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核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核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核算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投资;投资决算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20-02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战术性投资、战略性投资、独立性投资、相关性投资、设备投资等几种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经营效益和生产能力,在实施投资活动时,投资决算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的投资决算可以确保投资活动的科学性,为经济主体带来效益,错误的投资决算就会导致不合理的投资活动,很可能为经济主体造成严重损失。由此可见,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决算工作,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加强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算中的重要部分,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考察,分析投资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科学性,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对投资项目可能获得的效益作出评价,进而对投资活动作出决策,换句话说,可行性研究就是为投资活动提供依据,要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决算工作,首先必须要强化可行性研究工作。

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首先要做好市场分析,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分析产品在现阶段市场中的供需情况,同时还要分析产品在未来市场中的供需情况,进而对下一步的投资活动做出决策。在全面分析市场的基础上,还要分析投资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确保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可靠性、经济性,只有项目具有可靠性,投资活动才能取得成功,只有项目具有科学性,投资活动才会有保障,只有项目具有经济性,投资活动才有意义。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投资项目的外界影响因素,例如项目所在地、自然条件、硬件设施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都会对项目产生影响,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还要包括投资估算,对投资效益进行综合估算,分析投资活动的风险性和敏感性,以便于最终确定投入小、回收快、效益高的投资方案。

二、决算评价

对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决算评价也是完善投资决算工作的有效措施,固定资产投资决算的原则,就是要采用投资收益大于成本的投资方案,也就是说,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作,就是要加强投资收益的评价。

(一)评价投资回收期

所谓投资回收期,就是收回全部投资资金所需的期限,在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时,必须要对资金回收期作出评价,尽可能选择投入资金少、资金回收期短的投资方案,确保可以较快的回笼资金,以便于进行新的项目。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回收期短,经济主体受到的投资风险也会相应的降低。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认识到,评价回收期虽然可以分析出投资资金回收的时间,却忽略了资金的价值,无法分析出资金产生的效益,而且在分析资金回收期时,没有考虑到项目的使用寿命。

(二)分析净现值

前面提到,分析资金回收期的缺点就在忽略的资金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对资金的价值进行分析,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计算出投资的净现值,之后才能够分析资金的价值,简单地说,净现值就是资金产生的效益与投资额的差值,净现值的计算公式是:

净现值=-C

其中,r代表贴现率,C代表原投资额,At代表第t期的净收入。

例如,某项目的投资方案为:投资1 000 000元,投产三年,每年净收入400 000元,贴现率是8%。

净现值=[400 000/(1+0.08)]+[400 000/(1+0.08)2]+[400 000/(1+0.08)3],最终,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30 842(下转25页)(上接20页)元,由此可见,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0,投资的效益比贴现率要大,该投资方案具有可行性,反之,如果某个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小于0,投资效益比贴现值要低,那么这个投资方案就没有可行性,如果同时存在几个可行性投资方案,则优先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投资方案。

分析净现值的优势就在于,充分考虑到了资金的价值,但分析净现值也有缺点,由举例可知,分析净现值的计算过程十分复杂,受贴现率、净收入的影响严重。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在选择投资方案时,投资额较大的投资方案,其净现值往往相对较大,投资额较小的投资方案,其净现值有时相对较小,因此不能仅仅凭借净现值来确定投资方案。

(三)分析现值指数

现值指数=各时期回收现值之和/各时期投资现之和,分析现值指数可以分析投资方案的投资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大于1,那么该投资方案具有可行性,如果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小于1,则该投资方案没有可行性,如果存在多个可行性投资方案,要优先选择现值指数较大的投资方案。

和分析净现值一样,分析现值指数可以充分考虑到资金的价值,同时,分析现值指数便于将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对比,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分析净现值与分析现值指数同时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对投资收益进行评价。

(四)分析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对投资方案将来的收益进行贴现,在一个投资方案中,如果内含报酬率大于或者等于经济主体预期的标准,那么,该投资方案具有可行性。如果一个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低于经济主体预期的标准,则该投资方案没有可行性。如果同时存在几个可行性投资方案,优先选择内含报酬率较高的方案。

分析内含报酬可以分析投资方案能否实现经济主体预期的报酬率,计算起来难度适中,缺点就在于,有时分析内含报酬率容易与实际产生偏差,在实际工作中要加以重视。

总而言之,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决算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地进行分析,只有把各项分析结果结合起来,选择的投资方案才是最切实可行的。

三、结论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每个经济主体都必须要认识到,采用较小的资金投入而获取较大的投资收益,才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盲目投资或者惧怕投资都是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只有做好投资决算工作,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活动,才会确保自身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齐立.浅谈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J].商情,2010,(10).

[2] 刘凯光.如何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关键词:土地 固定资产 支出统计

在2011年报开始实施的工业一套表制度中,年报“工业企业成本费用(B103-2表)”及2012年定期报表“工业企业财务状况(B203表)”中均新增了“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指标,其中“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表还新增了其中项统计项: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其他费用。笔者认为,报表制度新增该指标(群)有利于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但对报表制度所附的相关指标解释,笔者认为有不妥或不够全面之处,以下是笔者的粗浅见解。

一、新增“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的意义

笔者认为,上述年报和定期报表新增“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统计的目的在于,弥补原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制度设置投资额统计起点及起点提高后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不全,全面反映企业在报告期中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

根据统计制度规定,自2010年年报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从5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且项目不允许打捆上报,除新建和扩建企业及石化、钢铁、房地产等投资额大的行业外,一般正常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企业,鲜有单个项目或设备购置超500万元的项目,这将导致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和大部分中小企业不用填报投资报表,出现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缺失更多,更难以全面统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的解释,适当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主要是为了将那些规模较小、统计基础条件不完备的投资项目和工业企业划出月度统计范围,有利于统计部门集中力量,在统计起点标准以上的投资项目和工业企业中建立联网直报系统,使统计部门更加高效快捷地提供反映经济运行发展变化趋势的统计资料,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及时性,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由于新增的指标不能直接从会计报表取数,实际报送时需要企业会计人员配合从相关的科目中摘录,给指标统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企业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流程

企业为加强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一般会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设置过渡帐户进行核算。如土地是在企业无形资产帐户中核算,在会计科目“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土地购置)”反映,借方为土地所有权取得时支付的金额,贷方为土地费用摊销,余额在借方,期末借方余额是所有土地购置累计费用。在现实中,企业很少有单纯的土地购置,一般都是项目中的一个部分,在项目完工结转无形资产前,一般是在“在建工程”帐户下相关项目中“其他费用”中核算,随项目完工验收后土地购置费用才转到“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土地购置)”科目。

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财务核算一般程序是:在项目开工后,设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台帐,也先通过“在建工程”帐户进行核算(有的企业还有“工程物资”帐户,以核算项目中到货的工程设备),项目完工并验收后,才从“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帐户中结转资产到相关科目,减少“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对应科目的借方余额,从而新增企业的相关资产。“在建工程”借方为固定资产费用发生的金额,贷方为结转的固定资产费用,余额在借方,借方余额是所有已发生但未转固定资产累计费用,反映企业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的成本。因此,在报告期内,企业的“固定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如有此科目)”,对于执行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还需另加上原属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性房地产”。

三、“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相关指标解释存疑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工业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电子版解释第68页),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是指用于土地,以及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方面的资金支出,包括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等方面的支出。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成本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其中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其他费用包括的范围在指标解释中均有具体的规定,本文不再重复,但在统计取数的规定上,却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指标解释中规定,土地购置根据会计科目“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土地购置)”期末借方余额填报;房屋和建筑物根据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房屋和建筑物”期末借方余额填报;机器设备根据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机器设备”期末借方余额填报;运输工具根据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期末借方余额填报;其他费用指除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以外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

笔者认为,上述指标解释有以下不合理之处。

首先,上述指标数据均是取自相关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如此规定意味着企业要填报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相关分类自投产以来的累计数,而不是报告期中企业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或相关科目费用支出,这不符合报表设置该指标的统计目的,至少应改成“本期借方累计发生额”才比较合适。因此,笔者认为指标解释在数据取数规定中有明显的不妥之处。

其次,如果要准确统计企业当期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应取自“在建工程”相关科目中的“本期累计发生额”,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在财务上一般是先在“在建工程”中进行核算,项目完工前不会转到相关帐户科目,而且当期如有固定资产结转也不一定是当年的投资,有可能是报告期以前年度的投资。因此,直接从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相关科目取数,可能出现年度中某些月份或上半年“支出”很小甚至没有,而下半年,尤其是年末结转资产时,出现“支出”很大现象。因此,要准确统计企业当期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上述解释应改为固定资产从“在建工程”相关科目中的“本期借方累计发生额”取数,如土地购置不在“在建工程”中核算的,土地支出可以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土地购置)”“本期借方累计发生额”(比如单纯的土地购置)。对于未设置“在建工程”过渡核算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的企业,可以取“无形资产” 和“固定资产”相关科目的“本期借方累计发生额”合计数作为当期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这样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在以往的投资统计上,小型企业可以跟随财务会计处理直接报投资额,但大中型企业投资统计一般都不直接采用财务上的数据,而是根据项目工程进度情况来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发生情况,以求真实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进度。

四、实例

某企业2011年度资料如下(以统计“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的其中项“房屋和建筑物”为例):

(1)“固定资产——房屋和建筑物”期末借方余额91437万元;

(2)“固定资产——房屋和建筑物”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2776万元;

(3)“在建工程——房屋和建筑物”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2578万元;

(4)实际本年房屋和建筑物支出为2578万元。

如根据指标解释规定,本年“房屋和建筑物支出”应填报“固定资产——房屋和建筑物”的期末借方余额91437万元,这显然不符合企业当年实际情况,因为91437万元是该企业投产以来“房屋和建筑物”投资的累计净额。应该填报 “在建工程——房屋和建筑物”借方本年累计发生额,才符合当年房屋和建筑物实际支出情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准确统计企业当期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笔者认为应取自“在建工程”相关科目中的“本期累计发生额”更为合适。另外,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中的财务报表大部分是依据2006年会计准则中的会计报表设计的,但至今期间已有不少新会计准则出台,现行统计制度与财务报表存在某些脱节现象,建议有关部门能根据会计制度的变化及时修订报表制度,确保企业统计人员更准确报送统计资料。

参考文献: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很多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由财务会计人员或者人事工作的人员来兼任。他们兼顾很多工作,同时大多数统计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少专业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固定资产统计时由于缺乏统计知识,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和内容界定把握不准确,影响整体数据的准确率。

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市场价存在较大价差。在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统计制度中,新兴品种和科目相对较少,而在进行固定资产统计时,除了要填报价格目录中已标明的材料外,还必须上报价格目录中没有标明的材料。这样就要求统计人员首先把所有固定资产取得过程中涉及到的材料,先进行归类并填到相应类别里,再用文字进行详细说明,指出具体品种的详细名称、计量单位。这样就会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增加许多人为误差,降低统计数据质量。

3、基层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统计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时间具有不固定性。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供长时间(一年以上)反复使用,并不改变其固有形态,同时单位价值在限额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都属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广泛性,其主要由基层企业事业单位来实现。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不是基层单位的日常业务,都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来完成。

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和统计管理的措施

1、基层单位对已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验收手续,计入固定资产账或暂时按照估计价格入账。

2、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时,基层单位在资本化确认的问题上,一定要注意区分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并认真研究固定资产在税收上的标准,掌握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资本化确认时的有关税收的问题,尽量减少基层单位的税收风险。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数量界限进行研究,并揭示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它是一项系统知识比较强、专业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记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通过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反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生产总规模和固定资产活动的全过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是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社会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国家管理、检查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细则,按照从认识上提高、从组织上加强、从制度上健全、从全面上深入、从现代化上发展的原则,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统计工作制度,作为行动标准。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机构设置要本着确保完成国家各项统计任务、确保统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还应遵循机构要精简,效率要提高的原则。人员配备要坚持按统计法的要求,统计人员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统计法”办事,把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为衡量统计工作好坏的标志。

二、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网

每个单位必须有一个上下连贯、畅通无阻的统计信息网络。统计人员只有按照传递程序和规范的进程工作,才能提高统计资料的实效性、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良好的硬件设施能为信息的交流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能保证投资统计数据上报及时、准确、完整,也能为各级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综合反映。准确、及时地上报,是企业和每一个统计人员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各个单位统计资料是否及时、准确全面是关系着国家全局的大事。所以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信息网是其保证体系。

三、建立、完善具体、全面的管理制度及办法

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制度(包括: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统计数字管理制、统计台帐管理制、原始资料管理制,统计报表管理制等),使固定资产投资基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在原制订制度和执行制度上做了大量工作,对原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进行了完善和修订,重新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办法》,对项目管理部门、设计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要求进行了划分,明确了责任,并规定出严格的考核条款,使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做到分清部门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四、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原始记录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最初情况的记载,是计算各项统计指标的依据。因此要结合项目特点,为满足企业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要求,设置各种原始记录,把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记录完整。如何收集原始资料,建立原始记录,我公司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基层统计不仅要完成向上级统计机关报表的任务,还要向本公司领导及时提供有关的统计信息和经济管理上所需的各种核算数据,因此收集原始资料的范围不应过窄,对于工作所需的资料,具备条件时,统计可以存一份复印件(原件一般是要存档的)。不具备条件时,可以将所需资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摘录,特别是涉及工程造价、设备价格、概算预算、合同金额、用地面积、规划面积、设计建筑总面积等数量方面的数据,要记录准确,关于有些文件的编号、批发文机关、发出日期等也要搞录。这些记录,对于今后的查询是很有用处的。

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统计报表的要求建立各种不同的统计台帐。做好统计工作,基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至关重要,定期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汇总,分门别类的记入相对应的台帐。这是充分利用统计资料的有效方法。统计台账是整理归纳原始资料的一种科学手段,是计算汇总指标数据的有力工具,它是介于原始资料和填制报表之间必要的和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统计部门统一制定规范的台账之前,统计人员就应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统计台账。当统计部门统一制定规范的台账之后,统计人员应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自动地编制一些明细性和辅账页、表格来充实、完善现有统一的台账。而且统计台账还是保存管理统计资料的重要方式。无论什么时候,需要查阅核对、研究分析各种指标数据它都是不可缺少的统计档案。统计台帐在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健全原始记录和及时准确地编制统计报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年底,统计工作人员都将本年的投资项按项目性质、实施单位进行分别统计,建立完善的台帐,使资料的查询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五、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培训和更新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技术现代化的途径是从微机抓起,由小到大逐步建立统计信息自动系统。这样有利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就地、及时处理,所以,广大统计工作者都应努力掌握计算机技术,使其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计算机代码填报统计报表,为实现全国微机联网,年报报送软盘或直接传送打下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不仅要求统计工作人员具有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专业知识和投资分析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统计人员要定期参加省、市统计部门的学习班,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投资和统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开拓视野,提高素质,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六、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建立工程项目监查制度

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整理分析,为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提供依据,同时积极为社会服务,办好“开放式”统计,必须搞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提高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政策性。围绕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反映建设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新课题对基本建设中规律性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在宏观上为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及最终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在微观上为企业生产、经营、确定发展计划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服务职能。定期对工程项目的情况进行通报和分析。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计划、绩效进行检查,从中发现问题,举一反三,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过程有计划、有监督、有检查、有考核,杜绝项目开工后资金失控的问题,真正做到项目管理的闭环,同时能为后续开工的项目提供借鉴。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江苏 苏州 215200)

摘 要:目前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无论是在对象、方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如何加强基层固定资产的投资统计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对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中图分类号:C8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57-01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了解和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投资决策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则是了解和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是进行投资决策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因此,科学、合理、规范的做好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提高统计的质量和水平,避免开工项目迟报、漏报显得尤为重要。

1、基层投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入库资料繁杂,企业不主动申报,难以及时了解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情况

对于新入库企业,江苏省统计局要求在入直报系统前必须要提交相应的资料,例如新开工项目必须要提供项目立项审批文件、施工许可证、施工合同以及现场施工照片,企业新增设备投资必须要提供全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情况说明、已验收入库的设备明细清单、购置合同、付款凭证以及设备照片,在每月8日之前将新入库项目送至市统计局审批。同时由于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主动报给基层统计站,辖区内外资、内资企业较多,每年新增固定资产也较多,使得基层统计站要及时掌握辖区内企业新开工和设备投资情况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2基层投资报表里统计指标的可操作性难的情况

基层投资指标太细,基层工作量大。一张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从头到尾涵盖了企业概况、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房屋建筑面积和项目个数,投资资金来源、

新增生产能力、利用外资等五十多项指标,房地产开发统计基层表还包括销售情况等,指标近百项,这无疑增加了填报单位的负担,降低了企业对基层统计工作的配合支持程度。

同时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来源有限,数据统计缺乏科学合理的计量依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如工业、贸易业等有会计报表等完整的资料来源,它的指标来源于设计预算、会计核算、业务技术核算等,需要投资者和建设者共同完成,而现有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齐全,数字搜集相对较为困难,部分单位连工程材料预算都没有,只好按照工程概算和形象进度估计上报,估计数字准确性无从保障。

1.3企业填报人员问题多,对报表的准确填报带来困难

由于企业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企业财务兼职,大多企业没有设立相应单独的统计岗位,有的企业是领导临时指派的,由于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足,上报报表多是应付了事,原始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障,而且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交接更替频繁,给网上直报的填报造成一定的困难,新接手人员容易出现漏报、错报、误报等错误,对报表的准确填报带来困难。同时很多基层统计人员没有形成上报固定资产投资报表的意识,有的甚至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为份外工作,配合程度低,时间观念差,不能主动按时地上报报表,每个月都要催报,工作十分被动。

2、对改进当前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建议

2.1联系相关部门,搜集新开工新投入企业情况

为了克服入库难的问题,我们每月都会在辖区里巡视检查新开工项目情况,确保在第一时间处理新开工项目,同时从税务局那搜集区内企业固定资产抵扣情况表,或者相关部门那搜集区内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情况表,例如从招商局或相关部门中搜集固定资产投入情况,及时掌握投资项目单位,摸清项目基本情况,然后与相应企业确认、核实,确保区内企业及时进库,填报固定资产完成情况表。同时填报完毕后市里相关领导进行统计检查,对工程进度和工作量进行督查,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

2.2敦促各方解决各方面障碍,促使重大项目早日开工

重点项目无法开工,已成为投资增长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速推进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平台载体建设,加大辖区内开发建设力度,提升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功能,敦促各方尽快解决限制重点项目落地的不利因素,争取重大项目早日开工,完成年初预定投资额目标。

2.3出台企业扶持政策,扭转经济形势的逆势

经济形势低迷,企业订单量下降,销售额和进出口额下降,导致企业技改投入减少。因此,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重点支持重大公共载体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税源经济,扶持带动强、贡献大、消耗小、产出高、业态新的项目;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分割租赁标准厂房,利用创业创新平台求发展;鼓励企业实施“围墙内增长”,不断提高投资强度,以后经济形势能否转变,由逆势转为顺势,将对企业技改投入有很大的支持。

2.4加大对企业填报人员的辅导,尽快熟悉相关报表的填报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为了综合反映建筑企业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国家统计局1983年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增加了建筑业总产值指标,并规定了统计范围、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这在当时建筑企业跨区域活动较少的情况下,对于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的建设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加,跨区域建设活动日益频繁,现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办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改革的必要:

一、现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办法存在的问题

1、现行统计方法中,GDP与建筑业的计算原则不一致。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实力的体现,是各级地方政府考核工作政绩的主要指标。GDP核算是各专业经济总量求和的核算最终结果,它的核算方法是以“地域”为原则,即所在地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反映。而建筑业产值统计是以建筑业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为填报原则。也就是说,外地建筑业施工企业建筑总产值中的增加值进入不了本区域内GDP核算体系。

2、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的计算原则不一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以在本地实际投资为统计对象,包括外地企业在本地投资(招商引资项目)。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不包括外地施工企业在本地形成的产值。

3、现行建筑业统计中缺少无资质建筑企业的产值。现行统计制度定期报表中只统计在本地注册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产值,没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即使有工作量也不进行填报,使这部分产值没有纳入统计。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

现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原则是以建筑业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为填报原则。在外地施工的建筑业企业要回到工商注册所在地进行产值填报。所以一个地方城市建设形象工程形成的实际视觉产值就和统计报表反映的产值有差距,甚至差距很大。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不是当地统计局漏统,而是统计方法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

三、对建筑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1、不能以现行建筑业总产值评估GDP。按现行统计制度,GDP是按在地原则计算的,而建筑业产值是按企业登记注册地统计的,因而,造成一部分外地施工企业建筑业增加值无法计入GDP总量中,造成现行GDP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水平。这样评估尤其对外地施工企业进驻较多的县市不公平。

2、不能以现行建筑业总产值评估固定资产投资。按现行的统计制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包括外地企业在本地的投资,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不包括外地施工企业在本地形成的产值。用现行建筑业总产值评估固定资产投资,对外来建筑企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县市显然有失公允。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一、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背景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对其成本进行分配和摊销的过程。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的取得,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决定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将在这个有效时间范围内不断磨损和失去功能;无形资产也有使用期限和有效期,它给企业产生效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有效期,它也将退出市场舞台。固定资产折旧本身就是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而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和使用年限提取投资成本的做法;无形资产摊销是为弥补它在有效使用年限内对其形成和取得过程产生的费用成本的一种补偿;这个过程,反映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价值转移,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度要求的配比原则。

对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固定资产,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可以计提折旧费;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费用的,它的价值形态始终是按照最初投入的原始价值反应在账面上,并没有按照使用年限和自然耗损把它的价值消减反应出来。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地提出,对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虚提折旧,通过累计折旧科目反应它在使用过程中的耗损;对无形资产的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科学地反应了它的特殊性和时效性。这种创新的做法,更加科学地反应了财务管理精细化的诉求,从价值层面是更加贴切地反应了资产的可使用状态,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规范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折旧和摊销的现实意义

事业单位的资产投入,从发挥社会职能和功能方面来讲,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它的投入是无偿和不计成本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益性事业国家财政投入的主渠道,已经向社会多元化投资方向发展,个人和社会力量投资的方式已经步入大部分事业单位。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地提出折旧和摊销的会计核实方式,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发展需要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核算和信息质量方面的意义

经营性固定资产,它的投资成本是以费用或成本的形式,在经营期间和它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商品实现销售的方式从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回到了投资的起点。企业的固定资产,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实现了投资的返还性和有偿性,把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转换方法和标准都反映在会计核算上,体现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仅就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是不允许计提折旧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地提出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做法,为会计核算适应经济发展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开创了新领域,对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创新会计核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做法,与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方式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它的社会公益性和功能性等特点,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无偿性和非返还性。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虚提折旧的方式,区别于传统折旧的方式。虚提折旧,是在会计核算上以折旧的方式,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磨损和原始价值的递减过程,真实反映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以累计折旧科目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并没有增加事业单位的支出项目和费用,仍然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偿性和非返还性特点体现了出来。对事业单位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虚摊的方式在有效期限内进行摊销,通过累计摊销科目来反映,不计入当期的事业支出。

2.事业发展与投资多元化诉求的意义

事业单位的投资,通常都是由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进行的财政性投入,它的投入具有公益性、服务性、无偿性和非返还性等特点。这种投入,本身体现了国家政府投入的公益性和广惠性需要,为追求社会效益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并不对投入要求偿还和回收,这是与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根本区别。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力量和个人在经济上具有了投资事业单位的可能性,国家政府承办事业的单一投资格局,已经向多元化投资格局转变。事业性业务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单一投资渠道的制约下,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多少存在滞后的情况。如何解决事业性投入不足的问题,从会计核算上也提出了新的诉求。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成果。在积极推进各项事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和个人力量已经具备了参与举办事业业务的能力。这种多元化参与投资事业业务格局的形成,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从根本上解决了事业性投资不足的问题;允许事业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事业投入不足引发的瓶颈问题,举借债务发展也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新途径。在这种需要之下,会计核算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磨损和寿命时效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按照它的有效年限进行费用摊销,从账面上真实地反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时点状况,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了会计核算的信息需要。

3.推动事业单位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逐步实现财政对各项事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新要求。社会进步越快,对各项事业的管理要求就越高,这种趋势推动会计核算在专业领域要能够满足现代事业管理的需要。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就是要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能够科学、精细地反映出会计核算对象所透露出的信息结果。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我国对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达55.15万亿,2016年1月-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已达18.80万亿,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如何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尤其是项目的资金管理,保证投资对市场产生良性刺激作用,意义重大。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述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项目,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单位投资、个人投资,按建设性质分为新建、改建、更新、扩建项目,按审批的程序不同分为备案类、审核类、核准类,按资金来源分为自筹资金、企业折旧基金、贷款、发债弧⒐家拨款等。项目具有建设目标体现国家的政策与战略发展意图、立项计划性强、资金投入巨大且建设周期长、建设方案存在不确定性等特点。一般需要经过前期调研、申请立项、批复投资、项目实施、竣工检验、交付运营及后评价等阶段。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现状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提出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及审批质量,加强行业项目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中央投资项目招标资格管理办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财政部也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结余财政资金处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等配套制度,对各类型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流程,以及从初始设计、实施调整、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归位,为投资建设方式、招投标技术监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资金的规范使用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促进了投资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工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科文卫投资快速增长,高能耗制造业投资不断下降。然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拖期超概;资金挪作他用;自筹资金难以到位;资金的预算计划与项目实施进度不匹配,国拨资金预算执行率低;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计划,在付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办理支付;结余资金不及时上缴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三、影响项目资金管理质量的因素

1.项目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执行过程不重视

(1)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项目立项论证环节考虑不充分,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导致财务人员的预算核算科目内容与项目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实际支出在内容和金额上出现不一致,造成一些项目发生重大变更,不得不调整概算,甚至在竣工决算审计时进行大量账务调整,国拨资金缴回国库。

(2)对预算执行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重立项,轻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上,在一个项目得到批复后,便又开始其他项目的申报,而对已立项项目的实施组织管理不够,造成项目进度滞后,资金积压;部分企业未充分考虑自身能力,选择将建设内容全部或部分自营,导致项目实施率低、工程质量差;部分企业预算执行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流程和奖励制度,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控制,每月的投资进度和会计处理不及时、不匹配、不准确;有些企业的预算执行统计不规范,不精细,不能及时向管理层提示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平时疏于管理,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率而突击花钱,这些都降低了投资效果。

(3)预算调整不及时。项目从申请立项到批准实施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都会影响项目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如果不能在项目执行之前或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预算及时进行细化、调整和报批,会直接影响预算顺利执行。

(4)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目前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要求国拨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配套使用,而且自筹资金比例越来越高,如果项目建设单位出现了财务状况恶化或筹资计划难以落实,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也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

2.项目建设施工中的造价管理不到位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设施工中的具体项目支用,是资金的主要资金流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和国家政策要求,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极强的工作能力,还必须保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严谨对待每一项管理工作。由于资金支用通常比较分散、跨度也比较长,为了保证资金支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监管人员需对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要保证考察结果的有效性,负责此项工作的监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实践经验、了解市场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负责具体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意识,是影响国拨资金管理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在现实中,项目造价管理中却经常出现管控不力的情况,造成资金损失,工作成效很不理想。

3.项目竣工验收缺乏有效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是整个项目工程建设的收关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建设单位的验收人员会根据建设施工的预算和实际支出情况以及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对整体建设施工活动作出评价,并与施工方办理经中介机构审核过的竣工结算。目前我国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竣工验收的规范、流程还在逐步完善,如果验收人员的过程监督、检查力度不足,中介机构的专业审计能力不强都会影响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质量,有可能出现挤占、挪用及超概支付资金的问题。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登记、领用、使用、维修、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劳动手段,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它的数量、质量、技术结构标志着企业的生产能力,也标志着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预算制度流于形式,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处置随意性比较大。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未列入预算的特殊事项,没有履行特别的审批程序。

2.授权审批制度不明确。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对所有资产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授权。一些单位没有制定这一程序,不能有效杜绝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

3.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与财务核算脱节,造成账实不符。

4.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健全,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实行粗放管理,一般只在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建立相应的台账。

5.不重视对设备的保养或用修理来替代保养,无形中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6.盘点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对存货有完善的定期盘点制度,但对于固定资产一般不进行定期盘点,只在专门进行的清产核资中才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7.内部监督制度不明确。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一)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垫付货币或物资,以获得固定资产的过程。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改造原有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购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等风险,一旦决策失误,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甚至会使企业走向破产。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在缺乏调查研究的情况下进行,必须按特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投资项目的提出;投资项目的评价。

投资项目的评价主要涉及如下四项工作。

第一,把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分类,为分析评价做好准备。

第二,计算有关项目的预计收入和成本,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所涉及的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数量的总称,将现金流入量减现金流出量的余额称为净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①原始投资。即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为现金流出量。一般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即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的购入或建造、运输、安装成本等;流动资产投资,即由于新增固定资产而增加的营运资金:其他投资费用,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其他费用,如筹建费用、职工培训费;原有固定资产的变现收入,表现为现金流入,常见于固定资产更新投资。

②固定资产使用中的现金流量。固定资产在投产后,由于正常业务所引起的现金流量。营业收入是主要的现金流入量;发生的成本费用是主要的现金流出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折旧在会计核算中确认为费用,但是,这部分资金并没有流出企业,所以不能作为现金流出量。

③固定资产清理的现金流量。固定资产使用期满,进行清理阶段发生的现金流量,包括收回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回原垫付的流动资金等,都是企业的现金流入。

第三,运用各种投资评价指标,把各项投资按可行性的顺序进行排列。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率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企业投资评价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率法。

①投资回收期是指收回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期限。缩短投资回收期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因此,投资回收期是评选投资方案的重要标准。投资回收期一般不能超过固定资产使用期限的一半,多个方案中则以投资回收期最短者为优。

②投资回收率是年均现金净流量与投资总额的比率。投资回收率的高低以相对数的形式反映投资回收速度快慢,投资回收率越高,则方案越好。通过比较各方案的投资回收率,选择投资回收率最高的方案。

第四,写出评价报告,请上级批准。

(1)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评价后,企业领导者要作最后决策。最后决策一般可分成以下三种:接受这个项目,可以进行投资;拒绝这个项目,不能进行投资;发还给项目的提出部门,重新调查后,再做处理。

(2)投资项目的执行

决定对某项目进行投资后,要积极筹措资金,实施投资。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以便使投资按预算规定保质如期完成。投资项目的再评价

(二)固定资产购置

固定资产购置应严格按照小企业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

各部门填写请购单,并由设备部门作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询价和价格比较,填写好拟采购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性能、质量,估计费用等资料,送相关部门会签并报总经理批准。

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企业应成立专门管理小组。成员应来自企业的工程、审计、财务等部门及使用单位等,共同参与项目论证、公开招标等环节的工作。既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又通过招标等良性竞争手段,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三)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人员负责相关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行政部门或后勤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进行全面监督,组织参与公司固定资产的清查,针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改进固定资产的使用和保管措施。对精密贵重以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仪器设备, 归口管理部门应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进行操作。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后,对设备及时进行测试和清点,并贴上标识铭牌。验收不合格,不得办理结算手续,不得交付使用,并按合同条款及时向有关责任人提出退货或索赔。定期对设备进行盘点,核对账、卡、物,保证账账、账卡、账物相符。

有条件的企业,应尽量选用合适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用电脑管理固定资产数据。及时对系统中数据进行清理,查错防漏。

(四)固定资产清查

小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固定资产清查的程序:对本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实物清点,并登记造册;将实物按品种、数量、型号等与固定资产账进行核对;按照管理权限上报有关情况,并根据批复进行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清查方法:

清查前的准备:组成固定资产清查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进行事前的摸查:利用账务清理结果,编制盘点用的固定资产明细表。

实地盘点并核实有关情况:根据盘点情况编制“固定资产盘点表”,与基准日“固定资产清查细表”进行核对,并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情况进行说明。

根据固定资产清查中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报告清查结果根据盘点核实结果,填报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

录入固定资产电子卡片: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清查明细表;编辑损失材料并呈批。

(五)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如下:

(1)岗位分工:企业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的全过程业务。

(2)授权批准: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3)取得与验收控制:外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其验收应符合相关规定。

(4)日常保管控制: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权责明晰、责任到人。

(5)处置与转移控制:企业处置、出售或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须经有关部门授权或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