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化人才需求的特点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特点介绍,具体阐述了改革现代金融学教育,适应培养现代的金融管理人才。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21世纪的人才需求标准是懂得现代科技的金融人才或懂得现代金融的科技人才。换句话说,21世纪的人才需求是现代金融和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所以,现代金融学教育在培养适应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
一 经济发展呼唤金融人才和金融学教育的加强
现代金融已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金融经济。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老百姓个人的投资理财和创业,都与金融息息相关。金融业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事实证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同时也是金融业发展较快和金融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美国、英国、日本等莫不如此,我国的上海、深、江浙等地也是这样。经济发展与金融业发展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越发达,金融业就越发展;金融业越发展,经济发展越快。与此同时,金融业越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也越大。“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和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法规建设,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市场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竞争秩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各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人才需求。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全社会金融学教育的加强。
总体上来说,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金融学知识的普及型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关专家学者在东北农村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运用农产品期货交易来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也能够看到遍及全国各地的形式多样的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讲座或短训班,内容包括股票投资、艺术品投资、国债买卖、黄金买卖、外汇交易、房地产交易、保险业务等);第二个层面是面向在校大中专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金融学知识的系统的学院式教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际金融运行风险增加,通过系统扎实的学院式教育,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取向统一的管理法规,又能够把国情特点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 现代金融学教育应体现人才需求特点,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和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金融人才的复合型特点,二是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特点。复合型是指金融人才既要懂得金融又要懂得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高等数学等;既要懂得营销又要懂得管理;既要懂得法律又要有较高的政策解读能力。国际化是指金融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要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其次要熟知不同的金融文化背景,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学院式教育在专业学科体系构建方面应突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第二部分是营销心理和营销行为学、不同金融文化比较研究等;第三部分是专业课程。
当然在现实中,由于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已很难截然分开,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也日益混合。以央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操作和协调、金融监管及立法和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宏观金融,直接作用和影响于以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与管理为核心的微观金融。所以,各高校在自己的经济学或管理学方向的学生培养目标中,可以结合实际有所取合,有所偏重。比如要么以宏观金融为主,要么以微观金融为主;甚至还可以在宏观、微观金融中突出某一部分的内容,比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可突出国际金融及外汇交易、国际信贷与国际结算的内容等。而在金融学专业中则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既是必然又是常态。它涉及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等。而就金融机构而言,又涉及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等。因此,在现代金融学教育中应及时补充进去这方面内容。
三 现代金融学教育应适应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育形式
现代金融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和学科,金融人才又是具备复合型和国际化特点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更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在随着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的发展,有许多模拟现实金融活动的软件被开发出来,比如国际贸易流程软件、股票交易流程软件、外汇交易流程软件、黄金及艺术品投资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可以更多地利用软件模拟教学去增强学生的分析、应用和操作能力。除此而外,还有一种方法值得尝试,那就是通过聘请在实际金融部门和领域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开展讲座的形式,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年度报告[r],2002
1.教育目标
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金融学本科人才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本金融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包括金融学本科专业学生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能力培养要求等内容。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学校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教育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对相应的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体现着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事实上,教育模式服务于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因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方法采用的前提和依据。
2.教育课程体系
金融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全部课程体系及其结构和金融学课程体系及其结构两方面内容,是各种课程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衡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的指标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总量与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结构的平衡性、设置机动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等五个方面。
3.教学方法
金融学本科教学方法,是指在金融学本科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方式,是用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构成这一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有: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信息交流的方式。
金融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大学教学资源所决定的课程体系安排的现实性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反过来决定了金融学教育目标实现的效果。金融学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金融学专业教育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水平。
二 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
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统领的观点。各种观点的联系与区别主要集中在通才与专才,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与精英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育的研究型人才)的争论上。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根据学生关于是毕业工作还是读研究生的不同选择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可划分成两类: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打算工作的学生,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进行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方并未主导甚至是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并且关于金融学本科毕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问题分析上,我国主要是对外国经验进行描述而并未建立起符合自身国情的能力体系。总之,在金融学教育目标上,国外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而我国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应该供给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这两种目标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金融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差异。
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尽管表面上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定位,但是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协调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侧重以及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与配合等问题,从而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明显差距。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内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二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并增加了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但总体上看,除少数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学科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比如,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从而得出专业课“没有用”的结论。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国内普通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3.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不完善
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有效考核办法,由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同样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应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致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既检验学生学习状况,也衡量教师教学效果,进而发挥对学习和教学组织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国内各高校金融学教材的辅导手段还不尽完善,有待继续建设。另外,人们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见图1),表明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的更新与调整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宜“一刀切”。
4.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在金融学专业快速扩招的背景下,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无疑产生负面影响。既然各个层次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适当增加师资数量显然是相关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是师资队伍的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都有待完善。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流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一流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目前金融学本科缺乏一流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三 对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建议
1.创新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打好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系统培养。如增加外语、数学、计算机、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现厚基础的要求;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增加学科共同课课时,体现宽口径的要求;注重实验教学,体现重应用的要求;设置研究型教学模块与应用型教学模块,体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五个平台: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2.创新课程体系
为适应经济金融的多元化发展,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型和研究型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定量分析方法在高等财经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要增加金融学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并开设数学与传统金融专业相复合的课程,如金融数学、数理金融、金融统计学等。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国际同步,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要走向国际化,还要继续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加一些适应新经济、新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根据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需要,逐步打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界限,使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和完善,为今后从事金融领域任何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域的拓展,通过合作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教师授课、互认学分、共同认证与管理及共同颁发学位,进而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针对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的特点,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团队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及现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聘请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来校讲解金融企业具体业务和金融市场新产品、新变化,同时以实地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和辩证分析等实践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金融业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不但要建设好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还应建设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多功能的专门化实验室以及专业综合试验室。其次,增加实习的次数,改变实习时间,变后期实习为全程实习。让所学的内容能以最快的速度和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可以随时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变前学后忘为以用促学。最后,通过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开设大学生研讨班、组织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竞赛、实施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等更多新颖、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训,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严存宝.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及课程改革问题研究,2008(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学 教学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关注用户体验、参与者广泛、交易方式灵活、高传播性等优势,得到迅速发展。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为适应新的需求而源源不断地衍生出来:传统金融机构大力从事电商化创新,非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特别是互联网巨头进军金融领域,诸如构建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从事资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一些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另一些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运而生。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互联网金融既不能简单地归入正规金融或非正规金融,它是不同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融资方式。相对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从货币到支付、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从理财到金融分销渠道各个方面形成冲击。虽然互联网金融目前在规模上远不能与传统金融相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取代传统金融,但它来势凶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金融现象。金融学历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它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与十几年前相比,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已有较大改变。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进步,给传统金融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金融学》教材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让我们以传统金融学作为参照系,具体看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哪些新的金融现象。
在货币方面,在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存款货币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了亚马逊币、Q币、比特币、FACEBOOK币以及各种虚拟社区币等互联网货币。这些货币不是以商品作为基础,不直接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其发行与运作都存在于虚拟社区之中。与传统货币相比,互联网货币超越了国家、政府、地区的概念,也超越了制度、种族、所有制的界限,它的发行不需要政府的特殊授权,也不需要监管机构发放的资质和牌照,而是完全建立在个人信用的基础之上。这些电子货币能部分地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如支付手段的职能、储藏手段的职能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如果我们再按传统的方式来划分货币量层次,来计算基础货币发行量及货币供给和需求余额时,已经不够全面和准确了,我们需在M0、M1中加入电子货币相关项目。
在信用方面,传统金融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几种形式。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新的信用形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下,交易双方并不需要熟悉,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抵押和担保,只需要提供资信证明。
在金融机构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后,出现一些新的金融机构,一方面是传统金融机构为客户搭建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如招商银行“非常e 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都是这样的机构,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也有所变化,交易双方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通过数据分析完成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出现了专业网络金融机构,如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和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保险产品。
在金融市场方面,在传统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之外,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的资本市场。在传统金融模式中,投资者与融资方要通过商业银行的中介。互联网金融使融资由间接变为直接,投资与融资双方直接实现了资金对接。金融脱媒降低了投资和融资的成本,提高了投融资效率,迫使银行向中间业务转型。互联网金融为证券、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提供新渠道。以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为例,基金销售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给投资人提供基金销售服务。有些基金销售看似基于非自有网络平台,其实也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例如,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基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直销基金。传统的商业银行支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财付通、支付宝、拉卡拉、易宝支付、快钱、汇付天下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及其他支付服务。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金融拓展了它们的融资渠道,大大降低了融资门槛,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融资模式上,众筹融资借助于追梦网、海色网、好梦网、众意网、淘梦网、人人投、点名时间、点火网等网络平台,让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家、个人或小企业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这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为项目发起人筹集从事某项创业的小额资金,并由项目发起人向投资人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又有P2P 网络借贷,即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这个平台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交互、资信评估、投资咨询、资金移转和结算、催债等中介服务。此外还有非P2P 的网络小额贷款,电商企业通过自建小贷公司或与银行合作方式,向其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这些新的融资模式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金融信息进行组织、排序、检索和处理,让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并达成交易,进行金融资源配置。
在金融监管方面,互联网金融潜伏着不少风险。前几年,我国关于互联网的法律和监管机制都不够成熟,存在监管缺位现象,这使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进入高发期。互联网欺诈、犯罪日趋智能化、产业化、隐蔽化、专业化,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较高要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跨界发展以及虚拟货币的出现,也对监管提出了挑战。互联网金融的跨行业性决定了它的风险因素更为复杂、敏感、多变,因此要处理好创新发展与市场监管、行业自律的关系。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8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进行了明确规定,首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边界、业务规则和监管责任,填补了互联网金融“缺门槛、缺规矩、缺监管”的监管空白状态,被人们称为“互联网金融基本法”。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金融告别了野蛮生长,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虽然有了法规,但真正实施监管,还需要做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例如,目前互联网金融还不能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也不能使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信息,因此互联网金融不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信用信息的交换。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目前存在信用信息缺失问题,缺乏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征信系统。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切实解决。
以上这些互联网金融现象,都需要在《金融学》教材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可以先编写一部《互联网金融》教材,作为《金融学》教材的补充。总之,要让《金融学》教材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到最新的金融知识。
参考文献:
[1]熊芳.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学》教学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4,2.
[2]丁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5,1.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53-02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金融学在现代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非金融专业都开设了金融学这门课程。然而,一方面,由于非专业课的尴尬,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多种因素导致现行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主要注重学生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忽略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使得部分学习了金融学的学生既无法解决工作生活中常见的金融问题,也不能将金融学知识应用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这严重背离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悖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深化经管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非金融专业学生运用现代金融知识分析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各经济管理类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偏宏观、略陈旧等。金融学与一些前期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比如,与宏观经济学有重复内容的一般包括利率和利息、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等;与政治经济学有所交叉的内容包括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等。如果重复讲解学生已熟知的内容,必会引发学生厌倦情绪,甚至可能影响后期教学。
金融学内容更偏重宏观。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金融基础知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货币供求理论、金融的发展与创新、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其中仅前两部分属于微观金融的内容。这种安排会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重宏观的金融学教学内容有悖于金融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因为非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了金融学后几乎不再接触其他金融课程了,而宏观的金融学内容几乎不适于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微观的金融问题,所以应用知识能力欠缺。虽然宏观金融理论能为学生熟悉金融市场、金融发展和政策奠定基础,但缺乏微观金融支撑的宏观理论显得空洞而晦涩难懂。部分内容较为陈旧。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即使是使用三五年的教材也无法跟上经济变化的步伐。因此,必然会出现某些金融学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比如,巴塞尔协议Ⅲ是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实施,而在此之前出版的教材均按照巴塞尔协议II来说明银行经营发展的国际监管准则;第十八届三种全会正式提出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核准制将慢慢过渡到注册制,所以将核准制作为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教材需要及时更新相关内容。
2.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学生都感觉很困惑,为什么在学习金融学时基本都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在工作或生活中遇见金融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比如购房时不知哪种按揭方式更划算,手有余钱时不知如何理财。这是因为在学习时金融理论未能与实践真正结合,并未真正掌握金融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必然减弱学习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必然会导致学习后应用能力的低下。
3.教学方法枯燥。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讲解完成所有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并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被动地进行着知识的存储和提取。这种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氛围压抑而无活力,这既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各个高校各门课程几乎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化等特点,确实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金融学教学。但是,部分老师太过依赖多媒体,从始至终都只采取多媒体这一种授课形式,其他如黑板等几乎不用,若遇见突发状况而不能用多媒体时几乎不能教学。
由上可知,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必要对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微观化、实用化。首先,应科学界定金融学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调查研究授课对象已学习和将要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然后共同讨论并确定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基础性知识,并根据基础性知识选择紧跟经济金融发展的优秀教材。基础性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教学过程必须覆盖的内容,以达到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基础性知识为中心,特殊处理交叉知识,并适度与各授课对象的专业知识结合。
其次,为了突出现代金融理论微观化的特点,可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下增加部分微观金融的内容,并适当将教学重点向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等倾斜。比如,在利率章节,可增加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等内容;在金融市场章节,可增加风险分类和金融风险转移策略;在金融工具章节,可增加债券价值评估、股票价值评估等内容。而与宏观经济学等前期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可适当弱化甚至删减。
再次,在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投资理财、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等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相关知识讲解时,可适当拓展至现实中金融问题的解决。比如,在利率章节,可分析购房按揭贷款时选择等额还款还是等比还款,可讲授理财产品的利息计算问题等现实问题。
最后,教师应积极关注金融学的前沿动态和热点话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及时将发展变化补充到授课内容中去,力争最大限度地保证金融的时效性。比如,在讲授金融市场时,可适当介绍一些互联网金融等话题;在利率章节,可概括介绍一些中国的市场利率化问题。
2.教学方法多元化。金融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却缺乏学生参与,课堂氛围压抑而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也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外,还应结合诸如导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多元化复合式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各个章节教学之前,可根据章节内容适当进行导入式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比如,在利息章节,可通过描述现实中的利息问题或故事、新闻等,引出要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金融机构章节,可先展示“国内金融江湖群艺”讲述国内金融机构的笑傲江湖,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学习。在各个章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精选的国内外典型案例。由于案例资料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所以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金融的敏锐洞察力,强化学生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能力。比如,在货币章节,可加入比特币的讨论;在中央银行章节,可安排学生讨论欧洲中央银行对欧债危机的政策选择。
3.教学手段多样化。金融学教学应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感,也能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但是,某些有推导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和需要强化的重点知识更适合以板书形式展示。比如,讲解货币乘数时,板书推导更利于学生理解。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金融认知实习基地的实地参观访问、金融实验室的模拟教学、金融专题的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将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实践教学不仅能体现学习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也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其一,应加强互相听课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一般而言,高级教师治学严谨,善于把握知识框架和重难点,但课堂氛围稍显沉闷,不易调动学生兴趣;中级教师思维活跃,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善于引发学生兴趣,但知识的统筹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各教师都可以通过互相听课扬长避短,提高自身能力。其二,适时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不乏空洞地将金融知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其三,到国内外名校进修,并多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结束语
为落实我国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金融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上看,可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的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可采用传统讲授式与导入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多元复合式教学方式相结合;从教学手段看,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或采用板书形式,或采用实践教学的形式等;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可通过教师互相听课、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提高自身各种素养。
总之,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对复合型经管人才的需求,除了在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需要不断摸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2]张曼.《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2,(3).
[3]黄萍.浅谈如何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J].陕西高等教育,2011,(3).
[4]刘骅,张维.金融类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优化方法研究[J].教学与研究管理,2012,(4).
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能适应新疆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整体作用,是衡量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也是形成高质量师资队伍的重要标志。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结构逐步改善,但仍然不尽合理:
(一)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的主要尺度之一。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其师资占比为17%,中级职称占比39.6%。
(二)学历结构,学历是教师基本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35.8%,已经取得和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师比例达到90%。
(三)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从事教学研究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40岁以下的师资比例为17%,40岁以下教授比例为零;41-50岁师资比例为49.1%,教授占比为22.2%;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26.4%,教授占比72.8%。
二、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师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金融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目前新疆金融学科师资结构与这一要求尚有差距。部分教师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外语水平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欠佳,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
(二)现有金融教育师资结构失衡,师资质量亦不能满足新疆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年来,新疆高校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有较大幅度改善,但金融学科师资中仍然存在年龄、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新疆财经大学在新疆金融学科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博士学历专业人才占金融专业教师比例的35.8%,但89.5%的金融专业博士学历教师是2011年以后毕业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而金融行业的待遇普遍比较高,社会热门专业一流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仍十分困难。
(三)新疆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新疆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作为热门学科的金融专业留不住人,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其根本原因还是待遇、环境问题。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这些中心城市,还是同处西部的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吸引人才的政策非常优厚。他们吸引人才一年可以拿到十万至二十万不等的岗位津贴,高出新疆教师的三至五倍。有些高校以“三不要”(不要档案、不要工作关系、不要工资关系)和高出当地很多的待遇条件的方法吸引新疆高校金融师资人才。而且金融业务单位近年来发展迅速,给予金融人才的待遇普遍较高,致使许多既精通金融理论又熟悉实际金融业务的教师纷纷离开金融教育岗位。
(四)有效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新疆高校对于新引进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规定:对要求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必须在工作岗位上服务满两年以后方能报考,这严重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另外也与教师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要求相悖。这种刚性的人事管理手段,“堵”“卡”有余而激励不足,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从近年新疆师资人才外流状况来看,并不能真正遏制师资人才的外流势头。新进教师一进校就感觉到“堵”“卡”人才外流的规定,而不是更多地感受到关怀和重视,极易产生抵触心理。(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新疆金融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受到限制。新疆财政经费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高等教育投入占比在8%-10%之间浮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新疆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严重的制约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更影响着新疆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导致新疆高校高层次金融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教师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新疆实现高水平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努力提高新疆金融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才能适应现时金融学科老师的素质要求,就必须采取多种培养方式。一是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促进我区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进修、出国研修、攻读博士后、等等,使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始终保持与实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同步前进。建设一支能与国外对话并进行学术交流的金融专业教师队伍。
(二)根据新疆金融学科发展的目标,有目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要从发展金融学科战略需要出发,采取较优惠政策,从国内外招聘,吸引优秀人才,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要从战略的高度,从青年教师抓起,实施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计划;要有新的思路,想方设法,引进最优秀的杰出人才以及加大对在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等手段,造就一支站在教育科技前沿的骨干尖子和学科带头人队伍。通过他们高水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改造学科和新疆金融师资结构,带动整个队伍迅速提升水准。新疆除了积极的引进更多更好的金融教师外,还可以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不受现行年度考核机制约束,全身心地灵活地投入研究领域,来带动新疆金融学科队伍的理论水平。这对从事金融学的其它教师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国家急切需要一大批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擅长英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内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擅长英语交流的金融学人才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为顺应形势发展,国内大多数已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英语课程。
二、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院校中的金融英语课堂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授课时间占用了整堂课绝大部分时间,课堂缺少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导致金融英语课程教学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传授者方面
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金融英语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英文水平要求都比较高,但目前大部分院校中金融英语的授课老师要么是缺少专业金融知识的熏陶,没有接触过金融涉外实务,要么是英语水平不太高,特别是听说能力有欠缺,很少有教师能做到两者兼优[1]。
(二)知识接受者方面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再加上校内缺少浓厚的英语交流氛围,大部分同学的英语水平不太高,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方面。很多学生还处于“哑巴英语”,无法与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英文交流。这种先期影响会直接导致金融英语教学只能多采用母语为教学语言,无法加深教学的深度。
(三)知识载体方面
目前,国内金融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比较混乱,有的高校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的高校采用国内教材,还有一部分高校无教材,课上采用专业文献作为授课资料,学习资料缺少系统性,不便于学生构建起完整的金融学整体知识框架。
三、金融英语教学的优化设计
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为支撑,通过对金融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优化设计,弥补现有教学模式下教学者、学习者以及知识载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优化
金融英语具有专业性强,专业词汇量大,更新速度快,特别是国外金融理论更新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国内相关理论和实务的更新速度。因此,为了让学生全面且及时地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应优化现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听力方面。为提高学生金融专业英语听力水平,建议在每节课刚开始时,选择VOA,BBC或者AP财经类新闻音频资料来进行课堂听写练习。课前,老师可以先将新闻音频处理为MP3格式,同时将原文以及生僻词汇的讲解内容制作一份PPT。当学生遇到未听写下来的字词时,可重点进行讲解。
2.口语方面。为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在课上讲英语,可在课上设置一个演讲环节,由学生讲解。该环节由老师提前选择金融领域内适宜进行演讲表述的主题范畴,并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成员分别承担选题、搜集材料、准备演讲稿、上台演讲等任务[2]。
3.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阅读英文的能力要优于其他方面,因此阅读不需在课上占用太多时间去训练。老师可利用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方式来督促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练习。比如教师可布置一些财经报道、金融学术文献资料等的阅读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定期不定期对阅读过程中普遍存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讲解即可。
4.写作方面。金融英语课程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大学公共英语中的侧重点不同。大学公共英语写作主要锻炼学生的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而金融英语则偏重学生对金融相关文书和专业术语的掌握情况[3]。例如,为不断充实学生金融英文术语的词汇量,可鼓励学生在阅读财经报道、金融学术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论和见解,每次练习200~300词即可。
(二)教材优化
在外文原版教材、国内教材以及外文文献资料三种教材类型中,应首选外文原版教材以及外文文献资料作为教学用书,而国内教材可作为教学的辅助用书。由于外文原版教材不适宜全部用于教学过程,教师可根据课时量、学生接受情况等选取其中几个章节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其余部分则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课下阅读。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同时,教师再选取若干篇经典金融学术文献作为辅助教材,提前布置学生阅读,然后在课上就文献中的重点术语或者金融理论进行集中讲解,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时间利用效率也比较高。
四、结论
在现有资源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重新优化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逐渐显现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潜能也被挖掘出来,而反过来,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又会促使教学者不断思考新的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晓华,田高良.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B),2005,23(08):42-43.
[2]张晓丽.会计专业英语实施合作型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江科技,2012,33(07):65-103.
[3]朱国春.浅析金融专业英语的特点[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03):69-71.
关键词: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5-0068-03
一、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精确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管理领域现实问题的新兴学科,它融合了金融学、工程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利用财务会计、法律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对信息技术、产业技术、金融资产运作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新一轮的“金融革命”中金融工程已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被引进到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4月批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院校设立金融工程学科,2003年又批准了广东商学院等一些高校设置本科专业, 目前我国已有近40所高校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的设立,是我国加强金融学科建设、调整学科结构、推进学科融合、积极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提高学科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举措, 将有利于依托金融学学科的坚实基础,加快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强化金融工程科学研究,全面提高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认识金融工程学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金融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应用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学科是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的必要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 除了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近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可以看到,数理定量分析已成为经济学、金融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所以学习金融工程必须要有数理基础。 训练学生在注重定性研究分析经济金融现象本质的同时,加强定量研究。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数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的支持,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 一定要进行模拟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 从而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金融工程学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 仿真模拟技术、 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 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融工程学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然而目前我国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的发展水平。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在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中, 相当一批高校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推进相关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金融学院与世华公司共建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 武汉大学金融系的金融工程实验室等。 由于这些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蒙特卡罗仿真分析及决策优化中应用了分析软件等工具, 使得该学科在金融工程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
从目前国际国内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来看,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并了解最新学科的前沿发展。 金融工程已逐渐作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应当认识金融工程学科的本质所在, 强调应用型教育, 为企业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我国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对策
金融工程学是将现代金融学、 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实验教学是金融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坚持“两个结合”,对“三个模块”和“四个方向”组织教学。
(一)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坚持“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指: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建立实验课程体系时,要注意加强实验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在注意实验平台层次性的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对实验项目进行分解和组合,强化对具体课程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不仅需要大量模拟仿真实验,还需要增加综合交叉的、具有研究性、创业性特点的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尽量考虑与企业实际的结合, 用于实验教学的模拟软件尽可能多地来自于实际运用的软件, 这些软件可以是与学校共建实验室或实践基地的企业提供的, 在企业删除了某些数据后仍保留了基本的功能, 可以很好地适应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在实验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三个模块”的知识与技能
1. 金融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基础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远期与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概念与定价原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以及金融工程的新发展等。
2.数理方法模块。金融工程学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 通过对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 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最新数理方法和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学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3. 相关软件模块。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数理金融知识, 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必须进行实验教学,针对金融工程领域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学,从最简单的Excel电子表格做起。学生应该至少熟悉一门编程语言如Matlab, 学会一种以上数据分析软件使用,如Eviews、Spss、SAS等。只有掌握了相关软件的使用, 学生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金融工程专业知识完成模拟实验,进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四个方向”的动手能力
1. 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 定价及运用中的动手能力。衍生金融产品是金融工程的构件,而衍生产品的设计、定价、应用是金融工程的重要内容。金融市场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以及场外一些非公开交易的衍生产品如远期利率协议(FRA)、奇异期权、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irectives)、互换、结构化产品等,结构越来越复杂,其定价和应用也越来越复杂, 但都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远期、期权和互换等进行分析。通过本方向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熟悉具体金融衍生品的种类,掌握无套利原理、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积木分析法等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 定价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品来规避风险、创造利润和金融创新。
2. 培养学生在风险管理中的动手能力。 金融风险有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波动风险等)、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金融衍生产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转移风险。 通过本方向的实验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各种金融手段的用法, 能够模拟和分析公司的各种风险以及不同风险回报的投资组合, 能够找到公司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
3. 培养学生的金融建模能力。 数学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出一个投资或资产组合将来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的变化, 从而帮助决策层更准确更快地做出决策。金融模型方向的实验学习包括Linear Modeling、Operations Research、Stochastic Calculus、Dynamic Control、Monte Carlo simulation等建模方法, 因此学生在本科学习中对基础数学的掌握要扎实。
4. 培养学生对金融数据的分析能力。 金融数据分析方向的学习主要是以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为主的金融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通过本方向的实验学习,学生能够应用现代金融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市场和定价的有效性,探求各种经济变量间的长期、短期关系,寻找套利机会,开展实证研究。
通过实验教学的学习, 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上满足社会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 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具备现代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工程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水平及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要求, 能够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立. 论中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条件与障碍[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8).
关键词:金融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132-02
金融数学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由理论阐述向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并重、由金融模糊决策向精确化决策发展的结果。金融数学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但是囿于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该课程的应用特色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学生感受不到该课程的现实应用价值,学习上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金融数学》应用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金融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一些金融创新的定价问题等。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所用到的数学知识,除基础知识外,大量的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学时内,学习本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删除一些复杂烦琐的公式推导,加入一实际案例,这样,学生既能掌握数学理论,又能将其用于实际案例分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套期保值时,以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做为案例,使学生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强调案例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概念理论都没有掌握的话,是不可能结合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的。因此,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任务,而且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承的。其次,案例教学应该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案例教学如果只是采用老师讲授的办法,只会使学生引起一时的兴趣,而不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案例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案例教学的最优效果。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模式都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教学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金融数学问题还原到实践原型,创设出带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例如,在讲解期权定价理论时,可从我国证券市场上现有的权证品种出发,让学生自己收集与权证相关的资料,探究权证到底价值几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查阅期权定价理论的有关资料,经过探究、合作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弄清楚期权定价模型是如何推导得到的、定价模型是如何具体计算的等等内容;利用金融数学技巧获得的期权定价理论,已被推广到其他金融问题的研究之中,如期货、债券、可转换债券、利率掉期、外汇汇率等,并广泛应用于包括公司债券、可变利率抵押、抵押贷款、保险和税法在内的金融证券和合同的广阔领域。因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有关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以掌握相关金融衍生品的定价理论。
三、贯穿“数学建模”思想
配合《数学建模与实验》课程,把金融数学教学与数学建模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浓厚兴趣。贯彻素质教育,加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和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培养更多适应新世纪的数学人才。实施“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人数学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穿插起来,增强数学知识的目的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