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商业运营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运营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运营建议

第1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主题词 WT0 烟草 政策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当代中国经济贸易方面的一件大事,对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以及科技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烟草如何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这一重要的国际规则接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课题。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有关规定,做到在决策和日常工作中心中有数,趋利避害,从而制订出烟草发展的最佳战略方案,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烟草发展体系。

WTO协议的基本框架

当前,国际间竞争有赖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优化配置,有赖于货物、技术、人员、资金的国际间自由和有序的流通,国与国之间更加相互依存,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跨国公司快速兴起和发展,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并存,区域集团和单边主义措施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加快,生产要素优势和全面优化配置成为现代国际分工的基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在产品和数量上都受规模经济规律的制约,知识产品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和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除规范货物贸易外,WTO还涵盖了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世贸组织在推动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处理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已达135个,是代表国际经济贸易主流的重要国际组织。

为了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世贸组织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世贸组织协定。根据协定的规定,成员国之间享有对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公正平等地处理贸易争端,同时考虑到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设置了例外条款,因此WTO协定具有公正性、约束性、权威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体现出世贸组织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和宗旨。WTO协定的十大原则是:无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原则、互惠原则、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

WTO协定由本身十六条案文和四个附件组成。实质性规定都体现在四个附件中。附件一包括了:A.货物贸易协定;B.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附录;C.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冒牌货物贸易。其中货物贸易协定包括了有关贸易的十四个协议。它们是:

1.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的7个备忘录,其内容是对1947年关贸总协定在新的情况下的补充规定;2.乌拉圭回合对1994年关贸总协定的议定书;3.农业框架协议;4.卫生和检疫措施协议;5.纺织品与服装协议;6.贸易技术壁垒协议;7.与贸易有关投资措施协议;8.关于关贸总协定第6条(反倾销)执行协议;9.关于关贸总协定第7条海关估价执行协议;10.装运前检验协议;11.原产地协议;12.进口许可证程序协议;13.关于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14.保障条款协议。

世贸组织协定附件二是关于处理贸易争端规则和程序的备忘录,附件三是关于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协议,附件四是关于四个多种贸易协议,即关于民用航空器协议,关于政府采购协议,关于国际牛乳协议和关于牛肉协议。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遵循WTO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则,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对于长期受国内政策保护的中国烟草业而言,为尽快适应加入WT0以后的新形势,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烟草业在WTO贸易规则中的权利与义务,深入研究WTO协定中与烟草业有关的主要条款,从而利用好规则,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增强抗风险能力。

本文集中对与烟草进口控制措施密切相关的WTO农业框架协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反倾销协议以及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等进行了研究,对加入WTO后烟草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政策建议

WTO有关协议与烟草

一、农业框架协议

世贸组织的农业框架协议指的是在1986年——1993年长达8年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期间所达成的“乌拉圭农业协议”。它包含21条条款和5个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市场准入,维护公平竞争。协议规定:各成员首先必须将非关税壁垒转换成关税,取消诸如浮动关税、进口禁令、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最低进口价格限制以及各类限制性协议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代之以从价税和从量税。其次,削减现有关税水平。

2.逐渐削减出口补贴。协议要求成员方承诺削减其补贴农产品出口的数量与预算开支。

3.进一步规范政府的国内支持措施。协议把国内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要求予以削减,称为“黄色”政策。协议为各国政府向国内生产者提供的国内支持总量制定了最高上限。用支持总量来进行数量表示,要求发达国家在1986——1988年基期年份内支持的平均水平,在6年内削减补贴总量的20%,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削减13.33%。这类政策措施有: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计划等。值得重视的是,另一类不会引起贸易扭曲且对生产者没有影响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或影响生产作用的补贴政策免予减让承诺,称“绿色”政策。其中包括:

·在农业研究、病虫害控制、特定产品的检验和分级、营销和促销活动等方面的政府开支;

·政府用于资助生产者的收入保险和收入保障计划;

·救济自然灾害的开支;

·通过下述计划给予的结构调整资助:

*旨在便利从事可销售农产品生产人员退休的生产者退休计划;

*旨在从可销售的农产品中转移土地或其他资源包括牲畜的资源轮休计划;

*旨在帮助生产者对营运进行财政或实物结构调整的投资支持;

·环保计划下的开支;

·区域援助计划下的开支。

4.提高动植物卫生检疫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协议规定:允许各国采取正常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长为目的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应构成不公正的歧视,从而造成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隐蔽性限制。

为实现热带产品贸易的自由化,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热带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条件,乌拉圭回合再次把热带产品其中包括烟草和烟草制品的贸易谈判列入了议程。然而,实际谈判中发达国家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美国一再坚持热带产品谈判要与农产品谈判挂钩,并把热带产品分为热带农产品和热带非农产品,热带农产品的谈判将取决于农产品谈判达成全球协议。而由于美国和欧共体在农产品问题上的原则分歧,致使热带农产品贸易谈判不了了之。因此,有关“烟草和烟草制品”的贸易并没能达成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目标。因而涉及烟草贸易的规则方面在WTO中并无一揽子协议,只有在参照农业框架协议原则的基础上,由相关国家通过双边谈判解决。

1999年4月,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WTO问题的双边协议。2000年5月19日,中国同欧盟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WTO问题的双边协议。在整体市场开放问题上,中国承诺将停止一系列扭曲贸易并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的措施,对进口香烟及酒类的零售,中国承诺将逐步取消对国内产品的优惠政策。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中国还与欧盟签订了植物卫生检疫协议。

烟草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烟草种植在我国大部分烟区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烟草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以烟草种植业及其制成品工业为主形成的烟草产业,客观上被许多国家作为政府积累资本和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特殊手段,我国亦概莫能外。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分级包干)、税收体制(对烟草征高税,并在生产环节征税)导致了烟草产业与国家财政安全紧密结合的特征,各级地方政府对发展高利税的烟草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烟草产业的发展与地方利益难舍难分。国家烟草专卖管理体系受地方利益驱使演变成为“地方专卖”,导致了目前我国烟草产业总体“大而不强”的后果。

我国的烟草种植作为农业项目之一,在入世后显然会受到农业框架协议的约束,根据中美双边协议,我国对烟草的税率减让承诺如下:

目前关税(%) 2004年关税(%)

卷烟 65 25

烟叶 40 10

数据来源:tobaccochina.com/news

将烟叶进口关税降至10%,明显低于对农产品平均关税的承诺17%,这对我国烟叶生产的冲击是较大的。从降税幅度来看,外国烟叶在3年之内就会在国内市场上提高30%的价格竞争力。而199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国内烟叶平均调拨价大约是津巴布韦进口烟叶国内销售价的1/3,国内烟叶在价格特别是等级合格率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在关税减让后,二者的价格水平相当将使国内烟叶的价格优势丧失。在质量方面,国内烟叶的平均水平尚不能与津巴布韦、美国、巴西等烟叶生产出口大国相比。我国烟叶进口在现行专卖制度下严格的配额及许可证管制等非关税壁垒,在农业框架协议的规则约束下将逐步放松甚至取消,因此国内烟叶市场将会面临较大冲击。

我国尽管是世界最大的烟叶生产、消费国,但在国际烟叶市场上的贸易额很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烟叶生产在国际烟叶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亦说明外国烟叶凭借多年在国际烟叶贸易中形成的质量、价格、营销能力等竞争优势,冲击国内烟叶市场的空间会相当大。云南有着烟草种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云南烟叶生产在全国烟叶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云南烤烟是全国卷烟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料,产量占全国烤烟生产总量的1/3,然而烟叶出口量相当低,参与国际烟草贸易的实力和能力亦比较低。多年来,云南烟草种植主要满足于为本省卷烟企业提供原料,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动力和机制,因而面对入世后的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云南烟草种植、生产的竞争压力会增强,云南烟叶生产必须认真借鉴世界烟草主要贸易国的经验,着力培养和增强云南烟叶的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方面,主要由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组成。技术壁垒产生的原因是世界各国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利益,借助本国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的不同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从维护人体的健康、安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制定的各种切合本国利益的,进口商品检验标准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根据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对成员国技术规定的要求,技术贸易壁垒的设置必须遵循三个条件:1.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适用于所有来源的进口货物;2.进口产品享受的待遇不低于国产产品享受的待遇,即国民待遇原则;3.制定和实施的形式不应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技术壁垒设置的手段灵活多变,形式隐蔽,虽然都有其共性,但在WTO法律框架中,难以用统一的法律规则来约束。其设置的主要形式有: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质量认证、认可制度、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及对产品的特殊要求等,另外计量单位制、商品的品种、规格、花色、款式等外观要求及标签、物品的编码标志系统等都能成为设置技术壁垒的手段。

按国际通行规则,进口到我国的烟草及烟草制品经入境口岸的法定检测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合格后即可放行。进口卷烟主要根据国标对物理、化学和主流烟气等指标履行常规检测。目前,我国物理指标检测着重于外观;化学指标检测除按国家标准执行外,未把成份检测、微量元素检测等内在成份的检测纳入入关检测范围,对卷烟内在品质的检测,除合同规定外,尚未作具体的要求,也未设置任何障碍,这与许多国家对化学指标除履行常规检测外,严格考核卷烟内在品质,增强卷烟内在成份检测项目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对于主流烟气主要检测焦油和烟碱含量,CO因无统一的国际标准,相关的国际组织也无具体的要求,目前未列入强制检测范围,只是按合同中签定的款项执行。进口烤烟主要履行等级、水份、包装、外观品质、卫生、病虫害、砂尘粒、数量与重量等常规检测,着重进行病虫害,特别是霜霉病的检测。因为烤烟的国际交易方式是制样成交,各国制定的烤烟等级、采用的标准都不相同,进口烤烟除按国标履行以上项目的检测外,对其它检测项目,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而执行。关于国际烟草界较为关注的转基因、化学农残、放射性物质、重金属含量等项目,我国均未列入入关检测范围。

随着“吸烟与健康”运动的升级,消费者迫切要求提高卷烟的内在品质,安全型卷烟、低危害性卷烟、低焦油卷烟成为世界卷烟产品的发展主流,烟草技术壁垒的制定应顺应世界烟草科技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允许的合理限制及协议赋与发展中国家在一定限度内灵活采用标准的权力,用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结合本国国情,从烟草对人体的健康、安全、卫生等领域,着重从卷烟的安全性、降低卷烟的有害生物活性和致癌物质特别是一些在国际上引起广泛争议但相关国际组织又无明确规定的方面考虑,使构筑的技术壁垒既能满足协议的要求,又不偏离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

在使用技术壁垒做为保护手段时,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壁垒对我国烟草产业在科技发展、标准采用、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它将推动烟草业在一定限度保护产业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之中。

三、反倾销协议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已经是当今国际的经济主流。但是,自由贸易在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繁荣的同时,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和危害。随着世界市场上许多产品供给出现饱和,国际上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也日益激烈。

根据WTO协定第6条的规定,倾销是指:“如果一个产品经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出口国正常贸易中旨在用于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低于该产品的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商业,此产品被视为倾销。”

在对倾销行为的法律认定上,在三个基本的构成条件:

(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者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简单说,倾销是由出口商根据不同出口市场,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对同一产品进行的国别差价销售。由于这种行为不以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基础,而是一种人为的低价销售,则很容易扭曲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2)这种低价销售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这里的损害包括实质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是指对进口国相同产品的整个产业所造成的损害,而不是对进口国的某个或几个生产厂商的不利影响。国际贸易中,对于任何出于竞争的,而采取的有碍于进口国产业的技术进步或者阻碍其生存与发展的差价销售行为,都是予以禁止的。

(3)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这里的因果关系只是一般性的要求,不强调低价是造成损害的主要因素还是直接因素。

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就是法律上所认定的倾销行为,才能够根据反倾销法采取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是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对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特殊关税。其特殊性,体现在是正常海关税和费用之外的一种关税或者附加关税。根据WTO的反倾销守则规定,反倾销税的税额应小于或者等于倾销幅度或者倾销差额。

从税种方式上看,一共有三种类型即临时反倾销税、固定反倾销税和追溯反倾销税。

反规避措施是针对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反倾销措施。如果某一产品已被征收反倾销税,而其生产商或者出口商通过变换原产地、出口方式等手段继续向进口国倾销出口该产品。这种行为就是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一旦这种行为被调查核实,进口国可将反倾销税的征收对象扩展到这种“变换”的产品上。

反倾销协议为保持进口国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与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法律制度框架。

根据1999年11月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WTO的协议,我国对美国作出诸多关税上的承让,税率降低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国外生产的烟草以及烟草制品,可以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进入我国的国内市场,瓜分我国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于云南烟草企业和烟农来说,无疑会带来许多竞争压力。尽管目前对今后国外的烟草生产商是否会出于占领市场份额的需要,采用低价倾销的方式,冲击我国的国内烟草市场还无法作出可能的回答,但是,从保护行业发展与维护国内市场公平竞争角度出发,有必要加强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监控,结合1994年WTO《反倾销守则》与我国《反倾销条例》的有关规定,云南烟草行业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四.补贴与反补贴协议

补贴政策一般用于保护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或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出口产业。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补贴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资助”。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支出了财政捐款,则认为补贴存在。这样一来,补贴就涉及到直接的资金转移(如赠予、贷款和入股);潜在的直接资金转移或债务(如贷款担保);放弃或未征收的到期应收的政府收入(如税收减让或信用贷款);除基础设施以外的贷物或服务的供给或购买;发放给个体的用来完成本应由政府执行的职责的政府基金等等。此定义的收入支持或价格支持形式还要求必须产生利益。WTO各成员必须每年向WTO秘书处通知其补贴计划,提供有关补贴种类,涉及金额、政策目标、执行期限以及能够确定其贸易影响的统计资料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任何国家都可以“交叉通知”其他国家密而未宣的补贴计划。对农产品的补贴另由《WTO农业框架协议》专门做出规定。

普遍采用的补贴——非专向性补贴,是不可起诉的。补贴的非专向性要求补贴的分配标准必须是中立的,非歧视的和以整个经济为基础的,不对部门加以区分。出口补贴不论有无特定目标,全都属于专向性补贴。

1.红灯补贴(受禁止的补贴)

对于非农产品出口补贴WTO守则制订了严格的规则。禁止使用的补贴有:(1)形式上或事实上依出口表现而定的补贴;(2)设法用国产贷代替进口贷而给的补贴。例如,以比用于国内消费优惠得多的条件供应产品或服务(包括运输)给出口生产、提供出口信贷和担保、提供保险率低得不能偿付长期操作成本和承保人损失的保险等。构成这几类补贴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补贴必须由政府或政府控制下的机构来提供。

2.黄灯补贴(可起诉的补贴)

可诉讼的补贴是指允许使用的补贴,但若该补贴对WTO成员产生了不利影响,则可对其采取磋商手段,动用争议解决程序或对其采取反补贴措施。

如果一项补贴减少了某个WTO成员的出口、导致大幅度低价销售、或者增加了补贴成员在一项主要产品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些情况均会引起严重侵害。

第2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要:银行网点经营管理是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甚少。本文从分析目前银行网点经营现状出发,借鉴外国有竞争力模式,构思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目标,首次提出银行网点应进行综合性经营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建议

Abstract:Branch management is a great concern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limited at prese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present situation of bank branch management,and refers to foreign competitive mode,and considers bank outlets integrated operational objectiv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bank outlet,integrated management,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74-04

近十多年来, 国内银行在营业网点建设方面始终不断探索、不断进步。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各家银行为了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取得发展,在零售网点布局和经营中采取了各种经营策略,以节省成本取得最大化的销售和盈利。在网点数量和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点效能,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管理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网点转型中,也着力开展了改善网点布局、改善业务流程、加快向自助渠道迁移、改善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但相对整个金融市场环境、客户群体、业务种类、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变化来说,营业网点的发展变化仍显得相对滞后。本文重点针对网点综合经营管理——综合性网点、综合柜员制、综合营销队伍“三综合”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银行网点转型,推进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一、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规模效率低下。多年来,各商业银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讲求经营网点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其结构进行改善和经营质量的提高。网点经营结构单一,绝大部分网点单对公或者单对私,或者分区经营,对公部分专营对公,对私部分专营对私。所有经营网点或者只能服务于企事业单位,或者只能面向储户;即使规模较大的营业机构,在提供各类金融产品服务时,也是自成一体,无法在一个窗口、一个柜台提供全方位服务。经营网点内部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商业银行本来就稀缺的资源无法优化配置,更得不到高效应用,无法产生规模效率。这种传统单一的经营理念,会导致商业银行网点不重视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展推广。主要表现在:

(一)单功能对私网点占比较大,迫切需要提高渠道效能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进行考察,发现建设银行对外营业机构单功能对私网点占比33%(4541个);农业银行仅储蓄所就占比2%(371个),工商银行仅储蓄所占比5%(865个),中国银行全部定于综合性网点,但也是分开对公对私专区。考察发现银行营业机构功能单一,对公对私界限分明,为客户提供综合亟待强化。

(二)营业网点人员、功能区域需求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实现资源共享

营业网点人员安排和岗位设置受条线分割限制,柜面业务前后台分离,电子渠道分流后部分网点柜员闲置与客户排队并存,迫切需要推行综合柜员制;对公中高端客户服务场所需求强烈,迫切需要复用已设立的对私中高端客户服务场所,进一步实现网点资源整合共享。

(三)公私联动营销不足,迫切需要加强综合营销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零售网点一代、二代转型,实现全行零售网点统一的岗位设置和服务规范,提高了个人客户营销服务能力,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多元变化,迫切需要组建网点综合营销团队,公私联动实现营销资源运用最大化,推动对公、对私业务快速发展。

二、外国银行网点经营管理情况

国外的商业银行发展程度高于我国,一些先进银行的银行网点建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应分析外国商业银行网点经营建设的特点,再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色取其精华,取长补短,加快网点经营架构建设转型升级。

(一)物理性网点再次成为渠道建设的重点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网络的普及,网上经济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国外商业银行加快了网络银行的建设步伐,纷纷裁减物理性网点,将银行活动和顾客服务大量转移到 ATM、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自助模式。但实践证明,渠道的迁移带来了银行运营成本的下降,却没有带来相应的盈利增长。顾客大量采用自助渠道后,与银行关系日渐疏远,顾客接触机会的减少导致了顾客贡献率降低、满意度下降、忠诚度降低、新开户量减少、产品销售成功率低等不利现象。在美国的一份在线调查中,72%的受访者表示主要通过网点渠道购买产品,而人工电话服务、网上银行和语音电话服务的使用比例分别是63%、53%和42%。此外,78%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仍将通过网点购买产品。

(二)新型网点在功能和布局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 业务模式重塑。由传统的“出纳网点”转变为产品销售中心和利润中心。首先是将多数交易性业务导向自助机具,将后台操作集中到后台处理中心,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员工数量,使网点可以专门交叉销售有利润的产品和附加服务。其次是网点员工由柜员转变为顾问型销售员。冠以客户顾问、客户服务官、业务经理、个人银行家、个人金融顾问或金融规划经理等头衔的顾问销售员工,一般在网点员工总数中占到2/3以上。银行的销售员工在提供咨询的过程中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2. 改善内部分区设置。对网点内的每个功能区域精心划分布置,使网点的销售功能最大化已成为标准的行业做法。再造网点的经典布置是三个分区:自助区、柜员区、顾问或销售人员区。此外,一般还有客户等候区和产品展示区。通过这种分区设置既使各种自助渠道得到充分利用,减轻柜员压力,也使网点的产品与服务销售最大化。

3. 改造营业环境和条件。成功的银行网点要有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环境,使客户在其中感到舒适,使员工能够高效率地操作。过去,网点的形象设计最注重的是安全性和坚固性,而现在,网点的形象设计更注重开放透明、便于沟通但又兼顾客户的私密,并能够吸引更多客户进入。网点设计一切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达到互动的服务效果和更好的交易体验。

4. 管理方式扁平化。银行网点的业务经营自不断扩大, 银行总行与各网点形成中心—辐射式组织管理结构。总行是经营决策中心、信贷审批中心、产品创新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 而营业网点是销售中心。

三、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目标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经营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银行网点经营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深化营业网点转型,一个科学可行的方式就是实施银行网点综合化建设,进行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银行营销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优化营业网点业务与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综合性网点是指既能够为对私客户也能够为对公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多功能网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推进单功能网点向综合性、多功能网点转变

推进单功能对私网点开办对公业务;推进私人银行等机构受理对公业务;新设网点综合化,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开办对公业务,在柜台设置、人员配置、业务培训等方面,统筹安排,实现对公业务受理服务最大化覆盖。

(二)推进营业网点柜员向综合柜员制转变

实施对公柜员综合受理业务;实施对私柜员综合受理业务;实施网点后台人员综合化。

(三)推进营业网点综合营销队伍建设

整合营销资源,提高市场扩展能力,打破部门、条线界限,最大程度地促进各业务条线人员、产品、渠道和市场等资源实行联动营销。突出专业专注,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从根本上改变客户基础薄弱的问题,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组建综合营销团队,整合网点的营销岗位,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提高综合营销能力。

四、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的建议

基于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的目标,为推进综合性网点、综合柜员制、综合营销队伍“三综合”建设,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功能区域,提高网点资源利用效率

综合性网点必须结合对公客户业务办理特点,灵活安排对公柜台办理对私业务,即在对公业务空闲或不影响对公客户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对公柜台可以办理个人存取款、转账等业务量占比较大、单笔耗时较短的对私业务。专业、专注为对公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原则上对公存款日均余额不低于20亿元,对公贷款余额不低于10亿元的一、二级分行所在城市行、专业支行以及为特定客户提供服务且一级分行认可的综合性网点,可设立一个重客服务中心,为大型央企、全国性和总行级战略客户等高端对公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一揽子金融服务。中心内可不单设对私柜台,但能够为该类客户提供个人业务服务。原则上对公存款日均余额在3亿元以上,对公贷款余额在2.5亿元以上的综合型网点可设立对公金融中心,为对公存款日均余额50万以上及大中型有贷中高端客户提供对公、对私、投资理财等各项金融产品与服务。客服务中心须优先复用已设立的私人银行和财富中心;金融中心须优先复用理财中心,实现网点资源有效利用。

(二)推行综合柜员制,支持网点综合化运营

其一,结合对公、对私业务量情况,合理安排对公柜员办理对私业务,打破对公、对私柜员业务分工限制,缓解对私客户排队严重状况。其二,结合单一对私网点对公客户需求,选取1至2个柜台安排对私柜员办理对公业务。对已部分实施综合柜员制的网点继续推进对私柜员综合受理,促进网点对公业务快速发展。其三,整合、复用网点对公、对私授权和后台业务人员,结合对公、对私后台业务处理量,合理安排网点后台业务人员数量,促进网点人员转向营销服务岗,实现网点人力资源有效利用。

(三)加强综合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市场综合拓展能力

1. 组建综合营销团队。综合营销团队是在综合性网点内组建的,负责对公、对私所有客户和产品营销的常态化、任务型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网点负责人、营销主管、网点客户经理、网点产品经理以及其他兼职营销人员,或者上级行、海外分行专家。团队成员不分对公或对私条线,开展综合营销。网点负责人是综合营销团队的主要责任人,对高端客户须出面营销,对紧急事项应第一时间做出响应。

2. 统一工作流程,明确营销重点。综合营销团队根据营销对象,围绕“确定对象——制定计划——实施营销——售后服务——考核评价——总结表彰”等“六步法”,制定营销工作流程。柜面内营销侧重于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开展公私联动营销;柜面外营销侧重于开拓市场,在专注营销目标的同时,结合客户需求,精准营销;“三大一高”客户须利用经论证后的、成熟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开展综合营销。

3. 兼顾专业、专注, 强化营销针对性。综合营销团队应立足于网点客户资源,开展对公、个人理财、结算和小微企业、小额无贷户、企业关联人等所有客户市场营销。须根据所在网点的规模和客户结构有所侧重,特别是对公重点客户集中的网点,要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专业专注营销对公产品,同时联动营销个人产品。

4. 有针对性开展员工职业生涯培训,增强员工归属感。加强网点人员综合能力培训,围绕网点综合服务转型,新转岗的综合柜员、综合营销人员岗前培训面须达到100%;资金结算、公司、个人存款与投资、电子银行、小企业等业务条线须针对营业网点不同岗位员工,开展产品知识分级培训,每三年至少轮训一次,每名员工累计参加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0天。对营销服务岗位员工,须重点加强服务理念、沟通能力、营销技巧等技能培训。关心网点人员职业生涯,积极推进人本文化建设,关注营业网点员工成长,建立适应营业网点综合化转型职等序列,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激励、人文关怀等手段,增强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胡青.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公司业务服务浅析[J].当代经济,2012,(4).

[2]周艳华.试论商业银行网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金融经济,2012,(10).

[3]申正波.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8).

[4]贾明琪,李成青.新银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J].西南金融,2011,(12).

[5]陈华.基于新网点主义的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

[6]郭春胜.着力培育营业网点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农业银行下沉管理重心的关键举措[J].现代金融,2012,(1).

[7]代星军.对国内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几点思考[J].东岳论丛,2009,(5).

第3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一、民营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

(一)一味追求产值,忽视应收账款风险

民营建筑企业为了资质升级和保住现有特级、一级总承包资质及完成利润目标,对拟承接的工程项目和发包方建设资金来源没有专门进行考察,对财务可行性没有系统分析就参加工程招投标,中标后对施工合同条款没有细致研究就盲目施工造成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收回,增加了坏账风险。

(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建筑项目是滚动进行的,老项目尚未完工新项目就已经启动了,其中大部分项目是要垫资的,造成应收账款逐年增加,又没有有效的制度、流程保证清收的质量,应收账款常年挂账和积欠,造成资金周转效率低下。甚至有的民营建企对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主要是和承接工程量的多少直接挂钩的,使民营建筑企业盲目抢占市场,较少考虑发包方的信用风险。

(三)行业竞争不规范

近年来,建筑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使民营建筑企业为了承接工程,在参加工程招投标时不惜通过打价格战,压低中标价和通过垫资等有利于发包方的合同结算条件作为中标的筹码。同时,严重的层层分包现象使实际施工方不能与发包方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造成总承包方占用、挪用实际施工方的工程款。

二、民营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面临的风险

(一)财务风险

对于财务实力有限的民营建筑企业来说,应收账款如不能及时收回,将降低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安全,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应收账款中总有一部分不能收回,形成呆账、坏账,因此应收账款越多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财务风险就越高。而且,应收账款的存在使得企业必须花费部分费用管理和收回应收账款,为此要付出额外的管理费用。此外,我国会计核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确认营业收入的同时确认应收账款,如果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则当期利润并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使企业经营成果夸大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经营风险

对在建工程进行施工、组织新项目施工、开拓新市场、支付各种保证金等往往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大量地被应收账款环节占用,因此会使中小民营建筑企业的现金流不断干涸,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方面,由于应收账款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如果长期未能收回,企业为保证项目正常施工,只能通过各种方式筹资,背上资金包袱并以牺牲项目利润为代价。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可能会迫使企业进一步压缩建筑成本,以减少自有资金的投入,直接导致工程项目质量的降低。

(三)市场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过多会导致其不能按时支付建材款、人工费,甚至职工工资有时也难以按时发放,造成诉讼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企业社会信誉。同时,建筑企业是整个产业生态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如果无法及时收回欠款而发生财务危机,财务风险就会沿产业链条的上游材料供应商、劳务公司传递,形成大量三角债,危及整个上下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民营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是指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达到付款条件并已完成工程量结算,应向发包方收取的工程结算进度款。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就是识别、评估和应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程序。按照风险管理的思路,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贯穿于工程项目承接前、施工中、完工后的全过程,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一)建立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流程

1.收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管理流程的第一步要广泛地、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潜在客户和建筑市场相关的内外部各种信息,并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落实到企业的行政部、财务部、审计部、预算部、市场经营部、工程部等职能部门。在承接工程前应该对潜在的下游客户进行调查分析,以发现潜在客户不能按期支付工程款的各种风险因素。具体来说,这些风险因素大致有潜在客户是否具有不良信用记录和失信记录、潜在客户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潜在客户是否经营不善无法支付工程款、潜在客户的主营业务是否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交易双方是否可能产生合同纠纷、潜在客户有意占用应付工程款、潜在客户蓄意商业欺诈等。

2.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持续评估。完成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收集后,企业要对收集的风险信息结合应收账款管理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集体讨论、行业标杆比较、外部专家咨询、情景分析、实地考察、查阅信用记录等,定量方法包括可行性数据预测、查阅客户财务指标。其次,通过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后,将这些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估结果与客户承接、合同条款、信用政策等环节联系起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承接该潜在客户的工程,以及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对工程质量、计量、计价、取费(税)、付款条件等如何约定等问题,并设计合理的信用政策。最后,企业应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实施识别、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因素和原有风险因素的变化重新评估。

(二)建立信用管理机构进行项目考察和合同评审

民营建筑企业可以从提高效率和灵活性角度,从财务部、审计部、预算部、工程部、法务部、市场经营部抽调力量组成临时性的信用管理机构对拟承接施工项目前期调研和审核,避免盲目参与项目招投标活动。在项目招标阶段,信用管理机构就招标工程信息进行项目估算,同时结合招标信息弄清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工程款结算方式、保证金比例及工程验收方式等,并到项目实地调研测算工程成本和利润,提前规避财务风险。另外,在项目中标后进行合同签订时,信用管理机构应该认真研究合同条款,尽量使合同条款不产生歧义,避免后期因合同纠纷而产生应收账款。

(三)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制定工程承接准入标准

企业可按工程规模的大小分级制定工程承接的客户准入标准,建立行业中客户资源动态管理系统,运用“5C”系统给客户建立信用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准入标准和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减少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的工程进行承接,并对承接后往来多、金额大、风险高的客户加强监督和预警。

(四)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的内控制度并加强结算流程控制

第一,企业应该明确以工程项目部为应收账款的责任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回款承担第一责任,从而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管理。第二,对客户的性质、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财务状况、信誉等方面进行资信调查和内部准入评级。第三,与发包方共同设置封闭回款账户以防止工程款被项目经理坐支、贪污、挪用的现象。第四,因项目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期施工是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集中的阶段,项目部应该积极联系和配合发包方、监理方、造价审计部门根据施工合同的结算进度对已完工程量的核量及工程签证工作,积极组织单项工程验收,达到结算条件后应抓紧向发包建设方报量和工程进度结算工作,推进结算效率。

(五)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财务管理及内审监督

企业应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工作,首先应明确财务会计核算模式,根据企业核算要求的不同,可以采用项目部独立核算并由总部并表核算模式,也可以采用项目会计核算由总部直接负责,项目部财务室仅只作为报账单位模式。其次,设置规范的应收账款账户,详细记载应收账款产生的计价依据、时间、合同实施情况、增减变动情况,并做好账龄分析。同时,审计部应通过定期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对照施工合同、工程签证、预结算单、审计报告、请款单、分包合同等内外部工程资料检查有无应收账款异常现象、有无结算差错、有无玩忽职守和舞弊等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应收账款事后管理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收账政策能以较低的管理费用取得较好的收账效果。企业可通过前期风险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对客户划分不同的信用等级,对于A级信用客户应选择宽松的收账政策,主要以联系函及电话催收为主;对B级信用客户应采用较严格的收账政策,可考虑派出专人进行督促,订立还款计划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加快应收账款周转率;对C级信用客户及逾期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客户应借助法律诉讼、以物抵债、财产保全等手断提高企业的收账效果,这也可以对其他潜在违约客户起到警示作用。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具体分析各应收账款的性质、金额、账龄、发包方的信誉和当时的经营状况等因素,计提坏账准备金,有效化解企业的坏账风险,弥补坏账损失。此外,还可通过对建筑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竣工验收、工程交付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发包方确认并支付合同工程价款,必要时提供付款担保。

四、结论

第4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关键词]财政系统;培训绩效:培训层面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讲究背景

财政部门是政府的综合经济职能部门,做好财政工作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如何保证和提高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绩效,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来对财政系统员工培训现状进行不同层面的调查分析。

(三)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从被调查者从事财政工作年限分布情况来看,被调查者工作2年以内的有21位,占8.4%,工作2-5年的有57位,占22.9%,工作5-10年的有48位,占19.3%,10年以上的有123位,占49.4%。从被调查者的职位层次分布情况:在被调查者中,一般干部有132位,占53%,财政所长有20位,占8%,科级有82位,占32.9%,县处级有15位,占6%。从被调查者所在部分性质情况来看,在被调查者中,在业务类部门工作的受访者有183位,占73.5%,在非业务类部门工作的受访者有66位,占26.5%。从被调查者过去12个月参加爱培训的次数情况:在被调查者中,未参加过培训的受访者有50位,占20.1%,参加过1-2次培训的受访者有154,占61.8%,参加过3-5次培训的受访者有33位,占13.3%,参加5次以上培训的受访者有12位,占4.8%。在被调查者中,参加过2次以下培训的受访者最大,占81.9%。

二、培训现状分析

本文从培训运营层面、培训资源层面和培训制度层面对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从各层面整体来看,培训运营层面、培训资源层面、培训制度层面的均值分别为3.76、3.92、3.89。这说明在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中,培训资源方面的T作相对较好,培训运营较差。

(一)培训运营层面

从表1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现状描述表中培训运营层面来看,培训方式情况赞同培训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培训方式的受访者最多,占61.4%,只有3.6%的受访者反对此种观点,34.9%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82,方差为0.729。

培训时间情况:赞同培训时间安排紧凑的受访者占66.7%,只有2.8%的受访者反对此种观点,30.5%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86,方差为0.651。

培训课程情况赞同培训课程具有针对性的受访者占66.7%,只有4%的受访者反对此种观点,26.9%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9,方差为0.691。

选择培训情况赞同单位采取员工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受访者占49%,有15.7%的受访者反对此种观点,35.3%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46,方差为0.943。

(二)培训资源层面

从表1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现状描述表中培训资源层面来看,培训教师情况63.1%的受访者赞同培训中心聘请了财政部的专家以,及知名院校的学者来授课,只有9.2%的受访者提出反对,其余27.7%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76,方差为0.934。

培训设备情况78.7%的受访者赞同培训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有3.2%的受访者提出反对,其余18.1%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4.04,方差为0.616。

培训服务情况73.1%的受访者赞同培训过程中有合格的后勤服务,只有3.6%的受访者提m反对,其余23.3%的受访者感觉一股。其均值为3.97,方差为0.652。

(二)培训制度层面

从表1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现状描述表中培训制度层面来看,培训规划情况:认为培训中心在培训前制定了总体的培训规划的被调查者占73.9%,只有2%的被调查者反对此观点,其余24.1%的被调查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98,方差为0.633。

培训制度情况;认为培训中心具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并严格执行的被调查者占70.7%,只有3.6%的被调查者反对此观点,其余25.7%的被调查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89,方差为0.681。

培训教学制度情况:认为培训过程中有严格的教学制度的被调查者占73.9%,只有2.8%的被调查者反对此观点,其余23.3%的被调查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93,方差为0.583。

培训反馈情况:认为培训后对培训情况及效果进行了评估调查的被调查者占63.9%,只有2.4%的被调查者反对此观点,其余33.7%的被调查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75,方差为0.535。

表1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现状描述

三、培训现状总结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培训运营层面、培训资源层面、培训制度层面的均值分别为3.76、3.92、3.89。整个培训系统建设现状的平均值为3.86。可以看出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资源建设相对较好,培训制度建设中等,但是培训运营建设相对较差。总体而言,目前财政干部培训现状建设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对此,本文对财政系统员工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确定培训对象

财政干部培训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各级领导要增强对培训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基于广大的财政干部群体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产生的不匹配,财政干部对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适应形势和提高财政干部自身素质有了新的需求。同时,培训对象又是培训工作的落脚点,为了提高财政干部的整体服务水平,得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每一个财政干部素质的提高集合起来方能达到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确定合理的培训对象显得非常重要,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受训者感到有压力,觉得非学不可,有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培训机构动态化,为后期参与财政培训的财政干部树立榜样,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相关部门也应推行相应的政策,如保证财政干部每人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培训,或担任某一级职务的财政干部必须获得一定级别的培训证书等。

(二)开发完善的培训内容体系

培训内容是影响培训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要突出培训重点,体现时代特色,重点抓好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1)要搞好整治理论培训,提高财政干部理论政策水平。通过培训,着重使广大财政干部着重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端正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2)要搞好知识更新培训,提高财政工作业务水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财政干部应该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保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继续加强财政系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逐步实现财政管理手段现代化的目标。

(三)创新培训管理模式

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使培训管理高效率运作的保证,也是充分发挥培训管理职能和管理者作用的基础。1)整合财政干部培训管理机构与职能。改变传统财政培训机构作为财政系统外提供服务的观念,将财政培训机构内部化,以树立培训工作的权威性。2)理顺培训管理体制。在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协调配合”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有机整体,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培训资源,促使资源效益实现最大化。3)提升培训结果的应用价值。将财政干部参加培训的情况纳入财政单位的年终考核。未按规定参加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培训对象,当年不予晋职、晋级,以达到参与财政培训的自觉性的提升和规范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译《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2]冯炯.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系统模型[D].北京化工大学2004.

[3]窦亚丽.张德.学习型组织建设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4]王开.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建设银行的研究分析[D].现代商业2010第14期。

[5]毛新伟.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在政府组织中的运用[D].武汉大学2004.

[6]唐晓嵩.我国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7]吕晓俊.共享心智模型与组织文化的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5期。不同层面的财政系统员工培训绩效研究

桂爱东

[摘要]本文从培训运营、培训资源和培训制度三个层面来调查研究财政系统员工培训现状,并根据研究结构提出了提纲培训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系统;培训绩效:培训层面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讲究背景

财政部门是政府的综合经济职能部门,做好财政工作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如何保证和提高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绩效,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来对财政系统员工培训现状进行不同层面的调查分析。

(三)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从被调查者从事财政工作年限分布情况来看,被调查者工作2年以内的有21位,占8.4%,工作2-5年的有57位,占22.9%,工作5-10年的有48位,占19.3%,10年以上的有123位,占49.4%。从被调查者的职位层次分布情况:在被调查者中,一般干部有132位,占53%,财政所长有20位,占8%,科级有82位,占32.9%,县处级有15位,占6%。从被调查者所在部分性质情况来看,在被调查者中,在业务类部门工作的受访者有183位,占73.5%,在非业务类部门工作的受访者有66位,占26.5%。从被调查者过去12个月参加爱培训的次数情况:在被调查者中,未参加过培训的受访者有50位,占20.1%,参加过1-2次培训的受访者有154,占61.8%,参加过3-5次培训的受访者有33位,占13.3%,参加5次以上培训的受访者有12位,占4.8%。在被调查者中,参加过2次以下培训的受访者最大,占81.9%。

二、培训现状分析

本文从培训运营层面、培训资源层面和培训制度层面对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从各层面整体来看,培训运营层面、培训资源层面、培训制度层面的均值分别为3.76、3.92、3.89。这说明在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中,培训资源方面的T作相对较好,培训运营较差。

(一)培训运营层面

从表1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现状描述表中培训运营层面来看,培训方式情况赞同培训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培训方式的受访者最多,占61.4%,只有3.6%的受访者反对此种观点,34.9%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82,方差为0.729。

培训时间情况:赞同培训时间安排紧凑的受访者占66.7%,只有2.8%的受访者反对此种观点,30.5%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86,方差为0.651。

培训课程情况赞同培训课程具有针对性的受访者占66.7%,只有4%的受访者反对此种观点,26.9%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9,方差为0.691。

选择培训情况赞同单位采取员工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受访者占49%,有15.7%的受访者反对此种观点,35.3%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46,方差为0.943。

(二)培训资源层面

从表1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现状描述表中培训资源层面来看,培训教师情况63.1%的受访者赞同培训中心聘请了财政部的专家以,及知名院校的学者来授课,只有9.2%的受访者提出反对,其余27.7%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76,方差为0.934。

培训设备情况78.7%的受访者赞同培训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有3.2%的受访者提出反对,其余18.1%的受访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4.04,方差为0.616。

培训服务情况73.1%的受访者赞同培训过程中有合格的后勤服务,只有3.6%的受访者提m反对,其余23.3%的受访者感觉一股。其均值为3.97,方差为0.652。

(二)培训制度层面

从表1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现状描述表中培训制度层面来看,培训规划情况:认为培训中心在培训前制定了总体的培训规划的被调查者占73.9%,只有2%的被调查者反对此观点,其余24.1%的被调查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98,方差为0.633。

培训制度情况;认为培训中心具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并严格执行的被调查者占70.7%,只有3.6%的被调查者反对此观点,其余25.7%的被调查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89,方差为0.681。

培训教学制度情况:认为培训过程中有严格的教学制度的被调查者占73.9%,只有2.8%的被调查者反对此观点,其余23.3%的被调查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93,方差为0.583。

培训反馈情况:认为培训后对培训情况及效果进行了评估调查的被调查者占63.9%,只有2.4%的被调查者反对此观点,其余33.7%的被调查者感觉一般。其均值为3.75,方差为0.535。

表1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现状描述

三、培训现状总结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培训运营层面、培训资源层面、培训制度层面的均值分别为3.76、3.92、3.89。整个培训系统建设现状的平均值为3.86。可以看出财政系统员工教育培训资源建设相对较好,培训制度建设中等,但是培训运营建设相对较差。总体而言,目前财政干部培训现状建设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对此,本文对财政系统员工 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确定培训对象

财政干部培训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各级领导要增强对培训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是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基于广大的财政干部群体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产生的不匹配,财政干部对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适应形势和提高财政干部自身素质有了新的需求。同时,培训对象又是培训工作的落脚点,为了提高财政干部的整体服务水平,得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每一个财政干部素质的提高集合起来方能达到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确定合理的培训对象显得非常重要,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受训者感到有压力,觉得非学不可,有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培训机构动态化,为后期参与财政培训的财政干部树立榜样,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相关部门也应推行相应的政策,如保证财政干部每人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培训,或担任某一级职务的财政干部必须获得一定级别的培训证书等。

(二)开发完善的培训内容体系

培训内容是影响培训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要突出培训重点,体现时代特色,重点抓好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1)要搞好整治理论培训,提高财政干部理论政策水平。通过培训,着重使广大财政干部着重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端正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2)要搞好知识更新培训,提高财政工作业务水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财政干部应该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保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继续加强财政系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逐步实现财政管理手段现代化的目标。

(三)创新培训管理模式

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使培训管理高效率运作的保证,也是充分发挥培训管理职能和管理者作用的基础。1)整合财政干部培训管理机构与职能。改变传统财政培训机构作为财政系统外提供服务的观念,将财政培训机构内部化,以树立培训工作的权威性。2)理顺培训管理体制。在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协调配合”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有机整体,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培训资源,促使资源效益实现最大化。3)提升培训结果的应用价值。将财政干部参加培训的情况纳入财政单位的年终考核。未按规定参加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培训对象,当年不予晋职、晋级,以达到参与财政培训的自觉性的提升和规范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译《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2]冯炯.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系统模型[D].北京化工大学2004.

[3]窦亚丽.张德.学习型组织建设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4]王开.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建设银行的研究分析[D].现代商业2010第14期。

[5]毛新伟.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在政府组织中的运用[D].武汉大学2004.

第5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摘要:企业集团预算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践应用要考虑到重视预算管理,完善经营状态;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信息沟通;开展数据评价,全面推行激励,确保集团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分析了企业集团预算预警系统的建立途径,提出了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集团企业的财务内控提供了宝贵建议。

关键词 :企业集团;预算预警;建立;应用

一、企业集团预算预警系统的建立

1.建立短期预算预警系统

首先,要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传统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针对现金流的预警管理内容只是泛泛的介绍现金预算、日常流量、流程、流速和风险预警等战术,这些内容只是常规管理,起不到全面的预算预警管理作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和企业内部数据的分析评价,利用评价指标和发展趋势来预测未来的企业发展状况、度量未来的风险程度,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及时预知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预警则侧重于利用评价结果,及时预知企业有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评价功能和预警功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次,要建立收益预算体系。企业预算对于预期收益的全面预测是确保企业资金流量、投入量,现金支出平衡问题的关键,具体做法要强化财务分析岗位,及时提供财务数据决策支持,并建立分析反馈机制,加强财务分析岗位、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及时联动性。通过设立财务分析岗位,对异常指标和重大影响财务科目进行及时分析和预警,并形成各预警相关事项各部门的反馈和应对,是建立集团财务预警体系的组织基础和机制要求。

2.确立长期财务预算预警系统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在长期财务预算预警过程中,要重视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指标反映企业总资产能够获得利润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然后要对盈利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第一步进行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主要考虑剔除投资者再投入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部分;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第二步,进行企业联动发展分析。集团企业多方面的企业联合是避免不了的,长期财务预算预警系统的建立要考虑到整体的联动发展情况,做出长远的资金预算,确保企业长远的发展。例如:钢铁企业如果把自身的精力放到每一个物流环节上,必然会降低或者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钢铁企业应该主抓其优势业务,而把物流等辅助功能交由专业化的物流公司来处理,和物流业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其产业优势来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钢铁企业的发展与物流企业的发展就是联动发展,要考虑到双方共同的发展利益,做出资金预算,避免纠纷问题。

长远财务预算预警系统的构建还需要针对企业的发展潜力指标进行全面预警。对企业发展潜力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对内可以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外可以为政府和投资者提供正确的投资导向。具体做法:财务管理人员要考虑到对产品的详细分析,可以联合产品开发部门的人员进行综合性的财务分析。因为集团企业的发展潜力会体现在企业的产品特征和行业特性上。企业发展潜力可以通过企业发展过程来获得的,要深入到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特殊过程中来显现企业的发展潜力,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

二、企业集团预算预警系统实践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增加业务预警,完善经营状态

通过预算,公司战略、年度经营计划都可以达到统一的认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经营与财务风险。首先,增加业务预警要面对每年工作的繁忙期间进行深入的预测,并及时的积极采取行动,根据各个集团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往年业务高峰期的工作经验,做好业务预警工作,并形成机制,有效应对各项突发事件。尤其是对于各个子公司,要针对具体的工作情况,结合预测数据,做出及时地企业管理工作的调控。其次,企业预算管理化,必须编制责任预算。企业实施预算管理,不仅要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而且还要编制各个部门的责任预算,形成责任预算管理体系。再次,为了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要重视预算计划的执行监督,建立起全面的奖励惩罚体系,确保企业集团内部预算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能够适时地掌握和控制整个企业预算执行的情况和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的履行情况,就需要建立及时、高效的有关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对预算内容调整的重要依据,也是集团企业针对子公司管理工作不出现偏颇是主要手段。

2.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信息沟通

预算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全盘考虑企业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首先,要尽快建立财务共享机制,确保财务管理的内容能够在企业集团内部共享,要实现财务人员智慧共享,建立起总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运营服务,管理方面进行统一制度化管理。其次,要加强企业集团各方财务信息沟通,做到双向反馈双向反馈是指现代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各环节之间,以及财务运行模式和财务权责模式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传递。反馈功能的建立对于更好地配置财务资金十分有利,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实现资金预警管理,确保集团企业的整体发展,共同进步。

3.开展数据评价,全面推行激励

财务数据评价对各部门实施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提供了依据。其实集团企业内部的预算预警系统的构建就是依靠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投资战略,在开展数据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重视数据的意义,不要一意孤行地完成企业战略投资决议,必须要重视管理会计和整体财务工作人员的建议。其次,为了更好地完成数据评价工作,要依靠财务数据来制定奖励措施,实现全面激励,其一重视财务人员的企业经营建议就是最佳的精神奖励,是对财务工作的最大认可。其二,要考虑到物质激励,考虑到激励的公平性,应该对财务部门予以奖励。由于财务人员的贡献没有可计量的依据,这给奖金数额的确定带来了困难。一个折衷的方法是取经营管理者的平均奖金数额作为整个会计部门的奖励。在部门内部,根据提供合理化建议的数量与质量确定每个会计人员的奖金分配比例。

综上所述,企业集团预算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践应用要考虑到重视预算管理,完善经营状态;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信息沟通;开展数据评价,全面推行激励,确保集团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志英.论预算管理失效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06).

[2]韩倩倩,潘爱玲.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系统要素的层次结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02) .

第6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关键词】精品民宿;蓝海战略;文创思维

民宿发展势不可挡,在新时期全域旅游发展下,其经营体量增大,业务活动增多,民宿的特色文化和创意理念日渐失去原有的光彩与魅力,而针对民宿业这一新兴的开发热点,其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实施蓝海战略,增加社交互动、精简服务范围、剔除传统理念和创造核心竞争力成为打造精品民宿的重点。

一、增加社交互动,运用多元营销策略创新行销能力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群互动更有利于引起顾客对商户的关注与兴趣,引发体验动机,从而提升顾客粘性。尽管大部分民宿拥有浓厚的地方传统特色,但为了拓展其发展空间,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增加社交互动,建设民宿社区群,是必然之势。

首先,重视互联网营销,民宿业主可建置高品质的专属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向游客展示住宿设施或特色体验活动,展现其产品多样化、内容丰富性及便捷度等;还可将民宿产销的联系方式、交通路线及相关休闲产业的网络链接,以明确、简洁的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还有对民宿区内的相关基础设施和风景据点等在网上呈现,提高民宿话题度和对顾客的吸引度。

其次,关注群体营销,以民宿活动为起点营造社群文化。经营者可以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进行特定的产品设计,统筹各方面因素,一方面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主题民宿,使游客拥有别样的民宿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民宿接待的不同群体可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顾客群内部的互动交流既有助于增加交友体验,也能够提升民宿业社群的凝聚力。

二、精简服务范围,导入专业服务内涵提升独特消费魅力

民宿运营的成本消耗低,规模容量小,因此在服务范围方面,应做相应的“减法”。第一,转变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有限服务。注重极致化行为,其经营者可去掉一些非核心需求的满足,转而回归民宿最初的状态,即早餐和住宿(Breakfast &Bed),通过这种策略,可压缩民宿经营的成本,从而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其核心业务上,通过将主体项目做到最好,形成精品民宿的差异化优势。

第二,转变被动提供服务为主动选择服务项。有选择性的服务就是要划分目标客户群。民宿经营者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根据民宿自有特点选择适合的顾客。可以说,精品民宿从形式和内涵上更注重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平等和自主性,双方的选择空间都较大,有助于总体提升民宿服务质量,增添其消费魅力。

三、剔除传统服务理念,树立创新“小而精”意识满足个性精神需求

当前游客追求个性化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因而在新时期背景下,民宿业主应摒弃传统思维,更新以往“大而全”的需求服务理念,先进行市场细分,定位目标顾客消费群,正确认识民宿自身的区位条件,选择和保护可利用的资源,提供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争取营建“小而美”的环境,以丰富顾客的精神体验。

“小而精”的经营理念,具体来说主要在于民宿氛围的营造,房屋主人应从多角度对民宿进行设计,整体烘托民宿的特有氛围,真正为顾客提供体验式的旅行方式,凸显人性化特征。

四、创造核心竞争力,整合丰富落地资源打造精品在地文化

民宿的吸引力在于游客对当地文化生活的好奇。由此可见,发展民宿业,必须充分挖掘和突出当地元素,创造核心竞争优势。精品民宿强调的是用专业民宿设计团队提升现有民宿的品位,将“在地元素”做到极致。

第7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 重新评估 团队组建 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41-02

一、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基础

国际竞争的深化推动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一开始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指出:“掌握了经营关键的人是企业的无价之宝。”丰田集团公司的口号是“既要造车,也要造人”。以人为本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规划,也是一种企业投资行为。对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应该把人才的培养、塑造和发展作为银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归根结底,有了员工的发展才有银行的发展,有了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团队,我国商业银行才有实力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环节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决定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其本质就是通过他人并与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商业银行是从事金融服务的行业,其投入和拥有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其经营的效益与成果更多取决于人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环节。

3.银行间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竞争

人才的流动不可避免并成为必然趋势和正常现象,人才必然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的地方流向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的地方。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仅与一个银行的效益、工资、福利等相联系,往往还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判断和肯定,对个人自身发展的鼓励和重视并为此提供机会和条件,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使工作成为一种实现理想和追求并体现自身价值和成就的事业。并且这种流动会产生一种示范鼓动作用,使人才的流向单一而且集中。因此,商业银行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管理水平的竞争。

4.提高是商业银行实现效益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部员工的素质、工作态度、积极性、创造性等因素,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水平则是影响上述因素的重要方面,没有超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水平,商业银行就难以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就难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的竞争能力,就难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人力资源的特性和人力资源对企业效益的作用和影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如何管理人力资源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营当中,往往只注重如何控制诸如工资、招聘、培训等费用,而忽视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本身所有的保值和增值的特性。近年来,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用人、用工、薪酬等方面的改革,但是管理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队伍中,依然存在着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相匹配的“官本位”、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等思想,阻碍着对现代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

2.人才的考核和选拔方式不科学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国有企业性质,所以在管理人员任用方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党政机关做法,其管理层级设置类似于政府行政部门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各级管理人员具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和与之相适应的工资待遇。在这种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一经提拔,即使毫无建树,只要不出现失职,通常不会被免职。这就造成管理人员只注重维持现状而缺乏进取的动力,进而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用人机制讲究论资排辈,提拔时大多只注重资历等因素,使得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因看不到自身发展的前景,而丧失工作的激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3.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引入有效的岗位计量和考核标准,对各类岗位的规范化管理不到位。考评的指标体系不合理,特别是对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指标还未充分体现到岗位效能评价中,难以进行量化评价。而且在绩效考核中存在“重测评评价、轻量化业绩评价”的现象,这样绩效考评很难成为员工晋升和提升待遇的主要依据,不能公正地为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

4.员工总量大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人员规模都在三、四十万人,员工总量庞大,人员负担沉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低、专业素质不高、岗位设置不科学、区域分布不合理等“既多又少”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多是熟悉存款、贷款、结算等银行基础业务,而熟悉个人理财、网上银行、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等新兴业务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与外资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掌握管理学、英语、计算机、资金交易、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人员总量过大与适应现代银行业务岗位要求的人员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困扰着国有商业银行当前人员配置工作。

5.员工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和质量不高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参训人数和员工培训率快速提高,培训方式和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然以单纯的业务培训居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深层次认识,没有将员工看做是可以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宝贵资源来开发,没有形成契合业务发展的战略性培训规划。其次是培训的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停留在以短期集中授课为主的基础培训阶段,未能根据员工和组织的需求开展培训,尤其缺乏针对青年员工不同成长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计划。第三是由于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培训结束后就缺乏考核测评的后评价机制,对培训的有效性无法合理判定,也使部分员工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被动应付,使培训流于形式,而这势必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6.人力资源改革缺乏整体规划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应该是根据未来的组织架构规划制定人力供求平衡计划、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计划以及岗位配置计划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的力度不到位,缺少整体的中长期有效规划,政策的随意性比较明显,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改革中相当程度上仍然依靠内部的自我探索,对国际上通行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工具的引用不够。从总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正确认识人员的需求、工作动机和目的

人的需求和工作动机与目的是复杂多样的,人的行为既受经济因素的推动和激发,又受社会需要所激励,并且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提高和发展自我,期望获取社会的承认和个人的成功。因此,在激励的手段上,就不能仅仅只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而且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舞台,使工作成为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引以为自豪的事业,使组织的目标和员工个人的目标很好地结合并都能得以实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

2. 重新评估和认识现有员工,挖掘现有员工的潜能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管理者应该把多年培养的员工看作一种宝贵的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员工的潜能,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加强内部的人才培养,既不将学历、职称、职务简单地等同于人才,也不单单以吸收存款的多少论英雄,而是要以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来综合衡量人才,确立正确的人才衡量标准。要认识到银行竞争实力的决定因素将不再是单纯的资金、网点,而是员工的整体素质,人才将是银行最宝贵的资本。因此要多方面、多角度发掘、培养人才,避免人才的浪费,避免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尽最大可能把现有人才存量盘活,把所有能利用的人才充分利用起来。要不拘一格选好用好人才,小才大用、大才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准则,唯有适才专用,才能使人才发挥最大潜能。

3. 营建愉快积极的工作环境,培养团队精神

要求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员工的劳动和价值,将每个员工看作是本单位成功和发展的贡献者,对员工的努力给予承认、赞赏和奖励,给予每个员工公平的待遇;注重领导者和员工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弱化职位和等级的差别,做好每个员工的思想方面的工作,关心和倾听员工的心声,让每个员工对工作和本组织的发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中有益的可行的建议积极采纳;在员工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合作的家庭般的工作氛围,从而培养起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本行的竞争力因员工的努力工作和积极参与而日益提高,员工因此也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

4.为员工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

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是最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组织。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银行新业务的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这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更重要的则是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加强学习,这就需要创造一种激励员工不断加强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员工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为商业银行自身目标的实现和竞争力的提高准备条件。

5.建立起公平、科学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对员工进行很好地激励必须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公平、科学的考核,并据此进行工资奖金的分配,使员工的报酬与其贡献相匹配,保持员工的满意感,激发和保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考核激励机制是否科学、公平、合理,是否公正反映了员工的贡献就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建立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科学、公平、公正地对每个人的全部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贡献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确定工资奖金,并作为员工晋升的标准之一,使敬业爱岗、贡献突出的员工受到激励,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6.建立一种充满自信、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

建立起强有力的企业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的渗透和感染激励员工奋发进取,努力创新,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对未来充满信心,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共度难关,为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一种持久的内在的文化支持,使商业银行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使每位员工从做大的蛋糕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建东.浅谈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大众商务.2009年(3)

[2]杨济福、杨越.论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创新[J].江苏科技信息.2009年(6)

[3]贾京京.国有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09年(3)

[4]姚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2010年(1)

第8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保理也发展迅速,从表1的统计数据上看,自2002年至2008年的短短数年时间里,中行国际保理业务量从2.077亿欧元上升到55亿欧元。从表二的统计数据上看,2007年均增长率高达130.60%。2008年中国和日本对国际保理业务的增长最快。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统计,2008中行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跻身世界第一的位置,同时中国的出口保理业务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据预计2009年我国的出口保理的业务量虽然受美国经济的影响相比2008年将有所下降,当长期将保持较好的增长。可见,国际保理业务已逐渐为中小企业所接受或熟悉,并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然而,如表1所示,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与欧洲的国家相比,国际保理业务的总量还较低。这表明了我国国际保理的发展现状与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发展地位极不相称。从FCI统计的数据看,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两万亿美元,相对应地初步估计将产生5000亿美元的保理市场。而2007年全部银行保理业务总量(包括国际保理和国内保理)仅为481亿美元,占市场潜力不到10%的比例。这说明国际保理只占国际结算方式的比例仍然较小,国际保理结算总量占我国国际结算总量比例不大这一现状,应足以引起我们进一步探索如何促进国际保理这一新的国际结算方式,以缩短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与国际通行的保理业务有较大差距的现实问题。

二、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扩展国际保理客户量不足导致国际保理业务量相对与其他的国际结算业务量的比率不高

根据FCI的定义,国际保理服务有四大基本内容:一是坏账担保,二是应收账款管理,三是催收服务,第四是账款融资。其中,前面三项是核心定义,只要前面三个服务内容做到一个就是保理。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这些企业要想扩大出口,就要提供有利于进口商的条件,那就意味着要采用赊销、承兑交单方式,这时最好的选择之一就是出口保理。这就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小客户相比大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和依赖性更强。但在我国外贸中小客户还没有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保理的目标客户群,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没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不能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其二是还没有通过竞争在国内形成若干家独立权威的中介机构为企业间经济往来提供全面、真实、客观、可靠的资信信息。因此还没有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企业的资信管理。

2 没有制定出有关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专门法律法规。目前国内仅有《对于出口项下收汇核销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涉及到了国际保理业务,并没有专门性的法规对国际保理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界定。

3 对外企业的外贸销售额下降不能满足银行保理的营业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出口产品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此类产品不能成为带动企业发展的领头产业,加上近几年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致使中小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下降,无法通过商业银行的严格审查,不能满足银行保理的营业要求。

综上所述都说明了中小企业还不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的目标客户。也就直接导致了国际保理结算的总量相对于其他的国际结算方式总量不高。

(二)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开展不足约束了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在国际保理发展成熟的西方国家,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被视为最普遍和主流的国际保理方式。而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开展的不够。我国商业银行提供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不足的原因如下:

1 银行虽然事先己对进口商的资信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并规定了信用额度,但我国银行的国外行较少,在世界各国分布也不均匀,所以银行在开展保理业务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国外客户的情况。

2 银行的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约束了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如果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是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一旦进口商到期拒付或因破产倒闭无力付款,作为进口保理商的银行就必须自己负责偿付,这就约束了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我国银行在做保理时更倾向于做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这种做法虽对银行规避风险很有效,但我国的出口企业并不能享受百分之百的坏账担保,并且应收国际账款追收是十分困难的,一旦出现了呆账,追回成功率很低;即使追讨成功,企业付给银行的佣金也要占三分之一以上。

由于银行不能提供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国际保理相对于传统的非信用证方式的优势就不足以抵消成本劣势,导致了出口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阻碍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际保理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导致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是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基础,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普遍采用EDI技术,在这种技术下,商业活动中的所有的文件都标准化,通过卫星或其他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2008年国内已经有十六家银行加入了FCI。然而这十六家银行并不完全是通过FCI开发的保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FACToring)进行的。银行信息化建设还都处于建设阶段,大部分定单、发票等商业文件还是通过人工方式进行传递。保理业务的信息化、电子化设施尚不完备,我国商业银行与各国保理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这些都使得保理商还不能通过其网络资源充分了解进口商的资信情况及经营状况、进口商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外贸体系、金融政策、国家政局等方面的变化等。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低和相对落后的硬件设施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保理业务走向国际市场。

(四)缺业务水平复合型人才与国际保理业务人员约束了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竹进一步发展

国际保理业务涉及到国际结算、融资、信用担保等多个领域,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在熟练掌握英语、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法律和国际金融知识背景,并对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有所了解。2001年末国内拿到FCI资格证书的专业保理人员只有10人左右。由于参加国际考试费用高,各家商业银行开始自己培养保理人员。随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拿到FCI资格证书的专业保理人员会逐步增加。如光大银行共有近30名业务人员通过了国际保理商协会(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简称FCI)认证考试,持有FCI颁发的认证证书。尽管拿到FCI资格证书的专业保理人员逐步增加,但与国

际保理这些年的迅猛增长的增长率相比,我国的专业保理人员的增长率还是相对低的,这就影响了保理业务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制约了其在我国的发展。

(五)保理业务运营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不够约束了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保理业务运营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对于加强与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在国外保理业务运营模式很多,针对不同的客户几乎都有相应的国际保理业务。而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群体的细分还不够细,对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还不够深。尽管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和产品研发,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除了在原有的国际、国内两大系列五类产品的保理体系外还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了多种保理解决方案,如隐蔽型保理服务、集中化贴现、加工贸易保理、租赁保理等相应的金融服务组合以满足目标客户的特定需求。但其他加入FCL的商业银行的国际保理运营模式还很陈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保理业务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制约了其在我国的发展。

三、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建议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国际保理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为促进我国国际保理进一步发展,我们要从以下政府、银行和企业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方面应该努力营建推动我国保理业发展的环境

1、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首先要努力建立国际保理业所必需的信用信息系统、高功效的支付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建立信用信息系统、高功效的支付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投入很大,一般银行、企业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通过建立这些信息系统,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不断促进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2、政府要制订保理业务法律法规,加快保理业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金融监管和外汇管理方面,也应根据国际保理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出台适宜的政策,指导规范此项业务的准入和发展。借鉴国外成熟保理业务管理经验及法律规范,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制订保理业务法律规范,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制定《保理管理条例》,加强对保理业务的监管;(2)以《合同法》的债权转让制度为基础,制定保理专门法律;(3)完善配套法规,改善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国内国际相关法制环境。

(二)我国商业银行要降低风险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

1 加强建设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内应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信息库”来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与各国保理公司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以充分了解进口商的资信情况及经营状况,减少自身面临的风险。

2 大力开展无追索的国际保理业务。我国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是因为无法控制混业经营带来的系统风险,银行和保险公司可尝试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如由保理商代出口商为货物买保险,向保险公司咨询发生信用风险或汇率风险的可能,了解某些贸易纠纷的原因及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可能的诈骗行为。或者国内保理商可通过自己在国外的分行或合作机构在进口国的保险公司为无追索权保理业务买保险,这样可以建立风险共担平台。一旦发生债款追讨问题可以得到国外保险公司的协助与风险分担。如光大银行已与优质投资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其担保项下的钢贸行业企业授信业务,为部分中小钢贸企业提供了实际融资服务。同时,本国银行之间应加强合作,即可由一家银行作为主保理商联合几家银行共同叙做无追索权保理业务,这样可以将风险分散。发生坏账时各行可共同运用自身组织及时沟通处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即使发生无法追讨的情况,每家合作行的风险也能有效降低。

3 加快国际保理业务人才的培养。国际保理业务又是一门涉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较高,因此银行加快国际保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国际保理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抓住数量众多、资质优良的中小企业来推动国际保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的优质大客户资源减少、同业竞争激烈和产品服务同质化,成为摆在各家银行面前的日益凸现的共同难题。这使得银行应通过保理产品回归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市场成为银行与中小企业共同的现实和明智的选择。如光大银行上海分行提出了一套以国际贸易、物流、航运等优质行业核心大企业的上下游优质中小企业为切入口的链式融资模式。在政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银监会出台多项措施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以及相关法律环境改善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认识到转变机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巨大盈利空间。抓住数量众多、资质优良的中小企业来推动公司保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和管理

第9篇:商业运营建议范文

关键词:微电网;利益相关方;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30日

“十三五”计划是我国实现能源的战略转型,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所以,发展微电网,对我国发展智能电网、促进电力技术革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微电网

自2001年美国微电网被提出来以后,随后经过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微电网概念不断被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利用和普及,尤其是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的电能生产、使用者认同微电网概念。如今受到多数人认同的微电网由以下组件构成: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变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它们共同构成了微电网这一小型发、配电系统。新型电力电子技术、分布式发电和储能技术三者结合,构成了微电网这一发配电综合体,微电网具有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功能,既可和大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离网运行。通过采用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运用电力电子装置的基础上,微电网将多个数量和多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综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了不同组件间的优势互补。

二、研究微电网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电力需求持续增长,而电力供给存在制约,面临资源的短缺,传统的电力消费对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发展微电网是我国应对资源短缺、减轻环境压力、实现能源节约型社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的必然选择。因而,微电网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为我国相关部门和微电网开发者提供配置决策参考模式,促进微电网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为推动微电网的发展,可以在参考本报告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涉及微电网项目价值补偿和社会责任的双向利益传导与激励机制,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微电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通过推动微电网建设,为电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当前,我国正探索多种电力体制改革措施,其中之一是从配电用电环节入手弱化电网自然垄断性;而微电网因正符合这一思路,并且由于其具有由技术特征带来的从用户侧稀释电网自然垄断性的优势,无疑是比人为分设配电环节更为理想的改革模式。微电网开发所促进构建的有效竞争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有利于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三)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当前的政策、法规体系并不利于微电网等智能电网新技术的全面发展,当前的相关产业政策和国家电力法等法规对可再生能源接入大电网等有一定制约。因此,本报告的研究可以在保障电网安全、高效、可靠的前提下,为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从而为形成有利于微电网等电力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等有利国计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三、微电网主要利益相关方及其利益诉求

(一)政府。政府在微电网建设项目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由于微电网的特殊性,前期投入较大,管理成本较高,政府是财政拨款主体和特殊项目的支持者,政府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存在。毕竟我国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在很长的时间段以内都必须要靠政府扶持来建设运营。究其原因,包括民营资本不足且竞争力不够,地方政府的资金不足,工程管理绩效与成本控制不完善等问题非常多,不是一夕之间就能解决的。公共工程管理体制决定了整个微电网建设项目工程的效果。在工程完工后要及时进行评价,对控制效果进行检讨,以利于进行修正。政府对于微电网建设项目投资的需求描述可以归纳为:

1、获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微电网建设项目建成之后对公共用电、居民用电都有益处,并且由于发电来源大部分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对环境也有益。政府对于微电网建设项目的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者,政府的投资首要考虑原因就是有益社会和环境。

2、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由于微电网建设项目的投入建设可以解决部分劳动就业问题,所以政府也会支持。

3、丰富产业结构。单一的电网结构不能促进电网的发展,加上新能源、新科技的运用相信可以丰富产业结构。

4、微电网项目建设可以适当为政府部门增加税收。

(二)大电网。大电网是现有电网的既得利益者,也是现阶段电力行业的主导,在电网建设技术、施工、运维、资金以及电网接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微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过程中,大电网都是密切相连的利益相关者。微电网按是否联网可以分为孤岛型微电网和联网型微电网。三种微电网经典模式中,除了海岛/边远型微电网外,其他两种都需要连接大电网,以实现自身覆盖面和利益的更大化。如果不是大电网主导建设的微电网,大电网对于孤岛型微电网的影响并不很大;但对于联网型的微电网,大电网具有很强的话语权。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大电网会从规划、建设、运营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干涉管理。大电网对于微电网建设项目投资的需求描述可以归纳为三点:

1、提高大电网安全性。对于敏感性的用户而言,如国防、医院等,对电能质量以及供电保障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敏感性用户而言,建设微电网以保障备用电源的安全,是对大电网形成有利的补充,有利于避免大型电网大规模停电风险,并有利于满足敏感性用户的用电保障。

2、把握电力发展趋势,探索微电网技术。微电网是电力发展的一个新的形式,我国正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此时积极参与微电网建设,有利于掌握微电网发展的主动权。

3、获得投资收益。作为理性经济人,大电网的投资会要求一定的回报,追逐合理利润。

(三)微电网投资方。投资方在整个微电网建设中所处重要地位,是因为他们是资金的来源,是项目的支持者,一切的项目建设和运营都是由投资方牵头起来的。另外,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投资方时刻关注着微电网的项目效益,对项目有着监督的作用,其直接影响手段在于:一个项目的资金往往不是一次性全到账,而是分专项专用,分阶段批示,通过资金报表分析决定要不要给出下一阶段的资金投资,投资方有权利不予投资,对微电网的建设起到了正面的激励作用。投资方对于微电网建设项目投资的需求描述可以归纳为三点:

1、获得投资效益。政府以外的投资者都是追求利益的理性人,对于他们而言一般会要求有一定的利益回报才会有所投资,这里的利益回报是指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或者金钱上的回报,并且追逐的是最大化的利润,这里明显区分于后面的政府的投资。

2、投资微电网的工程项目是长期的。这个项目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一个工程的初期投资都不会在项目一收工就立马收回,只有在项目长期存在的情况之下投资方的获得利益才可能慢慢的回来,且利润是在不断的运行当中逐渐累积。

3、其成本是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投资方的初始成本如果超过了其承受范围,会对投资公司的运行造成亏损、破产等不可挽回的严重影响。

(四)承包商。微电网项目中的承包商包括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等。其中设计单位作为提供施工设计方案的单位,对微电网项目建设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没有监理单位的监督工程的建设可能出现拖延、质量不达标等状况;供应商提供了整个建设所需要的物料。所以,这些承包商是微电网项目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决策阶段里面设计方需要提供初步设计方案、施工设计图、竣工设计图等;监理单位需要提供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监理规划等。而在这一阶段供应商和施工方只有通过招标的形式与项目业主确定委托关系,并没有参与进建设。

设计单位在微电网项目决策阶段的利益需求包括:获得经济利益;获得社会利益;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技术人才。

监理单位在微电网项目决策阶段的利益需求包括:获得经济利益;各单位配合其监督,并能够按时、保质、安全地完成微电网项目建设的任务;能够达成长期合作的关系。

(五)用户。用户是最终微电网的使用者,也是电网建设项目的直接受益者,用于在微电网建设项目中的需求:(1)有稳定的供电水平。普通居民用户需要的是足够稳定的供电。而工业园区或者医院要的是停电可能会造成园区的巨大损失,因此可能会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供电;(2)合理的价格;(3)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环境要求,微电网项目的建设要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单单是项目本身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点是不够的,在材料的利用、建设的材料方面也应当注意保护好自然环境。

四、微电网发展建议

(一)微电网典型发展形式

1、电网企业主导模式。由于历史原因,大电网在电力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大电网所提供的某些关键资源,如接入资源,为合作所必不可少,构成了多方合作开发的重要基础。在此种主导模式下,电网掌控着微电网的部分所有权和事实上的经营权。

在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国内外都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便取得避免大型电网大规模停电风险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双重功效。在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微电网,如风能、光能丰富的地方发展微电网,以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保障电能的供给,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环保压力。因此,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方,可发展微电网。此时,微电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大电网电力中清洁能源的占比,提升大电网可靠性,宜采用大电网主导的模式。

2、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和大用户主导模式下,微电网建设主要满足:(1)政府规划;(2)用户侧电力需求。简言之,政府和大用户提供市场资源,换取电网和外部投资者的合作。政府提供的关键资源,构成了多方合作的基础。就政府而言,所能提供的关键资源包括规划(如核准建设用地等)及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法规,提供财政补贴等。此种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较为特殊的政府需求,投资经营可由微电网实际使用者来完成。微电网并网及余电网上网不一定是用户侧主要追求目标。

对于敏感性的用户而言,如国防、医院等,对电能质量以及供电保障的要求相对较高。以大机组、大电厂、高电压为特征的大电网供电系统,在20世纪产生的大规模停电灾难或事故,引起了人们对于大电网供电系统是否存在问题的思考。为满足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以及保障敏感性用户的供电需求,微电网的发展是有必要的。对于敏感性用户而言,建设微电网以保障备用电源的安全,是对大电网形成有利的补充,有利于避免大型电网大规模停电风险,并有利于满足敏感性用户的用电保障。此时,宜采用政府主导模式进行合作开发。

3、微电网投资方主导模式。微电网投资主导模式是指特定投资者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及微电网建设进行投资经营的项目模式。与电网主导模式相比,投资者模式对投资人没有特殊的限制,因此投资者可以是机构投资者、主要从事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股权投资者、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如设备供应商等。此种模式下,投资者以出资享有对微电网的所有权和相应收益,经营可由电网公司或其他外包运营维护公司完成。

对于没有接入大电网的偏远地区而言,建立电网体系或降低用电成本成为履待解决的问题。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边远孤立地区的微电网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微电网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地居民的用电问题,同时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旅游业的开发),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边远孤立的地方需要发展微电网,此时宜采用微电网投资方主导的模式。

4、鼓励微电网的合作开发模式。微电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营难以由一个公司或企业单独完成,必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探索以电力清洁能源发展为关键,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金融资源以及其他多方资源形成合作,形成以各利益相关者收益为重点的合作机制,在项目合作中加深各方联系,通过合作共赢,保证微电网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与运行。

5、建立微电网多方合作平台。微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牵涉到众多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调节会消耗很大成本。建立微电网的多方合作平台,将各利益相关者都纳入到平台中去,微电网工程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该平台找寻相关负责或是优势单位,缩减联系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社会福利损失,更好地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建立以关键合作方主导的合作关系。微电网的关键合作方包括电网、地方政府和大用户及外部投资者。关键合作方通常与微电网有重要的利益关系。因此,以关键合作方为主导,建立与微电网各方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推动微电网发展的同时,还能平衡各方的利益,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对于促进微电网合理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微电网项目中可以采用的合作模式主要有股权合作和契约合作。这里的股权合作主要是指以参股或是控股的方式参与到合作项目中去,既要承担项目风险,也依据股权份额分享项目收益。狭义契约合作是指主要以合同契约的方式参与项目合作,项目风险对契约合作方影响相对较小,只能享受契约规定的收益,不能接受项目超额收益分红。分析微电网利益相关者对于微电网项目的利益需求,本文认为在三种主要运营模式下,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采用股权或是契约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微电网项目中去。

由于用户的内部协调成本相对较高,对微电网的显性付出并不明显,他们能参与的更多是微电网规划中的论证以及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督,除了产业园区型微电网用户外,其他两种典型微电网用户难以在运营阶段对其产生过大影响,微电网也没有与其建立股权或是契约合作的动力。产业园区型微电网中,用户多为大用户,有很强议价能力,微电网可能会接受其以契约形式进行合作,股权形式合作对于用户来讲,积极性并不强。如果微电网中存在可替代电力能源,如可以接微电网也可以接大电网的情况,则用户没有与微电网进行股权或是契约的动力。总之,用户难以以股权或契约形式参与到微电网项目中。

设备供应商在三种主导模式下,股权与契约合作两种方式均可采用。不同的设备供应商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部分设备供应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做好示范效应,可能会采取股权合作模式,更多的参与到微电网的管理中去,将微电网项目作为试点工程;部分供应商只是定位于供应设备,提供设备服务,可以采用契约形式参与微电网。

承包商的利益诉求更多是在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取财务报酬,介入项目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四方更有可能采取契约合作的模式。当然也可以考虑BOT、BT等模式进行。

(三)政策建议

1、财政引导。微电网作为新兴的领域,相应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和其金融需求与金融机构供给之间突出的矛盾有关。财税政策引导已不仅仅靠过去单纯地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而更多的是利用财政杠杆撬动金融资本的进入。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财税金融模式,有效缓解了相应微电网项目的融资困难。只有在财政“铺地”的基础上,金融资源和民间资本才能更好地进入微电网领域,才能提高民资的积极性,消灭其疑虑并稳定未来预期,财政金融“前脚带后脚”的作用模式也使市场效用得到了更大发挥,才能更好地推动微电网项目的发展。

2、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微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营牵涉到众多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不一定完全相同。可以利用金融工具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如确定各利益相关者是否可以以股东形式入股微电网,占有多少股份,在微电网整个生命周期的决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不参股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对微电网有多少控制与影响权力等。以及通过确定微电网相关资源的价值,然后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相应的政府补贴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等等。通过合理运用相应的金融工具,来平衡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

3、同网同价政策在微电网方面的改进。自1998年以来,我国改造农村电网、优化农村电力管理机制,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明显改善了农村电网结构,增强了供电可靠性,大幅降低了农村居民用电价格,为农村经济的腾飞打好了基础。微电网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建设的成本通常较高,当微电网接入大电网时,电网的同网同价政策势必对微电网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微电网的电网接入和大电网的同网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为了鼓励微电网的投资者进行微电网的投资,有必要对微电网的电价进行相应的探讨。为促进微电网的合理健康发展,现行的同网同价政策需在微电网方面进行合理的界定和改进,形成微电网的价格特区,以保障微电网各方的利益。

4、形成微电网价格特区。可以从渗透率的角度,来形成微电网的价格特区。如通过微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以及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这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如微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需超过30%,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达到国家可再生能源利用计划的15%,以这两个标准来判断微电网是否应该享受价格特区。通过形成微电网的价格特区,保障各方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多方投资者的投资,进而更好地推动微电网的发展。

5、技术政策。积极参与微电网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微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建设微电网的技术依据和制度保障。微电网需要实现电网各个组成单元之间以及系统之间的高度信息共享。现有的技术标准不明确,接口不统一,降低了系统兼容性。标准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参与标准的制定成为不少企业获取成功的利器。微电网标准体系为微电网建设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为参与微电网建设的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电网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微电网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提高我国微电网的竞争力。同时,微电网标准的制定,也有利于增加自身在微电网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有助于自身微电网的建设与运营。

主要参考文献:

[1]虞苍璧,杨敏英.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模式[J].中国能源,2010.32.5.

[2]周雷.微电网规划综合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3]余贻鑫,栾文鹏.面向21世纪的智能电网[N].科学时报,2010.9.6.

[4]曾鸣,朱晓丽等.独立运营模式下微网投资收益分析及运营建议[J].华东电力,201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