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范文

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

第1篇: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范文

作者简介:井焕茹(1979-),女,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及日本文化。

摘要: 日本政府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新目标: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机能,发展环境负荷量小的可持续型农业。在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制定并实施了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措施;在技术方面大力推进了土壤改良技术和化肥、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生物、诱虫灯等物理技术的研发,有效地推进了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扭转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我国农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全型农业;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日本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093-05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多,土地少,自然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实现了农业的高收益化。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等严重问题。为此,日本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提出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新目标。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及环境保护问题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经验及基本措施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领域发展的技术成果不断进入到农业领域。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农产品质量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肥力退化等许多严重问题。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

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环境的措施,并相继出台了《环境基本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农药取缔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倡导发展循环型农业,使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等多种农业形式在日本全国逐步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作为农业政策改革的新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充分发挥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物质循环机能,并与生产率相协调,通过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及农药等措施,发展环境负荷量小的可持续型农业[1]。至此,日本人对农业发展的价值观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单纯地追求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转变为重视农业自身的各种自然功能及物质循环功能。

二、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措施

(一)政府宏观调控措施

对于工业极其发达的日本来说,农业作为一项弱势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农业环境的保护也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日本政府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及时制定并且实施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日本农业环境的保护,为日本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1. 建立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在日本,与环境保全型农业有关的全国性组织主要有:日本有机农业联合会、保护大地会、日本消费者联盟、消费者科学联合会、主妇联合会、日本生活协同组合等等。此外,日本农林水产省在1992年4月还设置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对策室”,负责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的实施,并对与环境保全型农业相关的技术进行试验和论证。各都道府县也分别成立了“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协议会”,负责制定本地区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并负责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指导及销售等工作。在市町村设立了“推进方针制定委员会”和“技术研究委员会”,主要负责对相关农业信息情报的收集,并对本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管理[2]。

2.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1999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业“新基本法”,具体包括“食物、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同时又制定了“农业环境三法”,即“家畜排泄法”、“肥料管理法(修订)”和“持续农业法”。以此来促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农业环境的保护。

另外,日本政府在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还陆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如《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农地管理法》、《农药残留法》、《地力增进法》以及《沿海渔业整顿开发法》等。这些法律都是以农业基本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力地保障着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3. 制定资金扶助和鼓励政策。为促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日本还制定了相关的资金扶助和鼓励政策。即与保护农业环境相关的所有的农业活动都有可能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农户享受优惠的途径主要有现金补贴、政府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例如,对于从事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农户,政府提供专用资金无息贷款;对堆肥化措施或有机农产品贮运设施等进行税款返还或资金补贴;被认证为“农业生态者”的农户,还可以享受到资金和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户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积极性,对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完善的环境保全型农业认证制度。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同样也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认证制度,通过消费者的市场选择来巩固和提高农户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积极性。目前,有机农业被农户们视为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首选。日本政府在1999年制定了与有机产品的生产及其食品的加工相关的农林标准,即《农林物资规划和质量表示标准法》(即有机JAS标准),实行了对有机食品的认证。凡是经过注册认证机构的认证,并且符合有机JAS标准的农产品,都必须附有JAS标志,以此来区分有机农产品和非有机农产品。认证涉及的农产品包括: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饲料和有机畜产品。目前日本有日本绿色食品协会等70多家认证机构。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对所有的认证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的质量。

除此之外,政府还对特别栽培农产品给予认定。特别栽培农产品是指介于有机农产品和一般栽培农产品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到一定比例的农产品。农林水产省要求所有上市的特别栽培农产品都要在外包装上标明农药和化肥减量的具体信息和栽培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信息。

另外,日本全国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会议于2000年专门设计了“生态农户”的标志,对从事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农户加以认定,获得“生态农户”标志的农户不仅可以优先享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和贷款,而且在对外宣传上也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5. 严格的农药注册管理制度。日本的农药注册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对于农药的注册,按照《农药管理法》规定,农药生产者或进口商必须将药效试验、代谢试验、毒性试验、残留试验以及对环境影响试验等资料与注册申请书、药样同时提交农林水产省审查、注册。审查特别重视安全性指标,如作物、土壤农药残留标准、水质污染标准等[3]。日本政府通过实行严格的农药注册管理制度,大大降低了因农药而导致的环境破坏和农药残留物中毒等事故的发生。

(二)技术措施

1. 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是指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改善土壤性能的技术。主要包括:用杂草、秸秆、农作物残渣及家畜粪便等有机物质堆肥还田;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改善土壤地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这两种技术在改善土壤性能的同时,还可以替代化肥,为土壤提供养分。

2. 化肥及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环境保全型农业中化肥的减量技术主要包括:局部施肥技术;施用肥效调节型肥料技术;用动物骨粉、植物油渣等有机肥料替代化肥;加强对土壤的技术诊断,根据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施肥等等,以此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化学农药的减量技术是通过采用机械、利用动植物及昆虫自身的功能等,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技术。具体包括:使用机械除草技术和动物除草技术替代农药;发展微生物技术,利用捕食害虫或寄生生物技术代替杀虫剂;防虫网、诱虫灯、太阳能消毒等物理技术等,以此来减少农药的使用[4]。另外,还有利用地标覆盖栽培等技术,使作物与害虫相隔离;激发土壤的潜在机能,发挥对土壤病原菌的抵抗和净化作用,减少作物病虫害产生的机会等多种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物理技术措施。多样化的防治病虫草害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推进了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顺利发展。

三、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并且在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的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发展。但是在环境方面已表现出比较严重的不可持续性,整个农业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食品安全等严重的问题。

1.化肥污染。我国农业的增产主要是依靠化肥投入。由于化肥使用不合理,导致其使用效率下降,每年数千万吨的化肥进入了土壤,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农药污染。我国目前防治农业病虫害主要使用化学和农药。2000年,我国农药施用量超过了100万吨,而农药平均使用效率只有10%左右,绝大多数化学农药进入了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杀伤田间有益动物,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土壤有益微生物群消亡,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减弱;破坏土壤的生物活性,妨碍农作物的生长,影进而响农产品的质量。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3.农用地膜污染。农用地膜可以对土壤进行保温、保湿、保墒,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但使用后的地膜回收困难,大部分残留在土壤里面,破坏了土壤的结构,降低了土壤的透水透气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的吸收,最终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在草原地区还严重地威胁着牲畜的生命安全[5]。

(二) 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产品的投入、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扭转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将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对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导致的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治理措施。同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有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协调,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由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有效生产方式。这些生产方式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对这些环保型农业的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实施,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

3. 建立权威的认证制度。积极完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制度。通过严格执法,健全、监督和检查认证体系和制度,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和市场秩序,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环保型农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推介环保型农产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消费者群体。

4. 提高国民的农业环保意识。首先应加强国民的食品安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引起人们对环保型农业的高度重视;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如环保型农业的科普知识的宣传、环保型农业发展典型地区的成果图片展示等,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环保型农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并自觉参与到环保型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 周玉新,唐罗忠.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9(21):69.

[2]吴献萍.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参考,2010(6):82-84.

[3]陶箭.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保处理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27):12-15.

第2篇: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城镇化;耕地保护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另外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也减少了大量的耕地。河南省是中国的粮仓,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因此耕地保护迫在眉睫。

伴随着城市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日益向城市化与其他环境、生态、资源因素关系的纵向探讨【1】。城市化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动及耕地保护的关系也就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侧重于探讨1989-2008年间河南省耕地资源变化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耕地保护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位居华夏腹地,境内资源丰富,历史上长期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地域【2】。

2008年,全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5年增产。总产量达536.55x109kg,比上年增长2.370%,连续3年超过 500 x109kg[1],为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

2.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城镇化率2000年已达到23.2%,2005年突破30%达到30.7%,步入了城镇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中原城市群发展态势良好,城乡一体化试点积极实施,城镇化体制逐步消除。

3.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对耕地的影响

3.1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对耕地数量的影响

2008年,河南省的常用耕地面积为7202.2千公顷,比1989年减少257.8千公顷,年均减少12890公顷。其中,建设占用最多为5156.3公顷,占耕地减少面积的40%;其次是生态退耕。生态退耕虽然会减少一部分劣质耕地,但是有利于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因此,从长远来看,城镇建设将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3.2 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耕地质量是指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总和,表现为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环境状况的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高低。为了定量说明各市耕地质量变化,我们采用各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乘以复种指数来反映耕地生产力水水平,同时用各市耕地生产力除以全省耕地生产力平均水平,得到各市耕地生产力的相对指数,以此来反映各市耕地生产力的差异。公式表达为:

Xi= Yi Mi/(YqMq)

式中,Xi为各市的耕地生产力相对指数,Yi为各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Mi为该市的复种指数,Yq为全省平均粮食单产,Mq为全省平均复种指数[2]。生产力相对指数大于1,说明该县耕地生产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生产力低于平均水平。

本文用各市土地利用质量变化率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定量描述土地利用质量的变化速度。耕地质量变化率表示某一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公式为:

K=(Ab-Aa)/Aa×100%。式中,K为1997—2004年耕地数量/质量变化率,Aa、Ab为1989年、2008年的耕地数量(生产力)。

从表1中可见,生产力相对系数超过1,即耕地生产力水平超过河南省平均水平的地区有12个地市。其中有六个市的生产力水平小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除了三门峡市和济源市,全省其他市的生产力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从表1可见,耕地质量变化率比数量变化率大。一般数量变化率大,质量变化率就相对较小;数量变化率越小,质量变化率越大,也就是耕地被占用的越多面积减少越快,反而耕地质量能更好地保持原来的水平。为了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河南开发了大量的后备资源,数量可维持在原水平,但质量却大大降低。如濮阳市耕地数量变化率虽然很小,但质量变化率却达到了-90%。可见,当地为了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虽然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却付出了耕地质量下降的代价,类似情况的还有商丘市、信阳市鹤壁市等。

4.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4.1.1 耕地利用粗放

农地结构不合理、政策引导不到位、农村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耕地利用粗放浪费。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盲目招商引资上项目、扩大城市规模,不惜以耕地资源为代价,造成耕地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效益低,大量农村劳动力弃地外出打工,造成农村耕种劳动力不足、耕地撂荒或是耕地用途转变现象严重。

4.1.2 农村宅基地占地严重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人口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村民个人出资改建、扩建、新建住宅。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镇,使得城镇人口快速增长,这势必造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但同时仍保留原农村宅基地。农民这种既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又使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双重“占地”现象成为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建议

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这就使得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产生了矛盾,但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城市化率又不得不占用一土地,包括耕地。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城市发保护耕地之间的这对矛盾。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土地忧患意识和耕地保护意识。二、严格控制大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三、坚持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农用地审批制度,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四、建立改善耕地质量的补贴制度,制订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法规,增强耕地改良权威性。五、努力做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六、控制人口过速增长, 减轻对耕地总量的巨大压力。七、提高劳动者素质, 使之成为土地利用技术创新, 促进技术进步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第3篇: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范文

Abstract:In this paper, for the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of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use of land-use problems, and then analyze the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of land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土地利用 整理潜力 天祝

Key words:Land use; finishing potential; Tianzhu

作者简介:王新民,男,汉族,人文地理学硕士,天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与环境生态经济等。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01-02

一、研究区概况

天祝县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于祁连褶皱系,横跨北祁连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地貌以山地为主,山脉纵横交错,大致可以分为西北部高山高原区、西南部高山峡谷区、中部中山区、山前低山丘陵区四个区。

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10%,人均耕地面积为0.23公顷,耕地中旱地占耕地面积的88.58%,水浇地11.42%。林地总面积162998.1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3.98%,有林地62144.09公顷,灌木林地90620.81公顷,疏林地6200.31公顷,未成林地4002.19公顷,苗圃30.74公顷。

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分析:

2.1、自然因素:天祝县自然气候复杂、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对耕地的影响较大。此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也是引发天祝县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2 政策因素:土地利用变化与政策的关系极大。改革开放以前以粮为纲,大面积毁林开荒,发展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的种植。改革开放以以后,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逐步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

2.3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随着工业、、商业、交通及房地产等经济类型与社会福利的迅速发展,天祝县各类建设用需求大量增加,分布育成征集村落周边的耕地,不可避免地优先占用,1997――2004年间天柱县各类建设用地共占用耕地面积193公顷。

2.4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经济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

(1)土地质量差:天祝县土地数量大,质量较差。现有耕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力不强,矿质化过程缓慢,有效肥力很低。全县耕地普遍存在在有效氮不足,有效磷缺乏的问题。

(2)山地多于平原:天祝县土地资源类型多,但是山地多于平地,山地面积占64%,丘陵面积26%,而平原谷地仅占10%。山丘地坡度大,土层薄,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

(3)生态环境脆弱:天祝县生态环境脆弱,其东北部与腾格里沙漠边缘接壤,土地沙化侵袭严重。其他地方雪线上升,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在开发中遭到破坏则很难恢复。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1合理利用土地意识差,重用轻养,农牧业各业主生产水平低。长期以来形成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耕地利用上,耕作粗放、重用轻养、投入不足土壤养分得不到充分补充,土壤肥力下降,耕性变差;二是在牧草地利用上,冬春草场严重放牧,载畜量超标,夏秋草场利用不足,加之保护不当,草原虫鼠害和杂草、毒草蔓延,造成植被退化,草质变劣,产草量逐年下降;三是林地利用上,天然林林分质量下降,人工林成林缓慢,经济效益低。

4.2各项建设浪费土地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土地利用中随意性、盲目性大,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不考虑长远利益,只顾眼前利益,占多用少,盲目建设,土地闲置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多年来,一直是需求决定供给,用到哪儿供到哪儿,用什么地供什么地,导致一些高产优质农田数量不断那减少,耕地总体质量相对下降。

4.3土地利用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宏观调控措施不强硬,计划管理手段不完善,微观管理程序不严格,用地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部门和用地者,以自我利益为重,各自为政,不按统一规划用地,不按行业定额指标用地,乱占滥用土地的问题么有从根本上解决。

4.4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宅基地利用很不经济,人均占有面积过大。天祝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系统规划,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布局散乱,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公益事业用地少。全县乡村、村庄内部闲置废弃地及较多,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农村居民点内存有一部分耕地,包括农民的自留地、口粮地等,形成空心村。山区零散户过多,居民用地分散,缺乏统一规划。

五、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及整理潜力分析

5.1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将土地资源利用的现有程度(用地程度)与土地条件最大许可限量(土地容量)相比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组成。评价指标如下表:

土地利用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由上表计算可得:

①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天祝县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垦殖指数较低。

②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天祝县土地固定资产投入较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③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很低,土地综合利用不高。

5.2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1)农田整理潜力

农田整理潜力实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扩大耕地有效利用面积。农田整理潜力主要是指新增耕地潜力,因此,农田整理中非有效耕地面积是整理潜力的最有效的来源,主要是农田区域内的坟地、零星建设用地、田坎以及道路、林网和沟渠的调整。根据天祝县的实际情况,总体上讲,一是现有耕地90%的属于山旱地,实际生产水平很低;二是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三是浓、林、牧各业用地基本达到稳定,不大可能有大面积的用地结构调整,增加水浇地面积。

(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天祝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是通过农村居民点改造、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的调整、农村建设用地中闲置土地的充分利用、迁村并点等,促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标准化利用,从中新增部分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全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231.45平方米。比规定的农村人均用地最高标准150平方米超出81.45平方米,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造成农居民点大量闲置,这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所在的两个主导因素。

但是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挖掘视是一项长期工程,它与当地可能投入的整理资金以及有关政策相关。因此,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搞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详细规划工作。

(3)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土地复垦潜力是指废弃地复垦,主要包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电力和建材等工业生产建设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土地的直接挖损地表塌陷和废弃土石、灰渣、尾矿的堆积、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大量废弃地复垦利用潜力。根据天祝县实际情况,这部分潜力主要是来自于炭山岭地区矿业开采沉陷和金强川铁路沿线。面积不是很大,但是今后复垦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之一。

(4)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是指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的开发潜力,包括荒地、滩涂等后备资源,根据天祝县实际情况,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现有的后备资源也是目前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不可能大面积开发利用。

六、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

(1)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配套法规,加强土地管理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遏制耕地大量减少的势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以及《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宣传国家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提高人们保护耕地的忧患意识。

(2)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提高土地质量。

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合理确定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面积及其布局。坚持用养结合,加大农用地的培养力度,并总结研究各类土地的利用技术和土地治理技术,不断提高农用地的地力,增强后劲。把土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好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通过综合开发、 整治和改造。完善整理区内的沟渠路林等配套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作地质量,建设标准农田。

(4) 盘活诚镇建设用地,挖掘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城镇要以改造旧城区为主,弃矮建高,提高容积率。村镇建设,要以实施村镇建规划为主,改造旧村旧貌。通过空心村改造、迁村并点、宅基地调整、村内道路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美化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士军,农村居民地整理潜力估算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0, (3)

[2]张正峰,陈百明等土地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方法初探[J].资源科学, 2002, (4)

[3]李丹妮,王占歧等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1)

第4篇:农用地保护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控制措施;云南腾冲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10-01

腾冲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农业部油料(双低油菜)高产示范区、云南省烤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云南省“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示范县(市)、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市)”和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等,同时还是云南省8个生猪生产优势县(市)及35个肉牛生产基地县(市)之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生产、供给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化肥、农(售)药、农膜、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认清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村居家环境十分必要。

1 腾冲市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种植业、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废弃农膜及农药、化肥等农用投入品废弃包装袋以及其他农业生产废弃物。

1.1 农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是指水稻、玉米、油料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秸秆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夏、秋收时,极少部分农户在田间就地焚烧,污染空气。或者秸秆长期弃置堆放,丢弃在河沟、田间地头,经日晒、雨淋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据测算,腾冲市秸秆产生量每年约15万t,通过还田、堆肥、饲料、原料等途径利用约10万t,占66.7%,随意丢弃、焚烧约5万t,占33.3%。

1.2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

腾冲市围绕农产品加工升值实行全程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快速成长,以茶叶、饵丝、果脯、植物油、腊腌菜、畜牧、粮食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余个,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品[1]。但由于一些企业在加工农产品时不注重无害化处理加工原料废弃物和污水,往往形成一个加工点即为一个污染源。

1.3 畜禽粪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畜禽产品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畜禽规模养殖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解决人们肉、蛋、奶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压力。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腾冲市农业源普查资料,2007年全市畜禽养殖业产生粪便3.8万t,排放49.1 t,流失3 460 t;尿液产生1.7万t,污水产生2.9万t,处理1.1万t;COD产生3 595 t,总氮215 t,总磷39.84 t,铜7.98 t,锌7.77 t,虽然没有近年的具体统计数据,但是从畜禽养殖的增加量来看,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应该比2007年增加了数倍。2014年农业面源污染典型畜禽养殖单元调查中,对10户肉鸡养殖专业户(场)畜禽粪便产生、处理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户肉鸡养殖专业户(场)均无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全年共产生粪便2 588 t,处理利用方式都是直接收集利用。

1.4 农用地膜

近年来,腾冲市塑料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尤其是玉米主产区,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在田头地角、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地膜如果残留在土壤中,就会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物理性状,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养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据2008年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2007年全市共使用地膜349.69 t,回收利用293.99 t,占84.07%,残留量55.87 t,占15.93%,近年的使用量也大致相同。长此以往,残存于土壤中的塑料薄膜,缓慢降解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将对水、土环境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2]。

1.5 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

农、林、牧生产离不开农(兽、渔)药的使用,为了确保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和品质的提高,需要广泛使用农药和增加使用频次,随意丢弃玻璃瓶、灌、铝箔等农药包装废弃物成为一大污染源,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对人畜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另外,化肥、种子、种苗包装袋(盒)等废弃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农业生态污染源。据测算,全市每年约产生逾700 t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除少数被回收外,其余被随意丢弃于农田边、地头、山野、路旁、水塘沟渠中污染环境。

2 农业废弃物污染控制措施

腾冲市通过开展农业环保宣传教育、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采取农药化肥减量化施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推广秸秆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沼气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

2.1 积极开展农业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农业环保意识

恢复受污染的环境,其成本远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利润多,且环境有时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受污染,则不仅危害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为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腾冲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宣传《农业法》《环境保护法》《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腾冲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腾冲市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等法律法规,向农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污染的危害性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农业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大力推广秸秆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技术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50%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同时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腾冲市通过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手段,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一是过腹还田。将作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干燥处理后饲喂家畜,不但可以缓解发展畜牧业饲科短缺的矛盾,还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近年来,腾冲市多家畜牧养殖场在一些地方敞开收购青贮玉米秸秆及稻草,既为牲畜储备了充足的过冬饲料,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二是积极倡导秸秆直接还田、制作有机肥还田。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收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秸秆直接还田提供了方便。此外,也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堆沤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还田,培肥地力,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如2014年腾冲市借助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1.1万hm2,发放秸秆腐熟剂330 t;三是大力推广利用秸秆种植双孢菇、姬松茸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严格控制焚烧秸秆的现象[4-5]。

2.3 推广利用沼气工程,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

近年来,腾冲市遵循“资源化、生态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力求从源头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养殖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将养殖业和种植业以沼气为纽带连接起来,既治理畜禽场的污染,又给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建设,不仅解决了部分生活用能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人居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已在18个乡(镇)共建成“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24 957口,养殖小区联户沼气29个,大中型沼气5个,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服务网点158个。

2.4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村寨边、路旁合适地点建设垃圾收贮设施及垃圾焚烧炉。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三清工程”为主线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通过推广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2.5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及农产品产地保护

为保护农业环境,腾冲市先后出台了《腾冲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腾冲市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探索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机制和安全处置办法;指导农户适时揭膜,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 mm的超薄地膜;在田间地头设置农业投入品收贮设施,动员农业从业人员把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及塑料垃圾统一回收处置,否则按村规民约处理;进行专项整治,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打击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6-9]。

3 参考文献

[1] 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5(8):169-173.

[2] 林中,李丹,张焕裕,等.湖南省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5):169-172.

[3] 刘振东,李贵春,杨晓梅,等.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3068-13070.

[4] ,王文杰.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天津农业科学,2009(3):46-49.

[5] 张野,何铁光,何永群,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概述[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3):64-67.

[6] 彭靖.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2):794-798.

[7] 宋成军,张玉华,李冰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