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产业发展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发展发言材料

第1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该县通过示范引导、科技创新以及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由单一靠政府扶贫救助向依靠有机农业产业化脱贫致富的转变。

一、依托示范引导,强化制度约束,推动传统耕作型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

有机农业是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监测跟踪体系、检测检验体系为一体的标准化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操作标准。但有机农业在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土壤转换期内,由于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以及转基因产品,在一定程度会造成减产,群众对发展有机农业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该县没有搞强迫命令、强行推广,而是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通过三个步骤,逐渐转变了群众的观念,实现了有机农业生产操作的标准化。第一步是典型示范引导。政府出资创建了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集科研、示范、旅游为一体,为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试验、示范作用。同时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茭湖乡作为首个推广示范点,对全乡实行土壤转换,有机操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有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特别是通过与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价格收购有机水稻,让群众尝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甜头,产生了强大的宣传示范作用。在有机农业逐渐被群众了解、接受后,开始第二步工作——编制操作标准。该县先后向省质量监督局申报了有机水稻、有机木姜、有机毛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在通过省级验收以后,立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免费发放给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让农民群众可以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在有机农业生产之初,虽然大部分群众都能按照标准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许群众图方便省事,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产品通不过有机认证,使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受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标准化生产的第三步——强化监控,一方面成立了县、乡两级的监控队伍,实行全天候巡回监控,严堵化肥、农药供应源头,在发展有机农业的乡镇或村,严禁销售化肥、农药,做到统一供应有机肥、生物农药或自制有机肥,一旦发现农户施用化肥、农药,严肃处理,并当场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将有机农业乡镇的每十户农户组成协作小组,民主选举有机农业监督员,建立有机农业监控卡,监控卡上标明田块、面积等内容,从而形成农户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

二、依托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科技化农业转变

现代有机农业是一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现代高科技,依靠一批懂技术新型农民,才能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该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实践中,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在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县校、县院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机质及生物肥料开发、替代化学制剂的病虫害及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水体生态培肥技术、畜禽水产有机养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有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产品品质。通过与南昌大学合作建立南昌大学××有机食品研发中心,重点解决有机食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与省农科院合作,就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有机肥开发、良种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有效地进行了生产与科技的对接;另一方面是建立了为有机农业服务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县有机农业办公室组建了有机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小组,小组由省级专家、乡土专家、专业大学生组成,常年下到有机农业基地,分片包干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技术咨询服务。在村一级通过培育有机农业种植示范户,形成以产业技术小组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推广网络,有效提升了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同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对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重点讲授有机农业发展前景、有机农业操作标准、认证标准等专业知识,对有机农业种植品种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等栽种技术进行指导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心与能力。

第2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一、政府引导,激发粮食产业发展活力

**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份,受传统观念影响,粮食生产长期处于分散经营、品种单一的状况,粮食产业呈现出效益低下,后劲不足的发展态势,为激发群众粮食生产热情,提升粮食产业效益,形成集约经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维护粮价稳定的现实发展机遇,因势利导,采取“三动”方式,激发产业活力。一是政策拉动。认真落实各项惠农促粮政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保护价格收购粮食,对粮食直补资金和良种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即县财政局直接通过邮政储蓄网络对种粮户发放补贴),20**年共发放补贴资金776万元;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允许耕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实行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奖励对开发高档优质稻有突出贡献的乡(镇)和种粮大户,凡种植高档优质稻的农户,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两补”政策和县乡财政按3元/亩的标准给予种子补贴外,对10亩以上的大户,按20元/亩的标准给予奖励。二是科技推动。大力推广良种,20**年重点推广了湘早籼31号、中鉴100、香两优68、新香优80、金优207、湘晚籼9号、湘晚籼13号等8个优质稻品种。大力推广实用新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了塑料软盘育秧与抛秧、测土配方、一次性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10项实用技术,推广面积达143万亩次,目前,全县群众科学种田蔚然成风。三是示范带动。以优质稻示范为重点,大力开展办点示范活动,先后创办了军山新安优质早稻示范区、牌楼神州高档优质晚稻丰产示范片、龙市高档优质晚稻示范区。20**年神州千亩湘晚籼13号丰产示范片,平均亩产425.3公斤,比种植普通稻亩平增收275.94元。通过“三动”方式,既激发了群众的种粮热情,又促进了农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机推广。据统计,全县种植100亩以上的有18户,50亩以上的有53户,规模种植户大多购买了插秧机、拖拉机、翻耕机、联合收割机、电动喷雾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专业化种植。

二、市场运作,提升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抓粮食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市场”的市场运作模式,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实现粮食产品加工增值。一是“大”基地。按照“一地一品”的思路,立足于规模带动和效益促动,全面推进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20**年全县共种植优质稻36.31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59.07%。其中,早稻“香两优68”、“中鉴100”、“湘早籼31号”等优质稻面积16.02万亩;中稻“新香优80”面积2.25万亩;晚稻“湘晚籼9号”、“湘晚籼13号”、“金优207”、“新香优80”等优质稻面积18.04万亩,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龙市、军山、清溪、牌楼、安平等12个乡(镇)为主的优质稻集中发展区。二是“强”龙头。重点培育扶持了湘硕米业有限公司、冠军米业有限公司两个大米加工龙头企业。20**年冠军米业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4亿元,创利税1251万元。通过两个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涌现了一大批规模大、带动力强、运行效益好的粮食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已有规模粮食加工企业155家,年加工能力可达90万吨,冠军米业所在地——安平上街已成为闻名湘、粤、赣的大米加工一条街,“南有安平,北有兰溪”的美名誉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满三湘。三是“活”市场。全县现有粮食专业销售市场2个,销售网点27个,销售窗口13个,粮食产品远销湘、粤、桂、贵、江、浙等13个省、市,“金口香”和“湘硕”两大稻米品牌在郴州市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第3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优化;ST区

一、 问题的提出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基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新材料产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加大了对新材料的扶持力度,美国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大对包括先进材料在内的四个领域的投资;欧盟研究出台了新材料激励政策,重点发展纳米等新材料领域;英国、韩国等紧随其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世界新材料产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期。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正呈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一些关键材料的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被国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重点培育和快速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新材料作为上海市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已发展成为产值位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成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其中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已成为上海新材料产业的两大核心产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风险又在形成和积聚,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危机的应对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抢占工业发展新制高点,巩固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促进经济增长复苏。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已发生深刻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国“弯道超车”,必须突出创新驱动作用,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在未来分工地位的关键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在各行业打造一批能够支撑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且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在牢牢把握以上经济形势的基础上,ST区委、区政府为了推动ST区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追赶式增长,积极对接国家、上海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明确了ST区产业发展的“3+2+3”的产业集群,并将“ST区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难点及对策”作为区委重点调研课题。

新材料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既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和保障,更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在中国整体进入新常态下,在中国“四个全面”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ST区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如何做强和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如何持续贯彻和落实ST区“工业强区”战略,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ST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ST区关注的焦点。本文聚焦中国新常态下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问题,分析了其发展环境和发展概况,着重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建议,为做强、做大ST区新材料产业,持续提高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加快构建“创业ST、宜居ST、和谐ST”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二、 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诊断分析

1. 总体现状。

(1)招商引资力度日趋加大。ST区大力开展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境内招商和境外招商并举,针对新材料发展目标,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引领性作用、产值效益高的重点项目;在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尤其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针对性招商,着力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为重点项目做好配套工作,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2013年,新签约新材料项目18个,总投资达79.49亿元。中国软包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BOPP薄膜项目落户ST工业区;全球最大的工业织带制造商澳帕曼落户张堰新材料产业基地,除此之外浙江永恒实业稳定网络索、上海晟玺PC热塑料镜片等新材料项目也相继签约落户ST区,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2)发展软环境已逐步营造。一是引导企业用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市、区三级专项补助资金,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2013年,ST区新材料企业新增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两家;ST区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小巨人、专利示范企业各一家;乘鹰新材料等7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上海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上海市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及各类品牌创建奖励等共计576万元。二是加大融资和人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融资服务新平台,帮助企业对接银行、担保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2013年组织新材料产业系统性的融资对接活动5次,落实贷款1亿元左右。鼓励企业引进在新材料领域有前瞻性眼光、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推动人才公寓和单位租赁房、员工宿舍楼工作,落实人才的住房、税收等优惠政策。

(3)企业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发展环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建新材料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升行业科研能力。目前,“多功能纤维面料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种纤维涂层研究中心”等相继在ST区落地建设。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科技攻关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提升。欣年助剂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建立了“低碳化工催化剂工程化平台”,与中石化石科院合作开发工业废水的膜处理系统,推进催化试剂的研制开发工作;汇得化工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申报了2013年度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高亮揉纹聚氨酯树脂,对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4)产业转型发展日益加快。鼓励企业采取增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自身技术的升级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华峰铝业通过增资并购方式引入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借助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品应用领域,2013年公司产值首次突破9亿元,产品成功打入欧美、日本等市场。鼓励凯鑫森与其关联企业凯兰达兼并重组,强化与上市公司上工申贝的合作,重组公司将获得后者注资1.8亿元,用于发展新功能性薄膜和涂层材料项目。针对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发展实际,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3年新材料产业有1家企业被列入淘汰产能企业名单。

2. 主要成效。作为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ST区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特种橡胶、新型绿色建材、高档涂料等,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华峰超纤、嘉宝莉涂料等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措施,ST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表现在: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区54家新材料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7.51亿元,同比增长8.17%。其中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成长性良好,已发展成为ST区新材料两大支柱力量,其中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实现产值65.83亿元,同比增长2.59%;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实现产值23.28亿元,同比增长31.75%,其中华峰超纤贡献产值7.27亿元。

(2)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ST区新材料企业顺应产业发展形势,通过有效配置人力、物力等资源,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引领和辐射整个产业集群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例如:华峰超纤作为超细纤维聚氨酯合成革生产技术领域内的领跑者,生产能力位居国内第二,技术储备丰富,是5项国家轻工行业标准起草与制订单位之一,拥有较强行业话语权。精细化工园区的嘉宝莉多年来潜心专注于涂料行业的经营,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核心产品已成功打入高端市场,2013年企业获得中国涂料十大品牌(内资品牌)、中国著名涂料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2)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从目前新项目、开工及竣工项目情况看,新材料产业后续发展动力较足,形势良好。2013年,ST区引进新材料产业项目18个,计划投资总额79.49亿元,其中用地项目11个,计划投资总额78.76亿元,用地面积1 040亩,亩均投资强度757.31万元。华峰铝业、美凯威奇等1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悦得软包装、巴德士等13个项目已竣工,有望2014年投产,凯鑫森(二期)、立邦工业涂料等8个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上述项目预期将新增产能34.76亿元。

3. 现存问题。

(1)自主研发能力较弱。ST区新材料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高端技术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生产工艺的研究欠缺,创新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目前ST区新材料企业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且品种不全。部分企业对硬件的重视程度高于软件,对前者的资金投入也大于后者,在人才、技术培育等方面缺乏远见意识,制约了新材料行业的创新发展。浙东建材产值规模较大,但受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影响,客户可能随时转走订单,企业正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2)产品配套能力较弱。ST区新材料产业相互配套能力较弱,上下游产业融合较差,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欠缺。部分企业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在区域内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和采购商,需要到其他地区进行采购,增加了企业交易和运输的成本,原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部分优势被相应抵消,区域内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销一体化网络格局也难以形成。

(3)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产学研的长效机制缺乏。长期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目前看来,ST区新材料企业的产学研围绕项目进行的短期合作较多,围绕某一技术领域的点对点合作较多,部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仍停留在技术转让以及委托开发等较低层面上,部分研究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重复投入和建设的现象,资金、科技、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对关键技术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二是产学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表现为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专利项目较多,但项目转化率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各环节紧密结合的机制体制尚未完全建立,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方向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合力。金霞化纤与东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致力于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工作,但受生产设备、投入成本等因素影响,双方的合作更多地停留在研发层面,致使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三、 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措施

1. 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都明确将新材料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产业政策的引领下,新材料产业势必会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ST新材料产业规划前瞻性强,目标清晰明确,区域内重点发展的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与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契合度高,为争取国家及上海市的产业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产业基础不断夯实。ST已形成以八个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企业。张堰镇、漕泾镇、上海精细化工园区、ST工业区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有力,为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孵化器,区内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壮大,引领和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2)不利因素。ST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等方面缺乏优势,发展面临着较多不利因素:从事新材料产业的科研机构数量不多;适应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高性能材料、关键技术研发进展缓慢;高端技术人才不足,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体系尚未完善;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节能控耗和转型升级压力大。

2. 优化措施。

(1)培育新材料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将做大产业和做强企业相结合,支持华峰铝业、大巨龙蓬盖等企业继续发挥规模优势,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支持嘉宝莉、华峰超纤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发展壮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具有为上下游产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能力的特色中小企业,形成完整紧凑、各细分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形态,加速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2)加大产学研合作工作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环境。围绕ST区新材料产业创新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攻关实力和优势,不断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需求有效对接,着重突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环节,提升ST区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着力对新材料企业具有共性的科技技术进行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加快新材料产业商业化、规模化进程。鼓励ST区重点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研发力度。

(3)加强政策对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按照ST区关于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各项优惠政策。对于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符合新材料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积极帮助其争取上海市土地统筹指标,加快推进项目的落户和建设进度;支持企业申报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上海市及ST区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对企业成功创建品牌给予奖励;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等专项补助资金,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打造企业特色品牌,走专精特新之路,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N].文汇报,2015-05-20.

[2] 赵丽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11).

[3] 肖林.直面新常态与创新驱动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南剑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5,(3).

基金项目: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商学院上商学者基金项目(项目号:15KY-SSXZ-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号:09YJA790171);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号:YWHYZ09-02)。

第4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在全国两会上,贵州今年依然抢眼,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引领话题、传播形象、集聚力量的“贵州时间”。

筑梦小康、智慧美丽、持续向好的贵州,益加鲜亮、丰满地呈现在全国两会平台上,持续发挥了凝聚正能量、放大社会影响、促进资源集聚的作用。

《易经》有云:生生之谓易。在变与不变之中,全国视野下的“贵州时间”珍贵、深刻。

以前贵州的惊艳多少令一些记者意外,如今却有着一种“本来如此”的平静,并早早预留了时段、版面

2014年3月6日上午的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等54家境内外媒体,120余名记者到场采访。上午九点不到,记者们就早早到场,抢占摄影和发问的有利位置,网络新媒体做好了全程直播的准备。

这个阵仗,相当于去年在人民大会堂梅地亚中心举行的贵州代表团专场记者会。而今年,只是全国各省每个代表团都有,在代表团驻地举行的一个常规安排,贵州却好像“把金色大厅搬到了驻地”。

《新京报》记者朱柳笛说,贵州与北京携手打造大数据产业是她关注的重点,报社安排她争取采访到贵州省委书记或省长形成整版报道。但她了解下来,觉得困难不小,因为今年中央电视台“小丫跑两会”栏目组也有这个打算,但是没有获得“档期”。

贵州周边省份的媒体也在贵州代表团“找新闻”。《四川日报》记者颜婧、重庆华龙网记者黄军说,会在各自媒体介绍贵州跨越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

据省委宣传部全国两会报道小组的资料统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动态清样、《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社等中央媒体,传播贵州好声音、展现贵州代表委员履职风采的新闻报道,每天平均在20条左右,形成了强大、立体的声势。

贵州本土媒体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贵州日报》对贵州基层少数民族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的报道,地方特色突出,得到了的肯定;《当代贵州》推出的全国两会专辑《2013・当代贵州改革发展十大亮点》、《孔学堂愿景》等上会资料,成为代表、委员的热点话题材料和记者写稿材料,深受青睐;在全国36家上星综合频道中,贵州卫视全国两会传播指数仅居广东、湖南、江苏之后,异军突起位列第四。

“正如陈敏尔省长指出的那样,贵州具有高质量的新闻资源。”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谢念说,今年虽然没有组织专场记者会这样的大型活动,但各大媒体对贵州的报道力度有增无减,并且主动对接采访的多了,此前贵州的“惊艳”多少令一些记者意外,如今却有着一种“本来如此”的平静,并早早预留了时段、版面。

以前贵州的价值多少被外界有所忽视,如今却有着一种“恨识君晚”的紧迫,这是对贵州“以形象筑梦”智慧和定力的印证

一年前的3月2日,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贵州在北京举行了一场面向全国优强民营企业的招商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眼光独到、语惊四座:若错过了30年前投资广东的机遇,那么今天就不能再错过投资贵州。

一年过去,“马云眼光”已然集束成团。

今年的3月1日,贵州与北京携手举行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上,各路“神仙”的云集,显示各方对贵州机遇的高度认同。

从产业的层面,除了电信、移动、联通“三巨头”王晓初、奚国华、常小兵在座,还有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和不辞辛劳从国外赶来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以及微软、华为、浪潮、百度等企业的负责人。去年以来,信息产业“国”字头和“民”字头的领军企业,纷纷在贵州完成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重要布局,“外”字头的也表达了投资意向。

从技术的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等推动了大数据产业落户贵州,并领衔一流团队与贵州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从政策的层面,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等出场表态,对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考虑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的一些纪律规定,比如不许“跑部”,更可见国家部委对贵州的另眼相待――不能“跑部”,“部”却“跑”到贵州的产业推介会上。

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同样体现在其他方面。在3月2日召开的对口帮扶贵州恳谈会上,贵州的“价值”被强化,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以及上海市市长杨雄等发达城市主官表示,可以在贵州探索东西部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扶贫开发新路。

贵州为什么有魅力?本刊在全国两会期间在北京作了一个调查,对象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委机关领导、知名企业家、北京市民等,收集的情况显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国发2号文件的政策红利、“两高”等交通大跨越后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及贵州清晰的跨越发展路径抉择、在产业经贸等方面形成的“你助我发展,我助你发财”机制、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这种对贵州价值的发掘首先来自于接触。一些北京市民表示,天安门广场LED大屏幕播放的贵州形象片壮阔大气,还有一些市民在3月上旬举办的“生态贵州・美丽家园”摄影展上赞叹“贵州真美”。一些企业家是通过贵州组织的“走出去”经贸活动,从而开始在贵州投资创业。

外界对于贵州的由“不知道”到“有所知”进而“有认同”的这样一个过程,对贵州“以形象筑梦”的智慧和定力,是一种印证。

以前一些代表不会发言,害怕面对领导和媒体,主要还是心中无数、工作无法,现在这种情况真正变了

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重要的“贵州时间”,也是最大的亮点和最大的喜事,是专程到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

3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贵州厅,两小时44分钟的会议中,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时提问,与发言的代表一一交流,会场气氛热烈。

代表贵州父老乡亲,向总书记说什么?展现代表们履职尽责风采的重要时刻到来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对功力的考验。赵克志、陈敏尔、郑强、束晓梅、王菁、王伟、夏庆丰、张加春、张国英等9位代表作了发言。

赵克志、陈敏尔发言时,插话达10次之多,分别在孔学堂建设、旅游业发展、生态建设、发达城市对口帮扶贵州等10个方面。

包克辛代表曾经在贵州工作过,他说,通过不时插话,以及赵克志、陈敏尔准确应答,说明贵州这些工作抓得早、抓得准、抓得实。

其他发言代表也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分别就贵州引进人才、处理医患问题、高科技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汇报取得的突破和存在的问题,不时插话回应,互动引来阵阵掌声。

严肃不掩活泼,会场上不时响起笑声。夏庆丰代表在发言一开始就说,我的名字里面有“庆丰”两个字,与总书记微服就餐的庆丰包子铺完全一样。幽默的插话,“这是你的专利,你要做庆丰包子,庆丰集团不能投诉你”。

来自基层的王菁代表发言时说,1957年,布依族妇女进京给唱了一首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今天她要把这首歌献给,并与现场少数民族代表一起唱起了《好花红》。现场响起了贵州布依族美妙的歌声。

第5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一、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2014年《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杭州市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八。这是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建设“美丽余杭”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这不仅契合了《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教学内容,也为该课的开设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余杭经济新形象,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举措。

2.思考余杭经济新发展,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要求。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素材的解读和教材的研读,初步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增强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技能。

3.通过生活素材和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尝试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建余杭”等学习活动的体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美丽余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对余杭经济全面的了解和剖析,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

教学难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在教学中以“主题导人——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为逻辑,依托本土资源,围绕“余杭经济新水平”、“余杭经济新形象”、“余杭经济新理念”、“余杭经济新希望”等四个环节,通过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课堂实录

(一)主题导入——余杭经济新水平

师问:同学们,我们生长、生活在余杭,作为余杭人,您自豪吗?

生答:自豪(非常自豪,很自豪)。

师追问:你们能用一个数字概括出为余杭经济自豪的理由吗?

生1答:余杭经济全国第9;

生2答:第8。

师:这两位同学非常关注余杭经济的发展,很好。确切地说:根据《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2014年余杭区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8,比2013年第9又进了一位。

师:同学们,这是全体余杭人民加快建设“美丽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代表了余杭经济发展的新水平,为进一步了解余杭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一起来探究。

(点评:从“本土情节”切入,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生活与理论的距离,有利于快速形成和谐、共鸣的课堂氛围。家乡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激发了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主题剖析——余杭经济新形象

【探究1】

教师呈现预设的表格(见下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时间6分钟,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

(学生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召集下,分工合作,认真而又热烈地开展了讨论和分析。教师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并大致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第一维度——知名企业

组1代表:阿里巴巴、老板集团等。阿里巴巴坐落在余杭的海创园内,是余杭的知名企业,不仅在美国成功上市,而且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原因是因为有了淘宝网。

师引问:阿里巴巴除了淘宝网,还有哪些产品?

学生1:.支付宝、快的打车软件等。

师追问:这些软件的研发得益于什么?

学生2:这些软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的研发得益于阿里巴巴的不断创新和科技进步。

师引问:阿里巴巴企业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生齐答:走自主创新道路。

师归纳: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经济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二维度——特色产业

组2代表:塘栖枇杷等。塘栖每年举办枇杷节,枇杷知名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塘栖枇杷把种植、采摘、餐饮、住宿、农家乐等结合起来,带动休闲旅游业发展。这启示我们把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师点评:这位同学对枇杷产业甚是了解,看来塘栖枇杷后继有人了。(生笑)我看了其它组的同学也写得很好,如仓前掏羊锅等,时间关系,大家可以课后多多交流。

第三维度——农村变化

组3代表:农村发展快。农业丰收、农民富裕、农村面貌大有改变。如,私家车多了,房子漂亮了、道路宽敞了、交通便捷了、设施完善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原因是经济发展快,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启示:国家要重视“三农问题”。

师引导:对,农村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具体有哪些,知道吗?

生1:实行粮食保护价。

生2:科技下乡。

生3:取消农业税。

生4:工业反哺农业。

生5:户籍制度的改革。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这些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维度——生态环境。

组4代表:生态环境应该两面看,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工业排放废气、废水,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在努力改变生态环境,如“五水共治”等,有些地方山绿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这启示我们:企业要节能减排,利用清洁能源。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低碳出行,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师点评:这位男生回答得太精彩了!尤其是能够一分为二看问题,既客观又全面,思路清晰,掌声鼓励!

师:(引导学生阅读板书上的表格内容,重点强化启示中的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节资环保等字眼)问:这些重大举措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快速翻阅了课本P88-90页后)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师总结:对!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条主线。

(点评: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余杭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的表现、原因和启示,生成并利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贴近实际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实乃本课一大亮点。)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我们了解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是哪个举措?

生:(异口同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刚才我们在探讨“特色产业”的时候有所涉及,但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换结构等。老师希望通过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经济新形象,并进而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要求。

【探究2]

师引导:第一步,精读教材P89最后一段,并运用“3W”法思考和标注;第二步,利用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划出关键词,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结合”,口头阐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及各类行业研发设计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材料二: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余杭出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等扶持政策,鼓励工业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

材料三:余杭抢抓与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历史机遇,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临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切实增强塘栖小城市和瓶窑等中心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运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余杭是如何树立经济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说明余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依靠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进企业“机器换人”,鼓励企业进行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说明余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设三大区块和美丽乡村,说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走城镇化道路。

师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准,余杭确实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树立余杭经济新形象的。

(点评: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初步学会如何“材知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知识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当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仍处于“浅层次”,有待强化和拓展。)

(三)主题深化——余杭经济新理念

师:余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余杭经济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蕴涵丰富的新理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一方面快速阅读P87-P88有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显示图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经济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6分钟后请各组代表踊跃发言。

师:时间差不多了,谁先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一边点拨、归纳,一边将重要信息录入表格)

组1代表主动举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塘栖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说明余杭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说明余杭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举措,说明余杭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余杭经济发展新形象的举措,讲得很有道理。

师启发:是不是某个维度与某个要求只能一一对应呢?如知名企业、特色产业只对应发展是平、探余杭经济新形象、析余杭经济新理念和建余杭经济新希望,共同学习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内容。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定能在“美丽余杭”建设中再创辉煌!让我们一起为余杭经济的未来喝彩吧!谢谢大家!

(点评:本环节立足于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亲近实际、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打破应试桎梏,彰显新课程理念,有点睛之功效。当然,对于高一学生,事涉政协、议案,略显陌生,如有具体实例抛砖引玉,则更具操作意义。)

三、教学反思

本次参加优质课评比,承蒙专家与同行认可,拿到一等奖。备课、磨课、上课过程中虽多有曲折,但收获颇丰,现总结以下几点以自勉:

(一)资源开发本土化。好的课堂犹如一出好戏,剧本的好坏直接关乎戏的成败。本课在设计之初原本是立足于中国宏观经济谈主题与主线的,虽契合教学内容,却过于“高大上”,不接地气,效果不佳。几经反复,才落地于余杭经济这个切口。对于家乡实情,学生多了一份熟悉,也平添了一份热爱,娓娓道来,层层推进,兼具效度与信度。

(三)情境设置主题化。好的课堂应该“形散神聚”,既注重情境的广度,又挖掘素材的深度,尽量做到“一例到底”、“一材多用”。本节课围绕余杭经济这一主题,以“主题导入——主题剖析——主题深化——主题升华”这一路径展开教学,主题明了,容量可控,受到听课专家与同行的肯定。

(四)学生参与主体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已达成共识,但如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有效参与仍是一个课题,这也是本课教学力图突破的地方。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互助、合作探究、阅读文本、课后调研等活动,有话可说,有例可找,有书可看,有问可思。

【专家点评】(徐晓芸,浙江省余杭区教研室,政治特级教师)

卞巧娣老师是一个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她执教的《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建设“美丽余杭”》-课,在余杭区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其奥妙所在可以用“高、大、上”这三个关键词概括,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立意有高度。该节课从谈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到建余杭,始终让学生以一个主人翁的角色,紧紧围绕余杭经济的发展,去学习、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要。尤其是第四个环节余杭经济新希望的设计,引领学生关心余杭的未来,参与余杭的建设,打破了应试的桎梏,立足学以致用,着实让人敬佩。

(二)教学设计现大气。该节课的大气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够大胆,先主线、再主题,主线体现主题,顺理成章。其次还表现在教学的手法以小见大够大度,从余杭经济发展的典例中探索、剖析科学发展的大道理,比起那些纯粹的阐述更来得令人信服。再次还表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放”为主够大方。一般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比较难以把握,不知道学生会想什么、说什么、问什么,而卞老师放中求活,驾轻就熟,可见其扎实的功底和聪慧的机智。

(三)教学成效显上位。这节课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围绕主题层层推进、学生探究生成资源、教师点拨方向引领……,不仅将“高、大、上”的知识安全着落,学生能说会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探究、阅读、分析、阐述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重要的是在惊叹、赞许、“冲动”和跃跃欲试中流露和构筑的“余杭情怀”更是难能可贵。

第6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镇就抓好09/10年度香料烟生产作扼要发言,不妥和不对之处,敬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香料烟生产的基本情况

市、县香料烟工作会议后,我镇根据会议精神于8月20日召开了四班子会议,重新确定目标任务、人员分工、单位挂钩、扶持政策等。同时于8月22日召开了全镇香料烟生产三级干部会议,分解了任务,明确了人员、挂钩单位分工,制定了扶持政策及工作措施。进一步统一了全镇三级干部的思想和认识,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县委、政府下达给我镇指令性收购产量3.3万担。为了保证任务的完成,我镇下达给各村指导性面积11270亩,指令性收购产量33356担。截止9月11日,全镇香料烟工作进展情况是:共召开各类会议118次,参会人数4433人次;落实种烟村9个、124个村民小组、3486户农户,面积10232.7亩、占计划任务的90.8%;落实10亩及以上种烟大户89户;农户需穿烟机1011台;计划苗床面积599.4亩,现已完成育苗810户73.3亩、占计划的12%。

二、香料烟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09/10年度,我镇的香料烟生产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从客观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水田面积有限。据统计,全镇现有水田面积11362亩,其中甘蔗占去2046亩、大棚蔬菜占去1300亩,能种植香料烟的只剩8016亩,要完成11270亩的任务,在保住去年地烟1098亩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地烟2156亩才能完成任务。

二是产业复杂,争劳力现象突出。2008年末,全镇总人口25193人,其中劳力14000人,常年四季在外打工的有2000多人,大数劳力仅剩12000人。12000人的劳力要发展香料烟、甘蔗、蚕桑、茶叶等产业,因此,劳力是个大问题。

三是去年大棚蔬菜价格上涨,香料烟总体价格与之相比差距明显,导致今年大棚蔬菜发展势头过猛,争田现象突出。

四是基础设施滞后,尤其是今年计划发展的地烟严重缺水。新增的2056亩地烟大部分缺水,按30亩以上连片规划、需要解决旱地水浇资金46.6万元,镇财政计划投入16.6万元,资金缺口很大。

五是大户发动差距很大。计划发展10亩及以上大户300户,现只落实了89户,还差214户,急需再作更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

三、贯彻落实各级会议精神,全力创造产业发展新奇迹。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破解大发展的难题。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走规模、质量、效益相协调统一的路子,抓住发展机遇,奋力赶超,树立大发展和不达目标不放松、不放弃的理念。

(二)坚决守住已落实的面积,再掀落实不足面积。

(三)按节令抓紧组织育苗工作。育好苗、育足苗、培壮苗,切实做到苗田与大田配套。

(四)严格按十大技术指标要求,按节令组织移栽,保证足够的移栽面积,同时加强大田管理。

(五)按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要求,着力抓好合理布局、科学连片规划、规模种植、组织互助组、大户培植、机械耕作等工作。

(六)采取强硬措施推进产业发展。

1.加大对农户的扶持。每公斤烟叶价外补助0.7元,共需115.5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及灾害防治30万元的。

3.对种烟村实行税收奖励政策17.16万元。

4.对镇村干部、工作队员、烟站领导、镇直单位全面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共需资金41.01万元。

5.调制及预备苗场地租用和工作队员完成担数奖励,共需资金7.3万元。

以上水浇地、扶持、考核等共需经费210.97万元。

6.严肃纪律,确保工作推进。

(1)工作纪律:在育苗、移栽、采摘、收购四个重点环节分别实行攻坚管理,对作风飘涪弄虚作假、推诿扯皮,工作时间喝醉酒、玩牌,甚至是赌博和工作不负责任的,该问责的问责、该待岗的待岗。

(2)组织人事纪律:一是对思想抵触的干部职工和不带头种烟的干部职工,坚决加强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启动问责,严肃处理;二是村干部思想不统一的、信心不足的、制约发展的坚决调整;三是村民小组长不支持产业发展,不带头发展产业,讲条件、唱反调的坚决调整;四是镇直单位负责人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听招呼的建议主管部门调整。

第7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农房重建 218户搬进新居

在五龙乡弥勒沟新村聚居点,17幢农房的外墙装饰基本完成了。这个聚居点规划安置受灾群众47户198人,将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铁皮山和东拉山风景区,打造优质居住旅游综合示范区。

“7月20日之前,弥勒沟新村聚居点可以‘交钥匙’了。”杨建学说,五龙乡的另外4个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都是去年11月开工的,目前正在加紧施工。

新村聚居点能顺利推进,与五龙乡率先在宝兴县建立新村建房预付款制度分不开。地震后,受灾群众重建资金紧张,在建房预付款制度下,可以通过分期、分批付款缓解经济压力。受灾群众在确定进聚居点后,先交预付款,再完善国家补助款和贴息贷款等手续,最后在房屋主体完成时交齐剩余的建房款,抽签选房。

五龙乡灾后重建项目多,为确保各项目有序实施,杨建学带着全乡的党员干部依靠科学的办法统筹推进。从农村住房重建细节着手,杨建学对全乡实施的农房重建、新村聚居点、农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地质灾害治理等投资1亿多元的灾后重建项目进行梳理,落实专人负责。在灾后重建启动之初,为鼓舞重建信心打消群众顾虑,杨建学牵头编印灾后重建资料,从房屋选址、抗震设防、材料选购、住房贷款、征地标准等按国家政策作了说明,为群众解除了后顾之忧。

这些工作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农房重建的顺利推进,7户建房特困户在今年1月搬进当地政府“包干”修建的新家;97户建房困难户在今年4月20日之前搬新家住新房;全乡701户重建户,已有218户乔迁新居。

产业发展 五大基地绘蓝图

今年是五龙乡东风村枇杷果园的“丰收年”,300吨枇杷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益。东风村九组村民王洪礼粗略计算了一下,家中的枇杷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产量、收入都比去年高出不少。

枇杷种植是五龙乡在地震后建设的“五个千亩产业基地”之一,梨子、核桃、紫薯和中药材支撑了五龙乡的产业发展。“这些产业以前都是零散种植的,现在基本实现成规模、成片发展的目标。”杨建学说。

灾后重建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通过梳理,五龙乡绘制了一张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以建设优良的果蔬产业基地为目标,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协会)+公司+农户+市场”的“五位一体”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建立“五个千亩产业基地”。

按照这个发展目标,五龙乡成立了果蔬、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0个,辐射带动1800余户群众发展农业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并在全县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8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背后,是国内稀土储量日益减少,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产生了矛盾,是乱采滥挖带来了恶性竞争。至今,“盗采”、“超采”、“挑肥拣瘦”及“走私”等现象仍在治理之中……而伴随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各种形式的“抗议”接踵而至,同时,还引发了地方国企与中央企业的纠葛,导致产业发展、稀土建储等诸多争端产生。

主产地的疯狂

江西赣州,中国重稀土产量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一脚踏进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赣州龙南县,“谁污染谁治理”、“促进稀土工业新发展”的横幅随处可见:而崇山峻岭之间,一些像蜘蛛网的PVC管爬满山头。

“这个技术叫原地浸矿。”就稀土开采的“化学原理”,龙南县矿管局局长廖振楠解释,开采稀土矿时,往山顶灌入氨氨等化学溶液后,吸附在泥土(或岩石)上的稀土离子,遇到化学性质更活泼的离子时,便会被更活泼的离子置换出来。

将含稀土离子的液体提炼成稀土原料,还要经过沉淀、分离等数道工序。廖振楠称,原地浸矿法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并被要求在全国同类矿山推广。

这种技术,其实是龙南人在痛定思痛后的发明。

原地浸矿法之前,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主要方式为池浸、堆浸法,即砍树除草、搬山浸泡取稀土。在龙南、定南、宁都等县的青山绿水间穿行,池浸、堆浸过后的数处“黄土坡”格外醒目:山顶被削掉,变成了“秃子”;废弃了的浸矿水泥池,横躺在山腰……

不仅是资源破坏严重,乱采滥挖等非法行为也成了地方政府的“心病”。

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年代里,赣州矿管工作一度失控。2004年,赣州取缔、关闭稀土非法采矿点就达3000多个,捣毁浸矿池为2645个。

“重拳”还伸向了“”。整治时期,赣州对多次为没有销售配额的稀土业主“放行”而私下收入“好处费”的数名执法干部给予重判,其中包括对龙南5个检查站30多名稽查人员的“一锅端”。同时,乱采滥挖带来了恶性竞争,稀土卖成了“白菜价”。到上世纪90年代末,稀土对赣州的贡献为“负数”。

“那时,厦门钨业的客户来开会,只给了一万元一吨的价格,我们下面的人就争相开出九干九、九干八――像是只给丢了一块骨头,就疯狂扑了过去。”赣州市经委主任曹晓秋称,“那就是当年的赣州,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稀土的乱采滥挖、产业无序发展、环境破坏严重、产品廉价出口等一系列问题曝出后,国家开始出台铁腕政策。2007年,国家将稀土生产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曹晓秋认为,国家真正举起稀土产业的“手术刀”,正是发端于这一次“指导”改“指令”。

治乱趁早

在稀土“治乱”上,赣州“觉醒”得较早。在其他一些地方仍处于“拳头打乌龟”――整治时“缩头”,整治后“伸头”的时候,2004年,赣州开始对稀土资源实行“四个统一”。

当年12月,赣州市将8个稀土资源大县的88个采矿证“化零为整”,由赣州市政府和这些县以股份制方式,联合组建赣州稀土矿业公司(下称“赣州稀矿公司”),对该市稀土资源统一开采,稀土矿山生产统一管理,稀土矿产品统一经营,以及稀土工业统一招商。

赣州稀矿公司副总经理谢志宏解释,握有采矿权证的赣州稀矿公司通过劳务承包形式,把采矿工作承包给个人或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全程监管下,稀土原料交回赣州稀矿公司统一管理与定价销售。并且严令禁止未经三级以上加工的稀土产品外流。

“以前,初级产品还可在市场自行交易,现在紧得很,分离企业的初级产品全部由赣州稀矿公司回购。”定南南方稀土公司副总经理林锂德称,即使赣州稀矿公司给出的价格低于自行找来的买家开出的价格,但是,“你的原材料由赣州稀矿公司支配,不卖给他怎么行?”

通过手握稀土产业链条上每一张“王牌”,赣州稀矿公司的“集权”催发了地方经济发展的“”。

2004年,赣州稀土和钨土两个产业仅实现产值10亿元,仅仅5年过后的2009年,赣州钨和稀土两个产业就实现销售总额150亿元,形成了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稀土永磁材料及永磁电机、稀土发光材料和新型光源三大基地。赣州计划是,下一个五年,两大产业要从“百亿”往“干亿”上“跳”。

“赣州模式”一度被前来检查的官员称为“管理稀土比管理、黄金都更严格”。8月10日,南方五省(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稀土开发监管联席会议在广东河源召开。会上,赣州做的是“经验性发言”,其他地方则是“表态性发言”。“一个矿乱频繁的地方,经济不可能得到大发展!”曹晓秋称。

补缺口靠外地“走私”?

在赣州市下辖的龙南县,10多家稀土工业企业2009年实现20多亿元产值,从事稀土冶炼与分离的4家企业生产能力为6500吨。

而近年,国家每年给赣州稀土生产下达的指令性指标是8500吨左右,赣州每年给龙南的指标为3000吨左右。这意味着,龙南的冶炼分离企业每年存在3500吨左右的缺口。

“吃不饱”的问题还存在于赣州的另一个稀土工业大县定南县。近年,赣州给定南的指标约每年在800吨~1400吨之间。而在记者的调查中,地处定南的大华新材料公司和南方稀土公司,这2家企业开足马力就需近5000吨/年的原材料。

不仅如此。在赣州60多家稀土加工企业中,16家冶炼分离企业产能就超过年3万吨,8500吨的开采指标显然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胃口”。同时,赣州刚过“百亿”的两大产业与“干亿”理想路途遥远,限额政策下,赣州稀土的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

赣州一些业内人士“指点迷津”:大部分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走私”而来。

稀土“走私”的现象已经引起各地政府重视,仅今年5月下旬至今,福建上杭关闭取缔36家非法稀土矿开采点;广西平南县亦对4个反复非法开矿点进行了铲除,摧毁堆浸池63个;广东河源市关闭非法开采稀土矿点6个……

没有任何保障的“非法矿源”,显然不能支撑赣州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对于低层次、原料级别的企业,我们‘不欢迎’。”谢志宏称,“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将产业链延长、延长、再延长!”

跨区域的资源争夺战

目前,从赣州以外的各省区生产地情况看,稀土开采之乱仍未得到有效整治。

除非法采矿外,稀土屡禁难绝的有“超采”、越界开采、“挑肥拣瘦”式开采等,实际开采量往往是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的数倍。例如2007年,国土资源部给南方稀土企业下达指令性限额开采量不到9000吨,但统计数据却达到

4.5万吨。

今年5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会议上指出,稀土等矿产陷入整顿、反复、再整顿的“怪圈”,一大要害是宏观调控政策政令不通,一些地方不严格执行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实际产量远远超出国家指令性计划。受地方、部门利益驱动,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现象屡禁不止,既严重干扰市场,又严重破坏资源环境。

一方面是指令,一方面是市场。外界认为,稀土资源高度集中后,以地方政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身份,怎么“治超”、怎么有效管理资源、地方经济发展与国家利益怎么更好结合,这都需要探索。同为“稀土王国”,与赣州的“强势政府”比较,湖南稀土选择了另外的路径。

湖南稀土也以重稀土为主,分布较散,主要集中于郴州、永州、岳阳等地,民企、国企、当地矿务局三方均有参与开采。

湖南也是有色金属之乡。此前,因湖南郴州等地治矿不力,加之湖南有色金属龙头企业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湖南有色”)对本省有色金属产业整合乏力,湖南“拱手”将资源转让给了央企――2009年底,湖南有色与中国五矿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湖南有色原为湖南省国资委控股,拥有钨、锑、铅、稀土等资源,转让后的湖南有色由中国五矿控股,持股比例超过51%。

“本地无先知”,对中国五矿寄予“厚望”的还有郴州、永州两市。近年,当地政府亦相继与中国五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后者整合当地稀土资源,而后者则许以投资承诺。

“我们从未停止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寻找合适的稀土并购项目!”中国五矿高层曾多次表示,希望进一步成为全国稀土领域的龙头。由中国五矿整合南方稀土产业,似乎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根据工信部制订的《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修订稿》,包钢稀土、中国五矿、江西铜业被列为国家整合稀土行业的三家龙头企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三大阵营的整合将直指向中国稀土“重心”所处的北、南、西三个方向:北方以轻稀土为主,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铁矿,属伴生矿。南方以重稀土为主,较为分散,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另外,西部稀土以氟炭铈矿为主,主要集中在四川冕宁。

稀土产业正上演“三国演义”,目前进展是:北方,包钢稀土已形成绝对垄断;西部,四川稀土被江西铜业(占56%股份)拿下;南方稀土相对分散,但也各有其主,广东稀土掌握在广晟有色(实际控制人为广东国资委)手中,湖南稀土已由中国五矿掌控,而江西稀土则牢牢撑控在赣州稀矿公司手中。

尽管中国五矿对整合赣州稀土“摩拳擦掌”,且已在赣州投资了寻乌南方、定南大华、定南南方、赣县红金等冶炼分离企业,但江西方面似乎仍对五矿“信心不够”。

有知情人士称,江西省政府目前正启动与中国铝业的合作,支持后者对江西稀土、钨业的重组。至于赣州,去年10月,五矿方面一度跑到江西省政府“告了赣州一状”,斥责赣州稀矿公司不给其冶炼分离企业配额(原料)。对此,赣州有关部门人士称,中国五矿在赣州,仍停留在加工的初级阶段,而本地孵化出来的许多企业,都能到深加工的三级、四级产品。

“地方政府会更多考虑产业平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一块,央企不可能做到;稀土资源开采的分散性、复杂性,必须依靠地方政府来管理;指令计划下的整合不是一条好路,一定要有适度竞争。”曹晓秋称,“(如果)只由一家央企来控制重稀土,绝对‘完蛋’!”

中国五矿的“攻城掠地”,并非仅止步于江西。去年6月,四川冕宁稀土矿,在经历一年多的“纠结”后,迎来的“东家”并不是“众望所归”的中国五矿,而是江西铜业。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今年8月,湖南稀土金属研究院“婉拒”了中国五矿的并购要求,转而寻求与有风电行业标杆企业――湖南湘电集团合作。湖南湘电集团董事长周建雄解释称,公司风力的发电机项目每年对稀土元素的年需求量大。

第9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既充分考虑了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结合我国自身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切合中国实际并有望实现的目标。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比去年放慢,但增长的势头仍然强劲。第一,投资有望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今年中国将实施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计划,还将启动水利、高速铁路等“十二五”新开工项目。第二,在工资上升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将保持稳定增长。第三,发达经济体复苏,失业率逐步下降,需求有望回升,有利于中国出口较快的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第二期宏观经济指数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11年二季度以后稳步回升。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长期预期新目标定为8%左右,这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为经济结构调整预留了空间,有利于提高增长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当前,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比较大,但我们有条件、也有信心在今年达到4%左右的调控目标。这主要是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有利因素:第一,中国农业连续7年丰收,粮食供给充裕,粮食库存率高达40%,远远高于国际通行的17%~18%的标准。第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有利于从中间环节减弱物价上涨的压力。第三,导致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得到初步控制。2011年2月份,中国广义货币增长率放慢到15.7%,低于16%的调控目标,单月新增贷款明显降低,而且调控物价的政策组合还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预计全年物价水平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提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其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得到改善,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方面的挑战。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十二五”时期,中国将继续淘汰落后,鼓励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使技术进步在劳动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大力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政府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目前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并举,发挥各种主体的积极性,搭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