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服务劣势范文

财务共享服务劣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服务劣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服务劣势

第1篇:财务共享服务劣势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财务信息化;一体化平台;财务职能转型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一)建设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支撑财务职能转型

依据国际财务共享服务管理协会的定义,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财务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企业价值为目的,基于市场化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意味着企业财务职能的巨大转型,以及对原有管理模式、工作习惯形成冲击。因此,现代化的高绩效企业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应以流程再造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通过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再造,使财务人员从传统的财务运作职能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发掘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机会,成为企业的战略、业务合作伙伴。同时,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将那些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属性的财务业务放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集中处理,财务共享服务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技术和流程的整合,从而实现对企业管理成本的节约、知识能力的积累和内外部顾客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新技术的运用,为企业集团内的不止一个业务单位(分、子公司或业务部门)提供明确的财务活动支持(Moller,1997),有效推动企业财务职能转型。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力公司”)顺应国内外先进财务管理变革趋势,主动借鉴国内外先进财务管理经验,基于历年财务信息化的建设成果,结合公司提出的探索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想思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支撑,通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优化、升级财务信息一体化平台,提升财务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水平,实现系统之间的全面融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支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营。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设运行的重要支撑

依据国际财务共享服务管理协会的定义,以流程再造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重要支撑与保障。结合上海电力公司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整体目标依赖流程再造及信息化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需通过整合、优化关键业务,应用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达到提升效率、释放人员、提高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财务共享服务对业务的全面、高效覆盖。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变革需要信息系统同步调整。流程梳理是共享变革的关键,所以只要流程上有调整,必然会触及信息系统的同步调整以及相关系统权限的调整。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内部管理依赖信息系统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与传统核算集中的区别在于其“服务”的属性,其中对于服务质量、运营绩效的监督管理更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4.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劣势需要依靠信息系统规避。传统模式下基层财务与业务部门在同一地点办公,在业务沟通等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企业选择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需要以关键财务流程再造为基础,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电子化凭证、电子签批等技术)有效规避其劣势(如流程层级变长、共享财务与本地业务地域脱离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保障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行。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财务流程再造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因此,上海电力公司基于流程再造理论,对核心财务流程进行分析,分三阶段开展关键财务流程再造:第一阶段,通过梳理再造三大类标准化财务付款流程,分别为业务部门发起的基于订单的付款标准化流程、业务部门发起的一般付款标准化流程、财务部门发起的付款标准化流程,全面支撑包括购电与售电业务、收款与付款业务、成本费用业务、应付职工薪酬业务、物资管理业务、工程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与融资业务、税务管理业务、总账及其他业务等在内的12大财务日常管理业务。第二阶段,以标准化的财务流程为基础,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公司下属18家业务单位的全面覆盖。通过对标准财务流程的实践、管理与应用,在逐步实现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相应的标准化财务流程进行持续优化,全面满足公司的集约化管理需求,从而进一步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夯实基础。第三阶段,实现财务标准流程的集中化统一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有效应用,建立适合电网企业运营、满足其管理要求的财务标准化流程。其中针对财务支付流程,通过设计支付全过程闭环流程,打通系统中支付业务的断点,实现支付全过程在线闭环,提升工作效率,并应用虚拟打印技术,生成付款凭证及银行回单影像,简化实物流转过程,有效监督流程进度。上海电力公司通过以上三阶段的财务流程再造及优化,实施标准流程与业务规范,将财务理念、财务制度延伸和固化到业务前端,有效提升了核算质量,理顺了各单位对政策、制度实际操作的多样性理解,规避了原来基层财务在账务处理上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并通过集中化统一管理实现“同一业务、同一模式、同一流程、同一核算”,原始单据审核通过率由80%提高到95%,为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夯实了业务流程基础。

三、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框架思考

上海电力公司通过财务核心流程再造,实现财务流程的标准化、集约化、集中化管理。根据上海电力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基于内部的需求分析及实地现状调研结果,从核心工具、管理工具、效率工具三个层面进行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核心工具由核心处理系统(包含企业级的SAP系统、财务管控系统以及资金管理系统)和报销及支付系统等构成;管理工具包括绩效管理工具、派工系统、服务请求管理工具以及问题管理和知识管理工具;效率工具包括电子影像工具(含电子档案)、电子签批工具、智能识别工具、自动化工具,以及工作流解决方案。同时,针对公司的具体需求与共享规模,如派工分配、服务请求管理等一般是多职能共享中心(如财务、人力资源、IT共享并存的后援支持中心)或全国性、地域性的共享中心才涉及的应用,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框架规划。上海电力公司以集团结算、SAP系统为基础,辅以相应的管理工具及效率工具,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框架,实现组织全覆盖、业务全范围、流程全在线,支撑财务共享业务及满足内部管理的需求。

四、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主要做法

(一)需求分析及总体评估

针对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及总体评估,应从支撑共享变革需求和探索共享服务应用这两个层面出发,对企业的信息化基础、业务流程效率、流程结果质量、内部管理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上海电力公司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以此为基础,从基础前提、提升效率、质量控制、内部管理四个方面对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需求进行分析及评估,并将需求总结如下:1.基础前提。这方面包括以下五项需求:统一基础信息标准、全面覆盖共享核算业务、建立统一报销及支付平台、满足权责发生制预算及月度现金流预算控制要求,以及支持“不见单”支付管理要求。2.提升效率。这方面包括实现电子单据全寿命周期管理、支持增值税集中认证、满足业务全过程在线处理、支持报表自动出具、实现业务集成自动生成、支持员工自助查询,以及建立高效集成的资金管理系统等七项应用需求。3.质量控制。这方面需满足以下四项需求:原始凭证在线及时追溯查询、规范前置业务与提升规范化水平、提高共享模式下的核算质量,以及降低共享机械化重复操作风险。4.内部管理。这方面需要满足共享运行绩效实时展示与监控,以及提高财务系统灵活性、支持业务扩展两项需求。经过近几年持续深入的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家电网公司基于集约化管理背景下已有的信息化技术,上海电力公司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如在标准化方面,已经实现了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成本标准统一;在业务管理方面,通过推行“五集中”、“三加强”,财务管理集约高效,业财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在技术基础方面,公司统一的财务核算系统已经实现全覆盖,高效的报表合并系统能够一键式生成财务报表,通过全链条闭环的预算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控制在线处理等。经过细致的分析评估,针对上述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上海电力公司已经基本具备支撑共享模式变革的信息化条件。

(二)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

上海电力公司基于上述信息化基础,提出了以现有核心系统(集团结算系统、SAP系统)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流程调整与优化,辅以影像管理及运营管理等功能开发以及与现有系统功能的全面整合,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开展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如图2所示)。

(三)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功能

结合原有信息系统功能以及新建的管理工具及效率工具,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具有以下10项功能:1.影像管理功能。上海电力公司的共享服务采用单据保存在基层单位的方案,如果没有影像管理系统,需要人为来回传递单据,存在传递不及时、丢失风险高、回退流程长、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公司将影像管理系统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通过与系统流程紧密融合,支持“不见单”支付的管理要求。2.二维码功能。为了满足线上线下融合,解决线上单据与线下单据无法有效关联的问题,公司引入“二维码+扫描枪”模式。在打印申请单时,便嵌入二维码作为唯一关键字,后续通过扫描二维码关联并查询所有信息,实现线上线下业务融合。3.OCR智能识别功能。在该功能上线之前,税务认证流程与核算流程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核算处室完成单据制证后,需要把发票重新提交税务专责进行扫描认证,可能存在重复扫描、信息无法融合、认证结果无法在线记录等问题。因此,在扫描过程中嵌入OCR智能识别功能,有利于实时获取认证信息,并在影像管理系统的增票模块进行统一管理。4.电子签批功能。针对线下签字存在审批处理不及时、无法掌握审批节点、月度现金流预算无法准确预测等问题,上海电力公司上线电子签批功能,并将此作为支付融合功能的关键节点。只有领导审批后的支付业务,才能纳入下月月度现金流预算,这样大大提高了月度现金流预算的准确性,同时实现最后一步线下处理操作的线上处理。通过上线电子签批功能,上海电力公司进一步优化了业务流程,减少了流程步骤、简化了操作手续、前移了支付审批程序,全面提升了支付融合水平。同时,上海电力公司对签批管理功能的安全性进行了专项研究论证,签批管理模块支持电子印章与手写签名模式。具有双密码、可追溯、强认证、防篡改等特点,可以有效保障电子签批的安全性。5.运营绩效功能。通过影像管理系统实现对单据处理平均时间、审核通过率、单据处理及时率、提交订单数量、退单量、全流程业务审核流转天数、单据处理完成量等指标的统计,展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绩效,同时作为共享服务工作质量的评价依据,加强绩效管理,提升公司运营水平。在二期优化过程中,公司在前期绩效指标的基础上开展财务综合监控平台建设,首先从“导向性、全面性、可比性”三个角度,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指标进行优化,最终共优化指标39个;其次将指标纳入财务综合监控平台,分大屏以及PC端界面设计,共设计一级展示界面7个,实现指标动态、实时、多维展示。6.质量管控功能。在平台功能建设过程中,从确保财务共享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借助信息系统功能,重点加强系统固化控制,防范由于机械性、重复性操作而导致的核算质量下降风险。具体包括:固化签批审批权限、固化审批节点控制;将原始凭证扫描嵌入流程,加强单据标准化;建立凭证交叉复核机制等。7.银行回单功能。在上线银行回单功能之前,上海电力公司从支付申请到资金支付已经实现全过程在线处理,但是银行实际支付结果尚未实现信息集成,全过程闭环存在缺口。上海电力公司将付款成功后银行返回的信息导入影像系统后,通过“虚拟化打印”生成电子回单,实现与支付申请单的自动关联。业务部门人员可以查询到回单信息、支付日期、对方公司的名称与账号。使资金支付链形成由始至终的闭环控制,实现了对资金最终环节的控制。8.电子档案管理。通过上线影像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电子档案全寿命在线管理:一是采集管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扫描和虚拟化打印)实现。在扫描方面,除了申请单、审批单、发票,上海电力公司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实现保函的电子化管理;在虚拟化打印方面,实现银行回单与会计凭证的虚拟化打印。二是建册管理。根据实物建册,在影像管理系统中同步进行建册,与实物档案保持一致。三是实现了借阅管理和移交管理功能,在系统中记录了借阅及移交的相关信息。9.银企直连功能。公司通过自行开发企业银行直连电子结算系统,和多家银行的主机系统相连,与企业内部的ERP等系统紧密集成,支撑了共享资金业务高效处理。在收入业务集成方面:一是支撑电费及用户工程业务集成高效处理。依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实现银行实时传递明细至CESS系统,CESS系统将明细包传递到营销系统,将汇总信息传递到SAP系统(如图3所示)。通过CESS系统额外提供的银行信息,支撑营销系统实现一次消根。二是对于其他类收入业务,资金在本部直接归集,本部按单位分派后,各单位按实际业务进行清账处理。在支付业务集成方面:一是实现了所有业务本部集中支付,采用银行存款中间科目核算方式,提高核算、反映的及时性;基于银行存款中间科目余额即可区分已审批制证但实际未支付的业务。二是在工资支付方面,与人力资源紧密集成,通过加密方式实现带包业务在线支付,如图4所示。10.会计引擎建设。为了提升财务与业务集成过程透明化、可视化、可配置化水平,上海电力公司开展了会计引擎建设,实现对各系统之间集成过程的统一监控,确保业务信息规范、透明地转换为财务信息,加强对集成数据的统一管控,并支撑未来业务管控,形成统一的集成标准及配置规则。

五、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特色与应用成效

(一)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特色

上海电力公司通过流程调整、功能优化和系统整合,特别是在原有系统和功能条件下,进一步融合了影像管理系统与电子签批等辅助工具,构建了集“存、通、融、智、询、转”为一体的财务共享信息化平台。该平台的特色包括:①系统平台交互全贯通,通过影像管理系统与ERP系统、集团结算系统、税控系统进行贯通集成,实现一键申请,多系统流转;②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化,实现线上流程与线下凭证精确融合,财务凭证与前端业务有效融合;③软件硬件平台智能化,公司通过融合智能识别软件自动识别发票信息,使用高效扫描硬件实现单据快速扫描,通过双屏显示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④会计稽核查询便利化,将业务单据、电子影像、会计凭证形成全链式关联关系,以“二维码”为唯一关键字,实现快速查询、便利稽核;⑤原始凭证流转电子化,减少纸质单据流转的不可控因素,真正实现“不见单”制证,预计全年减少纸质单据传递近40万份,减少单据运输约3800车次;⑥原始凭证存储数字化,完善全生命周期电子化存储,实现凭证管理易获取、易归档、不易泄漏,提升财务规范化水平,丰富了内部控制稽核手段。

(二)财务共享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成效

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全面理顺了公司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实现了影像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协同”,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效益,提升了公司经营水平。一是通过不见单支付,将原始单据保存在基层单位,减少纸质单据传递,大大节约了凭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业务处理的经济性。二是全面实现了不见单支付模式,减少了业务办理的不可控因素,提升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办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了业务流程的高效性。三是实现原始凭证在线追溯查询,自动识别相关关键点,确保业务合规,并通过在线签批,进一步固化审批机制,确保了业务管理的规范性。

六、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

第2篇:财务共享服务劣势范文

关键词:云会计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云计算 SWOT分析

一、引言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些文献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云会计主要是针对中小型企业而言,而实际上在我国真正将云会计付诸实践并且获得良好成效的恰恰是大型企业集团,比如中兴通讯和中国铁建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云会计已经不是一个理论上或者书本上的概念,更不是只限于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选择模式。当然,笔者也认同,云会计服务模式将是中小型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一种最佳途径。因此,无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集团都可以选择云会计服务模式作为其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实施模式。由于云会计从实践到理论都远未成熟,特别是广大中小型企业,理论上讲,它们本应是云会计应用的主力军,但目前市场响应者为数不多;而对于业已推行云会计服务模式的大型企业集团,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云会计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威胁,也是非常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准备运用SWOT分析方法讨论影响云会计服务推进成效的内外部因素,系统分析梳理云会计服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其威胁,为云会计服务的深入推进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二、云会计服务的优势与劣势

云会计服务的优势是指相比较于其他形式的会计服务系统所拥有的超强竞争力以及随之可能带来的超值应用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指其具有的优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好处;而云会计服务的劣势则是指其具有的不足或者缺陷以及随之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指其具有的不足以及可能带来的坏处。在SWOT分析框架中,尽管是从四个维度来分析问题,但优势以及劣势分析属于前置分析,而机会以及威胁属于后置分析,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改变竞争双方的优劣势对比从而为研究对象带来一定机会或威胁的, 这是SWOT分析的基本结构。

(一)云会计服务的优势分析

1.站在单个会计主体上看,云会计服务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云会计的这一比较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单个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以及系统运维方面的成本费用开支大大降低,因为支持云会计服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云会计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或购置以及对这些平台系统的维护管理等都不需要由单个会计主体自行来考虑,而是交由专门的平台供应商和系统供应商来筹划与管理,当然,后者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成本也是巨大的,是需要通过向云会计平台和应用系统的使用者收取服务费或租赁费的方式来补偿和回报的。因此根据规模效应原理,对于同一个云会计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来说,只要参与服务的单一会计主体数量越多,分摊到每一个会计主体的补偿成本也就越低,云会计服务的服务费或租赁费自然也就有降低的空间。所以说,云会计服务的比较成本优势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其服务对象要达到一定数量规模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当前,许多中小型企业之所以对云会计服务不是很积极响应参加,有多重原因使然,但与目前推出的云会计服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因而也就不具有明显的比较成本优势有直接关系。而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由于集团总部具有较强的控制权以及行政管理权,因此,他们更容易建成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并且可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让下属企业必须使用这一平台和系统,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显现出比较明显的比较成本优势。当然,大型企业集团部署的云会计平台和应用系统大都属于私有云范畴,而中小型企业所能租赁使用的云会计服务平台则属于公有云范畴。目前,前者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极快,而后者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2.云会计服务模式具有系统运维、应用拓展和升级的巨大便利性。与传统会计信息化模式相比较,云会计的服务对象不用考虑云会计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事项,也不用考虑如何进行系统升级等问题,这些工作一概交由云会计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的供应商来解决,如此一来,在传统会计信息化模式下经常让用户头疼的系统运行故障与运行异常问题在云会计服务环境下很容易就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另一方面,使用云会计服务平台的企业用户,伴随业务在异地大规模拓展与增长,往往就会在异地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此时在分、子公司所在地只需简单地部署客户端应用的必要环境就可以在云会计服务平台上构建自身相对独立的会计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经过适当的授权,公司本部管理层也可以方便及时地查询获得分、子公司动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这样无形中支持了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展而对扩展后的经营实体的管控却没有削弱。因此,从这点来看,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更应该考虑选择云会计服务模式作为其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重要策略。 3.云会计服务可以推进会计服务的外包或共享,提升企业会计服务的专业水平。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可以借助部署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来支持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而共享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整个集团范围内来优选会计专业人员进入共享中心为集团所属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会计服务,因此,其整体的会计专业服务水平会有显著地提升。

对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来说,它们可以将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外包其专门的会计服务公司或者记账公司,而后者可以利用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来执行此项受托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委托方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向受托方提供必要的经济业务原始单据和票据(可以将单据和票据影像扫描进入云会计服务系统,也可以通过客户端人工输入相关单据和票据上的数据来实现),而受托方则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对这些单据和票据进行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账和表)随时随地提供给委托方查询使用。如此一来,企业会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4.云会计服务具有随时随地随设备持续提供的特性,对客户端应用环境的依赖度较低。传统上,企业建设基于两层或三层C/S架构的局域网会计系统,通常在客户端应用时不得不考虑其对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限制性要求,客户端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其结果就是随着公司建设不同的局域网系统,客户端应用的环境冲突就会比较明显。云会计服务则与上述应用模式有很大不同,通常在客户端应用时不需要过多考虑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制约问题,任何一个客户端只要其设备能够接入互联网并且有权访问云会计服务系统,客户端的应用请求就能得到充分及时的响应,因此其对客户端应用环境的依赖度非常低。

5.对于建成云会计服务系统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借助云会计服务平台将其部分或全部会计职能外包的中小型企业来说,云会计服务的实施推进有利于提高其财务监督控制的成效。这首先得益于云会计服务有助于提升企业会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伴随会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会计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监督控制也会更加专业,效果自然也就会更好一些。另一方面,借助于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业务人员、财会人员以及企业管理层可以跨越时空制约充分进行有效的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监控氛围。再次,云会计服务系统内嵌的控制重点及其自动控制程序也会发挥积极的监控作用,因为云会计服务提供商要面对不同的企业客户,其在云会计系统中所提供的控制流程与控制程序必然会考虑更多企业的合理合法的诉求,因此按照国家对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特殊要求要构建云会计系统的程序化控制体系自然会成为云会计服务提供商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云会计服务系统不仅有助于大型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开展经济活动进行持续有效的动态财务管控,对于中小型企业强化其财务管控力度也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实施方略。

6.云会计服务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时共享。由于“云端”的会计服务系统具有随时随地随设备供用户进行7×24小时的授权实时访问的特点,因此,用户只需要通过客户端登录“云端”的会计服务系统就可以查询获得授权范围内的会计信息,从而可以保障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实时共享决策有用信息的基本权利。

7.云会计服务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业务财务协同关系,从而打破传统会计分工模式所造成的固有局限性。通过云会计服务模式,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将其所有下属企业的部分财会职能及机构撤销,而改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专门履行相应的职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从属于企业集团本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其形式上不再隶属于任何一个下属企业,但该中心通过云会计服务系统可以与下属企业形成一种全新的财务与业务协同关系,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其对下属企业的经济业务反映速度没有丝毫削弱,这是因为集团部署的“云端”会计服务系统可以瞬间完成电子单据、票据(包括纸质单据、票据的影像扫描件)在虚拟网络空间按照既定的流程要求进行自动流转、分派,但对其业务的财务监督控制力度和水平都得以大幅度提升。

对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云会计服务模式,中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会计服务公司来本企业的财会职能,而后者借助于云会计服务系统也可以与委托企业形成一种新型的财务业务协同关系,由于会计服务公司是市场中的一个独立经营主体,其独立性有一定程度的保证,因此,借助于云会计服务模式,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反映和监督控制的水平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云会计服务的劣势分析

1.站在部署建设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的供应商角度来看,其一次性投入成本巨大,如果不能通过实现“入网”企业用户数量的规模化效应,云会计服务就难以为继。笼统来说,云计算投入包括三个层次的投入:基础设施级服务的投入、平台级服务的投入以及软件级服务的投入。基础设施级服务的投入主要用以完成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设备集成工作,以便服务对象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而平台级服务的投入主要用于构建软件开发的平台并将其作为一项服务内容提供给服务对象;软件级服务的投入则是指供应商通过互联网部署专用会计软件而必须承担的成本费用。一般而言,一个云会计服务系统的建成最起码需要有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投入保证,也就是说必须要完成基础设施级服务和软件级服务的提供。当然这两个层次的投入并不必然由同一个供应商承担。不管是由单一供应商集中统一投入建设还是由两个以上供应商分别投入建设,其一次性投入的成本都需要通过被服务客户数量的规模化效应来补偿并最终实现盈利。

2.云会计服务具有天然的安全与风险隐患。毋庸讳言,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应用都存在这种天然的劣势,信息泄露、隐私权被侵犯、数据遭黑客窃取或被病毒破坏、企业商业机密遭受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内部员工的“黑市交易”等乱象都是这种劣势的现实表现,这也许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担心或畏惧应用云会计服务的主要原因。

对于云会计服务来说,也许更大安全与风险隐患在于海量数据的集中和会计应用程序集中之后可能面临的灾难问题:火灾、地震发生怎么办?竞争对手攻击集中的数据或程序怎么办?瞬间访问系统的客户数异常巨大所带来的并发控制问题怎么办?会计应用程序出现未被测试环节发现的“bug”造成大面积应用出故障甚至瘫痪怎么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3.云会计服务容易滋生新型的委托问题,致使被服务客户成本加大。云计算三个服务层次已经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从服务主体到服务对象实际上就是委托关系,每个服务层次都存在不同的委托方和受托方,因而委托关系随着服务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在每个委托关系中都存在委托者和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都会产生成本的问题,服务层次的委托链条越长,最终被服务客户所需承担的成本就会越大。

三、云会计服务的机会与威胁

在分析了云会计服务的优势与劣势之后,我们再来简单分析其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前面已经提及,在SWOT分析框架中,机会与威胁分析属于后置分析。

(一)云会计服务的机会

云会计服务模式只是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形式之一,企业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或选择其他比较传统的会计信息化模式,比如通过自行购置商品化软件或者定点开发专业会计软件,并由企业自身负责构建软件应用基础平台来实施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那么,当前云会计服务的发展会面临哪些契机呢?本文认为云会计服务至少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发展机遇。

3.大型企业集团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迫切需求是云会计服务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管控力度,整合集团财务资源,“降本增效”提高集团整体竞争力,以便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都纷纷从管理创新上找出路,于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便成为许多集团高层的普遍共识,而为了将分散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分、子公司的经济业务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统一核算与监督,构建云会计平台与会计应用系统就成为企业集团的必然选择。

(二)云会计服务的威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云会计服务的威胁概要归纳如下:首先,最大威胁来自于观念的陈旧以及企业用户对云会计服务缺乏完整、正确的认识,如云会计服务不容易把控,企业会计机密容易泄露,云会计服务会很昂贵,等等。在这种观念和认识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策略选择上就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比较保守的信息化模式;其次,互联网现实存在的较高的安全可靠性风险也对云会计服务的推广应用构成很大的威胁,这一点运用劣势分析部分的逻辑就很容易证明;再次,互联网环境下产权界定复杂以及对各种产权关系的保护性制度的缺失所导致的侵权容易、维权很难的尬尴现状,也对云会计服务的普及应用构成极大的威胁。

四、推进云会计服务的政策建议

第3篇:财务共享服务劣势范文

首先,大数据时代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数据以预测为核心,而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做好企业当前经营和长期规划的经济前景预测,并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如何把握企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是体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而预测分析正是唯一可持续做好企业当前经营和长期规划的经济前景预测,以及长期竞争优势的工具――不但有能力回答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关键是可以发现问题,帮助企业确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而大数据为预测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战略成本为例,战略成本管理是始于通过路径分解进行的战略规划。而管理会计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对企业前一年取得的工作成果、不足、优势和劣势进行总结,对新一年的目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做到寻找路径、识别风险因子、合理配置资源和可落地的到人与时间点的行动计划。而做好战略成本,要将战略与绩效管理进行关联,即在制作规划的过程中,将公司的战略分解成具体可量化的目标,然后通过价值树形成公司绩效到部门绩效再到岗位绩效目标的一体化,并将公司目标、绩效指标、预算形成有效的关联。

其次,大数据时代也使得管理会计成为助力企业价值提升的助推器。

大数据给人类带来的是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变革,企业也将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而掌控风险将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课题。管理会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使之按设定的目标和轨迹运行。而作为企业内部管控最有效的一种工具,全面预算管理正是实现企业“战略、业务、财务和人力”四位一体的最有效方法,而“四位一体”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的各部门对经营目标形成统一的认识,以产生战略协同效应。

战略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也是相互促进的,因此,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数据也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数据不准确、不透明、不对称、不集成,整个预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高层的决策者就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第三,在大数据时代,财务部门的角色定位将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第4篇:财务共享服务劣势范文

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模式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协同主要有以下五种协同模式:

第一,产业协同模式。参与协同的各企业处在同一产业,其价值链协同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通过价值链协同开发出新的产品,制造了新的产业需求,也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和业务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协同能够减少突发事件导致的成本上升、质量不符、交货延期等问题,保持本行业的相对稳定,还能加大产业的进入壁垒;此外,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协同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结构变革。

第二,技术协同模式。一方面,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价值链协同能够缩短开发周期并分担开发风险,使企业能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对提升各自技术开发能力也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价值链协同能够推动行业技术的合法化或标准化,假如竞争价值链各企业都选择某种技术,那么客户就会很容易地接受这项技术,并使之标准化或合法化。

第三,采购协同模式。当参与协同的各企业价值链在供应商环节出现重合或交叉时,企业对供应商的侃价能力便会得到提升,它们更容易采购到性价比更高的零部件,供应商便失去了借助激烈市场竞争来侵占其下游企业利益的机会。企业与其竞争对手进行采购协同,共同选择主要的供应商;或者企业与竞争对手实施联合采购,力争在采购谈判过程中抢占优势地位。

第四,生产协同模式。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在生产方面也可以实现价值链协同,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在仓库的共用、材料和设备的共享、设备的联合装配和维修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协同,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可以消减生产成本和相关费用。

第五,营销协同模式。当参与协同的各企业价值链在客户环节出现重合或交叉时,就可以实施营销协同:一方面,在新产品投放市场时通过营销协同可以分担市场开发成本,减少单个企业的市场开发费用,共同培育新市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可以考虑共享服务网络,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总之,中小企业在产业、技术、采购、生产、营销等五方面实现竞争价值链协同,可以降低各自的成本并获取协同收益,最终实现高效的财务回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机制

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机制主要包括价值分配机制、价格机制、调控机制和合作伙伴选择机制。

第一,价值分配机制。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将为竞争价值链企业间协同管理提供了基础,中小企业主要依据投入资源和承担风险、合作积极性和效率来进行价值分配。一是投入资源和承担风险的补偿,首先要对企业投入的资源数量进行计量,然后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确定补偿标准;最后根据风险补偿原则,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需要根据企业承担风险的大小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二是剩余收益的分配,可以按照平均年分配的方法分配,也可以按照企业的绩效水平分配,本文认为剩余收益的分配应当采用平均分配的模式,以体现公平、平等的分配原则,而且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参与价值链的积极性。

第二,价格机制。竞争价值链中各企业具有异质性,各属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之间交易成本必然存在。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必须建立在企业间长期信任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这种稳定的关系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首先,竞争价值链的协同可以消弱企业有限理性对交易成本带来的影响,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间的长期交易及其对资源的依赖性增强了彼此之间共享信息的合作意愿,信息的透明度和传播速度也随之提高,从而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其次,竞争价值链的协同可以消弱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交易成本带来的冲击。由于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间的横向合作关系,中小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接触面得以拓展,传统的企业与其环境的单一接触模式得以扭转,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加强竞争价值链中各企业不同资源的合作和互补,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速度便随之提高,新的价值增长点也不断培育出来。此外,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间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稳固企业间的交易关系,从而避免了一次性市场交易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和供应商的二次选择成本。

第三,调控机制。通过不断地横向或纵向扩张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是众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而扩大企业边界就必然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间的协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竞争价值链协同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控制中小企业的过度扩张的冲动,引导中小企业合理控制规模来防止过高的管理成本。此外,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竞争价值链的治理机制,划分各企业的责、权、利,可以调解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争端,在降低关系协调成本的同时,也能防止竞争价值链中的强势企业侵占弱势企业的利益。

第四,合作伙伴选择机制。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价值链协同时,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伙伴企业。中小企业应该按照价值链的目标和战略,制定伙伴企业的选择标准。首先,要考虑战略目标的匹配程度。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该与其竞争价值链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如果两者之间差异过大或互相矛盾,则竞争价值链协同很难持续并实现预期目标。其次,要考虑企业核心要素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价值链协同时,应该选择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的互补性企业,以发挥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后,要考虑企业的影响力。影响力小的企业与影响力大的企业进行价值链协同,能够通过共享大企业的形象、资源或业务行为来迅速提升小企业的竞争力。

第5篇:财务共享服务劣势范文

从当前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和运营的模式来看,后台作业的集中和共享是一个流行趋势。相对来说,后台集中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主要功能包括交易的集中处理和服务的共享。IBM对商业银行的前中后台给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分工:前台是直接面对客户,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部门;是通过分析市场环境和银行内部资源,为前台提供专业性的管理和知道的部门;而后台则是提供会计处理、IT支持、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的部门。在国内,随着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国内的一些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主要国内银行均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先挑出部分比较适合的、成熟的、同质性较强的业务成立了后台集中处理中心。在这其中,农业银行的集中作业平台是农业银行自主研发的系统平台,采用先进的流程控制和影像处理等技术手段,将网点部分非实时、复杂业务的交易操作向后台中心转移,搭建起前台受理业务、后台集中处理的新型作业模式。

二、后台集中作业的优势

长久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一直沿袭着“网点全功能,柜员全流程”的作业模式,不论对公对私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网点柜台处理的方式。这种模式在资金量较小、业务流程简单的情况下劣势并无显现,但是随着交易量和交易种类的不断增加、交易复杂性的不断提升,这种分散化作业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1)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由于每个支行、分理处都会设置后台工作人员,每个结点至少有2~3人从事后台操作,不但存在资源浪费,运营成本增加,而且对每个后台工作人员来说,这部分资源和专业技能很难共享,业务流程和标准在各分支机构可能存在差异,造成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的不一致。(2)对前台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在综合柜员制下,要求每个柜员熟练掌握几百种、甚至上千种交易,服务效率由此大大降低,作业成本增高,对于客户来说,他们的抱怨和投诉都集中在柜员身上,导致最终服务满意度下降。(3)风险控制环节增多。人控的风险管理方式,使网点管理人员主要精力没有投入到服务和客户营销上,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处在交易处理性工作里的一线柜员,根本无暇兼顾业务营销,这对银行资源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因此,从流程再造入手,分离前中后台业务,搭建后台集中作业中心,将部分交易处理、资金清算和风险管理职能向后台转移,成为农行提升网点营销服务能力,推动业务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相对于分散的运营,后台集中作业模式可以克服上述弊端,使商业银行在关注客户体验、风险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效,主要体现在:(1)通过将前后台作业分离,将银行的风险点控制由分散到集中,实现了统一控制;减少了业务流程的手工环节,降低了大量来自基层和柜面的操作风险。比如违规办理业务、柜员勾结作案、录入错误等将会得到控制。(2)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将非现金业务具有共性的、重复的流程从业务中抽出,转移到共享作业中心,提高作业标准化水平及运营效率、降低整体运营成本、降低业务差错率、强化监督的事中风险控制、提升盈利能力。(3)减少一线柜台压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使基层网点真正成为营销和服务的平台,业务部门用更多的时间完成销售和客户关系管理。

三、后台集中作业的实施方法

在有关后台集中作业的实施方法和制度方面,农行陕西省分行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方面工作来完成。(1)严格落实人员配备要求,科学设置后台中心劳动组合,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工作质量。根据岗位需求和角色互斥的原则,合理配置中心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落实岗位职责和薪酬待遇,建立起职责明晰、内控严格、考核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后台中心安全、高效运转。(2)科学设置后台中心劳动组合。根据银行业务量、业务运行特点和网点业务高峰低谷时段,对中心人员实施错时和弹性工作制度,以营业网点上传业务不延误、不积压、不排队为最低底线,配足中心授权、作业和监控人员,优化组合管理。通过探索银行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之间的最优配置比例,严格落实岗位制约和内部控制各项要求,确保业务操作岗位与监督岗位分离,外包岗位与内部岗位分离,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3)加强后台中心控制环境管理。加强中心机构和用户管理,科学合理设置中心管理参数,确保后台中心控制环境的安全。严格按照各中心管理办法进行机构、用户和重要参数的设置。机构、用户或系统管理员等新增、删除及变更及参数维护必须填制各系统相应申请表格,由各二级分行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有权审批人)审批后,签字盖章上报省行,由省行审批同意后统一在系统中维护。对重要参数如操作员、主管、库存限额、营业时间等变更项目,属于二级分行维护权限的,应及时按照相关规定审批后维护更新。(4)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机制。业务办理过程中,后台中心应加强和营业网点的直接沟通联系,授权中心必须开通耳麦联系方式,熟练使用屏幕文字沟通方式,对拒授权业务必须说明具体原因,详细提示缺失的资料名称;对部分复杂业务可以设立优先授权(特色授权)模式,使复杂业务在后台相对集中进行处理。作业中心必须明确向网点公示各类业务处理完成的时限承诺,特别是要加强对开户等业务办理的速度要求,要设立专人加强与人行等账户审批机构的联系沟通,确保全辖开户业务快速顺畅处理。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各项业务都得到及时解决和快速响应。对部分复杂业务可以设立优先授权(特色授权)模式,使复杂业务在后台相对集中进行处理。确保特殊情况下,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保障各项业务都得到及时解决和快速响应。(5)建立投诉制度。建立网点前台对后台中心人员的评价制度和投诉受理制度。对存在的应授权业务故意等待超时不授权、业务办理中恶意增加网点及柜员负担、服务态度恶劣、服务质量低下、对网点上报业务久拖不办、中心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中心角色要求等事项建立投诉制度。(6)加强外包管理,严控外包风险。加强外包环节如作业切片录入、现金清点、凭证扫描补录等现场管理,细化对外包公司在人员管理、业务处理、风险管理、保密管理以及监督检查方面的要求,防止外包各环节出现风险事项。(7)加强电子信息的管理。集中监控在线影像档案存放时间为1年,离线档案移入会计档案系统,按照规定备份、保管。

四、后台集中作业的前景展望

后台的集中是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交易的集中处理和服务的共享。其中,建立共享服务中心提供财务、人力资源、IT支持等服务在其他行业都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商业银行当前后台集中作业还将有更大的空间。除了当前对公非实时性业务集中外,还有可能将银行内部与单据有关的其他业务纳入集中的范围,如反洗钱、集中报销、国际结算的单证处理等。在这些方面,国际上一些知名银行已经为国内的商业银行指出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工程的实施,不仅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提高了该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在2000年,通过成功收购大于自己3倍的国民西敏寺银行,使其一跃成为欧洲第二大商业银行。

第6篇:财务共享服务劣势范文

截止2011年末,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了中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中国近60%的GDP,提供了近50%的财税收入及近80%的就业岗位。但目前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层面变化,我国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两高一剩”等,对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货币政策理性回归,也使得信贷资源更显稀缺。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已变得突出且尖锐,尽管本质是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难题在信贷领域的客观反映,但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部分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经营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健全,在信贷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还有一些小企业盲目非理性投资,加剧了资金紧张局面。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担保条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另外社会风险分担机制和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了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获取。

二、面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课题,城市商业银行将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有银行基本上形成了网络广泛,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关系良好的竞争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形成了科技领先、产品创新能力强的后发竞争优势。用发展的眼光看,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中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非公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为社区服务的单一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服务中,具有信息、服务本地化的比较优势应势凸显,可见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城商行扮演了积极重要的角色。自2009年以来,城商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实现了“两个不低于”:一是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平均贷款的增速;二是当年小企业贷款的增幅不低于去年小企业贷款的增幅。到目前为止,全国城商行系统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38万亿元,占全部城商行企业贷款的 46.8%;今年城商行小企业贷款增速比年初增长了21.82%,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5.66%。主要竞争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生性需求的优势

从规模而言,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型企业有着天生的亲和力,有着近似美国社区银行的草根性,能够低成本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趋于实现经济生态平衡的表现。

(二)准确的市场定位优势

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已为城商行在支持中小和小微企业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发展空间较大,特色鲜明、定位清晰、运作规范、盈利能力强等特点已成为众多中小企业首选的合作银行。

(三)市场敏感度和运作效率的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本地经济,熟悉本地的经济环境,能迅速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借助地缘优势,随市场的调整变化灵活优化服务手段,体现出“船小好调头“的先天优势;城市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具有较大的经营自,决策容易,实现高效,贷款流程容易简化,可以适应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贷款需求。

(四)地域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本地经济,就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同地方政府目标一致,会形成良性互动,并相对容易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会对中小企业营销充满主观能动性,凭借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充分了解,同中小企业彼此更容易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这些均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占领大银行难以进入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领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一些特殊的金融服务需求。

(五)获取信息和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更容易了解到地方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因而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满足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同时因建立了与客户的长期联系,不但能减少收集信息的成本,并且还能提高银企之间的信任度。

三、城市商业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法探讨

(一)坚持市场定位,按照政策要求坚持服务中小企业作为城商行战略发展的重点

持续做好中小企业的服务,按照银行监管部门要求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十项措施。重点满足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商业可持续的小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确保小企业贷款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目标实现。

(二)强化服务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扎实做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改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创新产品和制度,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合理制定金融服务价格,提高中小企业的金融认知能力,成为市场繁荣的推动者。

(三)更新贷款管理理念,细分市场,细化金融产品,优化资产结构

认真研究市场结构,对客户群和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开发出贴近市场,适合不同客户群的产品,明确规划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所有制结构的贷款占比和数额,降低贷款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四)持续做好信贷技术创新工作,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不断进行信贷技术创新,开发更多的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品种,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设计信贷产品;在新型的交易型贷款技术上进行大胆探索,通过中小企业贷款技术的引进与创新,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问题;以多样性信贷合约设计为改革方向,综合运用多种信贷技术,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

(五)强化银行内部架构建设,建全考核和激励机制

应围绕市场目标,对设立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贷部门进行有效的客户营销和业务管理,并且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一只充满活力和高效的金融服务队伍。

(六)借用外部信用担保平台,积极扩大和创新担保方式,有效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

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以促进支持中小企业实现信贷融资功能;认真研究中小企业再担保制度和市场化的再担保体系,围绕自身业务特点,创新外部担保的形式,拓宽融资担保方式,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份额。

(七)探索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化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难”

依托现有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结合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加快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单个和批量企业查询、固定统计分析报表等信息查询分析功能,逐步形成信息征集、更新的长效机制,促进信用信息在银行、企业间顺畅交换和使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综合上述,破解我国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综合努力。政府、企业和城市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重构中小企业融资供给、支撑和保障体系。政府和监管当局要成为市场公平的维护者,除了公共资源的支持之外,还要提供服务,比如中小企业融资的时候,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财务不规范问题,要提供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使其达到融资条件。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应该提升企业自身的素质,想要得到资金发展壮大,就必须要遵守一个相对比较规范的制度和规则来运行。城市商业银行要成为市场繁荣的推动者,就要改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十项措施,并且要进一步深化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共创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范乐.扶持城商行是破解小企业融资难好抓手[N].中国证券报,2011-12-2.

[2]佚名.专家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N].金融时报,2011-8-2.

[3]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