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1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创新;劳动技术;教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研究》是渝中区教委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渝中区中小学推进创造教育的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我校对在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如何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有益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其动脑设计、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的特征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特别强调通过劳技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我国1981年4月首次提出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三十多年

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促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贡献。总体上讲,我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与“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劳动技术课变成了单纯的劳动课,课堂教学呈现出简单的对工具使用的反复训练,对操作程序的简单重复,对作品的简单模仿等现象。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深层次价值追求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课程定位上要与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区别开来。劳动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1.开展教学反思,树立创造教育的理念

劳技教育课程价值追求是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实现的。要在劳技课堂实施创造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教育理念,掌握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破除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观点认为,创造创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高不可攀。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创造创新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素质,任何人都具有这一潜能,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得到发展。教师要保护和肯定学生这些思维的闪光点,帮助学生破除创造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机会被鼓励并发现、展开他们的想法,如此才能挖掘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传统教育中教师有意无意的权威思想,无形中压制了学生的独创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倡导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要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引导每个学生亲历探究制作劳技作品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劳技作品设计制作的探究情境中,鼓励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5.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

我校的劳技课程包括生活、艺术、科技三大类,三十余门课程。要在劳技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创造教育,整体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需要对不同课程类型、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疏理,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如何下手的问题。

(1)科学安排“设计”环节。

(2)合理运用“认知重演”。

(3)聚焦剖析优秀作品。

(4)开展“小创意”比赛。

6.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

学校对劳技课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劳技成绩的评价,切忌只重结果。要避免单纯从作品制作是否精美,学生技能操作是否熟练来评价一堂课和一个学生。要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学生操作过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情况和学生作品创意成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习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01-09.

[2]竺豪桢马勇.创造发明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深层次的实践.广东教研网,2006.

第2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素质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界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然同样要求贯彻素质教育,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系列中培养具有真才实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重在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大辞典》对素质的解释是“公民或某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全面性教育,它是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实践证明,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产物――高分低能,已不符合现代的人才观,不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于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那么,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应如何界定呢?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然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至少应涵盖如下一些内容:

第一、从教育对象上看,素质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反对选择性、淘汰性,主张每个学生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

第二,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素质教育应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每个学生德、智、体都得到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从教育方法上看,素质教育应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特征,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倡导创造思维的一种教育。它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受教育者形成各自特色的和谐素质结构为目标。

第四、从教育目的上看,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性和发展性教育。它要求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需要教师下苦功钻研的问题,比如叶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了不教”。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我发展。

二、基本素质的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提高教育,它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毋庸讳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在职教领域仍存在相当大的影响。当前,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追求的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和深造。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是理论型人才居多。当今时代,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着我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必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职业技术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教育方针亦把德育放要首位。而在不少学校,思想品德往往放在专业教育之后,处于被弱化和淡化,“专业第一”、“一好代三好”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少人认为进校学习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谋取就业和发展资本。处于这种背景下的我国社会、思想领域也处于多元化、复杂化的状况,加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强,若不加强德育教育,将会铸成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

(1)合作精神教育。现代职业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需要团队精神。促进群体活动的条件是合作。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2)敬业精神教育。爱岗是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敬业又是爱岗的体现和深化。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和对本质工作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动力。

(3)职业道德教育。要教育学生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是品德素质在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们都要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基础。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既可以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展,也可以利用会议、活动以及一切校园文化进行,可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生活必将出现几大转变:一是劳动者工作流动和职业更换频率加快;二是人才市场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只有一技之长;三是科学知识将更趋于综合化,传统学科体系及界限将被打破。所有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宽厚的技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更应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岗位和专业、资格教育结合起来。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加强实践环节教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办工厂以及广开就业、实习渠道等,结合专业特点,创造条件加大实际操作的训练力度,让学生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一旦走向社会,即能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去。

3、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般而言,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与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其生源的文化基础等某些方面都显得后进些。对其教育除要补上一些文化基础课外,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职业教育要“培养国外称之为‘关键能力’的一些重要素质,例如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人才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在高考大战中,考分较靠后的群体,有的就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独木桥”上挤下来的失利者,已尝到了挫折的滋味。但是,只要不弃不馁,奋发图强,同样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业绩。因此,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开展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甚至挫折教育,风险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练坚强意志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关键能力”培养,不需要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作前提,只要受到重视,排上议事日程,每个学校都能做得到。

三、为创新者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对人才的掊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也应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方面的培养打好基础。一般认为创新者的基本素质大致为:(1)坚定的信念;(2)坚强的意志;(3)合理的知识结构;(4)强烈的创新意识;(5)良好的心理素质;(6)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7)坦诚的合作意识;(8)高度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瓦德・葛德教授曾提出一种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应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潜力。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每个人都拥有这些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各不相同,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已的潜能和个性特长,是教育有理想境界。他的这个理论为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升学压力,面向的是未来的就业,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定向、有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较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氛围,为每个人的优势智力的发挥创造条件。诸如,可以成立“业余爱好小组”、“特长训练中心”,开展评选“特色学生”、“操作能手”活动等等,谁也不能断言,职业教育培养不出作家、艺术家、企业家、工程师或其他高级人才。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素质。会学习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能独立的获得知识,并能将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将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应试教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常常把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在老师的框框内,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思维。知识浩如烟海,学无止境,仅仅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因此,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发展至关重要,陶行知曾说过:“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力主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现代教学思想进一步揭示:“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即常说的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不是要求老师奉献“黄金”,而是教会他“点金术”。长期以来学生们最感头痛的问题便是方法的问题,对普通高校学生是如此,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是如此,对广大社会青年及成年人亦是如此。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和大众以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开发智力应下苦功的地方。

五、在后进学生上多投入精力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取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和发展的能力,它不是择优教育,也不是淘汰教育。而现实中老师往往对品学俱佳的学生表现出特别关爱,而对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却缺乏耐心和信心甚至瞧不起,致使其与优等生的距离越拉越大。实际上这恰恰是违反素质教育宗旨的。

按照素质教育理论所示,学校是不应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差生”的。由于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某方面的“差生”可能恰恰是另一方面的“优生”。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差生”、“双差生”,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确切的。国外也力求避免“差生”这种带有刺激性的称谓。如美国就把这类学生称为“慢生”或“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者”。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每个人总是要进步的,不过有快有慢罢了。我们不妨把这类称“后进生”更为妥当。

因此,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关爱。唯有如此,才能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得更好,加快发展的步伐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沪生.面向未来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路子.[J].中国财政教育.1984.4.

第3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 柏金斯法;奥巴马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82-06

《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简称《柏金斯法》)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依据来源”。《柏金斯法》虽“采取了适度的(modest)重要措施以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但在阐述为参与21世纪基于知识的全球市场做准备的年轻人和成年人的需要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改革与更新”[1]。针对《柏金斯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行业部门、雇主、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教育需要,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4月出台了《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改革蓝图》)。《改革蓝图》系统规划、设计出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改革方案,以重新授权于《柏金斯法》。

一、出台背景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驱使奥巴马政府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政府为美国经济发展设计了一个蓝图,该蓝图“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制造业、能源、工人技能以及美国价值观的复兴之上”[2]。在奥巴马政府,教育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石,“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竞争新经济工作职位的必备条件。在30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中,大约2/3的职位要求具备中等后教育或培训(经历)。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是仅有中学毕业文凭人员的2倍。(接受)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进入中产阶层和未来繁荣的最明确路径,也是重建国家经济和建设光明未来的核心”[3] 。为此,奥巴马政府设定了“到2020年,美国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同时还呼吁“每一个美国人至少要接受一年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后培训”[4]。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相对不发达现状

美国当前的教育培训系统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行业部门的用人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指标被其他工业化国家赶超:一是美国年轻人注册入读高校的比例在世界排名第9位,而25~34岁成人中,持有行业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教育后证书或学位的比例排名第16位,落后于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其他工业化国家;二是来自富裕家庭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几乎是一定的;而来自贫困家庭的中学毕业生中,仅有过半学生选择入读高校;三是虽然多半高校学生能在6年时间内毕业,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完成率仅为25%。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间的上述差距愈加扩大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5]。

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工商企业报告指出,在医疗、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很难招到技术工人,即使在失业率虽有下降但依然很高的当前也是如此。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国家未来进行投资的关键。加强并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复苏、走向繁荣以及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后教育来说是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学术性、技术性知识培养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意识可以为其将来就业作准备;雇主则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企业发展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奥巴马政府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来。

“不过,学生、家长、教师以及雇主都清楚(美国)今天现有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program)太少。《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诸如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为联邦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引进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经验,但距离为学生和雇主系统地创造更好的结果以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中竞争还很远。”[6]

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迫切需求与美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现状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奥巴马政府《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的出台。

二、核心原则

奥巴马政府的《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建议本着以下四条核心原则[7],改革、重塑美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在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建立有效对接

为制定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和雇主密切合作,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改革蓝图》要求,州政府与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以便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聚焦于这些行业职业的用人需求。

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要为学生提供严格的、一体化的、同时为升学作准备和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蓝图》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必须为学生提供流线型、结构化课程,这样的课程将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完成学业后可同时获得行业资格证或执照与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

由于各地的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同,因此,各地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也不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享有充分的灵活性,制定既适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又能引导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培养计划。不过,在《改革蓝图》政策建议共同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培养方案还是会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携手工作,传授一体化的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知识,并演示这些知识与真实职业场景之间的联系;当地教育机构(local education agencies)、中等后教育机构以及雇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work-based learning)机会;通过实行双学分制(dual or concurrent credit),加快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等。

(二)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机构、雇主、行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间加强合作,对于创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教育内容间的相关性将变得更强、更严谨一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之间的对接也会更好一些;学生在中学修习高校课程、当学徒或参加实训,可获得高校学分;他们对于修习高校培养计划(entry into college programs)的要求会有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日后无缝过渡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毕业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为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内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岗位就业作准备。

(三)基于统一界定的、清晰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测量指标,推行问责奖励制

现行的《柏金斯法》要求各州按照公式向地方教育机构分配资金,允许各州创建各自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阻碍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外部验证性分析。对此,《改革蓝图》要求,各州在分配资金给地方协会时引入竞争机制,用统一界定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测量绩效,然后把基于绩效的资金奖励给那些成功缩小了学生群体间参与和绩效差距的地方培养计划。

新的资金分配方案使各州在资助那些严格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增长重点作出有效回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享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地方协会成员申请资金制定、开展与本州认定的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相对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然后各州将资金奖励给那些能有力证明有能力为所有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协会。

《改革蓝图》要求,将绩效指标的界定与《1965年基础和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1998年劳动力投资法》(the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以及《1965年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等其他联邦法案中的绩效指标界定对接,并要求各州将职业技术教育数据并入到各自的纵向数据系统。《改革蓝图》同时要求,地方协会以及各州对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进行分解,以识别中等教育及中等后教育阶段不同性别、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英语水平及残疾学生的参与和绩效差距,并要求通过开发改善计划,致力于缩小被识别出的学生参与和绩效差距。

(四)各州加强对地方培养计划实施与创新的支持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各州在支持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和系统性改革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高了对于各州的期望,要求各州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获得联邦公式拨款,这些条件涵盖了诸如把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连接到州纵向数据系统、允许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算作学分(academic credit)、改善职业咨询系统以及减少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州层面政策障碍等领域。在获得任何联邦资金之前,要先确认州政府是否已着手相关改革,以改善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为刺激职业技术教育基层创新、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力度,《改革蓝图》建议使用新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改革资金②(CT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und),以把新的基于证据的培养实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当前的培养方案和路径中。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识别与开拓,创新改革资金将用来帮助检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培养方案与战略,也将用来支持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的传播与扩散。

为进一步刺激各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蓝图》允许将一部分创新改革资金用于那些旨在极大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机会、扩大州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以及采取行动显著提高绩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政策与培养方案的实施,如各州可以申请资金,利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设施与设备对成人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也可申请资金,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以增加农村或边远社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只有那些提出改革方案,或加强、或在原有条件下进行改革创新的州才能获得联邦创新改革资金。

上述四条核心原则是奥巴马政府改革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要义是在“对接”、“合作”、“问责”(accountability)以及“创新”努力中推动“平等”、“高质量”理念的贯彻落实,以确保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满足雇主、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只有女性、有色种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美国“到2020年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三、亮点

(一)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

《改革蓝图》强调,若在州层面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得不到根本改变。在资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现行的《柏金斯法》没有要求各州系统地鉴定州、地区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重点,这造成地方领导、行业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于该资助哪些培养计划或学习什么专业不能作出明智决定。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试图改变上述现状。各州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快速增长的行业部门中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再将这些信息给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人员,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并与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相对接。各州也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分享这一信息,以便他们对培养计划和职业选择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职业技术院校按照岗位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需要建立有效对接,方能实现双赢。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结构将随之调整,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更新与升级。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如何建立有效对接、更好地顺应并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改革蓝图》强调的“政府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相衔接,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

《改革蓝图》建议,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间建立衔接协议,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并习得学分,这样,他们在高校就读时可避免重复性修习课程。这些协议对于减少完成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所需时间和成本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期望各州创建全州范围内衔接协议,并鼓励他们支持“给予那些完成注册学徒计划和行业实训的学生高校学分奖励最大化”政策。

将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可同时习得中学学分和高校学分,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成本即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在较短的学制内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三)突出强调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

《改革蓝图》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所有学生均需掌握的核心学术知识以及针对特定职业的专门化知识。此外,还需学习、实践一系列就业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就业技能(或称21世纪技能)具有可迁移性,可以使个体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从一个工作岗位或领域无缝过渡到另一个岗位或领域。《改革蓝图》期望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或加强这些21世纪技能。

重视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和加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技术人才岗位迁移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天然缺陷。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当下就业的同时,如何“以学生为本”,在较短的学制内,为学生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21世纪技能,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者重视、思考与研究。

(四)为加强合作,利益相关者间组建协会、实现资源共享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合作伙伴最清楚劳动力市场当前、近期及未来的人才需求,但这些利益相关者没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现行的《柏金斯法》分别为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提供独立的资金流,也没有为私立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设置参数(set parameters),这不利于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实现对接,削弱了学生在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之间过渡的能力。为此,《改革蓝图》要求当地教育机构、中等后教育机构及其合作伙伴组建协会,只有以协会的名义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协会的组建可以基于地理区域、行业部门或其他因素,但必须包括当地教育机构(其中至少有一个机构要为高比例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服务)和提供两年制学位的中等后教育机构。协会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可以是雇主、行业协会、劳动组织、公私立劳动力团体、创业型组织以及包括研究型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黑人院校、其他少数民族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和团体。

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相对接、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适切性,《改革蓝图》要求利益相关者组建协会,使协同参与、协同培养机制化、长效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而联邦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了发起、推动、激励作用,这对于我国思考政府(中央政府)在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在推动相关立法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联邦政府加强对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间接、柔性监管

对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进行统一界定,使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职人员、研究人员及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时有国家统一基准。对客观、有效、外部可验证的纵向数据进行分解,为监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缩小不同学生群体间在参与、教育成就以及就业方面存在的差距提供关键信息。

第4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标准 工作内容 工作要求 技能等级

课 题:本文系深圳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适应“深圳质量”的职业技能新标准研究》(课题批准号:ZD-2011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概况

1.历史沿革

我国职业技能标准的建立源于20世纪50年代,参照原苏联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与企业实施的8级工的工资制度相适应。我国先后于1963年、1979年及1988年3次对职业技能标准进行了修订。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涉及45个行业,4700多个工种。199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职业)。在此基础上,将原来用于对工人职业能力评定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扩展到全体劳动者,对《职业分类大典》所列全部职业逐步建立起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职业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且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2005年及2006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颁发《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新职业申报审核程序》。截至2011年4月,我国已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1023个。

2.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本框架

《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规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框架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例表四个部分。

(1)职业概况。职业概况是对本职业的基本情况的描述,包括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鉴定要求等内容。其中职业名称、职业定义原则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职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一级为最高等级。等级划分是按照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范围、工作责任和工作难度来确定的。职业环境条件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处的客观环境。职业能力特征是指从业人员掌握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潜力。培训要求明确了对培训期限、培训教师、培训场地设备的要求。鉴定要求确定了适用对象、各等级从业人员的申报条件、鉴定方式、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鉴定时间、鉴定场所设备等的具体要求。

(2)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其中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本职业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观念、意识、品质和行为的要求,一般包括职业道德知识、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基础知识是指本职业各等级从业人员都必须掌握的通用基础知识,主要是与本职业密切相关并贯穿于整个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知识。

(3)工作要求。工作要求是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的描述。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等。其中职业功能指本职业所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或是本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活动项目),根据不同职业性质和特点,可按工作领域、工作项目、工作程序、工作对象或工作成果来划分。工作内容指完成职业功能所应做的工作,可以按种类划分,也可以按照程序划分。技能要求是指完成每一项工作内容应达到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技能。相关知识是指达到每项技能要求必备的知识,主要指与技能要求相对应的理论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等。

工作要求分等级进行编写,各等级按照职业活动范围的宽窄、工作责任的大小、工作难度的高低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工作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是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主体部分。

(4)比重表。比重表包括理论知识比重表和技能比重表。其中,理论知识比重表反映基础知识和每一项工作内容的相关知识在培训考核中应占的比例;技能比重表反映各项工作内容在培训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3.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历史作用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依据的纲领性文件,作为衡量劳动者技术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它以不同方式在国家、教育培训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家层面,它在培养技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实施劳务输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培训层面,它成为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为教育培训部门设计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来说,它成为用人单位考核、聘用以及鼓励员工努力争取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依据,为劳动者确立了规划学习、提高进取的目标。

二、开发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职业标准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在制定之初受原苏联中央集权体系影响,致力于反映的是计划管理部门的要求和利益,忽视了从事实际生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和利益,忽视了劳动者的要求和利益,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虽几经修订,仍未跳出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的大框框。加之国家标准务必统揽全局,未免顾此失彼,在具体实施中出现诸多漏洞。

按照标准化级别,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几类。地方标准适用于一个地区或城市。在国家范围内,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地方标准的指标一般高于国家标准。我国大部分省市在技能鉴定中都直接采用国家标准,在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制定地方职业技能标准,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开发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能有效地解决国家标准和原地方标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需要,因而其必要性毋庸置疑。

1.能有效实现工作内容标准与生产技术发展的吻合

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网路化、集成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劳动者面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我国每次修订标准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由于其程序复杂、耗时漫长,结果是标准修订尚未完成,就已经过时。这导致职业技能标准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比如数字电视、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数码复印机、激光彩色多功能复印机等产品已经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和办公场所日益普及,而家用电器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的职业技能标准的工作内容还停留在维修模拟、单色、单一功能的产品上,显然与这些地区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不相适应。

制定出适合地方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新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深圳市在产业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相同的职业在工作内容上与全国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打造深圳效益、深圳速度的要求出发,深圳市劳动部门早在20世纪末就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深圳市行业要求的地方职业技能标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借助职业院校、知名企业、行业的力量,组建起稳定的专家团队,按照科学的工作流程,制定出深圳市职业技能标准,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根据产业与生产技术发展的情况,及时针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变更,修订鉴定考试大纲,完善题库。由此做到静中求动,稳中有变,很好地解决了标准滞后生产技术发展的问题。深圳的经验值得借鉴。

2.能有效实现技能等级标准与人才需求的吻合

我国职业技能标准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级别,如何科学地在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上区分这5个级别,是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将职业活动范围的宽窄作为衡量技能等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却也带来另一个问题。

无论哪个行业,都存在通才和专才之分。行业所涉及的大多数工作内容需要通才来完成,有些工作内容则需要专才来完成。作为专才,他只在工作内容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人员的特殊技能和专门知识,而在其他方面可能相对较弱。比如电工工种,涉及到单片机、拖动、可编程控制、变频调速、传动、触摸屏等诸多现代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岗位需要通晓各种技术的通用电工,有些岗位则更需要精通某一门技术的专业电工。其实,只要精通任何一个模块,都可能成为企业的高级电工人才。

按照现行职业技能标准,专才无法晋升到更高级别,这与人才的需求是不相吻合的。显然,地方职业技能标准可以通过制定两种不同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深圳市电工职业技能标准将电工涉及的多项技术分模块进行培训与鉴定,其出发点是解决培训和鉴定难的问题。借鉴深圳职业标准结构模块化经验,分模块制定出适合专才的职业技能新标准,则技能等级标准与人才需求将更加吻合。

开发制定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是解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何借鉴国家标准,依据原则,采取科学的流程制定出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成为各地区人才培养、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使用交流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晓阳.职业标准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

[2]李晓阳.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建设及启示[J].科技信息,2011(13).

[3]王雁琳.功能分析: 英国职业标准开发评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4]刘登高.关于职业技能标准的思考[J].技能鉴定,2003(2).

第5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建设的依据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教学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开发与创新,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

 

为此,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无疑,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所以,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结合课题研究,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并非包含关系。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学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凸显课程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准备阶段。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第二,执行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第6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困境;反思;学业考试;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53-02

普通高中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正在沦为可有可无的、形式化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才能突破困境?本文从实践的视角,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反思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困境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在新课改背景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本课程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要求比较高,对课程目标的定位比较高。目前,通用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

1.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无专业师资。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普通高中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具有突出的学术性课程教学特点,即仪器充足,机器没有。通用技术课程在开设之初虽然配置了部分教学设施、设备,但是数量严重不足、配套性很差,无法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加之通用技术课程无专业师资,多数为其它课程老师改教,使得教学只能“在黑板上种田,在练习本上开机器”。

2.课时无保障,评价不科学。现有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多,二是专业性强。普通高中在安排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时,一般是安排一年的教学时间,每周教学时数1课时,还常常被挤占,从而出现了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与课时严重不足的尖锐矛盾。

当前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把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导向了应付考试、淡化操作的方向,使得课堂教学异化为教师归纳考试要点,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3.学校不重视,学生认可度低。在普通高中,高考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当前的通用技术课程没有纳入高考科目,所以不但学校不重视,学生认可度也较低,普遍认为“不起作用”、“上课主要在玩”。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轻视,使得课程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二、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困境的反思

1.教学缺乏实践基础。普通高中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在设计理念上是与初中和小学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相衔接的课程,也就是小学和初中开设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奠基课程。但实情是:大多数小学和初中给学生发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材,但一般在课程表上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即有教材无教学。所以,把小学和初中开设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作为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奠基课程,缺乏实践基础。同时,现在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实践设施设备、专业老师配备不到位,无有效的学业考查评价机制,也使得通用技术教学实践基础无法保证。

2.理想化的课程理念难于实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五个方面的描述。从实践的视角分析,这些理想化的理念难于实现。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文技术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实现。开展这些实践活动,需要充足的时间保障和物质保障,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普通高中教育,最宝贵的是时间,最充足的是学术性课程资源。时间和学术性课程资源都是为高考服务的。所以,通用技术课程想与高考学科争夺时间,想获得大量的课程资源,事实上是对高考制度的挑战。通过开设课程挑战高考制度,逾越了课程应有的使命。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要求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应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虽然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现行应试教育,通用技术课程在理念上是期望挑战传统基础教育的弊端,但是学校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相当严重,对于一门课程而言,是难以担当重任的。此外,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是需要通道和条件的,光靠通用技术老师本身不一定会有实际的体现,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

实际情况是,每周一课时的课程学习时间让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在利用有限的课时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在给学生吃“压缩饼干”,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课程理念。

三、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

1.完善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使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管理、监控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自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国家明确要求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目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办学行为不规范,课程开设不全面,课程实施质量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在“应试教育”驱动下,地方学校囿于高考升学压力,对学生修习模块的学分认定诚信度往往不高,有意“放水”、弄虚作假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导致通用技术课程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不仅需要理论上的不断研究、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更需要国家和省级的顶层设计,统筹中小学各类学科教学的有效开设和检测。比如,湖北省在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管理中,强化了实践管理环节,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规定的实践内容上传到省统一学分认定平台才能达到学分认定基本要求,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实践教学的落实,效果明显。目前,湖北省正在探讨的通用技术课程学生技能学校、区域、省级“全员参与、分级考核”竞赛模式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2.以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为基础,向职业生涯指导延伸。我国普通高中开设的技术课程主要取经于美国,我国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类似于美国的技术课程。美国高中的技术课程,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职业生涯指导的作用。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45%的大学毕业生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19.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要换专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抽样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可重新选择,65.5%的学生表示将重新选择专业。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中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绝大部分是盲目的,而且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又直接导致了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因此,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美国综合高中开设的技术课程实质性地发挥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的作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异化了美国的技术课程教育理念。所以,以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为基础向职业生涯指导延伸,不仅是美国技术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国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问题及破解[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第7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能力 内涵 构成要素

职业教育应该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需要为宗旨,培养出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那么,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职业人才,首先要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把握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选择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劳动者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人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三者需要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孤立的要素都无法单独完成个体的职业活动,这三者的集合也就是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定的职业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综合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其关键在于“综合”。

一、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医护专业的中职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基本的医护工作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等。

二、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包含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市场竞争能力等。对医护专业的中职学生在社会能力方面的最起码要求是:能够与患者或其家属顺利进行沟通,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还要具有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上述内容是个人胜任岗位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

三、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包含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的能力等,另外还要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功和失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

医护专业的学生要想能够独立胜任临床工作,必须要有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运用自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客观准确的诊断,并据此制定出合理的治疗计划。

近年来,中职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职业能力较低。有的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不扎实,不能胜任要从事的工作,经用人单位试用后就被淘汰了;有的毕业生在校遵守纪律,成绩优良,专业知识学得比较扎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合群,常常埋怨师傅不愿教、不爱搭理自己,同事之间关系处理不好,融入不到工作集体中去,他们徒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却没有发挥的机会,这实际上就是社会能力较差的典型表现。

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职业素质要求的具体反映。

参考文献:

第8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也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它还涉及家庭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其在生存发展阶段的继续学习提供能力、知识和态度。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在于培养实用性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靠明确的市场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全面就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跨越“就业鸿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并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学应朝着高职方向和素质教育方向改革,即“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在其职业范畴内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向。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1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木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一定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基础性、适用性和自主性,克服聋子哑巴英语,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立足的课程模块

确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性质和教材选择。传统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文化、重输入轻输出、重书面轻口语、重教授轻交际和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有碍于教学效果,不利于人才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兼顾语言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明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性质,选择适用教材,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一)构建职业综合性课程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我们应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出发,为其精确定位,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强调应用性。高职英语教学应融学习于使用之中,面向市场,将“基础型”英语教学转向“应用型”英语教学。教学中既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交际实践的具体目标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和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和岗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英语教学赋予旺盛的生命力。

(二)按专业选择教材

高职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体现在高职英语这门课上就是要求毕业生就业时拥有该岗位所需的英语能力。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各自设置了不同的教学要求。高职英语教师要根据社会对所教专业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使用英语教材,侧重发展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英语职业技能。  高职英语教材的选择应当考虑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岗位的特点,侧重从各自的实际生活领域和职业岗位中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文秘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面临最多的是与客户在电话、网络、商务会谈中面对面地直接交流。因此,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写能力。类似于模具、电气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是有关产品说明书、技术指导、维修指南等书面文字,职业岗位要求就业者在业务资料阅读和翻译方面有所擅长。

(三)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就业导向要求的重点,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高职英语专业必须把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之道,实现学校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2年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为了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即真正“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

高职英语教学应和其他专业教学一样,从教学课时中分配出一部分实训的时间,把课堂教学和就业所需的实训教学结合起来。这能提升英语就业教育的环境,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口头传授的不足,增强语境的真实性。语言实训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寻求未来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强化其今后就业时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有利于毕业生快速地就业。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和与本校专业相关的、具有一定外事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协作完成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英语教学实训课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参与企业岗位培训,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应用和解决英语问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仅仅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个场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进生产车间、社会的广阔天地里,才能顺利地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丹.社会就业导向与高职“实用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5(14).

[3]张鸰.公共英语和ESP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厦门理工

第9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专业实践 培训方法

培训,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专业行为,现代企业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都把构筑终身培训体系,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发展的一个方向,始终有计划、不间断地对员工进行各项岗位培训,努力把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一线高技能人员,培训成适应岗位所需、隶属于各种团队的骨干成员,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在专业教育等各方面的优势,强化“专业实践”培训,以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具有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及培训,通常有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社会实践,主要是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基本素质方面的培训。其次是学科基础实践,主要是配合各学科理论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实践(主要形式是各种实验),加强对已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并应用所学知识。第三是专业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后期最重要的操作技能形成和提高的实践培训部分,也是进入企业从事具体工作前最好的模拟训练机会,正在引起院校及师生们的共同关注与重视。

一、“专业实践”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和训练出一大批具有高级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高、适应性强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如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有业、乐业”离不开技术,而任何技术既技能技巧的获得,都离不开专业实践培训。没有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培训的紧密结合,所谓高职教育将形同虚设,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根本不可能使自身发展壮大起来。

重视和加强专业实践培训,是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区别于普通大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纵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充分证明专业实践培训是技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68年,莫斯科帝国技术学校校长戴拉·保斯首先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俄罗斯法》,它的要点是彻底废弃从前学徒制度中那种传统的通过模仿师傅来学习技术的方法,而是把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成几个部分,强调各个部分的操作技能训练。

这种方法的创造,在技术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八年后的1876,在费城举办的美国“独立百周年纪念博览会”上展示出的《俄罗斯法》,震惊了美国职业教育界。马萨诸塞州工业学校校长朗克利当年就在波士顿创办了“机械技术学校”,按照《俄罗斯法》的模式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经过试验后证明,一年的专业实践培训,要胜过五年学徒期间学到的技艺。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先行者、东京高工校长手岛精一,在参加了博览会后著文称赞:“在参观博览会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感受,就是在美国的博览会会场里面看到俄国馆展出的该国工业教育方面的产品。我认为必须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设立实习工场,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传授实际技能。上述展品便是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举办的两所工业学校的产品。看到这些以后,不仅使我大吃一惊,连美国人也感到惊讶。”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大力开展“四化”建设的今天,加强专业实践培训,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规范、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将专业实践培训尽可能地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使学生们在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所学专业必需具备的操作技术,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二、“专业实践”培训的常用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培训的过程中,如何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转化为生产力,如何使学生们把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技巧,这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对于如何研究其内在规律并指导专业实践培训,在此就不作深刻探讨了,只侧重在具体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专业实践培训工作,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长期的实践中,可以经常采用的培训方法有如下几种:

1、讲授法。这是各种专业实践培训开始阶段必须采用的方法。通过语言表述,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培训的总体要求、安全知识、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对专业实践建立起一个总体概念,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形成一个目标指向,为圆满顺利完成实践项目,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讲授法是同时对多人进行团体培训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一些难度大的培训项目。但能否讲授清楚,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培训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要有具体的教案或讲述提纲,把主要内容罗列清楚。

2、演示指导法。这是专业实践培训中贯穿始终的重要方法,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培训形式。如果培训者只会讲解不会演示操作是不称职的,当然也是不符合职业技能培训关于“双师证”的基本要求的。只有将各项技能进行分解、整合,把连续的过程划出阶段,正确地演示指导,才能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地接受实践培训,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清晰地把观察过的演示操作形象在头脑中重现,进行正确的模仿演练和提高。这是专业实践培训中十分重要的、经常采用的、需要培训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的方法。

3、研讨法。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已有过实践培训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培训者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实践培训内容、操作程序、学习体会、发现的某个疑难问题或案例等等,进行讨论、交流,最终获得正确答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习群体作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们相互学习,使知识和经验得以交流、推广及提高。

采取这种方法,要求培训者有较强的题目设计能力、人员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发言欲望的能力和控制学生发言内容游离主题或婉转化解过分争吵的能力。对于培训经验较少者,还是少用为好。

4、角色扮演法。这是根据培训项目的要求,虚拟一个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所相似的环境,由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下扮演一定的角色。演练以后,让其他同学及培训者现场评议,重点是指出不足和缺点,并提供可以改进的方法和建议,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种方法也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主动性强、有创新意识者为主进行的常用培训方法之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规范动作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使用中,容易产生过分强调个人能力的问题,表演的成分较浓,不易影响学生实际行为,而且实际效果与培训者设计的内容好坏有直接影响,需要培训者有比较丰富的操控能力和经验,才能达到实践培训的预期目的。

5、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实践培训期较长,培训过程过半时采用。此时学生们已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技巧,在他们的心理上将要产生或已经产生满足现状的态势,认为技术掌握的差不多了、操作起来很容易了、不思进取。对于后续的一系列要求,有一些反感、厌倦甚至抵触的心理,急于结束实践培训过程,盼望早日融入企业,进行“真刀真枪”的操作。此时从专业技术层面上需要我们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真实、客观地教育、引导他们,以利于专业实践培训依然循良好的状态持续下去。

除上述一些方法外,在实际的专业实践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项目的需要还可采用实验的方法、参观、考察、写培训日志、阅读指导及拓展训练的方法等等,以达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实践培训又加深巩固了理论知识水平,尤其是增强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为踏上社会进入相关的企业或部门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因为具有高等教育的理论知识储备,是职业道德素质高、适应性强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必将成为产品高质、效益增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这正是个人、学校、企业、国家所希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毕结礼.企业培训师[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