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政策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随着经济业务日益复杂,财政部2006年施行的《政府补助》准则对现有经济活动已不适应,原准则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补助范畴的界定

政府对企业补助的不一定全部属于政府补助范畴,有可能以资本性投入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存在。

(二)政府补助科目的使用

在实务中,企业得到的政府补助资金与其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若按照原准则,应计入营业外收入,但这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财政贴息会计处理须统一

《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的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关于财政贴息会计处理,不同的专家理解和会计处理不同,所以在国内政府补助准则中须明确统一。

二、政府补助的概念、特点及范围

政府补助的概念是指政府无偿将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给付企业的行为。形式包括:无偿拨款、财政贴息、以及无偿给予非货币性资产等。

政府补助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补助企业的经济资源来源于政府,二是政府给付企业的补助是无偿的。

政府补助的范围是从政府无偿取得经济资源的企业,但除了以下三种情况:

(一)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该经济资源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联系,并且是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收价款或者组成部分,适用于收入等相关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

(二)所得税的减免,导致政府补助而产生暂时性差异,适用所得税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

(三)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作为企业的参与者,因其享有在投资企业相关比例的所有者权益,不应作为政府补助。

三、政府补助会计核算方法变动

会计上将政府补助核算方法分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两类。其中“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会计核算方法在原准则总价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净价法。

核算要点:总价法下,企业将收到的补助资金,借记相关资产类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等相关资产在其寿命内按照与其相关经济利益实现方法摊销时,再从“递延收益”科目转入“其他收益”科目。

净价法下,企业将收到的补助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再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两种方法下,政府补助以其他收益增加或计提折旧减少两种不同形式,最终将政府的补助计入损益,反映到利润表中。但两种方法对该项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却不相同:总价法下,企业按照补贴的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净价法下按照资产原值扣除补贴后的净额计提折旧。

四、新增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资产或资产组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对资产或资产组(如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般在使用现金流量估计的基础上,采用净现值法(NPV)方法进行投资决策。

在进行企业的现金流量估计时,考虑三个阶段的现金流:建设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终结点现金流量。特别是在计算经营期现金流量时,要涉及企业资产或资产组(如固定资产)折旧额的确定。

经营期现金流量=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净利润+折旧等非付现成本=(销售收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等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在企业日趋重视财务管理做出经济决策,尤其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要考虑不同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案例:某企业投资购买一台设备,设备属于享受政府补助的资产。设备价值3500万元,享受补助为2800万元,使用寿命7年,以直线法提折旧,期末无残值,购入后直接投入使用。该设备每年给企业带来销售收入650万元,付现成本140万元,若企业所得税为25%,假设不考虑折现的问题,则该项目的经营期现金流量为:

(一)总价法下:

1.建设期现金流量=-3500万元

2.该项资产每期的折旧额为3500/7 =500万元

每期经营期现金流量=(650-140)×(1-25%)+500×25%=507.5万元,共7期。

3.终结点现金流量=0万元

此时净现值法(NPV)=-3500+507.5×7 =52.5万元。

决策时:因?榫幌种担?NPV)大于零,该投资方案可行。

(二)净价法下:

1.建设期现金流量=-3500万元

2.该项资产每期的折旧额为(3500-2800)/7=100(万元)

每期经营期现金流量=(650-140)×(1-25%)+100×25%=407.5万元,共7期。

3.终结点现金流量=0万元

此时净现值法(NPV)=-3500+407.5×7 =-647.5万元。

决策时:因为净现值(NPV)小于零,该投资方案不可行。

两种会计核算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总价法下未得到政府补助,投资决策可行;净价法下接受政府补助,投资决策反而不可行。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不同,影响到企业对资产或资产组投资决策。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摘 要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面临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为国有企业集团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进而有利于国有企业集团提高投资效率,提升企业价值,本文选取A股市场国有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充分考虑国有企业集团的政治和经济特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投资 实证 分析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合理控制和战略思考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国有企业集团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提供理论与现实支持,完善集团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进而有利于集团企业能够提高投资效率。

一、研究假设及变量定义

从会计学角度看,企业价值定义为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价值,即账面价值。从财务角度来讲,公司的价值不仅体现为每股净资产、企业利润的增长以及盈利能力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同样也反映了公司价值的提高。本文研究企业价值按照财务与会计学角度计量企业价值,选取市场价值、市账比、股东价值、盈利能力等四方面综合考虑企业价值。

本文提出假设H1: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代表样本企业价值的市场价值没有显著关系。本文提出假设H2: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代表样本企业价值的市账比没有显著关系。本文提出假设H3: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代表样本企业股东价值的每股净资产正相关。本文提出假设H4: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代表样本企业获利能力的每股收益正相关。

(一)被解释变量定义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企业价值。我们设计了如下指标:

Y1 =Ln (股价*总股数);Y2 =股价/每股账面价值;Y3 =股东权益/股本总数;Y4 =税后利润/股本总数。其中:Y1 为加总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证券的市场价值;Y2 为股价相对每股账面值的比率;Y3 为每股净资产;Y4 为每股收益。以上指标体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不同财务目标,并且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公司规模的影响。表1是对被解释变量的定义。

表1 被解释变量定义表

被解释变量名称 符号 研究变量 计算公式

市场价值 Y1 市场价值 Ln (股价*总股数)

市账比 Y2 市账比 股价/每股账面价值

股东价值 Y3 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股本总数

获利能力 Y4 每股收益 税后利润/股本总数

(二)表2是对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定义

考虑到国有企业集团的规模大小不同、行业特点不同,特采用解变量固定资产头额的自然对数为代替变量。

表2解释变量定义表

解释变量名称 符号 计算公式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 X1 Ln(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 X2 Ln(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 X3 Ln(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三)控制变量定义

企业价值不仅受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影响,还与公司的规模存在重要联系,因此本文选取这些作为控制变量。一般认为小型国有企业集团和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具有不同优势。小型国有企业集团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主要具有灵活性优势 而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主要拥有资源优势,因此规模因素应加以控制。本文,选用企业集团资产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设定为X4 。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文以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提供的国有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数据为基础,主要以深沪两市2008年-2011年的A股国有集团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取2007年12月31日前在我国深沪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为了保持样本数据的平衡性;第二,剔除了ST、PT类企业,企业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首要前提是企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ST、PT类企业自身盈利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将其剔除;第三,剔除数据信息不全的上市企业。根据上述原则,最后选取了79家上市公司4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三、实证分析

(一)建立回归模型

本文选取样本企业企业价值Yi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样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i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Yi=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其中,Yi――样本企业企业价值(被解释变量);X1、2、3――样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解释变量);X4 ――样本企业规模(控制变量);β0――模型的截距;

βi(i=1,2,3……,k) ――解释变量系数;εi――随机误差。

(二)回归分析

1.本研究在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中选取进入法、逐步法或删除法。被解释变量“市场价值”(Y1)和“市账比”(Y2)由于“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三个变量F值的概率都大于0.1,没有通过T检验,故剔除无效变量。被解释变量“每股净资产”(Y3)和“每股收益”(Y4)的三个变量F值的概率都小于0.1,通过了T检验。

被解释变量“市场价值”(Y1)、“市账比”(Y2) 、“每股净资产”(Y3)和“每股收益”(Y4)由于控制变量企业集团规模(X4 )变量F值的概率都大于0.1,没有通过T检验,故剔除无效变量。

2.“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三个变量的“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的调整R2分别为0.662、0.521,拟合优度较好,代表被解释变量“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的变化中有多少是由“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三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Durbin-Watson检验的结果分别为1.965、1.870,非常接近2,说明被解释变量“每股净资产”(Y3)和“每股收益”(Y4)的取值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注:预测变量: (常量) X1,X2,X3 。

3.“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均达到了0.000的显著水平,说明“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具有理论与实证意义。

4.“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的容差均大于0.1,说明“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根据线性回归原则,“市场价值”(Y1)和“市账比”(Y2)模型的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故剔除无效变量,因此“市场价值”(Y1)和“市账比”(Y2)模型无效;“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中的有效变量为“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X1)、“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2)、“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X3)。

5.“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的样本量为79、78,残差平均值为0,标准化残差平均值为0,说明“每股净资产”(Y3)模型和“每股收益”(Y4)模型的残差分布均满足均值为零的假设。

6.通过观察散点图和残差检测不存在异方差性,变量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得到回归方程为:

式中,Y3――每股净资产;Y4――每股收益; X1――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

X2――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X3――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

四、结果讨论

通过回归模型的实证,根据样本企业市场的具体环境对其实证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结果一:代表样本企业价值的市场价值与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额相关性不@著,假设H1成立。市场价值等于股权市值与净债务价值之和,近几年,企业的净债务价值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受到更多相互制约的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企业价值,故市场价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没有显著关系。

结果二:代表样本企业价值的市账比与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额相关性不显著,假设H2成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平均市账比为1.587,充分说明样本企业的企业价值被严重高估,没有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导致代表企业价值的市账比与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额没有显著关系。

结果三:代表样本企业股东价值的每股净资产与企业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正相关,说明样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每股净资产的影响比较显著,假设H3成立。从财务角度来讲,样本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所创造的企业价值不仅体现为企业利润的增长,更能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其能够持续发展;代表样本企业获利能力的每股净资产与企业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呈显著负相关,2008年开始,全球的经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企业没有及时抵抗风险,致使企业的获利能力下降。

结果四:代表样本企业获利能力的每股收益与企业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正相关,说明样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比较显著,假设H4成立。代表样本企业股东价值的每股收益与企业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呈显著负相关,其原因可能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有关,股东价值受到重创,降低了代表股东价值的每股收益数值,致使对上市公司的股东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时间序列 ARIMA模型

一、引言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政策对国民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不难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1981-199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6.65%;1991-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64.85%。而同期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仅为26.22%、6.65%,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7.13%、28.170%。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我国过去、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变化对投资策略和经济增长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化趋势具有必要性。本文通过对选取的数据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并对预测效果给予评价。

二、ARIMA建模思想与步骤

AKIMA(p,d,q)模型是美国统计学家Box和Jenkins于1970年首次提出的,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方法,是一种预测精度较高的短期预测方法。其实质是差分运算与ARMA模型的组合。

AKIM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个序列。这个模型一旦被识别后就可以从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现代统计方法、计量经济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帮助企业对未来进行预测。其建模步骤主要为:第一,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识别;第二,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第三,建立相应的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第四,检验模型的估计效果;第五,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三、ARIMA模型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应用

1、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1982-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总额进行建模,探讨模型在固定资产投资预测中的应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年度统计数据(具体数据略)。

2、数据的处理

(1)数据的时间序列趋势性

由于原始数据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有效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化趋势,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对原数据取对数并将生成的新序列定义为LnY,运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数据做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取对数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时间序列随着时间的外后推移呈递增趋势。

(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对上述数据LnY做一阶差分,生成新的序列LnY1,再对新序列进行时序图分析、自相关图分析或单位根检验,如图2所示。通过时序图可以显著看出,一阶差分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序列趋势性消失,围绕固定值上下波动。进一步地,采用单位根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Y1时间序更数据通过了ADF检验,P值为0.0259,表明一阶差分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并进行残差白噪声检验,可知该序列为平稳非自噪声序列。由此可以得出取对数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序列是一阶单整的,即I(1)。

3、模型的建立

(1)模型的识别

时间序列ARIMA模型的选择,取决于该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通过该序列的AC值和PAC值,选择适当阶数的ARMA(p,q)进行拟合。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时序图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分析(图3)。

(2)模型选择

通过上述的LnY1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可以看出,自相关图的系数K=1和K=4时在二倍标准差之外,其余均在零值附近波动,偏自相关图的系数在K=1之后都落在随机区间内。由此,可以根据ACF和PACF值落入置信区间并呈拖尾现象的特征,考虑建立模型ARMA(1,1)和ARMA(1,4),见表1。

根据最优模型的最小信息量选择原则,通过上表的比较分析,最小信息量检验显示无论是使用AIC准则还是使用SBC准则,ARMA(1,4)均要优于ARMA(1,1)模型,所以本文选择ARMA(1,4)模型进行拟合。

(3)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可对ARIMA(1,1,4)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检验,用Eviews软件建立模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Y1=0.194+[AR(1)=0.449,MA(4)=-0.957,BACKCAST=1982]

(18.858) (2.482) (-32.174)

R2=0.636,F=21.010,P=0.000,D.W.=1.613

其中,LnY1是对时间序列的原始数据取对数后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括号里表示参数的t检验值。由上述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各参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可决系数为0.63647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需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残差的白噪声检验可通过残差自相关图、Q、LB、DW统计量进行判断分析。本文采用Q统计量的值进行判断,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取对数并一阶差分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拟合模型的残差序列通过白噪声检验,即模型信息提取充分,ARIMA(1,1,4)拟合模型显著有效。

4、模型的预测

预测就是利用序列已观测到的样本值对序列在未来某时刻的取值进行估计。预测包括动态预测和静态预测,对ARIMA模型来讲,一步静态向前预测比动态预测更为准确。

因此,本文采用一步向前静态预测方法,依据上述模型对我国1982-2009年取对数并一阶差分后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行预测,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预测值围绕着实际值上下波动,误差范围不大,因此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该预测方法,可对2007-20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行预测,结果见表3。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7-2009年预测值分别为136870.83亿元、166529.20亿元、224936.06亿元,其相对误差在4%以下,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预测值很好的拟合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真实值。

运用该模型,对20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行预测,其预测值为287079.08亿元,在2009年的基础上有所上升,与近几年短期变动趋势一致,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相吻合。

四、结论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投资增长的动力

动力之一是政策。回顾近10年来的经验,中国经济运行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经济周期中的投资先行;二是面向过热或低迷时期的相机抉择型政策;三是地方和中央的决策偏好差异所形成的博弈甚至拉锯。这是我们理解投资增长的关键。由这三个特征自然衍生出的后果是:当经济低迷时,相机抉择型的政策将刺激投资,由此导致的投资高增长避免了经济增速的显著下滑。投资增速波动主要是由政策主导,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投资变量是外生的。

动力之二是惯性。观察惯性作用在历史中的表现,我们发现,惯性作用其实更多反映在投资额、而不是增速上―第二年的绝对投资规模在投资的基础上继续增长。也就是说,当投资高速增长时,政策抑制将对第二年的投资增长形成制约,由于政策相机抉择,加上基数效应,当年投资增速越高,意味着第二年投资增速越低。

动力之三是需求。此处需求指最终需求,这是支持长期投资增长的根本因素。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相对来说,房地产业和制造业能较直接反映需求的增长情况。房地产行业由于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备受重视,然而数据上很难观察到其对总投资的直接影响。相对来说,制造业投资与总投资波动的相关性更强,对总投资的影响更大。2003-2006年是中国工业增长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最终消费开始加速增长,并取代政策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如果2010年投资增长超预期,最有可能来自最终需求的拉动。

投资增速降至20%

政策确定性收紧。毫无疑问,投资政策已经收紧,这一动向从2009年5月初见端倪,在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完全定调。这是市场认为投资增速确定性下滑的主要依据。

投资惯性增长不超过24%。量化投资增长的惯性,我们选用“在建净规模”指标。从可获取数据来看,“在建净规模”较好地反映了投资增长的惯性。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解释,在建净规模是指“报告期末所有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尚需的投资总量,在建净规模=在建总规模-未投产项目(期末在建)累计完成投资”。

就在建净规模历史数据,我们找到了两个规律:第一,在建净规模占在建总规模的比重稳定在47-50%;第二,在建净规模与第二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当。基于“2009年在建总规模增长32%、在建净规模占比50%”的假设,我们估算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在建净规模”为24.6万亿元,这反映了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惯性,按照这一惯性,2010年投资增长将达24%。考虑到政策因素,2010年的投资增速将不大可能高于24%的水平,我们预计为20%。

20%的投资增速不低。如果以“名义投资占GDP的比重”粗略衡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发现,投资贡献率从2008年的48.5%飙升到2009年的59.1%。即便我们谨慎估计2010年投资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7.6万亿,约占2010年名义GDP的63%。以此看来,如果结构调整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投资增速难以再高。这也可以理解,在经济逐步走向稳定之后,鼓励投资的政策已然变化。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已对涉及产能过剩和高耗能的行业投资进行限制。我们预计,当2010年一季度GDP增长高于10%,投资增长接近30%,出口增长为正的情况下,类似2004年的抑制政府投资增长的措施将密集出台。

这样,一些已经开建的投资将缩小规模和放慢进度,这反映在投资数据上,就表现为在建投资净规模将不会完全体现在第二年的新增投资中。2004至2005年间的投资数据中已经得到清楚的体现。

政策性投资和自主性投资,此消彼难长。自主性投资增长能否取代政策性投资的下滑?关于政策性投资,我们主要关注地方政府支持的投资增长。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财力限制,我们预计地方投资增速将快速下滑。到现在为止,我们还看不到自主性投资增长取代政策性投资的希望。以月度投资增速看来,最重要的代表性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速都出现了下滑,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更加明显。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二、投资项目管理的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总体规划、各专项发展规划、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环保标准等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有关部门规范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明确职责分工。招商局、经济发展局是投资管理部门,分别负责辖区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管理工作。经市政府授权,招商局负责市发展和改革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权限内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以及权限以上基本建设项目的上报。经济发展局负责技术改造项目的初审和申报工作。

四、加强规划和土地管理。强化产业布局,鼓励各类投资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一)基本建设项目(新建工业、服务业类项目),一律进入产业园区和各镇产业集中区。(二)鼓励现有企业以技术改造为契机向园区搬迁;限制园区外的企业新增用地进行技改扩能,如有特殊原因,确需在原址新增用地建设技改项目,投资业主必须书面承诺:一旦因公共利益、重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统一拆迁时,新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不要求予以补偿安置。

五、明确投资项目申报材料和程序。(一)项目申报单位在向投资管理部门报送项目时,除提供《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22号)等文件要求的资料外,还需要附送投资业主与各镇(办事处)签订的“投资协议”。新增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还需提供“用地协议”(用地价格不得低于管委会设定的最低限额)。(二)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拟建项目的类别(基建类、技改类)向相应的投资管理部门申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具备即办条件的立即办;不具备即办条件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批复、核准意见、备案通知或上报请示。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项目申报单位需要澄清、补充与完善的内容或不予批复、核准、备案的理由。依法应当评估(论证)或需评估、听证,或需要现场调研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所需时间不计入上述期限)。

六、加强投资政策引导。投资管理部门要建立产业政策和投资信息制度,及时公布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和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展望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呈现出稳中略降的态势,增长9.5%左右。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实际融资成本较高、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投资能力受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展较慢、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等困扰着投资形势趋稳。

2016年投资政策主基调或应确定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有效投资、简化投资审批事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出发点,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积极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广PPP模式,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健康运行。 “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内外需低迷,一些领域困难和风险有所加大,经济向好的基础不牢、势头较弱。作为总需求端的快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不容乐观,增速逐年显著放慢。2015年投资增速几乎衰减到2011年投资增速的一半水平。“十二五”时期投资年均增速仅为17.9%,大大低于“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特别是,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投资增速罕见低于计划预期目标。

分析“十二五”时期投资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投资规模基数大导致增幅自然回落。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现在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投资增量,相当于2010年增长2个百分点。

二是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我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主要行业甚至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机会明显减少。外贸摩擦加大、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用工成本上涨、资源紧张、环境制约加大,这些趋势性转变将不可逆转地降低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需求。

三是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2012年我国城镇家庭的户均住宅套数已达到1套左右,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求关系趋向宽松,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往高速增长的态势将难以为继。

四是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减少。目前全国主要的交通、能源、水资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已经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市域内、县域内,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地区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上,单个投资项目规模显著变小。

五是生活业投资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受制于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管制干预较多等因素,大部分服务业投资(不包括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微薄,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导致社会资本进入程度不高。 投资增速逐月放缓

受外需大幅萎缩、内需低迷,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影响,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呈现出“跌势明显、逐月放缓”的态势。

1月-9月,投资增长10.3%,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回落5.8个和5.4个百分点。逐月看,除6月有所企稳外,投资累计增速逐月放缓。9月环比增长率仅为0.68%,表明投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剔除价格因素后,1月-9月投资实际增长12%,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

在三大投资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减速。

1月-9月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8.3%、18.1%和2.6%,增幅同比分别放缓5.5个、2.9个和9.9个百分点。三大领域投资规模合计占总投资的74.2%,拉动投资增长7.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是支撑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高出投资增速7.8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较快,增速高达20.3%。

在主要行业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快于制造业投资,更快于高耗能行业投资。1月-9月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4.7%,同比回落6.4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投资增速低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0.2%,同比回落4.1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投资增速高1.9个百分点。

在区域结构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速相对较快。

1月-9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8.6%、14.5%和8.7%,同比放缓了6.3个、3.3个和9.2个百分点,同期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放缓9.7个、8.4个和11.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部分经济发达省份及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较好进展,经济发展重新焕发活力,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中部地区促投资的政策力度较大,投资形势总体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及部分资源省份面临能源资源需求低迷、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不利因素,投资减速幅度较大。

在所有制结构中,民间投资增速显著放缓。

1月-9月,民间投资增长10.4%,同比回落7.9个百分点,仅高出总体投资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4.8%。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1.4%,高出民间投资增速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疲弱反映出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促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投资企稳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底部尚未充分探明。投资企稳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今年以来,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PPI当月同比连续43个月下跌,工业企业利润受到明显侵蚀,自主投资意愿不强。1月-8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1.9%。产能过剩矛盾仍在持续发酵,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速不断下降,PMI产成品库存低于荣枯线,工业企业整体仍处在去库存阶段,缺乏扩大再生产进行投资的意愿。

此外,房地产市场下行调整,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意愿也明显降低,反映在土地购置面积深度下滑,到位资金增速长期保持个位数,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民间主体对投资形势的反应比较灵敏,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比重超过85%)、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比重超过70%)增速同比明显回落。

实际融资成本较高。经济下行时期信贷收缩更为明显,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困扰着企业生产经营。尽管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有接近100bp的下行,但价格水平同比下降更多。此外,贷转存款、贷转承兑、借款搭售等行为比较普遍,担保、评估、公证等融资相关费用较高。据调查,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普遍高达10%以上,部分中小企业甚至超过20%。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对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投资能力受限。受公共财政收入低速增长、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以及偿债高峰期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可用于投资建设的财力明显不足,引导带动社会资本的能力较弱。1月-9月,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5.4%,政府性基金收入同口径下降26.4%。此外,作为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者,地方融资平台因脱钩政府信用,叠加土地市场遇冷,融资成本和难度大幅度提高,投资能力显著削弱。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展较慢。政府力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宽投资资金来源。财政部先后推出两批共236个PPP项目,总投资额8389亿元。发改委的PPP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额1.97万亿元。但受项目收益率不高、政府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信用约束制度尚未建立等因素制约,PPP模式推进困难,项目签约率不足两成,实质性进展较慢。此外,在已经签约的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程度偏低。

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尽管二季度以来商品房销售持续回暖,量价齐升,但受制于库存基数较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化压力较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意愿仍然疲弱,房地产投资增速一路下行,8月、9月当月增速连续为负。库存高企压制着房地产投资意愿,土地购置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等先行指标双双深度下滑。截至9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6.65亿平方米,在销售形势比较旺盛的情况下,平均去库周期仍然长达7.2个月,部分中小城市甚至达到20个月以上。房地产销售走强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一般需要6月-9个月的传导期,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传导期会显著延长,房地产投资形势不容乐观。 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展望

从“十三五”时期投资形势看,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实现筑底并趋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降杠杆将抑制投资增长,但同时改革红利释放、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快速发展等将支撑投资增长。展望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将继续探底,预计回落到9.5%左右,延续着“两低一高”的基本格局,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低增速,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速。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有利因素主要有:推进“11+6+3+1”重大工程建设。国家大力推进11大类重大工程包建设,建立重大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滚动机制。积极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工程、三大战略、重大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建设。

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有区别地下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除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外,其他行业最低资本金比例调低5%。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可以合理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能力,促进相应投资项目落地施工。

投放专项建设基金。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战略性作用,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直接注入项目资本金,支持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建设。

加大企业债券支持力度。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允许借新还旧,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出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停车场等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加大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增强财政资金投资能力。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加快预算执行等将提高政府的投资能力。按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增加财政资金有效供给。

通过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大幅降低地方政府利息支出和融资成本。加快支出预算执行进度,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加大对传统产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将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到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四个领域重要行业,激发企业投资和设备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制约投资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投资项目储备不足。2015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房屋新开工面积均处在极低水平,反映出投资项目储备不足,将间接影响2016年投资增速。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投资形势与出口状况关系紧密。2016年出口形势仍将不容乐观,近期WTO已经下调世界贸易增长预测,将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测值从4.0%降低至3.9%。

融资平台转型改制难度较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脱钩政府信用后融资成本和难度大幅提高,部分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困难,新增投资能力明显减弱,或将影响基建投资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参与市场化竞争存在先天不足,转型改制难度较大。

关注投资统计制度改革。2016年,我国将全面实行新的投资统计制度,调查对象由投资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转变为财务支出。2014年全国试点地区投资总额平均减少50%,增长速度平均降低30%。参考试点经验,2016年投资增速可能面临着因统计制度改革带来的下行风险。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2016年,建议将投资政策主基调确定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有效投资、简化投资审批事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出发点,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积极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广PPP模式,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健康运行。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完善重大项目的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细化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的平台,保障重大项目的资金供应。

二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重大项目等领域的贷款审评审批。三是投放专项建设基金,给予国开行、农发行适当的流动性支持。四是统筹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及时为重点项目建设办理用地手续。五是制定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充实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储备库。

用好积极财政政策。一是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重点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减少竞争性领域投入和对地方的小、散项目投资补助。二是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清理财政专户。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和财政专户,将盘活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行结构性减税。适当调高工薪所得税起征点,扩大税前扣除项目范围,增加养老、教育、住房等支出因素。完善研发费用计核办法,扩大企业研发费用扣除范围。四是推动普遍性降费。减免涉及小微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缔乱收费,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灵活运用降准降息,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资金成本,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二是通过扩大专项贷款规模、推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增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三是督察金融机构整改违规收费、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行为。四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壮大主板市场,积极推动创业板和战略新兴板市场,有序发展新三板市场,规范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形成的四板市场,降低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门槛。五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普惠金融中的积极作用。支持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P2P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推动民间金融阳光化。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4%、11.5%、10.6%和10.4%。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超过49,000万吨。棉花产量673万吨,比上年增产17.8%。畜牧业克服疫情等因素影响继续保持增长。预计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和29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3.0%。

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12月份增长14.7%)。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增长17.9%,轻工业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增长31.0%。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增幅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3,472亿元,增长24.5%,回落2.7个百分点(12月份14160亿元,增长13.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除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1%,加快0.4个百分点外,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20.6%和25.9%,分别回落3.4和4.7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加快0.9个百分点。

4.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加快0.8个百分点(12月份7499亿元,增长14.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2%,汽车类增长2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0%,通讯器材类增长22.0%。

5.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增加。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0%。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3亿美元。

6.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房价涨幅仍然偏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2.8%),城市和农村均上涨1.5%。从构成看,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从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5.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1月份上涨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5%,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就业增加较多。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加快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58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544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二、2007年中国经济展望

1.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较好,但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大。2006年,针对世界各国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发达国家普遍连续提高利率为经济降温。各国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产生初步效果,国际油价和大宗初级产品期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资本市场也做出相应的反应。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仅呈现小幅调整。总体上看,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仍然较好,高油价、高初级产品价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所减弱,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明显增强。

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等内需因素增长强劲,人口红利等人口结构因素有利于我国保持高储蓄率水平,经济全球化带动的国际产业分工变化有利于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这些长期有利因素支撑我国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延长。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包括政府职能、金融体制、土地管理体制、能耗环保监测问责体制和财税体制在内的各项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2006年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在2007年效果将进一步显现。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投产,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煤电运支撑条件2007年将继续改善。这一切都为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2007年的经济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松局面和体制性的粗放型盲目投资冲动难以明显改观,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产能过剩压力和就业再就业压力比2006年加大。

2.固定资产投资在政策引导下有望平稳回落。2006年出台的抑制固定资产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不仅有针对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的短期需求管理措施,还有不少意在调整投资结构、改善增长质量的长期性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重点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的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能耗环保问责制度等,这些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调控措施在2007年将进一步显现政策效果。预计2007年新开工项目增长过快的势头将明显得到遏制,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将整改甚至停建,这将有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降温。2006年1~11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微增2.1%,盲目的招商引资已经受到一定限制。土地督察制度将进一步加大土地管理政策的落实,对土地的严格控制是2007年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最关键环节。只要有关政策真正得到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007年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将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但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调幅度有限。一是在建规模过大,2006年新开工项目众多。截止11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267,839个,同比增加37,590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0,651亿元,同比增长21.3%;在建规模中需要结转到2007年继续施工的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增长惯性将使2007年投资减速有限。二是货币流动性过松必然导致中长期货款增速难以控制,银行追求经营效益的商业化目标将使收缩信贷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约束力有限。三是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宽松。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7.29,比上年同期提高17.12点。2007年企业自有资金较为充裕,货币宽松也使企业自筹资金条件较好。

综合以上分析,宏观调控政策如果得到较好落实,可在土地方面对投资形成硬约束,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约束比2006年有所加强。在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和市场自发扩张两力抗衡中,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小幅减速,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左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1%左右。

3.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旺盛态势。2007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近年来,我国政府把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作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重点,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惠民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在“多予”上采取了很多措施。2006年各地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近年来,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基本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增长水平,农民在连续几年收入增幅较高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经济景气连续多年高位运行明显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收入预期,消费者信心增强。2007年,政府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将继续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将陆续推出和得到落实,消费增长的政策环境趋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态势有望在2007年延续。

2007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住房成交量增长将放缓,住房改善对相关消费的带动作用会有所减弱。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进程与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有较大差距,消费后顾之忧甚重,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明显于收入增长。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0%,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实际增长7.5%,相差2.5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1.5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交通、通信、旅游、餐饮、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消费市场呈现旺盛趋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4.进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强。国际上对2007 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走势的判断分歧较大,有些甚至悲观地预测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将带来美国家庭消费下降,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会下调到1.9%(原来的预期是3.6%),预测中国出口将受很大影响。我们认为,近十年来,世界经济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911”等突发事件和高油价等因素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冲击都比预期表现的要弱。世界经济抗冲击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使冲击带来的风险在全球分散,二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石油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减弱。2007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的贸易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贸易增长率回调幅度有限。

从国内看,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将在2007年进一步得到落实,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国内控制出口增速的政策性因素和国内经济降温对进口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我国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内不断提高的贸易便利化条件、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等多种长期因素决定着我国在世界贸易增长格局中的有利位置,综合考虑世界经济温和减速、我国投资和工业降温、人民币升值、国内进出口政策调整和各种影响外贸的短期、长期不同因素,预计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更加均衡发展,全年出口将增长15%左右,比上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4%左右,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1800亿美元。

5.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假定世界经济维持平稳增长、稳中略降的格局,国际石油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6年略为下降,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操作上稳中偏紧,已经出台的治理经济偏快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土地控制措施)取得较好落实,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继续出台针对性微调措施。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支出向有利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倾斜;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6%和14%,新增贷款规模三万亿元,但严格控制中长期货款比重。在上述条件下,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5%,增长幅度比2006年回落1个百分点,回落到8%~10%的潜在增长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在经过连续两年较快增长后,增速将从2006年的5%回落到4.5%左右。第二产业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重工业和建筑业增速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7.1%减速为15%左右,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6年的12.2%减速为10.7%。受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和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2007年与上年基本持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

三、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展望

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总体上要坚持稳中偏紧取向,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继续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注重从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来控制经济过热的资金源头,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突出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财政政策。要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工作。要抓紧研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具体方案及配套措施,做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力争完成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车船税条例;调整和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出台实施新的资源税制度。抓紧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并择机实施;完善印花税政策;密切跟踪已经出台的房地产涉税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要严格按规定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部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为扭转国际收支失衡提供更加合理的财税制度环境。

积极调整政府直接投资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保障和农村公益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政府采购应以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为重点。政府采购是体现国家意志、扶持本国重大技术发展的政策工具。应尽快将政府采购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的扶持作用,加快其产业化步伐。

2.货币政策。国内外经济金融的深层次矛盾决定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将在2007 年持续存在,这将不利于抑制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建议2007 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操作上稳中偏紧,继续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强流动性管理,要根据经济运行和投资的变化,相机采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定向发行票据、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等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保持总量平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改革力度。积极调整信贷结构。2007年M2增长率应控制在16%左右,M1增长率应控制在14%左右,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长目标控制在3万亿元以内。加大利率政策的调整力度,提高资金成本,防止资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

3.外汇政策。积极分流外汇储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和运用的多样化。要藏汇于民,为居民持有、多种形式运用外汇创造条件。根据国际市场原油、重要金属等战略物资价格的变化,适时增加战略物资储备,扩大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参与;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推动外汇储备积极管理。

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在广度上,鼓励人民币衍生产品发展,在已允许开办人民币远期和互换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在深度上,完善人民币远期交易,使之成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主要工具,允许中资银行参与境外人民币NDF交易,使中资银行可以对冲持有的外汇净头寸,增加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流动性,为发现合理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提供市场依据。

为全面反映经常项目收支变化情况,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一是建立与货物贸易统计相对应的服务贸易月度统计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国别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三是建立相关服务行业进出口统计制度。

4.投资政策。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以调整投资结构为重点,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投资增长体现国家行业规划、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要求。要继续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安全、土地等规定要求的项目,不予核准;对违规建设项目,要及时予以纠正,依法履行建设程序。对应报批审核的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审核手续。严禁越权审核,严禁化整为零规避审核。抓紧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要通过环保和安全措施限制相关产业投资。尽快制定与完善城市各功能区的环境容量标准,严格控制相关产业进入环境敏感区域。

5.土地政策。2007年土地政策应该在贯彻落实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国家部委有关政策精神的基础上,把好土地这个闸门,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落到实处,在土地供应、土地财政、土地监管等关口进行全面紧缩。一是严格土地执法,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各地实际建设用地和土地收益征收情况的核查,土地督察机构要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二是对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做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工作,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做到价格透明、信息公开。三是强化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责任,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依托现有盐岩资源及产业基础,通过明确产业发展规划,夯实产业发展平台,提供一流的专业化基础设施及优惠的投资政策,引进一批市场前景较好、技术含量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的盐化工企业落户盐化工业城,力争用五年左右,使我县盐化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政策措施

1、在县工业园北区铁路以东及大洋洲镇朝鸡山统一规划约7500亩土地建设新干县盐化工业城。今后,凡新办的盐化工企业,一律进驻盐化工业城;工业城以外的盐化工项目,不予办理审批手续。

2、所有进驻盐化工业城的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允许发展;

(2)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及安全评价;

(3)固定资产投资在300万元以上、预计年税收达到50万元以上。

3、凡符合上述条件的盐化工业企业,从企业投产之日起,由受益财政或受益单位奖励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100%、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的15%,一定五年不变。其中:

(1)、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人民币(500万美元)以上或预计年税收达到3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企业,从企业投产当年起,五年内奖励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100%、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

(2)、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人民币(1000万美元)以上或预计年税收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企业,由县发改委上报市发改委作为市重点盐化企业直接调度,五年内奖励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100%、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的18%。

(3)、固定资产投资在5亿元人民币(6000万美元)以上或预计年税收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企业,上报省发改委作为省重点盐化企业直接调度,五年内奖励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100%、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的20%。

4、企业须在依法足额缴纳税款后,才能获得以上奖励。国家、省及县有关税收政策比本意见更优惠的,从其规定。奖金由企业申请,相关部门确认后,按财政管理体制由受益财政或受益单位支付。

5、盐化工业城内未完成“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讯、通有线电视、通路和平整土地)的土地(以下简称生地)价格为5000元/亩(不含办证、报地费);完成“五通一平”的土地价格为2万元/亩(不含办证、报地费)。入城企业当年缴交购地款的70%,其余30%在次年年底全部缴清。

6、在盐化工业城内购地且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年税收达到150万元以上的企业,县政府奖励生地50亩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或年税收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县政府奖励生地200亩以上(所奖励生地均不含办证、报地费,在企业已购土地中进行冲抵)。

7、进驻盐化工业城的企业可依法通过出让、转让、租赁等方式取得盐化工业城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或作为合资、合作经营的折股投资。

8、凡落户盐化工业城的企业均享受“只收税不收费”的特别优惠,县政府可免费帮其办理新干县外来投资企业客商证并挂牌保护,同时按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发放外来客商证及车辆通行费免缴证的通知》(吉府办字[2003]36号)有关规定,可帮助其办理一辆小车在吉安市范围内过路、过桥的免费手续(高速公路除外)。

9、企业建设中涉及到的国土、规划建设、审计、工商、税务、公安、环保等相关证照由县盐化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助办理,相关规费参照县工业园区进区企业所享受的政策执行。

10、对进驻盐化工业城并投产的盐化工业项目,由县政府协调县相关金融部门给予一定的贷款扶持。对企业以土地、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在办理贷款时,按最低标准收取各种评估费。

11、对在本县创获省级著名商标或国家级驰名商标的企业,县政府一次性分别奖励人民币5万元、10万元。

12、盐化工业城企业建设所需木材指标由县政府调控解决。

13、鼓励外商或民营资本对盐化工业城的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污、消防、仓储、物流、绿化等配套设施进行有偿投资。对在盐化工业城新办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处理、仓储、物流等设施的企业,10年内奖励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建设安装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

14、盐化工业城实行封闭式管理,其投入产出独立运行。本意见实施后迁入盐化工业城的现有企业,实现税收基数内维持原税收归属不变,超基数部分按乡镇和县本级3:7分成比例划分归属。大洋洲镇朝鸡山2000亩盐化工业城由盐化工业促进办公室负责开发,大洋洲镇政府予以配合,入城企业实现的税收按双方商定比例分成。

15、对盐化工业城外的现有盐化工业企业(搬迁企业除外),规划建设、环保、安监、税务等职能部门要依法严格监管,促其规范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