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队精神培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团队精神 学校文化建设
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在社会群体行为中的集中具体体现,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精神对于一切组织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切组织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当然也是关系到高校建设与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从高校教师个体发展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其职业心理产生了个人理想追求与集体观念淡化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基本上能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民族、国家的利益相统一,以积极的姿态和参与者的身份对国家大事发表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上忽视同事间的配合,重个人轻集体,过于追求个人功效,不能很好处理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为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因此,无论是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角度,还是从教师个体的发展角度来看,都急需加强教师团队精神的培育。因为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基于一定的学校文化基础之上,所以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内涵及其对团队精神的影响,从而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教师团队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
一、学校文化是孕育产生团队精神的土壤
1.学校文化的涵义和构成。
关于学校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1]。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这个组织教育系统中,所有个体(或大部分成员)的共享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方式[2]。虽然这些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揭示了学校文化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精神方面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感和道德追求,这是学校文化的内在层面(核心与灵魂)――精神文化;二是群体成员关系的形式与组织运行的框架结构,以及共同行为的准则规范,这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面(介质与机制)――制度文化[3]。除这两层含义之外,从文化的存在形态来看,学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信息网络、校园活动等物化环境和“硬件”,以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还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外在层面(基础与标志)――物质文化,构成学校文化的这三个层面相互作用、影响和渗透,融为一体。
2.教师团队精神及其形成条件。
高校教师团队是围绕育人中心工作,为了实现某个教学、科研、育人或社会服务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个体相互协作与配合而组成的工作群体。团队精神就是团队的成员对团队的满意度与认同感,自觉地摆正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以团队利益为重,并各自积极“扮演”好团队中的角色,尽职尽责地完成团队岗位职责,自愿并主动与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品格和作风。高校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因素,需要团队内部成员具有理解、包容的心理素质等;二是外部因素,需要民主、和谐、向上、有序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文化虽然是一种亚文化,根植于社会整体文化土壤之上,但是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是培育教师团队精神的基础。没有适宜的学校文化作为母体,就不可能孕育产生教师团队精神。
3.学校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影响。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在群体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意愿、品格和作风,其本质是团队成员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素质。学校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影响,正是通过调整、改变校园主体――师生的心理发展来实现的。构成学校文化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方向、校风学风、学科特色和师生员工的道德风尚、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对校园主体的心理发展主要发挥一种引领和激励的作用。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组织制度、规章制度及其执行过程,对校园主体的心理发展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物质文化直观表现为校园及其周边的物化环境和校园活动,对校园主体心理发展主要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这三个层面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方式虽然不同,但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都会在完善教师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升教师各个方面的修养,从而体现在教师团队的成员个体与团队集体行为之中。
二、培育团队精神的学校文化建设基本思路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领域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办学理念与治学精神提炼、制度安排与管理、成员潜能发挥、人际关系协调、文明风尚弘扬等各个方面,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大的团队,整体推进,才能逐渐积淀形成适合孕育和彰显团队精神的民主、和谐、向上、有序的学校文化环境。
1.重视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塑造与提炼,把团队精神融于其中。
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优秀的办学理念和作风世代相传,必然形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和治学精神,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对学校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理性回答。优秀治学精神的形成与办学理念紧密相连,是在科学的办学理念引导下,高校教师群体在教书育人、学术科学研究等活动中逐步积累而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内在品质的总和。受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那么学校的某一发展阶段的作为教育理念下位概念的办学理念,就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变化与需要进行改进,体现时代精神;治学精神形成之后虽然有相对的稳定型,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革新,如此才能与教育理念相辅相成。因此,在当今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下,针对高校建设与教师职业心理的实际特征,如果要培育与弘扬团队精神,就必须在继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加深对团队精神的理性思考,在办学理念与治学精神的塑造与提炼中融合团队精神的思想元素。
2.塑造科学与民主的管理文化,创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制度文化直接体现在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组织制度和规章制度,其建设过程主要是学校的管理过程。所以有些学者把制度文化理解为管理文化,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不能把制度文化或者管理文化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制度或管理,因为作为“制度文化”或“管理文化”,不仅仅是涉及管理的文字表征和手段,更主要的是学校管理过程所体现的思想意涵和人文精神。因此在学校的各级管理过程中,要把以科学构建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与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柔性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实现校园环境的秩序化和规范化,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构建发挥个人和集体潜能的合理机制。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关怀,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程序,统一或趋同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让“柔性管理”弥补“刚性管理”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明确一致的努力方向,逐步形成培育团队精神必不可少的优良管理文化。
此外,各个团队内部还要十分重视团队目标的制定,因为对目标的认同和共识是形成坚强团队、鼓舞成员团结奋进的一个前提条件[4]。让团队成员参与目标体系的制定与管理,不仅能够培养成员的主人翁心态,还能使其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激发其内在动力。
3.合理构建优良团队,奖励优秀团队发展。
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让校园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方面面活跃着各种充满活力和洋溢个性的团队,是培育团队精神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高校教师团队组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目标或任务要明确,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的团队都有明确的既定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二是形式要切合实际,灵活多样,还可以“量身定做”。一个教学或者科研单位是一个团队,一个科研项目组是一个团队,甚至一个课程组也是一个团队,形式不拘一格;三是团队带头人的遴选必须遵循德能兼备的原则;四是要科学配置团队成员,作为个体的每个成员在团队集体中都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
4.发挥物质环境和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寓教于乐。
学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信息网络、校园活动等物化环境和“硬件”等,其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就是物质文化。校园物化环境的每一个实体或“硬件”,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些“硬件”建设中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完善美化,体现特色,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陶冶情操。校园文化活动虽然只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是它对培育团队精神的影响是独特的,对形成团队精神的气氛烘托作用是直接的,尤其是对抗性的集体文体竞赛等项目,能够很好地唤醒团结协作的意识,对培育团队精神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要广泛开展适合高校教师身心特点、喜闻乐见、导向明确、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性文体活动,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逐渐培养和树立团结、合作、共赢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阎德明主编.现代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立昌.学校文化的概念、内容和现实的描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进行各种尝试。我从台前走到幕后,努力当好“导演”,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当好“演员”,让他们相互磋商与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倾听与被倾听的能力,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合作,体现团队精神。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供前提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会辐射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合作的目标,让他们为了团队的利益通过交流去展示自己,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搬运粮食”比赛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按照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分成四个小组。先让学生明确比赛任务,每一小组前面有相同数量的粮食要求每队每次一人只能拿一份粮食返回,依次进行,比一比哪组最先完成任务。然后给每一组几分钟的时间交流,三次比赛下来各有胜负。问其原因:有的小组在交流中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任务,各尽所能,针对不同任务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有的小组在失败后找到了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解决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在后面的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名次;有的小组因为人数比搬运的“粮食”少而让跑的快的同学多跑一次。
二、交流互评,是学生体验相互合作团队精神的保障
学生在小组讨论练习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大家交流比赛或汇报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大组交流时,先由一组发言、汇报,该组对动作的学习过程以及遇到难题如何克服,提出存在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交流时若同意小组意见的可举手赞成,若有不同观点的可以提出指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各组精华之处,再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汇报表演时,一个小组在表演,其它小组作为评委,对各小组动作进行评分,最后评选出优胜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在竞争较激烈的项目中,如接力赛,团体精神的体现尤为明显。各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胜利,感受到集体胜利带来的快乐,让身心融到集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真正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按照“刺激——反馈”的模式,向学生发出信号,学生则根据信号被动地作出反应,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急于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因班级人数众多而得不到课堂的第一手反馈资料,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给一些“学困生”的投机取巧创造了“良机”。可想教学效果和预期的将是大相大相径庭。而合作学练小组的教学方法就可克服这样的问题。我们可通过一些事例进行说明:如在长跑练习中,按照以往的做法,是以整个男生组或女生组共同完成的任务,但每一次,总是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落在队伍后面,而教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跑得最快的学生身上,于是,跑得越快越好的学生积极性就越大,而落在后面的学生更是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好的学生耐力素质会得到再次提高,而学困生将永远留在队伍最后.而采用合作学练教学方法,就可完全改变这种学习状况.。在体育课中,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后,每个学生的目标就成为合作小组的目标,教师的目光不是在跑在最前面的学生,而是集中在最后一个学生的身上,并以此作为考查小组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
四、保证课堂常规
关键字:学校体育;团队精神;培养;学生
无论是实现个体化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所体现出来的活力。作为一名学校土语工作者,在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基础上,如何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体育教育的素材,掌握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应关注解决的问题。
1.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1.1东方体育文化是以修身养性为主,团队精神不强
在大多数东方名族体育中,卫生保健术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大河一带的名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经习惯于和谐、稳定、宁静的生活方式,因此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团队精神的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大工业发展而带来的产物,也是竞技体育发展必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培养团队精神可以与现代体育接轨,尤其是在竞技体育的集体项目中,那种靠个人单打的战斗思想已经淘汰,取而代之是依靠集体团队的力量,去赢得比赛的胜利。
1.2我国的大文化背景与传统习惯缺乏团队精神
由于长期收封建文化的影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影响,导致形成我国某些名族不良习性。所以,当今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1.3“大体育观”呼唤团队精神
当今体育的发展,已经走出了单纯体育竞技的狭小天地。体育是与许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大体育观种类繁多的现代体育,需要人们合作、协调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推动现代体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1.4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团队精神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并且以加速的状态发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如: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学习审美等,其中团队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美国女科学家朱克曼做过统计说:“在诺贝尔的奖上,近年来已经很少单独夺魁了,还有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直接参与的工作者达42万人之多。”事实证明,在生产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团队合作精神更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素质。
2.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必须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2.1体育教学与团队凝聚力的关系
团队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所体现出来的活力的综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团体成员对团体体现出来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团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团队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从而把团体成员积极的组织到团体活动中去。体育教学恰恰具有加强团体凝聚力的作用,尤其是集体性的、竞块性的、对抗性的体育项目,通过体育教学这种手段,充分调动团队成员,主动性、积极性挖掘自身的潜能,为自己的小组争荣,为自己的团队争光,团队成员与团体这种吸引力感召力是相通一致的,从而增强团体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2.2体育教学与心理相容性的关系
心理相容性是指团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心理相容性为团体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心境,体育教学中的集体项目比赛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公正公平公开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比赛各方是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倡导下进行的,每个集体中的成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平等信任支持,为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团体成员只有加强团结,互相鼓励,齐心协力,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心理相容性提供条件。
2.3体育教学与成员共存的关系
一个团队里每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所以需要不同方面取长补短,实现团体成员的共存,体育教学中,集体性的、游戏式的教学,都蕴含着成员共存性的教育素材。为人们担当不同的角色提供了机会,每个参加者,在其活动中都不同程度的接受着团体活动的约束和限制,接受着团体活动的督促与激励,促使每一位锻炼者适用群体的需要。这其中不仅是技术的技能的,还包括精神的。体育参与者为了争得与自己相适应的地位而不遗余力,同时群体内的每个角色,或位置而随时变化,团体目标的实现是以每个成员的努力也被团体成员接受为前提的,也检验和监督每个角色的提高。体育需要集体的力量需要团体的凝聚力心里的想象以及成员的共存性而体育教学中蕴含着培养团队精神所需要的素材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心理相容性,和成员的共有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通过参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的重复磨练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
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
3.1实例说明法
事实胜于雄辩,根据学生在体育练习、游戏比赛中的具体表现,如:接力比赛中,一名学生不慎摔打,爬起来继续跑完了全程,经过全队的共同努力赢得比赛,教师在点评时特别要给这名同学掌声鼓励。在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提高,还要使学生敢于拼搏、进取、协作团队等好的思想品质得到强化。
3.2约束引导法
约束引导法是搞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通过题报告人数师生互致问好,教室其他学生互助有序主动地完成各种练习游戏比赛等教学活动,值日生收回器材,师生相互道别,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将约束引导应用到题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组织比赛法
这是体育运动,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最好的方法。因为各种形式的比赛不仅比体力、智力、记忆,还要比一、团结、互助、协作等。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赛的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系、班级的比赛,同是还应将比赛的方式应用在课内课外,其比赛的内容可以是教学中的,也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还可以是民族休闲的。
3.4学生互助法
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采用“学生教育学生”的方法,这是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教学化的一条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条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他们更多的机会是在同学面前展示,从别的同学身上发现优、缺点,对照自身教授可多采用小组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时互相观察互相帮助来增强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5全程教育法
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全程教育法就是长时间的全方位多渠道多手段,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加以培养,是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各个学段,以及各个学段体育教学的各项具体活动中,来自于教师同学个人的影响和反思之中全程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从现在着手,为将来着眼。使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形成于观念落实于行动。
3.6鼓励表彰法
体育运动有功利性的一面,尤其是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的比赛。不仅有最佳个人奖,还有社会贡献奖道德风尚奖等。学校也应效仿这种方法,以激励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表彰奖励的,多种多样,有实物的,也有荣誉的,也可把体育小组长改为非固定的,在体育教学中设立最佳进步奖,最佳努力奖,最佳团队奖等。
作者:贾德田 单位: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新华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12-9(5)95-96.
[2]冯晓辉关注独生子女完善体育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9.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 体育游戏 团队合作精神
1 概述
新世纪全球一体化,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与周围的人、社会和团队共同合作和开展有效率的工作。然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致使我们身边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形成中国特色的“四二一”模式,导致很多孩子成为家中的小太阳,物质生活的丰裕、家庭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渐渐地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主要障碍,以“自我利益”为半径画个圈,再加上独生子女缺少玩伴,集体荣誉感缺乏,不懂得互相帮助。
2 准备充分,创造良好的团队合作学习环境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的体育游戏中,针对现在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通过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特定的学习环境,课程中主要采用以两三个人或小组合作练习为主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主要是通过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发展,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例如游戏“绑腿跑”中,分别组织“三人四足”、“十人十一足”等多人合作的游戏情境:首先,用简明精炼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游戏规则,如三人一组用两根绳子绑住脚,进行三人四足向前行走,接着又引导他们试着四个人一组进行四人五足向前行走,然后引导他们进行五人六足……最后看哪组的学生完成得既成功又出色。学生开始进行三个人一组时,效果很成功,随着人数的增加,游戏难度也在增大,如何合作就摆在了学生面前,通过协商游戏中学生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有的小组多次尝试也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时再及时提示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能成功地完成游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在游戏开始时,要屈膝半蹲各自相应的脚向后撤半步,游戏进行时大家要齐喊口令,团结协作,步调一致,游戏才能获得成功,通过自我摸索、小组讨论,慢慢悟出了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和团队合作精神,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合作氛围。
3 玩学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课利用其独特的户外授课方式,丰富的体育游戏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将“玩”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身心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身心健康快乐体育”的理念,因此,学生都乐于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引导和教会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互帮互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
3.1 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上体育游戏的多样味性竞争性,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进行加速跑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一些专门的跑步练习方法,如交叉跑、跨步跳、弯道跑等一些方法,反复练习时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采用游戏的方法就可改善这种局面,把加速跑练习设计成游戏“长短跑”。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每组排成一路纵队,依次报数,当我以各种方式说出一个口令时,该数字的主人就快速从队伍中跑出来按要求完成练习,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兴趣高涨,积极配合老师期待能叫到自己的号码,学生都很乐于参与这样的练习,师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任务。
3.2 体验成功,提高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性格差异的存在,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强的能力,在体育课上总是跃跃欲试,信心十足,而性格内向平常也没有特殊体育项目兴趣的学生课堂上就显得不那么自信。 “我不行,做不好的话别人会笑话我”的思想就会上升,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呆在一旁作观众。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由于不是强项,平时很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体育课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如何让同学们真正积极参与到体育课中来呢?体育游戏弥补了以上所有空白。通过开展一些集体性的多人游戏,让学生互帮互助成功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要积极关注那些经常在角落里的孩子。如游戏“齐眉棍”,根据班级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排成一排,将轻质塑料棍放在每个人的双手上,让小组成员全部将双手举到自己的眉头的位置,在保证每个人的手都在轻质塑料棍下面的情况下将轻质塑料棍完全水平的往下移动。一旦有人的手离开轻质塑料棍或轻质塑料棍没有水平往下移动,任务就算失败。游戏中每位学生都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服从指挥,成功完成任务,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平日里躲在一旁的观众也积极参与进来,走到了游戏中间,找到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提高了参与团体活动的自信心。
3.3 合作进取,挖掘学生在团队中的创新精神
高职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跑、跳、投等专业技能,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例如拓展游戏“穿越雷阵”,游戏的方法是这样的: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每次只能一名学生进入雷阵,向前后或左右移动一步,当踏到地雷,老师会叫停,踏雷者应按照原路返回,并换另一名同学继续进行,每一名进入者必须从起点开始,不能直接到达前一名学生触雷的地方,由于时间有限,在游戏过程中允许学生沟通交流,但不允许在道具上做永久性标记。游戏的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时都需要哪些步骤,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以及团队合作、创新、永不放弃的重要性,体会与别人沟通的重要性,突破常规思维模式。
4 结束语
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需要社会个体的团结协作,高职体育课在完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任务的同时,适时引入体育游戏活动,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找到学生在班级中的心理归属感和价值感,增强了社会适应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健康地成长,增强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样一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朱洁.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21期.
[2]杭卫芬.展体育游戏魅力,论团队合作精神[J].新课程体系, 2012年第9期.
体育课与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体育课的集体活动性,而集体活动最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活动中为同一个目标大家互相参与、团结协助。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体育游戏引入课堂,培养中职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游戏完全可以改善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运动能力不强、团队合作精神较差的现状。
当然,体育游戏的方法和种类也很多,有的游戏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有的则是需要群体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精心编选设计、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
比如在“多足跑”游戏教学中,可以预设两人或多人合作的游戏情境。游戏前,教师先用简洁的语言讲明游戏规则,之后两人一组用一根绳子绑住脚,进行两人三足向前行走,接着可以引导他们试着三人四足向前行走,然后看哪组的学生完成得较为出色。在“多足跑”游戏中,学生开始进行两个人一组时,学生做的效果可能会好些,但随着人数的增加,游戏也就越来越难,学生可能会尝到失败的滋味,有的小组即使经过多次尝试也可能还会以失败而告终。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自我摸索、小组讨论等形式找到游戏的最佳方法。最终让学生明白游戏时要齐喊口令,团结协作,动作才能协调一致,游戏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手段的一种,集文体娱乐于一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商讨,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学习和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竞赛项目引入课堂,培养中职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竞赛项目,可用竞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进行竞赛项目教学时,须采用集体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分担活动任务,充分利用学生追求成功的积极心态,促使学生之间团体协作和协调配合,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拼搏。比赛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单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取胜的,从而认识集体力量的巨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中职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需要有具体、有效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懂得团结协作的意义。
比如开展跳绳比赛项目时,要求同跳的速度协调一致,听指挥的节奏,而不能争先恐后。同时,在比赛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树立团结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多运用合作训练,把体育竞赛引入课堂,克服一些学生的惰性,让学生在主动与被动之间认识自我,找到自信。通过比赛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拓展训练引入课堂,培养中职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拓展训练是现在广泛采用的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一般是指把受训人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多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使参与者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
拓展训练以它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并通过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果敢、自信和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的形成。
拓展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和双人项目,如沟通项目、破冰项目等。通过这些拓展项目的训练,以达到相互沟通、共同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认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迁移,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及生活竞争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客房服务与管理; 团队合作精神; 改革
上普通高中与上职业高中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学生能学到比较实用的技能。如果学生在职业高中不能学到就业谋生的本领,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在中等旅游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保证学生有个人积极性,而且应当保证学生有团体积极性,这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一)它是学生未来就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饭店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旅游饭店的客房部设有许多岗位,各岗位就像一部由各种齿轮紧密相连运转的机器,其间的协作和员工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取得良好经营效果的关键。在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氛围中学习,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它可以促进学生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高质量学习的发生决不是孤立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欠缺之处,其一就在于忽视了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大化。将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论引入《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由一个人活动变成多个人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师生互动的最佳结合,从而在整体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效果。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内的后进生得到了他人的帮助,特别是那些不敢在人群面前表露自己想法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实例,这类学生慢慢地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在全班面前也不胆怯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能促进学生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
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
关注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即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近几年,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招生数,尝试大规模的直接升学,部分学校放弃底线,来者不拒,导致学生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学习差生和行为差生。这些学生在初中饱受老师责备和贬抑性的评价。针对这一特点,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时刻提醒自己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为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经常向学生灌输“行行出状元”、“你们并不比别人差,只是某方面没有做好”、“不要觉得读职校就比别人矮一截,只是走的路不一样”等观念,在学生的心田播上自信的种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门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该课值得学习。因此教师要时刻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客房内容,让《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活动。只要在教学中对生活中的客房知识多加以阐述,对日常生活中的常涉到的客房知识多加以回顾,都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基本途径。
改革《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基本途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具有更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1. 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增删。
现在使用的教材存在章节过细,内容庞杂的问题,有些内容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重复。例如:《客房服务与管理》教材中的《客房服务用语》与《旅游英语》的《饭店服务用语》有些相重复,该部分就没必要再详细教学。总体上要本着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必需、实用”为度来确定教学内容。
2. 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体系。
团队合作精神要始终贯穿本课程的教学各环节。例如:在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面,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是意义不大,都应给予解答。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具有普遍性,这些问题可能正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
(二)改革教学方法。
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与途径”。因此,要把教学目的变成“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主要有:
1. 协作训练。《客房服务与管理》第三章《客房的清洁整理》的大部分教学是在本校模拟客房进行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人数和模拟场地规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参照酒店客房的组织机构(四级管理体制)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图1):
如图所示,教师仍保持对全班活动的领导,在分组时既要考虑学生在模拟客房里的位置,也要考虑他们在学习认识技能上的差异,为了完成专业技能训练时确保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可以根据学习基础较好和较差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编在一起。这种活动形式能照顾他们实际能力,能够开展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和互相监督。
例如:“铺床单”的练习。要求学生训练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已掌握技巧后方可向老师申请考试。考试中如有一人没有通过,全组同学都不能通过。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某个同学通过认真训练做出成绩后让集体分享,而是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明确认识集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已掌握技能的同学帮助未能掌握的同学,友好合作。
2. 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时常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所提出的种种认识,常常能够超越个人局限,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开展工作。这种有效地利用他人资源与他人合作并评鉴他人观点的能力,也是今后工作岗位所必需的。
例如,《对客服务的模式和特点》一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楼层服务台、客房服务中心分别的概念、工作性质、岗位职责等知识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讨论这两种服务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上各有什么优缺点、各种服务模式各适合什么样的饭店。
3. 角色扮演。通常在客房模拟室里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它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学习内容的性质,并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
在《对客服务的内容与程序》这节课的教学时,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楼层引宾员、端茶送水服务员、整理房间服务员、会议室服务员,并互换角色来模拟对客的服务程序。充当服务员的学生要求他们模拟过程注意服务态度、礼貌礼节、服务技能等。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以真实性任务接受者的身分可以了解每个角色的职责作用,就知道怎样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扮演客人的学生也能更加深刻体验客人的心理感受,认识到不良工作方法的害处。通过训练,让学生参与、配合、协调,从各个角度来掌握专业知识,减少学习与完成任务之间的落差,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 分层式教学。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三种层次:
第一种是“学习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相对素质较高,基础和学习习惯、积极性都较好,其中大部分有较高的追求,如条件允许这类学生都有升学的愿望。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一些问题让给学生思考,并通过技能操作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种是“技能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习惯可能较薄弱,理论成绩不够理想,但对专业技能课较有兴趣。他们为了成为某项技能专家,也会不断进取。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多看其优点,并利用其优点在教学中多鼓励,肯定其获得的成绩。在日常的训练中,鼓励这类学生与大家默契配合和协作,在各种技能大赛中,为了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地取得好成绩。
第三种是“就业型”学生:这类学生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一毕业就上岗,应更注重他们的各项技能训练。平常教学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日常学习的团体协作;强化实践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能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还能拿到等级证书。
针对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将他们分为几个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使“同类型”的学生为了共同目标,在各目标“最近区域”类得到最优的发展。
(三) 改革教学评估。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是肯定多,否定少;鼓励多,指责少。制定考试方法,必须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因此,综合测评学生成绩,必须按照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来设计考试项目,采取动笔、动手、动口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具体要求见表1:
总之,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唐宗清.解读合作型学校[J].外国中小学育,2003(4):32-36.
1.正确理解团队概念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基础
所谓团队是指由两个以上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益,从而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的多的团队绩效。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团队,让学生明白团队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有团队精神,明白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这样就能为他们在以后的团队训练中起到积极地作用。
2、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融入团队合作的催化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动力源泉。教学中老师关心、热爱学生,学生会主动接近你,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高尚的情躁,广博的知识和键美的体魄,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就会愿意找老师倾诉,所以体育教师在给学生展示美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的同时,也是学生的倾诉对象,教师是联系学生和学生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的桥梁,是学生融入团体垫脚石、催化剂。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优化教学,增强学生兴趣,让学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就会让学生觉得是“要我学”,平时单一反复的练习也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讨厌体育课。而当今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才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因为想学、想玩,就会主动与同伴、团队、集体一起参加活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经验,觉得大家兴趣相同,就玩得更开心,更容易融入集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而且要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目的也不仅局限于“增强体质”,还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我们将以培养团体合作为主要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怎样和同学、朋友、老师等相处,学会怎样和团队合作。
4.建立团队组织领导,强化团队联系。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在建立组织的基础上强化团队之间的联系。每个团队中都要有自己的组织领导,采取一些应聘竞争的方式,在团队中选择合适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首先,要健全一种有利于小组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营造一种团结干事的工作范围,培养学生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形成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努力工作的习惯,其次,相信每位同学,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拥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但要破除个人主义唯我才行,夜郎自大的傲慢心理。第三,尊重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团队成员产生团结感,树立共同目标。
5.建立团队制度,加强纪律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沒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行、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制定一套完整严密的制度对每个团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良好的团队制度可以规范教学行为,例如:良好的纪律、严格的考勤、团结互助和安全教育、爱护运动场地和器材等,具备这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新局面的出现,学生能够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建立健全制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导向性原则是管理团队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整体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可控性原则要求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控制,保证整个课堂的有序进行,有效性原则要求合理有效利用场地器材、人力、时间等资源,保证体育课堂获得最大的利益。
6.把拓展训练引入教学中,激发潜能、熔炼团队。
拓展训练是借鉴先进的团队理论,由传统外展训练发展而来的,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条件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与规则结合大自然环境本身存在的各种险阻困难来提升个人意志力,团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为目的拓展训练。“信任背摔”、“盲人过河”就是要求信任,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拓展训练来培养员工团队精神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也不容许有过多的时间浪费,所以每个人都愿意融入一个坚强的团队,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默默为团队做贡献的无名英雄,我们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未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 科:在体育教育中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辽宁教育行政院学报 2005.4
[2]袁春夫: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网上
【关键词】中职 体育教学 团队精神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凸显出重要作用,可以说团队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团队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了各层次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几乎渗透每一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的师生集体参与、双边活动等众多特点决定了其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互助、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长久性的过程,通过笔者的探究总结,主要从教学原则、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加以实施。
1、确定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实施的方向指导,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必须以一个系统性的原则为指导。根据教学经验,结合课程标准及中职体育教学纲要,笔者认为中职体育教学中要坚持集体性、针对性、因地制宜性团队精神培养原则。只有通过集体活动才能使学生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领会团队精神的精髓所在,因此,集体性原则是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团队精神的根本,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所在秉持的理念。针对性原则是基于中职学生现实特点、专业特性以及个体差异所提出的,即在体育教学中,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有针对性,着眼于中职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寻求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有针对性地培养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因地制宜性原则考虑到了差异性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团体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即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地理优势、气候条件来开发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如山区可根据地形设计集体登山项目,北方可利用冰雪选择合作滑雪项目等,通过教师的对教学资源的精心创造和合理编排,形成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最佳体育教育形式,来强化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
2、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施的先导,为了提高对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要在积极学习《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和《新课标》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过去体育课只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三基”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着重提高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找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3、丰富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经验和参考国内外先进体育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综合采用合作学练法、游戏法、竞赛法来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
3.1 合作学练法
合作学练法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有助于强化学生团队精神体系各个构成因子。首先,合作学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在体育课合作学练中,小组利益是根本,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每个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相互协作,互相帮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其次,合作学练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自信。在引入合作学练教学后,为了不影响团体成绩,学生必须通过模仿、沟通、交流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不容置疑地会提升他们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同时也就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凝聚力。最后,合作学练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责任感。在合作学练中,学生在小组中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是关键。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采用讨论法让每个小组想出几种能够让自己快速奔跑的方法,这使小组的每个成员能在短时间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献计献策,时时表现出对团队的关心和维护,自然而然提高了他们的团队责任感。
3.2 游戏法
团队体育游戏是中职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有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教学方法。团队体育游戏种类较多,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团队精神较差的现状,有必要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与团队拓展训练的相结合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方法,如“人肉运输”、“瞎子背瘸子”等游戏可以培养中职学生的沟通和配合能力;“瞎子走路”、“信任背摔”等游戏可以增强中职学生对团队的信任感:“搭桥过河”、“穿越电网”等游戏可以让中职学生体验团队成功合作的快乐。
3.3 竞赛法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竞赛法是一种检验和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竞赛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团队合作成功的成就感。团队竞赛中,个人技术虽然重要,但团队的协作配合更是重中之重。如球类比赛中,个人能力在强的学生也离不开集体的互相配合;田径接力赛中,只有每位队员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比赛胜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团队竞赛,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以上体育教学方法对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认知、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需要强调是。这些教学方法不是为了达到某一团队精神培养目标而独立使用的,有必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完善教学评价
传统的中职学生体育成绩评价,过于突出对体育技能和技术的评定,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情况。因此,中职体育评价中需要增加团队精神评价内容,笔者认为可采用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个人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部分组成。团队成绩是对团队共同合作与个人努力程度的综合评估,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团队共有的成绩,主要是教师对团队表现及团队作业的考查;二是团队的自评,即团队对成员的讨论评估;三是团队的互评,即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评价。
[关键词] 家族 团队 集合力
我国家族企业的短生命周期一直是热点问题。一般情况下,家族企业能否突破短生命周期陷阱、获得成功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一个或几个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是否能够改造成为现代公司体制,是否培育起一种强大的团队精神,是否有一个优秀的领导集团。”其中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在加强其它三个方面的同时,如何克服自身缺陷,塑造团队精神,是家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向卓越的重要基础。
一、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形成团队精神的动因
团队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目标、相互协作、角色分工、优势互补、整合增效。家族企业形成团队精神的动因主要是:
1.共同的利益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形成家族企业团队精神的第一驱动力
家族企业在发展中大起大落,陷入短生命周期陷阱,值得深思。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一个组织诞生首先是基于人们彼此存在共同需求或者共同的好处,任何人群组织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果在组织建立时,或发展过程中成员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动摇组织存在的基础,削弱组织发展的动力。许多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家族企业本身就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诞生的,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包括职位、地位、荣誉等在内的利益分配不当导致家族成员之间不满情绪蔓延,内耗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使在短期内走向了衰败。这种情况在企业出现决策失误或因市场原因经营不顺利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只有当家族成员的现在和未来的各自利益得到具体确认,他们才会有共同奋斗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的利益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形成家族企业团队的第一驱动力。
2.共同的事业目标是形成家族企业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
共同的事业目标是形成员工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团队精神的第一要义。在战略竞争时代,一个没有目标只有赚钱欲望的家族企业只会处于投机与侥幸的状态中,它就好比一艘无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免会触礁。在现实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有些家族企业主抱怨员工不关心企业,缺乏大局意识与敬业精神,同时员工抱怨职工的利益未得到保障、企业主不关心职工等现象。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目标不明确,没有被员工所认同,从而产生了内耗。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企业的目标既符合企业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的个人利益,那么产生凝聚力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即也就有了鼓舞员工斗志、协调队伍行为的核心力量。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与办法,要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塑造团队精神都只是一句空话。
3.员工队伍的集合力是家族企业发展团队精神的主要力量
所谓集合力,是指员工队伍在认同能够通过实现企业目标而实现个人目标的前提下,朝着一个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整合增效的工作行动能力,其实质是在集合的作用下,团队能力大于个人能力之和。员工队伍的集合力是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效集合的前提与关键。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都是人的竞争,但并不是单个人的竞争,而是人的集合力的竞争,不仅是企业员工之间整体素质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队伍集合力水平的竞争。竞争力来源于集合力,而集合力更多地表现在员工的心智和行为方面,它是发展团队精神的主要力量。
二、家族企业在塑造团队精神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家族企业在塑造团队精神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
1.家族式产权、管理模式的弊端
多数家族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和家庭成员三者高度重叠,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合一,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家庭成员一般身居要职,一些能力平平的人进入管理层,管理封闭性很强,传统经验管理主导。在此产权、管理模式下,由于家族成员的特殊性,企业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行同虚设,即使出现了重大失误,也多能凭借裙带关系逃避责任,使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都受到了强劲的挑战,这是影响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的根本性因素。
2.家族企业的传统用人机制促成了“两圈人”现象
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用人时往往按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关键性职位都由家族成员担任,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许多外来优秀人才无法融入家族企业内部,他们不仅感觉自己是雇员,是“被剥削者”,而且还是被排斥者,工作的主动性和忠诚感大减,甚至为生存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严重时产生企业内讧,由此形成“两圈人”现象。这是培育团队精神的大忌,是家族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3.家族企业主和员工综合素质偏低
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从企业主角度看,他们大多成长于农耕文化的土壤,有着敢打敢拼、吃苦耐劳等许多优点,但大多没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也很少受过系统的企业管理培训和教育。在具体管理中往往以亲疏远近程度来判断是非曲直,任人唯亲,管理手段简单粗暴,甚至人为造成家族成员与外来员工的隔阂。从员工角度看,他们大多来自于城镇待业青年和“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这不仅容易使员工对于企业革新活动产生心理冷漠,而且因为能力不足导致厌恶、甚至消极否定新的改革。所有这两方面都极不利于企业团队精神的培育。
4.员工流失率重影响家族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
存在一定程度的员工流失能增加企业的活力,但过高的员工流失率将严重损害企业的生产效率。许多家族企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日工作时间有的超过12小时,劳动强度过大,且薪酬过低,不能完全体现出劳动价值,使劳资关系紧张,员工无法长久在企业工作,导致流失率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
三、家族企业塑造团队精神的主要途径
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一个家族企业如果不能铸造成为一个有绩效的团队,就是一盘散沙,必将陷于失败。笔者认为,家族企业培育团队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家族企业进行现代化公司制改造
进行现代化公司制改造是家族企业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把家族财产明确到家族的自然人头上,使其成为产权的主体;尽可能吸引新的投资者,努力使企业产权多元化;适当发行企业内部股,提倡企业职工持股,把职工的利益同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打造命运共同体,做到企业产权明晰化、多元化。按照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建立董事会集体决策制度,经理只向董事会负责,使家族成员尽量少干预经理依法行使的经营权。把家族企业改造为现代化公司,将为塑造团队精神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
2.确立家族企业与员工双赢的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企业对自己全体成员的利益承诺,是鼓舞斗志、协调员工行为的关键力量。双赢的企业目标是激发员工斗志,形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作为盈利组织的家族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员工是共命运、同呼吸的利益关系,企业目标必须体现这种利益共生关系。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家族企业只有确立起既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又符合员工切身利益的双赢的共同奋斗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来保障利益双赢,把员工为企业与为自己努力工作统一起来,才能为塑造团队精神奠定坚实的利益基础。
3.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信任关系,消除“两圈人”现象
消除“两圈人”现象是家族企业培育团队精神的前提。以人为本、唯才是举是家族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来源于员工体内的人力资本,不论这个人力资本是在家族成员身上还是外来成员身上。“两圈人”现象是制约家族企业发展的硬伤口。要建立信任关系,用科学的制度统一管理家族及有血缘、地缘关系的员工和其他员工,特别是要用统一的纪律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在培养家族成员的同时,大力招选外来专业化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员工,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智创造良好的氛围,促使“两圈人”转化为“一圈人”,以形成集合力。
4.加强企业企业主和员工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塑造团队精神的人文基础。要加强对包括家族企业主在内的企业员工培训,优化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培训要注重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相结合,与员工个人的素质、潜力、志向相结合;要大力培养员工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注意倡导爱心、信任、尊重、关怀、理解、体谅的美德,鼓励贡献、合作、相互支持、发展友谊的工作作风,创造一个到处充满爱、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为团队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