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产业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科技;知识产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53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087- 02
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知识产权政策,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知识产权创造、战略制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维护、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持续保持增长,2013年专利申请量为144件,授权量为60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4.86%和6.67%。
1 具体做法及效果
1.1 领导重视,建章立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首先,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技术管理创新领导小组以及技术委员会,设置专门的科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加强科研部门的领导力量,进一步规范科技工作,先后制定了科技市场运行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从而使科技领导体系得到了巩固和完善。其次,为了加大知识产权的创新和开发的力度,要求各单位实行每季度一次的科技例会制度,对本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实行收购制。再次,成立了以董事长为主的人才使用、资金投入的保障体系;以总工程师为主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网络体系;以全员参与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的“五小成果”和“五小成果”推广应用体系。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
1.2 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形成了集团公司考核各子公司(直属单位)、各子公司(直属单位)考核所辖矿(厂),所辖矿(厂)考核区队(班组)、区队(班组)考核个人的4级考核体系,下达各单位全年专利申请数量指标,将发明专利作为各单位“A”级创新单位的一项否决指标,即:全年没有发明专利的不能评为“A”级创新单位。对专利成果实施项目评审制,对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分别给予10 000、5 000元的奖励。每项科技成果完成,经过鉴定、验收后,在内部科技市场上由技术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评定项目价格,然后按照评定价格进行有偿收购后,加以推广应用。
1.3 加强引导、强化服务、不断加强专利成果推广率管理
首先,集团公司结合省、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需要,下发了“关于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相关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集团公司各单位做好自主知识产权有关记录、存档、上报等日常管理工作提出要求,建立了专利台账,形成了统一专利统计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其次,明确推广成果类别,对重大科技成果、自主创新成果、外来引进成果设置不同的推广管理程序,同时在成果推广计划制订、推广计划实施、推广过程跟踪、推广检查验收、推广效果检验等方面明确管理流程,并对单项推广成果实行积分考核制,推动推广应用单位及推广项目责任人实施的积极性。再次,加强与外单位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已有5项专利分别被南京双京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长治市防暴电器厂、江苏徐州祥云电器厂、黑龙江省鸡西机械制造厂所转让,年可为企业赚的知识产权利润几十万元。
1.4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集团公司充分利用永煤电视台、《永煤信息》报纸、《永煤科技》杂志、《永煤科技信息动态》周报、网络办公系统以及板报等作为宣传载体,营造知识产权氛围,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识,推进品牌战略。抓住关键,组织知识产权实务培训,如2013年9月份,利用远程教育现场辅导机会,聘请专家在公司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知识产权培训,重点讲解知识产权创造、品牌培育的重要意义及专利基本知识。分批组织知识产权技术、管理人员参加远程教育学习,2013年主要组织永城本部54名学员参与远程教育学习,2014年逐步向驻外子公司普及,安排63人参加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普及知识产权专业知识。
2 存在问题及建议
随着专利申请量日益增多,监管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加,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出台有关政策、制度,引导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
部分专利效益不明显,建议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金扶持,对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成果的专利给与资金补贴。
企业专利持有量较多,但知识产权其他方面工作滞后,下一步将逐步普及企业版权、署名权、商标权、商誉权等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关键词:产业集群;专业化指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06-03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现象,它被证实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家近几年来一直在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发展出了一套产业集群理论。本文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以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广东形成的产业集群经验,研究贵州省煤炭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贵州应大力培育煤炭产业集群、创新制度条件、改善市场环境,将贵州的煤炭储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丰富。截止2004年底,全省已累计查明的煤炭保有储量达587.29亿吨,相当于南方九省区储量之和,居全国各省第五位[1]。全省煤炭具有种类齐全,煤质较好,埋藏浅、易开发、后备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等特点 。从煤炭分布看,全省煤炭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的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和毕节地区,占全省储量的76%。六盘水煤田是江南最大的炼焦煤基地,炼焦煤占全省保有储量的84%,毕节地区的织金、纳雍、大方煤田是居全国第二大的无烟煤分布区[2]。贵州煤炭产业一直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贵州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煤基地。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煤化工行业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实施节能降耗、扩大产能、增加品种和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原煤产量和煤炭产业总产值每年不断提高,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贵州1999―2008年的原煤产量和煤炭工业总产值变化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贵州煤炭的产量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产量由1999年的4025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11798.46万吨,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与产煤大省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效应不显著,资源消耗过大
由于贵州省是欠发达地区,工业生产落后,资本欠缺,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的经济发展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一直粗放开采煤炭,煤炭企业规模过小,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加速了煤炭资源消耗速度;部分小煤矿切割了可建大矿的资源,使得大型企业无法开采充足的煤炭资源,无法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2、环保工作欠缺,煤炭生产安全差
由于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环保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大部分企业只追求丰厚的经济利润,忽视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身心健康遭到严重威胁。贵州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地下开采为主,除了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等大型煤矿企业以外,大多数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
3、产品结构不合理
贵州省煤炭产品品种单一,大部分以原煤形式直接外销其他省份,没有中间产品加工过程,煤加工产品质量和档次低,产业链短,煤炭深加工产业规模更是小之又小,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三、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关于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1920)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讨论过特定产业地点的外部条件问题,运用了“外部经济”这一概念对集群问题进行了讨论[3]。克鲁格曼把劳动市场共享、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解释为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4]。区域经济学家韦伯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在地理上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具体地说,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一群有交互关联性的各行企业和一群专门为这些生产性企业服务的服务性企业在相邻地理位置聚集的有机共同体。它一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产业,产业集群不但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而且集群内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积极地交流对话、共享社会关系网络、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正是这些优良特点使产业集群成为各国、各地区争相追求发展区域经济的有力工具。
四、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可行性
1、贵州煤炭产业集群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区位条件
贵州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可能。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按照此理论,贵州具有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条件。从生产要素来看,贵州拥有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区位条件,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具有竞争优势。就区位优势来看,由于近几年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大力投资,贵州已经成为全国西南交通枢纽中心,此外贵州在区位上还具有近海、近江、近边的“三近”区位优势,是我国大西南通向华南地区、“三亚”地区的出海出境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通哽喉和次前沿地区,这样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十分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
2、煤炭产业是贵州的比较优势产业
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和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以比较优势产业为基础,一个地区只有在比较优势产业上才有可能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本文以专业化指数法来研究判断贵州煤炭产业是否为比较优势产业。
β指数表示地方专业化指数,其分子是地区J的产业I占该地区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分母是产业I占全国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据国家统计年鉴和贵州统计年鉴可知:贵州2008年煤炭规模以上总产值为113.5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2741.9亿元。全国2008年煤炭产业规模以上生产总值为9201.8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得出β指数为1.12,由此可知,贵州煤炭产业总产值在贵州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要大于全国煤炭产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煤炭产业是贵州的比较优势产业。
3、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贵州煤炭工业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发展,已建成江南最大煤炭工业基地,逐渐发展出水城、盘江、六枝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的形成将会极大地带动煤炭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煤炭加工产业近几年同样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合成氨、炼焦化工、乙炔化工三大煤化学工业产品系列,产值和销售收入每年不断高速增长,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为贵州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省煤化工行业总资产42.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9亿元,与2000年相比,资产净增14.4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81%,工业增加值增长167%[5],贵州“十一五”规划将继续大力发展煤化工,力争全省煤化工产业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20亿元以上[6]。
五、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地将企业集中在同一区域就能形成,世界上著名的产业集群都经历过很长的建设形成时期,只有在理论上充分理解、在实践上充分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依托自身的各种优势形成秩序井然、配套全面、服务完善和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集群格局。根据世界各国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和经验以及贵州煤炭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对贵州发展煤炭产业集群提出五大政策建议:
1、建立良好的制度性保障
贵州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开始阶段不能全靠市场机制起引导作用,必须由政府制定出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来扶持、引导和规划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在原有的集群发展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具有前瞻性的产业集群规划,这份规划要能很好地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重复建设以免导致恶性竞争。其次,要建立创新工作机制,出台财政、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驻产业集群,扩大集群规模。
2、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链条的完善
首先,政府需要为进入园区的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尽可能提供土地、税收优惠,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投资环境,加大为产业园区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安全、优美、整洁有序的园区工作和居住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其次,根据煤炭产业结构特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能够与煤炭形成产业链的企业入驻园区,注重引进企业与园区原有企业的配套性和相关性,比如:可以引进以焦煤为原料,可以生产乙炔、乙醇等化工产品的企业。
3、大力发展生产企业,健全服务配套体系
生产企业是产业集群发挥其整体优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煤炭产业集群诸如咨询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等生产企业极其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集群发展的缓慢。为此政府应大力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必要的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贵州属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很脆弱,因此应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同时,尤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选择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生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政府环保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整顿,对污染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予以资金鼓励。
参考文献:
[1] 汪宗德.贵州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2007.
[2] 李烨、张毅.贵州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后续产业选择[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01).
[3] Alfred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anada Masrer University, 1899.
[4]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1929:183-199.
[5]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汇编:41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煤炭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
一、科学发展观与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一)国家政策对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作用
国务院决定于2004年至2006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一,煤炭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长期大规模、超强度的开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效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优化山西煤炭产业结构的紧迫性,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尽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直接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很高,这种状况使得山西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是经济结构单一,就业结构单一,一旦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局面,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的打击;其次是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地区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第三是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教文卫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尽快优化山西煤炭产业结构,改善城市软、硬件环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实处。
二、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山西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它是在国家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强力推动下,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逐步形成的。建国以来山西一直肩负着支援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国家每年从山西平价调出大量的煤炭、电力、焦炭、化工原料等产品。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特殊历程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为今日山西经济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资源的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每年排放大量的瓦斯气、粉煤灰和煤矸石,焦炼工业资源浪费严重,煤焦油、粗苯等化工产品回收率很低。大量与煤炭相伴生、共生的其它矿产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据估算,山西每开采1吨煤,就要消耗与煤伴生、共生的各种矿产资源8吨,这些与煤相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几乎都被白白浪费掉了。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
山西煤炭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为: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山西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深度加工产品比重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气除尘脱硫净化、煤基合成汽油等煤炭开发利用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则处于空白状态。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
山西省20多年的能源基地建设,大规模开采煤炭,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并因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测算,山西省每挖1吨煤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61元,保守估算,1978~2004年全省产原煤70亿吨,生态环境损失约5000亿元左右。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山西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受到极大削弱。
(四)安全保障程度差,生产事故频发
近两年来煤炭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煤炭价格一路上扬。一些非法煤矿及中小煤矿为了牟取暴利而在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的情况下,无视政府监管,拒不停产整顿或者停而不整,继续违规生产。这些煤矿普遍存在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并且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煤矿安全生产连着千家万户,也与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由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欠账严重,生产集中度低,中小煤矿安全设备落后以及安全管理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煤炭企业生产事故频发,煤矿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充分认识到全省煤炭行业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确保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
三、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煤炭资源丰富
山西煤炭资源的探明储量达260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煤炭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煤炭的调出量占全国交易市场的三分之二,而且煤炭的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炼焦用煤占全国57%,无烟煤占全国43%。煤气已经探明的储量达10万亿立方米以上,占全国已探明产量的三分之一多。山西每年炼焦炭所排放的焦炉煤气大约有100多亿立方米,煤焦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些优越的自然赋存条件为新时期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是: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水力、核能开发的投资力度难以满足。从这些因素看,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会降低,煤炭产业将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从这种能源需求状况来看,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十分突出,要充分发挥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煤炭产业的结构优化就成为必然。
(三)煤炭市场旺销
由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相对缺乏,煤炭成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国际石油供应趋紧,油价一路攀升,国内石油消费受到抑制,一些生产单位开始考虑更多的采用石油替代品,煤电、煤炭液化产品消费增加。另外由于安全生产原因对大量小煤矿的关停并转,也使得煤炭的市场供应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市场将保持旺销态势,这为煤炭产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是实现地区经济的必然选择。山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具有大规模发展煤炭工业的有利条件。山西不可能离开煤炭资源优势谈发展,而在于如何把握好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克服煤炭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目前特定的煤炭生态环境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山西煤炭产业结构,实行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产业资源利用率
山西要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摒弃以“资源―――产品―――废物”为特点的单向式直线过程的发展模式,而要代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发展煤炭及其相关产品的综合利用,是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山西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具体来讲,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煤共生伴生矿产。大力开展煤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利用,是缓解环境压力、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有效途径,是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二是要充分利用好煤炭在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对废气废渣进行处理和再利用,是发展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二)延伸煤炭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据有关学者研究,如果将煤炭作为燃料所产生的价值视为1,制成焦炭可增值50%,提取煤焦油可增值10倍,加工成塑料能增值90倍,合成涂料增值375倍,制成药品增值750倍,而用来制造合成纤维,可增值1500倍。而且,产业链延伸可使煤炭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优化升级,由生产初级产品向生产深加工产品的方向发展,由采掘业占优势向资源深加工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促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山西省要把煤炭产业的结构优化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以科技为先导,在有效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焦等资源的深加工,着力培养和发展煤化工、煤电一体、煤机合成油,煤成气和焦炉煤气的开发利用,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实行煤电、煤气等上下游产业联营;在发展煤、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真正使山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是资源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十分紧张,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和模式,不仅有损于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有悖于于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四)以人为本,狠抓煤炭产业安全生产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人的安全,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人的生命安全是社会和谐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和谐需要稳定,稳定需要安全。煤矿矿工生命的安全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煤矿的安全,就没有煤矿矿工生命的安全,就谈不上以人为本,也就谈不上煤炭工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任务更加重大。要彻底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构建煤矿安全保障体系,从国家、地方、企业三个层面落实煤矿监管职责;还要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地方财政专项列支配套资金并同步到位,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三要加强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培训、定向培养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素质,确保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王智杰. 对山西朔州煤炭工业发展思路探析[J]. 煤炭企业管理,2005.(1).
[2]张新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J]. 生产力研究2005.(6).
[3]于尚仁.构建煤炭资源节约标准的社会环境[J].大众标准化, 2005.(9).
[4]史海英,聂锐.江苏省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发展论坛, 2005,(3).
[5] 张莲莲.山西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 中国能源, 2003.(6).
关键词:煤炭企业 多元化战略 意义
一、多元化战略概述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理论由20世纪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大师安索夫提出。安索夫认为多元化经营是指公司的经营超过一个行业范围,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他认为多元化发展战略是大型企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向。国内的研究理论中多元化又被称为多样化或多角化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二、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意义
多元化经营是为了使企业更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体到煤炭企业实施多远化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有效利用企业的剩余资源
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管理方法的改善以及人才引进等因素,会出现企业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平衡,内部各环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长期以来就会积累出超过现有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这些富裕的资源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如果不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会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而多元化经营则能够充分调动这些资源,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各业务之间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
(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煤炭行业处在个产业链的最上游,属于基础行业,如果靠单纯的煤炭产品经营,一旦煤炭市场供求形势发生变化,企业将无力转嫁风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从事单一初级产品经营的煤炭企业来说正冒着比以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近年来煤炭市场疲软,煤炭价格下滑,许多煤炭企业由于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低,导致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如果在大力发展煤炭主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煤与非煤产品的优势互补,就会增强煤炭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提高企业竞争力
与相关产品在技术、经济关联而实施的相关多元化,煤炭产品链具有可延伸性和增值性,既其深加工的产品链可以延伸很长,并且随着产品链的延伸,其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同时煤炭的深加工产品又具有突出的行业特点,其他行业往往不易开发,这些都为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煤炭与煤炭深加工产品,可以实现技术资源、销售渠道、市场开发、企业品牌等方面的共享,使得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核心能力的整合与增强。
(四)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企业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和煤炭市场对企业发展的制约。由于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产业周期,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受本行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受到限制,通过多元化经营,煤炭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这种制约,有效避免因煤炭行业进入衰退期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是企业可以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三、煤炭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具体分析
王迎军教授在《战略管理》一书中将企业多样化经营分为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两种,相关多样化又可以细分为技术相关多样化、生产相关多样化、市场相关多样化三种,煤炭企业在选择多元化发展时,一般考虑由高关联产业向低关联产业发展的策略,因为产业关联度越强,越容易发展。在多元化经营的初始阶段,首先从与煤炭生产有关的方面入手,如煤机制造、煤炭深加工、发电、建材、化工等行业,积累经验,并做好技术、人才的准备工作,为涉足其他行业奠定基础,在条件成熟时再向与煤炭关联小的行业渗透,为企业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向非相关行业进军,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
(一)煤炭企业的相关多元化战略
在相关多元化战略方面,目前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非煤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发展模式应该是:第一步,首先发展与煤炭企业有明显协同优势的项目,将其培育成支柱产业,形成大型煤炭企业主业与非煤产业的整合优势;第二部,在形成整合优势并积累一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和市场开发,使主业与非煤产业不断升级,进行复合多元化发展。这里包括技术相关多元化、生产相关多元化等。
1.技术相关多元化
技术相关多元化是指各业务之间存在共同或相近的技术基础,国有煤炭企业大多机修力量雄厚,拥有自己的机修厂,但涉足大型机械制造业的却不多,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与其他企业合作,发展自己的机械制造产业。
2.生产相关多元化
生产相关多元化是指各业务之间可以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设备、设施、资源等。煤炭企业可以在煤炭主业的基础上发展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充分利用伴生资源,延长煤炭产业链,建立煤炭、发电、发热、化工、建材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充分发挥煤炭企业的资源优势,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煤炭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城市;共生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32-02
一、共生产业链形成机理
煤炭城市是指因煤炭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定时间内主要依靠煤炭资源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全球都已经开始反思传统的由“资源――生产――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正在努力实践基于循环经济范式下的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由“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于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产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其实质是建立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用于描述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结构群结构。具体到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则是围绕煤炭企业生产而与其他企业结成的联盟关系链。以煤炭企业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往往有很多条,由这些若干条产业链交错就形成了煤炭产业共生网络。
产业共生网络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从根本上将传统工业发展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从而将整个工业体系形成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最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该过程是共生产业链各个体通过寻求一种制度安排,以合理利用整条共生产业链的内、外资源,在尽量保护环境的同时,进而形成低成本、差异化或者两者相结合的竞争优势。该机理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共生产业链通过充分利用资源禀赋、聚集经济、转运成本等外部环境资源与所形成的副产品交换产业共生链一起形成共生产业链的差异性,该差异性通过单一或者是合成的低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集中战略优势形成整条共生产业链的竞争力,反过来共生产业链竞争力的增强又进一步强化了共生产业链的差异性及其共生产业链的稳定性,进而形成共生产业链的持久竞争优势。
二、煤炭城市共生产业链设计
根据产业链的形成机理,进行煤炭产业链设计。煤炭开采不仅生产煤炭产品,还应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效益最大化的终极产品。因此,在设计产业链时应充分考虑煤炭的综合开采和高效利用,即一方面把不同煤种、品质的煤炭进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将煤炭加工或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对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出现的“三废”,即固体废弃物、气体废弃物和煤矿污水,将其资源化,作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加以利用,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其中,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设计成为最重要的环节。这样既减少污染,又增加经济效益。
根据产业链设计的观点,煤炭企业首先要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形成核心技术,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其次要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拓宽产业面。纵向拉长产业链,就是面向煤炭的下游产品延伸,通过和电、铝、钢铁等高能耗企业进行联营,将煤炭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煤炭的附加值。横向拓宽产业面,一是以煤炭为原料,发展煤的衍生产品,主要是煤化工产品和煤炭的综合利用;二是以煤炭开采的副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为原料,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主要是建材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开发。最后要精心选择下游企业,实现信息与科研成果的共享,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具体地说,园区要设计产业关联度高、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形成尽可能长并且经济效益好的产品链,应用以上思想分别设计了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初步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格局。
(一)煤―电―化
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煤矸石和瓦斯进行发电,富余电量用于发展电石乙炔化工及多晶硅产业,电厂生产的粉煤灰和乙炔化工产生的电石渣用于生产烧结陶粒、水泥及砌块等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煤―电―化产业链产品结构如图2所示。
(二)煤―焦―化
利用贫瘦煤、瘦煤、气煤和焦煤进行炼焦,对焦化厂的副产品焦油和粗苯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焦炉煤气则用于合成甲醇或二甲醚等。甲醇可进一步衍生到MTO(甲醇制低碳烯烃)、MTP(甲醇制聚丙烯)等,煤―焦―化产业链产品结构图如图3所示。
(三) 煤―油―化
通过煤炭汽化多联发展煤炭基合成油、IGCC等。煤基合成油厂可以生产煤油、石脑油、LPG等。矿井瓦斯经抽取后用于煤基合成油及地方民用。另外,将煤基合成油厂的合成气(弛放气)及矿井瓦斯用于IGCC发电,实现煤的洁净、高效利用,煤―油―化产业链的产品结构如图4所示。
以上构建了“煤―电―化”、“ 煤―焦―化”、“ 煤―油―化”三条产业链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煤化工及煤基多联产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改变了煤炭企业以往生产孤立、低效的状态。该种模式的煤炭工业循环经济,通过延伸煤炭产品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不但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物“从资源到资源”,解决了末端治理的被动性和低效性;而且通过资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系统内各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战略管理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地位
21世纪是战略管理、战略致胜的时代,战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战略管理,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简言之,战略管理是企业处理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实现其发展愿景的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科学性、长远性、系统性等特点,是一个全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功能决策的科学和艺术,企业战略调整则是企业适应环境和环境影响企业的互动过程。
煤炭行业是中国能源的支柱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危机面前,中国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企业都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面对难以预料的“冬天”, 中国煤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根据行业状况和企业自身情况调整战略,甚至重新制定战略,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方能顺利渡过“寒冬”,实现持续发展。
二、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当前所面临的环境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煤炭需求逐年增加,煤炭行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合理制定规划和有效引导下,迎来了高速腾飞的黄金时期,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主要表现在:(1)产业集中度和机械化开采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原煤产量超过千万吨的企业有34家,产量规模达到11.4亿吨,所占比重达到了45%;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2007年的85.5%;(2)双高矿井建设效果显著,到2007年,已建成双高矿井215家,建成超千万吨的大型矿井14座,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3)安全状况稳步好转,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目前的1.485;(4)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从2002年全国煤炭经济走出低谷,到2003年扭亏增盈,再到2007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50亿元;(5)循环经济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另外,煤炭企业改革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大集团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此次危机直接涉及中国,加之中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中国政府提出2009年要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并提前启动6000亿元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出台了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石化业、纺织业、轻工业、有色金属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物流产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以义煤集团为例探析煤炭企业调整战略以应对危机之策
1.企业概况
义煤集团前身是义马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1997年改制为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末,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1亿元。义煤集团下属矿区地跨河南、山西、青海、新疆、内蒙五个省区,煤炭资源保有量52.65亿吨,现有生产矿井16对、在建矿井6对,所产优质长焰煤、焦煤、贫瘦煤、无烟煤和洗精煤,广泛应用于发电、造气、工业锅炉、炼焦、建材等行业,其中长焰煤是优质化工原料。非煤产业主要包括氧化铝、化工、水泥、发供电、机械制造、建筑安装、勘探等产业,在建非煤项目4个。2008年,生产原煤2186万吨,销售煤炭2174万吨,实现经营总额119亿元,实现利税18.8亿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3.3万元,期末资产157亿元、净资产61亿元,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义煤历史上的新跨越。
2.主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煤炭
从产量结构上来看,随着煤炭产业政策的实施和国家对煤炭产业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未来我国国有大矿的产量将会随着新建煤矿的逐步投产而释放,产量比重逐年增加,乡镇煤矿的产量将会逐步减少。根据煤炭产业规划,“十一五”末,大、中型矿井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将达73%以上,小型矿井的比重将下降至27%以下。
受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下滑,特别是煤炭耗煤大户的电力、钢铁产业下滑较快。但中国提出了“拉内需、保增长”,力争GDP增速保8%的目标,并为此出台了加大基础建设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由此也拉动对煤炭的需求。据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量30-31亿吨,2012年33-34亿吨。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学四大工业耗煤量占国内煤炭消费量的85%以上,并呈逐年增加趋势。
(2)化工
未来15年是中国全面实现工业化和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传统产业日趋成熟,石油价格高位徘徊,煤化工产品需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河南省把煤化工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确定了“重点发展甲醇、烯烃、醋酸、甲醛、二甲醚、尿素、三聚氰胺、二甲基甲酰胺、芳烃等9大主导产品,形成4条煤化工产业链,建设5个煤化工基地,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为煤化工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铝业
2003 年以来中国针对铝工业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成效,中国铝工业正在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其总体状况是:国内氧化铝供给从短缺走向过剩,电解铝行业进入恢复周期,铝加工业加速发展。尤其是氧化铝进入过剩周期,一方面产能出现过剩,另一方面我国铝土矿资源在未来两年将出现严重短缺,铝土矿原料大幅涨价,氧化铝行业发展将面临成本和市场两方面的压力。
3.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1)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①优势(S):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有不断扩展的煤炭资源;具有复杂条件下的煤炭开采技术优势;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拥有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先发优势;具有较先进的管理水平;先进的安全理念;有一个务实远见的领导班子和吃苦耐劳的职工队伍。
②制约因素(W):企业规模不占优势;缺乏融资平台;产品内在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企业快速扩张中的人才短缺。
③面临的机遇(O):国家“拉内需、保增长”的经济策略;河南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企业拟整体上市;重大工程项目投产或启动。
④面对的挑战(T):煤炭市场的不确定性;煤炭增值税改革;煤化工产业风险;资金保障能力。
(2)与同行业企业比较分析
选取与义煤集团原煤产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的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和铁法矿业集团公司进行对比,可以分析推断出以下结论:①义煤集团目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规模扩张相对较缓,应加大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②义煤集团资本收益不高,吨煤获利能力不高,应充分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加大对煤炭洗选的力度,发挥义马煤气化的优势,实现电煤向化工用煤转化。
综合义煤集团公司多方面的资源条件,义煤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跨区域战略合作和具有发展煤化工的巨大潜力,具体表现在:①煤炭产能初具规模。②企业战略合作效果显著。③有丰富的宜气化煤炭资源。④义煤集团与美国SES公司合作的煤制气项目已经动工进行基础建设。
4.面对危机所采取的战略调整及措施
(1)调整思路:直面危机,审时度势,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山西、青海、新疆、内蒙四大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集团公司经济强势起步;强化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和跨区域合作,强化资本运营,为实现集团公司经济强势起步进一步奠定基础;强化企业管理,以销定产,灵活销售、严控成本,积极应对,全面实现经济强势起步的阶段性目标。
(2)具体措施:全力推进煤炭生产新区建设;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重点培育氧化铝产业;充分发挥、利用河南省推进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机遇,发挥义煤集团公司和郑煤集团公司两个企业的资源优势,实施深度联合重组; 加强组织领导,用好用足政策,确保战略调整顺利实施;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强化企业发展的根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搞活资本运营,保障重点项目投资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实现节约发展;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四、综述
(一)中国煤炭企业发展趋势
中国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与战略重组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13个煤炭大型基地将加速形成和壮大,中国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与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相互渗透也将成为中国煤炭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主要路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速,产业加速升级。成本领先战略将成为中国煤炭企业优先采用的战略,并向集约化、多元化、一体化、安全生产自动化方向发展,法人治理结构全面与国际接轨。科技投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煤炭是我省的主导产业。煤炭在我省不仅是产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山西煤炭工业的转型标志着山西的转型,山西煤炭企业的跨越决定着山西的跨越。所以,实现转型跨越,煤炭行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加快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要从重采煤转变到重转化上来,树立强烈的转化意识,切实加大转化力度,新增生产能力60%要实现省内转化,40%对外提供商品煤;二是要从单一线性煤炭生产转变到循环经济上来,按照“全循环、上高端、多联产”发展思路,把传统的开发资源—消费资源—排放污染—末端治理单向发展模式转变到拉伸产业链条,实现闭路循环发展的模式上来;三是从一枝独大转变到多元支撑上来,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特色农业、金融保险以及新型能源等多元产业;四是从单打独战转变到开放合作上来,要加大开放力度,优化股权结构,推进股份制改造,创建发展平台,创新运作模式,实现低成本发展,达到合作共赢;五是从占领资源转变到占领市场上来,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要把资源优势变为资本优势,用资源换资本、换市场,形成新的生产力;六是从“煤老板”转变到现代企业家上来,煤炭企业的经营者,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要抓好金融和贸易,要成为谋划资本运作的思想家、企业家、金融家;七是从环境破坏型转变到绿色生态开采上来,要坚持“开采中保护、保护中开采”的原则,加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绿色矿区、绿色矿城,实现煤炭工业绿色发展。
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全省煤炭行业要把主攻方向放在大力发展“以煤为基、循环高端、多元发展”上来,把着力点放在煤炭加工利用和提高自身转化上来,把发展模式转变到“提素质、练内功、强转化”内涵式发展上来。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安全发展为保障,以推进国家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发展体系。
即:构建以机械化、信息化、安全高效为特征的现代煤炭生产开发体系,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推进煤炭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实现矿井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构建以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为特征的煤炭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推进“全循环、上高端、多联产”项目,抓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机装备、坑口电站等重大项目,抓好煤电、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四大煤炭循环经济链和煤炭经济园区的建设;
构建以高端化、多元化、以煤为基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发展与煤相关的机械制造业,发展以煤基新能源、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构建以煤炭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技术、人才、装备、金融、保险、物流现代服务体系,推进山西煤炭学院、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雁北煤校和山西能源工业国际分销物流港转型示范项目,做大做强中煤保险。在今后的工作中,全省煤炭行业将用好综改试验区平台,打好转型发展重牌,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推进煤炭产业安全、高效、集约、绿色发展,推进煤炭经济循环、高端、低碳、多元发展,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中唱好重头戏,当好主力军,做出新贡献。
摘要:根据淮南矿区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水土流失、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数据,分析了煤炭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为解决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持久发展的策略,提出当前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煤炭产业和其它产业相协调,国有投资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煤炭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经济
1引言
淮南矿区位于安徽中北部,矿区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倾斜宽约3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丰富,总储量占安徽省的74%,华东地区的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咨询研究中心的专家认定,淮南矿区煤炭资源是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资源最好,也是最大的、唯一的煤炭资源,是一块难得的整装煤田,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基地,比较优势明显。
2004年,煤炭产量2982吨,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上缴税费10.7亿元。煤炭开采在本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矿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极化现象突出;产业结构不完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不高;造成许多“矿城”、“矿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本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煤炭开采带来的影响
2.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与国外煤炭工业和国内加工制造行业相比,中国煤炭工业形成了有特色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特点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造成煤矸石、废水、废气和塌陷区“三废一沉”等环境问题;以资源消耗和生态损害为主,消耗大量的土地、水和环境旅游资源。
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引起了桂和荣等专家的关注,大量矿井水排放造成地下水资源流失,致使许多矿区矿业、工农业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煤炭开采地面沉陷损害了土地资源,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煤矿固体废物堆积占地,部分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工业废水、煤矸石等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严重。
2.2对经济的影响
煤炭作为本地区煤电化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2004年,煤炭产量2982吨,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上缴税费10.7亿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2.6万元。2005年目标是,总产3260万吨,利润1亿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3.7万元。煤炭开采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淮南地区的积极发展功不可抹。
但是,这种过重依靠煤炭的格局造成了淮南市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极化现象突出,体现为“二个单一”,主要表现为“二个单一”,即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成份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煤炭及其初级加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经济成份单一,具体表现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在各种经济成份中占据绝对优势。
过多的依靠煤炭产业的经济结构,形成了本市经济随着国际煤炭市场的波动而大幅度震荡,不利于经济稳定。当前煤炭能源市场过热,行业收入差别过大,过多吸引了本地区的资金、人才和其它资源,对其它非相关产业和弱势产业形成较大冲击。
短时间过多的资金收入出现资本寻租。在短时间煤炭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一时难以适应,资金过多集中在少数几个“短平快”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房价上涨过快,带动物价上涨,出现经济过热的趋势。
行业的极化还拉大贫富差距,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20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4元,淮南矿业集团在岗职工人均收入3.7万元。造成淮南市行业收入差别上的天堑,行业收入差别的过大可能直接冲击其它行业的发展,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2.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淮南市经济明显存在“两多一少”的结构特点,即以煤炭为主体的采掘业和以电力、化工为主体的初级加工多,而其它深加工产品少。
在淮南市,以煤炭及其初级加工为主体的煤、电、化等基本部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波及关联行业的发展。主要行业的规模发展较快,但门类与层次较少。与此同时,城市的其它行业和辅助行业发展不够。这种单一的行业结构,存在着以下二个方面的缺陷:第一,矿产品加工深度不够,资源利用面窄;第二,社会经济环境较差;第三,科技结构、人才结构单一。从而对城市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结构。根据淮南市统计局的数字,淮南市的煤、电、化产业的产值在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30.6%增加到1997年的37.3%,这反映了非煤、电、化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
煤炭开采是以消耗土地和水等资源为代价的。这些资源的消耗显著的影响了本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淮南市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99874.2hm2减少到2003年的96892hm2,11年累计减少量2855.2hm2。
2.4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煤炭开采的迅速扩张,随矿建城,城市规模也随之扩大,但同时,城市建设并没有相应的跟上,形成了百里煤城,城乡交错。城镇分散、布局失调、城市功能弱化。这种格局给市容、生活、交通和治安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过快的煤炭发展影响了本地区的生活质量。张桂芳对淮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1998年至2002年间所收治的煤工尘肺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与分析后发现,煤工尘肺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合并真菌感染的死亡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矿区的环境不仅形成了尘肺、关节疾病多种职业病,危害职工的健康,矿区的环境污染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淮南采煤沉陷区范围大,约有1.7万余户、12.8万百姓生活在沉陷区内。
3对策
3.1做好长远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因矿产资源枯竭而衰亡或转型,是矿业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矿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焦作市是以众多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典型煤矿城市。但是,近年来,焦作矿区步入大规模衰减阶段,陆续关闭了位于城区的王封矿等多个矿区,其它开采区也面临资源枯竭,濒临关闭。
矿业城市大都要经历“起步-成长-成熟-衰退或转型振兴”四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如果非矿业经济发育不充分或停滞不前,受资源可耗竭性的制约,矿业城市会随着矿业经济的衰竭而走向衰亡;相反,如果非矿业经济在资源枯竭前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支撑矿业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则会出现矿竭城荣。
3.2保护环境,走生态发展道路
矿业城市必须坚决摒弃“先开发后治理”或者是“严格环境限制下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而应走一条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协调发展道路。这就需要矿业城市不断加快资源型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步伐,构建清洁型产业结构体系和绿色产业结构体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使原来以黑色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逐渐向绿色生态的、轻重比例协调的国民经济体系转变,由“黑色生存经济”向“绿色生态经济”转变,由资源主导向科技主导转变,由“地下”向“地上”转变,由开发矿山向开发旅游转变,由加工矿产资源向加工农副产品转变,由黑色主宰向绿色主题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和生态化,突出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特色化。
3.3注重科技,走科技兴市道路
煤炭型经济特点关键是科技发展。我国煤炭业“十一五”战略任务第一项是在保证安全清洁生产的前提下,煤炭产量到2010年翻一番;要求开发总量与环境总量基本平衡。到2010年,SO2不超过1200万m3。第二项任务是生产清洁煤炭23亿吨,加强煤炭绿色产业建设,加大综合加工利用力度,如矸石利用率超过50%,这些任务离不开科学技术。
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科技。1990年8月,淮南市提出了“科技兴市”的决定,1993年2月,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1995年9月又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但是形式并不乐观。目前在全市68家国有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家,仅占13.2%,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GDP的1.09%.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1.72%。
3.4优势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改造,扩展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原有的产业优势转化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
在煤、电、化三大支柱产业继续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有技术优势、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现代物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山西作为煤炭大省,有发展煤炭物流业的资源基础,而发展物流产业是山西省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物流产业也是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面向煤炭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煤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优势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煤炭产业为依托的高职院校,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阳泉煤炭专科学校,具有26年的办学历史,其煤炭类专业办学水平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培养面向煤炭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依托阳泉这个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凭借多年来和阳煤集团、南煤集团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力量、产学研协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3面向煤炭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岗位群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非学科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对成熟技术的应用,以技能操作培养为主要特征。因此,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从本专业领域有效的岗位需求出发,结合行业特点,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点以及相应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岗位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3.1煤炭物流的特点及岗位群分析
根据煤炭企业的生产性质,煤炭企业物流主要包括煤炭生产物流,原材料供应物流和煤炭分销物流三大部分。另外,考虑到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废弃物流处理也是煤炭企业物流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根据以上分析,煤炭产业中物流管理岗位群主要包括煤炭生产环节中的运输管理人员,原材料供应环节中的仓库管理人员、物料采购人员、物料配送人员、煤炭分销环节中的管理人员等。面向煤炭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熟悉煤炭企业生产流程和产品特征,面向煤炭企业从事采购、运输、仓储管理、配送、信息管理等业务工作,获得物流管理业务能力和物流信息技术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面向煤炭产业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
在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后,需要构建一套课程体系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力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教学,但实用技能操作型的人才培养则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上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做到够用为度,同时增加实务训练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探索通过顶岗实训、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来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完善能力目标的考核方法,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2.1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分析,结合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面向煤炭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如下五个模块:素质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文化等基础类课程。专业支持课,包括采煤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煤炭企业管理、统计学、数据库实用技术。通用技能课,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技术、商品学。专业核心课,包括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与库存控制、煤炭企业物流设施设备。专业拓展课,主要包括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煤炭企业会计核算、采煤工艺、煤炭机械制造等。
3.2.2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教学培养体系中保证和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在教学组织中,一方面在培养岗位能力要求的几门主干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将课堂知识实践化,通过课程设计、课内实训,综合实训等方式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增加认识实习、专业技能证书培训、顶岗实训等工学结合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煤炭产业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结合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构建出一套有针对性而且切实可行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来保证物流管理专业的动手操作能力。
4面向煤炭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质量保证措施
虽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是其他高职专业普遍存在的,如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实践环节的教学普遍不足等,也有一部分是物流管理专业独有的,如由于专业年限短,师资及教材建设不能满足要求等。在面向煤炭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煤炭行业的特点,充分发挥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依托阳泉作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的有利条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4.1成立能密切联系实际的专业委员会
聘请校内外物流专业、煤炭企业的专家和行业协会代表组成“物流管理专业委员会”,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专业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和监督。其具体职责和任务是:根据煤炭企业实际需要和煤炭产业发展的变化,确定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知识能力标准,审定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协调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产教结合,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4.2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近几年煤炭产业发展旺盛,对煤炭类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特别是随着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基本完成,煤炭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应加大校企合人才培养的力度,大力推行订单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方向,在依托煤炭产业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要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4.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煤炭类院校的优势,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到煤炭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也要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煤炭企业物流各环节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能很快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4.4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建设
在专业建设过程,要充分发挥煤炭类院校的优势,联合煤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教材建设。课程开发要以工程过程为导向,突出高职课程特色。课程标准应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做到课程体系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以工作结构为逻辑,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或岗位技能为载体,融合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
4.5根据岗位要求开展职业技能证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