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资本协议(Basle I),加强了国际银行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保持各国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的一致,避免国际活跃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2004年新资本协议(Basle II)推动银行业采用更好的风险管理做法,限制银行的高风险行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1997年人民银行颁布《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引入了Basle I的要求,提出了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2004年,结合新资本协议精神,以Basle I为基础,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建立了新的资本充足率制度。按照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加大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本结构单一,资本补充渠道狭窄。商业银行作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金融机构,资本的主要构成是以股本作为主要来源。《公司法》对股本减持有严格限制,实践中也没有银行作出减持股本的举措,商业银行的股本稳定并构成其资本的重要部分。从资本充足率管理来看,资本净额以核心资本为主,主要以股本和历年积累构成,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附属资本不足,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增资扩股作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手段,资本增长渠道较窄。
资本约束机制不强,经营规模扩张较快。目前,各商业银行逐步采用资本约束机制,按经济资本对分支机构进行考核。但是,在业务快速扩张的环境下,资本内生积累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仍优先发展规模,然后再解决资本不足问题。商业银行资本扩张有几个动因:一是宏观经济环境较好,国民经济近几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贷款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因此规模扩张很快;二是中小商业银行从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实现规模效益出发,采取了重发展的导向。三是资本约束只是商业银行对分支行考核约束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刚性约束,考核权重低于效益发展权重。
多渠道进行资本补充
控制风险资产结构。当资本净额一定时,可以通过调险资产结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BasleII出台的目标之一就在于控制资产的风险结构,尤其是金融市场中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金融工具。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控制加权风险资产,存在三个限制因素。第一,在我国银行分业经营、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环境中,银行可选择的低风险系数的资产种类很少,将高风险系数的贷款转换为低风险系数的资产或风险缓释的余地非常小。减少风险资产总额,只能是减少贷款余额。第二,由于商业银行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主要业务和资产是贷款,商业银行大幅减少贷款投放,将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第三,利差压力。当存款随着地方经济正常增长时,利息支出增加,如果减少贷款投到资本市场,由于资本市场利率较低,则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可能会下降,反而对资本净额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增资扩股。增资扩股主要向境内机构和居民募股。增资扩股的优势是能大幅度增加资本总额,显著提高资本充足率,不足是发行成本较高,分红压力较大。但在现行框架下,对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增资扩股还仍是主要途径。采用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净额,应以溢价发行方式,降低股本比重、增加资本公积中的股本溢价比例。由于增资扩股发行成本较高,商业银行每次发行应募集相对充足的股本,使股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利润积累。利润是核心资本的组成部分,利润留存是银行以内生方式补充资本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合理进行利润分配,建立资本内生积累的机制。从商业银行长期健康发展角度,对股本分红加以限制,虽然牺牲了股东短期现金分红收入,但长期增加了商业银行企业价值,使股东投资的资本收益更大化。在操作上,考虑到不分红或分红比率低于平均投资回报,可能会损害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商业银行与投资者应充分进行沟通和协商,尤其是要得到董事会股东的赞成,并切实提高企业价值。
发行次级债券。当前商业银行附属资本比重较低,核心资本充足率接近于资本充足率。为既达到资本充足率标准,又避免股本过高产生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问题,应该大力扩充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优先股等方式。
重估储备,为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固定资产重估增值部分。按公允价格重估,但重估增值一般只在机构合并改制时才重估,平时不作重估。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是较好的补充附属资本的方式,可转换债券仅上市银行有资格发行,对未上市商业银行而言,可采取发行次级债券方式。用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适合于因资产扩张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商业银行,一是可以高效、灵活地提高附属资本,解决短期内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二是改变商业银行资本来源的单一渠道,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三是次级债券对银行具有较强的监督激励作用。优先股方式,目前各类银行均没有发行优先股,但新《公司法》允许特别股这一股权类别,商业银行发行特别股合理合法。商业银行优先股为在盈余分配上的优先权,但无其投票权、商业银行剩余财产的分配权。发行优先股纳入附属资本计算,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可以使资本充足率迅速达标;二是优先股可在利润积累与股本分红之间取得平衡。商业银行每年利润分配时,可以在前三年只分配优先股现金红利,普通投资股只分配股份股利;待公共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优先股实施减资处理,仅向普通投资股分配现金红利。以时间换空间,有条不紊地实现“增资-资本充足率达标-控制分红-资本充足率稳定-减资-简化股本”的螺旋式前进。
资本管理中的“量”与“质”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7-0093-03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银行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存在一系列重大缺陷,导致所计提的监管资本不能充分吸收危机期间的损失。为此,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Ⅲ》,强化了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并设置了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的国际标准,以增强金融和经济环境不利情况下银行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
2011年8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银行资本监管框架向《巴塞尔协议Ⅲ》的过渡。现行国内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仅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办法》参考《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办法》实施后,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根据2011年6月末的数据,311家国内银行全部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92%。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能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目前对资本充足率水平的要求,然而,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当下较高水平的资本充足率主要得益于前几年的资产剥离以及高利差环境,资本补充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时,新的巴塞尔协议重新定义及分类了银行资本,而我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几乎都是普通股权益,与核心一级资本趋同,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与统一监管标准下的世界其他银行相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一)银行风险资产的快速增长降低了资本充足率
从2005年到2010年,尽管我国央行不断变更货币政策,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中货币供应量还是在逐年增加,特别是2009及2010年,广义货币余额M2与基础货币的倍数放大,商业银行体系存贷款额增加,尤其是贷款增速的加快,消耗了一定的资本。我国银行业资产增速从2008年开始加快,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情况来看,2007年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04%,2008年降至13.37%,2009年呈现出更明显的降幅,贷款增速的提高显著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从贷款规模、增速以及资本充足率都较高的4大行(不含农行)的情况来看(表1),情况较为突出。2009年第一季度贷款环比增速(平均)达16.05%,资本充足率由13.03%降至12.39%,尽管还保持在监管水平之上,但随着2009年后几个季度贷款的继续增长,如果不补充资本,其资本充足率必不能支持如此快速的资产增长,因此,4大行都在2009年推出了各自的融资计划,补充资本。
(二)中小银行股本有限,盈利能力弱,内部积累不足
从我国银行核心资本的构成来看,普通股、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我国中小银行的普通股股本有限,与几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在核心资本构成中,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与银行盈利能力有关,银行的盈利能力强,能够用于补充资本的资本金就会增多。从西方国家的银行发展历程来看,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在银行核心资本补充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巴塞尔协议Ⅲ》更加强调“核心”一级资本的作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更值得重视。
近年来,我国原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改革,积累股本,降低不良资产率,加强风险治理,盈利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但我国中小银行的留存收益量也较小,中国工商银行在2010年上半年的留存利润为18317800万元,而华夏银行仅为625600万元。我国中小银行在核心资本构成中,股本有限,盈利能力不足,势必会造成核心资本充足率不高的局面。而且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获得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比较低,中小商业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不仅造成了盈利能力的低下,而且还导致了贷款等风险资产的增加。
【关键词】资本充足性;资本充足率;提升对策
引言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2004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银监会将根据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对银行进行分类,把商业银行分为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3类,并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实行差别监管。文章以浦发银行为样本,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其资本充足性结构与数量上分析其现状并发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浦发银行资本现状分析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简称浦发银行,是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于1993 年1月9日正式开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2009年,全行总资产规模已达16227.18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953.42亿元人民币,本外币贷款余额9288.55亿元人民币,实税后利润132.17亿元人民币,并在33个城市设立了开设了33家直属分支行、共565家营业网点,在香港也设立了代表处。浦发银行是我国较早成立的股份制银行之一,也是我国上市最早、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股份制银行之一。凭借先进的管理,依托优质的服务,浦发银行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现状我们可以从它的结构上和数量上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结构上看,资本充足性情况不尽合理
浦发银行的资本来源一直是以实收资本为主,附属资本占比较小。浦发银行开业时注册资本金为10亿人民币,实收资本也为10亿元人民币。随着近年来不断的发展,截至目前,其注册资本金达43.54亿元。而下表是浦发银行近五年的资本情况的变化。
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和资本净额都已经远远的高于当时的开业注册资本。可是浦发银行一直都在不断的扩大规模,不光是注册资本较开业时增加了三倍,其资产总额从1999年底1001亿发展到08年底的13094亿,有了10倍的发展,资产增长的幅度远大于资本增长的幅度。所以即便浦发银行的资本净额在短短五年间(04-08年)扩增了近三倍,可是其资本充足率仍然也只是刚刚的超过规定的8%的要求,如表2,其资本充足率从07年之后又有下降的趋势。这都说明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还是不能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稳定的水平,根据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迫切的需要稳定的资本扩充渠道。06年资本充足率迅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06年发行了新股,实际募集资金59.1亿元,极大的补充了核心资本,可见其资本来原渠道还是比较单一,而且资本的发展与资产规模的发展不协调,才出现临界监管要求的现象。
经过浦发银行近几年的调整,大力发行了次级债和混合债券,从很大程度提高了其附属资本,但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将在下文详加叙述。
(二)从数量上来看,资本充足性情况不容乐观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08年,浦发银行这三年的资本充足率有升有降,从2006年的8.44%上升到了2007年的8.96%,然而2008年却降到了8.88%。很显然,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是仅仅略高于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从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说,浦发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6年4.51%到2007年的5.16%,再到2008年的5.06%,也仅仅是略高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4%的标准。浦发银行2008年第3季度资本充足率为8.4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17%。而资本净额为573亿元,不考虑扣减项,核心资本为357亿元,附属资本为224亿元。所以,从总体上说,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性也仅仅是达标而已,长期以来,浦发银行都是踩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红线在进行运作发展。在国内外银行监管部门日益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的现在,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现状使得它的发展前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浦发银行资本充足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资本充足性存在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不达标”
这里说的“不达标”,并不是说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没有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标准。近来,银行业界广为流传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将提高对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要求,并规定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一个“硬指标”:所有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以上。如果这将成为事实,那么浦发银行面临的处境将十分尴尬。就目前来说,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状况离规定的10%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果达不到10%这个门槛,那么浦发银行将会面临银行监管部门的责令整改,这将对于正处在高速扩张发展期的浦发银行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虽然我国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乃至我国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状况比浦发银行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差。但是对于浦发银行本身来说,如此的资本充足性已经严重制约了它的长期发展。
2.补充核心资本困难
2008年下半年,浦发银行也希望采取很多的措施去补充其资本,但是,到具体的实施阶段浦发银行却只能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对资本进行补充。2008年11月份,在其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浦发银行申请发行均不超过100亿元的次级债与混合资本债,获得了通过。然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均只能用于补充附属资本。浦发银行3季度资本充足率为8.4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17%。资本净额为573亿元,不考虑扣减项,核心资本为357亿元,附属资本为224亿元。根据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附属资本计入部分不能高于核心资本,因此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浦发银行附属资本最大补充额约为130亿元,对应的资本充足率为10.4%,200亿元中有70亿元无法用于补充附属资本。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浦发银行资本充足性存在的问题有着很多的原因。
1.总体规模发展太快。从2006年到2008年,浦发银行的资产规模从7000亿元迅速扩张到了11155亿元以上,在全国30个主要城市都设立了分支行。据英国《银行家》2007年排出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浦发银行按其一级资本位列全球第191位,比上年上升了60位,首次跻身世界200家大银行的行列。但与此同时而来的,是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紧踩着资本监管的红线。如同表2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浦发银行最近三年的资本充足率一直仅仅在8%的水平之上徘徊。而在2008年三季度,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8.47%,较2007年年末降低了0.68个百分点。
2.补充资本渠道狭窄。从目前来看,浦发银行提升其资本充足率的唯一并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虽然从效果上来说,发行债券能够使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情况得到一定的提升和缓解,但是从长远来说,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不能发股,发债也不能弥补核心资本”的局面也使得浦发银行希望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能够允许混合资本债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到核心资本,因为国际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大概占到15-20%左右。
3.盈利能力仍然较弱。虽然浦发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我国属于前列,但是浦发银行获利的主要来源仍存贷利息差。而需要风险资产最少的中间业务占比却微不足道。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目标事实上变成以贷款规模为中心,这又使风险资产过度增长。中间业务尚属于浦发银行乃至我国其他上市银行的“软肋”之一。
4.纳税负担过重。其实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普遍不高的原因。除德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对商业银行普遍不征营业税,但德国商业银行营业税税基是以利润为基数,税率为5%;而我国则是以利息收入为税基,税基明显较大,但税率却与德国一样。2006年花旗银行的实际所得税税率为27.33%,而浦发银行近几年的平均税率水平为33.37%以上。显然,我国商业银行税负大大重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税负。这就使得浦发银行在获得的收益上要交更多的税给国家,影响了浦发银行通过留存收益对资本进行补充。
三、浦发银行提升资本充足性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资本金问题,关键在于培育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才是一条主动的、根本的、动态的、可持续的途径。一方面要“开源”,通过加快发展,做大以信贷为主体的资产业务,努力提升中间业务,推进战略转型,优化收入结构等方式实现效益增长;另一方面要“节流”,通过严格核算控制管理成本的快速增长,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不良资产增长带来的风险成本快速增长。
(一)利用资本工具扩充附属资本
1.发行次级债提升资本充足率。浦发银行2008年第3季度资本充足率为8.4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17%。而资本净额为573亿元,不考虑扣减项,核心资本为357亿元,附属资本为224亿元。所以浦发银行在补充附属资本上还有一定的空间。2005年浦发银行发行了4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2006年发行了26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2007年发行了6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2008年发行了总额为82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
2.混合资本工具成为新的方法。混合资本债券属于新巴塞尔协议中混合资本工具的范畴。借鉴其他国家对混合资本工具的相关规定,考虑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我国银监会选择以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作为混合资本工具的主要形式,并由此命名我国的混合资本工具为混合资本债券。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一定额度的混合资本债券,填补现有次级债和一般准备等附属资本之和不足核心资本100%的差额部分,从而提高附属资本的比重。同次级债一样,混合资本债券也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的双重特性。
但是前文也曾提到,浦发银行目前补充资本的主要方式就是发债。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是长久之计。这种方式只能在短期范围内采取。从长期来说,浦发银行必须寻找新的方式去补充资本。
(二)积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与其他的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相比较,浦发银行只是众多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一个,其发展长期依赖于公司业务的发展,公司存款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公司贷款也是主要的利润渠道。但小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对公存款过高,对公存款维护成本也相应较高,稳定性一般较差,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在企业融资脱媒化、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公司银行业务就承受越发沉重的压力,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公司银行贷款质量容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不良贷款容易集中暴露,往往给银行的经营带来明显的波动。这些不利的影响都迫切的要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的业务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1.加速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零售业务种类繁多,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浦发银行要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积极的向身边的国外银行学习先进的金融产品,并不断的研发出适合我国居民要求的创新品种。
2.注重客户细分,实行差别化服务。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在经营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非常重客户分层和产品的市场定位,向优质客户提供更完善、周全的服务。目前我国消费层次已经出现分化,我行应通过对客户心理账户的凋查与研究,根据客户的不同投资收益期望和风险承受能力,对客户进行分类与界定,针对客户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金融产品的体系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与金融服务的创新等。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又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各个层次的居民聚集于此,这对于我行进行多层次的客户界定提供的良好的发展便利,便于形成低端客户、中端客户、高端客户完整的服务体系,从而能更恰当的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影响银行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较高。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搞好零售银行业务,也应走科技创新之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网络金融时代,零售银行产晶必须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支持,才能满足客户对方便、快捷、全能化银行服务的要求。特别是要加强银行网络化建设,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中心,形成大型的信息网络,并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发现客户需求特点,有针对性提出产品方案。
4.创新经营观念,更新客户理念。浦发银行应当加强内部员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在全行范围树立起以零售银行业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从而促进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效益。同时,银行的重要战略任务就是要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关注顾客资源,实现“客户导向战略”。
(三)降低纳税负担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缴纳的税收包括营业税及其附加、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在数量上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税负水平仍然比较高,特别是营业税偏高,美、日、英、法等国对银行均不征收营业税。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的营业税以同业往来以外的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纳税基数较大,而在国外如德国征收营业税仅是以利润为纳税依据。在所得税方面,还存在内外资银行税负不公平问题,外资银行除了享受特殊的减、免、退所得税和税前扣除政策外,所得税税率仅为15%,不到中资银行的1/2。从公平税负的角度出发,一是要将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税率再进一步降低到3%,与其他服务性行业营业税税率基本接近。二是要减小营业税税基,从现行营业税计税依据中扣除利息支出,即主要对增值部分纳税。三是要尽快统一内外资银行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此外,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实施股份制改造以前,对其上缴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应实行暂时返还政策,返还部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四)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
所说的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即在有效控制风险资产的同时,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低风险或无风险资产的比重,促进高风险向低风险资产的转换,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从整体上提高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严控新增贷款质量。同时,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催收、诉讼和呆账核销等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债务重组、资产出售和资产证券化等手段,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减少风险资产,防范金融风险,从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
(五)利用留存收益来补充资本
利用留存收益来补充资本是商业银行较为传统的筹资渠道。留存收益属于内部筹资的范畴,这种方式筹资成本低,不会稀释每股收益和所有权。浦发银行盈利性较好,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如果提取一半的净利润作为留存收益,就可使资本金提高5%。但留存收益一年才提取一次,补充方式不够灵活。另外,股东放弃了获得其它投资收益的机会,将未分配利润再投资于银行,必然要求取得股权投资收益,因此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也存在成本,只是表现为普通股股东权益的资本成本。
(六)增股扩资,引进战略投资者
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指商业银行引入内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来补充资本金。鼓励中资银行引入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是我国监管者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银监会的规定,中资银行引入的单个战略投资者最多可占到20%的股份,这意味着通过此方法可以引入大量的资本金。而且,外资银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有助于增强浦发银行的实力和竞争力,提高银行上市时的发行价格。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外双方开始接触、达成意向、签订协议,报主管机构审批,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就浦发银行来说,同美国花旗银行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其自有资本较低的问题。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
浦发银行从一个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在全国主要城市都有分支机构的一家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前列的庞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浦发银行仅仅18年便做出了国内外其他商业银行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但是,在浦发银行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和强调其自身的建设,而这重中之重便是对其资本充足性的提升。尤其在国内金融环境日渐变好的背景下,浦发银行更应当注重其资本充足性,以加强其核心竞争力,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实现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网站.
[2]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年报.
[3]李菊.试论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有效选择[J].经济研究,2008,12.
[4]白晓东,邓波,马晨.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J].财政研究,2008,3.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新渠道
根据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原则,各国监管当局可根据所在国的会计政策和监管条例,自 行决定 将符合一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的附属资本。这些条件包括:无担保、原始期限最 少在5年以上、不用于分担银行日常经营损失、在最后5年内每年累积折扣20%等。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制定了非 现场监管指标和考核办法,但未将"次级定期债务"规定为银行附属资本的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核 心资本充足率普遍难以达到监管要求,附属资本所占比重非常低,资本补充渠道单一。无论 从监管当局强化银行资本监管的角度,还是从商业银行长期稳健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借鉴国 际经验,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银行实力。
次级债务计入资本的条件
据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颁发的《通知》适用于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 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其主要内容如下:
所谓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 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
次级债务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银行核心 资本的50 %。商业银行应在次级定期债务到期前的5年内,按以下比例折算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次级 定期债务"项下: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100%;剩余期限在3~4年--80%;剩余 期限在2~3年--60%;剩余期限在1~2年--40%;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20%。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债券资本结构权益资本结构
一、引言
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是指企业筹措资金的各种来源、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资本结构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包括有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从狭义上讲,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即长期资本。现代财务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关系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以及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确定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业银行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但是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一样,受《公司法》的约束和调整,其财务目标同样是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一个能够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国际商业银行体系正在悄然兴起。这既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形成了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尽快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尤其当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的缓冲期已结束,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规模迅速扩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为迎接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形成的挑战,国内的商业银行纷纷选择了上市,因此,研究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于维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改善银行内部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分析
银行资本结构与一般公司资本结构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债权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银行的债权资本主要包括:银行长期债务和分散的小额存款。二者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本质相同。银行,作为从事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贷放的负债经营性行业,具有资产负债率高和债权结构分散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债权资本在银行全部资本中占很高的比率,银行债权人与银行内部经理人员之间的成本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银行的债权结构较一般企业来说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大债权人治理结构下的监督与控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低银行债权成本的难度。
2.银行资本的高杠杆性
银行的自有资本相对于其负债和资产是微不足道的,其净值很低,银行主要是利用负债来形成资产并进行经营,即银行用较低低的净值撬动较高的负债,可以说银行资本具有高杠杆性。正因为银行的杠杆作用巨大,银行能否筹集到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安全性、业务种类、管理质量、与资本水平等,而不是其负债与权益的比率。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债权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1.资产负债率高,债务规模大
银行是负债经营性企业,负债是银行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务规模庞大。
从中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负债总额是91505.16亿元,占银行总资本的93.78%,中国建设银行的负债总额是70878.9亿元,占银行总资本的93.81%;从股份制银行来看,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负债总额分别为14920.16、12677.24、4580.39、9996.78和7042.16亿元,负债占资本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94.92%、96.82%、96.54%、94.81%和96.25%。虽然高负债比率能够获得很高的财务杠杠利益,但是它也会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
2.各项存款构成银行债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都在负债资本中均占有很大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银行各项存款占负债资本的比重是8O.02%,工商银行是80.65%,建设银行89.96%;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负债资本的比重中,中信银行最高,达86.58%,兴业银行最低也达65.07%。这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本结构比较单一。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权益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权益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代表着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权益资本来源渠道有两个:一是通过内部融资,即银行通过自身经营所获利润积累的资金,主要体现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项上;二是外部权益资本融资,即外部投资者投入的权益性资金。根据投资主体身份不同,权益资本又划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及外商资本金。
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表现出以下弊端:
1.资本金不足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制度。它规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限度。资本充足率指标现已作为衡量单个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重要指标,从整体来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水平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大体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达到了1O%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12%的资本金充足率还有差距。
2.不良贷款依然存在
虽然不良贷款的比重,2008年相比较2007、2006年下降了很多,但是它的存在依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银行资本,造成银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三、优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贷款率高已成为制约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此类缺陷,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
一般意义上讲,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通过资本金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上市银行除了一般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渠道外,应充分利用上市这一筹资的渠道,可以采用发行股票等方式,并且严密控制这种方式运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二)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
提高资产的质量,降低风险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
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可以从两方面来人手:第一,控制贷款的增长速度;第二,扩大资产证券化的份额。
2.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
要实现这一方案,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减少高风险资产的份额,例如,可以采用出售高风险资产的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第二,提高发放贷款的质量,不能单纯强调数量,应从源头上控制贷款质量,例如,了解贷款客户的资信、贷款的投向等等。
(三)加强监管力度
关键词:资本监管;贷款规模;信贷扩张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5-0060-05
一、引言
本轮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西方各国开始反思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其中,改革现有的资本监管制度,补充杠杆率监管,完善资本监管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2009年2月和9月,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公布了银行监管改革的总体战略和框架性文件,2009年12月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就银行监管改革达成重要共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受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尽管如此,监管当局依然高度关注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出台了多个文件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资本监管体系。
我国的资本监管制度最早始于1995年,1995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统一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与资本计提办法,首次规定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然而由于资本监管的后续管理办法没有制定,加之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问题,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最低资本要求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04年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现有的研究发现,1995-2003年间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为与借贷行为没有显著的约束作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术界把这一时期称之为资本“软约束”时期(赵锡军、王胜邦,2007)。2004年3月,中国银监会在巴塞尔新、旧两个资本协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践,制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在2007年1月1日之前必须满足8%的最低资本要求,对于未达标银行,银监会给予一定的缓冲期,缓冲期后依旧没有达标的银行,将对其制定更严格的监管制度,如限制业务扩张、调整管理层、直至撤销银行营业资格等。相比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2004年的资本监管制度更为严格,对不同资本水平的银行制定了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未达标银行将受到更多限制。因此,我国严格意义上的资本监管制度始于2004年。
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自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之后,各银行纷纷制定了资本补充计划来应对监管要求,银行的资本水平大幅度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根据中国银监会2009年的统计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份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239家,比年初增加35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00%。为了细分每一类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情况,本文依据监管当局的银行分类方法,将所有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四类。根据四类商业银行1998-2009年年报披露的数据。绘制了各类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趋势图,见图1。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动以2004年为拐点,呈“V”字型变动趋势。2004年之前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到2000年所有商业银行的加权资本充足率最低,仅为6.27%。2004年资本监管制度实施之后,资本充足率开始回升,到2009年底商业银行的加权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77%。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可以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从图中可知,1998-2009年间不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动趋势有一定的差异。从1999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国家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商业银行的坏账,对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启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提升银行管理水平等,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有所提升。到2009年底,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13.06、9.41、13.43、10.17,资本质量不断提高。而同时期没有开展改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4年下降较快,2004年《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之后,两类银行分别制定了资本补充计划,资本充足率开始不断上升,到2008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加权资本充足率为11.06%,而城市商业银行2009年底的加权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3.86%,是所有银行中资本充足率最高的一类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成立较晚,没有历史包袱,资本充足率一直在高位运行。
三、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衡量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绝对指标,使用本会计年度商业银行各类贷款余额作为贷款规模的衡量指标;第二种是相对指标,使用贷款余额与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绝对指标较为直观,使用贷款余额可以对银行规模进行纵向比较,但是它无法解决不同银行间的横向比较问题。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使用了相对指标比较资本监管制度对不同银行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是其最重要的资产,各银行将一半以上的资产运用到信贷资产中去。信贷资产带来的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银行贷款占比的变动,实质上是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的结果。通过对贷款占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动趋势。
使用我国商业银行1999-2009年贷款规模的数据,本文绘制了我国各类银行的贷款占比变动情况,具体结果见图2。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比例以2004年为拐点呈倒“V”形状变动。2004年之前所有商业银行的简均贷款占比不断提高,到2004年达到最高值60.98%,2004年之后所有银行的贷款占比不断下降,银行将资产更多地配置到非信贷资产中去,这说明,资本监管制度对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产生了较强的约束作用,资本管制实施之后,银行贷款的相对规模下降。
分银行类型来看,不同类型的银行贷款占比有一定的差异。国有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以降低贷款集中度风险,改变以往单纯依赖贷款的经营思路。从图中结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比一直呈下降趋势,其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从1999
年的60.34%下降到2009年底的50.56%,下降了9.7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的贷款占比变动与国有商业银行不同,基本呈倒“V”形变动。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变动幅度最大,结果显示,2004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比达到63.68%,是所有商业银行中最高的。
资本监管制度对贷款规模的影响主要通过风险加权系数来实现。在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银监会依据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大小,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制定了不同的风险加权系数。高风险资产被赋予了更高的风险加权系数。要求计提更多的资本。相比而言,信贷资产的风险较高,根据2004年办法的规定,除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加权系数为50%之外,公司贷款和其他个人贷款的风险加权系数均为100%,是所有资产构成中比例最高的。因此,资本监管制度实施之后,资本水平成为了影响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资本监管的压力下,各银行的贷款规模普遍下降。
四、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影响及原因
资本监管制度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相对规模,还可以约束银行信贷扩张的速度。为研究资本监管制度对信贷扩张的影响,本文使用贷款的增长率作为银行信贷扩张的衡量指标。在数值上,贷款增长率等于本期贷款余额减去上期贷款余额,再除以上期贷款余额的比例。
(一)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的趋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本文总结了1999-2009年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具体结果可见表1。
表1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不断上升,1999年底,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88万亿元与9.37万亿元,到2009年底,这一数字分别达到了61.2万亿元与42.56万亿元,2009年存贷款余额是1999年的5.63倍、4.53倍,增长幅度较大。从增长速度来看,2000-2009年间,存款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在此期间,贷款增长率随资本管制政策出现一定的波动,在资本管制之前,贷款增长率不断上升,到2003年底贷款增长率达到了21.46%,资本管制实施后,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呈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2004年资本充足管制正式实施,从数据来看,2004年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仅为11.07%,较2003年下降了10.39个百分点,信贷扩张速度明显下降,此后我国商业银行减缓了贷款增速,2005年贷款增速仅为9.69%。从2006年开始,贷款增速开始稳步上涨,到2009年底,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增速达到了32.94%。
总体来看,资本监管制度实施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速度普遍下降,资本管制约束了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从贷款的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贷款供给的角度来看,资本管制后,发放贷款要消耗更多的银行资本,为了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政府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发行次级债券、利润留存等方式不断补充资本。但是由于我国多数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小、且大都没有上市,主要通过利润留存的方式补充资本,渠道较为狭隘,依赖外部融资补充资本尚面临较大困难,因此资本补充并非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监管的首要对策。而加强对现有资本的管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才是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监管的首要对策。资本监管制度加速了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推进业务转型的进程,鉴于贷款对资本的消耗程度较大,商业银行会加速业务多元化的进程,通过金融创新及中间业务的发展,不断降低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转而寻求对低资本消耗或零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因此。银行主动降低了信贷资产的扩张速度。
其次,从贷款需求的角度来看,资本监管制度的实施为商业银行积极监督借款人的行为提供了正向激励。资本充足管制实施之后,资本成为了商业银行尤为稀缺的资源。为减少不良贷款对资本的消耗,银行会加强对借款人投资行为的监督,降低道德风险。Kopecky and VanHoose(2006)的“监督成本”假说认为,由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面临借款人冒险行为的道德风险。银行可以监督借款人行为以降低风险水平,但这一监督行为存在一定的成本。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银行为了避免企业的过度冒险而对其风险产生不利影响,会积极监督企业行为,但监督成本的存在会提高贷款利率,这会抑制一部分贷款需求,贷款增速下降。
(二)资本水平对银行信贷扩张的影响
资本监管制度实施之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水平对信贷扩张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由于信贷资产对资本的消耗较多,因此,商业银行会根据自身的资本水平选择信贷扩张的速度。一般而言,资本水平较高的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较小,信贷扩张的速度也较高;资本水平较低的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较大,为满足最低资本要求,这类银行会降低信贷扩张的速度。
为了比较不同资本水平银行信贷扩张的差异,本文依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将所有银行依次分为资本充足银行、资本受约束银行与资本不足银行三类,分别比较2004-2009年间三类银行在贷款增长率方面的差异。其中,资本充足银行是指资本充足率高于10%的银行,资本受约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8%-10%之间,而资本不足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8%。除此之外,对相同资本水平的银行,本文还比较了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增长率方面的差异性,具体结果可见表2。
表2结果表明,最低资本要求实施以来。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贷款增长率开始发挥约束作用,表中除2004年之外,其他各年度资本不足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均低于资本受约束银行及资本充足银行,以2009为例,资本不足银行的平均贷款增长率为23.13%,而同期资本充足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为37.36%,比前者多出14.23个百分点,随着资本管制的实施,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速体现出较强的资本差异。银行规模方面,表2统计数据发现,同样是资本充足银行,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要高出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5-10个百分点,体现出一定的规模优势。但是这一规模优势对于资本受约束银行及资本不足银行则不适用。
本文认为这种规模差异,主要是由银行的融资约束水平引起的。一般而言,银行要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一是不断补充资本,二是降低资本消耗多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而银行的融资约束主要作用于第一种――补充资本。在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利润转增、上市融资、政府注资、发行次级债、发行混合资本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等。在这些补充渠道中,利润转增、上市融资、政府注资三者主要是核心资本的补充渠道,而发
行次级债、发行混合资本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等主要是附属资本的补充渠道。根据银监会2008年年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主要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来源分布中,政府注资的比重最高,达到了31%,其余依次是利润转增23%,发行次级债17%、上市融资9%。我们注意到,在这些补充资本渠道中,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依靠政府注资、次级债与上市融资作为补充渠道,而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都没有上市、很难获得政府注资、规模偏小又将其隔离在发行次级债门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利润转增来补充资本。利润转增补充资本与发行次级债、上市融资、再融资相比,一是期限较长,二是额度有限,因此通过利润转增补充资本的商业银行对资本监管的反应较慢、一旦其资本水平临近或低于最低资本要求,其不能短时间内迅速补充资本,在这种情况之下,商业银行只能通过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比例来满足资本监管要求,贷款占比会下降,因此资本水平对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比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资本充足率较低或者资本不足的银行其贷款占比会显著下降。相比之下。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补充资本,因此,资本水平对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比约束作用较弱。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使用我国175家商业银行1998-2009年间的贷款数据,分析了资本监管制度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并结合理论与实际总结了相关原因。本文发现,自监管当局实施更为严厉的资本充足率管制政策之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减少、信贷扩张速度有所下降,资本管制对信贷扩张的约束作用开始显现。在我国,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生息资产,一直占据商业银行资产份额的半壁江山。贷款利息收入也是多数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一制度背景下,由于最低资本要求的实施,商业银行减缓了信贷扩张的速度。本文认为这会对商业银行自身产生以下影响。
首先,资本监管为银行加强对贷款的监督与管理提供了正向激励。资本监管制度实施之后,对商业银行而言,资本成为了尤为稀缺的资源,为了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发行次级债券、利润留存等方式不断补充资本。由于我国多数中小型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资本补充的渠道较为狭隘,因此资本补充并非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监管的首要对策。而加强对现有资本的管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才是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监管的首要对策。根据现行的资本计提办法,加强对贷款的风险管理是银行资本管理的重点,由于商业银行核销不良贷款需要动用自有资本存量,因此,资本管制后,商业银行会加强对贷款的监督与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
关键词:资本管理 资本开发 经济资本 RAROC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3-038-05
一、引言
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关系到银行的安全程度,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监管当局会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的资本监管,即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监督和调节,这属于银行资本的外部管理。为了达到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等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同时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从资本充足率水平看,巴塞尔资本协议确定了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但实际上,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高于这一最低标准。9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3%,英国商业银行为12%-14%。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Alexander (2004) 认为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8%的最低资本要求反映了监管当局对80年代商业银行过低资本充足率的担心,并未体现银行应该持有的社会最优资本水平,即8%的要求过低;二是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驱动银行持有明显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水平。过去我国大部分银行都没达到8%的要求,而我国银行资本的最低标准又应是多少呢?从资本金结构看,与国外银行多元化的资本金来源渠道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显得过于单一。
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资本管理是质与量的统一,不仅是单一的资本充足性的外部管理,而且包括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部管理,即银行自身基于安全和盈利的需要而对资本实行的管理,风险的计量、经营业绩的衡量和资本成本的核算则构成资本内部管理的三大基石。为什么在现实中存在银行规模、利润相当而股东回报、银行市值差别很大的现象呢?资本管理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
二、基于主要指标的银行资本管理效率的国际比较
(一)资本充足性的比较
截至2006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中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已有66家,比年初增加13家;达标银行数量占比达44.30%,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3.58%。但还有超过70%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低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从整体来看我国与国外银行资本充足性上的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银行资本金的补充缺乏连续性。从九家上市银行2003~2006年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如图1),各银行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得到持续较快地增长,始终在8%上下波动,最高水平基本都是一时的举动所致,如地方性中小银行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实行大规模的增资扩股"运动",上市银行利用上市的机会融资(交行、建行、中行无一例外)。随着资产业务的扩大,一旦不良贷款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资本充足率又会陷入不足的困境。
2.我国达标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仍很低。2006年国际几大银行一级资本比较,我国三大银行(中、建、工)也远低于一些国际大银行(如图2)。
在英国《银行家》今年公布的世界前1000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25家银行中,我国竟然占据了半壁江山,达11席之多。最后六名,我国居然占据五席,最后三名被我国银行包揽,这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这有可能给我国银行稳定带来潜在隐患。
3.资本结构上的差异。国外先进银行资本筹集的债务化趋势明显,银行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债务方式筹集资本,很少采用股权方式,一些银行甚至通过回购股票来降低股东权益,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相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银行资本的筹集偏重于股权筹资,主要通过私募或公开上市等方式解决资本不足问题。
4.由于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与不足的拨备覆盖率带来了我国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衡量银行资本实力的指标主要是资本充足率,但是在没有计提充足拨备(拨备覆盖率是指银行所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与不良贷款的比率)情况下的资本充足率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偏高且拨备情况比较差。假如不良贷款被核销和做出足够的拨备,我国很多银行的资本金将被消耗殆尽。如果银行体系提足了足够的拨备,则整个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情况可能非常低。而且伴随资产的快速增长,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将进一步凸现。尽管自2003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下降,到2006年9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占贷款的比重降为7.33%(如图3)。但与国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基本上控制在1%左右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显过高。
另外从7家上市银行2006年不良贷款率及拨备覆盖率情况看(如表1),所有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呈上升趋势,有三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100%,但大多数银行的专项拨备不足以弥补未来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计提充足的拨备,以提高银行抵御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并确保真实的利润基础。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近10年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平均水准约为100%。香港和新加坡银行的拨备水平也在80%左右。
(二)资产和收入结构差异比较
从2005年美、日、中三国商业银行主要资产项目构成(如表2)中看到,虽然三国银行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相差不大,但是,贷款的品种结构差异明显。美国主要以房地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为主(约占70%),其次是工商业贷款(约占18%)。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重工业等产业(约占85%),个人消费贷款约占15%,由于竞争及定价地位的差异,房地产及个人消费贷款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其他资产方面,美国商业银行在基金、交易账户资产、保险、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占有的资产比重约占23%左右,远高于中国银行业13%左右的比重。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配置较为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仍然不高,占比86%左右的债券投资及信贷资产,创造了90%的收入来源(利息收入),14%左右的其他资产仅创造了10%左右非利息收入来源。而美国银行业76%左右的债权投资及信贷资产创造的利息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5%左右,其余24%的资产则创造了45%左右的非利息收入(如表3)。
资产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无疑将有利于银行规避因个别业务萎缩而导致整体收入大幅下滑的风险,从而增强银行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国内银行单一的收入结构意味着其单一的盈利模式,这必将导致业内的恶性竞争,在短期内降低行业的盈利水平,增大经营风险。
(三)资本回报率的比较
从全球来看,中国银行业与世界大银行的规模差别并不大,但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依然较弱,尤其在人均指标上的差距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全球银行业普遍采用股本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指标衡量盈利能力,这两大指标分别是利润占资本和资产的比重,实际上是相对化的利润指标。200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数据显示,亚太区银行的ROE以印度的银行平均值最高(32.8%),其次是新加坡(19.9%)、韩国(18.8%)的银行,都高于中国的银行平均值(16%)。2006年该杂志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回报率为18.46%,仍低于的全球平均水平22.7%(如图4)。
我国银行业的ROA和ROE水平曾经持久低迷。(如图5)
2000年至2003年间,国内银行全行业ROA的平均值仅为0.15%,ROE平均值仅为3.2%;2004年中国整个银行业的ROA只有0.4%,(对于银行业来说,正常情况下资产回报率应该在1%以上),ROE为16%基本接近全球总体水平11%,但这只是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较低。2005年七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为13.77%,2006年上半年均比上年下降。
注重ROA和ROE,可以帮助银行家有效识别何种业务可以作为公司多元化业务中的核心业务,从而引导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但二者既没有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又无法显现银行如何有效运用资本,从事最有利润的业务。所以当前银行业普遍采用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来衡量银行业绩。
三、银行资本的有序开发
银行资本的有序开发就是确定合理的资本补充渠道和融资次序。通常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前者指通过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来补充资本,这是一项长期工程。此处主要探讨外源融资。鉴于股权资本、债务类工具、混合型权益等各外源资本工具在吸收风险、可支配程度、筹集返还的难易程度、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同属性,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和经营情况,综合平衡各类资本工具的属性,选择适当的资本工具,确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1.鼓励银行上市,补充一级资本。
股权融资方式除了软性的股息支付压力外,不会产生利息方式财务费用的硬性压力,但从中长期看会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并让渡部分公司控制权,稀释现有股东的控制权。但从我国现实来看,截至2006年底,在我国资本市场的1469家上市公司中,上市银行只有7家,只占总体数量的0.48%。上市银行总市值占上市公司总市值比例仅为22.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拥有较大的上市空间。上市融资对银行资本提升作用明显(如表4)。
由于市场分割,境内外各个资本市场之间存在同一企业股票定价差异现象,目前几种主要的股权融资方式在融资成本方面,呈现出以下序列,即国内A股市场首次公开上市>A股再融资>H股上市>法人股。
2.引入战略投资者。
在国内A股市场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依靠国内市场融资面临很多困难时,外资参股国内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就意味着他们会直接拿出真金白银注入国内银行,对于资本金普遍不足的国内银行来说,如同雪中送炭。到目前为止,境外战略投资者已经和即将注入的资金达到了将近200亿美元之巨。事实上,上海银行、兴业银行等都是依靠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资本金注入,才能够在资产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资本充足率达标。
3.发行次级债券和资本混合债券。
债券融资和资本混合债券需要进行利息偿付,会增加经营成本,尤其是财务费用,但由于可以税前扣除,增加的费用会低于利息的名义值,其好处在于不会即期摊薄净资产收益率。理论上认为,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可以增强对银行经营者的市场约束,因为如果所有的银行都发行同样类型的次级债券,那么监管者就可以很容易地比较每家银行的违约风险程度,并且由于次级债券的特殊地位,它的收益对风险的变化更为敏感,则市场的约束力也更强。目前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用足次级债限额,可以考虑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筹资这一新渠道。
四、银行资本的合理配置
在经过有序开发,筹集充足资本以后,如何对资本加以运用呢?有人认为一旦募集成功,就可以无限地使用;有人认为资本是非常有限的,应该谨慎再谨慎,以至于消极地对待业务和市场的开拓。此二者中前者忽视了股东回报率的最大化,而后者放弃了将资本作为资源实施主动性管理的工具,资本配置效率都非常低下。资本配置是指对已经确定的资本额在银行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层面甚至不同的客户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过程。资本配置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与银行的总体风险战略和股东目标相一致的业务风险组合。
1.建立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的RAROC管理体系。
RAROC是一个用来衡量赚取回报所承担风险的指标,是风险调整后报酬相对于风险资本的比率,其基本目的是为了确定银行进行经营所需要的股权资本数量。RAROC的计算公式如下:
RAROC=RAR(风险调整收益)/经济资本
其中:RAR=净收入-经营成本-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EL)=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暴露(EAD)
经济资本=信用风险资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资本+其他风险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计量是基础,是对银行非预期损失进行吸收和补偿的资本,经济资本在数额上与银行经营所承担的非预期损失相等。一方面,各部门、各机构和各种产品存在多少风险(非预期损失),就应分配等额的经济资本;另一方面,各部门、各机构和各种产品占用多少经济资本,就意味着承担了多少风险。因此,通过经济资本合理分配、监控和考核,可使经济资本成为银行有效的业务管理工具,实现银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RAROC指标不仅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损益进行调整,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化风险做出资本储备,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与银行最终的盈利目标相统一,为各个层面的业务决策、发展战略、目标设定和绩效考核等提供统一的标准。
2.通过RAROC指标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运用,促进银行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和资源的调整配置。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银行对各业务部门的投资收益率、资本结构以及风险成本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将各业务各部门的RAROC计算出来,比较评价绩效,绩效好的单位可以分配更多的资本,以使它有更多的空间发展更多的业务,对不能达到目标的单位,收缩资本以限制甚至取消其发展。
所谓纵向比较,就是通过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和控制成本等战略和财务手段来提高RAROC。从风险角度看,资产越分散就越有利于降低风险,那么业务多元化是必要途径,但多元化经营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许多银行可能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却非要拿出资金从事其他新兴业务,造成资金的分散。非但新业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影响主营业务的发展,造成公司内部资源配置的扭曲。所以业务多元化的同时还要进行优化,尽可能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轻资本占用压力,保持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从收益角度看,根据"二八原则",只有抓住重点(如重点客户、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表明,抓住核心业务活动,逐步从非核心业务中退出资金正在成为主流。英国的Barclays和Nat West银行都从投资银行业务中收缩,从而专注于零售银行业务。Lloyds TSB集团以集中服务来强化优势,该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市场上有选择地做零售和抵押业务以来,大约每3年股价增长2倍。从成本角度看,就是对经营成本和预期损失的控制。
五、结论
1.银行资本管理首先必须使其资本达到监管者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优化资本结构。银行资本的构成包括外部资本来源和内部资本来源。资本组合中包括优先股和权益以及混合资本债券等各类资本创新工具。在资本总量决定后,对不同类型资本工具的相对成本进行考虑,确定多元化的最优资本组合。
2.在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得到实质性改善和提升以前,仅靠增加资本数量,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资本观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资本问题。银行资本管理效率的提升重点还在于将资本作为资源实施主动性管理的工具,合理地配置资本,建立以RAROC为核心、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管理体系。
3.银行资本增值是通过银行的业务经营来实现的,即资本增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过资产实现的,那么资产与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直接关系到银行资本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彭茂吾,康以同,刘军,等.西方银行资本管理--银行内部资本最佳资本配置方法[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 Matten Chris.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马蔚华.战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5.1
4.邓淑斌.中美证券公司资本效率比较[J].证券市场导报.2005.1.
5.巴曙松,王文强.次级债市场发展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调整[J].新金融.2005.1
6. 蔡鄂生,王立彦,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与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III;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蔓延全球,再次向世人凸显了银行体系经营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巴塞尔协议Ⅲ》出台。较之于以往版本的巴塞尔协议,这次协议的突出特点是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上调资本金比率,以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根据协议规定,截至2015年1月,遵循新标准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两个百分点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提高至4.5%。此外,新增资本金构成部分“资本防护缓冲资金”,要求这部分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该规定计划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资本金比例和构成结构都比以往严苛,执行新标,各商业银行都面临充实资本的压力。
从2009年创下9.6万亿新增贷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年度新增贷款水平均在7万亿以上。迅速扩张的信贷规模所需的资本金也在快速增加,每年6月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银行“钱荒”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一边是新规严格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一边是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资本筹集压力上升。探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谨慎经营及行业稳健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从监管者角度出发,这一比率的设置旨在要求银行控制风险资产规模,促进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而我国上市银行的做法往往是不断通过外部筹资来增加资本金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从当前的情况出发,影响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因素主要有:
(一)资本构成
资本构成影响上市银行充足资本的方式选择。银行充实资本可以从外部筹资和内部积累。银行需要根据监管方关于资本构成及其范畴界定来确定采取何种方式来充实资本。《巴塞尔协议Ⅲ》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修改为三级分类(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新的一级资本包括权益资本和留存收益。根据新的巴塞尔协议,上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发普通股的方式大量增加一级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留存利润也是核心一级资本的构成部分。此外,根据定义,上市银行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来提高二级资本。资本结构的调整强调普通股在核心资本中的地位,协议出台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采用增发新股及赴香港等地IPO融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本结构调整有很大的关联性。
(二)风险资产规模
如前所述,监管层设置资本充足率的意图在于约束银行风险资产规模的扩张,提高银行的经营稳健度。加权风险资产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资本充足率高低。为了让资本充足率计算对风险敏感度更高,巴塞尔协议Ⅲ扩大了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覆盖范围。新协议从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扩展到了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以避免金融机构通过结构性投资工具及衍生产品实现对监管的逃避。这意味着上市银行的表外业务也会相当部分资本被纳入到风险资产范畴,风险资产规模有可能因此增大。从2006年以来,我国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如表一所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贷款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在总量上增加了贷款及相应的加权风险资产,另一方面不良资产率在某些时间段内有反弹现象。据普华永道统计,2013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等十大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116.64亿元,相对于2012年末这一余额增加了354.68亿元,增幅9.43%,不良贷款率微升至0.95%;逾期贷款总额为5858亿元,逾期贷款率上升至1.35%。这些上市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的市场份额大,具有代表性。从这些银行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然维持低位。但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等宏观经济因素变动,这一比率有较大的上升预期。这些都将增大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增加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值,对提高资本充足率构成新的压力与负担。
(三)利率市场化程度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差”,即依靠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差获取利润。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这一利差逐渐减少。除了五大行之外,大部分银行纷纷提高了存款利率,而对优质客户降低贷款利率。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减少,单位资本的盈利性降低。要维持盈利规模和盈利增加的速度,银行不得不继续扩张信贷规模,银行的风险资产规模也就随之而扩张。China Scope基于全国140家银行的样本数据分析,在中国银行未来两年间净利息收入下滑10%且风险加权资产增加15%的假设下,对未来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分析显示,为了使资本充足率保持在监管方要求的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两年里将面临大约3000亿到6000亿人民币的资金缺口。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短期内的选择
1.外部筹集资金
主要的方式有IPO、再融资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IPO能极大提高银行的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能在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用于充实银行资本,且是一级核心资本。而对于已经上市的银行则可以采取再融资策略,在股市上增发新股。这种做法虽然有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圈钱”嫌疑,以及稀释了原始股东股权等,但仍然是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的最好渠道。这是因为普通股形式下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资金可以稳定由银行支配,是新巴塞尔协议认可的重要的核心资本。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开发行普通股是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基本途径。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但资本市场也因此“失血”,银行股拖累大盘,股价指数下跌。此外,银行还可以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这种方法用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银行较之于其他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好,是居民及机构投资者投资有价证券的优良选择。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3000美元关口,有大量的理财需求,成为这些债券的潜在购买者。从银行角度看,中长期金融债与定期存款、协议存款等负债品种相比,具有低成本优势。以兴业银行为例,该行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除2008年第一期由于特殊市场环境原因稍高外,其他各期均低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和协议存款市场利率,同时,金融债免交存款准备金。综上,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的方式节省的财务成本十分可观。
2.控制不良资产率
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生成不良贷款率有上升压力,控制不良资产率成为商业银行稳定资本充足率重要方面。其中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贷款是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前期放贷热门产业如房地产业也是不良资产可能出现的行业。相关研究显示①,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达1.07万亿,同比增长19.16%;新增不良资产466亿元,同比增长63.51%。由此可以预见今年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率将大幅上升。并且投资者普遍担心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实际信贷风险相比存在小幅低估。控制不良资产率要求银行严格内部信贷审查程序,控制单一行业和单一企业的贷款集中度。由于我国的不良贷款易受经济景气的影响,不良资产容易集中在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地区层面,东部沿海地区借贷风险依然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江浙地区的风险最高。行业层面,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较高的行业。因此,在控制不良资产率上,商业银行应关注行业和地区的适度分散。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的研究宏观经济情况,制定应对市场风险的资产结构调整策略以此降低不良资产率。
(二)长期的选择
1.改善资产结构
银行应通过资产结构调整应对存贷差减小带来的盈利压力及信贷扩张带来的风险增加。许多银行尤其较有实力的上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尝试调整资产结构。以民生银行为例,2011年末该行发放贷款及垫款余额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为52.86%,到2012年三季度末这一比率降至46.74%,该行非信贷资产占比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债权风险权重为75%,低于一般企业债权风险权重的100%,商业银行应响应这一制度安排,大力拓展小微企业贷款。
2.金融创新
为推动和规范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工具创新,拓宽资本补充渠道,银监会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在境内外市场发行各类合格资本工具,进一步明确了非普通股新型资本工具的触发条件和损失吸收机制。金融创新不仅可以满足银行补足资本金的需求,还可以减少增发普通股给资本市场造成的“失血”。
3.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每到年中或年末,银行为应对监管方的检查突击式融资,屡次出现“钱荒”。2013年6月,我国银行间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现象,暴露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未能适应业务模式和风险状况的发展变化。商业银行应积极的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时掌握业务动态,分析市场环境并作出业务调整。
注释:
①东方资产管理公司.2013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R].
参考文献:
[1]翟光宇,陈剑.资本充足率高代表资本充足吗——基于中国上市银行2007-2011年季度数据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1,10.
[2]张晨,赵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研究——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J].金融与经济,2009,08.
[3]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7.
摘要:资本充足率即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及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最重要的指标,我国银行资本监管遵循《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标准。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仍显不足。本文主要分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提高 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 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 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 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2.公开上市。银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地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 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3.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此种方法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入手,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较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可转换债券利息成本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银行可利用可转换债券的灵活性调整资本金。但是债券是需要到期偿付本金,定期给付利息的,因此商业银行须要合理安排债券的期限和利息。
(三)处理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制度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的剥离,成功将不良资产率降到一定范围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不完善,加之银行本身内部制度上的缺陷,不良资产余额也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 加快对之前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在银行资产管理时切实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力求从根上改变不良贷款形成机制,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
参考文献
[1]夏华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1
[2]韩吉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3]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代金融》,2008;6
[4]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