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会计法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企业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的协调与分析
为了降低小企业的纳税调整成本、能够更好地适应税务部门的决策,财政部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这一举措促进了企业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资产核算协调
小企业在核算资产的时候将不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使用历史成本来作为计量。企业所得税法只把握确定性的原则,概不承认持有期间的市价变动对资产的影响,因此小企业不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也不再因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而调整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且小企业为了避免纳税调整,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舍弃了之前的权益法,而使用了成本法。对于资产折旧方法以及年限进行了统一,具体表现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以“竣工”为自建固定资产资本化的截止时间点,与企业税法保持一致,不再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小企业对于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预计净残值,与企业所得税法的折旧最低年限保持一致。
2.收入核算的协调
企业所得税法对于收入的确认标准为票据,而小企业却以货物的手法为核算标准,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报酬转移和风险的职业判断,对于会计的不确定性有了一定缩减,更与企业所得税法保持了一致。《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常见的销售方式也都采用了企业所得税法确定的收入时点,例如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在收入计量方面也与企业所得税法保持了统一,即不再按照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而是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或者已收价款作为收入确定的标准。
3.费用损失的核算协调
虽说《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所规定的费用确认方法不太一致,但是增强了企业所得税的协调程度。例如:《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核算按照借款的本金以及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进行计算,而不再按照摊余成本和借款实际利率计算,这与企业所得税法同步发展,相对的也使纳税调整内容减少了。
4.营业外收入核算的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定义营业外收入指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以外的收入,与投入资本无关、应计入当期损益、会使所有者权益有所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为了加强所得税法的协调程度,小企业营业外收入不但包括外来捐赠、补助收益,还包括已作坏账处理却又收回的应收款,以及外币兑换收益等都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分析
《小企业会计准则》所涉税业务好多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处理方式保持一致,但由于立法目的的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从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两方面进行分析:
1.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指的是企业所得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某一会计年度中的收益、费用、损失的不同,所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与税前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一旦形成,便无法挽回。首先是收入确认上的差异,例如,小企业购买国债去的的利息收益,或者小企业在建工程过程的试运转过程所形成的产品等这些虽然小企业作为收入,但是企业所得税法不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其次是成本费用确认上的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确认为成本费用,而税法照常收取所得税的项目,例如罚款、滞纳金、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工资性支出、福利费、公益捐赠等。
2.时间性差异分析
时间性差异指的是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计算口径一致,但在确认时间上却存在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期按税法规定的调整而最后与会计利润以及纳税所得保持一致。具体表现在:《小企业会计准则》确认为当期收益,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后期确认的账务处理。例如《小企业会准则》中取得一次性坏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会计分录为借记: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贷记:投资收益。而企业所得税法的做法是在债券到期时的利息收入都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当中,这样产生应纳税时间性的差异。一些费用或损失《小企业会计准则》确认为当期的费用或损失,而且所得税法规定在以后期间才能从企业所得税中扣减的,例如广告费。税法上规定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但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却规定应该在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例如政府部门的补助。
三、结语
关键词:实际利率法;会计准则;摊余成本
根据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不仅第2号会计准则,2006年其他多项会计准则,包括收入、借款费用、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等,均要求企业按照实际利率法对相关资产、负债和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并要求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实际利率法是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在财务会计准则中的具体体现,只有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认真领会实际利率法的内涵,掌握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以及摊余成本的内在逻辑,对于准确把握整个会计准则体系至关重要。
一、实际利率法相关概念
(一)实际利率法概念的提出
1.债券发行价格问题
实际利率法与名义利率法相对应,它是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债券的价值是其未来利息收入和本金的折现值,市场利率是决定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企业发行债券时,可能市场利率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使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或者低于市场利率,从而导致债券溢价或者折价发行的情况出现,即债券的实际价值与票面价值不相等。当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为了补偿改造人损失,要采用溢价发行方式。反之,则采用折价发行方式。
2.投资成本问题
在溢价或折价发行债券的方式下,债券投资成本为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票面价值不等。相应地,投资收益的计量应当改按投资成本为依据,而与票面价值无关。
3.利息计量问题
在溢价或者折价发行债券的情况下,溢价是对发行人利息损失的补偿,折价是对投资人利息收益不足的补偿。对投资收益或者利息支出的补偿自然使得债券实际投资收益或者利息支出不会等于票面利率。此时就应当选择一个能够真实反映投资收益或利息支出的利率。
(二)实际利率
根据第22号会计准则,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定义指出了收益是资产的本质,资产的成本可以用收益计量。资产的当前价值就代表了未来的收益,那么能够将将来的收益折现为当前价值的折现率,即为实际收益率。
(三)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就是债券的“账面价值”或者投资成本。从货币时间价值观角度来看,摊余成本即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某时点的价值。由于债券实际收益与票面收益不相等,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者实际得到的投资收益是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它会高于或者低于实际确认的投资收益。在溢价债券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实得的投资收益大于确认的投资收益,表示投资成本的收回;在折价的情况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大于实得的投资收益,表示投资成本的追加。可见,债券投资成本随着投资收益的确认而不断变化。因而债券的账面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所谓的摊余成本。根据22号会计准则,摊余成本指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四)实际利率法
22号会计准则将实际利率法定义为: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就债券而言,实际利率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债券的后续计量是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二是债券的投资收益是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的。实际利率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利息这一会计要素由名义的被还原为实际的,摊余成本也使相关金融资产和负债成本的计量符合真实的状况。
二、实际利率法例解
在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不等的情况下,因为利息收入或者费用等于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实际资本金与实际利率的乘积。所以,债券的实际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就只能够以实际发行价格为基数,以实际利率为标准来计算,这就会出现票面利息与实际利息不相等的情况。在债券整个存续期限内,需要用票面利息与实际利息的差额去调整债券面值与实际价值的差额,直至将债券的实际价值调整到债券的账面价值。可见,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出来的利息收入或者费用是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的实际收入或者费用,债券价格差额摊销的过程实际上是动态计算债券实际价值的过程。举例如下:A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B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 486万元,债券面值4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甲公司在购买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1)2008年1月1日,投资者初始购买债券时,实际购买价格为41486万元,债券面值40000万元,实际购买价格高于债券面值的溢价为1486万元,视为是对债券发行人的利息补偿,需要抵减未来期间的利息收入。(2)第一个计息期末,即2008年6月30日,按照最初的购买价格和实际利率计算的实际投资收益为:411486×6%/2=1244.58万元;按照票面利率和面值计算的实得利息收入为40000×8%/2=1600万元;票面利息收入与实际利息收入的差额为1600-1244.58=355.42万元,视为是投资成本的回收,因而需要调减初始投资成本,并将初始投资成本调整为摊余成本。下一个计息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并逐次调减投资成本,直到将摊余成本调整得与票面价值相等为止,从而使账面投资成本与票面投资成本一致。可见,实际利率法较好地解决了金融资产和负债确认和计量过程中所存在的票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息收入与实际利息收入等错位问题,真实和客观地反映了金融资产和负债在不同时间点真实的价值和相应的投资收益或费用。
三、实际利率法的具体运用
(一)实际利率法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中的运用
如果企业采用分期支付的方式购置和无形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与《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如果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以实际支付的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计量。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并将摊销金额确认为财务费用。企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实质上是融资利息,真正的投资成本是实际支付价款的现值,所以融资利息费用当以这一现值为基础,并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计算,在信用期内,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成本不需要调整。
如果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一租赁》的规定,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并采用实际利率法在租赁期间分期摊销。
(三)实际利率法在借款费用会计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相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的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在实际利率法下,企业应当按照期初借款余额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每期借款利息费用,这一会计处理方法与债券会计方法完全一致。
(四)实际利率法在收入会计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的规定,对企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收取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收取,实质上已具有了融资性质,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作为长期应收款入账。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新《会计法》首次明确了企业负责人为本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企业会计责任主体的法定职责和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法制观念是企业负责人防范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基本前提;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企业负责人防范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有力保证。
一、提高法制观念,摆正企业负责人在本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位置
企业负责人是本企业的法人代表,对本企业的会计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应加强对以《会计法》为代表的财经法规的学习,了解《会计法》所提出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会计法》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的领导为追逐政治或经济上的私利,指使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一些政府官员为完成经济指标,强令下面虚报瞒报。《会计法》第28条规定:“企业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第46条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i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给予行政处分。”这些条款都不容置疑地表明企业负责人在会计法律责任面前难辞其咎,再也不能以“自己不懂会计业务”或“不知情”“事前不知”,或所用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业务”等为借口,来推卸或减轻责任。所以,企业负责人应认真学习会计法,提高法制观念,摆正企业负责人在本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位置,正确履行其会计责任。否则,很容易遭遇法律责任风险。
二、加强对财会知识的学习,提高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
会计是二个行为过程,企业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各种会计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种重大会计事项的决策等,都离不开企业负责人的参与。会计又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大部分负责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财会知识教育,这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负责人首先应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原则,包括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一般原则、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学会读懂和分析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负责人只有熟悉掌握了财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才能保证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才能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情况,控制会计行为,防范会计风险,从而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
三、重视会计人员配置和会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除了自己遵守《会计法》,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外,还必须防止会计机构内部人员的作假舞弊行为。首先,负责人要关注会计人员的配置,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拔任用素质高、道德品行好的人才,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减少单位负责人由于会计人员的败德行为带来的法律风险;其次,负责人应重视会计机构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2006年2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该《准则》指出“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交易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并明确前者的会计处理采用权益结合法,后者的会计处理采用购买法。本文即对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的差别
目前,企业合并的方法大致有两种:购买法和权益法。两种方法在会计处理方法上的差别具体体现在:
(一)合并方企业在使用购买法时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合并成本与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商誉,在规定的期限内摊销;而使用权益结合法时,由于其计价基础不变,资产负债均按帐面价值计价,股本按发行股票面值计价,换出股票面值与合并方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不存在商誉的确认问题。可以看出,权益结合法中,不按照取得净资产所付出的代价,而是根据其帐面价值决定净资产的入帐价值。
(二)合并企业在使用购买法时的收益要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收益以及合并日后被合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而使用权益法时,不论合并发生在年度的哪个时点,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损益都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中。
(三)合并企业在使用购买法时,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能增加,被合并企业留存收益不能转入合并企业,这样,虽然单个企业可用于利润分配的留存收益并没有减少,但合并后的金额却大大减少,会影响合并后股东的利益;而使用权益法时,参与合并企业整个会计年度的留存收益均应转入合并企业,这样则不会影响可用于分配的数额。
(四)企业合并在使用购买法时,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直接费用则调整资本公积,或者调整投资成本;而使用权益法时,企业合并时发生的所有费用,不管是直接费用或间接费用,都计入当期损益。
(五)企业合并在使用购买法时,不需对企业的帐面价值进行调整;而使用权益法时,如果参与合并企业的会计方法不一致,应当进行追溯调整,并重新编制前期的会计报表。
二、合并会计方法的差别产生的不同影响
由于两种方法在会计处理上不同,必定对会计后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对合并当年的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购买法下,首先,重估后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高于帐面价值,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资产中的土地、建筑物等升值幅度很大。这些增值的资产确认后将在以后年度转化为成本或费用,从而导致购买法下的成本费用较权益结合法要多;其次,合并企业当年的利润仅仅包括购买日后被合并企业实现的利润。而在权益结合法下,合并企业当年的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利润,而不管具体的合并日是哪一天。权益结合法较购买法在增加利润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购买法下,合并资产负债实际上是投资企业与被并企业资产、负债公允价值总和。而在权益法下,被并企业的资产、负债仍按其帐面价值反映。由于被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往往高于其帐面价值,故购买法下合并后的资产通常高于权益法。
在购买法下,合并后的股东权益即为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而在权益法下,合并企业在记录合并业务时,并不按被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帐面数记帐,而是按换出股票的面值和股票溢价发行收入记帐,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通常直接加到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
2、对合并损益表的影响
合并当年,权益法将被并企业全年损益纳入合并企业的收益表,而购买法仅仅将合并日后被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纳入收益表,故只要合并不是发生在年初且被并企业又有收益,权益法处理所得的收益总是大于购买法。在合并以后年度,购买法下会有较高的折旧费和商誉的摊销;权益法下成本费用偏低,相应地利润就高。对于合并成本,权益法下作为管理费用或冲减资本公积;而在购买法下,合并的直接费用增加被并企业的净资产的成本。
3、差异分析
可见,权益法对实施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有利影响,它避免了较高的资产折旧基础和商誉的出现,避免了因资产价值重估所引致的每股收益的稀释,合并后各期的收益相对比购买法下的收益要高,给报表阅读者以企业增长的感觉。特别是在换股合并时,企业往往变购买为权益结合,从而导致较高的合并收益。权益法按帐面价值而不是按其收购成本计价,会形成秘密准备,较低的折旧,无须摊销商誉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合并当期,企业如果按公允价值出售帐面上低估的资产,会取得一笔即时的收益,而这笔收益并不是企业赚取的。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在年末合并其他盈利企业操纵企业的利润。因此,国外往往对权益法的使用加以严格的限制。
三、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在我国的实践
2006年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来,第一次对企业合并方法以准则的形式进行规定,对我国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这表明今后我国关联方关系复杂的上市公司发生的企业合并很多都可以按照权益结合法来处理。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具备三个主要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看,购买法提供了关于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信息,便于投资者预测合并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从而其提供的信息有极大的相关性;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来看,由于权益集合法按历史成本反映合并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因而,其信息的可靠性较高;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来看,采用购买法使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横向可比性,但由于合并时采用的是新的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而合并前的会计信息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的,因而合并前后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而采用权益集合法,合并前后的会计信息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的,因而不存在合并前后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的问题。
从会计实务上来说,权益法要比购买法简便,易于操作和掌握,降低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和工作量,能较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权益结合法下,只要将参与合并企业的帐面价值直接加总就可以了;而购买法则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然后才能进行帐面处理。其次,到目前为止,我国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也影响了购买法的切实执行。第三,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据说在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教育的只占20%左右。因此,操作简单的权益结合法可能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更能保证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
[2] 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 .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
成果凸显
“根据我们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统计分析可见,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引起上市公司资产状况大幅变化,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平稳过渡。”舒惠好欣慰地说,“自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日起,我们即对准则实施情况进行了监控分析,结果显示,企业会计准则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各项具体准则规定都得到了普遍应用和有效实施,上市公司能够较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和做出会计估计,并按各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规定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年报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目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政策效应已逐步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会计准则是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技术标准,是国家强制性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规范经济秩序和从事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企业会计准则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例如,准则实施前,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不预计弃置费用,而在实际发生时据实列支,导致此类企业在油井、核电发施弃置前实现了巨额利润,在实际弃置时又缺乏资金保障,结果提前消耗了子孙后代的资源。企业会计准则相关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此类企业的问题,为企业履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义务,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会计制度保障。
第二,促进食业可持续发展。
1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新旧准则平稳过渡后,内地与香港启动r两地会计准则等效互认工作,大幅降低了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成本,有效促进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欧盟委员会在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况评估后,于2008年12月12日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规则,确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欧盟所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决定在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资本市场时直接采用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从而为我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创造了条件。
2 限制短期行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防止资产价值泡沫导致利益虚增。遏制企业转回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以操纵利润的行为,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大幅度挤掉上市公司各项资产中的水分,有效制止了上市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
3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体现了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企业会计准则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规定企业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条件的应当资本化,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不是冲减当期利润。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自主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分别为27亿多元、75亿多元和104亿多元,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3年平均开发支出达到68,9亿元,平均增长153%,反映了企业开发支出资本化政策的积极效果。
第三,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一是企业会计准则统―了财务报告的格式和披露要求,全面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结构严谨、格式统一、内涵一致、信息可比的财务报告体系,从内涵上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效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二是企业会计准则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谨慎引入公允价值,有效地避免了公允价值可能给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考虑到我国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的特点,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公允价值计量项目主要集中在股票、债券、投资型房地产等方面。上市公司将所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占比例较小。在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中,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谨慎确定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避免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巨额商誉给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为我国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做好了制度准备。企业会计准则全面系统地规定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转移等一系列会计处理要求,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提供了会计政策支持。
创新机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企业会计准则,确保准则的平稳有效实施,我们开拓方式、创新思路,逐步建立了_一些相关保障机制。”舒惠好介绍道。
1 建立了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机制。为贯彻落实部领导关于保障企业会计准则平稳实施的指示精神,自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我们积极采取“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监控分析方式,对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深入分析,已经开展了4年,成效非常明显。通过分析形成上市公司每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们的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权威报告和公认品牌,也为下一步研究建立中国会计指数奠定了重要基础。上市公司年报分析工作切实解决了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企业会计准则平稳有效实施,同时,高质量、高效率地向领导汇报了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经济效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领导决策积极发挥参谋作用。
2 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机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响应G20倡议,制订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在会计准则已实现国际趋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积极推进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
3 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沟通协调机制。首先是会同证监会、国资委等部门建立了动态协调机制。比如我们跟证监会就建立了5方联席会议制度,着力解决上市公司准则执行当中的一些问题。与国资委、人民银行等共同加入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小组,通过规范运作小组这个平台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推动准则的顺利实施。其次是会同部里相关司局建立日常沟通机制,比如在税法改革,这一次就吸收了很多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核心理念,从而最大限度保持了税法与会计的协调,减轻了企业的纳税调整负担。
4 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机制,主要解决准则执行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已经陆续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4号。
放眼未来
【关键词】责任会计 内部控制 责权利
一、前言
责任会计制度源于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西方国家生产力急剧增长,公司组织的普遍化及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为实行有效的管理和保证盈利,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需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级人员各司其职并且奖惩分明。要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考核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及时掌握会计信息,进行事中控制和经营决策,而传统的财务会计远不能适应这一新情况,于是责任会计应运而生。在我国,责任会计在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责任会计制度是与传统的职能管理相适应的,在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渐渐暴露出自身的弱点,这严重影响了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在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为使责任会计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
二、责任会计的概述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它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个责任中心,编制科学的责任预算,并对其分工负责的责任预算进行规划与控制,实现责任核算、考核与评价的一种内部控制会计。
三、责任会计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现状
责任会计是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以成本为核算内容的责任会计应运而生并顺势发展。因而,此时被称为是“成本计算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我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企业就开始实现“两级核算、三级管理”,实行内部计划价格,60年代初,在企业推行经济技术指标层层分解,资金成本分解归口管理,70年代初,推行内部结算,80年代初,推行厂内经济责任制、厂内银行等,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和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中国责任会计理论和方法得到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创造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如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山东诸城绝缘材料厂的“倒逼成本管理法”等等。从这些方法中不难看出,实际上它们都是对责任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创新。4责任会计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责任会计在我国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制,合理确定责任中心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就使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彻底根除企业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种种弊端,不再受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企业真正具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完全占在企业发展的角度,通过应用责任会计,按确定的经济指标进行事前、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考核,做到经济责任、经济权力、经济效益相结合,并把企业资产和生产资料的使用、经营、管理落实到每个职工,充分发挥其作用,力保企业经济效益有新的增长,企业资产能保值增值。
(二)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会计法律观念
针对法律观念不强,国家、行业组织、企业等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会计人员要以财经纪律和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的职业行为,知法守法,廉洁自律,不提供虚假的、不真实、不合法或记录不准确的信息;要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避免工作失误,远离经济犯罪。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评价与考核责任中心的业绩是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责任会计实施奖励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必须考虑到其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性。对于不同的考核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
(四)以行为科学为基础,完善激励机制
责任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管理不能没有责任会计。有效施行责任会计,必须有效到责任会计的每个方面,不应只强调其中的一方面,责任会计的各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希望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都能更新观念并仔细规划责任会计的各个环节,重视责任会计,让责任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责。
(五)整顿工作秩序,强化会计人员素质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
五、结论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分权管理的条件下,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对它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考核与业绩评价的一整套会计制度?它实质上是企业为了强化内部经管责任而实施的一种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责任会计制度,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宝源.管理会计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龙文英.论责任会计的激励职能及其表现[J].财务会计,2012,(3).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企业战略发展;长远发展;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社会责任会计概述
随着1997年美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规范的问世,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为各国企业及政府所重视提倡,社会责任会计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发展成为财会管理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也正在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普及社会责任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深圳股票交易所在2006年9月25日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引导》中指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方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责任,公司可将社会责任报告与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随后,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2008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又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界定为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等八个方面。
二、我国经济现状及所处的政治背景简述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尚不完善。在这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较为突出的阶段,社会责任会计在指导企业的持续稳定的长远发展和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企业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带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力,是解决就业和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前期缺乏长期规划和战略思考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不和谐,企业发展与职工关系的不和谐,企业的扩张与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的紧张关系等问题日益突出,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2005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伴随着我国开展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深入,社会责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变得举足轻重。
三、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其中既包括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逐渐完善、高效以及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站在一个制高点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总体的规划和部署,在这层含义上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而在这两个特性中社会责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责任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应具有整体性。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走向。企业的发展应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并紧紧围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肩负着我国经济的繁荣,肩负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的使命,企业有责任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致富国家和人民。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应站在国家的高度,与经济市场的发展步调一致,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来发展繁荣我国的经济市场。
企业的发展应具有长期性。企业的长期发展依赖于资本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销售市场等环节,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到这些因素的和谐关系。
1.资本市场是企业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是企业的生存命脉。企业的发展必须兼顾债权人、股东等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只有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才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经济资金需求,才能使企业有实力发展壮大。
2.资源市场广义上包括生产资源和企业的基础建设资源,这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基础建设资源事关企业的立足。厂房、办公场所的建设、职工福利建设以及企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都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企业只有与当地政府、人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实现“量”的增加,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得到企业本土的支持。生产用原料、燃料动力等资源是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扩大的量的需求,但是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加之如前所述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导致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例,有调查表明:我国1845个应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矿山中,只有2%的矿山综合利用率在70%以上,而75%的矿山综合利用率不到2.5%。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的发展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企业才能谋得长远的发展和壮大。
3.劳动力市场是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劳作,职工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主导。改善企业职工的劳动环境,优化职工的福利和薪酬待遇,增加激励奖惩措施,企业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增加职工工作的热情,才能取得根本的发展,才能持续长久的保持高速发展。2012年8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吉林传媒有限公司在吉林省文化产业改革后实施积极有效地员工激励措施,不仅增加了员工的个人工资,企业的效益也稳步上升,近年来其产业的增加值始终保持在20%以上,远远高于吉林省的GDP增速。由此可见,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认真考虑职工的社会福利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与职工的利益矛盾冲突,取得与职工关系的和谐发展。
4.销售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在终端市场上得到销售到达顾客的手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顾客判断一种产品好坏优劣的参考指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质量、利益、影响力。质量是大部分顾客选择产品的首要考虑因素,一件产品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其生命力的重要条件。所谓的利益就是让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感觉到所购产品对自己来说是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与爱好,投其所好的设计、生产产品。企业影响力的形成不仅要靠其过硬的质量,还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报道正面新闻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创造良好的形象,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做慈善活动、改进生产技术、引进新的生产模式等方式不断扩大在顾客群中的影响力。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牢记自己为顾客服务的使命才能得到市场份额的高占有率。
总述
社会责任对一个企业来说不仅是企业使命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企业只有认识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的利用以及销售市场的稳定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加以重视和维持,企业才能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赢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企业 合并 会计方法 选择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合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并且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由于世界各国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我国市场,近年来,企业合并现象也在我国迅速成长并蔓延起来。我国在2006年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规范,这两种方法的出台,为我国企业合并提供了必要的会计处理依据。但是,企业在合并过程中,具体应该选择哪种会计处理方法,也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同时存在,与我国当前的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允许在企业合并中采用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下面就对这两种会计方法进行分析:
(一)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是指企业所有者或股东权益联合的一种合并,而不是企业资产的购买。这种情况下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叫权益结合法。权益结合法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1、资产及负债问题
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使我国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与其它国家相比,较为滞后。在运用权益结合法来处理会计问题时,合并企业的资产与负债还是按照企业原来的账面价值进行入账。这是由于采取这种方法处理时,企业的合并行为是一种非购买,这样不可能有购买价格和计价基础这一说。因此,参与合并活动的企业就不能将净资产作为公允价值进行入账,而应该根据原来的账面价值来入账。合并双方应该出于财务的考虑,以双方股票或所取得净资产的市价来决定股票交换的比率。
2、合并时发生的费用问题
企业在合并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通常情况下会的处理方式是当作管理费或冲减资本公积。由于资产入账仍然是以账面价值来依据,资产价值不存在增加的问题,所以,不会被列为并购成本,而被作为合并活动的管理费或冲减资本公积。
3、并购商誉的产生问题
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时,企事业合并是一种非购买行为,也就不可能存在净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购买价格的问题,并购商誉便不会产生,合并以后也就没有并购商誉推销的问题。所以,企业原来账目上的既有商誉应继续保留,并按照剩余年限来进行继续摊销。
4、所有者权益中的股本、资本公积问题
企业合并时,所有者权益中的股本、资本公积并不是按被合并企业的股本及资本公积账面的金额来入账的,而是根据并购企业换出的股票面值及溢价发行收入来作为记账依据的。但是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则应该按照企业账面价值直接加计到并购企业的留存收益中。
5、合并企业的会计方法问题
合并企业的会计方法与并购企业的会计方法不一样,合并企业会计方法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整,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合并后的会计方法符合实际,并保持一致。
(二)购买法
购买法是指将并购企业取得被购企业净资产作为一种购买行为。比如购买存货、机器设备等。购买法的会计处理重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购买方的认定
由于购买法是从购买方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企业合并行为,因此,购买法将假定交易的一方认定为购买方。从购买方的定义来看,对购买方进行认定的重要标准就是取得控制权。因此应该对控制的定义进行正确理解。控制权是对一个企业或主体的财务及经营管理进行决策,并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权益。通常情况下,合并企业对其它参与合并企业的表决股份控制到了一半以上时,便可当作获得了控制权。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参与合并的企业没能获得其它参与合并企业一半以上的表决权,这个企业也有可能被认为是购买方
2、购买日的确定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指出,购买日是购买方获得被购方控制权的日期。购买方需要在购买日对购买成本进行分摊,应分摊到被购方的各项资产与负债当中。购买企业应该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全额来确认其所取得的各项资产负债。
3、购买成本的确认
会计准则对购买成本进行了规定:当合并属于一次易或交换活动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所付出的资产、承担的负债或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为达到合并目的所付出的各项费用也应该列入合并成本;另外,购买方如果在购买日预测到一些未来事项会对合并成本造成影响,也应该计为合并成本。
二、我国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分析
从我国未来的发展情形来看,使用单一的购买法,是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相关制度与机制还不健全,目前单独采用这种方法还不现实,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容易造成市场混乱。只有真正克服了各种制度缺陷,才能进行平稳的过度。就目前的情况来年,我国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从合并业绩计量方面进行分析
从合并业绩计量方面分析,购买法的优越性通常要高于权益结合法。采用购买法处理企业合并时,其会计处理方法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更高。而且,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购买法也能够有效记录企业的合并过程,这样有利于投资者全面了解合并支付价格及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如果采用权益结合法,则无法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由于购买法以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价标准,能够在报表中,对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价值以及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商誉进行明确及摊销,在合并业绩的计量上能够对投入与产出的对称性进行协调对比。如果采用权益结合法,那么合并业绩计量方面的投入与产出配比则无法达到对称,且往往会将合并业绩夸大。
(二)从并购决策优化方面进行分析
从并购决策方面来看,购买法对于增强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具有一定作用,购买法能够保证管理层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前提,从而严谨科学的作出并购决策,也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管理人员为个人私利出现的行为。这是因为,购买法需要企业真实反映出合并活动的全部成本,如果企业领导的合并决策不理性,那么就有可能在合并报表或其它报表中体现出来。如果出现巨大的商誉,就需要进行推销或计提减值,这样就会导致对外报告利润的降低。当然这种利润下降无论对企业管理层,还是投资者都是不利的。甚至会使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
(三)从收益操纵方面进行分析
从收益操纵方面来看,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采用购买法来处理企业合并的会计问题时,通常会出现利用公允价值确定或资产减值计提固有的自由裁量权,对被购买方的资产低估或对负债进行高估,以此来为合并行为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另外,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时,购买方会采用压缩经营规模、调整业务结构或精简人员等借口,来故意高估重组的准备,然后在合并后秘密转回或用于冲减经营费用。另外,采用权益结合法时,由于不需要对合并另一方的净资产及相关资产进行重新计价,那么合并后,便可采用出售另一方已增值但却不在账面上体现的资产,来实现收益目的,同样也会产生夸大合并效益的现象。
三、结束语
企业合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必,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会计处理方面,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该结合企业合并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来看。通常来讲,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行为,应该采取权益法来处理,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其它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则应该采用购买法。
参考文献:
[1]唐磊.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8;6:77~78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arries out the enterpris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accountant's importance, the feasibility to Heisey, the inevitable proof, tries hard to establish one to carry out the mentality which enterpris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accountant develops to realize the Heisey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y.
关键词:海西经济发展区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key word: Heisey economical developing area enterpris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accountant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0年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西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推广》的成果,课题号JA10260S.
一、海西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
国务院 “国发〔2009〕24号《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及“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同时涵盖浙江、广东、江西三省部分地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2008年,海西经济区内福建全省及浙江、广东、江西三省14个市的GDP规模在23000亿元以上。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 有利于发挥福建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福建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海西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海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议题。鉴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够发挥推动作用,因此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对经济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20世纪6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企业社会责任范围逐渐扩大,初步形成各种有操作意义的准则、守则。那种漠视劳动者、消费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做法受到经营人员和立法者的抛弃。企业责任报告的形式从原先纯粹的环境报告变成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社会公众也对其内容提出更高要求。企业把企业责任的信息作为会计年报的组成部分对外。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诞生已经成为必然,成为传统会计的补充和扩展。会计主体不再单纯是经济的下属系统,更是政治和社会的下属系统。对政府和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结果进行整理、衡量、分析和披露。
虽然我国会计界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尚未统一意见,但企业应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已是理论界公认的:
(1)经济效益的贡献。企业经济效益其实也是社会责任目标。效益目标是对企业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最终检验,是实现企业其他各项社会目标的物质基础;
(2)对所在地区的贡献。企业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和热力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因而也应对本地区做出贡献.如为发展公共交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建设、娱乐设施等方面提供的人、财、物的支持;对文化、教育、体育及公益活动的捐赠,;提供平等就业机会;按规定及时缴纳税款等等;
(3)提品和售后服务的贡献。包括向公众报告企业产品的使用效能、产品的耐用年数、产品的安全性和售后服务等信息等;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时,必须掌握运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企业发展,应该协调发展,更要求和谐发展。在海西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贡献的确有目共睹。但是,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忽略了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等方面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社会学和会计学统一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会计所特有的计量方法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促使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很好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比传统会计更强调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它着眼于会计应该如何反映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从会计的角度引导企业去履行社会责任。而可持续发展观是在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济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两者在不否认企业盈利行为的全体下强调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
三、海西经济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推广之路
(一)要加强政府在引导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的作用
政府要采取科学的干预模式引导企业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科学地监督、管理企业,推动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点政府的作用毋庸置疑。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监督机制,强化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加大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戒和对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奖励,实现对企业行为的规范,从“推”和“拉”两个方面刺激企业重视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升级,从而实现海西经济区主体上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和监督。政府应努力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在一个积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中感受到压力。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对企业守法行为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评估。要改变单纯追求GDP而放纵权益行为的现状。表彰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对严重违反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的企业提出批评或惩罚,从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上,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发挥社会团体(特别是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协会、企业工会的作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倡导、鼓励和创建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认真履行其优势和众人的道德风范。
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宣传和培训,提升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认识水平及对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帮助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发挥社会团体和司法部门的作用,帮助企业员工、消费者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支持和鼓励企业员工、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协助改变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对其优势和众人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认识上的偏差,提升经营理念,真正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政策、手段和方法的引导与使用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和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表彰和鼓励,对无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公开披露,使企业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要利用网络、
|电视、报刊等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宣传。财政部门应筹集资金组织专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制度及实施办法,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方面争取走到 全国先进行列。
(三)应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网络平台
XBRL主要是指提供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信息。XBRL最初称为XFRL(XML based Financial Report Mark-up Language),即基于XML的会计报表标记语言,主要是设想为投资人士,交易方提供财务信息披露用的,XBRL的作用很广泛,企业的各种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都可以通过XBRL在计算机互联网上有效地进行处理。信息者一旦输入了信息,就无需再次输入,通过XBRL就可以很方便地转换成书面文字,PDF文件,HTML页面,或者其他相应的文件格式。因此,它的出现为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等迅速、准确、方便地获取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数据信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透明、公开提供了技术保障。
XBRL的优势是使信息的流动和交换更加顺畅,并使处理过程更加快速,可靠和廉价。而这一点恰恰为社会公众所关注。具体说XBRL有如下优势:
(1) 高效。可快速、精确地搜索信息。XBRL格式文件的所有数据都有相对应的标记,并且相关的信息互相连接。用户可快速搜索特定目标数据。而且可方便的将有关的信息导入其他系统以便进一步分析。
(2) 可靠。XBRL确立了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提高了数据的共享程度。一般情况下,财务数据只需键入一次,降低了输入错误的风险。
因此,海西经济发展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XBRL技术研发计划,由政府出资开发全社会共享的XBRL技术,推广全社会进行使用,以加大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透明度,使社会公众等能够及时对企业进行监督。
四、结语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不是单纯的会计学理论,不能用传统会计的思维来理解。它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能够为海峡西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管理、控制和指导的作用,为海西(特别是福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新路径,应该为政府部门所重视;
(1)海西经济发展区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到海西经济未来发展走向重要课题;
(2)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网络系统,强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数据定期向社会公众报告,以强化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因此,由海西地方政府出资研究、开发、建立和管理对全社会开放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网络系统,是推广的一条可行之路。在这个方面,海西经济发展区相关政府部门完全可以有所作为,走在时代前列。
参考文献:
【1】【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著,黄煜平等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拿6月。
【2】【美】O.C.弗雷尔,约翰.弗雷德里克,琳达.弗雷尔著,陈阳群译。商业伦理:伦理决策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3】【美】小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著,重武译。看不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