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快推动煤炭行业改革――资源再整合、产业再重组
针对煤炭产业集中度不够的问题,深入研究资源条件,科学谋划产能布局,对煤炭资源再整合、对煤炭企业再重组。
1.进一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发展煤炭大集团,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依托我省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基地和动力煤、炼焦煤、无烟煤“三大品牌”,综合运用市场、法律、经济手段,实施煤矿企业战略性重组。整合重组优化的原则是按照不同煤种、不同区域,整合重组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性质的特大型、“巨无霸”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减少煤矿数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矿井单井规模,提高人均产煤效率,从而切实提升山西煤炭产业在全国煤炭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2.推进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大型能源基地是能源供应的主体。山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建设煤炭大基地,在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根据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18个矿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域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以大型煤炭企业为开发主体,有序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大力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多向关联、综合开发、循环发展的大型煤炭基地产业格局,做大做强煤炭企业,确保企业持久健康发展,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3.紧跟世界生产服务业发展趋势,组建或引进煤化工专业化公司。专业化公司,可以有效地化解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专业化施工队伍不足和安全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省煤化工产业长期以来之所以一直未能走出困境,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隔行如隔山,存在技术短板。煤炭人的特长就是挖煤,干别的缺乏人才、管理、技术优势,虽然从社会上招聘了一些技术人才,但要形成一支系统性强、相互协调支撑、有成熟技术管理优势的管理团队,非一日之功。而当今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是时展的趋势。因此,对煤化工等非煤项目,我们不妨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或引进煤化工专业化公司,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
二、加快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
在厘清国企体制机制等制约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分类施策,采取“七个一”的措施,强力推进国企改革:
1.解开“一个结”,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国家经济控制力简单混同于国有经济控制力、混同于对国有企业持股比例这个“结”。通过进一步的思想解放,认识到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质发展均可以提高国家实力,解除附加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身上过多的负担,取消非国有资本经营领域的过多限制,激发各种经济体创新创效的活力。
2.搞好“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和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合理划分公益类和商业类(包括商业一类和商业二类)国有企业,并根据不同的类型分类施策,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方式。
3.定好“一个位”,就是明确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和企业各自的角色定位。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涉及政府、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其他国有企业等四类主体,要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政府应发挥战略推动、营造良好环境作用,尽快完善改革配套制度,尤其应该尽快出台类似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允许国有企业动用国有资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制度,切实减轻国有企业改革的负担,使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国资监管部门应发挥出资人监督管理、积极指导作用,转变监管理念,做好分类指导,尽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产、管资本的转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企业应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和国有资本运营创效作用,主动改革企业内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4.划定“一个框”,就是划出政府部门和国资监管机构权力边界的“框”。要大力推进“六权治本”,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国有企业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划好母子公司权责利边界,划好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的权责边界。
5.拆掉“一堵墙”,就是拆除束缚国有企业经营自的“围墙”。通过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方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变政府部门主要履行事前审批职责为主要履行“事中监督、事后追责”职责,构建“法不禁止即可为”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自主选择业务、快速捕捉市场机遇、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6.敞开“一扇门”,就是打开国有企业吸收利用非国有资本的“大门”,树立“与巨人同行”的理念、“种好梧桐树”的理念,破除“肥水不留外人田”的小农经济思维,借力、借资、借技、借智,拿出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的战略投资者,发展优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7.用活“一个工具”,就是用活资本市场这个国企改革的“助推器”。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展证券化运作渠道,创新煤炭金融产品,鼓励煤炭企业债务重组,支持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并购重组和国有产权跨区域、跨领域流转,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要强化经营的理念,经营煤炭资源,经营煤炭资产,经营煤炭市场,经营煤炭流通,向下游a业延伸。
三、加快做强做优煤炭物流――充分释放山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任何商品,真正有话语权的不在生产环节,也不在应用领域,而是在流通领域。谁控制了物流,谁就控制了价格,煤炭也不例外。山西煤炭流通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晋陕蒙三角地丰富的煤炭储量和居于华中要塞的地理交通位置,经营煤炭流通得天独厚,应积极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形成集仓储、加工、配送、网上交易、融资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和集铁路、公路港口、航运于一体的大物流服务体系。山西应积极探索建立包括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等多种形式相联贯的战略储备体系,发挥季节调峰、价格调节和应急保障的作用。具体讲:
一是在省本级以晋能集团和煤炭进出口公司为核心,以煤炭交易中心为平台,联合五大集团的销售公司组建大型煤炭经营集团,必要时可以效仿电力企业“厂网分离”的管理办法和公安系统条块结合的干部任用办法,统一全省的煤炭销售,重点控制无烟煤和焦煤的销售。
二是以华北、华东、华南三大片市场为重点,在水路枢纽点如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河北秦皇岛、湖北汉阳、湖南株洲等地建立大型特大型煤炭仓储基地,间接地将煤矿建到煤炭使用地;同时,在山西西部北部与晋陕蒙交界县设立大型仓储企业,进行煤炭购销和洗选。
三是运用煤炭销售地区建立的仓储基地优势,在内蒙、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等新兴产煤大省(区)实行煤炭采购基地采购煤炭,在华南地区也可以就近采购国外煤炭等。
四是创新交易方式,构建煤炭现代市场体系。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交易平台功能,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国内外煤炭供需双方进入交易平台,不断扩大交易规模,并不断探索煤炭期货市场,引领市场发展。特别是对山西在全国产量和储量都占有绝对优势的焦煤、无烟煤等稀缺煤种,引导企业适当控制产量,根据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价格,取得市场话语权。
四、加快推动转型发展――抓住最后的机遇
成功的产业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转型升级是产业振兴的关键。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也已迫在眉睫。
1.大力发展先进产能。去产能既是主动减量的过程,又是盘活存量的过程,必须要突出调整结构主线,把无效的产能淘汰掉,把先进的产能发展上去,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同时,促进行业优化升级。
一是要全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通过“减量置换”、“减量重组”等措施,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完成中央安排我省去产能任务。
二是要大力发展先进产能。“十三五”期间,要通过新增综合单产达标、新增工效达标等途径,增加先进产能。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根据现有资源赋存条件和矿井布局结构,优先建设安全高效、资源利用高、抗风险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型矿井。要加快“减量置换”进度,把落后的产能置换为先进的产能。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煤炭主业发展上应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走出一条内涵发展、创新驱动之路。在产业转调上应加快形成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和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我省煤炭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把握国家在我省实施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带来的有利时机,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水平和规模提升,深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五大电力央企合作,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约契约为基础的长协合同为主要形式,按照典型引路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将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关系引向深入,推进我省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体系。在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l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品附加值,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尽快形成规模,占据市场份额。要科学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突出山西煤种全、品质优的优势,坚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加大除硫技术研究,做到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煤制油、甲醇制清洁燃料、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
三是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瞄准市场需求,进一步拉长煤炭产业链,生产煤炭终端产品,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推动煤炭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龙头,以煤炭工业园区为载体,树立“现代大煤炭产业”理念,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层气、煤机制造等产业,加快煤炭就地转化率,引导和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使有限的煤炭资源真正做到“吃干榨尽”,使循环经济成为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快实施商业模式创新――靠创新实现价值增值
一方面,充分发挥交易中心这个国内目前唯一冠以“国”字号的煤炭交易市场优势,探索搭建营销新模式。以降低煤炭交易成本和提升完善煤炭现货交易功能为目的,以“互联网+煤炭”现代物联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为依托,探索设立能源商品交易机构,建立支付清结算服务中心,进一步夯实以交易服务为核心、信息服务为基础、物流服务为保障、金融服务为延伸的一核三系“四位一体”交易综合服务体系,并逐步探索建立集现货交易、场外交易及期货交易为一体的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融合,推动全省煤炭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积极研究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鼓励煤炭企业积极采用产融结合等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实现从提品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由卖产品到卖配方、卖方案、卖技术、卖服务。积极推进产融结合发展,借助煤炭营销及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销渠道,利用企业财务公司联合搭建融资平台,面向供销商企业群提供基于国际采购、物流监管、融资租赁为一体的综合型供应链融资服务等。
在煤矿安全生产上,须要牵住“牛鼻子”,打好主动仗:
(一)进一步严格煤炭资源开发开采准入
一是通过多种制约因素的系统集成,形成“多位一体”准入机制,把安全准入与环保准入、质量准入、效益准入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二是设立“禁采”“限采”“缓采”“停采”的区域和资源种类,禁止规划和开采不安全、不环保、低质量、低效益的资源。
三是完善退出机制,对已经批准开采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灾害非常严重、风险程度高、安全无保障、无效益或效益低下的矿井或煤层,分类别设定时间表,依法有序退出。
四是严格落实安全“准入”制度。严格规划准入、规模准入、工艺技术设备准入、人员素质准入、人流密度准入,严禁违规违法生产建设。
(二)进一步严格落实煤炭企业主体责任
一是抓企业内生机制。企业要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二是抓两个关键人、健全三个关键团队。两个关键人是矿长和总工程师,抓住两个关键人就抓住了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牛鼻子”。三个关键团队:一个是健全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确保其思想真重视、责任真落实、管理真到位;另一个是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要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落实主要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再就是健全以区队长、班组长、安监员为主的现场管理团队,要求其按章指挥、按章作业、真抓严管。
(三)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矿井整治力度
资源整合矿井井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工程技术人员少,安全管理基础差,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监管监察难度大。对此类矿井,应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一是要查条件、分类别。根据煤矿瓦斯、水害重大灾害威胁程度及日常监管监察情况,筛选出不放心矿井,对其实施重点监控;
二是要严厉打击明合暗分行为,确保矿井真接管、真控股、真投入,真正将企业主体责任、办矿主体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三是要疏通资源整合矿井关闭、退出机制,对已经批准开采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灾害非常严重、危险程度高、安全无保障、无效益或效益低下的矿井或煤层,分类别设定时间表,依法有序退出。将效益回报无望、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煤矿尽快关闭淘汰。
(四)进一步加强瓦斯和水害治理
既要突出指标,更要着力治本。
一是抓紧出台我省瓦斯、水害治理有关规定。山西煤监局经过征求企业、专家意见,多次讨论后起草了《山西省煤矿防治瓦斯规定》、《山西省煤矿防治水规定》,去年已上报省政府,应尽快审议、出台。山西煤监局也正在起草制《山西省煤矿老空水防治规定》,完成后也将尽快上报。
二是对瓦斯、防治水等关键岗位人员实行严格准入,使用能干的、会干的、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同时通过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责任意识,让职工熟练掌握安全基本知识、岗位技能和自救互救、紧急避险等技能,培育本质安全型员工、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
三是组建专业监管监察队伍,实施专业化执法。依靠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队伍查大系统,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山西煤监局去年以来在全系统组建了瓦斯、防治水和煤层气三支专家型执法队伍,效果明显。
四是引导企业在技术服务上走“专业化”之路。重点成立瓦斯、防治水专业化服务公司,实现让专业人干专业事、专业工程专业队伍施工,以专业化的技能、专业化的素养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
(五)进一步加大打非治违力度
关键词:援疆;阜康;煤炭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78-02
一、阜康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能源结构中重要的内容构成――煤,是新疆的三大优势能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吐鲁番――哈密和伊犁盆地。阜康市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中部,准噶尔盆地的南端,与乌鲁木齐相邻,随着“乌昌一体化”和山西省对口援疆进程的加速,阜康市正在逐渐形成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如晋泰实业、三工建江、天池矿业等。自山西省对口支援阜康以来,晋商的投资热情被大大点燃。2010年,永鑫煤化公司投资7.3亿元启动了180万吨焦化循环经济项目;阜康市在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签了金额达12.9亿元的煤层气发电、煤焦油深加工项目。
“煤都”的对口支援大大促进了阜康煤炭产业的发展,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增加值上来看,2009年为693 800.4万元,到2010年为1 009 640.6万元,增长率高达45.23%;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上看,2009年为45个,2010年为62个,增长率为37.78%。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的就业人数上看,2009年有10 569人到2010年为13 230人,增长率为25.18%。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上看,2010年全疆消费原煤55 299 523吨、焦煤5 282 446吨、焦炉煤气67 176万立方米,其中,昌吉回族自治州占各类消费的比重为22.48%、4.7%、11.62%。阜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发展过程中依然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产业集群的要求、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阜康市煤炭产业动态研究
1. 阜康市煤炭产业与经济增长间的实证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全部价值的总和,通常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由于阜康市的资料数据不全,本文以昌吉为目标体,选取其2006-2010年的原煤产量作为自变量,同时,为了更清楚看出煤炭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选同时期的第二产业产值为因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yt = axt+c
yt : t年昌吉的煤炭产业产值;xt : t年昌吉的第二产业产值;C:残差量
根据上面的模型,结合新疆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6.0,得到:
可见,模型通过T检验、F检验、DW检验而且拟合度比较好,所以模型解析式为:yt = -0.0015311560527xt+ 2987.04859335
这主要表明了以下几点:第一,相对昌吉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而言,煤炭产业发展步伐较慢;第二,昌吉的原煤与发电量产量在全疆各地、州、市间一直稳居前两位,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煤炭资源;第三,随着山西在煤炭开发上支援力度的加大,昌吉经济结构性问题将会出现。
2. 煤炭的终端消费结构分析
煤炭是一种基础能源,其消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为原煤形式消费不仅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开拓煤炭多样化的消费,提高生产过程的科技化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从下表我们发现:首先,各产业的煤炭消费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相差较大。其中,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是工业(22%),接着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10.86%),增长较慢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0.88%),相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和生活消费均出现了负增长,这表明居民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其次,新疆最终煤炭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7.74%,同期,昌吉的原煤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30.94%,对全疆煤炭消费的贡献较为突出;最后,新疆煤炭最终消费结构不太合理,每年煤炭消费中工业、生活的比重依然较高。
三、援疆形势下阜康市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引进山西先进技术设备,建设煤化工产业链,打造多样化品牌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对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煤气化示范工业园区,加大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力度,更重要对科学技术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建设出如下图所示的工业生产链,产业园区,实现集约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2. 加大对煤炭企业监督管理,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阜康现在的煤炭企业中违规操作依然较多,而且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惩罚违规生产的企业。此外,还加大对环保生产商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
3. 坚持以人为本,推广煤炭企业文化,是实现阜康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建设是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煤炭企业的经营要坚持全体员工的利益至上,安全生产,合理部署,逐渐完善企业文化,稳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此外,煤炭企业文化要以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为向导,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4. 正确理解“三条路线,两大关系,一个区域”的发展模式。三条路线是指,坚持将农业、煤炭、旅游作为阜康经济发展三个主要支柱;两大关系是指,对于内部而言,协调好煤炭开采、销售与深加工、精加工之间的关系;对于外部而言,协调好煤炭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一个区域是指,始终要把阜康市的发展看为一个整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发展过程中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不断完善煤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为山西省的对口支援项目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公胜.煤炭产业大型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战略模式比较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2]淮蔚.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50-02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是为培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寻找并培育煤炭产业的替代产业,以获取煤炭以外的经营收入和利润,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多元化发展,要从战略上规划,从技术和人才上支撑,从产业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研究,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
煤炭企业须要明确发展思路,制定战略性的总体规划。开展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对大型煤炭企业发展而言的,而小企业则不具备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条件。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充裕、管理经验丰富、人才集聚、技术先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对于其来说,既有可能,也有必要。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应由集团公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1.加强对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企业领导层特别是高管层应高度重视并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研究,成立专门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机构,为企业领导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当参谋。要注重激发和集中职工群众的集体智慧,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和参与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氛围。
2.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规划。应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创出本企业的特色,制定出科学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适合自己的企业战略制胜。
3.确保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要勇于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制定企业投资决策议事规则,对多元化经营项目投资的基本原则、管理权限、运作流程、各阶段参与投资人员的责任、前期调研、项目的决策、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后续管理涉及投资活动的主要事项等进行明确规定。在建立健全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的基础上,遵循决策规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从而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投资决策,批准一项、落实一项、见效一项。
4.煤炭企业要科学选择可进入产业
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有明确的定位,这种定位应从深入进行产业调查,从市场环境、客户偏好以及自身相应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的选择。
(1)对涉入产业的利润水平及增长趋势进行分析。有的煤炭企业往往只注重涉入产业当前的利润率,而对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估计不足,盲目投资,煤炭企业一般既要注意当前利润,又要注重增长前景,在当前利润与未来增长中找到了“结合点”。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2)对涉入产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进入某一产业的重要原因是该产业盈利的吸引力。煤炭企业要全面分析把握产业竞争状况,确保企业进入该产业能发挥其竞争优势,这对煤炭企业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意义重大。
(3)对产业关联度进行分析。产业关联度意味着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更易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步骤一般应从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开始,逐渐延伸到关联度低、差异性大的产业。
煤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须立足于煤炭资源优势,围绕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物利用最大化,在资源的深度开发上下工夫,立足于煤炭资源梯级开发、高效利用。随着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升高,可实现煤炭企业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获利能力。
二、加大技术和人才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支撑力度
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在于科技,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一定要克服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基建、轻技改的弊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2.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煤炭企业要进行产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数量多、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些人才要能够运用技能、技术支持新产业的经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已经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这支队伍在整体素质、人员结构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煤炭企业目前缺乏高层次人才、适用型人才、战略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专业人才等。获取这些人才的主要路径是: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内部员工的培养获得,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解决,而最关键的在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三、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煤炭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把核心竞争力作为煤炭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
煤炭企业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时,要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煤炭企业的优势在于煤炭生产以及与煤有关的一系列技术,煤炭产业无疑是煤炭企业的核心产业,它不但是企业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企业在煤炭主业上必须重点投入,确保在自己主业上的竞争力。在搞好煤炭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煤为主线的煤基多元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向规模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以及管理优势集结,逐步提高以煤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
1.要确定产业多元化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制定与实施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业务与企业核心优势相互融合,使优势资源能够支持企业在原有业务和新业务上同时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项目的选择和业务范围的确定,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辐射和控制的范围内。同时,要慎防多元化经营削弱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在多元化的管理上,煤炭企业要尽量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入手,在煤炭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避免因产业吸引力诱惑而盲目进入非相关产业。
3.煤炭企业实行产业多元化经营要注意在组织结构及利益分配方面保持新旧业务之间的平衡。产业多元化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上新项目;通过向外扩张,购并其他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移植到被兼并企业,实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前者周期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大;后者见效快,但矛盾多、遗留问题也多。如果煤炭企业采用购并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应给被兼并企业保留一定的自。
四、处理好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中的几个关系
国有煤炭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以下关系。
1.煤炭主业发展与非煤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中,煤和非煤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在企业处于壮年时期,应以煤业为主,以煤业支撑多元产业发展,这是企业多元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煤矿枯竭期,企业应以非煤产业为主,以非煤产业的发展支撑延长煤矿的寿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与人员安置的关系。煤炭企业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是效益型的,都必须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大型煤炭企业大多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为矿区提供就业机会,妥善安置人员也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这就要求处理好“经济效益”和“人员安置”的关系,在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时把二者统一起来。
3.企业做大与企业做强的关系。做大是指企业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属于量的扩张;做强是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属于质的变化。做大是做强的基础,做强是做大的目的;做大并不等于做强,做强需要做大来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秀霞.浅谈国有煤炭企业的多元化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07,(1).
[2] 刘丽娟.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煤炭,2009,(8).
[3] 王利华.对加快矿区非煤产业发展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7,(3).
[4] 战彦领.煤炭企业多种经营产业结构优化策略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1).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Jining co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contribute to make up deficits and increase surpluses for coal industry, aiming at the industrial policy of coal and markt demand, view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ining coal chemical industry combining with current sitation.
关键词: 煤化工;现状;建议
Key words: coal chenical industry; status; 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056-02
0 引言
党的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破解煤化工发展瓶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国家对煤化工发展的重视。“十三五”将成为新型煤化工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新常态下,体量巨大的煤化工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发改委《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力挺新型煤化工。国家《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已经完成初稿,基于量水而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节能高效、科学布局、自主创新等原则,煤化工项目将继续推进[1-2]。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型煤化工是济宁市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能再走粗放型道路,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换挡期的“间隙”,加快推动全市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充分发挥济宁市煤炭资源优势,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加快我市煤化工产业“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步伐,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研人员通过到企业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参加第二届全国煤化工水处理与应用创新研讨会及2016中国煤化工产业“怎么办”研讨交流大会、组织召开济宁市煤化工产业发展座谈会及承办2016年山东省煤化工技术和煤炭清洁利用高级研修班等方式对济宁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煤化工产业面临的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方面以及煤化工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的相关政策与要求进行了考察与调研。
1 济宁市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济宁市煤化工发展现状
济宁市是国家规划发展的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鲁西亿吨级煤炭基地的主产区,境内含煤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6.7%。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0亿吨,现保有储量120亿吨、经济可采储量30亿吨。济宁市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以气煤、肥煤为主的烟煤占81.6%、其他煤种占18.4%,主要用作动力煤和炼焦配煤。煤炭年登记生产能力9410万吨,占山东省的63%。
201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煤化工生产企业30家,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利税67亿元、利润40亿元,已形成年产焦炭840万吨、甲醇120万吨、焦油加工70万吨、预焙阳极80万吨、粗苯加工20万吨、萘系列产品10万吨、针状焦15万吨、碳纤维100吨的能力,其中焦炭、甲醇、焦油加工产能在山东省均排名第一。煤化工产业是济宁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产品链条延伸加长,主要产品形成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安全、环保、节能成效显著。如济宁碳素集团下属企业济宁晨光杰克特煤化有限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型阳离子电极材料,开启余热发电对周边企业供热供电模式,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开发了新的供热模式,解决了相关企业的需求。
1.2 存在问题
【关键词】煤炭产业集团化战略分散型产业
一、我国煤炭资源现状与我国能源构成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按国际通用的经济可采煤定义,现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50592亿吨,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11.02%。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位于前苏联、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根据田山岗等人《中国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态势分析》一书的分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其满负载量为原地可采量2064亿吨,准有效量1281亿吨,净有效量1037亿吨。中国煤炭资源供给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根据1991年到2005年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表(表1)和同期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表(表2)所反映的近十五年间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可以清楚的看出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比重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体现在两方面,即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和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间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最低的时候也有71.8%,远大于同期石油的产量在这一结构中的比重;这一时期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最低出现在2002年为66.3%,其他年份均高于这一比重值。这里我们从能源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出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绝对优势地位。2005年,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二、煤炭产业走集团化道路的必要性
1、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够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
煤炭产业通过走集团化道路改变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竞争主体过多而造成的资源无序开采、市场无序竞争局面,还能把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到最有利的地方投资办厂,实行合作开发,联合经营;在国外设立销售网络,占领市场,直接销售,或集资放贷,多种经营,提供服务;由单纯的商品出口转向发展跨国公司(企业)的外部市场贸易条件和内部先天优势,并将我国急需的优质煤炭供应国内,延伸我国的煤炭资源供应链,确保我国的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延缓我国资源的紧张形势。
2、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世界上最大的10家煤炭公司平均每户年产原煤超过1亿吨,煤炭产业集中度很高,如2004年美国前产煤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约58%,俄罗斯与印度集中度更高,一家产煤企业的市场份额就分别占到95%和77%。而我国前产煤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约为25%。“十五”期间,我国煤炭企业的大型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此外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但是相比国外先进煤炭企业仍存在着产业集中度过低、煤炭市场无序生产和竞争、资源综合开采和利用率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3、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有助于解决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
我国煤炭产业面临几大问题:(1)资源开发秩序乱,资源回收率低;(2)矿区环境恶化保护投入少,综合治理滞后;(3)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4)科技水平差距大,创新能力不足;(5)生产力落后,产业集中度低;(6)企业负担沉重,职工收入水平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在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通过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能够综合考虑集团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合理有序的开发煤炭资源;能够利用资金、技术优势改善煤矿安全生产装备水平,从而解决安全投入不足和安全欠账问题,提升煤矿安全生产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煤炭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依靠企业内部机制解决生产企业重产出、轻投入问题,从而提高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员工的收入水平。
4、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电油煤运全面紧张,全国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也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国家为此也采取了全面的措施,缓解来自上述四个方面的压力。例如,发改委为升级大秦线解除煤运瓶颈斥资9亿。2002年大秦线完成运输量1.034亿吨,运输能力已经饱和,但仍与我国煤运需求差距悬殊。2003年,铁道部再次对该线进行扩能改造,当年运量达到1.2168亿吨。2004年我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铁路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大秦线进行挖潜扩能,开行1万吨重载货运列车,使得运量达到1.5亿吨。由于此线上为输送煤炭要道,在煤炭企业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国家很难调控。
三、煤炭产业走集团化战略的可行性
1、客观条件
从客观上讲,一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布局为实施集中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0年末,我国有煤炭探明开采储量200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煤炭产业实施大集团战略的重要基础。二是国内外煤炭企业和行业外其它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实施集团化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示范。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如俄罗斯、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理论,我国煤炭产业属分散型产业。分散型产业的重要特征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结构施加重大影响。与发达国家的生产集中度相比,我国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中的产量比应该达到目前全部大型企业共116家占比水平,即40%以上,还有很大难度,同时也表明煤炭行存在大量的企业购并机会。2005年我国共有各类煤矿(井)22000处,产量21.9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井)724处,产量10.4亿吨;国有地方煤矿(井)1702处,产量3亿吨;乡镇煤矿(井)约20000处,产量8.5亿吨,产量比例为47∶14∶39。从以上数据来看,它能够为我国煤炭集团形成奠定基础条件。
2、主观条件
从主观上讲,党和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和力度,为我国煤炭工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方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较为明确指出,要在培育和壮大企业集团上寻求突破,加速资产重组和企业并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秀企业家集聚,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培养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
2000年底,在中央直接管理的44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中,煤炭行业有神华集团;在国家的120家企业集团试点中,有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在全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煤炭行业有34家。在“十五”期间,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煤炭企业与电力、化工等企业合作步伐加快,向区域化、多元化发展,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从以上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煤炭企业完全有能力在现有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集团化战略。
四、结论
煤炭产业走集团化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煤炭企业自身和发展战略要求,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在我国煤炭产业现有的发展情况以及政策之下,实施集团战略也是可行的。因此,有理由认为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报[N],2004,3,11。
[2]国家经贸委:《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仵自连:我国煤炭产业过度竞争原因及对策,经济经纬[J].2006,4。
关键词:河南;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煤炭产业在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能源安全。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煤大省,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多年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突出了许多问题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煤炭产业需要大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集约、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是国家规划的 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素有“千载煤州”之称。全省垂深2000m浅含煤面积约1900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1%;已勘察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占含煤面积的21%。全省129个县(市)中,已知有52 个市、县有煤炭资源赋存,煤系地层总面积达到 6.2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近40%,保有煤炭资源储量 245.1亿。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煤炭产业形成了以平顶山、焦作、郑州、鹤壁、永城、 义马6个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共同发展的煤炭生产开局,基本形成了以煤为本,多元发展的产业布局,煤炭业经济效益增长迅速,产量和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河南省煤炭企业完成煤炭产量2.32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5亿吨,占总产量的84.03%,地方煤矿3706万吨,占15.97%。全省完成煤炭销售2.55亿吨,同比增长13.3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8亿吨,占总销量的77.60%,地方煤矿5710万吨,占22.40%。全省完成煤炭铁路运量7020万吨,同比下降11.6%。2012年,河南省煤炭产量1.48亿吨,同比下降19.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37亿吨,下降6.7%;地方煤矿1103万吨,下降70.2%。全省煤炭销售量1.95亿吨,同比下降23.4%。煤炭铁路运量5897万吨,同比下降16%。据悉,2013年全省原煤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拟退出煤矿10处,淘汰落后产能150万吨。
2 河南省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引起地表裂缝、塌陷等现象,对地表生态和植被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时,地表塌陷还会危及到周围村庄、学校等地面建筑物,导致水、电、通讯等线路搬迁或者改道。例如,位于河南省东部的永城市,多年来的挖煤已使其地表塌陷非常严重,据专家预测,永城矿区开采完毕后,将形成塌陷区 515 平方千米,占永城总面积的1/4,将近有500个村庄受到影响。平顶山由于煤炭过度开采,地面的沉降和塌陷现象十分严重,塌陷面积达1.4万亩,对地面建筑物和人民的生活工作造成威胁。此外,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大量占用土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全省每年排放煤矸石1200万吨左右,约占地16公顷,全省累计堆存煤矸石2.4亿吨以上,占用土地800公顷,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伴随着煤炭的开采,大量或过度抽排矿井地下水会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资源浪费,影响到区域水质条件。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未经处理就进行排放,对地表水污染严重;大量的粉尘以及煤炭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严重影响当地大气环境,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2.2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虽然经过矿产资源整合,河南省小煤矿数量减少了62%,全省煤矿采区资源回采率达到80%以上,但是仍有众多的乡镇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只有10%~15%,采大不采小、采好不采坏、采整丢残、采厚丢薄、吃肥丢瘦等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缩短了矿井及矿区的寿命。另一方面,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省煤炭产业中以原煤为主的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缺乏精细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像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坑口电厂建设等战略性工程进展缓慢。
2.3 煤矿后续资源紧张,部分矿区濒临枯竭
河南省现有可供利用的大型井田在2010年前已被全部规划利用,煤矿后续资源接替较为紧张。据相关统计资料知,河南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约50%,尚未开的的122.6亿吨煤炭资源因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和因地上建设工程占用等原因,实际能够开采利用的仅占资源储量64%,并且开采难度较大,现有的设备条件以及技术水平难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开采。目前,河南的六大煤电集团公司,除永城和郑州两地可供建井的资源储量较充裕外,焦作、义马、鹤壁能够建井的资源量很少,平顶山地区虽然远景资源量有一定的保证,但是由于深井建设和矿井热害等原因严重制约着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很多矿区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局面,急需寻找后备资源。
2.4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矿难事故时有发生
2012年河南省发生煤矿伤亡事故4起发生伤亡事故4起,死亡12人,伤2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1起,下降20%,死亡人数增加5人,上升71.4%;百万吨死亡率0.163,同比增加0.099,上升155.64%。其中,骨干煤矿企业发生事故2起死亡9人,伤2人,同比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增加6人,上升200.0%。百万吨死亡率为0.129,同比增加0.090,上升228.1%。地方煤矿发生伤亡事故2起,死亡3人,同比减少1起,1人,分别下降33.3%和25.0%。百万吨死亡率0.780,同比增加0.613,上升366.0%。煤矿伤亡事故依旧存在,煤炭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
3 河南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一、发展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搞好污染防治。在煤炭的开采直至利用的全过程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控技术,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新建煤炭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煤矸石和粉煤灰的问题,通过植草、植树等方法进行防风固尘,使的矸石山达到整体绿化,控制粉尘污染。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煤炭企业采掘作业的监管力度,改进采掘工艺、调整采掘线路,把因采煤塌陷造成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在煤矿作业中加大先进设备的使用比重,淘汰落后的和高耗能的技术设备,加大对共伴生资源的利用,搞好煤炭地下气化发电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继续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严格控制过度开采,注重节约保护,把现有矿井的产能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提高资源回收率。在煤炭生产利用的各个环节采用节能高效的实用技术及先进装备,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对煤炭资源开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推广应用煤矸石发电等工艺设备,大力推广矸石水泥、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等新型建材产品。二是搞好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产业内部循环。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以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煤炭延续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层气产业,培植煤炭资源新优势。三要延长产业链,推进煤炭服务业的发展。河南省煤炭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不受煤炭资源制约的煤炭服务业,包括地质勘探、科技研发、教育、物流等服务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业的第三产业。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
矿难事故的不断发生,既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原因,也有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原因。要实现河南省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一要从制度入手,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措施,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二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使用安全性能高的装备,进一步加大安全的投入。三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河南作为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大省,要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煤炭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体系,确保煤炭产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进行;其次要进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生产问题,只有协调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煤炭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东升.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08(5):32~33.
关键词:资源;产业转移;资源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19-02
煤炭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动力和原材料的基础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西部地区煤炭储量丰厚且质地优良,成为国家资源开发与输出的重要战略基地。直至目前,西部地区煤炭产业大规模重组过后,很多因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兴盛的煤炭城市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资源的依赖,煤炭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发展刚性化日趋严重,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压力显现。
一、西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非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结构的改善,推动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在数量上增长和质量上的提高,即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对稀缺资源高效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代内和代际间的均衡,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步伐缓慢主要原因有:首先,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初级化,主要是由于主导型煤炭产业位于产业链低端,主要是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加工、组装,产品生产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生产受到市场需求影响产生的波动大;其次,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和刚性化,经济要素的投入重点放在资源型支柱产业和专业化生产部门上,产业结构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与此同时,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各产业之间的互补和相互转换能力不强,产业结构的聚合效果很低。再加之西部煤炭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的匮乏,教育资源的匮乏、引进外资困难重重,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缺乏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投资环境也使区域产业升级压力显现;通过资源禀赋的优势带来的收益容易受到价格歧视,产业本身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且又受到供给结构制约,导致传统煤炭产业的产业链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徘徊,资料显示3300多吨煤的销售价格只相当国外一套可不断复制的专用软件销售价格。
二、西部地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想
1.西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自1857年魁奈从结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开始,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产业升级概念的界定,虽然基本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其研究角度的复杂性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理论研究,使其在学术界表述的方式略有差别。传统的理论对产业升级的认识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带来的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带来产业的高附加值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具体表现在产出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结构高度化和资产结构高度化、三次产业均衡发展等方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赋予了产业优化新的内涵。产业升级的方向除了通过产业内部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高效配置资源,使用新技术带来附加值增加和规模效应使成本降低,带来“微笑曲线”整体向上位移;区域内甚至全球产业链融合和模块化生产下,加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边干边学”和产业优化效应,产业沿着全球的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高端延伸(如图1-1)。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高附加值化的动态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过程,它涵盖了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全球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整体、各国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不断通过高新技术带来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一个区域或是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体实现资源更加合理和高效的配置,带来产业整体的附加值的提升。
2.西部地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想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通过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科学管理方式提高本产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同时使生产要素不断地集中于能带来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即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延伸。同时,煤炭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通过向各自优势领域集中资源,合理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通过产业之间的升级,由简单的初级产品加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从微观层次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深化产品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达到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往产业链条的附加值高端移动,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发展除第二产业以外的服务业和农业。使三次产业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发展除重工业外的工业服务业,形成信息化下的新的产业支撑点,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西部煤炭产业可以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信息化为桥梁,承接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典型煤炭城市案例分析
1.煤炭城市六盘水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作为贵州省典型的以煤炭生产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煤、铁、铅、锌等20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质量好、种类全、易开采,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为贵州全省炼焦用煤储量的88%;煤层气和浅层天然气的储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7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118千瓦,高于全国平均值。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汇聚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融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别具一格。
虽然六盘水市是依赖煤炭等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但是六盘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而支柱型矿产资源产业能耗高、产能低、产业链条短,生产产品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受市场需求影响产生的波动大,产业布局分散、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支柱产业如煤炭产业、冶金产业的产品生产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生产受到市场需求影响产生的波动大。
第二,产业布局分散,小煤矿、小冶金厂众多,回收率低、产能低,能耗高,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大,破坏性大。
第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是靠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导致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人们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活动构成极大危害,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矛盾突出。
第四,城市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主导产业企业负担重,人才、资金匮乏等困难;资源衰减、后续产业接替困难的压力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必要。
2.煤炭城市六盘水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利用科技创新提高煤炭产业内部生产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改造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传统产业。煤炭产业升级可以通过资本、技术要素的转移,延伸煤炭产业链,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产业结构、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情况;同时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纵深方向发展,实现产业规模聚集效益。再次,对煤炭资源型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煤炭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其实现产业的高附加值;通过合并兼并、重组等方式兼并污染大、效益低的资源型开发小企业,推动资源型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六盘水的煤炭生产带动了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但是产业投资率高,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加之西部地区的环境普遍脆弱,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一方面通过煤炭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废弃物的零排放。六盘水可以发展煤电、煤钢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利用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发展“煤炭电力”、“煤炭钢铁矿山机械煤炭”;如在“西电东送”中,六盘水煤炭企业联合大型电厂通过坑口发电,为广东等沿海地区提供了电力支持。“西电东送”运用技术创新实现煤炭就地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通过煤炭与钢铁产业一体化,“煤炭钢铁矿山机械采矿-冶炼-精深加工-废弃矿石利用”,在各产业内部用科技成果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煤炭资源使用效率,企业之间或产业之间通过延长价值链,进行精深加工,合理利用废弃矿石及矿渣,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行资源的再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增加科技人才的投入,研制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可替代的可再生能源或者是合成能源,减少对一次能源的使用。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制订专项规划,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利用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引导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并形成相应的工业园区。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向西部地区转移。贵州煤炭资源型城市应主动接受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凭借国家政策倾斜,利用便利的交通和积极的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吸引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地区产业升级。
六盘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当地环境的承载力水平下,通过产业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东部产业转移,引导东部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形成相关的工业园区,加强产业配套,加强对原材料供应、产品精深加工等关联产业的引进,优化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迅速扩大主导型产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迅速聚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带来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增加产业产品附加值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与此同时,发展特色畜牧业和第三产业。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缓解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刚性化的状况,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贵州六盘水特色农产品、畜产品也较为丰富,如优质马铃薯、中草药、牛、羊、猪等,可进行农畜产品深加工;同时,利用自身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本地传统特色制作工艺、技术,与国内外品牌农业产品相结合,吸引外资投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并利用外省的知名企业产业转移的趋势,融人品牌加工链(如图2-1)。如安徽省含山县利用发达的交通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吸引的外资企业纯手工食品生产企业Mrs’May,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吸收中国传统美食的加工做法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利用便利和廉价的海运将产品销售至美国及其它国家,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融入品牌加工链、精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同时通过“边干边学”创建地方的农业、畜牧业的特色品牌主导产业,以产学研为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从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加工、市场营销到物流的完善的价值链体系。从单个企业品牌化生产,发展成以价值链为主线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农业、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同时,旅游及相关产业可作为传统产业重要的替代产业,其中,旅游业是吸收过剩劳动力、发展低碳经济有力的产业支持。六盘水风光绮丽,可以利用境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及景观旅游,通过集聚旅游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企业,形成包括交通、信息服务等等相关服务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2009年,六盘水利用当地的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推出的盘县梯田、高山滑雪集特色景观、娱乐一体的旅游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五彩湾 煤炭产业 可持续发展 洁净煤技术
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人类在环境与生态方面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使煤炭资源的消耗维持在一个相对合适的速度,以便当这种资源代价特别昂贵时,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向替代的资源转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还应具有“既满足本行业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其他行业、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微观含义[1]。
五彩湾要想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集中度低
在我国,除了大型国有煤炭生产企业以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进行煤炭的开采和销售。煤矿点多面广,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导致市场竞争过度。当市场供过于求时,众多企业竞相压价销售,市场价格大跌,全行业陷入困境;当市场供应紧张时,不少煤矿超能力生产,拼设备、拼人工、忽视安全和煤炭质量等问题突出。
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前4位煤炭企业的集中度达到70??左右。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前4 家大型煤炭集团的产量约4亿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6??[2]。
2. 资源回采率低
资源回采率低是近年来煤炭在资源管理发过程中存在的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煤炭企业推向市场以后,国有煤矿的急功近利行为加剧,为完成减亏指标、追求短期效益而吃肥丢瘦、采厚弃薄。乡镇煤矿及个体煤窑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就更为触目惊心。多数乡镇及个体煤矿采用“高落式”的原始采煤方法,甚至以掘代采。
据统计,近年来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的资源回收率分别在30??和10??左右徘徊,个体小煤窑的资源回收率在10??以下,资源浪费极其严重。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浪费掉的资源很难再回收利用。我国煤炭产业如此低的资源回采率对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资源替代都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3. 煤矿安全问题仍然严峻
煤炭既是资源性产业,又是高危产业。一方面,我国96%的煤矿产量来自井工开采,属地下作业,矿井开采深度大,水、火、煤尘、瓦斯、顶板和冲击地压等灾害俱全,煤矿管理和安全生产难度大。
另一方面,有些矿山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生产安全问题,没有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但没有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需求量急速增长,煤炭市场供应严重短缺。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受利益驱动,大小煤矿均进行超能力生产。据国家安监局煤矿事故统计显示,我国煤矿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5??,但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却占了全球的近80??[3]。
另外,煤矿工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艰难的就业形势和生存压力导致他们对矿主不择手段地追求最大利润而无视安全生产的行为敢怒而不敢言,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面对频频发生的矿难,矿工普遍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
4.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作为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高强度的开采与利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
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96??的煤炭产量来自井工开采,而这种开采方式极容易引起地表坍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达40万公顷,平均每开采万吨煤地表塌陷0.2公顷。作为采煤大省山西省共1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采空区就达2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是采空塌陷灾害最严重的地区。目前,采空区中6,000平方公里的地域已经遭受了地质灾害[3]。截至2004年12月3日,全国煤矿累计采空塌陷面积超过70万公顷,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500亿元[4]。
煤炭开采引起水资源的破坏及污染。伴随着煤矿开采的延伸,排出大量的矿井水使矿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据统计,目前全国煤矿每年外排矿井水约23亿吨以上,其中得到净化利用的不足40%。大量未经处理的矿井水直接外排,而这些未经处理的矿井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硫化物、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污染物,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对矿区周围的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煤炭开采排放甲烷污染大气,产生城市温室效应。我国煤炭工业的甲烷排放量约占世界煤炭开采排放甲烷总量的1/3―1/4。
燃煤引起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大气污染80??以上来源于煤炭燃烧。
二、准东及五彩湾煤炭资源产业现状
新疆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全区预测储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预测总储量的40%,资源量居全国之首。新疆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准东、伊犁、吐哈、库拜四大煤电、煤化工、煤焦化基地。
1. 准东煤炭资源产业现状
准东煤田是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以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为主,主要由五彩湾、西黑山、大井和将军庙四大矿区组成,煤田预测资源储量高达3,900亿吨。自治区政府对准东煤田规划发展方向的定位是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打造“西电东送”的主阵地。五彩湾矿区、西黑山矿区、大井矿区总体规划已于2010年2月获得国家批复,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总体规划也通过了新疆政府审批[5]。
2. 五彩湾煤炭资源产业现状
作为准东煤田组成部分之一的五彩湾矿区煤炭资源储量为308.025亿吨。矿区划分为1个井田、5个露天矿田。生产能力除矿井为15Mt/a外,其余皆为20.00Mt/a,共计115Mt/a。矿区产煤中15.7Mt/a用于规划的自备电厂项目,其余皆供给矿区外的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使用。
准东五彩湾煤电煤化工基地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五彩湾地区丰富的煤资源,实施煤电联产、煤化工产业。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供水工程:东延干渠10#闸至五彩湾段已通水,五彩湾至将军庙段管道已贯通,五彩湾煤电煤化工基地金盆湾煤化工区和天宜成供水工程通水运营,确保现有入驻企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铁路工程方面:乌准铁路全长256km,乌北至准东北工程已实现通车,乌准铁路3月中旬开始从神新准东露天煤矿已运煤。
公路工程方面:准东公路全长137公里,国道216线与省道228线的产业带主干道,长约92.4km,省道228线将军戈壁至芨芨湖治沙站约45.6km,现基本形成了五彩湾矿区规划区道路网架。
供电工程方面:五彩湾220kv变电站及瑶池变电站至五彩湾220kv输变电线路工程带电运行,现已实现电网工程在五彩湾地区全覆盖。
通信工程方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准东产业带建成43个移动基站和14个直放站,铺设光缆620公里,已具备了电话、数据和视频图像的服务能力,全面实现准东产业带通讯的覆盖。
截止到2011年4月,已经有神华、特变电工(天池能源)、湖北宜化、神东天隆、兖矿、国电、华能、中电投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进驻五彩湾,进行不同程度的前期准备和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准东五彩湾现进驻各类企业28家,已建成项目8个[6]。神华集团准东露天煤矿是五彩湾矿区的第一座投入生产的千万吨级煤田。这个煤矿2006年9月29日开工,1个月内就出煤了,保证了200公里远的乌鲁木齐市冬季用煤。
三、促进五彩湾煤炭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上述对影响我国煤炭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准东五彩湾煤炭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促进五彩湾煤炭资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煤炭的分布特点、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准东煤田定位为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打造“西电东送”的主阵地。五彩湾矿区作为准东煤田的重要组成之一,要积极引进诸如神华、特变电工等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整合煤炭资源,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2. 依托煤炭基地大力发展煤电产业
由于新疆幅员辽阔,南北距离长达2,000多公里,与内地用煤市场平均距离超过3,000公里,因此企业需要承担高昂的运输成本。按照大秦线运费计算(平均每吨公里的运输成本为0.12―0.13元)新疆煤炭运往内地的平均运输成本高达400元/吨[8]。此外,考虑到短期运力无法释放、自然灾害影响铁路运输等,就地发展煤电产业、输煤与输电并举显得尤为必要。
准东五彩湾矿区煤炭储量丰富、煤质好、煤层浅、开采成本低,具备建设大型煤田坑口发电厂的条件,并且符合自治区将准东建设成为“西电东送”特大型基地的规划。开发五彩湾煤电,有利于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减轻铁路运输和东部环保压力;有利于降低成本,形成一定规模后具有竞争力。
3.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煤炭产业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珍惜节约资源就是自觉践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矿资源回采率低,采用吃肥丢瘦、采厚弃薄的煤炭开采方式等问题,使得我国许多地方的煤炭资源已经开始枯竭,一些“靠煤吃饭”的地区由于资源已经枯竭或即将枯竭而不得不重新寻找“生存之道”。
五彩湾要汲取前车之鉴,节约煤炭资源,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采用新型设备及新型开采、生产工艺是节约煤炭资源的主要办法之一。改进煤矿开采技术及生产工艺,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以此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回采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加大煤气层、天然焦煤等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新疆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使用管道运输到内地省区的有利条件,加快煤炭转化的进程。通过煤层气开发、矿井瓦斯抽放利用等措施使矿井瓦斯灾害无害化和资源化,并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煤炭液化、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
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
目前,在煤炭生产一线的大多数是农民工,而且在正式上岗前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技术与安全培训,不仅对煤炭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自治区政府、各煤炭企业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来吸引煤炭行业及海内外的优秀人才,调动煤炭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注重现有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培训,以大的煤炭企业为主体来进行继续教育,对煤炭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和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包括强制安全生产培训。而且应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培养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全面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5. 树立环保意识,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新疆是我国荒漠绿洲生态系统集中分布的区域,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生态承载力较弱。随着煤炭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植被破坏也与之相伴而行。所以五彩湾的发展必须形成环保意识,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煤炭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煤炭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 A
一、产业集群的主要发展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现在的经济越来越受到了集群化的支配,从德国的巴登――符腾堡、美国的硅谷,到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印度的提诺普尔,台湾的新竹,以及中国的江浙一带,都在闪烁着产业集群的耀眼光芒。关于煤炭产业的集群,指的是在煤炭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将煤炭产业的链条进行延伸,将煤炭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度增强,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把煤炭及其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的产业集群区域进行绿色化的规划,比如清洁生产,比如企业之间的绿色采购,建立产业集群的绿色化信息网络,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产业转型。所以利用产业集群来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成为提示我国煤炭产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二、煤炭产业的地位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煤炭是我国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按储量计算,煤炭储量在我国矿产能源总量中占80%以上。在目前的能源性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保持在60%左右。煤炭资源在未来仍然将是我国主要的矿产能源,所以在国家未来能源发展战略中其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
(二)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该产业在丰富税源、吸纳就业人数、增加就业空间等方面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煤炭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诸如电力、冶金、化工、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一)煤炭产业聚集度低。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的发展之痛,小煤窑数量占到将近80%,由于小煤窑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安全设备无从谈起。煤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持续的人才保障,在目前煤矿从业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不到总人数的10%,而煤炭专业类的技术人员的比例更低。据不完全统计,煤矿事故约90%发生在小煤窑,安全生产的形式异常严峻,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问题。
当煤矿企业开采规模和储藏量想适应的时候,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产业的集群化,而目前的煤矿数量分散,设备陈旧,产量减少,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的问题,必然会妨碍到煤炭开发的规模经济,造成煤炭资源不能有效开采的情况,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经过长期的开采,煤炭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考察,目前山西省采空区面积已达2000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沉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矿井排水严重污染地表水体,受污染河流长达3753公里;其中在“全国30个空气污染严重城市”10个以上的城市榜上有名;煤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经雨淋污染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资源,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煤炭资源利用率低。
“十五”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四、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转变发展思路。
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遵循市场规律,鼓励各类所有制煤矿企业以及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参与兼并重组。按照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的要求,以矿区为单元制定方案,实施兼并重组,减少开发主体。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重点产煤省(区),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黑龙江、湖南、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省(市),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切实减少煤矿企业数量。
(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大型煤炭基地内资源优先向大型煤炭企业配置,优先安排大型煤炭企业项目建设。支持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完善环保立法 ,加强法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