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财务共享高阶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高阶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高阶方案

第1篇: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务经理角色转变监督者拥护者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的今天,一个具有审时度势的决策者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财务经理作为决策者“财务智囊团“的带头者,通过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对财务信息的敏捷判断,从提高企业效益、降低耗费和用好资金管理基本思想出发,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为最高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财务依据财务建议和财务支持,保证方案的顺利进行,并对方案的实施做事后的评估。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经理在企业中扮演事后评估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财务经理在企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成为了必要。

二、财务经理人的含义及其职责

虽然财务经理这一职业已经经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对财务经理并没有做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财务经理(Financial Manager)是指单位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是各单位会计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组织者。这也从定义上规定了财务经理从公司治理层面和作为执行层中一员所承担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财务报表和报告进行监督与报告

财务部是整个企业的资金的融通,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的分配管理部门,管理企业的来往账务信息,而财务经理作为企业财务部甚至整个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信息的汇聚点,有责任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履行监督职责。财务经理只要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向上级及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二)对制度进行建设和优化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有限的资源在产、供、销、研等方面的合理有效配置,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基础在于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的处理,这要求财务经理要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层面拥有一个较好的工作平台,建设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证决策和执行的效率成为财务经理职责的首要任务之一。

(三)保证企业内外实现顺利的沟通

企业财务经理实现企业内外的顺利沟通能够顺利处理好企业内外各方面的内外财务关系,因此沟通职责是财务经理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企业经营制度发展必然趋势,为保证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能够顺利沟通,财务经理成为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沟通的中介,实现企业内部的顺利沟通;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内部进行顺利沟通,同时要求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社区和政府等部门进行顺利的沟通,因此财务经理同时也成为企业与这些方面的人顺利沟通的中介。

三、财务经理的角色定位分析

由于财务经理工作职责的特殊性,这要求财务经理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突破思维局限,充分认识自己在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作用,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

(一)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对财务经理的传统定位

由于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是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产权、战略和监控成为财务经理管理的聚焦点,财务经理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承担着理财、控制和监督的职责,据此财务经理的角色可以概括为“CPA、CMA、CPA”即财务经理兼具有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这三种角色。其工作也可以归结为用价值管理的理念进行公司各项业务环节的决策、政策的制定以及效率和效益的评估,用价值工具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的价值管理;通过实施管理行为,对企业财务实现控制和监督的行为管理。

(二)以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系统联系为基础对财务经理人的定位

财务部门多是做事后报表的评估,对于公司的业务无法做到事前和始终的诊断和分析,财务经理在整个公司的运营知识单纯的扮演者企业监督者的角色。财务经理作为企业监督者,这时的企业特点是:企业的财务和业务是分开进行管理的; 财务部门的工作只是监督单位的工作;财务工作只是按照公司的规定对企业的作业活动进行评估和控制。企业以这种分散式的企业运营,无法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并且无法达到企业有限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应用,为扭转这种局势,将企业转变为链状运营,形成以团队为基础以顾客为导向的高绩效企业,财务经理必须进行角色转变,由企业的监督者转变为企业的拥护者。实现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企业部门由相互独立转变为相互密切关联;财务工作由主要监督性工作转变为服务性工作,实现财务的绩效与控制与各项业务目标的目标一致。

四、实现角色转变的限制因素及对策分析

虽然财务经理角色的转换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进程的曲折性。首先,虽然这种转变思想已经成熟,但是仍然处“纸上谈兵”阶段,大多数高阶管理者害怕失去现有的权利,都是“光说不练”。其次,作为监督者的财务经理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财务经理人的转变会使得其相对独立性消失,财务经理很有可能害怕失去其相对独立性而拒绝这一角色的转变。最后,由于财务经理由于其受教育的背景问题,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再者由于每个企业人员的能力有限,使得财务经理缺少资源去建立一个以团队为基础的企业拥护者。

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无论是从财务管理者还是企业方面都要进行转变。

(一)以参与的业务的方式,转变管理者的观念

无论是高阶主管还是财务经理害怕角色转变的主要主要原因是害怕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对于不同的人员根据其性质不同提供不同的方式。对于财务经理对其进行组织学习,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结合当前的形式和历史经验,讲解当前发展的形式,使得职业经理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提高其决策的能力,改变其惯常的思维方式,系统团体精神。对于各阶主管让其了解什么是真实的财务资料,以及怎样有效的利用这些财务资料进行决策,各阶主管也要向财务经理讲解各类作业活动,使得相互了解对方的业务活动,更快的进行角色转变。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此财务经理综合能力

财务经理应当积极参加相关的针对财务经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不断加强自身的自我修养,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要不断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树立自信心,着重培养自己的五种能即:心理平衡能力、环境适应力、挫折承受能力、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能力、取舍和选择能力,并在实践中主动进行心理的锻炼和意志的培养,结合实际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和适应各种转变。

(三)建立组织,分工和合作相结合

财务经理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应当把相关部门培养成一个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完成工作本团队各项事务的设置和分配工作,并且了相关团队的性质以及与本团队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本团队与其他团队之间的关系,将本团队作为整个公司的一部分进行决策。

五、结束语

在未来的企业中,财务经理将发展成为一个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者和重要影响者,对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重大事件的制定他不仅是参与人和领导者,更是企业的战略伙伴 ,因此对经理的素质要求也更加的全面,高标准。一个敏锐的财务经理将影响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本文从整体上对财务经理的角色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供了相关的相关的解决措施,由于现在“拥护者”角色在企业中并不成熟,因此本文的还有所欠缺,希望后来者有所补充。

参考文献:

[1]李金桂.浅谈出版企业财务经理的定位[J].财务管理

[2]李庆麟.论财务经理的素质及能力[J].经济师,2008(6)

[3]赵芳.论现代企业财务经理的技能与素质[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1(11)

第2篇: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关键词: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发展目标;途径措施

林业会计的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它的会计核算内容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国家统一制定了关于林业会计的一套专门的核算办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展开,林业部门会计在发展建设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林业部门的注意。只有明确林业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才能找到适合的途径推动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发展建设的进程。努力使林业部门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致。

一、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发展建设的现状

1.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当前林业部门会计的工作模式还是依照原有的管控体系进行的,也就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解读生产机构的生产活动,在进行工作汇报时,既不对利润进行分析,也不对生态效益进行关注。各个部门的活动独立进行,互不沟通,导致信息传递的不畅。例如,造林部门自己调查取得数据进行造林工作,财会部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造林预算,二者缺乏交流与沟通,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造林工作的费用支出与会计的造林预算出现较大的出入。而造林工作是一项耗时长、投资高、收效晚的工作,如果各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那么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林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会计核算准确度不高。现阶段的林业部门会计核算工作,一般都不会对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收益进行核算,更不会把它们纳入核算的体系。因此在成本核算中,缺少对环境资源的成本投入等相关问题的反映,使林业部门很难对环境资源的成本进行计量与把控。社会各界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信息量需求日益增加,林业会计缺乏相关的预算致使信息传递不畅,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能够相互适应。例如,在木材的生产中,除了生产投入外,因生产而损耗的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也应计入成本当中。由于林业部门会计核算时缺乏环境资源信息,致使林业部门的资金预算与实际需求有出入,难以对林业活动的实施进行把控,核算准确度低,成本难以降低。

3.各部门财会体系不一。林业部门各单位展开工作时都有一套自己的财会体系,虽然财会体系的制定有针对性,但是一旦展开工作,很容易导致单位之间出现分歧,难以进行协调,林业部门无法展开有效的宏观调控。即使是森工与林场之间都是分别使用两套财会体系,一旦需要从两个部门获取同一项目的预算,那么就很难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

4.信息化水平存在差距。由于地区间的差异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性,林业部门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一般规模较大的林业单位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的水平较高,而县级的、规模较小的单位其信息化水平较低。而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不同级别的林业部门对统一项目的财会核算不一致,进行数据查询时出现不同的答案。这些现象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展开,与财务工作的相关规定不符。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是林业部门会计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与关键,因此加快并完善信息化建设是林业部门会计工作应该关注的重点。

二、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发展建设的目标

1.决策信息化。林业会计工作中信息处理的最高阶段就是决策的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林业会计决策信息化包括融资决策信息化、投资决策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三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实现林业产品从销售到定价,再到成本预算、价值评估,资金筹集,再到最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这一整个阶段的统一规划分析,在准确的预估与核算中,选择最优方案,作出正确决策。

2.核算信息化。林业工作的核算内容涵盖广泛,计算复杂,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会计工作效率。Excel软件、会计软件、通用财务软件等都是很好的会计核算软件,利用它们可以高效便捷的处理财务数据,将会计资源直观的展现出来,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

3.管理信息化。就内部管理而言,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可以实现整个林业工作的信息高效。通过财务信息的预估,林业部门可以对资金的筹措与运转进行把控,降低成本投入,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会计单位与林业部门的其它单位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利用专业的会计预测、规划、控制与分析,促进各部门工作的正常展开。对外部环境来说,林业部门的会计工作形成清晰完整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其它的监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对林业部门的资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与分析。同时财务报告等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及时的传输。

三、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发展建设的措施

1.建立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制度建设时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有利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落实与运转。将各环节的会计工作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严格规范统一管理。确保工作整体运行的协调与稳定。科学的林业会计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度,能够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

2.提高林业会计人员素质。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员的协调与配合。传统工作模式下的林业会计工作人员缺少信息化操作的能力,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足,严重阻碍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因此,林业部门应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上入手,选择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在工作中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与考核,确保会计信息化的操作水平随着科技进步月业务要求的提高而提高。

3.建立web式会计信息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财务信息化模式。由于林业单位的工作具有分散性,且林业的位置一般较为偏远,而互联网的应用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基于网络的会计软件,实现了全面覆盖与全面管理。数据集中化处理并可以实现共享,财务报表与各类账目的查收可以通过远程技术进行传输,还可利用会计软件实现林业产品的网上支付。

4.开发专业适用型软件。当前通用的企业专用会计软件难以满足林业会计复杂繁多的核算工作要求。林业部门应该找相关的专家开发适合林业会计工作的专用软件,将财务与管理相结合,开发出系统、专业的会计软件,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共享的信息包括环境成本、项目投资、资产储蓄、退更换林补贴等众多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满足林业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展开对林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展有着多重的意义。虽然当前林业会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核算不全面、区域差距大、体系多样等众多问题,但只要明确林业会计的发展目标,朝着管理、核算、决策全面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就一定能够推动林业部门的发展,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彦玲.对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

[2]李景辉,殷淑杰.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03).

[3]牛生霞.关于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绿色财会,2010(12).

[4]宫淑伟.谈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J].知识经济,2011(12).

第3篇: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是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基于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核算工作,将原来的手工方式转变为电脑核算,减少了手工操作难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但是它缺少财务管理职能,有很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化是在当今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和管理功能,并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智能性等特点。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1],就是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替代手工会计核算的技术与方法,同时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会计电算化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比较传统的手工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不大,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自从计算机诞生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主要是用于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会计电算化的探索。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在各个领域逐步开始应用。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大部分都是单机工作处理一些简单帐务。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专用或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的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会计电算化不仅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准确度,还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并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

1.覆盖范围较小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企业的财务信息涉及到企业中各个部门,如采购、人力资源、销售、生产、运输等部门等。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

许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虽然也在开展其他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企业信息化的观点来统一指挥信息化工作,造成企业内部各个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使会计电算化不得不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会计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我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这一事物(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论结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发点和条件[2].会计理论的研究确定了电算化会计和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体系、运作规范及特点、审计接口、会计档案等基本要求,它一方面要符合手工会计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了,会计软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会计电算化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服务于企业,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效益原则。

三、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及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诸领域及其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会计信息化(accountinginformatization)是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的情况下,由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它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上升发展的新的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一项融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会计理论及实务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和系统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具有账务处理职能集中化的特点[3],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其涵义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地报告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的实质是在新的会计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建立起以“集成”与“互动”为特征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是指对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解决方案。“互动”是指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相互影响,他们互为主动关系。在进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平台的构建,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会计信息化的核心;人才的培训,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等等,是会计信息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四、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比较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后者蕴涵了网络会计等新内容,并且溶于企业信息化整体之中,这就使得它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必然。而会计信息化要能够与时俱进,需要以信息生态学等新理论和新思想为指导,探讨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生态环境的共生互存等关系,研究当前会计信息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

从本质上比较,会计电算化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它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多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在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同时,更侧重于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比较见表1。

表1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比较

区别点

会计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

目标任务

实现会计业务事前预测决策、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评估的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实现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

理论基础

传统会计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信息生态学。

传统会计理论

信息系统层次

事前的会计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事中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事后的会计信息化核算、分析和评估系统。涉及业务层、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等多个层次。

以事后核算业务处理为主的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系统地位

企业级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形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部门级(财务)的事务处理系统,形成“信息孤岛”

技术平台

以计算机广域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

以单台计算机为主,辅之单位内部的局部网络。

实现功能

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除了进行业务核算,还有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以实现会计业务核算为主

信息输入输出

大量的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从系统中获取。

由财务部门自己录入数据并打印输出的模式

 

通过表1我们可看出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差异和会计信息化的几个重要特点:

1)目标全面性。会计信息化要实现会计业务事前预测决策,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评估的全面信息化,这将全面影响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以及政府对会计的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对会计进行系统全面的发展。

2)功能范围全面性。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进行会计核算,还包括会计监督和控制、会计预测和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3)技术手段全面性。会计信息化不仅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而且,更要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4)集成、共享性和开放性。从系统地位区别点上看,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采用了现代信息集成技术,使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成为可能,这里的信息集成性包括三个层面:首先,在会计部门内部实现信息集成,即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集成,协调和解决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矛盾;其次,在企业内部实现财务和业务一体化,即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使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最后,是在企业间的信息集成,形成企业或组织与外部关系人(如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财政、审计等)的相互授权的信息共享。会计信息系统必将日趋开放,会计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提高了组织的适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5)实时动态性。会计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按信息流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本身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时间上的实时动态性。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事前财务及业务的预测和决策,计划本身就是动态的。例如本期的财务及业务计划是根据前一会计期间的分析结果和市场状况由会计信息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实时调整、动态制订的。事中财务及业务数据的采集是实时动态的,并随时与事前制订的财务和业务计划相比较,以监督和控制事前决策或计划的执行。例如企业外部的数据(发票、订单等)和企业内部的数据(入库单、产量记录)一旦发生就实时存入相应服务器的数据库中等待处理。事后财务及业务数据的处理更是动态和实时的。例如财务及业务数据一经传入就会立即转入相应的处理程序,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更新、分析等一系列运算操作,以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6)处理、输出信息的多元性和智能性。进入会计信息化阶段后,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和管理功能。会计系统不再是简单模拟手工的系统,而是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既可以按既定的月、季、年来提供会计信息,也可以随机快速地生成需要的会计信息,既可提供历史信息,也可提供当前信息和未来信息(如预定成本、目标利润等);还可以提供图形化信息(直方图、折线图等)以及语音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既可以提供货币的,也可以提供非货币的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更体现了多元化和智能性,如折旧计提的方法不仅可采用直线法,也可同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其它方法进行试算来比较差异。

五、结束语

今天的会计信息化是在历经了20多年所积累的会计电算化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改变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存储方式,加快了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增强了信息的共享性、针对性和交互性。但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环节和细节方面的运作及处理有待完善,要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培养新型人才,从技术上保障数据的安全。同时需要构建相关各方面的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以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会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如何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总之,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口号的变迁、它更代表一种改革的观念,会计信息化势在必行,它将在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秀梅。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50(19):44-45.

第4篇: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务分析 医院 运营管理 应用

一、背景情况

医疗专家治院是我国公立医院管理的基本模式。医疗专业型专家管理医院有着精通医疗、熟知医院业务等多方面的强大优势。但在财务管理乃至经济运行方面需要得到相应的支持、协助。Y市人民医院自1999年1月起,坚持开展财务分析活动至今已走过17个年头。从清仓查库、核实资产,摸清“家底”,学习政策,调查研究,建章立制,开展分析活动,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措施,落实整改,促进发展,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分析的形式和内容从最初简单的表格分析到综合性分析,从小范围讨论会到经济工作研讨会不断丰富和提升;汇报的人员从当初的财务负责人到现在的财务科工作人员、医务科、人力资源科、院办公室、医学工程科、药学部、后勤管理科负责人等,参与分析汇报的部门、人员越来越多;阅读分析报告和听取分析汇报的人员从最早的部分院领导到后来的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工会干部、预算委员会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医技中层干部代表等核心管理人员80多人;17年的历练与沉淀,笔者所在医院财务分析工作走过了不断完善、自成体系、逐渐成熟、进步的过程,从单纯的财务分析发展到全院性经济分析的更高阶段。分析活动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医院发展建设的贡献等方面得到了与会专家、同事的认可和积极参与;得到了历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得到了市卫生局、市财政局领导和国内知名医院管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取到了助力医院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的积极作用,发挥了参谋助手职能。

二、基本做法

1.笔者所在医院财务分析活动起步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补充完善,把财务分析工作提升为开展经济分析工作,并形成相应的制度

笔者所在医院于1999年起坚持开展财务分析活动,从每月开展简单的财务分析、编制《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表》向院领导汇报基本情况指标情况开始,逐步增加分析内容,召开小范围财务分析会,开展财务分析活动,于2003年制定了《医院财务分析制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2006年正式召开首次经济工作会为标志,开展财务分析逐步发展到了开展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完善、创新,先后于2012年、2016年再次修订完善《财务分析制度》。

2.紧跟医院改革发展及管理需要,持续完善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和内容,实现了从财务管理走向经济管理、促进业务管理的重大突破

以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医院管理年”、“等级医院评审”、“大型医院巡查”、“公立医院改革”等医院管理及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丰富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补充增加分析的重点内容,但不局限于制度规范的指标分析。目前,分析的指标及内容涵盖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业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成本管理情况、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变动情况、医保管理情况、卫生材料使用管理、职工收入及纳税情况、“药占比”、“耗占比”、“检占比”完成情况以及患者费用水平等内容,形成了“以财务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实现了从财务管理走向经济管理、促进业务管理的重大突破。

3.定期开展财务分析,并持续改进完善,使财务分析形成常态化

笔者所在医院第一份财务分析表――《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表》编制于1999年1月。17年以来,共计编制月度、季度或年度分析表205份。分析的指标不断增加和细化,从最初的18个指标增加到现在的151个,分析的内容从不断拓展、丰富,针对性逐年增强,从简单的与上年同期做比较分析,增加了执行预算、同行业对比、国家相关政策等分析。通过常态化的财务分析活动及时为院领导及各科室管理者提供大量详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使财务部门由核算、反映、监督的职能逐步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医院经济业务管理活动,发挥管理会计职能作用。

4.以科室成本核算数据为基础,深入科室调研、分析,指导科室日常经营管理,做到“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财务的本质是以货币作为标尺测量业务,客观反映业务事实。笔者所在医院财务科逐步转变观念,从成本核算入手、总结分析大量的财务数据,更是以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为晴雨表,对业务数据突出或异常的科室追踪深入分析,走出办公室,到临床医技科室调研学习,或以医院行政查房机会,加强科室交流沟通,紧密联系临床业务,掌握科室层面的经济管理第一手资料,使财务分析与实际业务相辅相成,推动科室管理,如神内一二科、普外一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在与财务科互动交流后科室运营管理趋于良好,甚至科主任被邀请至全院做科室管理经验分享。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以临床各科室管理的进步来推动全院经济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5.充分调研、精心准备,召开高规格、高质量的经济工作研讨会,汇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专家、管理骨干的智慧和力量共商医院改革发展大计,把财务、经济分析活动引向深入

从2006年召开首届经济工作会至今整十年,笔者所在医院的基本做法具体如下。

(1)会前充分调研学习,精心策划准备。首先由总会计师在大约三周前根据当前的形势、医院的目标任务及中心工作、管理难点要点等拟写分析活动计划,提请院长审核同意后召开财务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文件,讨论分析议题、材料获取途径、统计口径等,安排布置任务,做到分工明确,目标任务清晰。大约一周后,召开第二次讨论会,听取所有材料准备人员的情况汇报,进一步细化要求,明确需要补充或核实的内容指标等,安排制作PPT等汇报材料。第二周后要求材料准备人员提交PPT等汇报材料,逐一进行审核、协调统一,查缺补漏,避免相互矛盾、抵触,甚至违背医院管理要求、政策法规的观点和内容出现。第三周后按计划召开经济工作研讨会。会前,由总会计师将材料准备情况、分析会上可能提出的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等向院长做重点汇报,确定分析的深度或策略、引导的方向、注意事项等。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和策略开好分析汇报会和讨论会。会议的前半段为分析汇报会,首先要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或内部规章,了解形势、统一思想认识,集中智慧和精力;从宏观分析入手,以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或落实情况汇报为铺垫,以财务分析为基础,再具体分析汇报本次分析会安排的重点内容、计划解决的突出问题。做到由浅入深、从面到点,客观揭示存在问题或困难,提出改进意见、措施供与会专家、骨干讨论。后半段为与会人员交流发言讨论会,动员大家针对分析汇报中提出的问题或讨论提纲充分发言、献计献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贡献智慧。注重听取不同的意见建议,为达到凝集力量,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做好基础准备。

(3)由院长(主要领导)总结布置工作,安排整改落实。由记录人员把与会人员较为成熟的发言意见及院长安排布置的工作整理交总会计师审核,提出整改任务分解建议,由院长批示执行。

(4)向全院干部职工传达经济分析会的主要内容,动员大家当家理财,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由财务负责人及其他汇报人员把经济分析会的主要内容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汇报,同时,公布全院各科室的成本核算、业务指标完成情况等信息,汇报材料上传OA系统,供全院干部职工查阅、学习。通过中层干部向职工传达医院的管理要求及改进举措,动员干部职工关心医院发展建设,共同当家理财,齐心协力完成改革任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主要成效及亮点

1.院领导重视程度高,中层干部参与性强

不论是常规财务分析还是综合性的经济分析活动,都得到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特别是每年召开两次的经济分析会,每一次分析会院长、书记及其他党政领导班子全过程认真听取汇报和与会人员的发言,特别关注不同意见建议,站在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及时总结与会人员意见建议,引导与会人员以主任翁的姿态参与医院经济管理,为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做出贡献,并及时做出下一步工作安排布置;中层干部积极性也很高,主任们都很珍惜参加经济分析会的机会,并以此为荣。

2.定期财务分析报告及时高效,经济工作会规格、质量高

坚持17年的定期财务分析为院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为医院经济决策提供翔实的信息支撑。参加经济分析会的人员是院长书记及全体班子成员、工会干部、预算委员会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医技中层干部代表等核心人员,分析讨论的内容事关医院发展建设、准备的材料丰富、翔实,可见会议的规格质量之高。

3.财务经济分析不断深入人心,当家理财意识不断增强,营造了积极的财务工作氛围

17年的财务、经济分析活动,既宣传了国家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及时汇报沟通了医院的财务、经济工作状况,使院领导和干部职工了解财务工作,知晓国家财经法规,从而支持财务工作、重视经济管理,确立了财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共同理财当家意识,营造积极的财务工作氛围。全院职工有了诸如成本效益、资产管理、科室经营管理等意识,科主任及护士长在科室经营管理中时刻向财务科咨询,或主动邀请财务人员下科室进行调研交流,做到了以财务促进科室管理,以科室管理促进医院的共同发展。

4.财务经济分析有深度、有广度,改进措施能落实,起到了持续提升医院运营效益的助推作用

(1)不论是常规的财务分析还是综合经济分析会议都紧密结合医院业务发展、质量与安全、精细化管理发展战略、所处外部环境及政策要求进行专项专题分析汇报,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并结合数据深挖实际业务活动,找管理差距及优势,并提出管理建议。分析活动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敢于揭示问题、面对困难,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对于医院运营管理中被掩盖的问题,经过分析对数据与业务的深挖,揭示出其亏损的事实,便于管理者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财务经济分析活动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分析内容广,参与面广。涉及临床经济业务、医保、物价、卫生材料、设备、药品管理、成本管控、绩效管理、预算、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内容。随财务分析范围及内容的扩展,汇报人员不再局限于财务科,各行政职能科室主任、药学部主任、临床科室管理突出的主任均积极参与汇报,以各领域专业人员进行专题分析汇报,使财务分析活动更专业、全面,更贴合各领域的实际情况。

(3)分析活动提出的改进意见措施能落在实处。每次年度及半年度的财务分析会后提交详细的意见分解方案,从院级层面下发整改任务分解方案,指定牵头院领导及责任科室并限期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在下一次分析会上进行通报,使财务分析活动中发现的各项问题能逐一落实解决,真正起到助力医院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的作用。

5.锻炼了财务队伍,培养了年轻的经济管理人才

每一次分析活动使财务人员都有新提高、新认识,也为财务人员提供了发挥专业技能、创造管理价值的平台。如此高标准的财务经济分析活动锻炼了财会队伍,培养了一批爱学习、会思考、善分析、懂管理的年轻骨干。

四、下一步的思路及打算

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下一步打算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能力培养,打造具有专业水平、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工具的复合型人才,财务人员的能力建设要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向医院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转变,才能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

第二,借助信息系统提高财务分析效率。2016年医院引进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HERP),逐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模式,并将十多年财务分析思路植入系统,财务分析有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数据联动性更强,分析效率更高。

(李双云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赵晨羽.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构建探讨[J].中国商论,2016(22).

[2]叶燕红.论财务分析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J].当代会计,2016(7).

[3]徐祖华.财务分析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18).

[4]吴春梅.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的作用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

[5]冯晓云.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财务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4).

[6]杜曼,李翔.基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财务分析改进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6,(8):94-96.

[7]骆水娣.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模式[J].中国总会计师,2015,(2):40-43.

[8]孙国珍.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分析影响研究――基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视角[J].财会通讯,2015,(23):78-80.

第5篇: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集成信息管理策略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business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datamanagement)、BPM(businessmanagement)、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SB(enterpriseservice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andloading)、EII(enterpriseinformationintegration)、ECM(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enterpriseintoenterprisesystem”,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所以要进行企业信息集成时不仅利用集成技术开发、整合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

1.企业决策层

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将信息集成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项目来对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甚至会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再分配,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以企业决策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规范相关信息标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和措施两方面大力度保证信息集成的顺利进行。然后还要认识到集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短期内不能有所收益。要保证资金、人力的持续投入。2.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信息集成时,也要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部门的地位,应在决策层设立专门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来统筹企业信息集成及集成后的系统日常运作,比如建立直接由企业CIO领导下的信息部,部门主任或称经理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后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与兼职信息部门的分工合作,不同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责任,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分配以及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如全企业人员利用信息后的效果报告制度、获取信息后的上报制度、专业或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等。此外,进行部门重组时,要注意保留企业的优势部门,要针对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来进行重组,建立起构架明晰、无生产冗余部分、权责明确的科学的企业系统,只有这样重组后的企业才能具有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3.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

第6篇: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程度、组织管理和会计软件开发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年以前,这一阶段属于起步阶段。1979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1981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的讨论会,会上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起步,并逐步跨入应用阶段。第一阶段是1983年到1988年,该阶段属于推广应用阶段。这个阶段,全国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热潮,许多单位也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此阶段,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和会计变革的形势,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推进非常缓慢。第三阶段是1989年至1996年,该阶段属于普及与提高阶段。此阶段出现了会计软件产业。1998年8月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实现会计软件通用化的若干措施,并将市场机制引进我国会计软件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第四阶段为1997年以后,属制度化与创新阶段。随着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型会计软件大力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1]

我国企业会计电算技术的特点:

1、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采用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当前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不到总数的1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采用,小型企业很少采用;主要是国有企业采用,集体企业和乡镇较少使用;较发达地区的企业较多使用,广大内地企业较少采用;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

2、会计电算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其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

3、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一些启用了“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软件中的会计核算功能部分能被使用,但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功能部分的使用率很低。也有一些企业干脆仍然采用手工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系统只作辅助作用,或者搁置不用。

4、会计信息系统启用的成本效益比还比较高。一些单位在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理念上还有不务实的现象,将其看作是一种身份,一种形象,在购置软件时盲目求大求先进而不顾企业实际,造成高价购进的软件只能有小的使用。还有些企业只重软件,不重视或不懂软件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及管理环境改善。致使会计信息系统出现投入高,运行成本高和效率低的所谓“两高一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启用会计电算软件的热情和主动性。[2]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工作。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形势看好,但是会计电算化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1、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个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还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理论也禁锢着部分人的头脑,一些人肤浅地认为“算盘”和“账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这些片面的认识给会计电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健康顺利地发展。

2、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存在着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颁布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是为促进会计电算化服务的,而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3、会计软件发展模式的局限性。目前,我国有许多会计软件开发公司,各家公司都强调突出自己的会计软件开发模式和特点,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相互不能兼容,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差异,给用户带来不便。由于用户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薄弱,会计软件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负担起对用户单位操作人员的培训、初始建账等方面的责任。也就是说,销售的数量和范围越大,需要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也就随之提高。这种“谁销售谁负责”模式的结果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此外,会计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部分单位热衷于自己研究开发会计软件,不顾现实需要和自身技术力量,盲目开发出的会计软件模块少、功能低,版本升级无保障,软件更新和提高无从谈起。

4、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遗乏。一方面,财会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3]

5、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差。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一些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一定程序操作,导致会计资料的丢失或错误的出现;一般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病毒和黑客的侵入;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

6、财务软件的使用较混乱。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从国外情况看,在某些会计电算化搞得好的国家,基本上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某些国家就直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这样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

7、匆忙甩掉手工账。甩账是指会计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直接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停止手工记账。甩账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达到一定基础之上的,手工记账与计算机记账并行一段时间以后,从人员素质及硬件设施完全具备,并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情况进行的。有些地方的财政部门为了防止出现匆忙甩账曾明文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甩账,需经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验收确认后方可。但是,不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就立即不用手工记帐了。[4]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给会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种种管理与控制风险。

1、系统故障风险。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是系统的身躯,软件是系统的灵魂。由于机械故障、零配件损坏、突然断电、操作人员失误等原因有可能导致硬件系统失灵,由于非法调用和修改,软件系统因此受到破坏。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虚拟性导致系统的一致性和可控性降低,一旦遭遇系统阻塞、病毒侵入或黑客袭击,将导致系统的混乱甚至瘫痪。

2、人员职责集中带来的风险。手工会计系统强调组织内部人员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每一步作业步骤都留有原始记录,如:制单、稽核、收付款、会计主管签章等。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里,有可能掌握重要的财务信息,窃取企业商业机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数据输入输出错误风险。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来源于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一旦输入错误的数据,计算机接受这部分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处理,将引发错误的连续性和重复性,造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信息输出错误,给投资人、债权人及其关联单位等信息的使用者带来重大损失,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在网络环境中,会计数据通过通讯线路传输,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其面临着被未授权人员的非法截取或修改,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4、信息存储无纸化风险。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大致分为输入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三个基本环节,虽然交易伙伴间的信息传递仍可以通过纸面文件的形式来完成,但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可能导致可视性审计线索逐渐消失,除了部分原始凭证和打印输出的报表外,大多数会计信息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储在各种磁介质中,这种数据存储方式有可能给系统带来许多风险,由此产生的大量会计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网络数据的共享性使得电子数据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安全威胁。[5]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将转向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控制。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人员和各种操作规程构成的复杂系统。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最快捷有效的工具在会计领域中运用,使会计信息有了质的飞跃,网络的发展为会计信息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特别是Internet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行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网络环境下会计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系统有着不同于单机环境下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数据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章等传统手段不再存在,数据信息的完整与真实确难以保证了,财务信息易被截取,给网络会计带来一定的风险。电子商务是网络环境下的必然产物,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步普及,网上交易越来越普遍。电子商务给企业经营带来无限的生机,又给网络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可以看到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因此要使用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只有从企业的内部稽核与外部审计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控制,才能达到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在不同的环境控制下有着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网络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会计电算化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核心,其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大,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控制,将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6]

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电算化将向以下方面发展:

1、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管理。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全面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原有的单一财务软件已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管理材料的采购、销售、存货的管理到会计核算、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以及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成本费用的管理,财务分析预测等实现一体化,进而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规划,即ERP.所以,将现有的财务账务系统、成本分销系统、报表、资金管理系统等软件实现数据转换接口,保障各软件系统内部的数据方便进行交换与重组,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要逐步发展成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适应现代商业企业管理的需要。同时,应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2、网络财务。随着企业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谁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有发言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其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我国软件开发公司推出了“网络财务”战略,为企业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数字神经系统”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无疑,“网络财务”将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趋势。

所谓的“网络财务”是基于Intra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财务”的提出和推行,具有重要的意义;(1)“网络财务”改变了财会工作空间和模式,使得各项业务能在广阔的网域范围内进行实时处理,标志着一个新的财务管理时代——网络财务管理时代的到来;(2)由于采用了Intranet技术,为财务信息系统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并最终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全面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上无限的空间;(3)“网络财务”改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方式,财务数据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有利于信息多元化的利用;(4)“网络财务”全面支持电子商务,使得企业紧跟时代潮流,从电子商务的角度进行业务重整,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企业的竞争地位;(5)“网络财务”将对传统的会计观念、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产生重大的影响。[7]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处理的规范化,成本核算软件的通用化。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已不算太短,那么为何迟迟解决不了成本核算的通用性问题呢?原因就在于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别。只靠提高编程能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核算软件通用化问题。那么,为什么账务处理与报表生成软件可以不受行业、工艺流程等因素的限制而产生共同语言呢?众所周知,无论何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在凭证的填制、日记账的登记、过账以及报表生成等方面都相差无几,业务流程比较稳定。这就给我们以启示:会计应用软件通用化的关键不在于程序编制本身,而是取决于业务流程是否稳定、规范,应该是业务流程去适应应用软件,而不是应用软件来满足“千姿百态”的业务流程。因此,要使成本核算软件做到通用化,首先要解决成本核算业务处理的规范化问题。

2、向管理会计电算化发展。在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分析手段的落后。管理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以数理统计方法为手段的,面向企业内部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碰到大量的数据需要分析、归类,还会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计算。因此,许多企业往往主观上希望通过管理会计解决一些决策与控制问题,但客观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着紧密的联系,管理会计的许多资料来源于成本会计。因此,如能解决成本核算软件的通用性问题,将有助于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3、向知识处理、智能型方向发展。计算机应用经历了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两个阶段,现在正向知识处理的新阶段发展。作为会计电算化这门新兴学科,需要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与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研究和发展其自身的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会计电算化有四种模式电子数据处理EDPS、会计信息系统AI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如何有效地把它们结合起来应用,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8]

第四种观点认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为一体的网络化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会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报帐型会计,即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单纯地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属于经营型会计,即是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灵活采用多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不仅反映过去,而且要能生动地利用历史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一切经济活动。事实上,会计产生以来就是为了企业管理服务的,只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会计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仅局限于会计核算而已。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消除了手工会计环境下诸多处理环节,如平行登记、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编制报表等,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原来的核算转向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会计工作由单纯报帐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由此可以预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将趋于统一,两者之间“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的界限将重新消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所需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会计核算,同样,电算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大部分数据来自于会计信息系统,其中所需数据可以从会计信息系统直接转换获得,亦可以与会计信息系统共享,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向企业内部各部门开放,也有控制地向企业外部开放,把企业各部门及各项业务有效地联系起来,使财务会计工作从桌面环境走向互联网平台,从而消失桌面系统中财务数据传送时间长,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交换不畅的“信息孤岛”现象。因此,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系统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即是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为一体的网络化财务管理系统。[9]

第五种观点认为,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我国会计电算化将面临巨大的变化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以机代账的单位将逐渐增加。自实施《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以来,随着软件评审工作和以机代账评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会有更多的单位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开展工作。

2、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与管理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企业会计信息作为一种进入全球经济的资源,将不受国界的限制。标准的账表文件格式将由有关权威机构统一制定出来以解决各种软件之间接口问题、会计信息的传递问题、会计工作电算化后的审计问题,从而更为充分和广泛的利用会计信息。

3、向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电算化工作将逐步与其他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由单纯的会计业务工作的电算化向形成本单位的财务信息、统计信息、其他业务信息、综合数据库的综合利用方面发展。

4、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会计专家系统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由核算型到管理型最终到预测决策型。会计决策是指根据会计资料,使用会计模型,运用会计分析方法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优选,从而达到事前决策的目的。会计专家系统就是指能模仿专家,并发挥同样作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5、逐步建立为宏观管理现代化服务的各级会计信息中心。会计电算化从主要的微观经济服务,逐步转向为宏观经济服务。为了使会计信息在宏观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开始建立以微观会计信息为基础,计算机为手段,收集、处理和利用会计信息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会计信息中心。

结论: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之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大发展的力度,培养高科技的计算机人才,来开发计算机软件,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人员,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力度,废除会计法规中的一些不符合会计电算化的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中的一些法规和条例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来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在我国电算化事业中要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会计电算化人员要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0]

第六种观点认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提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第二,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研究的滞后,会制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成熟与发展。因此,会计电算化理论是指导、推动会计电算化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指南。从长期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会计电算化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是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商务的出现还大大改变了现有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11]

第七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信息产业这些年的高速增长,除了厂商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国的财政制度和财政部门。财政部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信息化工作时必须使用合法的管理软件。这就对国外的财务软件商形成比较难突破的市场堡垒。随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进一步国际化,国外会计软件对我国会计制度的适应性明显增强,无形中削弱了国产软件遵循现有会计制度、符合财务会计人员操作习惯的优势。

加入WTO以后,国外软件企业会抢占中国市场,包括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在内的外资也会在中国软件行业中大量投资,国外企业与我国企业的兼并与合作机会大大增加,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和重组也是在所难免。

对于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国外软件一直很难适应,这是国外软件在我国无法打开市场局面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的会计制度也不能在国际上得到认同。因此,要适应会计国际化,我国的会计制度要逐步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中国的会计信息产业才能高速发展。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已迅速参与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市场的全面开放,必将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进程产生新的推动力,管理和电子商务软件的需求将大大增加。竞争的国际化会促进软件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全面提高,会计信息化市场将摆脱原有的行政干预的阴影,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新秩序。在网络时代,要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健康的发展,我们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认真的探讨。21世纪的会计应该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而不是一个修修补补的会计。[12]

三、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选择

建议之一认为,应根据财政部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提出的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针对各种风险因素,制定严格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以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将给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1、硬件的内部控制措施。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等硬件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物质基础,硬件出现故障,会导致系统中断工作,所以各单位必须严格硬件设备控制管理。(1)建立健全机房制度,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安全。(2)建立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定期检查制度。

2、软件的内部控制措施。会计应用软件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整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会计软件的支持和控制下进行会计工作的,软件的安全程度决定了会计信息的风险程度。因此,必须加强会计软件的管理,以确保会计软件能安全、有效、正常地支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1)慎重选择会计软件,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合法、安全、正常地进行。(2)健全会计系统软件的维护制度,防范会计风险。(3)建立授权操作制度,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避免越权操作。(4)加强技术和管理控制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3、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措施。为有效防止会计数据泄密、丢失,防止发生计算机舞弊行为,必须建立健全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制度。(1)采取不相容职责分离的措施,严格岗位责任制。(2)建立会计数据备份与恢复制度。(3)健全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是目前电算化会计行业巫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引起会计风险的各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因此,除了上述内部控制措施之外,还应通过其他制度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13]

建议之二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做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2、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环境是会计电算化运行的保证。(1)数据采集规范性。数据采集是指将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手工准备的过程。要确保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道德、规范。(2)数据处理规范性。首先要加强接触控制,杜绝未经授权人员进行越权操作,严格密码权限管理。其次应设置必要的稽核检查。再次做好工作日志,以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3)会计信息输出规范性。应制定备份制度,对数据文件进行日备份、月备份,并按财政部规定的档案管理办法由专人负责归档,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工作,防止磁性介质损失,保证各种档案的安全与保密,保证档案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3、建立健全一整套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这些内控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不兼容权限分离原则。即对会计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非计算机操作人员不允许任意进入机房,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建立设备设施安全措施、档案保管安全控制、联机接触控制等;使用侦测装置、防伪措施和系统监控等。(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解决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4.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进行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14]

建议之三认为,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企业领导者要自觉强化认识,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企业领导者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将对企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建立统一通用的财务软件协议,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个标准的对内对外接口。这样,即使不同系统下的数据也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做处理,可降低对操作员的要求,也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而且,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方面有自己的版权产品,能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支持。

3、在研制会计电算化系统时,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将手工与电算化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人机结合方式,即以最小的成本,重新确定业务的处理流程,哪些环节应完全由计算机代替,为适应计算机处理,又需增加哪些环节。

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来管理数据,而对非相关人员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给予查看数据的权利。同时,要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识别、授予权等措施。

5、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我们企业要真正做到会计电算化,就要造就一大批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的“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

6、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高效实施的前提,内容主要包括:(1)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划并划分职责。(2)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规程、操作权限、操作记录、代码设计标准、管理制度及内部制度。(3)数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4)系统维护制度。主要包括系统维护任务,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维护权限的规定、机房管理制度和软件修改的手续。(5)岗位责任制度。主要是明确规定各职能组及各成员的责任制。[15]

建议之四认为,财务管理问题并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问题,非财务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沟通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形成齐抓共管的财务管理局面至关重要。

机关财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就是机关财务部门和机关各部门关于财务管理信息相互沟通的网络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1)信息公告,用于机关重要财务事项的;(2)信息查询,用于机关各部门年度预算和经费使用情况的查询;(3)用款计划管理,用于机关各部门按季分月用款计划提交,保证正常用款需要;(4)留言簿,用于机关各部门和财务部门有关财务问题的意见交流;(5)事项提醒,就机关各部门未报销或还款事项(借现金和支票情况)进行提醒,督促有关财务事项的及时办理;(6)工资查询,用于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人工资查询;(7)系统维护,用于用户管理和基本信息维护。

通过登录机关财务信息管理网站,机关各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有关财务信息、办理相关事项,如:经费使用情况查询、未报销和还款情况、个人工资情况、报送用款计划等。财务部门负责有关财务信息的及时更新、用款计划的接收和汇总以及有关财务工作布置和答疑。这种互动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了机关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关各部门对其部门和项目经费的收、支、余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机关各部门更好地统筹安排经费使用;同时,财务部门的理财活动也得到了机关各部门的监督,有利于机关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加强。

从信息化的动态演进和财务管理的不断发展看,机关财务信息化仅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初步实践。只要立足实际,踏实工作,开拓进取,就能不断推动机关财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16]

建议之五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应该是一个由各标准所构成的一个标准体系。按照标准化理论,所谓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一定范围”,是指标准所覆盖的范围。对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就是要定义有关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标准,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界定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即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和接口。“内在联系”,是指上下层次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联系和左右之间的联系,即相互统一协调,衔接配套的联系。对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就需要我们对会计信息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功能给出标准,同时给出各子系统间的接口。“科学的有机整体”,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整体,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标准的基本要素和内在联系所组成的,具有一定集合程度和水平的整体结构。对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就需要我们对会计信息系统内各子系统进行整合,以便于会计信息互访的畅通无阻。[17]

建议之六指出,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带给企事业单位的巨大作用,把会计电算化工作作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这是会计电算化快速普及提高的前提。

2、拓宽渠道,培养人才。实现会计电算化人的素质是关键。要进一步改革人才教育培养的相关制度,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会计电算化所需各个层次的人才。

3、突出特点,注重推广。会计电算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单位要把会计电算化工作列入本单位管理自动化和办公现代化建设的议事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讲求效益,逐步提高的原则,加大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广。在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中,要突破为单纯追求市场占有率而一味强调通用性的作法。依据不同的会计制度分别设计开发有行业部门业务特色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学习难度。

4、健全制度,科学管理。会计电算化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单位各级领导和会计人员要提高认识,把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作为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点来抓,使电算化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般来讲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软、硬件系统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工作下的档案管理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工作检查、验收、评比、奖惩等制度。通过科学有效地管理,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健康有效地发展。[18]

建议之七认为,财务管理系统对软件设计的要求主要有:

1、高起点、高规格开发高质量的软件。财务系统对企业很重要,准确程度要求高,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因而必须从高起点出发,聘请高水平、有资格、有财务软件开发经验的公司和工程人员负责开发。否则,会影响系统的质量、进度,甚至半途而废。

2、做好系统分析工作。软件设计首先要从系统分析着手,其目的在于了解财务工作流程,广泛收集必要数据,对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深入细致、完整透彻,体现了设计人员对将要进行的工作的了解程度,也体现着基础工作准备是否充分,这关系到未来系统的成败,因而必须充分重视系统分析工作。

3、在程序设计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程序分成若干个功能不同的多个部分,各个子模块均有独立功能,可以单独运行,而把各个子模块组合在一起,又能方便地搭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设计要有扩展性,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会计电脑系统设计要预计到企业各类业务的发展,要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以适应业务高层次、多元化发展。会计系统设计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要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需要,设计有扩展性、多功能的软件。财务电脑系统应有处理特殊业务的设计,要考虑到特殊业务的需要。

5、强调面向用户。财务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及其一线业务人员,所以要特别强调操作简单、方便用户,要设计良好的用户界面,具体操作应尽可能易于掌握。在屏幕显示方式上,最好只显示与业务相关的资料,对可有可无的资料,如参考性、辅的资料则能省则省。在目前企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管理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面向用户性”很值得广大设计人员的重视。

6、试运行。系统完成开发后必须反复测试,证明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交付使用,不能边检测、边使用、边补救。

7、制定应急计划。系统设计完成后,开发方应编制与系统相关的运行文件,并提出有关注意事项,以使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有条不紊地采取相应措施,使用单位也应制订自己的应急计划,以备急需。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单位恰恰忽视了这一关键步骤,没有起码的应急计划,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损失将是巨大的。

8、加强风险控制,保证信息安全。一方面制订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授权人员上机操作,禁止连接互联网及其它与业务无关的终端,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并安装“病毒防火墙”,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实践证明,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的最好保障。

9、加强对财务系统使用前的审计。财务系统必须确保正确,才能投入使用,这是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关键。系统在投入使用前,应组织专家小组进行严格审计、从严检测,并实地模拟运行,证明正确无误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只有经过“实战”检验的系统才具有可靠性。[19]

资料来源:

[1]会计电算化的转向研究侯光仁《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3期

[2]我国企业会计电算技术的普及现状、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刘亦陈、陈维良《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

[3]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黎《辽宁经济》2005年第1期

[4]当前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杜秀英《农业经济》2005年第4期

[5]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的探讨李翔《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第1期

[6]不同环境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刘艳芬《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第1期

[7]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刘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之我所见杨道策《市场周刊》2005年3月刊

[9]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任晓红《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王冬梅《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年第2期

[11]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钱冰玉《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浅析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董金艳《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2期

[1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徐俊晖《渤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丛彪、宋秀芬《税务与经济》2005年第2期

[15]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黎大均《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2期

[16]以信息化推进机关财务管理现代化陆光杰《中国水利》2005年第2期

[17]论我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瓶颈——会计信息标准化刘群望《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年第4期

第7篇: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 产业升级 问题与对策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共识。产业转型实质是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而在各种生产要素的转移中,资本具有先导和引领作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优化加快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金融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功能。

在本文,我们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由低水平到向高水平提高的过程。虽然产业升级既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也包括产业自身升级。但我们主要研究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自身升级。它是指在产业链内部,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包括同一产业内的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

一、企业产业升级金融服务需求的分析

当前,企业对产业升级持欢迎的态度。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和银行是企业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支持者。即企业需要政府在产业升级方面提供税收等政策扶植,同时需要银行提供融资支持。但是,企业对产业升级也普遍心存疑虑,主要是市场不看好不敢轻易投资、资金不足以及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不够。可见,只有等市场环境趋于稳定企业才敢进行产业升级投资,而人才与资金是制约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两个关键因素。

技术改造、产品升级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从融资方式看,企业自筹还是企业产业升级最重要的融资渠道。而技术改造贷款是银行支持企业产业升级最主要的金融产品。但是,从调研中笔者也发现,企业在申请技术改造贷款时普遍遇到困难,主要是目前技术能力能够支持企业长期发展、经营状况欠佳和银行贷款门槛过高。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技术改造等为代表的产业升级的信贷支持存在缺位。金融机构未能根据技术改造贷款周期长、风险大、监控难的特点,结合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与之相匹配。除少数大中型优质企业外,银行在对企业发放技术改造贷款时,往往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周期,大多数是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或“搭桥”贷款来解决。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短贷长用”或民间融资等渠道筹集购买设备、基建所需的资金。这既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产能效用的进一步提高,又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了财务费用,不利于形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环境。同时,商业银行审批流程不够科学,致使技术改造贷款的审批不符合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需求。银行办一笔技术改造贷款,通常需要经过评级、授信、审批等几个环节,如果加上担保、抵押、登记、评估、公证等,一笔贷款从审批到发放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往往使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贻误商机,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技术改造贷款的审批权,企业技术创新贷款落实的难度更大。

二、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升级必须处理好的6个问题

金融支持产业升级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但主要要处理好以下6个问题:

一是银行信贷投向与国家产业支持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总行产业投向指引与地方具体情况存在矛盾,信贷投向存在一刀切的问题。部分商业银行总行实行名单制管理,对新客户和新项目的准入严格按名单制控制,使得部分区域优势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信贷资金需求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部分地方企业难以进人大名单,尽管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但其产品升级及节能减排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是抵押担保不足。目前,抵押与担保仍然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一般企业没有多余的抵押担保物。前面提到产业升级需要购买机器设备、开发新产品或者建立品牌、开拓国内营销网络。机器设备属于专有物,变现价值低,企业抵押价值与贷款倍率大,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而发明专利、新药证书、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存在价值难以评估、出现风险后转让困难等问题,因此,银行缺乏放贷积极性。而考虑到银行更愿意接受房地产作为抵押物,企业反而更愿意投资房地产等非主营业务,拖延本业产业升级步伐。

三是传统行业经营困难,造成银行与企业对产业升级望而却步。金融危机冲击下,部分传统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在国内外经济未出现明显好转的前提下,部分重点行业企业为了控制财务支出、缓解资金压力,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甚至暂停企业运营,以适度控制资产负债率,并没有融资进行产业升级的愿望。这与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而从银行来说,企业效益增长放缓,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企业产业升级能否成功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产业升级成功,银行只能获得约定的贷款利率,并不能分享企业转型成功带来的超额收益,因此,鉴于风险管理考虑,银行宁愿从传统行业贷款退出,对企业产业升级贷款尽量予以回避。

四是金融结构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当产业结构要向第三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后,直接融资不发达、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滞后、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大型商业银行在利差可以保证的情况下,控制风险是它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它们更加偏好资本密集度相对高、规模相对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发放集中在大项目、大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中小企业明显缺乏金融支持,对产业升级项目更加畏惧。民营中小企业一般都在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行业,是产业升级不可忽视的主体。在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得不到金融支持,也不能从证券市场融资的情况下,这些民营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金融市场或者依靠自身积累,而民间金融只能满足企业短期性、小规模的资金需求,自身积累资金又十分有限,无法满足设备更新和技术开发等长期性和风险性投资的大额投资需要。因此,大多数企业无力进行大规模技术和设备投资,在产业发展上只能依赖技术模仿和低价竞争策略,使得技术路径被锁定,主体产业长期低度化。

五是政府干预与市场原则的矛盾。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或者直接规定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方法,作用于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政府能准确判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其次,政府必须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否则,信贷资源将集中在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上。可见,不恰当的政府干预或者过度的政策金融将破坏金融的市场机制,扭曲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发挥资本的甄别功能。70年代末日本指导性信用政策之所以能够成功,政府制订相对较宽的目标概念(产业,而不是企业),银行家利用客观信用标准进行信用配置,政府官员或政客极少干预。政府通过正的实际利率,并伴随少量的补贴,激励私人金融机构为国家鼓励产业发展提供长期融资。因此,政府应在完善金融制度、优化金融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完善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交流机制,为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搭建交流信息的平台,用制度去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直接融资发展仍滞后。产业升级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执行产业升级决策的应该是企业家。当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需要从资金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型产业转变,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时,以财富为选择机制的银行将不能满足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需要,不能满足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科技创新企业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直接金融体系,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长三角为例,2001~2007年,上海、浙江和江苏非金融机构部融资额中贷款所占的平均比重分别是86%、94%和97%。直接融资仍落后于间接融资。

总结起来,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有几项原则:1 金融对产业经济运行的支持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和质量。2 信贷资金流向产业转型急需的领域是关键,因此,要确保信贷投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3 对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的资金支持,关键是在防风险的基础确保企业能稳定发展。4 对新兴行业发展,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更要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

三、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产业调整要着重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金融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二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三是加快金融协调发展。

(一)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

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各地区禀赋,会同制订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等定期召开产业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对产业结构及投资动进行中短期的监测研判,引导金融业资金流向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可以考虑在企业自愿基础上,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综合靠量,明确金融重点支持产业升级的企业名录,优先满足这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金需求。政府则安排一定资金对金融机构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的年度新增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在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时,引导商业银行提高落后产能企业贷款利率。针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情况,强化环保信息共享机制,对环保违规企业项目限贷、停贷和收贷,通过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提示贷款风险。完善淘汰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制定退出预案,要求企业将政府拨付的补偿奖励资金部分用于还贷。

(二)发展直接融资体系

融资结构需要改变过度依靠间接融资的局面。在发展直接融资时,一要加大债券市场扩容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推动使用可分离债券、浮动利息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集合债券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二是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做大交易规模。将活跃的风险投资资金引入到产业发展。推动优质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为企业发展提高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鼓励保险资金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保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接步伐。四是鼓励证券公司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信托公司开发各类金融信托产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发展科技银行,提高银行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比照“硅谷银行”模式,建立起“银行+担保+额外风险收益补偿机制”的商业可持续业务发展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发展。允许发明专利、新药证书、甚至集成电路设计图作为质押物。组建由行业专家、担保公司、风司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重大信贷项目和业务的信贷评审,突破银行在科技专业方面的局限。培育质押物流转市场,避免企业倒闭银行无法处置质押品情形。二是建立各种政府基金,引导其他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技术改造。产业融资活动通常需要政府先行投资或者提供政策支持,随后,商业金融机构跟进投资。可以设立多种形式的政府引导基金。为推动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产业技术跨越管理委员会。建立重点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重点优势行业扶持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与政府配套资金以一定的比例共同投入。为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地方政府对此类贷款提供财政贴息、减免地方税费等优惠政策。建立政府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采取阶段参股创投机构、与创资机构联合投资初创期中小企业、对已投资于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创司予以补助等多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介入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充分运用民间资金支持产业升级。解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方面的登记、税收等法律问题,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加快传统行业的品牌化建设和技术进步,推动优势企业兼并收购。更重要的是,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先期人股,带动信贷资金跟进融资。

(四)积极创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完善体系。设置专业化经营机构和人员配备,明确“一审一批、一审两批”的高效审查审批流程,实行“一行一策,模板块经营”,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贴近客户。二是调整政策。要确保中小企业有款可贷。在严格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基础上,明确给予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容忍度。三是优化服务。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要企业符合授信的基本条件,就给予信贷支持,并给予利率优惠。重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将目标客户群定位在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和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当运用贷款延期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还款压力。四是拓宽渠道。有效推动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的风险管控。研究推出人保财险国内短期贸易信用保险项下买断型保理业务。积极发展订单融资业务,批量开发政府集中采购供应商中的中小客户。五是大力开展银团贷款业务。金融机构可先发放短期过桥贷款解决产业升级项目前期启动资金需求,然后通过银团贷款发放中长期贷款解决项目设备投资等中长期资金需求,积极支持一些行业的重点项目,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分散信贷风险。

(五)发展并购贷款和供应链金融,带动地区产业融合

推动产业链整合,产业集群和总部集团作用突出。一是围绕大型企业,发展产业链金融。将核心企业与其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捆绑,从整体设计融资与金融服务方案。针对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银行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针对技术项目引进和出口业务发展的需要,推出贸易融资、信用证、保函等新业务;针对上游配套企业,发展以配套企业流向核心企业的债权为保证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商业发票贴现等业务;针对下游经销商,发展核心企业担保贷款、设备按揭贷款、库存商品抵押贷款等品种。二是大力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规范并购贷款资金用途,明确商业银行处置股权质押物的方法,建议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委托其他机构代持股权。尽快建立并购贷款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并购贷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做好尽职调查,科学评估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可以考虑在设立并购贷款的区域运作中心或专营窗口,加大对经济发达区域并购交易的支持。加强商业银行与产权交易所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第8篇:财务共享高阶方案范文

关键词:走出去;风险管理;资源战略;国际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5-0061-06

一、引言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公司进入中国,为西方投资者建造工厂,而最近5~7年,则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承建海外的工程项目。表1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快速发展:

而在这股代号为“走出去”的大潮中,有一股分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中国公司在海外的资源领域投资购买采矿权并就地建厂深加工,成为项目业主。更有甚者则闯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持的股票和企业并购市场,直接收购一些手中握有资源开采权的境外企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主要特点是面临各类新的风险,而上表所示的境外资源战略所涉及的较高风险领域更多,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链,

到交易习惯、财务融资、股票市场运作、法律保障甚至恐际袭击。承担风险的主力军是大型国企,而风险管理又恰恰是一个阶段以来国资委提高旗下直属企业管理水平的重点之一,因此如何恰当处理这两者关系,就成为一个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二、境外资源战略是新形势下的风险投资

境外资源战略是风险投资,但又不是传统或经典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这是由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决定的。最主要特征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工业产品的出口迅速增大,拉动原材料、原料的国际采购总量迅速增加,有关原料出口国家或跨国公司则乘机迅速构建垄断机制并大幅提高供货价格。最典型的是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出口价格,近5年来每年翻一番,我国以中钢协和宝钢牵头构建的铁矿石需方阵营未能取得预期的定价机制和价格话语权。此举极大地压缩了我国钢铁业、制造业、建筑业的利润空间,引起业界普遍的愤慨和危机感。在此期间中铝集团曾试图收购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到期债务偿还困境的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公司(全球第3大矿业公司),但尚未签约已经导致该公司股价回升,此后因违约赔偿金过低等缺陷,力拓公司在形势好转后毁约,反而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全球第l大矿业公司)合并从而导致了进一步的垄断。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国际经济战争,我国是奋起抗争的被动一方,而不是在风险投资市场上由出资方从容筛选有潜在市

实施境外资源战略,采取并购、参股握有境外资源开采权的公司,或是向外国政府或公司购买采矿权,从而在境外实施采矿和冶炼,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国际原材料巨头的垄断,从而既打破了垄断价格又能保证中国庞大制造业的经济安全,因此即使在实施的局部上面临风险,我们实际上别无选择。

我国对外经贸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这些外汇能够购买的境外产品很有限,对于我们想要购买的高技术和先进设备,有关国家不愿卖,而一般工业产品我们自己产的更便宜,不需要进口。实施境外资源战略,为外汇的大宗消费找到了新的出路,既平衡了外贸顺差,又换取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且能够保值、升值,是值得认真去开拓的。

从长远来看,中国可以继续做“世界工厂”但除了人力资源之外,我国在多项资源方面都是相对匮乏的。有的资源即使中国富有(例如稀土),也不能作为扮演世界工厂角色的代价消耗殆尽。实施境外资源战略也是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境外资源战略既是被动的、紧急的抗争,也是今后以至长远保证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绝不可能因为风险的存在就放弃。

三、风险管理的优化目标与境外资源战略要求之问的矛盾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最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开始研究风险管理及保险问题,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在美国正式形成,进入项目管理领域是更晚的事情。最近10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该理论首先是被输出资本在境外建厂的西方业主公司和工程公司重视,而最近5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事业迅速发展和境外资源战略导致的境外并购、建厂增多,该理论也在中国的工程管理圈内受到重视和研究,例如国资委2006年对直属企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并从2007年开始,对直管企业进行了持续的风险管理培训和年度核查。

然而实践表明,对这一理论如果理解不当,特别是当基于利己主义的理念做实用主义的引用时,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风险管理理论中一个最容易被理解也最容易被误用的优化目标便是风险规避。为了规避风险而宁肯放弃机会,这既可能是高明的管理决策,也容易成为消极避战、不作为的借口。由于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大型国企集团已经成为贯彻“走出去”方针的主力军,而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的管理系统也恰恰是、腐败和帮派争斗易于滋生的地方。特别是当第一轮的探索出现困难局面甚至陷于窘境时,当事一方容易把本来是用人不当、造成的低级失误也说成是风险因素,而一些本来公正廉洁、努力奋斗但确系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遭致损失和失败的,则易于受到壁上观者用时髦理论的攻击如“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未采取稳妥的规避风险措施”等,例如上述中铝集团收购世界采矿业第三大公司部分股权失败事件,一度甚至成为国内媒体和网民的众矢之的。这往往使当事人和所属公司以至上级公司受到很大压力,如不能冷静应对,很容易消极总结教训,受到宁可不作为的诱惑。

风险管理另一个易被误用的优化目标是风险转移。原意是通过支付相对可控的兑价或风险溢价,把风险转移给更有财力承受风险的一方如保险公司,或是转移给更有技术可以控制风险的一方如专业承包公司。

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原则也遭遇实用主义和偷梁换柱的情况,由于境外资源战略面临更大范围和额度的风险,实用主义的诱惑更大;此外不同于一般国际工程承包的情况是:中国公司在境外资源战略领域主要扮演业主而不是承包商的角色,他们有制定游戏规则或者说滥用规则的权利。

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自我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投资14亿美元获得一处较大型镍钴矿开采权并就地兴建采选冶联合工厂的项目。由某大型国企集团在国家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支持下进入该国。基于国际采矿业的准则,外来采矿业主必须有准备与当地社区共享开发资源带来的繁荣,甚至要提前预支繁荣,赞助基础设施、扶持地方经济并增加就业,否则将面临土地主闹事大家做不成的风险。由于该国实施基层的部落统治和上层的西方大选体制,社区关系的

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了。然而我国的业主代表对这样一件重要而敏感的工作,却采取了庸俗化的风险转移措施,即通过发包工程所占有的优势地位,把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写进了总包商责任条款,同时却没有明确对应的权利条款。而总包商也把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责任风险,再次转移给建筑、安装承包商。由于这些条款似乎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工程发包方利益,又以风险转移的最新管理理论为依据,以致无人提出反对意见,而其后果是土地主数次冲击营地,更有甚者有一次警察受移民署委托,突袭了营地,抓走持商务签证同时又身穿施工工作服的中国工人和工程师200余人,造成工地瘫痪近一个月。

我们有理由担心:由于风险管理的理论来势强劲,既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保护公司利益甚至是员工生命),又迎合了不作为者和不敬业者的私下利益,如引导不当势必会对境外资源战略的贯彻、实施带来某种消极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积极的风险管理”这一理念,协助理论工作者和实务操作层面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并应用风险管理理论。

四、积极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其操作要点

根据上述国际工程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数据统计的比较和分析,目前在我国国际工程管理界引入积极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加以具体实施不仅仅是必要也应该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所谓积极的风险管理理念,

笔者归纳如下:

(1)发展是硬道理,停滞本身也是很大的风险。

(2)风险管理理论属于“防御型武器”,而我们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安全战略是以攻为守:走出国门实现资源多元化,从而结束在价格谈判桌上相对于资源垄断大鳄的劣势。着眼于取“势”之主动而不拘泥于取“术”之完美。

(3)境外资源项目管理中,可能涉及的风险种类包括:资源不确定风险、资源加工工艺不成熟风险、基础设施和产业链不完备风险、气候与自然灾害风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物流距离过远风险、所在国政府效率风险(包括腐败)、所在国法制环境风险(包括族群冲突和)、地缘政治环境风险(包括恐怖袭击和战争)等。这些风险相互作用形成的“多元高阶方程”的计算求解(即可研报告确认“可行”)在理论上是不可信的,在实践上也找不到愿意承担如此多项风险的保险公司。基于积极的风险管理理念的“项目可行”或多或少包括了未来付出代价的准备,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快和尽量完整地总结事故教训,避免重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源于我们认为这些损失的价值和我们在战略层面的获益比较是值得的。

(4)在上述比较利益的讨论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一类特殊损失的估价,那就是人员生命。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世界领衔的欧美工程公司通过HSE管理(健康、安全、环境)的大力推崇,使之日益演变为不可触动的。一个项目其他方面再成功,只要死了人那就是不成功;反之其他方面搞得再糟糕,只要没有死人那项目经理就不会被撤职。在执行层面上,越来越多的公司赋予安全经理在现场下令停工的权力而不必请示现场经理。

对此我们姑且不去揭发其中的“做秀”成分,但有必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指出: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管理理念在对待人员损失问题上有相当不同的容忍度。因为战争的成败关乎更多人的生命甚至民族的存亡,我们就是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完成各自的使命。即使存在指挥失误也只能事后检举,一个低级军官跳出来喊停工是非常可笑的。

一个民族在向外扩张的过程,通常处于战争与和平时期的中间地带,不时会面临局部冲突。遭遇袭击甚至被土著人杀死后吃掉的案例在西方殖民史上都有记载。那他们是怎样对待呢?活着回来的当然要授勋,死去的整个民族给予精神补偿。探险家、传教士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崇高的社会地位,整个民族崇尚冒险精神。没有人去挑剔具体行动的指挥官是否符合安全准则。我们不妨推测:那些精神崇高、智力正常的团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会尽力找到综合最优的方案,不需要也来不及由安全经理监护他们宝贵的生命。

当前我国的境外资源战略,起源于对国际价格垄断的反抗,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深入到某些大国利益集团的传统地盘内,很多破坏和恐怖袭击的背后都有地区霸主的身影,对此判定为战争与和平时期的中间地带应当是顺理成章的。这一点一旦明确,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类风险不也就有迹可寻了吗?

关于如何实施境外资源项目积极风险管理,以下操作要点可供国际工程界管理决策层参考:

(1)优化人员结构,注意吸收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有激情、体质好、普遍英语水平高、对新事物接受快,可以迅速成为基层骨干。

(2)加强管理层的反腐败、反、反帮派教育和组织选拔措施:历史经验表明,破坏队伍凝聚力最甚的就是这些因素。而且很多所谓的不可预见风险损失,完全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低级失误。恰恰是一些关键岗位上的任人唯亲、受贿、渎职造成的,事故出现后还搞集体隐瞒,误导上级和股东。老国企内部这些问题比较常见。

(3)学术界要以临战的姿态密切关注第一线的新鲜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旗帜鲜明地支持、宣扬爱国主义、牺牲精神和创新做法。同时敢于剖析那些在亮丽理论包装下的消极行为,例如以风险规避、风险转移为名,搞不作为和责任转嫁。

(4)对于我们过去不熟悉的市场运作,例如国际间企业并购、境外上市、社区及政府关系事宜,应充分利用相关国际化标准,业主和承包单位要分清工作范围,

明确责权利,

同时注意聘请境外的专家、律师和咨询公司,由于价格不菲所以要事前请公认的专家或我们已经认可的该领域专家推荐。

(5)对于在资源所在地实际采矿及兴建冶炼厂的项目,要特别注意研究对地方政府和当地地主的政策和策略,这是项目至关重要的大事,应该有业主公司亲自实施而不是分包给工程公司,这样才能保证相关信息的完整性,相关赔偿水平的一致性以及政策的连贯性。

(6)目前各部委(包括铁道部)旗下的大型国企和民间一些资金、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都参与到了境外资源战略的实施。为了充分发挥不可避免“交学费”的物有所值,应定期举办跨系统的经验交流会。这方面实际已经开展了一些,由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会、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中国分会等出面组织,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以介绍经验为主,缺乏对棘手问题和失败案例的定题研讨。

五、结语

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从国际经贸合作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劲而深远的影响。此后2008年9月起历经2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实力与传统强国之间产生了此消彼长。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很多单项指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这是我们自己都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