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冥浩荡不见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此,我们建议三点。
一、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基于“理解”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要在理解词语或语句上多下功夫。至于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其语言特色往往具有相通性。
如《沁园春・长沙》中“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自由”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材料。人教版将“万类霜天竞自由”注释为“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这样的注释没有解释出“自由”的含义。结合“万山红遍……鱼翔浅底”,我们认为此处的“自由”应该是万物在各自的生命空间展现出一种极致辉煌之美,就如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孙家栋、潘建伟等一样,因为孙家栋、潘建伟等都在自己的领域达到一种极致辉煌。
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其他文句,看这些句子中的“自由”都该怎样解读。
①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②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③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④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答案在空中飘荡》)
①处的“自由”,应该解释为自作主张。因为“吾已久怀忿……”两句是婆婆的语言,是针对焦仲卿“儿已薄禄相……何意致不厚”的回应。焦仲卿话语的核心意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对刘兰芝这个妻子,我是百分百认定了”。而焦母“旗帜鲜明”地反对,认为在婚姻问题上,作为儿子的焦仲卿没有这样认定的权利――“汝岂得自由”。
②处的“自由”,应该解释为“能给自己做主”,想什么就有权利去想,不想什么也没有外界逼迫你去想,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张。但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朱自清却没有这样的“自由”,相反还要去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俨然被外在势力操纵着。
③处的“自由”,应该多指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
④处的“自由”,相对更接近于①处的“自由”,指的是生命要经历多少事情的打造和锤炼,才能在所在领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这就如一位教师,需要多少历练才能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专家型教师。
二、牢记基本的理念――语境是理解词句的重要参照。
文学作品语言的理解,往往有难度,因为它需要理解的意义不是词语的词典意义,而是语境中的联想意义。“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朱光潜《咬文嚼字》)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意志,日积月累,假以时日,才“能够获得自由”。请看下边两例子。
①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②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①中的“茫然”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能回答“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因为这是词典意义。观察语境,确定关系,是我们准确理解“茫然”的基本前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对“茫然”的解释。如此理解“茫然”的含义就悄然转化为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理解。“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是作者想做之事,而“冰塞川”“雪满山”既是做事途中的遭遇,又是想做而做不成事的委婉结果。所以“茫然”是诗人虽有雄心壮志却无奈现实不许可的失意。
②处的“烟霞”也不是“烟雾与云霞”的省写,其在诗歌中具有特定的指代作用,它指代的对象是“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几句诗用我们的语言来理解,那就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热闹、和谐、有序、文明的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和乐世界的曲折表达。
无论如①那样,顺看对“待理解对象词句”(如“茫然”“烟霞”之类)的扩展或解释的文字,还是像②那样,逆看“待理解对象词句”所指代或概括的内容,都需要我们有语境意识,有辨识语言成分间关系的能力。
三、方法运用要灵活――根据经验判断要理解词句的意义类属
理解作品的词句含义,有时是象征意义,有时是指代意义,有时是目的意义,有时是背景意义。到底是哪一种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
就拿鲁迅《祝福》来说吧。
要理解“我”多次表示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句话的含意,就要理解该句的背景。换句话说,明确了这句话出现的特定背景,也就明确了这句话的含意。如第一次说,那是因为这一次到鲁镇来,越发感到自己和鲁镇的距离之远,感受到自己在思想和情感上和鲁四老爷格格不入。说“要走了”,那是含蓄表达自己不会迁就鲁镇或鲁四老爷。
要理解“他始终没有抬头”“他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就要理解该句的象征意义,因为“没有抬头”,暗示短工对“我”的不屑与冷漠。
摄影师在摄影中,面对如诗如画的场景,人们可以忘掉一切俗事的羁绊,暂时“斩断尘缘”,任由内心性灵自由呈露。这种情景与性灵的结合在照片上的反映,就是动人、美丽的意境。
意境,是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特殊心境。在这种心境中,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到“形神合一”的美感。客观事物本身是无意境可言的,因为意境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审美体验。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并创造出一种心神俱往的境界时,才会发生“意境”问题。艺术家将这种特殊心境用物质形式(如文字、绘画、照片)固定下来,艺术品也就有了意境。但这种意境如果没有被观赏者领悟,它也仅仅是一种隐性存在而已。只有在解读欣赏中,再次产生那种心神俱往的特殊心境,意境才真实地存在了。所以,意境美既不属于题材美,也不属于纯形式美,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意境与意象都是一种主客观交融的审美体验,但意象体验的重点在于独立显现的“象”,而意境体验的重点在于容纳主体在内的“境”。意象以单一个体为主,意境以整体空间为主。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意境,古典绘画也将意境的创造作为主旨之一。同样,意境在摄影中也是受人重视的。在摄影中,带有东方文化气质的作品。常常具有幽深的意境。特别是风光摄影,因为本身具有开阔的空间和生动的大自然,极容易使人全身心投入,达成鲜明的意境。摄影大师郎静山的“集锦照相”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意境追求,看看他相隔十八年创作的两幅以鹿为主题的作品,会很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麂鹿攸伏》是他1938年创作的照片,画面上翠竹飒飒,挺拔疏朗,显示出一种清爽透骨的独特气派。三只小鹿在竹林之下,娴雅文静,和平温顺,或伏或立,攸然而处。竹林与鹿的大小配合显然超常,但过高过挺的竹林更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气息,令人顿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之感。这幅照片以竹的清气,鹿的仙风,构成了超然脱逸的意境。另一幅作品《鹿苑长春》摄于1956年,将鹿与古柏相配,衬映出一个长青不老的意境。影像愈加凝重,其情感愈加深沉,其艺术也愈加炉火纯青了。
艺术作品的意境是一种性灵美,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每一位艺术家,甚至每一件艺术品,其意境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也有一些相对比较定型的意境,在艺术创作中较为常见。唐代诗人司空图曾作《诗品详注》,将诗的意境、风格分成二十四类,诸如雄浑、冲淡、沉着、高古、纤稼、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等。这二十四类有的着重技巧,但多数是形神结合所达到的意境。郎静山的《麂鹿攸伏》意境就可以算得上是“冲淡飘逸”,而《鹿苑长青》的意境则可以算得上是“高古典雅”。
美籍华人著名摄影家李元的风光摄影,巧妙地糅和了西方精细传真与东方挥洒写意两种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风光照片取材新颖,格调优雅,意境深邃。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与他生于浙江水乡,长于金陵、巴蜀,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身世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他在美国接受现代摄影观念有关。他的照片,有时会很明显地流露出唐诗的幽微意境,同时又透露出几许美国诗人艾略特那种开阔、深厚的现代气息。东方人会觉得他的风光照片有韵味,西方人会觉得他的照片有力度。他的作品如《黄昏的溪流》,采用慢速曝光,使奔湍的山溪流水,变成了飘忽迷蒙的浮云;溪中的块块顽石,变成了云雾缭绕的峰峦。原本是山中一种幽微小景,却产生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那种“青冥浩荡不见底”的境界,其意境可谓“阔大飘逸”。他的另一幅作品《牧场初晖》意境则更为深幽。照片拍摄的是美国西部牧场的一幢小屋,画面以早晨的幽暗为背景,整体调子比较深重,但在上部透露出的几许暗绿,隐现出西部辽阔的土地、平展的山野。小屋很简陋,在晨光照耀下,显出冷冷的淡蓝色,表现出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艰辛。照片中唯一给人快慰的是,初晖照射在小屋边起伏的草地上,形成了一道美丽动人的金色光环。作品无疑是很美国味儿的,而且相当的“西部味儿”。其浓重、开阔、冷寂和独有的光辉,都象征着勇敢的开拓与不畏艰难的生活。然而,细细品味,它又明显不同于亚当斯、韦斯顿等人的典型美国风格,没有亚当斯那么多写实,也没有韦斯顿那么多抽象,却具有一种深邃的东方哲学意蕴。尽管画面上没有树,却会使人油然忆起李商隐的名句:“五更疏欲逝,一树碧无情”,因为照片中那种浓重的色彩中充满清疏宁静之感,而被晨光照耀的草地欲断欲联,正如五更向晓时分的蝉鸣,有一种流连夜梦,半似清醒的独特意境。这幅照片反映的是凌晨景色,但与一般人只注意早晨的热烈或光明实有天渊之别,而更具有一种清新冷寂的意境。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涵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且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将其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惆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前四句说的是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是虚写。诗人用东吴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作为下面议论的基础。“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四句诗告诉人们:山河依旧,人事已改。秉政者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李唐王朝在“四海为家日”的表面繁荣所掩盖下的危机的深深忧虑:现今江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三、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关键词: 游仙诗 道教意象 道教思想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1],一般认为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即太白被从长安“赐金放还”的第二年,具体应为起身南游吴越之际。
从题中不难看出,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作者的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想象大胆奇特,气势磅礴开阔。神来用笔,述神仙之事,恍如人间实景。诗歌经历了从“现实——梦境——现实”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循环,也是一次升华。兜兜转转,奇特的诗文反映了太白这个道教徒的内心世界。
一、道教意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道教意象不可谓不多,笔者所述,不过选取典型意象。诗中的道教意象大致可分为诗外的和诗中的两部分,一是隐性,一是显性。
最典型的隐性意象当数这首诗的写作之地——绍兴了。
绍兴,古称“会稽”、“山阴”,被称作“神仙之都”,与道教渊源颇深,元微之曾有句:“仙都难画亦难书,天下风光数会稽”。隋唐时绍兴改名为“越州”。唐代的越州是江南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隋唐的文化中心之一。后文所提到的“越人”之“越”便是指此地。
下面所列举的显性意象多为诗中所提到的地名,这些地名都与道教有匪浅的联系。
1.瀛洲
瀛洲,或作瀛州。“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2]
《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3]诸王的寻药之举虽终未能如愿,但蓬莱三神山的神话却因此流行全国,深入人心。李文山有句:“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亦望越州而思瀛洲。太白诗文中所见仙人便或为此瀛洲之仙,“金银台”或可为证。
2.天峔
天峔山,在越州剡县南八十里,今浙江新昌县内。山有枫千余丈,萧萧然。传云:登者闻天峔歌谣之响。又有:天峔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与天台山相对。其峰孤峭,下临嵊县,仰望如在天表。玉京观道教认为,神仙所居住的名山洞穴,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这天峔岭便是第十六福地。
虽然今日,世人对于天姥山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所处,但在唐朝时,天姥山是文化名山,是文人最向往的仙山之一。杜甫、白居易等也曾追随先贤脚步,到过此山。谢灵运也有诗“暝抵剡中宿,明登天峔岑。高高如云霓,还期那可寻”。有了这两个原因,对谢灵运万分推崇的太白将现今看来并不算高的天姥山抬得如此之高,甚至“势拔五岳掩赤城”,那也不足为怪了。
3.赤城
赤城山,又称烧山。在浙江天台西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是仙佛双修的圣地,山有石洞十二以紫云洞和玉京洞最著。道书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此玉京洞即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为上青玉平之天,茅司命真君之所治。吴葛玄,晋魏华存、葛洪、许迈等都曾在赤城山炼丹。
4.天台
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隶属于台州市天台县。是道教南宗的发祥地,传说中葛洪炼丹得道处。这里有汉末高道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以及道教“南宗”圣地桐柏观。前文提到的天下第六洞天玉京东洞也属于此山。《搜神记》、《幽明录》中所记载的汉朝刘晨、阮肇便是上天台山采药而遇仙。徐福所找的“长生不老药”便是天台乌药。这里还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和“救命仙草”的铁皮石斛。晋孙兴公有《游天台山赋》:“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天台之景可见一斑。
5.镜湖
镜湖,位于中国绍兴城区,是晋唐时期的中国第一城市湖泊,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杜甫赞“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6.天鸡
天鸡,传说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天下之鸡报晓。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鸣之。”[4]
二、道教思想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仙人无疑也成了道教世界最活跃的因素。而在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太白通过对他梦中景象的描述,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纷繁美丽的仙人世界。
太白在他的诗里毫不吝惜地渲染着他想象中的修仙之境:湖月有情,引至剡溪;神居之地,渌水荡漾,人猿清啼;青云为梯,踏云而起;日出之景,云霞纷迭,绚烂壮阔;天鸡一鸣,人间声和;绰约千岩,恍若无路;峰回路转,拨云见日;熊咆龙吟,震于灵山;云雾飘渺,水烟迷离。忽“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一作“扉”),訇然中(一作“而”)开”,在一片山崩地裂之后,终于见到了仙人真容与仙人世界:仙人们“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这里“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一片绚烂辉煌之色。
这便是太白的仙人世界。仙人们完全超脱了自然力的束缚,他们“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升龙驾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不可识;或隐其身草野之间。[5]”神仙还享受着九芝之馔,玉女之侍;悠游于六合之外,无何有之乡;听钧天之乐,任役鬼神等美妙而优厚的生活待遇。仙人所居的,自然也是虚无缥缈的仙境,有的在天上,如三清境等三十六天;有的在海中,如十洲三岛;有的在名山洞府,如洞天福地。得见真容之前需得有一番“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似乎也在预兆着修仙之路的艰辛。或许,在太白的想象力,得通过一番生死的考验,有了生死的觉悟,方能成为“云之君”。寻仙方才还是“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刻却已是“忽已暝”;这一刻还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下一瞬已是日月照耀的时间世界。这些仿佛都在说明着太白思想里“祸福相依”的观念。劫后必有福焉,这或许也是太白一向乐观的源泉。
在“恍惊起”后,太白一梦而得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结论。既然世界万事不过一梦,又何须苦苦执着,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太白很快做出了回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不再为物所累,远离权贵,畅游名山,快意自然。
修仙之人,必须首先看破世俗,不为物欲所累,能以淡泊为怀,才能达到自然无为、清静超俗的境界。道学的祖师老聃、庄周,魏晋时的道士孙登、郭文,也都如太白一样,选择了这条走向远离世俗,亲近自然的道路。
太白选择的“访山”之举,自是也与道教有关。《说文》有云:“仚(仙),人在山上,从人从山。”[6]大山高耸入云,让人感觉直接与天相连,“手可摘星辰”,于是,古人将名山视为神仙居住的美妙胜境,同时也将山视为登仙之地。道教认为名山都有仙真主理,且草药丰富,空气清新,是采药炼丹、呼吸吐纳的理想场所。葛洪曾言:“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在这里,太白的“访名山”倒不如理解为“寻道访仙”更为妥帖了。
除了上述文章内容之外,本文的结构也隐含了道教思想。太白此梦因“越人语”而始,由“魂悸以魄动”地惊起而终,经历了从“现实——梦境——现实”的一个循环过程。从梦中醒来,又回到现实世界,“觉时之枕席”仍在,“向来之烟霞”已失,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实际上,太白的心意变了,他通过这一梦,他明白了所要行的路。“现实——梦境——现实”的循环实际上不是一个循环,而是一次升华。颇有道教“九九归一”的味道。
三、李白内心世界与道教思想的结合
前文曾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而在前一年,太白被从长安“赐金放还”。
太白自信地踏上明堂,希冀着一展宏图,有一番大作为。然而事与愿违,不仅空空供职翰林,甚至最后把官儿也给丢了。太白成为帝王师,匡扶明主的愿望一朝落空。当现实世界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人往往会走向虚幻的世界。而太白的这个虚幻世界,便是道教的世界。
道教是主张人通过修炼也能成仙的宗教。从《梦游天姥吟留别》来看,在太白的思想里,修成正果似乎有这样四个步骤:有道之人(湖月有情,引至剡溪)——仙境(神居之地)——历经磨难(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得仙。司马承祯曾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级之表”,世人也皆称他为“谪仙人”,这也能算个“有道之人”吧。而自己一朝被谪,被赐金放还,这还不是莫大的磨难吗?那么接下来,他要做的便是寻访仙境,继而得道成仙了!太白一贯的自信又跳了出来,他开始觉得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而自己也已经通过了考验,离修成正果之日不远矣!自此,道教用磨难而成仙的思想完全收服了这个癫狂的天才。道教牢牢的绑住了太白,却也解救了他。道教的思想与太白的内心趁着太白处于低落情绪中的时候达成了秘密协议,发誓永不背叛。
于是太白带着一脸蔑视,远离那些让他摧眉折腰的权贵,充满无限向往地走向了虚无缥缈的仙山,踏上了他的寻仙之旅。
参考文献:
[1]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705.
[2]萧天石.道藏精华·云笈七籤[M].台湾:自由出版社,1962:39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69.
[4]任昉.述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