分析未来改进方向。内部结构分为成熟度级别、管理领域、关键指标和典型行为。内部结构将外部结构的每一级别细化为战略与组织文化、业务流程管理活动、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及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和IT管理六大管理领域,模型进一步将每一个管理领域划分为多个关键指标,用于阐述在该领域所关注的业务流程管理重点,最后将利用各关键指标的典型行为,区分出这些关键指标在不同的成熟度级别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判断这些关键指标所处的成熟度级别。

(2)数据质量管理评估维度

在数据质量管理评估维度中,针对数据的改善和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分析、数据评估、数据清洗、数据监控、错误预警等内容;针对组织的改善和管理,主要包括确立组织数据质量改进目标、评估组织流程、制定组织流程改善计划、制定组织监督审核机制、实施改进、评估改善效果等多个环节。任何改善都是建立在评估的基础上,知道问题在哪才能实施改进。通常数据质量评估和管理评估需通过以下六个维度衡量:

1)完整性:完整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丢失了或者哪些数据不可用。

2)规范性:规范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未按统一格式存储。

3)一致性:一致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的值在信息含义上是冲突的。

4)准确性:准确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和信息是不正确的或者数据是超期的。

5)唯一性:唯一性用于度量哪些数据是重复数据或者数据的哪些属性是重复的。

6)关联性:关联性用于度量哪些关联的数据缺失或者未建立索引。

3 大数据业务面临的困境

(1)运营商大数据业务运营管理流程成熟度分析

运营商普遍已形成可复用的业务运营管理流程,部分在大数据业务领域较为领先的运营商已经建立了独立的部门甚至子公司对大数据业务进行管理和协调,也有少数运营商建立了大数据业务开展的流程管理规范。但目前各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管理规范还较为粗放,未能全面切实地指导大数据业务的开展。并且,仍有大部分的运营商未确定大数据业务开展的组织形式。因此,根据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管理流程目前正处于从可复用级成熟度水平向己定义级成熟度水平过渡的阶段,管理流程水平仍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2)端到端业务管理流程问题分析

运营商大数据端到端业务流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需求沟通确认、数据建模及提数环节。

在需求沟通确认环节,由于前端业务人员与后端技术人员对数据资源的理解视角及沟通方式存在差异,导致跨部门沟通效率低下,进而导致需求沟通环节冗长、反复。

在数据建模及提数环节,由于数据资产定义及分级分类规范的缺失以及数据质量管控制度的缺失,导致提取数据无法满足建模需求,需调整数据模型并补充提取数据。

除此以外,运营商当前大数据业务需求满足流程缺乏系统的有效支撑,大量工作需人工手动完成,严重影响大数据业务响应速度。

(3)资产管理流程问题分析

数据资产管理流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规范定义、采集存储及提取使用环节。

在规范定义方面,运营商普遍还未形成公司级的数据资产定义及分级分类规范,直接导致数据开放策略、数据采集存储策略、数据质量管理策略无从制定,影响数据资产长期积累及大数据业务的拓展。

在采集存储方面,绝大多数运营商仍延续传统数据采集存储策略,未依据大数据业务需求制定数据采集存储策略,导致数据采集及存储质量无法满足大数据应用需求,某些大数据需求数据甚至未能采集和存储。

在提取使用方面,运营商普遍未建立完整的数据质量管控制度。从数据质量管理评估的六大维度来看,运营商数据,尤其是传统业务对其质量要求较低的网络域数据,存在数据采集、录入、存储随意导致数据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等多重问题,无法满足大数据应用的需求。例如在位置信息方面,小区经纬度信息存在大量的经纬度填反、数据缺失现象,基站名称存在拼音、底直嗦搿⒆址等多种形式并存导致数据可用性差等情况。

4 应对策略建议

本文对运营商大数据业务运营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追溯、分析发现,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公司级数据资产定义及分级分类标准规范缺失、数据质量管控机制缺失及系统缺乏有效支撑三类。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给出优化改进的思路:

(1)建立公司级数据资产定义及分级分类标准规范

针对需求沟通过程中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以及不同系统管理人员之间存在沟通协调壁垒的问题,运营商应建立公司级数据资产定义及分级分类标准规范,划定关键数据资产范围、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分级分类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操作规范。公司范围内关键数据的规范和统一,将减少业务分析人员针对数据的研究时间,帮助分析人员更有效的决策,并能够弥合业务人员和IT人员之间的分歧,提升跨专业沟通效率。

(2)搭建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针对运营商在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数据建模及提数流程反复问题,各运营商应按照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步骤,制定适合于本公司的循环迭代式数据质量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数据质量的阶梯式上升。具体来讲,各运营商需要在计划阶段根据大数据业务的特征和需求制定数据质量标准,基于该标准开展数据ETL工作流程,在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控和度量数据质量水平,发现问题时执行数据质量即时解决方案并将问题进行记录备案。

(3)建立可视化、自主化、模块化的数据流管理体系

最后,针对运营商系统支撑能力弱、支撑效率低的问题,运营商应建立可视化、自主化、模块化的数据流管理体系,通过对产品形成过程的可视化监督强化对大数据产品最终质量的管控,同时通过自主化、模块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大数据业务的快速响应能力。

1)可视化:业务建模所需的数据从需求端到数据源的数据流及数据血缘关系直观可见。

2)自主化:在清晰定义的数据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自动调度及更新。

3)模块化:专业化模块分工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在各模块之间设置沟通协调人员,确保模块之间信息沟通及时顺畅。

5 反思与结论

随着大数据行业竞争程度的逐渐升级,大数据业务成功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已经慢慢由数据资源优势转向了应用及运营能力优势上。运营商拥有体量巨大、维度丰富的数据金矿,但如何开采这座金矿、将金矿变成抓得住的价值是所有电信运营商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数据资产管理和大数据端到端业务流程两条管理制度流程,分析了运营商开展大数据业务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优化提升的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 曹鲁. 大数据业务在电信运营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新通信, 2016(16): 115-116.

[2] 孙丽弘,赵韩子. 关于移动数据业务精益运营体系建设的研究[J]. 现代电信科技, 2016(1): 29-32.

[3] 金天骄. 运营商大数据业务规划思路研究[J]. 互联网天地, 2015(2): 58-62.

[4] 邵珠峰. 移动数据业务运营支撑系统(MDSOSS)解决方案[J]. 信息系统工程, 2013(7): 38.

[5] 刘洁,王哲. 基于大数据的电信运营商业务精确运营平台的构建[J]. 电信科学, 2013(3): 22-26.

[6] 郭培勇. 数据业务深度运营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1.

[7] 连洁. 基于XPORT的多路数据转发单元的设计[J]. 无线电工程, 2014,44(8): 41-44.

[8] 郭小宁. 数据业务深度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8.

第3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短短两年,微信热得发烫,截至上半年,它的用户数已接近4亿,月活跃用户超过1.9亿,微信公众平台已有100万公众账号。其海外版本WeChat的用户也已超过7000万,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滚雪球式的用户规模增长及巨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造就了“微信红利”,以至于在全球最大广告集团WPP今年公布的全球价值排行榜中,腾讯首次超越社交巨头Facebook,位列第21位。

就连腾讯的老对手奇虎360董事长周鸿也感慨:“微信在无线上已经是一个单极世界,它已经成了《黑客帝国》里无所不在的Big Brother。”有开发者称,目前微信所占用户时间与用户手机上的其他所有APP之间的比例已达6∶4,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微信如何商业化已是万众瞩目。但在7月3日的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并未推出微信5.0正式版。

有腾讯高管称,微信平台目前是无规则状态,一些放出去的权限正收回重放,具体规则尚在酝酿中。“微信团队害怕失控,他们现在手里抓了一把好牌,却总要力求稳妥,慢悠悠出牌,而我们只能干着急。”一位开发者难掩失望。

腾讯究竟在想什么?创业者又能做什么? 被动商业化想象

中国互联网只有两种商业化模式屡试不爽,一是流量广告,二是游戏。只要微信放开它最核心的价值资产——4亿用户的社交关系链,强大的用户流量导入就会让商家赚个盆满钵溢。但由此带来的垃圾信息推送、信息过载等问题,将会严重挫伤微信的用户体验。

“微信团队认为自己必然能做到10亿用户规模,所以现在就放开关系链,只能是把事情做小了。”有接近微信团队的人士表示,微信处在用户体验与商业化的两难抉择中,“现在更多是一种被动商业化,以适当的妥协安抚各方”。

对急于在微信商业化过程中分羹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方式。

由腾信电商控股公司(ECC)较早介入的微信电商化尝试,一波三折。模仿淘宝系开店模式的微购物商城平台因后台简陋、转化率过低,目前已陷入窘境。而由移动生活电商团队主导的线下O2O业务也走过一段弯路,初期曾摸索按会员数收费、单店收费等盈利模式,但效果不佳,最终该团队的发力方向已调整为向企业提供定制化的CRM(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

微信平台逐渐变成了一个谨慎试错的实验器皿,各种想象仍在继续。

“找你妹”游戏的开发商热酷公司CEO刘勇表示,一旦微信开放游戏平台,前期的流量导入虽然会非常谨慎,但12个月内便能达到30亿元的市场规模。

理论上,微信还可以推出以付费表情为代表的会员虚拟增值服务。与微信类似的日本即时通讯类应用LINE,去年4月就推出了表情商店“Stamp”,四个月内赚取了3亿日元。截至今年一季度,付费表情业务营收1700万美元,约占公司总营收的30%。

除了游戏、电商、行业解决方案等变现路径,外界还希望微信构建一个Light App store平台(轻型应用商店)。

与手机APP应用相比,微信上的公众账号其实是一个基于Html5页面的轻应用,它无需下载应用到本地,又能实现部分轻型交互功能。该模式的盈利核心是平台流量导入以及收益分成,想象空间巨大,但微信官方至今守口如瓶,也未向公众号提供分类、导航服务,微信内支付亦没有全面打通。

有酒店行业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透露,微信团队早期与之沟通过让用户付费关注公众号的可能性,后来再无下文。

在影视音乐、付费文学等文化领域,微信也具有商业想象空间。 2B生意的设想与担忧

在被动商业化之外,微信亦有自己的计划。

在互联网业界有这样一个比喻: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住在同一座山上,QQ用户位于山底到3000米海拔的地段,新浪微博用户与之稍有交集,但主要居于3000米-5000米的中间地段,而微信却可以从高到低全面覆盖。

“3000米以下的用户可以靠游戏、会员增值服务等B2C业务收钱,3000米以上的用户价值虽高,却不好收钱,唯一的突破点在于B2B业务。”有接近微信团队的人士称,微信的切入点是帮助传统企业实现移动信息化转型,而绝非“卖广告”。

腾讯副总裁张小龙的设想是:微信可以提供一种更便捷的方式,让任何人、任何企业轻易地通过微信提供服务。

微信已延伸到航空、银行、基金、证券、保险、政务、电信运营商、媒体、IT、快递、制造业、酒店等十多个行业,未来还会在餐饮、房地产、购物商场、KTV、景区等再树一批标杆。

微信可以提供会员卡绑定、CRM、客服、统发消息等通用模块服务,以及与各行业业务密切相关的定制服务等。为了提速,微信并未向首批合作企业收费,甚至一度有过企业送钱微信拒收的传闻。

张小龙还有一个更大的远景:微信解决了人和人的通信问题,我们还希望微信解决人和企业的通信问题,甚至人和设备的通信问题。

微信5.0版虽未正式,但其内测版的新功能已部分外泄。该测试版本强化了“扫一扫”与“摇一摇”的功能,可以扫描二维码、文字、图片、实时街景等内容,还能摇出音乐与视频内容。此外,据腾讯内部人士称,微信5.0正式版将全面打通微信内支付。

外界评论多认为,新版微信将“横扫一切”,可装下个人与企业的社交、营销、商务、生活等几乎大部分需求,甚至以物联网方式助推智慧家居、可携带智能设备等领域的创新。这与张小龙的期许多少有些吻合。

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必然要损害一部分短期商业利益。

在微信5.0版本,微信公众账号将被分为订阅号与服务号两类,订阅号可每天群发一条消息,但会被折叠到一个“订阅号”文件夹中,而服务号的消息可显示在聊天列表中,也可以即时提醒用户,但群发消息每月只限发一条。限制消息群发,必然使平台的营销价值降低。

这一做法与日本LINE公司截然不同。后者已开始向企业用户推广“官方账号”,每年收取6690美元的使用费,并要按照信息条数收费。

“LINE这样做等于没有商业化,仅靠广告模式,会损害用户体验,也承载不了更多品牌企业入驻。”有腾讯内部匿名人士称,没有大公司愿意只做管道,消息或媒体式营销不是微信未来的重点。这就意味着,微信不会为入驻商户提供过多的导流拉新(客户)服务。

除了营销受限,转化率低同样困扰着入驻企业。以今年颇受追捧的电商品牌唯品会为例,其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近20万,但日订单数仅200单左右。

“微信的流量转化逻辑目前存在问题。要买东西就必须先关注商家账号,但你关注多了,就得忍受商家的信息轰炸。”一位资深电商人士称,转化率低只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是,微信缺乏一套类似淘宝客的流量转化机制。 入驻商户怎么办

“企业要从过度营销的乱象中清醒过来,不能老想着以短、平、快方式大量拉新和迅速提高销量。”布丁酒店市场部高级总监章蔚称,微信是个好工具,但用好它需要花心思。

布丁酒店的微信公众号拥有57万粉丝,APP激活用户约23万,但前者每天仅260个订单,后者的日订单数超过1000单。微信的订单转化率并不突出,不过抽样数据显示,微信用户的二次购买率要比其他渠道高出15%。

章蔚称,布丁酒店利用微信提供的CRM管理后台,可分析用户属性、行为习惯和特殊偏好等数据,做一些精准营销,比如按照消费次数提供定向促销信息,在用户结婚纪念日、当爸爸纪念日等日期发送温馨问候等。

万达大歌星副总经理刘波则表示,现在已很少进行过度的信息推送,转而寻求将CRM、收银、订房、点餐等业务系统迁移到微信上来。目前,万达大歌星在全国55个城市拥有74家KTV门店,今年1月驻微信的微生活平台后,微信粉丝数已接近100万。

系统打通后,万达大歌星可对用户的消费额度、分布区域、年龄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并通过消费积分累计、兑换奖励等方式提高用户忠诚度,而用微信点餐、订房等特色服务也更适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最终,万达大歌星亦希望用户能够沉淀在微信公众号上,而非一种纯商业信息的推送。

“微信公众号给消费者的感受其实是商家给的,这需要企业有足够的IT能力与现场运营能力的支持。”刘波称。

腾讯内部人士表示,CRM运营是各企业的事情,微信只是提供对接入口或提供简单的服务模块,“完全寄希望于微信,企业是没法做好CRM的,最终效果还是要分行业、分企业、看运营”。

现实的窘迫之处在于,除航空、金融等行业外,大部分中国企业的CRM能力薄弱,这也导致了很多企业“误读”了微信CRM的效用,将其泛化为拉新促销,而不是用精细化方式提升用户消费频次与品牌忠诚度。

有旅游行业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士表示,微信并不想放开社交链条,企业要在上面做生意,只能自己拉用户,并跟随微信的规则做调整。

事实上,微信希望企业可将线下用户迁移过来,所有数据都沉淀其中。但上规模的企业都比较谨慎,它们看好微信的规模效应,又不想被单个渠道捆绑,尤其是财务系统对接会更加谨慎。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加隆最近也在呼吁,应当对微信生态进行适度管制。招行信用卡中心的微信公众号自今年3月28日上线,仅用两个月就获得了100万粉丝关注。用户在绑定信用卡后,可以获得包括交易提醒、设置还款,以及查询账单、积分与额度等服务。

目前,招行信用卡公众号约90%的服务由后台机器人自动回复,此举极大降低了招行的客服费用支出。一旦其交易提醒功能完全替代短信提醒,每年或将为招行信用卡节省22亿条短信费用。

头疼的问题是,招行信用卡有2000万用户,一旦微信粉丝数从100万做到1000万,客服系统、服务机制等很多方面都需迁移,就属于重大投资决策。

“我们和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有联系,不幸的是合作过一段时间后,就看见它衰落,它衰落了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刘加隆称,很担心微信出现群体性的不理,那么微信生态就会崩溃。 微信创业伪命题

随着微信商业化路径的逐渐清晰,曾经最令人期待的微信游戏平台,却变成了最无望参与的“游戏”。

5月8日,腾讯宣布将推出“腾讯移动游戏平台”,整合旗下微信、手机QQ、手机QQ游戏大厅、手机QQ空间等各个移动平台资源,并称在6月正式公布平台开放细则。不过,该开放细则最终没有如期公布,微信游戏开放平台目前亦只是一个被隐藏的组件而已。

去年4月,腾讯以4.032亿元入股韩国手机聊天应用KakaoTalk的开发商Kakao。Kakao公司一度亏损超过7600万元,但去年7月推出移动游戏平台后,迅速扭亏,其秘诀就是开放自身的用户关系链,加入用户游戏排行榜、道具购买及互赠等功能。

该模式一度被解读为微信游戏平台的雏形。今年4月,有三款由腾讯互娱团队低调试水的微信游戏内测产品被曝光,旋即激起业内反弹,批评腾讯涉嫌抄袭的声音一度上扬。

实际上,KakaoTalk游戏平台的首批游戏下载量在突破1000万后,目前已下降到100万量级,而腾讯互娱对微信游戏的研发也转入对外静默期。

直到6月下旬,腾讯互娱才宣布签约《水果忍者》《神庙逃亡2》《Moon Wolf》《神魔之塔》等四款海外精品游戏的开发商,并引入微信游戏平台内测。7月8日,由腾讯自研的游戏产品《天天连萌》将进入删档内测阶段(测试完成后会删除游戏玩家的所有档案记录),内测用户可以使用微信和QQ号码登陆,并可在微信内支付购买道具。

但这一切暂时与国内的游戏开发商无关。触碰科技陈昊芝曾撰文称:“(腾讯)如果要保持高利润,一定是先让自己的产品获取100%的收入,然后是裙带关系,然后是投资关系,然后是‘开放’,这个时候已经是拼缝了。”

类似的利益梯次分享链条,或许会出现在微信其他的商业化领域中,如微信代运营。

“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极为粗糙,只能看到粉丝的属地、名字和头像,我们只能依赖第三方平台来进行运营。” 广东一家女装品牌的电商负责人表示,其微信公众号已经实现了与新浪微博、淘宝旺旺账号、淘宝微淘等平台的打通,同时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商品橱窗展示、订单物流信息查询等操作。

除了对接主流的SNS平台以及淘宝平台,该女装品牌的微信公众号还拥有微信自定义菜单,该菜单位于微信公众号对话页面底部,运营者可以放置一些二级按钮供用户点击。

值得注意的是,该菜单的接口并非所有的代运营商都能拿到。一位北京的微信代运营人士称:“有接口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我们要不到。”他表示,这种竞争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就因为这么一个菜单,自己被抢走了很多客户。

该人士称,腾讯内部公司未来会更多依赖与代运营商公司的合作,“但这种资格不是随便就可以给你的”。

实际上,微信向外界推荐的首批企业几乎都已成为行业明星,很多同行慕名而去,希望它们帮做微信代运营,甚至有人愿意出十几万元的费用购买相关的系统软件。不过,微信团队并没有放开对代运营的资格把控,相关的代运营标准也还在制定当中。

“微信不排斥第三方合作伙伴,但你做不好,哪怕是腾讯内部公司也会被回收接口资源,只有实力强的团队才活得好。”有接近微信团队的人士称,阿里巴巴是完全开放的方式建生态,但腾讯以产品见长,更喜欢有选择的开放方式。

有社交应用创业者表示,微信创业成本较低,一个移动APP的研发周期是2个-3个月,做一个微信的轻应用一个星期都不到,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不需要重新学习代码就能迅速转换,这导致了大量的开发者正涌入微信平台。

问题在于,微信不放开社交链条,也不提供分类与导航服务,大部分开发者首先需要自行解决推广问题。该创业者称,其微信公众号只需要100万用户就有可能达到盈亏平衡点,现在却仅有3万多粉丝。

第4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博客的商业价值

中国博客网和博客中国是当今我们国内博客势力的两个主要代表。根据方兴东的说法,博客网站是“博客+门户、精英+草根,目标是超越新浪”。可以看出,他的目标是整个网民群体。目前,全球参与博客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之众,而且每5.8秒钟,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进来。此外博客还带来潜在用户,博客内容在博客托管网站上,这些网站往往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这样,优秀的博客内容会吸引大量潜在用户浏览。

博客网站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吸引特定客户,并建立很好的忠诚度。博客网站作为媒体平台,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吸引特定客户。尤其是某些领域的优秀博客,可以吸引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群体。对于那些急于想打开市场或是关注高科技受众的行销商,这无疑是博客最大的商业价值所在。中国博客网副总裁张本伟说得很清楚:“博客是群体文化,在这里有博客欣赏的人也有崇拜博客的人,这种氛围使大家愿意来。因为黏稠度高,依赖性就会强,呆在这儿就很难走。”

博客最准确地诠释了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站在商业角度观察,蓬勃发展的博客已经具备商业运作的基础。博客工具所体现出的及时、交互的特点,以及博客内容传播的广度、深度,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商业博客也许也会在未来普及。就目前而言,网络广告、移动博客是博客的主要收入。将来也许除了综合内容的博客,会逐渐涌现行业性、专业性的小众化博客,“将来博客网站的内容被媒体转载,网站和作者都会得到回报,实现一种共赢的局面;甚至于利用一群有思想深度的博客们,做出一份媒体产业”。

博客的商业模式

博客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很多关注。就目前而言,博客如何赢利不仅在国内,即便是在国外也没有明晰的赢利模式。博客网站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吸引特定客户,从而获得广告收入。然而,中国国内的博客网站广告量不多,广告费也很便宜,所以没有多少收入。博客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商业化道路。也许中国博客网高级副总裁张本伟的预言将是中国博客的必经之路:“通过以博客圈子为中心,细分博客群体,开展一些周边的商业合作,将有效的商业服务送达到有效的博客群体中去。只有这样,BSP(博客服务提供商)才有可能逐步实现赢利”。

以网络广告为主的传统互联网赢利模式是博客服务商最现实的选择。中国博客网、博客中国、Blogbus等博客托管服务提供商(BSP)通过为博客们提供免费的blog空间,吸引了大批用户,同时用户聚集成的庞大网站流量,成为这些blog服务提供商招揽网络广告主的手段。惠普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广告主开始在博客中国网站网络广告,这意味着Blog开始吸引广告主的目光。

增值服务是Blog服务商保留用户并实现收费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企业博客应用、移动博客等商业创新领域,为用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域名绑定、功能分类、移动等等。全球最大的中文博客网站中国博客网宣布将以收费形式推出M-RABO和RABO两项新业务。而后,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表示,必须考虑到一个环境问题,现在众多的服务,例如手机、短信、彩铃、游戏等等都在盯着用户的钱包,用户在纷繁的收费项目的干扰下,会不会为博客买单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说可以从广告中收费,不过这方面的收入可能仅及网络广告总费用中的一部分。很明显,博客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并且目前对Blog传播效果的评价、监测也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博客网站获得广告支持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单纯靠广告发展。因此,博客服务商必须寻找到新的赢利模式,向博客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和应用程序收取的服务费是可行的选择之一。

如果不能上升到“P2P工具”的角度看待“博客”,则博客的商业模式无论怎么设计,都逃不出广告、收费用户、无线增值这“老三样”。所要走的路就是跟在传统门户网站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传统门户的经验。如果国内博客网站还延续上述“老三样”,则竞争门槛仅限于注册用户数,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只有充分认识P2P模式特性,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博客网站才能壮大发展。

概念躁动期?

博客网站现在是2.0的概念,1.0的盈利模式。博客网站现有的商业模式并未突破传统门户的生存框架,仍然是以网络广告、无线娱乐,以及文化出版等其它延伸业务的构成为主。但是博客网站面临着严峻的现实――传统门户的网络广告、无线娱乐业务的发展是建立在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大众性的门户定位上的,是网民的规模造就了传统门户在广告、无线及网游等业务收入的规模。博客还沿用的是传统门户网站的运营模式,至今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博客的商业化是否处在概念躁动期?

博客和传统门户网站方式的不同以及它的革新和优势等等,是博客出现热点的原因。我们可以说这是文化上的热点,是不是商业上的热点还是个疑问。

博客文化的核心是自由、个性、张扬以及参与,它的魅力就在于其非商业化,在于其不经包装的真实性,因此有人认为博客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休闲文化的倾向,而不是一个经济模式,自由言论的表达必然会挑战资本意志。这个问题在博客网站Web2.0门户战略定位和商业化日益明晰的背景下,将难以回避。

现今的博客社区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依靠风险投资作为免费运营的支持。其二,利用人气等因素引起广告商的目光,获得一些广告等方面的收入。但是风险投资是否会垂青博客始终是个问号,而且如果中国的博客网站不能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的话,风险投资商不会只投钱而不考虑收益,时间跨度一长,他们可能就会失去耐心。

开展个性化服务

博客要成功实现商业化,要做的是依靠博客资源来开展个性化服务。博客要实施商业化,必须得到博客资源(思想资源)的有效支撑,博客资源是实施博客商业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博客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汇聚以及运用博客资源。

此外,博客是一种满足大众化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因此,它要实现商业化,就必须着眼于“个性化”和“服务”。目前,真正堪称代表未来最有可能成功和获得普及的博客网站类型是大众娱乐型博客:情感型和娱乐型博客网站。其中,韩国的赛我网以其独树一帜的经营模式和文化风格显示了它的个性化。赛我网的核心功能是被称作迷你小窝(Minihompy)的个人主页,同时提供论坛、相册、日记、虚拟形象和虚拟礼物等综合服务,在个性化表达方面相当完善。

第5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一路走来,汽车之家遭遇了不少坎坷,也面临非常多的挑战。但是到今天为止,汽车之家已经迈过了坑槛,尤其在做交易方面的探索是非常棒的。这十年,李想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呢?

用户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做网站的时候,为什么会比别人的访问量高?其实特别简单,我发现所有的网站在用户访问最多的时间段――凌晨,都没有更新。我跟他们惟一不同的一点是我每天早上5点钟床,开始更新,6点到6点半的时候就更新完了。网民之间口碑相传,这个网站有更新,大家都来我的网站看。

升级商业模式要抓住三个特点

新的模式有三个特点:第一,你要掌握你的用户和行为数据,只掌握用户是没用的。所以这个市面上所有做违章查询的公司一文不值,因为他拿到的用户信息跟你去交管局买到的没有差别。 第二,你必须掌控交易和服务质量。如果你想获得最极致的服务,肯定像京东那样,最好自营。如果实现不了自营,必须实现控制交易,如果不控制交易就白搭了。第三,利用用户的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用技术提升效率,形成闭环。

创始人需要具备的五项特质

第一,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是说你要看什么书,任何维度都是你要学习的。第二,要有自信。所有的沟通和交流最主要的是自信,自信的最核心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认知,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三,出好题。说白了就要把战略方向先搞清楚,越简单、有效、清晰的战略,会让团队的效率大幅度提升。第四,要坚持。坚持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坚持拿到结果,有想要成为第一的决心。第五,要分享利益,懂得跟团队分享利益,既不能让团队饿着,也不能让团队撑死,包括期望值的管理,这是一个很系统的东西。

提高转化率要理顺交易链条 把握核心环节

从开始采购车到最后把车交到用户手里,再做售后,整个链条里我们找到了两个核心竞争力:第一、我们所有用户虽然能在网上买车,但是要电话咨询,而且几乎100%都要咨询。最开始的转换率很差,后来我们根据用户过去三个月的访问习惯,改进我们的数据系统,随后接到用户电话的时候,这个用户关注什么车、什么价位基本就呈现出来了。第二、交车环节非常像电商里的物流,我们尝试让4S店帮我们交车,服务质量很差,消费者认为谁交车就是在谁手里买的,所以我们建立交车团队。到现在为止,用户的满意度非常高。掌握用户消费习惯之后会发现,一个客户可以做好几笔生意,比如卖二手车、金融和保险的切入等等。

产品服务决定销量 品牌决定利润率

现在很多公司拿自己的公司文化当企业品牌讲,用户很反感,因为跟用户没有一点关系;也有企业错误的把知名度当成品牌,其实这是两码事。品牌和什么有关系呢?产品服务决定销量,品牌决定利润率。大众如果减去保时捷和奥迪,单看大众,它的利润率基本只有丰田的三分之一。很多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瓶颈,他们的企业文化很好,但是没有品牌怎么去判断、怎么去做产品服务?汽车之家定位的品牌叫“可信赖”。用户在这里选车买车,跟很多电商没有差别,但真正做到“可信赖”其实并不容易。我们定义了“可信赖”,就会有取舍,有些东西很有流量,但是这个东西跟可信赖是不符的,我们就应该停掉,这指导着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下一步怎么做。

创业一定要找到能成为“NO.1”的领域

2004年,我和合伙人商量要选择新领域,趁着泡泡网还有利润干点新事儿。做新领域第一重要的因素不是喜欢,而是必须在这个领域能做到第一。当时筛选了三个领域:旅游、房地产、汽车。在决定做什么行业前要分析:自己擅长什么,能不能干成;看准时机,抓住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的过程;是不是好的时机。任何一个市场的爆发,都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的过程,这是爆发的本质。当时谁是市场第一跟三年以后谁是市场的第一,没有任何关系。

把握用户需求频率以及信任感

反思第一次创业,我是一个超级技术专家,对硬件技术了如指掌。但后来发现,无论多么懂技术,如果没有抓住用户诉求,自诩的专业、竞争力,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个转变是必须以消费者、以市场为导向。再懂技术,也要把技术扔到一边。因此,到2006年底,汽车之家的流量变成了汽车垂直网站的第一名。

商业模式的建立:圈地―产品―运营―商业

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跟商业地产是一样的。商业地产的逻辑,第一是要有土地,第二要有产品,第三是运营,第四要商业化、变现。互联网层面商业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土地的持有模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先有产品,再在有编辑、运营团队;第三是土地,运营自己的流量。互联网土地跟现实中的土地价值的衡量模式一样,有两个指标形成土地的价值:用户数量乘以用户的消费能力。IPO前有VC要投资我们,发现我们的流量跟豆瓣差不多。我说我们的价值肯定比豆瓣高得多,因为来我们这都是买车的,去豆瓣听音乐、看书,商业价值产生巨大差别。如果放到今天,每个用户10倍的差别,我们就应该比它贵10倍,这跟现实中的土地一样。第四是商业化,我们固定的广告费跟公寓、酒店一样,第二年没开始就卖光了。

企业文化不应该需要解释

关于企业文化,汽车之家很早达成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一帮人约定好一个简单有效的标准,定义什么叫对企业好。除了做使命、做愿景,最重要的做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种东西,到了一定程度,会变得跟信仰一样。所以一个创业团队最核心的问题是它到底有没有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有没有遵守。无论是公司目标还是公司企业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你能做到讲出来不需要解释,大部分人都能听明白。

第6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关键词:软件外包;技术创新;系统动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007-03

0 引言

我国的软件外包一直以来从价值链视角被看作一个相对比较低端的行业,由于国际发包商一般不会将最核心的产品外包出去,仅将“边缘“技术部分外包,因此缺乏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实际外包过程中,有些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预言性,需要视顾客需求而定,世界上大多数外包咨询公司也可能没有做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针对技术领域的创新。因此,有必要对软件外包企业技术特征和技术创新内涵进行分析。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检索和研究发现,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视角各有不同,大致从技术管理、市场、政府政策制度、技术能力、网络能力这几个方面来研究,但针对软件外包的技术创新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在对软件外包企业技术特征和技术创新内涵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成果,探讨影响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动态行为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

1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1.1 软件外包企业中的技术特征分析 哈佛商学院教授Christensen[1](1996)认为技术是企业将劳动里、资金、源材料和信息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方法。这一定义说明“技术”的广义性,即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职能和科学开发部门,整个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广泛的技术。斯坦福商学院教授罗伯特·A.伯格曼[2](2000)认为技术主要指用于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和交付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巧和手艺。这一定义说明“技术”的狭义性。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从其狭义特征分析,主要体现在软件的生产方面,是软件系统开发方法和应用技术,即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使用的信息系统规划技术、信息系统分析技术、软件设计技术、软件实施技术和测试技术,从应用技术的结构化程度来看,呈现出结构化从低至高的特征,从企业价值链属性来看,则相反地呈现出由高至低的特征,如图1所示。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从其广义特征分析,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和商务运营两个方面,即商务项目承接活动、项目技术管理活动和售后服务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技巧。

1.2 软件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范畴分析 熊彼特(J.A.Schumpeter)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创新”的含义,并列举了技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对技术创新并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90年代,技术创新经历了开发性研究、系统研究和综合研究三个阶段[3],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获得研究与开发成果,而是实现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但对定义的广义性和狭义性方面存在争论。狭义的定义仅限于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技术活动,而广义的定义则将非技术性创新也包括在技术创性活动范围之内,如人才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营销活动创新等。

形成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的范围争论,其本质是技术狭义性和广义性在创新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的纵深程度决定的。从软件外包企业的主营业务来看,是通过技术性产品来获取利润,项目开发方法、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是企业的“生产性”技术,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使企业能持续性成长,市场开发技术、人力资源培养技术以及组织管理技术是企业的“运营性”技术,因此软件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指以狭义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主,广义的技术创新活动为辅的技术创新系统。

2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

2.1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性特征 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它不仅是由多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变量因素构成,同时还是一个具有动态复杂性的由各种相互影响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关联关系的集合整体。主要的系统性特征:①技术创新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动态行为特性是系统所有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系统的整体行为,是企业系统整体涌现性的一种。如果将技术创新系统分解开,这种整体行为特性就不复存在了。②技术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软件外包企业是知识型企业,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知识型企业要受到技术、市场、产业和社会等各方面环境的影响,需要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快速成长。技术创新是知识型企业的重要活动,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该系统应及时掌握外部环境信息,并从企业外部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③技术创新系统的自适应性。软件外包企业必须了解知识型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化需求,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主动地对自身系统进行修正,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使知识型企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身成长状况以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④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性[5]。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非线性相互作用会给系统的变化带来关联放大效应。知识型企业由于自身成长的不稳定性,更容易产生由于某一系统关键要素的变化而对整个系统产生的加速放大效应。如知识型企业中出现关键知识员工流失或核心技术泄密等问题,则会带来企业快速衰败的危险。因此,在技术创新活动的子系统中过程中都潜伏着这种放大效应,处理不当就会给企业成长带来危机。

2.2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动态因果关系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6][7],在充分考虑国内外技术信息的前提下,企业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商业化程度,规划技术创新战略;在技术管理的体制下,科技人才在技术学习、技术吸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完成技术创新过程。企业家创新意愿受到企业利润、市场潜在需求、R&D费用、技术差距和优惠政策个因素的制约。当企业技术创新导致企业利润增加或减少时,政府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和竞争压力的存在,使企业家创新意愿也会增加或减少,从而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形成一个增长的正反馈回路,构成企业持续创性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持续创新过程中难度的加大会导致R&D费用的增加,市场潜在需求的减少以及企业与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太大会降低业家创新意愿,形成一个负反馈回路,该路径依赖可能回导致企业持续创新的终结,也可能对正反馈增长回路起到积极的稳定作用,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性。通过上述分析,可构建软件外包企业具体的因果关系循环图[8],如图2所示。

3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学模型

由上述因果关系循环图,适当引入技术创新活动所需其他变量,可建立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学流图,如图3所示。本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子系统;企业家创新动力子系统和技术创新运营子系统、技术创新企业成长动力子系统。企业家创新动力子系统主要由促进和阻碍企业家意愿的主要因素构成;技术创新运营子系统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技术人员、研发资金、人才政策、技术设备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技术创新企业成长动力子系统反应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对企业商业化的贡献程度。

4 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4.1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本文利用Vensim软件,使用西安软件园某大型软件外包企业近5年由于开发过程改进和中间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利润值,以2005年的数据为起点,回测2006-2010年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利润值,并与历史数据相比较,同时调整模型部分结构和参数,具体结果见表1。从整体看,平均误差率为3.4567%,小于10%,说明被优化的模型拟合度较好,具备政策实验的功能。

4.2 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主要因素敏感性分析 经反复模拟,确定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和技术人员激励方式为企业政策的敏感性因素。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分别为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和政府驱动,仿真的结果见图4。图中可以看出,企业有原先的政府驱动创新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时,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而基于技术导向的创新驱动力并没有产生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原因在于软件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基于模仿性产品创新和渐近性的开发工艺创新,而这两类创新有利于满足发包商的产品需求和低成本接包两个方面。

企业技术人员激励政策按时间分为短期(一年)、中期(一年至三年)和长期(三年以上),模拟的结果见图5。图5中可以看出,企业有原先的中长期激励政策转变为短期激励政策时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具体的说是提高基于模仿性产品创新和渐近性的开发工艺创新的水平。

4.3 缩小技术差距的可能性预测 在企业原有的条件和即定假设条件下,从图6中可以看到,若要将技术差距缩减为零,需要45年时间,即2045年,将企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政策改为中短期激励,并将创新驱动力转变为技术驱动和政府优惠政策驱动相结合,技术差距为零的时间大约在2034年,将减少10年左右;可见,缩小技术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需要较长期的持续创新。

4.4 企业家创新意愿与企业技术水平增长的动态分析 企业家创新意愿是企业创新系统因果关系中的核心因素,是企业技术水平增长的源动力。两者的关系如图7。企业家创新意愿受到企业利润、市场潜在需求、R&D费用、技术差距和优惠政策多个因素的制约,波动较大,而企业技术水平则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由于企业前期投入较多的研发经费,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企业利润增长缓慢,企业家创新意愿处于较低水平,在企业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稳定的利润增长后,企业家创新意愿强烈增长,并保持较高水平,后期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赢利渠道的增多会使创新意愿强度有所下降,但企业技术水平会呈现惯性提高的趋势。

5 结论

通过对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机制的分析和仿真,得到以下结论:

影响技术创新的企业政策因素较多,其中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和技术人员激励方式为企业政策敏感性因素,通过企业政策调节,可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①缩小技术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国外技术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提下,需要企业长期的持续创新才有可能,企业敏感性政策的调节,可以缩短缩小技术差距所需时间。

②企业家创新动力子系统是整个企业创新系统的核心。在技术创新运营子系统正常运行以及技术创新商业化利润有效的前提下,影响企业家创新意愿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相互制约,即正反馈回路的持续增长和负反馈回路的有效调节,最终会保持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稳定增长。同时,仿真结果也表明企业家创新意愿的主观强度应高于企业技术水平增加的强度,即强烈的创新意愿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动性前提。

③本文所构建的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由于数据源选择的局限性,虽然不能完全反映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的准确情况,但为企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政策和预测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Joseph L. Bower.用户力量、战略投资与领先公司的失败[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97-218.

[2]罗伯特·A.伯格曼.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刘绍坚.软件外包技术外溢与能力提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曲明军.知识型企业成长系统的分析设计与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 2007,12.

[6]陈功玉,邓晓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内部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89-93.

第7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关键词] 核心资产 互补资产 企业成长

现今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升高,竞争激烈,而全球市场成长趋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成为企业成长率突飞猛进的地方。中国企业如何在对成长有利的大环境下,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延长生命周期,实现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首先要剖析企业结构,明确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清晰核心资产和互补资产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一、企业核心资产概念界定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而这种核心产品或服务就可以被称为核心资产。核心资产就可以定义为:是能够给企业创造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形成稳定的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和盈利能力以及先进有效的运行机制,构成企业独有的特征和外来企业进入壁垒的一切物质、精神资产的总称。企业核心资产是包括核心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企业在内的核心群。其中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是企业核心资产的核心。

企业核心资产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整个企业的运营都要以其核心资产为依托。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企业,核心人才、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是使企业在战略上处于不败之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互补资产理论综述

传统上认为,核心资产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科技和知识高度密集,特别是电子、软件等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惊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核心资产,互补资产也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Teece(1986)在研究创新的价值分配时,提出了互补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这个概念。一种创新的成功商业化都要求这种创新和其他资产或能力同时被使用。她把创新商业化所需的这些营销能力,制造能力和售后服务称为互补资产。在强调互补性资产对创新商业化的重要性时,Teece还挑战了“创新企业必定有优势”的思想,将充分整合的主导企业看作是处于通过开发互补性资产而从创新中获利的最佳地位。Teece在她的概念性框架中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互补性资产:通用的、专业化的和共专业化的。在Teece研究的基础上,Glynn(1996)给互补资产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的定义是:企业为了获得某项战略,技术或创新产生的经济利益而必须拥有的资源或能力。后来有一些学者把这种资产称为辅助资产或配套资产。

在Teece 和Glyn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学者拓展了互补资产的内涵,Hitt(2000)等认为,战略管理能力、财务资产、无形资产、互补技术、管理质量能力和当地市场的知识等都属于互补资产的范畴。Rothaermel(2001)通过研究生物制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后认为,产品试验、测试与检验、营销与分销等属于技术创新中具有辅质的互补资产。

熊胜绪,李宏贵(2010)将互补资产界定为创新所需的上游技术能力相关与下游市场能力相关的互为补充的资产, 划分为上游互补资产(Upstream Complementary Assets)和下游互补资产(Downstream Complementary Assets)两类。上游互补资产就是能够提升企业上游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突破性创新的相关资产,包括知识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研发资产等;下游互补资产就是能够提升企业下游市场化创新能力进行突破性创新的相关资产,包括竞争性制造能力、分销渠道、客户及供应商关系以及售后服务支持等。并提出突破性创新能力在互补资产与突破性创新绩效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研究了互补资产、突破性创新能力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熊胜绪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成长理论,将互补资产定义为企业成长所需的创新能力相关与生产能力相关的互为补充的资产。除了上述各类创新互补资产外,还包括制造、生产线、信息设施、财务等生产或辅助生产的互补资产。

三、结语

综上,核心资产和互不资产在概念,功能及对企业的影响作用方面都不一样,但两者并没有完全分开的界线,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支撑,都是企业稳定高速可持续发展,在市场获得战略性地位的重要因素。

核心资产与互补资产在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类型的企业必须依据自身战略目标,明确本企业所需核心资产和互补资产,确定重点发展的资产类型。通过整合内外部互补性资产,并使其与核心资产很好的组合才是成功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比如中国后发厂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就在于从技术转向互补性资产,并利用当地独特的经营环境, 通过本身拥有的当地市场知识、人脉、品牌等, 吸收最新技术、管理知识等互补性资产, 构建独特营运模式, 提供符合当地客户所需产品与服务, 在特定市场(常为当地市场)超越技术创新的先进厂商。

参考文献:

[1]李宏贵,熊胜绪,刘福成:互补资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7):252-261

[2]方晓波:互补资产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J].经济纵横2010(1):113-116

[3]范慧慧,黄江红: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6):51-55

第8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性小额信贷;制度框架

小额信贷作为发展中国家缓解贫困、增加农户收入的新型金融方式,在一些地区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穷人的信贷服务问题。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小额信贷试点以来,先后探索了NGO小额信贷、政府主导的扶贫社、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活动、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补充渠道匮乏、利率定价不科学、扶贫功能弱化等一系列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的福利,构建与小额贷款本质特征相适应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框架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小额信贷理论的梳理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专门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信贷服务的金融创新形式,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将其定义为“向贫困者提供诸如贷款、储蓄及其他金融服务以满足他们经营、生产和消费方面的金融需求”,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向穷人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其消除贫困。这种目标导向使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理念和运营机制上与传统金融机构具有本质区别:即以向贫困人口提供信贷为目标,通过特殊的机制设计实现遵循银行原则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标,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从国际流行观点看,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帮助穷人消除贫困的金融制度安排,基本特征不外乎三方面:一是面向穷人和低收入者;二是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三是具有不同于传统商业金融的独特信贷管理机制。国内外对于小额信贷的研究也主要围绕以上三方面展开。通过深入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的论述,本文把小额信贷理论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小额信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模式理论;二是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理论。

(一)小额信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模式

小额信贷的发展起始于NGO开展的旨在帮助穷人脱贫的金融活动。随着这种非政府组织开展的福利性小额信贷在世界各地的实践,其内在逻辑缺陷引发的可持续性问题备受关注。“这种帮助穷人脱离贫困的小额信贷机构能否实现自身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J.Morduch(2000)认为,小额信贷的提倡者,提出了一个双赢命题:遵循良好银行原则的小额信贷机构不但缓解了最多的贫困,而且可以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作为一般命题,该理念在逻辑上难以成立,也难以得到可得的经验数据支持。Graeme Buckley(2002)认为福利性小额信贷的实际问题更为深刻,不能单独通过资本注入解决,需要社会经济条件根本的结构性变革。基于对小额信贷实现的基本目标认识的不同,逐渐形成了福利性小额信贷理论和制度性小额信贷理论。

福利性小额信贷理论以M.Yunus博士为代表,他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证明了“穷人也能用好贷款”,认为扶贫不能单纯靠救济,而是要通过对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发动其努力从事再生产。福利性小额信贷旨在为最贫穷者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其进行再生产以帮助其缓解贫困,增加福利。福利性小额信贷的提倡者认为,小额信贷成功的标准在于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最贫困人群的金融需求,以补贴方式弥补发放贷款所获得的收入与发放贷款所支付成本之间的差额是必需的,是维持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对于“福利性”小额信贷理论而言,制度性小额信贷的倡导者认为,由于小额信贷是以贫困人群和家庭为目标客户,这些客户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导致了其贷款违约的概率较高。同时,由于额度小,地区金融环境差,导致操作费用相对较高,这些费用只能通过较高的贷款利率和较大的存贷利率差来覆盖。高利率与小额信贷帮助贫穷者消除贫困的初衷相矛盾,如果以相对较低的利率为贫穷者提供贷款,小额信贷机构自身则很难实现财务上的盈亏平衡。因此,福利性小额信贷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制度性小额信贷的代表人物M.S.Robinson(2001)女士认为主要得益于孟加拉的政治体制,其次是依赖Yunus博士这样既具备社会责任又精通金融管理的关键人物掌控发展方向。制度性小额信贷的提倡者认为,小额信贷的首要目标应是维持机构本身的可持续性。他们强调在帮助贫穷者摆脱贫困的同时要实现自身的盈利;要通过各种制度建设,以增强机构自身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维持自身的财务健康和可持续性,为贫穷者提供长期的、更好的金融服务。如果建立了商业化的运营机制,小额信贷可以实现扶贫的社会效益和机构盈利的双赢。

(二)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理论

以低收入人群和家庭为目标客户的小额信贷为什么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额信贷独特的运行机制--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技术。从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实践看,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团体贷款(group lending)、动态激励(dynamic incentives)、定期还款计划(regular repayment schedules)以及担保替代(collateral substitultes)等。这些技术的核心理念在于,小额信贷是面向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金融组织形式,通过“熟人社会”特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小额信贷机构和客户之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团体贷款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小额信贷管理技术之一,它把借款人分为同质的贷款小组,一方面通过连带责任机制,引导借款人在形成小组时选择性配对(assortative matching),将高风险的借款人驱逐出去,实现小组的同质化,以减低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甄别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机制,确保借款人诚实使用资金。

动态激励把借款者和小额信贷机构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重复博弈。认为当一个借款者有持续的贷款需求时,为了获得将来的贷款,就会减小现期违约的可能性。因此,在贷款初期贷出较小额度,若偿还满意,随后逐步放大贷款额度,通过重复交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提高偿还率。

定期还款计划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分期还款制度,有些类似于商业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要求借款人在贷款开始不久就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还款。每周或每月偿付,使得家庭必须依赖其他收入来源,而不仅仅依赖于借款所投资项目的收入,意味着贷款的偿还依赖于家庭稳定的、多样化的收入流。

担保替代是从小额信贷的区域性特征出发,提出的一种社会担保形式。虽然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都不明确要求客户提供担保(抵押)品,但各种替代性担保却广泛存在着,主要包括“小组共同基金”、“强制储蓄”,甚至借款者的社会资本等。由物质担保向社会担保转变是小额信贷担保不同于商业银行担保的本质所在。

二、福利导向的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基本框架

以社会福利为导向的商业性小额框架应当包括实现帮助贫穷者消除贫困,保持商业化可持续的双重目标。这包括,一是消除高利率对社会福利性的影响;二是消除资金补充渠道单一对资金成本的影响;三是消除监管虚置对发展定位与扩张的影响;四是消除盈利目标导向对客户选择的影响;六是消除商业化对信贷管理技术的影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如图所示,福利导向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框架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高效的补贴机制

为了实现消除贫困和商业化可持续的双重目标,补贴仍是商业性小额信贷的核心,世界上运营比较成功的商业性小额贷款机构,基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补贴。对于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来说,这种补贴要采用直接对借款者进行贴息的形式,只有在借款者偿还借款本息后,才能凭借还款凭据获得政府贴息,这样可以有效规避直接对小额信贷机构贴息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同时确保贫困者贷款的获得性。其次,要通过积极税收优惠提升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回报率。

(二)高效的监管机制

拉美国家小额信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当局采取了积极的监管和引导措施。它们的主要经验,一是以小额贷款机构能否吸收公众存款为标准,分别采用审慎监管或非审慎监管,对能吸收公众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采取审慎监管,对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采取非审慎监管。二是把小额信贷作为一种业务,把监管扩展到了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所有金融机构。三是依据小额信贷业务和机构的特殊风险,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监管工具进行调整,这些工具包括最低资本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的认定和风险分类标准、贷款损失准备金和贷款冲销、风险纠治手段等。高效的监管体制保证了拉美小额信贷机构规范、安全运营,并主动把业务重点放在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上。我国小额信贷监管框架的构建,要把重点放在选择合适的监管主体上,以提升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三)高效的资金补充机制

从国际小额信贷的实践看,无论是能吸存的还是不能吸存的,都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资金不足,规模就不能做大,规模不能做大经营成本就很难降下来,成本降不下来就只能通过较高的利率水平维护盈亏平衡。资金不足已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小额信贷发展的桎梏,也成为影响其发挥福利功能的关键。对于我国“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来说,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可以从顶层制度上积极推动规范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变,从源头上解决小额信贷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批发、银行间交易市场拆借、财政循环基金、发行小额信贷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小额信贷的融资渠道。

(四)高效的小额信贷管理机制

小额信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有效的小额信贷管理技术。要积极采用团体贷款、动态激励、定期还款计划、担保替代等独特的小额信贷管理技术,以增强小额贷款公司的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B.Marulanda and M.Otero,Benchmarking Microfinance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2004.

[2]B.Marulanda and M.Otero,The Profile of Microfinance in Latin America in Ten Years: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2004.

[3]J.Morduch,The Microfiance Schism World Development, 2000, 28(4): 617-629.

第9篇:商业化运营定义范文

这样来理解SDN并不一定恰当却更为形象――传统意义上路由器都会有自己的管理系统,而SDN技术相当于将路由器硬件本身与管理设置系统相剥离,使得一个管理系统可用于不同品牌的路由器上。SDN释放的变革信号在于:打破传统网络设备制造商对固件的锁定和控制,而将网络控制与物理网络拓扑分离,摆脱硬件对网络架构的限制。

对企业用户而言,像升级、安装软件一样对网络架构进行修改,满足业务扩容对网络架构调整、扩容或升级的需求,将大量节省底层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成本,缩短网络架构迭代周期。

SDN引领革命

在国内,SDN技术仍处实验阶段,但无人否认其未来商业化应用之路发展的必然。作为最早诞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新技术,SDN最初也是由国内高校开始接触与研究。北京邮电大学正是看到了这一技术优势,开始利用SDN技术尝试一种可大大减少网络流量的交换损耗的灵活光联网,。

开放网络基金董事会成员之一的SDN负责人也将中国视为其全球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愿意助推SDN在国内的发展,并让国内用户看到SDN所带来的意义。在国外,SDN的脚步似乎更快一些。Google、微软、Facebook等多家厂商都已进入了部署阶段。而限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和大企业的保守态度,面对SDN,从运营商到网络服务商都集体选择了观望。尽管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百度等国内互联网巨头都清楚看到了SDN对他们的意义,但作为直接使用者,他们认为目前SDN技术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用SDN来构建IDC会遭遇瓶颈,如如何实现故障诊断并及时修复,以及一次性购买成本高等问题。

当然,除了怀疑,国内互联网公司也在努力进行相关研发工作。目前,百度已成功研制几款成型SDN产品,他们的Traffic Engineering系统就是基于SDN网络架构的产品,未来他们还将做出更多地尝试应用SDN的产品,而商业化应用仍需时日。

RGOS释放魔力

如果说SDN的未来可期,而眼前最贴近SDN理念的一项举措则来自国内网络解决方案领导品牌之一――锐捷网络。

3月12日,以“简网络?享未来”为主题的锐捷网络新品战略会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召开。在活动现场,锐捷网络为应对SDN的秘密武器――RGOS终于曝光。锐捷的RGOS是一个模块化的软件平台,它的各组成部分都是完全独立的硬件,功能模块代码与运行都严格区分,统一模块接口。它拥有一个“硬件抽象层”,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驱动程序连接不同的硬件设备,这也就是SDN中软硬件分离、网络可编程理念。

据锐捷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部总经理杨红飞介绍:“锐捷网络已经做好了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再到软件层的准备:除了在数据中心交换机以及接入交换机无线方面全面支持了Openflow,也兼容锐捷和技术厂商的控制器;还有统一的操作系统RGOS ,通过模块化可编程的理念实现网络IT资源的调度与分配。”

对锐捷的客户而言,企业网络的接入、汇聚层都无需做任何改变,只需升级核心网到Newton 18000即可;对于其他企业,则可以通过SDN逐步解决。

让企业以简驭繁

用户正面临着企业网络日趋复杂,运营管理压力与日增加的挑战,网络应用和接入设备的保障性增长使得企业网络越来越难以管控。网络与业务的结合如何更为紧密?网络的变化如何能够跟上业务需求变化?如何有效降低网络的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