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智能化与财务共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前言
传统时代下,电力企业财务工作多采用人工方式,但随着电网规模化发展,企业财务工作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大量纸质单据流转和发票采集工作,单纯依靠人工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不仅会出现失误,且效率非常低。而计算机、扫描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能够对原始凭证进行扫描,将其转变为影像文件,实现电子单据流转,且能够有效提高原始凭证信息录入工作效果。因此加强对该项技术在电网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网企业财务原始凭证电子化现状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电力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越来越关注自身内部管理工作,并积极开展集约化管理工作,将财务与业务有机结合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有效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发票、合同的原始凭证格式有所差别,难以达到统一标准,加之拍照资料像素、光线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资料上传扫描效果不明显,导致审批人员难以迅速获得审批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批进度[1]。二是相关业务审批要点不能够及时展示给审批人,增加审批工作难度,面对大量审批内容,最终导致部分审批流于形式。三是现有系统之间缺乏联系,集成度有待提升,尤其是与银行系统、税务系统及ERP核算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明显,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审批完成后自动入账等后续工作。综上来看,我国电网企业财务原始凭证电子化水平并不高,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原始凭证电子化在电网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优化建议及展望
1.总体设计框架
针对当前电网财务工作来看,系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因此电网企业要想将原始凭证电子化与共享服务中心结合到一起,应构建ERP系统为核心的原始凭证全过程管理平台。目前原始凭证已经不仅仅是发票,还包括发票、合同及料单等多方面内容。在实践中应将上述原始凭证都纳入到电子化程序当中,最大限度上提高工作有效性。
2.在线可视化审批
在信息化背景下,可以积极引入电子影响扫描技术,发挥影像扫描功能、发票OCR识别功能及接口插件等,提取原始{证中的关键审核要素,以此来满足财务工作需求。具体来说,第一,认证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到权限,进入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对应的操作。第二,电子影像,具备设备与模板配置、影像扫描等功能,能够对纸质票据等涉及的内容进行识别,录入到数据库当中。第三,在线可视化审批,提高审批处理效果。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实现审批自动分发,按照审批岗位及工作要求逐级审核,充分发挥审核功能[1]。根据电网企业财务工作未来发展需求,对应用进行拓展。除此之外,用户还能够对已经保存的影像资料进行添加、查询等处理。
3.数据存储与读取功能
技术是实现电子影像扫描功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科学、合理选择技术非常重要。在具体设计中,用户应选择非结构化数据平台存储影像数据,并设置双向传输接口,实现数据一体化应用,在系统中实现服务共享目标。如实现原始凭证识别信息的临时存储,在ERP系统中,临时设置编码规则,为后续业务操作提供支持。此外,还可以利用条形码技术,实现信息绑定和分享,然后将已经过账的数据信息上传。
4.系统集成化
未来,电网企业以共享服务中心作为载体,将OCR扫描技术、ERP系统与银行系统、税务系统等有机整合到一起,能够实现原始凭证扫描识别、集中验审及信息智能化校对,促进企业发票管理由传统手工方向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变,使得每张发票都能够做到零差错处理,最大限度上提高原始凭证处理有效。具体系统结构如下:
第一,接入层。作为系统第一层,主要是用户接入认证和应用权限管理;
第二,应用层。该层主要完成与资产管理系统应用服务的对接,以此来提供统计监管、原始摄像等功能,能够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对单据进行电子化处理,使得财务业务能够符合工作要求。
第三,服务层。是指系统中公共业务组件服务,能够提供扫描、调阅及传输等服务,确保财务相关信息能够在服务中心实现共享目标,提高财务工作有效性。
第四,数据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处理海量财务信息[2]。因此为了提高数据处理准确性和高效性,针对不同的数据,将为其设计为针对性存储库。
第五,设施层。该层主要是满足系统运行的相关硬件设施,如主机、网络及存储等。
5.未来展望
随着信息化时展与进步,原始凭证电子化管控将由业务前端固化到信息系统当中,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目标,实现系统自动触发扫描控件,主动获取并识别影像信息[3]。同时,将凭证相关信息分发至各个部门,智能生成,创造性地构建原始凭证全业务智能化管控新模式。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随着电力企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革不断深化,原始凭证电子化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因此在设计中,电网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原则,从需求角度入手,充分考虑总体框架、关键技术等环节,实现对系统合理优化,形成适合企业财务工作需求的服务中心,重视对系统之间的集成化处理,不断提高系统运行有效性,从而促进我国电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德海.物资公司原始凭证电子化建设与实践――以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15,(37):31-33+37.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叉车作为装备制造业中的一部分,近十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作为叉车行业的领头羊,杭叉集团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措施,更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调整振兴的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
更强更精
杭叉集团前身杭州叉车总厂是原国家生产叉车的重点企业,2000年通过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下属一家合资公司、44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参股子公司。是中国叉车行业的排头兵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目前已跻身世界物料搬运设备制造企业前11强。公司主导产品为叉车及其他物料搬运设备,已形成1-45吨内燃叉车、1-8吨蓄电池叉车、牵引车、仓储物流设备等全系列。2012年集团总营业收入92亿元。
一直以来,杭叉集团母公司实施“两头强、中间精”的发展模式。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夯实企业基础需要的是创新和再发展。
结合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要求,杭叉集团的两化融合工作将按照推进总部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环节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产品设计、工艺和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和并行处理;推进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环节信息系统的集成,加强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和底层设备系统的纵向贯通,构建管理控制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推进企业产供销环节信息系统的集成,探索企业营收统一核算并在总部属地汇总缴纳所得税的路径和方法执行。
具体包括推进企业建设产业链协同体系。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促进产业链企业间生产计划、物流仓储、加工配送、财务结算、技术及研发等业务系统的联网、集成与协同,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推进企业私有云和大数据应用。建设企业私有云,推进数据资源在总部集聚;在支持生产经营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融合推进术
当前杭叉集团在智能化装备开发、生产装备智能化(机器换人)以及生产经营管理中都大力推进了两化深度融合理念,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积极效果。
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领域,杭叉集团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深入应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形成了从销售到设计、生产、发货、财务的信息化平台。销售环节采用了电子商务系统,渠道商和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下单,并跟踪到订单的各个执行阶段。设计环节应用了PDM系统和solidworks三维软件平台,实现协同设计。生产环节依托ERP系统,规范和再造了内部核心业务的各个流程,获取核心业务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控。
据了解,杭叉集团信息平台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定置开发的方式,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先进的管理经验,整合杭叉的信息系统,将单子商务系统、PDM系统、ERP系统架构在同一平台上,使各个系统间的数据能实时共享,业务能实时流转。同时平台的数据和财务系统间的深入集成能够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致。
生产装备智能化领域则针对劳动密度大、技术性强的工位采取了智能化的设备,例如焊接工位和整机检测工位。杭叉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焊接工位的劳动强度大,焊接时产生的废气和强光对工人的身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该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岗位人员难以稳定。针对这一情况,集团引进了焊接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能根据不同的零部件编制不同的焊接路线,编制完成后只要选择焊接路线就能自动对零部件进行自动焊接。
而在整机检测工位要求检测的值必须要准确、仔细。对此,杭叉集团采用了汽车生产线中的自动检测线,通过预先对各个叉车参数设定标准值,再由传感器收集检测的数据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自动判断合格或不合格。这样一来,一方面取消了专门的检验人员,使整机检测在调试过程中自动完成;另一方面,边调边测的检测模式能够避免重复的调整和测试,因而大大提高了调试人员的工作效率。
(一)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可操作性较差、实用性也不强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核算功能被当做是主要的一种功能,但是还没有能够实现信息系统本身的预测、管理和控制以及决策的功能。因此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信息系统中的很多功能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完全发挥出会计信息系统本应该有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会计信息系统在通用性方面较差现有的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的功能都包括了账务、存货、固定资产、成本和报表等,主要就是用来进行报表的管理和进行账务的处理,要解决的问题也主要是记账和相关报表的处理效率等。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在功能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特别明显的特色,也没有多样的创新之处,因此在应用范围上,会计信息系统都有着通用性较差的局限性。
(三)会计信息系统在内部街接性上和数据共享性较差大多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都比较重视的是对报表的管理和对账务的处理,而对于市场预测能力、成本核算等的功能开发则相对不足,而且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是彼此分隔的处理不同的数据格式,在数据共享上有一定的障碍和困难,由于这种信息共享的实时性、系统性和一致性的缺乏使得信息系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预测和管理功能。另外,由于目前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不能够完全的共享,使得目前的财务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之后而且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无法实现有效、及时的为企业提供决策信息和管理方面的服务。
(四)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比较薄弱会计信息系统的更好实施,在外部需要的是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进行约束,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目前,很少有企业针对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一种严密的管理制度,因此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没有恰当的标准可以依照,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缺乏必要的保障。由于对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缺失使得对系统的管理业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和手工同时工作的现象,无疑会加重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二、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国家化与网络化的策略
(一)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国际化措施面对当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的冲击,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国际化方面必须有所改善,将本土化的信息系统改进成符合国际或者多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并能够方便在各国之间进行国际比较。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国际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1、会计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支持多种国家的语言、多国币种的核算以及符合多个国家或者是国际的会计准则。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能够在多国的语言、币种之间进行相互的翻译和转换,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具有国家可比较性的会计信息。2、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系统,并且能够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性的财务软件应该不仅能够支持各种大型的数据库系统还应该能够满足其他各种中小型企业对网络操作平台的不同需求,对财税、审计和金融和第三方软件的对接,对企业前台交易系统的衔接能够兼容,保证整个系统的全面开放性和其通用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网络化措施1、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人才队伍上的建设只有现代化的管理人才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因此,在人才的选取上,有关网络会计的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着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此外,还应该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也就是说在会计信息系统的人才选取上应该是高素质的一种复合型的会计人才。2、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在会计信息系统国际化和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由于过多的参与到外界的事务之中使得会计信息的安全隐患也更加的多样。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网络安全就要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各个层次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多种层次的安全体系。目前,比较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是访问控制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隧道技术、安全网关技术等等,会计信息系统在设置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将这些安全技术加到信息系统之中,提高会计网络信息的安全性。3、企业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在针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管理时,应该要建立一种严格科学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以此来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从信息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到硬件上的管理和控制,从对系统操作的管理和控制到读组织人员和机构的管理,从对系统环境上的管理到文档资料的控制方面上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4、提高会计信息系统中核算软件的智能化程度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与国际上各个国家的程度相比还比较低,因此应该考虑在系统中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出会计系统中专家系统在决策管理中的作用,也能够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以顺应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的要求。在网络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应该努力使会计信息系统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咋更大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工智能化的水平。
三、结束语
关键词:供电企业 企业信息化 发展策略 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8-0215-01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很多电力企业开始逐步转向信息化发展的道路。然而在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时间资源以后,虽然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已经具备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软硬件资源,电力企业初步步入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供电企业只关注各自的业务内容,没有考虑到统一的规划目标,导致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出现了多种问题和不足,阻碍了供电局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现状
结合对大量电力企业信息建设水平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当前大部分的供电局在自身企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目前大部分的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及集成应用方面,系统设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目标,信息系统之间分散,关联性不强,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从这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的供电局基本没有实现“统一规划、标准统一、系统集成”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2)各个信息子系统之间是完全隔离的,缺乏数据信息的交换机制,整体系统服务水平落后。这就导致电力企业的各个信息子系统对于整体的业务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参考价值不大,实际操作困难,不利于电力企业业务处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分析、利用,严重降低了供电局信息系统的处理效率。
(3)供电局业务工作处理流程不够明确、细致、规范、统一,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目前的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处理流程模糊,繁琐等情况,难以实现电力企业业务处理的规范化操作。
3、供电局信息化建设路线
3.1 信息化发展目标
(1)数字化道路。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供电局主要的业务对象、业务活动的数字化目标。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供电局企业的电力业务营销信息系统、电力调度信息系统、配电网业务信息系统等核心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平台支持。
(2)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针对目前供电局企业主要的核心业务以及企业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构建用于支撑供电局企业资源、业务运营、企业核心价值为链条的企业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电力营销信息化、电力生产调度信息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几个主要的信息管理系统。
(3)智能化管理。针对当前供电局企业的信息资源,通过整合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电力资源、电力业务资源、电力财务资源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资源信息的集成,可以有助于供电局企业重大决策的智能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局智能化决策的发展。
3.2信息化指导思想
(1)综合目前供电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实现供电局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供电局企业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紧密集成,有利于构建“融会贯通、双向集成”的电力企业信息服务应用。只有不断完善供电局企业信息集成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局企业在电力生产、电力营销、资源管理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有利于提高供电局企业的综合决策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供电局电力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紧密集成,从根本上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加快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满足社会经济的用电需求。为实现供电局赶超国际电力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2)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架构与设计方面,要力求实现技术支持、数据服务、系统应用三方面架构的整合,实现统一的、标准的架构规范,有利于实现“基于一个系统”的信息集成的发展理念。通过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为实现供电局企业的企业资源、业务应用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电力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综合信息资源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增强供电局企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业务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以供电局企业的业务为基础,在遵循统一的、标准的信息系统集成的前提之上,构建集成电力企业信息资源、业务处理于一体的信息集成系统,实现供电局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发展目标。
4、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策略
(1)应该以供电局为工作单位,完善信息化建设机制,通过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全面规划各个信息子系统,通盘考虑信息化规划目标。各部门应该对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信息系统的需求,然后经过整体的规划、架构,由信息部门逐步实施。
(2)加大力度建立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整合数据资源,从源头上消除“信息孤岛“弊病,构建电力信息资源、电力业务为主体的数据中心,按照统一的、规范的数据设计标准、统一的数据协议,将不同部门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集成电力业务营销、电力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主体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
(3)完善供电局门户网站,依托数据中心,实现电力企业信息资源和电力运营自动化的无缝集成,满足供电局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供电局实现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5、结语
通过对当前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用于指导供电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的信息化建设路线,并提出了若干发展策略。通过完善供电局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路线,将有利于供电局改进信息化发展路线,加快推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供电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电力信息化,2009,(02).
[2] 杨红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08).
[3] 赵雪霏.浅论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与组织变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
在问及学校未来的愿景时,李校屹┵┒谈。未来三年,温州大学将依托“互联网+”时代背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感知新技术,全面推进智慧校园的智能感知层、学习环境层、基础数据层、综合应用层、精准服务层和安全运维层等建设,形成支撑智慧型人才培养、智慧型科学研究、智慧型管理决策、智慧型生活服务、智慧型社会服务和智慧型文化传承创新的智慧教育环境。
主动对接“信息丝绸之路”,推进信息化深度应用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将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应用为核心,在深度融合基础上强化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效能,释放信息化巨大潜力,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变革,使信息化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实现信息化与国际化“两化”融合。
通过开辟网络平台,分享教师和学生留学情况,帮助其他师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国际化背景下的学习、生活及专业实践;通过建设国际化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通过学分银行制度,使多种学习成果和认证互通,推广温大特色课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催生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改变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四个要素,实现教师从全球选聘,在当地为学校工作;学生来自全球,在当地接受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优质课程可以在在线课程平台上进行选择,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到合适的教师进行一对一教学。在“世界是平的”和“世界是开放的”的新形势下,实施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科研战略合作、师资队伍国际竞争力提升和留学温大梦,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背景下,积极助推温州城市国际化发展。
建设全生命周期的主干业务系统
通过10个具有“一站式”和“全生命周期”理念的业务系统建设,实现目前40多个业务系统底层数据互联,中间层功能互动,展示层服务一致,安全运维层一体的大融合,解决信息孤岛现象,优化与再造业务流程,提供基础大数据,适应精准服务、个和综合服务的新需求。一方面针对包含教师、学生、职工、管理人员等几大角色,覆盖生活、工作、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内容,整合原有分散孤立系统,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系统;另一方面根据学校业务发展的需要,建设“一站式”的业务系统,提高包括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图书馆特色资源与信息服务、校园统一支付等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为学校管理与师生服务提供支持。
建设校园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系统
随着信息化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基于“大数据”理念的资源挖掘与资源推荐,实现智能化的决策、管理与控制是高校建设业务与应用系统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服务的核心。实现这一转型,一方面将多个业务应用系统积累的各类数据进行整理与清洗,提升数据质量,进一步建立单体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构建数据分析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综合分析、可视化呈现,为不同用户角色提供数据决策支持与服务;另一方面,运用云技术,对校园数据中心进行云化改造、基础云平台搭建和业务系统数据集成,降低校园网运行成本与能耗,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数据安全,增强校园数据中心的可靠性等。
温州大学将通过建设基于全校财务数据的财务信息驾驶舱,监测统计各类财务数据,并对异常指标预警和挖掘分析,为学校和各部门提供财务决策与精细化管理服务。通过建设基于全校公共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与决策系统,对数据进行建模、挖掘和综合分析。采用直观图表方式呈现数据结果,为学校、学院、部门、个人等不同角色,提供“一站式”决策支持和精准服务。
电子商务模式下的ERP功能需求分析
1.多平台运行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平台运行,即: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以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投资能力选择最佳平台,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不同应用水平阶段的平滑过渡。在企业建设管理系统初期,可以选择普通的PC网络,投资相对较低,但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大的处理能力硬件环境,例如:选择高档的AS/400服务器,但并不希望更改应用软件系统。这样一来,跨平台的软件系统显出十分优势,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2.与多种应用系统集成
不少企业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应用系统。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将会要求新系统也能与原有系统进行数据交流和集成,从而有效利用已有投资。例如,已经采用财务软件的用户,希望整个销售和生产管理系统也能与目前的财务系统数据共享。企业间(特别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将帮助企业有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1)、与PDM集成
产品数据管理PDM将企业中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各种信息、产品不同设计阶段的数据和文档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和并行工程日益发展,PDM愈显重要。ERP需要和PDM进行集成,实现设计数据、产品构型、BOM、设计文档、有效性控制等。
(2)、与CRM进行集成
传统的ERP系统着眼于企业后台的管理,而缺少直接面对客户的系统功能。因为,传统的企业只是着力于买到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快速高效地生产出产品,至于哪种产品更受欢迎,哪些服务最有待改进这一类的问题,却往往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凭经验臆测。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中,企业的客户可能分散在全球各地,企业不可能对他们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必须有一个系统来收集客户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利用。
基于上述背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又称前台管理系统,成了ERP市场上最新的亮点。一般来讲,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包含销售、市场及服务三类模块。其中,销售模块有很多功能,从最初的需求生成,到自主销售,到最后的销售人员佣金管理都涵盖其中。销售人员只要有一台手提式电脑,就可以随时得到生产、库存和订单处理的情况,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客户进行业务活动;而市场模块则偏重于对市场计划和市场战役的策划与管理,让企业心中有数;服务模块涉及到服务的方方面面,例如服务合同管理和电话呼叫中心的管理等等,确保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为此,新一代的ERP产品正在向客户端和供应端延伸,客户端的延伸是客户关系管理,而供应端的延伸则是跨企业供应链的同步管理。
(3)、与EDI的集成
虽然EDI是许多MRPII已经具有的功能。近年来ERP的EDI功能又有进一步的扩展。(l)ERP将企业内部的EDI集成。业务文件(如计划或订单)的传递和一般的公文传递,在内容、传递范围或是所运行的计算机环境等方面,都有区别,但又是交叉在一起的。ERP把原来分散的EDI连通,是企业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的进步。ERP系统的EDI具有与系统以外的EDI连通的功能。这样ERP用户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与本企业的非ERP软件用户交换信息。(2)企业间的EDI。EDI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功能,要求ERP软件在销售和采购模块中用EDI实现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电子订货和销售开单过程。
因为EDI的格式非常多,软件商必须为用户开发和维护能支持含有数百种不同的EDI格式,所要求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高。制造软件厂商们正在与EDI软件厂商联合。
3.数据高度集成
进入系统的数据要能根据事先的设定以及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经过转换、整合再传递到相关的功能模块中,达到数据高度共享和系统的高度集成。
4.高度模块化
新的“模块化”的概念与现行的“可选择模块的套件”是不同的。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对系统的剪裁不仅是对子系统的取舍,还包括对子系统内部各项功能的剪裁,如:对总帐系统内部的数量帐、银行帐、部门帐等功能的取舍。这样可以达到根据大、中、小型用户的不同需求配置系统的目的。例如,SAP公司的模块化具有以下特点:
(l)采用业务应用程序接口(Business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BAPI)将第三方软件集成到ERP中去。这是一个标准化的开放接口。有了BAPI,用户可以通过测览器、Exchange电子邮件来使用ERP系统,用户可以将这些软件模块与非ERP软件混合匹配使用。
(2)用户可以按需求单独更新某一个模块,而没有必要为了增强某一个功能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用户用逐个模块更新的办法增强系统的功能,而不必更换整个系统。
BAPI技术对ERP软件的开发商说来是非常重大的进步。从MRPII到ERP,系统功能越来越多,一个软件公司无论多么强大,也无法独自开发包括企业全部专业的全部管理功能的软件。在技术上必须有能力把第三方软件接在自己的核心软件上。例如,SAP的BAPI和Oracle应用的30多个API能够使自己的软件具有“无限”的扩展能力。
5.支持分布式应用
新一代的管理软件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它将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因此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未来管理软件的一个特征。
6.真正面向电子商务应用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企业各种对外的业务活动也已经延伸到了Internet上。新一代的管理软件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交易的实现。然而,电子商务并不简单是Web界面,其内涵比简单的Web界面要广阔许多,实际上电子商务关键在于经营。所以,新的系统要能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电子商务工作模式。
由于今后1ntranet将成为许多大公司网络建设的选择,使用Web客户机具有费用低廉、安装和维护方便、跨平台运行和具有统一、友好的用户界面的优点,加之所有的数据库厂商对WEB技术的支持,使得目前几乎所有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厂商都计划将Web测览器的前端安装到他们的产品上去。专家们预言,“Web测鉴器将来会完全代替传统的客户机”。几个大的制造软件公司Oracle、SALP和BAAN都在争先恐后地把他们的MRPII/ERP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客户机“Web化”。
(l)建立能使现有应用程序结构与Internet协议进行通讯的桥连技术。例如,1996年3月SAP公司展示了其InternetR/3软件,为销售、产品配置、库存及采购模块提供Internet访问功能,R/3使用户通过客户端的Web测览器来访问R/3应用软件包,进行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访问。
(2)其二是增加新的基于Web的应用程序。例如,Oracle公司了OracleApplicationforWeb的3个以Web测览器为前端的应用套件,允许企业外部的授权供应商、客户或企业内部某些经授权的工作人员通过一个标准的Web测览器远程进入ERP系统,完成输入订单、监督装运、检查付款、查看供货协议、监督库存、查验收据、审批支付状况、测览产品目录等业务。
(3)三是改写原有的应用。应用软件厂商正忙着把应用程序建立在网络计算环境中,使应用程序的代码完全适合Internet。这些公司计划把他们的应用程序重新建立在数以百计的基于Java小程序的部件(cartridge)和模块上。例如,Oracle许诺在1997年底之前所有的软件都被Java化,并通过Oracle网络计算结构NCA将应用软件转换成更为分布化的系统。Oracle的许多功能都将变成能插入NCA的新结构。
以测览器为客户机的Internet网络计算方式将会成为ERP架构的主流模式,但对于繁杂的制造业应用软件分布化以及把大型应用软件分成为小构件,重建应用程序部件将是十分困难的,是各主要厂商将要走的最艰苦的历程。
7.多语种支持及个性化用户界面
跨国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跨国交易必然带来对管理软件多语种支持的需求。一套应用系统应当可以按照用户的设定,在不同的用户端显示不同语种的应用界面。由此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功能,即可以由用户来自行设定应用系统输出界面上使用的术语和界面格局,形成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不同行业的用户也可以面对的专业性更强的界面。
8.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规模的系统、分布式应用、广泛的网络连接需要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远程通信线路故障、多用户操作冲突、共享数据的大量分发与传递,需要管理系统有超强的稳定性,并能够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正确处理。黑客入侵、越权操作等现象需要管理系统有健全的安全防线。对系统内部数据记录的存取及删改权限的管理,系统操作日志的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
9.支持企业的工作流程定义与企业重组
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企业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内部重组、工作流程改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企业间甚至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临时组成跨越国家与地域限制的虚拟企业集团。新一代的管理软件应当能够支持小到某项业务流程重新定义,大到企业的合并、分离、重组以及虚拟企业的重组操作。
对工作流(Workflow)的需求是与无纸管理及EDI在ERP软件中的应用同时发生的。使用EDI以后就出现了电子文档(电子的计划文件、电子订单或工程更改文件)在要求的时间按照规定好的路线传递到指定的人员处的问题,必须采用工作流管理进行控制。全面的工作流规则保证与时间相关的业务信息,诸如对采购订单需求的核准,能够自动地在正确的时间流转到指定的人员处。对工作流的管理使ERP的功能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和业务流程的控制之中。
10.面向个性化的设计
管理软件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世界,不能要求所有企业都按同一模式运做。因此,新一代的管理软件需要有非常灵活的设计。在输出界面(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等)、运算公式、业务逻辑(限于一些可选业务逻辑)、业务关联等诸多方面都能留给用户足够的自由空间,允许用户通过设置建立符合自己需求的应用系统。
11.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功能
电子商务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是人力处理所不能完成的,管理系统中必须加入一定的智能化处理功能,才能协助人们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新一代管理软件中的商业智能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智能化业务过滤和处理功能。管理系统自动识别什么是普通业务,什么是特例业务。对普通业务能够按事先的设定好的方法进行处理,过滤出的特例留给人来处理。还能够通过用户的设置不断的学习新的普通业务特征及其处理方法。
(2)智能化计划优化功能。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寻找各项工作的平衡点。企业的计划工作就是依照各种平衡点来制定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化,企业各种平衡点的约束条件日益增多,企业的计划工作就变得日趋困难。以往的管理系统中制作的计划往往都是单约束条件的,新型的管理系统在制作计划时必须考虑多维约束条件和多种目标任务的同时并存,实现智能化的计划优化功能。
(3)智能化数据分析功能。所谓智能化数据分析就是指管理系统能够自动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对于超出正常值范围的异常状况(包括好坏两方面)给出解释说明,并分析异常情况将会产生的影响,给出建议的应对措施。
(4)智能化决策支持功能。即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来提供各级决策需要的系统环境。
12.具备可扩展的业务框架,有标准的对外接口
管理思想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与多样性,使得任何的应用系统都无法覆盖所有用户的所有实际需求,因此新型管理软件应当有一个易于扩展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使得开发商今后对软件的维护和扩展变得更为容易,也使应用系统的客户化和二次开发变得简单。还可以为将来实现多种管理软件系统(来自于不同供应商,应用于不同行业)的彼此衔接,即所谓EAI(企业应用集成)打下基础。
这将改变向用户提供适于所有用户的通用产品的状况,而针对具体的用户市场对软件预先“剪裁”推出针对特殊市场的软件产品。专业化软件不需要用户进行针对性的配置就可得到可用的菜单、模块和报表等,可以更快的启用,可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13.支持更广泛的应用终端
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对外的接口界面大大扩展。传统的系统一般只能提供电脑终端给系统使用者,而电子商务时代的终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固定的或可以移动的电脑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各类数字终端,如电话、电视、PDA、BP机等等,要求新一代系统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更加方便系统用户的使用。
结论
关键词:Agent;ERPII;协同;体系框架;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167-03
随着ERP系统在我国的迅速推广,ERP在企业中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目前企业的发展日益加速,只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ERP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现在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形成企业群体与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为了获得企业群体的竞争优势和最大化利益,企业更加重视联盟体内的资源整合、共享、协同等,由此企业的ERP系统正逐步的向ERPII转型。
ERP II(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II)是2000年由美国调查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在原有ERP的基础上扩展后,提出的新概念。Gartner给ERP Ⅱ的定义是[1]:ERP Ⅱ是通过支持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和财务过程,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和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
与原有的ERP系统比较,ERPII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企业间的协同运作。ERPII是在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不仅要求企业能够优化配置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的协同,当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变动时,能迅速进行反应,调整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这就要求ERPII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型,能够自动的发现供应商、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而分析并做出决策。
1 移动agent技术
1.1 Agent概念
Agent概念最初来源于人工智能领域,随着学者的深入研究,目前在计算机网络、工作协同、分布式计算都有广泛的应用。Agent被看作是一种在分布式系统或协作系统中能持续自主地发挥作用的计算机实体,能感知环境的变化,自治的运行以代表其设计者或使用者实现一系列的目标,准确完成用户指定任务的计算机实体或程序[2]。
1.2 Agent特性
Agent具有智能性、移动性、合作性、主动性、反应性等特点[3]。
主动性:Agent根据承诺采取主动行动,对指定的目标采取一系列行为。
反应性:Agent能感知外部环境,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移动性:Agent能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与其他Agent会面协作完成。
合作性:Agent之间可以进行分工合作。
智能性:Agent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能进行一定的推理。
移动Agent是Agent技术与分布式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ERPII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能满足企业内部各ERPII子系统的协同需求,更能满足企业与企业之间协同运作的需求。
2 基于Agent的ERPII系统架构
2.1 企业内部协同架构
在企业内部ERPII中各子系统采用多Agent管理架构模式,这个多Agent包括销售Agent系统、采购Agent系统、生产Agent系统、库存Agent系统、财务Agent系统、质检Agent系统。每一个模块Agent均能自主的监督及管理各自部门资源,当出现资源的冲突,由管理Agent统一协调解决。ERPII企业内部多Agent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这里我们以企业接到客户订单为例进行模拟Agent系统的工作流程。订单是客户需求的反应,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说,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订单的,将订单的需求层层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如生产部、仓管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质检部等。在一个ERP系统中客户订单被分解成一张张单据,包括采购单、进货单、验收单、工单、生产入库单、销货单、应收应付单等,其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当销售Agent系统侦测到有客户需求并交易时,会与库存Agent系统通信;如果库存Agent系统发现库存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库存Agent系统再与生产Agent系统通信,生产Agent系统立即发出生产信息;当生产Agent系统发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短缺时,生产Agent系统与采购Agent系统通信;采购Agent系统发出采购信息,当采购Agent系统侦测到采购到货后,与质检Agent系统通信,要求质检Agent系统进行验收;当验收合格后,质检Agent系统再将验收结果反馈给采购Agent系统,采购Agent系统再与库存Agent系统和财务Agent系统通信;财务Agent系统进行材料费用结算,库存Agent系统与生产Agent系统通信,补领短缺材料;当生产完成,生产Agent系统再与质检Agent系统通信,要求质检Agent系统进行检验;当验收合格后,生产 Agent系统与库存Agent系统通信,要求库存Agent系统进行入库;库存Agent系统与销售Agent通信,销售Agent系统进行产品的配货;销售Agent系统最后与财务Agent系统通信,要求财务Agent系统进行收款;生产Agent系统会定期与财务Agent系统通信,要求核算生产成本。ERPII企业内部多Agent系统工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
2.2 企业间协同架构
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与企业运营资源的矛盾的加剧,以及业务市场的细分,注重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ERP系统无法快速的响应需求,更多的企业选择在已有的ERP软件的基础上线CRM、SCM、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物流配送等系统,那么本文就以CRM、SCM、物流配送这三个系统为例,搭建企业外部的Agent架构。
客户和供应商是企业生产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企业必须快速响应上游客户的需求,才能有效的进行内部资源的配置,准时完成客户的交货。对于供应商来说,供应商必须快速响应企业的需求,企业才能用最小的资源完成生产,而不会发生缺货、坏货等现象而影响生产进度。
分别在客户、供应商、物流商建立Agent系统,与企业Agent系统通信,架构图如图4所示。
当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的Agent系统自动发出指令,当企业Agent监测到,迅速通知企业销售Agent系统,对企业内部的客户订单进行修订,当客户订单发生变化时,企业内部销售Agent系统侦测到后,针对变化订单进行一系列的行动,从而调动起企业内部的各Agent系统协同运作。
当企业库存降低时,库存Agent系统将库存采购信息传递给企业Agent系统,企业Agent系统进行判断信息的去向,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Agent系统侦测到企业的采购指令后,迅速配货,及时交货,防止物料短缺。当供应商供货发生变化时,例如延迟交期、变更供货数量等信息变化,企业Agent系统侦测到后,直接发送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供应商的变化和企业内部需求进行调整。
当到达客户的交货期,销售部门通知仓管人员备货,备好货后,仓管Agent系统通知企业Agent系统,企业Agent系统将信息传递给物流商,物流商Agent系统侦测到发货信息后,马上安排送货并跟踪货物,及时发现货物异常,如缺货、损坏、到货延迟、提前到货等信息,并将跟踪的信息即时的反馈给企业Agent系统。
3 总结
在供应链生产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必须将供应商、客户、物流协同合作。该文通对ERP业务流程的详细分析,利用Agent移动技术,建立了企业内、企业间的Agent通信系统框架模型,通过该框架,管理者可以实时、准确的获得上下游企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从而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控制,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汪伟.ERP系统应用教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19-20.
【关键词】军事装备 维修费 军队财务
一、法规制度不完善
装备财务会计工作仍然沿用装备管理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前的旧制度,装备财务工作有许多方面是比照后勤财务工作的特点,且装备财务工作在各个单位发展很不均衡。制度出台不及时,不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制约了部队装备财务工作全面、均衡、迅速发展,导致了某些单位的装备财务工作不够规范。装备经费单独开户建账核算之后,有的单位法规意识不强,财务人员把关不严,不能严格按照现行秩序现象比较突出。强调单位客观原因多,强调困难多,不严格执行制度,或者变相的执行制度,加上管理措施办法跟不上管理要求,致使经费管理漏洞多,经费使用效益低下。上级主管或者审计部门对所属单位装备维修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不经常,不到位,把关不严使一些单位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加强管理上,而是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
二、经费开支不规范
装备维修费开支不规范,间接费比例过大,这是机关和部队最为普遍和最为严重的问题,有的机关,部队留用的业务费要么没有预算安排,要么预算安排超过范围、超过比例,有的实际开支与预算安排相差较大,甚至与装备维修不搭界,如从维修费中列支摊派部队幼儿园建设、闭路电视工程改造和赞助地方学校、地方单位活动等等,经常性的维修费开支中,培训费和会议费超标准、超预算,有的维修项目中开支与本业务不相干的经费,如通信维修费中开支车辆维修费,车辆维修费中报销通信费用等。部队维修费开支的间接费用比例普遍超过10%,有的高达60%。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难以体现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装备更新周期的变化与所投入的装备维修经费对应的比例关系。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军事装备维修费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考察了对军事装备可靠性、可维修性的影响,需要重新组织安排人力进行调查分析,而且所获得的分析数据有可能是与预算管理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数据相冲突的;下达的装备维修费预算指标所对应的阶段性任务的相对空洞或者较为模糊,给实行“质量、进度、经费”同步管理带来了困难,操作性差。如下达了维修费预算指标时,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某雷达阶段性检修”,财务部门只能根据各个阶段节点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查看所结算支付经费的使用方向、用途是否符合使用要求,难以开展阶段性成本控制、成本考评分析,不能形成阶段性成本报告。
四、人员编制不科学
一是有的单位党委对装备财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装备财务会计工作与事业部门经费管理没有什么区别,由分管领导或业务部门自己把关就行了,单位主管和党委对装备财务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装备财务部门人员编制没有落实。装备财务形成自己的系统以来,单独开设了银行账户,配备了专职的财务人员,独立建账进行一级会计核算。但是,至今装备财务人员的编制问题还没有落实。财务人员没有编制,专业技术职称就不能评定,致使许多财务人员不能很好地安心本职工作,严重地影响了装备财务人员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对加强装备经费管理和装备财务工作发展极为不利。三是装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财务部门成立以后,装备财务人员大多是从后勤财务改行干装备财务工作,虽有一定的财务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对装备管理知识缺乏了解。
五、监控力度较弱
一是在执行规章制度上,存在法规意识淡薄的现象。个别单位在执行法规上原则性不够,对统一的财经法规断章取义,以个人的意愿取舍。有的财务人员,甚至部门领导对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绕道走”。二是监督检查不严。从客观上看,武器装备维修时间长,涉及单位多,牵涉面广,装备技术复杂,品种繁多,专业性强,给监督工作增加了难度。从主观上看,存在着不愿监督不会检查的问题。有的装备财务人员业务不熟,记的账只有自己看得懂。有的责任心不强,不愿意检查,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人,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缺乏足够的执法力度。三是审计审价人员缺少,检查监督力量薄弱。如制度出台后,落实得怎么样,因人员缺少没有及时检查;即使去检查了,就事论事简单算账的多,把费用与效益挂钩综合评价的少;对被检查单位肯定成绩的多,理直气壮地指出实质性问题的少;对已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不疼不痒地批评的多,严格按国家、军队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的少;对问题处理纠正的结果,满足于一般的书面报告的多,“回头看”狠抓落实的少。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 数字技术 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它的应用范围随之逐渐广泛,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也是如此。接下来,就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特点以及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创新应用展开讨论。
一、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特点
(一)可靠性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网络与高端的智能化电气系统为基础的,因此,应用数字化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了其他设备的使用,从而使操作简化并提高准确率,与此同时,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安全也可以通过数字化互感器与光纤的应用来提高。例如工业自动化仪表的仪表的网络化、数字化,可以有效转化模拟技术,使其成为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技术含量提高了,在市场中的比例更高,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据统计,当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普及。
(二)性价比较高
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可以促进设备的自动运行,并且提高通信能力,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具有智能化特点,在应用中的规范标准统一,结构清晰,能够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大量节约企业成本。除此之外,开放性的数字化系统能够为工业电气自动化在应用和技术更新中提供基础条件。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工业电气自动化的使用效率。例如,在使用仪器进行样品分析时,可以对测试和样品定位进行分析,在线分析数据并评估结果;以便良好控制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分析,从而使操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并确保质量水平;还能连接使用多项技术和多种机器设备,使技术串联起来运用,非常有利于复杂的工业电气自动化问题的分析,精确计算结果,优化数据。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化的应用性价比优质,现已被广泛用于在了其他工业领域。
(三)可操作性很强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的操作具有间接性特点,操作指令和程序是确保设备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设备本身具有判断和辨析指令能力。例如,信息的传递通过光缆、电缆和互联网等介质进行,数字化技术本身能够使信息准确度提高,降低消耗成本,从而使安全性提高。除此之外,因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性特点,编程时间被大大缩短了;与此同时,当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语言的代码也更加规范与统一,因而控制系统更加灵活,受到广大用户的普遍欢迎。
由此得知,计算机带领的产业正朝电子商务方向发展,数字控制已在各个环节实现,包括管理和工业电气自动化内部的存储应用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微电子技术及其处理设备的应用,就此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环境得以完善,提高数字化技术的地位。例如,数字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就改变了传统的使用方式,无论是在数据采集,设备处理等方面都运用了智能化与自动化,而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减少了变电站设备的占用空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共享,其管理和控制在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基础上也越来越完善。
二、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一)Windows正成为事实上的工控标准平台
从微软技术发展起来的Windows NT和CE平台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业内的规范与标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图形化控制界面具有操作简易、反映信息直观、集成度较高等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这种图形化控制界面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之内也逐渐成为主流。以Windows为基础的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平台能方便的集成办公平台、 操作与维护也比较简便,此外扩展性强也是其重要特点。
(二)现场总线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
作为高度数字化的串行通讯总线,现场总线可以将智能设备与自动化系统连接起来,并可以使数据的双向传输得以实现。还有,现场总线技术可通过一根串行电缆,将远处的中央控制室内的计算机与现场的智能化的仪表、低压断路器相互连接,中央控制室就可以得到现场设备产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为控制人员及时的了解现场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提供了基础。
(三)数字技术对电气工业自动化的渗透
市场的需求与数字化的电子商务使数字技术与电气工业自动化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智能化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迅速推广,使自动化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管理层向下层的逐步渗透。对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的管理层要及时的了解并作出处理,业务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即时的存取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广域网以及局域网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工厂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这些技术除了可以管理财务和人事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对车间的生产情况,可以随时观察、及时的了解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依据工厂自动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虚拟现实和视频处理这两项重要技术,更加优化的图形化的控制系统与更加友好的人机互动界面会被开发出来。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工厂所使用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融合越来越充分,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工厂所使用的自动控制产品都打上了数字技术的烙印,传感器和执行器表现的最为明显,其次还有控制器和各种仪表。
(四)加强程序化操作理念
在发出调度命令前,向电脑录入审核后的票据,等到实际操作,人工干预界面还需进行设计,包括闸刀、开关在内的操作设备也需进行确认设计,使系统应用功能不断的完善,接下来是模拟预演,要做到在没有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系统也能自行完成各项操作,也就是要达到默认识别和自动操作的状态。为了实现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其信息化、开放化与分布式管理。信息化的处理手段要与网络技术融合,从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实现管控全面化和工作自动化;开放化则主要针对的是与外界的对接,使内部系统和外部网路统一起来,其指示和处理的准确性就会相应的提高,数字处理也更具精确度;将智能系统分解成几个智能模块是分布式管理的主要目的,各个模块独立运作,就会分散危险,随着程序化工作的推进和完善,这种相互独立的工作模式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创新应用
(一)在现实中运用智能终端技术
用光纤作为连接设备,通过智能终端收集和控制数据,配合好双重设备,用其中的一个使电力不被中断,完成远程测控和信号发送任务,用另一个确保不跳闸,使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智能型和可靠度提高。除此之外,数字化程序借口的标准化能够保障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有效运行,因此,PC机平台的自动化问题得到良好解决,企业的事件相关电位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之间的连接状况更好,把TCP/IP 标准作为通讯标准,这样利于PC机在管理与控制自动化的连接。保证软硬件产品的使用范围更广,增强通信质量。
(二)在数字化技术中混合使用面向通用
对象的变电站事件的虚段子,这种虚端子是使传统的二次回路简单化的改进,是一种创新活动。同时,装置之间的通信通过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技术实现,真正达到变电站远程控制的目的。因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技术自身拥有智能化,二次回路被它的应用代替,从而实现了信号管理、环境测试等信息的良好控制。
(三)培养程序代码控制观念
在向设备下达指令之前,首先要把检测后的数据输入到电脑中,等到实际操作的时候,还要进行人工干预,对闸刀、开关等设备的设计进行确认,要对系统给以不断的完善,然后进行系统功能测试,使该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的状态,就算没有人员的干预,这个控制系统也能够自动化的完成操作。
四、结语
通过分析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得知,信息化、开放式、分布式都在完善的过程中,其中,信息化是一种新的处理手段,它具有综合性特点,又由于它与互联网结合情况很好,因而操作、控制、管理的自动化能够很好地实现;当前,系统与外界的连接是开放式的重点,只有内部系统与外部网络的协调情况好了,准确度才能够保证,才能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而分布式的各个内部结构模块相互独立起来,因而风险被分散,保证了各自独立运行,正因如此,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中数字化技术的程序化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李红文. 我国厂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