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

第1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金融学 功利性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e Majors' Utilitarian Motivation

WANG Huip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22)

Abstract Finance is a strong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ubject, but affected utilitarian social values and attitudes of parents is not correct and other factors, led to the prevalence of students' too strong utilitarian motivation problem. Too strong utilitarian motivation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he basic knowledge is not solid, and even affects the students' academic and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e finance majors utilitarian motivation and causes harm analysis, from the "blocking" and "Persuasion" is proposed to improve both utilitarian motivation finance profession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finance; utilitarian; learning motivation

金融学作为一种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学科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尤其是近些年来,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起薪和平均工资高于其他行业,并且增幅最快。所以,导致金融学专业的报考人数也持续攀升,使金融学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之一。但是,正是由于金融专业世俗化的特点,使得报考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和家长功利性比较明显,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本文将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形成的原因,并试图通过“堵”与“疏”相结合的方式,提出改善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对策和建议。

1 学习动机与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是指以纯粹的知识获取为目的,一般不与学习者的个人前途和经济利益直接发生联系,即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一般认为这种动机是一种持久的学习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影响等和个人前途和经济利益直接联系的学习动机,一般认为这种学习动机是短暂的没有可持续性。适当的内外部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但是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尤其是外部动机过强时,容易导致急躁心理,无法专心学习,如果自制能力不强容易导致学业半途而废。教学实践也表明部分金融学专业学生由于过度功利性学习动机的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被迫中断,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2 功利性学习动机的危害

如前所述,过度功利性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害而无益的,尤其是对于金融专业来讲,由于金融学实践性强,而且随着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通人接触金融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因此,功利性动机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危害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

(1)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金融学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必须掌握通识性的基础知识。这主要是建立在本科教育是该专业的基础教育这一认识上的。因此,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很难在短短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就培养一个金融领域的专家。所以西方一流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在前两年学习诸如微积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科学核心课程以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后两年学生才进入专业学习。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面临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往往表现出了急躁的心理,认为这些课程和金融学没有关系,表现出了较强的消极情绪。

(2)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轻率的参与金融市场。实事求是地讲,参与金融市场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但是有些学生参与金融市场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试图获利。这对学生的学业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从本质上讲现在的金融投资活动是一种专业技术活动,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专业化的团队合作,靠个人和运气是很难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过早的参与金融市场只会培养市场投机者,无法造就高素质的专业金融人才。

(3)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心理障碍。正是由于在功利性学习动机的驱使下,部分学生过早的参与到了金融市场中,而专业知识又不够,导致投资失败,这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极端思想,一方面,认为金融学知识没有用,导致消极行为;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心理疾病,这在实践教学中已有个别案例。

3 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分析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功利化风气;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性格等。

首先,本文对外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社会功利性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社会上拜金主义、浮躁情绪比较严重。研究表明社会风气和大学生的学风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因此,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良影响。(2)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总体上来讲,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往往重视该专业未来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从事该行业所能提供的社会地位,以及未来能够提供的经济利益的回报。这些功利化的宣传和社会风气相互加强,导致金融学专业学生就学的功利性动机更加突出。(3)学生家长的态度不端正。目前,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价值观也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家长,本身对金融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简单的认为金融学专业主要教授赚钱的技巧,而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金融学的目的是以后去银行工作等等。这些错误的态度和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

其次,本文对内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尤其是高中时期的课程安排以高考为唯一目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导致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交友等一切行为都以实用主义为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2)学生性格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冒险,因此,在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就急于参与金融市场。往往会主次不分,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金融市场上,导致学习障碍和学习成绩的下滑。

4 金融学专业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根据前文对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成因的分析,针对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危害,本文分别从“堵”和“疏”两个方面对改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对策和建议

首先,“堵”的方面主要采取加强学习风气建设和加强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1)加强学习风气建设。鉴于目前社会风气对学生学风的不良影响,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风的教育,改变学生片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应该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掌握一门技术和生存技巧,要通过全面的知识基础来发展自我和陶冶情操,进而为成为一个高素质金融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目前,金融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学科,就其本科教育来说,其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工具类课程,这些课程又可以分为投资方向、银行方向和保险方向。如此复杂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有的学生认为金融仅仅是投资获利,导致自满情绪和急躁情绪,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对其以后没有帮助,从而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校必须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明确的告诉学生,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急躁情绪。

其次,“疏”的方面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加强实践环节来实现。(1)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适当将专业课提前。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做法,在大一和大二主要进行基础课和公共课程的教学活动。虽然这样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具体到金融学专业,则没有考虑到金融学专业实践性强、参与门槛低的特点,不利于缓解由于功利性学习动机而导致的急躁心理。因此,可以适当将部分专业课程以先导课或介绍性课程的方式提前到大一或大二,这样可以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起到疏导的效果。

(2)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来疏导功利性学习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实习环节往往到大三和大四才开始,这对于那些实习门槛高,技术性要求强的专业是合适的。相对来讲,如果金融学专业从三、四年级才开始实习环节,就有点晚了。另外,近些年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也给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金融实验室具有高度真实性的特点,因为其所使用的数据和所有规则都和真实的金融市场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缓解金融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5 结论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热门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太强,适当的功利性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但是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已经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学业中断。本文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从“堵”与“疏”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受大连大学教改项目《基于实践/实验教学的高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与实践》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12:110.

[2] 杜淑敏,马卫花.成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措施.鲁行经院学报,2001(6):72-73.

[3] 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第2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及其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见表1),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政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第3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特色;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34-02

目前我国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把金融学办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我国金融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乃当务之急。

一、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时代背景

(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具备快速、便捷、成本较低等优势,迅速成了金融发展的热点,这种变化也对高等院校的金融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结局就是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出现也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支付宝、微信等新的金融支付平台与支付手段的出现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出现了支付宝、微信等新的金融支付平台与支付手段。为适应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金融特色专业的教学也需要随着这些新的支付平台及手段的出现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内涵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具有显著特点,能够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广泛认可的专业[1]。金融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热门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众多,缺乏特色,培养的学生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因此,金融学专业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办出一定的特色。所谓金融学特色专业就是指在金融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目标等一系列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金融行业和社会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金融专业。

(二)金融学特色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国金融学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金融学特色专业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呈现竞争格局,财经类院校、综合性重点大学、一般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理工、农林类院校等都开设了金融学专业,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也在积极开办金融学专业。因此,在众多院校的竞争格局下,每个院校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如何对既能满足金融市场和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各校自身发展的金融学专业特色进行定位,培养高质量的金融学实用性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必然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上述各院校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学校仍会存在个性化差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也不可能有一致的通用模式。

三、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素质仍需提高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保证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师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也有一些教师仅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欠缺,或者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的艺术水平不高。有的教师对新时期金融学特色专业的前沿发展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新时代对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等。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依旧落后

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我国历来多以课堂讲授,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手段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的需求[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挫伤,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未得到培养。所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需要革新。

(三)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脱节,毕业生入岗缺乏经验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公司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急增,但是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体制一般只注重基础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实践教学,所培养的金融学人才不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毕业生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待健全,课程考核制度比较死板

金融专业课程的开设是金融人才培养措施的重要方面,其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质量。而现阶段不少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单一,教材更新较慢。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基本上是一尘不变的闭卷考试,题型的设置局限于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要点,不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导致学生所学很少能派上用场,造成与实践脱节。

四、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模式构想

构建金融学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金融业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金融学特色专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工与学、校与企、课与证”相結合的金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工与学:即学生前三学年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模拟训练;最后一学年进入实习,边实习边学习。实习单位提供岗前培训、技术培训和考证培训,并由实习单位考察学生的品行和能力,实习单位满意的学生可与公司签定就业合同。

2.校与企:金融专业积极推行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1)成立由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金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的全过程。(2)与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协议,为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提供平台。

3.课与证:(1)课证融合。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证、保险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列入金融特色专业教学计划,举办考证培训班,提高学生通过率。(2)二证并举。即职业资格证、毕业证并举。(3)以证代考。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课程实行以证代考,即拿到证书的学生可以免去学校相关学位课程的考试。

(二)构建“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金融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可以考虑以金融专业为依托,成立产、学、研合一的服务型金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产训合一,学以致用;公司的目标是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稳定的平台,及为金融专业的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其经营范围有:金融投资理财策划、金融投资信息咨询、代开证券账户、金融培训等。金融专业教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分别在公司商务咨询项目部、营销策划项目部、培训项目部等部门任职并开展经营活动。金融专业的学生可分期分批在公司进行实习、实训。让公司为金融专业师生搭建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下转181页)

(上接34页)(三)构建金融特色专业人才的订单培养模式

可以考虑与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企业合作,签订金融专业学生的订单培养协议,为金融单位定向培养金融特色专业人才,并在订单培养率达到一定比例后,逐步推广扩大[3]。

五、完善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金融学特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

高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还可以选派优秀的教师入企业学习,以更新他们的实践知识,邀请金融管理层为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进修班,为教学创新提供条件,金融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对教师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4]。

(二)丰富金融学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新的授课方式,例如对新时期的金融案例进行建模分析,观看视频资料。另外,教师要加大对金融专业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指导,也可对最新的金融资讯与学生一起讨论,也可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国内外金融资讯,从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把各高校优秀教师的研究论文、课题报告、教学资料、专业文献放于网络公共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对金融学特色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要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模拟证券投资、银行贷款、期货交易,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比赛,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操作,使他们深刻理解金融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操作中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要安排学生寒暑期在地方企业实习,了解实际岗位运转模式,以培养出与具体金融岗位接轨的金融特色专业型人才。

(四)制定新的金融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应该按照各校的实际情况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定期修改金融学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要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减少内容的重复性,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要在基础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开实践课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改变选取教材的模式,尽可能鼓励教师根据讲课讲义自己编制教材,一边授课一边做教材的编写工作,要针对不同在校学生的素质及水平,并结合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特点,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教材。同时要求学生学好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这些与金融学密不可分的课程。在教程的考核制度上,要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可以课堂表现、作业、论文的写作、实习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树凯,张静,冯晓丽.试论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的内涵和特色[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4):110

[2]张弩,邹睿蓉.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9):177

[3]周孟亮.提升高等农林院校高等金融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2)98

[4]谢振勇.融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对接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12):253

作者簡介:

第4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如前所述,过度功利性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害而无益的,尤其是对于金融专业来讲,由于金融学实践性强,而且随着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通人接触金融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因此,功利性动机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危害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1)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金融学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必须掌握通识性的基础知识。这主要是建立在本科教育是该专业的基础教育这一认识上的。因此,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很难在短短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就培养一个金融领域的专家。所以西方一流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在前两年学习诸如微积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科学核心课程以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后两年学生才进入专业学习。目前我们的学生在面临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往往表现出了急躁的心理,认为这些课程和金融学没有关系,表现出了较强的消极情绪。(2)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轻率的参与金融市场。实事求是地讲,参与金融市场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但是有些学生参与金融市场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试图获利。这对学生的学业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从本质上讲现在的金融投资活动是一种专业技术活动,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专业化的团队合作,靠个人和运气是很难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过早的参与金融市场只会培养市场投机者,无法造就高素质的专业金融人才。(3)过强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导致心理障碍。正是由于在功利性学习动机的驱使下,部分学生过早的参与到了金融市场中,而专业知识又不够,导致投资失败,这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极端思想,一方面,认为金融学知识没有用,导致消极行为;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心理疾病,这在实践教学中已有个别案例。

2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分析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功利化风气;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性格等。首先,本文对外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社会功利性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社会上拜金主义、浮躁情绪比较严重。研究表明社会风气和大学生的学风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因此,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良影响。(2)对金融专业功利化的宣传。总体上来讲,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往往重视该专业未来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从事该行业所能提供的社会地位,以及未来能够提供的经济利益的回报。这些功利化的宣传和社会风气相互加强,导致金融学专业学生就学的功利性动机更加突出。(3)学生家长的态度不端正。目前,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价值观也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家长,本身对金融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简单的认为金融学专业主要教授赚钱的技巧,而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金融学的目的是以后去银行工作等等。这些错误的态度和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其次,本文对内部因素做具体分析:(1)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尤其是高中时期的课程安排以高考为唯一目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导致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交友等一切行为都以实用主义为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2)学生性格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冒险,因此,在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就急于参与金融市场。往往会主次不分,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金融市场上,导致学习障碍和学习成绩的下滑。

3金融学专业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根据前文对金融学专业功利性学习动机成因的分析,针对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危害,本文分别从“堵”和“疏”两个方面对改善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对策和建议。首先,“堵”的方面主要采取加强学习风气建设和加强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1)加强学习风气建设。鉴于目前社会风气对学生学风的不良影响,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风的教育,改变学生片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应该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掌握一门技术和生存技巧,要通过全面的知识基础来发展自我和陶冶情操,进而为成为一个高素质金融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目前,金融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学科,就其本科教育来说,其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工具类课程,这些课程又可以分为投资方向、银行方向和保险方向。如此复杂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有的学生认为金融仅仅是投资获利,导致自满情绪和急躁情绪,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对其以后没有帮助,从而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校必须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明确的告诉学生,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急躁情绪。其次,“疏”的方面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加强实践环节来实现。(1)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适当将专业课提前。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做法,在大一和大二主要进行基础课和公共课程的教学活动。虽然这样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具体到金融学专业,则没有考虑到金融学专业实践性强、参与门槛低的特点,不利于缓解由于功利性学习动机而导致的急躁心理。因此,可以适当将部分专业课程以先导课或介绍性课程的方式提前到大一或大二,这样可以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起到疏导的效果。(2)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来疏导功利性学习动机。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的实习环节往往到大三和大四才开始,这对于那些实习门槛高,技术性要求强的专业是合适的。相对来讲,如果金融学专业从三、四年级才开始实习环节,就有点晚了。另外,近些年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也给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金融实验室具有高度真实性的特点,因为其所使用的数据和所有规则都和真实的金融市场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缓解金融专业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4结论

第5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本研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对应用技术型大学金融学人才需求展开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广东省金融学人才需求呈现出职业分工精细化、学生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职业能力复合化、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职业要求市场化、专业课程设置需较大调整等新型需求。有必要从强化产学研合作、陪养订单式人才,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素质、注重全面发展等方面注重学生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素质,为企业打造专门性人才,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大学;金融学;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金融业从银行、证券、保险到基金、期货、外汇交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成长;融资租赁、典当、黄金市场也都全面推出,并展现出国际化、市场化方向的特征。一个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在广东形成。目前,广东已经进入金融时代、金融社会。无处不在的金融活动已形成一个庞大体系,金融产业链已经延伸到了广东实体经济以及资本运转的方方面面,并被誉为新时期的实体经济命脉。以传统金融产业链为核心,广东省已衍生出了大量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金融产业,涉及到与资本市场、衍生证券、投资理财、国际收支、财政管理、贸易金融、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相关领域。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国家金融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外资金融机构还将加快速度进入广东,民营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数量也将迅速激增,各种民间投资活动将空前活跃。“全民理财”将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势头、新局面。面对日益增多的各类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投资银行,社会对于各类金融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空前增长。金融业在广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前景,受过专业金融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新的条件下,广东将需要更多复合型且具有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因此,为进一步掌握专业特点,明确人才需求,展开金融学人才需求调研,进行职业面向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广东省应用性技术大学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调研的背景与目标

(一)调研的背景

广东白云学院是国家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广东省属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其中,金融学专业是该校的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职能的新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理念,积极探索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了良好进展。为了进一步提升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打造高层次金融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学校组织开展了大量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二)调研的目标

本项调研的具体目标是:

1.明确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人才需求层次,并在多层次的金融人才需求中对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予以明确的定位,为科学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获得理论支持和实际依据。

2.厘清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质的要求和学生应具备的发展潜能,以便确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科学地架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或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或职业教育的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科学地运用教学手段、方式与方法。

二、调研的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各类用人机构、学生以及兄弟院校三类群体。近年来,金融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及专业教师与用人单位有广泛的接触,以各种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入职后(或企业实践后)的表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评价,以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两年来接受调查的企业达50余家。被调查的学生主要是已毕业的学生和企业实践中的三年级学生。近两年被调查的学生达600余人(包括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此次调研的高校主要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金融学院,调研的企业主要有广州白云民泰村镇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万联证券、中国平安等金融机构。

(二)调研方式与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的调研方式与方法如下:

1.以座谈形式展开企业需求调研

对用人单位、企业实践学生的调研,主要采用的是座谈会的形式。2015年,我系分别安排教师对广州白云民泰村镇银行、万联证券、中国平安等金融机构,就本专业的办学方向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教学内容更新等问题进行走访座谈。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先后安排专业导师利用暑假走访实习基地多个,所到之处必招集学生座谈。谈体会、谈问题、谈意见与建议。与学生座谈后,再与实习基地的财务、人事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座谈。

2.以网络问卷形式展开学生需求调查

这项工作由学校就业中心统一布置实施。就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与素质、就业与分布、薪酬与待遇、换岗与发展、问题与建议等问题面向学生与用人单位实施双向调查。其中,金融学毕业生参与调研189人,收回有效问卷174份,占发出问卷的89.69%。

3.以实地走访形式展开同类高校调研

走访考察是对高校本专业的教研教改情况进行调研主要采用的方式。2015年,金融系骨干教师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走访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就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所关心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模块设置、实践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走访考查。

三、广东金融学人才需求的基本现状

通过上述调研,发现目前广东省金融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如下基本现状:

(一)职业分工精细化,学生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金融环境的改善与理财观念的普及,广东金融业人才需求空前旺盛。但职业分工更加细化,对学生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广东金融业发展趋向国际化、市场化的今天,金融业分工也从银行、证券、保险到基金、期货、外汇交易等各个方面快速细化,这无疑给金融学专业学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就业契机。但新的条件下,因金融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也给学生带了不同程度的挑战,职业发展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广州白云民泰银行就希望招收的实习生中能有对于银行信贷业务办理更为熟练的同学,以便与工作无缝对接;又如中国平安集团,在招收实习生的过程中,也更加青睐于保险业务知识以及保险营销工作较为熟练的学生;再如与广东白云学院合作的广东省贵金属交易中心会员单位,也希望招收到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式更为熟悉的学生等。但目前白云学院培养的学生,对于金融学产业链中的具体环节专业化程度还是不够,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环节难以及时对接,难以满足市场的深层次需求。致使大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能从事营销、经纪等初级岗位工作。

(二)职业能力复合化,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

金融业涉及面广,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因金融业涉及面广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需要具备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既懂金融工具,又熟悉相关法律规范;既了解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又掌握计算机编程技能;既懂得银行柜面业务,又具备良好客户开拓能力等;既具有清晰的专业知识网络,又要具备良好沟通与商务礼仪素养等。在采访中,民泰银行对于金融专业同学的商务礼仪尤为强调,而白云学院并未开设该方面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再如中国农业银行需要英语表达能力较好的金融学专业实习生,但因大部分学生对于金融英语不够重视导致实用能力不强等,使得学院却难以推荐出合适人选。随着混业经营的逐步开展,职业能力要求正在复合化,对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要求金融人才掌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专业知识和运作技术,能胜任为客户提供多途径、多方位理财咨询和策划,跨行业进行运作等。

(三)职业要求市场化,专业课程设置需较大调整

目前的金融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差距。金融学专业近年来一直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是吸引众多考生报考的重要原因。在薪酬最高的专业排名中,金融毫无疑问位居榜首。尤其是2014-2015年,随着国家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视和政策转型,资本的力量逐渐得到释放,给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通过与用人单位和已经毕业的同学沟通,依然发现与市场要求相比,学院现有课程设置依然存在课程内容陈旧,难以满足新时期的金融专业需求的尴尬局面。如目前学院仍在开设的银行公共关系在同类高校已经不再开设;而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结合行业发展,新兴开设的房地产金融、汽车金融;用人单位民泰银行、平安公司对于信贷知识高度要求的信贷管理等热门课程等并未在学院得到充分重视。学生面临进入职场后补充学习相关金融知识的挑战,给顺利展开职场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制约。

四、职业面向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一)强化产学研合作,陪养订单式人才

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与各学科的对接、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打造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要求加快知识转化,缩短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磨合的时间。另一方面,金融专业本身也要求人才具有很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可通过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能型人才来校讲座,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职业教育市场化需求的提升。也可通过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走进企业观摩和实习,帮助学生多走多看。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为企业打造专门性人才,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作为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建立好建设的知识基础框架。金融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实际工作,而且大都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因此知识的应用构成了金融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金融领域知识宽泛,工作岗位繁多,金融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较多。因此,完善学生课程体系,让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管理、金融理论知识甚至是英语、计算机能力,是满足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新要求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学生素质,注重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在学生入学教育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制订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提升人际沟通、应急应变、综合分析等非专业技能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就业指导方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商务礼仪方面,教给学生交往艺术与沟通技巧、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等。

作者:李卓思 康艺之 黄炽兴 方洁梅 方培佳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庆霞.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44.

[2]孙光慧,杨黎琼.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方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34-35.

[3]周方召,王雷.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如何“精耕细作”[J].金融教育研究,2014(4):62-65.

[4]闫怀艳,万佳.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59-60.

[5]李丹,高丽峰,宋永辉.校企联动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5):214.

第6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77-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改革逐渐深入,新的金融模式兴起,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期待更大,高校金融学教育一致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领导型人才作为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特色和实际的精英人才的需要使得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国际接轨,重视创造能力成为主流趋势,而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和结构正是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最直观的反应。

我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术界对金融的认知程度而不断变化。早期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金融学理论的讲授,主要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国内学术界对金融的理解和学术倾向主要集中在宏观范畴,金融学课程设置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两大主线,与传统的观点相符合,视金融机构为金融运行的中心,自此金融学的核心课程长期以宏观金融学课程为主,而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很少。随着对外开放和加入WTO,宏观金融理论不能充分地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微观金融课程的呼声就越来越高,国内高校增设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的趋势成为主流,公司金融、投资学等课程由于与实际联系密切,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符合学生的职业预期,也备受推崇。然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多而广但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值得重视,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了给金融学专业学生后续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统观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一方面,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课程以理论讲述为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匮乏,具有启发性、培养能力的课程较少或者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很好地构建知识体系,课程门类众多,内容重复现象较多,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而不够扎实。教育部对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有规定,专业基础课程由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等组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等组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宏观金融学理论课程的倾向是明显的,与当今金融学的实用性和微观倾向并不一致,也与社会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要相差甚远,不利于高校自主增设微观金融学课程。其结果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与实际应用接轨,进而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降低了金融人才质量。

近年来,随着对国外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的推崇,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为弥补课程设置的缺陷主动增加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二是金融学相关的本科专业五花八门,如财务、财政、国际金融、农村金融、城市金融、货币银行、国际投资、证券投资等在各个大学都有成为独立的专业的例子。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呈现了以下现象。

(一)微观金融学课程仍然不足,课程设置选择有局限性

高校虽然努力增设投资学、公司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但微观金融学的课程数量和种类仍然非常有限,常常取决于在校教师的开课意愿和授课能力,并且容易出现忽略培养学生在财务会计和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简单增加,整体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金融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之间存在互补性和整体性,本科阶段的学生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获得系统的专业训练,才能适应进一步深造或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要求。然而微观金融学课程以增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原有的课程设置安排,没有解决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和对金融认知的不完全。

(三)教材内容陈旧,难以与国际接轨

国内金融专业的教科书普遍缺乏灵活性,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案例和习题老套。教材再版、改版时增改的内容变化不大,新增理论难以融合到整本教材体系中。教材的知识性和系统性被弱化,介绍性和描述性的内容较多。借鉴和使用国外教材的情况较少,教材内容难以与国际接轨。

三、中美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差异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由通识课、公共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四部分组成,基本原则是把本科教学作为专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较为广泛的文化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认知。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美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修读公共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以及统计、会计等金融学基本分析技能与工具。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原理等课程。美国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丰富,专业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只有三到四门,数量很少,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银行学、公司金融、投资学、国际货币和金融、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方面;另一部分是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丰富,特点是灵活性大,动态性强,有学校个性化特色。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普通公共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组成。普通公共课主要是高等教育统一要求的思政类课程和体育类课程,以及数学类、计算机类基础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指所有财经类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课程,通常由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等必修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符合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必修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硬性规定,占据了课程整体的很大一部分比重,这部分学分的比重也比国外高校高。金融专业课程通常主要有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基本涵盖了主要金融学科的分支领域。近年来,逐渐增加了公司金融、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丰富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如果仅从总体课程的名目上看,我国与美国的差异不大,但比较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

(一)对微观金融学课程重视的程度不同

金融学科的微观性被重视主要是由于西方金融理论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变化,因此美国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侧重于体现微观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对于证券投资领域的投资工具,通过按照类别设置固定收入证券、基金投资、期货与期权等课程供学生学习。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以上投资工具主要是通过证券投资学一门课讲述的,深度与透彻性有差异。美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重视与实际热点和经济趋势相结合,比如针对房地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热点的实际,美国很多大学开设房地产金融课程,专门讲授房地产投资的融资结构与策略以及税收特征。我国高校开设课程仍侧重于宏观金融学,一门课程的信息含量大,内容广泛而深度较差。

(二)人才培养的导向存在差异

美国大学对金融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调本科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毕业生受市场的欢迎。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设置不同的经济学研修班、专题研究小组,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门修读。以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为例,其开设公司财务、新兴金融市场、投资学、企业家金融的研习班,让学生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并以参与课程讨论、撰写论文、在课堂上交流和汇报学习情况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的方式,使学生从知识学习与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

而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多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的愿景和方向是好的,但本科教育只能成为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目标因为难以实现而略显空洞。虽然多数高校在保留传统的授课方法之上,开始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盲目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要求而忽视过程培养,反而得不偿失,使学生“学艺不精”。现在我国高校逐渐将目标转向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课程结构的变化处于探索期,正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的阶段。

(三)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层次不同

美国高校注重分层次安排课程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专业基础课门数不多,但在进入金融学专业课学习之前,保证学生通过前置课程在修读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循序渐进。众多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有严格规定的选修前提,保证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适合自身的选择。为了提高金融学本科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养,我国高校增设了不少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但课程的体系性安排较差,课程间缺乏必要衔接,一些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会涉及,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容易出现遗漏知识点的情况,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四)课程内容的丰富度不同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多,充分体现了灵活多样的特点。各校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的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紧密联系实际;紧跟金融学前沿理论进展;国际化色彩鲜明。课程内容比较新颖,更新速度快,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其沃顿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开设了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银行业、城市财政政策、公司财务、高级公司财务、投资管理、投机市场、证券分析、跨国公司财务、房地产投资、城市房地产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固定收益证券、国际住房供给比较、基金投资、行为金融、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财务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投机市场、投资管理、金融机构、金融学中的实证方法介绍、持续期金融经济学、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等近三十门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上的特点。而我国普遍存在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的现象,并且金融学专业课程更新较慢,内容相对陈旧,时效性差。

四、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调整策略――基于安索夫矩阵的分析方法

安索夫矩阵是管理学经典模型,由策略管理之父安索夫博士于1975年提出。矩阵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大基本面向,区别出四种产品市场组合和相对应的营销策略,是广泛应用的策略分析工具之一。其模式如表格1所示。

表格1

可以看出安索夫矩阵的核心是两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层次,用途是基于实现一定目标进行策略分析,矩阵反映了结构性的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有两个核心,一是宏观与微观课程之间的比重问题,二是课程系统性不强导致的学而难以致用问题。所以,本文借鉴安索夫矩阵并进行修改,把两个维度改成课程属性和课程应用,以期为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提出科学的建议。修改的矩阵模型和课程设置选择与调整的策略分析如表格2所示。

表格2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的课程设置调整的策略,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合理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

五、启示和建议

(一)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丰富选修课课程内容

将微观金融学核心课程纳入基础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现代金融学观念。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利用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仅仅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课程体系的做法并不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放到什么阶段开设,重点讲授哪部分内容,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哪些知识作铺垫等问题。同时,鉴于目前选修课数量较少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实际结合并体现本校研究优势和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集中修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内容。

(二)提高课程设置动态性和灵活性,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新的理论和应用常以补充内容的形式加入原有的教学内容,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启发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增加研讨类型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提高课程设置的动态性和灵活性,紧跟时代潮流。同时,可以借鉴和使用国外金融学专业教材,增设英文或双语课程,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殷孟波.金融学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7).

[2] 刘玉平.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6).

[3] 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第7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第8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第9篇:对金融学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实践中,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措施使得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众多高等学校尤其是农林院校金融专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进入21世纪,受制于高校本科毕业生总体外部就业压力,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鼓励及纵向推动下,财经类专业(包含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目前各高校纷纷踏入并广泛摸索尝试的教学改革领域,并逐渐转化为各高校教育事业费的一个重点投向。然而,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中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和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有区别。既然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区别,那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子模块之一——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也应有所区别。我们查阅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方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国内地方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开展模式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没有多大区别。根据农林院校开设金融学专业的特点,极其需要构建适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的一种实践教学体系,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照搬其他综合性大学或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一个复合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

一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盲目效仿其他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时,往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即在行政评估以及外部市场压力下,如果没有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运行规律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就很难总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与管理办法,从而既容易使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无从有效展开,又有可能造成农林院校有限资源的低效投入,因此构建一个周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根据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服务对象特点进行金融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复合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结构中,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金融学专业人员偏少,高层次应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更是缺乏。随着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公司等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又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拥有金融技能的人才。而农林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其它综合性大学或者财经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一个合适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意义。在金融业日益开放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构建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确保稳定生源,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体现自身特色,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学校项目资金来源主要靠涉农的自然科学来争取,比如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等,因此,许多农林院校重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而轻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尤其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尚未做到完全匹配。这样,实验教学与原有的理论教学就不能有效匹配,使得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脱钩,学生从中收益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够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经费限制,学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二)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目前,多数农林院校对开放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认识不足:如仅把实践环节教学看成衣服与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实践教学实际应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来实施,突出其科学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另外,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进行规范布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其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想效果。三是,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孤立,综合性不强。这样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而不能系统性、全面性地掌握专业技能。

(三)教学师资队伍资源不足,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

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满足金融专业教学要求,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数农林院校在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依赖教师的社会关系。另外,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而忽视实践教学能力,将最后学位及毕业院校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少考察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多数年轻教师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工作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顺畅是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合二为一,没有明确的金融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现有的考核方式就是上机考试一种方式,方法单调也不科学。学生们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不但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反而在应对目前死记硬背的考试中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没有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奖惩措施。“有没有专业技能是学生的事,跟教师没什么关系”。这种想法也影响了部分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农林院校应加大对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实践教学在培养机制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农林院校要要充分认识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大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的相关学科和自然学科均衡发展,使人文社科发展成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另一个“轮子”,自少在实践教学环节是“双轮驱动,比翼双飞”。

(二)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金融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要加大对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环节的课程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专业技能培养全程化。从二年级分专业后就应该进行个人的未来发展规划引导;在接触过一些专业课程之后,就可以带领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上校内的专业能力培养,并辅以校外的实地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高层次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配置专门岗位或专项资金,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内容;此外可以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四)多元化进行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的全过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一般侧重三大块:即主干专技术、应用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同时,根据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即实验课或实践课,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较为妥当,实践课在总评分数中的占比,可以因不同的专业而相异;对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工作与课程高度匹配的情况,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决定考核方式,或完成一件指定的项目工作,或撰写一份有应用参考价值的科研论文等等;对于学期末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比如社会调查、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之类,可以采取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参考文献]

[1]姬便便,杜君楠.对农林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2(1):

[2]李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新西部,2010(1)

[3]王斌,王秀芳,王建中.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与改革建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6)

[4]张玉纯,戴序,徐扬.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