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规划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一)各县区要按照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紧密结合,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有机衔接,科学高标准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乡镇为单位,未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或者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未经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二)各县区政府要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规划经费筹集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规划组织体系和规划执法无缝隙、全覆盖的运行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水平。2012年月底前,各县区优先完成开展试点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及详细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费用由县区财政负担。
二、规划编制的原则
高标准、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要按照《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适度超前。以各行政村的人口与经济社会现状为立足点,综合考虑各行政村在引导发展、聚集发展、整体搬迁和限制发展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划定社区应兼顾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2.坚持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适度。按照有利于农村居民就近就便得到服务,合理设置新型农村社区。
3.坚持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配置。统筹民政、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及现有的村级办公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
4.坚持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相结合,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各自的发展模式,尊重和保护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三个部分。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是指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进行的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布点规划,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区的位置、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设引导等,也包括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以县区管辖的行政范围为规划的地域范围,乡镇也可以在行政管辖的地域范围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但应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同时编制。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范围内,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土地利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出的安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应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个行政村合并的,应以规划合并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是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兼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对规划范围内除生产用地外的住宅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四类进行详细安排布置。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标准按照《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试行)》执行。
四、规划编制的实施
(一)编制主体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编制,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
(二)审批主体
县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审批前,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技术评审,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评审。
(三)编制单位
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单位,应取得城乡规划乙级以上资质;编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乡规划丙级以上资质。
(四)成果要求
严格按照《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进行编制。
(五)保障措施
1.成立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的督促、指导、协调及考核奖惩工作。
2.提供优质规划服务。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一是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工作力度,认真了解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摸清农民实际需要,切实解决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制定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图集,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加大技术对口帮扶力度,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组织城乡规划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一些村庄对口联系“结对子”,免费为农民提供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四是努力推进规划服务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积极组织规划设计单位深入村镇和农民当中,为农民提供规划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增强农民的城乡规划意识,让农民关心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当主人、唱主角,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基本情况 规划方案 投资估算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18-01
一、基本情况
西团镇为盐城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镇,大龙村为大丰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村,另外还有北团、众心和黄浦等3个新农村中心村。西团镇区(含大龙区)及北团、众心、黄浦等3个新型农村社区,部分区内地势低洼,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基本无配套动力,防洪排涝阵地相当薄弱。
二、规划方案
(一)西团镇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西团镇区(含大龙村)规划范围东至镇东路和鹏程路、南至三十里河和农垦河、西至沿海高速公路、北至北排碱河和一卯酉河,以老斗龙港为界又分为西团镇区和大龙村。
1、西团镇区
西团镇区规划范围为老斗龙港以东、一卯酉河以南、镇东路和鹏程路以西农垦河以北区域,面积约2.2km2。老斗龙港作为外部排水河道,现状内部保留有四排河,可作为汇水河道,从西端排入外河老斗龙港。该区域地势较高,地面高程3.0-3.2,可自流排涝,故不需按圩区规划建设。四排河现状标准为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在镇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四排河水系畅通,严防堵塞,定期疏浚,条件许可时,其两岸可作景观带治理建设。另外建议建筑物竖向标高3.5以上。
2、大龙村
大龙村规划范围为老斗龙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西、北排碱河以南区域,面积约5.3km2。大龙村地形较为复杂,拟以牛湾河和南二中沟为界分为3块区域规划建设。
(1)牛湾河以东、一卯酉河以南、老斗龙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区域,面积约0.9km2。这块区域地势低洼,拟按圩区规划建设,内部河道南北中心沟现状情况良好,满足汇水流量要求,不需疏浚,河道敞口已建封闭涵洞,只需施筑圩堤,增加排涝动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老斗龙港西岸、三十里河北岸、牛湾河东岸河堤354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指圩堤沉降稳定后达到的高程,施工时必须达到4.5,待自然沉降、风吹雨淋、耕翻种植后达4.0。下同。)顶宽4m,边坡1:2,北侧利用通白公路作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宽8m。
②固定排涝站工程。一般汛期时使用固定泵站排涝,将南北中心沟北端排涝机口改建为排涝泵站1座,安装苏排Ⅱ泵1台,排涝动力达到2m3/s,使这块圩区排涝模数达到2.22m3/s・km2。
③拓浚南北中心沟。拓宽标准底宽5m,底高程-1.0,边坡1:2,以满足苏排Ⅱ汇水要求。
(2)牛湾河以西,南二中沟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东、北排碱河以南区域,面积约2.8k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拟按圩区规划建设。内部河道南三中沟、新龙河和东穿心河予以保留、保护,定期疏浚,确保汇水畅通,与外河相通处新建封闭建筑物,这块区域目前无配套动力,需新增排涝动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牛湾河西岸、北排碱河南岸河堤672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南侧利用通白公路作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宽8m;西侧利用沿海高速公路作为圩堤,沿海高速路面高程6.0左右。
②封闭工程。在南三中沟西端高速公路下和东端接牛湾河处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径1.5m,底板高程-1.0。在新龙河南端接南二中沟处新建封闭闸1座,闸宽2m,底板高程-1.0。在东穿心河南端接三十里河处新建封闭闸1座,闸宽2m,底板高程-1.0。
③固定排涝站工程。在新龙河北端和东穿心河北端各新建排涝泵站1座,新龙河北端泵站安装32寸轴流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2.8m3/s,东穿心河北端泵站安装苏排Ⅱ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4m3/s,共新增排涝动力6.8m3/s,使排涝模数达到2.43m3/s・km2。
(3)南二中沟以南、沿海高速公路以东、三十里河以西以北区域,面积约1.6km2。排水外河为三十里河,内部汇水河道为南一中沟和新龙河,内部涝水汇入南一中沟后,通过新龙河排入外河三十里河。该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地面高程3.0左右,可自流排涝,故不需按圩区规划建设。南一中沟现状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新龙河现状底宽4m,底高程-1.0,边坡1:2,在镇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这些河道水系畅通,严防堵塞,定期疏浚。另外建议建筑物设计竖向标高3.5以上。
(二)北团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北团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南至新中村界址、北至五排河以北340m,总面积349601m2。
规划区内地面高程一般3.0-3.2,该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可利用大圩区排涝,不需另建圩中圩。规划区内现有4条南北向小条沟汇水,涝水通过中间东西向的五排河,向西排入生产河,向东排入小洋河。条沟现状底宽1m,底高程1.0,边坡1:1.5;五排河现状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在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五排河水系畅通。另外,南北向的条沟至少要保留1条,严防堵塞,定期疏浚,条件许可时,五排河两岸可作景观带治理建设。另外建议建筑物设计竖向标高3.5以上。
(三)众心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众心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东至养殖场、南至南界大沟、西至南北中心路、北至二中沟,总面积253479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需按小集镇规划圩中圩,提高排涝标准。
(1)圩堤工程。在西穿河东岸、北二中沟南岸、东侧规划区边界处新筑圩堤215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南侧圩堤利用南界大沟河堤,现状为堤顶高程3.8,顶宽2.5m,边坡1:2。
(2)封闭工程。在二号沟北端接北二中沟处,新建涵洞1座,涵洞的孔径为1m,底板高程-1.0;一中沟西端已有坝埂,东端在规划区的东边界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径1.5m,底板高程-1.0。
(3)固定排涝站工程。在2号沟南端新建排涝泵站1座,安装20寸轴流泵1台,与大圩区排涝不相矛盾,新增排涝动力0.55m3/s,使排涝模数达到2.17m3/s・km2。
(4)河道工程。规划区内部4条南北向的条沟,自西向北编号为1至4号沟,保留并拓浚2号沟作为内部汇水河道,拓浚标准底宽2m,底高程-1.0,边坡1:2。疏浚北一中沟,疏浚标准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
(四)黄浦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黄浦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东至农田、南至南四中沟、西至分界河、北至南五中沟,总面积347291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需按小集镇规划圩中圩,提高排涝标准。
(1)圩堤工程。在分界河东岸、南五中沟南岸、东侧规划区边界和南四中沟北岸新筑圩堤2890m,圩堤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
(2)固定排涝站工程。在中间斗沟西端新建排涝泵站1座,与大圩区排涝不相矛盾,安装20寸轴流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1.1m3/s,使排涝模数达到3.17m3/s・km2。
(3)河道工程。拓浚中间东西向的斗沟作为汇水河道,拓浚标准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
三、投资估算
1、土方工程
(1)河道疏浚土方。拓浚南北中心沟长1400m,土方约2.1万方;拓浚2号沟长840m,土方约2.6万方;疏浚一中沟长220m,土方约0.5万方;拓浚斗沟长680m,土方约2.5万方,综合单价6元/方,需经费46.2万元。
(2)圩堤土方。施筑圩堤总长约12.44km,土方约11.8万方。综合单价5元/方,需经费59万元。
2、建筑物工程
(1)封闭涵洞。新建孔径为1m涵洞1座,每座需经费8万元,新建孔径为2m涵洞3座,每座需经费15万元,共需经费53万元;新建2m封闭闸2座,每座需经费15万元,共需经费30万元。
一是继续清理审批事项,夯实再提速基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公众企业为中心,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及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牢牢把握事项进驻这个关键,全面开展清理和动态监管。凡是上级部门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我区一律予以取消和调整;凡是备案的事项,要严格规范备案程序,不能以备案为名义变相审批;对已取消审批但尚需监管的行政事项,要加强事前和事后监管。在承接市里下放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我区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统一事项名称、统一申报条件、统一申请材料、统一承诺时限、统一办理程序,编制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二是落实各项工作要求,超前谋划再提速。为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围绕行政审批再提速工作,出台《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服务再提速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区各行政审批主体部门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再提速,深入开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设立职能工作组,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实现行政审批再提速的工作目标;落实“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要求,建立专人现场接待服务制度,落实机关干部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在线值班制,落实“首问责任制”和限期办理制,全天候为公众、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服务;根据市审管办会同市监察局出台的《关于在市和区县两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开展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服务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台《关于在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开展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服务活动的意见》,狠抓工作落实。
三是全面强化现场审批,落实再提速保障。以“主动查摆问题,全面落实整改,力争整体提升”为出发点,制定行政审批再提速工作意见和方案;继续推进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专网及首席代表的进驻,落实签订《现场审批授权委托书》,履行法定程序向派驻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许可中心)审批事务首席代表充分授权;全面推行“一审一核,现场审批”的办理方式,现场审批落实率巩固在95%以上;要以机构改革重新确定“三定”方案为契机,创新审批部门内部集中审批方式,将审批职能归并整合到审批科室并整建制进驻许可中心;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做好压缩办件自然时限和审批要件减少工作;再推出一批立等可取即办件,切实提高现场审批服务效率,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再提速。
四是不断深化告知承诺,打造再提速品牌。继续贯彻落实好区政府《关于在行政审批主体部门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的意见(试行)》文件精神,不断深化告知承诺制审批,切实降低门槛,总结经验,逐步完善,重点在扩大服务范围和半径上下功夫,提升公众企业的满意度。
二、以科学发展为重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按照“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完善”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工作中的科技比重,继续加大为企业、公众服务的工作力度,改进并创新行政审批和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半径,打造“洼地效应”,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效能建设,创新审批方式,健全体制机制,实现科学发展。
一是依托两个平台建设,完善联合审批机制。充分依托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服务平台,实施一窗接件,部门并行办理,按时完成审批,对各类投资项目实施从立项到开工全过程的审批效能监察登记制度,以座谈会、协调会、推动会等方式现场办公、登门服务、跟踪服务,建立联审部门服务重大投资项目预审和跟踪服务机制。实行审批时间和自然时间“双限时”,在确保项目全程审批时间核准类项目31个工作日,备案类项目25个工作日的基础上,将全程办理的自然时间锁控在140天以内。其中:项目核准、备案阶段控制在15天内(其中备案类项目控制在4天内);规划阶段控制在90天内;开工许可阶段控制在35天内;依托企业设立联合审批综合服务平台,为公众、企业提供全面咨询、全程导办和多部门间的协调服务;将企业变更事项中的适宜类型,纳入企业设立联合审批流程办理。把两个平台打造成为各有重点,协同并行,平稳快捷的优质高效服务平台。
二是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建立帮办领办机制。凡进合审批程序办理的投资项目,提供全程审批无偿帮办服务,与联合审批综合服务窗口专人领办服务和联审效能监察登记制互为衔接,为申请人提供全面咨询服务、全程导办服务和多部门间的协调服务,形成投资项目审批帮办领办服务机制。
三是继续加强效能建设,完善综合考核机制。建设科技,必须突出科学管理及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效能建设水平这个关键环节。要抓好“强化效能建设、实现全面提升、争创一流业绩”的系列主题活动,按照市《通知》的要求,对区政府关于《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效能综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重新修订,完善考核细则,运用网络管理,从而实现从量到质,从好到优的转变,进而抢占效能高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审批服务评价系统。
四是落实企业照后服务,完善全程服务机制。以服务经济为中心,完善全程服务机制,继续落实好区政府《关于建立区审批后期全程服务(照后服务)暨企业信用评估机制的意见(试行)》精神,以企业设立联审网络平台为依托,做好企业信息采集、属地服务、部门衔接、重点帮扶工作,力争在楼宇经济的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打破常规,提前介入,对有需求的服务事项可以根据所涉部门的情况,召集相关单位开展专项联审。继续落实好企业工商注册登记费返还政策;对拟外迁企业提前介入,及时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减少企业外迁因素,做好企业外迁挽留工作;配合区财政局、税务局开展减免返还困难企业房地税、土地使用税工作;坚持政务公开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确保信息查阅中心良性运转。
三、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围绕“主动查摆问题,全面落实整改,力争整体提升”的工作要求,树立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不断强化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真抓实干。优化政务环境,抢占效能高地。
一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打造网上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扩大通过“行政审批服务网”申报办理审批事项比例,全面落实审批系统升级改造工程的各项要求,突出科技含量,增加区级行政审批主体部门网上申报办理事项的数量和实际办件量。一方面,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对行政审批网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完善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功能,规范网上办理审批事项,进一步扩大行政审批服务网的网上申报办理量,在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管理与行政效能监察应用系统”上规范办件;另一方面,在许可中心门户网站建立在线互动平台,开辟网上办事窗口,建立外网业务受理和信息反馈、内网事项办理的信息交互机制,实现门户网站由“信息窗口”向“在线办事窗口”转变,打造网上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全员素质。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强作风建设,在勤政廉政、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坚持和完善党支部及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探索加强党员管理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为切入点,严格要求、真心关爱全体工作人员,加强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岗位交流,关心窗口人员的成长和进步。强化政治业务学习和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政治业务培训讲座;建立特约监督员制度,发挥人大、政协监督作用;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1.1阿凌达河
阿凌达河是松花江的一级支流,位于鹤岗市行政区域内的西南部,是鹤岗市与汤原县的界河,发源于小兴安岭的摩天岭,自西北流向东南,经三道林场、将军石山西侧、过庞家店入元宝山水库。从元宝山水库经新华镇南、过汤原县鹤立镇北,汇流乌龙河后在汤原县德祥村东南汇入松花江。阿凌达河全长110km,流域总面积910.2km2,河道比降为1/800~1/550,河宽50m~150m,弯曲系数2.5。
1.2鹤立河
鹤立河发源于青黑山摩天岭,流向东南经三道林场,到新华镇北折向东,至鹤立河新华农场三十六连处汇入梧桐河,为松花江二级支流。流域面积为988km2,河长146km,河道比降1/200~1/1000,河道弯曲系数2.19。鹤立河由大、小鹤立河汇合而成,两条支流汇合口以上的集水面积分别为300km2和289km2。阿凌达河的阿凌达湖、元宝山,鹤立河新华农场鹤立二、三库、汤原县吉祥乡老龙岗水库是该灌区的主要地表水水源蓄水工程。除此之外,新华镇鹤立河渠首工程是本灌区的主要引水水源工程,该渠首兴建于1969年,拦河坝长125m,三孔2×2m的冲砂闸、二孔2×1.22m的引水闸组成,该渠首在1991年的特大洪水中严重破坏。1997年经鹤岗市水利局牵头,与新华农场、汤原县积极运作,争取资金重新修建了鹤立河渠首。现运行渠首上游集水面积725km2,年径流量8944万立方米。工程有1孔拦河闸,净宽10m,孔口尺寸10×2.5m;溢流堰长45m,堰顶高程96.00m;进水闸引水流量6.0m3/s,引水位96.0m;固滩长150m,高程97.10m。该渠首现状设计引水灌溉面积4万亩。
2气象
本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半湿润地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而漫长。根据鹤岗气象站资料统计,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为37.7℃,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为-38.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9.7mm,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尤其是7、8两个月雨量较为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9%,春季4、5月份降水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多年平均蒸发量宝泉岭观测站589.2mm(E601蒸发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3h,无霜期为134d,多年平均封冻天数147d左右,最大冻土深度为2.0m。多年平均风速4.25m/s,最大风速可达24m/s,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春季多西南风,夏季多东风和东南风。
3灌区概况
灌区土地总面积14.49万亩,现有耕地面积10.9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15万亩,旱田面积6.77万亩。现有旱田灌溉面积0.5万亩。新华灌区灌溉分区本着与灌区农业区划相结合,以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灌溉管理为原则,将灌区划分为阿凌达河、鹤立河2个分区。阿凌达河分区以水库直流灌溉为主,地下水为辅。灌溉水源为元宝山水库、阿凌达水库和地下水。阿凌达河分区土地总面积5.87万亩,现状耕地面积4.7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27万亩,旱田面积3.52万亩。旱田节灌面积0.5万亩。鹤立河分区以低坝引水自流灌溉与和水库直灌为主,地下水灌溉为辅。灌溉水源为鹤立河渠首,老龙岗水库、鹤立二、三库和地下水。鹤立河分区土地总面积8.62万亩,现状耕地面积6.1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88万亩,旱田面积3.25万亩。
4水源及用水量分析
新华灌区水源地现状多年平均水资源为2698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含过境水)为25582万立方米;地下水为1404万立方米。灌区工程现状供水能力为4018.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含过境水)为3258万立方米;地下水为760.7万立方米。灌区现状年需水量为3549万立方米,富余水量为469.7万立方米。规划实施后新华灌区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资源为2698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含过境水)为25582万立方米;地下水为1404万立方米。灌区工程规划后供水能力为4412.34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含过境水)为3244万立方米;地下水为1168.34万立方米。灌区规划近期水平年需水量为4412.34万立方米,满足灌区需水要求。新华灌区位于关门嘴子水库下游,规划中期关门嘴子水库上马后,梧桐河天然水资源量得到控制,可通过区域水量联合调度,引梧桐河河水入鹤立河,补充新华灌区农作物灌溉,新华灌区农业灌溉面积可适当扩大,灌溉保证率也可进一步提高。
5经济效益
5.1费用
5.1.1投资。鹤岗市新华灌区工程设计静态总投资为10359.53万元,扣除计算利润及税金调整影子投资为9327.65万元,影子调整系数为0.90。
5.1.2年运行费。考虑该工程的工资及福利费、燃料费、动力费、维护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经测算后年运行费为305.10万元。
5.1.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按年运行费的25%计算,为76.28万元。
5.2灌溉效益增产效益计算
(1)旱改水增加效益。旱改水面积为2.5万亩,旱改水后,水稻设计单产为580kg/亩,大豆玉米种植比例为1:1,经计算旱改水增产效益为620.70万元,每亩增产效益为248.28元。
(2)水田增产效益。原灌区水田4.15万亩。保证率较低,单产只能达到450kg/亩,工程修建后,水稻质量将会有很大提高,每亩单产可达到580kg/亩。
(3)旱田增产效益。原灌区旱田喷灌面积0.5万亩,灌区规划喷灌面积4.52万亩,旱田喷灌实施后大豆单产可由150kg/亩,提高到200kg/亩,玉米单产可由450kg/亩,提高到600kg/亩。
(4)灌溉总效益。综上,灌区粮食年增加效益1440.12万元,可增加粮食产量1641.50万千克。灌区效益是由水源工程、田间配套工程等共同产生,其中现状水田有1.67万亩由水库提供水源、2.48万亩由鹤立和渠首提供水源,需要对其进行分摊,水源工程按费用现值分摊现状水田效益的35%,总效益为1274.90万元。
5.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从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看,本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9.24%,大于8%;按8%的折现率计算的经济净现值为1250万元,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1.12,大于1。敏感性分析表明,当投资或效益单因素浮动±10%时,经济内部收益率均大于8%,说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6结束语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光型转变。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粮油、肉类”六大产业扶优扶壮,调大、调强畜牧业,调优、调特种植业,调新、调增林果业。
1、2003-2005年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逐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体系,将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区内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创汇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水,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总产值达到3.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为社会提供100万人次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
秸杆综合利用率>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8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65%,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0%,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0%。
2、2006-2007年
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
秸杆综合利用率>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2%,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08-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2003-2005年
(1)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场、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省、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
2、2006-2007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提升基层调解组织社会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注重实效,分步推进”为原则,进一步推进我区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工作效能,为推进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全区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通过规范化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基层调解组织机构更加健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工作制度更加完善,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更加突出,实现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标准化、专职化、效能化。
三、规范化建设重点内容及标准
(一)必要的办公用房。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要有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必要办公场所,应设有调解员办公室和相对固定的调解室。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调解室安装监控设备。
(二)统一的标识标志。在调解室正面墙上居中位置悬挂司法部统一的“人民调解”标识和“公正、公平、公开”、“合法、合理、合情”等标语。调解工作任务、原则、纪律、纠纷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调委会人员等上墙公示。调解席设调解员和记录员席,左右两旁各设双方当事人席。
(三)规范的印章管理。村(社区)调委会都必须配备一枚公章,印章一般由调解主任统一保管,统一使用。对调解成功并达成书面协议的应加盖调委会公章,以示效力。必要时,印章可由调解主任指定的专职人民调解员代为保管,但不得外借和私用。
(四)专兼结合的调解员队伍。在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中至少设1名专职调解员和若干名兼职(或义务)调解员或信息员,从事矛盾纠纷的排摸和调处工作,主要受理本村(社区)内部发生的婚姻家庭、邻里、借贷等民间纠纷;随时接受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配,参与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
(五)持证上岗制度。人民调解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区司法局统一人民调解员胸卡模板,各镇(街道)各自印制,村、社区人民调解员全部佩戴上岗。调解员调离工作岗位后,应及时将人民调解员胸卡上交所在的村(社区)调委会。
(六)完善的工作制度。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工作例会、业务登记、学习培训、报表统计、档案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矛盾纠纷排查、社情民意分析研判、疑难复杂纠纷集体讨论、重大纠纷报告、矛盾纠纷回访督促等调处工作制度,逐步形成规范完善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体系(区司法局统一制定制度范本)。
(七)规范的调解程序。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应当按照要求,规范申请、受理、登记、权利义务告知、调解、调解协议书制作、回访等人民调解工作程序。经调委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由人民调解员填写《人民调解口头协议登记表》。
(八)统一的工作台账。各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应采用区司法局统一制定的《区村(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台账》,认真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相关记录。
(九)高效的职能作用。各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要紧紧围绕基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为首要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对民间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积极扩大工作领域。在做好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调解的同时,要妥善处置好有可能引起或者可能激化的民间纠纷。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优势,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工作,努力实现人民调解工作“四无”(无因民间纠纷激化为刑事案件、无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自杀案件、无群体性械斗事件发生和无群体性上访事件),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街道)司法所要充分认识加强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工作室)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当前有利时机,使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再上一个台阶。要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为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争取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第一章 现状分析
全区现辖3个镇、1个乡和2个街道,共有18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户籍总人口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万人)。年开始我区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有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和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年在区妇幼保健所的基础上成立,实行“一套人马,二块牌子”的运作机制,人员编制、拨款方式维持不变,并已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年经区政府同意在双阳卫生院基础上转型,人员承建制转移,编制、拨款方式暂无变动。我区现有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覆盖城市户籍人口2.6万人,无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下属居委会仍保留设置村卫生所(室)11家。
由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场所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及人员紧缺等原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停留在妇幼保健所和街道卫生院的服务模式,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所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与“六位一体”服务(即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六项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缺少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机构体制、运行机制及医疗资源等方面得不到有效加强,整体服务力量比较薄弱。二是服务经费补偿不足。在相应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同时还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公共卫生服务费用,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相关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不足。提供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有经过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学服务人才,我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数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全方位卫生服务的需要。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的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发展、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节 发展目标
至年,全区现有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并根据实际需要同步建设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比例和综合服务满意率力争达到35%和80%以上;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区基本建成服务网络健全、政策配套落实、人员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广大居民健康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设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优化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第三章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照3-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以一、二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其它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达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和完善。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70%居民从住所步行15分钟以上或辐射半径1.5公里以外)的区域、人口相对集中达0.6~1.2
万人左右的,可根据居民医疗需求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毗邻区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原则上应相距1.5~2公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以独立法人进行执业注册,实行独立核算。三级医院延伸举办或二级医院在医院内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位管理。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六位一体”功能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和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模式,体现全科医学特点。
突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及时掌握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实施干预措施和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传染病、结核病、艾滋病、寄生虫病及其它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保健、计划
生育技术服务指导、社区伤残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指导患者合理转诊并提供相应便利服务。开展家庭出诊及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等各种延伸。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发展中医药作用,积极应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并提供中医药治疗、养生保健咨询等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系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家庭、社区、医院、预防保健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力争到年底,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率达到80%,年达到100%。以马甲医院、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区级社区卫生人才培训基地,经培训合格者可优先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社区医师和护士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支持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建立全科医学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制度,开展全科副主任以上医师资格评聘工作。在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师,凡符合条件的均可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临床类别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中级考试,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主治医师资格。鼓励公立医院在职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过省级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核合格后,可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并按有关规定变更执业范围后在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在晋升上一级资格时,其转前和转后年限合并计算。
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入社区和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满2年的医师和护师,经区卫生局认可后,可以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专业类别考试。积极吸纳本科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鼓励离退休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应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
第四章 建设任务、建设标准、资金筹集
第一节 建设任务
至年,全区规划改扩建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数量达到2所,同时规划建设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今后,如新增街道办事处,则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确定的原则,设置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按照全区规划布局要求,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业务用房进行调整、改建扩建或新建,配置基本医疗设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人才培养,使其达到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具体工作任务分解详见附表。
第二节 建设标准
按照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依据省卫生厅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基本标准的要求(卫医[]202号),完成标准化建设,合理设置科室,配备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并按功能划分为预防保健区、诊疗与辅助诊疗区、康复区、健康教育区、行政后勤保障区等,确保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应当具备开展全科诊疗、中医、护理、康复、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并符合无障碍的要求。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50平方米。原则上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具体到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可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由区编制部门根据有关编制标准核定,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第三节 资金筹集
明确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按国家规定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方面的支出。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区级财政投入为主,区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业务用房使用面积按照标准要求,由区政府和所在街道负责无偿提供。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补偿机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和地方病及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重点人群保健、残疾人社区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定额补助。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要求,对通过省级绩效考核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不低于15元/人•年,经费由省、市、县(区)级财政分担,同时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标准化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由区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经费补助的主要责任,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列入区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安排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经费,以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
第四节 建设进度和管理
到年底,改扩建完成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新建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全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并着手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
到年,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城乡结合部撤镇改街的卫生院在年之前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示范社区。
着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由区政府担负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区综合体系建设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原则上不再新建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城市建设时,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预留业务用房或建设用地,原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因建设需要拆除的,要重新进行规划建设。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分期分批改造建设计划,立足现有基础,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等形式,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匮乏问题。力争在2年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面积、规划布局有根本改观。各街道办事处要成立由社区卫生服务各方代表组织的管理委员会或相应组织,牵头协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二是履行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卫生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审批,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项目和执业范围,加强行业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价格、民政、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建设(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共同落实残疾人康复、红十字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开展。三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落实到位。发改、财政、审计、卫生等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项目建设要依照基本建设程序及招投标法进行监督指导,并依法加强对社区卫生专项经费的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卫生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使用。
【关键词】 城市规划;水系景观区;设计建设;理论依据
城市作为人们的生活归宿和精神家园,不仅是人与自然共创的自然景观,更反映了所在地区的文化特征。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向前发展,人们在享受繁华与喧嚣的现代城市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对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品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能够规避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精神生活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早已是城市规划建设中极其重视的问题。
水系是市内环境中的重要构成,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骨架网络,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性质布局。城市中的临水区域具备平衡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充裕的交流活动空间等功能,因而成为了城市空间中最具吸引力的理想生活地段。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存理念的不断更新,城市水系的景观建设也更加受到重视,成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措施。
一、国内城市水系景观建设现状
水是自然景观中最有灵性的构成要素,在决定城市特征方面有时要比城市建筑更为重要。我国城市水系景观区域建设的理论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发展起来。1990年钱学森率先提出了构建“山水城市”的概念。而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的刘滨谊教授则率先开辟了景观设计规划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规划的三元理论。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系景观开发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将水系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作为自身的重点项目对待,水系景观区域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构成部分。成都市则采用了综合整治的方法,将府南河防洪、绿化、安居、道路、文化的功能集于一体,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城市建设经验。而北京市自1998年开始,便对市内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使得城市水环境明显改善,建成了水清、流畅、岸绿和在有条件的河段实现通航的现代化城市水系。
二、城市规划建设对水系景观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城市给水系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市内河道和湿地的填埋,自然水系统的破坏。而水系的变化反过来又制约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面硬化,缺乏调节城市气候的功能
城市化发展已明显改变了已有的地形地貌,而在水系景观的规划建设中,基于加固河堤的考虑,通常采用了浆砌块石和混凝土将堤岸硬化的方法。这种设计形式在虽能发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坡岸稳定的作用,且能使河道坡岸显得整齐划一,但对景观区内的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显著的。而且由于河道内蓄水能力较低,仅仅依靠人工水坝拦截和人工放水保持一定的水位,基本上无法完成对城市气候的调节功能。
2、水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随着市区规划面积的扩张,常常导致水面积的减少。已有的数据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水面积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再加之水体严重污染、堤岸硬化工程、自然生态水量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内河岸线缩减、河道断流的现象,自然水中的水生植物和鱼类等大规模灭亡。不但使生态水体失去了自身的净化能力,也严重破坏了水系景观的观赏价值。
3、安全考虑不足,防洪排涝风险加大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和道路修筑工程中,生态水系和路面状况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路面硬化比例升高导致径流时间的明显缩短,同时增大了雨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多数河道都具有城市的排污泄洪功能,但河堤护岸常做了整体硬化处理,这种规划建设方法导致的最大安全隐患就是泄洪能力降低。因此即使在市区建设中花巨资修建排水管网系统,仍然会增大防洪排涝的风险,对城市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4、亲近性较低,公众参与程度低
城市居民是水系景观区的真正使用者,只有居民广泛的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才能真正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空间。但由于水系景观区域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等诸多方面,所以最终的设计方案一般都由政府部门牵头,依托设计单位完成。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局限,设计人员与广大市民缺少沟通,广大市民没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到对设计方案的讨论工作中来,导致规划方案实施后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针对城市水系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重视生态平衡,营造和谐景观
城市水系景观区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对建立稳定生态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城市水系景观区规划与设计时,应深入客观的分析生态失衡的原因,从多个方面来加以改善。不仅要解决河流水质的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要尊重河流的自然生态特征,以积极的方法恢复自然护岸,使得自然水系的生态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2、建立水系景观保护区
整治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河岸建设成维系城市生态的绿色走廊。河道景观区域内的绿化应以适合生长的本地植物为主,辅以多样的物种相互搭配,并根据不同用地类型采取配套的绿化形式。以现有生态资源状况,在河道两岸设立保护区、恢复适合动植物栖息的自然发展空间,保证鸟类等生物具有较为独立、安静的栖息迁徙空间,旨在提供各类生物适合生态保育的生存环境。
3、搞好水系景观区域的人工造景设计
在漫长的河堤岸线上,若仅是以平铺直叙的行列树木为景观,难免会有些单调乏味的印象。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时应特别注意景观元素彼此之间协调呼应,形成主次和谐,特色明确的观景效果。同时,应当充分运用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通过不同季节特征的植物,创造含有春夏秋冬各季特点的水系景观区。
四、结语
水系景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涵义,在环境层面上,水系景观区的自然因素使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了平衡、和谐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水系景观区具有高品质的旅游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潜质。在社会层面上,水系景观区不仅提供了富有特色的开放社区,同时也提高了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郝天文.城市建设对水系的影响及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5(31).
[3]徐欣.浅谈山水城市建设中水系的治理[J].人江, 2001(1).
[4]闫石.开封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河南大学,2012.5.
鸡鸣金韵辞岁去,犬吠新曲迎新来。2005年已经过去,成为历史,我们不能掉入沾沾自喜的陷阱里,要昂首挺胸,去开创未来。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搞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对实现“十一五”规划至关重要,为此,特制订2006年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规划如下。
一、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鼓励乡村建立畜禽养殖小区”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以科技为依托,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推广标准化生产,走产、加、销一条龙发展之路,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
二、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育精品,开拓市场,扶持重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整体推进。
三、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原则
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五带一区”的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部门服务”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科学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产品,以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畜牧业总体目标
突破性发展猪、禽,稳步发展牛、羊,实施“万千百”工程(乡镇办万头猪场,村办千头猪场,户办百头猪场)和“循环农业”工程(100亩以上的林果特基地必须配套养殖1000头猪或10000只鸡),力争实现生猪生产量达60万头,其中出栏35万头,比上年提高34%;家禽生产量700万只,其中出笼450万只,比上年提高19%;牛生产量20000头,其中出栏2000头,比上年提高12%;羊生产量10000只,其中出栏3000只,比上年提高5%。
五、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目标
建设优质家禽养殖小区2个,其中:优质肉鸭、肉鸡养殖小区各1个,年出笼优质家禽300万只,占家禽出笼总数的6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出笼优质肉鸭280万只,肉鸡20万只;生猪养殖小区10个,出栏生猪10万头(每个养殖小区年出栏1万头),占生猪出栏总数的2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六、畜禽养殖小区的区域布局
1、优质肉鸭养殖小区:鲫鱼湖及周边
2、优质肉鸡养殖小区:小池镇水月庵村及其周边
3、优质生猪养殖小区:
(1)、独山镇柯思湖村(大源湖水产开发公司)
(2)、县畜牧局十里铺良种猪繁育场
(3)、刘佐乡杨东垸村
(4)、小池镇食品所良种猪繁育场
(5)、小池镇三五养猪场
(6)、孔垅镇后湖生猪繁育基地
(7)、蔡山镇章兴村
(8)、蔡山镇胡墩村
(9)、黄梅镇向窑村
(10)、停前镇古角水产场
4、实施“万千百”工程乡镇:刘佐、小池、分路、蔡山、孔垅、濯港、新开。
5、实施“循环农业”工程乡镇:柳林、停前、五祖、杉木、苦竹、黄梅镇、独山、杉木、下新、大河。
七、畜禽养殖小区的畜禽品种定向
1、优质肉鸭养殖小区:樱桃谷鸭
2、优质肉鸡养殖小区:三黄鸡
3、优质生猪养殖小区:杜长大三元猪
4、林果特基地配套养殖小区:本地土种鸡,杜长大三元猪。
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建设。县成立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制定养殖小区建设规划和措施,检查,督促小区建设实施情况。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负责同志亲自抓,建立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具体抓,研究制定本地养殖小区建设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和工作进度,扎实推进规划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
2,政策倾斜,激励建设。各乡镇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划拨土地新建或扩(改)建小区,对申请入区的养殖户免办任何手续,直接由镇村统一协调,其建设用地只征农业税,荒山荒坡免征农业税。各相关部门要对小区全力提供及时、周到、便捷的服务。农村信用社要大力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对小区内的养殖户优先发放贷款;畜牧、城建、规划部门要对小区建设的农户免费提供设计和规划,指导科学建设;畜牧科技人员要长驻小区,推行疫病防治承诺服务;电力部门要免费为小区内的养殖户架通电线,养殖户电费一律按农业用电计征;有条件的乡镇村要为小区提前进行场地平整及水、电、路“三通”;工商部门要开辟畜禽产品交易绿色通道,养殖户外销畜禽产品办理营销执照只收工本费,外来畜禽经营户不征收管理费;税务部门要执行以工补农的优惠政策,免征或减征畜禽产品税,或先征后返,放水养鱼,让利于民;公安部门要把小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到小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者要给予严厉打击
3、多元投入,参与建设。通过优惠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部门服务到位,龙头企业作用发挥到位,营造良好的小区建设环境,广招各方客商,充分吸纳各阶层资金,形成个体老板投资、干部入股、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小区的热潮。
4、安全生产,确保建设。要强化措施,建立畜禽产品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的长效机制。一是根据畜禽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技术操作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强化生产监管和畜禽产品质量监控。加强对养殖小区的畜禽饲料、添加剂、治疗用药的监管和畜禽产品质量的监测,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畜禽生产投入品的行为。三是实施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促进畜禽产品安全生产的制度化、长期化。四是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畜禽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为打造高标准的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奠定基础。
5、典型示范,引导建设。组织有志投资和从事畜禽养殖的人员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引导农民、个体老板、城镇居民、机关干部自觉地、主动地投身于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创办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养殖基地,从而形成新的畜禽养殖小区。
6、政府奖励,促进建设。县政府将拿出一定资金,对建设达标(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家禽出笼100万只以上)和引进优良新品种的畜禽养殖小区,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各乡镇也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7、争取资金,扶持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资金和地方资助资金,用于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小区水、电、路、排污、绿化、门卫消毒室、上猪台等建设,公益性建设主要是良种供应,人工授精站和疫病检测、化验、诊断等公益事业。
九、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重点工作
为了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措施落到实处,我们将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在组织协调方面下功夫。协调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激励、扶持等政策的落实。
2、在小区建设立项上下功夫。我们将努力把鲫鱼湖优质肉鸭养殖小区建设成省级样板,力争成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3、在技术指导方面下功夫。我们将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对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我们还将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华农大专家教授现场指导。
4、在疫病防控上下功夫。我们将对畜禽养殖小区的肉鸭、肉鸡及时接种禽流感、鸡新城疫等疫苗,生猪及时接种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等疫(菌)苗,使小区内的畜禽防疫密度达到100%,保障小区不发生疫情,实现安全生产。
5、在开拓市场方面下功夫。我们将积极与有关方面联系,力争在肉鸭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突破。
6、在招商引资方面下功夫。我们将广交朋友,主动出击,力争落实十里良种猪繁育小区招商项目和肉鸭加工招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