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创业培训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培训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业培训管理办法

第1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

(一)大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结合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团省、市委有关活动安排,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规模适度、重在本质”的原则,开展好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二)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育全区广大青少年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全面深化“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力争实现“有读本、进校园、到现场、重实践、搞活动“的目标。

二、发挥团员青年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生力军作用

(一)全力推进“助力三年大变样”工作

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等传媒平台展示宣教活动成果。继续发挥团组织优势资源,广泛开展“助力大变样,青春靓裕华”及“小手拉大手,红领巾与城市共成长”等活动。

(二)进一步加强志愿者工作

打牢组织基础,深化活动项目,创新工作品牌,不断完善全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在保质保量完成辖区8%应急志愿者人员数量和人员结构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培训管理、协调联动等机制建设,提升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着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一)加强青年创业就业意识培训

在全区举办“激扬青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青年创业大讲堂”,帮助青年增长知识、转变观念、拓展渠道、增强自信。

(二)加大对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扶持力度

结合本区实际,依据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管理办法,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实施,着力扶持辖区农村青年创业。

四、不断巩固和完善团的自身建设

本文来源:文秘站  (一)大力推进基层团建创新

深化党建带团建,积极争取区委组织部支持,适时召开“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建立基层团建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工作及街道共青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

(二)大力加强团干部培训和作风建设工作

按照分级培训、分类实施的原则,继续以全区基层团干部、村官、少先队辅导员为重点,开展培训工作。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在全区团干部中开展“大调研”、“面对面”活动,切实抓好团干部作风建设。

五、做好区委、区政府,团省、市委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2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jhai23”为你整理了这篇人力社保局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区审计局的《审计报告》(临委审办报〔2020〕5号)收悉后,我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委会,对照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研究整改措施,并制定《整改方案》,将整改任务逐项逐条分解到相关科室及下属单位。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整改的总体情况

审计报告要求我局整改的主要问题共有10个,已完成整改10个,整改完成率100%。

二、问题整改的具体情况

(一)基金使用管理方面

1.关于“部分人员死亡后仍领取养老待遇”和“养老待遇重复发放”的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根据临审决〔2020〕3号的审计建议,加强稽核人员力量,全面依规开展对审计中发现问题人员的追讨,已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所有追讨程序。截至8月底,已追回应追回的72.8%,尚未追回部分因追讨对象均为死亡人员,其家属确实经济困难无力一次性偿还,但已知晓关于死亡多领待遇的情况并签署承诺书,明确承诺一旦有相应经济能力后一定偿还(追讨结果已另行书面反馈)。

(二)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方面

1.关于“委托运营企业存在占用园区资源现象”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制定出台《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临安)管理办法》,明确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对大创园管理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入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入园流程、创业企业管理以及第三方运营机构监管等内容。二是完善监管考核机制。制定出台《区大学生创业园管理考核办法》,每月对园区进行巡查,根据第三方运营商月报表,绘制园区平面图,一一对应核查,及时掌握了解园区项目情况和运营情况,每季度定期走访企业,且不定期对园区企业进行抽查。

2.关于“大创园日常监管存在漏洞”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组织人员全面核查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出现的问题,落实专人加强园区管理,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加大对第三方运营机构运营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企业入园联审和园区运营监管力度,对入园申报材料实行纸质和电子版双重存档,建立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审制度,指定专人对已成立的企业进行信用、税务审核。三是对4家不符合入园规定的企业下发整改通知书,目前已全部清退出园,并及时追缴违规享受政策期间的所有费用,现已全部追回资金。

(三)政策执行管理方面

1.关于“重大项目决策履行不严谨”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修订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安排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进行细化和明确。二是规范会前议题征集和准备工作,严格执行党委会工作程序,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研究决策制度,涉及人财物及重大决策等事项全部纳入党委会研究范围,充分听取和交流班子成员内部意见,认真执行集体分工负责制。三是专门指定人员负责局党委会议、局长办公会议的会议记录、纪要整理以及归档等工作。

2.关于“政府采购政策执行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已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和有关规定,从政采云系统中或询价比价等方式规范采购。

(四)人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

1.关于“超标准补助活动经费”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分管领导对就业培训科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警示谈话,并对各类技能竞赛活动补贴是否超标进行全面排查,未发现其他超标核拨补贴情况;二是在就业培训科内部加强各类培训补贴政策的学习,强调政策刚性和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做到经费开支有章可循、有理可据。三是及时退回超标准补助款,已协调餐饮协会退回并上缴至财政专户。

2.关于“个别专项资金实施办法不够严谨”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出台《临安区打造人才高地若干意见》及相关细则,明确大学生申报创业项目资助的信用状况以“信用杭州”平台查询结果为准;二是出台《关于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实施意见的通知》及相关细则,明确园内房租政策为“免费使用100平米内办公场地和园内公共设施,期限不超过3年”,并于入园前书面告知超过100平米部分以市场价计算支付。

3.关于“个别补助项目审核程序执行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贯彻落实《杭州市临安区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实施办法(试行)》(临人社发﹝2018﹞50号),与区财政局做好联合初审工作;二是严格执行《临安区打造人才高地若干意见》有关规定,按照审批流程严格审查申报对象及资格条件,同时明确专人审查各申报企业的信用状况。

(五)财务管理方面

1.关于“培训场租费打入个人账户进行支付”问题

整改情况:已完成。

一是抽派局财务人员对技工学校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出台局《财务及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系统财务管理,指导下属单位规范使用财政资金;二是进一步规范技工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制定出台《杭州市临安区技工学校社会培训管理办法》,按照政府定点采购有关规定,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校外培训场地,培训实施由专人监督、核查,场地租赁费以财务转账方式进行支付。

三、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

审计提出的4条建议均已采纳。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进一步修订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内部控制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各类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集体研究年度预算、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加强政策制度学习和制度执行监督,明确科室和下属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执行第一责任人,发挥制度控制作用,同时对相关业务工作人员、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熟悉制度内容,实现业务工作与财务工作相衔接,有力地推进制度规范执行。二是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制定出台《财务及资产管理制度》,印制下发《财务制度汇编》,明确资金使用、财务结算以及报销审批流程等。强化财务监督和业务指导,通过举行财务法规知识培训班等形式,深化财务人员专业知识,防范财务风险。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纪委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巡查,完善巡查内容和方式,增强巡查工作的实效。三是进一步规范大创园管理。制定出台《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临安)管理办法》,细化管理职责、入园流程、创业企业管理等内容,加强第三方运营机构的监督管理,充分整合园区资源提高使用率。对现有大创园运营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估,提升运营和绩效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加大监管和整改力度,拓展就业空间,推动双创升级,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四是进一步增强资金使用效益。认真谋划和科学编制部门项目预算,梳理对所有补助项目的政策依据及流程,进一步完善补助项目评审办法,确保补助项目评比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实施项目经费绩效目标管理和跟踪监控管理,发挥资金最大使用效益。同时,树立项目资金管理责任意识,资金使用要严格按照财政规定和审批程序,保障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第3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一、工作目标

全年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3900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800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50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提升培训2600人(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提升就业2080人)。

重点做好五个精品项目培训:农民大学生80名,农民中专生80名,农业领军人才200名,中高级特色技工500名,师傅50名。

二、工作措施

1、完善培训机制:一是继续实施第三方监管。加强与宏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严格规范培训管理和资金管理,抓好开班前、开班中、开班后三大重点环节的审核、监管和核查工作,从实结算、定期结算资金,跟踪资金落实到位。加大对定点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力度,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正常化运作。二是继续探索完善创新试点项目培训工作“一项目一策”制度。在去年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申报主体,规范申报和审批工作程序。年初由乡镇、部门结合我县社会发展实际,筛选符合“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意愿”的培训项目,按照《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县农培主管部门提出培训办班申请。县农培主管部门根据申请报告和实施方案,组织咨询小组按照公正、实效的原则,择优确定培训项目,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经物价部门审核后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并进行公示,同时加强项目监管。

2、明确培训重点:一是突出农业领军人才培训。按照《市2013—2015年农业领军人才培训计划》要求,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家乐经营户主”等七大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创新“学历+技能”培养模式,对有愿望提升学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纳入农民大、中专学历培养计划。二是抓好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和农民转移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农业技能提升培训,重点结合农业特色产业“三化”示范村和农业“两区”创建,着重培训以优质安全高效生态为核心的农业先进适用生产技术,使受训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科技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要从过去“推动初次转移就业”转向“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实现“体力型”向“技能型”、“低技能”向“高技能”、“学徒型”向“师傅型”等“三大转型”,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劳动技能提高的需求,培养具有技能专长的中高级技工,增强就业稳定性,提升就业竞争力。三是优化培训项目。深化“项目化、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基地化”等“五化”培训,全面推广“项目化”。结合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适度调整原定35个培训项目,保留高技能、高就业率的培训项目并增加培训计划数。继续将县妇联组织的“月嫂”培训项目列入“一项目一策”试点培训,择优确定楚门镇组织的“网络营销员”培训和沙门镇组织的“加工中心操作工”培训两个项目列入今年创新试点项目。

3、新建培训平台。鼓励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学,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联手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一是按照“省建农民大学、市建农民学院、县建农民学校”的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平台的规划建设新要求,整合我县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积极筹建“县农民学校”。二是创建农业领军人才创业实训基地。对照市农业领军人才创业实训基地创建标准,择优挑选我县具有优秀创业实绩、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或农家乐特色村(点)进行培育,为我县农业领军人才搭建创业实训平台。

第4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摘 要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对职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全面分析了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教育培训的理念创新、培训管理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创新、培训评估机制创新的思路,对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具有很好借鉴。

关键词 电力 教育培训 创新

引言:电力企业是人才密集的企业,高度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多年来的培训实践,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探索培训新的手段,以提高实效。但是,电力企业目前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企业改革发挥在那干的需要,亟待解决和创新。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教育培训的思路。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职工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职工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吸引与稳定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职工培训教育决不是什么软指标,而应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现代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才相对密集的电力企业,更是需要通过加强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打造出一流的员工队伍,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对此,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本人就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创新工作谈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电力企业是人才密集的企业,历来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多年来的培训实践,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员工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主要有:技术等级培训、岗位培训、岗位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岗前职业教育、员工的学历继续教育等,通过多种的培训方式,对提高电力员工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几年来,我公司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手段抓好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一是抓好规章制度的建设,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已建立了《技术培训管理标准》《新职工培训管理标准》《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标准》等多项管理制度,为做好培训工作打下基础;二是实施《生产部门员工岗位浮动晋级管理办法》,为了调动生产岗位人员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培养一支精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岗位工资浮动竞争机制的引入,劳动报酬的提高,促进员工中掀起主动学习的热潮,员工技术技能水平明显得到提升,可有效且有力地推进了员工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让员工对自已的实力有更全面的认识。能看到自已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有力促进了公司安全生产,从而可改善和调动员工工作动力,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更趋协调,可以说岗位工资浮动办法的实施,可极大提升了员工对企业的认知感、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为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建功立业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创业、立业氛围;三是积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对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针对员工岗位技能比较缺乏的现状,下达了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生产部门每月开展一个主题的技术讲座,低岗位的员工确定一名师傅带领,每月做一道技术考问,每季进行一次事故预想,每季度进行一次业务考试、技能考试,并且利用厂家代表驻厂的机会,请他们进行现场讲解、指导,公司还不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今年公司司制定了《内训师管理办法》,并聘用了一批公司级内训师,丰富了公司培训资源,发挥员工传、邦、带的积级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整体业务和技术水平,为公司新一轮创业和创一流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规范组织他们学习、考试,促使职工发奋学习业务,立足岗位成才;四是开展学历教育,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素质偏低问题,至目前为止,本科毕业35人、专科毕业63人;五是开展持证上岗培训,抓好电焊、起重等特殊工种及岗位取证培训,生产人员持证达100%;六是抓好职称评审和技能鉴定工作,今年1人评上高级技师,8人评上技师,1人评上高级工,今年8人参评中级职称,3人参评高级职称,目前,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3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达18人、高级工达32人。公司的员工队伍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从建厂初期对灯泡贯流式机组的不熟悉,到今天成为省内灯泡贯流式机组的“行家”,并拥有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检修队伍。

二、当前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现象

当前,整个社会存在重学历和轻技能的不良风气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首先,企业招聘人才多以学历为主要指标,使员工片面追求高学历;其次,企业上岗资格条件也以学历、职称等为主要准入标准,忽视了对实际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尽管多数企业认为应当加强或保持技工人才应有的地位,但实际上企业尚未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风气。

(二)员工存在“重外部培训、轻内部培训”现象

员工重外部培训轻内部培训,甚至有的员工不愿参加岗位的取证培训,认为多取证就是要多干活,因此,普遍存在员工对培训工作积极不高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是,目前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员工的收入还没有与贡献挂钩,员工的退出渠道不畅通,员工没有岗位竞争压力,甚至有的员工还存在着“多干活多扣钱”的不正确思想,培训与待遇一体化的机制尚未建立等。

(三)培训内容、形式与实际生产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仍然仅限于针对相关电力法规、文件通报和电力知识技能的书面式培训。有的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形式主义,例如在培训活动中,只把有关资料泛泛地读一遍,再编造一些发言记录了之;有的单位在培训考试中作弊成风,显然,多年一贯制的形式内容和形式教条的培训方式已变得苍白无力,而且在现场操作中难以生成有机的联系。从而使得教育培训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相互割裂,因此,职工对这样的教育培训感到枯燥、单调、厌倦,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提高的作用。

(四)培训定位不准,缺乏相应的针对性

职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面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业务基础的不同,接受相同的教育培训之后其熟悉接受能力也不相同。由于电力企业在具体工作中总是由班组几人或十几人分组工作,少数职工的素质低下将对整个班组工作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培训中,要考虑因人施教的特点,采取灵活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策略。

(五)企业教育培训的方法过于单一、陈旧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传统企业教育培训主要是以说服、教育、训练、灌输为主的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它强调以个人为核心的强制性教育,以单纯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很少能够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缺乏对企业教育培训的需求诊断、教育培训的个性化模式的探索、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估等重点环节的控制,缺乏企业培训深层次的发展的动力。

三、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的创新思路

(一)教育培训的理念创新

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电力工业的发展,要更新观念,首先,应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要以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员工的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设计,开展全员素质提升培训,实现公司人才资源的升级和转型,使职工培训成为连续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培训,促进了培训的跨越式发展,要以“双赢”的眼光看待培训,企业通过开展培训,促进企业的发展,员工通过培训,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应该变被动接受教育和培训为主动接受教育和培训,使员工白发、自愿地学习,树立起“我要学习”的观念。其次,要以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看待培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智力的坚强支撑。而人才的培养,开发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战略工程,我们的职工培训必须有前瞻性、超前性、连续性和不断渐进性,员工素质的提高不可能“毕其功一役”,决不能一次培训完成,企业职工 “终身培训”,是职工不断“充电”、不断自我完善和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唯有如此,职工培训才能真正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实现。

(二)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电力企业探索新的培训机制,才能适应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将员工的培训与待遇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员工培训同干部提拔、岗位竞聘等选人、用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员工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管理上,推行教育培训积分管理,即对员工的培训进行量化管理,员工参加厂内培训、外出学习、兼职授课、、成果获奖,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国家统一考试、职称考试等,可获得一定的学分,每个员工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学分,将员工的培训学分与部门、个人的评先树评优挂钩,与个人的岗位晋升挂钩,使员工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激发员工自觉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

一方面应结合电力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实际,充实培训教材的内容,认真开展多层次培训个性化德培训,包括这几年集团公司开展的工商管理培训、中层干部管理培训、班组长培训等,班组针对个人知识差异的专项培训;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要一改过去主要以专业知识培训为主的单一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企业、企业对员工、员工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严格,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仅仅满足于基本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已远远不够,企业应加强对员工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

(四)教育培训的方式创新

一方面,努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要保证职工教育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就必须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热情与爱好。因此,简单、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就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方式的多变与新奇。例如:开展典型案例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对案例的讲解、分析、讨论也可以集体观看录像资料,还可以请有关人员做现场报告或有组织地深入事故现场实地参观,又如:省公司这两年中层干部培训中采用了“拓展训练”教育培训模式,学员在亲身实践、全身心投入之中,亲身感悟体验到培训的意义、意图和培训效果,从而以最佳效果完美实现培训的目标,还有反事故演习等,都能取得很好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开发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中,我们就可以开发与使用各种计算机事故预想与仿真处理系统,进行事故演练培训与技术讲解,以逼真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效果,还可与现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职工防范事故、处理事故的能力,为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架起一座理性的桥梁。从而真正实现我们教育培训的目的。

第5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1.1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制定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单是建设场地、购置设备等硬件那么简单,更复杂、更系统的是“软件”的建设,即实训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设计和制定。首先要明确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然后是各项制度的制定,主要包括实训基地经费投入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其他保障制度等;最后是实训基地的质量监控制度。实训基地成功运行后,还面临进一步提质改造的任务,力争国家级项目或跟知名企业合作的任务,这就需要形成一个质量监控制度,不断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再改革其弊端,使其能够长期有效发挥良好的作用。

1.2合理配置资源

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性的,设备更新维护、新基地建设、师资引进等多个环节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没有合理持续的资金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很容易成为“枯岛”,实训教学会受到影响。但是目前各地方院校实训基地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一旦政策变动,资金来源断裂,则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各实训基地的外部融资能力较弱,很多企业虽然想跟高校合作,投入资金,但是由于高校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缺乏灵活性,打消了企业的想法。最后,学校缺少资金的合理分配和监管,各地方高校虽然有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缺少民主的监管,也缺乏透明的资金公开制度,这使得很多实训老师付出的努力很难得到相应的报酬,教师积极性不高。当前不少学者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陈玉华[5]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分为学校主导型、筑巢引凤型、校企共建型、优势互补型、多元共建型和选择互补型。沈华锦、蒋喜峰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有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院校联建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等。不管哪一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都应多方筹措资金,通过政府申请、社会资金、企业投资等方式保证基地资金的投入。学校在经费使用上要向实训基地倾斜,充分保证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经费投入。在政策上要向教学一线倾斜,在二次分配、福利发放、评优评先、外派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专业教师。资金保障是维系基地长效运行的前提,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建设保障制度。

(1)多方筹集资金,建立稳健的资金投入制度。首先,地方院校应建立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每年用于实训基地资金的合理比例,并由相应的学院领导担任负责人,建立实训基地经费筹措制度,落实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管理问题。再者,学院和有关系部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拓宽筹措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渠道,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企业支持、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多方面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最后,要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2)切实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建立激励制度。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硬件”建设外,还包括改善教师待遇、奖励学生创新等“软件”方面。如果指导学生的实训老师没有教学积极性,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那么实训基地只是没有活力的“摆设”。因此,要建立实训教师的待遇制度,并设立师资引进、师资教学教育奖励资金,使人才“进得来,安得下,用得上”。另外,学校还要设置项目培育经费和奖学金,激发有潜力的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工程实践学习和研究工作,奖励有突出成果的学生和教师。

1.3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加强校企合作、引聘人才、培养教师骨干”的原则,通过“内部培养、同行交流、企业引进”等方式,学校要构建实训基地教师交流双向机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基地教师能力考核办法,加强兼职教师和基地骨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严格骨干教师考核评价,建立实训教学监控体系,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团队,实现实训课堂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

(1)建立企业师资和学校师资双向交流制度。一方面学校提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技术专家到学院任教。制度上要架设一座交流的桥梁,加强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建设,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训质量,实现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能专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动。

(2)健全企业来校工作的兼职教师的选聘、考核制度。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学院兼职教师引进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根据实训项目需要,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校内实训基地现场指导,使学生掌握过硬的生产操作技能,并在考核项目中明确奖惩制度。

(3)教师进企业学习培训的制度。我们制定《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实习培训管理办法》,特别对青年教师建立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到企业培训激励机制,鼓励指导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创造条件,引导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参与企业创新项目;对于在企业表现优秀的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进修和科研立项等方面实行优先政策。

2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实证

南华大学地处湖南二线城市衡阳市,是典型的地方院校,与沿海高校相比没有地域优势,但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特色,在卓越工程人才方面成绩显著,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以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学院于2009年设立了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实验班,2012年成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并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完善了校内实训课程体系,实行“2+1+1”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原有教学管理体制建设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组织保障体系,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保持基地的高效运行,初步探索形成一套适合地方高校校内实训基地精细化管理体系,保障了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通过回访企业(如北京联信永益、佛山青松科技等)得知,由于零培训直接上岗,且综合素质过硬,企业对毕业生非常满意,并纷纷表示希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结语

第6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机械技术开发公司“双爱双评”活动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机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零部件、家电钣金件、模具等产品为主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是国内著名汽车、家电制造厂商的定点配套生产商。

公司自2000年创建以来,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贯彻“紧盯市场、苦练内功、创造优势、促进发展”的企业方针,不断发展壮大。从创业之初员工不足30人、资产不足20万元、销售收入仅30多万元的小企业,现在已发展成为员工600余人、资产45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150亩、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2005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初具规模的中型企业。2005年底,公司利税将达到800万元。

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公司主要领导有很好的经营理念,即不仅将客户当作重要资源,同时也将员工当作重要资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处处以员工的利益为重。办企业为社会、为员工。

公司虽为个人创立所有,但不搞家族式管理,所有中高层管理干部全部来自于社会招聘,其中很多人来自于著名大企业。公司依法建立了工会组织,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2004年4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总工会发出“在全市新建企业开展“双爱双评”活动的意见”一文,我公司工会负责人立即向总经理作了汇报,得到了总经理的重视和支持。工会牵头,成立了工会主席为组长、总经办主任为副组长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爱双评”活动领导小组,并且制订了活动计划,作出了人员和时间上的安排。

二、由于企业作为汽车整车生产商的配套供应商,必须执行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强调员工素质,因而公司十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2003年12月就起用了面积约 120 平方米的培训教室,2004年5月专门购置了电视、VCD机、投影仪、实物影象仪、笔记本电脑等教学器材,用于开展教学活动。公司制订了《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引导、鼓励和规范职工围绕生产、工作实际,学知识学技术练技能。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配合生产经营需要做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做好新员工入职教育培训,在介绍公司发展概况的同时,向新员工传达公司一贯倡导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以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理解人、关心人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增强新员工以公司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二是根据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在岗员工的培训,其中包括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等。2004年共组织各类培训70期,受训人次计4461人次。通过培训和人力资源激励政策,公司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敢闯敢拼的员工队伍。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正在进行国际汽车行业通用标准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质量体系标准的实施,将迅速提高公司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与国际汽车行业接轨。

公司因地制宜地开展职工文化体育、宣传教育活动。

2005年8月,公司开展职工拔河比赛活动,各单位纷纷组队参加,报名踊跃。比赛场面热火朝天。9月中秋节前夕,公司举办了“中兴庆中秋、天涯共此时”专题文艺演出,各单位参演人员各显风采,动感十足的青春迪士科舞蹈、唯妙唯俏的明星模仿秀、清新活泼的三人表演唱、温婉细腻的少数民族舞蹈、自编自导幽默风趣的小品、气势恢弘的集体大合唱以及回顾公司艰辛创业历史的配乐诗朗诵引来员工一阵阵掌声和喝彩。活动的精彩图片和报道也分别张贴在公司宣传橱窗和公司网站上。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

三、围绕企业快速发展和基础制度建设,2005年8月公司开展了全员参加的编写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活动。人人联系自己所在的岗位要求和从事的工作,编写岗位职责或专项管理制度,共收到稿件约500篇。公司对岗位职责文稿和管理制度文稿进行了评选,并给予前三等奖获得者共12名员工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公司组织办公室参考员工的文稿,修订了部分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此项活动培育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人人关心企业的发展,处处注重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的良好局面。

2005年9月公司开展了冲压工和钳工技术比赛,并对优胜者进行了表彰。钳工技术比赛的第一名青年工人陈远参加了市万名青工技术大比武,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公司广播站及时报道,给予宣传表彰;公司网站也登载了报导。职工技术比武活动,调动了职工学技术增技能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 

公司建立了总经理信箱,随时接受员工的投诉、意见和建议。总经理办公室还有专人接受员工的来访。公司每年开展两次员工满意度调查,下发调查表,征集员工对企业重大决策、管理制度、管理干部、生产与质量管理以及员工生活福利待遇的意见。

通过上述举措,企业上下密切联系,同心同德,共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克服困难。为抢抓市场机遇,在每一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从工程技术人员到生产工人,一个个废寝忘食,有的甚至在生产和工作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昼夜。

第7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30.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于农业。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活动、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决定着家庭收入的增减。随着流域治理的深入开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布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水节地保护生态的现实,迫切需要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以技术和素质来促进收入增长。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素质转型成为了核心。为此,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培训、提高素质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全面规划,总体部署。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体制问题,针对农民的培训资源渠道分散,部门分割,多头实施,整体推进效果不佳。为使农民培训形成合力,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县上下形成共识,一定要走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办法,建立农民培训新体系的路子,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对资源整合的领导。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并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在高层次决策中研究农民培训资源整合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掌握了解各部门、各行业农民培训资源情况,形成等一手调查资料,提出整合资源的指导意见,并通过学习、观摩、个别谈话等方式,统一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思想,提高认识,从面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二是制订培训资源整合的办法。县上在摸清各项农民培训资源的情况后,分类疏理,统一安排,制订了《县农民及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整合实施意见》。主要整合的农民培训资源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扶贫开发中用于科技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农业综合开发中用于科技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本级财政安排的农民培训等方面的项目。

整合遵循的原则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各做一道菜,共拼一桌席”的机制。在资金的使用中,管培分离,专户、专帐、专人管理,按资金原渠道管理要求进行报帐,并建立项目实施的申报、批准、公示制度,加强资金使用前审核、使用中监控、使用后检查,跟踪问效,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是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使整合的各项涉农培训资源有效发挥作用,县委、政府决定搭建统一的平台,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依托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实行校校联合,教学力量、实习基地、教学设施等资源共享共用,同时根据办学培训特色和要求,又各自相对独立,分别管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成了以劳动力输转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以农民科技知识增强为目标的科普培训,以造就农村创业带头人为目标的科技骨干及农民技术员培训,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乡村干部及专业人员培训等四大培训体系。目前,县上共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投资99.2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2个,学员食堂1个,学员宿舍8间,并配置全套床、桌、被、褥、洗等生活设施;购置图书5000册,设立图书室1个。

四是创新开发新型培训资源。在整合项目培训资源,新建农民培训学校的基础上,县上立足实际,着眼于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开发新的培训资源。实施了编一份《新农村资讯》报刊,建一个手机短信平台,开一部农技咨询电话,办一期《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设一处科技超市,配一台科技直通车,出一套系列科技光盘,组织一支科技赶大集服务队伍等“八个一”农民培训活动。《新农村资讯》每月刊出三期,免费发放全县5.8万农户,主要登载农民需要的产销信息、致富典型、农业科技、三农政策等;手机短信随季节农时编发,农技热线有专家轮流值班座堂,随时接受农民的电话询问;《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周周更新播出,专家讲解;科技超市集纳各类农业科技成果,供农民学习观摩、选择购买;科技直通车携专家、装检测设备、带放映设施,是农民随叫随到的110;安排专人在地头、田间、禽舍、农家拍摄整理各类种、养、加方面符合实际的科技致富碟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直观形象地教育农民;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牧、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开展赶大集活动,散发资料,进行现场咨询。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形象化农民培训。

五是完善乡村社培训网络。县以下的农民培训基地比较薄弱,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农村培训体系建设,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整合新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体育、畜牧科技、民政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资金,扶持乡村两级农民培训的阵地建设。全县18个乡镇,249个村均挂牌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并已建成十多处以乡村级农民培训学校为标志的村民活动中心,配套了多媒体放映设备、农民书屋,开通了远程信息网络。同时探索把培训阵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确定了日光温室、暖棚养殖、节水种植等为主的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县上成立了农民技术员评聘领导小组,通过本人申请、乡村推荐、领导小组考聘、政府聘任、公开公示后,使大多数的村有了自己的农民技术员。初步形成了县有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乡有农技报务站,村有培训学校及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民培训网络。

二、广泛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县劳动力构成中高中以上文体程度的比例为22.7%,平均受教育年限8.9年,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全县新型农民人才不到0.82%,农村主要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结构不尽合理,加大培训力度势成必然。

一是建立农民培训首席专家制度。县上成立了由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组长,副高以上职称专业人员11人组成的农民培训专家组,指导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确定培训内容;乡镇由科技副乡(镇)长担任农民培训首席专家,负责落实县上下达的培训项目和本乡镇农民技术培训;村上由村农民技术员担任村农民培训首席技术员,专门负责本村的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带动村社科技示范推广种好样板田、示范田。

二是制定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联系实际,制订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远景规划》,出台了2009年至2013年《县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县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县妇女培训实施方案》等培训规划,并分目标,分阶段,分年度有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在规划实施中,结合实际确定了节水增收种植技术、节水高效养殖技术、农民创业技能技术、农民市场经营知识等三十多项培训内容。

三是创新农民培训的方式。针对农民需求和项目实施要求,在集中培训、技术轮训、观摩培训、邀请专家培训等常规培训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实效,创新了培训的方法。其一是进行菜单式培训,制订了《县设施农业菜单式培训管理办法》,为发展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示范户每户发给培训券50元,分5元、3元、2元、1元四种面值,由农户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专家,技术人员有偿服务,合理取酬,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和科技人员参训授课的积极性,已发放培训券10万元,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其二是招标委托培训。制订了《县招标培训和委托培训管理办法》,探索市场化农民培训的途径,建立公开招标制度,向县内外有资质和条件的单位、个人进行招标和委托培训。其三是产业基地培训。,直接把农民组织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上“手把手”培训,并开展技能知识竞赛,提高培训实效。其四是现代大众媒体培训。利用远程信息网络、发送科技碟片、赠阅《新农村资讯》、收看《科技服务苑》电视节目、农民热线服务咨询、编发手机短信、科技大蓬车服务等手段,全方位覆盖,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其五是院地院企合作培训。选送乡村干部、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到大专院校学习,组织农民科技骨干到外地企业务工,借以开阔视野,提高本领。全县每年有组织外出务工人员2万人,县乡村组织外出学习农民上千人。

四是聚合各类力量实施培训。为加强各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县上制订了《关于整合师资力量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实了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人员,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库,并有人事部门负责,计划每年招聘50名左右农业大专院校学生到基层乡站工作。对配备的村支部挂职书记、安排到村工作的大学生赋于其组织农民培训的职责,发挥各部门单位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有效利用行政资源,结合“新农村才保障工程”的实施,组织、宣传、统战、人事、教育、卫生、政法、司法、共青团、妇联、科协、党校等要从各方面培训农民。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科技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全县十多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乡村签订了产业基地建设协议,通过“订单农业”培训农民。在防沙治沙、生态节水,推进流域治理中引智引资,争取外援力量培训农民,已举办了多期治沙新技术、节水滴灌工程、大田农艺节水等专题培训班,参训农民3000多人次。

三、注重提高培训效果,培育新型农民典型

县是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温总理多次批示指示“决不能让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生态治理成为人民生存发展的首要选择,如何让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流域治理中,培训农民,改变观念,开辟多样化的节水增收渠道是重要途径,在培训中,提高培训的效果,放大培训效应,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是实现这种途径的基本捷径。同时也可减少培训资源的浪费,降低培训成本。

一是建立培训绩效考评体系。县委、县政府将各类培训纳入部门、乡镇工作责任考核,签订责任书,作为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在县乡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开展的课堂集中培训和其它专题培训中,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培训学员当场打分评价。据调查,《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累计播出236讲,收视农户达到4.58万户,点总农户数的85%,深得群众好评。全县有57名农民经过培训考试,被县政府聘为村级技术员,每年给予800-1500元的补助,他们高兴地称道“有了用武之地”。

二是以培训促进重点工作。石羊不可流域治理中,关井、压田、节水建棚、保护生态等工作,农民在认识上不统一,技术上难把握。通过培训,讲政策,讲法律,讲技术,统一了思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节水的必要性,并积极学习实践运用大田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措施,加快节水品种的改良,调整用水结构,布局节水作物,发展高新节水农业。全县粮经比例趋于合理,葵花、棉花、甘草等节水作物占到总播面积的60%,地膜覆盖、垄沟灌溉、小畦灌溉等大面积推广,湖区群众还探索使用了一膜两用免耕节水种植,面积达5万亩,管理节水、技术节水深入人心,水权改革后,刷卡取水成为了农村的新时尚。近两年,全县新建日光温室8000座,养殖暖棚7300座,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上亿方,呈现出总量下降,定额下调的好势头,生态治理、流域治理等涉及全县的重点工作良好推进。全县有200多农民技术骨干被推荐担任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人,发挥了领头带动作用。

三是造就了一批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县域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中,每年培训农民12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田秀才”。为推进日光温室产业建设,全县共举办县级技术培训班21期,乡级技术辅导班105期(次),现场操作培训195场(次),受训农民达35680人(次)。围绕美国红辣椒、洋葱、食葵、反季节甜瓜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举办示范培训班206期,培训农民50500人(次)。大坝六沟村农民在党支部书记高立文的带领下,系统学习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户均建棚一座,连片搭建的温室被作为全县的科技孵化园基地。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首批确定的30个示范村,每村40名基本学员,共计120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经过培训后,成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

四是增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经过培训后的农民,激发了生产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在谋划经济发展、致富一方中的作用加强,获得了群众的信赖。三雷镇中陶村支部书记李福荣组织成立金光高效农业合作社,实行日光温室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的好路子。劳动力转移培训使众多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增长了致富本领,每年走出,走出农田务工经营的农民达6.5万人(次),农民务工基地遍布大多数省份,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全县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4000人,农民成立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达到120家。走出沙乡的农民不仅挣回了票子,也带来了新的观念思想,农民领头创业兴办的中小企业达到上百家,更多农民自发迁居他乡致富,每年移民8000人。随着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经营水平有了显著进步,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成为了农村新风貌,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在农民、农村、农业生产中蔚然成风,方兴未艾。

四、开展劳动力资源整合、培训新型农民的启示

县在农民培训中,开展资源整合工作刚刚起步,体制和机制创新初具雏形,总结实践经验,主要启示是:

1、统一思想是基础。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资金捆绑,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和政策、项目管理、法规规定、审计监督等诸多问题,必须做好各部门单位的思想统一工作,解决认识问题,处理好条条块块管理的关系,争取上级的支持和理解。只有掌握项目资金的各部门领导配合,找准整合的政策依据,充分取得上上下下的肯定,才能做好,尤其是在项目的管理实施程序中,项目主体单位要明确责任,但不包办,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作为承办单位要接受指导监督,又不能自行其事,双方都要程序合法,资金合规,目标一致,质量一流,验收评审安全通过。

2、领导重视是关键。资源整合牵涉面广,不是仅一个负责人或部门能做到的事,所以要上管一层,由县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决策,并制订各项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约束。

3、建设平台是保障。整合的项目资金要统筹使用好,必须搭建统一的平台,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的创建,构成了一个平台载体,使得项目的实施有抓手,资金的管理有去处,宣传组织有方向,农民参训有依托,可解决县级以下谁也抓农民培训,而农民搞不清门道儿的问题。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即节约资金,又可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还可使各类培训手段灵活方便地发挥作用。

4、创新方式是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农村实际,所以要改变培训方式,寓教于乐,方便群众,自我选择,自主参与,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农民从“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始终把科技报务终端建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身边,体现在农民最需要的时机,潜移默化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5、结合实际是出路。培训资源的整合从项目申报开始就要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农民的需求,项目不准,实施难,操作难,验收难,整合难。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要从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做起,以典型引路。组织农民学习,尽可能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实践中,让他们手能感触,眼能看见,心才能开窍。培训时间、地点安排要方便群众;培训人数规划趋向于小型化;培训内容要结合项目、区域、产业;培训质量即要面向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又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8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方法探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员工的培训是指企业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以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贡献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培训以保证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工作任务,也保证员工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满足自我成才的需要,它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是企业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认识是:

1.培训是一种投资。培训是一项能获得更大产出的投资,并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对培训投入1美元,产出可达3美元。培训是一种投资给员工股权、福利,增加沟通、培训和成长的机会,这种趋势表明当今企业不仅是雇佣劳动的组织,而且是激励劳动者,使其劳动价值得以真正体现的场所。企业要和员工成为命运的共同体,必须对员工进行更大的培训投入。培训还是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不断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那种把企业培训视为消耗、负担,只注重对物的投入而忽视对人的投入,将使企业员工观念陈旧,素质下降。

2.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作用,围绕“人”来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培训作为开发与发展人力的基本手段,已突破其原来的纯教育意义,成为现代企业提升管理、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来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提升企业文化的水准,才能真正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不断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应变力,企业就将面临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危机。因此教育培训决不是什么软指标,而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现代企业的优劣成败,不仅仅体现于规模与利润,更重要的在于企业价值的不断升值;现代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资产的账面价格,更是一个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资产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管理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系。

3.培训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存在形态。它是企业所有成员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树,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这棵树的根。树能长多高,全看树根深不深。建立起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竞争、赢利,面临保值增值的课题,每一个职工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样面临保值增值的问题。如果企业不仅仅为员工支付劳动报酬,而且重视教育培训,为其提供个人升值的机会和发挥潜能的舞台,职工自然勤奋敬业、主动创造,为企业贡献出更大的价值,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双赢格局;并且,越是人才密集、人才竞争激烈的企业,越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形成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机制,通过教育培训工作实现职工与现代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之加快人才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企业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的领导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2、企业的培训没有与企业总体目标紧密结合,没有长远的规划。3、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设施有待完善。4、员工自我培训意识不强,培训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5、由于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繁重,工学矛盾比较突出。6、培训组织管理、以及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培训工作需采取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实践证明,领导重视和认同是做好培训工作前提和关键,企业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培训工作是否重视直接影响培训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培训工作能不能扎实开展,能不能取得成效,能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因此,要使企业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是企业领导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培训工作,并且要身先士卒积极参与提升自身技能与素质的培训,将员工培训和生产经营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切实做到“同布置、同要求、同检查、同考核”,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重视投入,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要根据年度员工培训计划和教育经费总额,编制年度员工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单位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从严控制,保证重点。进一步改善员工教育培训环境,添置教学设施,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实作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单位开展培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基层培训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可将年度部分培训费用进行合理分解,由各单位(部门)提出培训项目和费用预算,经审核后自主使用,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不断创新培训体制和方法

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加大全员培训力度。在教育职能运行机制上,把教育培训融入到各项工作中。通过培训学习,将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在培训成效保障机制上,教育培训要结合单位实际,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政策,对自愿参加与本职工作相关培训的员工,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即工厂投入一部分经费,员工承担一部分培训费,激励员工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员工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小愿望同企业目标大愿望协调起来,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前途统一起来,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

第9篇: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教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研究”(G2012A014)和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20134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完善合作育人机制,我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与方法,并于2012年开始试点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工作。两年来,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质量共同评价组织机构,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共同评价,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一、校企共同评价机构的建立

学校充分认识到社会评价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推行校企共同评价工作,组建了“政行企校”专家共同参与的学校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委员会,学校共同评价委员会由校领导,行业企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教务处、质量管理处、校企合作处、招生与就业处负责人共18人组成;并在评价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由教学学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群共同评价小组14个。评价机构成立以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对象或环节进行共同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校企共同评价体系建设

(一)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为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出台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章程》,组建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并建立了14个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

为了深化政行企校的合作,组织和推进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工作,学校出台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要教学文件共同论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制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双负责人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双方人才互聘及考核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产学合作工作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培养及员工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人才共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1、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各专业根据麦可思公司《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调研成果,深入开展专业剖析;带着问题和不足,开展专业社会调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划专业发展思路;各教学学院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邀请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楚天技能名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论证,全校5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论证课程标准。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专业为示范引领,率先启动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和论证工作。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论证和修订。目前已完成课程标准论证的专业有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

3、建立职业技能评价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学生职业技能评价标准,建立各专业的技能测试题库,在学生毕业前开展专业技能测试,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度和熟练程度。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毕业生专业核心技能测试工作。

(三)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推行由教务处检查员、质量管理处督导员、教学学院(部)教学视导员(兼职督导员)、教学学院(部)教务员、学生信息员、企业人员构建的“六员联动”教学质量多元监控机制,对日常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不断完善督导周考核、视导月报、教学信息月反馈制度,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个体的跟踪督导和督查整改,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校企共同评价的实践

(一)共建教学条件

1、校企联办专业学院,实现人才共育。依托建立的学校理事会和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改革学校的办学体制,在专业层面开办山河鲁班学院、黄冈东风汽车服务学院、法雅园林学院、神丹牧业学院、恒信会计学院、欧宝学院、国际软件学院等7个专业性学院,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在学校、专业群、专业三个层面合作办学育人的“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机制。通过理事会的组织和协调,引导“政行企校”各方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7个专业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实践条件,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订单教育,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了各具特色的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创新了合作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表1)

2、实施双带头人制,共建师资队伍。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学校通过设立专业双负责人制度,首批引进28位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同时,常年聘请26位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在校任教。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安排专任教师与其结对,组团队,引导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

专业教师积极利用暑期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实践效果,各单位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下企业锻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仅2013年学校就投入55.2万元支持208名教师参加了108个暑期企业锻炼项目,在职教师全年累计完成挂职锻炼时间8,291天,社会兼职10,261天。

3、完善实践条件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理念,坚持与企业共建、共管、共享。一是采取多种模式与企业共建基地。有的由学校提供场所,将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有的在企业建设教室和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将企业的生产场地变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场地;有的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融生产、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实体。二是坚持共同管理实践基地。每个基地都成立了由校企人员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校内基地由学校指派负责人,校外基地由企业指派责任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示范性基地评比活动。三是坚持基地资源共享,产学研并重。每个基地重视发挥其教学、生产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条件成熟的基地校企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通过共建、共管、共享和产学研并重,提高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共管教学过程。学校组织开发了教学质量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实习单位领导、兼职教师、专业群理事会专家等社会人士对学校教学工作,特别是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实时反馈行业企业专家、专业负责人、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建议。两年来,该平台共收集各类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信息4万余条。收集的信息由质量管理处定期分析和通报,并督促教学单位整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共培学生实践技能

1、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技能。学校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楚天技能名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生产、工作现场,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专业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竞赛中由企业专家出题目,现场验收竞技成果,现场点评学生职业能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勤练职业技能的良好学习风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训。实习前,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方案,选定实习企业方指导教师;实习中,校内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企业指导教师悉心指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巩固专业知识,磨炼意志品质,锻炼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实习结束前,企业方指导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鉴定和评价。通过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升华。

(四)共评教师职业能力。一是聘请企业专家联合开展近三年来新进、新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活动,2012年学校测评新进教师56人次,2013年学校测评新进教师43人次;二是开展首批教师“三证联认”、“六个一达标”工作。“三证联认”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合格证、专业实践能力合格证、企业工作经历合格证三证联合认证;“六个一达标”是指每位教师要密切联系一个企业、结交一个兼职教师朋友、深入一个专业建设、开发一门专业课程、每年做好一项研究、建好一个个人网站。各教学单位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开展教师的“三证联认”、“六个一达标”评定活动,2012年331名教师完成了“三证联认”,273名教师完成了“六个一达标”的认定工作;三是教师教学能力社会评价工作,是通过教学质量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来进行的。两年来,共有250余名行业企业专家、楚天技能名师、兼职教师对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五)共评学生职业技能

1、“三通一专”技能测试效果好。为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组织企业专家和骨干都师一起开展了“三通一专”能力测评工作,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进行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对各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借助第三方的考试系统来实施考核,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则每年度由学校组织一次集中抽考,由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出题和评定测试结果,整个过程实行教考分离、教评分离的方法进行。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对我校的学生能力、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表2)

2、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捷报频传。2012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1项,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获奖2,435人次;2013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获奖1,367人次,特别是学生参加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7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团队总分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

(六)共评就业质量。近三年来,学校评价委员会委托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每一届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了相应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经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研,我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853元,与全国骨干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811元基本持平;2012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比本校2011届(64%)高5个百分点,比全国骨干校2012届(63%)高6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吻合度为43%,与本校2011届(43%)持平,比全国骨干校2012届(41%)高2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1%,比全国骨干校同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高10%;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0%,比本校2011届(88%)高2个百分点,与全国骨干校2012届(90%)持平;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学生工作和生活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87%、80%、85%。

通过麦可思公司的调研报告,学校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势和不足。并积极组织各专业开展剖析工作,从职业定位、教育过程、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专业及学校声誉影响、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等方面入手总结成绩与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和整改办法。通过科学分析和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