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

第1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奠定会计理论基础,提高其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从高级财务会计培养目标来看,定位不仅应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还应将其作为学生已有会计知识的进一步的升华课和应用课。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显然难以取得成效。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国外MBA教育实践之中,是在学生学习和把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较高的综合性、高度的启发性、模拟的实战性和有效的互动性等特点。一方面,这些特点恰好能满足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样、可研究等要求。比如所得税会计的核算问题,要求学生至少应同时具备会计和税收两个学科的知识,既掌握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准确计算出会计利润及递延所得税,又要掌握现行企业所得税法有关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从而最终准确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另外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就业需求使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具备条件。高级财务会计一般是在学生系统学习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后开设的,学生已具备学习高级财务会计必要的知识储备,如财务管理中的年金、现值等知识就为学习租赁会计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并进行案例分析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完财务会计的相关基础课程后,需要对已有的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并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没有涉及的一些特殊领域、特殊业务和特殊阶段的会计核算有所涉猎,这样为接下来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这时大多数学生又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适时采用既生动活泼又能收获新老知识感悟的案例式教学无疑是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下学生的诉求。

二、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具体的教学模式

1.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的几种类型

(1)导入式案例。即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每一章的开头都安排一个导入式的案例,以便激发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关注和兴趣,理解其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如在讲述外币会计之前,可以导入一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或人民币升值的背景案例,使学生对外汇和汇率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为接下来讲述外币交易的账务处理打下基础。

(2)核算型案例。高级财务会计是中级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因此论述特殊业务、特定阶段和特定领域的会计业务核算是其主要内容。核算型案例在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地位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核算型案例掌握了账务处理,才能为分析、讨论打下基础。如在讲述股份支付内容时,只有通过举例分别把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账务处理弄懂,才能比较分析出二者的区别联系,从而进一步讨论其适用性。

(3)综合分析型案例。这种类型的案例是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快速提升的一个环节,它所涉及的理论不仅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可能还来自于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本经营的前期已学的相关课程。如讲述完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的内容后,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财务思考”这一综合分析案例,不但可以加深对企业合并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分析讨论如何计算企业价值这一命题。

2.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具体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那么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中心目标是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研究的重点。

(1)对于导入式案例,应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设计,一般要求选择来源于现实的、经典的、耳熟能详的案例,既可以是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失败的案例,或者是有争议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于新内容的学习兴趣。编写时讲求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并适当辅之以视频或音频加深印象。导入过程中最好能边分析边设问,使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2)对于核算型案例,还是应该以书本的虚拟企业的核算例题为主体,辅之以课外的实体企业的案例。在选择书本的虚拟企业核算例题时教师除了常规的理论讲解外,重点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步骤账务处理的原因及相似例题账务处理的区别和联系,这种例题讨论分析的空间不大;对于课外的实体企业核算的案例,教师要有意识的选取一些有争议的,背景较复杂的开放型核算案例,当然这种类型的案例不宜过多,否则会混淆学生已有的确定性的账务处理过程,毕竟大多数会计核算还是属于确定性的问题。

(3)对于综合分析型案例,是高级财务会计三种教学案例中最适合做案例式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一般也在导入式案例和核算型案例之后,整个过程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主体,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小组讨论——班级集中讨论——总结评价”四个主要环节:案例教学的准备环节:对教师而言,要对案例及其相关材料进行熟悉和准备,包括对案例材料本身的熟悉和对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问题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还要以合适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如电子邮件或复印资料。特别对于较为复杂的案例,可能还需要学生查阅更多的资料以了解相关的财务与会计理论,获取更多的背景资料,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提前一周左右,将案例及讨论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并由做出一些必要的指导。对学生而言,学生得到案例资料以后,先要充分阅读案例,借助各种手段和工具来充分理解案例及问题,必要时可能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以获得更多的关于该案例的背景材料。了解案例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开始对案例问题的个人分析,写下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解决办法便于下阶段讨论和发言。

小组讨论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事先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经验等进行合理分组,之后主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和讨论,促使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经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启发,学生就可能较顺利地解决个人在准备案例中的困难,集中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使其观点更加全面,方法更周详。如果案例的难度较小或学生己经具备较强的案例学习能力时,这一环节可以省略。班级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予以控制,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这一阶段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待各个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可以还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提高了分析讨论的效率。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班级集中讨论的这一环节为学生发挥的过程,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否则,班级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总结评价阶段:这个环节通常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估,是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和收获。教师对学生参与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既要给出理论上的精辟阐述,又要恰如其分地分析学生观点的优缺点;既要给出分析的思路或者学习的结论,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问题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需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的参与案例讨论。

三、案例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协调案例教学与课时限制的突出矛盾

由于高级财务会计理论课教学的课时本身有限,因此案例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的矛盾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可以考虑将案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精品课程和网络资源为平台开展课外交流,使案例教学时间在课堂与课外有机分配,如案例学习方法指导、习题讲解、课外阅读文献介绍等,不一定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利用QQ群和飞信等通讯形式在课外组织答疑、指导和讨论交流。

2.加强案例库的建立与更新

在案例教学中,设计和编写教学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高级财务会计也不例外。建立案例库是进行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长久之计。案例资料最初可以由担任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任课教师单独准备,待形成了各自的案例库后,可以与其他老师交换案例资源,集中讨论案例教学实施的心得和体会,并修改案例资料,建立校内共享的高级财务会计案例库。还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建立校际间的高级财务会计案例平台。同时,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发展、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调整变化及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案例库中的案例有必要做定期的更新,在教学选择时尽量使用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例。

第2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学生 创业团队 构建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在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中已增加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的内容,但毕业生真正走上创业道路并取得成功的还是少数。除了就业观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外,更为关键的是,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创业团队的构建和培养,虽有创业志向,也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真正创业实践阶段由于受个人的精力、财力、能力的限制,大都以失败而告终。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由此可见,创业团队在创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就学校而言,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或进行的创业实践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群体性进行的,而这种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构建学生创业团队。

一、 构建学生创业团队的有利条件

一个好的创业团队,不是随便找几个人、随意确定一个创业项目就能组成的,它必须充分挖掘所有成员的特点,做到优势互补。就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看,学生在校时间长,强调职业技能教育,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完善,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具备构建学生创业团队的有利条件。

1.感情基础

五年制高职校由于受到招生范围的影响,班级中的同学大多数来自同一所城市,且一进学校就将同窗五年。中学同学间的感情是所有学生时代中最为真诚和质朴的。它不同于小学时代的懵懵懂懂,也不同于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后各奔东西,再难相聚。通过五年的学习,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熟悉了解,对各人的优缺点都非常清楚。当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矛盾或纠纷时,能迅速通过沟通交流来调解,这种感情基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创业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理论基础

职业学校的教育一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学校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按照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大纲的要求,目前江苏省教育厅已将《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列入职业学校德育课系列,学生进入学校后将在就业指导老师和班主任的指导下制订第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就业准备等知识的学习,学生能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前做好就业或创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准备。这一切,为学生创业团队的构建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实践基础

除了正常的教育见实习外,目前很多五年制高职校都在校内建立起相应的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校内创业园,模拟特定的场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在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就我校而言,目前已建立并运行的学生创业园有两处,模拟社会的真实场景,设立工商、税务、督察等机构,学生通过书写商业计划书、工商税务登记等程序,经审批核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创业园进行创业活动。这是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通过实践,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念,培养了创业能力,获得了创业初体验。通过这种与社会真实场景的模拟,最终实现踏上社会后创业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二、 如何构建学生创业团队

1.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老师队伍

学生创业团队怎样构建,教师的指导是关键。在五年制高职校中,担任就业与创业教学任务的往往是政治老师,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大都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上。所以学校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把创业的理念灌输到全体教师的脑海里,努力做到就业指导全员化、专家化。同时也到各行各业外聘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人才到校兼课或担当创业辅导员,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做讲座,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形成以班主任、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为主的、校内校外联动、理论实践相接的共同为学生创业教育服务的高素质的团队。

2.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学生创业团队

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创业团队,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创业实践的模拟,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心理。一个好的创业团队至少应包含以下角色:领导决策者、财务管理者、市场开拓者、技术管理者。当确立一个创业目标时,由领导决策者书写商业计划书,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在班级中招募各种人才。由于是同学,相互之间深刻了解,值得信赖,便于沟通,因此有利于根据各人的性格特点和专长进行团队组合,明确责、权、利之间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具有创业激情和吃苦耐劳品质的人集中在一起,通过创业实践的磨合,最终达到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

3.学生创业团队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学生创业存在着资金不足、能力有限、经验缺乏、耐挫性差等特点,在创业实践中往往会遭遇很大的挫折和风险。如果不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一旦出现问题,创业目标非但不能实现,辛辛苦苦组成的创业团队还会在成员相互责备、相互埋怨中崩解。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创业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学生的创业激情并不缺乏,他们缺少的是遇到困难时的耐挫性、坚韧性。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其次要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都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极强,不少人对自身的能力和实力非常自信,而对合作伙伴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往往不是采用积极沟通的方式去查找原因,而是各自为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正视自我,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本领。最后要注重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就好比一部机器,每一个成员都是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只有每一个零件都同时正常运转,这部机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在学生创业团队中也正是如此,每个成员都必须保持步调一致,紧密协作,达到内部和谐,才能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扬长避短,实现最终的创业目标。

当学生创业团队的构建初步完成,他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目标开展各项创业活动,在学校提供的创业园里,或者在淘宝等网站上,开展诸如饰品专卖、十字绣经营、文具用品经营、电脑组装维护、广告设计安装、五金件加工等多项创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经过磨合,有的凝聚力增强,有的成员则被淘汰。通过锻炼,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创业的种种艰辛: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观念更新,创业能力增长,创业水平提高,创业成效初显。这也为他们踏上社会后进行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我们五年制高职校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第3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学;会计工作岗位;分岗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合格的会计人才。中职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带队实习经验引发我思考: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教学中注重的是传授会计知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导致学生就业上岗时遇到实际会计问题,很难独立解决,迫切需要对会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企业财务会计在会计专业中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体验和接受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能否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缩短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会计岗位任务的距离。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观念是根本和基石。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强调教师的传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是在最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现代教学强调交往、学生主体、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师生互动和交往,关心学生的发展。

二、改变课程设置思路

课程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会计专业建设应凸显就业导向,必须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做到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从职业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对职业岗位的职责与任务加以界定,然后对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认完成该具体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岗位的学习范围,确定课程及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开发构建会计专业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划分课程门类的主要依据,制订完善的、规范的课程标准。

三、设计新课程的能力目标

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不仅要设计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应设计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

(1)能选择适用本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会懂得初始建账。

(2)能识别原始凭证并据以填制记账凭证。

(3)能熟练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等各种会计账簿。

(4)能根据账簿资料熟练地编制企业主要财务会计报表。

(5)能懂得使用商品化会计软件。

2.方法能力:

(1)能通过网络等媒体手段查找所需信息,自主学习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2)能根据企业情况独立制订相适应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并实施。

3.社会能力:

(1)能自觉遵守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懂得一定的公关礼仪,能和企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客户、企业供应商等单位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一定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四、编写特色教材

1.教材应按完成工作项目的要求和岗位操作程序,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组织教材内容。

2.教材的理论知识,以理论教学体系需求为依据,以满足会计操作技能的使用为基础,按“实际、使用、实效”的原则来编制。即按照会计专业技术领域和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精选内容。

3.教材应以完成任务的项目来驱动,通过视频、实际案例、仿真教学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树立会计职业道德,增强协作和沟通能力。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文字表达应简明扼要,案例要以原始单据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设计学习情境

设计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应以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为载体。

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

1.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开展以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

2.注重引领型的实践项目活动,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师生换位”等形式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的需要。

4.在模拟实训中按照企业环境打造“企业真实情境式”的分岗位、分角色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传递程序、内部控制,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处理过程,轮流担任会计专业各相关岗位角色循环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各个岗位任务及各个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关系。

七、改革评价方法

引入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操作技能作为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以综合职业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综合化。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开卷考的形式,要求学生“知道”或“了解”就行。对专业实训部分的考核内容应包括:实验纪律好坏,操作技能熟练程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对结果或问题的分析能力,探索创新精神等。考核具体方法是:可根据考核内容,分项量化,每次实验都评出一定分数,全实验课程结束核定总分。

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社会企业及学生本人都应成为评价主体。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把评价过程变成一种民主参与和交往的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

八、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中还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1.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会计专业的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会计专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二是社会招聘,包括各种财务会计从业人员,他们在取得教师资格后,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口头表达能力不足,教育教学方法欠缺,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与磨合。而企业会计人员中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多是业务骨干,很难补充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目前职教中心安排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要求职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到生产一线锻炼和学习,这为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学校和企业本应有许多合作点。然而,由于国家没有规定企业的育人责任或有关对企业承担作为实训基地的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还有由于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牵涉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给学生的实训或顶岗实习都增加了很多难度。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成立自己的校办企业,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业务,实现毕业和上岗的“零距离”。

3.完善习题库、试题库建设,完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我想,如果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按以上设想进行尝试,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有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实务操作能力也将大大提高。学生毕业后也一定会尽快适应会计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 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实证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 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 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对于项目教学的概念和理解,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教学领域中,对于项目教学法的认识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苏等认为项目教学法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技术自我发展能力。章振东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郭芙琴认为项目教学是以社会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或社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控、总结和评价,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社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刘新英认为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团体协作的方式全程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1、实施项目教学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其本质特征是“职业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应用能力。项目教学突出特征之一是行动导向,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因此,项目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符合职业教育本质,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2、实施项目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按照教材的教学体系来安排,不能及时更新,学生所学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改革的思路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以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既要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造就。《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设计要以旅游营销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对不同旅游营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相关知识进行详细分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这些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3、实施项目教学是改变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现状的需要

目前国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虽然各院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大同小异。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课程和应用工具三大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经济学基础等,该部分内容在课程结构中的功能定位于专业基础理论,主要侧重原理性知识的讲授,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与其他学科所形成相互交叉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以够用为原则,多强调应用性,具有明显的应用性指向。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围绕旅游的核心业务分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景区管理三个模块,围绕饭店、旅行社、景区的管理流程设置课程,其共同特点是都强调实用性,课程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导游业务等。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课程见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其特点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课程体系大多仍然是以传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模式,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材的逻辑组织,设置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基础,和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因此很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实施项目教学将会有效改变上述现状,教学内容设置将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项目设置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全程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学习潜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旅游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的确定

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教师要在熟悉相关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勇于打破《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原有的教材体系(或者自编项目化讲义或教材),按照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确定项目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项目主题的选择是关键与核心,项目的选择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既要考虑项目的发展前景与实际应用价值,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借鉴,从而实现项目教学的最终目标。

2、制定项目计划

首先,在制定项目计划之前要将班级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尽量做到成员间优势互补,便于开展工作。其次,每个项目小组还要推选出一名成员担任项目经理,以便对小组项目实施组织和管理,同时也便于同学及老师间的联系和沟通,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再次,教师对本次项目任务要进行详细说明,让每个项目小组的成员都要明白该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要达到的效果,规定项目完成的时间,要求各项目小组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项目计划。最后,各项目小组成员要进行充分地实地调研,组内广泛讨论,科学分析论证,制定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项目计划。

3、实施项目计划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小组根据项目计划安排,由项目经理进行具体分工,小组成员之间既分工又协作,按照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和鼓励者的角色,既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施,又要在项目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给予各项目小组必要的指导;既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避免项目实施偏离项目的初衷),同时也要对每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估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是项目教学的深化,它包括项目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三个环节。首先,让各项目小组派代表进行项目成果展示,自评自己小组的项目成果,讲述完成项目的过程和体会,客观评价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以便和其他项目小组共享。其次,各小组项目自评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互相点评,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经验共享,互相帮助。最后,教师点评。这是学生非常关心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后面项目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的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对于项目小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付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适度的点评,以便改进提高。对于比较优秀的项目作品,要大力进行表扬,以起到鼓励和示范带动作用。

5、总结应用

项目完成后,教师自己必须对本次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根据对项目成果的评估,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以便下次实施项目时借鉴参考;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便吸取教训。通过对项目教学实施过程的总结,可以不断提高项目教学的实施效率,保证项目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旅游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典型案例

教学项目:策划一家校园快餐厅的市场营销策略

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通过这一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旅游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特别是增强学生运用4P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能力目标。通过该项目教学的实施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情感目标。通过模拟项目的完成,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旅游企业市场经营的认识,增强学生走向旅游企业工作岗位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建立自己的模拟校园快餐厅,项目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校园快餐厅的市场营销策略,经过充分的论证后,确定项目方案,然后评估项目方案,经过自评、互评、师评三个环节,由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总结经验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做法。

1、项目教学的前期准备

首先,理论知识准备。学生对市场营销观念、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SWOT分析)、旅游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策略、定价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基础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其次,实践经验积累。在课前学生要对校园快餐厅作前期市场调查,对校园快餐厅的选址及经营环境、顾客消费心理、快餐种类选择及价格定位、促销方法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学生分组和项目小组负责人确定。每个项目小组成员控制在5—7人,尽量做到男女搭配,并推选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具有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二步:项目小组讨论并确定策划一家校园快餐厅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一是设计校园快餐厅的名称及经营理念。二是确定校园快餐厅的地点及目标顾客。三是校园快餐厅的组织结构设计。四是确定校园快餐厅经营的品种及其价格。五是校园快餐厅的内外部环境设计。六是校园快餐厅的促销方案。

第三步:各项目小组成员项目任务分配及实施。项目经理给项目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并布置不同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检查各组的项目进展情况,帮助解答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第四步:项目成果评估。一是各项目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项目成果,汇报模拟校园快餐厅的市场营销策略。二是各项目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互相借鉴,做到取长补短。三是教师对各项目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概括出各个项目小组推出的模拟校园快餐厅的经营特色,点评其优缺点,表扬优秀项目成果。通过该过程,让学生相互学习,分享成果,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完成后,发放“项目小组综合表现评价表”(见表1)和“项目成果质量评价表”(见表2),供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第五步:总结应用。教师总结本次项目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为下次项目教学提供参考。

五、结语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它“以项目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端技能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较好的方法。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其优化组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2011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LKT09;连云港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K1147。)

【参考文献】

[1] 张苏等:高职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2] 章振东: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0(9).

第5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公司财务理论;经济学依赖;伦理属性;范式修正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1-06

作者简介:范英杰(1970-),女,黑龙江依安人,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1WG07;青岛市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2-3-75-37-zhc。 目前,公司财务学已成为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门类中最具活力的学科领域之一,社会实践中的种种现象需要人们对公司财务理论所选择的传统分析范式进行思考。

一、反思公司财务的理论范式

(一)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路径依赖特征

从20世纪50年资组合理论诞生,到MM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无关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和行为财务理论等,公司财务学的发展可谓成就卓著,现已形成相对完整体系内容。由于知识背景、认知结构及思维视角等方面的差异,尽管研究者们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公司财务理论依然显示出很强的经济理论依赖特征,财务学对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直至今天仍然延续,以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和诠释财务行为现已成为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范式。如马科维茨(Markowitz,1952)提出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从可能的风险资产组合中确定最小方差边界,通过对资产组合权重的计算找出斜率最陡的资本配置线,计算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再与无风险资产的权重一起得出完整资产组合,该理论与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具有一致性,即从理性经济人的个人最优化角度出发进行的证券组合才是最优的投资组合。米勒和莫迪利亚尼(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提出的股利无关理论,认为公司在投资决策给定的情况下,其股利分配政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和股东收益,公司价值或股票价格只受投资决策所决定的获利能力影响。该理论是在完美资本市场假设、理假设和完全确定性假设三个严格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同样体现出经济学思想。可见公司财务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是在直接或间接地汲取了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

(二)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62)指出范式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集合,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公司财务理论承袭了经济学研究范式,体现了经济学遵循的理念、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

1理性经济人行为的假设。假设是经济学的根基,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人类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尽管在经济学发展进程中,该假设后来被修正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但也只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推广和延拓,仍属于自利行为假设的一种。公司财务理论也是严格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展开的,财务行为突出的是最优决策的基本分析结构,即任何财务行为主体行为目的都是要达到最优决策:首先要确定需达到的目标,其次是发现约束条件变化,并及时调整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方式,最后是在进行理性成本和收益计算而决策,该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范式。在公司财务理论演进中,MM理论开创了从成本和收益角度研究资本结构的先河,后来破产成本学派的资本结构理论和税差学派的资本结构理论继续发展了该思路,最后形成了资本结构的静态权衡理论。目前,公司财务教材中仍然恪守着该假设,在构建财务目标时,理性经济人的财务选择和财务行为动机是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财务决策理论中,假定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在进行决策时,选择能够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并假定理性投资者是规避风险的,在已定的收益条件下,尽可能使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或在已定的风险条件下,尽可能使收益最大化;在筹资行为决策时,需要在对比各种筹资方式和渠道下,从收益最大化出发进行决策……每项财务行为都要达到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收益。

总第437期

范英杰:公司财务理论范式反思与修正

····

商 业 研 究

2013/092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是现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架构之一,它将一个大实体约化为许多小实体,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许多个人的聚集,主张群体只不过是许多个体的组合,以理性追求最高效益的个人作为研究实体和分析集体的行为。沿着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路径,公司财务学在方法论上也信奉个体主义,即以公司个体作为独立的封闭式考察对象,并从公司个体内在属性和内部驱力出发来解释公司财务行为。因此,公司财务理论在个体主义方法论下主要解决:(1)个体参与者如何做出财务决策,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决策;(2)个体参与者的这些决策如何决定金融市场的整体行为,特别是金融要求权的价格;(3)这些价格如何影响资源的实际配置 (王江,2006)。

在上述方法论范式下,公司的最优化投资、融资、运营、分配行为,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都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考察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和效率问题,至于与个人相关的传统的、血缘的、生态的等一切社会关系都被剥离出去。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和机制安排去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势必会带来诸如财务关系中欺诈、舞弊、功利等道德风险,甚至体现出只有人类是道德权利主体,自然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个人主义伦理逻辑;势必将整个生态系统割裂开来,认为自然是从属或是依附于人类的,不能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关注对象,并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排除在财务决策维度之外。

3数理性的分析工具。经济学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建立参照系和给出分析一般都需要数理分析和证实,数理性的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中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田国强,2005)。经济学数理范式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数学模型,二是实证分析方法。经济学经典的需求供给模型、博弈论、委托理论、动态最优理论等都采用了数理性方法,作为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必要方法,分析工具遵循了经济学严格的数理分析模式。财务学越来越喜欢采用大样本数据和概率统计分析,通过逻辑严密的数量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会计现象和变量间的关系(陈良华,2011)。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主要是对财务模型进行价值判断检验和评估,或拓展原有的理论模型。财务理论研究普遍采用以假说为起点,以观察和实验为手段,对假说进行批判性讨论或尝试性反驳,进而完善假设或提出新假说。在遵循“问题-假设-检验-假设”的研究范式下,公司财务理论将价值判断等伦理道德因素驱逐出去,实证研究和数学模型研究在全部研究文献中独占鳌头。

二、公司财务的伦理属性分析

公司财务理论的经济学路径依赖,以及沿袭的经济学研究者共同接受的理性经济人行为假说和数理性的分析工具,是否是公司财务学应该遵循的最优选择范式呢,未来公司财务理论研究是否仍旧要沿着经济学路径持续进行下去,这些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剖析公司财务的伦理属性。

1公司财务的双重属性内蕴伦理属性。作为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组织一系列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活动。一方面,作为经济行为的重要主体,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有着追求利润的经济属性,“赢利原则是竞争经济的一个历史结构性的预先规定,是任何企业所不可抗拒的,企业的任何战略规划都必须服从它”(霍尔斯·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2001),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司财务的经济性,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确需要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产出;另一方面,社会性也是公司财务的重要属性,公司财务在运营过程中必然要处理与投资者等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在处理财务关系时必然具有为己性和为他性、服务性和牟利性对立统一的伦理属性,作出某项财务行为时必然要考虑伦理道德,公司要遵守反映和符合各方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公司财务对顾客、供应商、职工、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负有一定的伦理义务。

2公司财务契约不完整性决定了其需要伦理约束。企业要遵守投资合作形成的一系列多边契约(Freeman REdward、Evan William,1990),投资者之所以将自己的生产要素通过企业生产的方式进行组合,合作的目的是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通过要素、资产与服务交易的合约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取得比不合作时更大的效益,实现各自要素的最大增值。所以,公司契约的性质体现在财务上,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网络。但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客观存在,财务契约也存在着不完备性,它不仅体现在公司投资、筹资及分配活动的系列理财活动和理财决策的非道德行为,而且体现在处理与顾客、供应商、职工、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关系时也呈现伦理盲区。财务契约不完整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公司应在谋求价值最大化时保持理财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均衡。只有分析财务活动中具有的伦理价值,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企业相关者的合理需求,才能在财务活动实践和财务关系协调中恪守伦理规制。可见,公司财务双重属性及契约性质意味着其具有伦理属性并需要伦理约束,正如道格拉斯·诺思所指出的,“财富的创造是一个道德过程的重要命题”,公司财务理论需要反映伦理的要求,并有赖于伦理规制,公司财务理论需要由经济学依赖向伦理学支撑范式变迁。

三、公司财务理论范式的修正

伦理学日益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展示的实践功能,使其思想的触须正在伸向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公司财务理论也同样需要扩展仅仅依靠经济学视域的状态,更多地关注人文、价值、道德伦理要求。由于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是对财富的关注,二是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只是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伦理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被严重淡化了,如阿马蒂亚·森(2000)指出的,“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面临着非道德的财务行为和财务利益冲突,公司财务在追求投入资本的盈利性和价值增值的同时,迫切需要伦理学的规制和护航,以便对传统的理论范式进行合理修正。

1社会复杂人假设。公司财务理论的理性经济人假说,形成了对财务经济性效率和经济性规则的过分关注,以及对财务的社会属性的轻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已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质疑,道德等因素作为重要的内生变量现已纳入经济研究的视野。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版序言中就明确指出“道德的力量正是包括在经济学家必须考察的那些力量之内的”,而“‘经济人’实际上是一个怀有利人的愿望,甘受劳苦和牺牲以赡养家庭的人,是最能信任的,他的正常的动机常被默认为包括家庭情感在内”。亚当·斯密就已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其在《国富论》中指出:“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道义”。人不仅有着经济人人性的一面,同时不可忽视其具有道德的另一面。因此,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从实验角度进行了例证,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充分证明用单纯“经济人”假设来衡量人类行为具有局限性。正如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指出的,“人既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纯粹的道德人,即使是最典型的‘守财奴’或最伟大的圣人也不会如此”。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类基本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层次需求模型,更是清晰化地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既然人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有其道德性的一面,那么公司财务必然将突破理性经济人假设,将伦理道德等因素纳入理论依赖的视域。

2结构主义方法论。在个人主义的假定下,公司财务的投资、融资、运营以及分配行为,都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强调个体利益优先,即公司进行决策时可以忽略社会、其他群体甚至生态环境等利益,将企业个体一般追求作为道德价值合理性的根据。任何公司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财务关系中,公司财务理论需要从集体视角研究公司个体,将公司财务嵌入到整个社会的结构之中,因此,结构主义方法论应成为公司财务理论赖以观察思考问题的最基本视角与出发点之一。一是在处理财务关系时,任何公司财务应看做是社会整体性的一部分,需要尊崇整体的社会利益;同时,社会共同体有其自身固有的内在运动、变化规则,强调社会共同体结构对单个公司财务的制约作用,在结构主义方法论下审视公司,财务决策就需要对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社会公众甚至自然都负有神圣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二是公司从事财务活动时,应突破筹资、投资及分配活动以经济价值为中心的个体方法,采用整体论的、长远论的思维方式,反对将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逐利与行善、企业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对立起来的两分法,充分考虑到伦理价值因素。

3全面的分析工具。在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不可否认实证研究分析工具具有科学理性,使财务问题的表达更为精炼和精确,且逻辑更为严密和严谨。公司财务在进行定量的经济计量技术分析的同时,不应忽略涉及价值准则的层次,要构建回答公司财务实践“什么是好的”、“应该怎样”的规范研究分析工具。因为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公司财务研究更重要的使命是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从伦理道德高度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公司财务实践中经济价值的创造行为要兼顾道德价值,经济决策要有兼顾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顾虑,公司财务决策在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需要伦理价值的判断,公司财务理论研究需要摒弃目前推崇的实证研究范式,将规范研究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实现分析工具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C所罗门.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M].罗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德]霍尔斯·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 刘媛媛.基于历史视角的西方公司理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5]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 陈良华,张昉.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J].会计研究,2011(5):3-9.

[7] 李江.法经济学本土化研究范式与理论传承[J].商业研究,2009(7):160-163.

[8] 罗仲伟.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和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5(9):114-119.

第6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静态营销能力;动态营销能力;自适应营销能力;环境不确定性

一、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具备了必要条件,涌现出信息经济、全球化经济、绿色经济、虚拟经济等新的经济概念。从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到突然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从企业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到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个性化要求的产品和服务,都要求现代企业不断运用新思想和新观点去认识现实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美国圣达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简称SFI)将传统科学方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的复杂理论研究。复杂理论认为网络经济系统就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SFI的科学家认为,从物理学到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复杂现象和行为源自于自组织、突现和自适应等过程,因此,认为它们是“复杂自适应系统” (Waldrop & Gleick,1992; Cowan et al.,1999)。基于复杂理论,这个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元素,是一个复杂动态非线性的混沌系统,企业是这个系统的成员之一,系统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价值,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方向,要求企业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来制定战略。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Holland于1994年在SFI成立10周年时正式提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CA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Holland(1995)在《隐秩序――适应性如何造就复杂性》一书中指出复杂自适应系统是“由用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他认为系统中的各元素(个体)因其能够主动与环境及其他元素(个体)进行交流,反复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被看做具有自适应性的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为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这些主体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从而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各个基层个体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作用,可以在上一层次,乃至整体层次上突现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为复杂的行为,如产生新层次,出现分化和多样性,形成新聚合,出现更大个体等等。这就是CAS 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核心――适应产生复杂性(Holland,1995;张利斌,2005;肖燕 & 范如国,2012)。

二、 自适应营销能力的内涵及概念模型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CAS的提出正好为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当把企业和经济系统视作为一个面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由具有自适应性的主体构成、处于不断演进过程中的复杂系统时,这一新思路则为战略营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市场需求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结合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Geroge S. Day在《Journal of Marketing》杂志75周年庆典时,提出了自适应营销能力的这一新的概念。

Geroge S. Day认为不断加剧的市场复杂性对企业营销组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多数营销组织理解和应对这一复杂性的能力存在着越来越大的缺口。他认为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对营销能力提出了新的、扩展性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狭隘的营销组合的能力。他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在与内外部环境中的各个主体间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根据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因此,他在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营销能力(Adaptive Marketing Capabilities)这一新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扩展性的营销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市场预警能力。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主要思想逻辑,所有自适应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以比表面噪音更快的速度将这些表面噪音转化成实际含义(Haeckel,1999)。因此,企业需要培养对市场环境的警觉性学习能力,以实现更早、更快地发现这些表面噪音的真正含义。Day(2011)强调在市场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通过预警系统加强对需求的深层次洞察能力,也必须丰富各种新兴技术以便自己快速搜索在微观数据和共享观点中所体现出来的模式与规律。为此,企业应该具有充分的市场导向,时刻关注着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顾客需求特征,并观察顾客是如何处理数据,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媒体是如何反应的。处于复杂系统中的企业应该摒弃以公司为中心的方法对待企业战略和运营,而坚持以网络基础观(Network-based view)加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认识,采用一种“开放心理方法(Open-minded Approach)”去寻找多样化的观点、听取广泛来源的信息、培育更广泛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网络,进而使得企业能够持续性地产生新的创意。对于来自外部的模糊市场信号,企业必须具备理解和对其采取行动的能力。

(2)营销实验能力。复杂而又高速率变化的市场环境隐藏着大量的战略死角,如果缺乏对各种可能性的充分考虑,企业很难拥有正确的创意。同时,市场学习流程的自适应性都将由于企业认识顾客行为模式和市场多样化、碎片化的战略应对等方面能力的有限性而受到阻碍(Day & Schoemaker,2006b)。只要企业内部能够拥有可信任的团队对市场学习加以理解和分享,解决这些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在上述市场学习流程的基础上,投资于可以产生新创意的小实验(Day,2011)。因此,企业应该培养实验心态以及挑战现有信念的意愿,鼓励内部各部门或机构根据广泛的、多样化的市场信息做出各种尝试,开展各种准实验;并运用互联网络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Rapid-prototyping)、数据库技术和各种新型软件工具从事和追踪产品和市场实验。同时,企业应加强试错(Tried and error)学习和实验流程的能力以探索未来可能的市场变化和成功模式。当然,大量的市场信息和实验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信息超载的局面,企业还需要通过社会网络加强与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主动向更大范围的市场先驱者、竞争企业或合作伙伴学习成功经验。

(3)开放营销能力。当今世界是个网络世界,网络无处不在。营销学者已经对各种各样的网络结构进行分类。Achrol & Kotler(1999)就将根据不同的成员构成将企业的社会网络分为四种:内部市场网络、垂直市场网络、企业集团和顾客机会网络等。正如Van den Bulte(2007)所述,消费者通过250 000个社会网络社区连接在一起,企业也从供应链转向供应网络,企业创新焦点从企业外部转向合作伙伴网络。Gulati(2009)提出传统封闭式的经营模式是模仿时代的产物,随着市场变化步伐和碎片化的加快,这种模式已经过时。同时,随着知识共享、相互协调和模式识别等技术的进步,垂直的组织结构逐渐解体(Kleindorfer et al.,2009)。企业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为了防止广泛深入的市场学习和从事大量营销实验所带来的信息超载和所带来的资源、能力局限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关系管理能力的培育,跨越企业边界,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扩展企业资源(Dyer & Singh,1998)。因此,企业必须开放营销组织,协调运用合作网络成员间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以实现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能力。

综上,自适应营销能力是一种预见性的、主动性、由外而内的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的综合,是促使企业主动调整战略和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和不具规律性的一种扩展性营销能力。这种新的、扩展性的营销能力由市场预警、营销实验和开放营销等三方面子能力组成的。在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下,这三方面的子能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如图1所示)。

三、 研究命题的提出

通过对营销能力相关实证研究的回顾,本文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静态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积极正向的作用基本形成共识。Day(1994)将营销能力看成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持性流程,有助于企业战略地位的实现并获取较高水平的企业绩效。Vorhies(1998)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内部的营销员工在不断重复运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巧,将营销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营销组合能力,主要包括产品发展、定价、渠道管理、营销沟通、销售、市场信息管理、营销计划和营销执行等八个方面的营销组合能力。企业在满足市场相关需求时,这些能力将促使企业为顾客增加产品及服务价值,把握市场机会,应对竞争威胁(Vorhies,1998;Vorhies & Morgan,2005)。静态营销能力反映的是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培育成功品牌的能力,顾客往往愿意为产品的差异化和成功品牌付出额外的成本费用(Kotabe et al.,2002)。许多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营销组合能力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功具有很大的贡献(Day,1994;Dutta et al.,1999; Hooley et al.,1999; O'Driscoll et al.,2000)。

动态营销能力反映的是针对市场变化,企业重新设计和开发产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和顾客管理等流程,创造和传递新的顾客价值,以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和效率(Sirivastava et al.,1999; Fang & Zou,2009)。Helfat(1997)强调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创造新产品和新流程以快速应对市场条件的变化。Zollo和Winter(2002)研究发现投入更多努力改变企业流程以应对市场变化的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拥有更高的资产回报率。Wang和Jiang(2006)通过对台湾的500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动态营销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地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进而提升企业绩效。Bruni和Verona(2009) 认为动态营销能力与静态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静态营销能力只是帮助企业在利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对现有品牌进行广告宣传、满足现有顾客需求等方面工作中取得良好的平衡;相反,动态营销能力是支持企业改变现有的、固定的流程,通过释放和集成市场知识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将企业各流程能力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Fang和Zou(2009)通过采用国际合资企业的双方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正向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对营销能力提出了新的扩展性要求,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狭隘的、应对性的营销组合的能力。动态营销能力也是企业基于“内部―外部化”视角,从企业内部寻求应对外部机会,其出发点是企业自身,而非市场。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剧,企业通过动态调整战略以应对外部机会和威胁将存在越来越严重的滞后性,甚至出现战略调整无效(Day & Schoemaker,2006a)。此外,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企业很难通过利用(exploit)内部资源以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Day(2011)认为企业应该加强外部资源和能力的探索(Explore),寻求各种合作的可能性,通过整合网络关系资源以加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自适应能力。因此,本文认为自适应营销能力是现代企业迫切需要的一种新型能力。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命题:

命题1 与静态营销能力相比较,动态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更强的正向影响作用。

命题2 与动态营销能力相比较,自适应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更强的正向影响作。

命题3 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静态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即当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增加时,静态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将减弱。

命题4 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动态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即当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增加时,动态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将减弱。

命题5 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自适应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即当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增加时,自适应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将加强。

四、 结论与展望

自适应营销能力是以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由市场预警、营销实验和开放营销等三方面子能力组成的。该理论强调企业对市场的预测、由外而内的探索和实验各种可能成功的机会和模式,是促使企业主动调整战略和策略,整合协调社会网络资源以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和不具规律性的一种扩展性能力。这将是营销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命题的提出,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成为该领域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首先,自适应营销能力与静态营销能力、动态营销能力在企业内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还是相互替代?亦或是相互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呢?其次,自适应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也是迫切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虽然认为自适应营销能力是当前企业迫切需要的一种新能力,但目前尚缺乏实证研究的结论来支撑这一观点。例如,加强市场预警、营销实验和开放营销等方面自适应营销能力是否能够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带来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呢?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迫切需要学术界深入探讨自适应营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并开发出相应的衡量量表。最后,自适应营销能力的培育和加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各影响因素和力量(即前因,如企业的组织结构、内部资源、所处的社会网络特征和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等一系列因素)整合在一起系统运作才能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探究自适应营销能力的前因变量及其影响机制也是学术界关于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Ravi S.Achrol,Kotler, Philip.Marketing in the network economy.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146-163.

2. Jay 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1.

3. 肖燕,范如国.试论复杂适应性企业的构建及虚拟企业的复杂适应性.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170(8):73-75.

4. George A Cowan, Pines, David,Meltzer, Dav- plexity: Metaphors, models, and reality.Perseus Books,1999.

5. G.S.Day.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 iven organizations.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10):37-52.

6. 张利斌.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刚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5.

7. G.S.Day,Schoemaker, P.J.H.Leading the vigilant organization.Strategy & Leadership,2006,34(5):4-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71102183);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项目号:14SKBS206)。

第7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改革;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14-02

Teaching Reform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Network Technology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LI Peng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network technology,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network technology, which includes clearing teaching objectives,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s,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good network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computer network;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learning theory

1 概述

W络技术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完成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专项技能训练之后,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理论和技能而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性、系统性的网络课程设计。在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当今各行各业都处在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社会需要大量掌握网络设计和实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网络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对学生今后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将产生积极作用。

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完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之后的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该课程一直是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内容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组织以及管理和考核方式不完善等。其结果是学生不能熟练地掌握网络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不能将以前所学的各项技能灵活应用在实际项目中。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过程的系统阐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时期。目前的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学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迷失学习方向,偏离学习目标,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技术综合实训开展教学研究。首先,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最后,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建构主义的奠基人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杜威、维果茨基在认知结构、个体的主动性对知识建构的作用、经验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现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有很大的差别。学习不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而学生才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目前建构主义教学策略主要有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式学习、支架式教学等。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

2)以问题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或案例。

3)学习情境对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

4)突出协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5)加强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6)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3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网络技术综合实训的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以项目为核心,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管理和考核”等要素展开教学。

3.1 分析教学目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既掌握网络的方案设计,又能熟练操作和配置网络设备的高级技术人才。网络技术综合实训是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之后的一门综合性实践类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完成一个网络的设计、组建、配置与管理,使学生能够掌握构建园区网络的各个环节,掌握网络路由与交换的设计与配置,理解网络可靠性、安全性的实现方式,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定位在网络的设计、实施与测试方面。主要技术包括网络拓扑设计;IP地址分配;交换机的基本操作、VLAN、生成树协议、端口聚合、三层交换;路由器的基本操作、路由选择协议;安全性方面包括VPN、NAT和防火墙等。同时帮助学习进行职业规划,增加学生对将来就业岗位的认识。

3.2 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网络设备的操作,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通过本次实训,让学生理解构建园区网的设计方法;学会绘制网络拓扑图;掌握IP地址划分方法;能根据网络项目需求,进行网络设备选型,完成关键设备的配置;熟悉网络管理和维护的基本方法等。

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主要以操作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只是对以前课程实践内容的简单提高的情况。实践内容上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该课程之前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课程知识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根据一个具体的网络工程项目,要求学生设计实现一个园区网络。项目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种以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下是课程中的一个工程项目案例。

项目名称:海岳公司企业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问题描述:海岳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市,同时在全国各省会城市都有一家分公司。总部有三栋大楼。公司各部门结构如下:财务部(15人)、行政部(25人)、生产部(120人)、研发部(80人)、后勤部(20人)、业务部(50人)、人力资源部(15人)。本项目要求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网络环境,能够满足企业各方面的应用需求,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管理等。所有员工都能方便地接入到因特网,公司总部和各分公司可以安全的传送信息。针对企业网的设计原则,研究网络工程中的各个环节,主要完成以下功能:1)需求分析;2)网络拓扑设计;3)IP地址分配;4)交换与路由设计;5)可靠性设计;6)安全性设计;7)设备选型;8)网络测试。

3.3 创设教学情境

研究者发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在相应合适的学习情境中开展,将会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该课程的开设环境应当力求接近真实的情境。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W络实验还是在机房环境下进行的。大部分网络设备通过虚拟机或网络设备仿真软件实现。这样学生无法亲自接触网络设备,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加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购置相应的网络设备。对于实验室建设,可以与知名网络企业合作,借鉴他们的网络教育项目,如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华为网络技术学院、锐捷网络技术学院等,规划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实验室。我们学院早在2006年就与锐捷网络公司合作,投入资金建立了网络实验室。实验室配置了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先进的网络设备,为网络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3.4 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项目要求,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激发学生主动钻研。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知识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一个复杂的项目,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通过建立一个学习小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共同完成项目。在实训中,要求每3至5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完成项目的一部分。比如对于上面的项目,可以分为以下5部分:1)网络拓扑设计,IP地址设计;2)可靠性及安全性设计;3)网络设备配置设计;4)网络测试,达到任务要求;5)项目总结,撰写实训报告。通过划分,使任务明确,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整个实训过程中。

3.5 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对整个实训过程的监督与管理。该课程的时间为2周。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安排好项目进度。实训开始前,教师下达课程的任务书,学生确定分组名单,教师审阅。实训开始时,教师讲解项目内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6 完善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训成绩不单纯来自于实训报告成绩,需要结合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的表现和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整个考核过程包括考勤、学习态度,成果检查与答辩,实训报告成绩三个部分。在考核细节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严格按照评分细则对学生进行考核。项目结束后,进行成果检查与答辩。首先根据任务书,检查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是否满足任务书的要求。然后,从任务书问题列表中任意抽取若干个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回答,根据回答问题情况给分。撰写实训报告,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项目设计的经验。实训报告分为10个部分,项目分工,项目目的,背景描述,需求分析,项目拓扑,地址分配,实验设备,实验流程,实施步骤,测试文档,经验总结。每部分有不同的分值。根据每部分完成的工作量及任务情况不同给出成绩。

4 结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的基础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2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完成一个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知识建构型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明确实践教学目标,通过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考核,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完成一个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蓬.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17).

[4] 崔北亮.CCNA学习与实验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 6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6] 陈鸣.网络工程设计教程:系统集成方法[M]. 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第8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论文关键词: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第9篇: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税收管理 绩效评价 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

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