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煤炭产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产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炭产业现状

第1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Abstract】The existing coal produc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polluti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y constraints and othe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influence factor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lean technology of coal industry in Xuyong county.

【关键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问题分析

【Keywords】coal industry; cleaner production;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39-02

1 课题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煤炭是不可或缺的燃料资源。但是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挖掘,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注意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使得在煤炭开采完成之后,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

这种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在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煤炭资源的发展也急需做出改变,如何改变,怎样利于生态平衡,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些问题摆在政府、企业面前,因此急需做出相关调整[2]。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煤炭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研究

曲格平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在煤炭生产的行业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煤炭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杨文澜、李多松在《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紧迫性及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2.2 煤炭企业清洁生产的可行性研究

张明慧在其硕士论文《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中,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保障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可行性,建立了煤炭清洁生产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清洁生产和利用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3 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四川省叙永煤矿隶属于四川省煤矿产业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国有大型企业,2015年年末总资产3亿元,矿井属于古叙矿区中段落叶坝井田,开采煤层分别为C19、C20、C24三层,平均煤厚为0.8~1.2m,煤质为特低硫、特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矿井属高瓦斯矿井,无煤尘爆炸危险。矿井总面积8.343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年末,占有资源储量为3800万吨,可采储量2560万吨。

3.2 自然环境概况

井田位于永宁河水系,井田地处山区,内河流不甚发育,仅在井田西部有后面河、水落坡河两条小溪,流量较小。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常有雷雨和暴雨,冬季及初春常阴雨绵绵,有短期积雪和霜冻。年将雨量1000~1300mm,年蒸发量909~1067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90%,最高气温为40.8℃(1991年5月24日),最低气温为-1.9℃(1993年1月24日),年平均气温为17.6℃、相对湿度为79%。风向受地形影响较大,局地风场明显,主导风向为N(白天),次主导风向为S(夜间)。

矿区周边虽然有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黄荆自然保护区、古蔺二郎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和保护区,但这些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均远离本矿,矿井开发不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

4 废气排放及处理现状

在叙永煤炭生产活动中,所a生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其产生的来源为燃烧煤炭进行供电供暖的工序。根据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所制定的标准要求,叙永县的供暖设备不再由燃烧煤炭加热锅炉来实现,而是采用一种更为节能并能循环的方式来实现,即采用发电煤炭燃烧后的废气进行供暖,这种技术的采用,有效地降低了当地大气污染气体的含量。

5 生态保护方面问题

据现场统计,井田及周边0.5km范围内共有2个村7个小组,320户,1300人受到地下开采诱发的地表沉陷影响,工业场地的空地、道路、选煤厂地表有,堆煤场无防护措施;煤矿矸石场占用耕地,目前正在使用,场内矸石大部分未覆土也未及时绿化,不符合环保要求。

6 产业结构问题

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当中,对于煤炭的开采挖掘以及筛选清洗的作业,占了煤炭产生利润的90%以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如煤炭发电产能,煤炭化工行业等的利润而言是巨大的,因此,可以分析得到叙永县现今的清洁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对于其煤炭生产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制约着煤炭产品附加商品价值的提高,也影响着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的发展道路。

7 人才机制问题

制约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生产的问题还有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力的带动,而创新能力源于人才的提拔和使用。而因为当今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乃至全国的煤炭生产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的转折点上,一个从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模型向高效益的生产模式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种种体制问题以及经营问题,致使企业难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利用人才力量进行产业结构链的扩展与外延,这种人才机制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叙永县煤炭生产行业的发展。

8 管理体制问题

经过了解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其前身为国有企业,现今也有地方政府的控股,因此,其在管理体制结构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沿用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制度方式,这种管理的制度方式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管理僵化、制度冗余,生产效率低下等管理局面,严重地制约了叙永县煤炭生a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转型的发展,降低了生产的有效性,以及清洁化生产的效率。

9 提高清洁生产的对策措施

根据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对策措施如下:

①延伸煤炭生产加工产业链。加快瓦斯发电建设和产业结合,提高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②强化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储煤场及矸石场洒水等设施使用效率,矸石堆场周边设置固定绿化带,对于破坏的耕地、林地等,采取耕地或林地补偿措施,采空区上方采区适当措施增强稳定性[2];

③建立清洁生产的制度、政策和管理方针、提高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对应的清洁生产决策。严格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保证正常生产,避免不必要的停产、失控造成的污染和损失。另外,加强清洁生产宣传,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及管理意识教育,定期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将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2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字:煤炭产业;产业集中度;产业政策

一、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概述

根据一组数据可知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过低,2006年一些大煤炭企业即产能高达千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合计达45%,小煤矿占全国煤矿数量高达86%。根据统计局计算的产业集中度指标可以发现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才只有14%,而扩张到前八位也只有不超过25%。可以说明我国煤炭生产的集中化很低,简述就是点多面广。

(二)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对煤炭产业影响

产业集中度太低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产业内的过度且无序的竞争,从而使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企业为了更好的生产就要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要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想方设法的去竞争,这时手段已经不重要了。虽然说是当的竞争可以把压力变成动力,调动员工积极性,改上经营管理,改进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过度的竞争则会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规模不经济

当出现产业集中度过低,在过度无序竞争的市场中,小煤矿数量过多,它的产能规模较小。而大型煤炭企业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造成规模不经济。

(2)产业技术水平偏低

小企业数量太多而且对技术研发不重视,投入过少,因为现在煤炭产业都实施大型化、标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小企业不符合未来发展方向,所以会造成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小企业还具有缺乏技术人才。

(3)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缺技术人才、缺企业政府投入、缺技术,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会有长远的发展能力。

二、影响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因素

影响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因素可从以下五点出发研究:

(1)产业发展的因素

产业发展中需要人,而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创造性和专业知识,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企业自身不重视技术的投入,与外国产煤打过差距很大;只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优势来开采煤炭,不会积极转变优势;兼并重组的经验不足,是许多小企业长期存在。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降低产业集中度。

(2)经济因素

国内需求的影响最为明显,我国国内需求大的特点吸引了许多外国企业的进入,竞争加剧,并且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削弱了集中度。

(3)技术因素

随着竞争压力的逐渐加大,市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地方,技术落后将面临的是被淘汰的命运。当技术投入加大时,许多企业就可以建立不同形式的联盟,这也会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4)制度政策因素

近十年来,国家对投资体制、税收体制以及产权配置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使其更加有利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5)运输因素

我国东西南北跨度大这一地理特点,在面对全国市场需求大的现状使,交通尤其重要。,我国对铁路运输的投入较为缓慢,使其为了赶上对全国需求的供给,使用的公路运输由于限制载重量的前提下,能力在下降,因此这一因素也会影响到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高低。

三、提升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政策措施

我国煤炭产业具有产业集中度低这一现状,因为它的原因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所以提升产业集中度这条路必须迎难而上,因此接下来提出几条措施来改变这种局势。

进入壁垒的合理设置。要想使煤炭产业集中度提升就要提高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垒,使煤炭企业难进易出,这样就会逐渐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经济效益增长,有序竞争形成,资源得到节约,环境得到保护。

人员安置和管理融合工作的合理处理。任何企业不可缺少的就是人,人的水平的高低影响产业的发展。当人员的活力激情被点燃时,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奋斗精神就会凸现出来,寻找更合理的方法手段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样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

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计划和规划,准确定位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规划出一条资源合理利用、环境绿色环保的持续性道路。其次,建立诚信档案,提高我国煤炭产业的知名度。再次,加强各方面的监督,比如企业内部监督,政府部门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最后,要建立奖惩制度。对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奖赏;而对违反者,加大惩罚力度,甚至让其退出市场。

第3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摘 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山西煤炭市场呈现弱势低迷的局面,煤价一路下跌,煤炭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遭受着巨大损失。煤炭期货作为现货市场的补充,对山西煤炭实现市场化及山西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我国煤炭期货上市的情况,分析山西煤炭现货市场的现状及趋势,最后具体探究了煤炭期货的上市对山西煤炭市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煤炭期货 山西煤炭 影响

一、我国煤炭期货上市历程及现状

1992 年,我国曾尝试过开放煤炭期货市场,但由于当时制度不健全以及国家对煤炭价格限制等原因,在短暂经营一年半后就被迫关闭。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取得飞速发展,期货市场交易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日益完善,监管手段日益成熟,目前期货市场开发煤炭期货已经迈开突破性步伐。

2013年3月22日,焦煤期货合约正式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我国上市的首个煤炭期货焦煤合约。此次大商所推出的焦煤期货是根据焦煤的质量指标设计的,主要是因为焦煤在我国煤炭分类中界定明确,具有代表性,认知度高,其价格波动较大,产业链条较长,储量及现货流通规模大,与其他煤种的价格相关性较高,适合开展期货交易。此外,我国动力煤期货上市条件也不断成熟,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自2013年起取消电煤重点合同和电煤价格双轨制”,中国证监会批准了郑州商品交易所动力煤期货的立项申请,预计动力煤期货也将不久上市。

二、山西煤炭现货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山西煤炭现货市场发展现状

山西煤炭目前探明储量全国最高,其对全球乃至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2008年开展的山西煤炭资源重组,使持续近十年煤炭市场饥不择食、供不应求的行情结束,煤炭行业产能释放,各主要煤炭企业、煤炭大市在煤炭工业转型发展方面有较大进展。2010年,全年累计生产原煤7.4亿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煤炭工业增加值2560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省工业增加值56%。但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国民经济增速减缓,煤炭下游产业低靡,进口煤炭量持续增加,煤企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煤炭现货市场的煤价自2011年下半年从860元/吨连续大幅下降到635元/吨,形势低迷,令人咋舌的煤价跌幅终结了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

(二)山西煤炭现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据目前情况,山西煤炭供过于求的形势还将延续,煤炭市场疲软,煤价继续下滑压力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减速导致国际煤炭市场也持续疲软,大幅增加的优质进口煤炭的价格优势挤压了国内煤炭市场,进一步加剧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不过随着煤炭交易方式的创新以及煤炭期货陆续上市运行,未来煤炭整体上或将进入适度供过于求、供求相对平稳的运行轨道。

三、煤炭期货上市对山西煤炭市场的影响

(一)煤炭期货上市有助于促进煤炭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形成

山西煤炭价格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价机制,定价表现出分散、滞后、不权威、被动跟踪的特点,未充分考虑全国煤炭市场情况,所以难以反映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煤炭期货价格是在高度组织化的期货交易所内,数万个市场参与者综合多方信息和经验进行报价形成的,该价格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权威性,能及时、准确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趋势,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地组织经营生产。同时借助煤炭期货市场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是促进煤炭市场化进程、规避煤炭价格波动风险、保障煤炭行业平衡发展、提高山西煤炭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煤炭期货上市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长期以来山西存在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7009.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下图)。

但客观来看,山西数十年发展的支点是煤炭,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不能脱离省情,不能抛开已有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所以山西应依托“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有利条件,将煤炭交易作为一个重要创新点,完善煤炭期货上市。煤炭期货交易对于山西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能源经济和能源金融、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目标有重要意义。

(三)煤炭期货上市有助于山西发展资金的积聚

从中国每年数以百万亿计的商品期货交易额可看出,商品交易在资金集聚方面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郑州商品交易所2010年交易额62万亿,直接沉淀在河南的交易保证金达2000多亿,这些资金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开展煤炭期货交易同样可以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煤炭期货上市能够为企业提供风险和成本管理工具

一方面,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使企业可以通过期货盘面价格对未来煤炭价格走势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给企业以生产和销售的合理指导,及时、高效地主动调整生产经营和采购库存计划,尽量减少煤炭价格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通过煤炭期货套期保值交易达到提前锁定利润和成本,管理价格风险、规避经营风险的目标。

(五)煤炭期货上市有助于提高山西煤炭在国内外煤炭市场的话语权

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企业缺乏统一的销售平台,既难形成规模优势,又缺乏对市场的控制权与主导权,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不大。煤炭期货的上市,为量大质优的山西煤炭充分发挥整体规模优势提供平台,通过煤炭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融合互动,增强山西煤炭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第4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煤炭产业集团化战略分散型产业

一、我国煤炭资源现状与我国能源构成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按国际通用的经济可采煤定义,现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50592亿吨,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11.02%。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位于前苏联、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根据田山岗等人《中国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态势分析》一书的分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其满负载量为原地可采量2064亿吨,准有效量1281亿吨,净有效量1037亿吨。中国煤炭资源供给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根据1991年到2005年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表(表1)和同期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表(表2)所反映的近十五年间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可以清楚的看出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比重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体现在两方面,即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和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间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最低的时候也有71.8%,远大于同期石油的产量在这一结构中的比重;这一时期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最低出现在2002年为66.3%,其他年份均高于这一比重值。这里我们从能源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出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绝对优势地位。2005年,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二、煤炭产业走集团化道路的必要性

1、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够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

煤炭产业通过走集团化道路改变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竞争主体过多而造成的资源无序开采、市场无序竞争局面,还能把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到最有利的地方投资办厂,实行合作开发,联合经营;在国外设立销售网络,占领市场,直接销售,或集资放贷,多种经营,提供服务;由单纯的商品出口转向发展跨国公司(企业)的外部市场贸易条件和内部先天优势,并将我国急需的优质煤炭供应国内,延伸我国的煤炭资源供应链,确保我国的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延缓我国资源的紧张形势。

2、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世界上最大的10家煤炭公司平均每户年产原煤超过1亿吨,煤炭产业集中度很高,如2004年美国前产煤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约58%,俄罗斯与印度集中度更高,一家产煤企业的市场份额就分别占到95%和77%。而我国前产煤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约为25%。“十五”期间,我国煤炭企业的大型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此外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但是相比国外先进煤炭企业仍存在着产业集中度过低、煤炭市场无序生产和竞争、资源综合开采和利用率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3、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有助于解决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

我国煤炭产业面临几大问题:(1)资源开发秩序乱,资源回收率低;(2)矿区环境恶化保护投入少,综合治理滞后;(3)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4)科技水平差距大,创新能力不足;(5)生产力落后,产业集中度低;(6)企业负担沉重,职工收入水平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在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通过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能够综合考虑集团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合理有序的开发煤炭资源;能够利用资金、技术优势改善煤矿安全生产装备水平,从而解决安全投入不足和安全欠账问题,提升煤矿安全生产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煤炭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依靠企业内部机制解决生产企业重产出、轻投入问题,从而提高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员工的收入水平。

4、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电油煤运全面紧张,全国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也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国家为此也采取了全面的措施,缓解来自上述四个方面的压力。例如,发改委为升级大秦线解除煤运瓶颈斥资9亿。2002年大秦线完成运输量1.034亿吨,运输能力已经饱和,但仍与我国煤运需求差距悬殊。2003年,铁道部再次对该线进行扩能改造,当年运量达到1.2168亿吨。2004年我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铁路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大秦线进行挖潜扩能,开行1万吨重载货运列车,使得运量达到1.5亿吨。由于此线上为输送煤炭要道,在煤炭企业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国家很难调控。

三、煤炭产业走集团化战略的可行性

1、客观条件

从客观上讲,一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布局为实施集中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0年末,我国有煤炭探明开采储量200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煤炭产业实施大集团战略的重要基础。二是国内外煤炭企业和行业外其它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实施集团化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示范。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如俄罗斯、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理论,我国煤炭产业属分散型产业。分散型产业的重要特征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结构施加重大影响。与发达国家的生产集中度相比,我国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中的产量比应该达到目前全部大型企业共116家占比水平,即40%以上,还有很大难度,同时也表明煤炭行存在大量的企业购并机会。2005年我国共有各类煤矿(井)22000处,产量21.9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井)724处,产量10.4亿吨;国有地方煤矿(井)1702处,产量3亿吨;乡镇煤矿(井)约20000处,产量8.5亿吨,产量比例为47∶14∶39。从以上数据来看,它能够为我国煤炭集团形成奠定基础条件。

2、主观条件

从主观上讲,党和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和力度,为我国煤炭工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方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较为明确指出,要在培育和壮大企业集团上寻求突破,加速资产重组和企业并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秀企业家集聚,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培养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

2000年底,在中央直接管理的44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中,煤炭行业有神华集团;在国家的120家企业集团试点中,有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在全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煤炭行业有34家。在“十五”期间,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煤炭企业与电力、化工等企业合作步伐加快,向区域化、多元化发展,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从以上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煤炭企业完全有能力在现有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集团化战略。

四、结论

煤炭产业走集团化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煤炭企业自身和发展战略要求,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在我国煤炭产业现有的发展情况以及政策之下,实施集团战略也是可行的。因此,有理由认为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报[N],2004,3,11。

[2]国家经贸委:《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仵自连:我国煤炭产业过度竞争原因及对策,经济经纬[J].2006,4。

第5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煤炭技术;重要性;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煤炭产业锐意改革,煤炭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良好的煤炭技术水平为我国实现煤炭产业现代化、煤炭生产安全化、煤炭经济稳健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不仅在煤炭资源勘探、开采方面作用明显,更在灾害防治、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所突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发展我国煤炭技术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煤炭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大大改变了煤炭工业的落后面貌,与过去相比,不仅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减少了煤炭开采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1]。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品质良好,挖掘优势煤炭资源,创新煤炭技术,不仅可以大力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更对我国煤炭业迈向体系化、成熟化有重要作用。环顾当前煤炭产业,应做好煤炭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健全相关体制等工作,并结合先进煤炭技术,大力提高煤炭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煤炭业的高新化、集约化。

2. 当前我国煤炭技术现状分析

2.1 当前我国煤炭技术取得的进展与突破

首先,我国在煤炭资源勘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矿井灾害预防能力大大提高。近年来由于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井下钻进技术的优化调整,我国煤炭勘探体系逐渐完善。加之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煤炭工业中的运用以及微震技术的推广,大大提升了我国煤炭业的灾害预防能力。

其次,我国凿井技术不断升级,钻造成井深度与广度大大增强。近年我国凿井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深厚冲击层矿井的建设水准大大提升,自行研发的钻机钻径与钻深大大增强。

再次,我国自行研制的综采技术不仅实现先进化,也实现了国产化。我国的综采技术近年不断创新,自行研制了综采成套装备,实现综采技术的国产化。煤炭开采方面,积极运用连续采煤机、薄煤层采煤机等相关技术,提高综掘成巷速度,实现煤炭开采无人化、自动化,使得煤炭资源开采量不断增加;在煤炭运输方面,大力推广无轨运输技术,大大缩减运输时间。

再次,我国煤层气开发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相关装备不断升级。近年我国煤层气开发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分析煤层气成藏机理,积极创新相关模式,形成煤与瓦斯协调开发的共采模式。

再次,我国煤炭业中灾害预警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我国逐渐探索出煤岩动力灾害形成规律,更新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灾害预警技术,研发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其他相关配套监控设备,灾害预警方面的精确性方面大大增强。

再次,我国煤炭加工技术不断优化,加工效率大大提升。当前,我国煤炭工业中重介选煤技术不断得到推广,生产环节甚至可以实现自动化与集中化,自主研发的相关设备实现了煤泥的循环使用。

最后,我国煤炭气化与煤炭液化技术相比以往有重大进步。随着灰熔聚煤气化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我国在煤炭气化与液化方面的生产线不断完善,工业化生产水平相比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诸多煤制化学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工业生产实现一条龙式发展,打破了先进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垄断。

2.2 当前我国煤炭技术存在的一定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煤炭技术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其依然具有资源利用程度不够高、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大、生产安全性不够强、技术支持分布不均等问题,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2]。

第一,我国煤炭工业中诸多关键技术障碍尤其是生产安全方面技术障碍还未攻克。当前我国在煤炭生产开发方面尽管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大幅减少了开发成本,但是煤炭工业受自然灾害以及煤炭禀赋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生产安全事故还是时常见诸报端,因此有必要大力攻克诸多关键技术障碍尤其是生产安全方面技术障碍,保障生产人员人身安全。

第二,我国煤炭技术支持区域分布不均衡。当前,我国煤炭技术取得长足发展,但是这些技术并未应用于全国煤炭业,造成了煤炭技术支持分布不均的局面。具体而言,深部开发技术是当前我国东部煤炭资源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技术则应积极运用于我国中部煤炭生产中,而针对西部,特厚煤层开采技术、火灾预警消防技术则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我国煤炭工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相关技术存在不足。当前,为了响应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煤炭工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革新,尤其需要消除粉尘过大、噪声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而推进煤炭业稳健发展的进程。

3. 我国煤炭技术发展方向与趋势

目前我国煤炭技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笔者上述的问题,我国煤炭技术的长足发展需要一套健全的产学研一体的技术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健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机制,提升灾害防治技术水平

当前我国煤炭开采深度不断加大、煤炭开采难度逐渐增强,但是煤矿动力灾害防治机制并未完全成熟,未来我国煤炭技术发展方向在于积极研究灾害信息预警技术、隐蔽性火源探测技术等灾害预防即使,健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机制[3]。

3.2 升级搜救侦测技术,提升灾害救援能力

在健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机制、提升灾害防治技术水平的同时,还有必要积极优化搜救侦测技术,升级计算机辅助系统等相关技术,对相关搜救设备进行研发,从而提升灾害救援能力。

3.3 技术支持均匀分布,积极更新西部大型矿井建设技术

技术支持对于煤炭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战略向西转移,针对西部煤矿规模大、斜井多、不稳定等诸多特点,有必要大力提升大型矿井建设水平,升级斜井冻结技术,推广井筒施工技术,提高西部煤炭资源开发效率。

3.4 创新煤炭清洁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升资源使用率,保护环境

针对当前我国煤炭业存在的资源利用程度不够高、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我国必定要对粉尘防治技术、噪音污染防治技术等加大研究力度,从而减少职业危害;同时我国还需创新煤炭清洁技术、资源节约技术,从而有效提升资源使用率,保护周边环境。

4.结语

我国煤炭技术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近年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其依然一定问题,阻碍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我国煤炭技术发展还需着眼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产安全保护等方面,积极攻克技术障碍,实现我国煤炭业的高新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苏卫东,丛俊林,商思富.关于壮大煤炭产业推动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 科技资讯. 2010(24)

第6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供需失衡 煤炭行业 供给侧改革 采购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炭成为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影响,煤炭价格的稳定也是实现社会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条件。但在近几年,我国煤炭价格出现严重下跌,对社会经济发展、煤炭的生产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现阶段,我国煤炭资源过剩,价格暴跌,煤炭行业工作人员的待遇大不如前,煤炭企业经济亏损严重。同时,煤炭企业的严重亏损也导致煤炭质量发生急剧变化,给各大用煤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煤炭供需失衡因素分析

(一)需求高速回落

第一,在较早以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高速上升趋势。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提升与能源的需求呈正比,但是我国一直以来呈现的都是煤炭资源丰富,而油能源少的趋势。因此,煤炭资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比例,需求量大,使得煤炭资源供给告急,煤炭短缺。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些企业为了实现高效益增长,而不惜高价购买煤炭,进而出现倒卖煤炭资源的现象。2012年,我国社会经济开始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煤炭需求逐渐降低,房地产投资降低,有关钢铁、建材等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对煤炭行业而言无外乎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工业生产中,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也逐渐放缓。第二,近年来,随着人们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提出生态保护,倡导绿色、健康、可持m的发展理念。而煤炭资源其自身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破坏作用,因此社会提倡使用可持续能源,逐渐降低了煤炭的使用,这对煤炭行业而言更是一种冲击,其经济效益的增长受到影响。第三,新能源的出现,使煤炭资源受到了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众多新型环保能源,一些经济实用的环保能源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如地能、风能、电能、核能等。此外,页岩油的出现,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引导者,逐渐取代煤炭能源的主体地位。

(二)供给产能的释放

2012年之前,我国煤炭价格增长迅速,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引来了众多投资商的加入。于是,各大煤炭企业开始扩大规模,加大产量。前期投资的矿井开始投入生产,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煤矿产量较多、超产问题普遍,虽然煤炭企业降低产量是当前最佳方法,但对于各独立企业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性,降低生产就意味着人员的裁减和市场份额缩减等,全部需要进行综合系统性的考量。笔者认为:人员的精简将成为煤炭企业的重点,产能降低进而符合市场发展运行将作为改革的关键。但是毕竟我国煤炭需求较大,供给侧改革其根本目标也是平衡供需关系,为了实现煤炭产业的稳步发展。

从有关经济学角度分析,需求不足是煤炭失衡的关键问题。如果在平衡稳定条件下,总需求曲线是AD0,总供给线是AS0,AS0与AD0相交得出平均点为e,价格浮动为P0,实际总产出与潜在产出相同。但现阶段,由于供需因素影响,在短时间内总需求降低、总需求曲线转移至AD1中。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原本投资改造煤炭产能释放,造成总供给线转移至AS1中,新的需求线与供给线交点el成为新平衡点,进而得出,其价格变动为P1

二、供给侧改革发展现状分析

说到供给需求,根据现阶段供给发力调整情况而言,能源产业成为当下热点话题,并得到了广泛关注,能源产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比如,石油、燃气、电力等资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比例。而煤炭能源相对于其他能源,占据比例较大。据调查显示:我国煤炭资源为5.9万亿吨,占一次性能源总比例的94%,而像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只占据6%,并且提升难度较大,对外依存度较大。尽管现阶段我国提升了对石油资源勘查的经济投入,同时在研发新的能源,但我国煤炭总量依然远大于石油储量,并且据现阶段观察来看,煤炭产量与有关能源产业差距逐渐拉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就需要提升石油、燃气需求,开发新的能源,进而降低煤炭资源比例。一直以来,我国严重依赖煤炭能源,因此需要加大天然气、石油等有关新能源的需求。但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情况而言,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较长时间,煤炭能源改革将成为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应开发新的能源,逐渐取缔传统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与之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以及钢铁、铝合金等有关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房地产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并且与其他行业相关联。因此,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波动,对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有一定关联,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并非是某一个体的发展,而是多个主体的共同发展、相互连接和相辅相成。现阶段的国际发展形势下,针对过剩产能行业实行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供需平衡的唯一途径,其中就包含煤炭行业,其问题的存在因素众多。例如,历史发展形势、新能源的出现等。而实行供给侧改革,就是针对现阶段煤炭供需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方法,然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

第一,传统资源城市,资源消耗严重,煤炭产业发展形势缺少创新,这也成为煤炭产业改革创新的一大阻碍;第二,煤炭产业没有与其他行业实现有效连接,缺少深加工与技术升级,一方面煤炭资源消耗大,另一方面,煤炭资源浪费,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三,煤炭行业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独立性,与其他产业缺少连接,有关技术落后,进而导致煤炭行业发展形式独立、单一,缺少推动力;第四,煤炭产业应该在今后的发展中怎样改革,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三、解决煤炭供给失衡策略分析

针对煤炭供给失衡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立足于实际,根据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方法。煤炭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市场环境下不可进行随意调节,进而达到供给平衡。煤炭行业也需要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制度,从供给侧改革开始统筹发展,适当调整,优化改革,全面落实,释放先进产能,解决煤炭供给紧张问题,稳定发展,平衡供需,使煤炭价格回归理性。对此,笔者将解决煤炭供给失衡问题分为几点:

(一)立足于供给数量

实行以“关井限产、总量调控”为主题,进而降低产能、降低库存、优化控制,控制煤炭产量的提高。当前,供大于求成为煤炭价格降低的根本原因,想要解决煤炭价格降低问题,还需要从产量上入手。第一,国家有关单位与煤炭企业进行沟通、交流,确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保证经济增长;第二,制定未来发展规划,针对下游需求无法提高、煤炭库存高等状况,各地区内无需新建煤炭项目;第三,健全煤炭企业制度,对于发展落后的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实现集成化,提高行业竞争实力。

(二)确保供给质量,增加煤炭需求

第一,保证煤炭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无烟煤、精煤、煤层气,尽可能降低污染,确保人民生活健康,优化煤炭质量;第二,扩大煤炭产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与其他行业相连接。例如,大力推行招标采购,框架协议采购等方法来降低煤炭采购经济支出,扩大产业需求,开辟新道路,实行煤化工产业、煤制油、煤层气的有效资源使用,将煤炭生产垃圾作为企业新的发展商机,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实行煤电一体化,以及煤炭深加工为象征的产业转型、产业重组进而化解产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人员精简问题,中央政府拿出1000亿专门安置资金,将有利于人员精简、降低产能,同时推动关停煤炭企业的矿井。

(三)供给成本控制

第一,煤炭企业重新整顿管理,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现阶段,一些煤炭企业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模式滞后,一味强调眼前经济效益的提升,缺少长远目标,管理制度空白,吨煤产量投入较大。相较于国际煤炭企业,我国煤炭企业发展较为落后。因此,煤炭行业想要实现供需平衡稳定发展,改变原有的供销模式,提升煤炭采购人员管理水平便成为当务之急。实现厂矿直接对接,建立长期合作模式,以议价和协商的方式,来代替招标采购,特别是必须摒弃最低价中标模式,严格把关供应商准入,强化供应商评价,强化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实现创新化管理模式。第二,适当降低煤炭开采所需成本,因为只有控制成本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效借助有关技术、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设备等降低吨煤开采投入,这也是每个煤炭企业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针对我国煤炭供需平衡问题,还需要立足于降低供给,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为实现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可行的方法目标,进而推动煤炭产业转向集成化,降低投入资金,使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增长。以山西省为例,据《山西省“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指出:在各企业自愿和市场主导的前提下,加大煤炭整合力度,实行企业重组。“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将以晋北、晋中、晋东为核心,构建大型煤炭基地。预计到2020年,山西省煤矿数量将控制在900座以内,单井规模将达到180万吨/年,初步建成150座新型矿井。据推算,将在2018年,重新回到煤炭供需平衡状态下,煤炭企业也将会因为供给侧改革而实现成本的降低、收益的增加和产量的提升。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就是借助供给侧改革,来强化煤炭成本控制,从而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煤炭采购工作涉及内容较多,主要是与外界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但企业内如果没有有效的采购标准及制度,将使采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采购标准、规范采购活动,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对采购工作起到有效的控制。采购制度内容要涉及采购环节、价格申报、审批条件等。例如,在制度中提出:比价采购物资需要询问价格,然后进行全面比较,进而选择适合的商家,将商家与报价表填写在申请表中,以便进行审查,节省支出。

(四)兼并重组突破口

2017年,煤炭产业将进行重组。有专家提出:2017年煤炭产业需要持续促进产能,兼并重组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所在,国企改革推动供给侧改革发展。参照“十三五”规划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逐年淘汰产能8亿吨,利用减量置换、结构优化将转换产能5亿吨。从中不难看出: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化企业发展,将成为煤炭产业的突破口,成为煤炭行业新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结构优化,严格控制煤炭企业数量在6000处,120万吨/年大型煤矿产量控制在80%,30万吨/年小型煤矿产量在10%以下,煤炭生产逐渐走向集中化,控制煤炭企业数量在3000家内。

四、供给侧改革对煤炭价格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2014年开始煤炭需求逐渐降低、煤炭价格下降,至

2015年煤炭价格严重暴跌。2015年~2016年

4月,煤炭供给量过剩、供需关系失衡,企业发展受损,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混乱。针对此种现象我国制定了针对煤炭过剩的制度策略,全面打响了煤炭产业产能控制的口号,进而促进煤炭产业供给侧供给结构的转变,以此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状态下煤炭产业发展总趋势。2016年,各地区政府要求煤炭企业实行276工作日制度与限产标准,于是各地区在2016年煤炭产业开始出现迅速增长。以鄂尔多斯为例,地区同比煤炭产量提高70%以上。

供给侧改革造成煤炭价格迅速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管内电厂存煤持续低位,煤炭价格提高,电厂为提升经济效益,降低购买投入成本;第二,在用电高峰阶段,下游电厂耗电量较大;第三,煤炭贸易上进行产业整顿,进而实现差利不断储存煤量。

五、针对“煤荒”问题进行煤油气运保障会议

进入冬季以来,各电厂开始大量存煤,煤炭铁路、公路运费全面提升,运输压力紧张,造成港口成交价格不断上涨,进而在一些地区出现“煤荒”现象。针对“煤荒”问题,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大地区供应重视力度,在保障稳定、高效产能的基础上,引导煤矿产业投产提升产能,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连接。应对各地区紧缺问题,定向提升产能投入,确保人们正常供暖生活和发电的用煤需求。

全面协调以煤定电、以热定电等有关方法,针对铁路运力问题,实行优先电煤输送。伴随着方针政策的颁布,部分地区“煤荒”问题逐渐得到了缓解,煤炭价格稳定。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方针,煤炭产业也不例外。针对煤炭行业而言,需要在困境中寻求新的发展出路。而针对煤炭其他关联产业而言,煤炭行业改革也代表着自身产业的调整。在这样的条件下,还需要我们放远眼光,全面落实改革,积极参与改革,打开新的形势与篇章。

六、结语

供需平衡状态下的煤炭供给侧改革,将有效解决供需严重失衡问题,缓解供需矛盾。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首先要从供给入手,实现产业优化,解决供给过程中的问题,多样化发展,创新方法,延伸产业,实行深加工,科学合理地使用煤炭资源,实现行业创新发展。其次,用煤企业必须改变采购思路,坚持“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理念,采取公开招标与年度长协相结合的方式,用指标、供应稳定性、资金实力、诚信度方面等综合考虑,培育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笔者分别从煤炭供需失衡因素、供给侧改革发展现状分析、解决煤炭供给失衡策略分析、供给侧改革对煤炭价格影响等四方面对供需平衡状态下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分析。在这条改革道路上,各企业需要积极面对,在改革大势所趋状态下总结摸索,主动创新,进而推动煤炭产业的全面改革,推动煤炭产业更好地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为中韩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物资流通部)

参考文献

第7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贵州;煤炭产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67-02

一、贵州煤炭产业结构现状

煤炭是贵州省的主体能源。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煤炭产业结构制约了贵州煤炭产业的发展。一是煤炭产业集中度低,煤矿数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安全问题严重。地方小矿原煤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70%以上。二是煤炭资源回采率较低、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小煤矿煤炭资源回采率还不到60%,影响了全省资源回采率的提高。三是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四是煤炭运输综合体系尚未建立,运输形式单一。“十五”以来,经过矿业秩序整顿,贵州省小煤矿泛滥的局势力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整个煤炭产业仍然处于煤矿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状况。因此,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成为贵州煤炭产业规划的重要任务。人才、技术引进、交通、传统政绩观以及企业退出壁垒成为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二、贵州煤炭产业优化的重点

贵州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可持续为根本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实施一系列有效的资产重组与大规模整合,促使整个煤炭产业由单一向多元,由低效向高效,由低质量向高质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1.进一步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工作,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指导地方兼并重组规划工作,鼓励和引导大中小型煤矿企业积极参与,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及资金支持。继续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对有条件的小型煤矿加快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全省煤矿的整体水平。

2.优化组织结构,实施专业化重组,按照产业产品相同、工作岗位性质相近原则,对企业的产品、流程、技术、人员和资产等进行重组,按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进行经营和管理,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国际接轨的组织形式。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推进技术创新。发展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建立一种具有多品种、多层次高效率、洁净化特点的煤炭产业生产模式,形成具有多样化、清洁高效的能源产品系列以及由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系列装备的产业格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完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实体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三、煤炭产业优化中的主要制约

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配套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人才,以及需要各企业自身和各级政府的积极配合。然而,以贵州煤炭产业现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状况,还很难以支撑如此宏大的系统结构调整,同时面临着传统的政绩观和企业退出壁垒的阻碍。

1.传统的政绩观的制约。传统的以GDP增长速度为核心的政绩观及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和逻辑思维下,盲目攀比速度、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攀比“政绩”。国家对资源所有权在经济方面的唯一体现,就是征收资源税,然而中国的税制规定煤炭资源税归地方所有。不论谁办煤矿,其煤炭资源税全归地方,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煤矿是多多益善了。贵州煤炭资源丰富,是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省,其煤炭资源税收对省内各地方政府贡献巨大,在各地的GDP增长比重中居支柱地位。地方政府为本地经济和财政的考虑,不愿意关闭当地煤矿,无论从税收还是从增加当地经济收入考虑,都会放任煤炭的过度开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扩大税源,造成重复建设。而对于规模规模是否经济、是否有竞争力、是否对资源造成破坏却关注很少。

2.企业退出壁垒的制约。贵州煤炭产业的调整过程中,退出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退出壁垒。一是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一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他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沉没成本)太高,加上信息的不完全,资源配置的效率将很差。二是劳动力资源的专用性也很强。操作工人从事其他产业的难度也很大。煤矿用人多但效率低,企业退出造成的职工安置压力非常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并未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失业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都很不健全。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政府在没有妥善安置职工的办法之前,是会阻止企业的退出。

3.人才制约。煤炭企业的人才资源缺乏和职工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贵州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瓶颈。煤炭产业的技术升级与技术改造需要强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做支撑,但从全省煤炭企业人才现状来看,矿业专业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依据全省现有煤矿的数量和规模,应有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左右,而目前仅有2 000多人,缺口高达约8 000人。在贵州高校毕生就业洽谈会上,连续几年出现各大煤矿入校揽才难以如愿,煤炭企业空手而归的现象。目前贵州煤炭企业现有人才专业背景单一,与多种经营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之间存在着矛盾。根据目前煤炭企业所需人才的调查显示,现在煤矿企业所需主要人才,普通机电类专业的占96%,煤矿专用机电专业的占54%,综合装备专业的占89%,地测专业占12%,安全管理占43%,计算机、通信专业占23%,金融、管理经济类专业占26%;此外,煤炭企业也急需建筑、人力资源、涉外经济等专业的人员。煤炭产业迫切要求引入综合素质人才与贵州煤炭企业现有的人才储备的专业结构十分不对称,其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矛盾。

4.清洁高效技术引入制约。洁净技术在发展初期往往风险很大,基本都靠国家投入。而在国外除极少项目是国家投入外,大部分是民间资本投入。贵州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洁净煤技术的采用,但由于很多煤炭企业力量较弱,对一些高投入的项目只能放弃。先进燃煤技术一次性投资大,成本太高,在投入初期不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全省存在着大量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产能,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环境成本比较低,落后产能不一定不经济,有时经济性可能会不错,要替代这些落后产能非常不容易。

5.运输瓶颈的制约中国的西南地区属于资源输出区,货物运输需求量很大。贵州地处西南交通枢纽,不仅要承担本省繁重的运输任务,同时还有承受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物资运输通道的义务。运力紧张造成省内运煤通道不畅,以运定产的现象普遍存在。煤炭属大宗运输物资,对运力的要求十分巨大。尽管有关部门对贵州电煤运输公路进行了规划,但由于资金筹集困难,运煤公路的建设已经滞后。同时,一些已经投入运营的道路由于载荷过大,加上养护没有及时跟上,路况极差。随着电厂陆续建成投产,电煤需要量的逐渐增加,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输耗时长、费用高、运输难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贵州煤炭生产和运输的瓶颈,严重影响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

1.政府要改变片面追求GDP的倾向,改变片面追求财政税收的倾向,把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促进贵州省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倡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尽快出台新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摈弃传统的GDP政绩观,充分体现正确的政绩观。要有效杜绝地方政府为了追 求政绩而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不良现象,就应该将政绩成本纳入新的干部考核制度中。

2.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中利用内部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采取多种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既能够有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完善资本有进有退、有序流动的机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需要做强做大的主业方向上,改善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又可以有效利用存量资产,通过改制企业的发展分流安置富余的煤炭工人。

3.改革用人机制,加大引才力度,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引才的激励机制,给予良好的待遇和事业的支持,全方位加强引才的力度和实效。建立动态的企业人才信息库,既可以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拓宽人才使用的范围。除了必须的专业外,其他非煤专业人才的吸引要力争实现地域与院校的多样化,以解决煤炭企业内部用人环境复杂的现状。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的教育与相关培训,在注重人才吸引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

4.加强对煤炭产业清洁高效技术引入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以煤炭产业为龙头,把不同行业的产业组合起来,实行区域化管理。对用先进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或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政策,调动企业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积极性;应充分考虑煤炭企业的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规范矿山循环经济管理,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煤炭企业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落后、质量与效益低、环保意识和技术差的煤矿企业应通过大煤矿兼并小煤矿进行产能置换,促使其步入清洁高效运营的轨道。

5.加强扩大贵州公路、铁路运输能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确保运输通道顺畅。加强以公路为重点,建设连接中心城市的跨区域公路,加快破损道路的修复和扩建。加快铁路运输建设,实施贵阳枢纽和黔桂铁路扩能改造,着力解决通往两广最大煤炭消费市场的通道能力不足问题。尽快完善贵州公路网、铁路网的建设,改变全省运网稀疏、运能严重不足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申振东.区域能源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第8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煤炭、转型升级、就地转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U469 文献标识码: A

一、六盘水市资源及开发基本条件

(一)六盘水市地理位置及交通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六盘水市距省会贵阳市250km,距云南省昆明市390km,距重要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市直线距离310km,居于贵、云、川三省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地带,六盘水市的主要公路交通线有G320国道和S102省道、S212省道、水(城)黄(果树)二级公路及已建成通车的G60国道主干线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其他各县乡村之间均有公路通达。

六盘水市的铁路交通相对较为发达,“工”字型的铁路骨架已经形成,东进西联、南通北接非常方便。

(二)资源条件及开发条件

1. 矿区煤炭资源条件

①六盘水市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全矿区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t,探明储量180亿t,保有储量168.2亿t,矿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

②各矿区可采煤层层数多,可采煤层以较稳定为主。各构造单元含可采煤层10-30层,一般20层左右,可采煤层总厚度平均19.52-33.63m。其中以中厚和薄煤层为主,部分为厚煤层。

③境内煤种煤类齐全,煤质一般较好,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都有,西部以炼焦煤用煤为主,东部以动力用煤为主。六盘水市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42万亿m3,煤层气可采储量为1.2万亿m3。

2. 其它开发条件

1、矿区建有盘县电厂(5×200MW)、盘南电厂(4×600MW)、发耳电厂(4×600MW)水城电厂(2×300MW)以及多座矿区矸石电厂。电网建设比较完善,中部建有红果220kV变电站,区内还建议多座110kV变电站。矿区供电电源充足可靠。

2、六盘水市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8.3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1.63亿立方米。

3.远离石化产业区域

我国石化产业重要的发展区域是华北、西北、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我市位于西南腹地、地处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远离石油化工产业集中区域,同时贵州本身为不产石油省份,我市合理布局一定规模的煤化工、煤电产业等煤炭资源深加工基地具有较好的空间布局条件。

4. 市场竞争条件

六盘水市煤炭资源丰富,原煤指标尚佳,大部分原煤经洗选及加工后,煤质均能达到工业用煤指标以内,精煤是较好的化工和动力用煤,受到省内外用户的好评。六盘水市凭借其运距短、运费低等优点,在贵州省及周边地区的煤炭消费市场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所以,开发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前景十分广阔。

二、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一)煤炭生产现状

截止2014年5月底,全市共有煤矿295个,分布于煤田的各个构造单元,均开采浅部煤层,开采垂深最大不超过400m,生产能力11301万吨/年。

(二)洗选企业现状

至2014年5月底,全市煤炭洗煤厂177个,设计原煤入洗能力为15940万吨/年。

(三)焦化企业现状

现全市有焦化企业17个,设计能力为795万吨/年。在建项目3个,设计能力480万吨/年,拟建项目2个,规划能力420万吨/年,整合项目1个,规划能力100万吨/年。

三、六盘水煤炭产业发展方向

(一)依托资源城市优势,打造凉都“三大基地”

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统一布局,六盘水市是全国处于成长型的资源城市之一,是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煤炭资源供应和后备基地(简称“三大基地”),也是六盘水煤炭工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推进“六化”矿井建设,巩固煤矿生产基础

今后趋势是煤炭产品加工发展方向主要沿着“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途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向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发展方向;而不论途径和方向,作为原煤生产的煤矿企业“生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采掘机械化、质量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环境生态化”建设即“六化”建设是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成果的巩固和完善。到2017年,全市建成矿井将全部达到“六化”建设标准,并逐步向现代化矿井迈进。

(三)煤炭产品加工发展途径

六盘水市作为资源成长型城市,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煤炭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向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发展方向,严格按照“优化布局、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大力发展“煤液化、煤气化、煤焦化、煤电一体化及煤机化(制造)” 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延伸升级,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到2017年,我市洗煤项目达180个以上,年设计能力达16000万吨;焦化项目达30个,生产规模达2800万吨。

1.煤焦化:充分利用我市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资源,大力发展煤焦化,生产焦炭、富余煤气、甲醇、LNG、烯烃、汽油、柴油、炭黑等终端产品。发展煤焦化及化工产品精深加工,煤气制液化天然气或煤气制合成氨,同时深加工煤焦油、粗苯;以焦化带动洗选、推动钢铁产业发展。

2.煤气化:充分利用我市除焦煤以外的煤种,支持选择符合煤种的煤气化工艺,大力发展煤气化,生产甲醇、烯烃类产品。开展煤制天然气升级,提高固定床气化的压力以提高气化炉出口甲烷含量、减少后系统负荷,结合高效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降低处理成本,实现气、化、电一体化多联产。

3.煤液化:充分利用我市贫煤、无烟煤、瘦煤资源,大力发展煤液化,生产柴油、航空煤油、石脑油、柴油和汽油等煤液化产品。加快实施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大型化工程,实现百万吨级以上大型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建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的高温费托合成装置。

4.煤电一体化:深入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促进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优化和调整地区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电力资源的整体效率,实现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企业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将劣质煤、泥煤、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用于发电的同时,充分利用热电联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用于企业内部生产或向城市集中供暖。鼓励利用贫煤、瘦煤、高硫高灰分煤,大力发展煤电产业,为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项目提供支撑。

5.煤机化(制造):着力引进国内一流的优强企业,积极支持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能源、冶金、煤焦产业机械设备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载货汽车、矿山成套装备和铸造加工等装备制造业。

(四)努力构建六盘水特色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煤炭工业经济体系,使煤炭开采、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环节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到2017年,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六盘水特色的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具皱形。

1.减少能源使用量,实现排放最小化。以煤矿企业“生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采掘机械化、质量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环境生态化”矿井建设为基础,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加工、维修、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装备,集成企业人才、资金及物质等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和谐矿区,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2.区域企业共发展,共建工业生态园。建设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主导,以电力和煤炭为依托,新型建材产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新能源、高新技术、物流仓储业等为主产业工业生态园,促进区域企业交流合作,促进煤炭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促进洗选、焦化及煤化工产业链产业发展。

3.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资源性互补。以资源、环境、人才、技术等方面与毗邻市区域的交流合作,实现区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从煤炭产业合作,逐步拓展到工、农、学、商等相关行业的全方位协调发展,实现地域性社会经济协调、循环发展。

第9篇:煤炭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企业;能源消费;绿色发展

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8.524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消费量的22.4%。我国的主要耗能产业是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石油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3%。煤炭作为第二大能源,其消费占比约为30%,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为24%,核能、水电等绿色能源占比分别为4%和7%(1)。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同,我国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煤炭在企业能源消费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一.中国企业能源消费绿色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我国企业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绿色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受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依旧偏低。

(一)中国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大、以煤炭为主

由于我国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我国煤炭消费量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其中企业的煤炭消费数量约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6%左右(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是我国的主要煤炭消费行业,共约占总煤炭消费量的80%以上(3)。

(二)能源利用率低下,企业发展过度依赖能源

中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这与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与技术创新有关。虽然中国企业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该指标依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9倍、4.9倍、5.5倍和15%(4)。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依旧偏低。

(三)传统能源的绿色化现状

2014年,各煤炭企业也相继加大了煤炭清洁方面的环保投资。世界上第一套大规模煤制油、煤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煤炭转化技术的巨大进步。中国煤制合成氨、甲醇等化学品工业装置的数量和规模已是世界第一。我国的煤炭燃烧发电技术,超临界结束已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和运行阶段。煤炭生产、加工和转换过程中排放物再利用技术也不断涌现。

(四)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得以快速发展

鉴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大量使用所引发的种种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我国企业加大了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2013年我国对水电、核电和风电等绿色能源的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9.8%,比2012年增长约0.4个百分点(5)。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2012年中国绿色能源开发总量为22670万吨标准油,年均增长9.85%。

此外,不少企业通过加大对绿色能源的使用逐渐转变自己的能耗结构。据宝钢股份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其能源环保部与北京国发合作,通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在全厂14个供给101万平方米的屋顶上建设总装机容量50兆瓦的光伏电站,所发电力就近并入所在区域电力系统使用,至2013年底已累计发电1583万千瓦时。中国建筑材料集团研发制造兆瓦级风机叶片,攻克了叶片产品降解的难题。该企业还自主研发设计了薄膜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性,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总体而言,我国绿色能源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正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中国企业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能源消费结构上高度依赖煤炭

近几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呈上升趋势。2014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为35.1亿吨,出现本世纪的首次同比下降,但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全球占比过半,消费总量依旧庞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加工业是我国的主要耗能产业,而该四大产业消耗的主要能源是煤炭。据大唐集团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该集团2013年的煤炭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为74.3%。煤炭具有不可再生性,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局势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对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足

我国的煤炭工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煤炭开采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无序开采、采富弃贫等能源浪费现象。煤炭加工方面,煤炭的洗选比例较低从源头上降低了企业所能利用的煤炭质量。我国大量煤炭被用于终端直接消费,仅2013年煤炭终端消费量约9亿吨。中国约有40万台燃煤工业锅炉,作为最主要的煤炭终端直接燃烧设备,其普遍存在单炉容量低、装备总体水平差、运行效率低(平均热效率仅为60%~65%)(6),环保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这也是造成我国燃煤利用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绿色能源消费比例较低

首先,我国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其次,我国的海洋能源较为丰富,但其利用形式较为单一,整体规模有限。再次,风能方面,我国企业对风能的利用主要通过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组等形式表现,其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规模依旧较小。

(四)企业能耗管理体系不完善

能源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对能源消耗过程进行监测管理是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能耗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首先,我国企业的能耗监测理念比较滞后,很多企业仍将能耗监测局限在热平衡、水平衡和电平衡的检测上,并未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能耗社保进行信息采集,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数据的传输。其次,企业的能耗监测管理机构不健全,很多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对节能监测的投入不足,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计量、管理知识,不能合理的利用监测数据。再次,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能耗监测的基础设备,很多耗能设备均没有按照规定配备计量表,不能满足能耗管理的工作。

三.中国企业能源消费绿色发展趋势

(一)消费总量呈上升态势,企业能源消费趋向集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上升,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8.4亿吨标准煤左右,增长率为2.3%,能源消费增速有所降低,比2013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二)煤炭生产和消费将走向低碳化

2015年5月5日能源局对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目标:到2017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更加完整的自主技术和装备体系。

(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蚕食企业对煤炭需求量

据中国国电集团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3年该企业的清洁可再生装机总量达3067万千瓦,比重达25%,同比增加2.5%。据2014年中国大唐集团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在该公司的电源结构中,2014年风电和水电占比为23.93%,比2012年同比上升0.49个百分点。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清洁能源装机由2008年的1211万千瓦上升为2013年的3066万千瓦,消费比重由的26.3%提升至34.2%(7)。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采用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蚕食企业对煤炭的需求量。

四.提高中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一)向企业征收能源税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企业对能源的需求仍在快速增加,为了达到经济发展、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我国政府应向企业征收环境税或者能源消费税,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进行征税。通过税收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以督促企业节能减排。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准,向企业征收能源税。

(二)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费监督管理

首先要遏制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从增量上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限制审批高耗能项目。其次,要重点对新投产或刚刚恢复生产的高耗能企业和有新高耗能项目的企业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对高耗能企业制定节能标准,有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该类企业进行节能监察,积极指导和帮助这类企业做好能源计量、搞好能源核算和分级定额考核以及能源平衡测试等方面的工作,使企业在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达到科学化管理能源审计,切实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三)推进煤化工产业化进程

煤化工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煤化工正处于由焦炭、半焦、电石等构成的传统煤化工向以煤制乙二醇、煤液化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转型。传统煤化工存在着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等问题,煤化工的升级转化势在必行。

(四)因地制宜地推广节能技术

钢铁行业应推进锅炉的脱硫、脱硝改造,对燃煤锅炉进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产机组替代或者淘汰,大力推广干法熄焦、高炉炉顶余压发电等新技术。有色金属行业,电解铝应积极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铜熔炼采用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技术,铅熔炼采用富氧底吹技术,锌冶炼采用湿法冶炼技术。化工行业需推广离子膜烧碱生产等新技术,充分利用煤层气资源作为民用燃料及化工资源。建材行业企业应积极使用变频改造、余热发电等先进节能技术,建设水泥余热发电装置,充分利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作原材料来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五)完善企业内部能耗监测管理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的重要性。能耗的监测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为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应当力所能及的配备能耗监测计量设备,并建立配套的网络系统,实现科学计量和监测。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要建立节能责任制度、节能统计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制定分阶段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要强化基础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降耗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切实提高节能降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剑敏,田鸿雁.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2,04:44-46.

[2] 代铭玉.国内外新能源利用现状[J].绿色科技,2011,08:61-64.

[3] 侯留月.煤炭能源企业经济的绿色发展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63-64.

[4] 李雷鸣,马小龙.我国能源消费演进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中外能源,2013,06:5-10.

[5] 刘洪丽.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强化企业能源消耗管理[J].天津经济,2010,(8):72-74.

[6] 卢文刚,刘鸿燕. 完善我国能源政策的对策[J]. 经济纵横,2013,02:56-59.

[7]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 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环境绩效与节能减排潜力[J]. 经济管理,2010,10:1-9.

[8] 王韶华.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9] 王世文.中国煤炭消费、生产的现状与挑战[J].经济问题,2011,11:38-41.

[10]许红星.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中外能源,2010,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