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范文

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

第1篇: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范文

中国铁建下属有20多个工程局,每个工程局从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再到工程项目部都有自己的财务部门,有各自独立的财务系统,财务管理工作面临人力成本、办公费用居高不下,系统建设重复投资,对各工程局难以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各地财务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等问题,导致集团经营和财务风险不断增加,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随着主业利润空间减少、成本管控难度大、资金需求增多、资产负债居高不下、管理机构分散低效等等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矛盾,迫切需要企业采取新的财务管理手段与措施进行改革。为此,中国铁建集团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决定对下属所有工程局的财务部门进行整合,财务系统也要由原来的分散式走向集中式管理,以解决财务职能建设中的重复投入、效率低下等问题,于是在2012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国铁建因时而立,应运而生。

一、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特点

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和其他所有管理模式一样有其特别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一集中一撤销”

在集团公司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及资金结算中心,由部分业务扎实、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集中负责整个集团公司所有项目单据的制单、审核及资金支付,并撤销原项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这样不仅在人员数量上大大减少,降低了项目日常开支及成本支出,节省了资源,信息的集中化处理还可以给决策者提供更加精确的决策依据,使得财务审计及监察工作可以足不出户就得以实现,更进一步的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流程化的操作使得集团公司能够更好的全程监控企业的财务情况,业务处理更加透明化,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图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网上报销模块,通过票据扫描及票据归档,极大程度的整合了资源,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更加低廉。极好的解决了分散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各类难题。数据信息的高度集中化,为企业的纳税筹划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使得企业可以合理的规避税务风险。

(二)实现统一核算

在共享服务中心成立以前,各子公司虽对所属各项目均有统一核算要求,但因所属工程板块不同、项目隶属模式不同等原因,使得各项目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标准化会计核算不一致,为日常财务管理、审计工作造成诸多不便。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不但在日常会计业务中统一了核算口径和核算标准,同时建立了更加标准化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税务管理、审计管理模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成为信息纽带

过去财务数字相对单一,与工程信息、计价信息等相对独立,项目内部各信息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纽带,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信息孤岛”,很难客观反映工程建设情况。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使得财务数据实现与其他各类信息的融通,通过各类数据间的整合、比较,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项目资本运作、变更理赔、税务筹划、纳税调整、预算管理等信息的落实情况。

二、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含义

(一)推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大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应运而生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为企业财务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良好运行,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及各方面的默契配合。首先通过久其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报账系统及核算系统进行具体运作,形成一个数据库作为集团财务系统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支撑平台,同时,在深圳国信公司提供的影像系统的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每一笔业务的处理。目前,从公司本级到项目的一切经济业务都必须通过久其系统自己提交,包括事前的预算申请、事中的借款、报销、合同的审批、资金的支付等,从之前财务人员的全权代劳到自己亲手操作,是传统报账模式的一种变革,是促进集团公司“法人管项目”,实现“两基”建设的利器。

(二)杜绝“三无两超”、落实“三重一大”,利于监察及审计的有效措施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推行,要求所有的购销合同、费用预算、账务报销、资金支付等必须通过久其系统进行线上审批,项目领导审批完后还需要共享中心人员进一步审核、把关,对于“三无两超”资金拨付坚决予以驳回,杜绝了超付款现象的出现。特殊情况附付款申请及承诺书后才允许付款,责任到个人,为事后业务处理提供了保障和依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中审批流程的设置,充分实现了《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首先是部室负责人审核,然后经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复核,最后项目经理审批后“入池”,大额费用及资金支付需项目经理、书记、总工联审联签,充分体现了“三重一大”的民主集中决策制度,最后财务共享中心业务人员再进行初审及复审后方可形成一笔凭证。经过层层把关,严谨的审核,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审计及税务风险。

更有利于财务监察及审计工作的推进。监察及审计人员可以在线查看账务数据,并且可以通过影像资料查看原始单据,方便快捷的进行业务指导,为监察审计工作无纸化办公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资金管控

借助共享平台,在资金管理控制方面,集团公司层面将推行资金集中支付,逐步实现工程项目零现金管理,加强资金风险管控能力和统筹调配能力;在内控风险防范方面,有利于发现基层单位的经济业务存在的风险或不符合集团规章制度的事项,可以及时反馈并要求整改,将事后补救提前到事中控制,甚至是事前防范。在共享模式的流程化管理、标准化运作中,通过系统的固化流程有效控制风险,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管控能力。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经公司审批同意的资金支付计划进行支付,统筹安排资金,加强了资金支付的计划性,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现金为王”的重要作用。项目银行账户按照要求需开通网银支付功能,网银U盾由各子公司资金结算分中心统一管理。不仅加强了对资金支付的监管,同时也规避了金融风险。

(四)财务基础工作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的助推剂

与之前的浪潮财务软件系统不同,久其系统内的会计核算科目全部由股份公司统一设定,各子公司和项目无权新增或更改科目库信息。职员、客户、供应商、自定义等辅助核算信息的添加也需由项目提出申请,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员审核后统一添加,控制了项目财务人员的自,但是整个集团公司财务数据更加统一,使财务数据的查询应用更加方便、快捷。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立费运营管理科、费用报销科、收入成本科、总账报表科、资金结算科、票据档案科、综合业务科、综合办公室八个科室。从发票等附件的审核,核算的规范化到资金的流出,不同的审核组分别随机提取不同类型的单据,严格按标准审核,加强了管控力度,杜绝了管理漏洞。同时也避免了之前项目财务人员直接面对面给业务人员报销账务出现的为难处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项目财务工作来讲是一种解脱。

目前久其财务共享服务系统还未实现与财务报表的对接,数据的提取还需在线下完成。但就目前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财务报表数据将更加准确,如果完善报表自动生成机制后,也会大大减轻财务人员工作压力。

(五)加强财务人力管理、提升财务人员技能,促进职能转变的有利契机

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实践,需要财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新潮流,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将财务队伍打造成“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务实高效、服务一线”的阳光队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财务核算岗、出纳岗等岗位实现集中办公,更有利于对财务人力资源的管理,便于沟通、相互学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减少了项目财务人员的配置,也促使财务人员有时间参与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向战略财务的方向发展,有效阻击亏损、提高效益,切实解决“寅吃寅粮,卯吃卯粮”的问题。

(六)提高工作效率的创新机制

第2篇: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费用预算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大数据; 云会计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128-04

一、引言

大数据、云会计等信息新技术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得到了大型集团企业的普遍认可和积极采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种基于大数据、云会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财务业务的流程再造实现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和人员工作量饱和化的分布式管理模式,以达成降低财务核算成本、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目前在建成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中有83%的企业将费用报销系统作为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内容,可见费用报销系统是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企业的费用预算管理显得愈发重要。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可以借助大数据、云会计等技术实现流程再造,并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运用使其管理更加精细、评价更加准确、调整更加可靠。

闫瑞忠(2012)[ 1 ]以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在阐述企业费用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高度集中、动态考核、培养员工预算管理理念等启示与建议。在费用预算管理的实施与控制方面,王峰等(2010)[ 2 ]以用友NC和WPS软件为例,通过建立预算跟踪表、数据导出与导入、设置费用跟踪表函数、设置预警、对已设置公式和格式的工作簿进行保护以及后续工作等详细阐述了费用预算的跟踪控制。邓明然等(2007)[ 3 ]在评价量力而行法、随行就市法和市场机会分析法等传统营销费用预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营销费用预算编制的思路,并对具体的费用预算编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余爱华(2012)[ 4 ]以中小型寿险公司为例,从ERP实施的角度对费用预算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费用预算项目化管理的准备工作、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纵观上述文献研究,目前费用预算管理的相关文献大多是基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费用预算管理的框架体系、编制方法和应用实施进行研究,很少涉及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研究。实际上,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费用预算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有较大区别,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能够实现集团企业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和运用。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费用预算管理框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具体业务管理流程进行详细阐述。

二、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服务的费用预算管理框架模型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和业务量的增加,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所产生和需要采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形成了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产生和传输速度快以及数据价值密度低4V特点的集团企业大数据。集团企业大数据包括下属各分子公司的历史生产经营数据、历史预算数据、供应商数据以及同行业对标数据等企业内外部数据,在进行下一年度费用预算编制时,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能够为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参考,并为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预算、平衡预算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构建了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费用预算管理框架模型,包含基础设施层、业务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六个层次,如图1所示。

其中,基础设施层包括智能终端、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环境,为集团大数据的产生、传递和存储创造条件;业务层由分子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所有业务信息化系统组成,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通过业务层形成可以支持费用预算决策的数据;数据层通过业务同步复制数据库(ODS)从业务层获取数据后,再由Hadoop等大数据技术建立数据仓库,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层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大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另一部分是对用户、访问权限等进行管理以确保数据安全;应用层是对集团大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向费用预算决策提供决策支持的技术层面;用户层则包含了在费用预算管理过程中将会涉及的集团财务部预算组、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分子公司业务部等,即集团大数据所服务的对象。

三、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费用预算管理流程

非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在集团公司与下属分子公司之间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预算编制周期长且精细程度低,费用预算实施过程缺乏监督与管理,费用预算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可以采用滚动预算方法,形成一个集团费用预算管理委员会、集团财务部预算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分子公司业务部门充分参与且包含目标预算制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考核评价四个主要流程的闭环系统,该闭环系统的运转都将基于大数据的产生、传递、处理和运用,如图2所示。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能够实现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集团预算部门、各分子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四方主体的信息沟通与交互,有效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费用预算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一)制定预算目标

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费用预算目标时需要对集团下属各个子公司上一年度产生的费用有所了解,并参照上一年度的费用预算评价结果、本年度业务规模变化程度进行费用预算的编制。将同行业对标数据、相关行业数据以及政策信息、供应方市场等外部数据与企业内部数据的大数据融合分析,这是企业制定总体费用预算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以便让费用预算目标服务于集团战略目标。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所有分子公司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等内部数据都汇集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企业的外部数据可以运用爬虫技术进行采集,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融合,这样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制定预算目标时,可以充分利用集团各分子公司上一年度产生的费用、费用预算执行评价结果数据,以及同行业预算对标数据、供应商报价等集团外部数据。

通过大数据分析,再结合集团的战略目标就可以通过财务共享云平台制定并下达下一年度的费用预算目标,包括间接材料费预算、直接人工费预算等制造费用预算目标、技术转让费预算等管理费用预算目标以及广告费预算、包装费预算等销售费用预算目标,并确定预算编制政策。

(二)预算编制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如果采用滚动预算方法,集团预算部门在编制费用预算时,不仅需要符合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费用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政策,而且需要随时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查询集团下属所有分子公司上一年度同期的费用数据、上一月份的费用数据以及费用预算评价结果,并且能够通过大数据爬虫技术采集市场波动等外部数据,还需要结合“以销定产”原则、企业当月的生产目标等按月进行预算编制,使得编制的费用预算在满足集团战略目标的同时更加符合集团下属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同行业竞争现状,能够显著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的预算编制相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统一的预算编制能够更好地利用集团大数据,例如通过K-means等聚类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集团所有低值消耗品的种类、消耗量,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优的供应商,以集团统一采购的方式进行事前预算控制,为集团创造价值。

(三)预算执行

1.预算审批

预算在执行前需要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进行审批,确认编制的下一年度预算符合集团战略目标和总体费用预算目标。预算审批通过后交由相应分子公司业务部门执行,开始生产经营活动。

2.预算控制

分子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在执行预算时,即费用报销时通过传递原始凭证的电子件将相关数据由移动互联网等通道传输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然后采用一些人工智能方法比对预算指标和实际业务数据的差异、设置报警阈值以实现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例如,可以将预算金额的90%设定为报警阈值,当业务实际报价达到预算金额的90%时触发报警,费用预算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实时向费用报销的审批领导和财务共享中心稽核组分别示警,审批领导根据该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批准该项费用报销申请,财务共享中心稽核组则通过双屏稽核的方式对原始凭证扫描件和费用报销申请单进行再次稽核,只有当审批与稽核均通过后才能通过银企互联系统进行资金结算。

需要注意的是,费用预算的事中控制并不是对所有细节进行监管,而是对风险较高且预算目标不容易达成的关键风险点进行控制,例如费用报销中的审批权限等。在预算控制过程中需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历史数据以设置有效的报警阈值,同时采用的人工智能方法往往也需要学习由历史数据形成的预算知识库以更加胜任该工作。

3.预算调整与分析

预算调整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通常采用的滚动预算需要按月调整,二是费用报销超预算时需要进行合理调整。滚动预算由集团预算部门根据市场波动情况按月进行调整,而不合理预算指标则需要其按照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并通过差异分析和反馈模块对该项业务的实际报价与预算金额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预算部门还可以根据差异节点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追踪,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提供依据,优化费用预算编制质量。

(四)预算考核评价

预算执行之后,分子公司相关业务部门能够得到财务共享中心资金结算组拨付的相应资金。集团预算部门编制的预算表和财务共享中心资金结算组生成的支付凭证数据最后都要归档,交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存储以形成历史数据,然后根据该年度的预算相关数据对费用预算管理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也将反馈到共享中心建立的费用预算管理知识库,为下一年度费用预算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形成费用预算管理闭环。

费用预算管理考核与评价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比如平衡计分法或绩效棱柱模型等[ 5 ],该评价体系应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完成并以此为依据对该年度费用预算管理的全流程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委员会不仅需要对集团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费用预算管理实施情况进行纵向对比,还需要运用大数据爬虫技术从外部采集销售费用率、综合成本费用率、库存周转率等外部数据对同行业大型集团企业的费用预算管理实施成果进行分析,并与本集团企业的费用预算管理进行横向对比,查漏补缺,优化集团企业费用预算管理流程。费用预算管理的考核与评价结果应当与员工绩效挂钩,对员工实施激励制度,有利于让大多数员工参与费用预算控制,降低业务相关费用。

四、结束语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能够运用大数据使其在进行费用预算管理时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本文基于大数据构建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框架,并从大数据的产生、传递和运用角度对其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集团企业进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费用预算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闫瑞忠.费用预算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186.

[2] 王峰,王亚东,朱同明.用友NC携手WPS表格实现费用预算跟踪控制[J].会计之友,2010(5):49-51.

[3] 邓明然,戴胜利.谈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编制的改进[J].财会月刊,2007(8):13-15.

第3篇: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结算共享;财务公司模式;结算中心模式

财务共享的基本原理是将集团内各分公司的一些事务性的功能(如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集中处理,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运行成本。根据埃森哲公司在欧洲的调查结果,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财务运作成本平均降低了30%。结算作为一项事务性较强的财务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共享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便于区分,笔者将这类财务共享称之为结算共享。

一、结算共享的含义

结算共享秉承财务共享的基本原理,是将集团内各个分公司的收入、支出集中,形成资金池,统一对外结算。将以往只能依据母公司口径报表进行的现金流量管理,扩大到合并报表层面,降低了集团企业现金流管理风险,同时可以更有效地挖掘现金,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结算共享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资金集中,财务公司结算、设立结算中心结算。资金集中是结算共享的初始化阶段,也是必备基础,但并没有囊括对外支付;财务公司结算更进一步,包括了对外支付,但受财务公司自身业务的局限性,集团公司资金调度的能力受到限制;设立结算中心将所有结算保留在集团内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限制。

二、结算共享的两种模式及特点

(1)财务公司模式。国内很多大企业集团均设有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吸收集团内部企业存款、发放贷款,形成资金池。财务公司模式即集团公司制定统一规程,将集团内资金全部归集到财务公司,集团内各结算单位自行使用集团财务公司结算平台,最终由财务公司使用商业银行的结算系统对外结算。该模式实现步骤如下:一是集团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各分公司在当地金融机构开立收入户和支出户,收入户只收不支,支出户只支不收;二是财务公司与各分公司及收入开户金融机构签署协议,约定由财务公司自动归集该账户内资金;三是实施资金预算管理模式,依据预算安排资金;四是财务公司开通网上银行服务,各分公司在资金预算范围内使用该服务对外支付,对于零星支付,通过申请资金划拨至本单位支出户结算。由此可以看出,“财务公司模式”不是完整的结算共享,财务公司仅替代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在集团内部形成独立的“共享服务中心”,各分公司现金流仍处于“孤岛”状态,集团公司内部资金调度能力受限。一方面,财务公司受“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限制和经营业绩压力的影响,控制资金规模的能力和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金融机构,鲜有控制集团内各分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职能和权限,难以通过结算控制来保证集团公司现金流管理策略的实现,不能搭建各分公司和集团本部以及各分公司之间资金流通的桥梁。(2)结算中心模式。结算中心模式与财务公司模式的主要区别就是“结算中心”的设立,是指在集团公司设立内部“结算中心”,结算中心在金融机构开立唯一账户,各分公司全部通过该账户结算,不再单独开立结算账户,结算中心负责集团内部资金平衡和调度。因结算中心要成为集团内部资金池,实现整个集团资金平衡和调度功能,结算中心模式与财务公司模式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其简要实施模式如下:一是集团结算中心在金融机构开立结算账户,用于归集集团内资金和对外结算。为保证结算和资金划拨效率,集团结算中心可以考虑使用商业银行的“资金池”业务;二是通过协议解决不同法人之间资金划拨问题。集团内各分公司与结算中心签署“支付”协议,约定将各分公司资金集中到结算中心账户,并由结算中心各分公司结算;三是设立内部账户实现法人资金的分别管理。结算中心形成集团内部资金池,对所有分公司开立内部账户,以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分别管理,该账户可以设定分支机构允许无限额透支,控股单位有限额透支,对于透支资金,通过一定的模式计收利息,对于存款规模,也可以设定特定的“安全存款”规模,所有分公司存款规模超出该规模的,通过一定的模式计提利息收入,从而避免资金的无偿占用;四是及时对账。每天或者每月,结算中心或者核算部门与分公司核对结算业务,确保准确;五是后续检查。定期或者不定期,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部门对分公司进行稽查,或者聘请外部审计部门进行稽查,确保结算业务的真实、准确。

对集团公司来讲,结算中心模式的结算共享不仅实现了集团内资金的集中,形成企业内部资金池,而且还通过结算业务的全面共享,增强集团公司对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控制力,确保集团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结算共享还可以减少分公司财务人员的配备,降低结算业务的运作成本。但是结算中心模式会在集团结算中心产生几个问题:(1)汇总全集团结算业务,结算量庞大;(2)汇总全集团资金,资金调度压力较大;(3)结算导致大量的内部对账业务;(4)结算产生内部诚信问题。要实现该种模式的结算共享,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一是严格的账户管理。不建议各分公司开立收入结算账户,所有收入均通过结算中心在金融机构开立的账户,或者各分公司仍开立收入结算账户,但通过与金融机构的相关协议,实现该账户资金的“不落地”;不建议各分公司开立支出结算账户,所有支付结算均通过结算中心提供的结算共享服务实现,对于零星的确实不能使用结算共享服务的,可以通过申请备付金的形式满足,但该备付金额度必须要有完备的核定机制。二是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结算中心肩负集团公司整体的资金调度职能,但其本身与各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相对独立,因此为保证其能够有效地调度资金,必须细化资金预算,提升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三是严格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账期管理。在加强资金预算的同时,为保证其执行力度,集团需要明确应收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以在保证企业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商业信誉得以良好保持的同时,确定每笔应收应付的资金流日期,从而实现集团整体资金的日常调度。四是完善的信息系统。强大且安全的信息系统是结算共享的根本条件,良好的信息系统不仅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有效,而且有助于提升结算的透明度,明确结算责任,降低结算风险。五是统一的结算模式,明确的结算责任划分。为实现结算共享,集团公司必须对结算过程做出统一规范,明确分公司、结算中心的结算责任,比如将结算中心定位为内部银行及预算控制部门,结算时仅对逐笔结算的单据表面相符负担责任,各分公司对本单位提交的结算业务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在各分公司内部也可以进一步细分结算责任。

三、结算共享需要额外考虑的问题

(1)结算中心模式下,内部账户资金往来的合法性。2011年

11月11日,央行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民间借贷泛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从这里,该内部账户的借贷关系可以归类为民间借贷,是合法的。但是,1996年人民银行的《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1996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相互借贷的合同出借方尚未取得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当如何裁决问题的解答》明确规定:“对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的出借方或者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出资方尚未取得的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依法向借款方收缴。因此,虽然央行有关负责人认为企业之间借款的合法,但我国现存法律并没有相关支持条文。因此,该部分资金的往来、利息的核算收取必须通过金融机构的“计息业务”实现,从而规避法律风险。(2)小股东权益保障问题。按照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股东关注企业价值最大化,结算共享会导致分公司现金流向集团公司本部,该分公司的小股东利益可能会蒙受损失,这包括资金再投资收益、资金闲置的利息收入等,为保障小股东权益,不论是财务公司模式还是结算中心模式,笔者都介绍了存款、贷款利息条款,每种模式下都必须保证该分公司资金需求,从而最小化小股东利益受损的可能,减少结算共享实施阻力。

参 考 文 献

第4篇: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CA系统;数字电视;机顶盒

增城市广播电视台在2010年下半年正式开始了数字电视整转。以下是我在整转工作中关于数字电视CA(Conditional Access条件接收)系统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前言

数字电视的付费电视节目是今后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2~2015年,中国数字电视市场规模由4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接收机市场规模达到2050万台。在这种背景下,采用条件接收技术,实施健全的广播电视付费机制,才能促进电视事业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收费电视的建立不仅改变了盈利模式,也为节目内容的细分提供了基础,并且改变了电视的影响力模式。

二、CA系统组成原理

条件接收系统(CAS)是数字CATV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终端用户的接收进行控制和开展数字CATV增值业务的核心技术保障系统。条件接收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技术含义:其一,数字CATV系统运营者如何阻止未经授权的用户接收授权节目;其二,运营者如何从用户处收取费用。CA技术要求既能使用户自由选择收看节目,又能保护广播业者的利益。而在结构上,可以认为CAS由前端发送和终端接收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前端完成广播数据的加扰和授权信息的发送以及对解扰密钥的加密处理;终端完成传输码流(TS)的解扰和解密工作,恢复出授权接收的节目和数据信息。

(如图1所示,蓝色部分为CA系统部分;以下为系统图的部分概念和缩写解释:

加扰:随机、实时扰乱信号原来的形式;

加密:信息明文的变换、保密处理;

PRBS:伪随机二进制系列扰码(用以打乱持续出现“1”或“0”,使其交替出现,达到能量扩散的目的,同时起到加扰作用);

CW:控制字;

SK:业务密钥;

PDK:用户分配密钥;

ECM:授权控制信息;

EMM:授权管理信息。)

如上CA系统原理图所示,CA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集成管理系统:设置系统参数,连接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管理和控制系统的执行。

(2)节目管理系统:对节目进行定义、编辑、编排、查询,产生节目时间表。

(3)用户管理系统:对用户信息、用户设备信息、节目预定信息、用户授权信息、财务信息等进行处理、维护和管理,同时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用户授权管理的基本数据。

(4)前端条件接收系统:完成用户授权控制信息(ECM)及用户授权管理信息(EMM)的获取、生成、加密、发送等处理。

(5)电子节目指南系统:自动提取节目数据库中的节目描述信息,并转化为DVB的业务信息(SI),同时按一定的周期发送这些信息给复用器。

(6)复用加扰处理系统:定义了同密同步器(SCS)、授权管理信息发生器(EMMG)、业务信息发生器(SIG)的接口,加扰采用了标准的DVB加扰算法。

(7)接收端CA系统:接收并处理前端CA系统发送来的ECM,EMM信息,并通过标准的通信接口与智能卡进行数据交互,获取解扰控制字,传给解扰器完成解扰工作,同时提供有关CAS的辅助信息给接收设备,供接收设备显示。

(8)智能卡发行系统:发行CA系统中所需的各种智能卡,包括系统母卡、系统钥匙卡、系统控制卡、用户接收卡等,并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卡发行系统。

三、CA系统安全性存在漏洞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基于DVB标准传输的卫星加密节目市场上,一直存在着将解密信息CW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非法盗看节目的现象,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为CW共享或CW扩散。

1.CW共享的一般原理:共享服务器将特定加密频道的ECM送到相应正版卡里,正版卡解出CW后返回共享服务器;共享服务器通过网络等渠道将CW传播给盗版用户的非法终端。由于非法终端用户需要看不同频道,因此共享服务器需要多个读卡器和智能卡。

2.CW共享的原因:CW共享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源自DVB体系架构设计本身。在DVB同密体系架构中,加解扰与加解密是分离的两个过程:加扰由前端加扰设备完成,解扰由机顶盒芯片的解扰电路实现;加解密主要完成对加解扰控制字的保护,控制字在前端由加扰器生成后,利用CAS的加密机完成加密,解密由CA系统提供的智能卡完成。在同密情况下,CA系统的边界被定义为“在前端对CW加密到终端智能卡把CW由密文解成明文”,而“从智能卡把CW解密完成并通过接口送给机顶盒之后的过程”则没有明确界定。另外,由于机顶盒芯片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机顶盒芯片缺省被要求在支持不同CA系统时没有差异,在这种理念下,机顶盒芯片上设置CW的接口被实现为明文传递CW的方式。在此条件下,有三个地方可以获取明文CW:一是机卡通信过程;二是机顶盒RAM;三是机顶盒驱动送CW给解扰电路的过程中。采用攻击此三个环节都可以实现控制字扩散。其实CW共享还有一种方式:卫星共享接收。卫星共享技术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通过一颗卫星的某一个信道(只占极小带宽)传送共享卫星直播信号的解密数据,如要收看某个卫星上的加密系统信号,一般需要两面天线,一面天线接收卫星加密信号,另外一面天线接收专门发送来的解密数据包。用户通过专用的卫星共享接收机,接收主星上的卫星信号和子星上的共享数据,两者绝佳配合起到模拟正版卡的效果。由于我国有线电视采用的仍然是DVB体系,因此这个问题在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仍然存在。

3.CW共享的影响:在卫星上,我们能见到的报道只是说卫星数字电视运营商在智能卡盗版和共享方面深受其害。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到底遭受了多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却无法知道,也许也根本统计不出来。问题更在于对于我们的有线数字电视来说,共享风险仍然存在。

4.如何对待CW共享:首先,CW共享技术门槛并不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技术,使用起来也并不复杂。其次,共享机顶盒的成本也不贵。甚至如果我们发放的是双向机顶盒的话,这种双向机顶盒本身就有可能成为共享机顶盒。第三,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为2.1亿户。而据资料显示,到2009年底,我国仅宽带用户数就达到了1.77亿户。因而通过网络共享CW造成非法收视泛滥的可能性非常大。通过互联网进行CW共享只是网络共享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家庭共享我们先不去说它。其实还有一种共享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局域网共享。这种共享方式由于不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因而更加隐蔽,查处更难。

5. CW共享问题的解决办法:

(1)机顶盒芯片的安全

除采用机顶盒安全芯片外,基本上没有可行的办法。对一个网络来说,只要网络中存在着一台未采用安全芯片的机顶盒,则整个网络都不会安全。这对那些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数字电视整转的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目前生产的机顶盒芯片来看,绝大多数并没有安全特性。

(2)机卡分离标准技术

对条件接收,我国除了2001年颁布了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2006年颁布了数字电视接收机条件接收接口规范外,2007年12月还颁布了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条件接收接口规范。2007年颁布的这个标准采用的是UTI接口标准,是一个机卡分离的条件接收推荐标准。从时间上看,CW共享在2005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了,因而从道理上来说2007年的这个标准应该对CW共享这个问题有所防范。但实际情况如何呢?实际上这个标准对如何防范CW共享同样没有考虑,共享的风险仍然存在。

(3)采用有卡或者无卡技术

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论。有卡是指以目前流行的符合7816标准的智能卡来完成CA系统的方案。无卡是指把CAM模块放到机顶盒里的方案。以泰信为首的无卡CA厂家力推无卡方案。由于采用智能卡方式存在CW共享的缺陷,无法解决,并且采用有卡方式需要一张智能卡,成本较高,因而采用有卡方式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针对机卡分离,泰信也提出了软硬分离的方案。通过软硬分离达到CA动态下载、可替换,从而保证运营安全。

第5篇: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价值管理

财务信息化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深入,财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但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管控力度创造了条件,而且对基于价值管理下财务管理的深刻变革提供了可能。

一、建立以价值分析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发现企业价值所在

基于价值的管理要求企业首先明确本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衡量。不同业务类型的公司判断和衡量价值的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基于价值管理的公司都会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价值度量指标模型,如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现金增加值(Cash Value Added)、股东增加值(Shareholder Value Added)和现金流投资回报(Cash Flow Return On Investment)等。确定衡量企业创造价值的量度指标后,企业便可以根据这个指标所包含的成分进行层层分解,进一步明确企业价值的整体构成,并通过分析现状,确定目前影响企业创造价值最大的驱动因素是哪些,这些价值驱动因素将被进一步明确为量化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指标。

然而分析企业整体价值构成并动态检测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是非常繁杂的工作,比如德勤的“价值地图(Value Map)”工具将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从增加收入、减少成本、资产管理和预期管理四个方面细化为675个具体的“价值驱动力”,它们分散在企业管理链条的各个环节,有的甚至不是财务指标。企业财务管理者如果希望实时收集和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则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以价值分析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

所谓以价值分析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并不是仅指一个或多个信息系统,而是指以价值驱动因素对应的KPI指标体系为基础,以企业各通用和专业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和数据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数据收集、处理体系。它通过从分布于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或相关岗位收集计算KPI指标所需数据,并将其整合在企业数据仓库中(Data Warehouse),然后通过商务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按照需要构建不同的分析模型,最后从数据仓库中提取相应数据并进行计算,生成全方位、综合性的企业价值分析报告。

以价值分析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的有机整合,消除了企业内信息传递隔阂,并从企业价值管理的高度出发建立企业价值分析模型,使得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程序化,为客观、及时、准确决策创造了条件。同时,它超越了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财务数据为基础、主要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成本效益分析的局限性,通过研究企业整体价值的增长点与减弱点,为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提供数据支持,为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提供指导。

建立以价值分析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建立价值KPI信息的收集机制

建立企业价值KPI相关信息的收集机制,是实现以价值分析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基础。通常KPI信息收集范围较广,不但要收集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涉及企业外部信息,企业集团中下属单位基础条件迥异,整体收集难度会更大。因此,KPI信息的收集机制必须在考虑成本效益匹配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多样、方便易行。对于企业内部现有信息系统已覆盖的领域,应优先考虑通过改进现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自动收集。特别是已建立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系统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覆盖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实时跟踪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连续运动的特点,通过直接利用ERP数据或少量改进ERP系统便可获取大部分计算KPI所需相关信息。对于现有信息系统暂未覆盖的领域,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B/S(Browser/Server)结构通用信息收集平台,各业务环节安排专人在系统中填制上报相关信息。对于外部信息,企业可以与银行、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通过信息共享合作收集所需信息,也可以向专业信息提供机构购买相关信息。

(二)建设企业级数据仓库

从企业采购、设备、生产、库存、运输、财务、人事等各个环节采集而来的企业价值KPI相关信息将被存储在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仓库中,对其进行梳理、清洗、转换、合并和汇总等操作,并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类,为数据利用做好准备。数据仓库中对原始数据的加工是实现以价值分析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关键成功因素,它绝不是对数据的简单堆砌,而应以数据为中心设计全局共享的企业级数据库模型,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整合。

(三)建设商务智能系统

商务智能系统的本质是一个数据分析平台,它通过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企业数据仓库中积累的海量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各种业务指标并构建业务知识模型。在以价值分析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中,商务智能技术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分析能力,通过多维度、模型化的工具分析各个环节价值驱动因素对应的KPI指标,判断企业整体或某项业务、产品、客户群等的综合价值,发现企业价值增长点或减弱点,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信息。

二、建立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实现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控

发现企业价值所在后,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将价值目标迅速转化为执行能力的管理体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正是这样一个连接价值目标与价值创造的管理工具。

基于价值管理的企业如果缺乏一个强大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可能将面临预算管理与企业追求的价值目标脱节,预算分析、调整、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基于价值的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一个始于价值分析、终于价值评价的覆盖完整预算管理循环的信息系统。它在企业价值管理的导向下,动态协调企业经营战略决策与管理行为和企业行动的关系,通过对企业运营的规划、分析和数量化的系统编制,保证企业整体运行方向与其使命目标所一致。具体来说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与企业基于价值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紧密连接

如前所述,基于价值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分析企业价值,为企业发现新的价值增长点。而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则负责指导企业制定符合其价值目标的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并实时监控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和成果,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因此,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必须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建立有效的数据交互机制。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起点应该是企业价值分析的定量结果,在此基础上制定满足企业价值创造要求的经营计划,并通过对经营计划的细化得到相应的财务预算。另一方面,应将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结果实时反馈给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体系,为实时评价企业整体或某一领域的价值提供数据支持。

(二)拥有较强的多维分析能力

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应是一个面向分析的管理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面向流程的处理预算编审事务的系统。在面向分析的管理系统中,数据是由多个维度(角度)进行描述的,系统要能够对已有的预算和实际发生数据进行灵活、快速的多角度分析、查询。比如销售收入的数据是由产品、时间、渠道、客户、区域、部门、人员等多个角度进行定义的,在对销售收入的预算或实际发生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分析人员可能会按照一个或多个维度的组合来分析其价值贡献度。即从技术上讲,要求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建立在一个多维度的数据模型上,才能满足用户灵活多变的分析需求。

(三)能有效的对预算进行控制

预算控制是基于价值的管理下企业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只有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可以很方便的对各预算单位的预算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才可能保证预算按照既定目标执行,最终实现企业价值。为加强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除通常将预算控制与审批流程相结合外,还应实现预算管理系统与ERP等业务系统间的数据整合,保证各系统信息的无缝连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有效管控。

三、建立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财务资源集中管理平台,为财务活动创造企业价值提供支持

从基于价值的管理视角出发,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途径很多,既可以从企业战略、开发客户、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的角度探索,也可以从成本费用、资本结构、资本运营等竞争策略的角度发展。传统管理体系中属于成本费用中心的财务管理活动逐步转变为企业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创造源泉。

财务管理活动虽然不能代替生产经营,但它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途径却很多,包括税收筹划、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等。在信息化时代,企业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使其成为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新动力。近年来,建立以价值增长为目的财务资源集中管理平台成为基于价值的管理下财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它将成为财务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新途径。

所谓“财务资源集中”,主要包括对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的集中和对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的集中。它们分别可以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来实现。

(一)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

资金集中管理包括从编制资金计划到处理集团和子公司资金流入流出、内外部结算、投融资活动等资金运作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以及长短期的资金预测。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加速资金运转,降低资金风险,为集团企业带来健康的资金流。

然而,在手工环境下要实现资金集中管理非常困难,这将使企业面临日常工作量大、企业和银行之间缺乏协调、资金监控滞后、资金管理分散、资金利用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它将资金结算和控制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进行有机融合,疏通资金结算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界限,消除非增值环节,使资金的控制与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协调、银行网络化系统紧密相连。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后企业集团下属成员企业资金的流量、流向和存量完全处于集团的管理之下,集团公司能够对其对外收款、付款,对内资金结算进行全方位控制;通过制定付款审批、审核流程,可以保证下属成员企业具有与其经营管理需要的资金管理权。同时,由于能够对全集团资金实行全程管理,就能够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的计划,使集团资金使用计划与企业价值管理目标相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资金浪费,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二)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

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是企业集团整合下属企业财务资源,加强财务监控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该平台通过整合企业的财务业务处理系统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达到统一企业财务政策、规范财务核算、集中财务资源、实现企业价值的目标。与单个企业的财务系统相比,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在业务处理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变化,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集中”上,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财务数据管理集中

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将集团下属所有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消除了数据的物理距离和时间差的概念,是进行集中核算、集中控制、实时查询统计分析的基础。信息使用者可以高效快速地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使企业真正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

2.系统基础数据集中

为了保证集团贯彻统一的会计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起统一规范、严格有序的核算体系,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应集中管控系统基础数据。一方面,平台应保证部分核心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平台还应提供灵活的设置机制和控制手段,满足其他基础数据个性化和行业化的应用需要。

3.财务处理和内部控制集中

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能协同处理财务事项、共享信息资源,为企业财务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过程提供了统一的、流程化、规范化的处理平台。同时,集团还可以通过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集中管控下属企业的财务处理过程,加强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监控,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具备开放性、电子化、实时性、集成化、远程化特点的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同步处理,并充分关注与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这不但扩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围,而且极大的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提升了企业价值。目前,国际先进企业的网络集中式财务管理平台正在逐步进化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实现财务数据和流程集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财务人员和业务的集中,这必然将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汤谷良.高级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罗菲.基于价值管理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杨琦.企业财务集成管理信息系统[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海林,续慧泓.财务管理信息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陈虎,董皓.财务共享服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010年中国利用外资

首破千亿美元居世界第二

据商务部消息,2010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平稳较快回升,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达到1 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扭转了2009年下降2.6%的局面。

2010年12月当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6%,为2009年8月以来连续第17个月实现月度同比增长。从结构上看,201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28.6%和27.6%。

第6篇: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供应链 融资

无论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为城镇劳动力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60%,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就业率等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融资难融资贵是阻碍着这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严峻。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期间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出台了有关存贷款利差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人民币升值等影响,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就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这些中小企业,进而使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申请更加苛刻,抵押担保要求更高,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同时也降低了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中小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并没有外国资本市场那样发达,中小企业不能通过直接融资来获取资金以解决自己融资难问题,大多数还是要通过间接融资来获取资金的,因此,促使供应链融资方式迅速发展。

一、供应链融资的含义及特征

1、供应链融资的含义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检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业务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扭转了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的局面,以前无论政府采取怎样的支持力度,总是没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供应链融资方式的出现恰好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因为供应链融资是对供应链上的“1”家核心企业和“N”家企业进行融资,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等连接到一起,通过整个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分工与合作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所以,供应链融资也可以叫做“1+N”的融资方式。

2、供应链融资的特征

(1)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发生改变。首先,在传统的融资方式中,由于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资产做抵押或者是整体信用、财务状况不是很好,导致了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融到所需要的资金,而在供应链中,银行是以整个供应链为审查对象并且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给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银行有了核心企业的担保,减少了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的顾虑,解决了中小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中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在整个供应链融资过程中,所有的关联企业变化相对较少,融资需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整个供应链的企业整体信用度相对较高,企业之间会互相监督,这样可以减少银行担心中小企业会把借来的款项移作他用,因此,可以有效地保证了银行的融资资金控制在专款专用上,降低了银行在融资过程中一定的风险。

(2)银行提供的融资资金直接还款来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对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货物和物流等方面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银行的资金回笼,保证了银行的资金安全,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二、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方式的不同

1、两种融资方式成员关系不同

如图1所示,从银行的角度看,供应链融资与传统银行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对供应链成员的信贷准入评估不同。银行首先评估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和行业地位,以及它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作用。如果核心企业符合银行各种条件要求,且证明与整条供应链联系足够紧密,银行将为其各成员提供融资安排。银行对成员融资准入评价的重点在于该成员对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与核心企业的历史交易情况等。其次,对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并且以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引入核心企业的资信,作为控制授信风险的辅助手段。另外,传统融资方式的还款来源于企业的综合收入,不仅限于单笔业务的收入,而供应链融资特别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侧重于单笔业务收入还款。

2、两种融资方式特点不同

如表1所示,传统融资方式的授信主体比较单一,往往是单个企业,而供应链融资方式授信主体比较多,银行不仅与单个企业打交道,还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与其上下游所有企业打交道,对所需资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且针对两种融资方式不同的授信主体,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也不同,由于传统融资方式授信主体比较单一,所以主要风险来源于授信主体的经营风险,风险比较单一,但是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就相对较大,那是因为这个企业一旦出现了任何一个问题,银行都将面临着无法收回资金的风险;而供应链融资方式授信主体比较多,风险主要来源于核心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风险,风险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来说较大,但是因为有核心企业做担保,而且有多个企业与银行实行动态的监督,从而降低了银行面临的风险,综合各种因素,得出供应链融资方式所面临的风险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的风险较小。

三、供应链融资对各个参与主体的影响

1、对银行的影响

(1)供应链融资不仅为银行保留了优质的老客户群体,还为银行开拓了大量的优质新客户群体。供应链出现之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等情况存在顾虑,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仅限于少数大中型企业,这样使银行的客户群体大大的减少了,而如今供应链融资被各大企业所接受,不仅是对企业融资有帮助,对银行开拓新的客户群体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供应链融资不仅仅是银行给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且是银行对整个供应链的所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不会存在某一个企业由于资产状况不符合银行要求而得不到银行融资的情况。即使有一些小小不符合银行要求的,只要有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和该企业与核心企业历史交易真实存在等,银行一样会贷款给这些中小企业。所以供应链融资为银行培育了新的优质客户群体。

(2)供应链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是对整个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旦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所有的企业都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企业之间会互相监督和互相监控风险,银行不会再因为一个企业出现问题而无法回收资金,从而降低银行风险。

(3)供应链融资有利于银行改善不良资产状况。一直以来,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再融资等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掩盖了银行实际不良资产,或拖延了不良资产暴露的时间,从而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或者错失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利时机,造成银行不必要的损失,而供应链融资提供全流程跟踪、借款和还款等全方位服务,有助于改善银行不良资产状况。

2、对核心企业的影响

首先,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一旦核心企业选择了供应链融资服务银行,链条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将被动接受,但其成员企业通常乐于接受这种安排,因为核心企业依托自身的资信水平与银行协议的融资条款,往往要比其他成员企业的融资条款更优惠;其次,核心企业自身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广泛,因此会充分利用银行间的竞争,选择成本最小的融资服务机构,使自己的融资成本达到最小化;最后,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等帮助,有利于维持与各企业的合作关系,保障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还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可以缓解中小企业因自身条件不足而无法融到所需资金问题。在传统融资方式中银行对中小企业审核贷款申请是非常苛刻的,不仅看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方面要求,还特别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固定资产的抵押,不仅如此,银行还不愿意贷款给这些中小企业,但是在供应链融资方式中这些中小企业不用担心银行会不贷款给它们,因为银行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即使某一个企业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也没有多大关系,银行注重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而非单个企业,对于某一个企业自身缺陷问题将可以被供应链整体信用所弥补,所以,供应链融资方式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银行为了与供应链融资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对整条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在整个融资过程中都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3)可以盘活中小企业的动产资产。以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必须以不动产资产作为抵押担保,而且价值与融资金额几乎相当,但是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非常有限,导致了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而在供应链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可以以其动产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银行有了核心企业信用等级和融资担保作保障还有动产资产作抵押,可以放心地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外向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

1、外向型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融资方式缺乏专业知识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银行开展了供应链融资这个业务,例如深圳发展银行(即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都相继开展了这项业务,但是还是有很多外向型中小企业对这项业务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导致这些中小企业没有能够好好利用这种融资方式,为其自身和上下游企业获得更好的融资机会。

2、缺乏信息共享平台服务

由于各行各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同,而且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来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所以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所需的信息共享也很难得到满足。信息共享不仅有利于银行实时了解企业的情况,为银行控制风险提供参考信息,而且可以给企业提供银行有关融资服务信息,有利于企业了解各银行提供的优惠融资服务,使企业可以选择更实惠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3、不健全的信用体系

由于供应链融资各参与主体之间缺乏相对可靠的信息平台,商业银行无法获取供应链融资中各参与企业的业务信息,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整体运作,也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信贷决策,这将会阻碍供应链融资部分优势的发挥。

4、外部融资环境不完善

由于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核心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意识与能力,金融行业对供应链融资体系尚未完善,风险控制手段比较落后,政策和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外向型中小企业参与供应链融资面临巨大的挑战。

五、促进外向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融资困难一直是阻碍着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很难从银行那里融到所需要的资金,但自从供应链融资方式出现后,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虽然我国供应链融资出现比较晚,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才开始在我国出现的,而且最早开展这个业务的银行是深圳发展银行(即平安银行),至今几乎每一家银行都开展了这项业务,可见,供应链融资发展的需求与供给结合得非常完美。无论是对于资金需求方――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还是资金供给方――银行等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然而如何才能促进外向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需要解决供应链融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还需要转变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传统观念,加强供应链管理,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通过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完善融资环境等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

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供应链融资的专业知识和这些中小企业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首先应该引进一些专业人才,更新一些专业技术水平,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以此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内部人才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是外向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活动不稳定等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顾虑,所以外向型中小企业应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诚实守信为原则,树立企业在银行中诚实守信的形象,以此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2、构建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

应该团结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之间的合作,努力构建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提高整条供应链融资效率,使企业之间的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使企业之间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合理配置,实现供应链融资价值的最大化。

3、健全供应链融资的信用体系

供应链融资涉及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仅仅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每一个主体的经济行为那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此,在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不仅要靠法律来规范市场行为,还要靠企业自身约束行为来强化市场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通用的社会信用体系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保证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交易行为是安全的,这种信用体系既能自动规范企业的行为,也能增强银行控制风险能力。

4、完善外部融资环境,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我国有关供应链融资的法律法规往往都是滞后于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或者仍然存在空白或者是刚刚建立不够完善,这种法律滞后性增加了我国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因此,应该在完善我国外部融资环境的同时健全有关供应链融资的法律法规。

5、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

银行应该适时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客户的不同需求研发出不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不同层次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特色金融服务。银行在控制风险范围同时要保证向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是高效快捷的,使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得以满足客户需求和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提高银行的市场占有率。

6、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促进外向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快速发展,除了银行需要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外,银行或者是企业各方都需要建立有效的配套激励机制。只有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使供应链融资中各参与主体实现共赢,才能促进供应链融资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任研:供应链融资的特点及模式简析[J].经济视角,2011(4).

[2] 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 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 许力伟、汪东元: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经济视角,2012(2).

[4] 吴群: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发展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第7篇:财务共享服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社区综合服务 集成平台 网格化管理 流程再造

[分类号]TP311.52

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集成平台是在现有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街道、社区管理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等实际情况,将不同街道、社区、住户按照地域属性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使其数字化,形成多维信息平台。整个平台分为内部平台和外部平台,内部平台为街道、社区协同办公和事物网格化管理系统,主要由街道事务管理系统、社区事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三个子系统集成;外部平台是由社区综合服务网站集群平台构成,每个子系统又细分成功能更细小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都以网格化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最终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1 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思路和目标

1.1 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质是管理者将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具体的任务,建立统一的调度管理机制,借助跨部门的管理规则和业务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构筑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运作模式,使管理者突破传统方式和手段的局限,实现流程顺畅,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把网格运用到社区建设中,它被赋予了多重新的含义:①实现全覆盖。在街道、居委会等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统一划分网格单元,明确管理对象,界定管理幅度,对社区实现属地化为特征的全方位覆盖。②强化整合力。把各类资源在网格单元内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约。③数字化管理。由各单元构成网格,结构清晰,功能相近,信息搜集及时,便于实行信息化基础上的数字管理,体现管理成本优势和长效管理优势。④快捷反应机制。网格本身具有相互连接、彼此联动的特点,从而为资源的纵向、横向移动创造有利条件,便于调控力量的有效、集中投放,容易做出快速反应的处置。因此。社区网格化管理可以作为表达和概括新一轮社区发展本质特点的核心概念和主导理念。

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集成平台基本做法是,把按照街道-社区-小区-楼栋-住户的形式划分成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将每一网格中所有居民的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医疗、教育等信息资料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网格内管理服务,达到全街道居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100%覆盖,如每户、每个角落、流动人口等。系统涵盖街道和社区事务管理的全部内容,实现了街道、社区、辖区单位日常办公的全面信息化管理。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共用系统,按照工作分工不同,分配不同的权限。居民通过该平台进行相关业务办理的申请,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负责进行审核并办理,街道领导亦可随时掌握和监督街道和社区的各项工作,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实现社区工作从无序化转为规范化、从粗放化转为精细化、从被动化变为主动化。

1.2 支持“一站式”协同服务流程再造

针对目前的工作实际,结合信息化建没的需求,管理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街道、社区工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等操作,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流程,使之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特别是涉及多机构处理的事情,更要进行相关的业务流程重组,让所有的工作在一个管理平台内处理完成,让居民真正体会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高效、快速。在进行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当中,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开发人员、社区居民都应参与进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开发管理平台,对需要进行流程重组、该改造的地方一律进行重组、改造,绝不能因为工作人员暂时性的不适应和不方便而沿用原有的工作流程,从而简单的把工作模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上来处理。

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平台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健全的后台支持系统,即实体服务网络,其中,街道办事处及其各个职能分中心是这个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街道办事处及其各职能分中心的关系如图1所示:

1.3 开通在线服务,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管理平台实行的是24小时在线管理。管理平台下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7 x24小时运行,社区居民、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登录平台进行相应的商务、办公等管理服务处理,社区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在线答疑、社区论坛、生活资汛、呼叫服务中心等在线的服务。当出现需要救助的情况时,居民可以在网上救助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电活向呼叫服务中心求助,一旦救助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计算、分析、网格化定位,可以立即查明救助信息发出点并在整个社区网站公布显示,让救援者立即赶赴现场,也提示救助信息发出点附近居民进行救助,让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从而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4 数据分散采集、集中存放,平台比对、授权共享

管理平台采取数据分散采集、集中存放。平台比对、授权共享。目前,街道、社区的管理工作基本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大多数部门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动化,个别部门的工作实现了计算机化、资料数据的电子化,但是各单位所采用软件五花八门,信息系统缺乏或根本无法互连互通,信息资源难以开发利用,数据录入等工作不断机械地重复。该管理平台通过整合集队伍、划分责任网格、整合采集表、利用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比对、授权共享,打破丫信息产生、使用、分析的条块分割,明确了采集、共享、使用、分析的层级责任,通过整合采集,让政务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完成内部协调,实现了统一服务。

1.5 统一数据规范及信息技术标准与准则

管理平台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数据采集时,采用国际、国家、行业等地方通常的标准及规范。主要体现在建设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数据采集规范、代码规范、数据元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数据交换规范、系统接入规范等。通过这些规范化的处理,社区信息化建没遵守了相关的信息技术标准与准则,规范了社区工作的业务处理。

1.6 科学部署、配置简便、操作便捷

社区网格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实现社区综合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整个平台对数据和应用进行集中化地部署。各级用户通过已有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来访问社区管理平台,各社区无须配置服务器和应用系统。社区管理乎台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设,集中维护,基于B/S方式进行管理,客户端没有特殊要求,无须安装额外的客户端软件。

2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架构

2.1 信息化平台软件架构体系

管理平台是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存储、处理组织办公的相关信息;采用.Net和Web技术,基于组件模型和关系型数据库构建,通过Internet公网VPN技术和拨号访问方式,实现各地的信息接人和处理,通过标准数据接口技术与其他系统互联,通过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整合及信息的交换与交流。平台分为浏览器、Web服务器、App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四层架构。浏览器部署在客户端,通过Internet同服务器交互,其余三层部署在服务器上,其中Web服务器负责接收浏览器提交的Http请求。

管理平台软件体系架构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街道事务管理子系统、社区事务管理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和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子系统。其中街道事务管理子系统、社区事务管理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办公、业务处理等相关事务处理的系统,属于“对内”系统;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子系统主要为社区居民以及外界人员服务,如街道/社区信息、社区BBS、社区商务等,属于“对外”系统。整个平台分为五个层次,即基础数据层、业务数据层、基础软件层、应用软件层,用户层,各层之间严格遵守“高内聚、低耦合”原则,同时严格按照街道现行办(所)、社区的划分和职责,设立了党政工作子系统、计生工作子系统、综治工作子系统、经济工作子系统、社区事务子系统等15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平台软件架构体系见图2。

2.2 信息化平台物理架构体系

管理乎台物理架构体系中所有网络硬件设备集中配置在信息中心机房内,以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为骨干设备,中心通过和交换机连接的路由器以及拨号服务器经数据交换网和公共电话网同其他网络互连,整个网络呈星型拓扑结构。各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及区政府各科局的局域网通过光纤专线接人至区信息中心,居民和社区单位则通过拨号方式接人区信息中心网络,各办事处之间通过划分VLAN的方式进行隔离。

3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开发原则及功能设计

3.1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开发原则 3.1.1 基本原则 管理平台在设计上应按照国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省、市、区政府关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要求为指导,以理顺社区关系、推动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构建为目标,以社区服务和社区工作组织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构建社区管理协同工作信息化平台为手段,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总体水平。同时应充分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求,在实施上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投资金额,分期配置、分期实施、逐步扩展,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用户的投资,平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①实用性、易用性原则;②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原则;③成熟和先进性原则;④规范性原则;⑤开放性原则;⑥可扩充和扩展化原则;⑦最优响应时间原则;⑧经济性原则。

3.1.2 内容设计原则 在进行管理平台内容设计时,应突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管理创新”的理念,通过归纳、梳理与基层社区日常管理相关的办公事务,将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10余大类多个基础数据项建库分类存储,实现社区日常管理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减轻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能够根据权限设置调用公安、民政、计生、环保、教育、房产等部门的社区业务管理信息,定期生成固定报表和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新、准、实的数据信息,供各级领导统计分析和决策使用。

3.1.3 安全设计原则 街道、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是内外系统的综合集成,其中内部系统设计到电子政务部分,与上级的各条块行政管理部门相连同,而外部系统是完全对外开放,因此内外系统集成时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计算机安全学的观点分层进行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物理层的安全,即主机及路由器等网络硬件设备物理上的安全;②网络结构的安全,即整个网络不应该由于局部的故障而导致瘫痪;③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④网络应用,包括信息传输的安全,具体包括网络的物理安全问题、网络结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全、应用层安全、信息源安全及用户安全等。

3.2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服务容及功能设计

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集成平台是运用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原理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社区政务、服务、管理、商务等信息系统的协同,及社区居民“一站式”服务。具体通过职能域界定、业务梳理、构建用户视图、建立系统功能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等来实现社区党政工作系统、计生工作系统、综治工作系统、经济工作系统、社区事务系统、综合服务网站集群及社区商务系统等10余个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及系统集成。

由于街道/社区工作类别多、范围广、内容繁琐等特点,在综合平台的内容及功能设计中,尽量涵盖街道、社区服务的内容,利用全域U/C矩阵方法划分子系统。服务内容包含居民家庭、社区民政、社区训,生、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党工团建设、驻社区单位、民间团体、社区办公自动化、内务管理、社区电子地图等街道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综合服务网站集群系统的服务内容主要包含有电子商务、在线服务及呼叫中心、社区交流、生活资讯、志愿者服务等在线服务内容。

全域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全域U/C矩阵)是整个规划范围内所有子系统和主题数据库之间的关系;子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子系统U/C矩阵)是子系统内所有功能程序模块与基本表之间的关系。将系统功能模型与数据模型结合起来,通过构造U/C矩阵,来明确整个系统及其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划分出各子系统边界”,如表1所示:

在平台设计当中,首先以街道一社区一小区一楼栋一住户形式分层分级划分为若:卜个独立的网格,并形成社区电子地图。通过电子地图上的每一个网格实现对街道辖设的各社区、社区楼栋、楼栋住户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树形目录菜单管理,各级有严格的归属管理,如住户归属楼栋,楼栋归属社区,社区归属街道,将社区内的每一件物、每一个人都纳入管理范畴,真正实现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如对每个人住房、计生、医疗、教育等动态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支持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和呼叫中心等精细化服务。街道一社区一小区一住户网格划分如图4所示:

平台中的楼栋网格划分后界面见图5。整个信息化平台具有数据采集功能、数据交换功能、服务功能、分层分级权限控制管理功能、浏览查询功能、统计分析

功能及后台管理等基本功能。各级用户只要填写相应的账号、密码及管理权限就可以快速地登录管理平台,无需安装额外的软件和设备,社区工作者能够应用自如:①数据采集功能,使社区及时、准确采集、录入、更新、上传社区基础信息,使社区日常管理、相关报表、申报业务等工作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办公;②数据交换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部门与社区、社区之间架起信息传输的桥梁,能够满足所有部门的工作需求;③服务功能,以市或区为单位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处理,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提供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等服务,为各部门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④平台设计实现内部应用的分层分级权限控制管理,由社区到各街道到居委会居民小组逐级派发权限,上级部门可以看到所有下级部门采集的社区管理信息,下级用户只能查看修改自己登记的社区信息,居委会为主要的信息采集点,由街道通过区镇中心对这些采集点进行统一的权限管理。街道办可以看到整个辖区内所有上报的社区管理信息。

管理平台数据采集方便、简洁、准确、快速,为管理平台的良好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整个数据采集分为现场采集和网络采集,其中以网络采集为主。现场采集,即社区人员(网格管理员)定期到社区、居民当中进行实地的调查、记录或与居民面对面交谈并填写相应的信息资料;网络采集,即由街道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范表格于管理平台,居民再登录该管理平台自主地填写个人、家庭基本信息以及需采集的相关信息并提交至社区居委会,然后由社区居委会进行审核再提交至街道一级的信息化主管部门””。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成后,街道、社区服务是以高效、快捷的网络服务提供,特别是街道、社区的事务服务,如准生证、婚育证、独生子女证等事务的办理由社区居民通过网络提交申请,社区工作人员直接在网络办理核实、审批、发放等,由原来的“单据流”变成“信息流”,从而提高街道、社区的服务质量。同样,街道、社区的办事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作人员摆脱了先前没日没夜地、重复地数据采集、录入,只需在系统初始化时完成一次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录入即可,基础数据库创建完成后,街道、社区的业务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数据都从基础数据库中调用并形成相应的业务数据库,从而达到数据高度共享。信息采集主要是人工采集和网络采集,数据更新则由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平台的数据信息采集

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平台(或称社区门户网站、社区网站群)详细调研社区及社区居民需求,贴近居民实际生活需要,周密策划社区网站建设需求分析和技术方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避免了重复投资。克服了社区人才短缺的瓶颈,建设一个以省(市)社区门户网主站为核心,每个社区子网站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站,形成一个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网站群。社区子网站与社区子网站之间互动交流,信息共享。社区集群网将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完全重合,围绕社区政务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建立一个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商家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如社区政务公共服务,提供户籍迁入、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商业、社区卫生、社区文教、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综合等服务。利用社区门户网平台,社区居民可通过网络平台随时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互动,传达民情民意,并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能力等在网上进行公开点评,让居民、居民性的社区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社区矛盾的解决,关怀弱势群体,培养社区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