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师类论文范文

幼师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师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师类论文

第1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1.谈话类节目开通各种交流平台

谈话类节目开通各种交流平台不但使听众参与广播更加方便直接,而且实现了主持人和听众双向同步交流,传授关系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过去,广播文艺节目一般采取录播形式。听众参与一般是靠来信或接受录音采访。这种参与既不方便又不广泛,有很大的局限性。后来,出现主持人直播节目,主持人与听众之间可以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但还不能在传播过程中进行直接对话,直到电话介入广播才使听众参与成为家常事。

任何一位听众,只要挂通直播间的热线电话就可以跟主持人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甚至可以跟主持人及其他听友进行多向交流。现在科技的发展,更是让听众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来和主持人交流。

使用QQ和微信可以做到有话当场说、有事当场问、有要求当场提、有看法当场发表,非常直接,非常方便。无疑,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主持人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听众的收听意识。而微博的出现,可以让听众在节目之后的任何时间继续和主持人沟通交流。

2.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听众,这是办好文艺节目的客观要求

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听众,听众才会感兴趣。文艺节目的主持人常常通过热线电话、QQ和微博等第四媒体直接与听众沟通思想情感,排除心理障碍。有时也会设计一些话题,请听众来参与讨论。至于讨论的内容,大多是讨论当前听众关注的事情或社会上普遍存在、群众关心、领导重视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或者讨论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人类社会永恒性的话题。可以说,谈话类节目的兴起和开展,无形中起了这样一种作用:即促使广播注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映,促使节目内容的“三贴近”。

3.文艺谈话类节目从形式上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2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720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财经类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往年更显巨大,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这不仅与本科生本身对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态度不端有关,更暴露出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短期化、集中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不足。新形势下优化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已更显必要。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任务大量化

指导任务量大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量大。尽管大部分院校对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都做出了不超过10人规定,但据笔者了解,由于部分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过大,造成教师实际指导学生人数超过20,甚至30人。这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形成的巨大的阻碍。二是指导内容多样。从目前指导毕业论文的内容上来看,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同时还要把控毕业论文的格式以及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部分本科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研究方法不清楚,更有甚者甚至对计算机文档基本处理操作不熟练,挤占了本来就紧张的论文指导时间,也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的任务量。

(二)指导时间集中化

指导时间集中化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在短时期内过于集聚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时间安排过于集中。虽然部分专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安排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但受学生考研、考证及公务员考试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在实际执行中造成压延,真正指导时间仍集中于大四第二学期。二是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扎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寻求指导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要么是一段时间里没人找指导老师,要么是大家一起都来找指导老师寻求论文指导。而且集中指导的时间特别集中于毕业论文开题前及毕业论文提交前,造成短时间内指导任务急剧加大。

(三)指导形式封闭化

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QQ、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尽管这些方式为学生得到毕业论文指导提供了及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利用邮件、QQ、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知识的扩散。

(四)指导内容重复化

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知识常需要多次教导,甚至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

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原因固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本科生难以合理主动安排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进程随大流或严重依赖指导老师的督促。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使得本科生常常产生写好写坏一个样,早写晚写一个样的惰性思维,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坐等最后时刻的集中突击。

(二)现有指导模式忽视论文写作通识教育

目前,决大部分财经院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都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多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不存在共同知识,不需要有关论文写作的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毕业论文的行文方式、逻辑结构、内容展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共性。但从目前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来看,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通识指导每届只有一次,甚至是完全缺失。这无疑会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只能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通识指导,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指导工作量。

(三)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引导

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与本科生间的信息沟通,但传统的教师说教指导模式却使得本科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产生有“等办法、靠老师、要答案”的心态,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明确指示。二是缺乏同辈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目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论文的写作上,忽视了同学间论文写作方法及思路的讨论,从而没有机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论文写作经验与教训。而这不仅从形式上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封闭化,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指导任务的大量化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四)现有指导模式缺乏跨期指导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按届依次展开。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也就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上。在这种指导模式下,虽然论文指导与纠正在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以单循环纠偏的方式运行,并使得论文质量得以改善。但如将这种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置于多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来看,则或多或少有类似单曲循环播放的意味,加剧了指导任务的大量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三、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毕业论文指导长期规划

一是需要院校引入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学年跨度安排。转变大四集中展开毕业论文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联系专业实际,尝试将毕业论文指导安排延展至大三,乃至大二阶段。结合不同时期专业教育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二是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早期指导介入。进一步拓展推动本科生的论文导师制,努力从本科生进人大学阶段便开始介入专业基础教育,积极促进从中学作文写作向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转变。

(二)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

一是可以转变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变原有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间一对一的单独讨论,逐步实现课程讲解式毕业论文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汇报进行过程中增加毕业论文研究汇报的规范性及严肃性。最终实现以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性监控强化,来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及进度。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引入教师团队指导模式。教师团队指导形式将进一步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环境压力,而群体指导的方式有进一步有利于正确把握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导向,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

(三)增加毕业论文写作通识教育指导

一是可以在本科教育课程中增加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课程,重点结合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特点,系统讲解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文结构、逻辑展开等基础性知识。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集中讲解。三是可以安排指导教师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的、个性化通识问题做小范围集中辅导。

(四)转型开放式指导,带动同辈学习

一是要有针对性选择开放性通讯媒介,引入QQ群、网络论坛等公众开放介质集中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研讨,开放指导空间,共享写作经验,实现本科生之间毕业论文写作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快速传播。二是要转变指导形式,从一对一的传统毕业论文指导形式转变为一对多的集中指导模式。同时,在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入开放性讨论环节,利用同辈学习理论促进同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自我改进,并进而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主动性。

第3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这给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幼师生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生命,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求教师以“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要求教师能“专业自主”。然而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根本不能像医生、工程师那样享有社会声誉和地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降低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1、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专业成长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中职学习直接就业的中专生。近年一些学生因考大学希望渺茫,上高中吃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幼师,使得幼儿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上出现了学习习惯差,自制力薄弱,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问题。有的学生,除了艺体类的课程,对语数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幼师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他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多年来,在中职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 ,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 ,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 ,除了唱、弹、跳、画之外 ,还包括说、写、字、操、编、做等,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 ,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当扭转“艺术化”的倾向 ,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 “技工型” 培养模式。

1.3中职幼师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缺乏。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即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但随着环境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尤其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许多幼师生进校后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些问题延续到职后就是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这样的状态必然影响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无论职前职后幼师生哪种缺乏学习动力情况,都是属于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结果在中职学习阶段影响了幼师生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在就职阶段影响了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投入,都不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2.1不断地专业化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改革中,教师的学习首先是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儿童一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师生在中职阶段就应该树立这个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理念。

2.2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中职幼师只有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有些人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后规划,这有失偏颇。对幼师生来说职前规划也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中职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中职幼师专业或幼师学校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或学业发展空间。所以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做好职前规划。

2.3调整中职幼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首先,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艺术技能训练,避免艺术技能类课程的过分细化。其次,通过设立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幼儿教师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 ,应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 “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作、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第四,要切实加强艺术教学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学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幼师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一位学生的成长就可能影响一批幼儿的发展。而作为幼师师资的培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致力于中职幼师生专业成长工作,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幼师生教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1.

第4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幼师 中高专 衔接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3-02

一、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

1.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学科发展需要

“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幼师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幼师高专教师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幼教/学前教育学科研究水平。我国当前对于“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较多。中高职专衔接期是幼师高专在科研上能否顺利过渡的关键期,但目前极少有关注这一特殊阶段幼师科研能力的研究,幼教科研正处于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

2.高专院校本身发展需要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是幼儿教育的先导工作,是幼师高专的核心竞争力,但队伍庞大的中职中专升格为高专后衔接期的幼儿教育科研工作是严重薄弱环节,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幼师教师专业发展由三阶段组成,即职前师范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学习,幼儿园岗前培训和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作为培养幼师的学府,幼师高专教师科研能力不仅影响了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更是影响幼师高专自身核心竞争力量和未来发展实力。

3.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2012年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61条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备“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专业能力。201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九条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多数幼儿园教师是由高专院校培养,学生们的生源水平和就业后的业务能力一直是在幼师高专高度关注和担忧的重点,更是无暇顾及幼师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幼儿园就业后教师专业发展在科研这一环节上出现断层。

二、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问卷(155份)

基本资料:年龄:__岁;性别:__;所教科目:__;学历:__;职称:__;工作量:__

问卷正文:1-13为单选题;14-16为不定项选择题

1.学校升格后,您是否适应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A非常适应 B比较适应 C适应 D不适应 E很不适应

2.您是否对科研感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感兴趣 D不感兴趣 E很不感兴趣

3.您对科研工作的态度是:

A非常积极 B比较积极 C积极 D不积极 E很不积极

4.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将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您的看法是?

A必须 B应该 C可以 D不应该 E绝不能

5.如果职称评定不考核科研成果,您将怎么对待科研工作?

A一定参加 B想参加 C可以参加 D不太想参加 E绝不参加

6.您是否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 C明确 D不太明确 E很不明确

7.您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与趋势是否熟悉: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8.您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吗?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9.您是否熟悉SCI/SSCI/EI/CSSCI/CSCD(任何一个都可以)?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0.您对CNKI的熟悉度如何?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1.您使用CNKI的频率如何?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几乎不用 E从未用过

12.您是否熟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A非常熟悉 B基本熟悉 C了解 D不太了解 E根本不了解

13.如果指导大专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话,您觉得:

A完全能胜任 B比较能胜任 C基本能胜任 D通过努力勉强能胜任 E不能胜任

14.您做科研工作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

15.您参加学术方面的业务培训或讲座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_

16.目前制约和影响您开展科研工作的因素有哪些?

A缺乏科研意识 B缺乏资料 C缺乏信心 D缺乏经费 E体制不完善 F缺乏指导 G管理不到位H缺少科研带头人 I缺乏经验 J工作量太大 K非制度因素 L其他:

(二)访谈调查

为了补充问卷中的不足,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和性别的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涉及以下五个问题:中高专衔接期科研适应;对幼师科研的认识;本校科研存在什么问题;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以及对学校科研管理的建议等。

(三)结论分析

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与观察结果一致,即升格后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缺乏科研能力与信心。第一,制度不健全,机构能力不成熟,非学术性影响大。第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做科研目的比较功利。第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缺乏带头人,学实践成果丰富,转换不成理论成果。

三、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反思

1.高校方面

第一,明确幼师专业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先导,但衔接期高专教师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同时队伍又日益庞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重。第二,端正科研理念。摈弃“职称为上,学术草草”的功利主义,潜心研究幼师教育教学工作。第三,执行过程中求方法,切不可徒有热情苦于无法而失去信心。为此可以建设合理的科研制度;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开设科研方法课程;指导幼师专业毕业论文等。

2.幼儿园方面

第一,明确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改变幼儿园保教工作仅停留于经验主义的现状。第二,端正科研理念。切不可简单的认为科研工作是高校教授们的事情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打破专业和研究对象层次。建立健全并学习园本科研制度,普及科研法制意识。第三,执行过程中抓特色,做具有特色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如民族特色、国学特色、蒙氏特色等。针对不同基础的教师进行科研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增强信心。

3.园校合作方面

目前幼师高专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工作并默契,高专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去幼儿园工作,毫无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法学习基础,为幼儿园保教研工作带来不必要的二次培养负担。园校合作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方面,杜绝两个阶段脱节现象,可联办教法等课程,共同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第二,实践方面,高专在科研方法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中结合幼儿园案例。第三,科研项目合作方面,高专要发挥学术职能,指导幼儿园的在职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2]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覃兵,莫明琪,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

第5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幼师专业;钢琴课;自主学习;群体效应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41-01

往期的期刊文章谈到最多的是教师如何更好地教学,怎样完善教学方法,对学生群体效应下自主学习方面则很少涉及,却不知学生的自主、自我学习才是学好钢琴的必备条件,是学习的元认知。钢琴学习更多的是肌肉记忆,没有频繁的练习很难掌握钢琴技术,而这种频繁且枯燥的反复练习,没有积极性和自我意识的带动,学生很难完成课上老师布置的任务,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课程进度缓慢,多数学生直到毕业,钢琴也无法达到学业要求的水平。幼师专业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至18岁之间,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追求个性,向往独立,渴望朋友,思维活跃,追求竞争。把握好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从相关论文的介绍来看,幼师专业学生中曾接触过钢琴教育的人占比较小,笔者有幸接触过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发现50多人的班级里只有几个人曾接触过钢琴,水平暂且不论,这种现状给钢琴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教师只是完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现状,因此,本论文将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群体意识,利用他们的竞争心理,并在课余时间建立学习社团,充分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等方面来阐述,以期为幼儿师范的钢琴教学略尽绵力。

一、激发学生自主自我意识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理论讲的是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整个学习过程都能做到自我监控与调。幼师专业的学生中学阶段的教育以任务型为主,他们已适应了该种模式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种模式为基础进行逐渐渗透,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比如了解钢琴、认识键盘等,一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练习,二他们在查阅过程中了解的知识会更深刻,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幼师的培养目标规定学生要能够弹奏钢琴曲,有即兴伴奏、自学钢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大众喜欢的钢琴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使用学生熟知的钢琴小曲,简单的流行乐曲、民歌以及儿童歌曲的改编,这样学生的速度就会较快,学习兴趣也很浓厚。

二、群体效应下互助互竞带动学习

群体效应有着以点为中心向外发散的无限潜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培养少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以他们为中心向外发散学习,一带多,多带多,连锁反应,会使知识的传达更加迅速。幼儿师范专业的钢琴大课利用该教学模式比较合适,教师在课堂上为每个学生指导一次,短短的45分钟是完全不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良好的群体学习环境下,群体中的个体不仅能有效地吸收组织知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群体的正面影响。让成员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和相互学习,是有效激励成员的学习方式。

小群体组织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倡导下,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学习小组的特点:同寝同桌、趣味相同、学习目标相同等。小群体之间互相学习,能取长补短,相互督促与监督。一段时间学习结束,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互相展示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极其符合该专业学生思维活跃、追求竞争的心理特征。教师可对优秀的钢琴表演汇报或阶段性弹奏进步较大的群体进行精神鼓励,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以班级网的形式附图发文表扬,可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群体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创立学生社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教师可引导学生创办一些音乐社团或群体学习小组,如钢琴、乐器演奏、五线谱学习小组、钢琴认识学习小组等。对于钢琴的学习,可从简单的乐理知识入手,至钢琴琴键的认识,再到指法的弹奏,层层递进;设立游戏闯关体验。利用钢琴的阶段性学习目标设立关卡,每月、每周或者不设定时间闯关,裁判为上级同学,或者较优秀的学生。闯关时间定在课余期间,可邀请其他专业学生参观,鼓励其他专业学生来评价,这样一方面能提高钢琴专业在该校的关注度,同时也能给幼师专业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活动策划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群体效应下幼师专业钢琴课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这几方面:一是通过课前预习促进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较快理解相关乐理知识,在互相交流中将理解认识转述传达给同学,促进学生群体更快掌握知识或技能;二是通过互相帮助,扬长避短,可以有效提高集体效率和凝聚力;三是通过组织社团汇报表演和设定游戏闯关活动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南昌市6所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幼儿园的幼师(特指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执教者,不包括保育员和园长)作为被试。研究工具是采用了陈利平在硕士毕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修订韦有华、汤盛钦(1995)的COPE量表编制的《南昌市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调查问卷》。6所幼儿园共有134名幼儿教师接受本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12份,保留有效问卷102份。

二、幼儿教师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1、幼儿教师压力现状与压力应对方式

初步统计,幼师压力源按降序排列依次是:工作,经济待遇,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家庭,健康状况,其他因素。这类似与前人研究结果:女性最大的压力来自经济和工作。幼儿教师多数采用的应对方式是集中资源行动、工具性社会支持,更多地会采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有时会采用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克制性行动、行为解脱;很少采用精神寄托、否认、心理解脱。

2、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1)青年幼儿教师应对能力不足

通过对不同年龄的幼师压力应对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笔者发现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在行为解脱因子上差异性极其显著,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因子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在行为解脱因子上,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与25~30年龄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得分明显低于25~30年龄段的教师,这说明25~30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选择该应对方式的人最多。在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因子上,31~35岁年龄段教师选择该应对方式的人数最多。从教师的职业特点角度分析:25~30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中处于成长期,往往积极主动、热爱工作。但教师职业生涯中很少有晋升的机会,长期固定在一种工作上,从而限制了教师成就动机的满足。

(2)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工具性社会支持

本文参照辛星的理论,把教师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0~2年为新手教师、3~5年为熟练新手教师、6~9年为胜任型教师、10~15年为业务精干型教师、16~20为专家型教师、21年以上为杰出教师”。调查得知,幼师压力应对方式教龄水平上差异为工具性社会支持。事后检验异显示:教龄1~5年的幼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的幼师,其次为16~20年、20年以上、11~15年、6~10年。5年以内教龄的幼师多为新手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及生活阅历较少,教学基本功薄弱、问题颇多决定了他们采取此应对方式最多。16~20年教龄的幼师已成为专家型教师,不管在专业还是心理发展上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到达高原状态,而要顺利度过这种状态,就需要在专业和自身的阅历上进一步提高和扩展自己,所以此时期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否定自己,接受别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向有经验的人求助。

(3)幼儿教师学历越高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越积极

对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学历水平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极因子和心理解脱因子呈显著性差异,在否认和精神寄托因子呈极其显著性差异。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因子上,幼儿教师的学历越高,采取这种应对方式因子的教师就越多;在心理解脱因子上则相反。从学历角度分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接受过更多理性的世界观、方法论,有更高的理论素养和成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效能感普遍都优于专科生,更能理性地认知与评价压力。

(4)已婚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比未婚教师更具有适应性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师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在婚姻上的差异惟有行为解脱因子,即未婚的幼儿教师比已婚的幼儿教师应用更多。这可能与个体的成熟性有关,己婚幼儿教师觉得自己是成年人,面对压力应该自己独立解决,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而未婚教师具有更多的不独立性,认为自己还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选择,当面对压力时选择逃避或放弃。

(5)公办园教师压力应对方式优于民办园教师

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园所类别差异主要有行为解脱、情感性社会支持和集中资源行动因子,公立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要更积极、更具有适应性。公办园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优势,更易采取集中资源行动。民办园因为老师都是外聘的的年轻教师,人际关系微妙,她们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儿童、对家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期望高,一旦碰到与家长或其他教师摩擦等就会感到气馁,出现心理问题,从而选择用行为解脱或是寻找其他情感性的社会支持的方法来舒缓自己的心情。通过对不同职务幼师压力应对方式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在职务水平上九个应对因子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教师内部是一个不平衡的社会生态,其中有着各种力量、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分层。在班级教师中就存在着因分工所导致的分层,如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主班教师是幼儿半日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配班老师又称副班老师,是协助主班老师的活动。所以两位老师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其压力应对方式并没有显著差异。另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男生人数远远少于女生,因此无法做性别的差异比较。

三、建议

1、幼儿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幼师要认识到压力是自然存在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压力。面对种种挑战和压力,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人生观,通过广泛地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单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应对压力,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专科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幼儿教师身心健康管理制度

在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应对指导以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幼儿园建立教师身心健康管理制度,这样既可为幼师提供社会支持,又可防患压力对教师的影响负面。

3、关注青年幼儿教师的发展

研究结果显示,青年幼儿教师采用的应对方式较之年中年教师更消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适应性应对方式具有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应充分挖掘青年幼儿教师的优势,为青年幼儿教师搭建一个不同发展的平台,如创作条件鼓励她们参加各类研修班,充分发挥青年幼儿教师在园本研修、幼教改革及专业引领中的作用。

4、增加社会支持

第7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摘 要 通过对健美操运动特点的分析与对学生学习的调查分析,阐述了健美操运动是一项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深受职中幼师专业学生喜爱的健身运动,健美操教学不仅能全面锻炼身体各部位,更能培养人的自觉运动的能力和习惯,对提高幼师生的协调性与审美观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健美操 幼师生 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健美操教学以及相关论文等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2.调查法。对职中幼师生(在校)24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出“你喜欢健美操吗”,“你认为健美操有哪些锻炼价值”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234份,占发出总数的97.5%。

3.理性分析法。

(二)研究步骤

通过对职中幼师生现状以及社会对职中幼师生的较高要求的分析比较,找差距,通过对健美操自身特点与锻炼价值分析,得出了健美操教学在职中幼师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

二、职中幼师生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对知识与技能的领悟性不高。职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大学的逐渐普及,上职中的学生越来越少,而各类职中为了求生存,只好降低分数来招生,从这一点来看,职中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高。

(二)职中幼师生进校时的协调性较差。

(三)职中幼师生女生居多,她们对足球、篮球等对抗性体育项目不是很感兴趣。

(四)对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职中幼师生、普遍怕吃苦,毅力较差,对于体能性项目不感兴趣(如中长跑)。

三、社会对职中幼师生的要求较高

(一)社会供求脱节。中师毕业的学生远不能满足基层幼儿园,因此,大量的职中幼师生加入到基层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行列中。

(二)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师各方面要求较高,如希望某教师有一技之长。

(三)竞争生存机制。各类幼儿园为求发展,相互间竞争激烈,这种竞争体制促使她们对园中的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弹、跳、说、唱样样行)。

综上,可见幼师生的现状与社会对其要求出现了差距,这也就要求职中幼师要利用好在校三年,不断培养与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素养,而她们的专业决定了她们要想学好各类技能(如琴法、舞蹈)必须具备良好的协调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协调性成为职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体育项目,而它自身的特点和锻炼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协调性与审美观有重要作用,这也决定了它在职中教学中的可行性。

四、健美操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职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健美操简单易学,老少皆宜,不受年龄、体质、场地、器材的影响,根据运动的对象,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进行活动。

(二)健美操的练习强度可大可小,锻炼效果明显。

(三)健美操的音乐节奏鲜明,旋律轻松活泼,振奋精神,富有感染力。

(四)健美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观,陶冶情操,丰富文化体育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职中幼师生正处于十七至十九岁,充满朝气,爱动,爱美,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职中生的年龄以及专业特点,选用一些刚劲有力、热情奔放、富有时代特点的健身健美操,让学生在轻松松的节奏中享受到艺术的美和体育的欢畅,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这一运动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得到锻炼。

五、健美操的锻炼价值,决定了它在职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健美操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健美操的动作是以节奏为中心的活动,动作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以及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合理支配,均能锻炼人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灵敏度,在健美操练习中,有的一拍一动,有的一拍两动或两拍一动,有对称的或不对称的动作,有同步的或依次的动作,有快速动作中的突然静止,或静止中的突然动,而成套健美操由于练习的连续性和重复性,保持了练习的密度,加大了练习的强度,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有较大的运动负荷,据有关资料证明:健美操运动时,心脏的血液脉搏输出量和肺通气量均比一般舞蹈大,且强调了神形结合和吐纳的呼吸方式,能明显促进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而职中幼师正处于精力旺盛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很执着。

(二)职中幼师生的心理运动的需要,决定了健美操教学的可行性

健美操以它优美的动作,鲜明的节奏,欢快的音乐,成为一种现代流行的运动,职中生对其有极强的兴趣,并渴望参加,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某一运动的心理需要,决定了他对这一运动地投入程度,健美操的动作是现代舞、芭蕾舞、迪斯科、爵士舞的动作精华,具有表演性,而职中生的运动心理是充满表现欲,任何时候都想施展其表现欲,健美操的运动强度可大可小,既可健身,又可娱乐,健美操的音乐能振奋心灵,能充分抒发人的意志情感,让人得到美的陶醉,而职中生正是对美的东西充满渴望,正因为如此,健美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在运动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运动习惯和体育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协调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相关技能的提高。

六、总结与建议

(一)我们要在职中幼师生推广和普及健美操运动,培养职中生的协调性和审美观。

第8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根据学前教育教学现状,客观地审视了课程标准下幼师体育技能教学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阐述了体育技能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一些体育技能。使学生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体育技能是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幼师要树立“师当头,能为本,零对接”的教学理念。“师”就是师范性,“能”就是全面提高学生技能,“对接”就是指幼师体育教学要与幼儿园体育活动衔接。体育技能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

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以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幼儿师范学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教师,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观察了解幼儿,有随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组织管理能力;三是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包含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幼儿师范学校学前专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中心。

一 观察指导与帮助能力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幼师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观察教师示范动作,而且要观察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学会和会学,甚至会教”。学生每节课都要想如果自己组织课堂,该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有危险的教学内容更要组织好教学、随时进行提示和保护帮助。幼师体育教学中的学生试讲课,学生们相互帮助配合,能激发学生潜力,展示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自己当幼儿配合同学进行试讲,有自己是幼儿的亲身体验,为以后的教学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二 口令指挥调队能力

口令指挥和调队能力是幼师生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基本功考试内容之一,口令要求洪亮、短促、有力,调动队伍要随机应变。

在队列教学中,动作单一,口令枯燥,反复地重复几个单调的动作和口令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只要能正确发出口令,正确掌握队列动作就可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下降,从而容易忽视调动队伍时应变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分组练习、交换练习、抽查展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口令、队列动作和体操队形来指挥调动队伍,在指挥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在多次实践中反复指挥、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并灵活应用。

三 领操、编操能力

幼师体育教学中操类内容较多,结合幼儿特点让学生做一些幼儿模仿操,增强了学生的幼儿意识,体验到幼儿的动作与情绪,这也反映了女生的特点。结合幼师生的实际要求学生正确喊口令节奏,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音乐、儿歌伴随做操,并把操融于游戏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各种形式进行准备活动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氛围中完成练习,既提高了做操的质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掌握动作后要进行同学们领操练习,要体会在队伍中练习和站在队伍前领操练习的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编操能力,在讲解创编各类操的原则方法后给学生统一音乐,规定学过的几个动作,让学生自己创编整套动作,并对整套动作提出要求:动作协调、舒展大方、节奏感强。同学们根据平时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通过自己的想象编成套路,自己表演,做到人人参与,并将编好的操进行展示比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同时她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为她们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游戏实践能力

游戏是具有一定动作、情节和竞赛因素的一种独特形式的体育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和幼儿的喜爱。体育活动中的游戏,主要是由各种走、跑、跳跃、投掷、越过障碍和各种对抗性练习等基本动作所组成的身体练习,是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游戏的最大特点是能使人们活泼愉快、情绪高涨,比其他身体练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天性的表现,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师体育教学中,游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师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是学生较喜欢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和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跑、跳、投等各项运动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控制力、注意力、记忆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智力的发展;并能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机智、果断、顽强等优良思想品质。

体育游戏是学前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为了未来幼儿园工作职业训练的需要,应熟练掌握将体育课儿童化和艺术化的能力。幼师生应熟练掌握组织游戏的方法和创编游戏的基本技能,并在游戏实践中体会童趣的快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实现体育课“汗、会、乐”的目标。在游戏的选编中提倡游戏目的明确、运动量适当、符合年龄特点、内容新颖有趣、难易适中、因地制宜选择游戏场地和教具。游戏的教学分为三个过程:游戏体验、创编理论学习、自编游戏的教学实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类型的游戏,得到游戏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对游戏的概念、意义、分类、特点、游戏创编的要求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学生从理论上得到提升。最重要是第三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编游戏的教学实践,由一名或几名学生组织游戏教学,最后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作为能力实践的成绩。学生能够在掌握游戏的基础上自己组织创编游戏,为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五 动手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突出,平时注重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也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各学科都有体现,美术课可能更加突出。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动手习惯,我们让学生自己进行游戏的改编和创编、进行体育活动的试讲、学生自己制作体育器械,并讲述其用法。比如学生在学习投掷练习时,自己制作纸飞机,用废纸团做实心球;在游戏中学生自己做道具;废旧的矿泉水瓶的利用等。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去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释放创造的潜能,让学生看到创造想象的魅力。

队列、游戏、动手能力相结合,创编幼儿操与健美操、形体训练、模仿操练习相结合;组织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等,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进一步探索幼师体育教学的新路子,培养出能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幼儿教师。

幼师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目标和组织幼儿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练习的拓展目标;幼师体育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发展幼儿教师体育基本技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占春主编.体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9

[2]高玉祥、程正芳、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7

[3]廖远秀.幼师体育优化课堂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4):59

[4]赵昀.幼师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3):138~140

第9篇:幼师类论文范文

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 幼师生

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由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而快乐体验。

幸福是一个古老永恒又与时俱进的话题,对幸福的追求是每个人生活的动力,也是每个人奋斗的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愈来愈强烈。幼教职业是一种长期育人的工作,既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教师劳动的过程中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既是对教师职业的满意程度、忠诚度的体现,又是教师本人生活质量的一个衡量,更是焕发职业激情,创造性的投入职业活动的需要。然而,由于近年教师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压力大等原因,使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幼儿教师感受不到工作的幸福,厌烦幼儿教师的工作,这种状况势必也会对在校的幼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据一项对在校生的调查显示,67%的幼专生是出于好找工作或出于无奈而选择了幼儿教育工作,这种无奈的选择怎么会有工作的激情和幸福感呢?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幼儿教师的幸福感是他们在教育儿童的工作中,对物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需要获得满足的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感是幼儿教师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幼儿教育事业取得成绩的坚实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教育需要幸福,幸福需要教育。但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教师幸福的教师还为数不多,主动去追求教育幸福、创造教育幸福的教师则更少,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对幸福的认识,提升幼儿教师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培养教师的幸福感,就要从幼师生开始培养。

要培养幼专生良好的职业幸福感,首先就要提高他们对幼儿教师角色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专起点的学生对幼儿教育和幼儿的热爱要远远好于高专生,原因就是初专生在初中毕业时由于喜欢、自身特长不愿意接受高中教育、无法上大学等因素而选择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而高专生则是在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更理想的大学,出于无奈而选择了幼儿教师,很多高专生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例如,有的高专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就是看孩子的,是家庭妇女干的事情,不学都会;还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幼儿教师是女孩子的职业,是吃青春饭的,没有多大的出息等。这些错误的理解多是来源自于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偏见和歧视,但是却严重挫伤了幼专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帮助高专幼师生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正确定位幼儿教师角色。

在高专幼师生入学教育阶段,就要开始对高专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且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他们明白自己即将要担负的责任,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幼专生认识到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绝不是保姆和阿姨,也绝不是家庭妇女所能够承担的,而是一个“能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有安全感,能够安排一个适合每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得计划课程,教导儿童和他们建立关系并提供学习的来源,在一天之间,你既是个朋友,又是个母亲、同学、护士、管理人员和教师。”同时,幼儿教师还应该是家长的合作者,要能够积极引导并影响他们,与他们相互交流学习,使家庭教育能与幼教园配合一致,共同担负起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此外,幼儿教师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大环境,为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法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如果能对幸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就算工作再辛苦,他们也一样会感到幸福。因此,在幼专生培养过程中,学校的各位教育者要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与幼专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专业思想观念,通过课内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优秀幼儿教师、校友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跟学生交流,以榜样的作用促进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逐步树立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关注物质生活过渡到关注精神生活,逐渐实现职业上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激发幼专生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不把幼儿教师的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其次,要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幼师生,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教育他们学会享受学习的快乐。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求的动物,人类的需求主要有五个方面,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构成了一个体系,同时也是有层次的,任何一种需求的出现都是以上一层次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期望,当个体的期望与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产生幸福感。幼专生在高中学习的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导致他们受到了许多歧视和打击,进入幼专院校以后,这种影响往往使他们背上了心理包袱,再加上艺术类课程的开设,使他们在学习舞蹈、声乐、键盘等课程上有难度,因而他们常常很自卑,有许多学生还出现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反正也学不会,干脆就不学了,要改变幼专生的心理现状,剥去他们自卑的阴影,就要发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及学校的管理者要协同一致,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幼专生,给予他们心灵的关怀,关心他们的成长,让学校成为他们积极学习、快乐成长的乐园。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心灵的温暖;要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宽松、和谐、奋进的学习氛围,通过优美的环境、良好的人文关怀,实现环境育人;广泛开展各种活动,调动幼专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舞蹈、钢琴、美术等单科比赛、摇篮杯综合比赛、学习标兵评比、运动会等活动为每位学生崭露头角提供平台,使每位学生的特长都能被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给以充分的肯定,使每位学生的进步都能被置于阳光下,满足他们被尊重的需要,满怀幸福地投入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中,为祖国的幼教发展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