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新企业会计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企业会计准则

第1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去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今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与既往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一致,新会计准则继续突破历史成本原则,更多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符合经济收益观。通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在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不断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工具的创新以人类历史前所未见的速度发展。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能对其进行初始确认,还能进行后续确认,揭示企业蕴藏的潜在风险,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理性的决策。

因此,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性变革,使得新时期的财务报告发生了内涵极为丰富的深刻变化,为金融市场降低风险、消除泡沫、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取得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必须及时全面理解财务报表的这一深刻变化,才能充分运用新会计准则为决策带来巨大的信息财富。倘若投资者不能在会计准则的巨大变革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可能享受不到财富的增量,甚至可能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做出有偏的甚至错误的解读。

下面以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采用对利润的影响为例,作尝试性的说明。

首先,正确理解利润的含义

什么是利润?经济学家希克思1946年提出了精准的定义:“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相比而言,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利润更加接近上述定义。例如,某企业购买一幢办公楼开展经营业务,当年通过经营活动获得利润1000万元,同时,由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办公楼(不考虑折旧)跌去600万。那么,该公司的年度利润总额就是400万,600万的办公楼跌价是公司的“持产损益”。在以前不考虑公允价值的会计系统中,“持产损益”基本是不予考虑的。因此,采用公允价值后,利润的信息含量更加丰富,投资者的决策有用信息更多。这样,利润实际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在运用利润信息时,必须理解利润的层次体系,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譬如,在分析公司的现金分红决策时,更加需要第一部分的利润信息,而其余部分的利润与公司分红的关系就比较低。有人认为,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现金分红与会计利润的相关度下降,这种观点的产生,更多地与其对新准则下利润信息的变化缺乏深层次认识有关。

其次,正确理解利润波动与公司风险

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通常不受公司管理当局的控制,因此,美国等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体的经验都表明,公允价值的引入一般都伴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公司风险也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而增大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进入利润表,其作用在于揭示了这部分变动的风险,而不是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因为,无论揭示与否,这部分风险其实都真实存在。与不揭示相比,揭示这部分风险会降低公司的风险,而不是增加公司的风险。

波动的利润是公司风险的真实表达,并且,并非所有的波动都对公司意味着相同的风险。已经实现的、已经收到现金利润的大幅下滑通常意味着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但是,如果仅仅持产损失增加,可能只意味着企业及时清算价值的下降,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司未来经营损失会上升,因为这部分资产的价值仍然可能在将来回升,损失并不一定真实发生;在另一方面,会计上与税法上关于利润的计算逐渐分离,使得税收与会计利润的关系逐渐下降,税收风险也基本不受持产损失的影响。因此,简单地惧怕利润波动的心理、以及机械地将利润波动与公司风险联系在一起认识,都失之偏颇。

再次,正确理解利润大小与公司价值

众所周知,公司价值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总和。在实务中,人们通常将利润作为预测公司未来收益的基准。然而,不同部分的利润在预测中的作用存在着差异。利润中越是可持续的部分,在公司定价中的权重越大;不可持续的部分,权重比较小。而基于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利润带来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部分,在定价中的权重较小。由此,是否可以说,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变小了呢?其实不然,因为新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其他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利润揭示的同时,增加了基于公允价值变动这部分不可持续的利润揭示,使得公司定价所需的信息更加详尽,因此,事实上,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增强了。新会计准则下,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析公司的价值。但是,是否会计利润高公司价值就高?反之,公司价值就低呢?当然不是,因为除了看利润的多少,还要看利润中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比重。即使会计利润“可能会像孩子的脸一样一日三变”,可能只是公司定价中权重较低的不可持续利润部分变化较快,并不意味着公司的基本价值重大变化,而让市场看到这部分利润的变化有好处。

最后,正确理解利润信息在各项契约中的运用

第2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原准则)掀起的会计改革,是一场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在内的国际接轨,但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准则仍存在着诸多差异,并且形式上也以会计制度为主,而不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形式。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标准的深化改革迫在眉睫。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一、关于总则

(一)准则制定的目标

原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改为“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原准则描述较为笼统,新准则在目标上更加具体,操作性强。

(二)准则制定的依据

原准则制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85年制定,1993年修订),新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修订)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显然新准则制定的依据更加全面,兼顾制度之间的协调,更加注重与法律和经济环境的兼容性。

(三)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

新准则明确了 “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即基本准则)”。指明了基本准则的“母则”地位和统驭作用;原准则没有规定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却指出会计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基本准则。

但从历史上看,每一个具体准则都是根据需要而制定的,新兴事物的出现产生新的会计问题,就需要制定或修订会计具体准则。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往往根据具体准则的发展状况反过来修订基本会计准则。因此笔者认为,基本准则能否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值得商榷。

(四)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原准则第二章第十一条提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由于会计是一个微观的经济信息系统,它以企业作为反映主体,而国家决策需要的信息往往是总量指标,因此,“会计要想满足宏观管理的需要,还需要综合、加工和筛选。”另外,财务会计报告要想“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就必须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如成本报表。显然超出了会计准则的规范范围,因为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的技术规章,因此,新准则把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新准则根据现代会计环境进行调整,抹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迹”。

另外,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由第二章提到第一章标志着会计界对会计理论思想转变的开始,会计理论不再从基本假设开始,而是从目标开始。原准则以四项假设为前提构建会计准则,如果假设缺乏现实意义,则会计准则必然缺乏合理性和实用性。而以目标为起点构建会计准则,即从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开始,目标指引财务会计的方向,财务会计与报表围绕目标运转弥补过去思路的不足,保证准则的一致性和适用性。

同时,新准则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范畴,政府成了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的“信息使用者”,排序还靠后。

(五)会计假设

新准则从第五条至第九条用通俗而简洁的语言分别描述了“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原准则为四项假设,权责发生制仅为收入、费用确认的标准。新准则把权责发生制上升到基本假设层次笔者认为欠妥。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一切会计活动,基本准则规范一切具体准则,基本假设规范全部经济业务。因此,基本假设应当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基础性,其普遍性是不言自明的。而权责发生制是有待证明的假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商誉的确认、养老金的确认等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

另外,按照优胜劣汰的商品竞争原则,企业的关、停、并、转、甚至倒闭清算并不新鲜,尤其有些虚拟主体经营短暂多变。所以,在会计准则规范中,除了持续经营会计,还有清算会计、中止经营会计。因此笔者认为,持续经营假设是与市场竞争机制相违背的会计假设,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企业。

新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此条的本意在于规范会计主体假设,但却没有注意到措辞的缺陷。企业发生的事项有已经发生的,也有正在发生的,还有将要发生的,而会计要素的确认一般都针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笔者建议改成“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六)会计分期

原准则第六条:“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新准则第七条:“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中期涵盖季度和月份,表述更加简练。

(七)货币计量

原准则第七条强调人民币的记账本位币地位,新准则只要求以货币计量。这种改进无疑将大大减少外商投资企业的核算成本。

(八)会计要素的确认

新准则第十条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这个观点取材于国际会计准则编报框架,原准则没有此类规定.。但笔者认为“经济特征”是模糊的,实际上会计要素是会计对交易或事项的构成要素(资源、事件、参与者、地点等)的抽象,而非对经济特征的抽象。按照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缺乏操作性。

二、关于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

(一)名称。原准则在第二章为“一般原则”,新准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连接第一章的财务会计目标,并为以后对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留下空间,也体现了国际协调。

(二)内容。原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方面的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和谨慎性原则);新准则为9个特征,删掉“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一个重要的补充是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 “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这显然是受IASC的影响。

(三)顺序。从排列的顺序看,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品质上重于其他原则,而可靠性又是相关性的基础。显而易见,不真实的相关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的信息才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另外,明晰性由原则的第六位排在现在的第三位。这是因为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形象塑造,经常在信息披露上大做文字游戏:用词晦涩,似是而非,在重大环节问题上,惜墨如金,语焉不详,而细枝末节却洋洋洒洒,让报告使用者无法判断被审计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关于会计要素

第三章到第八章是按会计要素分列的,包括每个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确认标准和列示要求。原准则定义会计要素后对会计要素的具体项目进行定义和解释。新准则剔除了原准则具体要素项目的内容,只描述基本要素本身,增强基本准则的“基础性”。对会计要素定义做了重大调整,主要是因为国务院2000年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同时还吸收了国际准则的合理内容。六个会计要素的定义以“经济利益的流动”为主线,把所有要素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思维逻辑习惯。

(一)资产

1.定义。原准则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最本质的特征”,已经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必然已经转化为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未来的经济利益符合企业持有资源的目的,从持续经营的观点来看,任何资产都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形式,最终成为现金(当然可以再买其他资产)。因此,新准则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另外,新准则增加“过去形成”。资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要求权,而未来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经济利益产权缺乏证据支持,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新准则在定义上更加严谨,操作性更强,也符合资产的本质。

2.确认与列示。原准则对资产无确认规定,但按分类进行了定义和会计报表列示说明;新准则规定了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新准则更原则化,强调了职业判断。

(二)负债

1.定义。负债的定义原则和新准则完全不同:原准则:“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新准则:“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新准则强调现实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这种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也与资产的定义协调呼应。

2.确认与列示。原准则无确认前提的规定,列举其细化项目,按分类进行了定义和会计报表列示说明;新准则对负债确认的标准同于资产,概率标准和可计量性符合即可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所有者权益

1.定义。原准则“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新准则“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原准则中的所有权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物权,无特定的义务人。在会计准则引用法律概念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使用剩余权益更加确切。新准则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建立在一个计算公式的基础之上: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定义立足会计主体角度定量描述,精炼、易懂。缺陷是与其他会计要素的定义基础不一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都是定义在单项交易的基础之上的,所有者权益定义却立足整体,这使得单项交易或事项无法识别所有者权益。

2.来源。原准则中所有者权益包括投入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新准则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新准则把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合并成为留存收益,体现该部分是对企业剩余利润的一种储备,也体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对比新旧准则可以发现,“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实际上就是原准则规定的资本公积。利得和损失是对“日常经营”活动的反向排除,属于偶发经济业务所得,是不经过经营活动就能取得的或意料之外的收益,如接受捐赠、收取或支付的违约金等。引入利得和损失这两个概念目的是向国际会计准则看齐,增强会计实务的操作性,其实质与我国原准则没有区别。

3.确认与列示。原准则没有确认规定。新准则第二十八条提出“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这个规定显然是建立在第二十六条关于所有者权益定义的基础上的。如前所述,笔者认为所有者权益并不是在总资产、总负债都计量出来后才得出其计量值,而是在每项交易中得出其计量值,而且其计量并不由资产和负债计量共同决定。比如,股东投入现金的交易活动,产生了“实收资本”这项所有者权益,但其计量并不取决于任何负债。

(四)收入

1.定义。原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强调收入只是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新准则在表述上有了重大变化,强调经济利益流入、日常活动形成、导致权益增加、与投入资本无关。收入定义与所有者权益定义相呼应,指明不是为了完成经济目标而从事的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范畴,如资产的价值变动、固定资产的处理损益等。新准则并没有对收入进行分类。

2.确认与列示。原准则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并对长期工程和销售退回、销售折扣、折让做了规定;新准则只规范了两个标准:概率标准和可计量标准,与资产、负债的确认相协调,对收入的明细规定放在基本准则。

(五)费用

1.定义。原准则中的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新准则的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增加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

2.分类。原准则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新准则没有明确的费用分类,只对成本、费用、支出进行细分。但有两款规定笔者认为欠妥。

第三十五条的第二款“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资产确认主要有两个条件(除符合资产定义之外):概率标准和可计量标准。一般地,如果一项支出“能够产生经济利益”,那就说明其符合资产确认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这个条件(概率标准);既然有支出,通常说明其符合资产确认的“成本或价值可计量”这个条件(可计量标准);既然如此,这里所谓的“不符合或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通常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第三十五条第三款“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存在不严谨的问题。在债务置换交易(一项债务换另一项债务)或在利润分配事项中,导致企业承担了一项负债,而且也不确认一项资产,却不可能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3.确认与列示。原准则按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分别规定核算,结转损益;新准则仍然强调概率标准和可计量标准。

另外新准则还取消了原准则关于成本计算方法、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调整等内容。实际上此处体现了财政部只是加强了财务会计的规范,而放开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规范,给了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六)利润

1.定义。原准则定义利润为“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新准则将期间明确为会计期间,更加科学严禁。原准则将利润分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并分别进行了定义说明;新准则规定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利润”要素中引入“利得”、“损失”概念,意味着利得不是经营收入所得但是利润的组成部分,损失不是费用但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这样新准则就将利润构成要素中那些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原则确认的项目与存在因果关系并需要收支配比的项目区别开来,使利润信息更具有相关性。

2.确认与列示。原准则未涉及确认问题,只强调利润项目分项列示,只有利润分配方案的要在附注中披露;新准则中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四、关于会计计量

(一)计量属性体系。原准则没有会计计量属性的规定,新准则增加一章单独规范计量属性问题。会计计量模式本来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方面组成,由于计量单位已经列入第一章总则之中,当作会计的基本假设。所以第九章主要规定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引入值得称道,但与其他四种计量模式并列似乎不妥。公允价值计价是指报告期末根据实际变动情况对资产发生额的原始计价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计价确定资产的价值。而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价值体系”,可以是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或市价,也可以是可变现价值,还可以是现值。

另外,既然存在清算会计、中止经营会计,那么是否就应该引入清算价值计量属性。

(二)计量属性选择。我国的基本准则对于企业采用何种计量属性,不是由企业计量对象的性质自由选用的,它是一项由具体准则明确规定的会计政策。这可能因为,会计属性的自由选用,不但影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而且有可能会为财务欺诈、会计作假打开一个方便之门。在会计计量一章中,第四十二条再一次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一般按历史成本计量。因为历史成本可靠简便,持有期间不确认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节约信息成本,而且具有可验证性。如果采用其它计量属性,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显然这是为制定具体准则作出的指导原则。因为四十一条已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五、关于财务报告

(一)定义。原基本准则第九章为“财务报告”定义比较简单,“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新准则将“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与国际接轨,与国务院颁布的《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协调一致。定义为“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新准则增加现金流量叙述,明确“会计信息”概念,并取消书面二字。

第3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费用化资本化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资源,在知识经济迅速膨胀的今天,拥有无形资产就掌握了取得超额收益的能力。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21世纪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动力源。

因此,2006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进行重新修订,在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准则中,我国新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新准则明确规定, 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 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 开发阶段, 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 无形资产规定, 对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 能够满足下列条件时, 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是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是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是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是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这种处理方法较单纯的费用化处理方法更严谨、更科学。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这种记入方法首先体现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研究活动的实质在于产生一种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科学知识成果, 如果不进一步开发便不具有经济价值, 其费用支出能否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不一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利用研究成果产生的一种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过程, 经过可行性分析, 能够确定其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 根据资产的定义, 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而开发费用在符合某些特定标准, 即当该费用有可能会产生未来经济利益, 且这种经济利益可以可靠计量时,就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 这样做充分考虑了研发投资活动的风险性, 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其次,也符合真实性原则。这种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将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 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与投资方向, 并向他们明示企业管理层对投资开发项目成功的信心及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的评估等真实信息, 使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研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同时,遵循了配比原则。研究和开发项目一旦成功作为其成果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等, 往往会持续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为企业带来收益, 将开发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并作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在未来取得收益期间分期摊销, 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其优越的地方,必然有弊病的地方,尤其是对在市场经济还处于与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讲,对于其如何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并且无形资产准则规定, 对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 能够满足下列条件时, 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一条规定来讲,人为的因素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对于如何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怎样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中国这个市场经济很不完善的国家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将开发费用支出资本化, 可以避免出现因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而导致的企业当期利润减少的现象,影响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讲,相对于减少当期的所得税来讲,企业追求的更多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利润更多,报表更美丽一些,使得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社会上的资金。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健全,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等一系列不利约束,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在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哪些活动属于开发阶段时,常常难以把握,导致对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的划分也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这样, 经营者会更乐意将应计入本期费用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虚增企业利润,同时,虚增企业资产。

第4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特点;意义;企业会计;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邓婕(1981-),女,江西赣州人,赣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等。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52-02

2006年布的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开始正式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我国会计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有联系的,有些时候是可以归类为同一体,但是同时又有区别,新准则的变动必将引起国内会计制度的新变化,这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会计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一)趋同与国际惯例

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各个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也更加明确了会计相关要素的范围和条件,对资产负债项目的可靠性进行了重点突出,逐步引领资产负债对利润观的进一步取代;另外,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来对公允价值的信息进一步明确,这些都与国际财务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趋同。

(二)更加客观全面

新会计准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以基本准则为领导基础,对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准则进行了规范,同时配合与操作面上的应用指南,从而使得各行各业的会计相关人员在进行主要经济业务时和谐统一,有据可依。

(三)理念性进一步增强

新会计准则中强调了一个理念,即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这一理念为进一步维护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公众利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新的形势下,企业要想跟好的反馈给社会公众,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披露的质量及透明度,在空间、时间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把握。

二、新会计准则的意义

(一)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需要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主力军,只有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才能促进市场稳定和谐的发展,而这需要一套更全面、更有效的会计标准为前提。当前,一些上市公司中存在着运作不规范、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对投资者信息有着一定的影响,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并贯穿于企业整个经济管理过程中,使会计成为促进企业做出科学决策、预测经济前景、分配经济利益、盘点经营效果的有效保障。

(二)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会计既同诚信相关,又同法制相关,诚信和法制俨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发的基础。当前,大多数国家正在向国际财务报告的方向发展,希望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间寻求平衡,并逐渐与国际趋同。而此次鉴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了中外经贸合作的桥梁作用,有利于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全面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群众利益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的着眼点在于保护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利益,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在信息披露方面,强调充分披露原则,对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显著的改进和全面的梳理。创建了比较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空间、时间、内容、范围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使得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大大提升,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知情权,推动了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变得谨慎

为规范企业会计计量、确认、报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政府、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等相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新会计准则中进行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新会计准则中强调,企业所提供会计信息应相关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经济决策需要,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企业状况作出预测或者评价,对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重置成本、历史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及公允价值进行正式的确定。如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时,应依据公允价值,来对金融资产展开后续的计量,并在当期损益中计入公允价值变动。而对于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则应将资产换出公允价值及其资产账面价值总额计入到当期损益当中。对于让步于债权人,债务重组利得确认,亦应计入到当期损益中。通过转让非现金资产的形式来实施债务重组的,则以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来对债务重组利得加以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转让同账面价值间差额,明确为资产转让损益,且计入到当期损益当中。对套期业务,对浮动盈亏加以确认,并在资产负债表上对相关套期合约公允价值进行反映,从而便于投资者对公司套期业务中所面临风险进行更有效把握。相比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确认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国情做了更为充分的考虑和慎重的改进。

(二)限制了企业利润的调节

新会计准则中对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和经济环境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若干业务核算准则被修订,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算的选择项目,对企业利润调节空间范围加以限定,其主要变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存货管理办法

在新会计准则中,换“后进先出”为“先进先出”记账,并对较长生产周期有着一定的影响。原先周转率低、存货较多的企业,在采用新存货记账法后,其利润和毛利率波动异常。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上市家电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的过程当中,一旦转变为“先进先出”法,则毛利润快速下滑,成本大幅上升,当期利润下降。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这亦是其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显著差异。从上市公司计提的实际减值准备角度来看,有些企业减值的准备甚至比当期净利润都高,这些公司如曾在2006年对减值准备进行了部分转回,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利润。

3、债务重组方法

新会计准则中,对传统债务重组“一刀切”的规定进行了改变,对于事物抵债业务,则将计量属性计入到公允价值中。依据新会计准则规定,一些对债务无偿还能力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的部分豁免或全部豁免,当期利润表中则将对其收益进行直接反应,并促进每股收益水平有极大的提升。

(三)注重企业经济实质

主要反映在新会计准则对合并处理的变革上。

1、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合并是在同一控制下进行的,而不是合并与被合并方完全处于资源所作出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不代表公允价值,并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从而避免利润操作。企业合并在非同一控制下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彼此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只有公允价值被双方认可,购买商才可得到确认。

2、企业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

相比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是以基本合并原理变化为依据的,从侧重母公司理论向侧重实体理论进行转变。确认合并报表范围中更注重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所需均需纳入到合并范围内,而并不是一定对股权比例的考虑。所有者权益呈现负数的子公司,但凡是持续经营的,亦应纳入到合并范围之内。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母公司必须对所有者权益呈负数子公司的债务进行承担。新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可以对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调节的手段加以防止,并对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利润有一定的影响。

3、金融工具准则变革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内容对金融企业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拟上市或上市金融机构则一马当先。例如,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一律以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并在表内外的移动中进行反映。这对于证券公司和上市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表内化对于风险管理来讲,衍生金融工具有着巨大的影响,企业不但要对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进行考虑,还应就衍生工具对报表的影响进行考虑,从而避免过大报表波动现象。会计准则变更必将对当期企业业绩产生影响,会计数据也亦当更加真实。

四、结论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日渐完善,加之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企业会计改革必将不断深化。企业应准备随时付出额外成本来为会计部门员工提供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新制度的运作,以对会计工作秩序和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 毕艳.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1,(03).

[2] 夏莉,陈晓坤.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及基于[J].水利经济.2008,(01).

[3] 徐莉薇.浅谈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J].财税广角.2010,(22).

[4] 温建忠.关于新会计准则的内容、特点、意义的探讨[J].时代经贸.2008,(06).

[5] 刘燕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9).

第5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业薪酬》;职工薪酬;税务处理方法;研究

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修订前的简称《旧准则》,修订后的简称《新准则》)。此时对于财务人员而言,职工薪酬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离职后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等内容的添加充实了职工薪酬核算体系,也扩充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1]。《新准则》作为企业会计准则新增内容之一,其应用的效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此时积极的对《新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会计及税务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愈发的重要[2]。

1《新准则》的重大变化

1)使企业职工的范围明确化,即包括与企业签约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也包括虽没有与企业签约劳动合同但在企业正式任职的人员。如某锰矿公司的员工,除了行政和生产基层单位的员工外,还包括通过劳务公司派遣到公司提供劳务的员工,在锰矿公司还特别包括政府特聘的为公司提供研发业务的专家团队学者。2)新添了职工离职后福利这一内容,即在设定受益规划的前提下,企业与职工达成协议之时,职工退休后企业对其采取一次性或分期式支付养老金金额,此时企业承担着支付义务,并且与基金资产有关的风险由企业承担。3)《新准则》使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更为的充盈,此时有效的解决了财务会计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问题,同时规范与职工薪酬相关的会计问题,此时企业为在职员工提供服务的期间需要明确应承担长期残疾福利这一义务。4)《新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设定受益计划的离职后福利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具体是指预计负债核算的离退休人员费用需转入“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中进行核算[3]。

2《新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应该在员工在职期间为其提供会计服务这一内容,把应付的职工薪酬定义为负债(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情况除外),此时企业员工均是会计部门服务的受益群体。职工薪酬有以下两种处理方法:a)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b)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除了上述两种职工薪酬之外,其他的类型统统被纳入进当期损益范围内。根据《新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企业应该建立总分类账户,即“应付职工薪酬”,其可以被视为一个集合分配账户,主要包括借方登记各项职工薪酬的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按照受益对象分配的金额这类内容,此时该种账户通常期末无余额。一旦其为贷方余额,就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期末没有支付的职工薪酬,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应付职工薪酬”为负债类账户,绝非是集合分配账户。1)本账户核算企业应该参照《新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要遵从《新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2)“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辞退福利”等科目也应该采取明细核算的措施。3)在《新准则》相关规定的指引下,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在对员工工薪支付时账务处理的主要内容如下:a)企业在支付职工薪酬的会计项目中(将代垫的社保费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款项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等;b)企业在对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时,如某锰矿公司建立饭堂为员工提供工作餐而发生的菜品采购相关费用和饭堂人员的工资薪金,公司为员工提供的话费报销等员工福利,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等;c)企业在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环节支付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如某锰矿公司为举办运动会而发生的服装费和场地租赁费,相关从业人员年审发生的费用等,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d)企业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科目;e)企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之时应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f)企业支付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所发生的租金,如某锰矿公司租赁住房给员工无偿使用发生的支出,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g)企业以其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环节中,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同时结转产品成本。

3《新准则》下职工薪酬的税务处理方法

1)建立账户

以《新准则》为基准,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依据内部员工各项薪酬的总体核算建立“应给付总薪酬”这一账户专门负责职工薪酬总账计算工作,借方最主要的任务是记录每月具体支付职工的所有薪资,而账户的贷方记录的内容则是每月需承担但仍没有支付职工的薪酬,可以将其视为一笔费用,参照其不同用途分别计入与之相关的成本耗额账户,那么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末期,贷方账户所剩余的款项代表的含义就是企业没有按期支付薪酬的总额。此时该账户需要参照本应给付基本工资以及应该支付社会保险费等项目,对本应该支付的职工薪酬开展分项目准确核算这一工作内容。

2)支付职工薪酬税务处理的方法

实际上,企业内部为了满足实际生产与经营提出的相关要求,总会设置多样化的部门机构从而确保企业产品生产制作、营销以及管理等各项经济活动项目顺利的展开。而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数额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会计部门人员开展账务处理活动采取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例如某锰矿公司10月份应付给全体员工的工资总额为550000元,工资分配汇总表中列示的产品生产职工的工资为350000元,车间管理职工工资为60500元,企业行政管理职工工资为70000元,销售职工的工资为69500元。该某锰矿公司财务部门应该编制的相关会计分录如下所示: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350000元制造费用60500元管理费用70000元销售费用69500元贷:应付职工薪酬550000元对于本企业的缴纳的工会经费而言,不能大于税法口径职工薪资总额的2%,对于超过部分和提而未缴部分不能采取扣除的措施,不准许扣除的部分可以调增为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通常情况下是允许全部扣除的,但是扣除时间相对较长。《新标准》下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细化了“按税收规定比例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与“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这两个子项目,这体现了中央税务部门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等类型纳税人税收方面的扶持。

4结语

目前,《新准则》中与职工薪酬应遵照的原则为“谁受益、谁负担”,对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实际薪酬支付之时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特征的账务处理方式方法,这在提升产品以成本信息为主的有关信息可靠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推进企业内部各项决策体制优化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积极对《新准则》新添置的相关规定以及调整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何定安.浅议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分析[J].中国商贸,2014(36):190-192.

[2]秦燕,刘剑.《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的变化及税会差异分析[J].注册税务师,2014(7):47-48.

第6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 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 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新准则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新准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的全面系统规定,将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推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2.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我国搞经济体制改革,搞对外开放,一靠诚信,二靠法制。会计既与诚信有关,也与法制有关,是一个基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同时,新准则作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同标准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可以降低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我们的企业“请进来”和“走出去”。欧盟各国原本采用各自的会计准则,后来欧盟要求在其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成员国企业,从2005年1月1日起统一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目前,香港也已经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本也准备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韩国也有了趋同计划。

我们原来有一些会计准则,但不够全面,而且从整体制度层面来分析基本上是国内制度,与国际准则尚有一定差距。从世界范围看,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对其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准则有不同要求。比如,我国企业在国内上市,需要执行我国会计准则;到美国上市,需要执行美国会计准则;到欧盟上市,需要执行欧盟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到香港上市,需要执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如果同时在几地上市,需要按照不同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如果各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差异较大,无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准则转换成本,实质上是增加了企业的上市成本,也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这对谁都是不利的。因此,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目前正在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方向靠拢,希望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并逐渐达到国际趋同,形成一个大趋势。此时,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制定我们的会计准则,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促进我国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3.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力军,因此,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的和谐稳定,而这离不开制定一套新的更有效、更全面的会计标准。当前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要通过制定规范的会计标准来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以资产减值准则为例,从正面来看,科学合理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挤掉资产中的水分,清醒地认识我们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地开展竞争;从反面来看,企业发生投资减值或损失,往往能够反映出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加强投资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我们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可以说,实施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际上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会计成为企业预测经济前景、做出科学决策、盘点经营效果、分配经济利益的有效保障助手。

二、企业如何落实新会计准则

1.强化新准则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方面,应培养职工自学能力,鼓励会计人员多参加业务知识学习,为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对自学成材的会计人员,应当积极任用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广大财会人员自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平时通过增加一些与新会计准则有关的业务知识竞赛活动,巩固会计人员固有的知识,增加会计从业人员的包括新会计准则在内的新知识;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精神,按系统、按行业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学习其他企业、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及时掌握新会计准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工作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培养会计人员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使其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从事和做好本职工作。

2.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是根据企业财会工作的特点,在全面、系统、协调的原则下,划分职责范围,明确工作任务,优化工作流程,确定工作标准,在财会工作的一切活动中,以自控、他控、互控相结合的手段,使每个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及时、正确、全面地记录、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服务、监督、参谋作用。

3.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化管理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提高会计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信息准确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软件知识的学习。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会计信息化内部管理制度,即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使会计信息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培养出一支合格的会计信息化队伍。会计信息人才是现代网络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要求会计人员和管理人才,既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又要求他们有很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使用会计信息操作系统,特别要重视对在岗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会计能力,又能处理会计信息系统。

结束语:

“世界已经改变,并且还在继续改变”。财政部接下来将会进一步扩大新准则实施范围,执行新会计准则不单单是换几个科目的名称,更重要的是更新的核算方式方法,这是一个大趋势。为适应这种趋势,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新准则,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行业的前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第7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分析

铁路事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运输部门。不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而且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也比较复杂,这就使得铁路会计工作处于繁忙状态中。核算工作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工作,所肩负的使命大,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新会计准则下强化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当前在铁路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核算出现了严重失真问题

因为铁路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制度,管理思想意识比较薄弱,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外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力度,这样就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严重的失真问题。其中主要是体现在成本的操纵过程过于随意、投资不合法、偷税漏税的现象等等,导致在记录会计账簿时使信息出现严重的失真问题,这样就不能将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情况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

2.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我国的铁路系统及规模比较强大,而且所覆盖的区域比较广,分布着很多个部门。这样就导致铁路企业的组织结构处于复杂的管理状态,也大大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从当前的现状可以看出,在铁路企业的管理及经营中、财务的审计及会计核算工作中都暴露出一些缺陷。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执行的力度,都会破坏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会使会计核算工作脱节。另外,还出现了的现象,有个别的员工通过收取钱财,经不起金钱的贿赂,使铁路事业处于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中。

3.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

在铁路企业当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有很多,但是自身业务能力较强,自身素质较高的、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却少之又少。有些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较差,对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不懂,有些会计人员只会简单的记录账簿、制作财务报表、处理上面的检查工作。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于提高工作质量是非常难的,不能科学的规划企业各项财务工作,在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将财务管理的职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4.会计信息失真

因为铁路系统的工作分支比较多,这就造成所传递的会计信息受到时间和各种工作环节的影响,在进行会计信息传递时,很可能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时企业会计信息处理过程有一定的风险。会计核算工作需要经历很多个程序,并且是由下级向上级进行逐级的汇报会计核算信息,导致信息丢失、凭证缺失等现象的发生。一旦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会阻碍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强化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措施

1.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在日常的工作中,会计人员应该以收取的 凭证作为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依据,然后才可以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还要保证审批手续的完好,这样才可以使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有序进行。

2.对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完善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基础数据来支撑,强化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只有把握好基础的数据,才可以有效提高核算工作质量。因为铁路系统比较分散,财务报表要进行汇总,在这当中,很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要对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完善,并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并且要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质量,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全面提高会计核算信息处理的实效,进而保证会计信息核算的真实准确。

3.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自身的业务能力、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职业素养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就要给予企业会计工作高度重视,并将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然后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并且能够让会计人员掌握较强的业务知识,使会计人员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和严格的要求下,在工作中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

4.采取有效的监督手段

建立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机制,对企业会计账目及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其会计工作在有效的监督机制下规范、科学的运行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由于铁路系统有着较庞大的规模,覆盖着我国多个地区,同时也有很多个分支机构,众多个部门,使得会计核算工作量加剧。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强化会计核算工作的财务管理,发挥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利于促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且还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向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庆.新时期对铁路会计核算应注意事项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4(02).

[2]唐金玲.浅谈铁路会计核算有关问题[J].现代商业,2013(15).

第8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对比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有很多变化,执行新准则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会发生重大影响。有的新规定将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有的使利润降低;有的既可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也可能使其降低;有的则可稳定利润。

一、债务重组准则及其影响

(一)新“债务重组”准则规定

新“债务重组”准则根据债务重组的方式不同作了如下规定:

1.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2.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3.将债务转为资本的,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4.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二)新“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执行新债务重组准则后,不再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而是计入当期损益,这将使利润增加。例如某甲公司欠乙公司货款200万元,双方于2007年2月份协商甲公司以150万元现金清偿债务,对这笔业务甲公司应确认50万元的债务重组利得,计入2月份损益。但要提醒的是,由于债务重组利得是按税法的规定确认所得税,所以最终计入损益的应是扣除所得税之后的余值。

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对沪深股市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能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

二、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影响

(一)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例如,甲上市公司以账面价值为50万元的房屋与乙公司的一批原材料进行交换,甲公司的房屋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假定为1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此时甲公司应当以100万元的公允价值与增值税17万元的差(83万元)作为换入原材料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50万元。

三、公允价值的引入及其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

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多个准则中规定如果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以公允价值作为成本计价。

(二)公允价值引入的影响

例如,某上市公司持有北京市房产,在2001年买入时,价值5000万元。随着近几年北京房地产价格的大幅飙升,该房产的市值已高达1.5亿元。该上市公司将该房产换出,如果按照原来的会计准则,仍将以5000万元的账面价值来计算。2007年以后,若采用新准则的公允价值计算,则会产生1亿元的利润。

公允价值引入对于拥有大量房产和上市公司以及房地产经营单位都将使其利润增加。

但是公允价值不容易取得,需要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因此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必须规范评估市场,一定要做到真正公允。

四、“存货”新准则及其影响

(一)“存货”新准则

“存货”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二)“存货”新准则影响

如果物价上涨,取消后进先出法后,将使转出的成本减少,从而使利润增加;如果物价下降,不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转出的成本增加,从而使利润减少。因此,不采用后进先出法结转存货成本,其对利润的影响,取决于物价的走向。

五、“资产减值”准则及其影响

(一)“资产减值”准则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二)“资产减值”准则影响

由于资产减值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商誉,这些资产计提减值后,当以后资产价值回升后不得转回,堵住了有些企业通过计提秘密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做法,减少了利润的波动。

六、“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及其影响

(一)“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母公司应将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影响

其改变了原制度中许多例外的情形,比如原准则中规定处于破产清算中的子公司、净现值小于零的公司可不并入合并报表范围。使企业无法调节合并范围,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减少了利润的波动。

执行新准则还有很多其他影响。例如,如果国内公司到境外上市,按原准则要做两套报表;执行新准则后,两套报表趋同,可以减轻很多工作量,从而节省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第9篇:新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企业的真实价值最好的反应就是新企业会计准则适时、稳健的将公允价值引入进来,从而将资产更好地反应出来。同时,负债的预期经济利益以及会计要素定义都更加的符合标准。引入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价值计量上的又一个创新。比如:确认分期收款方式下的收入、规定超过正常信用期限将延长支付购买固定资产的时间等都让货币时间的价值概念得到了体现。实际上,完美地实现资产定义中定性和定量在时间和维度的统一,正是因为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的引入。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新的计量理念将会使多数隐形财产渐渐地显露出来,使企业资产能够更加合理地将其真实的价值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信息的有用性。

二、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现状

由于铁路行业拥有公益性、企业性等多重属性,使得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使得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受到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在企业中,长期可持续价值增长的目标,在管理实践中并不被重视。人们把运输企业的目标一直定性为利润第一。在生产经营上,只讲投入不看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没有得到彻底地改变。在资金管理上,不重视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能力,只是一味地向银行举债,导致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闲置与沉淀资金不能够得到有效地使用。第二,铁路运输企业系统内部的每一层、每一级别、每一个系统方面的财务资源缺乏统筹,财务目标协调不一致,其主要原因是自身利益的驱使。首先,在投资方面,盲目的跟风。不考虑其真实的利润状况,就争项目、进行投资,缺乏项目论证以及可行性的研究。其次,项目建设管理与运营管理完全脱节,以至于线路、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投产之后,导致运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维修费用。

三、新会计准则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国家统一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能够为其他交通运输企业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加入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也将对铁路运输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平衡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最大化的目标就是如何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力求其利益平衡的同时,处理好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真实需求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之间融合的目标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责任观”的有着重要作用。生存、发展、利润是企业的目标,铁路运输企业同样是如此。为了使企业资源最优化,必须要经受住利润最大化带来的短期效益的诱惑,切忌以局部利益为中心,要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作为重心,着眼于铁路运输企业的长期发展,突破传统、单一的利润考核概念,从根本上推动铁路运输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四、新会计准则对铁路运输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和对策

企业会计准则涵盖了每一个行业的全部业务,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所以修订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是重中之重。铁路运输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业务范围,铁路票据的结算与设备的管理就是其中一项。铁路运输行业必须在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细化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制定最适合企业内部发展的财务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的计量与确认、会计报表项目以及其他的排量,新企业会计准则都和旧的会计制度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必须要重新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快速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规范会计核算,让企业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第二,重新维护企业的财务系统,制作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报表,设定报表项目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加强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他们不断地掌握新的会计知识。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