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

家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第1篇:家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

摘要:本文试图从期待视野的视角下阐述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特点,受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群体, 而是一个能动的群体。当电视谈话节目符合观众既有的期待视野时, 就会使观众获得满足, 由此产生共鸣, 并引起好的收视效果;当它落后于观众既有的审美期待视野时, 观众就会产生失望抑或抵触心理。因此,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期待视野不仅会提升观众的思想情感, 同时会进一步拓展受众期待视野并提升节目的审美价值并且指导节目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期待视野;谈话节目;接受主体;受众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2

“期待视野”,是由德国美学家尧斯提出的,即在文学阅读之前及文学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既成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谈话交流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交流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 。

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运用到电视谈话节目中,即在电视谈话节目欣赏之前及电视谈话节目欣赏过程中,每一位观众作为独立存在的受众个体,由于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因此对该节目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视期待。接受主体在观赏谈话节目作品的时候, 不仅仅是接受者, 在某种意义上讲,受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是节目的创作者。没有受众, 谈话节目的存在就失去意义, 更无任何价值可言。如果我们从期待视野的角度下来审视它的审美特征, 会发现电视谈话节目有更多的研究空间。因此,电视谈话节目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期待视野”, 从而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视野”的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观众对节目话题的期待

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角色,整体是最高的存在。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观众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心理。中国观众非常注重自己的观念与社会观念的一致性,比较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收视行为上表现出从众的特性,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鲜明的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同性在电视谈话节目里主要表现在对话题的审美接受上,观众容易对大家谈论较多的话题、时政热点话题更感兴趣,更乐于和众人一起参与节目和评论节目。

话题,顾名思义就是谈话的中心,因此,话题的选择对于谈话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节目的可看性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诸多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充斥各个频道的今天,话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趣味的高低。另外,为了增强谈话节目的审美价值,不仅仅需要对话题进行选择和取舍,还需要合理的处理。对话题的恰当处理在某些时候甚至重于话题的选择,因为很多话题本身不具有褒贬的性质,不同的处理手段会使同一个话题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做好话题的选择与处理工作能确保节目的起伏、节奏,便于调动观众的审美情绪和接受兴趣。

1.话题的时效性

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时机,一定是要符合新近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为准的。从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来看,话题的时效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猎取最新社会动向的审美需求。一个优秀的具有时效性的话题选择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当下热点信息的渴望,甚至还将带动相关事件的宣传与发展走向。对好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一致性容易诗人们产生集体主义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如《今日说法》中传达的对法律公正的认同感,《时空连线》中对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关注可以使观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名族凝聚力。

2.话题设置的平民化角度

之所以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设置要从平民化角度出发,首先是因为,电视的大众传播形式最大可能地架起了观众与电视之间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 电视观众不再作为简单的受众而存在, 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中去并且间接的成为节目的创作者。其次,从目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平民化选材已成为是节目的主角;从谈话选题来看,百姓生活中的话题最多,而且天天都会有新话题;从收视率角度考量,平民百姓永远是电视观众的大多数。因此,平民化不仅意味着在题材选择上的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还要在审美情趣、审美价值标准上做到真正的“审美平民化”。讨论话题的过程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和观念,以走向到双向传播的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交流、互动之路。

二、观众对明星嘉宾的期待

随着电视媒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节目形式开始被受众所熟知。节目形式的丰富,不仅使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基于电视媒介这个巨大的平台,造就出大量影视、歌曲、体育等各领域明星。人们对明星的期待,沉醉与痴迷恰巧为电视谈话节目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因此,邀请明星作为谈话嘉宾就成为时下谈话节目夺取受众关注的主要手段。

(一).受众的情感映射

受众对电视谈话节目欣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恋与陶醉的过程,它唤起的,不仅是受众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遐想。所以,明星的万众瞩目的形象成为人们种种欲望和情绪的象征,受众崇拜明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于自我理想的外化表现、自我情绪的宣泄、自我趣味的肯定。因此,观众在收看明星参加的谈话的节目时,对于明星所表现出的情绪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即将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自然的带到正在谈论的话题中去,将自己脑海中的某种情绪映射到所喜爱或关注的明星身上。这些明星正是他们心中某种美好形象的化身,或者是他们自己不能做到的、希望借助于明星来表达的某些观念的“传声筒”。也就是说,从收看角度分析,谈话节目的意义更主要的在于它体现出了受众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对于受众造成的某种虚幻却又是十分亲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明星走下神坛,倾诉心声

以明星为主题的谈话节目,明星本身就是节目最大的亮点。在广大受众的心里,明星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的层次,他们拥有近乎完美的公众形象、炉火纯青的专业素养、娇好的容貌等等。因此,受众对明星的关注程度不仅局限在屏幕前的一面,更多的是在明星走下神坛,作为个体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地方,以及他们成名前后的心路历程。节目通过选择观众喜爱的明星与观众交流,引发了观众的追溯往事的复杂情感,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参与,并因此产生了心理互动的情感呼应,使受众获得了求知、求美、解惑与共鸣的精神满足。

(三).观众对明星故事的强烈探知欲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科学统计和研究得出结论:每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都做过明星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但在现实中,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不同,绝大多数人不会实现这个梦想,或在半路就放弃这一梦想,可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始终会留有一份“明星情结”。因此,崇拜明星,对明星成名故事的强烈探知欲,就成为人们关注谈话节目的心理原因。在收看节目时,观众常常会对明星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成为明星的,他们有什么样的趣事。观众渴望通过收看节目了解到明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秘密,更注重明星在叙述中的过程和细节以及故事的真实性和真诚感。比如《鲁豫有约》在访问孙红雷的一期节目里,孙红雷讲述自己大专毕业后找到工作时突然激动的落泪,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动容,铁汉孙红雷不经意间表现出柔情的一面不但打动了观众的心,更带来节目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

三、观众对主持人的期待

中国传统观念中重含蓄、和谐,不喜张扬的心态是中国老百姓虽有“出声”的欲望却被禁鼓起来,因此,受众在欣赏谈话节目时内心的想法以及情绪就寄托在了主持人的身上。对主持人在节目中一言一行的期待,成为受众对节目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

1.主持人的“主角”表演

一档审美价值高且具有审美的参与性的谈话节目,要有一位具有主角意识的主持人,在整个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倾听之余还要像一家之主一样拥有招待“客人”的能力。“客人”显得腼腆的时候,“主人”要不惜面子甚至表演节目来主动承担起调动全场情绪的作用;“客人”不愿说话时,“主人”能够察言观色,马上侃侃而谈从而消除尴尬的局面。那么,主持人如何发挥、如何表现、如何在谈话过程中灵光一现使谈话更加好看也是驱使观众长期收看这类栏目的审美期待之一。

2.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

电视谈话节目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人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必需做到对应相关主题,让不同意见的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意见可以清楚的表达,时刻掌握谈话进程和谈话节奏。现场驾驭能力强的主持人不仅可以巧妙地把握住整个节目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节目的美学价值。例如《艺术人生》访问著名表演艺术家葛存壮时,朱军为了还原葛存壮几十年前的艺术形象,拿着鬼子帽想让他戴上,葛存壮并不希望戴,说“过去我戴这帽子,是角色需要。在那个年代,那样残忍的大屠杀太多了,今天,难道我们还嫌少吗? 如果节目需要,我还是戴上吧。”朱军马上回答“不,不戴了,不需要。”并鞠了一躬说“葛老师,我为自己刚才的提议向您道歉”。这样机智的应对不仅化解了葛老师的尴尬、赢得了满场观众的掌声,同时还唤醒了受众的审美意识。

3.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节目整体风格的代言

电视谈话节目的风格,就是编导在节目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档优秀的谈话节目必定需要鲜明的谈话风格,而这种谈话风格的确定就需要主持人来帮助实现。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节目整体风格的代言,一位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主持人与具有同类风格的节目配合,将起到1+1>2的效果。像朱军的主持,朴实无华,成熟稳重,成就了《艺术人生》的大家风范;鲁豫的沉静淡定、睿智、清新并善于倾听的主持风格,得体演绎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的宗旨。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生命,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自然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和发展势态。目前,社会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以超强的发展速率在前进,我们面临的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的心态、观众的喜好包括审美水平都会在很短时间里不断的变化。因此,对于谈话节目来说,初创时的定位和设计在一段时间过后一定会出现暂时不适应时势的现象,此时编导应用海纳百川的态度学习新事物应对新问题,勇于接受现实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节目的审美价值。同样,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谈话节目,就要提倡它在创作时应尽可能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 不要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 脱离大众的审美品位,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提升大众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电视明谈话节目拥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更为长久的艺术寿命。

注释:

[1] 朱羽君、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黑格尔《美学》第1 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4. 朱立元《接受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5. 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