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关于龙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龙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龙的诗句

第1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富有民俗传统文化的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包、咏诗来纪念屈原。

一、活动目的

为了使同学们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对中国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弘扬中国文化,我们社团部将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二、活动主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会

三、活动承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社团部

四、活动时间:6月16号(即5月初5)

五、活动地点:三教地下室103

六、活动内容

(一)活动前期准备:

(1)在网上查找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并打印出70份。

(2)查找有关屈原写的诗歌以及关于端午节的诗。

(3)买一些粽子及香包作为竞赛奖品。

(4)准备做香袋的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剪刀、针、缝衣线等。

(二)活动流程:

1、6月16日18:30,数学学院同学入场。

2、6月16日19:00,各二级学院团委及学生会主席入席,主持人宣布数学学院端午节晚会正式开始。

3、工作人员播放幻灯片,依次展示活动流程:

(1)端午知识竞赛。(提前发给大家端午节相关资料,如端午节的习俗等,然后再针对材料提问)

(2)关于屈原的知识竞赛。(有关屈原的诗歌和生平经历,每人说出一句关于屈原的诗句,诗句累计最多者可得奖品)

(3)抢答描写端午的诗。(诗句累计最多者可得奖品)

(4)做香袋比赛。(由社团部成员教导大家做香袋)

(5)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七、注意事项

活动中要尽量节约材料,别浪费;裁判要公正。

八、备注

1、诗句不可雷同。

2、学生做香袋时,由于材料有限,所以自愿报名的参加,人数限于15人。

3、社团部成员分工记录。

4、香袋做法:(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1)剪下相对的两片

(2)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3)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第2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有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4、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6、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7、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9、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1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1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2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27、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28、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3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3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32、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3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3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3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3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37、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第3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元宵节的诗句情诗1、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元宵情》作者:江雪涛

2、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雨夜元宵》作者:杨璐

3、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元宵》作者:飒然

4、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5、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美酒留知己,佳宾不待邀。《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7、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临江仙·都城元夕》作者:毛滂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作者:张祜

11、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12、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台城路·上元》作者:纳兰性德

1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作者:卢照邻

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1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踏莎行·元夕》作者:毛滂

16、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作者:符曾

1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元夕》作者:王守仁

18、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清平乐·上元月蚀》作者:纳兰性德

1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折桂令·元宵》作者:佚名

20、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元宵夜》作者:秦渝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大全1、《临江仙·都城元夕》

(宋)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2、《踏莎行·元夕》

(宋) 毛滂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暗香院落梅开後。

无端夜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3、《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宋) 姜夔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4、《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

(宋) 姜夔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5、《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 姜夔

第4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1、城阙非长往,山林是夙期;时开问字酒,不赋解嘲诗;绿树停觞久,红阑点笔迟;奚童斟酌惯,深浅自能知。

2、左掖文书静,西亭竹树幽;几时能独醉,此日是真休;地远陶潜社,人怀庾亮楼;赏音知有在,谁复步兵求。

3、曙雨改余春,新流注深谷;幽居绝世氛,微月淡丛竹;曲蘖非素耽,聊从写情曲;吹万等劳生,胡能竞奔触。

4、半生徒碌碌,百事未能周;白屋方甘老,朱门忽见收;登龙应有愧,得马正堪忧;坐对盈樽酒,寥寥忆旧游。

5、青春为客晚,白日闭门幽;短榻能供卧,单醪不遣愁;苔衣新雨净,云叶晚阴稠;故国苍山外,长歌独倚楼。

第5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曹植诗歌 司马彪 继承 蓬意象 萍意象 境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80-02

作者简介:来森华(1986―),藏族,甘肃卓尼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唐文学研究。

曹植诗歌成就蜚然,对后世诗歌深有沾溉,堪称诗坛宗主之一。

关于曹植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或言后人对曹植诗歌的继承,学界对此学术现象不断深入发掘,其学术思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世诗人个案对曹植诗歌继承的微观论述,二是曹植诗歌接受史的宏观梳理。笔者于平日读诗偶有所得,发现在司马彪今存有限的诗歌中对曹植诗歌的继承痕迹明显,故不揣谫陋,野人献曝,撰小文呈之于学界,祈请方家指正。

司马彪(244?―306)①,字绍统,西晋皇族成员,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因好色薄行,睦与之断绝父子关系,后出继于司马懿弟司马敏门下。房玄龄《晋书》载云:“初拜骑都尉。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后拜散骑侍郎。”[1] (PP.2141-2142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者、军事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司马彪曾有文集四卷,惜不存于今。就诗歌层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有五言诗八首,其中两首为残句。

一、意象的选择与诗句的化用

白云《元前曹植接受史》一文说道:“六朝时期涌现出大批摹拟曹植的作品,从题目、内容、文辞到意象不一而足,显示了曹植对当时文学的重要影响作用,从而确定了曹植典范作家的地位。”[2] (P.2 )曹植的诗歌成就主要在五言诗方面,而司马彪今存诗歌均为五言,其对曹植的继承或接受主要体现在相同意象的选择与诗句的套用或者化用方面。

(一)蓬意象

司马彪《诗》云:

百草应节生,含气有深浅。秋蓬独何辜,飘遥随风转。长飙一飞薄,吹我之四远。搔首望故株,邈然无由返。②

其中“秋蓬独何辜,飘摇随风转。长飙一飞薄,吹我之四远”四句无论意象的选择还是诗句的化用,均摹拟曹植诗歌而成。曹植《吁嗟篇》(一作《瑟瑟歌》)即以“转蓬”起兴,开篇便云“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诗中更有“卒遇回风起,吹我之云间”句。另有曹植《杂诗七首》(转蓬离本根)一诗亦云:“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之云中。”

关于蓬这个意象,《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有载,年轻的鲁昭公丢掉王位后逃至齐国,齐景公问他何以沦落到如此地步,鲁昭公后悔自己疏远贤臣、亲近小人,并以秋蓬喻自己的处境,其云:“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偾而揭矣。”[3] (PP.338-339 )《说苑》亦载鲁哀公言曰:“是犹秋蓬恶于本根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本拔矣。”[4] (P.294 )总言之,随风飘转的蓬往往就是茫然无依的象征。

(二)萍意象

司马彪诗中还有残句“泛泛江汉萍,飘荡永无根”,而曹植《浮萍篇》亦云“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都是以浮萍喻个人境遇,表达一种失根的无奈与悲苦。

诗文中的蓬与萍往往代表那种飘荡不定的生活,似乎失去了生活的寄托与本根。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言:“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5] (PP.398-399 )萍飘蓬转随后更是作为一个固定的成语来表达那种难觅归属感的生活状态。

(三)其他

除去以上二处,司马彪对曹植诗歌亦有不少摹拟之迹,如《诗》“玉出阆风侧,珠生南海滨”与曹植《杂诗》“美玉生盘石,宝剑出龙渊”,《诗》“秋节良可悲,百华咸萎落”与曹植《赠丁仪诗》“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均句式相近。再者,司马彪《赠山涛诗》(其一)有“中夜不能寐,抚剑起踟蹰”两句,其实这两句自前人诗歌化用而来,如《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云“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阮籍《咏怀诗》(其一)开篇便云“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曹植《弃妇诗》亦有“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抚节弹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收泪长叹息”八句。钟嵘《诗品》言古诗与曹植诗歌皆源出于《国风》[6] (P.91,P.117 ),而阮籍诗歌源出于陈思,早在《周南・关雎》即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形象描写,司马彪对于夜不能寐形象的塑造可谓渊源有自。

二、失志公子的宣泄

但是,司马彪为何偏偏摹拟曹植的诗歌呢?这需要从二人的身份及其人生遭遇说起。

曹植的身份自不待多言,前半生享受着贵公子的荣华富贵,深受曹操喜爱与赏识,然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在与曹丕争夺太子之位时败下阵来,在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从此曹植的人生境遇在曹丕与曹父子的先后限制和打压下每况愈下。所以在他后期诗歌当中,更多抒发着高压恐怖下愤懑、哀怨而又无奈的感情。

司马氏家族在魏末已经鼎盛一时,司马彪亦曾担任骑都尉一职,职掌为监羽林骑。参以《赠山涛诗》其一为干谒诗,赠诗于山涛以求仕③,由此可以发现司马彪亦有仕途失志之时。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西晋泰始初正好是司马彪的仕历空白期。按照常理,一个家族登上最高统治地位,其家族成员必定加官晋爵,然作为皇族成员之一的司马彪却要向一个大臣赠诗求仕,心中的无助与憋屈昭然若揭。司马彪西晋初年未仕,笔者推测与其个人好色薄行的德行不无关系,因为司马氏家族尊奉礼教,注重个体品行修养,司马彪因为家不容致为国所弃。

综上对比曹植与司马彪二人的身世及人生境遇,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曹植的失意更为持久、彻底。无尽的苦闷与憋屈唯有付诸笔端,在诗行中宣泄着命若蓬与萍般随风飘荡、茫然无依的心绪。

在曹植接受史上,曹植那种失志后的苦闷或许只有司马彪这样的贵公子方能完全领会,浮萍与转蓬是他们人生的真实写照,风起的时刻早已注定了他们的飘荡与失根。在蓬与萍等意象的支撑下,司马彪的诗歌与曹植后期诗歌一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苦闷、失志的贵公子形象。

注释:

①《晋书・司马彪传》云:“惠帝末年卒,年六十余”,惠帝末年为公元306年,然依“年六十余”之说,据一般表达习惯当不超过年六十三,故将司马彪生年姑系于公元244年左右(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

②文中诗歌皆录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③关于此诗的主题与作时,学界看法不一。笔者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认为其为干谒诗不假,然作时当为泰始初初求仕时,而非陆侃如先生所言太康二年为迁官而求于山涛。就此拟作专文论析,此不多赘。另,囿于篇幅,不录其诗。

参考文献:

[1]房玄龄 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白云.元前曹植接受史[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5.

[3]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刘向.赵善诒 疏证.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第6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昆虫文化;现代科普;研究分析;文化意蕴

引言

昆虫是地球上最为繁盛的一个动物种群之一,历经长久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昆虫的文化也是渗透到了艺术、人文、语言、宗教以及神话等等多个层面当中,对许多领域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昆虫文化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我国的文字当中,以虫字为偏旁的数量达到了三百多个,而在我国的姓氏当中,以虫字旁为姓氏的则有多大四十个以上,我国有关昆虫的诗歌一共有一万多篇,以虫字为地名的地区则有两百多个。所有的这些,都证明了昆虫文化在我国可谓是根深蒂固,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昆虫文化也是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的科普教学文化资源,所以,深入地对昆虫文化的科普价值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对当前阶段科普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科普研究的质量。

1. 昆虫文化的科学意蕴研究

昆虫文化的科学意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季节气候、繁殖以及害虫等。

(1)季节气候。在我国的历史当中,很早就将昆虫作为时令的象征和比喻。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当中,就有“惊蛰”之说,其内在的含义,是春雷惊醒了正在冬眠的昆虫,这也就意味着春天的来临。同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一些经典的冠以昆虫的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深厚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同时,还蕴藏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诸如唐朝诗人刘方平的著名诗句当中所描述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其中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感和科学的道理,昆虫鸣叫的声音远远传来,透过窗户,这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又比如宋朝著名诗人朱熹的诗句“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因为蝉是在夏天才鸣叫的,所以产音会在茂密的树林当中久久的回荡。另外,蟋蟀也往往能够激发一些文人的思想和感情,这一点在我国的许多著名诗歌当中也都有深刻的体现。按照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昆虫是一种变温动物,对于季节以及气候温度等的变化,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能力,而我国的科学家通过建立一系列相应的监控装置系统,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昆虫对于季节气候变化而出现的规律,进而对温室效应进行评估、对当前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的研究报告,温室效应对于昆虫有着较大的影响,热带的昆虫很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灭绝的第一批物种。

(2)繁殖。在著名的诗经当中,对于昆虫的繁殖就有着大量的描述,诸如诗句“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其描述的就是昆虫的繁殖。古代的人们对于昆虫的高超繁殖能力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一点从上述的诗句当中就可以有着很好的了解。虽然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昆虫的个体生命力比较的脆弱,但是其群体性的繁殖能力却十分的强大,所以,长久以来,昆虫都是以旺盛的繁殖能力来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这一样一种高超的繁殖能力,可以使得昆虫的种群不断的进化和演变,进而可以应对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诸如农药、季节气候的变化等等。

(3)害虫。在人们的认识当中,往往普遍的人为昆虫当中的大多数都是害虫,不是传播一些恐怖的疾病就是导致粮食减产,所以,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当中,一些描述害虫的语句也比较多。人们和害虫之间,总是会出现没有硝烟的战争,常见的诸如苍蝇、蝗虫、蟑螂或者是蚊子等等,都会对人们带来或多或少的麻烦,严重之时甚至会对整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形成直接的影响。同时,在西方国家的许多语境之中,也都是将苍蝇、蝗虫以及跳骚等,描述成为贪婪或者是灾祸,仿佛这些昆虫就是灾难的象征。但是人们使用药物来防治害虫,却也导致了农药在食物上的残留,进而对人们自身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在与害虫斗争的过程之中,还需要从昆虫自身对于生态自然环境的生存规律角度着手,来进一步的研究控制的方式,不能一味地采取农药等方式进行防治。

2. 昆虫文化的人文意蕴研究

昆虫文化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蕴。我国的民族记忆以及感情的认知,在昆虫文化这一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诸如我国的一些非常古老的关于昆虫的文化,一些昆虫的民俗的节日、关于昆虫的故事以及传说等等,都是其良好的体现。同时,在众多的昆虫节日当中,都展现出了一种深厚的情感的认知以及民族的记忆。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分析,我国著名的红山文化当中的龙,就是蚕的变形。而一些麒麟、蛇、鹿角以及鹰爪等等,都是许多图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产物,从这一点也就可以看出昆虫文化在我国的民族记忆以及感情认同当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我国的文化当中还有许多关于昆虫的崇拜的体现,最著名的就是刘猛将军以及蚕神等等。

除了感情的认同以及民族的记忆,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也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我国的文化是将一种内敛的气质与外在的环境相互结合,进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心理特质。我国的历史文化往往对于一些猛兽都敬而远之,但是对于蚕、蝴蝶、蝉以及萤火虫等等,却格外的赏识。这样一种文化的特质,也可以深刻地反映出我国人文关怀的特质,体现出了一种与天地万物共存的自然生态发展的观念。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当中,就有着很好的描述。儒家的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其中囊萤映雪的表达,就是对昆虫文化的一种极佳的阐释,并且也向人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的画面。另外,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诗句,更是对昆虫文化在我国深厚的人文意蕴当中体现的绝佳阐释。

3. 昆虫科普工作的现状以及前瞻

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研究,我国针对昆虫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的进行细分,研究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果。但是,相关的问题和缺陷也是同样的明显,我国目前存在有文理分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就导致一些主流的、前沿的科学专家推出了科普阵地,这一点对于我国的昆虫科普工作是一个较大的影响。另外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大。

今后昆虫科普工作的发展,还需要很好地将文学和科学相互结合起来,做到文理交融,更进一步地促进昆虫科普工作的发展。此外,还需要体现出一种多元立体的发展结构,对多个自然现象,诸如蝴蝶效应、温室效应等等,进行科学化的、立体化的解释,对一些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科普,使得更多的人们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为科普工作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昆虫文化与现代科普的结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细致地对昆虫文化进行了阐述,力求为研究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平.浅析历史文化传说[M].科普教学,2010.7

第7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对于嵇康诗歌“其源出于魏文”,摹拟说和师承说恐难以立足。首先,以现存嵇康诗歌来看,并无摹拟前人的诗歌作品;其次,曹丕和嵇康二人在空间和时间上并不存在师承条件。笔者认为钟嵘《诗品》推源溯流,指出诗人之间的因革关系,主要依据诗歌的体制和风格与前人有某些相似之处,由此辨别源流,区分流派。

钟嵘《诗品》评曹丕曰:“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权衡群彦,对扬厥弟者也?”对于嵇康诗歌与曹丕诗歌有是否存在相似的体制风格,后世诗论家看法不一。陈延杰先生《诗品注》解析说:“叔夜有超绝尘世之想,其遨游快志,亦颇似魏文焉。”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并不确切。嵇康诗歌中流露的“逍遥游太清”是其超绝尘世之想的体现,但曹丕诗歌虽感叹“遨游快心意”却与嵇康的“遨游快志”不尽相同。嵇康崇尚老庄,其“遨游快志”是老庄理想的追求,也是对魏晋时期黑暗现实的一种不满,是对现实无奈所作出的一种反抗。而曹丕的“邀游快心意”是文人自我意思的觉醒,是在意气风发的心态下所表现的一种踌躇满志。张怀瑾先生否定了二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他在《钟嵘诗品评注》中云:“按嵇康诗工于四言,风格清峻,感时伤世,‘忧患谅独多’(《秋胡行》七首之一),与魏文诗‘鄙质如俚语’了不相类。而《诗品》云:‘颇似魏文’,是疏于鉴裁。”但从嵇康和曹丕二人现存的诗歌来看,嵇康诗歌中有不少诗句化用或借鉴了曹丕的诗句,即便二人诗歌的思想内容存在差异,某些诗句还是存在相似性,并非“了不相类”。曹旭先生认为:“钟嵘品评诗人,多用历史评判之法而溯其师承源流。魏文帝条谓魏文‘鄙直’,此谓嵇康‘讦直’,或是其‘源出魏文’处。”以嵇康现存的诗歌来看,清峻无疑是其主要风格,但也不可忽视嵇康确有“讦直”的特点,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价嵇康诗云:“叔夜直,所触即行,集中诸篇,多抒感愤,召祸之故,乃亦缘兹。”故从情感的表达方式来看,曹丕的“鄙直”和嵇康“讦直”,二者的“直”有颇多相似之处,这是嵇康诗歌“其源出于魏文”的原因之一。

一、诗句的化用

在诗歌语言上,嵇康诗和曹丕诗有许多相似的诗句和用词。某些用词相似,可能是因为二人同时使用了《诗经》或《楚辞》上的词语,如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中“嗟我独征,靡瞻靡恃”与曹丕《短歌行》中“靡瞻靡恃,泣泪涟涟”用词相同,可能二人都是借鉴了《诗经・云汉》中“大命近止,靡瞻靡顾”。但诗句的相似性,则无疑是嵇康化用了曹丕的诗句,最明显的例子是嵇康的《述志诗》其一:

潜龙育神躯,濯鳞戏兰池,延颈慕大庭,寝足俟皇羲,庆云未垂景,盘桓朝阳陂,悠悠非我匹,畴肯应俗宜,殊类难遍周,鄙议纷流离,鞑坷丁悔吝,雅志不得施,耕耨感宁越,马席激张仪,逝将离群侣,杖策追洪崖。焦鹏振六翮,罗者安所羁,浮游太清中,更求新相知,比翼翔云汉,饮露餐琼枝。多念世间人,夙驾成驱驰,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

该诗表达了嵇康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鄙视,他不愿受到世俗的羁绊而渴望自然恬淡的生活,甚至希望能够隐居求仙。再看曹丕《善哉行》其三: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座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 所愁不但一。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众宾饱满归,主人若不悉。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该诗是一首游宴诗,言欢宴嘉宾、罗致人才,希望可以延揽天下贤才为其所用,但仍然有人不求荣华、不愿做官的人,最后两句表达了求贤不得的无奈心情。嵇康《述志诗》的结尾完全袭用了曹丕的诗句,嵇康诗“焦鹏振六翮,罗者安所羁”是对曹丕诗“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的借用,嵇康诗“比翼翔云汉,饮露餐琼枝”,“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几乎是对曹丕诗“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的直接挪用。

二、情感表达方式的“直”

《诗品》序肯定了诗歌的吟咏情性的本质,也指出了如何更恰当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即斟酌使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兼备“风力”与“丹采”,呈现出一种“文已尽而意有余”整体美感。钟嵘认为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批评永嘉时期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足见钟嵘对诗歌情感和文采的重视。《诗品》所评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钟嵘最为推崇曹植,对其全是溢美之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从中也可以看出钟嵘的审美理想,诗歌不仅要抒发真情实感,重视情感的表达,其文辞也必须华美。“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诗歌正是情感与文采相互交融,缺一不可的诗歌。过于沉溺于文辞的雕琢藻饰和缺乏文采的直露的情感表达,钟嵘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诗品》中用“直”品评诗人,除了评论曹丕“鄙直如偶语”和嵇康“讦直露才”之外,还有曹操和陶渊明。钟嵘评价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评价陶潜 “世叹其质直”。此四人的诗歌共同特点是情感的抒发过于直接,平白直露,不够文雅含蓄,文采不足。

嵇康诗歌中的有些诗句直露浅显,平实直白,出口如脱,未能留给读者隽永回味的余地。

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酒会诗》)

得失自己来,荣辱相蚕食。(《五言诗三首》)

事故无不有,别易会良难。(《与阮德如一首》)

这些诗歌语言质朴浅显,略带生涩,正如毛先舒的观点“讦直促急,殊伤渊雅”。嵇康诗歌情感表达得坦率,无所顾忌,故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王世贞认为嵇康“诗少涉矜持”:嵇叔夜土木形骸,不事雕饰,想于文亦尔。如《养生论》《绝交书》,类信笔成者。或遂重犯,或不相续。然独造之语,自是奇丽超逸。览之跃然而醒。诗少涉矜持,更不如嗣宗,吾每想其人,两腋习习风举。

刘勰和王世贞都看到了嵇康的性格和诗歌风格共同性,即嵇康旷逸率真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他的诗文之中。

《五言古意》(《双鸾》)被钟嵘誉为“五言之警策”,此诗体现了嵇康诗文情感表达得坦率,毫无顾忌的特点。这是嵇康给其兄嵇喜的赠别诗,劝兄长与自己同享泉林之乐而不要出世。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总体比较委婉含蓄。但是在赠别诗中对自己的兄长说“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t”则极其不合适。离别之时不说祝愿之辞,反而不留情面地说些不吉利的典故,过于不留情面、直言不讳了。

五言诗《述志诗二首》的言辞更是无所顾忌了。如“悠悠非吾匹,畴肯应俗宜。殊类难讨埽鄙议纷流离”坦率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世俗的不满,流露出高傲的心性。“畴肯应俗宜”是最为峻激讦直之语,写出嵇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决态度。《述志诗》二首被陈祚明评为“超旷沉郁,俯视六合,特愤世之辞,一往太尽,都无含蓄婉转”。

曹丕诗歌之“鄙直”表现在作品旨意浅近,语言通俗,近于口语,文采不足,尤以乐府诗为甚。如《秋胡行》“得人则安,失人则危”;《丹霞蔽日行》“古来有之,嗟我何言”;《临高台》“行为臣,当尽忠,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善哉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等,其无不语言近于白话,篇意主旨亦浅显易懂。曹丕诗歌“鄙直如偶语”之句,主要是从乐府民歌化用而来,如“我欲躬衔汝,口噤不能开。我欲负之,毛衣摧颓”( 《临高台》) ,语出自古乐府的《双白鹄》:“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又如“但当饮醇酒,炙肥牛”、“长兄为二干石,中兄被貂裘。小弟虽无官爵,鞍马``,往来王侯长者游”( 《艳歌何尝行》) ,分别化用语出自“饮醇酒,炙肥牛”(《西门行》) 、“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 《长安有狭斜行》) 。钟嵘重视文辞之美,曹丕这种质朴通俗的民歌化语言自然会受到钟嵘的批评。

综上,钟嵘论嵇康诗歌“其源出于魏文”,既是因为嵇康诗歌多处化用曹丕诗歌的诗词,使得二者存在相似风貌,也是因为二人的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直露,情感表达方式不够文雅含蓄,缺乏文采。

参考文献:

[1]曹旭.诗品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那么为了方便大家,共同阅读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节气霜降诗句诗词大全最新,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诗句1、霜降水自落,春浓花欲迷。

——姜特立《偶题·霜降水自落》

2、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苏辙《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

3、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大水》

4、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张衡《定情歌》

5、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白居易《读汉书》

6、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7、船到岳阳应渐稳,洞庭霜降水如油。

——孙蕡《下瞿塘》

8、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吴嘉纪《九日寄徐式家》

9、暴流没马不加减,霜降石出不加增。

——何梦桂《愚石歌》

10、霜降百物肃,御冬必此须。

——李复《种菜》

11、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白居易《谪居》

12、霜降明朝节,坐雨声,红闪一灯如血。

——赵熙《秋思耗》

13、雪凝霜降不肯春,花神岂类妇人仁。

——李曾伯《又用韵·雪凝霜降不肯春》

14、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威凤巢深林》

15、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王禹偁《放言·贤人虽学心无闷》

16、霜降菊丛折,守根安可存。

——苏辙《和子瞻记梦二首》

17、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苏轼《梨》

18、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19、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白居易《玩止水》

20、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屈原《远游》

21、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

——苏辙《登南城有感示文务光王遹秀才》

22、霜降水痕收,迅池塘犹暮秋。

——高明《商调·二朗神》

23、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24、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文天祥《山中感兴三首·山中有流水》

25、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舒岳祥《送达善归玉塘》

26、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王鏊《壬戌九月·季秋甫强半》

27、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28、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29、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王冕《舟中杂纪·其十》

30、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

31、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苏轼《和子由蚕市》

32、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岑参《送李翥游江外》

33、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34、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

——晁公溯《巴江》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诗词《露》

【唐】徐寅

鹤鸣先警雁来天,

洗竹沾花处处鲜。

散彩几当蝉饮际,

凝光宜对蚌胎前。

朝垂苑草烟犹重,

夜滴宫槐月正圆。

怵惕与霜同降日,

频繁思荐独凄然。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读《汉书》》

【唐】白居易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谕友》

【唐】白居易

昨夜霜一降,杀君庭中槐。

干叶不待黄,索索飞下来。

怜君感节物,晨起步前阶。

临风踏叶立,半日颜色低。

西望长安城,歌钟十二街。

何人不欢乐,君独心悠哉。

白日头上走,朱颜镜中颓。

平生青云心,销化成死灰。

我今赠一言,胜饮酒千杯。

其言虽甚鄙,可破悒悒怀。

朱门有勋贤,陋巷有颜回。

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

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

《大水》

【唐】白居易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关于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谚语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

霜重见晴天。

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浓霜毒日头。

霜后暖,雪后寒。

霜降播种,立冬见苗。

坝里霜降点。

寒露种菜,霜降种麦。

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

麦不让霜。

湿地无晚麦。

霜降拢菜(白),立冬起菜。

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

地冻萝卜长。

复收拣起地里粮,积少成多堆满仓。

丰收第一收,精收第二收,复收第三收,三收才算收。

复收一亩数量少,万亩复收不得了。

宁可吃到肚里,不可瞎到地里。

庄稼老汉不知闲,放下锄头拿扁担。

扁担不扎,两头溜塌。

秋天弯弯腰,强似冬天转三遭。

出门带镰刀,回来挑一挑。

上洼不空手,回来不空篓。

霜降见霜,小雪见雪(粤)。

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湘)。

霜降见霜,米烂陈仓(苏、浙、甘)。

霜降有霜,稻像霸王(苏)。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华南)

霜降晴天,冬不冷(云)。

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赣)。

霜降无雨,暖到立冬(粤)。

霜降无雨露水大(赣)。

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广西)。

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鄂、湘)。

第9篇:关于龙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阁夜》;创作背景;“人事”;“音书”;“寂寥”

一.《阁夜》尾联内涵之争

诗圣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尾联的注解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解释存在严重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教材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

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我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相关文献,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给出的解释是:“[阁夜]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潜1998]。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被誉为“汉学伟人”的萧涤非(1907~1991)等人在《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萧涤非等1983]。

《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003年,岳泽和在《语文月刊》一文中认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诸葛亮(卧龙)和西汉末年“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跃马)这些在历史上曾煊赫一时的人物,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了吗?我们这些人又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挂怀呢?至于人事和音书,就任其寂静无声吧!”[岳泽和2003]。

2004年,仇桢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文章,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仇桢2004]。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2011年寒假期间,我通过网络版《全唐诗》查阅杜甫所有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词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对《阁夜》尾联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学教育》上撰文,对“人事音书漫寂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人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音书”),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这一解释与其他作者的解释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论文基础上,结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写成。在本论文中,我进一步从《阁夜》写作的社会背景分析、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杜甫全诗用词统计分析等角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阁夜》尾联的深刻内涵。

二.《阁夜》创作的社会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杜甫担任左拾遗。晚年曾入蜀,在友人的推荐下,杜甫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一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韩愈高度赞美杜甫和李白诗词的艺术光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元稹赞誉杜甫至极点:“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由此可知杜甫对当时诗坛地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杜甫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这年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来到四川夔州。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766年冬天西阁之夜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超然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四川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仿佛听到悲壮的鼓角声;诗歌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战乱的悲伤,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全诗虽有感时悲壮之情,也藏历史超然之愫。

三.从多重角度分析“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内涵

我首先分析“人事”一词。基本方法是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在线版《唐诗三百首》(网址省略/)搜索含有上述词语的诗词,然后从中总结出《阁夜》中“人事”的内涵。

3.1 杜甫关于“人事”的基本内涵

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我发现,杜甫还有以下12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参见表1。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根据上述表中的诗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除了第8行外,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在诗词创作使用“人事”一词时,其内涵基本一致,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作为补充,我查阅了在线版《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那么,能否由此确定《阁夜》中的“人事”也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而不是如人教版教材给出的含义“交游”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2 杜甫关于“音书”的基本内涵

下文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参见表2。

从上表可以发现,杜甫和其他诗人在使用“音书”一词时有以下规律:除了《阁夜》外,杜甫的“人事”用法和其他诗人基本一致,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静不来”、“稀”、“滞”、“断”等,形成“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并且,“音书”的含义比较明确——基本含义为“音讯、书信”之意。

那么,能否就采用上述基本内涵来解释《阁夜》尾联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3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为了便于把握杜甫关于“寂寥”的基本内涵,我们先来探讨“寂寥”一词的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3.3.1“寂寥”的起源

“寂寥”一词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名论著,是我国历史上首部最为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来源。传说中,《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共计81章。后人将前37章归为《道经》,后43章归为《德经》。

在《道经》第25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上述断言的大意是:有一物混然而成,它存于天地形成之前;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阔,它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歇;它为万物的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为“道”,勉强给取名为“大”。…

从上述解解中不难看出,“寂寥”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涵:“寂”,无声;“寥”,无形,空阔。但是,“寂寥”在此毫无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

“寂寥”一词也出现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编辑的《楚辞》中。刘向在《楚辞》中收录了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本人的作品《九叹》,计十六篇。刘向编写的《楚辞》现已遗失。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对《楚辞》进行了增补、注解,形成了《楚辞章句》。

刘向的《九叹》中又包括《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在《惜贤》篇中,刘向有诗句“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其中按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注解:“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据此,“声嗷嗷以寂寥兮”可以理解为“[屈原]向这一世界大声呐喊,表述自己的高洁与忠贞,但是没有任何人回应——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回应,一律都沒有,就象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人一样。”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寂寥”的最基本内涵有两点:(1)“寂静而空阔无形”,(2)“空无人民”。

另外,《四角号码词典》对“寂寥”也有“寂静而空阔”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寂寥”有“寂静;空旷”的解释。这些解释类似于(1)的含义。

在此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寂寥”的基本内涵中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现代人对《阁夜》尾联解释有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3.2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除了《阁夜》之外,杜甫在其它诗词中也使用了“寂寥”一词。通过对在线《全唐诗》的检索,我搜到了含有“寂寥”的诗,共计15首,最后整理成表3。

表3关于“寂寥”的含义是我查阅资料所得到,第10行《阁夜》中“寂寥”的内涵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用问号标记。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阁夜》外,在杜甫诗词中,“寂寥”内涵共有四种:

1) 寂静无声;2)孤单空落;3)冷落萧条;4)死亡。

同时也可以看出,“寂寥”在杜甫诗歌中的演变十分复杂。这很可能就是导致众多学者对《阁夜》尾联下句给出不同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3.3.3 从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以及诗友中寻找“寂寥”内涵

我们能否根据3.3.2节的分析认为,《阁夜》中的“寂寥”一定是表3中四个解释之一呢?或者说“寂寥”在杜甫的认知世界里还有其它可能解释吗?

直接回答上述问题是困难!本节试图通过“人物影响关系分析”的思想,从影响杜甫的前辈诗人和诗友的诗歌中获得线索。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先前时代诗人的传世不朽诗歌对后世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同一时代的诗友之间也有相互赠诗的“传统”。根据这一认识,我查阅了杜甫大量的诗词文献,从杜甫自身诗词中,我整理了可能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和同代诗友的列表。然后,再从这些诗人的诗词中找到出现“寂寥”的诗词,并且分析它们的涵义,以此来回答本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

图1总结了杜甫诗词中或赞美或讴歌的10位著名诗人的姓名,也给出了杜甫的相关诗词名(其实还有其它诗词,图1仅列出一首,其它部分相关诗词在下文中略有提及)。下面对这些诗词一一分析,并且分析诗词所提及的诗人的作品中出现的“寂寥”一词。

3.3.3.1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

杜甫在叙述自己的作诗经验时,写下一首诗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其中,“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大诗人谢灵运和谢朓,“阴何”是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著名阴铿、何逊。该诗反应了“[杜甫]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石洲诗话》云)。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受到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的极大影响。

事实上,我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获知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在当时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位。

谢灵运(385—433年)为南朝宋代著名诗人。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脁(464—499年)为南朝萧齐文学家。出身世族,母亲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唐代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阴铿(约511-约563年)为南北朝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见长,尤善描写江上景色。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指李白)有长句,往往似阴铿。”足可见阴铿对后世的影响。

何逊(约477—518年)为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他诗情婉转,意境隽美,深为后世诗人杜甫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佳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何逊一身寂寞苦闷,寄情于梅花,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以上四位诗人含有“寂寥”的诗句在表4中给出(参见第3.3.4节)。

3.3.3.2杜甫《戏为六绝句》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首联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足见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 (513—581年)为南北朝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直接影响着唐代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唐诗的先驱。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表达了对庾信的赞美。

庾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至深。例如,宋祁的“庾信真愁否,仍能用斛量”(《秋日四首之一》),张耒的“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归马二首之一》),黄庭坚的“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

庾信共有三首诗中含有“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3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讲述了与高适的友情:“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高适(约702—765)为唐代著名诗人。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甚密。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他曾游梁宋,躬耕自给,因此其诗歌反映的层面较广阔。

高适有两首诗出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4杜甫《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杜甫在《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一诗中有诗句:“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其中因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岑嘉州”。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诗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渐困。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岑参写了不少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诗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隐逸思想在诗中多有体现。

岑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5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极深,744年(玄宗天宝三年),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曾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745年(宗天宝四年),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杜甫与同游,感情甚密。

杜甫写了许多反应与李白友情的诗篇。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情真意切。除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包括《寄李白二十韵》、《赠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等。

李白(701—762年)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

李白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6杜甫《陈拾遗宅》

杜甫对陈子昂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赞赏有加,在《陈拾遗宅》写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本人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陈子昂(约661—702年)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历任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现存诗共100多首,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陈子昂还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100多首传世佳作。

陈子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7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约645—708)为初唐杰出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查遍杜审言诗集,未见含有“寂寥”。

3.3.4 杜甫诗中“寂寥”可能内涵的总结

根据3.3.2和3.3.3的分析,我总结了一张表格,给出了影响杜甫的诗人以及他们诗歌中出现的“寂寥”诗句。

根据表4,我推断在杜甫诗歌中,“寂寥”一词除了四种可能的内涵外,可能还会有“寂静空阔”、“寂静空阔无形”的内涵。因此,结合3.3.2节的分析,我认为,杜甫在使用“寂寥”一词时,其可能的基本内涵有六种:

1)寂静无声;

2)孤单空落;

3)冷落萧条;

4)死亡;

5)寂静空阔;

6)寂静空阔无形。

这一结论为解释《阁夜》中的“寂寥”一词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阁夜》中的“寂寥”的内涵应该为上述六种内涵之一。下一节将详细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

四.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慢寂寥”新解

前面,我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可能内涵。结合对《阁夜》全诗的人事,我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是写历史的,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将该句理解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虽然“终”为副词,解释为“终归”,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漫”作为“任凭”、“随它去”似乎不当,也与全诗完美的对仗性——“催-霁”、“声-影”、“闻-起”、“终-漫”——也不相称。

第三,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也不是如“远地音书”的意识。

第四,根据从多重角度对“寂寥”分析的结果,“寂寥”在《阁夜》中没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的注解完全不同。结合“卧龙跃马”一句,将它解释为“寂静无声”、“寂静空阔”或“寂静空阔无形”更加贴切。

综合上述四个要点,我得出以下结论:

(1)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内涵太窄,与“卧龙句”不相称。我认为,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将“人事”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愁和失意之事”。

(2)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这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清代诗人沈德潜得解释等截然不同。我认为,应该将“音书”理解为“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情感”。这一理解更加准确。

(3)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似乎意犹未尽,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紧扣上句的意思(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同归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与未来。

(4)借助“卧龙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因此“人事句”应该对这种感慨进行回荡,从《阁夜》全诗可以看出,前三联的上句反应了现实的“阳”、“悲壮”和历史的“强人”等力量的一面,下句则回荡着现实的“阴”、“柔”、“弱”的一面。因此,我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理解应该尊重这一对仗的规律。

终上所述,《阁夜》尾联中的“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本文从社会背景、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等角度,运用归纳分析、类比分析、相关分析和诗词对仗分析等思想,对诗圣杜甫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和“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我认为,“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迁”),“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书断绝”,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寂寥”指“无声无形”(而不是指“寂寞”)。

通过上述分析,我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最后,通览《阁夜》全诗,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我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对现实的感慨,对百姓的忧伤,也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超然。

参考文献:

[1]沈德潜(清):《唐诗别裁》。岳麓书社出版年,1998年。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仇桢:“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页。

[5]岳泽和:《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语文月刊》,2003年12期,第40-41页。

[6]曹天璞: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文学教育》, 2011年3月,第84-86页。

[7]《汉语大词典》 见 cd.省略。

[8]《全唐诗》 见省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