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现代艺术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艺术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艺术体系

第1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艺术;管理;特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41-2

一、引言

作为艺术世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艺术管理涵盖了若干层面以及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艺术世界的日常运行、发展以及繁荣,而且凸显出相应的行为性、对象性以及主体性。在艺术世界中的艺术管理不断地创新,将艺术活动和艺术市场当成了自己的管理对象,能够体现出它的目的性;艺术管理在人类思想的支配下开展相关活动,有字数的行为性特征;艺术机构或组织是它的主体,并非个人。此外,传统艺术管理有强烈的艺术性,以文化艺术工作的特性为基础,以艺术的、科学的方式保证艺术领域的持续发展,而且这种管理活动和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当代艺术管理要注重管理艺术,不但要遵照一般的管理原理以及规则,而且还区别于一般性质的管理,因此要借助较为特殊的方法和形式,要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氛围、操控艺术品以及艺术机构,从而达到体现艺术的功能、内涵以及价值,更好地符合人们的文化艺术需要,达到有机融合的目的。可见,艺术管理不等于简单的艺术加管理,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二、艺术管理专业所具备的特点

该专业是国内的新兴学科,有独特的教育要求。它以艺术、管理知识的结合为基础,融合了感性教育以及理性教育,尽可能地运用社会实践以及课堂学习的两个平台,能够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内培养出复合型的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

(一)感性培养与理性培养的有机统一

艺术融合了大量的感性意识,管理则属于归纳好的理性思维,为了有机地结合二者,要利用理性思维把握艺术和相关的艺术形态。当且仅当在客观、理性以及规范的管理体系中将艺术的专业化、个性化、抽象化以及多元化的形态表现出来,方能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实现理性的规范。从该专业来看,它很好地融合了感性艺术和理性管理,从相通的知识内容中探求规范、动态以及秩序井然的管理、研究以及教育体系。借助高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策略以及程序,将其贯彻在相关的市场运作环节,确保项目整体的合理性、有序性、系统性以及规范性,成为了培养艺术管理教育和相关人才的重要目标。

(二)艺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充分融合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在工商、人力资源、企业、信息、经济等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国际社会已经逐步接轨了,而且还在我国的管理教育中运用了最流行、最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理念。从艺术管理专业来看,决不可生搬硬套、按部就班,也不可存在“拿来主义”,更要提防不懂装懂和张冠李戴的现象。在艺术专业研究和鉴赏方面,要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理论深度,切实把握好组织、计划、统筹、管理、领导相关艺术活动的多层次管理人员,从而更好地融合艺术知识和管理知识。

(三)社会实践和课堂学习的巧妙平衡

艺术管理学科具有交叉性,课堂教学能够向学生传授最基础的理论知识。

从该专业来看,社会实践、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是重中之重。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相伴而行,必不可少。所以,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堂课就应该到艺术市场中体验和市场竞争。唯有如此,此专业才能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三、中国艺术市场内艺术管理缺失问题

从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来看,核心问题是艺术管理。我国艺术市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艺术管理却相对滞后,在制度、人才以及机制等方面有不小差距,从而为相关操控者创造了利益温床,将市场格局给搅乱了。假如遭遇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或经济危机,就会对它产生极大影响,带来艺术市场的剧烈波动。这样就会严重地危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暴露出它的不稳定性以及市场弊端。

(一)制度问题,是艺术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假如将艺术管理当成是一体两面的话,则制度问题是艺术市场管理的外在层面,也是硬件面。它的工作对象是艺术管理自身的对象,也就是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涵盖了非营利机构、盈利结构、组织以及企业等构成。日益增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艺术市场是艺术品不断交易的过程,而且还涵盖了市场运作、学术研究、艺术批评以及创作等诸多错综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艺术管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能够对追逐商业利益以及艺术创造的矛盾进行协调,也就是平衡这个“天平”的两端。所以,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肯定会造成艺术市场出现随意定价的现象,无序发展,缺乏相关标准,出现投机者“兴风作浪”的现象。

(二)机制问题,是艺术管理的内在软件问题

假如将机制当成实施艺术管理的固有程序,那么艺术管理者要处理好怎么样开展管理、步骤以及方法等难题。对相关研究者而言,当前艺术品市场处在封闭化的畸形发展状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优秀作品、投资资本、经营机构和艺术家不能很好地进入到市场核心位置,在艺术市场出现了普遍的伪作、投机资本、经营不规范以及赝品等诸多丑恶现象,进一步加大了艺术市场的投资风险。从此处能够看出来,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艺术管理机制,这也是对艺术市场进行规范,从而引领我国当前的艺术市场发展到生态化艺术市场的必经之路。

(三)人才问题,是艺术管理中最为迫切和紧急的问题

纵观国内的艺术市场管理,因为没有真正懂得管理艺术市场的杰出管理者和优秀专家,艺术市场始终处在粗放型的低端发展态势;加上受到了市场利益的巨大驱动以及情绪化的追捧现象,导致我国的艺术市场出现了如同房地产和股市一般的迅猛上升或下降态势。从绝大部分收藏者来看,并非来自于对艺术和艺术品的热爱和追求,通常是为了投机而进行收藏。事实上,国内当前未能真正地培育与艺术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收藏群体。因此,培育高水平的艺术管理人才,成为了破解艺术市场诸多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

(四)观念问题,是艺术管理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从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看,追逐最大化的利润是管理者的最大责任,然而从社会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管理者自身的社会责任并非仅仅是创造利润,而且还要确保和增加社会福利。研究者们在深入分析了相关数据后清楚地意识到,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之间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它很好地表明,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构以及艺术盈利组织等在开展管理的过程,相关管理者要确立社会责任理念,他们首先要为广大观众奉献优秀的艺术作品,然后才能获取一定利润。假如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盈利组织就不会存在亏损现象,而是被大众支持和信赖,从而推动它的持续发展,这也是艺术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义务。

(五)执行问题,是艺术管理的绩效问题

艺术市场的相关还款,要切实落实和执行相应的组织、计划、安排以及调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职能。对任何组织而言,有效执行的责任属于领导者和员工的事情,还是这个组织最为核心的任务。世界级的管理大师认为,假如“企业未能构建‘有效执行’的相关组织架构,可能显得有点晚了”。因此,在笔者看来,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艺术市场的管理水平,要求我们有出色的艺术品、行之有效的制度、科学合理的政策,而且还要很好地落实管理措施,执行具体的管理战略。

四、结论

艺术管理并非是简单地将艺术和管理叠加起来,它务必要凸显出艺术自身特点,要达到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在现代艺术管理活动中,要关注不确定的艺术评判标准,关心艺术审美选择中的情感色彩,切实注重艺术作品的民族宗教性以及意识形态性,强调艺术消费者自身的参与性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互动性特征,更要分析和把握传媒与艺术间的互渗性。

参考文献:

[1]佟琳.关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探讨[J].理论界,2010,(03).

[2]邓芳芳.艺术管理专业办学实践模式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5).

[3]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第2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武术史》第25~26页写道:春秋战国(公元前770至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一、生产力大为提高,经济空前发展;二、文化学术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三、战争频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华文化巨大系统组成之一的武术体系得以初步形成。”接着又提出,初步武术体系形成的三个表现:“一、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二、武术技术(器械与徒手)向多样化发展;三、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

关于第一个表现,《武术史》写道:“春秋战国时期运用于阵战的军事武艺,伴随作战方式的变化,固然有很大的演变,但更重要的是武术的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武术功能的多样化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异,突破了单一的军事武艺局限。从技术到组织,从形式到思想,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使它从较为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武术文化。”

《武术史》的这段文字是极其关键的,暴露出他们的根本观点,明白无误地提出:武术性质发生了“变异”。说穿了,就是武术的性质从姓“武”变成了姓“舞”。提出了四性: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这并不是什么春秋战国时的历史,乃是今天学院派的“舞术”的写照,抽去了武术的“技击”灵魂,只剩了一个“花架”子空壳。

“变异”是学院派武术的一个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观点,用词有时不同,用意是相同的。如:“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现代武术”、“武术的现代化”等等。这里突出一个“异”字,异的意思是变了,变成了什么?《武术史》提出了“四性”: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其实健身性不是“变异”的结果,是武术固有的,所以说“变异”止有“三性”: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

《武术史》用大量篇幅论述“武舞”,为今日的舞蹈化武术作历史铺陈,把今天的“武术变异”一下子提到二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提出了“武舞与武术一体”、“武舞具有武术实战性”、“武舞与武术套路的一致性”,这样一些极富挑战性的提法,丝毫不加掩饰地摆在读者面前。《武术史》提出非常戏剧性的逻辑:“武术不具技击性,武舞倒有实战性”!似乎无人监督,可以任意捏掐历史。

关于第二个表现,《武术史》说:“武术技艺的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分流,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说阵战武艺的特点是“集体性、单一性与实用性”;“日常武艺则呈现出以个体性为基本特征,并由此产生出技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些话说得多别扭!简直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这里,提出了二个新名词:“阵战武艺”和“日常武艺”,又提出二者“分流”。

这里“武艺”含义是什么?和“武术”的含义相同?不同?什么关系?是包容?还是从属关系?含混不清。我们从文中的逻辑分析,他们的意思是,日常武艺从阵战武艺分流出来,其表现是“技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又回到前面《武术史》对“武术体系”下的定义,所谓“分流”,其实质也是“变异”。“分流”或“变异”的结果,就是抽掉了武术技击性的所谓“多样性”。《武术史》说春秋战国时武术就变种了,这不是歪曲历史吗!按照《武术史》的说法,秦汉以后到唐、宋、元、明、清、民初,中国武术全是花架子的“武舞”了。广大的中国武术爱好者能同意这种说法吗!

《武术史》抛出的另一个挑战性的观点,叫作“文武分途”。说“春秋时代,文士兴起,文武分途。文士凭知识谋略求仕干禄,而社会上则出现凭武艺本领立足为生的武士。此时武士已非贵族子弟,多来自平民,亦被称为‘侠士’。”《武术史》又说:官府鼓励民间习武,春秋战国各国统治者“广泛重视、推荐武艺出众的人才,推动了武术的开展。”

《武术史》对“文武分途”的解释是歪曲历史的。历史上的“文武”指文治武功,具体到人是指文官武将。被搬上舞台的著名京戏“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赵国拜相的蔺相如和武将廉颇的故事,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侠”自古无地位,多为社会底层,那有拜相之才与刺客、死士相提并论的!《武术史》却写出大量的古代刺客,如:荆轲、专诸之流,说这是春秋时代的“文武分途”,不但有违史实,更是笑谈。

《武术史》没有认识到,侠以武犯禁的“禁”字是什么意思?“禁”,不为统治者所容也。民间是武术的生存空间,古代,武术的民间性决定了武术不为官府所容。《武术史》说 ,春秋战国各国统治者“鼓励民间习武”,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历史是这样写的,武术的发展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秦始皇收民间兵器铸铜人十二,就是典型的在民间禁武。为什么要禁?回答是:“侠”追求法律之外的公正、官府之外的公平;侠不为官府所利用,其行为不为官府左右。所以,侠不为官府所容。

武术的民间性质,历代不受官方控制,民间武术家不听官府的话,我行我素,不为所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从来就不是官府支持下进行的。一大批民间武术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习练、发展、传承下去,一代一代,不使失传。历史上,谁在每天坚持习练武术?谁在刻苦钻研武术?谁在传授武术?回答是:民间拳师、豪侠义士、江湖隐逸、僧侣道士、失志文人雅士,就是靠他们。不信!翻开历史看看,方知言之不虚也。

关于第三个表现,《武术史》提出“武术意识”的发展。这个“武术意识”到底是什么呢?《武术史》写道:“所谓自觉性武术意识,主要表现为武术竞技意识、武术理论意识以及武术理论认识等方面。”

对“竞技意识”,《武术史》写道:“把通过武艺(请注意!此处不提“武术”,可见《武术史》使用词概念的混乱――笔者)竞技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欢乐满足感、荣誉感及审美感等一系列社会心态联系起来,这便是武术获得多方面社会功能心理契机,也是武术竞技能实现多方位社会需要的基础。”这些话说得多别扭,十分苦涩,令人费解。实际上,其真实的意思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就已经“异化”,成了“竞技武术”,其胜负不再是技击,不是你死我活的打斗,乃是什么“英雄观”、“欢乐感”、“满足感”、“荣誉感”、“审美感”。这实际讲的就是今天推出的“高、难、新、美”的“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春秋战国版!试问,春秋战国什么时候举行过这种“竞技比赛”!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武术史》又进一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

第3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目前中职学生生源体系下,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较差。这使得职业教育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学生学习难,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专业教学难,专业课程与学生的认知不适应。如何在现有制度下通过专业教学思想的改变,形成适应学生情况、满足社会要求,形成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成为迫切需要探索的难题。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技能标准

职业教育以技能形成为根本目的。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办什么样的教育来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宗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改革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坚持一切从就业出发,一切为就业服务的原则,加强基础理论,优化课程结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改革专业的教学内容。在保证必要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区域生产实际,对周边地区的现代农艺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强化农村科技服务,培育农业品牌等工程。研究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毕业生不同岗位的岗位要求、工作过程、技能要求、成长过程等,构建贯穿良种推广、技术服务、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业生产管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技能标准。如种植生产技能、农技服务技能、农产品加工技能、农产品营销技能。

2.结合实际,编制实训框架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技能要求。还要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对应于农作物田间生产与管理、农技服务、良种推广、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运输与流通、农产品购销等岗位和岗位群把现代农艺技术技能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技能、加工技能、营销技能。围绕现代农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初步建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要求具体、操作性强的实训框架。将技能分散到学期,形成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训框架体系。

3.统筹教学与生产,合理安排技能教学

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基于农艺产品生产过程的季节性,通过"一条主线、两元结合、三种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即以农艺产品的生产过程为线索,结合农事季节灵活组织安排专业教学。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组织和管理。通过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农户+学生、学校+公司+员工等途径开展技能教学。按照"精讲多练、技能比武"指导方针,调整通识课程,精简理论教学课程,增强综合实训课程。

4.打造实训体系,服务技能形成

第4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控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G659-4

1 数控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数控车一体化教学法就是把多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联合起来,形成前后相接的体系。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把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这三门理论课程与数控车工实习这一实践环节融合为一体。突破以往理论教学内容集中,与实际动手操作环节完全脱节。对每门课程的每个部分明确教学任务并设定教学目标,设定好轻重缓解,安排好课时比重关系,发挥好教师的主动作用,教师理论讲解、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掌握,教师实践指导、学生主动摸索,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中体现抽象,实践中将理论知识直观化,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专业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融合信息技术的数控车一体化教学内容安排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学任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实际情景,模拟工艺加工过程,学生可以清晰理顺编程思路;其次,数控加工采用先进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掌握相关软件的集中利用,并将先进技术融入实践。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2.1 明确教学任务。数控车一体化教学目标是完成轴类、轴套类、盘类、各种回转体行面、切断、螺纹等各类回转体类零件的加工,总体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外轮廓和内轮廓,然后细化对应不同的任务。

2.2 做好知识准备。在开展实习环节时,首先要强调实践环节中所涉及到理论知识和重点操作技能,通过演示操作将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深化,既突出重点,有形象地把知识以一种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极大调动了所学的积极性。教师的授课过程依旧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逐渐的由门外汉转变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人员。每次课程知识准备情况学生都要填写从以下几个方面填写评价表如下表所示。

2.3 监督任务的实施。首先,在教学中采用宇龙仿真软件,学生根据教师实现设定好的教学任务进行模拟仿真,校验程序的正确性、准确性,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来验证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注意安全操作要点,提高练习的效果,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答疑解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客观成绩;其次,学生编写成雪检验无误后,到机床上实际操作,教师根据课题选择好设备、工具等做好准备工作,并给学生做好工件的加工示范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具体的感性知识,将书本所学抽象知识与理论联系起来,并树立正确的操作方法,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3 融合信息技术的数控车一体化教学模式意义

3.1 理论模块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熟知数控车床的安全操作规程、基本功能、对刀、指令代码以及切削工艺知识等,只有掌握核心的专业知识,才能灵活操作。

3.2 仿真模块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学完一个指令后,在电脑机房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编程、对刀、自动加工,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走刀轨迹,以及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加深对操作面板和指令代码的学习。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3.3 CAXA数控车软件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学生通过画图、自动生成程序、导入仿真数控车床、自动加工出工件以及测量工件,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学生可以参加全国范围内的一些技能上的竞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以后学习CAD/CAM/CAE软件做准备。

3.4 实际操作模块注重个性化培养。有了先前模拟仿真实习操作的基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悉数控车的操作,而后重点掌握工艺路线安排、刀具和切莫用量等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帮助学生掌握操作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的足够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之间去交流、查阅、合作寻求解决问题,以阶段性的成果方式上交,教师给予指导或者共同探讨解决办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允许不同的学习过程的存在,重点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3.5 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后安排同步练习,学生完成后,编写验证程序,并以标称报告的形式上交,学生养成对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和深刻沉淀的习惯,为日后解决同类问题提供现实依据。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设计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使用的教学软件有:计算机绘图、CAD/CAM、数控车仿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这些资源融合于相应的教学环节。从而形成课前准备、课上讲解、仿真模拟课后练习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体现。

4 结束语

融合信息技术的数控车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第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教师不仅会理论,而且懂实践,培养出理论与实训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二,现代化的教学软件的应用,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提炼出来,让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的用武之地,使学生在学与练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专业技能;第三,引进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有问题可以与教师及时沟通,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资源与学生及时做到共享,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刘莉.理实一体化在教学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业,2010(05).

[2]刘先勇.一体化教学在数控车编程与操作中的实践操作[J].职业,2011(12).

第5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 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社会和科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个学科都不同程度地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体育这样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现代信息技术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体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据教育心理学家统计,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94%,3天以后能记得70%,均远远超过其他传播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调动视听功能,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能力的发展。观察、观察、再观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要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等,而且它们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又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俯越式跳高的转髋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运动动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受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动作的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面地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的难点、重点及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挺身式跳远的模拟镜头(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得出挺身式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挺身式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教授“鱼跃前滚翻”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制作就简单多了,它可以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利用“鱼跃前滚翻”的课件,把整个动作分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在每一步中都加入了失败的动作动画,并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音乐,一听就知道动作行不行。在进行教学时笔者先请学生们观看课件,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较之传统教学而言,就有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信息素质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体育教师由于客观原因往往对电脑接触不多,在上课的时候都不太愿意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因为多媒体授课与他们平时所用的教学手段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他们总认为多媒体教学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还是靠室外课来完成。有这种错误观点的体育教师大有人在,这显然不符和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我们从网上可以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可以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

五、总结

第6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技术及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冲突的加剧,传统文化逐步为现代科技打开,二者逐步走上了相互兼容的道路,清晰的体现在了技术层面和表现层面的逐步统一。

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兼容性的问题所设计的并非是单纯的两种艺术形式的单纯融合,也并非如现代艺术中将两种因素叠加的简单方式,这其中所涉及的是两种艺术形式背后所连带的文化背景、表现形式、哲学思维等多方面、多角度的问题,可以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兼容问题并非是一个单一维度的问题,需要的是两种文化的多重融合。

一、传统书法艺术现代化问题简析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背后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独特内涵。

书法所代表的是一种性格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书法艺术从其诞生来看就并非是一个社会化的文化产物,而是一种具有个性化、作者性格化的艺术形式。

书法所代表的也是一种现代化的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美学思想的不断进步我们发现,基于一个模式下的字体艺术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平面图像的宣传要求。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图画上,以毛笔写就的“beijing”字样,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字母的完美融合,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进一步与现代文化融合打开了思路。

二、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书法线条而言,平面设计中线条的表现手法要丰富得多。 色,可以用渲染、吹彩、流淌、抗水、 吸附等方法;纸,可以揉捏、撕扯、拼贴,还可采用多种不同质地的纸张;工具,更是多不胜数, 喷笔喷洒、棉线弹线、画笔描绘、刀片刮擦、 图章刻印等都可以应用。同时,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是沿袭和继承了传统平面艺术的继承之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其具有更加开放化、多样化的特征。随着今年美学思想的不断改进,作为一个融汇各种元素的“大杂烩”式的艺术形式已经逐渐的不为人们所接受,其原因是,现代艺术更为追求艺术表现上的个性化、民族化、单一化,需要的是思想的融合而并非多重形象的融合。

三、传统书法艺术与平面设计兼容实践

传统书法艺术是一个艺术门类的统称,细化起来,我们以最为简单的模式来说,书法艺术分为:甲、金、篆、隶、楷、草、行等几种字体。

(一)楷书

楷书结构平正,严整规矩,沉着稳重,端庄秀丽,一丝不苟。鉴于这种书体极具规范性与严谨性,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在书籍装帧中多用于字典、辞书、政策法规汇编等具有学术权威性、严肃性的图书封面。

(二)草书

与楷书相比,草书奔放遒劲,连绵回环,节奏跌宕,强调行云流水般的韵律之美。各书家之间风格各异,或洒脱自如、风度闲雅,或笔力劲健、爽朗高远等,它们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喜之郎’标志,以草书字体造型,其结构组合、大小安排、 笔画处理均显出草书艺术自由洒脱、潇洒飘逸的气质和风姿,表达了欢快、喜悦、活泼的感受,深受儿童的喜爱和认同。

(三)篆书

篆书用笔“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结体“平稳端严凝重, 疏密匀停” , 极具古雅的装饰之美。然而篆书由于不方便普通读者的辨识,所以运用起来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如果运用得当,篆书也能有效地制造某种特殊的文化气氛。如名为“篆书之美”的北京2008 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

四、传统书法与平面设计兼容的问题

随着两种艺术形式融合的不断加深,使得这种应用模式更为人们所欢迎。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其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所需要避免的。

首先,不应把两种艺术形式硬性的结合。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已经提到,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是关于其背后无限文化北京的融合,而并非是其表面上的强硬的结合,故而在设计时,设计师应当关注的是两种艺术形式内在文化勾连。

其次,应有所创新,不应固步于目前的模式。传统书法艺术与平面设计艺术的融合应当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故而,现在我们的艺术探索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典范,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仅限于此为止了,艺术模式的兼容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使这一艺术模式不断的发展。

第7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1.教学课件中整课式课件太多;

2.教学活动过分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

3.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与其他媒体的优化组合不够;

4.教学信息交流渠道较少,多媒体视觉信息太多。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现浅谈如下方法:

一、尽量采用片段式多媒体课件

纵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如果不是教师刻意把必须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才能传授好的内容硬拼凑到一节课中,没有哪一节课必须用整课式课件,即使是很抽象难懂的内容,其中仍然有许多内容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法传授效果更佳!精美的片段式多媒体课件,常优于包装华丽的整课式课件!整课式课件无论是商品还是教师自制的都成本较高且教学效果常不理想——因为学生看的多,自己动手做的少!自制的整课式课件,教学效果常事倍工半!教师制作艰辛,教学效果却很一般。这主要是因为整课式课件其实常将“人灌”变为“机灌”!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必须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整课式课件一般都是按教师事先定好的模式和程序组织教学,这就必然把师生的教学活动束缚在预设的程序中(否则,教师很容易出现点了这次鼠标不知道下一次怎么点鼠标),不利于师生充分交流,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展示自己预设的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却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这是因为:一方面,一旦学生的思维与教师预设的思维程序不一致时许多教师常会直接或间接地想办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事先预设的思维中去,否则,教师很容易出现点了这次鼠标不便于点下次鼠标;另一方面,整课式课件一般都是教师苦心加精心之自认杰作,增强了教师对它的信任性和依赖性,很容易束缚师生的思维,不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转贴于

二、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课件材料,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使计算机与其他媒体进行充分的优化组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多功能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所有内容都适合制作成课件搬上课堂,如用板书展示就最好的内容——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过程等就不一定要制作成课件!而这些内容几乎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都少不了的内容!所以,教师对每堂课中的内容的教学,一定要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对课件的内容及展示方式一定要精心选择,尽量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要把现代信息技术恰当、准确地用在最需要用的内容上,最需要用的学生身上,最需要用的课堂教学时间上。最好不要整堂课对全部内容、全体学生、几乎全部时间都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首先要选准媒体类型。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无论它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低级的还是高级的媒体,只要它能成为当堂课某一内容教学的最佳媒体,那么,它就是首选媒体!比如教材和教学设计,在进行动态的教学之前,它已是分别经过很多著名教育专家、授课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媒体,它不仅易得易用,浅显易懂,成本低廉,而且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假如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指定内容,或观看由实物展示台展示的教学设计的某些内容,然后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也许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某一内容的最佳选择!显然,教师的板书,学生课前或课堂上做的练习及其他学辅材料,同样可能成为传授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佳载体!此外,在数学教学的感性认识阶段,宜多选用非语言媒体;进行到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阶段,则宜多选用语言媒体。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片段式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教具、学具、学生作业、板书、实物展台、甚至师生形体、服饰等多种媒体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最佳整合

第8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关键词] 养老保险 世代交叠模型 可计算一般均衡

养老保险从实践到理论方面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实践方面看,养老保险覆盖面广、成本高,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倍受困扰。从理论方面看,养老保险涉及多个领域:它的资金筹集具有和税收等同的效应,它的资金使用属于公共支出理论范畴,它对两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都有重大的影响,另外,它还直接改变社会成员在代内(Intra-generation)和代际(Inter-generation)的福利。因此,养老保险理论可以认为是税收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劳动经济学、金融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世代交叠理论等的综合。

一、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880年代的德国,二十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之后的研究范围和方法不断深化,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一个专题研究领域。

1.养老保险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养老保险理论始于192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既可以增加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又可以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来实现社会公平。凯恩斯学派主张对老年人、失业者等收入能力弱的人加以保障和救济,可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削弱有效需求不足,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这一时期的养老保险研究主要是概念上的定性考虑,凯恩斯之后,出现了一些和养老保险相关的定量研究。

养老保险本质上是一种代际福利交换关系,Lerner(1948)在研究政府债务问题时,注意到了代际福利的不同负担。Lerner把政府债务分为内债(Internal Debt)和外债(External Debt),他认为两者导致的代际负担是不同的。首先,内债不会对未来代产生负担,原因是这些债务仅在未来代成员之间分配。当成员A偿还债务给成员B时,A的消费能力降低,但B的消费能力相应上升。从总体上看,未来代的总体消费水平没有发生变化。Musgrave形容这种观点为“从右手交给左手”。但如果是外债,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政府借外债来为某个公共支出项目(譬如社会保险)融资,现存代的消费能力提高,但未来代要偿还这笔债务,规模为本金加上利息,其消费能力相应削减。这样未来代实际上负担了这笔外债,除非政府将外债用于投资项目。如果项目的收益率高于外债利率,未来代福利可以得到改善;如果收益率低于外债利率,未来代福利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由于Lerner对“一代人”的界定是在给定时期内所有存活的人,其定义过于笼统,之后的学者(Samuelson,1958;Diamond,1965)对此加以改进,将“一代人”限定为同一时期出生的人。这样,在任一给定时期,就有很多不同代的人交互作用在一起,因此被称为世代交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 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简称OLG)。代际福利后来成为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世代交叠则成为养老保险领域的基本动态模型。之后养老保险开始分化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般认为,对养老保险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1970年代的Feldstein,他专门考察了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的影响。Feldstein认为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有三种不同的效应,即财富替代效应(Wealth Substitution Effect)、退休效应(Retirement Effect)和遗产效应(Bequest Effect)。这三种效应中,财富替代效应会减少国民储蓄,而退休效应和遗产效应会增加国民储蓄,因此总效应是未知的。Feldstein(1974)对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财富替代效应占据主要地位,导致的国民储蓄减少大概为2/3。在后续研究中(1981),他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计算得到的储蓄率减少有所降低,不过替代效应依然明显。然而这一领域目前并未形成定论。如Leimer和Lesnoy(1982)的研究显示,和Feldstein的结论相反,养老保险对国民储蓄的总效应是正向的。

养老保险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很显著。从资金来源看,工业化国家的养老保险筹资来源主要是社会保障税。1960年代,Harberger(1962)等学者大力发展了税收负担(Tax Incidence)理论,定量研究的税收理论得以快速发展。社会保障税的研究随之发展,其中以社会保障税的税收负担理论最为透彻。税收负担理论认为社会保障税是对劳动力市场征收的从价税,如果劳动力供给弹性不变,需求弹性越大,税率变动对均衡净工资的影响越大,劳动力提供方承担更多的负担;当劳动力供给弹性或需求弹性很小时,劳动力均衡数量变动很小,基本不受税率的影响。Engen和Skinner(1996)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美国男性的劳动力弹性进行了测算,发现供给弹性在0~0.1之间,他们推断社会保障税上涨对劳动力均衡数量的影响很微小,实证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推断。

养老金的使用情况也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其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个人退休时机的选择上。Gruber和Wise(1999)对11个工业化国家的养老金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法定退休年龄对真实退休年龄影响很大。譬如,1930年的美国没有养老保险体系,超过65岁的男性仍有54%在工作;而在1990年,养老保险已经实现完全覆盖,超过65岁的男性就仅有17%仍在工作。

为了更好地反映养老保险在财政政策中的跨期影响,Auerbach,Gokhale和Kotlikoff(1991)提出了代际账户(Generational Accounts)概念。此前,无论是投入产出表、社会核算矩阵、还是财政预算科目,都不能很方便地反映各代之间的福利平衡和隐性债务问题,而代际账户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代际核算方法指明了政府要遵循代际预算约束,即政府将来所有支出的现值减去政府现在的净财富,必须等于现存所有代的成员的代际账户值与未来所有代的成员的代际账户值之和。使用代际核算方法为研究养老保险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思路,相对其它核算方法,它更加关注资金在政府和成员之间的分配,明确地体现了隐性债务问题,更好地反映了代际之间福利状况。另外代际核算方法不但考虑财政政策和代际分配政策的短期影响,更衡量它们的长期影响。这种方法自从1991年被提出后,美联储、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采用这套核算体系来分析养老保险等长期财政政策,目前有近30个国家开始引入该核算体系。

此外,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的方法来研究养老保险的趋势值得注意(Vincenzo,Profeta,2002)。这类研究往往从公共选择角度,用投票机制考查养老保险。Casamatta,Cremerand和Pestieau(1999)把个体投票者按年龄和收入分类,设计了一个两代养老保险模型。模型显示,中等收入成员逐渐成为投票主体,往往导致现收现付体系成为多数票(Majority Voting)选择。

在养老保险政策设计方面,世界银行下属的人力发展网络社会保障小组将主要用于商业保险公司的精算原理推广到更大范围――即一个地区或国家,配合其它数学模型,开发了“养老金改革方案模拟工具包”(Pension Reform Options Simulation Toolkit,即PROST)。PROST以人口状况、年龄结构、宏观经济形势等统计资料作为依据,可以模拟未来近百年的人口结构、养老保险金收支和隐性债务发展趋势等情况。PROST目前在80多个国家运用,已成为养老金改革的标准精算软件。我国在辽宁省进行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应用PROST精算出未来50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和隐性债务,为有关部门和决策机构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编制养老保险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2.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

以上理论大部分属于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理论可以分析相当多的养老保险问题,而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局部均衡的局限在于割断了不同市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考察养老保险这类涉及领域众多、对经济整体冲击显著的问题时,局部均衡分析有时就与实际情况偏差甚远,必须要借助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即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模型的复杂性和难度远大于局部均衡分析,但它能够反映对经济影响的全貌。基于养老保险的复杂性和对经济的广泛影响,用CGE模型进行研究可以得到更细致和深入的结果。下面介绍一般均衡模型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Johansen(1960)构造的描述挪威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被广泛认为是第一个CGE模型。在其后的40多年里,CGE研究发展很快,在理论基础(Arrow,Debreu,1954;Harberger,1959,1962,1964等)、应用研究(Ballard,Fullerton,Shovenetal.,1985;Shoven,Whalley,1984,1992;Auerbach,Kotlikoff,1987等)和模型计算(Harrison,Pearson,1996等)方面大大完善。CGE目前不再是一般均衡的简单数学表达,它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分析性框架和工具。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应用于哪一领域,就形成哪一领域的CGE模型,这些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国际贸易、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粮农问题、环境保护、能源经济、土地资源使用等(Devarajan,Robinson,2002)。

CGE模型依据考察对象的时间属性,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其中静态模型只考察一期的均衡情况,而动态模型则要考察两期及以上的均衡情况。目前实现动态模型的两种主要框架是递归动态(Recursive Dynamic)模型和跨期动态(Inter-temporal Dynamic)模型。递归动态模型中,各行为主体逐期做决定,首先算出第一期的均衡解,由于投资和资本存量存在关系,将第一期资本存量加上当期投资可得第二期资本存量,各行为主体再根据本期情况做决定,在此条件下重新算得均衡,如此反复,以递归方式得到所有期的均衡解。跨期动态模型中,各行为主体基于对未来各期的价格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样初始的各主体行为方程形式复杂,但省去了递归过程。

最初的CGE研究只是作为经济学者的分析工具,其使用也仅限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然而其应用迅速扩张到政府部门,并对经济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不少国家进行复杂经济决策之前甚至要进行例行的官方CGE评估与分析。根据世界银行研究员Devarajan(2001)的一项调查,接近20个国家设立了官方的CGE模型研究机构,而其它国家一般也依靠咨询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力量来建立CGE评估模型,目前它已成为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数量模型之一。

随着CGE成为强势模型,在应用方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Monash大学的McDougall(1993)鲜明地指出了建模者对CGE模型的滥用现象。McDougall认为,决策者或建模者往往持有很强的倾向性,因此在建模过程中,建模者有意无意地会控制模型的走向,使得结果向着预先的期望靠拢。Robinson(2002)指出了CGE模型的黑箱综合症(Black Box Syndrome)问题。随着CGE模型致力于模拟真实经济环境,倾向于更多部门,更多居民户分类,导致模型规模迅速膨胀,这就使得模型变成了黑箱,以至于建模者本人也无法洞悉其中的因果关系,只能机械地解释计算结果。

养老保险的CGE研究,最初出现在税收CGE领域。譬如,研究美国整体税制的BFSW模型(Ballard,Fullerton,Shovenetal,1985)中,就包含了社会保障税(Payroll Tax),然而在BFSW模型中,社会保障税并非重点。其它重要的税收CGE模型如Meagher的澳大利亚模型、Haufler的欧共体统一税制改革模型以及Kehoe的西班牙模型等,分析重点往往也集中在流转税(尤其是增值税)、所得税(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和关税上,社会保障税往往是配角。究其原因,首先并非所有国家都用征税的形式筹集养老金,很多国家采用的是缴费形式;即便开征了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养老保险的主管机构也是社会保障部(局),负责养老金的税源测算、资格门槛、发放标准和税率确定等具体政策,税务机关只负责单纯的征收。另外,社会保障税强调代际福利问题远甚于其它税种,在建模时,把社会保障税单独处理很不方便,如果让其它税种也纳入代际福利框架,既无必要,也会让模型规模过度膨胀。因此,在整体税制模型中,社会保障税往往是外生给定,不做为内生变量。

养老保险的代际福利问题要求必须建立动态CGE模型,养老保险动态模型既可以采用递归动态架构,也可以采用跨期动态架构。一般而言,对于同一问题,跨期动态比递归动态在建模和计算上都要复杂。因此,从总体上看,递归动态模型更流行一些。然而,在养老保险问题上,跨期动态中的行为方程包括未来各期的价格预期,较容易得到不同代的福利值,方便了政策评价,因此建模和计算方面多出的代价往往被认为是值得的。养老保险领域著名的A-K模型采用了跨期动态,可见,养老保险CGE模型中跨期动态更加流行。养老保险领域的跨期动态模型往往也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

1980年代左右,开始有学者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税CGE模型。Kotlikoff(1981),Auerbach和Kotlikoff(1983)沿着Feldstein的方向对美国现收现付(Pay As You Go,简称PAYG)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现收现付制妨碍了长期资本的形成,降低了国民生活水平。Seidman(1986)建立了一个很有特点的CGE模型,是为数不多的建议彻底取消现收现付制的模型之一,该模型模拟了取消现收现付制后的经济福利增长情况。

Auerbach和Kotlikoff(1987)构造了一个世代交叠CGE模型用来研究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个模型影响很大,被称为Auerbach―Kotlikoff模型,简称A-K模型(A-K Model)。A-K模型假定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为75岁,20~65岁为工作期。工作期内获得收入,缴纳社会保障税并且进行储蓄。65退休后获得养老金进行消费,不再进行储蓄。在上述假设下,A-K模型重点考察了养老金政策和人口特征变动对储蓄总量的影响。该模型模拟了150年的经济变动情况,最后模型解到达稳态。A-K模型得到的储蓄率和美国过去30年中的真实储蓄率非常吻合,其模拟结果还显示,储蓄率会从1985年的12.2%下降到2050年的5.8%,之后会稍稍上升到6.3%,达到最终稳态。另外,尽管储蓄率下降,然而老年化的加剧使得劳动力减少。和初始状态相比,最终劳动力相对资本将更加稀缺,导致2050年工资将上涨7%。

由于A-K模型的成功,后面学者在用CGE模型研究养老保险问题时,往往采用与之相同的结构。Kotlikoff(1999)以美国1996年的数据为基准,研究了养老保险体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明尼苏达大学的Mariacristina(2004)将金融领域的生命周期理论融入养老保险CGE模型,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如果将社会保障税由12.4%提高至14.6%,则美国的社保赤字将在75年内达到平衡;法国国际信息及前景研究中心(CEPII)建立了INGENUE(2001)模型,对欧洲养老金计划进行了模拟,该模型规模庞大,强调国际资本的流动,重点是养老金计划改革对财富的积累影响。目前还有将收入不确定性、货币流动性约束等因素引入养老保险世代交叠模型的研究。

A-K模型产生的时候,还没有专门求解CGE的软件,因此Auerbach和Kotlikoff使用特定的算法,利用Fortran语言对其进行了求解。他们的求解方法针对A-K模型固然有效,然而却不能推广到一般化的世代交叠CGE模型求解。Ferris和Munson(2000),Kehoe和Levine(1985)以及Rutherford(1999)专门对世代交叠模型的求解进行了研究。Rasmussen和Rutherford(2001)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他们构造了一个通用的求解世代交叠CGE模型的架构,可以将各类模型转化为互补问题,世代交叠问题得以顺利求解。

二、国内研究现状

建国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几经变迁。目前,随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成形,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1.养老保险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养老保险问题历来是政策研究的重点,其中定性分析涵盖了养老保险体系运行的方方面面,譬如讨论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卢元,2000),讨论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的转轨问题(赵耀辉,徐建国,2000),讨论税收政策与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互动问题(李友元,2003),讨论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卢海元,2003),讨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规则问题(马骏,2001)以及讨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跨世纪改革问题(郑功成,2000)等。除了国内学者,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学者对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实务也很感兴趣,并作了大量调查工作。其中代表性的研究包括Dorfman(2000)、James(2001)、Murton(2000)、Raymo(2004)和Whiteford(2001)等。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熟悉程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目前对养老保险的定量分析多集中在制度运行方面,譬如用保险理论中的精算模型(Actuarial Model)进行制度设计(原俊青,杨兵,李泽慧,2003;周渭兵,2002等)。另一方面是用统计方法估算和预测养老保险体系的各项参数,譬如孙祁祥(2001)对养老保险的“空账”与转轨成本规模做了测算;李实,魏众和古斯塔夫森(2000)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比例;宋洪远,马永良(2004)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差距进行了估计。

上述研究的范围主要还是养老保险自身,尚未把注意力集中到更大范围的效应,譬如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和代际分配等方面。然而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和国际养老保险理论前沿接轨的研究,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具有代表性的几项研究包括:任若恩等(2004)对建立中国的代际核算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该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袁志刚和宋铮(2000)利用一个两期迭代模型考察了在一定的养老保险制度下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于个人最优储蓄率的影响,该模型对我国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封进(2004)运用生命周期模型研究了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养老保险体系中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共存的最优混合比率。

2.CGE模型的研究

对养老保险的全面分析还是需要借助CGE模型。从1980年代中期起,中国学者开始进入CGE研究领域,1990年代,CGE模型开始升温。和工业化国家全方位的立体格局相比,中国的CGE模型还正在完成从点到线的布局。由于CGE模型的复杂性,即使完成一个单独的模型也需要多人长期不懈的合作,单个学者或短期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局部的和零散的,这里不详述。中国CGE模型的显著成果大多是在稳定的研究群体获得的,这些研究团队包括:

以李善同研究员为代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CGE研究团队,这是中国官方的CGE研究机构,因此覆盖的研究领域最为广泛;以郑玉歆研究员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CGE研究团队;以王韬教授为代表的华中科技大学财政系CGE研究团队对中国税负归宿与税制改革的CGE模型进行了专门化研究(王韬等,1998,2004;周建军,2004;陈平路,1997等),从总体上推进了中国税收CGE模型研究。此外,中国科学院系统所、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系统所等CGE研究团队也在不同方向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并都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

3.养老保险的CGE模型研究

我国采用CGE模型对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规模。

西安交通大学的柏杰、席酉民是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中国学者。依据1997年国务院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他们建立了一个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评价及对策CGE模型(1998)。该模型将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4个部门,将城镇居民按收入水平分为7类,农村居民单独1类;劳动力要素划分为国有企业职工、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城镇个体私营及其他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等共5类。该模型设计了5种改革方案并比较分析了每一方案对行业产出、失业和政府赤字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他们(1999)又建立了第2个CGE模型,对扩大社会保险范围问题进行了评价。该模型以逐步统一社会保险缴费率为前提,分析了社会保险在二次分配中对居民福利的作用,以及这种分配对生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最终需求的水平及构成。柏杰还用CGE模型对国企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金来源进行研究,分析了资金在政府、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理分配及其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在所有模型中,评价指标在宏观层次上采用GDP、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赤字和社会保险;在部门层次上采用部门产出、部门失业人数;在微观层次采用居民福利。

上述几个模型都是静态模型,自然无法显示最重要的养老保险的代际影响,也无法得到动态指标――如隐性债务、缴费率、替代率等指标的变动趋势。此外,文献重点是模型结果的描述,而建模过程、计算方法等都没有明确给出。

王燕等(2001)开发了一个递归动态CGE模型分析了中国养老金改革的影响,并比较了支付隐性债务和转制成本的各种选择方案,该项研究具有国际水准。模型在中国1995年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加工得到经济社会核算矩阵作为基期数据。该模型具体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区分了国有、私营、个体和其他非国有3种所有制形式,另外包含一个简单的人口预测和劳动力供给子模型。

该模型包括10类生产行业、8类代表性居民户(城市的低、中低、中等、中高和高收入等5类居民户和农村的低、中、高收入等3类居民户),劳动力的投入分为22个年龄/性别组。模型假设每个生产部门都有3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竞争,每类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劳动可以在部门和不同所有制之间完全流动,资本在部门间完全流动,但不能在所有制之间流动。工资和资本回报是由整体经济的均衡条件决定的。模型的封闭条件是假设政府除养老金之外的支出保持不变,这样如果政府的养老金支出比基准情景增加或减少,则必须调整税收或政府储蓄来实现预算平衡。

该模型模拟了未来50年养老金账户的资金流量,并估算了不同时期政府财务负担的情况,是个非常典型的动态模型,采用了递归算法求解,较完整地体现了养老保险的动态特征。该模型设计了3组共18个方案,模拟结果显示:(1)我国2000年的养老金隐性债务达到了当年GDP的71%;(2)现行的养老体系缺乏可持续性,采用扩面征收可以在短期缓解一下赤字压力,在长期则使赤字情况更加恶化;(3)实行部分累计制会导致转轨成本,每年的转轨成本在2000~2010年为GDP的0.6%,此后一直降低到2050年的0.3%,如果用个人所得税来支付转轨成本,一方面可以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贫富差距;(4)转轨成本解决后,养老负担将大大减轻,如果维持一个20%的替代率水平,仅需10~12.5%的缴费率就可以使收支达到平衡。

国内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和养老保险相关的世代交叠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三、OLG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中国养老保险是改革最滞后的领域之一,至今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其弊端包括立法进程缓慢、保障功能欠缺、社会覆盖面过小、管理体制凌乱等,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总体经济改革的步伐。养老保险问题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经济模型模拟在揭示改革方案的全面性方面存在缺陷,可能导致严重的偏差。而OLG模型的优势在于对经济系统的全面把握,应该尽快进行OLG模型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应用研究,技术路线应该遵循养老保险体系世代交叠动态CGE模型建立、模型求解以及对现实制度的模拟,以便为我国势在必行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提供数量分析的支持和政策方面的建议。

作为养老保险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OLG模型已在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得到广泛重视,在学术界,它也逐渐发展成为CGE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总的来说,OLG模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信的代际代内政策分析工具。但是,OLG模型毕竟产生时间较短,目前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如何与现实制度紧密结合,是对OLG模型的重要挑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缺失,我国也不例外。要使OLG模型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经济现实情况,提供准确可信的计算结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是数据方面的问题。能够模拟现实经济系统的CGE模型往往是数据的海洋。因此,获取数据和整理数据就成为建模者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准确性逊色很多。此外,模型的许多系数需要进行测算或者从相应文献中获取,这些系数的精确程度将直接影响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是进一步拓展现有文献中的模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OLG模型。这些模型没有反映出我国养老保险转型期的重要特征,如农村和城市二元体系的差别、公务员养老体制改革、统筹范围条块分割等。譬如,现实情况是中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各地区在养老保险负担和养老基金运行上的差异。当前在省级范围内统筹养老保险基金,中央政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调配、调剂养老金,无法解决各地区在养老基金收支能力上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这种局面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和实施。逐步扩大统筹范围,在地区间调剂基金的余缺,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推行和地区经济发展共同要求的。

最后是紧密追踪国际最新的OLG养老模型的前沿动态。目前Kotlikoff等人正将国际贸易、收入不确定性、货币流动性约束等因素引入这一领域,必将使得OLG的模拟现实能力更上一层楼。譬如,由于传统一般均衡理论的限制,CGE模型一般不讨论货币政策,在模型中也不考虑货币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难以在CGE模型中体现。因此,如果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描述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就完全有可能将货币政策因素引入模型,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模型中得到统一。

相信经过不懈努力,OLG模型能够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科学和标准分析工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Lerner,AP.The Burden of the National Debt.In Income,Employment,and Public Policy[A].Essays in Honor of Alvin Hansen[C].ed.LAMetzleretal.NewYork:WWNorton,1948.

[2]Feldstein,Martin.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Vol.82,No.5,523~547.

[3]Feldstein,Martin.Private Pensions and Infl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Vol.71,No.2,424~428.

[4]Dean.Leimer,Selig Lesnoy,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New Time-Series Evid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Vol.90,No.3,606-629.

[5]Harberger,Arnold.C.the Incid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come[J].Tax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Vol.70,215~240.

[6]Engen,Eric,Jonathan Skinner.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National Tax Journal,1996,Vol.49,617~642.

[7]Gruber,Jonathan,David Wise.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Vol.78,158~163.

[8]Auerbach,AlanJ.,Jagadeesh Gokhale,Laurence.J.Kotlikoff.Generational Accounts:A Meaningful Alternative to Deficit Accounting[A].InD.Bradford,ed.,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C].Cambridge:MIT Press,1991.

[9]Vincenzo,Galasso,Paola Profet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Security:A Survey[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Vol.18,1~29.

[10]Casamatta,Georges,Helmuth Cremer and,Pierre Pestieau.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security[R].1999,CREPP working paper.

[11]Rutherford,Thomas.F.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with MPSGEasa GAMSSub system:An Over view of the Modeling Framework and Syntax[J].Computational Economics,1999,Vol.14,1~46.

[12]Rasmussen,Tobias.N.,Rutherford,Thomas.F.Modeling Over lapping Generation sina Complementarity Format[R],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working paper,2001.

[13]卢元.论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J].人口学刊,2000(04):28~29.

[14]赵耀辉,徐建国.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的转轨问题[J].改革,2000(03):97~105.

[15]李友元.税收政策与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保险研究,2003(10):33~35.

[16]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05):33~38.

[17]马骏.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的运行规则: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1(09):50~52.

[18]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跨世纪的改革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0(03):7~11.

[19]Dorfman,Mark.C.,Yvonne Sin.China:Social Security Reform,Technical Analysis of Options[R].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2000,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20]James,Estelle.How Can China Solveits Old Age Security Problem?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nsion,SOE and Financial Market Reform[R].2001,CEPR working paper.15/01.

[21]Murton,Timothy.Pension reformin China:Funding the transition[J].Sydney:Australian Social Policy.200203,2004.

[22]RaymoJ.M.,XieY.Income of the Urban Elderly in Post-reform China:Political Capital,Human Capital,and the State[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0,Vol.29,No.1,1~24.

[23]Whiteford,Peter.From Enterprise Protection to Social Protection:Social Security Reformin China[R].OECDD is cussion paper,2001.

[24]原俊青,杨兵,李泽慧.养老保险的连续精算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6):17~20.

[25]渭兵.我国公共养老保险问题的精算分析[J].统计研究,2002(01):42~45.

[26]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05):20~27.

[27]李实,魏众,B.古斯塔夫森.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J].经济研究,2000(03):16~23.

[28]宋洪远,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差距的一种估计[J].经济研究,2004(11):4~15.

[29]任若恩,蒋云,徐楠楠等.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4(09):118~128.

[30]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24~32.

[31]封进.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4(02):55~63.

[32]王韬,陈平路.税收CGE模型的建模流程和方法[J].税务与经济,1998(02):1~5.

[33]王韬,周建军.我国进口关税减让的宏观经济效应――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4(02):38~45.

[34]周建军.中国税制改革的递归动态CGE模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2004.

第9篇: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1研究区概况

    康保县(114°11′~114°56′E,41°25′~42°08′N)地处河北省坝上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是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典型区域,县城距北京市直线距离约260 km,距张家口市约120 km。该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生产方式绝大部分为雨养旱作,干旱是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农牧业生产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历史上康保县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为牧场,1928年全县人口仅有5万余人,连年的战乱导致人口下降,直到建国后才开始有大批的垦荒移民在本区定居。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05年康保县农村年人均收入仅1 946元。近几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逐步落实,人均耕地大量减少,落后生产方式无力承载现有的人口,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加速了农村过疏化的发展。康保县农业人口从2000年的26.0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23.9万人,农业劳动力人口则由2000年的16.9万人下降到13.9万人,实际在村务农的农民只有在册农业人口的50%左右,且留守人口中主要以老人儿童为主。近几年国家加大对该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如2000~2005年5年间油路通车里程从108.5 km上升到613.4 km,90%的行政村通了汽车。然而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就相对,外出务工人数却在近几年急剧增长,由此而导致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实地调查

    为了把握康保县的农村过疏化现状,于2007年8月抽样选取6个乡镇19个自然村,样本涵盖了不同经济收入水平、距中心城镇及主要交通线远近不同的村庄。鉴于农村住宅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和住宅结构、房屋闲置率对人口流失的明显指示作用,以及现有研究在这方面的缺失,本研究结合调查地实际情况重点调查了农宅的材质、住房的闲置和废弃程度以及外出人口的规模。被调查房屋仅限供人居住的坐北朝南的正房,东西侧房不计入统计。调查中沿村内街道按预先设定好的统计特征(表1)逐户记录房屋数量,并对房屋闲置和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本文所用的房屋分类方法对住宅的建筑年代以及房屋使用寿命有很大的指示意义,有助于对不同时期所建住宅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和对未来房屋使用价值进行预测。

    2.2数据分析

    为对闲置房屋造成的资源浪费状况和村容破败程度进行定量研究,特定义房屋闲置率和残破率如下:砖房闲置率(X1)定义为闲置但仍有利用价值的砖房数量和(Z11、Z 12、Z 13)与全部砖房数量和的比值;土房闲置率(X2)定义为闲置但仍有利用价值的土房数量(T22)与全部可利用土房数量和(T22、T13)的比值;残破率(C)指基本没有利用价值的倒塌土房以及残破土房(T11、T12、T21)的总数与村内全部砖房、土房房屋总数的比值。

    3过疏化现状

    调查发现,被调查地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使近半数房屋闲置,留守人员被当地的百姓戏称为“四环素”、“止疼片”、“娃哈哈”,即老幼病残。很多宅院人去屋空,村落景观破败萧条,形成了与新农村极不和谐的村落景观。调查地在近3年内很少有新住宅建成。

    3.1住房闲置与聚落景观状况

    调查地普遍存在着大量建筑质量较好、建成时间较短的闲置房屋。荒草满园的破败院落严重影响村容景观建设,闲置的农宅对农村的土地资源和建材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统计显示很多村有近半数建筑质量较好的砖房闲置(表2),同时一些留守农民却居住在残破的土房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老人。在闲置房屋中,砖房、土房的最大闲置率分别达0.526和0.541,平均闲置率分别为0.360和0.254。房屋闲置的另一个特点是农村住房资源的闲置浪费主要体现在砖房,砖房的闲置率明显高于土房,且闲置的绝对数量也远高于土房。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研究区内,砖房的住户大多为生产技能和竞争能力较强的农民或者新婚不久的青年,大量砖结构住房的闲置显示了该地区农村中竞争力较强和意识较开放的人口正在流失。致使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因失去优秀劳动力而可能继续恶化。

    闲置住房分布在村落的各个部位,有的分散,有的聚集,为村庄规划和建设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制约农村集中供水供热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闲置住房大多比较破落:门窗砌砖、大门紧锁、荒草满园,个别街巷甚至全部住户举家外出,住宅全部闲置,街巷院落中满是杂草,一片荒凉。

    3.2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人口特别是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过疏化区域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改变了原有的稳定人居环境。康保县近年人口统计资料表明,该地区建国以来农业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在1990年左右增长趋于平稳,从2000年开始农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下降。调查显示:与房屋大量闲置相吻合的是村内人口的大量减少。实际在村内居住的人口远小于统计资料登记人口。大部分户口在本村的农民举家到外地务工或向县城迁移,留守人员多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群体。上述情况在坝上农村已经非常普遍,村庄外出务工的人口占到本村人口的30%~60%,而留守人口中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只有20%~30%,5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留守人口的50%以上。

    过疏化冲击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一是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留守生活对儿童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发展存在诸多的不利影响[8];二是留守老人赡养问题,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在村内的老人日日形单影只,内心的孤独和生活上的困难成为晚年最难以消受的痛苦;三是农村建设问题,据调查近几年由于壮劳力的大量流失,村里诸如修桥补路等集体建设基本处于瘫痪,植树造林往往要老人孩子上山完成。

    4驱动力分析

    4.1农村人口下降

    村内实际居住人口的减少是导致住房闲置及农村聚落过疏化的直接原因。由图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康保县农业人口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9],另外近3年农村在校学生数的大幅下降[10]也可反映农村人口的自然下降趋势。

    另外,许多村庄由于在学儿童的减少而废校,这进一步促使有能力的年轻父母携带子女外出,一方面追求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子女能够更方便地接受学校教育。据统计,目前该县除乡镇所在地外几乎没有村落设有小学校。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具有普遍性。4.2经济增长缓慢且明显不稳定经济水平的长期低下和缓慢增长是导致农村过疏化的根本原因。康保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起点低、发展速度慢,远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9?11](图2),加之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极易受恶劣气候的影响(2007年特大干旱导致数万公顷农田绝收),致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稳步提高。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原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根本转变,农牧业技术含量、集约化程度还很低,耕地减少的农民不能在当地维持较好的生活而举家外出,也是导致过疏化的一个原因。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需要有图2康保县经济水平与河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economic level of Kangbao County with theaverage levels of Hebei Province and China配套的技术措施来提高当地的生产力水平或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保证生态保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否则会出现类似研究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高(如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而村容景观却呈现破败萧条的过疏化现象。4.3过疏化现象驱动因子的复杂程度较高过疏化发展的驱动因子较为复杂。从图3可以看出,被调查村落的过疏化程度与聚落距当地经济行政中心或主要交通线的距离并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图3a),但是从整个调查地来看,村落的房屋闲置率与村落整体经济水平(本文以砖结构房屋比例来度量)大致呈正相关(图3b),即经济状况越好的村落选择外出谋生的农民越多。这也反映了在当地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竞争意识和竞争力较强的农民会首先流失,优质劳动力资源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的现实和长远发展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