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第1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 管理 制度

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总称,具体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般是指关于企业内部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会计核算是以企业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主要的对象,记录并反映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的活动。由此可见,企业财务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相关内容进行以下分析探讨。

一、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单位资金运动的情况信息是企业经营者作出重要性决策的主要依据,而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能够完整地揭示企业单位的经济信息。所以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于它自身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因为企业单位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一般不会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只是通过一些基本的财务经济信息作出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决定。所以,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可以保证企业单位的投资者更为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企业单位债权人的债权能否得到清偿等相关事宜。

其次,保障普通职员和公共社会的利益。企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到企业单位股东的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普通职员的切身利益。由于企业单位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

再次,有利于扩大企业影响,吸收资金。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单位的发展的同时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开且规范化的制度能够让社会各界清楚地了解企业单位的运营和盈利状况,一旦出现经营较好的企业单位,必然会吸引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加盟,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影响,推动企业单位进一步发展。

最后,有利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企业单位在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下进行资金的筹集分配,并详细记录企业经营状况,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的如实反映,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调节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保证市场经济带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制定的原则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一个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事务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运营状况,还关乎企业股东、债权人、公司职员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所以在制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规范化

不管是对企业单位财务制度还是会计制度来说,都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因为对于大多数信息使用者来说,他们并不是财会专业人员,这就需要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规范,保证大多数人通过财务会计信息能够了解到企业单位的营业状况以及盈利能力。

(二)可操作性强、兼顾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单位相关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企业职员的工作行为,所以在制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状况,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制度。如:小企业在进行会计制度的制定时,需要尽量简化会计核算工作,避免出现过多的会计方法和职业判断,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一般的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一般是企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债权人以及政府税务部门工作人员,所以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保证财务会计制度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

同时,需要明确企业财务会计更多地是为了服务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所以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顺利进行,始终以保证成本效益为原则。

(三)保障相关人员的利益

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在企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要始终把利益放在首位考虑。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利益是保证这个企业健康运营的重要标准。所以在制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时,必须维护企业相关人员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每个人的积极性,带领企业单位继续向前发展。

(四)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

企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根据企业的运营状况确定征收税额。国家税法虽然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的纳税能力进行征税,但是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应该尽量避免人为增加企业税务负担。减少由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造成的企业期末纳税调整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总结

总之,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制度的确定,更是影响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进行企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时,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基本情况,在尽量保证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工作人员的利益下,寻求企业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束一.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措施的探讨[J]. 中国市场, 2011, (48): 79

[2]姜永涛,杨倩,王永杰.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2, (1): 64

第2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一、政府和出资人取得收益的行为差异决定了两种制度之分离的必要性

从纳税角度,政府必然关心会计制度,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收入的确认(与流转税和附加税费有关)和纳税所得的(与所得税有关);从取得投资报酬的角度,出资人抑或投资大众也必然关心会计制度,因为它会直接影响资本保全和税后净利润的多少,其中包括政府征税对税后净利的影响,通常,我们把从政府纳税角度制定的会计制度称为税务会计制度,把从出资人抑或投资大众角度制定的会计制度称为财务会计制度。这两种制度是统是分一直是各国会计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各国的会计实践也不尽相同。从理论上讲,两种制度统分之必要取决于政府和出资取得收益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本质上两者的行为是明显不同的。

(一)政府征税是无偿的,而出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有偿的。政府征税的无偿性,决定政府无资本补偿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引伸,就是无成本补偿之忧。政府更关心收入的一面,包括流转收入和利润,这种关心表现在收入能否提前实现和实现多少上。另一面,政府对成本往往采取相反的态度,即限制成本包括流转成本和各种费用。这表现在政府不仅限制成本的范围和标准,而且限制实现的时间,与此不同,出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有偿的,决定了必然存在资本补偿或投资收回之忧,进一步引伸,就是出资人必须通过成本方式实现资本保全。所以,出资人首先关心的是成本补偿,这种关心表现在出资人往往从谨慎的原则出发多估和预估成本。相反,出资人对收入则采取与成本相反的态度,即少估和推迟确认收入。出资人这种做法,不仅充分保全了资本,也有助于防范潜在风险,减少或推迟税赋。

(二)政府征税是强制的,而出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市场营运之客观结果,他们不能对市场进行强制,政府征税的强制性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当政府需要更多的收入以支持其支出时,可以通过强制手段使会计制度更适合于提前和多取得税收收入,反之亦然。不难看出,在会计制度制定上,强制性更易使政府趋于主观,而使会计制度更难以实现客观揭示。出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通过经济者或自身的市场运作达成的,他们从市场竞争中实际得的收入份额是客观的,不论会计制度采取何种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方式,也不会改变这一份额。既然如此,出资人只能趋于客观,使会计真实反映收入,并清晰地界定收入中用于成本补偿部分;否则,可能导致资本不保全,存在潜亏。

(三)政府税收需要稳定,而出资人取得的投资回报因市场变动而稳定。而出资人取得的投资回报因市场变动而不稳定。政府税收需要稳定之基础是税源稳定、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稳定、税率稳定、征税时间稳定。显然,税源是由企业经营的收入决定的,它取决于市场状况,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性和周期性波动性,任何企业的收入不可能一成不变,相应成本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结果政府征税的税源也是不稳定的。而对不稳定的税源,政府要使之稳定化,可行之道是尽可能早地实现税收收入。早取得税收收入的办法既然不能让企业无端虚列收入和成本,那只能是把那些尚不能完全确认的收入和成本按照成本收入预计和成本不预计的方式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出资人与政府不同,它不可能通过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方法使其投资回报稳定,他的收入最终和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状况和经营水平。正如前述,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性周期波动性,出资人面临着投资风险,这不仅使出资人投资报酬不稳定或可能得不到投资报酬,甚至可能亏损出资人或丧失全部投资。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和风险存在,导致出资人要求在会计上采取谨慎原则,即可以提前预计损失但不预计收入。这从根本上是利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以防备风险,可能使企业存量资产中保有潜在收入而不是潜在损失。

(四)政府征税是统一的,出资人投资及其运营个别的独立的。政府以国家代表的角色行事,在税收政策上必然全国统一或基本统一,并在税法中用法的形式统一规定。事实上政府不可能针对每一个企业的的具体情况制定会计制度。而由于出资人投资及运营是个别的独立的,不同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对象、经营方式和管理组织等均不相同,为了客观地揭示其经营业绩,各企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也必然不同,这种不同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规范),而会计准则只是揭示了各企业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共性特征,各企业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个性特征则必须通过公司章程中的企业会计制度加以明确。

(五)政府征税具有宏观性,出资人取得投资报酬只是微观行为。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政府调整会计制度具有主观性倾向,如为鼓励和抑制某些企业或行业的,可以通过税法中的会计制度的调整达到目的;而出资人无论何时都将恪守客观反映的原则,特别存在现实投资人与潜在投资人的利益对立时,更是如此。

正因为政府征税出资人取得投资报酬的行为存在根本差异,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具有其内在必要性。

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两种制度统分的充分性

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之统分,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将两种制度统一于税务会计制度之下,有的将两种制度统一于财务会计制度之下,有的是两种制度分立,还有的是企业先按财务会计制度核算,纳税时再进行纳税调整(事实上这也是两种制度的分立,它的统一只限于两种会计核算组织的问题)。可以看出,尽管从行为理论上判断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应分立,但实际上各国的做法不一,原因何在?这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这种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资人的所有制性质,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 出资人的所有制性质与统分的充分性

终极地说,出资人可以分为国家和人。当出资人是国家时,政府就一身两任,既是征税者,又是投资报酬的获取者。由于利益主体的一体化特征,政府和出资人在收益分配上上对立就不复存在。这就决定两种制度不必实际地分立。一般而言,由于下放的行政惯性,往往采取统一并强制税收的会计制度。而且统一的会计制度易于操作、执行、检查,自然而然,当出资人是国家时,不仅两种制度不分立,而且,根本上是从税收出发制定会计制度,由此,财务会计制度被统一于税务会计制度之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

当出资人表现为多元化特征时,政府至少对非国有经济不能一身二任,并开始出现政府税收与非国有企业所有者投资收益的对立。政府多得,结果必然是这些所有者少得。不仅如此,政府的税务会计制度基于税收的无偿性、强制性、稳定性、统一性和宏观性的特征,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的规定上往往趋向使政府提前取得税收,从而使出资人资本保全和风险防范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加之统一的会计制度也确实无法完全宏观地揭示经营环境、经营对象、经营方式和管理等千差万别的不同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政府征税与出资人在资本保全和风险防范下取得投资报酬所要求的会计制度的对立必然产生。一方面,政府凭借国家权力要求会计制度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法能够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多地实现税收;另一方面,非国有出资人和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他们基于资本保全和防范潜在风险的需要(国有企业往往是避税的要求),要求会计制度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法尽可能遵循谨慎原则。我们把这两种要求的对立称之为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提出要求的两个主体的力量。事实上我们看到,政府凭借国家权力,在力量上谁也难以与之匹敌,这就决定政府必然以强制性权力制定统一的税务会计制度,以确保税收目标的实现。这正是任何国家税法中都要统一规定税务会计制度的权力基础。

然而,无论政府与出资人之间达成何种妥协,由于税务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以及多多少少必然要满足政府提前征税的要求,以此揭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当然会出现不客观的情况,由此,为了反映不同企业千差万别的情况,就开始在政府统一的税务会计制度下,企业可以在其规定的弹性区间内,灵活选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的可能。"弹性区间"的规定实质是政府与出资人(或企业)博弈的结果。这意味着承认各个企业所使用的会计制度可以存在差别,这正是财务会计制度的特征,是税务会计制度在体现财务制度的要求。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从外商投资企业起,一直到所有企业,都经历过这样的变迁。

尽管如此,问题仍然在于,要在政府的税务会计制度中融入一些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其容量是有限的。政府对税收强制、无偿、稳定、统一和宏观的要求,不可能完全把每个企业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要求都在税务会计制度中规定,也不可能使税务会计制度遵从于反映个别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会计制度,所以财务会计制度与税务会计制度分离势在必然。与此相应,就出现了企业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记账,然后进行纳税调整的做法。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差异越来越大,经营对象和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这导致各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也难以趋同。如按统一的税务会计制度,各企业资本促使和风险防范的会计谨慎原则很难实现。随着非国有经济比重增加和国有企业逐步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整个经济中就产生了一种力量,要求政府的税务会计制度在税法中规定,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则单独制定,其形式是先把各企业共同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以会计准则确定下来,然后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适合自己的企业会计制度。

(二)的状况对税务和财务会计之统分有着直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影响

市场经济越是发达,市场的自由竞争体现得越充分,市场也越呈出多样化、多变化的特征。与企业之间的差异越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就越是各具特点。作为会计揭示对象的这些企业经济活动越是各具特色,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就越应反映这种特色,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加客观。因而,统一的税务会计制度与这种要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终因税务会计制度的统一性所限,而使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与之分立。

2.企业组织形式变迁的影响

企业组织形式经历独资、合伙到公司制的变迁,而公司制的企业又经历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到上市公司的变迁。一般而言,在独资和合伙的企业形式下,出资人和经营者合一,企业的收益是在政府和出资人之间分配。由于政府的分配是强制的,独资和合伙企业必须遵从税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按税务会计制度收益。在此基础上是否需要再按财务会计制度计算其收益呢?由于独资和合伙企业的出资人稳定,也不存在出资人与经营者在收益分配上的对立,往往这类企业就不须再按财务会计制度计算其收益。

一旦企业组织形式发展到公司制,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阶段,出现了两权分离和股权流动,我们发现公司的收益不仅在国家与出资人之间存在分配对立,也在出资人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分配对立,同时,还涉及到现有股东和潜在股东的利益对立。这种对立在会计上表现为:少算现在收益会使潜在股东得到好处而经营者少得报酬,多算现在收益会计使潜在股东蒙受损失而经营者多得报酬。这种纳税后仍然存在的出资人与经营者、现实股东和潜在股东的利益分配的对立,必然要求会计客观揭示企业的收益状况,才能为三方共同接受。只要税务会计制度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就必然产生财务会计制度。事实上税会计制度难胜此任,各国的会计准则就由此而形成。各会计制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然后根据公司的需要制定财务会计制度,并在公司章程中作出规定,从而形成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

3.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

当财政收支状况持续较好时,政府往往在税务会计制度中更多的减少强制性和主观性,贴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相反,当财政收支状况持续不稳定时,政府往往稳定税收的立场制定税务会计制度。这种制度的强制性、主观性甚强,导致纳税所得偏离实际甚远。这时,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就势在必行。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世界各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尚未达到政府无需制定强制性和主观性的税会计制度的要求,政府还必须通过统一税务会计制度保证税收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会计揭示的客观性而将税务会计制度统一在财务会计制度之下是不现实的。同时,市场经济的成熟和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出现,一方面使企业的会计揭示的差异性增大;另一方面各利益主体对会计客观揭示的内在要求增加。结果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就成为必然。

一、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之统分与信息披露的客观性

在上面的的中,我们已看到,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之统分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客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客观性不同于真实性。客观性更着眼于如何通过会计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予以充分揭示。而真实性,往往因依据的会计制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或者说,只要会计信息是按有关制度揭示的,都视为真实。但由于至少存在税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别,那么,真实就不再唯一的。而客观只能是唯一的。

整体上说,财务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之统分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客观性的关系是:由于税务会计制度以稳定税收作为出发点,并采取统一会计制度的形式,所以难以反映经营环境、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管理组织等千差万别的不同企业的会计应进行客观揭示的要求,各企业必然根据身身的情况制定能进行客观揭示的财务会计制度。当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实际需要这种客观揭示时,这种各企业独立制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客观必要就转化为一种现实需要。

既然,政府必须制定税务会计制度而不能把它统一于财务会计制度之下,那么,单纯按税务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揭示,必然会带来许多。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既然,政府必须制度税务会计制度,而不能把它统一于财务会计制度之下,那么,单纯按税务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揭示,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其一,企业风险难以防范。风险是潜原,应当防范于未然。在会计中体现防范风险的要求,就是要提足各种可能的损失准备金,或者直接将可能的损失进行确认,使企业的资产中不包含各种可能的潜亏。这就是损失可以预计。同时,收入不可提前预计,以确保企业的利益分配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收实现收入上。这种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不只是一种利用会计制度防范风险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使企业按照一种设定程序必须经营进行风险的预计与防范。在,主要采取按税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揭示企业的会计信息,结果许多国有企业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应收账款大量增加,或者形成无休止拖欠,或者形成呆账,而相应的坏账准备较少。从前者看,因货币性收入未实现已作收入,而又长期收不到现款,结果具有提前预计收入的性质,这些收入必然已被分配为税金、资本报酬、经营者和员工的奖励等。这些都要付出现金,而企业实际并未收到现金。这不仅带来未来应收账款收不回来而引致的收入实陆不能实现的风险,也会带来因提前分配收入而代付现金所导致的未来现金支付风险。从后者看,应收账款的大量增加,可能导致呆账的大量增加,如果不能预提足够的坏账准备,结果会导致潜亏的大量存在,以致未来可能出现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二是存货的存期不断延长,库存增大,这实际意味着存货在未来的市场出售中面临降低的风险甚至不能出售的风险。但是,许多企业不能提削价准备金,提取的企业也是数额不够。这可能导致未来出现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

其二,资本能以保全(抑或成本难以补偿)。资本保全实质上是对企业已运用资产提足补偿成本。不同企业的资产运用状况千差万别,其资产损耗情况也各不相同。在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各种资产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也是有深有浅的。由此,不同企业的不同资产或相同资产的成本补偿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性。但是,税务会计制度的统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这种成本补偿的差异性,而且,为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税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多倾向于少提成本和延期摊销成本,导致企业运用资产的前期成本补偿不足和总成本的补偿不足。国有企业出现了不少账面尚有价值而资产已不能运用的现象,它也使未来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加大。

为了防止这种会计揭示客观的现象产生,同时保证政府税收目标的实现,只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两种制度的分离才完全可以达成。企业向政府纳税时,完全按税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计划盈利即纳税所得;企业向出资人(抑或投资大众)、经营者以至职员分配收益时,则完全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计算税后盈利即会计利润或企业利润。这里把所得税作为一项费用在税前利润中扣减,意味着税金是企业一项法定和独立的支出,必须得到事先的补偿。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以至员工都必须按在企业资本保全和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所计算的税后净利益参与利益分配。

第3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自我国引入新会计制度,为促进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需要摒弃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审核机制,与时俱进。为此,本文对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财务审核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引进了新会计制度准则。新会计准则中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新会计制度体制发展相对滞后,在应用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保证我国经济合理健康发展,在新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国情,完善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新会计制度的内容与结构

新会计制度是进一步贯彻《会计法》的重要措施,《新会计制度》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1.打破行业组织所有制、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限制,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保险以外的所有中小企业。以此为基础,对各个行业、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管理准则,并拟定各个专业的核算方法。

2.对于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

3.考虑到金融保险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制定同其他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制度。

二、新会计制度下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许多财务管理人才。由于我国培养会计人才的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大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素质较高,而职中、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往往素质较低,有些会计人员自身能力有限,当企业出现财务问题时,会计人员不能及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可能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2.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方法不科学。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没有采用可科学的管理方法,以至于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出现很多问题。为此,企业应该及时做出调整措施。我国的中小企业,企业领导最关心的是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许多财务管理人员依旧采用过去的会计核算方法,长此以往,肯定会使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

3.财务管理不统一。许多公司因公司扩大规模,会在异地建立子公司。由于子公司的位置相对较远,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导致子公司和母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不统一。这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权限分散,不利于企业做出经济决策。由于地域差异,往往子公司和母公司的管理理念也有所不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公司经营分线,不利于企业成长。

4.新会计制度下,会计运作机制不完善。会计运作机制不完善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够细化,使得会计人员同出纳人员容易挪用公司财务,这就增加了财务资产的安全隐患,影响了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完善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提高会计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会计人员是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极大的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新会计制度下,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应全面考察,要从该就业人员的、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法规、其他综合素质的考察,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懂会计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会计从业经验、会计实习经验。除此之外,会计人员应该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善于学习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给会计人才更多的晋升机会,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企业可以多组织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培训,通过毕业后的再学习,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思维能够紧跟时代潮流。

2.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随着网络对我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信息化的发展,许多管理模式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随市场环境的变化,时时更新本公司的财务信息数据管理。会计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看到财务信息后在进行准确记录,通过制定独立的数据信息系统,以备在信息出现错误后及时翻查。此外,企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效降低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建立“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式”管理模式方便企业对于子公司财务统一管理,方便了公司对于公司财产使得实时监控,减少了资金无故流失。同时,“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总公司权利较为集中,可以更好地做出经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金的浪费。当子公司面临运营风险时,可以迅速调动总公司的财务资金对其进行风险对冲。采用集权模式管理企业,可以掌握子公司的经营状况。

4.建立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内部审核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础,企业应完善财务审核机制,明确财务人员职责,严处违法犯罪行为。新会计制度下,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操作机制。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经济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财务审核制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下,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针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重视力度,通过对问题的深究,企业应多重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建立“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方便了公司出台经济决策。相信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将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谭雁.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

[2]吴语涵.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

第4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字】 会计准则体系 确认及计量准则 财务信息 披露准则

一、 建立我国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必要性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从总体来看,这次的企业会计准则起点高,内容完整,覆盖面广;建立起了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领域的诸多空白,并在会计计量、企业合并、金融工具会计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和突破。目前我国已公布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从其表述的实际内容中看,已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而公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基本都是属于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准则;新准则体系中缺少对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具体规范。笔者认为,完整的会计准则规范体系应该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确认和计量准则、财务信息披露准则三部分构成,财务信息披露准则是会计准则规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建立我国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必要性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财务信息披露是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必备内容

财务会计是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所组成的。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说,对于经济事项的记录主要应该解决的是针对符合会计要素的事项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所以具体会计准则也正是围绕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制定的,这些准则就其特征而言可称之为“确认及计量准则”;对于符合会计要素的企业经济活动及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后会形成相关的帐簿记录,这些帐簿记录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事项和经营活动的货币化记录,为了直观地表达和反映企业的这些经济事项及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就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所以,产生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也是它的重点。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主要是指财务信息在财务报表表内的确认(recognition)和表外的披露(disclosure)或表述(presentation)。以公开发行证券的上市公司为例,通常情况下,公司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主要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其他报告等。其中,财务报表属于财务信息中的表内 “确认”,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属于财务信息中的表外 “披露”,而其他报告主要是指公司对外公开的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非财务信息”。应该说,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满足财务报表的需求,而信息披露准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的需求。从企业财务信息形成的过程来看,确认和计量准则与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应作为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具有与会计确认及计量准则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信息披露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决策的重要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繁荣,企业财务信息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据以评价企业目前及未来价值的最直接工具,他们期望能够获取更多的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作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部门,在拟定公司投资计划或安排经营工作时,都将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中的财务数据作为其进行可行性论证或经营预测的测算基础,进而作为其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为了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企业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满足政府对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需求,就迫切需要对于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详细的规范,制定出专门的“财务信息披露准则”。财务信息披露准则作为防止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对于满足投资人获得投资所必要的信息,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规范财务信息披露规则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真实与公允被视为现代会计的“生命”。如果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则会严重的危害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甚至给整个社会带来诚信危机。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日益明显,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分析,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遵循会计准则制度及政策而造成会计核算结果的严重失实;二是在对外进行信息披露时,人为肆意夸大企业经营业绩成果和对财务状况的严重不实叙述造成会计信息使用者被误导。前者主要是对于现行会计准则制度的恶意使用,而后者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准则规范制度滞后所致。因此,通过对财政部、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的有关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则制度进行必要的整合、补充和细化,正式颁布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并在企业中强制执行,则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建立我国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途径

(一)梳理整合我国现有财务信息披露相关规则制度

我国对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和制度,散见于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部门和机构的相关规则制度中,还没有上升到“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层面,由于政出多门,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所以这些零散制度规定缺乏完整性和一致性。建立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准则较为便捷的一条路径就是从梳理和整合现有相关规则制度入手。

我国现行的零散的企业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规则和制度,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分别制定的。中国证监会主要制定的是适合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比如:《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1993年6月)、《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21号》(自2001年3月至今已)、《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20号 》(自2000年11月至今已)等;财政部主要制定的是适合所有企业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则,比如:《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规模企业会计制度》、《民间及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等,其中都对编制报表附注及其他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这些对于信息披露的规则制度,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分别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的,相互之间并无明确的权限划分,对信息披露规定的一致性缺乏相互协调,从而造成了部分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无所适从。所以应该对于上述规则和制度进行适当的整合,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型和行业特征,对于其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编报规则等,以准则的形式进行具体的规范,并具备相当的强制性。

(二)分部门和职能制定财务信息披露准则

建立信息披露准则的目的,主要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除了财务报表以外的,有助于投资者或管理者决策的财务信息。由于信息披露准则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较确认与计量准则更为宽泛,除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满足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及对国有资产监管的需求,因此,由国家的有关部门来直接制定和公布相关的信息披露准则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的建议是:一是将企业划分为一般性企业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两种类型,将信息披露划分为财务信息披露和非财务信息披露,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仅包含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而不包含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二是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信息披露准则主要由中国证监会制定,而一般性企业的信息披露准则主要由财政部制定;三是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应对现行的已颁布的有关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和办法,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系列的“一般性公司的信息披露准则第x号”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的信息披露准则第x号”形式,进行统一的规范。这样有助于建立出责任划分清晰,内容完整规范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准则体系。

三、结论

整合和细化我国现有企业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则制度,尽快建立我国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将是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样就可形成一套包括基本会计准则(行使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职能)、确认及计量会计准则、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包括非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等三部分构成的,适合我国国情并符合国际惯例的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规范体系。笔者设想的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体系的制定部门应该是:由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基本准则和确认及计量会计准则;由财政部负责制定非公开发行证券公司(包括企业及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由中国证监会负责制定并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公开发行证券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由中国证监会负责制定并,但这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准则不包括在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2003,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2004(中译本),2005,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5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 二板市场 必要条件 会计核算 制度

一个证券市场的成功是与高水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密不可分的,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在即将设立的二板市场中继续发挥使公司质量得到保障、使投资者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促进资本形成和有效配置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的作用。

一、二板市场的内涵

二板市场是指主板市场之外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的一个新市场。在二板市场挂牌上市的公司多为具有潜在成长性的新兴中小型企业。其特点在于:(1)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不是企业现状和业绩;(2)全部运作都体现市场规律;(3)低上市标准高收益特征;(4)针对高风险而加大监管力度的市场;(5)国际性市场;(6)无固定交易场所,其交易靠现代化信息系统来完成;(7)交易方式灵活,按净价基础确定交易价格,交易间无佣金,交易额无数量起点和单位限制;(8)交易的证券种类繁多;(9)既有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又是专门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变现的平台;(10)是科技飞速发展与金融创新的产物。

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会计核算制度分析

1.美国会计制度简介

美国会计的重要特点是财务会计准则制订的分权制。即在代表政府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支持下,由独立的民间会计职业组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订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其会计宏观管理框架可以概括为:国会SECFASBGAAP。作为美国最高立法机构,国会极少直接过问会计问题。它授权SEC负责实施与证券发行、交易有关的法令以及会计准则的制订,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SEC是美国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由总统委派并经国会批准的5名委员领导。对于证券公开上市的公司,SEC在制订公认会计准则方面拥有法律赋予的最高权威,负责制订“国会认定为与民众利益或保护投资人所必需的恰当的规则和规范”。它对公司会计的权威性影响体现在:(1)授权对公司提交的报告中会计报表的格式和项目以及编制的会计方法做出规定;(2)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和监督权。但自SEC成立以来,它一直把行使这种权力限制在监督作用上,对GAAP保留否决权,准许并鼓励民间职业团体在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保持主导地位。这种安排既可以充分利用民间雄厚的会计力量,减轻自己在制订会计准则方面所需的人力、物力负担,又可避免美国社会厌恶政府干预的心理需要,最后,它还可利用最终裁决权引导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实务的发展方向。FASB自1973年成立至今,一直是负责制订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民间性指定组织。上述三个组织先后制订的51份《会计研究公告》、31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以及130多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共同构成了美国的GAAP。

2.美国会计制度在资本市场的运用

目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选择的是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制定方式。因此,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既多又细且注重对技术细节的规定,以及强调财务报表在技术上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GAAP)的内在目的是希望企业在制定财务报告时有所指向。未来美国会计准则可能会引入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会计谁则。这种准则更注重经济事项的实质,在涉及公司具体实际时,允许在准则约束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此外,还要求简化披露模式、裁减冗余信息、对核心信息增大披露频率以及简化整个会计披露模式。

三、对我国二板市场的启示

1.美国纳斯达克市场(NASDAQ)对我国二板市场的启示

中国正在建设的二板市场将出生于一个证券法规不健全以及证券法执行不力的时刻。同时,在其他方面的配套制度也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因此,纳斯达克市场给予的启示对我国二板市场的设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上市公司和会计准则互为动力,共同发展。规范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内在要求推动着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证券市场越发展,越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与不断完善又反过来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发展。美国上市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我国应加大会计准则研究和制订的力度,尽快建立一套适应我国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会计准则体系;(2)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证券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将更加突出,表现出维护发达国家利益、为上市公司服务的趋向。我国加入WTO后,要求我国经济更快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要求尽量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先进成果,使之尽量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2.主板市场会计核算制度对我国二板市场的启示

在主板市场,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企改制而来,企业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相应调整影响不大,而二板上市公司改制前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或独资公司,改制后执行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前后会计制度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四项计提对有限责任公司不作要求,而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执行,这就可能导致一个创业企业改制前可能盈利很多,改制后却出现亏损,采用追溯计提的办法,也可能导致改制前净资产的变更,进而影响改制前的每股净资产,导致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实。

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可以根据我国转型时期的市场环境,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加以规范以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兼顾相关性。鉴于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将原来由民间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划归到新审计规则管理局。由此建议相关部门将境内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及修订权移交给中国证监会以及建立一套职业判断的评价与约束机制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具体应转移会计准则制定权及修订权和建立职业判断的评价与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第6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会计制度的构建,对公司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维持组织管理秩序、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适用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公司应当做好内部制度改革--会计制度是公司组织管理制度的核心构成,因此需要相应作出调整。

一、现阶段国内公司会计制度中的问题分析

会计制度是否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是否科学有序,是衡量公司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公司领导管理层和财务工作人员应当重视会计制度改革,以会计制度改革推动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并为公司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提供便利条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公司的会计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有待改革,不利于公司经济实力的增长、劳动生率的提高。因此,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会计制度的构建与改革,查找并弥补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有效防范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隐患。

1.公司领导管理层对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经济环境、经济供需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的重组与调整,为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新的变化。因此,公司会计制度急需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供需关系。由于,保守落后的原有公司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发生改变的市场关系,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不单纯表现为账目的进出记录,还与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日常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制度的内容中,应当明确体现出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方案、发展策略,辅助公司顺利实现生产经营目标,防范经营与财务管理风险。

2.公司财务管理权限重叠冲突、职权分配不明

从我国很多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看,部分公司对财务管理部门的结构划分混乱,组织结构严重不合理,影响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职权划分,存在多个部门同时拥有财务管理权限的职权重叠,或者财务管理工作职责未被分配的问题。有的公司从思想上不重视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造成公司财务管理的混乱、无序,同一管理岗位存在多个重叠的上级管理部门,或者无人管理的情况,降低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绪,降低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3.公司财务管理没有建立规范流程,财务工作的材料备案和归档存在缺陷

国内部分公司并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因此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规范流程,财务工作中缺乏监管与控制,费用收支随意,会计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更有甚者,财务人员非法挪用资金、制作假账,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财务信用,给公司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公司各项不动产物资、现金流管理不当,债权、债务管理不明,物资会计、核算会计和审计会计工作不到位,财务管理人员消极怠工、不主动履行职责,会计资料、账目管理与归档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

4.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齐,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计算机应用程序、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化管理被普遍应用于公司管理工作中。会计制度也应当适应时展趋势,从信息自动化、数据库管理的需求出发,在公司内部建立财务管理信息数据库,以满足会计账目、会计信息与数据的自动录入、自动归档,避免公司人力资源的浪费,帮助财务管理人员获得参加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5.公司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

很多国内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监管与控制,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缺少来自上级监督部门的管理,也缺乏同级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由于沟通交流的机会缺少,财务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增加了会计制度、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发生几率。

二、新时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清晰界定会计制度构建在公司管理策略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财务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努力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科学合理的使用企业资金,加强各项资金的分配与管理,提高资金的运作水平。

2.组织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专业从业能力

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需要通过培训予以提高。随着财务管理知识和手段的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履行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知识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培养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奉公守法的职业品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构建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秩序,明确划分岗位职能与权限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刚性预算”“、资金管理”、“比价采购”、“统筹款个人账户管理”等一系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同时,还应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明确企业有关人员的财务管理权限,并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使每个财务人员认识到了财务纪律的严肃性,更要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4.提升公司全体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

创建人人参与财务管理的新模式要想使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更新财务理念。推行“人人参与财务管理和监督”模式,设立财务公开栏,及时把财务账目进行点题公开。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公开栏上了解单位、个人的账目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人人可以提合理化建议,并对财务管理实行有效监督,进而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5.构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管控机制,防范财务管理风险隐患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会计制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必须合规,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6.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为了适应新兴产业经济时期下的财务核算要求,应该构建和完善财务会计的人力资源聘用与选拔机制,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以此管理并监督财务人员积极完成工作,对会计工作和财务人员进行系统评估与考核,促进公司会计制度的和谐、有序运行,帮助公司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综上所述,会计制度的构建,是关系到公司经济利益、长期发展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组织制度,有关公司的领导管理层和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重视会计工作,做到财务管理职权明确、职责清晰,财务管理工作与公司现实发展需求、市场经济供需变化相适应,通过清晰界定会计制度构建在公司管理策略中的核心地位,组织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专业从业能力,构建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秩序,明确划分岗位职能与权限,提升公司全体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构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管控机制,防范财务管理风险隐患等有效措施,完成公司的会计制度改革。

作者:刘博 单位:大连奶牛场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政宁.我国商誉会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01).

[2]汪国义.浅谈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2012(14).

[3]许虹,王雅丽.企业税务筹划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2(13).

第7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我国保险;保险会计制度;改革;会计准则

Inwantstheabstract:Ourcountryinsuredtheaccountingsystemtopassthroughinthepast''''stwoseveralyearsfromtheseriestotheminute,fromtheminutetotheseriesprocess,hasexperienced"People''''sInsuranceCompanyAccountingsystem","InsuranceBusinessaccountingSystem","InsurancecompanyAccountingsystem"and"FinanceBusinessaccountingSystem"4times.Eachtime''''saccountingsystemhasitsuniqueindividualityandconsummatesdaybyday.Now,insurestheaccountingsystemreformtheinevitabletrendistheestablishmentinsurestheaccountingstandards.

keyword:Ourcountryinsurance;Insurestheaccountingsystem;Reform;Accountingstandards

前言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上市企业施行。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顺利地拉开了在海外股份上市的序幕,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开始实行。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会计制度的比较与分析,以求对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研究有所启示,进而为建立保险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

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出来,相继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还是计划体制,而且保险公司发展还处于“拓荒”阶段,许多保险企业独有的特性尚未发挥出来,财会制度上缺乏相应细化的规定。因此,1989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对此制度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并于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其实用性和规范性均增强了。从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财务管理实行计划管理原则。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保险公司在财务会计制度上实行统一计划、分户经营、以收抵支、按盈提奖的财务管理体制。突出财务计划的作用,利用定额进行财务计划的编制,用以评价企业财务活动;公司收人大部分上交国家财政,成本开支范围由国家规定,盈利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将资金划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由国家有计划地划拨,仅以专用基金形式给予企业一点财务权力。

2会计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会计制度由总公司统一制定,各级保险公司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各级公司不得自行变更或修订制度,但可将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总公司,由总公司负责修订。

3在核算体制上按照不同性质的保险业务,分别确定会计核算体制,如按国内财产险、涉外财产险、出口信用险和人寿保险业务分别单独核算。其中国内财产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一般由各级公司独立建帐、独立核算、分级管理、自计盈亏或自负盈亏;涉外财产险与出口信用险一般由总、分公司以下单独建帐、分级管理,总公司统一核算盈亏,分公司自计盈亏。

4会计恒等式采用“资金平衡理论”,即“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保险企业的资金,从占用的角度看可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固定资金是指占用在企业固定资产上的资金,它包括办公用房、职工宿舍、机具设备、交通工具等,流动资金是指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它包括货币资金、结算资金(如应收及暂付款、预付赔款等)、各项支出(如赔款支出、手续费支出、业务费等)。保险企业的资金来源,按不同渠道分为自有及内部形成的资金(比如国家拨给的资本金、固定基金、内部形成且有专门用途的准备金、专用基金)、借入资金、结算资金(如应付及暂收款、应付手续费等)、业务经营收入(如保费收入、利息收入、迫偿款收入及投资收入等)。

5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同类和损益类。另外,鉴于当时的核算体制是按四大险种分别核算,因此,设置国内、涉外、信用、寿险四套会计科目,分别核算不同险种的业务。由于四类业务的财务活动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四套科目中大部分科目是四类业务通用的,少部分是专用的。

6记帐方法允许从资金收付记帐法、借贷记帐法中任选一种。

7在货币计价上国内业务(包括财产险与寿险业务)以人民币为记帐符号;涉外财产险、信用险业务则采用外币分帐制,直接以原币入帐,年终时将外币业务损益按决算日牌价折算为人民币核算。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

随着党的“十四大”召开,以上这种计划体制下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新要求。因此,1993年,财政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对我国所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财务会计改革进行了模式性的转换。1993年2月24日,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并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作出了基本规定,规范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提高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在核算体制上将非人身险业务与人身险业务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即分别建帐、分别核算损益。非人身险业务可分为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险业务分为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

企业经营的再保险业务,可区别为分入业务与分出业务进行核算,也可将分出业务并入直接业务核算。信用险业务可实行三年结算损益的核算办法。

3建立了资本金核算体系。制度抛弃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金来源总额=资金占用总额”的平衡公式,采用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明确了产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资本金核算体系。

4建立了资本金制度,实行资本保全原则。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在企业经营期内,投资者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按照资本保全原则,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转让、报废、毁损发生的净损益以及计提折旧不再增减资本金,而是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这与以前企业收入中大部分上交国家财政、资金随意增减相比有利于企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壮大。另外,改革了资金管理办法,取消了专款专用制度。实行企业资金统一管理和统筹运用,以促进企业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5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类,并分别对保险企业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各类科目的设计,并从保险企业“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角度出发,细化了资产流动程度、风险程度和财务损益的科目。

6扩大了保险企业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自。制度规定“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合并某些会计科目”。“企业向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编制说明,由本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报表由企业自行决定”。

7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帐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规定保险企业对外报表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利润分配表,并对这些报表的作用、报表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作了具体说明,使财务信息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8规范了保险企业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标准和损益的计算。制度对资金的筹集与积累、非人身险业务、人身险业务、再保险业务、拆借、贷款和投资业务、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及结算款项、费用、营业外收支、利润及利润分配等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9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会计稳健原则。制度规定保险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计提坏帐准备、贷款呆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10对有外汇业务的企业规定即可采用外汇分帐制,也可采用外汇统帐制。采用外汇分帐制的企业,应设置“外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帐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兑换”科目。

三、《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98~2001)

1993年制定的《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了6年,它对于促进保险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间有序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保险行业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1995年10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保险法》,国家加大了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并于1998年成立了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后,保险监管部门出台了《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由多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另外,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发生了重大转变,改变了过去放开经营的做法。这些新变化和新情况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作出新的规范。因此,1998年12月8日,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改变了会计制度名称。制度考虑到当时保险企业都已是公司制企业,因此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改名为《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这样更加符合我国保险公司实际情况。

2完善了保险业务损益结算办法。制度规定除长期工程险、再保险业务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外,其他各类保险应按会计年度结算损益。与原制度比较,本制度作了如下调整:(1)原制度只明确了信用险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本制度明确了长期工程险等长期性财产保险业务以及再保险业务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2)前者规定业务年度为三年,后者没有规定业务年度的具体年限,其具体年限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业务性质确定。

3重新确定了保险业务的分类,并实行按险种分类核算。制度根据保险分业经营的原则,对保险业务的分类进行了调整,将保险业务分为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和再保险公司的业务三大类。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分为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等;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分为普通人寿保险、年金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再保险公司的业务分为分入保险业务和分出保险业务。在具体业务分类上,修改了原制度在具体业务划分上存在的交叉情况,明确规定财产保险公司不得再经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划入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另外,公司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保险业务进一步分类核算。

4增加了确认保费收入的原则。关于保费收入的确认,我国原制度规定,非人身保险业务、人身保险业务和分保业务规定保费的收入入帐时点,确认原则不统一,也不尽合理。本制度对保险业务规定了统一的保费收入确认原则,明确规定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第二,与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公司;第三,与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5调整了贷款和股权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按照《保险法》及其他有关保险监管法规规定,保险公司不得从事除保户质押贷款以外的其他贷款业务,不得买卖股票和进行股权投资。根据上述规定,新会计制度相应取消了除保户质押贷款以外的其他各类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取消了股票投资及其他股权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6增加了存出资本保证金和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的会计处理。按《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成立后,应按其注册资本总额的20%提取保证金,存入保险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除保险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根据该规定,本制度相应增加了存出资本保证金的会计处理;另外,《保险法》规定,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支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应当对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按当年自留保费的1%提取保险保障基金。根据该规定,本制度相应增加了提存保险保障基金的会计处理。

7增加了抵债物资的会计处理,修改了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制度将原“递延资产”科目改为“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这是因为“递延资产”实际上是不能全部计人当期损益而在以后会计年度分期摊销的待摊费用。它并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作为一项资产。

8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本制度将原“损益表”名称改为“利润表”,将原按保险业务设置的损益表改为按保险公司设置利润表,并对各报表的指标项目作了相应调整;用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确立了现金流量表在保险财务报表中至尊的地位。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至今)

2001年,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又面临一次重大变革。因此,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充分考虑了股份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上市企业的基本要求,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分别对6个会计要素以及有关金融业务和财务会计报告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次改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其主要内容有:

1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关的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基本框架,虽然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要素作出了基本规定,但是,仍然只规定会计记录和报告,并没有完全解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这种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规范簿记的内容。这次新制度对6个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界定,并对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作出规定,和原制度相比较,更加全面、严谨、规范,使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符合事实。

2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保险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它要求国内保险公司的会计标准要与国际惯例相协调,采用国际保险业的通行做法。这次新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基本相同。比如,各项准备金的提取采取了国际通用的办法;短期投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上,允许企业按照资产的使用情况计提折旧。

3首次将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纳入新制度。实质重于形式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它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对于保费收入的确认,强调的是“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这一经济实质,并不以“保险合同成立”这一法律形式作为唯一标准。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4谨慎性原则体现更充分。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它本身属于一种负债经营,其业务对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保险行业在处理会计信息的方法上必须更加稳健保守。这次新制度无论是会计要素的确认,还是会计方法的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说将谨慎性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新制度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明确规定开办费不得列入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在期末结帐前处理完毕;注重资产质量,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它包括坏帐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此外,对利息收入明确规定了严格的确认条件,对于逾期贷款,缩短了应收利息转表外核算的天数,由一年缩短为90天。

5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新制度在原来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充分考虑了上市公司投资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此外。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了详细、严密的规范,提高了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

6明确了新业务和疑难问题的处理方法。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所得税会计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过去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很少涉及,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上,也只局限于应付税款法。而这次新制度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上分别确定可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并详细地列示了其计算方法。此外,新制度对于实务工作中新出现、以及在以往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一些疑难业务比如或有事项、会计调整、关联方关系以及交易、证券投资基金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7明确了会计政策的审批权限。新制度规定,在遵循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保险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财产损失处理的批准权限为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不再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和批准,改变了过去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批准权限混淆不清的现象,赋予了保险公司更大的自。

综上所述,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市场的开放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不断完善,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任何一种建立完备制度的企业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基础的不严密性,其体系就不可能完备,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本身当然也是不可能完全没有漏洞。虽然,新制度的颁布和旧制度相比,更加注重了保险企业的风险问题,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但是,新制度只就保险公司财务会计事项做了原则性规定,财会制度相关内容不全并过于宽泛,而且,新制度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此外,2002年,为了履行我国入市承诺,加强保险监管,新《保险法》又重新颁布,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保险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组织形式、保险条款费率监管等方面又发生新的变化,比如,在财寿险分业经营上新《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可以同时经营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因而保险会计制度又面临新的调整。笔者认为,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单独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定保险会计准则是符合保险会计规范的发展趋势,它不是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在系统地把握保险会计个性、保险会计规范发展与变革趋势以及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当务之急,财政部应在现有的新制度基础上尽快出台保险行业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保险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2]财政部。保险公司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第8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让中国的公司走上合理的道路对我国金融上的一些会计政策进行了修订,努力为我国的公司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会计政策环境,但是还是会出现一些特殊状况,比如说很多公司的财务人员依旧停留在会计管理的初级阶段,在成本控制上所做的努力还不够多,本文正是希望能通过对此我国会计成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为我国成本会计市场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善意见,为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企业的资金流一直由企业的财务人员负责,而财务管理贯穿着企业的每一个环节,这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高付出意味着高回报,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们大多数都是企业管理层的亲信,其工资待遇和基础福利往往高于同类部门,而企业的财务人员们负责的工作就是,保证资金灵活流动,同时管控好企业成本,让企业成本尽可能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历程

成本管控之所以是当今社会财务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们都意识到了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带动企业发展,促进企业资金链的合理循环,,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增多,企业为了更好的筹资资金提高企业分配效益,衍生出了更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中比较敏感的一个部门而我国的财务管理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体系,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财务成本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也明白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如何让企业的财务管理跟上时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顺应其发展?

二、财务成本管理中遇见的问题

财务成本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财务成本管理也的确借此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增长国,随着经济不断变化,我国对企业成本财务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和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我国财务成本会计的发展较为缓慢,这让我国财务成本管理的弊端日渐凸显,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财务成本管理还停留在行政管理的层面,对成本的概念还停留在办公费用,出差费用,业务招待费上,对我国企业内部存在的隐形成本考虑较少,没有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系统的核算和管理,同时,因为我国会计制度还有待完善,会计人员在核算这部分资金的时候主观随意性很强。

1.财务成本管理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我国的财务管理模式相对单一,企业采用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是为了控制企业成本支出,却不知道过度限制企业成本支出会影响到企业的业务发展,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成本管理的时候不会考虑到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这方面我国的企业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的公司将人才培养看作重中之重,比起成本控制,他们更看重的是人力累计出的成本,以员工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来弥补财务上的成本数额。

2.管理软件老化严重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缓慢,很多大型企业的账目依旧使用传统的手工做账模式,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同时我国会计人员在接收新事物上的能力也欠佳,盲目的成本节约并不会对我国企业产生好处,相反,过于节约成本还会限制我国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管理模式的相关建议

现代市场不断完善在企业实际管理中我国的企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笔者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成本目标做出如下的改革建议:

1.新思路新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脚步放缓,而我国的机制则日益完善,但是我国会计成本管理政策却不容乐观,这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分配政策上的变化以及偏好,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传统的企业会计管控,在成本的管理上,喜欢增加产品的成本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这种做法非常落后,是会计行业中最初级的方法,随着我国产业链的复杂化,这种财务管理模式早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企业的发展,企业产品功能多样化,外形多样化,甚至连附加功能都多样化,初级的财务管理模式早已经不在适用于我国蓬勃发展的企业,而创新的成本理念能有效的结合我国市场的发展趋势,注重的是付出成本后的收获价值,利用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2.服务成本管理

传统的会计管理喜欢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降低企业的成本,根据经营状况来分析成本价值,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这种做法早已不在适用,会计作为企业资金流的管理和监控者,应该注意的是,生产管控不该被动,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引导类的成本管控,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的管控,将成本放在生产后期的售后与服务中,加强创新项目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案制定能力。

3.企业全局概念

会计所控制的企业全局指的并不仅仅是部门的规划管理,会计作为资金流的监督和管理者必须要先了解我国会计成本的管理效益,在找出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成本核算的合理模式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加强成本管控,多样化成本监控项目,从传统的人力,到市场开拓所需要的成本,另外在现行的会计成本管理监控模式通过监控成本浮动来找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案。

4.企业财务目标管控

目标成本管理需要依靠制度来保障其顺利执行。因此,企业应将目标成本的制定、目标成本的控制与经济责任制度联系起来,将目标成本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度的范畴中,促使企业领导干部和员工尤其是财会人员重视目标成本管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企业还应制定一套健全的成本分析制度,即组织专门人员对生产成本进行讨论、分析,对目标成本进行分析、论证,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具有可行性,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最大化。

5.严格开展目标成本实施效果考评

开展目标成本控制效果考评,即考评相关责任人实施目标成本的效果。通过开展考评,能够促使实施目标成本的责任人和员工自觉发掘管理中的漏洞,自觉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水平探索新方法。在进行目标成本实施效果考评时,企业应坚持科学、严格、公正、信用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考评记录,实事求是地进行奖惩管理。

6.优化企业其他的业务管理成本

从企业最根本的动机出发,让企业的成本控制不在局限于企业的制造成本,让企业中后期管理模式得到升级和发展对企业在服务上付出的隐形服务成本要进行全程监控尽量的降低企业在这方面的支出,而一个成熟的企业财务成本会计在后期能够对此类金额进行预算,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化升级。7.有效的成本控制方式有效的控制企业的财务成本,将减少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发生的不必要成本,但是企业不能一昧的最求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还应该追求新的财务陈本管理模式,让企业财务成本管控贯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以最小的投入,带动最高的价值。

四、结语

财务会计的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中是一项非常庞大且复杂的工程没在我国现行的市场下,企业如果希望能够高效快速的处理市场信息,保障企业目标和企业成本,就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的管理系统,随时监控市场,带动产业链,加强企业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多方位的复杂管理过程,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就要强化管理企业的相关经营成本,通过对企业管理得出的预算,控制企业成本发展,优化我国企业的资金流结构,让资金有效的运转,实现我国企业效益最大化。

作者:金欢 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宋琦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魅力中国,2009(36).

[2]李家华.工程项目中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4).

[3]周培华,李建国,李西丹,陈惠敏,付林兴.重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探讨[J].工业会计,1999(09).

[4]蒙贞.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现状及完善策略[J].中国外资,2012(10).

第9篇:公司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中水电公司正式成立于1983年,从其前身算起,从事海外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已有50多年历史。截至2008年6月,中水电公司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各类工程项目600余个,累计签约合同额超过51亿美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水电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公司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会计改革初始阶段(1979~1992)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水电公司的业务正处于转型成长阶段,从被动地等待政府部门分配经济援助项目逐步转向主动积极地申请项目,进一步学会了自己去国际市场竞争项目。公司当时的财务核算依然是随着经济援助项目会计核算办法演变而来的,一时还不能适应业务经营的转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我国进行了财务会计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财务会计制度,对公司财会工作影响较大的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起步。参照此制度,中水电公司对自己的财务核算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主要有:

(一)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建立了公司标准的会计科目体系,并要求各项目依据此体系进行财务核算,明确了收入确认原则,总公司开始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

(二)确立了以工程项目为主体的独立核算办法,即使同一地区同一业主的连续项目也根据合同独立核算,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对象。这一办法的实施使得项目的经营成果有了可供考核的依据,从而激发了项目执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建立了项目会计人员由财务部直接委派的制度,保证了会计人员相对的独立性,这一制度的建立从人事控制权的角度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保证,在其后近30年的实践中,这一制度被证实行之有效并沿用至今。

经过改革,公司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会计管理体系,标志着中水电财会工作向着现代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二、会计制度接轨阶段(1993~1997)

这一阶段,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3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开始。为了规范和加强股份制试点企业以外的各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1992年起财政部陆续制定并了十几个行业会计制度。中水电公司执行《施工企业会计制度》。

作为中国最早的8家外经公司之一,当时的中水电公司正处于规模增长期,已经拥有几十年的国际承包工程施工及管理经验,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近百个工程项目。公司财会工作紧密结合业务发展,重点围绕3个目标展开:一是制定一套符合本公司业务特点与实际需要的财会制度;二是统一分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会计核算办法;三是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报告。通过组织财会人员学习提高与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公司培养了一批财会骨干。大量接触海外工程,甚至长期工作在工程第一线,使得中水电的财会人员不但熟悉工程项目核算、熟悉进出口相关业务,而且熟悉海外(项目所在国)的税收法律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工程财务管理经验。这对日后的公司发展乃至适应重大财会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水电公司财务会计改革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多年的积累,到1998年前后,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各类型国际承包工程的多项财务历史数据。由于中水电公司从事国际承包工程起步早、项目多,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已经包含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的水电工程建设相关的财务数据,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992年至1997年是中水电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公司逐步确立了中水电的金字招牌,在众多的中国承包工程企业中独树一帜。虽然我们发展得很快,但同许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一样,还不能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来实现有效完整的会计控制,企业也还没有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公司资产扩充过大,不注重现金流动性的管理,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由于并没有事先提取准备,也没有进行细致的资产筹划,系统性风险迅速引起了非系统性风险的合并爆发,具体体现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对公司造成的影响。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泰国铢、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汇价,致使公司在泰国及香港地区的经营遭受到巨大损失。

但由于我们及时避险、操作得当,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马来西亚槟城供水项目2号合同施工期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最严重时马币贬值96%,项目经理部采取了索赔与理财金融工具并用的办法,不但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而且将项目扭亏为盈。马来西亚槟城供水项目被列为马来西亚公共工程部优质工程记录在册。

完成2号合同后,马政府出于对中水电公司的极大信任,再次将3号合同授予公司,合同金额7 864万马币。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公司开始在投标时注重控制汇率风险,在3号合同执行中,通过原币分包的方式,将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转移给了分包商。该项目被评价为业主满意工程。

这一期间,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开始关注财务风险控制。

三、会计控制系统形成阶段(1998~2001)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综合反映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长期以来,中水电公司在筹集资金、资产管理、外汇管理、税收管理、国际结算、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更好地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在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2001年公司制定了一套《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财会制度》,主要包括7项具体制度,这也是公司第一次在财会制度中明确了资金管理和会计电算化的具体规定,这套财务会计制度对公司的财务基本制度、资金及账户管理、费用管理、成本费用的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等均提出严格规范的要求。比如外币的核算问题,由于一些国家存在外汇管制,公司项目部持有的当地货币既不能自由兑换,也无法随意汇出,如果当地短期内没有后续项目的话,这些不能兑换成硬通货的当地存款往往成为了变相的“固定资产”,丧失了流动性,如果当地的经济情况发生变动的话,还面临着大幅度贬值的风险。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财会制度》要求:项目只能经总部同意保存限定金额的当地币,必须按月向财务部汇报当地存款和用款计划。这样,虽然还是无法完全避免当地币的流动性问题,却极大地降低了风险。

这一阶段公司也建立了预算制度,对收入及成本费用开始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为公司的开源节流提供了制度保障,公司的效益每年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财会制度》的制定实行和预算制度的建立,是多年来公司财务管理经验的总结,标志着公司会计控制系统的形成。

四、财务管理全面强化阶段(2002~2008)

2002年以来,中水电公司在制度健全、管理有效的经营环境下,业务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公司的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屡创新高。2007年与2001年相比,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额增长2.25倍,年均增长17.6%;国际工程承包营业额增长3.3倍,年均增长27%;各工程项目实现利润合计增长3.22倍,保持年均增长26.3%。通过清产核资和企业重组,在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的同时,总资产增长了65%,净资产增长了72.3%。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了资产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公司坚持围绕着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不断完善财务制度;通过资本结构控制,在贷款总量增加的情况下,降低了平均资金成本;通过税务筹划,直接帮助海外项目合理有效地避税;通过财务预算控制,在经营规模连年扩大的情况下持续多年降低管理费用。这一阶段,是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共同得到强化的阶段。

2007年12月,公司了新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这是公司整体财会工作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全面强化的重要标志。这套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依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财务通则》制定、修订的,它弥补了2001年的制度的不足之处,在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方法中提出:依法合理筹集资金,科学、有效使用资金,促成资金良性循环,力争现金流量最优化。

这套制度第一次在财务管理制度中明确现金流的重要地位;同时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包括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控制财务风险,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及发挥其作用的主要方式做出了规定;制度还对总会计师、各级财务部门领导及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进行了细致的规范;明确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核算办法;对保函、信用证的开立及管理做出了细致的说明;对资产管理的规定亦体现出公允价值的概念;对投资的管理及处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对成本费用管理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在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中,集中体现了资金限额管理的办法;较详细地明确了对外担保管理等等。

进入2008年,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公司的财会管理体系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公司对业务经营进行改革创新,开始实行境外业务地区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来适应新形势。与此同时,公司出台了适应地区化经营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在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公司将在今年完成新的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这套量身定制的财务会计软件,公司将实现全球各工程项目的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实时集中于总部,信息共享,实行远程控制,为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控制、领导决策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这些管理改革措施的实施,将使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回顾总结中水电公司30年财务会计工作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财务会计部门不仅仅是提供后方支持的一般二线管理部门,同时也是战斗在国际承包工程第一线的管理部门。

(二)财务会计工作是一项知识密集型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并不断更新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财政、金融、经管、税务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掌握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因此学习任务相当繁重,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三)财务会计工作要不断创新,不能墨守陈规,要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发现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新课题,不断探索创新,这样才能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四)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这已为我们30年的工作实践所证实。我们通过科学预算、合理融资、降低成本、境外税收筹划、利用金融工具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等等,为公司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