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基础工程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工程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工程重点

第1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闸工程;施工技术

1 水闸工程的重要性

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水利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依赖性增强,为了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则需要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创新探索。水闸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直接影响着电能转换的速度与质量,整体施工综合性较强,全面做好水利电力工程水闸施工管理,是水利电力工程控制的要点。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的消费量增长,水利水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能够从可持续发展上满足社会需求,为人类提供电力能源,这其中,水闸工程技术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水闸工程施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保障。

2 水利电力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方法

2.1 水闸施工前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需要科学规划与设计,从使用功能目标出发,合理规划,特别是对关键技术的水闸施工,一定要把相关工作考虑周到,严格对各项工作做好系统审核,重点查看水闸技术施工方案是否符合标准与实际需要,各项管理制度是否齐全科学,另外,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还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技术人员数量和素质符合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图纸会审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论证技术的合理性,保证施工指标有效控制,对以往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及时改正、排除隐患,确保施工顺利推进。

2.2 水闸施工过程技术

水闸施工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根据设计要求不断推进,合理控制工程进度,使各道工序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只有各个环节流程质量^关,才能实现整体工程质量合格,施工中,需要使用大量材料,要不断强化对各种材料的质检,使材质和强度达到检测指标要求,确保水闸施工工艺、过程安全。

2.2.1 开挖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技术要求标准高,特别是水闸施工时,整体长度跨度大,这就难免会出现断面大的技术难题,只有在开挖工程环节做好控制,才能保证质量提高,满足水闸施工要求。土石方开挖阶段要全面进行规划设计,使开挖断面科学布局、合理选择,只有全面做好断面工作,才能有效掌握断面幅度,避免出现浪费混凝土的现象,也避免断面小水闸强度不够的问题,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中腰线位置,使施工开挖与设计条件相符,确保挖掘进度与质量。

2.2.2 混凝土工程

水闸工程施工对混凝土需求较多,特别是过程中对混凝土用量较大,需要从各方面控制好材料质量,保证混凝土强度与硬度。要严格执行检测制度,按标准对混凝土做好检测和抽查,使二者能够配合起来,使混凝土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混凝土配置需要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能使用,要科学配制、合理施工,确保施工全程有效监管。已经施工完成的关键部位要经过多次检测,有必要对相关部位钻芯取样进行试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优质工程,保证使用功能有发挥。

2.2.3 金属结构工程

金属施工也是水闸施工中最主要的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操作,使金属结构施工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时,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检测,确保材料质量合格,要重点讨论加工工艺技术问题,使技术符合施工实际,同时要对各道安装程序做好预案,确保各个流程环节有效控制,提高水闸施工效率,确保整体工程质量实现。外部生产、加工需要保证加工厂正规,现场施工要注意焊接点的选择,需要不断观测,确保各连接点无误结实。

3 导流施工

水闸工程施工是在水中进行的,往往受到自然条件限制,特别是潮汐因素影响,对施工有很大的制约,在感潮河口建闸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导流建筑做好挡潮,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安全可靠,快速推进。

3.1 导流方案

水闸施工导流方案要根据实际进行设计,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有多种选择,一般设计时,采用束窄滩地修建围堰导流方案。水闸施工现场的地形对施工影响非常大,围堰布置要紧靠主河道岸边进行,保证稳固,但是在实际施工时,岸坡地质并不稳定,易造成坍塌现象,为了保证稳定,就要在技术上进行完善,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围堰要选择结构简单及抗冲刷能力大的浆砌石围堰,在进行基础建设时,用松木桩做好周边的加固,同时为了保证稳定性,堰外侧使用红粘土夯实。

3.2 截流方法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总结出多种施工技术方法,特别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堵坝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成熟的经验为施工提供了良好保证。截流主要是保证施工顺利,施工安全,在方法选择上,对以往经验进行总结的同时,更要查看具体现场情况,根据现场调整设计方案与方法,使截流更加周密有效,不断完善设计思路,为了保证可操作性,可利用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做好充分的技术论证,对平堵与立堵进行合理选择,使合龙一次性成功。对土质河床截流戗堤常因压缩或冲蚀而形成较大的沉降或滑移,需要多准备材料,使施工能够顺利,备料量充足是保证一次性施工的前提条件,松软有土质河床,会存在许多软土层,为了保证稳固,就需要在土层上筑好护底工程。找出抛投料物在不同流速及水深情况下的移动距离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截流工程中抛投料物的准确到位。

4 提高水闸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施工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工种较多,为了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实现进度要求,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从质量、安全、进度上做好全程控制。

4.1 严格水闸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关系到后期使用效果,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一定要从全局考虑,确保质量标准要求。加大水闸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使管理更加系统科学,以此来实现有效管理目标。项目经理负责制能够下放责任,明确权利,通过施工队长对整体进度做好控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沟通,形成逐级管理的办法,使问题得到处理。分级负责制能够有效保证施工流程质量,三检制是保证各道施工工序的关键,通过有效把关和验收,做好现场控制。

4.2 加大对施工人员的责任和安全教育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离不开各级施工人员的努力,在进行施工时,要对各级施工人员进行考核,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施工班组要制定相应责任制,做好制度落实与执行。施工过程要做好安全教育,确保施工生产安全进行,提供良好的防护保障,对流程生产全程记录。

5 结束语

水闸工程是水利水电工程重要部分,要根据各个工程具体施工特点选择技术措施,制定相应质量管理办法,以此确保水闸工程施工最终质量,满足现代化大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第2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 基础类型;基础持力层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不少国外建筑设计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各类新型的建筑物层出不穷。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建筑设计施工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给建筑工程基础类型选择带来多样化。

由于各类新型建筑的出现及建筑工程基础类型选择的多样化。目前,在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了在同一场地中的不同建筑物可采用相同的基础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同一场地中有不同的基础持力层可选择时而可采用不同的基础类型;同类型的建筑物在不同场地的岩土条件下可采用不同的基础类型;相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同一场地有多个基础持力层可选择时亦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基础类型等新情况。

但是,不论选择哪种基础类型都涉及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合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等关键性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文件,是拟建工程的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工程地质依据。成功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地质评价应该是正确的;推荐的基础类型应该是工程上安全的、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质参数和水文参数是较准确的。同时会被设计和业主采用的。工程地质评价及基础类型的选择是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核心和重点,是解决拟建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等中心问题的答案。如果工程地质评价或地质参数不准确,基础选型不合理,轻则造成浪费和重大经济损失,重则产生重大安全事故。

因此,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对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岩土层特征,不良地质现象,地基稳定性和适宜性,基础类型及岩土参数的选择等问题必须根据地质调查,钻探及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测试等勘察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结合拟建工程的特点等,按现行的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和社会上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多种适用的基础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基础型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一种最优方案供业主及设计部门选择。建筑基础选型既是场地勘察的重点核心,也是勘察报告的精华。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中,往往一个建筑群中有多种不同建筑物,如一个住宅小区,既有别墅和多层建筑,又有小高层,甚至高层建筑。因此,场地勘察报告中的基础形式就面临针对各类不相同的建筑物进行多种的选择;有时甚至连基础持力层也有多种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基础类型,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侧重点和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有所区别的。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浅谈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常用的几种建筑工程基础类型的特点及评价方法和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常用的几种建筑工程基础类型

1.天然地基浅基础

天然地基浅基础是工程建设中最常用的基础类型,是最经济、施工技术方法最简单的基础类型;是工程质量最容易控制和最容易得到保证的基础类型;也是建筑工程首选的基础类型。其一般适用于 9 层以下、荷载较小且单体占地面积较小的建筑工程。地基勘察中的侧重点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a.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b.不良地质;c.岩土层的均匀性和有无软弱下卧层;d.基础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能否满足拟建工程的荷载要求;e.地基沉降是否均匀及地基沉降量、变形能否满足要求;f.基础持力层顶板埋深差异程度及地下水位埋深对施工的影响。

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尤为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在花岗岩地区的挖山填沟平整形成的地基勘察中,严格分清原生花岗岩残积土和搬挖新填的花岗岩残积土尤其重要。由于原生花岗岩残积土和挖搬新填的花岗岩残积土十分类似,有时不全面比较分析就很难分辨。如果辨别错误时会出现严重后果。

2.预制桩基础

预制桩基础是在上部地基岩土层无法满足拟建工程荷载和变形要求的条件下,不能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基础时,且基础持力层埋深较深的条件下常用的基础形式。此类基础适用于中等荷载(20 层以下)的建筑。由于预制桩具有易施工、适应地层广、工期短等优点。选用此类基础类型时,在勘察中除了做好常规的地基勘察评价内容工作外,应特别注意分析评价如下两个问题:a.沉桩的可行性评价,即桩要穿过的上部的地层特性评价。当桩要穿过的上部地层有较厚的砂层或有硬壳层时,就要根据砂层的厚度和密实度或硬壳层的厚度和硬度进行具体分析论证评价,在考虑到砂层厚度时还要考虑打(压)桩产生的挤土效应,确定沉桩的可能性。如某小区的H3~H5幢的15层住宅楼。根据地层条件采用预制桩基础,选择(2-7)卵石层作桩尖持力层。但是,打桩时在(2-3)稍密状粉砂层较厚(厚度大于 5 米)的地段的桩无法穿过该粉砂层。勘察报告中未对该层的沉桩可能性进行评价。其代表性地层特征见图 1。想利用(2-3)粉砂层作桩尖持力层时,经过桩的载荷试验,桩沉降无法稳定,且单桩承载力又不能满足设计荷载的要求。业主召开专家会议,研讨(2-3)粉砂层局部无法沉桩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经施工现场观察分析,专家一致认为是由于粉砂较厚,打桩的挤土效应对砂又有挤密作用,使桩周摩阻力增大而使桩无法穿过粉砂层。由于只是局部,不宜变更基础设计,提出解决的方案为:先在桩位用 130mm 的钻头钻穿该粉细砂后再同孔打桩。相关部门采纳了上述的方案,使无法沉桩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b.当选择硬质中风化岩面作持力层时,应特别注意桩尖持力层的岩面产状。大多数平原的灰岩地区,在其岩面上往往有一层 1~5m 厚的流塑状的风化残积软土,往下直接就是中风岩。当中风化岩面产状较陡且选用作桩尖持力层时,岩面上覆流塑状的风化软土对桩周无侧压力和摩阻力,容易使桩尖产生位移。同时桩尖在岩面处易产生弯曲并折断。上述地层条件不宜采用预制基础。如某大楼,代表性的局部地层见图 2。图中(3-2)为流塑状的风化残积软土(4-1)为中风化灰岩。压桩施工中,发生断桩事故。开始施工的 8 根桩中有 5 根桩压到达持力层后,还可继续压下去,又感觉不到桩尖有大的阻力(实际上桩头段已折断)。业主不得不变更基础设计,改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3.伐板基础和箱型基础

伐板基础和箱型基础是高层、超高层建筑常用的深基础类型。基础埋深较深,地基开挖深度大。地下室一般为 2-4层,埋深一般为 9-16 米的居多。有些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可 20 多米。此类深基础具有造价高、风险大、施工难的特点。勘察报告必须对其安全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可行性进行透彻的、正确的、全面的论证和评价。使选择的基础类被业主和设计采用。勘察的过程中除查明和评价拟建工程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结构、分布、深度、厚度、坡度、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等,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等常规内容外。勘察的侧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是:a.查明和评价地下水的埋藏状态及地层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强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对基坑开挖的涌水量进行试验并预测;为基坑设计和开挖提供水文地质参数。b.岩土层的特征、状态分析评价要准确,报告提供的岩土层的内磨擦角(ф)和凝聚力(C)值要准确,为基坑的设计、开挖和边坡支护提供准确岩土参数。c.对坑底的基础特力层、下卧层及其以上岩土层压缩变形特征进行分析,为地基沉降提供准确的地质参数。d.勘察报告应对提供的基坑开挖和边坡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论述,确保工程安全。e.分析研究和论述基础施工对周边地区的现有建筑物的影响。如基坑降水对周边地区地面沉降的影响,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等。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f.查明和评价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供整治的方案及岩土技术参数的建议。g.确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拟建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4.人工挖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桩具有工程质量易控制,可多桩同时开工作业而工期短,造价较低等优点。以前是深基础中首选基础类型,在福建大量采用。其适用于地基均匀性较差,持力层起伏变化差异大且荷载较大的建筑工程。此类基础类型目前在山区应用较多。可以较好地解决严重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问题。如最近某市山区挖山填沟的地基,拟建工程为九层。经勘察,在同一幢建筑中,场地基础持力层埋深差异很大。地基的填土层厚度从 0.4m~17.6m,为严重不均匀地基,由于在山区,地势较高,无砂层,没有强含水层,地下水贫乏。根据地基条件,为了克服不均匀沉降,勘察报告建议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被设计和业主采用。基础施工顺利,达到了工期短,造价相对较低的目的。

人工挖孔灌注桩近年在福建被限制使用。主要是出现了较多的施工安全问题,且大部分安全问题都与勘察资料不详细或不全面有关。勘察的过程中除做好常规勘察内容的工作外,侧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下:a.要查明和评价地层可挖性和井壁的稳定性及其支护条件。b.查明和评价地层的有毒有害气体。预测挖桩中可能出现潜在的安全问题。C.要查明和评价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地层富水性及透水性,强富水层的分布范围。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试验,对挖桩施工中的地下水涌水量进行预测。特别是当选择中风化岩作基础特力层时,要十分注意基岩层富水性及透水性。

5.沉井基础

沉井基础主要用于软土地基的一种地下构筑物的基础类型及桥梁工程在河海中的基础类型。此类深基础在基础施工中采用特殊方法――在井内挖土靠其自重下沉或对井壁四周冲水靠其自重下沉。根据沉井施工的特殊方法,勘察评价的侧重点是:a.查明和评价井下沉范围内土层的特点及其均匀性,特别是有无硬夹层。b.查明和评价沉井施工对周边地基和建筑物的影响。C.查明和评价沉井井底的基础特力层的产状及其平整度。当井底持力层采用岩层时,必须查明和评价岩面的产状及其平整度,防止岩面倾角大而造沉井倾斜而难于纠偏。

6.钻冲孔灌注桩基础

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具有适用于各类复杂地层,单桩承重荷载大等优点,近年来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公路铁路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桩的受力不同又把钻冲孔灌注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勘察过程中除做好常规勘察内容的工作外,侧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下:a.对成孔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地层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成孔,桩穿越的地层中有无太厚且易塌的软土或砂砾层,对成孔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评价,指出可能产生塌孔的层位并提出处理的方法。b.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和状态,对成桩的可行性进行预测。对桩穿越的强透水且厚度大的强富水层及地下迳流的状态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地下水对注浆产生的影响,提供可采用的处理方案。如揭阳市的特大桥,采用摩擦桩,桩长 55~65 米。施工的 39根桩中有 12 根发生离析现象,离析的深度均在 45~58 米段。在 42~62 米深范围分别有 1~2层强富水、强透水的砂卵层,对成桩的影响在勘察报告中未进行预测和评价。省交通厅召开了专家研讨会,通过分析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桩离析属地下水引起的,提出了处理方案并被采纳,使桩的离析问题得到解决。C.做好室内外的测试工作,提供准确的桩周岩土摩擦力和桩端承载力参数。当端承桩选用岩石作持力层时,必须查明桩端以下 10 米范围内有无软弱夹层。

第3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本文系统解析了当今土木工程在设计原理、技术与建材使用、结构方式等层面的探索和提升状况,给出了土木工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土木工程;信息化;虚拟技术;进步方向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47-02

虽然中国的土木工程建设始终处于迅速发展的状态,尤其是近些年,伴随高速道路、铁路、高层建筑等各项工程的创建,使其领域更加完善,而且更多的现代化建材和新技术的使用也让土木工程建设更加符合当今社会进步的需要,可是就现今的城市进步状况来看,一些土木工程建设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

1 土木工程的现况

1.1 土木工程建设已获得的成就

据调研统计,中国已建完的高层建筑,高于20层的已有10000多栋.当中,有500多栋高于100m,有50多栋高于200m,有20栋高于300m.而中国现今最高的高层建筑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楼,在2008年8月29日完工,整套设计应用了钢筋混凝土构造(SRC构造)与钢构造(S构造),其建筑达95层,主体高度是492.5m.就公路与铁路方面来讲,已达到了快速进步的状态.即使中国的高速道路创建较晚,可是在2010年新建2.4万公里,让全国高速道路的总长度达7万公里左右,列于世界首位.而铁路在2010年已拥有8.5万公里的应用里程,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对中国铁路业的进步来讲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当今,铁路建造的重点为城市轻轨与地铁两个方面,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实现地铁的扩建,其开设的总里程是215公里.

1.2 预应力技术的使用

预应力技术不但在处理大、高等建筑工程的设计与创建难题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并且也促进了建筑构造的改善,比方说使用预应力拉杆可代替柱的悬挂建筑构造.

在公路建造中,使用预应力技术能较好地处理路面混凝土裂缝与缩减伸缩缝的问题,进而提升了道路的使用时间;在桥梁项目中,对于所有种类的桥梁创建,都能够借助预应力技术处理其跨度问题;在水利工程以及其他的工程创建中,预应力构造也获得了大量的使用,如老式建筑的加固创新、加层与拆除等.

1.3 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使用

建筑建材和施工工艺的使用,重点体现在混凝土及其技术的使用.由于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已大大超过了其工程所需要的范围,在原材料上,活化、球状等新型水泥与高功能的减水剂,尤其是粉煤、硅灰等超细掺合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混凝土的操作技术方面,不同原材料的检验设施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使用,让混凝土技术的有关性能设计与掌控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与完善.

1.4 建筑空间的扩展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使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十分拥挤,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应寻求在空间上进行扩展,通过向高空和地下两个方向延伸实现更大使用空间的拓展.

其中,向高空的提升,重点体现在高层建筑在其高度上的加高;而向地下的延伸,就体现在城市地铁工程的建造,通过这些形式来减缓城市人口过于密集、交通过于拥挤的状况,这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条件.

2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重点

2.1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近些年,中国建筑施工工程管理质量持续提升,施工单位已逐渐了解到了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工程的重要性.企业要对土木工程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全面提升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与水准.

施工管理者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认真核查,若是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出问题的起因,避免施工当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并向施工者提供处理问题的详细策划.

2.2 责任制研究

土木工程中的责任研究,说的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对各个项目工程实施统一详细的管理制度,把施工当中的责任分配到每个工作职工的身上.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便是工程责任的落实,其决定了工程的质量.若是在建筑工程中,各项工作的相关职工对自己的工作不能尽心尽力,过于粗心,不能掌控施工风险,将给施工企业与施工项目带来巨大的危害.

3 土木工程日后进步趋势

3.1 3S系统运用发展

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组成了3S系统,其能实时、整体、动态的对地进行辨别观测、应用解析,所以在土木工程领域该系统展现出了较大的发展优势.数字化城市发展观念的提出就是在此3S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其将遥感、遥测、多媒体、网络和仿真虚拟技术综合起来对城市各项性能、基础设备进行自动收集,展现了决策辅助的作用且实行了动态化管理监测,数字化城市就是将此类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当作发展前提的科学服务技术体系.其势必把中国城市运营与规划建造推向更高的层次,进而促进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

3.2 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推广

向地下空间实施推广,则重点是把地层原始分布的状态进行一定的更改.因为地下空间的研发与使用,会极大的影响原有的动植物和生态环境,进而对地理气候条件带来影响;会使地下水的分布形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地表的植被成长;并且对原有建筑的安全也会带来影响,所以,在实施建筑施工前,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地上每项原有的生态环境要素,并对其实施调研与解析,从而保证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较好的掌控.

3.3 防震与减灾的合理实施

随着现今各种高层建筑以及大跨结构复杂建筑物的兴起,土木工程中大型的、繁琐的构造式的抗震设计及其对应的难题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有关的调研包括地震动的作用原理、建筑结构的抗震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3.4 单机方式顺序科学转变至网络协同控制和并行设计

对于大型复杂的项目工程来讲,其极有可能需要很多设计部门、大量员工的一同参与,同时还要很好的协作并为其提供在线咨询服务,为了更好地处理此类繁琐的系统问题需要较好的使用土木工程开发设计的协同并行技术.此外,智能化建筑工程和检测结构也是土木工程在信息化发展前提下的进步趋势.由于电子化数据查阅管理体系的简便性,现今国外开发出了无线电双向通讯设施且已大量用于现场工地的互通联络和基于GPS科学技术创建的人机通讯高效便利设施.现今土木工程领域信息技术的超前式进步已经让国际承包商切实地跨越了地域壁垒,取得了智能化的行业性进步.

3.5 土木工程虚拟技术在未来将实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传统的土木工程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只能使用固定的符号和平面图纸来对信息进行传递和转换,这样的方式会受到信息接收者知识结构的约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和传递.随着新时期工程项目复杂系数的日益加强,这样的交流方式则越来越困难.如此一来,使得土木工程虚拟现实技术逐步衍生出来.土木工程虚拟现实技术为土木工程建设创造了新的交流和实践方式,同时也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土木工程的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交叉融合,然后再把抽象的图纸和符号合理转换为人们的直观感受,也可称为人机交互的新型土木工程虚拟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为人们创造接近现实的仿真虚拟环境.在以后的土木工程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中,这种技术将会逐渐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的投标、招标领域当中,与此同时,这种技术在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将会体现更多的优势.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三维图形进行可视化的计算,将变化设计参数结果实现系统、直观的呈现,这样有益于施工设计时间的缩短,实现了最佳方案的选择,并取得了最低费用、最佳工期和资源最优化的配置,从而精准地控制了工程项目整体建设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岳祖润.土木工程信息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3(2).

第4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关键词: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成为了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的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利水电单位的运营效益以及企业信誉,由此不难看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以及质量管理的提升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升水利水电单位的经济效益,并且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的效益,帮助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就从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些相关技术入手,对其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对于其质量管理控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相关意见。

一、当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经常采用的一些施工技术。

在当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种。

1、地下混凝土防渗透技术。首先利用射水法进行造墙,这种造墙技术一直在不停的更新,当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使用的是“三代机”,这种射水法三代机较为适用于粒径小于80 mm的卵石砂石地基,并且墙深小于30 m,墙的厚度大约在20 cm和60 cm之间,垂直度应该小于1/300,这种技术在我国较为常见,并且在国际上也得到一定的认可,因为其在沙土地基当中进行混凝土防渗透墙建造的时候具有低成本、速度快、质量可靠以及施工简单等等一些列特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其次是塑性混凝土防渗透墙的施工技术,这一种技术所使用的材料是将澎润土以及粘土等施工材料进行掺和,借此来替代大量水泥所形成的柔性防渗透材料,其主要特点是弹模低以及极限变形大。

2、混凝土坝的施工技术。假如混凝土质量没问题,振捣工艺流程过关,那么混凝土的状态就会较为平均密实。使用控制水量以及坍落度的方法,借此来增强振捣工艺的可操作性。在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出现缺陷(密度下降、空隙)。一般说来,与易性较好的砼进行振捣,其过程完成也相对容易,这个时候材料的流动强度以及可塑造性都较为足够,方便振捣的完成,并且固水以及聚合性等方面都较好。就目前我国而言,想要提升易性外加剂,最为普遍的办法就是加入减水剂。

(1)水工模板技术。近十年来这种水工模板技术在混凝土大坝工程施工建设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竹木胶合板以及钢模板在很多大程度上代替了木模板,而且模板的型式大多也是使用滑升模板以及悬臂模板等等。

(2)混凝土双掺技术。首先混凝土掺合料,混凝土大坝的坝体可以掺粉煤灰,由此可以节省很大数量的水泥,并且能让混凝土与易性得到很大的改善,借此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绝热升温,从而提升其抗裂性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在一些中型和大型水坝施工建设当中大力推行这种技术,在仅存碾压混凝土当中的掺量能够高达45%~65%,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掺量也能够达到25%~35%其次混凝土外加剂:对混凝土坝体进行各种外加剂掺合,能够有效的改善混凝土性能与质量,并且可以节约水泥用草,是减少成本有效的措施,一般是使用合适的外加剂,比如:脱模剂、防裂剂以及减水剂等等。

二、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些相关建议。

1、对于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与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水泥的强度就和混凝土的强度有着直接关系,而且石子的直径也会直接影响到骨料总数的变化,导致配级问题出现变化,并且让新生成的混凝土易度以及强度发生改变。想要做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工作,不仅仅是要在质量方面严格把关,并且还要在常规检查外,了解其变化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且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调整。如果发现了有的原料超标,应该立即向上级部门上报,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原材料质量的提升。

2、提升水利水电单位员工素质,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中,人是施工的主体,那么施工质量必然和工作人员有着极大的联系,当下大多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时候发生的事故,都和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对此,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之前对于施工人员的选择必须要严格谨慎,对于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必须要有一定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并且还要施工人员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相关培训,增强其自身素养,建立起来人才数据库。安全部门对于施工人员素质应当进行规范。并且实施激励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对于一些表现较好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并且在单位内部做好安全意识的宣传工作,强化广大一线员工对安全意识与施工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绩效工作和其考核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

3、依法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管理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凭,从根本上改变那些没按照规矩进行的施工习惯和方法,纠正过去只注重施工,而放松管理的情况,并且在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务必要严格执勤,仔细检查,及时的发现以及消除质量问题,从用行政方式管理转变成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

4、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不仅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更是关系到对水电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的表现。一方面要在传统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来提高技术含量;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科学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来保证施工的安全平稳开展,减小因为管理不到位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同时,还需要将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之中,使工程对于周围环境以及居民的影响都降到最低。

只有满足上述条件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才是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项目,也是作为水利水电工作者不懈的奋斗目标。水利水电工程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施工人员对于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的周密细致,如果某个环节没有处理好,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还会严重损害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人员要提前将可能存在问题的因素考虑进去,在这里提出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结语: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技术以及质量想要得到提升,就必要通过多种渠道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提升,这样才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水利水电建筑应该具有功能,对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当中,技术与管理的交换使用必须得到重视,这样才能让水利水电工程发挥作用。本文就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以及其管理方式的改善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策略,并且有针对性的指出了其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点所在,希望能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丽荣.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科学之友,2012(20):91-92.

[2] 强勤国.浅析水利水电施工中几个技术要点问题的质量控制[J].广东科技,2010(2):157-158.

[3] 胡翔.有关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

[4] 谢卫东,李福军.溪洛渡水电站右岸坝肩槽开挖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2010(5):8-10.参考文献

第5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技术要点;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我们通常能看到平整场地、地坪、路基等一系列的基础施工,所谓基础施工,其实就是为整个项目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在基础的施工中会受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质、环境等因素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基础施工的过程中就要分析不同地区要采取哪些不同施工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并在施工过程中对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

一、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1.基础施工中开挖的技术要点。

在基础施工开始的开挖这个环节上,要考虑气候和土质的影响因素,在正确科学的图纸的指导下,特别注意挖深基坑时,要保证其透水挡土支护的稳定性,要由上至下开挖,一定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先切除坡脚和在滑坡体上弃土。并且在挖土时运用的机械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和要求的,例如推土机通常采用下坡推土法、并列推土法等,适用于清理和平整小面积的场地,而铲运机则是清理和平整大面积的土地的,通常采用环形路线和“8”字型路线[1]。

2.基础施工中排水的技术要点。

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防止建筑物的倾斜、倒塌、位移等情况的发生,那么最关键的就是保持土体干燥,所以基础施工中的排水环节很重要。那么一般情况下,排水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明排水法,另一种就是人工降低水位法。明排水法就是用水泵将事先在基坑开挖时设置的水沟和集水井所截住的水抽走[2]。而人工降低水位是在开挖基坑前在其周围埋上滤水管,再用水泵从过滤管中抽水,这个抽水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基础工程施工完成的时候,因为这样可以一直保持水体的干燥。因此,在基础施工时把这些防护工作做好有利于整个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填土与压实的技术要点。

在基础施工中,为了保证基础施工能满足填土强度和水稳性的要求,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填方边坡,同时配合使用正确的土料填筑方法。填土时不用有机物含量大的土壤、石膏或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2%的土壤、冻结或液化状态的泥炭、粘土等,用同类土壤填土填筑最好,填方时应分层铺土压实。如果采用不同土壤填筑时,应将透水性较大的土壤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一定要切记的是千万不能将不同土壤不均匀地混杂在一起使用,以免在填方内形成水囊。

4.基础施工中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要点。

进行基础混凝土的浇筑是在挖土施工之后,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采取的技术主要是集中搅拌。那么在加工钢筋笼时,在这里我们使用的钢筋必须提前在实验室进行多次试验,经过多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这类钢铁是合格的、可信的,并且还要对其进行外观和质量的检测。这两步的检测都通过后,接下来进行焊接,焊接的过程要在室内进行,然后拿到室外冷却,最后集中下料,采用导管法和剪球法将混凝土封顶灌注。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中,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点:一要多次检测其质量;二是混凝土灌注所使用的方法。保证了这两部分做好,也就保证了接下来的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创新

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项繁重、复杂的一个大项目,尤其是基础施工,传统的基础施工技术是贯穿于整个施工的过程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建筑也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就要求我们要采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基础施工,因为基础施工是整个工程的根基,如果想要根基更稳,就要采用新型施工技术[3]。例如现在已经逐渐发起了新型深基坑支挡技术、新型预应力技术等基础施工技术手段及方法,对工程的经济效益方面及未来基础施工技术的经济技术合理性得到更大的提升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并为社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高科技化、自动化和生态化。通过技术的升级将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寿命。

三、总结:

基础施工其实就是在为整个工程打地基,所以这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其它工作实施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施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基础施工技术的质量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基础施工技术仍存在施工技术不合理、建筑验收标准欠缺、管理体系有漏洞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继续努力发展和创新基础施工技术,不断提高基础施工技术水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成熟,保障基础施工的质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基础施工的安全隐患,为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做出更多的贡献,相信土木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将会有更高、更快、更好的进步,促进我国工程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晓阳.土木工程基础施工的关键点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

第6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不良地基;处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经常要对强透水层、可液化土层、淤泥质软土和软弱夹层等不良地基进行处理,提高地基土体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失稳和破坏。不良地基处理技术都有自身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局限性,施工单位要对工程勘探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不良地基的规模、性质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和作业机械,在施工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地基处理对环境的破坏,及时的检查地基处理效果。

不良地基的危害性

1、不良地基的表现。不良地基是指地基具有天然的缺陷,地基自身不能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稳定性要求,地质的安全系数整体上小于工程施工的要求。不良地基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岩石和岩石之间以及岩石和混凝土之间的抗压强度较低,地基的软弱夹层、断层带、溶蚀带和破碎带的抗压强度较低,结构的稳定性不足,地基容易产生剪切破坏。

2、地基渗水量超标。不良地基包括了淤泥质软土、软弱夹层、强透水层和可液化层,这些地基中存在较多的卵砾石层、松散砂、喀斯特渗漏带以及强裂隙透水层,这些强透水带的孔隙率较大,容易导致水库的漏失、扬压力的超限以及透水层的管涌破坏,地基容易遭受破坏,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3、沉降量过大。不良地基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层,地基在机械的振动下很容易发生液化,造成地基的沉降和失稳。地基的失稳很容易对水利水电工程稳定性造成影响,造成地基的破坏。因此,施工人员要采取措施降低地基的渗水量,提高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破坏对水利水电工程稳定性的破坏。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良地基基础的处理策略

1、淤泥质软土处理技术。在水流缓慢的地带很容易沉积并且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含水量大和天然孔隙比较大的淤泥质土、腐泥或者是泥炭,淤泥质土具有承载力低、压缩性大和抗剪强度低的特点,淤泥质土在重压作用下可能会发生压缩变形和膨胀滑移,对地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威胁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安全。置换法和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法是淤泥质软土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抛石挤淤法和固结排水法也是较为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2、强透水层的地基处理技术。强透水层的厚度较高,粘土层下经常是砂卵石层、砂砾石和砂,强透水层的典型特点是透水较强,这不仅会造成水量的流失,严重的还会增大地基的扬压力,造成管涌现象的发生,对工程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在对强透水层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将砾石、卵和砂等透水层开挖清除,使用混凝土和粘土进行回填,形成稳定的截水墙。施工人员还可以利用钻孔机械来形成防渗墙或者是进行反滤层的设置,整体上减少水量的流失,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3、可液化土层处理。液化是指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失去强度的过程,可液化土层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出现水压力上升和抗剪强度降低的问题,可液化土层的液化会造成地基的沉陷和地基的滑移失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造成影响。回填法是较为常用的可液化土层处理措施,施工人员要首先清除可液化土层,使用防渗性良好和强度高的材料进行土层的回填,通过设置灰土桩或者砂桩的方式来提高土层的稳定性。此外,振冲挤密和分层振捣的施工也是较为常用的可液化土层处理技术。

4、膨胀土处理策略。膨胀土主要是由亲水矿物组成的,膨胀土在吸水之后会出现膨胀,在失水之后则会出现收缩,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变形,不利于工程地基的稳定性。膨胀土在干湿气候的条件下也会出现更为频繁的收缩,造成工程地基的破坏。施工人员在进行膨胀土地基处理的过程中,要及时的进行回填,减少冰冻、暴晒和积水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确保土层含水量的稳定性。在回填法处理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则要进行桩基施工,使混凝土施工穿过膨胀土层。

5、深覆盖层的处理。河流冲基层中碎石层、砾石层和泥石流堆积层是处理难度较大的不良地基,这些地基具有厚度大和不便开挖的特点,土层的渗透性强、孔隙率过大,地基在荷载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渗漏和变形,施工人员可以使用截水墙法或者是强夯法进行地基的处理,覆盖层较厚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摩擦桩或者是沉重桩等施工技术,减少地基的变形和渗漏。

6、喀斯特地基的处理。喀斯特地形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常见的岩溶地貌,施工人员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要不可避免的对喀斯特地貌进行处理,喀斯特地基主要包括两类。在对透水性强和强度不均匀的地基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采用置换法或者是截水墙等施工办法,提高基础的整体刚度,实现压力的转移。喀斯特地基中还存在溶蚀管道和洞穴,溶蚀管道的局部承载力较低,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施工人员需要进行混凝土的回填,将洞穴的洞口封堵。、

7、软弱夹层地基的处理。软弱夹层地基按照倾角的大小可以分为高倾角和缓倾角软弱带,不同倾角的软弱带具有不同的地基处理技术,在高倾角软弱带的处理中,施工人员要将软弱带的粘土清除,进行混凝土的回填,形成阻水的盖板,在岩体稳定性较高的情况下则可以设置防渗墙来提高岩体自身的稳定性。在缓倾角软弱带的处理中,施工人员也要进行混凝土的回填,进行混凝土的灌注,使用高压喷射法来灌注砂浆,提高地基的抗剪性。

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良地基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在规模和强度要求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加强对地基勘探资料的分析,掌握不良地基的性质、规模和性质,在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不良地基处理技术包括了回填法、灌浆法、排水固结法和防渗墙处理等,施工人员要对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处理机械,在施工的过程中注意环境的保护,减少地基处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在施工完毕之后还要检查施工的效果,整体上提升地基处理的质量。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基处理是工程施工的基础和前提,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要对淤泥质土、强透水层、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夹层进行处理,地基处理的问题较多,难度较大。施工人员需要加强对勘探资料的分析,掌握不良地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杰.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浅谈[J]. 科技风. 2010(07)

[2] 陶忠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良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 2009(12)

第7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关键词:公路;桥梁;软土;地基;施工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软土地基又被人们广泛的称之为软粘土,是目前公路工程项目中存在着天然区,也是目前公路工程施工中最为常见的施工影响因素和制约手段。在传统的公路工程施工中,一般都是直接将公路的主体放置在天然地基上面,这种方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较为常见。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中各种车辆荷载力的不断上升和提高,使得对于公路路基的承载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社会发展中,由于车辆荷载而引起的种种公路事故和公路故障现象也不断的出现,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和公路质量隐患,也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和影响。因此在目前的公路工程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路基工作。

一、软土地基的特征

软土地基是路桥施工中常见的地基类型,主要是指含水量较高,土质松散,土壤缝隙大的土质,其主要组成部分为淤泥或者软性粘土。软土地基不能满足土建工程施工的需要,往往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软土地基的天然孔隙比较大,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天然含水量较大,一般在35%左右,承载能力较低,压缩性比较高,介于0.005至0.02之间。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软土地基容易出现下沉、失稳现象,如果不处理好,会严重影响突降工程施工质量。由于现代路桥施工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施工中更加重视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确保土建工程质量。

为了提高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在处理过程中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保护好地基路面,避免对地基路面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为提高整个土建施工质量提供便利;最大限度的降低地层沉降速度,确保地基的牢固,满足路桥施工要求,进而确保土建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坚持预防性控制原则,实现对软土地基的有效处理,一次到位,提高处理效果。以降低返工给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公路桥梁软基施工中技术要点

1、现浇混凝土管桩技术加固软基

现浇混凝土管桩技术吸收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振动沉管桩和振动沉模薄壁防渗墙等技术的优点,施工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便于质量控制、监督,单桩承载力高而造价相对较低,该技术采取自动排土振动灌注而成管桩,具体步骤是依靠管腔上部锤头的振动力将内外双层套管所形成的环形腔体在活瓣桩靴的保护下打入预定的设计深度,在腔体内现场均匀浇注混凝土,之后振动拔管,在环形域中土体与外部的土体之间便形成混凝土管桩。为了保证桩与同承担荷载,并调整桩与桩间土之间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分担比例以及减少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问题,在桩顶设置褥垫层。具体为待管桩中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在桩顶铺设一层砂石,并在砂石垫层中放置土工格栅,使桩间土与管桩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形成现浇管桩复合地基。

(1)施工适用性

现浇管桩:属于刚性桩,桩身强度较高,可达到c20~c25,桩径可达1.5m,采用边振动边加压的沉管方式,处理深度大于25m;粉喷桩:属于柔性桩,桩身强度低,桩径小,一般0.5m左右,处理深度小,目前国内现有粉喷桩机最大处理深度15m左右,且深度大于10m以后,下部压力增大,喷灰困难,粉喷桩固结往往较差。

(2)施工质量控制

现浇管桩:施工工艺简单,过程清晰,便于质量监督管理,可操作性强,混凝土现场质量易控制;粉喷桩:水泥灰量输送由高压气流控制,实际施工时,土层变化大,造成送灰压力不均匀,因而喷灰量分布不均匀,极易出现搅拌不均匀,局部固结差,施工隐蔽性强,现场质量监督管理困难。

2、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路基

水泥土搅拌桩是一种用于加固饱和软土地基的常用软基处理技术,它将水泥作为固化剂与软土在地基深处强制搅拌,由固化剂和软土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体,从而提高地基土承载力和增大变形模量。水泥土搅拌桩从施工工艺上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是利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浆与地基土原地搅拌,干法是利用喷粉机将水泥粉与地基土就地拌和。经过搅拌后形成柱状水泥土增强体,可提高地基的强度,减少路基沉降,增强路基(堤)的稳定性。

3、强夯法加固软基

强夯法加固非饱和土的过程,就是土中的气相被挤出的过程。在重复夯击作用下土体中产生裂纹,土中部分吸附水变成自由水,随着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不断增长。单纯的强夯由于竖向裂缝的产生并非规则的和连续贯通的,因而在孔隙水和气体排除过程中并非很畅通,这就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缓慢,从而影响到加固的效果和施工进度,效果不佳。采用排水固结法结合强夯,当土体受到冲击荷载时,土中孔隙水压力增加,孔隙水可渗透到袋装砂井中,沿袋装砂井直接排到地表,这样缩短了排水距离,加速了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和地基沉降的发展,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1)必须关注如何降低孔隙水压和增大有效深度

增加加固深度,要求增加能量,而增加能量,按常规工艺会增大孔压。当前软黏土地基强夯处理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夯击能量不足,有效加固深度不够,下部土体未完成固结沉降;二是由于强夯使上部软黏土结构性破坏,不仅降低了强度,还大幅度降低了渗透性;三是当前规定的强夯工艺不适应软黏土地基强夯特点,导致地基中孔隙水压力居高不下而形成“橡皮土”。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适应强夯加固的有效排水系统,采用了适应软黏土地基的“先轻后重、逐级加能、少击多遍、逐层加固”的夯击方式,确立了以不破坏土体宏观结构为原则的收锤标准,形成了能够有效抑制孔压上升,加速孔压消散,防止土体液化,增强强夯效果,降低能耗的一整套强夯新工艺。

(2)强夯法宜用于要求施工期短缺少预压时间、或者缺少预压荷载、软土层较浅、宽大场地排水不易等情况,特别是在上覆杂填土或大块石的地基。对于一般在正常条件下处理的软基,强夯法由于同样需要结合砂井及垫层,所以处理费用比普通填土预压措施要贵,但它比复合地基便宜,施工也方便。

4、路堤与通道、涵洞连接处理方法

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般情况是先将通道和涵洞进行施工,然后再对路堤进行施工。而通道和涵洞基本上不需要桩基,路堤本身比通道和涵洞到,除了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的沉降以外,还会破坏桥梁的功能,对于排水也是非常不利的,常常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解决。

预压法(反开槽法):先填筑路堤,利用路堤荷载,对通道、涵洞处软土地基进行预压,使地基发生固结沉降。待沉降稳定后,再开挖路堤,修筑通道或涵洞。此法常常与超载预压、铺筑砂垫层、砂桩、排水板等结合使用,以加快软基沉降,缩短预压时间,提高预压效果。通道或涵洞预压法能消除不均匀沉降,避免出现"驼峰",节省投资。缺点是需要预压时间,延长工期;对于通道需增修临时便道;对于涵洞需设临时管道。尽管如此,预压法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并得以大量推广使用。另一种常规做法是先通道或涵洞,再修筑路基。同时,在修好的通道或涵洞内填满土方,使其得到预压,待沉降稳定后,挖除通道或涵洞内的填土。此法起到预压的效果,避免了反开槽,可以消除不均匀沉降,但不能减少通道或涵洞的地基沉降。因而,此法适用于地基沉降量不大于通道或涵洞的允许沉降量,否则会导致通道或涵洞的破坏。同样,通道或涵洞预压期间的人车通行必须另行考虑。

支承桩法:当工期紧,预压法难以实施时,并且地基沉降量又较大,超过了通道、涵洞沉降可以在误差的范围内,这个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预留拱度法和扩大断面法:此法对消除不均匀沉降不起作用,只能保证通道、涵洞不致因沉降而失去功能。在断水功能上散失了,但是对于阻止水流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软基对于公路桥桥梁的建设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决定着桥梁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软土地基较弱,以及水下施工较为困难,因此未来还有很多的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参考文献

[1]东希军.谈公路改造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J].科技信息,2011(18).

第8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当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科技技术发展步伐的加快,电气的智能化设计在各建筑中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人们对于电气智能化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如何能不断的完善电气智能化设计系统,以便实现对现代环境、空间的进一步完善,为大众提供更人性化、舒适化的居住环境,下面就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质量控制展开分析。

1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即通过采用现代建筑技术、现代通信科技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运用计算机控制系统、通信与网络系统、自控系统、IC卡进行网络信息传输,进而实现信息管理、物业管理、安防与住宅智能化四者合一的高度智能化控制的建筑,为住户提供舒适化、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2智能化电气设计系统

2.1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

电气工程是目前人类生产生活中较为重要的活动,作为计算机技术之中高端分支的智能化技术正慢慢被运用到其中,较多的事实证明,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操控过程之中已经获得了效果。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电气设计人员结合建筑项目的电气设计要求,运用专业的电气知识,将电气设计综合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全面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

除此之外,由于各个项目的竞争性较大,在系统集成市场中,前期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规划,现在系统集成商很多,每一个客户的项目不只有一家集成商去参与,因此我们会看到现在很多大的项目工程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系统集成商。所以在我们没有拥有这个项目之前必须十分清楚项目名称,客户要做什么,客户需求,项目实施计划,时间、地点、投资额;项目决策关系,该项目决策机构的组成及关系,谁做系统技术决策,谁做厂商选择决策;客户对系统建设的技术平台有无趋向性;对手是谁,对手的客户关系,技术方案趋向如何。只有获得以上信息,才能评估项目成功的概率,决定是否进一步投人,并制订相应项目工作计划。

此外,在开始设计一个系统集成项目前应该了解客户相关信息,并在工程实施之前形成需求分析报告,也可以称之为项目规划方案。客户信息概括地讲包括:用户需求调查、系统性能评定、经费额度的估算、系统分布地域的考察、工程工期约束限定、系统可扩展性及其他要求。

2.2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构成

智能化系统主要是经由建筑物里面分散装置的远程处理机和中央处理设备等来实现,以总线桥来实现信息的通信和交换,包括输出设备、系统输入设备和系统设备三种,根据智能化设备的构造方式可分为以下的几种:中央处理设备,其主要包括的是显示屏、中央电脑、数字化仪、操作键盘和打印机组成;远程处理机,一般都采用TA6711以及TA6585两种型号的远程处理设备,这两种设备和接收处理设备的功能差不多是相同的,能够实现对建筑物的数据通信和实时监控,远程处理机也能经过总线桥直接的连到M7的中央系统之中,变成二级控制的独用系统;总线桥是主要用在二级操控系统通信的处理器之中,共有八条通信的线路,每一条通信的线路能够连到起码三十个地区的控制器;测量元件和控制键,不一样型号的测量元件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差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方面是不一样的,控制键主要包括的是三通阀、二通阀和继电器。

2.3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求是进行电气智能化设计的基础,且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设计单位应当结合开发单位所提出的智能化建筑功能要求、设计标准、能耗估计、智能化系统内容、投资额等,进行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方案的编制,并通过不断的改进,优化设计方案。

其中,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的要求即开发单位所编制的任务书,而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方面:其一,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其四,技术标准。

2.4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实践分析

2.4.1根据设计任务书开展方案设计工作

目前,建筑智能化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保证居住与生活环境水平,智能化设计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住户的通信传输效率,而且可以提高物业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住户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由于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技术要求与设计规范资料较少,设计师必须根据开发单位的实际要求,结合设计任务书,制定出合理、科学、人性化的设计方案,实现建筑物各系统的高效通信与人性化管理。

2.4.2准确定位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们必须找准系统规划设计时候的定位,必须了解到,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规划设计的方案不应当是某个公司产品的商或经销商解决方案。当前,建筑电气工程重视把建筑物环境构造、物流管理、住户服务和智能化系统相结合,在建筑物的改良设计之中,为住户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需要对全部建筑物系统的照明、供电和排水等较多的生活设备展开实时控制和监测,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还可以确保建筑物系统运行的安全。

2.5智能建筑电气安装中质量监控

由于建筑物中的电气设计与电气施工对于整体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及住户居住生活的安全性、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强对电气的设计及安装质量控制。而管理人员在电气安装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必须确保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与电气安装质量控制专业素质。

2.5.1严格审核电气设计施工图纸

电气的设计施工图纸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只有通过严格审核的施工图纸,确保了解、熟悉电气安装工程中的各分布系统、各项安装内容,才能保证电气安装的质量。由于建筑电气安装过程十分繁琐且复杂,必须在开工之前仔细审阅施工图纸,并在电气安装的各分部工程开展之前,再审阅一次图纸,确保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份修改通知单仔细审阅,并将其描绘到蓝图上。在控制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时,应当严格按照修改的蓝图,一一对比,若发现安装失误,应当及时纠正错误,严格保证电气安装工程与设计图纸相符,保障建筑电气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5.2加强安装现场的质量监控

安装现场的质量监控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之处,监控人员的职责重大,必须严格重视。首先,必须严把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材料,并提前检测材料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包括材料的质量及性能,加强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控制。其次,监控人员必须熟悉电气施工中的各项质量规范条款,针对重点施工规范条例尤其应当熟悉并记忆。最后,监控人员应当深入到施工安装现场,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与安装质量,并及时登记相关的施工安装信息。

3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于生活居住与工作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建筑智能化已不再是空想。现代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水平,也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通过不断的改进、发展与完善,电气智能化技术将不断提高,为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3]庄莉.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J].中华建设,2011(11).

[6]陈飞峰.大型公共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09).

第9篇:基础工程重点范文

论文摘要: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何让学生接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要求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基础是技工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包括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获得电子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但对于我们原本文化基础就比较差的技校学生来说,要学习这门课就更困难。

针对技校学生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的情况,如果不在教法上下工夫,学生就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

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每年都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能比赛。可以说,比赛的方式、内容及要求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专业教师可以以比赛为导向,按照比赛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本身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确定其教学目标。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比赛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一个大项,而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比赛接触的知识大部分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因此本课程对于这个项目的比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加以重视,在确定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是熟悉掌握元件识别、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元件除了包括半导体晶体管外,还有电阻、电容、电感以及各种传感器等元件。

二是掌握电路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技能:有良好的电路焊接技术和安装工艺知识,能使用仪器、仪表调试电路。

三是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悉各基本电路的形式、作用、应用及简单估算等。

四是具有企业职工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五是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的定位是: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能为技能比赛做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比赛成绩,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荣誉感,做到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相结合。

二、合理选择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学生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外加电子技术基础大量的实验需用到电,学生对电有一种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对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而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再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删选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工作原理到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实训课程对于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安排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稳压器、充电器和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连接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的目的和知识,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在实验、实训中专业教师特别要注意的

是,学生作为初学者来说,对电路图中元件外形、符号、极性与印刷板电路图的元器件位置、连线、标识的识别尤为困难,经常出现对不上号,极性搞错,连线错(位置不对或不会看图搞错),即便是装配对了也不知为何装的,错了的也更难查找。假焊、虚焊更是比比皆是。如此,让他们自己检查,检查十遍恐怕也难找出故障点,往往一次实验课,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检查问题,排除故障上,而装配元器件花费时间并不多。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应加以注重,以便学生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更好提高学生积极性,应事先有所准备。比如:所有元器件管脚(尤其是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类)都要先上好锡,如有氧化和不容易上锡的管脚,要用细砂纸或小刮刀轻轻打磨(刮),直至露出铜线,然后在松香液内(固体的也行)上锡,以减少虚焊的可能性。这部分工作表面上有多余,因为有的元件出厂时管脚已经浸锡,容易焊接,但对于后期装配的成功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制作屡次失败将打击他们的信心,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作品的成功将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作品的成功率。 转贴于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渠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列举两种辅助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1.采用多媒体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容易描述,某些规律学生又难以捕抓,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的整合能将事物形象、直观、动态、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对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抽象内容,能予以形象、具体化展示,化解思维上的障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利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文字、声音等,向学生传递信息。例如,讲授二极管时,学生对PN结的内部结构及导电分析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讲解演示这一性质让学生了解二极管性质(单向导电性),便直观形象得多。再如,在讲解触发器一节关于触发器输出波形的教学中,制作相应的课件,将题干、电路图及分析过程中融入到课件里,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将时间留给学生分析、解答。这样既形象展示了教学内容,又高效生动省时,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2.利用软件教学

为弥补实验的不足,提升实验效果,电子技术的教学利用EWB(电子虚拟工作台)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例如:在电子实验中,教师可从经济角度和成功率的角度出发,在实际安装某个电路之前,利用计算机做一个仿真实验,检测电路的可靠性。如通过EWB(电子虚拟工作台)调出电路中各元件组成该装置,再通过仿真软件中的虚拟实验仪表(虚拟示波器、虚拟万用表等)对电路进行测量,让学生找到实验中的必要结果,再实际安装电路,就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实验的信心。况且仿真实验本身可以让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置身于真实幻觉中,会使之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在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的技能,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仿真结果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图像,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情绪也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能顺利学好电子技术基础,其实是教与学的一个互动过程,我们专业教师可以广集信息,从多方面来加以教育,如采用目前推行的项目教学法等等,面对技校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辅助课件、创设环境、实训练习等多方面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乐学气氛,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本身永无止境,以上只是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一些思考,我们每年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有所差异,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龙兴.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第2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