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范文

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范文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

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3参考文献

[1]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2]周美冬.非工程措施在山区县防汛调度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3):206-208.

第2篇: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范文

一、任务目标

(一)前期工作

以、两座中型水库工程,清渡河和绿荫塘两个小(一)型水库工程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为重点,完成好全县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中央财政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烟水配套项目、水土保持项目、灌区改造项目等专项规划,以及技施设计,形成项目库,加大项目争取工作。

(二)水利工程建设

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处,解决3.86万人、0.44万中小学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好中央财政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缠溪防洪堤工程和杨柳防洪堤工程;洼地排涝项目木黄镇甘田嘴洼地排涝工程和合水乡新场洼地排涝工程;省级雨水集蓄利用“三小”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新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省级冬修、防汛水毁修复、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烟水配套等项目。新增农田灌溉1.52万亩,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2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0.41万亩,增加烟水灌面0.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含坡耕地综合治理)6.26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51万人,保护耕地1.09万亩。累计群众投工投劳3.73万个工日,参与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完成投资11237.0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8444.92万元,省级补助投资2273.51万元,地县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518.64万元。

(三)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14个,基层站所规范化建设1个,微型水利工程改制4处,完成渠道清淤补漏297km,提水站检修190kw,灌区水费征收67.5万元。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清淤补漏,提水站检修、水毁修复等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四)水政水资源工作

继续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人水和谐”主题宣传活动,加大水利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制止和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积极宣传和贯彻落实河保护条例。加大规费征收力度,依法征收好水行政规费,水能资源转让费、水土保持补偿费。

(五)防汛抗旱工作

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思想,充分准备防汛抗旱物资,全面落实病险山塘和小(二)型以上水库的防汛责任和首长负责制,及时收集、上报准确的洪、旱灾情。

(六)反腐倡廉,党建创先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防范于未然。落实好责任制,重点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工程建设及招投标等领域。继续开展党建扶贫工作,加强“创建文明县城”工作。

(七)其他各项工作

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好县委、政府的决议、决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全年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全县经济工作安排意见积极开展好各项工作。继续推行政务公开,扩大政务公开内容;监管好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治、维稳、禁毒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目标体系;继续加大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力度,把工作引向深入。

二、工作措施

1、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及项目申报工作。围绕全区水务工作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目标,重点抓好、两个中型水库工程,绿荫塘、清渡河两个小(一)型水库工作,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抓好骨干水利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

2、精心安排部署,强化工作任务。按照地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抓早抓实,实行班子成员责任制,即按照分工,层层分解水利工程任务,实行定目标、定职责,定工期,技术人员现场蹲点,及时反馈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形成层层落实责任,人人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3、积极兴办水利扶贫示范点,实施亮点工程,发挥带动作用。集中精力办好示范点。通过示范总结推广检验,带动冬春修工作的整体推进。

4、细化措施、明确职责、精心安排、全面实行水利建设双线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好工程占地、采砂采石料场等矛盾和纠纷,把群众性水利建设推向。对工程的进度负责。严格按项目建设“四制”管理要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5、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调度和督促检查力度,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按照时间、进度、质量要求,强化督促检查,加强现场管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6、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作用,大力开展宣传报道,营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有效解决施工力量薄弱等问题,迅速把群众性水利建设推向。

7、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培训、管理和考核。严格按照“四制”管理要求,加大重点工程、骨干水利工程招投标管理力度,分工程、分重点择优选择农民工施工队伍。加强施工队伍技能培训,规范施工工序和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施工安全。出台工程建设管理考核办法,客观记载施工单位业绩,对有不良记录的施工单位,实行招投标资格限制。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