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第1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识记我国银行的分类、概念、职能及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2能力要求: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主要职能和各类银行的区别与联系。

3觉悟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三教学难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性质职能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六教学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二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板书)

1我国银行的分类(板书)

(提问):我国现阶段银行的分类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是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的。

(教师):对

按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板书)

政策性银行

但这三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又各是什么呢?

2我国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板书)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性质:是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板书)

(学生自己阅读小字材料,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及地位)

②主要职能:

Ⅰ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板书)

这一职能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里的“法”是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请看课文P40的有关法律条文)这说明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的重要工具。在我国,从事金融业的机构有两大类: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两种金融机构都必须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学生阅读课文P40~41小字材料,了解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

Ⅱ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板书)

(提问):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谁?由谁发行?

(学生答):国家。国家再授权给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

(复习提问):人民币的发行量由什么决定?如果人民币发行量多了会出现什么后果?如何解决?

(学生答):由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人民币发行多了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应控制人民币的发行量。

(学生阅读课文P41小字材料,了解人民币的发行程序)

Ⅲ经理国库(金库)(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材料先了解国库(金库)的含义、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优点)

(教师):国库是经管国家财政收支的机关。中国人民银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理国库。我国的各项财政收入,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送交银行,银行根据财政部门的拨款凭证,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给予拨款。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优点是,能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缴纳和财政支出的及时拨付。

Ⅳ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板书)

(2)商业银行(板书)

(提问):商业银行的含义、分类及其性质和职能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含义: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讨论)作为市场主体,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性质是不同的。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

(提问):那么,商业银行的利润从哪儿来呢?

(学生看书回答):略

(教师讲授)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具体计算方法是: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费用

②商业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幻灯片展示)

银行名称

概念

性质

职能

中国工商银

负责办理工商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企业法人

工商企业的信贷、结算、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的监督及城镇居民储蓄业务

中国农业银行

办理农村金融业的国有商业银行

企业法人

集中管理农村信贷,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

中国银行

统一经营外币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企业法人

统一经营全国的外币买卖业务,办理一切贸易和非贸易的外币国际结算,吸收外币存款

中国建设银行

我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

企业法人

管理国家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制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审查各地区、各部门的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和决算等

中国交通银行

经营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股份制银行

企业法人

经营人民币和外币的各项金融业务,其业务不受专业分工的限制

(学生完成后教师强调):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专业分工将会互相渗透,其职能和业务范围向着综合化、多样化发展。

(3)政策性银行的含义及其职能(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政策性银行含义及设立目的(板书):

政策性银行是确保国家大型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

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②政策性银行的分类及其主要职能(板书):

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板书):

其主要职能是:承担为国家大型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贷款的业务。

(学生举例):京九铁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等。

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板书):

其主要职能是:承担国家粮油储备、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和为农业基本建设发放专项贷款,并财政收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

Ⅲ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职能是(板书):

其主要职能是:为大宗进出口贸易提供专项贷款,其中主要是为大型成套机电设备进出口提供贷款。例,山东机电设备产品出口等。

3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其他商业银行交通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招商银行

福建兴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

保险公司

农村信用合作社

证券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

国家外汇管理局

(纪灯片)

课后小结:(略)

课后思考:

1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关系

2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人民银行

A是商业银行

B既是中央银行,又是政府的组成部分

C是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D是专门办理存、贷款、结算业务的企业

2专门办理经营外币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是

A中国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建设银行

D中国交通银行

3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A是政企业关系

B是企业与非企业的关系

C是行政隶属关系

D是监督管理与被监督管理的关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政策性银行与国家级商业银行

A前者是金融机构,不是企业法人,后者既是金融机构,又是企业法人

B前者不追求利润,后者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

C前者是只贷不存的银行,后者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

D前者是国有独资银行,后者也是国有独资银行

2下列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是

A中央银行

B财务公司

C保险公司

D中国进出口银行

E农村信用合作社

F金融租赁公司

参考答案:

第2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业务特点;性质差异;流动性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

资产负债表是商业银行最重要、最常用的财务报表,它综合显示了商业银行在一年、半年、一个季度或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所持有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存量。透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情况以及经营业绩的相关信息。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其主要组成部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是商业银行的总账单,分为资产、负债两栏,采取复式记账,负债项目标明银行资金的来源,商业银行的资金由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组成。银行业务最突出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当然,银行总得有一部分压箱底的钱。这部分资金由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取得,是银行股东认购的股份资本,即银行的自有资金。加上股东再投资和银行利润中抽取的部分,比如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而商业银行吸收外来资金不外乎:储户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其他银行(同业)拆借资金、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客户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其次,商业银行有信用中介的功能。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借贷双方的“中介人”,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和资产业务(将集中的闲散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征。它将借者与贷者集中起来,促进市场资本的优化配置。

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可以看出它存在的必要性。金融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商业银行这些间接金融机构,专业化的提供信息甄别服务,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开展存贷款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运营性质

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可以看出它的性质。

(一)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如:必须具备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本,并达到管理部门所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必须照章纳税;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和发展动力。

(二)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资金,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不是生产流通领域,而是货币信用领域,商业银行不是直接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而是为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

(三)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银行。首先在经营性质和经营目标上,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讲求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不受政府行政干预。其次商业银行与各类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泛,功能齐全、综合性强,尤其是商业银行能够经营活期存款业务,它可以借助于支票及转账结算制度创造存款货币,使其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最后,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特殊企业,而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是政策性机构,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的金融企业。

首先,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其次,商业银行又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经营货币资金、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再次,商业银行也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

1 不同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为工商企业、公众及政府提供金融服务。而中央银行只向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创造基础货币,并承担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

2 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能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并吸收活期存款;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只能提供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的管理策略

第3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一、行业性危机: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现实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是以大型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补充,外资银行并存的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的银行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到2007年一季度中国金融资产达459288.8亿元,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的企业和高风险的机构,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外,从大银行到小银行,从个体银行单项业务到个体法人银行,直至整个行业都出现过或始终存在着危机。而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企业群体,其危机又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的危机,有其个性化特征。中国商业银行的种种现象表明,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业性危机。

商业银行存在行业性危机是由其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企业,通过借贷业务和金融服务取得收益,属于高负债的行业,负债资产率达95%以上,同时商业银行又是经营的货币业务,其资产的主要形式是贷款业务,约占资产业务的70%,而信贷业务是通过资金使用权让渡而获取收益的,资金使用权一旦让渡出去,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控制能力必然下降,而且商业银行的结算等金融服务业务也面临着政策、操作、市场等多种风险。这种对外高依存度和高风险的企业特征,使得商业银行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决定于商业银行本身的管理水平,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调整、区位经济形势改变、同业竞争加剧、客户违约、营销失败、计算机行业运行出现安全问题、银行声誉受损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都使商业银行日益受到严重的危机威胁。商业银行面临的这些风险,有时足以令商业银行整个行业出现挤兑、流动甚至倒闭。

从中国商业银行目前行业状况分析,反映可能出现行业性危机的主要指标日益显现,表现在:(1)资产结构单一,不良资产巨大。目前,实际上中国商业银行行业不良贷款率仍在15%以上,而且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风险资产还在不断积聚与放大。目前整个商业银行行业不良资产率从账面反映较低,但这是以巨额的资产剥离形式来实现的,从整体来说被剥离的金融资产仍然是中国总金融资产的一部分,从一个国家来说不良资产并没有减少。如果没有及时通过补偿机制进行消化,引发行业性危机的因素仍然存在。(2)资本充足率较低,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弱。资本充足率是反映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因素,到2006年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中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已有66家,达标银行数量占比为44.3%,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3.58%。由于商业银行的股东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较快,而资本金的补充能力与资产的增长速度往往不相匹配。(3)资产流动性差。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较为单一,短期贷款长期占用、短存长贷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一旦出现价格预期,很有可能出现挤兑风险。(4)融资形式单一,储蓄数额巨大。目前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45%。素有“笼中虎”之称的储蓄存款一旦出现市场变化,便会冲击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2007年一季度由于中国股市的火爆,造成储蓄存款的大规模分流。(5)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益实质上现在仍然是依附高准入门槛而取得的。从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并没有形成一个充分的竞争市场,而存贷款利率非充分的市场化,更增强了商业银行利润形成的政策性和垄断性,一旦商业银行准入形成充分的竞争和经营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便很难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这些年中国商业银行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行业性危机,主要是因为国家不断采取措施来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如对不良资产的剥离,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等等,同时,存款的快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的危机程度。

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与单个法人银行的危机或其他行业的危机具有不同的特点。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不是单一法人银行危机或单一法人银行一方面的危机,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危机,带有全行业性质,从范围上讲涉及到境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机构;一定意义上说,就单一的法人银行而言不一定存在危机,但从行业角度分析却可能处在危机之中;是所有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一种危机,如人民币存贷利差缩小造成商业银行整个行业利润下降,为适应宏观调控需求,对基础设施贷款进行严格控制,造成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堵塞,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等等;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同时引发的行业危机,如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造成各家商业银行流动;可能是先由一家银行出现危机然后引发整个行业性危机。

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一旦发生,其负作用也远远大于单个银行危机对社会的影响。首先,行业性危机往往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引起社会资金运作系统的混乱。其次,行业性危机不仅救助成本高,而且救助难度大,化解的成功率较低。

二、危机预防: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平台

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的管理防范危机成本肯定优于化解危机成本,而且化解危机还不一定能够成功。因此,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管理的立足点应放在行业危机的预防上,这是主动性、前瞻性、有效性的行业性危机管理。

1、树立行业性危机管理理念,建设良好的危机管理文化

一方面,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管理要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中有深层面的危机感,使危机意识在所有员工内心中形成一种潜意识,让危机意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具备的行业思维。另一方面,要树立全面危机管理理念,高管人员的视角不能仅仅局限于本行,更要从全行来审视行业性危机现状,服从行业管理与要求。

2、建立行业性危机管理机构

组织机构是危机管理的运行载体,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处理行业性危机事件的组织机构和危机管理的负责人,设立严密有序的机构职能规范,拥有充分的处理原则,经过充分的授权,才有了把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管理变成管理危机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管理组织人员要专兼职结合,组织要有绝对的权威性。

3、构建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信息系统

危机预防最主要的是能够对商业银行行业现状进行准确的判断,对未来的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快捷、准确、全面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监测的经济金

融指标必须全面而灵活,既要有宏观和微观的经济金融指标,又要有外部和内部的经济金融指标,而且这些指标要随经济发展及时更新。构建行业性危机信息系统要求各商业银行在历史数据及市场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对未来能否健康发展做出预测和分析,要通过商业银行行业各种信息收集、分析、总结,得出商业银行行业运行体系的情况分析报表,使监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最新情况,调整其经营行为。要保持各银行之间主要信息指标的沟通,通过专职的行业危机管理机构,从全行业角度对危机现状进行评价、评估。对可能形成的行业性危机信息要进行分析,剖析出尽可能详细的可能事件,特别是导致行业崩溃的致命性危机,进行重点关注,并将结果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和决策者。

4、建立规范的法律化的行业危机管理制度

制度是危机管理的依据保证,只有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有利于危机管理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制度形式明确管理者职责、分工、措施、手段。当前商业银行行业危机管理迫切需要建立行业危机管理的协调制度、预警预案制度、应急制度、危机救助制度、危机评价制度等等。制度越全面、细致,防范的效果会越好。

5、建立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预警是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机因素,进行一系列专门指标检测,通过分析评价确定该银行的危机程度,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构建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预警机制,要把商业银行预警管理与业务管理、社会行业专业管理结合起来,可以根据危机的程度和后果,明确报警级别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可以从商业银行行业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收益状况和流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划分危机级别,对每一级危机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危机处理:集中商业银行行业资源化解危机事故

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危机发生的频率,但是并不代表消除所有的危机,商业银行必须直面行业性危机事故,高级管理层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进行化解,以减轻危机对行业造成的危机,这就是危机处理。任何危机事件的发展过程都包括突发期、扩散期、爆炸期、衰退期这样四个时期,如果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能够在危机开始的突发期和扩散期就能采取有力措施,就可能有效地遏制危机的发展程度,化解成本也较低,效果也会较理想,如果等到危机进入爆发期,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因此,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处理强调的是:及早处理(危机爆发初期就要处理)、准确处理(对危机性质、主要矛盾有准确判断)、有效处理(处理方法与措施要有针对性、特效性)。

1、行业危机管理组织立即行使管理职能

当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发生的时候,管理危机的机构立即转换为危机处理机构,并迅速以“危机处理小组”为核心开展各项活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要跟随危机行动起来;各单位在行使日常管理职能的同时,要把处理危机的任务作为首要职能来履行,坚决服从危机管理小组的统一调度与指挥,从而保证危机组织能有效工作,保证各项处理措施能及时运作到位,真正实现处理危机的条理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2、明确各商业银行和高层人员的处理责任

由于行业性危机涉及到各家商业银行的利益,而在处理行业性危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协作与统一步骤、措施,如果一旦发生行业性危机,个别商业银行或高管人员采取自保措施甚至以此作为竞争的机会,往往会加剧整个行业危机的程度。因此,各行在处理行业性危机过程中,要树立大局意识,明白覆巢无完卵的道理。同时要明确危机处理当事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对危机的重视和直接参与程度都极其重要,如果管理者意识不到行业性危机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危机一旦爆发,很有可能会对系统造成灾难性的打击。由于行业性危机管理的工作是跨行别、跨部门、跨地域的,涉及到对各家银行正常业务、流程的影响和对资源的调配,会对许多正常的业务流程和商业银行政策进行改动,还要及时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调拨分配。这种跨部门的工作是任何一个部门性管理人员都无法胜任的,而必须由能够支配协调各个部门的领导出面才能够实现。这就要求各行要组建由各级高管人员组织的危机控制工作组织,直接统一指挥协调,这样就可以做到诸多单位的步调一致、协作支持并快速行动。明确行业中各主体危机管理职责和责任是危机处理的重要条件之一。

3、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启动紧急预案

行业性危机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危机都能导致商业银行挤兑、倒闭,比如有些危机可能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形象,有些危机可能引起商业银行一度时间内的业务停滞。因此,危机发生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小组首先要对危机的种类、性质、危害进行准确无误的判断,找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化解危机的有效措施。要防止危机的蔓延,把危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解决速度是关键,这就要求危机处理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并控制危机形势,将损失降至最低。

4、集中行业系统资源解决形成危机的主要矛盾

处理行业性危机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要充分运用系统的力量来实现对危机的有效管理,就是说单一法人机构出现危机时,作为行业组织不能把他作为竞争对手,加剧危机的程度,而要从行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因为单一法人危机加剧最终还是会引发行业性的危机,因此,单一机构一旦出现危机,同业都要伸出援助之手,集中行业资源共度难关。在危机面前,对于一家银行可能度过危机难度较大,但对于整个系统而言,便显得绰绰有余。行业性危机一旦发生,各家法人银行必须无条件从大局出发,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通过系统力量来化解危机的影响。

5、制定备用的危机消除方案

危机预案是成功进行危机处理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危机发生后情况往往千变万化,因此,在处理危机时可以准备多种预案,在制定预案时,要“按最好的方向努力,按最坏的结果打算”来确定这些意外事故可能的危害程度,通过与专家们的协作,制定出尽可能多的处理预案。而预案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危机或危机的各种形态,这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危机管理队伍,各种预案储存在这部分人的智慧之中。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平时就要注意危机管理团队的打造,需要了解组织行为、组织沟通、伦理道德、战略方针以及公共关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它既要能利用重要的内部资源,也要能利用宝贵的外部资源,平时是业务经营高手,处理危机时又是业务能手。高素质的危机管理人员可以应对各种危机,能随时针对情况变化提出多种化解策略。

四、危机总结:商业银行危机管理长效机制

危机总结是整个危机管理的最后环节,对危机的总结至少还可以提供一个能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

错误的机会,危机造成的损失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教训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危机解决方案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的结束,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抓住机会,总结处理过程中的得失,发现管理中的不足,预防和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在新的管理起点上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科学的行业发展战略

战略决定行业发展的方向,商业银行的行业发展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国的经济条件、金融资源、金融服务需求和现行的商业银行行业现状制定商业银行发展目标和思路。规划要规定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组织架构、约束性要求,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市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正确,就可以保持其平稳健康发展,就会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危机的基础。在制定科学行业规划的同时,各法人商业银行必须在行业规划内实事求是地制定本行的发展战略,要重点在防范风险、集约化经营、科学管理上多做文章,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

不仅要依赖政府行政性救助,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职能,对一些处于严重危机状态的商业银行进行托管、联合、重组,还要充分依赖市场机制建立商业银行行业救助,如积极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企业对商业银行行业联合救助等等。通过救助机制的构建,使商业银行一旦出现行业性危机,可以有一系列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措施来对危机进行紧急处理。

3、建立商业银行协调机制

商业银行的行业性危机是从行业布局角度来审视的,商业银行个体的优化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商业银行间的同质化经营、封锁性运作,往往会加剧行业危机程度,使潜在的危机不能及时发现并预防,或各行为了自身利益而加剧行业性危机的程度。因此,加强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管理,要对各个商业银行在行业内部有个粗略的分工,要构建信息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机制,要能够统一协调、加强行际之间的交流。行业危机管理小组有权提取各行的管理信息,有权对行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有权对各行提出危机风险提示,让行业性危机一旦出现苗头,就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抑制。

4、在商业银行之间积极构建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是引发行业性危机的重要诱因,而行业性危机的受害者往往商业银行又首当其冲。从防范和化解行业性危机的角度来讲,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是化解行业性危机的有效措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对付行业性危机这一共同敌人,才能规范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才能自觉执行行业的自律规则,才能充分运用系统的资源来化解危机,因此,要把商业银行行业竞争引导到创新和寻求服务差别上来,通过合作来不断提高竞争的层次。

5、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第4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效率评价

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演变历程

(一)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是组织职能和效率的统一体.体现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战略思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经营传递效率和管理的有效忖乃至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安排。

(二)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演变

1.业主制。由商业银行业主直接指挥员工进行业务活动,员工只能听从所有者的指挥,没有任何经营权和决策权。

2.职能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结构是一种集权的组织结构,又称U型模式,其特点是金字塔型。即总经理是商业银行的最高领导者,在总经理下面按职能不同设立管理机构,各业务部门由副总经理或经理管理.每个部门又按照需求分设各具体业务部门如营业部、信贷部等。

3.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H模式,其特点是在最高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将整个组织划分为若干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实行相对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拥有高度经营自主的权力,根据最高管理层的方针、政策和统一制度,全权指挥其所辖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上级赋予任务全面负责。

4.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又称M型模式.它把按职能部门和按工作性质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矩阵的管理方阵.使同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上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完成某一小组任务的工作。

5.网络状结构。在该结构中,每一个员工的信息来源和工作要求不仅仅限于纵向职能部门和横向的管理部门,他将按照实际需求对多个任务做出响应。同时也接受多个方向的信息和要求。这种方式将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技能,减少组织间的摩擦.增加组织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三)现代商业银行业的主流结构和特点

矩阵式是适应现代商业银行需求的最适合的模式,并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的主流模式。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正加速推进组织架构的矩阵式改造.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缓解高级管理层的协调压力,使其集中精力制定战略目标、决策和规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矩阵式组织结构能有效发挥员工的专长.减小银行的人员规模,提高人员的利用率。

3.矩阵式管理能够促进业务运作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交叉制约。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有组织结构的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设置的,经过市场化改革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特征:

1.在组织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采用的是职能式的总分行制。其经营模式有行政色彩。主要表现在总行对下属分支机构的管理沿用了国家机关的管理模式,埘人、财、物的管理和调配均采用行政管理模式。

2.分支机构的设置以行政区域划分,而且布局雷同。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对全国各级分行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度、分级管理,各级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

(二)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1.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重叠,内耗十分严重。排队论中的Earlang公式证明了这样的道理:如果工作分的过细,设置的部门过多,会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发挥.不能适应现代多变的金融市场和激烈的竞争需要。

2.由于机构层次多、管理跨度大.加上分支行受自身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总行机关对分支机构控制失灵。

3.沟通成本的剧增和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延长垂直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会增加信息传递时间,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导致延误时机和决策失误等情况发生

4.金融资源配置分散化和低效率,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由于各地区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一些经济总量很小,发展缓慢的地区也设立了很多机构,这就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中较为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再造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进行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是提高竞争力,迎接金融全面开放的必需之举。本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设想如下:

1.在组织结构上实施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目前银行的业务种类,基本上已经和国外大银行的业务种类相同,因此采用国际主流的组织结构可以解决现存的组织协调问题,使高层领导更多地集中精力制定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加强银行快速响应能力。

2.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设置不合理,委托链条长,分支结构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建设成大总行.小分行结构。营销渠道设立为总行一分行一分理处三级设立.彻底消除省分行、地市分行、县分行的区别。

3.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分行。按照经济区域设置银行分行就是说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信贷需求设置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而不再延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即不管是否盈利.只参照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银行的投入产出比考虑的较少。

4.充分利用新型银行模式,发展离行式银行服务。如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等

四、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效率评估

(一)效率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来对商业银行进行效率评价。该模型由Chames、Cooper和Rhodes-位学者于1978年提出,利用数学线性规划将企业的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项目数据,投射在坐标空问上,求出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为效率边界.以衡量各决策单位(DecisionMakingunits,DMu)的生产效率。这种方法有以下优势:

1.DEA无需构造一个确定的基本生产函数和估计函数参数系数。可避免函数型态的人为错误设置所导致的不准确结果:

2.DEA可以通过数学规划方式客观产生权数并且有效处理投入(或产出)单位不一致的问题;

3.DEA可以有效处理定性与定量投入(或产出)指标的问题。

DEA方法能在同其它银行相比较的情况下测量出某一银行相对效率。每个银行都有相同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它通过将一个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和其资源同其它银行相比较,将多个投入和产出变量转变为效率评价指标。将效率最高的银行的效率定为1。其它银行的效率定在0到1之间。对一组银行中某一个银行相对效率的计算如下:假定这组银行的个数为n个.每个银行都有s个输出变量和m个输入变量。Yjk表示第k个银行的第j个输出变量,Xik是第k个银行的第i个的输入变量。第k个银行的相对效率Ek,计算公式为:

其中,V,U分别是第k个银行的第i个输出变量和第i个输入变量所占的权重。数据包络分析对权重的选择是在没有负的权系数的情况下,使得每个银行的效率评价指标最大化,而且所估计的效率指标不大于l对于具体银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可以看作线性规划问题,决策变量是银行的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权系数。对于第k个银行(k=1,2,……n)在该公式中定义的相对效率E,使得E最优化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iX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m维投入向量,jY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s维产出向量。kX、kY是被评价的第k个银行的投入、产出向量。这里的OIU是第k家银行的效率值,满足0≤e≤l。当e=1时,表示该银行是效率前沿面上的点,因而处于有效状态。该模型是在规模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模型,其经济含义是当第k家银行的产出水平保持不变(投入导向)时,如以样本中最佳表现(处于效率前沿面上)的银行为标准,实际所需要的投入比例。1-0就是第k家银行多投入的比例。也就是可以减少(或称浪费)投入的最大比例。

(二)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

本文运用DEA方法进行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考虑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可取性,同时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同,所以本文以一家商业银行的所属分行情况进行比较,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比较情况在本文不作讨论。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主要为:投入指标:期内平均人数(x1)、期内资产平均额(x2)、期内成本(x3);产出指标:期内存款余额(y1)、期内贷款余额(v2)、期内利润(y3)。超级秘书网

(三)实证分析

现以某商业银行10家分行在上述投入、产出指标上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将上述各家分行的投入、产出的数据输入Matlab6.5软件(Mat1ab软件是由Mathw0rkS公司用C语言编写的著名的工程数学应用软件,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和方便、直观的编程功能),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计算结果如下

第5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效率评价

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演变历程

(一)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是组织职能和效率的统一体.体现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战略思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经营传递效率和管理的有效忖乃至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安排。

(二)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演变

1.业主制。由商业银行业主直接指挥员工进行业务活动,员工只能听从所有者的指挥,没有任何经营权和决策权。

2.职能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结构是一种集权的组织结构,又称U型模式,其特点是金字塔型。即总经理是商业银行的最高领导者,在总经理下面按职能不同设立管理机构,各业务部门由副总经理或经理管理.每个部门又按照需求分设各具体业务部门如营业部、信贷部等。

3.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H模式,其特点是在最高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将整个组织划分为若干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实行相对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拥有高度经营自主的权力,根据最高管理层的方针、政策和统一制度,全权指挥其所辖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上级赋予任务全面负责。

4.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又称M型模式.它把按职能部门和按工作性质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矩阵的管理方阵.使同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上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完成某一小组任务的工作。

5.网络状结构。在该结构中,每一个员工的信息来源和工作要求不仅仅限于纵向职能部门和横向的管理部门,他将按照实际需求对多个任务做出响应。同时也接受多个方向的信息和要求。这种方式将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技能,减少组织间的摩擦.增加组织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三)现代商业银行业的主流结构和特点

矩阵式是适应现代商业银行需求的最适合的模式,并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的主流模式。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正加速推进组织架构的矩阵式改造.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缓解高级管理层的协调压力,使其集中精力制定战略目标、决策和规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矩阵式组织结构能有效发挥员工的专长.减小银行的人员规模,提高人员的利用率。

3.矩阵式管理能够促进业务运作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交叉制约。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有组织结构的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设置的,经过市场化改革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特征:

1.在组织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采用的是职能式的总分行制。其经营模式有行政色彩。主要表现在总行对下属分支机构的管理沿用了国家机关的管理模式,埘人、财、物的管理和调配均采用行政管理模式。

2.分支机构的设置以行政区域划分,而且布局雷同。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对全国各级分行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度、分级管理,各级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

(二)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1.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重叠,内耗十分严重。排队论中的Earlang公式证明了这样的道理:如果工作分的过细,设置的部门过多,会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发挥.不能适应现代多变的金融市场和激烈的竞争需要。

2.由于机构层次多、管理跨度大.加上分支行受自身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总行机关对分支机构控制失灵。

3.沟通成本的剧增和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延长垂直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会增加信息传递时间,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导致延误时机和决策失误等情况发生

4.金融资源配置分散化和低效率,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由于各地区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一些经济总量很小,发展缓慢的地区也设立了很多机构,这就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中较为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再造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进行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是提高竞争力,迎接金融全面开放的必需之举。本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设想如下:

1.在组织结构上实施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目前银行的业务种类,基本上已经和国外大银行的业务种类相同,因此采用国际主流的组织结构可以解决现存的组织协调问题,使高层领导更多地集中精力制定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加强银行快速响应能力。

2.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设置不合理,委托链条长,分支结构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建设成大总行.小分行结构。营销渠道设立为总行一分行一分理处三级设立.彻底消除省分行、地市分行、县分行的区别。

3.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分行。按照经济区域设置银行分行就是说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信贷需求设置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而不再延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即不管是否盈利.只参照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银行的投入产出比考虑的较少。

4.充分利用新型银行模式,发展离行式银行服务。如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等

四、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效率评估

(一)效率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来对商业银行进行效率评价。该模型由Chames、Cooper和Rhodes-位学者于1978年提出,利用数学线性规划将企业的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项目数据,投射在坐标空问上,求出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为效率边界.以衡量各决策单位(DecisionMakingunits,DMu)的生产效率。这种方法有以下优势:

1.DEA无需构造一个确定的基本生产函数和估计函数参数系数。可避免函数型态的人为错误设置所导致的不准确结果:

2.DEA可以通过数学规划方式客观产生权数并且有效处理投入(或产出)单位不一致的问题;

3.DEA可以有效处理定性与定量投入(或产出)指标的问题。

DEA方法能在同其它银行相比较的情况下测量出某一银行相对效率。每个银行都有相同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它通过将一个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和其资源同其它银行相比较,将多个投入和产出变量转变为效率评价指标。将效率最高的银行的效率定为1。其它银行的效率定在0到1之间。对一组银行中某一个银行相对效率的计算如下:假定这组银行的个数为n个.每个银行都有s个输出变量和m个输入变量。Yjk表示第k个银行的第j个输出变量,Xik是第k个银行的第i个的输入变量。第k个银行的相对效率Ek,计算公式为:

其中,V,U分别是第k个银行的第i个输出变量和第i个输入变量所占的权重。数据包络分析对权重的选择是在没有负的权系数的情况下,使得每个银行的效率评价指标最大化,而且所估计的效率指标不大于l对于具体银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可以看作线性规划问题,决策变量是银行的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权系数。对于第k个银行(k=1,2,……n)在该公式中定义的相对效率E,使得E最优化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iX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m维投入向量,jY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s维产出向量。kX、kY是被评价的第k个银行的投入、产出向量。这里的OIU是第k家银行的效率值,满足0≤e≤l。当e=1时,表示该银行是效率前沿面上的点,因而处于有效状态。该模型是在规模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模型,其经济含义是当第k家银行的产出水平保持不变(投入导向)时,如以样本中最佳表现(处于效率前沿面上)的银行为标准,实际所需要的投入比例。1-0就是第k家银行多投入的比例。也就是可以减少(或称浪费)投入的最大比例。

(二)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

本文运用DEA方法进行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考虑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可取性,同时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同,所以本文以一家商业银行的所属分行情况进行比较,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比较情况在本文不作讨论。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主要为:投入指标:期内平均人数(x1)、期内资产平均额(x2)、期内成本(x3);产出指标:期内存款余额(y1)、期内贷款余额(v2)、期内利润(y3)。新晨

(三)实证分析

现以某商业银行10家分行在上述投入、产出指标上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将上述各家分行的投入、产出的数据输入Matlab6.5软件(Mat1ab软件是由Mathw0rkS公司用C语言编写的著名的工程数学应用软件,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和方便、直观的编程功能),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计算结果如下

第6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公司治理

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金融风险的复杂化,商业银行在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和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对其他控制进行的一种再控制。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深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现实需要。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治理功能分析

内部审计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是公司实现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的内在需要,在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

内部审计能够以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专业优势,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实现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对内部控制的各项程序作出客观的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薄弱环节,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措施,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改进和完善,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性。

2.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监控机制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则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保证。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研究法国里昂银行、日本大和银行等著名银行的失败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不到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失效是导致银行失败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两个重要环节上。

3.实现有效公司治理的保证机制

根据IIA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论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性质为:评价并帮助组织改进其治理程序,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在公司治理的实践中,科学决策已经成为有效治理的核心,内部审计对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向战略决策者提供可靠信息,为董事会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给予真实准确的信息依托。

二是对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作出评价,促进管理业绩的提升。

二、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力制衡机制”得以形成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其治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内部审计。而公司治理结构则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功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不同的股权结构和公司外部治理环境构建一个有效的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两种。在英美等国家银行股权比较分散,主要依赖市场和政府进行监督,公司的组织架构主要有董事会和股东会构成。在德日等国家银行股权较为集中,便于银行内部形成监督机制,公司在的组织构成主要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而且监事会在其中能够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的企业国有股权相对集中,组织结构大多采用“德日模式”,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组织架构。

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中,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五种:

(1)隶属于经理层班子,由财务部负责人分管;

(2)隶属于经理层班子,由CEO分管;

(3)在董事会或者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之下;

(4)隶属于监事会,由监事会主席分管;

(5)在CEO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之下。在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监督有效性等方面,这五种管理模式各具特点。在管理模式选择上,需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中结合公司的性质、规模以及组织形式来具体确定,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于公司治理的思考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金融风险的复杂化,对商业银行改进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因此,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已成为商业银行深化内部审计职能的现实需要。

1.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内部审计报告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公司治理的经验,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机制是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途径。基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外治理环境的实际考虑,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中关于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有两种较为合理的选择:其一是隶属于监事会;其二是隶属于董事会。

2.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建设;二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紧密地结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以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责任。

3.创新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

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科学规范的审计方法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并且有助于规范审计项目的实施、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对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持续创新,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和发展方向:

一是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远程审计相结合;

二是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

三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2]李维安,曹延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J].南开学报,2003(1).

[3]李岩玉.关于深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探讨[J].财会月刊,2011(3).

[4]吴秋生.论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及其发挥[J].中国内部审计,2012(4).

第7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1973年,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勃罗特(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形(Fracta1)一词,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曼德尔勃罗特分别从数学和更通俗的角度为分形进行了定义:

1.若集合A满足Dim(A)>dim(A),则称之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的Hausdoff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

2.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对分形全面的、确切的定义。本文中我们使用英国数学家Falcomer按照生物学给出“生命”定义的类似方法对分形所进行的特征描述,将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质的集合F:(1)F具有精细结构,即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包含整体;(2)F是不规则的,以至于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或许是近似的或许是统计学意义的;(4)F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维数”通常大于F的拓扑维数;(5)F的定义常常是非常简单的,或许还是递归的。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分形企业管理。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这大环境的制约。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商业银行谈谈分形企业的特点:

1.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空间或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信息是“同构”的。对分形企业而言,这种自相似性包括组织结构的相似、目标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个职工的理想、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业看作是由若干个小“分形企业”构成的。不难看出,相似性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同一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简单相似关系,如分行与分行、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嵌套关系,如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

当然,自相似性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似性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下属的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这时各分支行就应从当地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每个分形单元(分支行)都将自身当作整个企业(总行)来看待:完整地实现既定的业绩与利润,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全面考量质量、数量、资源投入的节约、可靠性及进度等内容。如果分形单元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就是从其他分形单元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分形企业的所有辅的设施和手段对于全体分形单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对共有的而非垄断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结构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还体现在目标方面,分形企业的目标和其分形单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确地对待各自的目标。

2.自组织性。分形单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分形单元中的组织结构能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其生产和经营过程易于突现直接和快捷的改良,优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诸实施。它在动态过程中认识和形成其目标、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可以改自己,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单元之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现场进行决策和处理,各分形元实行自我规划、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紧缩银根,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口、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符合总行总体目标的存贷款政策。

3.动态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分形企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活力。具备这种活力的企业可以在干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快速调整已实施的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缺乏活力总是与其利润停止或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或竞争能力减弱相联系的,正如当前各家银行都大力推广个性化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抢占市场。因此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能持续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的-个基本前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备有物理学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开放银行业业务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国与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国内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的波动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给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银行系统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它具备了分形特性的基础。

2.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首先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4层体系,依次为总行———分行———支行———储蓄所。较高层次机构对较之低一级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内,各类业务都应汇总统一经营管理,这就要求较低层次机构必须要沿袭较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计划财务等企业特征,因而各个层次之间具有结构良好的自相似性。而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相关的政策不一致,对于同一层次的分支行而言,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银行青海分行,就会受到当地各方面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形结构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如信贷部、风险管理部、营业部、稽核部等等。总行对分支行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而分支行又具有高度的自治,享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限,涵盖了计划、运营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职能。这些具有复杂精细结构的职能部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分形单元,它们在总行的规定下相互协作,具有共同的总体目标,即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每个职能部门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与外部环境和内部其他部门的交流而进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优化总体的目标。3.商业银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商业银行结构上具有规范的分形特征,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目标统一。那么除了结构分形外,商业银行还具有功能分形。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次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分行和支行对分行、支行和储蓄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处于分行、支行和储蓄所都必须服从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目标。

4.商业银行分形元的划分。通过对商业银行结构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应包括两种性质的分形元。对于分支行、储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总行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之下,负责某个区域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同属于同一分支行或储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内各职能部门)而言,一方面它们负责某个特定业务,如信贷、投资等,享有较大的决策自;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在总行的整体目标约束下实行跨部门的协作,因而其自主决策权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决定外,分形元的划分还应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则划分,应在总体目标、结构体系、战略规划、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体现相似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划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证各自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旦发生各分形元之间的协调作业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进而使整个银行部门间协调成本最小化,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各商业银行的基层储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农村金融体系的缩影。

三、商业银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分形管理的一点策略建议。

1.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提高决策质量。二是可以推动信息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另外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建议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具体地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3.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越多,基础平台的共享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分形元之间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开阔员工的视野,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因而也越容易进行重构以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

目前各家银行都把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重要工作,给予极大重视。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房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客房利润贡献度的分析、风险分析控制和资产负责管理,为客房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强化自身的管理。各行相继开通了电子邮件、公文传输、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4.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于具有分形特征的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目标的一致是分形企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主动引导到制度设计中的结果。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则成为所有员工都遵守共同准则。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要求其企业文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用这种正确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完善的体制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这种风险管理机制是整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因此,树立尊重员工的“以人为本”理念,制定奖罚分明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是这种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性基础。

摘要:文章基于分形理论探讨了商业银行的管理策略。阐述了分形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结合分形的自相似、自组织、动态性等特点总结了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商业银行分形特性的管理策略建议。

关键词:分形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忠庆,舒华英.电信企业的分形管理.中国数据通信,2004,(6):47-49.

2.刘忠庆,舒华英,谢文胜.电信企业实行分形管理的策略.中国数据通信,2005,7(2):59-61.

3.李喜梅.分形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分形特征探析.农业经济,2006,(11):56-57.

第8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一、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产权结构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国有银行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从20世纪 80年代初的“大一统”到1993年实行专业银行体制,再从专业银行体制向商业银行体制过渡,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始终没能建立,其竞争力不强。经过多年的改革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家的独资银行。这种单一国有的产权结构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运行依附于政府的运行

商业银行运行的内在规则是利润最大化。政府从宏观上调节商业银行的运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在既定的宏观调节之外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干预就不再是一种宏观调控行为。政府把商业银行的运行强行纳入运行的轨道,即使这种强行纳入只是很短的时期,但这种扭曲运行的后遗症却要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运行去消化、去纠正。遗憾的是这种干预往往是很多个短暂的延续。在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所有制下,商业银行经济目标对政治目标的屈服导致其非商业性贷款的大量发放,而这种非商业性的贷款发放往往形成新的不良贷款。1979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仅为11.85亿元,占国有银行总贷款的0.6%,到1996年政策性贷款已经高达16440.10亿元,占总贷款的34.66%。

商业银行的职员把追求层级的提升作为主要的激励源。商业银行作为专业银行从原先的单一体制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商业化运行。但是就的情况来看,专业银行依然存在着较为浓厚的政府部门的运行色彩。一个机构就是一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可以套到相应的行政级别与待遇,商业银行存在一个依附于行政科层结构的庞大的金融组织科层结构。更为难办的是商业银行在既有的环境下还必须依赖于这种本不该有的科层结构。在这种科层结构中,商业银行可以享受到只有政府部门才能获取的许多额外收益,比如社会保障、政府的金融保护与政策倾斜;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在以相应层级官员的身份参与政府决策的同时,实现着自己的非商业领域的成就感。其他员工安于享受这种集政府部门与商业组织的优势于一身的岗位福利。在商业银行运行政治化色彩较浓时,商业银行的员工不需要太高的劳动投入,也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投入,就可完成本职工作。员工成就事业的需要就转到了“行政层级”的提升上来。在决定是否提升的主要指标中“生产性劳动”投入不占主要部分,大量的劳动投入到对商业银行来说没有效益的层级寻租上。那些对组织内层级提升知难而退的员工的努力方向自然偏离商业银行的方向。道德操守仍然较好的员工大有人在,可当组织的某一个环节瘫痪或脱节时,他们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并面临生存威胁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没有有效地建立,商业化运行的制度、机制没有形成,资金的使用没有严格、经常的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的进行过程中,违背了经济约束有政治解释,违背了政治约束却有经济解释。经理人员在政治与经济规则的模糊地带,追求商业银行组织自身和经理人员自身的利益,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在银行改革赋予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时,这种原因导致的不良贷款更是可怕。

业务单位常常把商业银行的资金资源作为最后的免费晚餐。部分低效的国有企业依赖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较多的贷款使低效率的生产继续进行,贷款越多,负债越高,这种国有企业破产后要求冲销的沉没成本越大,政府让国有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越小。高负债反而成为了国有企业的一种最优选择。这给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了许多不良贷款。

截至2001年9月末,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总额为6.8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6.62%(不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转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3万亿不良贷款)。四大国有银行现在有约1.8万亿不良资产,但四家银行的资本金却只有约6000亿。即使这些不良资产能够收回一半,这四家银行的资产状况也不乐观。大部分的不良贷款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从储蓄到投资的资金转换链中进行了大量的转移,却效率不高。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担心一旦不良贷款形成没有可以转移责任的理由,加上信息条件不具备往往又得不到贷款。这样就形成了能得到贷款的风险大、资金使用效率低,风险小、使用效率高的得不到贷款的局面。资金资源的使用严重错位、失效。如果非国有企业和高效的国有企业出于对部分低效的国有企业的效仿而寻租、贷款、赖债,将会更加恶化这种状况。这些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作为银行体系的主体的功能萎缩必将导致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实施。

二、多元化产权结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

市场经济作为平等交易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其基本的资源配置机制。商业银行是资金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也是资金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中介。能够优化配置资金资源的商业银行才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产权的要求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必须是单纯的经济性质的权利

市场经济交易的内容是产权,产权必须是纯粹经济性质的权利,必须是可交易的法权,而不能是超经济性质的特权。超经济强制的普遍化必然构成对体现法权关系的市场经济的根本排斥。当产权表现为超经济的政治、司法、立法、行政、宗法等权利的附属晶时,资产的运动便不可能首先服从等价交换的市场竞争准则,而是首先服从超经济准则。只有单纯的经济性质的权利才可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以实现价值运动。超经济性质的权利另有其运行规则,不能进入市场交易,若强行进入,那么意味着对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的根本破坏,或者意味着腐败。国有商业银行对政府的依附除有原因所积累下来的特权残余痕迹和意识之外,直接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国有制,在于国家行政组织对经济组织的替代,从而使生产资料财产权直接依附于国家的政治、行政权力。商业银行不是以平等竞争的身份进人市场,而是被纳入等级森严的行政。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不可能首先作为经济性质的组织接受市场规则约束,只能首先接受行政规则约束。在一定社会,国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就意味着该社会的经济资源绝大多数首先必须服从行政权力的支配,市场经济不可能成为基本的配置资源的机制。

(二)在不同的交易主体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界区

市场经济作为交易的经济,作为产权彼此让渡的经济,若在不同交易主体之间不存在界区,也就不存在交易的必要。在同一主体内部的资产运动,不构成市场交换。产权的界定是界定权利及权利相适应的责任。从法学上来讲,界定产权主要是在制度上形成产权的排他性,从经济学上来讲,界定产权主要是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是市场制度对产权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法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制度在要求产权权利界定的同时,必然要求权利与责任相对称。权利不容侵犯并在市场交易中得到证实,也无法逃避相应的责任约束。产权界区越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越清楚,交易双方交易过程中的磨擦越少,即使有了磨擦也有解决磨擦的制度保障,从而交易费用越低。当前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区,同是国有产权没有界限;国有银行的责任与权利没有明确的界定,既定的责任与权利的界定不到位并存在一定的扭曲;制度在对商业银行产权进行界定的同时给商业银行还附加了超经济功能,政府在承认商业银行产权的同时还保有了对商业银行的过分的超经济权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在有明晰的产权主体的同时却无法满足界区明确的要求。

(三)要求对产权根据其权能进行制度性分工

市场本身是一种分工的经济。对资产权利本身进行社会分工,是提高资产权利运行效率的客观要求。关于产权权能的社会分工的典型形式便是委托——制,股份公司则又是委托——制的典型代表。在股份公司中,产权权能被制度性地分解为所有权、支配权和管理权。所有权,由出资者掌握;支配权则表现为公司董事会作为公司法人对公司法人产权的控制(公司法人产权本质上并非所有权,而是对出资者资产的支配权);管理权则是经理等家的专门职能。在这种权能结构中,所有者作为出资者委托他人支配其资产后,所有者大多不在企业内部直接监督资产的运用,而是外在于企业,通过市场的股权交易来评价、监督、选择人。这就使所有者对其资产的监督不再局限于企业之内,其监督标准也不再取决于出资者个人的偏好和认识水平,所有权对支配权(权)的监督市场化、社会化,监督效率提高。企业法人产权不是所有权,以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为特征,但企业法人产权一经制度性地形成,便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能保证企业法人在市场竞争中独立地决策。人必须对委托人按照、委托—契约的事先规定,承担资产责任。在股份制形式下,所有者与支配者、支配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层层委托——关系及各种权能之间的相互制衡使企业的权利与责任明确、利益与风险对称,最终有利于提高产权运行效能。

(四)产权多元化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

从上面的我们知道: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必须是纯经济性质、界区明确且有一定的社会分工。这就要求我们:恢复国有产权的经济性质,消除其超经济权能;明确界定商业银行产权的界区,划清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产权的界限,明确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经营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进行一定的社会分工,并完善这种分工的相互制约与协调机制(公司治理)。但是不能逻辑地推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必须多元化的结论。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恢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经济性质的过程中,在产权方面体现商业银行与政府的差别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在界定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区时,改革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也能达到划清界区的目的。在分清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并确保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时,多个产权主体对同一事件的决策在协调成本较小的情况下总比单一产权主体决策的准确性高,多个产权主体更有利于权能分工后各项权能的相互制衡。引入其他经济成份在能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奠定了相应的产权基础。

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突破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选择多元化不仅能明确地界定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还能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奠定相应的产权基础。多元化产权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

三、对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与监管,为产权改革提供较好的环境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特殊性不在于其能否改,而在于在改制的过程中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比以前更多的不确定性,任何制度性缺陷都是金融体系的风险所在。产权改革改变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身份后国有商业银行国家信用支持的丧失,这将导致存款人信心丧失而导致支付危机,使流动性风险集中显化而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产权改革打破金融领域原有的均衡,制度真空里所滋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加剧金融交易活动的风险。这些都对中央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宏观调控与监管,强化金融控制力,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引入其它所有制性质的股权,改变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

以前讨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往往更多地强调业务分离、经营管理、转换机制、打破垄断竞争等,很少涉及产权问题,回避产权对于企业制度的基础性作用。在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时,我们可以引入外资股、社会法人股或社会公众股。引入其他性质的产权后,国家只能通过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机制安排来行使国家的产权,对商业银行的直接控制力是减弱了,但是间接控制并没有减弱国家应有的对商业银行的控制。银行业已经向外资银行开放,对内开放银行业应当也是该项政策的合理延伸。其他国有性质的社会法人股也能改善产权结构。同一产权主体的不同层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实体是有利益差别的,有差别的利益主体在一个新的经济实体里能够形成一种类似于不同产权主体的竞争协作关系。银行业对民营资本开放虽然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文禁止,但事实上进入银行业却非常困难。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曾向民营资本放开过城市信用社,后因风险暴露不得不关闭撤并了许多。这不能说明民营资本天生不可信赖,资本的本性只能激发我们去完善我们的政策环境。民营资本已经是我国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中应该可以作出一定的贡献。

(三)合理分散股权,形成一种既要有政府的相对控股,又要有股东大会上与政府经济权力抗衡的可能的股权结构

在引入其它性质的产权的同时,还要注意各产权的结构安排。这种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在体现分散的同时,还要保证这种产权结构中既要有政府的相对控股,又要在股东大会上有与政府作为产权主体所有的经济权力相抗衡的可能。根据对部分股份公司股东大会上到会的公众股股东的比例所对应的持股比例、法人股东持股的比例设计政府的相对控股比例;假如一般股东大会上到会公众股股东持股比例为10%,法人股东持股比例为30%,则设计政府持股比例是不少于40%。但也不能超过非国有股的比重。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当属对政府在商业银行运行中的功能定位问题。这种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可以防止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直接干预。这种政府相对控股的设计可以避免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二者把商业银行的运行在源头就限定在商业运行的范围内。政府对其干预只能按程序启动另外的机制。

[1]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M].北京出版社,1998.

[2]张杰。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第9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一、风险管理能力: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由此可见,“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对象和性质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内涵,从对象上看,已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风险演变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从性质上看,从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为全球风险。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一文中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联储副主席罗杰,富古森(Roger W.Ferguson.Jr.)在演讲中也指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亏和生死。

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也表明,银行风险才是监管当局(进而商业银行自身)关注的焦点。《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无一不是以风险为核心的。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在近3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中,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上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危机,90年代初持续的日本银行业危机,从八九十年代连续不断的拉美金融危机,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乃至全球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证明: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二、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二)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成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三)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

(四)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由于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五)风险管理方法及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同时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中小商业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三、构建基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核心能力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风险承担主体

要解决公司治理由基本架构、基本制度等方面的“形似”到实际传导和运作等方面的“神似”的问题。要围绕经营转型,完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把分权、制衡、问责、透明等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核心原则、基本要求,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为作银行基本制度和具体可行、详细明确、覆盖各个层级环节的制度规范,作为一整套明确完整的传导、执行、监督、控制、反馈机制,使公司治理从银行“上层”有效传导到“基层”,更好地推动经营转型。董事会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

(二)跟进监管要求,提升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银监会一系列有关资本充足率监管和风险管理规定的出台,我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和科学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阶段。在市场风险不断凸现的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弥补相对薄弱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及时应对监管要求和市场要求,最终达到通过经营风险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的。根据监管要求,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并确定合适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分析工具,并在信息系统中固化。其中:分析工具可以在监控点对管理流程提供定量指导,而执行管理流程的人员也可以根据其经验对分析工具给出的结果进行一定调整,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根据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数据要求建立相

应的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和数据集市,同时业务流程也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固化;组织架构将对分析工具、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实施给予充分的支撑。

(三)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一个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一个银行采用的组织结构是与其经营思想密切相关的。组织结构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管理层次、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管理层次指的是纵向结构:董事会(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经营层各业务部门各支行、营业部,部门设置指的是横向结构,而职责划分以管理层次和部门设置为基础,既牵涉到纵向,又牵涉到横向,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结构中的每一个交叉区域都是重要的风险控制点,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风险责任主体,每一责任主体都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机制和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在这个网络中,从总部到支行,从一线普通员工到行长、从一项新业务出台到具体实施,这一系列的过程包含着许多风险控制点,每一业务部门的主管必须承担其业务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和报告各种风险的职责。

(四)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因此如何通过内部评级模型准确度量风险至关重要。实现风险度量后,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未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以往风险授权简单与行政职务挂钩,并未体现授权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如资金业务由于市场变化快,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操作人员的水平“因人授权”;而信贷业务中,在提高客户评级准确性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因客授权”的方式,对优质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对于特殊的银行服务,可以采用“总量授权”,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同时,授权管理也是风险评价的必然结果,通过后评价实现动态授权,体现权责对称,提高授权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五)提高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