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策划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类项目;策划;创意方式
一、文化类项目策划的含义及原则
(一)含义
所谓的文化类项目策划就是对文化类项目运作过程的整体计划,是为提出、实施及评定文化类策划项目而进行的预先研讨与规划。
(二)原则
1、客观可行性
文化类项目策划必须基于内外环境资源要素,从实际出发,便于操作。
客观性: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不能凭空捏造。
可行性:符合传统或现代文化意识、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受众接受程度和消费能力;不能过于超前。
具体要求:首先是要进行可行性分析,选出最优方案;其次是要进行可行性实验;最后是保证文化类项目的运行性和有效性。
2、系统性
文化类项目策划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在总体文化类项目目标的约束下互相协调、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各种文化类项目策划系统组合、科学安排、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近期服从远期。
3、随机性
策划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利用、巧用规律,有要顺应必然规律,及时抓住机遇。但要正确把握随机应变的限度,不能随意而为。
4、价值性
策划项目以价值量的形式来衡量,能创造一定价值量的策划结果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5、导向性
文化类项目策划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又要取得社会公众支持,树立良好形象。
二、文化类项目的特点
(一)时尚性
考察文化项目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文化项目经常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当年“洋文化”的入侵,肯德基的进驻,咖啡馆、酒吧的流行,这些“模仿者”虽然无法成为时尚的缔造者,但紧跟时尚步伐的他们已成为(休闲)文化产业的成功者了。
(二)大众性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如今的文化消费已不再是一部分群体的特例了,老百姓的生活富足了,就会用多出来的钱进行满足精神需求。
(三)健康性
人的一生难免会经历苦痛挣扎,当人们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时,文化能够成为他们调整心态、重整旗鼓、重新面对人生挑战的最好机会。
(四)求异性
求新求异几乎是对所有创意活动的原则要求,对于文化项目策划来说求新求异是创意的前提,显得尤为重要。
(五)关联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即发展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文化项目的策划。
三、树立文化类项目创新创意思维
培养文化类项目创新意识,提高文化类项目创意的自觉性,是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的前提。文化生态需要通过人们自觉地去探索和发现文化内在的奥秘以及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会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才能够促进文产业、文化项目的创意发展。
文化类项目创意在文化这个领域类创出新意,或指文化创新的成果,实际上文化类项目创意最核心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一种是“原创”,是前人和其他人没有的,完全是自己首创的。另一种是“创新”,其意义在于虽然是别人首先创造的,但将它进一步地改造,形成一个新的东西,就可以给人新的感觉。我们认为,文化创意的所谓“发明”,就是依据各种文化材料创造出本来没有的文化产品、文化成果;而这个“发明”,可以是一部鸿篇巨制,也可以是一个小品涂鸦;可以是多年劳作的结果,也可以是一时妙手偶得;可以是众人合作的作品,也可以是个人独自完成的成果。
四、文化类项目创意促进产业发展
(一)知识是创意产业的基础
知识是精神层面的,它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一经形成就会凭借其极强的渗透力、借助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至于生存方式。创意产业是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资本是构成了创意产业兴起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浪潮就没有新经济;没有新经济,就没有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文化化、文化科技化的文化、经济、科技一体的三者相互融合创新的产物。此外,知识不仅能够提升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够提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品牌价值和附加值,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二)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根本
尽管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十分复杂,但其核心依然是创意,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虽然所有的产业几乎都需要创造性,但在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指相当普泛化的一般概念。过去人们熟悉的特指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的独创性,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自然创意或创造性就成了特指的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
(三)策划(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创意产业是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机制催生的。消费社会的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服务(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显出来。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人才问题,那就是文化类项目创意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人才为创新之本”。一个有人才,有创意,能够兼容并蓄,鼓励创意的国家,才有源源不断的泉水,也才有发展的契机。为了应对21世纪的世界舞台,培养出拥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四)注重创意者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充分条件。发达国家版权经济的发展着力于知识产权保护,这种保护首先保证了创意者的利益,推动了创意者阶层(群体)的形成并维护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保证了对外文化贸易的国家利益,包括直接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文化利益。我国发展文化类项目创意产业也只能建立在创新创意的知识产权基础之上,创意者的基本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就会形成创新创意的市场环境和普遍的社会氛围,以吸引和推动创意人才源源不断地成长。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同时,我国影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有电影电视的立法问题,如何建立一套公开、公平、严格、严谨的制度规范,让电影电视产业与市场中的各方都在有章可循的条件下,厘清各自的权利,理顺相互的关系,使电影电视产业与市场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这需要影视教育界的人士与影视产业界的人士共同来完成。
五、结语
文化需要创意,创意更需要文化。如何通过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让传承的文化发扬光大,是文化创意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要按照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从而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更具时代感、更具艺术魅力和策划创意的前沿文化。
参考文献:
[1]何莉萍.基于文化创意的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商贸.2011(02).
摘要:事件及事件旅游的专业研究起步很晚,而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起步更晚,但就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事件旅游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了国内旅游的发展热点之一。而国内学者也对其陆续展开研究,进而成为目前国内旅游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对国内事件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其次对事件旅游的概念体系进行了浅要的整理分析。
关键词:事件旅游;概念
1国内事件旅游研究进展
1.1早期研究进展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对于事件旅游的研究较多局限于一般事件尤其是节事旅游的管理策划研究。1985年出版的《旅游市场学》在论述旅游市场细分时,提出一类“特殊事件团体”的市场,这是我国旅游著作中首次出现“特殊事件”的提法。1993年,保继刚等首先提出“事件吸引”、“旅游事件”及“事件旅游”的概念。
随着99昆明世博会、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广东2001年花卉博览会等事件旅游的成功举办,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事件旅游的研究。2001年,文彤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分析了事件旅游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2年,罗秋菊对事件旅游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历届奥运会对举办国旅游业的影响作了个案研究。2003年,罗秋菊又进行了世界大型体育事件对举办国旅游业影响力的案例分析。
2002年,高维忠则从事件旅游的性质、类型、意义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对粤北山区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这一阶段,国内专门涉及事件及事件旅游的专业理论文献还不多,总体上来看,内容多集中于事件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大型事件作为研究案例,缺乏对事件旅游专门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缺乏深度,而且还未步入事件旅游研究的规范轨道,甚至连事件旅游的术语都还没有纳入正规的旅游研究学术领域。
1.2目前研究进展
从中国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查阅结果来看,2003年以后,关于事件旅游的研究显然已经成为了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随着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与积极筹办,事件旅游的研究已逐步成为了国内旅游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观目前的文献,国内事件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2.1从城市旅游发展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研究
如胡燕雯的《事件旅游:都市旅游竞争的制高点——以京沪穗为例》,提出以事件为吸引物的旅游已成为城市旅游卖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城市旅游的竞争力。还有如盖宏君等的《事件旅游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事件旅游对举办城市旅游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提出城市旅游发展事件旅游形势大好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影响。
1.2.2对旅游事件产品开发设计和管理方面的研究
如冯卫红的《专业型节事活动的策划与运作初探——以平遥国际摄影节为例》,提出对于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节事活动,其策划与运作要求较高,文章以平遥国际摄影节为例,初步探讨了专业型节事活动的策划要点和运作机制,并研究了节事活动与旅游地的相互促进作用。
1.2.3事件旅游效应分析、营销策略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研究
如张丽等的《重大事件的旅游效应分析及营销策略》,分析了事件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效应,同时通过对旅游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供需方面的规律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事件旅游的营销策略。还有如辜应康等的《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研究——以上海旅游节为例》,探讨了当前我国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和运作模式。
1.2.4大型事件的研究
随着国内举办大型事件的增多,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昆明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桂林《印象刘三姐》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即将到来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关注大型事件旅游影响研究。如何建民的《奥运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功能及方式——基于常规旅游价值链与全面营销导向的研究》,分析了奥运会作为特大型事件旅游与常规旅游之间具有重要的互补性和互促,并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发挥这种互补性和互促的具体方式。还有如李艳等的《悉尼奥运旅游后续效应分析及对北京奥运旅游的启示》,通过对悉尼奥运会举办前、中、后旅游效应的发展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北京奥运旅游的建议。
2事件旅游的概念分析
2.1目前已有的事件旅游的概念
美国事件业学者GetzD对“事件旅游”定义为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事件旅游是对事件进行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的过程,其出发点是使事件成为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旅游形象的塑造者、提升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事件旅游发展战略还要对新闻媒介和不良事件的管理做出规划;另一方面,事件旅游要对事件市场进行细分,包括分析和确定什么人将进行事件旅行、哪些人可能会离开家而被吸引前来参与事件。
罗秋菊认为,事件旅游专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也有学者称其为“节事旅游”或“节庆旅游”。
吴书锋等人认为,大型事件旅游是指以大型事件为依托的,针对大型事件的参与者及观赏者提供的旅游相关服务形式,提供相关服务是大型事件旅游的实质“。他们提出了”大型事件旅游“的概念,首先有一个前提条件进行限定——大型事件主要是指大型会展”与“大型体育赛事”两大类型。从此角度出发,给出了事件旅游的定义。
杨强认为,事件旅游是指事件活动举办期间,事件本体足以吸引社区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参与事件活动,并具有“庆祝”性质的旅游活动。
文彤认为,事件旅游即是指以各种事件的举办、发生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这类事件包括会展博览、文体赛事、商务会议、节庆活动等,有学者将其统称为旅游事件。
李晋宏等人认为,事件旅游是在旅游目的地通过人为的事件策划与管理而产生的一些特殊事件,继而成为旅游吸引物,使当地获得提升旅游品牌、扩大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
2.2事件旅游概念中的关键词
2.2.1资源依托
任何旅游项目的开发都有其资源依托,而事件旅游也不例外,它是以各种事件的举办、发生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包括各类展览会、博览会、文体赛事、商务会议以及节庆活动等。这些事件中有些是直接针对旅游业的专业性事件,如上海旅游节、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桂林印象刘三姐等;还有一些则是其他类型的事件,但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作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北京奥运会等。
2.2.2吸引力
前面提到事件旅游的资源依托是各类事件,但并非所有事件都可以作为事件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吸引力因素。只有对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才有可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获得效益,才有开发的价值。
2.2.3发展目的
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获得经济效益。而发展事件旅游的目的即是提升目的地旅游品牌,提高其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事件旅游是指以各类事件的举办、发生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旅游形式,目的是通过人为的事件策划与管理是之成为旅游吸引物,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罡,AlanA.Lew.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
[2]戴光全.节庆、节事及事件旅游理论·案例·策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3]董观志,白晓亮.旅游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
一、目的:1、整合、提炼胥城大厦企业文化理念,编制胥城大厦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为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打下理念基础和框架。2、采用文化营销的思路和手法,结合、利用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苏州召开的契机,策划和体现“情满胥城迎‘世遗’”的主题,密切胥城大厦和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的关系,在“情满胥城迎‘世遗’”的主线(或红线)上,系统性地策划系列活动,以进一步有效提升胥城大厦的社会影响力、良好形象和知名度,促进胥城大厦的营销业绩的提升。
二、主题含义:1、隐含性、对应性、延伸性地体现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土人情:“小桥”——连接、沟通的功能,这里用“迎接”的“迎”来对应体现;“流水”——流动的水,对应“多”情流露,即这里的“情满”;“人家”——是地方的含义,在这里对应“胥城”和“世遗”。2、“情”将体现:(1)风土人情——“苏帮菜”、“湘菜”等美食节,给客人赠送法式点心——天使的味道,给重点、重要客户赠送“世遗展”的参观券;(2)亲情和柔情——庆祝“五一”的优秀员工“群英会”;欢庆“六一”赠职工儿童“好伦哥”;(3)友情和亲情——缅怀英雄蒋勇,祭扫英雄墓;慰问与胥城大厦相关的母亲;(4)激情——纪念参加金钥匙联盟一周年活动,体现“客人的满意和惊喜一定是来源我们对自己工作和胥城顾客的热情和激情”;3、“满”将体现:带有多“情”的主题活动,表明胥城人满腔热情、以情感人的服务理念。4、“情满”一词体现情感的气氛充满于胥城里。5、“胥城”表明地方,一语双关,既是胥城大厦,又是苏州的代名词。6、“世遗”——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盛会,成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地方。7、用“情”为红线系上“金钥匙”,把胥城大厦的“多情”和“满意+惊喜”理念贯穿于系列活动中,似“流水”流过4月---7月,似“流水”流进胥城大厦顾客的心里,流进参加“世遗”盛会的代表心里、并通过他们流到“世遗”的地方和申报“世遗”的地方。
三、系列活动:1、4月4日——28日:举办美食节,策划和体现“食全食美在胥城”的主题,对美食节期间来消费的客户送一个“浪漫和惊喜”的赠品或礼品,“天使的味道”点心和参观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的参观券。具体执行部门为市场营销部、餐饮部,配合部门为总办。2、4月14日:庆祝胥城大厦加入金钥匙联盟一周年活动,举办“让‘金钥匙’在胥城每个角落闪闪发光”的文化论坛活动,请“金钥匙”联盟中国部的领导来培训,组织“金钥匙”员工和各部门员工在论坛上交流,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和体现金钥匙的理念。具体执行部门为总办和人事培训部,配合部门为各部门。3、5月1日-5月4日:欢庆劳动节、青年节,策划带有“红色”概念的主题活动和事件,体现劳动光荣、岗位立功、奉献精神等,“胥城群英会,欢庆五一节”的活动,以创元集团和胥城大厦对获得苏州十佳蓝领的员工嘉奖为主题,召开优秀员工的聚会。具体执行部门为总办、人事培训部、工会,配合部门为各部门。4、5月9日: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向英雄蒋勇的母亲赠送节日礼品的活动,胥城大厦的领导到蒋勇家慰问;向每位住店的母亲客户赠送小礼品;向每位做母亲的胥城职工赠送礼品。具体执行部门为总办、人事培训部。5、6月1日:策划和组织胥城大厦为胥城大厦职工儿童送礼品——“好伦哥”的活动——“胥城儿童乐呵呵,个个喜获好伦哥”,体现胥城大厦的人文特点,同时提升“好伦哥”的知名度。具体执行部门为总办、人事培训部、工会。6、6月1日——7月7日:对下榻胥城的长期客户和提过意见的客户送一份惊喜的礼品,由胥城大厦提供参观世界遗产展览的参观券,具体执行部门为房务部、市场营销部。7、4月4日——7月14日与交通合举办活动“胥城人迎世遗,好伦哥谢的哥”有奖竞答活动,把苏州的流动出租车变成流动的宣传车,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都能接受胥城大厦有关的信息,以胥城大厦的美食节和“世遗盛会”为背景,设立与胥城大厦基本情况、美食节、胥称大厦企业文化及其主题活动、世界文化遗产、苏州世界文化遗产等有关的题目,出租车司机竞答,答对的获得一份由胥城大厦好伦哥提供的食用奖品。
四、新闻宣传:策划的每个活动、事件都连贯性体现“情满胥城迎‘世遗’”的主题或含义,又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各有新意,依据每个有新意的事件、活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撰写文章,及时有选择性地联系《中国旅游报》、《苏州日报》、《城市商报》、《姑苏晚报》、江苏网、苏州网、管理网等媒体发表,最大程度地造势、以进一步地提高胥城大厦的知名度、良好形象。
一、旅游文化中的舞蹈文化现象
在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部门借当下大力发展经济这一平台,努力打造旅游舞蹈文化这一产业。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正在被不断的挖掘,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的媒介。少数民族舞蹈因此也成为了一种“旅游艺术”,被推到了大众生活的最前沿。这种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和民俗文化特色产生的吸引力,文化震撼力成为旅游部门策划民俗旅游项目的文化心理依据。同时,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演就像一出族际间交流的现代社会剧,为游客架起了跨文化的桥梁;甚至那些文化表演后的互动使游客增加了狂欢化色彩起到了娱乐的功能,并带来了不菲的经济价值。
我们看到,在旅游艺术中呈现出两类舞蹈文化现象:一类是投资巨大的以剧场形式上演的大型歌舞剧表演,如:《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等。另一类是乡土性民俗舞蹈表演,如大理的《三道茶歌舞表演》等。这两类舞蹈文化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间舞蹈赖以依存的民俗文化在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也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含义,逐渐演变成具有休闲、娱乐、愉悦等功能的舞蹈,使其成为了特定的旅游艺术审美价值。
二、旅游文化中看云南舞蹈文化传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在最开始是生活在乡村的,处于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时刻相随相伴。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人们传承的方式、内容、途径是不同的,但大多数都是通过从小的耳熏目染对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有所了解,逐渐形成对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还有些地区风格独特的舞蹈由本族的民间艺人自发形成文艺团体,进行演练,或者逐渐形成地方独特舞蹈的演绎世家,不断的创新,由社会自然形态过渡到了专门的民间传承体系,从而保留了完整的“少数民间舞蹈原始的风貌”。
旅游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舞蹈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已由过去狭小的生存空间走向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著名的原生态型舞蹈《云南印象》正是此种传承方式的典范,它的成功使得中国大江南北的人都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并引发了不少类似的舞蹈作品的出现。传承舞蹈文化所生活的乡土社会转换到了喧嚣的旅游空间与大众场合之下,传统的传承人变成了具有“职业化”特点的社会角色。
三、旅游文化中看云南舞蹈文化传承内容的转变
云南旅游舞蹈文化中新近出台了“《香格里拉记忆》―云南少数民族歌舞集”这台歌舞集。
此歌舞集从风格上讲,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原创作品。在这台晚会中,分别展示了面具舞、弦子舞、锅庄舞、热巴鼓舞等;该歌舞集并把失传百年的“转世换面”艺术和“塔鼓”打击技艺等民间艺术重新整合首次呈现给观众,不同角度反映出香格里拉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整台晚会中的舞蹈全部在保持舞蹈原有的动律基础之上融合进了其他创新的内容。例如踢踏舞一场,在原来藏舞动律向下的基础上融进了爱尔兰风格的踢踏动作,使得这段舞蹈看起来生动更热烈活泼。
我们看到这种旅游舞蹈文化的形成,直接影响了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在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利益整合诉求的情况下,传统舞蹈文化日渐改变原始特有的风貌,风格上动律上都注入了当下符合广大民众观赏心理和审美的元素,作为了一种人为的变异,而这些都是因为旅游市场中凸显经济这一重大主题而作。
四、旅游文化促进了传统舞蹈文化传承自身的变革和发展
舞蹈文化自身变革是体现不同民族文化层次的必须。它可以加强舞蹈传统文化的研究,重新梳理历史传承下来的本民族的文化,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革。
我们可以从《香格里拉记忆》歌舞集的《转世换面》一场舞蹈中看到,藏族这一宗教舞蹈的失传就是因为它自身的文化系统内部有所变化,而不在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今,由于舞蹈文化的继承性,使得《香格里拉记忆》舞蹈编导再次重现了这一传统舞蹈。
职业定义
从事一般数码影片策划、拍摄、编辑、合成、制作的专业人员。
主要工作内容
(1)DV影片策划;(2)DV视频拍摄;(3)音频和视频编辑合成;(4)DV影片输出与刻录。
DV机普及推动职业发展
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四个年轻人,他们的作品《家庭》《破浪》《》,每一部都给世界影坛带来了巨大震荡。DV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垄断局面,为那些过去一直站在局外观看的普通人制作自己的短剧打开了大门。
当这一新的影像形式随着DV技术流入中国后,最疯狂的是年轻人。那些想记录属于自己的故事、想表达对社会事物看法的大学生们,也开始利用这种影像工具传达自己的声音。比如《一度青春》《夏天日记》《一起》这些在网上流行的DV青春故事,有的是真实大学生活写照,有的是大学生们对生活、对社会不同层次的理解。
随着政策推动导致的价格下滑以及DV的应用趋于成熟,DV摄像机在中国市场上迅速普及。根据旅游部门的一项调查,我国平均每十个出国旅游的人中,有3.2人携带DV机。
DV技术给予我们记录生活的机会,也给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带去了方便。在DV机使用群体中,包括个人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如在一些大专院校、公检法、纪委、检查部门,就将DV设备配备到了科室,有的物业管理部门,甚至把DV机如同DVD一样装配到每个小区。一些企事业单位更是把DV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的一种手段,拍摄了感染力强的微电影。
随着DV机的普及和数字视频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影视制作不仅限于专业影视领域。DV摄像机、非线性编辑设备及影视输出设备不断普及,DV制作变得越来越常见。它广泛应用于教学、培训、家庭娱乐、旅游、企业宣传、会议记录、喜庆活动等许多领域和场合。因此,市场对DV策划制作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
职业现状与就业状况
我国广播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有300多万人,其中影视拍摄制作人员占30%以上,以DV制作人员占1/10估算,DV制作人员总数约为10万人。
目前,本职业在劳动分工中主要有:以晋升到影视业为目标,可以在影视行业专业领域谋求发展;工商界推广部门、训练部门、多媒体制作公司或广告公司;纯为业余兴趣及个人爱好,提高自己的影视欣赏水平;个人自行创业,经营多媒体和DV制作室。
职业准备
DV策划制作从业者一般是熟悉摄影、多媒体技术或电教的人员。DV策划制作师不仅要具备摄像、非线性编辑、传统剪辑、编导或文字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完整的职业知识,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要完成一个好的DV作品涉及影视制作各个方面的知识,如影视编导知识和DV节目策划、DV摄像技术和灯光技术知识、非线性编辑技术和特技制作知识、视频剪辑知识、DV制作流程和规范、DV输出和光盘刻录技术等。因此,全方位的学习影视制作领域的各种实用知识,进行DV作品的整体策划制作,是本职业的从业要求。此外,DV策划制作师还要有较强的空间构图能力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职业薪酬
DV策划制作师的月薪一般在3,000~6,000元之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收入会更高。另外,其收入也与工作量有关。
扛着DV机的导演
“同事都叫我导演,我只说自己是个影视工作者。”这是孙大勇的话,这位不到30岁的DV策划制作师,专门接拍企业宣传片、广告片,也制作电视栏目和短剧。
做DV不是扛起机器就拍,功夫要靠日常的修炼。平日走在大街上,孙大勇喜欢琢磨周围的环境;看电影,就爱琢磨里头的场景、特技、人物;与人对话,也总琢磨对方的个性特点。他的大脑成了一个素材库,装满了城里乡下的大街小巷、电影中常用的特技、精彩的广告语……
有时候,琢磨是一种纯粹的研究。一次,他们要为福建泉州某工艺厂制作宣传片。在写策划案前,公司主创人员到泉州逛了三天,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如果这些功课没有做好,拍出来的片子就很肤浅,客户看了也会不满意。”
夜晚,万籁沉静,光线寂灭,最适合沉思。孙大勇爱在音乐里寻找灵感,听着某段旋律,忽然就想到一个画面、一组跳跃的节奏。有时他的灵感也来自某个物品的外观,甚至是街上某个女孩的衣着样式。
他说,灵感形成前整个人都会很安静,忽然间,仿佛某根线接通了,灵感“袭击”大脑,人被创意点燃,心跳加快,血流奔涌。“这时我会虚拟出一个空间,里面镜头怎么走,人怎么走,所有的细节都在演练。那时根本没法睡觉,闭上眼睛,脑子却停不下来。”孙大勇兴奋地说,那神态仿佛在指挥一场胜券在握的战役。
“为了把创意秀给人看,我们会自己表演。”公司的同事偶尔会有在走廊上自顾自念台词的,有蹦来蹦去学武侠片里轻功镜头的,大家都不以为怪。开碰头会时,文案人员也会卷起袖子上阵,把台词的语气语调拿捏出来。
“灵感秀”在面对客户时也效果非凡。一次,公司竞标大堡礁自助餐厅的广告,孙大勇团队的创意是“踢踏舞”,让热烈的节奏和充满动感的视觉效果来表达“想点食就点食”的含义——他们当场就跳起舞来,把整个方案表演给客户看。
近年来,节庆活动正在从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发挥节庆的积极效应也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大型国际性节庆的成功举办,未来各地将有更多的机会举办各类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将会对地区形象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利用这些节庆活动有效推动地区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和优化节庆活动的品牌已经成为当前比较现实的问题。
节庆活动现状与问题分析
节庆活动绩效不显著,缺乏科学规划。我国节庆旅游文化底蕴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市场化运作,由于不规范产生“柠檬”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质价不符)。此外,我国的节庆旅游对外宣传力度也不够大,活动影响力不强;旅游节旅游纪念品开发还很欠缺。节庆活动空间分布不均衡、时间周期欠合理、经营管理仍无序等问题。我国节庆旅游运作体制还比较落后;排斥节庆活动核心主体;忽略经济效益或没能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组织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缺乏标志性旅游节庆。
节庆活动的举办品牌意识缺乏。孔德鸿认为:我国节庆活动产品经营缺乏规范性,活动的主题雷同,品牌意识匮乏。的确,我国的节庆活动缺乏创新和品牌意识,可持续性不强,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忽视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实现。我国节庆旅游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市场化运作,缺少科学规划。
节庆活动同质化倾向明显,生命周期短。毕竟会展业是新兴的产业,节庆活动主题单一,缺乏新意,各地节庆同质化倾向明显;各地节庆名目繁多,滥而散,基本上每个县(市、区)都有一至两个代表性的综合型节庆活动,而与民俗农事相结合的乡村旅游节庆更是名目纷繁复杂;有些节庆活动群众参与性不高,并不能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达不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节庆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集体文化记忆的符号和载体,其文化内涵丰富与否决定了这个节庆是否能够延续和发展、是否能够吸引群众更广泛参与。多数节庆公众单调乏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寿命短。
节庆活动品牌优化的对策
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节庆活动的物质空间。节庆活动成功与否离不开良好的物质空间支持,各地开展节庆活动,不能忽视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这包括游客接待中心、老场馆改造及地方风貌提升项目建设。此外,要考虑基础的供排水、燃气管网、污水处理等人口的环境承载容量;还包括电网扩容改造,保障项目用电负荷,完善通讯网络,消除核心区通讯盲点等。优化路网,节庆活动时的交通管理等也需同步筹划。比如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包括道路(道路21条,其中主干路4条,次干路7条,支路10条)、雨水、污水、中水、给水、热力、燃气、电力工程。世园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世园公寓、新闻中心、接待中心、世园接待酒店、消防和警戒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世园会旅游服务中心、世园会苗圃基地等。
实施产业融合,延伸和拓展节庆活动的产业链。随着节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节庆活动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同其他节庆或产业活动合作,做好区域联动,产业联动,共同吸引客源,实施产业融合,延伸和拓展节庆活动的产业链,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一是借鉴国外成功节庆的办节经验,不断提高办节水平;二是加强与城市其他节庆的横向联系,共同做好宣传推介,吸引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群众参加节庆活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三是加强各行业之间、行业内各企业之间、各旅游景点之间的联动,共同打造节庆品牌,更加注重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以2010年举办的杭州西博会为例,该节庆活动注重发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作用和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作用。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为节庆活动植入文化质素。文化上的认同成为现代节庆成功举办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现代节庆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开幕时,巴伐利亚人身穿民族传统服装,载歌载舞,与世界各国游客狂欢,浓郁的民族性文化内涵已成为它的一个很好的卖点,得到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各国游客的共识。我国不少节庆的经济、文化结合力度不够,文化内涵尚有待于挖掘。
当前,节庆组织者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节庆文化开发:一是针对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消费特点着力开发贴近老百姓生活、唤起民族感情的节庆文化,使节庆文化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民间的文化”:二是注重开发市场竞争力较高、效益较好的节庆文化形式,并努力增加现代科技含量,抢占世界节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
加快节庆专业人才培养,为节庆活动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节庆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从事宏观管理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型人才、进行节庆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项目经营型人才、为节庆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专业服务提供人才和节庆场馆建设与营运的场馆管理型人才。不同类型的节庆人才在节庆活动中承担的角色不一,各自担负的职责不同,所需的知识结构亦有较大的差异。节庆行业管理和协调的理论研究型人才需要进行节庆市场调研、市场规律总结、发展趋势分析和政策法规研制,需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与协调,因此,必须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节庆行业的特殊性能和市场要求,需要具有较深的经济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
政府有序规制,为节庆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当下各地开展的节庆活动大多是政府主导型,从性质上来说是准公共产品,其收益的大部分会自然地流入非直接投资单位和行业,如零售、市内交通、景点、饭店、餐饮等非投资企业主体是节庆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因而很难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因此,如果政府不采取合理的规制措施,节庆活动的投入和分配矛盾会愈演愈烈,进而削弱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节庆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有承办者与参节的企业提供的核心产品,也包括交通、通讯、信息、治安、工商、卫生等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的基础服务和配套服务。
传统旅游中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是“物”起决定性作用。而现代旅游业则以营销、管理、知识、智力为主,根据市场状况和旅游消费需求进行策划、组织、创新、反馈、控制,以提供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旅游市场营销需要不断拓展业务空间和业务范围,推广高效运营,使游客满意,心情愉悦,使企业获利,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旅游市场营销非常注重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
2.1旅游营销理念的变革
随着市场营销从早期的生产观念阶段发展到今天的社会营销观念阶段,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注重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也与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旅游营销理念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绿色营销观念、生态环境观念、品牌服务观念已经开始成为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念。
2.2营销职能的演变
旅游营销的产品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就与传统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强调旅游营销的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3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
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传统4Ps策略已滞后于旅游营销功能及理念的演变,因此美国著名市场学家菲利浦·科特勒于1984年提出的“大市场营销”理论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指导意义得以逐渐体现。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人员要去影响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而不应单纯地顺从和适应环境。营销组合还应融入权力与公共关系两大要素,特别是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运用以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为基础的新的营销传播模式,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纽带、培养旅游品牌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3.1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产品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现代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国内旅游业迄今为止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可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靠一条腿是站不住的。二是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普品比较多,特品、绝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三是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总的来说,国内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一贯制没有新鲜感。四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给游客带来的体验比较少。五是旅游产品开发无序,喜欢盲目从众跟风,一哄而上,投入产出水平低下。
3.2旅游信息传递渠道不健全
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收入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还有绝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消费者难以得到具体的旅游综合资讯服务和市场预测性信息,特别是与目的地旅游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旅游客流等信息的传递速度滞后,使旅游客流的区域不平衡性加大,加剧了旅游特别是节假日旅游无序性的产生,并间接影响到热点线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3.3信息传递科技含量低,营销手段落后
网络技术具有高效、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欧美许多大旅游企业在八、九十年代就广泛将网络技术用于市场营销。但到目前,我国大多数旅行社还是利用电话、传真进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日益发展的各国旅游业相距甚远,加大了我国旅游市场营销与世界各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差距。
4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4.1完善旅游营销战略计划,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竞争、是忠诚顾客的竞争,在旅游营销中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期战略计划,处理好市场短期效益与长远发
展的关系,确立顾客服务的理念体系并将其视为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改进营销组合,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的营销模式,将绿色营销、
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及知识营销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有的旅游营销体制中,将这一理念加以有组织的系统化,使之渗透到所有员工意识领域并成为所有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4.2组建高素质的旅游营销队伍
旅游企业要重视旅游营销队伍的建设,把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作为企业员工建设的主要工作,选择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热爱旅游事业有开拓精神的人作为营销人员。企业要完善用人机制,把好录用关,提高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层次;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环境,把人才的流失速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4.3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获取经济信息和营销信息两个方面,通过营销信息系统,可以反馈旅游市场营销活动效果,并针对不同营销效果加以控制,为决策层提供最新的营销动态,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信息系统的建立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使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者的工具,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及时、服务超前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传统营销也有其长处,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把旅游市场营销做得更好。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1.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是广义的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体力和心力去参加旅游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满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加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而且要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有关知识。有些可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总想自己动手动口去尝试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义的东西,游客总想带点回去与亲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现代旅游项目,通常必需具备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获得性等多种属性。使游客通过了一次旅游活动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靓丽之处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镇)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又有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茶叶外形和色香味各异品质特点的名优茶对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词、茶歌茶舞、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茗圃、贡茶焙、御茶园、皇茶院等茶文化遗迹等,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传统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专项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如观赏茶艺表演、品名茶、观看茶歌茶舞、观赏选购茶具、品尝茶餐茶菜、自己动手学制茶学泡茶、参观和考察茶文化遗迹等等,都会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愉悦感,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把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宣传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识,弘扬了茶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义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具体内容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禅教、茶艺表演、茶与婚礼、茶事掌故、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祭祀、饮茶习俗、陶瓷茶具、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当代茶文化精神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旅游即旅行游览活动,泛指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涉及到政经史地法等各个社会领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历时长,注重精神层面的人生体验;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休闲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现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
2.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3.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尚未有人专门就城市营销的概念进行界定,一般使用菲利普·科特勒“地方营销”的概念。所谓地方营销就是将地方视为企业,将地方的资源和未来视为产品,分析它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它在全球性竞争中的强项与弱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确定它的目标市场,包括目标人口、目标产业以及目标区域,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创造、包装和营销的过程。由于“地方”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所以,“地方营销”只能是不同地理空间营销的共性概括,不能表现城市营销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城市营销就是以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城市独特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的社会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称。其含义应该包括城市营销的立足点、城市营销的内容、城市营销的目的和城市营销的性质。城市营销的立足点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城市整体功能是指城市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集合。城市营销不是仅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活动,而且也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创造和社会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城市营销的实践依赖于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是城市营销的立足点和归宿。
城市营销的内容是提升城市内在能力。城市内在能力是城市人文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政府作为等方面的集合。具体而言,城市内在能力主要是指城市自然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土地矿产等资源),城市人文精神,城市政府素质(包括政府效率和政府廉洁度),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水电气供应、通信设施、绿地面积等等)。城市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城市个性、城市形象。
城市营销的目的是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营销就是通过提升城市形象,获得与城市内在能力对应的收益,让本地企业的品牌更鲜明,使本地居民更富裕,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使旅游者满意而归,最终使城市政府的绩效更突出。
城市营销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管理活动或过程。它通过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城市营销的目的,这些活动应以城市营销的立足点为出发点,强调其相互间的协调性,功能发挥的整体性。
城市营销在我国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存在误区,在实践活动中也存在误区。在理论研究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城市营销相关概念的使用上,即: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不分。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的理论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由于多数时候英文都表述为同一个词“manage”,导致我国在翻译使用时将二者同一化。虽然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从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有不同的内涵,应区别使用。我们认为,城市管理是作为综合职能的体现,而城市经营是城市经济职能的要求;另外,城市管理着眼于城市内部资源要素的配置,而城市经营则更多地强调城市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
城市规划与城市营销策划不分。城市管理的初期阶段普遍使用城市规划的概念,并认为它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总纲。由于城市规划最早源于建筑学,由此带来重城市建设的合理性,轻城市建设的特殊性;重物质,轻精神;重科学,轻艺术;重政治,轻经济;重供给,轻需求。而城市营销策划更强调城市的个性,城市形象的艺术性,城市建设的人文性以及对城市利益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我们认为,在城市营销活动中,既要重视城市规划,又不能忽视城市营销策划。城市形象塑造与城市营销等同。我国城市营销的活动大都集中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上。实施城市营销的政府广泛利用大众媒体传播城市形象。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只是营销策略的外延表现,还没能反映营销的实质。正是由于这种认识误区导致了我国城市实施城市营销的过程中,表现为“千城一色”,“千城一面”。
由于我们对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甚至存在概念上的误区,也由于城市营销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理论上的滞后阻碍了实践的发展,导致实践中也存在三个误区。城市营销的观念远未普及。全国600多座城市明确提出营销城市的只有昆明一家,有城市营销意识的也只有成都、上海、北京、贵阳、长沙、洛阳等少数城市。大连、福州等市有城市经营的实践,但是城市营销的观念尚未明确形成。厦门、珠海等沿海各市,威海、蓬莱等山东诸市,黑龙江等省也只是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进行了实践。
城市营销实施缺乏系统思考。对于已经有营销实践的城市来说,由于对营销什么,怎么营销还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致使在实践上表现出营销活动的盲目和混乱。例如有的城市一会儿说要建成区域商务中心,一会儿又要建成交通枢纽,一会儿要建成文化中心等等。显然,这样的城市还没对自身的资源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导致了城市定位的随机和模糊,城市形象不统一,最终使城市资源分散,城市整体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营销的目的和手段不匹配。现阶段我国城市营销大都停留在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VI(视觉识别系统)阶段,只是一个外在形象的包装,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城市知名度,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旅游。而普遍的做法是电视广告,没有体现城市形象的独特性,结果是千城一色,实际效果偏离预想,浪费城市资源。
二
针对以上误区,我们认为,在导入城市营销之前,必须充分认识城市营销的必要性,强化城市营销观念,树立全面系统的城市营销观。城市营销的基本理念就是用有限的内部资源去整合无限的外部资源。城市自身的资源是有限的,外部资源从表面上讲是无限的,但是由于外部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而争取这些资源的城市数量多,外部资源的流动就有了一定方向性。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外部资源总是会优先流向具有独特形象,并能使之获得增值的城市。如果城市知名度不高,没有特色,增值空间不大,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就弱,进而还会导致内部资源流失。所以,城市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我国学术界和实践界在使用城市营销概念混淆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明确城市营销与相关概念的差异,统一概念使用。强化城市营销的观念,还要认识到城市管理应由城市规划导向、城市建设导向转化为城市经营导向和城市营销导向。彻底改变城市是一个行政单位,而不是一个经济单位的观念,还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是重要、稀缺的资源。通过城市营销、城市经营可以发挥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城市整体价值。
全面系统的城市营销观,就是要明确城市营销功能的整体性、主体的多元性、过程的连续性。重视功能的整体性就是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等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忽略;重视主体的多元性就是兼顾政府、企业和公众多方利益;重视过程的连续性就是注重城市营销活动按步骤分阶段实施,不能盲目超前,着眼于城市竞争力的长期培育。我们认为,为了保证城市营销目的的实现,不仅要有正确的城市营销观,而且在城市营销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严格的实施程序。
1·城市营销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的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周边城市或同类城市的态势和城市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广泛而周密的调查和分析,找到城市的强项与弱项,城市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营销就是努力让城市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过程,通过环境调查与分析,明确自身优势劣势,为城市准确定位奠定基础。
2·城市类型细分标准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细分原则,对城市利益主体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城市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科学分类。在细分时要重视内部市场(本城居民)和外部市场(外城居民),旅游市场和投资市场,经济市场、政治市场和文化市场的差异性。
3·城市定位的确定
城市类型细分之后,从城市地位和角色等方面,确定城市定位和城市营销目标,树立城市形象。在城市定位时,要考虑城市形象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有包容性、前瞻性,要体现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生活与工作的统一①。在定位方法上,首先进行城市内在能力分析,即从人文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政府作为等方面得出城市的内在能力水平;然后,通过SWOT(强项弱项机会威胁)分析,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最终确立城市定位。
4·城市营销战略的制订
城市营销战略包括明确“城市产品”、城市营销策划以及制定系统的营销组合策略。不同的城市“产品”是不同的。对于具有优势自然景观的城市来说,自然景观就是它的主要“产品”;对于拥有良好的市政设施的城市来说,基础设施就是它的主要“产品”;对于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而言,历史文化就是它的主要产品。城市营销策划不止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策划,而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目前,对于我国城市而言,城市营销策划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文环境的再塑;二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三是政府效率的提高。制定系统的营销组合策略时,要注意从城市的内在能力和城市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从关系、关联、反应、回报等角度系统思考,制定相应战略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城市营销战略的制定,要做到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5·城市营销战略的实施
根据城市定位和城市营销策划,进行城市形象推广和城市产品销售。从组织上,应多管齐下,发动多元主体力量。在实施营销战略时,应注意对营销活动进程的控制,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保证营销项目的协调,重视对营销活动资金的监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