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

青冥浩荡不见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冥浩荡不见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

特此,我们建议三点。

一、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基于“理解”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要在理解词语或语句上多下功夫。至于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其语言特色往往具有相通性。

如《沁园春・长沙》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自由”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材料。人教版将“万类霜天竞自由”注释为“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这样的注释没有解释出“自由”的含义。结合“万山红遍……鱼翔浅底”,我们认为此处的“自由”应该是万物在各自的生命空间展现出一种极致辉煌之美,就如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孙家栋、潘建伟等一样,因为孙家栋、潘建伟等都在自己的领域达到一种极致辉煌。

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其他文句,看这些句子中的“自由”都该怎样解读。

①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②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③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④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答案在空中飘荡》)

①处的“自由”,应该解释为自作主张。因为“吾已久怀忿……”两句是婆婆的语言,是针对焦仲卿“儿已薄禄相……何意致不厚”的回应。焦仲卿话语的核心意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对刘兰芝这个妻子,我是百分百认定了”。而焦母“旗帜鲜明”地反对,认为在婚姻问题上,作为儿子的焦仲卿没有这样认定的权利――“汝岂得自由”。

②处的“自由”,应该解释为“能给自己做主”,想什么就有权利去想,不想什么也没有外界逼迫你去想,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张。但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朱自清却没有这样的“自由”,相反还要去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俨然被外在势力操纵着。

③处的“自由”,应该多指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

④处的“自由”,相对更接近于①处的“自由”,指的是生命要经历多少事情的打造和锤炼,才能在所在领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这就如一位教师,需要多少历练才能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专家型教师。

二、牢记基本的理念――语境是理解词句的重要参照。

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解,往往有难度,因为它需要理解的意义不是词语的词典意义,而是语境中的联想意义。“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朱光潜《咬文嚼字》)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意志,日积月累,假以时日,才“能够获得自由”。请看下边两例子。

①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②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①中的“茫然”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能回答“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因为这是词典意义。观察语境,确定关系,是我们准确理解“茫然”的基本前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对“茫然”的解释。如此理解“茫然”的含义就悄然转化为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理解。“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是作者想做之事,而“冰塞川”“雪满山”既是做事途中的遭遇,又是想做而做不成事的委婉结果。所以“茫然”是诗人虽有雄心壮志却无奈现实不许可的失意。

②处的“烟霞”也不是“烟雾与云霞”的省写,其在诗歌中具有特定的指代作用,它指代的对象是“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几句诗用我们的语言来理解,那就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热闹、和谐、有序、文明的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和乐世界的曲折表达。

无论如①那样,顺看对“待理解对象词句”(如“茫然”“烟霞”之类)的扩展或解释的文字,还是像②那样,逆看“待理解对象词句”所指代或概括的内容,都需要我们有语境意识,有辨识语言成分间关系的能力。

三、方法运用要灵活――根据经验判断要理解词句的意义类属

理解作品的词句含义,有时是象征意义,有时是指代意义,有时是目的意义,有时是背景意义。到底是哪一种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

就拿鲁迅《祝福》来说吧。

要理解“我”多次表示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句话的含意,就要理解该句的背景。换句话说,明确了这句话出现的特定背景,也就明确了这句话的含意。如第一次说,那是因为这一次到鲁镇来,越发感到自己和鲁镇的距离之远,感受到自己在思想和情感上和鲁四老爷格格不入。说“要走了”,那是含蓄表达自己不会迁就鲁镇或鲁四老爷。

要理解“他始终没有抬头”“他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就要理解该句的象征意义,因为“没有抬头”,暗示短工对“我”的不屑与冷漠。

第2篇: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

摄影师在摄影中,面对如诗如画的场景,人们可以忘掉一切俗事的羁绊,暂时“斩断尘缘”,任由内心性灵自由呈露。这种情景与性灵的结合在照片上的反映,就是动人、美丽的意境。

意境,是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特殊心境。在这种心境中,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到“形神合一”的美感。客观事物本身是无意境可言的,因为意境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审美体验。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并创造出一种心神俱往的境界时,才会发生“意境”问题。艺术家将这种特殊心境用物质形式(如文字、绘画、照片)固定下来,艺术品也就有了意境。但这种意境如果没有被观赏者领悟,它也仅仅是一种隐性存在而已。只有在解读欣赏中,再次产生那种心神俱往的特殊心境,意境才真实地存在了。所以,意境美既不属于题材美,也不属于纯形式美,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意境与意象都是一种主客观交融的审美体验,但意象体验的重点在于独立显现的“象”,而意境体验的重点在于容纳主体在内的“境”。意象以单一个体为主,意境以整体空间为主。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意境,古典绘画也将意境的创造作为主旨之一。同样,意境在摄影中也是受人重视的。在摄影中,带有东方文化气质的作品。常常具有幽深的意境。特别是风光摄影,因为本身具有开阔的空间和生动的大自然,极容易使人全身心投入,达成鲜明的意境。摄影大师郎静山的“集锦照相”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意境追求,看看他相隔十八年创作的两幅以鹿为主题的作品,会很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麂鹿攸伏》是他1938年创作的照片,画面上翠竹飒飒,挺拔疏朗,显示出一种清爽透骨的独特气派。三只小鹿在竹林之下,娴雅文静,和平温顺,或伏或立,攸然而处。竹林与鹿的大小配合显然超常,但过高过挺的竹林更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气息,令人顿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之感。这幅照片以竹的清气,鹿的仙风,构成了超然脱逸的意境。另一幅作品《鹿苑长春》摄于1956年,将鹿与古柏相配,衬映出一个长青不老的意境。影像愈加凝重,其情感愈加深沉,其艺术也愈加炉火纯青了。

艺术作品的意境是一种性灵美,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每一位艺术家,甚至每一件艺术品,其意境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也有一些相对比较定型的意境,在艺术创作中较为常见。唐代诗人司空图曾作《诗品详注》,将诗的意境、风格分成二十四类,诸如雄浑、冲淡、沉着、高古、纤稼、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等。这二十四类有的着重技巧,但多数是形神结合所达到的意境。郎静山的《麂鹿攸伏》意境就可以算得上是“冲淡飘逸”,而《鹿苑长青》的意境则可以算得上是“高古典雅”。

美籍华人著名摄影家李元的风光摄影,巧妙地糅和了西方精细传真与东方挥洒写意两种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风光照片取材新颖,格调优雅,意境深邃。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与他生于浙江水乡,长于金陵、巴蜀,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身世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他在美国接受现代摄影观念有关。他的照片,有时会很明显地流露出唐诗的幽微意境,同时又透露出几许美国诗人艾略特那种开阔、深厚的现代气息。东方人会觉得他的风光照片有韵味,西方人会觉得他的照片有力度。他的作品如《黄昏的溪流》,采用慢速曝光,使奔湍的山溪流水,变成了飘忽迷蒙的浮云;溪中的块块顽石,变成了云雾缭绕的峰峦。原本是山中一种幽微小景,却产生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那种“青冥浩荡不见底”的境界,其意境可谓“阔大飘逸”。他的另一幅作品《牧场初晖》意境则更为深幽。照片拍摄的是美国西部牧场的一幢小屋,画面以早晨的幽暗为背景,整体调子比较深重,但在上部透露出的几许暗绿,隐现出西部辽阔的土地、平展的山野。小屋很简陋,在晨光照耀下,显出冷冷的淡蓝色,表现出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艰辛。照片中唯一给人快慰的是,初晖照射在小屋边起伏的草地上,形成了一道美丽动人的金色光环。作品无疑是很美国味儿的,而且相当的“西部味儿”。其浓重、开阔、冷寂和独有的光辉,都象征着勇敢的开拓与不畏艰难的生活。然而,细细品味,它又明显不同于亚当斯、韦斯顿等人的典型美国风格,没有亚当斯那么多写实,也没有韦斯顿那么多抽象,却具有一种深邃的东方哲学意蕴。尽管画面上没有树,却会使人油然忆起李商隐的名句:“五更疏欲逝,一树碧无情”,因为照片中那种浓重的色彩中充满清疏宁静之感,而被晨光照耀的草地欲断欲联,正如五更向晓时分的蝉鸣,有一种流连夜梦,半似清醒的独特意境。这幅照片反映的是凌晨景色,但与一般人只注意早晨的热烈或光明实有天渊之别,而更具有一种清新冷寂的意境。

第3篇: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涵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且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将其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惆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前四句说的是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是虚写。诗人用东吴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作为下面议论的基础。“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四句诗告诉人们:山河依旧,人事已改。秉政者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李唐王朝在“四海为家日”的表面繁荣所掩盖下的危机的深深忧虑:现今江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三、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第4篇:青冥浩荡不见底范文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大都借自然时空来表情达意,每每透过时空实像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体现了人与自然时空融合无间的奇妙关系。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诗经・卫风・氓》

诗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以桑树的生长变化,显示出自然景物(空间)的变化,而具体的自然物(桑树)的变化又暗示着时间的推移。时间在飞速地流逝,女主人公感物而动。随着树上桑叶逐渐稀少,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变成体衰色减,她的恋爱生活也由幸福而至痛苦。在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女主人公顿悟到,在“二三其德”的男权社会里,女子永远无法享受到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得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惨痛教训。这种感受正是受到外界时空(物)的触动而兴发出来的。在这里,女主人公借自然时空显现了她由幸福走向痛苦、悔恨的情感历程。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时间和空间首先是与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时间流逝意味着人生极其短暂,生命何其短促;空间虚灵而神秘莫测,意味着人生无常,恍兮惚兮。人们愈是努力把握当前的时空,便愈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因而在心中引起强烈的骚动――或惆怅失落,或焦灼恐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全诗以叠词入诗,以描写为主。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遥远。自然时空阻隔了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使他们天各一方,长年分离。空间距离的遥远,分离时间的漫长所产生的相思之苦,让织女终日忙碌地织锦,因为只有织成云锦,才能同牛郎在七夕短暂相会。然而,内心太多的愁怨,太多的忧思,愈是加倍努力地纺织,愈发“终日不成章”,于是黯然神伤而“泣涕零如雨”。现实与愿望的矛盾,让勤劳的织女感到,自己一直坚信的“清且浅”的河汉,此时俨然变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障碍。愈是做出努力,愈是突破不了时空所构筑的阻碍。因而,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全诗通过时空交互映射,道出了织女为突破时空阻碍而受挫的惆怅和求之不得的失落。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由眼前的长亭都门遥想到前方“暮霭沉沉”的“楚天”,直到“今宵酒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后是“经年”后的“良辰好景”。词的空间构架由近至远,由小到大;词的时间构架由此及彼,从“留恋处”到“今宵”,直至“经年”。这种时空构架的最终结果使得抒情主人公产生无限的惆怅与失落。骤雨、泪眼、彼此紧握的手挡不住词人的离去,眼前的人、事、景尚且不能挽留和把握,更何况那烟波浩渺、暮霭沉沉的楚天,以及“经年”之后的良辰好景。词人一登上兰舟,便推想着自己将在浩渺迷茫的烟波暮霭中,空阔无边的楚天下孤孑地漂流,推想到“今宵酒醒”之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推想到“经年”之后,即使“良辰好景”,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觉痛楚。整首词的时空变换暗示着离别的过程,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失落又随时空的延展而加深,以至于词人一直无法从“伤离别”中解脱出来。

……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离骚》

从“朝”到“夕”,从“春”到“秋”,本身就意味着时间流逝之速。将内在美和外在美作为自己生命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屈原,面对短暂易逝的时间,发出流年似水的慨叹和“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感慨,产生“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的焦灼与恐惧。生命的短暂易逝意味着美的短暂易逝,而美的短暂易逝又意味着生命的脆弱不坚。香草嘉树的盛衰,正如人生有青春有衰老,而衰老就是生命的凋谢,内在美的萎谢。因而,“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屈原“朝搴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是怕香草枯萎,内在美消退。生命有限,他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稍懈怠,用香草之美增益内心之美。从空间上讲,“道夫先路”是何其曲折漫长,何等艰险痛楚,长路漫漫意味着前途渺茫、难以把握。但唯其追求的执著,从中生发的“路修远以多艰”的焦灼与恐惧也就显得更加强烈。因而最后只能发出“已矣哉”的哀叹,“赴湘流”、“葬鱼腹”以成就其“从彭咸之所居”的悲剧人格。屈原以后,这种“路远”、“日暮”的意象就成为中国艺术家的象征原型。而由对时空的焦灼恐惧,退回到自我,最后完善其道德人格的思路,就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中国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中,决定着中国艺术家对时空的表现和吐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面对眼前的歌舞酒宴(空间),诗人却抛开对空间场面的具体描绘,转为对时间的悠长思索,即由“对酒当歌”转为惜往日。觥筹交错,轻歌曼舞,并非诗人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而深藏于内心的恰恰是它的反面。即由人生短促、生命易逝、功业未竟所引发的焦灼恐惧,是对人生、生命、功业的强烈欲求与执著。自然时空交互映射所引发的焦灼恐惧,使诗人忧心忡忡,不禁发出“人生几何”的疑问。而以“朝露”巧妙作答,以“苦多”叹往昔时光,则更凸现了这种时空焦灼恐惧感。这种焦灼恐惧越强烈,越激起诗人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因而,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背后,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在他慨叹人生哀伤的同时,又有着建立功业、慷慨多气的人生渴求。

自然时空的流逝变幻,谁也无法主宰,但人类超越时空的梦想从未停歇。艺术的神思想象所具有的超时空的无限广阔和丰富性,使人类超越时空的梦想得以实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人类插上想象的翅膀,飞驰到现实时空之外的地方,心神飞升到万仞之巅的高处,从人间到天宫,从现实到世外,由此而超越时空,不受时空的限制。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通过超时空的想象,让自己插上翅膀,在明月朗照下,一夜之间飞度镜湖,对天姥山展开了超时空的描绘。壮美雄奇的海上日出,划破长空的神鸡啼叫,令人战栗的熊咆龙吟,使人震惊的山泉轰响,浓云密布将要下雨的天气,朦胧迷离的水上烟雾,此时,诗人已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更为奇妙的是,忽然电闪雷鸣,山崩石裂,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而开,呈现出另外一个美妙世界:在广阔无边的青天中,是一座座金碧辉煌的仙阁神楼;云中之神身着彩虹做成的衣裳,骑着风当做马,纷纷飘然至此;虎奏乐,鸾拉车,仙人们依次就座,一片笑语欢声。这是诗人通过超时空想象所物化出来的虚幻迷离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然而,超越是为了更好更强有力的复归现实。诗人超越时空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太多丑恶、太多污浊,是诗人鄙弃世俗、厌恶功名、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故而诗结尾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语,其复归现实之力坚挺有劲、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