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范文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

第1篇: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在会计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还比较落后。要想促进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充分应用信息化这一技术。

一、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作用

(一)有利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深化改革

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的会计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在财务共享环境下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结构、工作流程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企业在数据采集、财务管理以及管理决策等方面都会用到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在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自身也会不断深化改革,从而促进企业在财务共享环境下信息化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与传统的企业会计工作相比较,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减少错误信息的录入,还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统计质量,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一)在管理会计中应用大数据理念

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大数据的实现,给会计人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数据在财务变革尤其是管理会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会计管理中,通常会遇到票据真假无法辨识,员工真实出差的时间无法掌控等问题,在大数据的辅助下,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借助票据信息来判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精确的信息,将大数据理念运用到管理会计中,有利于企业正确预测经济活动,从而起到控制经济活动的目的。我国的会计行业中,除了对一些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收集之外,还需要筛选相关数据,并且确定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财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各生产经营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企业管理、业务以及内控等数据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然后通过统一数据业务,加强数据源的处理,从而实现数据质量的管理,实现大数据和财务管理的对接,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在财务共享环境下,企业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是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内部绩效体系的全面管理,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各项预算工作,在获取企业会计信息大数据的基础上,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效率,最终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财务共享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中使用的数据会储存在电子媒介当中,为了增强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就必须增强管理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首先应该设置管理会计数据信息的访问权限,其次,应该加大对管理会计信息使用人员的全面管理,一些数据可以进行全范围的共享,但是关系到企业机密的信息,则需要设置访问权限,通过对使用信息的安全性进行管理,以此降低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企业应该注意相关软件的及时更新,尤其是网络通讯以及会计管理系统软件,做好软件升级处理,加强相关硬件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从软硬件设备方面加强企业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为企业的数据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三)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的会计人才队伍面临结构失衡问题,大多数会计人员都是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真正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会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模式之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面临着转型变化,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转型,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对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减少,而对高端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将会增加。要想有效应对市场对会计人员需求出现的这一变化,必须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注重于国内外会计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构建多维度的人才保障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员信息技术的培养,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转型的主要手段,将管理会计信息化同财务共享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不仅顺应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拓宽会计信息化理论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同时加强整合管理会计信息,将大数据理念应用到管理会计当中,还应该加强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通过权限设置增强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会计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和关键,需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构建多维度的人才保障体系,为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熊磊.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会计之友,2015(08):7-9.

[2]刘亚鹏,林婕,张蓉等.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探索[J].中国商论,2015(19):43-45.

[3]何云,彭丽坤.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6(03):186-188.

第2篇: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企业管理;融合;创新发展

财务会计属于庞大的会计系统当中的类型之一。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系统重要方面,为石油企业对外经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管理会计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对石油企业整个内部经营活动状况有充分了解。正因如此,企业可以通过管理会计来了解企业内部事务,从而更加方便地治理企业,这让二者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融合的背景

1.融合的必要原因。通过社会上某些研究学者的言论来看,会计事实上主要是指企业和单位在生产当中所发生的有关经济管理的活动。而石油企业也不例外,该种经济活动都具有社会性的重要特征,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系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共同参与到石油企业日常经济管理当中,从最根本上来看,二者都是在利用企业各项财务数据对其经济管理进行分析,并最终服务于石油企业的经济运行,因此都具有管理与考评的重要职能,在信息获取方面,二者数据来源是一致的,这都说明二者在企业未来发展当中有机融合的重要趋势。在石油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二者能够有机地融合并创新,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地使企业会计工作成本得到降低,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对会计部门的人事结构进行精简。

2.二者有机融合的理论基础来源。从客观角度出发,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会计学所研究的范围,同时也是在整个会计基础上所做出的重要延伸。首先,财务会计利用其日常经济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资金数据,在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财务报告,从而更为真实且准确地对企业资金的流动状况和流向有个好的了解,帮助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其次,增值会计管理系统主要是以分析和计算企业经营管理增值额为主,在运行当中推动对象与目标之间的互相融合,从而使企业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信息能够互相享用。就现阶段来说,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在企业管理中需要公开会计信息,我国也积极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经验,努力实现会计信息的公开化。

3.管理会计信息公开。会计信息的公开可以保证企业债权人和所有者享有权益,在社会化生产的整个背景下,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都出现了分离趋势,为了充分运用所有者的投资,股东就要利用会计信息来对财务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借助会计信息也可以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企业会计信息的公开事实上是石油企业向政府、股东以及投资者宣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过程,进而有效增强社会人民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信心。例如在我国,国家需要上市公司能够提供出较为详细的分公司管理信息以及与合作企业之间相互交易等内部信息。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都需要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并对自身企业内部信息做到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自身所做的战略决策更趋向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我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现状

1.企业融合存在问题。就现阶段来说,企业在融合方面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没有采取较为合理的方式解决。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缺乏对企业内部财力、人力与物力的系统化管理和整合;科技在不断进步,但在企业融合过程中,企业对于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企业部门与另一个部门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在沟通与交流方面不到位。总的来说,不仅仅是以上原因,还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让其二者的融合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也给融合的相关落实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2.缺乏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从我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来看,管理会计晚于财务会计的出现,这也就意味着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的应用当中优于管理会计。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方面所研究的课题数量还较少,因此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使用着不同的信息系统,但企业大多时候仍然过于重视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中所应用的原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多数企业能够结合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拥有两套不同的核算系统和账簿数据。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在信息资源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3.当前融合的人才支撑。各个行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高校培养出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社会上所要求的新型高素质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管理才能,同时还需要具有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选择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上将形成一支综合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共同朝着企业会计融合方向努力进步。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创新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会计融合理念。会计作为石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石油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常常会受到高层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所以,石油企业在每年组织招聘的过程中,往往选择任用经验丰富且对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较为熟悉的会计前辈们。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些经验丰富的人才往往拘泥于传统思想,无法跟随时展潮流,致力于会计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会计行业发展中,石油企业应该充分重视相关部门以及会计部门员工对于新型工作理念的培养,树立较为正确的会计观念,让员工主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与素养,在工作当中端正学习态度。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积极组织员工定期培训,并根据员工自身发展状况组织多形式且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内容。

2.采取渐进式的融合方式。受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融合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结合石油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的具体需求采取创新、循序渐进。为了使会计工作系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石油企业经营中,就必须立足于企业整体发展,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全局规划。此外,我们还要对企业当中的组织、人才以及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加强统筹安排,即使是工作中的小细节也不可忽视。企业在管理方面只有充分地重视每一个环节,才能有效地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更好融合。

3.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企业经营和企业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具有有效规范的工作制度,有效的工作制度是一个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企业的资金管理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由此,我们需要制定与经济活动相适应的管理规范,以此来达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白了其所在岗位的职责,这种岗位责任制,使其各司其职,有效地完成企业所布置的任务。一个企业能否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取决于它是否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正常顺利进行,并推动企业顺利发展。

4.利用计算机技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科技应用也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石油企业经营活动当中的具体特点,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通过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应用网络技术与在线数据采集技术有助于数据的互相采集与传递,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和谐局面。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阶段较为发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会计信息实现实时和在线以及远程控制管理,最终建立较为系统、开放且及时的应用管理系统,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的有机融合。但是,即使有效地通过计算机技术沟通了经济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工作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在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体系制度。5.实现财务共享。财务共享主要依托我国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同时将财务业务流程的处理作为共享的重要基础,并以对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流程进一步规范、流程效率有效提升和各项运营成本控制等为目的,建立在市场视角下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主要是将公司内部所通用的职能和功能充分汇集,以最低成本和较高质量向各个业务单元和部门提供最好的服务。在市场经济宽松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将财务共享服务作为发展的研究重点内容。而这一共享服务中心能够把公司各项人力资源、法规、采纳以及研发等智能有效集中,最终在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的同时实现规模效应,同时也有利于确保职能的高质量和一致性。除此之外,当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得到有效落实后,企业还应该建立起适合公司发展的完整财务体系,并通过利用这套体系来帮助公司决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一个企业能否得以生存发展取决于它的会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二者必须要做到有效的融合,以此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个企业在对市场经济的状况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的同时,还要制定出一份与市场环境和资深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显而易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并非易事,未来还需要战胜重重困难,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说,我们更要加强个人的创新意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提出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在众多企业的发展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李宏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发展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9,(21):151.

第3篇: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发展变革

2015年,马化腾在人大提案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指出应当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并结合传统行业,实现新的发展生态。随着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互联网+各类传统行业”引发新的讨论热潮。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作为价值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联通基础财务工作与企业价值创造,在当今社会企业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也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迎来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黄金阶段。本文首先分析“互联网+”时代下,从技术层面到体系层面管理会计的发展,紧接着立足于整个企业内部管理,探讨管理会计对企业产业链管理到价值链管理变革起到的巨大贡献。在此基础上,本文最终总结实现“互联网+管理会计”还存在的问题和壁垒,并提出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互联网+”助力管理会计技术突破

“互联网+”带来最基本的改变就是原有工具的创新,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最为典型的技术突破,既是管理会计最明显也最浅层次的改变。管理会计作为需要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给出财务管理方案并辅助企业做出重大决策的重要内部财务方法,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财务会计的基础素养,更要具备较强的企业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能力。然而,由于以往数据收集和交互速度的限制,一方面企业获取的多为内部数据,对于行业数据、地域数据等的收集整理还依靠专业机构调查,数据获取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为企业提出决策建议所参考的多为历史数据,从业人员还需要依靠自身丰富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才能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企业发展,并给出正确的决策建议。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完全改变这种窘境。在数据爆炸式增长下,以往对于数据的简单处理已经不足以满足当前各领域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并渗透至各产业的方方面面,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才能使其焕发新的价值。大数据的出现保障管理会计原始数据的丰富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应有价值。例如,在企业采购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使管理会计能够为公司采购决策提供更为科学便捷的数据支持。在整个采购过程中,如何选取采购价格优惠的供应商,如何降低运费都能够通过实时数据一目了然,更能够将整个供求价值链连接起来,通过市场数据的分析,为企业营销决策做出重要支撑。云计算等新型数据处理手段的逐渐普及应用也为管理会计数据处理效率的提升做出卓越贡献。一方面它能够提高传统数据处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云平台,能够实现即时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和技术共享[1]。云计算通过保障原始数据挖掘处理过程的时效性提高管理会计的数据处理效率。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下,谁获得有效信息的速度更快,就更有机会把握市场,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而云计算将管理会计处理信息形成有效财务决策报告的周期大大缩短,使企业能够对市场最初快速反应,因此也是对管理会计效率、决策建议有效性以及应用范围的有效提升和扩展。此外,云平台的构建,例如目前大力推广的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平台,极大推动企业内、行业内的信息交互过程。在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可以由系统后台进行数据的分类、匹配,而系统内电子发票等的出现更是大大节约财会工作人员登记、核对、记账的时间,而财务人员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云平台上快速提取有用信息,既提高工作效率,也降低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总体而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电子化程度,一方面带来工作流程的精简化以及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实时信息报告的整理挖掘,迅速提升管理会计出具建议的效率和有效性,推动企业资金流的精细化管理。

二、“互联网+”促进管理会计体系创新

如果说以往“+互联网”时代关注的重点是工具便利和技术进步,那么随着电商、P2P、滴滴等创新型企业的异军突起,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形势可以说已不再局限于技术,而是整个社会互联网思维的渗透和体系的巨大变革,即“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整个供求链条上的各部分不再像以往那样是割裂开的。传统企业由于信息的局限性,“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之间有着信息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共享带来整个供销过程的透明化。消费者不再是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对于高效、便捷、低价的要求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传统供应商”的形式得以充分选择。因此,企业整个管理体系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变革,形成更为高效的管理会计方法。而“互联网+”所引发的整个管理会计体系的升级换代或将更深入、更持久地影响今后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变革。一方面,新的管理会计体系融合了互联网思维,组织架构也趋于简单、灵活。张秀珍和王建伟指出,“互联网+”的本质在于管理上的“去中心化”,可以说,互联网思维的“用户体验至上”理念在新的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2]。传统的公司管理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形,而为了快速响应互联网时代下用户需求的急剧变动,当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已逐渐向倒金字塔转变,并通过机动性较强的小单位部队来满足客户的自主决策。因此,管理会计也必须充分渗透进整个产销链条,尤其关注用户数据的实时变动,构成整个信息化管理会计网络,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的管理会计体系力求实现全方位布局,形成完善的、安全的财务信息网络。由于以往我国管理会计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互联网+”的巨大机遇来临时,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学术界讨论,都倾向于通过政府指导、政策帮助,通过顶层布局来尽快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3]。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相继出台表明:今后管理会计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孤军奋战,而是要在政策推动下逐步形成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管理会计信息网络。通过充分利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来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行业之间甚至整个产业价值链之间的信息联动,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进展,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当然,由于互联网信息安全性问题将极大影响整个新型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效果,因此李卓(2015)指出,新型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五性”———完整性、保密性、可控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4],在安全性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推进管理会计新体系的构建工作。

三、“互联网+”推进管理会计全价值链管理

企业管理是由多项管理职能共同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考察互联网对管理会计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时,也应放眼全局,从企业整个管理模式改变的角度评价其变革。在传统产业链管理向价值链管理转变的浪潮中,“互联网+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实现全价值链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起到连接企业基础财务工作、企业决策和商业价值的作用,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互联网+管理会计”将推动整个企业形成全价值链的管理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类先进互联网技术,把企业内部价值创造活动扩展至用户和供应商上,使企业的资金链管理渗入整个产业链中,从而在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企业全价值链的全新管理模式[5]。具体而言,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管理会计将通过产业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改变,实现资金链精细管理。通过加深供应商之间、供应商与中介商之间以及中介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甚至缩短整个产业链条,实现供应商直接到用户的产业服务体系,从而缩短企业的互联网金融价值链,将资金的流动情况、流动周期以及具体状态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职能转为维系企业价值链的正常运转。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考察供应商的信誉,形成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当供应商出现资金问题时,甚至可以考虑为其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通过商业信誉贷款保证供应商正常运行以及企业整个资金链的正常流动。此外,通过用户数据的精准分析,也可推出信用购等增值服务,将企业的实际产品链同资金链分离开来,争取通过优质服务抢占市场份额。在此方面,电商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借鉴,如京东白条、阿里信用住等服务,只要企业能够充分挖掘用户信息,就能够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并争取企业发展的利益最大化。总体而言,“互联网+管理会计”的全价值链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并控制资金流向,同时价值链上供应商、用户等环节的资金交互又可以充分发挥资金价值,实现收益最大化,形成整个价值链的良性互动。

四、“互联网+”下管理会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互联网+管理会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重点关注“互联网+”给我国管理会计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当前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中国会计学会第十四届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总结指出,由于管理会计和基本财务会计界限模糊以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健全,目前对于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发展问题及对策讨论尚且比较欠缺[6],因此,当前亟须对管理会计的实践过程加以总结,为今后“互联网+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提出建议与发展对策。首先,由于中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实践推广“互联网+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大打折扣。由于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状况良莠不齐,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疏漏,甚至存在合规问题,更遑论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和信息化。人工录入、核对财务数据导致整个财务管理过程效率低下,且增加额外的人工成本,信息准确性也难以确保,因此基本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管理会计分析和决策建议往往实践效果欠佳。2014年《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后,财政部会计司制度二处处长针对这一问题,明确指出要鼓励企业及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应用先进的国外管理会计软件,实现信息化管理,另外,对于大型企业,要鼓励其建立财务信息共享平台。企业电算化程度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只有当经济发展程度和企业建设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实现全社会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并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其次,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产生发展时间较短,与基础的财务会计之间界限模糊,因此,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欠缺,现有管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且欠缺互联网创新思维。当前,财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基础财会核算的层面上,管理会计培养没有跳出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对于如何整合财务信息,提供企业决策支撑方面欠缺理论体系,因此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此外,我国会计电算化尚未完全普及,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对于电算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至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运用则更加匮乏。今后“互联网+管理会计”的发展有赖于高校及会计专业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财会专业分类的细化有助于为今后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思维层次打下更加坚固的基础。同时,电算化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新型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基础电算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而已有会计人员则有赖于公司提供更为完善的技术培训。当然,管理会计今后的发展之路还需要科学理论加以支撑才能少走弯路,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互联网+管理会计”的科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先进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我国国情的复杂性,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呈现先进与落后并存的局面,因此,现有理论的实践应用性还较差,没有真正反映企业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只有加强理论研究与管理会计实践的融合,促进产研一体化,才能从理论层面更好地支持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变革。“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是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产业升级改造的重大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会计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只有抓住这样的契机,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侯玉荣.“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J].时代金融,2015(8).

[2]张秀珍,王建伟.“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0).

[3]王兴山.企业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5(4).

[4]李卓.把握“互联网+”时代脉搏共启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新篇章———“管理会计之中国实践•走进信息化行业”研讨会召开[J].财务与会计,2015(15).

[5]张林,丁鑫,谷丰.“互联网+”时代会计改革与发展———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5(8).

第4篇: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保险监管;偿付能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保险业从此打开了通往世界保险市场的大门。对中国保险业来说,加入世贸组织不仅要面对保险市场竞争所提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把握与认同。因此,了解国际保险监管发展趋势,借鉴国际保险监管先进经验,对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形成和制度建设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是当务之急。

1.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现状及其不足

我国目前采用的偿付能力监控指标是在借鉴欧盟偿付能力额度制度和美国风险资本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监管两个方面。定性监管主要规定了保险条款、费率、准备金的提存,规定了保险公司单个风险自留额和全部风险自留额,并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了规定;定量监管主要是采用了英国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思路。但与实施这种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和监管指标尚有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

1.1缺乏完整的保险会计准则体系。

保险公司不仅同一般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且还承担着社会保障的责任,关乎广大投保人的利益。保险公司的两重性质决定了其会计行为规范的两重性:一方面需符合一般财务会计原则,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保险公司对外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真实、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要求保险公司的财务信息与其他行业保持可比性;另一方面要符合监管会计原则,主要服务于保险监管当局为保证保单持有人利益而监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需要。因此,保险公司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上,不仅需要建立适合于保险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还需要重视监管会计制度的建设。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都建立了专门的保险监管会计制度,而我国仅于2004年下发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准则公告第1号: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和计算机软件(征求意见稿)》,保险监管会计制度建设总体尚处于初始阶段。

1.2缺乏统一的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标准。

目前我国的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两种标准,一种是适行于上市公司和股份公司《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1月1日颁布),另一种是非上市和股份公司实行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1999年1月1日颁布),两种制度最大的区别是在《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中更加强调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更有利于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由于两种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及方法不同,对评估保险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及偿付能力也会带来直接影响。

1.3监管指标不全面,预警作用不明显。

保险财务监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要做到满足现状,更要能够对以前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以后的经营态势做出合理预测。我国在借鉴美国保险监管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的财务指标体系只是侧重于公司盈利和经营性风险的分析,涉及综合性财务状况和准备金方面的指标较少。而美国的保险监管财务指标仅对产险公司就设立了11个指标,从综合财务状况、利润经营状况、流动性和准备金等多方面来综合考核公司的经营状况。我国只借鉴了美国监管指标体系的一些指标,没有设立一套类似于美国的对历史数据财务状况的追踪分析系统,在美国对历史数据财务状况的追踪分析系统中3年前提出过警告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最终都破产了。

1.4缺乏对财务指标的动态监管。

我国评估保险公司财务指标的偿付能力是以1年内公司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的差额作为标准的,只测算这一时期保险公司的静态偿付能力,没有考虑保险公司长期持续经营的要求,不能真实反映不同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另一方面我国使用的一系列财务比率法是定量指标体系构成的,它们在选择上是否恰当、合理,都会影响到预警系统的运行效率。在2003年下发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只是从认可资产表、认可负债表、最低偿付金额几方面对保险公司的财务情况监管,并没有联系保险公司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做出预测。

2.加强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建议

2.1进一步重视并加强保险偿付能力的监管。

我国保险监管当局对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分别规定了最低偿付能力标准,但这些规定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一些中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概念和风险选择的意识不强,挂赔现象严重,整体偿付能力依然薄弱。保险公司承担着广大被保险人可能发生保险事故而引致的赔偿或给付责任,只有本身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才能保障被保险人的安全,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因此保险监管应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的考核,结合国情,参照国际惯例,改善目前最低偿付能力的计算方法,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确保保险公司对所承担的风险具有足够的赔偿或给付能力,保证公司良好的财务稳定性和较高的置信度。同时要注重建立应急机制和化解风险的渠道,一旦发现偿付能力不足,应立刻采取诸如办理再保险、转让业务、增加资本金、调整资产结构或是限期整顿、停止部分业务、直接接管等补救措施,重新塑造保险公司的财务信用体系,以维护社会保险园地的正常秩序,促进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

2.2建立完善的保险业法定会计准则体系。

加快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建设,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外保险会计的规范和标准保险业法定会计准则体系,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要求,不断建立完善体现保险行业特殊性的保险业会计准则体系。保险公司可以先按照保险行业通用会计准则(GAAP)编制通用会计报表,再按照保险法定会计准则(SAP)调整为监理会计报表从而满足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不同需要。

2.3建立有预警性和评级等级制度的监管模式。

集中保险公司的资产获利能力、资产质量、投资收益、准备金充足率、资本金充足率等体现偿付能力安全性的各项财务指标,并分析3到5年的财务跟踪指标和财务评价等级制度,通过多年跟踪的财务指标来分析发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征兆,评价公司今后的发展趋势,并且采用财务评价等级制度的方式对公司的大小和财务状况进行分类,提高监管的精细化程度。目前,以NAIC(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IRIS(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和RBC(基于风险的资本管理方法)为代表的保险机构偿付能力风险预警机制已经在世界各国广为应用,我国的保险监管应尽快改变传统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做法,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2.4建立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转变的监管模式。

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动态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动态评价保险产品负债与其相对应资产的实际形态是否匹配;(2)不仅是对决算期进行评估,而且通过对未来任一时点现金流量状态进行模拟,来反映和评估保险公司的所有经营状况;(3)借鉴美国做法进行利率假设,通过适当的概率分布来确定利率和变化,并考虑公司的各种资产和负债的配置,将公司现金流公式化,计算出各种利率假设下公司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以此来评价公司的偿付能力。

2.5加强保险行业自律。

成功有序的监管离不开行业组织的自律配合,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人或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社会团体,其在规范保险市场方面发挥着政府监管当局不具备的协调作用。因为行业组织在起市场主体间联络、信息、技术咨询和共享服务等作用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能独立充当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行业经营行为的仲裁者。监管当局应积极支持保险行业组织的建设,以行业的自律担负起监管的辅助作用,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加强各保险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从而避免同业过度竞争造成亏损和偿付能力的不足。

2.6提高保险监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入WTO,中国保险监管业面临考验,保险监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保险监管在物质或者有形的层面上迅速地向国际靠拢、与国际接轨,但保险监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文化和理念上的转变问题是不可能通过WTO或其他什么协议可以简单解决的。但事实证明,有形和无形两个层面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达到协调一致,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与国际接轨的保险监管。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所有保险监管从业人员的普遍素质。从现状看,我国保险监管队伍是相当不错的,精练、充满朝气。但是必须看到,我们从事保险监管的历史毕竟太短,对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保险监管理念、技术和手段的了解、认识和掌握有限。在不少人的观念中还留存着计划经济和封闭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模式的烙印。人的观念不转变、素质不提高,所谓的接轨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应当看到,在监管机构、监管形式和监管内容上,当前我国保险监管与国际潮流不一致。比如,全球兼并盛行而我国的保险监管则要求产、寿险分业经营,国际保险监管日趋放松对微观层次的监管而注意对偿付能力的审查,我国却强化对费率、条款的监管。对此,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地予以正确评价,我国的保险监管方面基本反映了我国的保险业水平及发展要求,如产、寿险分业经营就促进了我国长期以来发展不足的寿险业务迅速增长,又如从全球购并历史来看,合总是以分而发展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从国际保险监管中看到我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亚锋着.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构建,《保险研究》,2001年06期.

[2]曾静.完善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思考,《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戴娟.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保险监管体系的建设,《保险研究》,2004年05期.

第5篇: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注册税务师;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采购;共生;涉税服务;涉税鉴证;公私伙伴关系;行政执法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060-03

一、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注册税务师(以下简称“注税”)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无论是从业人员、经营收入还是社会影响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1年底全国注税行业总从业人数90 107人,执业注册税务师总人数34 246人,实现经营收入总额97.33亿元①。但面对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管理公司的激烈竞争,其发展现状及前景不容乐观。

首先,注税行业执业范围狭窄。根据《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注册税务师的业务范围可以分为涉税服务业务和涉税鉴证业务。涉税服务业务包括:代办税务登记、纳税和退税、减免税申报、建账记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申请,利用主机共享服务系统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代为制作涉税文书,以及开展税务咨询(顾问)、税收筹划、涉税培训等。涉税鉴证业务包括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企业税前弥补亏损和财产损失鉴证,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税务局规定的其他涉税鉴证业务。其中涉税鉴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需要鉴证主体资格特定;而执业范围更为广泛、技术含量更高的涉税服务业务没有限定也不可能限定服务的主体资格,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财务咨询管理公司甚至某些律师事务所也在承接此类业务,注税行业执业范围受到压缩。

其次,注税行业执业环境不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纳税人数量的激增、税收收入总量的飙升,经济活动和税收制度日趋复杂,与税务管理人员、经费等资源的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税务管理人员不足以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同时长期以来的税务专管员制度“培养”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依赖。这种依赖一方面导致了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错位,疲于应付本应由纳税人完成的日常事务;另一方面淡化了纳税人的税法意识、权利意识。当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公关”成为其维权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而更为专业的注税服务被轻视甚至忽视,致使注税行业市场需求不足、社会认知度低、执业环境不理想。

另外,由于注税行业法定业务缺乏、执业范围狭窄,使得相当一部分税务师事务所业务工作量不饱和、不均衡,业务淡旺季现象严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业务较多、人员相对缺乏,而其他时间则由于业务较少、人员相对富余,加大了注税行业的执业成本,影响了注税行业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注税行业的发展。

二、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的依据

注税行业狭窄的执业范围、激烈的行业竞争、业务收入增长的压力迫使税务师事务所不得不另辟蹊径,拓展市场业务空间,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产业【2008】2351号)中“建立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服务的制度”的规定为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拓展注税业务范围提供了契机。

所谓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是指各级税务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为了履行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用财政性资金依法购买税务师事务所提供注税服务的行为,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税务机关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的主要举措。政府购买服务是源于西方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措施,英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公私合作、政府购买、提倡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这一改革举措自实施以来对社会服务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主要方式。

(一)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的理论依据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和“政府”都是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二者本无优劣之分,无论何种制度安排,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而造成的效率损失。政府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资源也并不完全因为市场失灵,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而非替代关系。一般而言,私人物品效用边界清晰,易于由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其应该由公共部门提供,但一种物品的公共部门提供并不意味着必须由公共部门生产。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生产、政府供给,二是市场生产、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公共生产还是私人生产取决于公共物品提供的有效性,由于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管理不同,私人部门具有天然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和动力,因而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出于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往往会偷工减料,造成所提供物品的质量低劣。而公共部门则恰恰相反,其对成本的控制、利润的考核等,缺乏监管的动机,因而存在腐败、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事实上在美国有37%的消防服务、23%的图书馆、48%的公交服务是由私人企业承包的。②

虽然人们所消费的物品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分,但由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二者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当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某些物品不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而被称为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相对较弱,若完全由政府提供则会导致过度消费,使得拥挤成本增加,导致“政府失灵”;反之,若完全由私人提供,又会造成市场的垄断价格,导致“市场失灵”,最终招致效率损失或社会福利损失。

注税行业是“既服务于纳税人又服务于国家,具有涉税鉴证与涉税服务双重职能的社会中介行业”③,所提供的涉税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特性,属于混合物品。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是医治其“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选择,即税务机关继续保留公共服务投资主体的角色,由税务机关制定注税服务的产品质量标准,购买并提供注税服务,以克服市场失灵;但将服务的生产责任通过合同形式交给独立的税务师事务所,有效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摒弃官僚现象,以克服政府失灵。通过这种税务机关与税务师事务所的公私伙伴关系(PPP),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构建、拓展注税业务范围、提升注税执业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的政策依据

政府购买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以后,在很多城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1994年深圳的园林绿化管理模式改革、1995年上海市罗山市民休闲中心的托管、1997年浙江的政府采购办法开创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先河。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四川、重庆、河南等地税务机关也对政府购买注税服务进行了有益尝试。

为了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于2002年就颁布实施了《政府采购法》,其中第二条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本法所称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所以政府购买服务属于政府采购的创新形式,适用于《政府采购法》。国家税务总局于2006年在《关于印发〈“十一五”时期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6】115号)中明确提出:开展以政府采购购买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和积极探索以政府采购及向社会招标的方式购买税务师事务所服务的模式。

三、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的模式选择

(一)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一般而言,政府购买服务有四种模式:第一,依赖关系的非竞争模式,即服务供应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或者说是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直接指派的一项任务,服务供应主体与政府的这种依赖关系决定了政府购买服务不存在竞争机制,只有市场所谓的购买机制。第二,依赖关系的竞争模式,即服务供应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或者是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政府在购买服务过程中引入了其他市场主体,该服务供应主体在承接政府委托时应遵循市场原则,与其他单位或组织实行公平竞争,同等条件下该供应主体具有优先权。第三,独立关系的非竞争模式,即服务供应主体与政府是相互独立的,其存在并不依赖于政府,但是由于所提供服务的特殊性,在提供社会服务时不是基于市场竞争原则,而是通过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甚至是直接沟通的关系,由政府将一些服务项目直接委托给他们。第四,独立关系的竞争模式,即服务供应主体与政府是相互独立的,在社会服务的供给中依据市场原则,实行招投标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这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中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也是比较符合国际惯例的一种做法。

(二)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的模式选择

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的模式选择取决于注税服务的供应主体——税务师事务所与购买主体——税务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注税服务的特殊属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清理整顿税务行业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税发【1999】145号)的规定,所有税务师事务所已与税务机关在编制、人员、财务、职能、名称等方面彻底脱钩,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即税务师事务所与税务机关之间是一种独立关系,在服务供应过程中应遵循市场原则,实行招投标制度,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的这种独立关系的竞争模式,并不意味着税务机关放弃对供应主体的资格审查、对注税服务质量的监管。鉴于注税服务具有涉税鉴证和涉税服务的双重职能,为了保证注税服务质量,在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时应实行市场准入,市场只对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开放,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中介机构不能成为注税服务供应主体。

四、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一)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与政府采购的关系

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属于政府采购的创新形式,在运作方式上与政府采购具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政府采购只涉及两个基本当事人——采购主体和供应主体,而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涉及三方基本当事人——服务购买主体、服务供应主体和服务对象,其中服务对象在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中发挥着接受服务、评判服务的作用;其次,政府采购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供政府自己使用,受益者是政府自己,而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主要购买的是应由政府为纳税人提供的各种服务行为,受益者包括第三方当事人——服务对象,同时也包括政府自身,因为通过购买服务有利于税务机关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提高税务管理的行政效率。

(二)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是利他和公益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税务管理与纳税服务职能。依据现行的税务管理体制,税务机关既是税务管理服务活动的提供者,也是评定税务管理服务活动优劣的当事人,这种既充当“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的不合理现状很难维护税务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购买注税服务,税务机关将特定的服务项目交给市场,不再是特定服务的生产者,由注税服务的服务对象来评判注税服务的优劣,税务机关只以“管理者”和“裁判员”的身份置身于税务管理之中,制定注税服务的标准、评判介税服务的执业水准、监督注税服务合同的执行。

(三)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要实现三方互惠共生

共生原意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不同种属的生物间在同一环境中相互依存、共同生活。④共生既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经济现象,共生按照行为方式可分为寄生、偏利寄生和互惠共生。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是税务机关使用财政资金,制订服务质量标准、下达任务、定期评估,但不直接参与或干预服务;税务师事务所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承接服务,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管与验收,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税务机关及纳税人的信任,争取以后的任务。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对购买主体——税务机关而言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提升了税法的遵从度;对供应主体——税务师事务所而言拓展了其业务范围,培育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对服务对象——纳税人而言培养了其纳税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了其合法权益。所以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实现了税务机关、税务师事务所以及纳税人三方的互惠共生。

(四)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的边界界定

税务行政管理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行政职能,既不能放弃、也不可转让,购买注税服务只能是税务行政管理的有益补充,而不能替代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所以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应以提高税务管理效率、降低税务管理成本为原则,合理界定税务机关无偿服务与税务师事务所有偿服务之间的边界,理清税务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能与购买注税服务之间的“路”“桥”关系。同时鉴于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特殊性及其财政经费的有限性、注税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需求的不同,税务机关购买注税服务项目应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在日收管理过程中需要纳税人自行完成并提交中介机构鉴证证明的,如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鉴证证明、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鉴证证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证明、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证明等,由企业自行付费购买。为了弥补税务机关行政执法行为的不足,应由税务机关行使的部分职责,如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重点税源企业专项分析检查、特别纳税调整、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退抵税款事项审核、货运企业自开票纳税人资格认定及年审、纳税评估审核等,由税务机关付费购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http://。

②转引自哈维·S·罗森、特德·盖亚:《财政学》(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③《关于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税务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4】957号)。

④王松:《基于共生理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性反思——以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社会工作》,2010年第4期(下)。

参考文献:

[1]哈维·S·罗森,特德·盖亚.财政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

[2]冯俏彬,郭佩霞.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基础与操作要领初探[J].中国政府采购,2010,(7).

[3]钱振伟,等.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政府购买服务视角[J].经济学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