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利润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导数;变化率;边际;边际分析
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微分学则是微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数又是微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所以学习导数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导数的应用尤为重要。导数的应用范围颇为广泛,比如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等等,今天我们就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略做讨论。
一、导数的概念
从数量关系而言,导数反映函数的自变量在变化时,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快慢程度——变化率(瞬时变化率)。从数学表达式而言,研究的是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比的极限问题。
函数y=f(x)在某一点x0的导数表达式如下:
若函数y=f(x)在某区间内每一点都可导,则称y=f(x)在该区间内可导,记f′(x)为y=f(x)在该区间内的可导函数(简称导数),表达式如下:
二、经济中常用的函数
导数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出现的一些函数关系,因此必须了解一些经济分析中常见的函数。
(一)价格函数
一般说来,价格是销售量的函数。生活中随处可见,买的东西越多,消费者砍价的幅度就可以大些。例如:某批发站批发1000只杯子给零售商,批发定价是20元,若批发商每次多批发200只杯子,相应的批发价格就降低1元,现在批发站杯子的存货只有2000只,最小的销量是1000只,求价格函数。
(二)需求函数
作为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其需求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商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的喜好等.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商品的需求量仅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即
Q=f(p)
其Q中表示商品需求量,p表示商品市场价格。
例如:某厂家从促进消费的需求考虑,对某空调的价格从3000元/台降到2500元/台,相应的需求量从3000台增到5000台,求需求函数。
(三)成本函数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 固定成本是指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记为C0。变动成本是指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工资等,记为C1。这两类成本的总和称为总成本,记为C,即
C=C0+C1
假设固定成本不变(C0为常数),变动成本是产量q的函数(C1=C1(q)),则成本函数为C=C(q)=C0+C1(q)。
(四)收益函数
在商业活动中,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就是指商品售出后的收入,记为R. 销售某商品的总收入取决于该商品的销售量和价格。因此,收入函数为
R=pq
其中q表示销售量,p表示价格。
(五)利润函数
利润是指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记为L.
L=R-C
其中R表示收入,C表示成本。
总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称为毛利润,再减去固定成本称为纯利润。
三、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举例
导数是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学中,也存在变化率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归结到数学中来,用我们所学的导数知识加以研究并解决。
在此我们就经济学中的边际和边际分析问题加以稍作讨论。
边际概念表示当x的改变量x趋于0时y的相应改变量y与x的比值的变化,即当x在某一给定值附近有微小变化时y的瞬时变化。
若设某经济指标y与影响指标值的因素x之间成立函数关系式y=f(x),则称导数f′(x)为f(x)的边际函数,记作My。随着y,x含义不同,边际函数的含义也不一样。
设生产某产品q单位时所需要的总成本函数为C=C(q),则称MC=C′(q)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的经济含义是:当产量为q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为C′(q)。
类似可定义其它概念,如边际收入,边际产量,边际利润,边际销量等等。
经济活动的目的,除了考虑社会效益,对于一个具体的公司,决策者更多的是考虑经营的成果,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问题。
例1 某种产品的总成本C(万元)与产量q(万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总成本函数)为
C=C(q)=100+4q-0.2q2+0.01q3
求生产水平为q=10(万件)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继续提高产量是否合适?
解 当q=10时的总成本为
C(10)=100+4×10-0.2×102+0.01×103=130(万元)
所以平均成本(单位成本)为C(10)÷10=130÷10=13(元/件)
边际成本MC=C′(q)=4-0.4q+0.03q2
MC│q=10=4-0.4×10+0.03×102=3(元/件)
因此在生产水平为10万件时,每增加一个产品总成本增加3元,远低于当前的单位成本,从降低成本角度看,应该继续提高产量。
例2 某公司总利润L(万元)与日产量q(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利润函数)为L=L(q)=2q-0.005q2-150
试求每天生产150吨,200吨,350吨时的边际利润,并说明经济含义。
解 边际利润ML=L′(q)=2-0.01q
ML│q=150=2-0.01×150=0.5;
ML│q=200=2-0.01×200=0;
ML│q=350=2-0.01×350=-1.5
从上面的结果表明,当日产量在150吨时,每天增加1吨产量可增加总利润0.5万元;当日产量在200吨时,再增加产量,总利润已经不会增加;而当日产量在350吨时,每天产量再增加1吨反而使总利润减少1.5万元,由此可见,该公司应该把日产量定在200吨,此时的总利润最大为:L(25)=2×200-0.005×2002-150=50(万元)
从上例可以发现,公司获利最大的时候,边际利润为零。 biyeda.com
例3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成本函数和收入函数依次为,C(q)=3000+200q+(1/5)q2,R(q)=350q+(1/20)q2,其中q为产品的月产量,每月的产品均能全部销完,求利润最大的月产量应为多少?
解 L(q)=R(q)-C(q)
=350q+(1/20)q2-3000-200q-(1/5)q2
=150q+(3/20)q2-3000 (q>0)
L′(q)=150-(3/10)q
令L′(q)=0,得q=500
列表考查
由表格可以看出在(0,+∞)内只有一个极大值点,且L(q)是一个二次函数,根据生活中的实际规律可得,它就是最大值点。
[关键词] 影子价格 最优规划 资源配置
一、引言
经济学的出现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利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线性规划理论及方法的产生,为研究人员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数量分析方法。我们在学习规划理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所建立的辅助函数的相关因子被解释为目标函数的影子价格(Shadow Price),如Hamiltonian乘子,Lagrange乘子等。这些所谓的影子价格到底表示的是什么经济意义以及它与资源配置之间有何种关系,这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最后,我们根据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影子价格的经济学含义
影子价格通常是利用问题线性规划对偶模型对资源决策变量做出一定的经济解释,表示在资源最优利用的条件下各种资源的“价值”。由线性规划的对偶原理可知,在用单纯形法求线性规划最优解的同时,联立对偶规划的最优解即可计算出各种资源的影子价格。如果线性规划模型属于在一定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按一定的生产消耗关系生产一组产品并寻求总体效益(如产值)目标函数最大化问题,那么,其对偶模型对偶变量的最优解则分别表现为相应资源的影子价格。下面,笔者以线性规划的角度来解释影子价格的含义,下列一对线性规划称为互为对偶的规划:
在经济学中,x,y互称为影子价格。
例如,某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需要先后经过两种机床加工。甲产品在机床1上所需加工工时为3,在机床2上为3;乙产品在机床1上所需加工工时为1,在机床2上为4;机床1、2的可用工时分别为48、120;甲、乙产品的利润分别为5、6。问题1:甲、乙产品各生产多少,能使利润最大?问题2:若将机床出租,问租金至少是多少?
解:设产品产量为x1,x2;机床租金y1,y2。则上述两问题的数学模型分别为下列两个线性规划:
容易看出,模型(A)和模型(B)互为对偶。因此,某种资源的影子价格就是一单位该资源的赢利能力,这是一种底价,因此它具有价格特性。然而,这种价格不会出现在交易中,故称为影子价格。为了对影子价格有更加清晰的理解,我们以拉格朗日系数为例,来说明其含义。
称为原问题的Lagrange函数。在求解最优化的过程中得到拉格朗日系数:
上面的例题我们可以分析出,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影子价格反映的是资源一单位的变化对效用改变量的变化的程度,或者说是目标函数对约束条件(即资源)的一阶偏导数。假设目标函数是利润函数,影子价格表示的则是在最优生产计划处,再增加一单位的资源所带来的利润。其经济学涵义是经济学家或者企业的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使用影子价格将比市场上的价格更加能够反映出单位资源真实的价格。
三、影子价格与资源的配置
前文的分析,影子价格在引导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容低估,其意义甚至高于资源的市场价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或者厂商考虑到是否追加资源(使用要素),该资源或者要素影子价格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具体来说,在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影子价格对其的引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当某种资源的影子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说明增加一单位的资源会给企业的目标函数带来正的增长效应。此时如果决策者适当增加这种资源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增加利润。但问题是,随着该资源投入量的增加,其影子价格会逐渐变小。对于既定的规模来说,增加资源实现了其优化配置。
2.当资源的影子价格等于其市场价格时,处于资源的最佳均衡点。不再增加该种资源的投入,任意增加或者减少该资源的使用,都会导致非帕累托最优,所以此时企业的决策者或者厂商不用做任何调整,类似于完全竞争厂商中的边际成本定价,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3.当某种资源的影子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企业的决策者应把这种资源转让适当的一部分转让出去直至该资源对于企业的影子价格与市场价格处于均衡。但随着该种资源投入的减少,资源或要素的影子价格逐渐增加。
上述的分析我们得知,影子价格需要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算出。众所周知,完善的市场条件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市场的失灵导致完善的市场只是“乌托邦”,如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这些导致现成的影子价格也是不存在的,必须通过对现行价格的调整,才能求得它的近似。就这一点而言,影子价格这个概念的确有其局限性:首先,影子价格的计算所需经济数据比较复杂,计算繁冗,实际的计算中存在很大困难。最重要的一点,影子价格反映的只是一种静态配置价格,不能表现资源在不同时期动态配置时的最优价格。所以对于动态条件下,资源的影子价格的研究有待完善。最后,影子价格与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差别很大,它只反映某种资源的稀缺程度和资源与总体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代替资源本身的价值。即其存在必须要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
四、结束语
影子价格虽被定名为一种价格,但是它的内涵与意义完全超过了价格的意义。引言提出来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明白了。在对于影子价格的推导以及含义的理解的基础上,我们知道现实社会中影子价格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和意义:影子价格是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参数,是社会对资源真实价值的度量,它也能够比较客观地反应资源要素的稀缺程度;它是我们在研究经济领域问题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所研究的对象,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子价格正被用于各种学科,各类分析问题上。同时,克服影子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也是研究过程中所要关注的。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吴海华.关于影子价格作为企业资源配置依据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5,(3).
[3]杨桂元.再论影子价格的经济含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11).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企业财务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68-02
2009年12月31日国资委22号令颁发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七条:“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指标和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指标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引入,不仅仅是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内容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对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目的的一次完善,把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整合、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内部审计也介入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考核认定,笔者就引入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谈些认识。
一、国资委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简介
“经济增加值指标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办法》附件一《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对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进行了规范: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无息流动负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对于因承担国家任务等原因造成“专项应付款”、“特种储备基金”余额较大的,可视同无息流动负债扣除。
二、经济增加值(EVA)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含义
经济增加值(EVA)理论是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不断发展的结果,初步形成于1958年、196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墨顿・米勒和弗朗哥・莫蒂利亚尼的现代资产定价理论,成熟于1970年威廉・夏普等人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CAPM模型,完善于1974年乔尔・斯特恩开始发表的关于EVA的学术文章,其最主要的贡献是会计调整,实际应用于1982年美国腾思特公司,并把EVA注册成为商标得到正式确立。EVA业绩评估和管理体系自推行以来,理论界和工商界给与了很高评价,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2003年开始,国资委开始研究探索使用EVA。
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学家们称其为“经济利润”,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扣除产生利润而投资的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又称其为“剩余收入”或“超额利润”,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而“经济利润”的概念早在1777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有了初步阐述。经济利润不包含正常利润。相对于经济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一个企业继续留在原有产业继续经营所必须获得的最低收入。企业的收入如果高于正常利润,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家(资金)进入这个行业;如果低于正常利润,就会使有的企业家(资金)退出这个行业。
基于对EVA公式的理解,提升EVA的关键在于:第一,改善运营绩效(在不增加投资规模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现有业务的利润率或资本周转率来增加收益);第二,提高资产使用效能(通过收回资本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资产投资,降低无效资本占用,使现有资产产生最大价值);第三,促进利润增长(通过进行获得高于资本成本回报的项目投资,增加利润);第四,降低资本成本(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实行最有效、最低成本的筹融资组合,降低资金成本)。
三、经济增加值(EVA)的主要特征
1.EVA鼓励为股东创造价值。EVA从营业利润中减除了资本成本,并且对会计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主营业务以外的收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比其它的指标更能准确地测量股东价值的创造,与企业的价值也最为相关。同时,以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的最终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决策框架体系、业绩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能够鼓励经营管理者为股东创造价值。
2.EVA对会计体系的观念进行了调整。(1)传统会计体系的不足。传统会计利润与EVA比较,没有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过分关注有形资产,不太关注无形资产。(2)EVA与传统会计的区别。EVA在传统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一步扣减了企业占用的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一种经济利润。它改变了过去认为只在对外举债需要支付利息成本,而股东的投入无需还本付息因而没有成本的传统观念,考虑了投资的机会成本,企业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本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能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才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3)EVA对传统会计的完善。EVA公式包括了损益表管理和资产负债表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率,后者反映了资本使用效率,可表示为:EVA=调整后的损益表上的利润-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权益的机会成本。而传统的利润指标只反映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即仅指利润表上的利润。
把EVA确定为基本考核指标,经EVA细化,详细分析影响EVA的各种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可以将传统意义下的财务绩效考核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与企业价值的衡量标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找出对EVA影响较大的指标,即那些关键的价值驱动杠杆。EVA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表略)。
(三)EVA是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工具
西方专家学者发现,在绩效考核中,如何确定一个全要素的核心指标,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能鼓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成为考核的关键。“EVA是业绩全面增长的指南针”,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绩效考核的核心标杆。国资委在2009年的《中央企业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将EVA考核的重要意义归结为“三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第二,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第三,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是EVA的指标特征所决定的。
目前,全球有近400家世界知名企业采用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连续8年刊登了美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和毁灭排行榜,1999年的资料表明:实施EVA价值管理体系的公司平均资本回报率为21.8%,没有实施的仅为13%;同时,这些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表现好于资本市场指数及同行水平。
四、EVA指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三种观点,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前两种目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更多人偏好第三种观点。EVA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家及经营管理者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国资委引入该体系,是抑制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分追求利润指标、盲目向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投资的重要调控手段,与原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目标比较更进了一步。对此,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应以《办法》为导向,以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从重资产、占资源的财务管理战略向重经营、轻资产的财务管理战略转变。
2.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国资委指出,目前央资企业存在“重复投资、盲目规模扩张的冲动”,“部分央企在成熟产业重复投资,把股东财富浪费在低效率的生产能力扩张上;通过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增加企业所控制的资源量;2010年央企要从现有的126家缩减到80-100家,毫无疑问,很多央企的扩张冲动,通过规模扩大来保护自已。”EVA的引入,客观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向具有超额利润的行业投资,必须要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确保所有项目投资回报高于资本成本,投资收益大于投资风险。要完善项目评估方法,增加EVA值为正项目的投资。要调整会计核算,采取资本化和多期摊销的方法,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加大向影响企业长期利益的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等方面的投入。
3.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对融资的影响就是降低资本成本。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信用融资三种方式,其中的信用融资方式一般没有资金成本。合理组合三种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使用财务杠杆,成为降低资本的重要途径。
4.对扩大再生产方式的影响。扩大再生产必将引起资本的扩张,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要辩证处理利润总额和EVA的关系,要科学对待扩大再生产的目的,要充分利用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5.对资产管理的影响。对资产管理的影响就是通过收回资本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资产投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抓紧处置不良资产,不属于企业核心主业、长期回报过低的业务,要坚决压缩,及时退出。”“要减少存货和应收账款;要有选择性地采用外包或以经营性租赁取代传统资本支出方式。”
6.对成本管理的影响。生产成本管理方面,就是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在资本规模一定、收入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税后净营业利润的途径提高EVA水平。要将价值管理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抓住价值驱动的关键因素,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7.对国有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影响。要建立EVA价值管理体系。从分析公司的EVA业绩入手,从业绩考核、管理体系、激励制度和理念体系四个方面具体提出如何建立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都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机制,最终目标是协助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EVA―经济增加值.无忧会计网
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咨询中心.经济增加值(EVA)概述.
关键词:利润信息质量研究
一、利润的本质及利润质量的内涵
(一)利润的本质及功能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成本(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要弄清利润的本质含义,必须理解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内在关系。
利润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大于企业使用经济资源价格(即成本)的差额。如果顾客愿意支付给企业的价格,低于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企业就亏损了。
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通常情况下,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个价值一般要超过该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在这里,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了“供给价格”。商品或服务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构成了“需求价格”,二者通过市场博弈产生了“市场价格”。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差额或超额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利润。所以。利润的本质含义就是这个超额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能否真的实现利润。取决于企业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说,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企业创造的价值要高于其他企业,即本企业的经济资源配置较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反之,利润小于零,说明本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可见,利润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它指引人们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利润也是理性经济人决策的基础,对企业利润进行质量分析意义重大。
(二)利润质量的内涵
对于质量的含义,很多专家学者有过论述。随着ISO9000标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ISO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IBO9000中。“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在这个定义中,所谓的“固有特性”,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产品的适用性、可信性、经济性、美观性和安全性等等。它是指与“赋予的特性”相对应的。
所谓的“满足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给定的标准要求,如产品的规格、尺寸、误差等,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指满足顾客期望,如产品的满意度,服务的态度,通常是定性化要求。
依据上述理解,利润的质量是指利润信息的固有特性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这种满足程度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利润概念本身的判断标准,即利润信息本身固有的特性;二是信息使用者对利润信息的期望。
通常说来,利润质量较高的含义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
二、利润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企业利润信息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利润质量的衡量标准应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可以说,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利润质量评价。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是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它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进行和会计目标在会计工作中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主要通过信息使用者的反映体现出来。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应当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二)客观性原则
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坏账损失),又有内部因素(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如市场景气状况),又有微观个体的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成本);等待。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客观地、公允地反映利润质量的真实情况,使得评估结果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有使用价值。
(三)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润质量评价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满足层次性、全面性的要求,要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评价会计工作,不能遗漏关于会计工作的任何重要方面的情况,使得评价活动更具体、更完整、更有实用价值。
然而,过于全面的、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体系不仅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便,还会使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评价。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遵循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利润质量评价指
(一)利润的真实性是利润质量评价的基础
企业利润的核算必须以客观的、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进行,在核算中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利润的真实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因此,利润质量评价应以利润真实性分析为基础。利润的真实性取决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由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的查证需要依据许多详细的原始凭证,外界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此类资料,因此,只能从报表反映的数据中进行粗略分析。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真实性的指标主要有:收益现金比率、销售收现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投资收益现金回报率、现金营运指数。
(二)利润的稳定性是利润质量的内在要求
利润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它表明企业利润水平变动的基本势态,最终表现的是关于企业盈利水平或利润总额的稳定性。利润稳定性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服务质量等方面稳定性,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指随着时间的延续或者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利润总水平总是围绕某一数值上下波动,而且波动的幅度极小。这种稳定的利润,在理论上表现为一种常数稳定性,数额基本没有变动。
二是在企业实际财务运作中,由于企业经营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保持必要成长性来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因而,以这一常数作为企业目标利润的下限基础、螺旋式上升被认为是利润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三是指获取利润的持续性,持续性也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体现,利润的持续性越强,其质量就越高。利润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利润的时效性结构上。利润时效性反映不同利润持续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营业利润、经营性利润所占的比重。
公司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造假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报告较高的收益,但却很难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也很难在经营活动中产生较大的现金净流入量。因此,在评价利润质量时,必须考察利润的发生或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稳定性的指标主要有: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利润波动率、营业利润比重、经营性利润比重。
(三)利润的增长性是衡量利润质量高低的标志
关键词:信贷资本;实体经济;民间借贷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3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78-03
一、信贷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含义
1、信贷资本的含义
信贷资本是借贷资本逐步演化并具有独特职能的一种货币资本。所谓的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货币借贷行为,是一种以到期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具体表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信贷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但随着民间资本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民间借贷资本也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2、信贷资本的分类
根据信贷资金的来源不同,信贷资本分为银行信贷资本和民间信贷资本。银行信贷是一种间接的融资渠道,是目前信贷资金市场的主体力量,也是经济实体获得资金的主要源泉。民间信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资金拆解。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此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
3、实体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社会财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二、信贷资本的逐利模式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银行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及其影响
在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发放银行贷款。贷款比重1978年为98.6%,2008年高达86.7%。2011年,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五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达6808.49亿元,其赚钱主要靠发放贷款利息和主要的业务手续费等。2009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252亿元。中国银行业目前旱涝保收的利息收入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早已被公众认定是银行暴利的“源泉”2007―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101%,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只有9.5%,但中国银行业利润却占到了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从实业获取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
从根本上说,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逐利资本并以利润为目标,在选择上一般是先满足有长期合作的固定客户,以及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因此,如果银行信贷收缩,首先会收缩中小企业的贷款。
人民币贷款利率表(2011-07-07)
注:人民银行历次贷款利息调整对照表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作为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国有企业不得不承受更多的还息负担,更进一步凸显了缺少政府资助的中小企业将遇到的生存困境。而且,在经济整体不景气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实现利润高增长,这为该行业受到“榨取实体经济收益获暴利”的质疑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证据。由于我国银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形成相对垄断,再加上我国资金需求刚性较强,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不降反升。作为信贷资金主体来源的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榨取”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尤其是本来利润就很薄的实体经济企业雪上加霜。银行体制改革不力造成的垄断乱象:金融业务伪创新、对实体经济不作为、服务质量改进难这些“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也在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民间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及其影响
我国民间借贷的存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加之其利率调整灵活、趋利性强、借贷手续简便、流动快速等优势,增强了一些地方金融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从而引致民间借贷市场更趋活跃,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并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也引起社会尤其是金融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但由于受盈利思想的引导,民间借贷的逐利模式主要体现在发放高息借贷。有关统计数字表明,至2011年底,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3.25万亿元,仅浙江省东南部地区就有13000多亿元。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8年的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7.51%,私人借款占60.76%,其他占1.73%。可见,我国民间金融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户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一度被视为企业贷款救星的民间资本,由于利益导向的问题纷纷逃离实业。给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由此不少实体企业的经济活动转向房地产、民间借贷等市场,一些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弱化的局面。在被称为“借贷之城”的鄂尔多斯、温州,由于缺乏可靠的投资渠道,大量民间资本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这种状况不仅对实体经济毫无裨益,反而吹大了资产泡沫,给区域金融秩序带来冲击。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虚拟经济自我循环是一种自发的民间契约行为,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风险的发生很难监管也很难预防。因此,一个非法集资、高利贷案件的涉及面和资金量难以估计,一旦爆发风险,其波及力往往超乎想象。
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而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另外,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往往制造“庞氏骗局”。金字塔式的借贷链条中每个环节都有高额的利息诉求,集资人往往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运作。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旦链条断裂,就会进入所谓的“资金困境”不可自拔。加上自身的嗜利性,缺乏专业借贷经验,流入小企业的民间资金多呈现高利贷化倾向,这些短期逐利资金并非小企业发展所需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但是,出于解决短期资金压力的需要,一些企业不惜饮鸩止渴,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被压垮。
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实体经济利润率走低而虚拟经济存在暴利空间,同时伴随产业的外迁以及产业升级压力,一些地区的民间资金惰于继续留在利润率微薄、投资回收期长的实业,而是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矿产领域转移。其结果是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出又会加剧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现象。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措施
信贷资金的运用是否适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信贷资金的投量控制得当,有利于币值的稳定和市场商品供求总体平衡;信贷资金的投向控制得当,有利于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各部门、行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保证货币流通量适应生产和商品流通需要的前提下,确定贷款的规模和投向。
针对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信贷资本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我们可以尝试性的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措施,以此来规范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并由此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银行的暴利并非来自它们的管理和创新,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
银行暴利的实质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平。因此从宏观政策角度,我们应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及时有效的破除保障银行业高盈利的行政壁垒。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内,行业利润率最终会向社会平均利润率收敛。而我国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和价格管制,为银行保留了足够的保护性利差。
2、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基本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因此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加快金融创新,让投融资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并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及有力挤出暴利领域的泡沫,同时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3、转变经营理念,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各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老大独尊的姿态, 积极主动开展贷款营销, 为优良和潜在优良企业提供良好稳定的资金后盾, 以此建立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银企关系。
4、优化信贷环境, 合理利用金融资源
地方政府应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 由财政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出资成立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改善金融投资环境, 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切实提高金融机构依法收贷的实效。
5、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为民间资本投资找到健康的盈利渠道
只有回归实体经济,民间资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而金融企业的主业就是融通资金、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配置资金。民间资金如能顺利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以借助金融企业的专业性,通过有组织的渠道,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出路问题,也让金融企业获得新的发展资金,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6、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逐利模式转型,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助力
在宏观层面,规范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流动,在具体领域,相关部门可出台特殊的优惠政策,让民资进入到新兴产业等潜力巨大的产业中。同时,应建立一个较高层面的引导机制,提高民资引导的效率等。规范民间金融、引导民间资金回归实业,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
7、采取相应的金融立法,促使中国的民间借贷合法化
切实让“草根金融”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地带。构建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平台,为民间风险资本创造良好的法律和运行环境。
8、加快信贷资金周转速度
信贷资金供给规模受生产规模和社会资金周转速度这两个再生产因素制约
在生产规模既定的条件下,社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则游离出来的货币资金就越多,从而信贷资金来源也会相应扩大。
参考文献:
[1]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范粉英.浅谈银行信贷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社会科学家,2006,(06):96。
[3] 朱强标.论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机制[D].湖南:湖南大学,2003:1-76.
[4] 张建江.关于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大学报,2008,(06).
[5] 陈兴霞、李淑芬.对新农村建设中民间借贷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04).
[6] 郭友、莫倩.资本约束与信贷挤压[J].金融研究,2006,(07).
[7] 罗彩云、傅晓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对信贷资金区域配置的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06).
[8]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03).
[9] 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4.
【关键词】成本 费用 资源耗费 同义性
“成本”与“费用”是会计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在教科书中,对两者的解释比较含混,在具体使用中也很容易混淆,它的后果会影响经济数据的正确反映。因此有必要予以辨析分明。
一、成本与费用的比较
实际上,由于成本与费用概念内容的同义性,我们通过该表还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成本与费用的明显区别。
二、成本与费用概念的同义性
(一)成本概念天然与“费”“用”“费用”相连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费用概念的产生远先于成本,因为费用即耗费与支出,在文字产生后有了生产记录就已出现。成本是一个产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与支出,即生产成本。完整意义上成本概念的确立,是在工业经济出现后,“成本理论和技术是作为产业环境的产物而发展起来的,其迅速发展是与工艺不断复杂化的要求相适应的”(S. Paul Gerner;1954)。但是从成本会计学的角度看,成本一词又早于费用。“在成本会计学的发展过程中,成本一词的使用要早于费用。”从概念的角度来说,成本与费用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企业为达到生产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 体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并需要由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收入来补偿。
(二)我国理论界对成本与费用概念的规范和使用尚未达成共识
对于成本概念,我国会计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按照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商品价值的论述观点,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的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成本不是会计要素,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没有专门规定,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第七章、费用第四十八条中指出了产品成本范围:“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成本进行了定义:“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2006年修订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未有变动。严格说起来,准则中定义属于狭义产品成本的概念(产品成本)。成本在实际的使用中,因涉及到销售、管理、财务活动,广义成本概念和狭义成本极易混用。
对于费用的概念,分歧也主要是从广义的角度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把费用定义为:“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与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对成本的定义比较,很相似。而且,企业非正常生产经营过程还会发生耗费,属于什么未界定)。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指出,“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006年修订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表述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与前两个定义相比,更科学和严谨了,并给出了“损失”的概念,使非日常活动发生耗费的归属也有了落脚处。
(三)两个概念在实践应用中的相互转化
一般地,成本按会计对象归集,通过成本归集程序分配到各目的物;费用则按会计期间归集,通过费用归集程序分摊到各受益期。由于两者在经济内容上是一致的,都以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生产费用为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在会计实践上,成本与费用转化频繁,常常是费用转化成本,成本又转化为费用。二者的频频互换,也是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本期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以前期间发生而应由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 如待摊费用;也可能包括本期尚未发生、但应由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如预提费用;还可能包括部分期初结转的未完工产品的成本, 即以前期间所发生的费用。由此可见,企业本期发生的全部费用并不都形成本期完工产品的成本,它还包括一些应结转到下期的未完工产品的支出,以及一些不由具体产品负担的期间费用。
又如,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作为采购费用构成材料的实际成本;库存材料领用后,材料成本转化为生产费用;投入具体产品后,构成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实现销售后,转化为主营业务成本;期末结转它就构成当期的费用。
(四)成本和费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不断广义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理论的创新,中西方关于成本和费用的概念和关系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特别是成本概念,出现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机会成本、筹资成本等等,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成本概念所赋予的信息价值和含义有不同的阐释,常常存在异质性。而使用者则依据自身知识和专业背景做出无意识的概念假设,因此,易于造成理解与沟通的障碍。
三、成本与费用概念使用规范化的建议
(一)区别成本与费用的含义和关系
1.资源耗费是否形成新的承载物
资源耗费是成本与费用共同的本质特征,希望通过资源耗费来区分两者是徒劳的。区分的关键是看企业的资源耗费是否形成新的承载物(见图1)。如果企业资源耗费能够形成新的承载物,这个承载物的价值就是产品成本。成本的耗费表现为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是资产的内部转化。如果资源耗费没有产生相应的承载物,且这些经济利益的流出使企业丧失获利的权利,这种耗费就是费用。
2.资源耗费的归属
成本与费用的区别还可以从最终的落脚点考虑,企业经济资源转化为成本后,由于它在资金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到补偿的时间不同,已耗成本作为费用或损失在利润表中列示,未耗成本作为存货或生产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见图2)。
(二)分清广义与狭义的适用范围
成本与费用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是使用中产生混淆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会计要素,费用应界定在狭义的范畴。对应,成本也是狭义的,即产品成本(劳务成本)。“费用”要素的解释,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花费或开支意思基本相同。成本的外延也相当广泛,由于成本管理目的的不同,出现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而这些概念又是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常用的考核主要指标。仅用“成本”一词已很难使人确切理解其含义,概念上的模糊与歧义容易导致实践中的混乱。
因此,在产品核算中,还应该注意划分几种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和经营管理费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本期产品费用和下期产品费用,完工产品费用与在产品费用,以保证正确计算产品利润和营业利润。
(三)规范相关概念,在使用上保持一致性
严格区分成本与费用的概念,把握其共性与区别。特别是作为规范会计核算的会计制度,在概念术语的使用上应保持一致,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本学科内做到统一。对于成本,不论如何表述,都是资产形态变换过程中的耗费,会有新的承载物。费用是经济利益的流出,没有形成新的承载物,并根据与收入的配比,确认费用和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准则汇编编写组.2001最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汇编[M].北京:物价出版社.2001,6.
[3]葛家澍,杜兴强.中级财务会计学(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关键词】报酬递减规律,剩余理论,边际生产力
地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人们对于地租的理解也在发生着改变。在经济学说史上,有关地租理论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理论:古典地租剩余理论(安德森,1777;马尔萨斯,1815;李嘉图,1821等)、地租边际生产力理论(屠能,1826;马歇尔,1890;威克斯蒂德,1894等)和部门间净产品的地租理论(斯拉法,1960)。每一种理论都建立在对于“地租”这一概念的理解之上,并流行于特定时期。
通过区分古典地租剩余理论和地租边际生产力理论,本文发现前者既承认异质性的报酬递减,又承认同质性的报酬递减;但是后者仅承认同质性的报酬递减。所谓异质性的报酬递减1是指,根据土地质量的不同,不同级别上土地所获得的地租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同质性的报酬递减2是指,在同质的土地上投入相同的资本量,产出量会有所差异。地租理论中“报酬递减”的这一变化,有助于理解古典经济学向边际主义经济学转变的原因。过去所谓的“边际革命”,其实并不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全面否定,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一、古典地租剩余理论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62)最先将地租理解为土地的剩余。他还发现,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同一块土地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地租的大小。但是就像同时期的大多数学者一样,配第并没有将资本报酬和土地报酬区分开来,更没有区分出异质性报酬和同质性报酬。
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1758)第一个明确指出,地租是剩余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所说的“纯产品”3实际上就是一种剩余。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魁奈提出了废除其他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他认为“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而“纯产品”归结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魁奈注意到,土地所有者有权获得剩余产品,这是伴随着土地所有权而产生的一种权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把地租定义为“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土地有自然的与改良的差别,土地改良需要投入资本。一旦土地成为私有财产,无论地主是否对土地进行改良,地主都要求地租。无论是魁奈的采邑权支付,还是斯密的垄断价格,都没有对影响地租水平的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所以没有形成完整的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由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1777)第一次发现并明白叙述。安德森认为,土地质量存在差异会引起耕种不同质量的土地所消耗的费用不同,因此利润必定会有差异。“如果等量谷物(每一种土地的产物)能依相同的价格售卖,则耕种最丰土地的利润,必比耕作其他各种土地的利润大得多。”他把这多余的利润归为最丰土地的地租,这是一种级差地租的思想。安德森的地租理论还涉及到了土地的改良能力问题,而这一点恰恰为后人忽视。
安德森之后,爱德华·韦斯特(Edward West,1815)、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815)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5,1817)一同研究了地租问题。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讨论进行了总结,并清楚而又明确地提出了古典地租剩余理论。
韦斯特(1815)在《资本对土地的应用》这篇论文中,早于李嘉图,并同李嘉图用相同的形式和语言,基于收益递减原理提出了级差地租理论。这使得他赢得了“李嘉图学派”第一人的称号。马尔萨斯(1815)认为,地租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土地的肥力、生活必需品的特征和肥沃土地的相对稀少性。他认为土地的肥力是产生剩余产品——地租的基础,或者说是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与,与垄断完全无关,地租的存在大大有利于社会,是社会繁荣的象征。李嘉图(1817)肯定了韦斯特和马尔萨斯的贡献,认为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向世人提供了有关地租的真正学说”。李嘉图定义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租的那部分土地产品”。对于地租的产生,李嘉图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当富于丰富土地的地区最初拓殖时,维持实存人口所需耕种的土地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土地如同空气、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时没有人会为使用土地而支付任何地租。但土地的数量并非无限,质量也不是相同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质量和位置较差的土地也就投入了耕种。该地区的人口每发展一步,这时一切较肥沃的土地的地租就会增长……。”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把李嘉图论证的这一部分归纳为如下的定理:任何土地所产生的地租是指,与耕种中最差的土地所得的报酬相比的超过量。这就是异质性地租的产生。李嘉图把论证又推进了一步:
“……常常出现的情形是: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或更差的土地投入之前,人们能使资本在已耕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东西。我们可能发现,把用在第一等土地上的原有资本增加一倍,产品虽然不会加倍,但却可能超过在第三等土地上使用同等资本所获得的量。在这种情形下,资本就宁可用在旧有的土地上,而且会同样产生地租,因为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李嘉图论证的这个第二部分,也由穆勒归纳成另一个定理:地租也可以用同一种资本品的报酬跟同样资本品在尽可能不利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报酬相比时的超过量来衡量。这就是同质性地租的产生。由此可见,李嘉图认为,土地的技术特征——肥沃性不断下降(粗放的收益递减导致的异质性地租),以及在同样的土地上使用的劳动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量越来越小(集约型的收益递减导致的同质性地租),是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
李嘉图之后的经济学家在论述自己的分配理论时也都涉及到了对地租的理解(萨伊,1815,1817;西斯蒙第,1819;拉姆塞,1836)。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大多数学者们都把地租概念理解为从稀有自然资源(诸如土地和矿山)的所有权中获得收入的可能性,既包括同质性地租,又包括异质性地租。边际革命出现后,地租的这一理解开始发生变化。
二、地租边际生产力理论
经济理论发展到了边际主义时期,原有的“地租作为一种剩余”这个概念逐渐消失,一种对报酬递减规律的新的解释引进到经济理论中。
在经济学说史上,运用新古典边际主义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地租理论的经济学家包括以下几位: 约翰·冯·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1826)、杰文斯(Jevons,1871)、劳恩哈特(Launhardt,1882)、门格尔(Menger,1871)、维塞尔(Wieser,1884)、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1886)、威克塞尔(Wicksell,1893)、J.B.克拉克(J.B.Clark,1899)、霍布森(Hobson,1902)、威克斯蒂德(Wicksteed,1910)、马歇尔(Maishall,1890)、帕累托(Pareto,1893)。而其中为这一分析方法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两位是威克斯蒂德和马歇尔。
杜能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先驱。但是,杜能(1826)的地租理论以李嘉图异质性地租理论为基础,认为地租的产生依赖于需求和市场相联系的各种农业部门最便利的区位。赫德(R·M·Huzd,1963)继承了杜能的思想,详细论述了区位地租理论。
在杰文斯(1871)的著作中,尽管他运用了新的边际主义数学方法来解释地租的产生,但是地租仍旧是一种剩余。杰文斯认为,“公认的地租学说”指的就是李嘉图和穆勒的学说,“只要略作修改,甚至不需修改就可适宜用数学符号来表示”。
几年之后,瓦尔拉斯(1874)对于英国地租的论述提出了不同意见。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中阐述了“对英国地租理论的分析和批判”。他赞同李嘉图和穆勒对粗放地租和集约地租划分的区别,但在用数学方法重新阐述这些理论之后,发现集约地租更有利于构建一个统一的一般理论,以便用同样方式决定所有生产性劳务的价格。瓦尔拉斯的目的是把地租理论纳入一般均衡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是相互依赖的。
门格尔(1871)将李嘉图在分析级差地租时使用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扩展到整个生产与分配领域。比如,地主获得的地租是有那块土地上所种植的产品的效用所决定的。门格尔完全从主观心理感觉来解释价值、地租、利息、利润等,否定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约翰·贝茨·克拉克(1899)提出了为利润、利息、地租等不劳而获的收入作辩解的边际生产力论。克拉克把土地归入资本,地租被视为土地投资的报酬,按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他承认的分配理论是将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一般化,“我们应该将土地的地租当作一种资本品的收益来进行研究——仅仅是当作利息的一部分”。
威克斯蒂德(Philip Wicksteed,1894)对地租的边际主义理论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分配规律只有一个,不是由要素的性质的不同来决定,而是由它们级差效用的同一性来决定”。换句话说,对于边际主义4理论,重要的不是要素的异质性,而是同样质量要素不同数量的级差效用。斯拉法(1960)评价了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这种新的地租(和收入分配)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李嘉图集约地租理论和集约收益递减理论的一个结果”。
具有边际主义传统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强调与古典经济学家的连续性时,认为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并不是古典地租理论的倒退,反而大大地扩展了地租概念。他将地租看作是一种剩余和更一般的生产者剩余的一个特例。马歇尔断言,“地租不是独一无二的经济现象,不过是大量经济现象中的重要一种”,所有收入都可以包括一个地租成分。如果有些要素供给匮乏,且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增加,则有可能获取一个也许能适当的称之为租金的收入。由此,马歇尔区分了“纯租金”和“准租金”的概念,并认为两者之间并无截然的分界线。短期内短缺的物品可以在长期内大量生产,从而使任何获取租金的可能性消失。马歇尔还弱化了粗放地租和集约地租的区别,他称之为级差地租和稀有地租。“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地租都是稀有地租,所有的地租也都是级差地租。”因为某一种质量的土地在某一个时间发生短缺,级差地租就出现了。从而得出结论:所有地租都包含着两个因素。
三、小结
古典地租理论向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转变与“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转变紧密相连。在古典经济学中,地租是由最劣等土地的产出所决定的。两种不同质量的土地,其产出量的差额即为地租,这是所谓的“粗放型地租”。随着土地的不断开垦,上等地所获得的地租总比次等地所获得的地租高。根据依次排列土地的不同级别,可以看到,各级别上土地所获得的地租不同,且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这被称为“报酬递减规律”。这是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减规律”的一个含义,它是由土地的异质性而得出的。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减规律”的另一个含义与“集约型地租”相关,即在同质的土地上投入相同的资本量,产出量会有所差异,其中的差额也被称之为地租。
地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中的“集约型地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整个体系的完美,边际学派不得不忽视“粗放型地租”这一方面。在边际主义经济学中,“报酬递减规律”的异质性方面的含义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包含同质性方面的含义。也就是说,“报酬递减规律”在从古典经济学向边际主义经济学转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边际主义在缩减“报酬递减规律”定义的同时,又将地租理论运用于分析价值、工资、利润、利息等,从而使得“报酬递减规律”的适用性扩展到整个经济分析。边际主义认为,将地租看作是特殊的剩余或残余毫无意义。实际上,在收入理论中,不存在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三分法,所有“要素”都在生产中提供服务。商品的价值由它的边际效用决定;生产要素的价值由它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从这个角度而言,边际主义理论是在推进理论的发展,而不是理论的倒退。
参考文献:
[1]伊特韦尔(英)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四卷本;陈岱孙主编译,--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6。
[2]配第:《赋税论》,载《配第经济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7页。
[3]斯密 [著] (英),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72, 1988重印)
[4]韦斯特[著] (英)《论资本用于土地》;李宗正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92)
[5]黄进,《李嘉图》,--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6]李嘉图[著] (英)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周洁译. -- 北京 : 新世界出版社, 2003.
[7]斯拉法(英)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六卷;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62, 1997重印)。
[8]斯皮格尔(美)[著],《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等译.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9]萨伊(法) [著],《政治经济学概论: 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陈福生,陈振骅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63, 1982重印)。
[10]西斯蒙第(瑞士) [著],《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何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1997重印)。
[11]杜能(德) [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6, 1997重印)。
[12]拉姆塞(英) [著],《论财富的分配》;李任初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4.10.。
[13]维塞尔(奥) [著],《自然价值》;陈国庆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2, 1997重印)。
[14]杰文斯 (英) [著],《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4。
[15]瓦尔拉斯(法) [著],《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9, 1997重印)。
[16]克拉克(美)[著],《财富的分配》,--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
[17]马歇尔(英)[著],《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18]斯拉法(英) [著],《用商品生产商品》;巫三宝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1979。
摘要:众所周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一直是我国金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前巨额不良资产以及低下的银行经营效率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集中反映。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急需金融理论工作者去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信贷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一)风险的含义
目前在风险管理中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是;风险是指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们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这便构成了一种风险。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亦有盈利的一面,损失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和失败,盈利面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和成功。同时“主观说”所指的风险是关于损失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范围包括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时间不确是,发生状况不确定和发生结果不确定。“客观说”认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可用定量的手段加以衡量的,并且在同样情况下对所有人都相同。
(二)商业银行风险及信贷风险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者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实体,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
(2)商业银行风险与其收益是成正比例的,风险愈高,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愈大,但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3)商业银行风险可以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使经济系统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机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或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因为产生信贷风险的原因不同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损失的大小,其市场因子主要有利率和汇率:而商业银行信贷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银行从诞生起就一直面对信贷的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主体和信贷主体目标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追求目标有些是共容的,而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主体目标则相互矛盾,甚至互相冲突,体现出排他胜,借款人与商业银行的这些信贷目标往往是不能同时满足的。高的贷款利率意味这商业银行收益的增加,也意味着借款人经营压力的增加;而借款人对超额经营利润的追寻表示他们有承担更多风险的倾向—因为往往高收益与高风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倾向则会降低贷款资金和银行利益的安全性。对排它性信贷目标的追逐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利益的相互较量的过程,信贷道德风险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或提高了。
首先,信息不对称虽然不是引起道德风险的唯一原因,但确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信贷业务中的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主观为己的“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会产生扫除阻碍利益扩大的障碍的动机。一旦客观存在的规则和道德原则对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形成约束,“经济人”就会产生冲破这些束缚的冲动,增加自身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概率。
其次,任何规范、程序、制度都是不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也不例外。即便不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使自己在信贷目标搏弈中处于优势,信贷主体会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空缺和漏洞,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及防范控制策略
(一)市场约束是通过影响银行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率而发生作用的。因此,加强银行业市场约束最为核心的条件是银行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能够自主经营。而要促使我国银行真正成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主体,其治本之道是改革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建立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完整意义的所有权,并根据市场化盈利经营的要求选择和监督经理层。要建立对经理层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降低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其次,在股权结构方面,要通过股权的多元化促进产权边界清晰,通过引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战略机构投资者,从而推进银行股权的适度多元化。
(二)要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需要构建和培育一个完整、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首先,要求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方式、价格均为规范和公开的,价格一利率能够自由变动,不受政府管制,能够对资金供求状况作出灵活的反应;其次,要求市场不是垄断的,具有竞争机制,使市场主体进行公平、正当的竞争;三是要求市场资源都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市场主体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用评估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商品生产、运营、交换及相关合作中所履行的承诺。电子商务作为市场商业活动,具有可更改性、复杂性等特点,间接突出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评估中小企业信用,不但能促进企业双方建立良好关系,还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商业风险,意义重大。下面,本文将从诸多角度出发,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
一、企业信用评估含义
企业信用评估是指企业在一般性的商业交往过程中,对投资合作、信贷等活动进行的信用评估。该信用评估活动主要将独立经营的企业或经济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经济活动期间所产生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也就是对企业生产、运营、发展、经济现状等进行的综合性考察。
一般来说,在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各种各样,包括:模糊数学、计量统计等,通过基本数据的统一分析、计算,得出最终的评估数据,形成交易标志码,通过系列整合后形成最后的信用评估报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所使用的交易额度相对较大,间接导致所需数据、资料较为全面,这种情况下的信用评估报告则需包括:企业经营现状、企业目前竞争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等内容,同时,还应包括企业规模、流动资金等实际内容,以便综合评估。
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众所周知,良好的信誉是企业双方共同建立的,象征着合作双方的良性循环现状,该信誉需要合理、准确的标准体系。若利用相对传统的企业信用指标对其进行评估,会发现企业经营现状、盈利状况、企业人员素质、文化程度、企业产品市场前景等为评估电子商务企业所需标准。然而,针对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信用评估而言,只是单纯的需要企业经营状况、盈利现状、企业发展等主要指标即可,同时还包括企业网络营销、网络客服、网络管理等。
(一)企业经营效率
评估企业经营效率指标为:企业资产、企业存货、企业所收款项等周转率。企业资产周转率指企业某段时间内总收入额度和平均收入额度比,该周转率是评估企业经济现状的重要指标,不但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期间资金流动现状,还可反映出企业资金管理质量;企业存货周转率是评估企业现存货物周转速度的指标,借助针对性措施提高企业货物周转率,缩短企业经营时间,可提供其货物变现能力。企业存货周转率可反映出现存货物管理质量,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货物流动性越强,所收资金越多;企业所收款项周转率越高,说明资金回收速度越快,反之,说明企业资金运营滞后,影响企业其他商品资金的正常运转。
(二)企业盈利现状
评估企业盈利现状指标为:企业主要业务利润率、资产净收益率和资产报酬总率。企业主要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某段时间内主要业务所占利润和业务收入比,该利润率可表明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每单位所获得利润,能充分反映企业主要经营业务能力,是评估企业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资产净收益率是指企业某段时间内经营产品所获得的净利润和平均净收入资产比,该收益率可体现企业投资人员投入企业经营后获取经济效益能力,是评估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资产报酬总率是指企业在某段时间经营内获得的总资产和平均总资产比,该报酬总率说明企业含有的全部资金,是评估企业现有资产运营现状的重要指标,同时,该报酬总率还可反映出企业资产收入水平,从根本上体现出企业经营现状。
(三)企业偿债现状
企业偿债现状指标包括资金流动率、负债率等,企业现有资产流动负债率是指经营期间现金流动量和负债之间的比例,可反映企业经营现状;流动性比率为企业流动性现有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比例,反映企业短时间内可偿还负债的能力;企业现有资产总额率是经营期间存留资产流动额度和负债总额度之间的比例,该比例能充分体现企业总负债情况,并反映企业是否有能力偿还总负债。
(四)企业发展状况
企业发展状况指标为: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比、企业利润增长比、企业资产增长比等。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比是企业该年经营业务收入总额度和上年收入总额度比,该比例可反映出企业是否出现资金增减变化,是评估企业成长现状的主要指标;企业利润比、资产增长比是指该年利润、总收入和上年增减比,也是评估企业发展现状的关键性指标。
针对扩张性指标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均配置电脑等先进设备,然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却不尽然,如:有的企业销售渠道为网络,有的企业销售渠道为网站宣传,有的企业则为内部管理系统等。总之,该选择怎样的模式进行销售,需根据自身企业实际情况而定,以免适得其反。另外,还需选择较为合适的信用评估模型,相关资料显示,借助层次分析法评估中小企业信用,解释性强,方法简便,可快速消除电子商务环境下不适合中小企业的评估指标,削减影响信用评估的人为因素,提高企业信用评估准确性,为该信用评估提供更高的说服力,可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常用方法。
三、结语
总之,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获得诸多商业机会,不但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还在无形中降低了企业交易风险,提高利润率。因此,根据中小企业建立信用评估体系、模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研究发现,从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信用评估体系和模型,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李菁苗,吴吉义,章剑林,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03:555-560.
[2]陈勋亚.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J].科技致富向导,2013,33:151.
[3]魏锋,孙逸,潘圆.ANP在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3,0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