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 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城市中罕见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其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贵阳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现下的经济法理论、环境法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已实施的法律法为支撑,从相关立法、执法、司法等几方面对贵阳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在法律构建方面提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生态环境 湿地公园 补偿制度
近年来,生态补偿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词的诞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现阶段的生态补偿制度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虽然我国的生态补偿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林木业、自然保护区、遏制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为此,建立和完善贵阳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制度仍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规章制度,加强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以此来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对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实际意义。
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之概况
贵阳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项目,对于爽爽的贵阳而言,湿地公园的建设很是重要。目前,在贵阳市主要建设了两大湿地公园:花溪湿地公园和小车河湿地公园。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中心城区的北部,距离贵阳市中心仅十二公里,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在环境上它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以喀什特地貌为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适宜的气候和多种多样的湿地类型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花溪河水资源充足,年平均径流量9.84亿立方米。另外,花溪河的水质优良,清澈见底,达到Ⅱ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是贵阳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点。其次,小车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处贵阳市中心城区,根据规划,该湿地公园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多样性的优势,突出海拔落差和梯次植被特色,彰显良好的河谷生态,在公园内建设有公用配套设施,并配有完善的垃圾处理、排污治理、慢性系统等功能,是展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小车河湿地公园的建设直接惠及城市西部、南部的60多万居民 。
贵阳市中这两大的罕见湿地公园,为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不甚枚举。为此,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笔者认为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生态补偿制度,促使人类更好地保护湿地公园,保护生态环境,以此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 建设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特别是对自然环境下天然湿地的生态补偿更是毋庸置疑。曾经学者们甚是担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今已上升为了重要的法律问题,在201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时候,首次将公益诉讼列入法律规范之中,这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在某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上已有实践。众所周知,生态补偿制度适用于环境破坏甚是严重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对于湿地公园的运用却是几乎没有先例可寻。为此,免不了在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采取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会有缺失,或者是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根本就不健全,导致在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的时候出现漏洞,以至于给那些损害湿地环境的人以可乘之机。在此情况下,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就会陷入很危险的境地,从而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如此看来,建设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湿地公园生态补偿不到位,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生态补偿制度是偏主观判断的制度范畴,其在被有关部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生态补偿中,生态补偿标准需要人的主观判断,如果判断不到位,或者有关人员的判断标准误差较大,就会对被补偿人产生不公平。这样不公平很可能会导致对于生态建设付出的人、对环境保护付出的人而言,他们以牺牲自己的固有利益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产生利益不均衡。而由此产生的利益不均衡、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就会导致生态保护与建设者之间存在的心理落差,进而滋生不满情绪,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三)湿地公园生态破坏严重,引发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下,公民早已远离了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现如今每天都是和现代化的设备打交道,这固然就免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建设不安全,很有可能就此引发生态危机,从而触发生态威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就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结果。贵阳市具有“凉都”之称,“爽爽的贵阳”也是家喻户晓,这些称号来源于贵阳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气候条件。笔者认为,如若我们不对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那生态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建立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生态危机有着重大意义。
三、 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这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为支撑。经济法这一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湿地公园而言更是对至关重要。现笔者就从外部性、公共物品供给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所需的理论基础。
(一)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经济法这门学科里一个独有的概念,其含义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环境造成非自愿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导致他人的成本降低收益增加或者是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的效用,由此外部性就可以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法学科里的一个分支,也具有经济法学科应有的基本特征,外部性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外部性理论是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中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有力理论支撑。“鼓励和保护正外部性,预防和制止负外部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规制外部性方面,行政法主要从明确政府的职权和职责、强化正当行政程序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着眼,发挥重要作用。” 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定会造成外部性的影响,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对此,对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予以付出的人而言,可以对其进行奖励;相反,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而言,则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经济法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个人或企业,通过授权政府采取补贴、减免税收等鼓励措施,使私人的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的部分得到补偿,以克服或减少‘搭便车’的现象。”
(二)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公共物品,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公用的物品,当人们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时候,因为人的本性,会导致人类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公共物品,由此损害他人的利益。生态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当人类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因为目光短浅或者利益使然,就会促使有的人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因为一己之私而损害生态。诸如很多人在享受环境的时候故意破坏环境,他们认为这种破坏暂时不会对自己造成不利,至于会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他们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希望享用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相反对环境建设投资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就会出现资源浪费殆尽、生态逐渐恶化的后果。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生态补偿制度,给予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免受损害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一定的补偿,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予以惩罚,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致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实现社会与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多元目标相互协调的新型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代人有权使用资源和享受生态环境并从中受益,当然地也有责任为后代人保护有限资源和避免环境受到破坏,当代人同后代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一代人都应当对后代人负责。“可见,为了防止当代人为有利自己、以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滥用自然资源,在法律上承认代与代之间的权利和当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义务是至关重要的。”
四、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
(一)确立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
法律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第二大法律体系,其重要地位是举足轻重。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所以只有明确湿地公园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才能顺利地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对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规定,是其重要依据。在应对生态危机的法律对策中,希望国家能将生态补偿列入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款中。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明确对生态补偿的规定
《环境保护法》虽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但其对生态补偿的规定提及甚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法》作为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律,存在着大量的缺陷,环境保护法更多地侧重于保护环境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和粗略的监督制度,而关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却是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做一定的理念更新,毕竟法律是滞后的、僵硬的,法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不至掉队。将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上升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促使国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法制化,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促使生态补偿有很好的法律积淀,更重要的是对湿地公园的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
论文关键词:环境义务;宪法化;模式选择;路径设计
一、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宪法为了回应和解决生态危机,从整体表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环境基本国策;二是环境基本权利;三是环境基本义务。环境基本国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问题,多年来一直饱受学界的诟病;环境基本权利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关于环境权的概念、主体、内容等基础性的问题尚未达成基本的共识,这成为了环境权宪法化乃至司法化的最主要的障碍。因此,笔者认为,相比之下,采用“环境基本义务”的模式,也许是当前宪法回应生态危机、维护环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也与我国环境立法的传统模式相吻合。
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而言,无论是为了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国际公约,还是为了履行对人类的环境职责或对国际条约的义务而建立的国内立法,都是通过确认义务和督促履行义务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的。我们认为这种“义务本位”的倾向并没有错,而我们需要改进的是:怎样弥补应当设置而没有设置的义务空白;怎样把义务分配得更加合理;怎样确保法定环境义务能实际履行。总之,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惟一出路,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环境义务的堤防牢固地建立起来。具体到宪法层面上,就是通过宪法明确规定所有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宪法义务。
我国宪法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该条款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的义务。二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三是国家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义务。四是国家有采取措施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的义务。
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宪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在主体上主要局限于“国家”,强调国家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而对“国家“以外的其他主体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如上所述,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而这里的“所有主体”一般而言,包括国家、自然人和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医院等等。为了表述上的方便,采用《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的做法,将这些组织统称为“单位”,也就是说环境义务的主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国家、自然人和单位。所以说,现行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明显忽视了“自然人”和“单位”这两个重要的环境义务的主体。从更为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出发,笔者认为在以后的修宪中宪法应该以明示的方式全面确认所有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二、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比较
世界环境义务立法基于各国的不同文化理念和法律传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设计方式。综观各国宪法中环境义务的条款,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种设计方式:
一是义务型。一些国家的宪法中在规定环境义务的时候,采取了单一义务型的设计模式,即仅仅是规定了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而没有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和政府保护环境的义务。如俄罗斯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自然财富的义务。”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塞尔维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这些国家的宪法大多是新近颁布的,代表了世界宪法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是权义结合型。不少国家在规定保护环境的义务时采取了这种方式,就是在宪法中既规定了公民享有良好适宜的环境权,同时也规定他们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格鲁吉亚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权生活在有益于健康的环境,有权利用自然和文化环境。每个人都应保护自然和文化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黑山、莫桑比克、西班牙、保加利亚、葡萄牙等。
三是义责结合型。以这种方式确定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时,同时也强调了国家负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如立陶宛宪法规定:“国家和每个人都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免遭有害的影响”。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巴拿马、古巴、叙利亚、越南等。
四是权义责结合型。这种模式既规定了公民享有健康适宜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明确了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且国家有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如韩国宪法规定:“全体国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适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努力保护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土耳其、秘鲁、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伐克等。
以上四种模式是世界各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入宪条款的具体设计类型。考虑到环境权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引起的理论上的非议和实践中的争议,笔者认为将其宪法化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环境义务的入宪模式上,也就不采用出现环境权的组合类型,也就是说,“权义结合型”与“权义责结合型”并不是环境义务入宪在选择上的理想模型。比较“义务型”和“义责结合型”两种模式可以看出,“义责结合型”的模式在义务主体的规范上更具体也更全面。事实上如果不考虑主体的因素,“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的差异并不大,它只是“义务型”的一种特殊的模式。“义责结合型”中的“责”指的是“国家的环境职责”,狭义一点的理解是“政府的环境职责”,而政府的环境职责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义务,也称政府第一性环境义务。所以说,“义责结合型”其本质仍是“义务型”,这也与本文的主题“环境义务”的宪法化相吻合。
之所以将“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作为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主要是与“环境义务”入宪的立法建议有关。根据笔者的统计,世界各国关于保护环境的义务条款的规定,从宪法文本的结构上看,主要规定在“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两大部分。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宪法文本的结构布局的不同以及立宪者的措词爱好的差异,在称呼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有的国家宪法在大标题上用“根本经济基础”,如阿富汗;有的国家用“经济和财务”,如伊朗伊斯兰宪法;有的国家用“国民经济和劳动”,如立陶宛等。而同样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有的国家用“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格鲁吉亚等;有的国家宪法在这一章的章名直接用“人和公民”,如哈萨克斯坦;有的国家用“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如俄罗斯。当然,更多的国家是将“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分章或分节规定,从而将保护环境的义务规定在“基本义务”的项下,如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这里,为了表述上的习惯和方便,采用我国宪法的章节名称将世界各国宪法中不同章节名称里的有关“环境保护义务”内容的规定主要归结到“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项下。
根据笔者的统计和比较,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基本上都出现在章节名称为“经济制度”的内容中。如越南宪法在第二章“经济制度”中规定了“国家机关、武装部队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一切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立陶宛宪法在第三章“国民经济与劳动”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此外,叙利亚、巴拿马、古巴、危地马拉等国也都将环境义务的条款规定在与“经济制度”有关的章节中;而“义务型”模式中关于“义务条款”的规定都出现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中。如吉尔吉斯坦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第三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了“爱护周围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乌兹别克斯坦宪法在第二部分“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和义务”中的第十二章“公民的义务”里规定了“公民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此外,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印度、爱沙尼亚等国都在类似的章节对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我国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条款在各国宪法中的分布规律的归纳与比较,笔者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类似于“经济制度”这样的章节之下,是因为它们的义务主体包括“国家”,而当宪法规定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时,将这样的条款规定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项下显然是不适宜的。结合上文对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笔者认为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主要是明确了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而该条规定在第一章“总纲”之中。我国宪法第一章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规定,由于各制度没有独立成节,所以,从宏观上看,与大多数国家将类似条文规定在“经济制度”的项下并不矛盾。这样,粗略看来,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似乎与“义责结合型”的入宪模式一致,其实不然。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的规定明显遗漏了“国家”以外的其他义务主体。因此,可以说,我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既不属于“义责结合型”,也不属于“义务型”,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属于已经被我们排除了的“权义结合型”和“权义责结合型”。
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我国宪法的环境义务条款就面临着两种模式的选择即“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因为是“环境义务”入宪,所以一般的观点可能会认为采用“义务型”的模式,将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放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中更为适宜。但考虑到我国宪法文本的实际,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在采用“义务型”模式的国家宪法中对环境权主体的表述一般采用“每个人”、“所有人”或“任何人”,很少有用“每个公民”的字样。如塔吉克斯坦宪法规定:“保护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义务。”秘鲁宪法规定:“所有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贝宁宪法规定“任何人都有义务维护环境”。这也与它们的章节名称有关,一般是规定在“人和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基本义务”、“人民的义务”、“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项下,而我国宪法中关于这一主体的描述如果也采用“每个人”、“所有人”、“任何人”这样的字样,显然与章名“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不相称。
其次,即使不考虑章名的问题,在第二章最后一条后面增加一条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从措辞上看也不一致。因为现行宪法第五十二条到五十六条虽然分别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但是每个条文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启文,陡然增加这么一条以“每个人”开头的法条,从法条的整体结构上看,显得不和谐。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林业改革;推动;引领
进入21世纪,人类已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的索取、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人类将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进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为了推动林业改革,促进林业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积极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对其林业改革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论题。
一、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在林业改革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林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当人们对生态、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深刻的时候,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已经成为了现代林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部分,发展成为现代林业三大奋斗目标、三大支柱之一。从某一种程度来看,林业没有生态文化体系的支撑,将是一个缺少文化内涵的现代林业。
近年来,我国接连推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这些政策、策略的推行和执行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在现代社会,如何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应从以往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等物质和文化生态并重发展、共同建设的现代林业,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林业改革数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当前,林业建设已经从单一的物质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并重的新局面,进入了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个全新的时代,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建设一个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从这一层面来看,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了林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引领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林业生态文化是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因此,林业生态文化以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为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林业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推动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因而,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应以先进的生态建设为先导,要以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大力开展林业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品牌,并与各种文化相结合,做好林业产业与历史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之间是的衔接,全面建设林业生态生态建设。如果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物质基础,林业生态文化就是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精神食粮”,足见生态文化建设在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内容分析
日前,林业主管负责人在全国林业厅会议上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推动我国林业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满足新社会主义新时展的需求。”所谓的六大体系包括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其中生态文化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人们尚未清楚认识自然、看清自然环境对人、社会、经济重要性的同时,生产活动中大多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认识到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能过度地从自然中索取以过度消费掉自然资源,应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索取和消费的文化取向。由此可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为此可将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分为陈生态文化导向机制、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措施分析
(一)生态文化导向机制
1、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就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政策引导措施实现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目标。例如,利用经济杠杆、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工具支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这就要求政府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倡导环境保护、节约减排。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消费方式,为人们生活提供向导。
2、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通过社会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专栏,及电影、戏剧、文学等形式弘扬生态文化,宣扬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正面引导社会大众,让大众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真正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效果。
3、市场导向
所谓的市场导向,是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经济工具调整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倡导绿色消费,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与此同时,大力执行市场准入机制与认证机制,各地组织部门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并积极推进绿色工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二)生态文化驱动机制
1、政策驱动
政策驱动,就是在政府推行的产业政策下,利用产业政策所产生的驱动力建立健全与完善的清洁生产机制,积极倡导新型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此渠道拉动生态文化体系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驱动积极鼓励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洁净能源产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机制,进而推动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就是运用国家税费杠杆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严格按照“谁污染、谁受罚,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增加生产者消耗资源、能源的成本,让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的生产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补偿,使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激励驱动
激励驱动,就是要求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利于保护环境。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费减免等措施全力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产业发展,并加强废旧物回收利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索取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三)生态文化约束机制
1、法律约束
法律约束,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利于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使全社会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置于环境保护之下,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达到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效果,推动林业改革。
2、道德约束
所谓的道德约束就是将伦理道德、社会道德、思想素质等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增强社会民众的责任意识,并肩负起这份责任做些对环境保护、生态维持有益的行为。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了家园,全国政府、团体、社会、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接到社区、学校等,每一位公民都应承担起这一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生态补偿因素,秉持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理,利用补偿制度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补偿机制初行,可在各地方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并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切实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补偿制度,可采用对口援助、经济补偿等形式自上而下、自东向西逐步实行,补偿对生态环境贡献者,进而形成良好的机制。
四、结论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措施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探索,才能达到既定目标。林业改革与建设是以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前提,林业要想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积极发展好生态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工作中,林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生态文化在建设上的规模水平,健全与完善林业法规体系,为推动林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呼木其勒图. 生态文明与现代林业浅析[J]. 内蒙古林业. 2011(08).
[2] 贾治邦. 深化认识 统一思想 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J]. 生态文化. 2007(05).
[3] 范明祥,魏红侠. 生态文化在推进河北林业建设中的实践[J]. 中国林业. 2007(19).
[4] 郝燕湘. 森林公园: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J]. 中国林业产业. 2007(10).
[5] 许尔君,袁凤香. 以科学发展观理念促进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J]. 中国林业. 2009(14).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66-01
小学生处于各种意识以及观念形成的特殊生理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及灌输,这将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念,从而规范其行为准则,避免将来一些不良行为及现象的发生。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特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当中规范行为意识,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得以更好的渗透。
一、充分利用文本素材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渗透
课本中的生态道德教学素材比较丰富,教师应充分的挖掘,合理的整理、并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还可以针对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还可以以文本为依托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结合文本提出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与措施。这样不仅对学生生态道德渗透与教育,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会。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在陶醉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时,也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由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繁,很多游客在去观赏桂林山水时看到的是漓江的河床,远远望去象鼻山被困在“一汪池水中”失去了昔日的秀美。如果当时同学们在场能否为游客描述一下原本桂林的风光!为了减少因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旱灾或洪涝灾害,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一下热络起来,同学们纷纷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如此进行课堂设计即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认识又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识字教学中渗入生态道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文子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意义重大。例如,文章中常出现的“蔚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清新的空气”这些常见的与自然相关的字词,在学习这些字词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蔚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是需要我们共同去保护的。为什么近年来在城市里很少能见到蔚蓝的天空?新闻报道中多地频频出现雾霾,以至于一些地区的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号召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环保标语,这样即学习了汉字,同时又掌握了环保理念。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生态文学书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在课堂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例如一些环保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等的课外书籍。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爱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其中一项是劝阻不正当行为的口语交际。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依据图画资料上的提示,及蕴含的意思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劝阻的浓厚兴趣,并在劝阻用语练习时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构建“一位小朋友乱丢垃圾”“一位叔叔闯红灯”“几个小伙伴在绿油油的草坪上跑来跑去”“一位叔叔随地吐痰”等情境。学生在练习劝阻语的同时学会爱护环境、珍视生命、保护大自然,以及关爱身边的人。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因此小学生应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及决心。
四、课外活动中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不单纯的局限在课堂教学,还可以将其融入到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带领学生去看关于环保的电影,与学生共同观看环保类的视频,使其了解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所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才能使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在春天里带领学生去看一看草坪,绿油油的小草生机勃发,学生们一定很兴奋很喜欢,此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坪很美,大家都非常喜欢,然而我们更喜欢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小小的身躯却不畏风雨的气节。因此我们要保护草坪珍爱小草,不随意践踏草坪,不随意在草坪上丢弃废弃物。然后组织同学进行一次草坪杂物清理活动。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结语: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及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迫在眉睫。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其从小便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未来社会改善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作霞,孙连富,浅析小学阶段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J].环境论坛,2013(11)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一、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观点
(一)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种物质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而以一种单独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身,而且,共同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规律。与此同时,整个自然界又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人类为了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不断的无偿向自然界索取,但是,自然界本身与人类是平等的关系,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后果,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失去平衡。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理论。的生态自然观坚持人的双重地位,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也有社会属性。所以,生态观赋予人类双重地位。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必然具有自然属性。的创始人指导人们在自然界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表现在对物质和精神、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上。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直接研究对象,自然科学也就是自然界的社会现实,自然界又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从精神生活上分析,自然界同它本身都是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人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社会属性。理论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上的统一,是真正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结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抛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单独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明显的就是形而上学。
(三)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之初的原始积累是血腥残忍的,资本家为获取足够的生产成本和奢侈的消费品,在世界各地疯狂的开采矿产资源、煤炭动力能源,严重破坏了森林、土地资源等,这种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行为虽然给资本主义带来了的巨大的财富,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发展,但也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在剩余价值利益的驱动下,资本家们更是不顾自然界的警告,坚持错误的生产观点,不断地加紧资本的再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最原始的掠夺式的发展方式,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更不利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二、用理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一)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传统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低,同时第一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面对21世纪的巨大发展时机,产业内部争先发展加大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各产业间关联程度低,使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降低。如今,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要做的就是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协调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提高产业间关联程度等。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协调个部门的资源配置比例,提高资源在产业间的循环使用率,加强各个产业间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方式的收益低、投入大、对资源的利用率低、高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但是资源的供给力,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若继续坚持传统的增长方式,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就会被激化。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成本低,消耗小,环境效益好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改变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二是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生态教育,使企业这个微观经济基础形成良好的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意识;三是必须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学校生态文明的相关教育,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人才铺垫。
(三)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我国已颁布了一些有关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都不一样,缺少健全的生态保护法律。所以,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法规,把生态环境保的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中,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保护政策,健全法律监管机制,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纳入国民经济核算部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破坏生态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投入资金建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提高对生态系统破坏的监测能力,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估,预防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大力开展生态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努力打造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提高全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我意识,大力开展国际生态环境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和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权益。
实践证明,理论中所阐述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观念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马克思注意理论赋予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措施;概况;法律体系;执法力度;资金投入;环保意识
一、环境保护的概况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使环境保护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
4、环保意识低
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来看,一方保护、多方破坏的现象依旧严重,尤其是基层农村,生态质量持续下降,面污染源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和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强调自身利益,滥用农药化肥,在生活中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多数乡镇企业乱砍滥伐,占用耕地,加上设备落后,排放工业废水废气严重等,虽然城市人口环保意识有所改善,但付诸行动效果还不尽人意,总之提高我国我国人口环保意识十分迫切而实际。
三、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的措施
1、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环保资金来源的政策性措施
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一些省、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纲要》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
3、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环保法律的实现虽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国家强制,但是如果没有强制作为后盾,也很难付诸实施。因此,我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分析,面对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大气污染防治再出严厉措施,对重点污染区域、拆迁建设工地、重点污染企业将实行24小时工作制。对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实行环境监察人员驻场监督,2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超标,立即查处,一律按日计罚。同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形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彻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4、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促进环保事业顺利进行,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关键词 生态补偿;现状;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216-01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广义的生态补偿不仅包括由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提供因保护生态环境所造成损失的补偿,还包括由生态环境破坏者向生态环境破坏受害者的赔偿。
生态补偿可以分3个层次: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手段,特别是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一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财政和税费制度,促进地方开展生态保护;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依据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区域性特征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保护效率,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机制存在的政策障碍和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战略与政策框架应该包括7个部分:战略定位、目标、原则和步骤,优先领域,法律和政策依据,补偿依据和标准,政策手段,责任赔偿机制和管理体制等。
1 我国实施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生态补偿实践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我国森林与自然保护区的补偿工作起步较早,国家投入较多,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除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之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6大工程也是对长期破坏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补偿。1992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九二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199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改革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实行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1993年征收范围扩大到矿产开发、土地开发、旅游开发、自然资源、药用植物和电力开发等六大类。征收方式主要有按项目投资总额、产品销售总额、产品单位产量、按生态破坏的占地面积征收,综合性收费和押金制度等六种。之后,国家实施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尝试;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实施退牧还草,加强对草原资源的生态补偿。2004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正式建立,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实质性确立。
在流域方面,地方实践主要集中在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和行政辖区内的中小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其主要政策手段是上级政府对被补偿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或整合相关资金渠道集中用于被补偿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对矿产资源开发征收矿产资源税,从1994年起开征矿产资源补偿费。199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具体规定,不能履行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责任的采矿人,应向有关部门交纳履行上述责任所需的费用。
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生态状况的改善。
2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研究薄弱。生态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难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而且补偿对象有时很难准确界定。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对象,成为制约生态补偿机制在全面实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地方投入较少;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造成资金的低效利用和浪费。
3)现行的财税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例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政策,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开采量,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滥采滥用,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4)征收和使用方式不合理。目前,基本上是采取“搭车收费”的方式,收费和使用主要以部门或行业为界,部门间各自为政,没有真正实现收支两条线。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得不到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资金的收取和利用都存在很大的漏洞,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的生态建设项目和补偿存在着地方和部门渔利行为。
6)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的《防沙治沙法》、《土地承包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植树造林、草地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法律条款之间存在着矛盾,影响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如在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承包人好不容易等到树木成才,但法律不允许种树人随意采伐、挖掘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的植被,受益艰难,挫伤了当事人投资种树的积极性。
3 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各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展生态保护立法研究,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法律依据;根据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针对群众反映突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需要实行抢救性保护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受野生动物危害人类难以生存地区开展补偿试点。
2)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利益相关各方对生态补偿的认知与参与。
3)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环境财政”。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采取“以能代赈”等措施,通过货币帮助或实物补贴,大力支持开发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非植物可再生燃能源,来保证“休樵还植”,以解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燃能问题。
4)强化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收费制度。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增收生态补偿税,开征新的环境税,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税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各项资源税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5)拓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筹措渠道要注意开展多渠道融资。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
6)要逐步完善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应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克服多部门分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加强部门、地区的密切配合,整合生态补偿资金和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加快建立。
7)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在生态补偿方面的成功经验,坚持改革创新,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管理。
参考文献
[1]建立公平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J].中国环境生态网环境基础篇.
[2]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与政策[J].中国环境报.
保护环境,再不能挂在嘴边,要重在实际行动。大家要用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地球。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心得作文8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心得作文800字1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逐渐走向现代化,搭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环境污染。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蓝色的星球——地球。她孕育着几十亿人的生命。可她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的星球,但是她是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听!地球母亲在哭泣,她在为她的孩子——人类不保护生态环境而感到悲伤。她是多么希望人类能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啊!这位“母亲”向人类洒下自己正大无私的爱,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类。可是,她却遭到了人类的破坏,被人类破坏得满目疮夷:净水污染,大江大河发生断流,有的水域成了“黑海”、“墨池”,如此下去,人类在近百年内将无水可饮;大气污染,工厂废气直上云霄,家电产生的氟利昂使地球上空间的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上空已出现大面积“臭氧空洞”;白色污染,自从人类发明了塑料这种东西后,在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同时,像恶魔般飞到山间野外,工厂农舍,妄图吞没整个世界;空气污染,人类到处胡乱砍伐树木,使它们不能挡住风沙,因此有许多城市都遭受了沙尘暴的袭击,并且它们也不能继续排放新鲜的空气提供给人类……一件件案例发人深思,一款款现实触目惊心。朋友,全世界的朋友们,动起手来吧!
朋友,如果您想吐痰,请吐在纸上,扔进垃圾桶;如果您要扔垃圾,请扔进垃圾箱;如果您要丢掉废纸,请想到纸可以回收再利用;如果您想伤害或欺负小动物,您应该想到,地球上的生灵都应该爱护……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留给我们的是茵茵的绿地,难道我们能留给后人光秃秃的荒漠吗?
从自己做起,从小处做起,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从家庭做起,将自己家的垃圾分类装袋,分别投放;向家长、邻居宣传节约用电,少排放污水;少使用或不使用有磷洗衣粉和不环保冰箱、空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红花……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让它毁于一旦。朋友们,希望你们警醒吧,来注意这个问题吧!请握紧你的热情之手,爱心之手,环保之手吧,共同来保护我们这个生养人类,又险毁于人类之手的可爱的蓝色“母亲”——地球吧!让它成为宇宙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心得作文800字2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就居住的星球。它无私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为人类生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地球却只是一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我们大家都应该同心协力地保护它,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永远美丽、壮观。
尽管如此,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是否都在维护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呢?不是的。就说我们东莞吧,许多外来员工十分不懂得保护环境。在街道、广场等地方乱扔垃圾。再加上工厂排出的废气和汽车的尾气,污染了城市。不仅使空气变得混浊,还对人类生存作出了威胁,有害我们得健康。
还有,如今世界上的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正在面临着危机。如石油,在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利用第四次阿以战争爆发的机会,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维持其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突然大大减少石油产量。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以上,因而引发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像石油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危机”只是一个警告,枯竭才是它的归宿。它既可以把人类的物质文明高高托起,也可以在一夜间使之荡然无存。按目前的生产速度,世界石油储量将只能维持45年。
大家听了以上的资源情况,是否正在为此而焦急呢?对了,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吧!现在不仅石油资源短缺,世界上还有许多自然资源正在面临着危机。从今天起,就让我们当起保护资源、环境的小卫士。首先,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是节约水资源。如今,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是十分严重的,平时,我们应该节约用水量。开水龙头不能开得太大,开大了就会溅得四周都是水,很浪费。二是节约用电。我国发电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个人的电占有量很少,远远少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特别是广大农村,用电更加困难。因此,在家中,或学校,我们都应该懂得节约用电。三是保护绿化。绿化对美化城市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爱护花草,不要踩踏草坪,这样,我们的城市环境就会变得更美更宜人。四是不随地乱扔垃圾。乱扔垃圾是不保护环境的典型行为。我们人类不能随地乱扔垃圾,破坏环境。
美好的环境,丰富的地球资源,不仅需要大家共同的保护和建设,还需要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绿化、不乱扔垃圾等。记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从我做起。
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心得作文800字3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一场十分隆重的大会开始了,保护生态环境。来自各方的参议员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到了会议的主办地——春晖公园的长椅上,它们这次来的目的是什么呢?开的是什么会?别急别急,咱们先来听听它们的谈话吧!
首先一个洪亮的嗓门说:“老兄你现在过得好吗?”原来它是一只燕子。它刚说完,周围顿时哀声四起。老樟树叹着气说:“哎,我们原本美丽的家园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不知成啥样了,原来这儿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像是世外桃源,而现在呢,人类把它改造成了公园,专供人们游玩,而我们这些老树也只有被人们从那么老远的地方运过来,这里一切都变了,那清澈见底的小河已被人类扔满了垃圾,人类扔的垃圾毁掉了那甘甜的泉水。水面上漂着很多垃圾,还发出阵阵恶臭,使得鸟儿也不在光临了,我多么想回到原来生我养我的地方。哎..........”
小河接着说:“老樟树说的对呀,我原本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干净,而现在,鸟儿见了我避之千里;草儿见了我落慌而逃;花儿见了我连连白眼;就连人类见了我也捏着鼻子连连称恶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把塑料袋扔到我身上,呜..........”塑料袋马上为自己辩护:“喂喂喂,可不要把什么罪名往我身上扣,这又不是我自愿的,还不是人类干的好事!哼.......,保护生态环境(1.diyifanwen.com)。”
它们你一言我一言,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它们的话是多么地有道理,一句句都直刺人类。人类的恶习,人类的丑恶,都被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披露了出来。再从人类自身想想,人类为了金钱而不惜破坏我们家园,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而大肆破坏生我们养我们的家园。
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并呼吁全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大自然做好朋友。开展了许多活动如:“三北防护林”,“GreenChina——绿色中国”,还成立了许多绿色保护基地,和许多生态保护区,还有......”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我们作为地球的公民,有责任,有义务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都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不乱扔塑料袋,快餐盒,果皮,纸屑等垃圾。
2.不随地大小便,不破坏花草树木,不随意践踏植物。
3.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快餐盒等塑料制品。
请大家跟我举起右拳跟我宣誓:“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你注意我注意世界变得更美好!”
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心得作文800字4如今大家都提倡环保,还想出了许多的环保标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减少水土流失;环境与人类共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使用较少塑料袋,是友好的对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需要我们一起来保护。
而塑料袋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需要它,但它会造成白色污染,让空气不再那样清新,让我们生活在细菌的王国里。国务院办公厅发下通知:6月1日起全国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要自己掏钱买。所以政府和公众都提倡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那环保袋有什么好处呢?它不但可以反复利用,而且对生态环境有益。在环保袋的设计上,很多环保热心人士纷纷提供杭州美景的摄影作品,想采用到环保袋上,最终荷花宝宝成为环保袋上的图案。荷花宝宝是20_年快报摄影记者夏阳拍的。在他的博客里,网友、读者纷纷为荷花宝宝留言:网友“天堂有约”说,“这真是一朵幸福的荷花,我喜欢这个城市,好有人情味。”徐君敏选择将荷花宝宝的图案放满整个袋子,不留下任何空白。让在繁忙中的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环保袋两面分别截取了荷花宝宝生长的第2天和第4天的瞬间,短短两天之间,它又有了新的变化。这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自然界的生物都有其成长规律,用荷花宝宝的成长过程,是在提醒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自然平衡。
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发明了塑料袋,而塑料袋在自然环境中要数百年才能降解,不加节制地滥用,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一切努力改正以前滥用塑料袋的习惯,呼吁大家使用环保袋,节约资源。
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心得作文800字5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又养育着人类,人类与环境就像鱼和水一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不能分离,但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怎么样呢,由于人口的激增,和人为破坏引起气候异常,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发展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反过来,影响人口素质与人类的健康,因此环境人类至关重要,我想:人类都要珍惜环境,爱护环境,更要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那么怎样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呢?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遵守社会功德和具备良好品德,也是一种公共道德,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的时候,整个人类都应具有行为规范,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爱护地球的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个人应具有这种功德,而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力,来破坏环境,就不具备这种功德,同时保护环境,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存储部分,保护环境,即使物质文明的内容,又是精神文明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定的投资,保护环境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人们精神不文明,哪怕再多的投资,哪怕最好的设备,也搞不好环境的保护,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了这种认识,也都具备了这种美德,也会自觉爱护树木,草地和野生动物,就会与不爱护环境的行为做斗争,从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就是要把保护环境时刻铭记在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几乎每时每刻各行各业全国各地都在发生,只要我们每个人,立足本身时刻想到保护环境,我们就会从大局出发,自觉的保护环境,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就是要随时随地,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保护环境不仅在工作岗位
上能做出贡献,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能做出贡献,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不使用纸巾,而使用手绢,不随便乱丢使用过的电池,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使用录音机电视机乐器时音量不过大,不为了自己的一时的方便或乐趣,践踏草地,采摘花木,不随便丢弃垃圾,不贪图享受和赶时髦去吃野生动物,如果人人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高中保护环境作文800字高中保护环境作文800字。世界上有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环境公害的困扰,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才使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人们已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作为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也能做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也能做到,而且比他们做的更好。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还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具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那些随意污染的行为敢于斗争,敢于制止
例如:一个外国人初到中国,人生地不熟的,他有一次停车在街道旁,一位妇女走了过来,严肃的对他说,要么把车开走要么把“火”熄灭。他问为什么?这位妇女的行为就是体现出热爱和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美德和责任感。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才能抑制目前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有较大的改观。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自己。
为了拯救人类的摇篮——地球,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对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生态文化,就是企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态价值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对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3.5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和持续发展。
3.6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3]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4]李长松,刘经纬.浅论中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林业企业,2005,(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