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arry out performance audit of fixed assets for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audit of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audit attributes of commercial banks' fixed assets performance audit, designs the specific audit ideas and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fixed assets;performance 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19-02

0 引言

近年来,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必须改善资源配置、推动转型调整、提高资产收益,从而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盈利能力。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来看,固定资产占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较大部分。做好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效益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同时也是健全科学决策、降低合规风险、防范损失浪费的内在需求,能够体现审计工作在推动管理方式变革、增加企业核心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目标与内容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收集审计证据,在固定资产项目真实、合规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固定资产项目的经济、效率、效果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审查投资决策、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交决策层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是涵盖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综合目标审计。

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出纳及安防机具和其他固定资产等五大类。按照管理事项的阶段,可以将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分为: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和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下面将对其具体审计思路进行探讨。

2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的重点

2.1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事项类别确定审计重点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事项主要包括:网点建设项目、县级支行及以上基建项目、设备机具投资、信息化项目等类别。在开展投资绩效审计时,应选择资金投入大、对银行发展影响大、决策层及高管层重点关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确定审计关注点时,应根据各类投资事项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各有侧重。

①网点建设项目。审计时重点关注建设管理情况和投资效益情况。建设管理情况主要涉及审批手续完备性、资金使用合规性、造价控制、工程工期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投资效益情况主要包括项目选址和功能定位的合理性,以及后续业务发展是否实现项目预期目标,投资的经济效益情况等方面。

②县级支行及以上基建项目。重点关注建设管理情况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对实际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

③设备机具投资。重点关注设备机具采购流程合规性、资金使用规范性和配置调拨合理性等方面。对于银行自助设备,还可以根据交易替代率、投入产出比、可靠运行率、客户满意度、设备资源分布等进行投资效益综合分析。

④信息化项目。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包括用户流程与内控设计、业务处理效率、安全防护能力、用户满意度等。

2.2 围绕固定资产投资关键环节确定审计内容。

参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围绕内控制度、决策立项、资金筹集与分配、资金使用、投资效益评价等关键环节。

①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检查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管理流程和投资标准是否清晰合理,管理单位和部门责任制是否明确,是否制定了投资项目资金使用、造价控制、项目跟踪反馈和绩效考评制度,投资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投资项目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监督行为。它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因其投资金额较大、使用周期较长、投资主体和受关注程度高,所以适时地加强对其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不够广,审计力度不够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审计机关能够进行审计的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经审计的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比重还相当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基建、审计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手中,审计的监督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审计机关受人员、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投资建设项目全部加以审计。

(二)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不能提前介入

审计的提前介入是指审计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参与项目投资全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项目建设决策和程序的合法性、科学性,又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目前我们的投资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主要发挥监督作用,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尤其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

(三)现有审计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审计机关目前具备财务知识的人员比较多,具备工程、计算机、法律知识的人员比较少,而既具备工程知识又具备财务、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则少之又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审计机关平时没有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第二,审计专业难以吸引工程造价师等专业人才加入审计人员队伍。

(四)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侧重于微观层面,有时单纯“就项目审项目”

审计着眼于查处单个问题的多,不善于通过对微观审计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搞好建设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措施。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审计内容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重点,没有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效益审计、全过程审计扩展的意识,也没有树立“跳出审计谈经济,围绕经济搞审计”的观念。第二,由于投资领域的市场动作、建设管理尚不规范,发现和披露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仍然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第三,由于建设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消耗大等特点,且其投入产出是分阶段一次性完成的,因此对建设项目的审计要根据项目建设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

二、对策

(一)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配备充足、合格的审计人员是审计机关有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基本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日趋智能化,审计人员的单一财会型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精通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法律、经济、工程技术、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因此,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将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可以采取如下途径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人才的外部引进,即适当增加编制,用于引进审计机关所亟须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人才的内部培养,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自学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第三,系统内部的人才整合,即上级审计机关对于享有审计权限而又人手不够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可以委托或者授权下级审计机关来办理;第四,建立外部人才网络,即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中介、咨询机构中的技术专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必要时可以聘请他们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第五,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近几年违法乱纪现象较严重,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要使审计人员树立坚守的政治信念,加强廉政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二)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

目前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审计任务。加快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迫在眉睫,必须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在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测试,以分析测试结果作为拟定审计计划、实施审查、作出审计结论、表达审计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投资绩效审计过渡

自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我国投资审计主要是以工程管理、财务收支为主体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效益审计为主,促进提高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改革和转轨时期,按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一般规律,这个时期的建筑市场管理、经济秩序都比较混乱,容易发生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因此,我国投资审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以查错防弊为主要任务,是从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

(四)从事后审计逐步向全面参与、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

审计人员作为项目管理的监督部门,应将投资控制视为已任,主动全方位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之中,除定期参加工程例会,收集情况外,在各相应阶段,如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各阶段,也应广泛参与获得信息。唯有把审计关口前移,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午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J].审计研究,1996.

[2] 林长彬,蒋君丽.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效益审计方向研究[J].当代审计,2003.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军工固定资产;财务管理;项目管理

在经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变革的基础。军工固定资产投资为军事装备研制生产与军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实行全过程责任制,随着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出台,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财务管理作为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如何按程序操作,全面精准反映项目状况,为项目管理提供财务依据方面,尤为重要。

一、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整体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现代财务管理具有以下功能: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监督控制。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如同血液,是生存之本。对于军工产业来说也是如此,做好资金管理才能保证军工固定投资项目的顺利运营。做好成本控制,是保证军工固定投资项目顺利完成的基本。军工固定投资项目涉及的金额相对较大,且关乎国本,财务层面的监督控制亦必不可少。加强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不仅是保证投资项目的资金安全与合理利用,也是我国军工产业现代化规范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

(一)财务预算控制是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

评估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属于前期工作,是项目初期筹备阶段的重点工作。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年度预算工作是在对项目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年度对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绩效目标等进行细化。科工计〔2016〕737号《国防科技工业改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军工投资项目年度预算分配方案一般分为首批预算和代编预算。其中,首批预算安排的中央政府预算资金总量按规定不得低于年度预算控制数的75%。年度预算分配方案编制的程序如下:

1.国防科工局于每年6月中旬部署下一年度军工投资项目预算编制工作;

2.项目主管单位于6月25日前向国防科工局申报下一年度预算需求, 9月中旬申报下一年度首批预算需求;

3.国防科工局根据财政部下达的年度预算控制数,审核平衡汇总编制下一年度首批预算分配方案;

4.项目主管单位于当年4月下旬申报第二批预算需求,国防科工局审核平衡汇总编制代编预算分配方案。

做好军工投资项目年度预算工作,按制订的计划节点完成各类投资,有序支付各种款项,能够实时监控项目总投资,做到不超预算,不挤占成本。

(二)财务监督控制是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避免财务风险的必要环节

军工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项目管理实行全过程责任制,两者均是降低项目财务风险的基础,也是财务监督控制的前提。科工计〔2016〕737号《国防科技工业改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主管单位上报国防科工局审批,项目初步设计由项目主管单位上报国防科工局审批或备案。在日常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按照批准的投资概算等文件组织项目实施,杜绝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建设目标、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的行为。因客观原因确需调增政府投资概算的,应在原批准概算基本完成后按程序报国防科工局审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及控制制度。通过各项财务管控措施,尽量减少资金、人力的浪费,确保项目资金,尤其是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防止投资失败。

(三)财务决算审计是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的关键

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局最新出台的科工计〔2016〕737号《国防科技工业改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军工投资项目竣工后,项目单位按照规定时限和要求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国防科工局组织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计。国家对于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计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财务安全与合法,维护财务权益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二、如何做好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工作

加强思想建设,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关乎国本,其财务管理不仅关系到资金安全及成本核算规范准确,更是投资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及时发挥效用的关键。财务工作者应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

(一)熟悉相关国家规定,杜绝经验主义。军工产业因其特殊性,国家管控相对严格,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规定。在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规定不清楚、条款模糊的情况。财务人员作为从业者,应主动熟记相关规定条款,依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万不可以“老经验”、“老规定”的心态对待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体系,严格按批准的项目专款专用,不得自行改变内容和资金使用范围。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要按照相关规定规范管理项目资金,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款计划及规定的资金支付方式支付资金,从严控制资金垫付行为,资金归垫必须符合财库(2011)173号《财政部关于深化军工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通知》的规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要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要规范项目核算管理,实行专项核算。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工作体系,责任到人,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管好每一项投资内容,做好每一笔账。

(三)各类投资项目需明确理清,账目真实清晰。依据财建[2003]724号文解释,每个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项目涉及的投资科目,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它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包含种类较多,涉及资金较大。其中,对于统筹建筑面积的分摊,原则上以工程总造价为基础,按照项目应分摊面积比例分摊工程成本。对项目中有特定用途、特殊结构或者指定为某项目服务的工程内容中,则单独计算工程造价,直接计入该项目成本,其余部分按照面积比例进行分摊。设备投资中,自制非标设备应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单独核算有关成本。自制非标设备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及其他直接支出等。不得计入日常经营管理产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也不得计取利润。待摊投资是按项目概算发生的,按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其费用多而杂,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招投标费、借款利息等。其中的建设单位管理费是指建设单位从筹建之日起至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之日止发生的管理性质开支,包含的业务招待费支出不得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项目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应冲减建设工程成本。

(四)保证工作时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因投资项目的特殊性,相关数据可能只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效力,并且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因此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保证工作的时效性。根据财办建[2008]91号《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的通知》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审核审批。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常涉及的财务内容相对复杂,耗时较长,明确工作时长即明确了账务时效。财务工作人员应积极提高工作效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三、结语

随着军工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也随之逐步走向标准化。财务管理作为军工固定投资项目管理中基础的一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但随着相关法规规范的出台及审计监督力度的加强,财务管理水平正快速提高。在发展势头迅猛的新时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更好实施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为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和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 互用性; 跨部门协同; 项目代码系统; 证照共享系统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1-0051-05

一、“协同性”政府改革与电子政务

“协同性”是当今公共管理的核心命题,它源于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的转变。[1] 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推行的行政改革是以强调效率和政府回退为核心,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涌现出的新的改革趋向则将注意力又转回了公共部门本身,“人们关注的焦点又开始从效率转向政治回应性”。[2] 以英国“协同政府”(joint-up government)、“整体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的改革为先导,新的改革强调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力图“超越以往只关注以功能导向的预算、目标、激励、机构管理和责任机制方面的改革”,[3]30 它的内容可以包括“中央行政部门不同政策领域之间日益增加的横向协作、部委与其机构之间的内部纵向协作以及地方机构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进行的协作”;[4]83 它的目的是“整合相互独立的各种组织以实现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5] 追求包括在政策制定、机构内部和机构之间、财政预算以及信息系统上的整合,以此打造以包容性(inclusive)和整合性(integrated)为特征的“整体政府”。[3]30 这场以强调“协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他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日益显现。[4]83

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引发了学界对于协同和合作问题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不断有学者对政策整合、部门合作等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同“协同”(Joint-up),“整体”(Holistic)相类似的一系列表述,如“跨部门合作”(Cross-agency Collaboration)、水平化(Horizontal)、伙伴关系(Partnerships)、一站式窗口(One Stop Window)、网络管理(Network Management)以及交叉议题(Cross-issues)、政策整合(Policy Integration)等,旨在解决由部门分割、职能划分带来的政策、服务碎片化的问题。[6] 这种“协同性”政府改革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协同性”指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各个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是超出了政府本身而涵盖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等多元化现代组织形态的一种协同;而狭义的“协同性”则仅限于政府本身而言,指的是政府内部各个部门或者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之间形成的一种跨部门协同。本文所要研究的电子政务中的跨部门协同,主要是基于狭义的“协同性”概念。下文所列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活动就是一种政府内部各个部门所共同完成的一种行政事务。

在推动政府部门协同办公、增进政府整体性方面,政府事务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政府内部跨部门信息、资源与业务的整合和共享,为实现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为实现构建一种整体的政府管理范式和公共服务递送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现方式。[7] 电子政务(e-Government)作为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模式,能够对内打破行政主体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壁垒,实现信息无缝隙快速传播,对外消除行政主体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终结行政主体的信息垄断地位,使得多元化的行政治理模式取代单一制行政管理模式成为现实。[8] 它的实质是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以及政府工作流程的电子化,超越信息、资源和事务分割,形成一种协同、高效的政府运作模式。[9] 可以说,电子政务的技术属性决定了它天然地对增进政务协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实际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与资源的无缝隙快速传播,必须先使得各个机构所使用的系统和应用技术在标准和规范上达成一致,而这就涉及到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问题。

二、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

所谓互用性(interoperability),指的是不同的系统和组织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工作(即互操作)的能力,因此又被翻译为协同工作能力、互操作性等。在技术层面,互用性指的是两个软件实体之间交换功能和可解释数据的能力,它包括四个必要条件:通信、请求生成、数据格式和语义(communications, request generation, data format and semantics)。[10] 由于信息或数据的共享是任何整体、协作的系统和组织的先决条件,互用性在组织层面可被定义为“能够交换信息并且相互使用被交换信息的能力”。[11]

在Layne和Lee提出的著名的四阶段发展模型中,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与纵向及横向整合相关,而在系统整合背后的更深层次,部门间的协同与互操作是本质核心,[12]这使得互用性一直以来都是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Luis Guijarro指出,互用性的含义包括组织互用性、语义互用性、技术互用性三个层面。组织互用性涉及组织各个部门交换信息的协同性,以及为达到这种协同性的组织内部结构和过程;语义互用性指的是确保交换信息的准确内涵能够被其他接收者准确理解的能力;技术互用性则是包括公开接口、数据整合、交互服务等多个技术领域。[13]Hans J.Scholl& Ralf Klischewski以“需要-期待”理论(needs-and-wants theory)为基础将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分为治理、经济、组织、信息技术四个层面,指出了电子政务互用性所存在的约束和挑战,并试图提出一个关于互用性的研究框架。[14] Gottschalk在2009年提出互用性成熟度模型,将互用性分为计算机互用性、流程互用性、知识互用性、价值互用性和目标互用性五个层次。[15]

在实践层面,美国政府于1999年率先提出联邦组织架构(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EA),并试图从绩效、服务到业务、数据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协同的架构,[16]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构建了相关架构体系。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出版的《电子政府互用架构(第11.0版)》中,将电子政府互用架构定义为“提高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电脑系统的互用性,促进政府推行以顾客为本位的综合式公共服务的策略”;[17]1并将其功能阐释为“界定了一套规格,用以促进政府各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的整合性。综合有关标准于同一架构下,可让系统管理及开发人员有一个单一的参考依据,以参详推行电子政府服务时须依从的互用标准”。[17]1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就开始关注信息化,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2002年中办、国办下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17号文件),正式将“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确立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随后,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及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涉及到电子政务的相关内容。[18] 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确实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财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比如政府域名网站、政务呼叫中心等。然而,由于前期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缺乏对互用性和部门协同的认识,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出现了诸如“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出现了严重的阻塞。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国家已经开始了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标准化的建设工作。[19] 笔者试图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网上行政审批为例,来说明电子政务中的互用性对于实现政府跨部门协同,进而阐释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水平的重要意义。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工作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项目,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涉及范围广泛,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每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于特定的制度遗产和发展路径,财政刺激计划在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些宏观调控的贯彻执行是通过投资项目的审批来完成的。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手段,政府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政府行政审批工作的重要内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有着区别于其他事项行政审批的内在特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牵涉到的管理部门多,其行政审批工作信息量大、程序复杂、周期较长。[20]

以通过土地公开交易市场取得土地开发权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办理流程为例:

1. 项目单位应在土地公开交易市场通过公开交易的方式取得土地开发权,并获得由国土部门核发的土地成交确认书。在这之后,项目单位可以同时办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方案、初步设计及用地的相关手续。其中立项相关手续包括办理建设项目核准或备案、环境影响评价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及初步设计相关手续包括设计方案的招标,规划部门在设计方案招投标过程中的备案监管或咨询服务,同时将监管结果或咨询服务意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抄送公安交通、市政管理、消防、人防、体育、水务等部门;用地相关手续包括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许可等。此后,项目单位需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相关手续,涉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年度投资计划。接下来,项目单位需要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相关手续,包括移伐树木许可、占路许可、掘路许可、移植古树名木许可等。[21]

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具有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多种事项要素,而不同的事项要素的行政审批权限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是一个多部门参与的行政管理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就至少涉及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建委、规划局、国土局等多个委办局。而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审批信息是繁多而复杂的,既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内容、项目分类这样的项目信息,也包括申报、受理、审批、送达等业务事项审批信息。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周期较长。一个项目从提出项目建议到办理项目立项、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土地预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到最后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需要持续一段较长的周期,有的项目仅立项审批的时间就不止一年。

(3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身工程内容复杂、程序繁琐、周期跨度较大等特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内容调整及设计变更频繁。根据相关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立项后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相关项目内容,比如建设规模、投资额、项目功能等等。然而,由于项目单位面对的是审批权限分散的政府各个部门,而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的监管机制,致使针对项目的后续实施和管理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手段。这不仅影响到立项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直接关系到政府对于项目在立项之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行政审批所存在的这些特点,使得审批过程中如下几方面的改善尤为重要。项目涉及要素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职责分工不同,这就必须推进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程度(见表1)。例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所涉及的不同部门之间审批信息的关联程度很高,某一部门的审批信息可能是另一些部门审批的前提和依据,这就凸显了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2. 由于审批周期较长,能否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行政效率就成了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审批周期较长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实施宏观调控职能时容易出现调控效果的滞后,而行政审批效率的提升将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改善。

3. 亟需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动态监管,而全过程动态监管的前提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处于“重建设、轻管理、少论证”的状况。这一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决策水平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项目的事后控制和监督作用的发挥。全过程动态监管可以解决诸如投资失控、建设周期和质量难以保证、投资效益难以按预期有效发挥、甚至滋生腐败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言,行政审批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优化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质量和办事效率。作为政府事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网上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手段。所谓网上审批,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申请、审核、决定、监管等项目审批过程的手段、方法以及流程进行改造和整合,以达到创新工作流程、降低项目审批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的目标。[22] 网上行政审批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审批材料电子化、审批流程电子化流转、审批信息共享、审批事项跟踪办理等多个功能模块。[23] 本文仅以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作为阐述网上行政审批建设的切入点,试图具体地探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网上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问题。

所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即赋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某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识别标识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管理系统,则是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项目代码赋码、代码信息管理等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代码应用主要包括赋码和用码两方面工作。首先,发展改革部门、经济信息化部门、建设部门应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阶段对项目进行赋码。赋码单位指定人员在收件时录入前置环节审批的批准文件号,确保前置环节审批事项信息与项目关联,赋码相关信息通过数据交换系统或手工录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其次,对于已赋码项目,各相关单位在审批完成后在本单位出具的,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主要环节、节点上的批准文件或意见函等文本上统一打印项目代码识别的二维条码信息。通过赋码与用码工作,同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不同部门的审批信息都关联在唯一的代码中。通过代码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项目信息以及业务事项审批信息都可以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网上行政审批信息的互用性,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管的改善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证照是行政机关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颁发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件。证照在政府部门间和社会中有广泛的共享应用,工商执照、身份证、建设项目立项批复都是证照。而所谓数字证照,就是指采用数据电文(包括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形式存储管理的行政许可证件。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与纸质证照发放同步的数字证照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纸质证照与数字证照的同步发放、在线查询、联机校验、联机交换等功能,从而在网络上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审批证照类与文件类审批结果的跨部门共享交换和有效性查验。数字证照系统由一个注册服务中心、一套数据交换系统和若干个服务节点、业务集成接口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注册、分布部署、分布管理、全网通行”的部署原则,形成一套数字证照服务网络。其中数字证照注册服务中心负责对全网的服务节点进行注册管理、运行监控、牵头制定全网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数字证照服务节点部署在各委办局,由一个数字证照节点服务子系统和一个基础证照库组成,用于管理证照数据及信息共享应用;业务集成接口是数字证照节点服务子系统和各部门原业务系统的衔接集成接口,负责生成基础证照库的内容。这一数字证照系统可实现证照数据查询的基础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其他服务,例如数据比对、数据回填和数据交换服务等。

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程序复杂,所产生的审批信息量较大。以行政审批当中涉及的证照为例,一个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就会涉及诸如规划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种类繁多的证照。通过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可以将所有的电子证照类文件进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查验,并利用项目代码系统串联和整合某一项目的所有审批信息,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对于项目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三)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如何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关键点在各个部门之间能否共享审批相关信息,而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作为突破口可以很好地提升相关信息的互用性,促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监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即项目信息和业务事项审批信息。其中项目信息是描述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特征的相关信息,如项目名称、项目代码、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内容、项目分类、项目类型等。而业务事项审批信息则是反映一个业务事项在各进驻单位进行申报及审批情况的相关信息集合,由各进驻单位在业务事项审批过程中产生,主要包括申报信息、受理信息、审批信息、审批结果信息、送达信息等。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某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识别标识码,项目代码可以将项目审批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项目信息及业务事项审批信息进行有效的串联,从而方便信息的查找、管理和监察。与代码系统相配合,数字证照系统可以在实现各部门证照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提高审批信息档案化和集约化管理,从而服务于联合审批和证后监管。具体而言,项目代码、证照共享系统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有效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的互用性与跨部门协同能力。

1. 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信息的标准化和有序化,提高审批部门之间信息通信的互用性。随着各行政部门网上审批的深入,审批信息管理已经实现电子化,但由于各部门审批结果存储缺乏标准,致使部门间信息交换仍多为纸制文件,没有实现纸制文件和电子文件共同发挥作用,阻碍了电子政务效能的发挥。通过建立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对于审批结果信息引入档案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审批结果向数字证照的转化,保障数据的齐全、完整、真实和长期有效,解决数据质量问题。而项目代码系统则通过赋予项目的标识码将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信息串联和整合在一起,使得繁杂的项目信息和审批信息有序可查,极大地方便了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监察。

2. 在实现信息互用性的基础上,推动行政审批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政府行政许可的重点是“审”和“批”。“审”主要是行政相对人提交的材料或行政文书的真实性,“批”主要是在“审”的基础上根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做出科学的决定。而“审”和“批”都是在项目相关信息标准化且能够获得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的。通过项目代码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各级政府行政审批部门可在线查询发证机关的证照数据库,快速掌握某一个项目的前置审批结果信息,并可根据该信息启动后期工作,为“怎么审”和“该不该批”这两个重要环节提供有效的应用支撑,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在并联审批的过程中,部门之间对于前置审批结果信息的及时而准确的掌握是启动后续审批工作的前提,这时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就显得十分重要。

3. 在实现信息互用与共享的基础上,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后监管所需的跨部门协同。为了维护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政府部门在市场监管中,需要检查企业和个人取得资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需要准确获得审批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通过项目代码和数字证照服务系统,监察部门可以通过代码跟踪查询某一项目的所有项目信息和审批信息,实现跨部门审批结果的批量分类共享,为提高政府对于市场监管的质量、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政府事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政府的跨部门协同,但其前提是电子政务中互用性的实现。本文试图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网上行政审批为例来说明互用性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直接触及各部门的核心职能和业务,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程序复杂、周期较长。基于这一内在特点,审批部门之间的信息互用性便成了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关键点,而项目代码系统和证照共享系统作为突破口,可以从加快审批信息标准化与有序化、推动协同办公与项目监管等方面,整体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能。对于这一具体领域的网上行政审批改革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子政务建设是如何改善政府管理活动的。

参考文献:

[1]〔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5.

[3]陈铮.“合作政府”:英国行政改革的新走向[J].东南学术,

2002,(5):30.

[4]〔挪威〕Tom Christensen, Per Laegreid,后新公共管理——作

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J].张丽娜,袁何俊,译.中国行政管

理, 2006,(9):83.

[5]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J].中国行政

管理,2004,(5):58.

[6]刘伟.西方政府改革运动实践模式演变的回溯分析——基于

新公共管理运动演进视角的考察[J].理论与现代化,2008,(1):20.

[7]蔡立辉.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问题与对策[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3):29-30.

[8]熊宇.电子政务:多元化治理视角下行政管理的新模式[J].四

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5):11.

[9]毕建新、朱淑媛.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J].现代情报,

2004,(4):13.

[10]T.J.Mowbray, R.Zahavi, The essential CORBA, John Wiley &

Sons, 1995.[J]// Luis Guijarro.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n eGov-

ernment initiatives.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2009,

(31): 174.

[11]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uncil Direc-

tive 91/250/EEC of 14 May 1991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Z]. 1991.

[12]Karen Layne, Jungwoo Lee. 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 E-Gov-

ernment: A Four Stage Mode.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1, 18(2): 122-136.[J]//张楠,孟庆国,郭讯华.电子政务研

究回顾1999-2009:基于SSCI文献的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

2010,(00):158.

[13]Luis Guijarro.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n eGovernment initia-

tives[J].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2009,(31):178.

[14]Hans J. Scholl, Ralf Klischewski. E-Government Integra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Fram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7,(30):889-920.

[15]Gottschalk P. Maturity levels for interoperability in digital gov-

ernment[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9, 26(1):

75-81.

[16]CIOC,Feder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ouncil. Federal ente-

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Z].version 1.1.(1999-09-01).

[17]Office of the Government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The HKS-

ARG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version 11.0(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EB/OL].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gcio.gov.hk.(2012-12):1-1.

[18]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

研究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5):127.

[19]贺炜,刑春晓,杨吉江.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

程——英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分析[J].电子政务,2006,(4):6.

[20]《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审计案例研究》课题组.固定资产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

实证研究[J]. 财务与金融, 2010,(4):21.

[21]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程

序的通知(京政发[2005]15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市编办等部门关于梳理和规范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

流程意见(试行)的通知(京政办发[2006]40号)[EB/OL].北京

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指南(2007-06)[2013-10-25].http://

/gb/manageArticle.do?method=mainLi-

st&catalogCode=100045001.2007-06.

[22]张千帆,殷程亮.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5,

(24):48.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运营管理;使用效率;清理机制

1引言

制造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较大,而且使用期限较长,细分的各项组成结构复杂,相应的管理部门涉及较多,若未能有效管理,将形成购建管控缺乏严谨,运营管理无序滞后,造成资产闲置,不仅浪费企业资金,影响企业现金流,而且额外增加企业成本,加重企业经营负担,最终拖累企业生产经营。反之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战略投资时机恰当,购建管控健全,运营管理规范有序,不仅确保资产安全完整,而且还能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达到合理预期,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增强战略投资信心,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定基础。

2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投资缺乏严谨的可行性分析

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因为缺乏对市场长期的充分调查,当市场需求超过其产能时,容易形成对市场长期乐观的形势判断,未通过严谨的可行性分析,以快速将产品占领市场为主要目的,更关注企业做大,而不是做强,从而放宽标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同时,投资后又缺乏反馈机制,未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后评价体系,或者虽建立,但评价分析质量不高,未能引起企业重视,未纳入考评体系,流于形式,最终也未能给企业在后续投资时作为可行性分析借鉴,无法达到管控成效。

2.2固定资产运营管理不规范,资产利用效率低下

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涉及分类细项较多,运营管理流程复杂全面,涉及投资立项,购建审批、资金付款、涉税筹划、风险管控、资产监督、审计监察、处置交易等相关运营流程,而牵涉对应的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监督部门职责容易混淆,引起职责不清,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无法有效规范固定资产运营管理,给后续固定资产低效使用埋下不利伏笔。此外,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重投入、轻运营,精益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控意识不强,对应考核评价不充分,仅以产量、质量、废品率等管理考核绩效,未对固定资产闲置、开机率、生产效率进行统筹评价,容易形成资产利用效率低下,最终造成资产无效使用,不仅增加企业成本,而且影响客户交期,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

2.3固定资产管理信息不对称,未形成定期清理机制

制造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未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管理部门资产信息与财务部门入账信息不对称,计量的单位、资产的名称等,因购建或者日后的维护更新替换过程中,未能及时规范,均是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此外,未按期进行固定资产的清理,无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资产,也无法及时采取应对举措,使闲置的问题资产无法最大化利用,或虽进行固定资产清理,但清理的流程不严谨,未经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审议,未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最大化地发挥,无法减少甚至防止固定资产损失。

3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论证

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需符合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并形成一系列严谨的投资论证程序,首先依据公司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及项目前期论证情况编制下年度投资计划,包括续建续投项目投资计划和新项目投资计划,提交相关职能部门,如战略部、财务部等进行初步审核,对初审通过的计划,再提交至年度投审会进行二次审核,投审会审议通过后,最终报公司权力机构审批;其次经审批同意的投资计划,按单项管理纳入立项可行性研究流程,由项目提出单位负责编写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表及项目技术自评表等,报告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背景与必要性、市场状况及客户与竞争对手分析、项目的方案、比较及建议、投资概算及资金安排、未来五年销售预测、未来五年财务指标表;最后将具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资料经专业评审、投审会审议、权力机构审批,以项目批文形式下发后方可实施购建。以上严谨的投资论证只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开始,在后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还需建立与完善投资后评价程序,设立评价维度与指标,包括销售收入、经营利润、投资后回报等,将投资后固定资产实际业绩指标与立项可行性研究时预期指标进行对标管理,形成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对策分析、选择举措、解决问题、持续改善的良性闭环管理,为后续投资提供可行性分析借鉴,达到管控成效。

3.2规范固定资产运营管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规范生产运营的固定资产,首先需统一区分固定资产类别,按固定资产的具体特性列入房屋建筑、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电子设备、其他资产大类,不同的类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管理。其次从制度层面明确固定资产各部门的职责,按照专业化统一管理的原则,规定各类资产的统一实物管理部门,并由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共同管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负责进行资产档案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为固定资产制作标签、铭牌等标识,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包括固定资产办理调拨、出售、出租、闲置处理、报废的审查、鉴定、报批和发起清理工作及后续的记录、留档、跟踪,直到最终实物灭失等。资产使用部门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规范化使用、保管和日常维护,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完好、清洁、和安全使用。财务部按照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进行固定资产各项账务处理,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涉及资产产权变更、地理位置移动、价值流转等相关业务的审核。最后通过标杆管理工具,将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各项运营指标,如开机率、生产效率、资产利用率、投入产出率等,与内外部标杆对标,并纳入考评体系引导,发现不足加以改进,形成比学赶超的精益管理意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3.3统一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建立定期清理机制

建立信息辅助系统,是统一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将各项固定资产信息统一规范在辅助系统中,各涉及部门在系统中赋予不同的权限,管理固定资产日常各项操作,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各项信息及使用状况,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管理不善。此外,制造企业需建立与完善资产定期清理机制,在每个年度,均需组织全公司范围内资产定期清理,由财务部负责监督,并对超过使用期限、无使用价值或其他特殊原因需处置的资产,及时通报并跟进处理,如同资产投入,资产闲置与退出也需一系列严谨的论证程序,需明确闲置资产的定义及审批,对已停用1年以上,且不需再用的,或者是已被新购置具有同类用途资产替代的资产定义为闲置,由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对资产申请报停,经财务部审核,报权力机构批准后方可执行。规范闲置资产的日常管理,资产报停后,由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封存,视情况可由实物管理部门保管或放置使用部门保管,使闲置的问题资产最大化减少损失。资产的退出处置,需成立资产处置小组,由企业负责人任组长,技术、采购、财务等相关部门参加,固定资产处置前,必须经实物管理部门鉴定,由实物管理部门填具《固定资产处置申请表》,并由财务部核实价值和其他监管问题,审批程序履行完成后才能予以相应资产的处置,如涉及相应资产实物的拆卸、移动,发票的开具、产权的过户等均需在审批手续完成后进行,减少甚至防止固定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1]贾彬.关于企业资产管理控制细节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9):138-139.

[2]余从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纳税,2018(3):130.

[3]祁连山.企业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6):128-129.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69-02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各种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在高校的资产存量中,固定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2009年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6号)颁布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国有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1],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范围、管理要求和监督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这个办法的颁布,显示了国家对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的重视。高校固定资产是国家所有、学校占有和使用的一种国有公共财产[2],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必须遵循《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建设,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实施内部审计监督是学校加强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开展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审计,发挥审计监督、评价、建设性的作用,是学校审计部门必须思考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学校对固定资产投资、购置、使用、处置、保管等环节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综合管理过程,使用管理是整个固定资产管理链条中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学校自用、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内容[1]。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具有来源渠道多,管理不集中,使用分散,存量价值大,使用时间长,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并存等特点[3],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高校使用固定资产具有无偿性的特点,使得学校和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重视;2、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机制,职能不清,责权不明;3、监督乏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还是属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各类固定资产(图书、仪器、房产等)分别由不同的校领导主管、不同的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由于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不统一、不集中,客观上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的不同,增加了对固定资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全部放在“两头”即购置阶段和报废处置阶段,而对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很少受到重视,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4、固定资产使用中的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环节缺乏控制,形成谁使用固定资产,谁就有任意对其占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出租出借的权利,缺乏科学论证和健全合规的审批手续;5、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比较低,个别固定资产存在长期闲置状态或丢失、转移等现象。

三、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实施内部审计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实际上,高校固定资产审计已经开展很多年了,但主要都是针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环节进行审计,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环节进行审计开展的不多。

(一)一些管理者认为,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他们分别从固定资产的价值量和实物量角度对其配置、使用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那么再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不是多余哪?答案当然不是的。因为,学校内部审计监督有别于其他部门的监督。1、审计监督是在其他监督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再监督;2、审计监督的对象比较多,不仅包括资产的使用单位,还包括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单位;3、审计监督内容比较全面,即包括固定资产的价值量和实物量的监督,也包括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性的监督。所以审计监督是学校其他监督职能不能替代的,它是法律赋予的,是学校监督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通过审计监督来促进和规范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通过审计监督,可以进一步摸清学校家底,了解固定资产使用状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各部门加强管理;2、通过对资产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各部门的资产存量、使用状态以及资产的闲置和更新情况,为学校在盘活存量资产、合理优化和科学配置资源等方面提供可靠依据;3、通过审计监督,可以加强和促进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监督和检查制度执行情况,提高学校领导、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的重视;4、通过审计监督,可以规范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管理流程,防止固定资产在出租出借过程中“小金库”现象的产生,规避固定资产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管理的风险,避免资产的浪费。

四、开展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监督缺位。多年来高校只重视资产投入方面的审计工作,比如: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情况的审计,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竣工结算审计以及主要仪器设备的招投标审计等等,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缺乏审计监督力度,或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审计工作。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回首过去的30年,审计工作为宝鸡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展望未来,审计机关将会面临更加艰巨和繁重的任务。要实现审计工作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以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主动履行宪法赋予的监督职责,为助推“中国梦”、“陕西梦”、“宝鸡梦”,“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宏伟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保驾护航作用。

一是加强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审计。加大对中、省、市党委和政府府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关注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促进政策措施落实。加大绩效审计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计监督,促进形成健全统一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重点关注编制的完整性、收入的真实性、支出结构的优化、管理的规范、执行的实效,促进建立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在财政决算审计中,注重加强收支结构分析,追踪资金使用效果,关注政府债务,科学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关注行政成本、行政基建、会议费、接待费、公车使用费、出国费的支出情况,坚持会议费“先审计后报销”制度,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三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审计。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68号令,严格落实“五审制”,既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又确保重点突出,从源头上促进规范投资行为;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审计,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促进财政资金投向科学合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揭示和反映投资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是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力度,促进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的健全完善。进一步创新审计方式,推进财政决算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统筹结合,着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性,加强对同一类型领导干部审计情况的横向分析和比较,加强信息公开和问题的揭示力度,尽可能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促进健全问责机制,确保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一、顺势而为,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融入苏南,争当苏中发展的“领头羊”。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呈现爆发式态势,长期以来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全省领先,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包含着审计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和辛勤汗水。但是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现在的发展面临的压力较大,挑战更多,难题不少。目前“江海联动”、“跨江联动”、“港城联动”三大战略正在实施,“十二五”时期是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项目、投资,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民生工程的推进,都将是大手笔的。因此,对于审计工作而言,今后5年也将是任务更重的5年,压力和挑战更大的5年。大项目、大投入、大突破必将有规模巨大的资金投入,审计要及时跟进,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题,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审计机关要主动适应这种形势,顺势而为,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将审计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再上一个水平。审计机关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把大家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使审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突出重点,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成效

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企业审计等方面的审计业务工作都很重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我更关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在这方面审计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多,也是社会上千万双眼睛紧盯着的领域。目前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腐败问题客观存在,案子易发多发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工程建设项目完工了,道路修通了,大楼盖起来了,都能做到我们的干部没有倒下去,这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不可能百分之百实现。审计业务工作要整体考虑,更要有所侧重,尤其对重大资金的使用要能够监督好,把它作为重中之重。所以,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要对业务工作进行认真梳理,使每一项审计更有针对性,实际成效体现得更好,在保驾护航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三、加强合作,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

审计机关虽然不直接查办案件,但审计部门守在前道工序,对于查处案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正常的审计可以发现一些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可以发现一些苗头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审计部门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审前、审中、审后联动,在查处经济案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机关要将过去好的机制、好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光大,同时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特点,要注重创新。在反腐倡廉总的要求下,进一步加强纪检、检查、审计等部门协作,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探索,加强合作,使有限的人力、物力、精力整合得更好,使反腐倡廉的合力达到空前的水平。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投资项目;后评价;原则;持续性

Abstract: since the investment project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vestment project the whole process of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virtuous circle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and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vestment project evaluation and its content,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assessment of investment projects.

Key words: investment projects; After the evaluation; The principle; sustainability

中图分类号:F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投资项目后评价

投资项目后评价是项目周期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投资活动进行跟踪监测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已完成项目实施过程、实施结果及其影响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全面系统的进行回顾和检查,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目标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影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别和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对策建议,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水平,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项目后评价是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有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及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1、项目技术后评价:检验工艺的可靠性;工艺流程的合理性;检验工艺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检验工序对原材料的适应性。

2、项目财务后评价:主要进行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外汇平衡分析。

3、项目经济后评价: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区别,在于财务评价是从财务角度考察项目的货币收支盈利状况和借款能力;而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对国家的贡献以及需要国家为项目付出的代价,从社会经济资源择优配置的角度确定投资行为的宏观可行性。

4、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照项目前评估时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重新审查项目环境影响的实际结果。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区域的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的利用,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

5、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和结果所进行的分析。主要包括就业影响;地区收入分配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受益者范围及其反映;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参与状况;地方社区的发展影响;民族和等。

三、投资项目后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遵循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经济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如何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项目的投资效益,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评价时需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于大型项目的配套项目要综合考虑,结合在一起进行投资效益评价。

2、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针对投资较大、施工期较长的项目,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或行业平均利润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利润率,以真实反映项目的盈利水平。

3、坚持项目后评价与项目前评估相结合

结合项目前期的可研报告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关注预期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程度,找出差异原因,从中总结经验。

(二)坚持持续性评估

持续性评估就是对项目在未来运营中实现既定目标以及持续发挥效益的可能性进行预测性分析。即项目完成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可以持续;项目是否可以顺利地持续实施,项目业主是否愿意并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持续实现既定的目标。

项目的持续性评估从政府政策、管理组织和社会群众的参与、财务、技术、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以及外部因素等各个方面来评估分析项目在物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持续性,并指出保持项目持续性的条件和要求。

持续性评估是对项目是否持续发挥投资效益、企业发展潜力和进行内涵性改造的前景等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判断,提出项目持续发挥效益需具备的内部、外部条件和需要采取的措施。

(三)突出委托方的需求重点

为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对投资决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后评价工作中必须坚持独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项目投资决策主体会在自身利益目标的驱动下对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后评价工作还应突出委托方的需求重点。承接一个项目,必须要了解委托方开展后评价工作的背景和目标,以及选择具体项目的主要原因,后评价与新项目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项目分析具体特点,如项目性质、规模、资金来源、管理措施等,提出初步工作方案与委托方进行深入探讨,征求委托方的意见,并在整个项目进程中始终保持与委托方有效地沟通。

(四)把握准确的评价方向

项目后评价一般由项目投资决策者和主要投资者提出并组织,由其负责筛选项目,拟定工作计划,委托后评价工作并对最终的后评价成果进行验收。目前在传统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基础上,产权项目后评价也大量涌现。就项目投资渠道和管理体制而言,项目后评价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行业部门和地方项目后评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后评价;国家银行贷款项目后评价;国家审计项目后评价;企业境内投资项目后评价和境外投资项目后评价。

(五)开展现场调研工作

1、调研启动会

在调研启动会上,后评价工作组介绍了详细工作安排、项目单位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从各自工作内容和角度上介绍了有关工作情况。

2、组织踏勘项目现场

根据后评价工作要求,后评价工作组成员对项目现场进行了现场踏勘,初步掌握了项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项目的感性认识。

3、查阅资料与座谈

专家分别查阅资料,并与项目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全面了解项目建设情况。

4、召开专家组内部讨论会

在专家对各自的工作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初步形成专家意见,项目经理进行汇总和筛选后初步形成后评价专家组意见。

5、召开调研总结会

总结会上就专家意见与项目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提出补充资料清单。

(六)后评价的结果应用

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一方面是对已完成项目的执行过程及其管理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进行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进而总结出项目成败的经验与教训,以加强项目管理和绩效改进;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后评价结论的应用与反馈机制,以此来指导未来项目的策划与决策,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后评价的结果应用应实现以下方面:

1、将投资项目后评价结果(经验、教训和措施建议)作为企业编制、修订规划和投资决策的参考和依据

2、将项目后评价结果作为企业绩效考核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3、对各直属公司的投资项目后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并组织投资管理及后评价工作的经验交流等。

4、直属公司在新投资项目策划时,应参考过去同类项目的后评价结论和主要经验教训。在新项目立项后,应参考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改善项目日常管理,并为项目后评价积累资料。

结束语

后评价工作是从已经完成的投资项目着手的,但更是从规范投资管理、为今后更多的项目提供经验教训着眼的。因此,后评价工作不仅仅是对已经完成项目的事后评价,更是对未来项目的事前准备和控制。对于投资项目必须加强和规范投资管理,完善投资项目的后评价工作,为从管理上促进国资的保值、增值增添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黄明祝.关于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工程咨询, 2009(11).

[2] 王丽娟.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J].经济论坛,2009(1).

[3] 陈文晖.工程项目后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 王信东.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改进[J].中国软科学,2000(10).

[5] 许长新.交通运输类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8).

[6] 宋小敏.项目投资经济效益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