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经济利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经济附加值考核的是企业利润。EVA(Economic Value Added)是经济增加值的英文缩写,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其核心是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
2、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3、从算术角度说,EVA 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EVA 是对真正 经济利润的评价,或者说,是表示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
4、EVA是一种评价企业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能力,体现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经营业绩考核工具。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税负;净利润;现金流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实施营改增之后,所有企业新增的不动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都被纳入抵扣环节,使房地产交易更加活跃,能够有效缓解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房源积压问题。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扩大房地产企业投资,使其更具经营活力,从而实现房地产行业经济结构的转型。2016年5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营改增之后,不仅对房地产企业重复征税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也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使我国房地产行业涉税业务处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率分析
房地产行业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销售业等,对其他产业经济增长起着间接推动作用。而建筑安装成本税额在房地产行业可抵扣进项税额中的占比很大,房地产行业的进项增值税税率受建筑安装成本的增值税税率影响。
实施营改增之后,房地产行业适用增值一般计税方法。主要原因如下:建筑安装成本在房地产行业成本中的占比很大,可在征税过程中增加可抵扣进项税额,故而,如将房地产行业税率设定为6%,相对较低。实施营改增之前,房地产行业中的不动产销售营业税征收比为5%。实施营改增之后,如果将增值税的征收比确定为17%,会增加房地产行业的税务负担,不利于其发展。国家依据房地产行业具体情况及现行税收制度,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将房地产行业的增值税率确定为11%。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
实施营改增之后,房地产行业不再缴纳营业税,而是改缴增值税,税负也较之前有所不同。
1.构建模型
推行营改增之后,房地产行业面临增值税发票获取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某房地产项目为例,位置偏僻,砖瓦、土方、砂石等建筑材料和零件都由本地供应,供应商是小规模纳税人、个体户或农民,增值税专用票获取难度大,无法实现进项税额抵扣。
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尚在初期,仍然存在制度缺失及漏洞,房地产行业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的进项税额抵扣。经历一定的发展周期之后,可获取增值税进项可抵扣税额凭证[1]。
2.测算和分析税负变化
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房地产行业税负有所改变。分析典型性的房地产企业,假定11%增值税税率进项税额可抵扣比例具备全面适用性,依据[S1(1+11%)]×11%-C1×11%公式(其中,S1和C1分别为应税收入和营业成本),对企业增值税额进行计算,对比计算结果与该年度同等收入规模营业税额。结果表明,实施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税率和进项可抵扣税额是房地产行业税务负担主要影响指标。而该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增值税进项税率相同。如果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进项税可抵扣税额,就能减小其税务负担。房地产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是11%,假定其能够取得进项可抵扣税额,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之比超过44.64%,可减轻税务负担。
我国营改增发展周期较短,仍然存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的缺失,很难获得增值税发票,房地产行业也不可能全面实现进项可抵扣税额,违背了营改增实施初衷。国家要结合房地产行业实际情况,加大营改增政策的推行力度,使进项税额可抵扣率达到100%[2]。
三、“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营改增实施之前,分别将房地产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假定为S1和C1,销项税率和上游行业增值税税率分别用B1和B2表示,进项可抵扣税额比例为N,可用以下公式对房地产企业净利润进行计算:营业收入是S1(1+B1),营业成本是C1-C1×B2×N,营改增之前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去营业税额,即可得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总成本则包含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收入减去总成本、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再加上其他经营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即可得出净利润。
实施营改增之后,房地产行业及上游行业的增值税税率都是11%,如果能够全面获取可抵扣进项税额,即可增加企业净利润。故而,在房地产行业实行营改增,不仅能够使其进行有效融资,而且能够增加房地产行业利润,为其开拓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和税收政策等,都会对房地产行业净利润产生影响。实施营改增初期,制度及政策仍然存在缺陷,进项可抵扣税额比例也无法满足要求,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企业利润会有所下降。要依自身实际情况,对净利润变化趋势进行明确认识和界定,减轻房地产企业税负,实现其发展[3]。
四、“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当前市场环境下,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已经不具备适用性,也无法满足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管理要求。房地产行业运作及发展中涉及到的资金比较多,实施营改增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具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它主要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减去税负变化,即可得出现金流量。经计算可明确,实施营改增之后,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量。具体而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收入增加,营业税和增值税会对各项税费产生影响,且该变化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房地产行业现金流量增加的实现条件是增值税税率和上游行业增值税税率都是11%,全面实现进行可抵扣税额。与此同时,也会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使其利润空间更加广阔。但是,受外部税收制度的影响,进项抵扣链条仍然不够完整,无法全面实现进项抵扣额。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据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营改增全面推行力度,使该行业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实现营改增目标[4]。
五、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建议
在房地产企业实施营改增之后,增值额要计算缴纳增值税,并依据增值额计算缴纳土地增值税。这两项税种存在性质上的差别,但是计算依据都是增值额。由于增值额计算中,采取的计算方法不同,很容易出现误差。当前,土地增值税实施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依据房地产行业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增值税并入增值税中,提高增值税税率,使增值税在房地产行业发展中极具适用性[5]。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房地产行业实施营改增,需要考量的专业要素比较多。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据房地产行业发展背景及营改增要求,对营改增税率和实施过程进行合理确定,做好税收筹划工作,降低房地产企业税负,为其开拓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作林.“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和净利润的影响及建议[J].财会月刊,2015,(31):47-49.
[2]钟顺东,陈燕宁.“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1):146-147.
[3]唐红英.“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净利润及现金流的影响分析[J].新经济,2016,(18):71.
论文摘要: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都是业绩评价指标,既存在明显的区别,又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仍存在一定的联系。会计利润是事后利润。经济利润是一种事前预测,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更能全面地反映经营业绩,揭示利润产生轨迹,可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在相关性、真实性、有用性上优于会计利润。
1 经济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早在1890年,经济学家佛雷德·马歇尔在出版的书中提到“所有者或经理的利润在按现行利率扣除了资本利息后剩余的部分可称为经营收益或管理收益”,该意思实际上就是把股东投入的资本的机会成本按照现行利率来计算,在计算经济利润时再加以扣除,马歇尔说“公司在任何期间创造的价值,不但必须要考虑到会计账目中所记录的费用开支,而且要考虑到业务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传统的会计利润恰恰忽略了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经济利润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金成本的弊端,要求扣除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所有者权益资金成本。
2 会计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会计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可简单表示为:会计利润=收入-费用,分析会计利润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考核管理层的工作绩效。
3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
3.1 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并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3.2 目的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3.3 计量的范围不同。会计利润仅考虑与企业经营相关,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生产要素,而经济利润还考虑股权资本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机会成本,经济利润的计量还要涉及到生产要素以外更复杂的概念。
3.4 计量依据不同。会计利润是以收人与费用相抵后计算出来的,因此会计利润依据的是权责发生制,经济利润需要在会计利润基础上扣除投资资本成本,而这项内容不是实际发生的,因此经济利润不都是依据权责发生制,经济收入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即:本期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
3.5 成本计量不同。会计成本只确认和计量债务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则不作体现。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即: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会计成本仅确认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往往不被认识,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二者之和,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本。
3.6 应用范围不同。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经济利润则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
3.7 计量的程序不同。会计利润的计量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的经济业务从发生到利润的形成都规范地记录下来。而经济利润的计算则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会计利润的计算必须遵守统一的会计准则,而经济利润则不受准则的限制。
3.8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不同。会计利润是依据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事项,对于未知的没有发生的事项在会计上则不予确认和计量的。而经济利润既包括已发生的也包括尚未发生的经济事项。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都是对于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活动的评价,只不过两者考虑的因素不同。其次,在数量上两个指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会计利润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积累。利用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可以得出经济利润。会计利润的缺陷:①会计利润是按收人实现原则来确定的,它反映企业已实现的利润,而不反映未实现的利润,利润表体现的是狭义的经营成果。②会计上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过去未分摊的资产成本的余额,在各种经济条件变化情况下,资产的价值会失去真实性。③会计利润按历史成本转销费用,但收人按现行价格计量,这使收人与费用并未真正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的逻辑上的统一性。④会计按配比原则确定利润,使一些性质上不是资产或负债的递延项目也作为资产或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经济利润的优势:①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经济利润对企业的决策更具有相关性。经济利润既包括已经发生的也包括尚未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考虑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问题。②经济利润所提供的信息更具真实性。经济利润主要依据现行市价确定企业的收益和费用,收人和费用不仅在内容上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时间上也完全统一。③经济利润的计量还涉及到生产要素以外更复杂的概念,它更全面地反映生产要素成本,对成本的计量更客观合理。从以上分析可见,经济利润克服会计利润的一些缺陷,在相关性、真实性、有用性上优于会计利润,但经济利润须以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来计量企业的资产净值,必然增加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另外,经济利润的计算还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按经济利润反映经营成果,各企业利润就缺乏可比性。所以,经济利润主要为企业内部进行预测、决策和对项目进行评估。
4 意义
4.1 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会计利润是单一评价指标,经济利润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随着人们对公司绩效指标复杂性,多层次和多维度性认识的加深,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逐渐被重视,由于会计利润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方面往往夸大经营利润,扩大了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同时忽略了股东资本带来的价值。经济利润考虑了投资者的投资资本成本,使得管理层关注创造的价值,关注资金的组成结构,这一点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犹为突出,长期以来,管理层普遍认为权益资本是无偿使用的,偏面追求利润而忽视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致使资本回报率较低,引入经济利润这个综合评价指标,将引导企业关注股东价值的创造。
4.2 经济利润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盈利能力和盈利状况 盈利能力是所有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经理人所关注的,会计利润忽视了资本成本也就相应高估了利润,不能准确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而经济利润指标还原了收益,使企业的净收益更能真实地揭示经营者的经营业绩,站在股东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4.3 经济利润更能揭示利润产生的轨迹 经济利润克服了会计利润的局限性,在完整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成果时,考虑了各种影响损益的因素,更具有真实性,在经济效益评价方面更加客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会计利润相比,尽管经济利润在许多情况下对一些具体指标不能准确量化。但是,由于经济利润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传统利润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把经营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因而,是一个更为全面的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而价值管理则是一套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分析指标,它包括公司战略制定,组织架构建设和管理流程一套完整的战略性管理体系,可见,经济利润对于企业价值管理和财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明.浅析经济利润[J].工作研究.2006.(12).
[2]李玉明,张淑华,赵红梅.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2006.(7).
[3]李金香.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评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4]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M].大连出版社.2007:182-183.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董颖.浅议经济利润挑战传统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利润[J].当代经理人.2006.(21).
[关键词]转变观念 加大考核 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随着2010年经济回暖迹象越来越明显,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受到了高速公路、民航、水运的严峻挑战。铁路要想稳固和开拓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尽快转变机制,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利润和传统会计利润的差异,加大经济利润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充分认识引入“经济利润”的意义
1982年,美国思图尔特财务咨询公司,推出能够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和资本效益的经济利润指标,并将 EVA 注册为商标,专门从事 EVA 应用咨询和推广。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利润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还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更是决策与战略评估、资金运用的基础理念。利用经济利润原理,企业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EVA指标不是对会计利润的否定,而是对会计利润指标的一种改进,它更清晰地告诉企业的相关利益者一个赢利的企业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或一个亏损的企业是否真的在破坏价值。
二、深刻理解经济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财务管理中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为更通俗易懂,我们不妨来看看经济学上所谓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经济利润也被称为为超额利润或经济增加值,用公式表示如下: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机会成本。从公式不难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较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利润考虑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会计成本。
三、正确区分经济利润和传统会计利润的差异
(一)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并能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 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利润的计量基础目前限定于历史成本基础。资产、负债的计价,收入和费用确认都以交易发生时的价格入帐。无论现行价值如何变化,对入帐资产、负债不作调整,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价值大、虽然价格变动很大。但在计提折旧的费用时仍按帐面价格计分。经济利润则主要依据现行市价确定企业的收益和费用,并对企业的资产和项目均按现行价值进行考虑。
(三)计量方法不同。会计利润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它是依据企业经济活动中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会计事项计量出来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可确认和计量的事项是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对于未知的或者没有发生的事则不能计量,而计算经济利润则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它的确认既包括已经发生的可以确认和计量的事项,也包括尚未发生,但是与企业经济事项息息相关的、可计量的经济事项,如在确定成本时考虑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
(四)目的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四、企业价值管理的关键为经济利润的好坏
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 而价值管理的关键为经济利润的好坏。
在价值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的价值就等于资本投入量,加上相当于其预计经济利润现值的溢价或折价。即:
企业的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这就说明,在投资资本不变的条件下,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是增加的;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保持稳定;
当经济利润
五、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 ,加大经济利润考核
铁路运输企业在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更要尽快转变观念 ,加大经济利润考核,争取少投入多产出实现铁路行业的扭亏增盈目标。近几年,铁道部提出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改革思路,尤其是铁路建设大胆引进外资,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充分体现我国铁路加快推进投融资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然,各国股东更为关注的投资回报,所以,铁路运输业加大经济利润考核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对经济利润考核缺乏力度的主要表现:
1.虽然铁路运输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但还没有真正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制约着企业价值管理的深化发展。
2.组织管理机制与价值管理存在不相适应之处。突出表现在:组织机构多,管理层次多,各路局、站段实体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信息流不畅,整体协作性差,对投资收益很少关注,制约经济利润的大幅度提高。
3.铁路运输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步较晚,其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作用还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铁路运输业计划经济的色彩始终难以消褪,另一方面处于相对垄断的产业地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格局始终难以“破冰”,即便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也形同往日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只是把预算简单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按照不超预算原则掌握,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管理、控制职能,全员、全过程参与程度不高。
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还没有普遍深入人心,全员、全过程参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表现在一些站段只有少数几个人进行全面预算的相关管理,很多人员没有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来。
4.对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认识简单化。许多单位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 重视资金运作,轻视对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大大削弱了对经济利润的动态核算和分析。
(二) 针对存在问题,应积极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1.不断学习,认真借鉴,创新财务管理的思想。
我国铁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大胆引进外资,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史无前例的,这也必然导致铁路运输企业在财务管理和核算中的侧重点会有所变化,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在总结和推广财务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与时俱进,引进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加大对经济利润的考核,使铁路运输业在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企业,为铁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瞻远瞩,统筹考虑,不断发掘经济利润增长点。
我们应清醒看到铁路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铁路运输业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做大做强自己的拳头产品,不断发掘新项目、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为此,各铁路局、站段要尽快转变各自为政的局面,把分散经营、整体协作性差的状态转变成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充分发挥铁路核心资源优势,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尽快建立铁路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逐步引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不但把握好眼前的优势,而且注重企业潜在的价值、预计经济利润的流入情况,充分挖掘企业潜在的价值。
3.预算管理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通俗讲,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始于预算的编制,终于预算的执行分析。对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内部管理,防范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树立预算管理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结合的理念。彻底改变预算控制只是财务指标、财务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关系不大的思想。将预算与各级各部门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使各级各部门不得不对预算的整个过程给予重视和配合。特别是对资本性支出项目的预算管理,要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方面要从过去自有资金的狭义范围拓宽到举债经营,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杜绝没有资金来源或负债风险过大的资本预算。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分析和评估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实行全员参与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 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现代成本动因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所以,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求企业各个部门互相协调和共同努力,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个人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尤其是把直接掌握大量成本支出的运输生产组织部门真正纳入成本控制体系中,明确业务部门对生产全过程成本合理性的检查、监督责任,让业务部门参与成本管理,从生产与成本内在依存关系入手,探索灵活而具有流动特征的成本控制方式,使成本管理从简单的事后核算转向生产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应尽快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的手段强化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以市场的标准和经济效益的观点评价、决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完成铁路成本管理与市场对接。从单纯地降低成本向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转变,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和实际效益来指导决策,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向君.浅谈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区别及其运用.财经界(学术),2007;11
[2]李佩青.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
[3]郭培莉,王海勇.略论经济利润对传统会计利润的挑战.现代财经,2006;3
1、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重视经营管理,效益低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2、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它不应只局限于财务审计的范围,而应扩展到企业的管理决策诸方面;不应只注重事后审计,而应扩展到事中事前审计。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范围,而且在财务审计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而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还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善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
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权力下放,增强企业自主经营权,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样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不例外。但由于我国的宏观调控机构尚不健全,有的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因此经济越发展,就越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审计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特征
企业作为经济细胞就要获取更多的剩余产品,以扩大社会积累。剩余产品的价值量,即为企业利润,它是企业劳动节约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质,也是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节约程度,即产出大于投人的剩余量。经济效益大小、高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尺度,都是比较而言的,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优化管理等条件下,得以不断提高。就目前情况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即利润
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既不是工程结算利润,也不是营业利润,而是工程结算收人和其他营业及投资收人、营业外收入,扣除工程结算和其他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投资及营业外支出、期间费用的结余,即利润总额(工程结算利润+产品销售利润+材料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对外承包工程利润+各种经营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加减期间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它是施工企业的纯收人,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利润总额才能较全面地综合反映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程结算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工程结算利润主要取决于工程结算收人。工程结算收人在工程竣工前,并不意味着完整产品销售,但它是通过一定程序(验工计价)被认可了的完工产品价格,工程结算收人的多少,意味着产出的程度。至于未完施工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效益,要看它最终能否变为可实现的结算收人,只有收人大于所费才有效益,何时实现,何时记人收人。工程结算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期间费用,构成营业利润,再加减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形成利润总额。因此,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总额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真实、完整、合规的会计核算
利润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纯收人,支出和收入都必须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消耗与补偿交替过程中运用价值形式通过会计核算的真实记录。其他业务计算出来的经济效益,只能作为分析因素在审计评价时加以考虑。经过测算、估算而可能达到的效益,则不能作为计算经济效益的依据。
3、经济效益指标受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面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它就必然要受各项生产、技术、财务等指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如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任务储备、工期的长短、质量的好坏、先进技术采用、设备的利用、存货周转、资本的保值增殖、资产负债的比例、资金运用的好坏等等,这些都能为取得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影响着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
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分析体系
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以企业盈亏为中心。经济效益指标受许多因素和其他经济因素指标完成情况的影响,因此,以企业的盈亏为龙头,与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就构成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体系。按影响经济效益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分析指标和间接分析指标。
1、直接分析指标
直接分析指标,是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在收人方面,如工程结算收人,其他营业收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人等;在支出方面,如工程结算成本,其他营业支出,税金及附加部分,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等。从会计核算的直接关系着,山工程结算收人减工程结算成本、工程结算收人、税金及附加,可求得工程结算利润(施工企业毛利);工程结算利润加其他各项利润(收人—支出—税金),减期间费用,得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投资收益、营业外收人,减营业外支出,得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不变,收入增加或收人不变,成本(费用)降低,就能够获较多的毛利润:在毛利润确定后,如果期间费用节约,其他业务经营也良好,就能获得较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确定后,又有较好投资收益和较多的营业外收人或营业外支出节约较多,利润总额就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好。
2、间接分析指标
间接分析指标,是影响直接分析指标或影响其他间接指标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如已完成建安工作量(产值)和结算单价对工程结算收人的影响;各成本项目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营业外收支内容对其收支差额的影响等。又如工程量(产量)、质量、品种对产值的影响;技术装备、人员配置及其素质、材料数量及质量等对产量的影响,这些间接分析指标对直接分析指标的影响、或间接分析指标之问的相互影响,都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方法
1、经济效益审计要同其他审计相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不能同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内容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各有侧重。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般从财务审计入手,在保证有关审计事项及财务收入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上,依据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审查。有些财务审计或法纪审计的项目,在评价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存在有损失浪费的问题或提高效益的潜力,则可在进行财务审计和法纪审计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开展效益审计。
2、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抓住主要矛盾,点面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广,因素多,情况复杂,难度大。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从复杂的现象中,通过对比、分析、判断,找出带倾向性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要善于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切中要害,明确工作重点,提出有效的工作方案。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比较复杂,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既在一定范围内,从建筑施工单位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为审计对象,根据审计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面上推开,以点带面,使经济效益审计取得时间短、收效快、带动一片的效果。
3、经济效益审计要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
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效益审计项目,尽可能与被审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结合进行。建筑施工企业外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在根本利益上和审计目的上是一致的。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在日常审计中占有大量的资料,又便于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情况,反映问题。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采取边审计、边建议与边实现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
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它需要大量的调查、分析与对比工作,花费的时间和力量较多。为了及时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对一些比较容易解决或应及时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边审计、边建议、边实现效益的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必在审计结束时,才通过审计报告作出结论后,再进行解决。
5、经济效益审计要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事前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发生前进行的审计。事前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对计划、预算、投资等内容进行的审计。通过事前审计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计划、预算、投资等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能事前提出纠正的建议,供决策部门决策时参考,避免决策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事中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进行中进行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把经济活动的实施情况与计划、预算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也可以根据实际纠正和修改计划、预算,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合理。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审计。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已完成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对经营成果优劣、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理和有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发现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探求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6、审计评价和后续审计相结合
[关键词] 经济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ROE) 市场增加值 经济利润指数
一、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模型和经济利润指数(CFR/K)
关于经济利润可以追溯到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所定义的:“以利润中减去资本按当前利率计算的利息之后剩余的部分可以被称为企业所有者的营业或管理盈余”。根据古典经济学经济利润的精髓,20世纪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Irving Fisher)和佛朗哥・莫迪里阿尼(Franeo Modiglieni)及默顿・米勒(Metron Miller),以公司评价为背景更加充分地扩展了经济利润的含义。欧文・费希尔在公司净现值(NPV)和公司期望现金流的折现之间建立了基础性联系。而佛朗哥・莫迪里阿尼及默顿・米勒证实了公司价值的主要驱动力是公司投资决策,而不是公司负债和权益资本结构。根据经济利润的两个假设:(1)一家企业只有获得的资本回报超过资本的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盈利;(2)只有当企业的管理者为其股东所做的投资决策的净现值(NPV)为正时才会创造财富,得到了经济利润的基本公式:NPV=EVA=NOPAT-C*RWACC,其中EVA就是经济利润;NOPAT是税后营业现金利润;C是投入企业的资本。
二、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投资决策指标的缺陷
一般说来,投资用股票收益率来判断其投资回报收益。股票收益率是指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未来现金收入现值与投资成本的比率。从市盈率公式:P0=E1/k+PVGO,可以推导出股票收益率:k=E/P+(1-B)*ROE。所以说,股票收益率由红利报酬和留存企业的利润再投资的收益组成,本文把留存利润的再投资收益称为内部资本生成率(James L.Grant,2003)。显然,企业的再投资决策依据是净资产收益率(ROE),如果未来的ROE能够达到企业战略目标,那么会加大保留更多的利润用于项目投资。同样,股东认为企业投资于较高ROE回报的项目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益。本文认为虽然股票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但是由于ROE忽视了市场资本预期的报酬率和管理者运用财务杠杆带来每股收益的假想,使得ROE无法证明投资项目能够为企业带来正的价值。
三、经济利润指数在投资决策中的意义
1.现金利润反映企业真实盈利状况
现金利润区别于会计利润之处,是公司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收益扣减了所得税后的营业利润,而非从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税后净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非经营性项目指非经常发生的,计入损益的,重大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包括出售、处置部门和被投资单位、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等。其中出售被投资单位产生的收益在投资收益科目中反映;出售固定资产发生的损益在营业外收支科目反映;其他属于临时性收入的在其他业务收入或补贴收入中反映。企业的营业利润应体现持续经营产生的收益,这些在税前利润中列示的投资收益、财务费用和汇兑损益、折旧和摊销、各类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和递延税项等,都要进行相应的扣除或计入。总之现金营业利润强调的是企业经营性业务净现金收入,
现金利润比会计利润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盈利状况。这在蒋义宏、魏刚(1998)对“上市公司是否有操纵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行为”作的实证分析表明:“至少在1996年度和1997年度ROE10%左右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ROE操纵现象,在1997年度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阎达五、王建英(1999)一份实证研究报告中也指出:上市公司利用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对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推迟确认以及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使得与净收益或利润总额有关的指标表现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存在严重缺陷。这些指标中包含了与企业正常经营无关的、缺乏稳定性的一次性收益内容。这些项目随时会由于企业达到目的而消失。用这些指标评价企业,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在资本市场最成熟、会计准则最完善的美国,安然(Enron)公司破产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例。
2.资本支出反映了资产的经济折旧
经济折旧是指因通货膨胀和技术发展等原因造成资产的贬值或减损。将会计利润调整为现金营业利润虽然符合评价模型对利润指标的要求,而且现金营业利润弥补了盈余管理的漏洞,但是现金营业利润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和通货膨胀因素将影响现有资产的盈利性。消费者需求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管理者对现有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给予恰当的经济性消耗,从利润中提取它用于更新改造。而且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工艺和品牌投入,以取得战略优势地位,形成竞争力资本。经济利润报酬率(ROIC)作为一个相对指标恰好能够弥补经济利润作为绝对值的弊端。各项代表经济消耗的折旧和摊销从利润中被扣减,却因为它们是非现金支出又被调整计入会计利润中,但是这并不影响经济利润报酬率,因为对应各种折旧和摊销的储备支出是企业更新改造追加投资的资本支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ROIC分子上被调整的折旧和摊销,在ROIC分母中被加入到资本支出中。只要企业的经济利润能够超越市场要求的收益,企业价值的增长是值得期待的。
3.加权资本成本不仅考虑了企业的债务风险还考虑了市场预期
债权人和股东将资金投入某一特定企业,而非风险相当的其他企业,都期望其投资的机会成本得到补偿。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RWACC)便是企业所有投资者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转换为现值的折现率,或称金钱的时间价值。资本供应者按照各自对企业总资本的相对贡献而加权的机会成本,形成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估算税后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的一般公式为:RWACC=Kb(1-Tc)B/V+KpP/V+KsS/V,其中Kb是债务税前成本;Tc是边际税率;Kp是不可赎回、不可转换优先股的税后资本成本;Ks是普通股的资本机会成本;B是付息债务的市场价值;V是被评估实体的市场价值(V=B+P+S);P是优先股的市场价值;S是普通股的市场价值。
债务成本比较容易获得,因为企业向债权人承诺确定的未来支付流量。但股本成本比较难确定,因为公司并未向股东做出关于未来支付的承诺,故没有计算预期收益的简单方法。一般认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是最有效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的方法。公式中Rf是无风险的收益率,是公司的相对风险,Rm是市场组合的收益率。公式中的作为权益风险调整系数,是投资人判断投资机会是否有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管理着进行投资项目决策必须平衡选择的关键因素。
4.经济利润指数(CFR/K)在投资决策中的意义
(1)将企业的财务成本延伸到权益资本成本,使得企业的收益真实反映经营风险的价值。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股东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企业的资本转变为现金,并投向其他资产,因此股东的投资必须得到回报。按照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理,如果企业经济利润无法达到同等风险程度的其他证券的利润时,投资者就会将该企业的证券抛售,企业价值自然下降了。所以说,经济利润指数(CFR/K)既是证券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企业战略投资决策的依据。
(2)经济利润指数(CFR/K)将不同资本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不同经营风险的企业或资产放在同一基准上进行业绩评价。
股权资本收益率是股东期望在现有资产上获得的最低收益,而且对不同规模、不同经营风险和不同资本结构的企业,他们所期望的资本收益率是不同的。经济利润指数将企业获利能力和不同资本的期望收益率相比较,不仅有利于不同偏好的投资人选择适当的投资品种,也有利于投资者配置不同风险收益的资产组合。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活动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产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目前,我国电力市场运营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电力市场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力企业经济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进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不少电力企业还没能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影响了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性,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原则,改善当前电力工业体制,引进竞争机制,优化电力市场,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配备一套科学的经营指导方针指导电力企业向着科学管理,严谨生产,优化市场的方向迈进。
1 电力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1.1 电力企业盈利活动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电力行业市场化进程中,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电力企业拥有足够的决策权和经营权,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一定要建立市场意识以及竞争意识,把经营内容的出发点定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电力企业的终极目标。
利润考核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通过对企业投入资金和利润量化情况,结算企业的可获得利润大小。在利润分析的基础上,将预期利润与实际利润进行对比,进而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比较电力企业利润计划情况与完成情况,可以了解计划完成程度,让本期利润情况和上年同期情况有机对比,动态分析利润变动情况。电力产品是电力企业的主要产品,因此电力产品的销售利润是是电力企业的最主要利润,所以,电力销售的利润分析是电力企业的重中之重。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利润变化的分析是供电企业重点分析的内容,期间要对企业的业绩给予充分肯定,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提高利润水平和制定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依据。为此,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要把利润影响因素作为考核电力企业利润产生的重点,通过对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解释各种利润差异的产生原因,并能够看到不同影响因素可以带来的利润和亏损额度的高低,以便找到关键点,抓住控制工作的重点,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掌握变化因素,给企业带来利润。
影响因素:通过对利润影响因素分析体系的建立,能够准确计算利润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并评价结果,将市场情况和变化因素综合考量,做出客观判断。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销售利润和经济效益。站在对企业经营工作进行评价的角度上,每一项影响因素的意义都不尽相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厂用电率、成本、售热量、售电量、线损率等因素的不停变化,这些因素在反应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提示了企业改进技术求得多项因素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考量税率、热价和电价的同时,参照国家税务法规,物价水平,适度调整,支持和鼓励合理变动。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变动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提出否定意见。另外,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客观原因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例如,企业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违反物价政策,肆意提高价格,给市场秩序带来混乱,由此带来的利润上升和企业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予以及时纠正并处罚。如果在国家进行统一物价调整过程中带来的物价及税率的变动,并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太多关系,可将其视为外部客观因素,要区分企业自身可控因素进行评价。
1.2 电力企业的资产增值活动
所有者权益指的是包括投入资金、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在内的企业所有者的净资产所有权。实收资本包括外商资本金、个人资本金、法人资本金和国家资本金等;资本公积包括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法定财产重估价值和资本溢价等;盈余公积包括按照国家规定从企业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所有者权益分析要公平、客观、全面地对资产所有者所有权进行评价。包括:资产保值增值率、股东权益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可以让所有者的受保护程度得以充分发挥。这些指标在普通企业中用以体现公司财务状况,通过引入指标对公司化改组的电力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分析,评价所有者权益受保护状态。
1.3 电力企业的偿债活动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中,企业资产分析也能够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指导企业发展。分析债权人权益指标,让债权人轻松了解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债务能力优劣、了解企业经济效益高低和偿债能力高低,合理促进企业改善金融效果、提高资信度以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查缺补漏。债权人权益指标包括:利息保障倍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
1.4 电力企业的社会贡献
从我国国内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基本上处于稳定的状态,对市场运行情况的分析,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对国内国际电力市场变化情况和政策情况都应该进行必要的了解,才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企业,在国有经济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国家电力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综合评价电力企业对国家及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贡献值,将两方面因素综合评价,给国家和社会客观、公平评价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提供有力保障。尤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电力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经历了公司制改造的电力企业,在满足给社会和民众带来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最优质服务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这充分体现了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和电力企业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做好电力企业组织经济活动组织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包括产品产量分析、产品质量分析、劳动生产率分析、原材料消耗分析,产品销售分析、利润分析、成本分析、流动分析、流动资金分析和固定资金分析九项工作。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时刻发生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动态性过程。 因此,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应特别注意时效性。 缺乏时效性的经济活动分析,不仅浪费时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企业的发展动态也不能进行准确定位。
电力企业在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应透过数据的表面,在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分析, 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调整与电力企业有关的相关政策。 电力企业在经济活动分析中,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时改进既定的经营策略和相关数据,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电力企业在经济活动分析中,应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效率。 在原有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改革分析方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中,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作为电力企业经营的基础性工作,对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应重视经济工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电力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对其主要内容、主要方法进行探索,不断拓展电力市场,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敏,田政权.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1(11).
一、低碳经济兴起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项关键手段,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我国尚无强制性减排目标,但极有可能在2012年后要承担一定量的碳减排任务,这必将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造成重要影响。实行低碳财务管理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实行低碳财务管理,才能够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构建一套低碳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其目的是保持和改善人类生态资源环境,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组织各种财务活动所希望实现的最终结果,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实现企业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目标既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建立在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这显然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必将导致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而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传统财务管理只注重经济再生产,而低碳财务管理注重的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协调统一。低碳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要突出生态责任,企业不能仅仅以自身经济利益为中心,而是应把自身看作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企业所认同的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管理目标难以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不能适应低碳经济所强调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的目标导向。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要考虑生态环境。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就必须要重新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二、低碳经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述评
(一)利润最大化 企业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利润代表企业新创造的财富,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利润越多表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越合理,对社会GDP贡献越大。但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以下缺陷: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实现的利润额,这种观点未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种观点往往忽略了风险价值;没有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之间(或期间之间)的比较;未考虑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只注重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如果片面强调某个会计期间的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期行为和弄虚作假的现象。
(二)每股收益最大化 每股收益最大化即将企业的收益和股东投入资本联系起来考虑,用每股收益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绝对数的利润变成了相对数的每股收益,比第一种观点利润最大化要好,但仍然存在缺陷: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没有考虑风险价值;没有考虑现金流量。
(三)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经营,采取科学财务管理策略,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的基础上,为股东增加尽可能多的财富。人们习惯用股票市价代表股东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就演变成股票市价最大化这一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存在缺陷: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相对忽略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容易导致企业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对大量的非上市公司难以适用,因为非上市公司没有股价可参考;股票市价除了受企业内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用一个企业不能有效控制的指标作为最优目标,有些不太现实。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在合理协调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合法经营,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现金流量、资本结构等因素,采取科学的财务策略,不断增加企业总报酬,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的是企业未来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及其风险大小,它是一个前瞻性概念,也是目前较流行的财务管理目标。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和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大小这两个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动态因素,很难准确预计。
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在不考虑环境资源的条件下,以上几种财务管理目标对引导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下,企业只是单纯地考虑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而未考虑尚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的影响,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低碳经济下要求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并重,注重环境保护和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正是基于此,低碳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有所变革,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新目标——绿色经济增加值最大化
关键词:国企改革;租金;利润;税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051-02
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在当代社会,企业的经济活动创造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可以说一国的繁荣富强和进步是和该国企业有效率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03年减少3.1万户,年均减少8%。但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50.9%,年均增长14.7%;实现利润1.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147.3%,年均增长35.2%;上缴税金1.4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72%,年均增长19.8%;企业资产总额29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45.7%,年均增长13.4%;户均资产2.4亿元,比2003年增长84.6%,年均增长22.7%。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企逐步推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而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具有垄断地位,如煤炭,钢铁,石油,通信等部门。我们知道,垄断必然带来低效率和垄断利润。近几年国人对垄断部门的高收入,高福利的不满逐渐升级,也导致了《反垄断法》的出台。可以说国企的下一步改革将主要在约束和规范部门垄断。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国企的经济关系。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是通过三个经济范畴体现出来的。这三个经济范畴就是税收、利润和租金。税收是国家作为行政管理者提供服务的报酬,利润是资本所有者投资经营的所得,租金是资源的贡赋或者价格,三者之和构成了企业总收入扣除成本以后的毛收入。
1 国家是国企资源的所有者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国土境内的一切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任何人或机构要使用这些资源都必须经过国家的批准并向国家交纳资源的贡赋或者价格一租金。但是,目前国企却并没有向国家交纳租金,而是将他作为自己利润的一部分。正因为资源的租金国家没有征收,只是象征性的征收资源税或者是资源使用费,所以就大大低估了垄断部门的成本,扩大了垄断部门的利润。租金应该成为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利润的来源。在一些垄断部门实行的所谓利润与报酬挂钩,企业管理层的年薪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央企实现利润的69%来自中石油、中国移动、中石化、中国电信、中海油、宝钢、神华、中铝和国家电网九家企业。可以看出这九家央企占据了大部分的国家资源,那么它所产生的利润的一部分是国家应该征收的租金。在明确了租金与利润的关系后,要把租金这部分从利润中扣除,因为这是所有者国家的收益和企业管理层的贡献毫无关系。在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明确国家是国企资源的所有者并对之征收租金,既能保障国家的权益,也可以促使国有企业经营人更有效率的利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做到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并把对国有企业所属的国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作为考核管理层的重要方面之一。
2 国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投资者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作为资本投资者,国家有权分享企业的经济利润。对于这一点西方由国家投资的国有企业,一般都参与企业的分红,并把所得的收人用为社会支出。但是,在我国由于改革初期,国有企业体制僵化,亏损严重,国家不仅没有对国企提出分红的要求,反而加强了扶持力度。后来,随着整个经济形式的好转,国企开始赢利,最近几年赢利增长还比较快。早在2005年,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专家高路易(Louis Kuijs)、高伟彦(WilliamMako)、张春霖合作撰写的研究报告《国有企业分红:分多少?分给谁?》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央企重新恢复上缴红利的激烈讨论。2007年9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才结束了国有企业不向国家交利的历史。从经济学的觉度来看国家作为国企的资本投资者应该象普通投资者一样有向企业索取红利的权利。而且,明确国家分享国企红利的法律地位,也助于提高那些由国企保留利润提供资金的投资项目的效率和改善公共财政资源的整体配置。如果国企不向国家交利,将利润大规模留存而企业内部的资本配置又法像从金融部门获得融资那样受到严格的审核监督,而这很可能影响投资效率。如果在那些企业的成长和盈利前景并不乐观,公司治理也不健全,那么在企业内部配置资本的效率很可能非常低,使得整个经济更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在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弱点尤其突出。这时,将部分利润分给股东(国家)反而会提高配置效率。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已经承担了企业的大部分重组成本,如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责任以及职工失业和提前退休所造成的成本。实际上,上述社会负担的剥离正是国有企业利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使国家更有理由去要求企业交利弥补这些成本。
3 国家作为行政管理者向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国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不论是向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提供公共服务。作为这种服务的报酬,不论私企还是国企都应该向国家交纳营业税和所得税。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存在争议,国家向企业提供的公共设施和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制度成本都需要通过征税来弥补。在改革以前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的是统收统治的管理办法,就是利润全部上缴。也就是企业将经营所得的全部作为利润全部交给国家,这里的利润是将租金、税收、利润三者合在一起了。到了改革以后,先是放权让利,紧接着从1983年到1986年实行了两部利改税,国有企业开始向国家交税了。明确了国家的公共管理者职能,有助于明晰企业交税的范围,制约行政部门乱收税。也为国家防范和监督企业偷税漏税提供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