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职业危害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危害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危害的认识

第1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危害 供应室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3-02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洗涤、消毒、灭菌的工作,时时刻刻处于各种危险因素中,如何保证供应室人员的身体安全,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通过以下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1 供应室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

供应室工作所产生的危害主要是从四方面来进行论述的,一是物理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二是生物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三是化学因素所造成的危害;四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1.1 物理因素所造的危害。

1.1.1 巨大的噪声所产生的危害。在对回收物进行杀菌消毒时,高压锅、排风扇、超声洗涤剂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噪声,甚至可以达到100dB以上,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严重的损害,损伤听力系统,造成听力的下降,而且这种噪杂的环境容易使人心烦气躁、心慌、血压升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1.1.2 在进行消毒的过程中,供应室环境恶劣。在高压锅、超声洗涤剂等在进行杀菌消毒的工作时,在夏季可使室内的温度达到35摄氏度以上,人在这种温度下工作很容易中暑,而且供应室因为要不断的进行洗涤工作,造成地面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容易使人得关节炎。

1.1.3 紫外线消毒伤害眼睛和皮肤。在供应室内,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应用比较广泛,但是紫外线消毒会对眼睛造成刺激,波长250-320nm的紫外线照射,就可引起眼角膜、结膜炎,还会造成眼底损伤;紫外线可灼伤皮肤,受照的皮肤会产生潮红、痛感,严重时甚至会起水泡,对皮肤造成巨大的伤害。

1.2 生物因素所造成的伤害。供应室污染区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虽然供应室回收的物品都进行了简单的临床处理,但沾有病人体液、各种细菌、病毒依然存在,成为影响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隐患。此外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各种医疗器械的过程中,有被刺伤的可能性,进而有可能感染病毒,假如被带有0.004m1HBV血液污染的针所刺伤,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 化学因素所造成的伤害。由于消毒供应室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经常要对室内空气、窗台、墙壁、地面等进行消毒,供应室内所使用的消毒剂一般含有氯元素,严重污染环境,这些消毒剂还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挥发性等特点,长期吸入这些有毒气体会产生恶心、呕吐、头痛等中毒现象。

1.4 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和危害。供应科的护士每天去不同的临床科室收集需要消毒的物品,工作强度非常大,承受压力也较大,再加上来自职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心理负担过大等心理疾病。

2 供应室内危害的应对方案

2.1 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工作。对建筑设计和流程采取规范措施,物流、人流、气流要井然有序,对生活区、污染区、清洁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等进行严格的区分和规定,新建的供应室要做好合理的统筹规划,位置尽量靠近各临床科室,便于受污染物品的收集,制定严格的各班次工作流程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2.2 改善工作的环境。消毒室环境应该是比较宽敞、通风的,医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给高压灭菌器安装消音器,避免产生那么的噪音,此外要安装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作结束以后地面要进行湿式清扫,对室内的空气要进行定时的消毒,为了避免外来人员过多的进入消毒室,最好要设置一个对外的窗口。

2.3 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工作人员对职业危险性的认识,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自觉的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平时清洗污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按照严格的防护措施,戴好帽子、口罩、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穿好防护隔离衣、专业的防护鞋再进行清洗操作,个人习惯在防护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定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操作都能采取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防护措施。

此外医院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要加强对供应室职工的教育培训,增强这些职工防护知识储备,提高防护的意识,对这一问题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2.4 加强利器的使用规范。在利器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供应室工作人员被利器划伤的事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平时收集使用利器的过程中不注意规范,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利器的使用技术,在对尖锐利器进行清点、清洗、安装的过程中,要养成不直接用手进行碰触的习惯,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在取和拿的过程当中,要使用专业的钳子进行操作,锐利物必须放在耐刺的利器盒内密封运输,禁止用手直接盖帽使用过的枕头,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被刺伤后的危险性,一旦发生刺伤事件,要及时进行挤压、清洗、消毒的处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汇报上级,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比如注射相关疫苗,避免更严重后果的出现。

2.5 掌握正确、科学的吸收方法。因为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不断的接触污染的器物,所以一定要对洗手问题进行重视,严格按照《洗手规范》的相关规定认真对手部进行清洗,这也是预防细菌、病毒感染的一个关键性措施。

2.6 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心理辅导。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和供应室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3 结语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关系是个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要把这种职业危害降低到最小,需要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制定相关措施改进,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

[2] 徐荣佳.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06)

第2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全院可重复使用的污染物品的回收、清点、浸泡、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工作,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工作人员每天必须接触被病人血液等污染的物品,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害因素中,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做好职业防护.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回收物品沾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病人的血液、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污染,工作人员每天在回收、清点、清洗、处理这些物品时直接暴露在污染因素中,潜在被各种传染病感染的机会较高。

1.2 化学因素

过氧乙酸、含氯制剂、多酶清洗剂、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刺激。

1.3 物理因素

各种仪器工作时发出很大的噪声,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听觉器官的损害;每日的紫外线消毒、循环风、臭氧等进行空气消毒,一定量的紫外线会辐射到人体皮肤、面部眼睛引起灼伤;循环风、层流净化使工作人员鼻粘膜干燥,长期可造成干燥性鼻炎。长期在空调下工作,工作人员关节炎、关节痉挛发病率明显增高。此外,工作时操作经常被锅炉烫伤,回收、清点、清洗器械时,被针、剪等尖利器械刺伤。

1.4 运动功能性因素

主要是长期站立、搬运重物导致椎间盘突出、腰损伤、慢性腰腿病、下肢静脉曲张等,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腰部损伤高于其他医务人员。

1.5 社会心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专业性强,要求各项操作程序严格规范,所有操作都有必须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工作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感染和职业伤害机会多,但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员编制不足,待遇及地位均不及临床科室人员,工作人员自身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认同,易导致心态失衡。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标准化建设、控制流程规范

加强对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的管理,人流、物流、气流有序,不逆流、不交叉。实现信息化、数据化、管理系统及无菌物品的追溯系统。

2.2 强化专业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消毒供应室专业知识覆盖护理学、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传染病预防学等学科,工作人员应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增强自信心,客观正确地认识自身价值,消除身心疲劳。制定并落实各项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和培训,提高对职业危害性的认识。

2.3 科学操作和防护,减少职业危害

个人操作习惯是危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处理污染物品等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双层手套、防护眼镜、面罩、防水围裙、袖套、防护鞋等,并在水面以下进行清洁操作,特殊感染的物品先消毒再清洗。污染区工作人员操作时手套破损或潮湿及操作后均应脱去手套,立即彻底洗手。工作人员要每年体检一次,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接种免疫疫苗。

第3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检验科属于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主要工作在于负责患者或动物实验标本检测,从而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1]。该科室人员应经常接触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等危害物质,从而极易受到职业危害影响,若不加强防护,可能引发相关职业疾病,影响检验科人员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需加强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中心检验科成立已久,近5年(2010年~2015年)该科室人员未发生巨大变动,虽然期间有一些实习人员,但并未影响整体结构。共计人员9名,男性6名、女性3名;年龄25~54岁,均值(32.1±2.4)岁;专科4名、专科以上5名;工龄5~26年,均值(12.3±2.4)年。

1.2方法 对我中心检验科人员近五年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本中心自制问卷对存在的或潜存的职业危害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与记录,进而制定合理的措施防范。

2 结果

检验科人员主要的职业危害有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化学试剂危害、紫外线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医学微生物危害等。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中已确定的血液传播疾病高达20余种,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化学试剂危害则包括酸碱气体(硝酸、盐酸、二氧化硫等)、有毒化学物质(苯类、甲醛、氰化钾、氰化氢等)、化学消毒剂(高浓度84消毒液、戊二醛、二甲苯等)。

3 讨论

检验科属于临床诊断比较关键的科室,承担着各类标本分析处理的重任,自从"非典"出现后,检验科人员职业暴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卫生部等管理机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越来越重视检验科人员职业防护。为了降低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我中心针对近几年检验科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检验科人员主要的职业危害有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化学试剂危害、紫外线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医学微生物危害等[2]。笔者参阅文献及结合自身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

3.1不断学习防护知识,强化自身防护意识 检验科人员应对自身职业存在的或潜存的危害有清醒的认知,尽量自觉规避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平时检验工作中应重视自我防护,时刻保持清醒的防范意识。此外,医院定期开展检验科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实施员工检查制度,不定期检查防护是否到位,积极防患于未然。

3.2 重视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细节 ①检验科人员必须重视洗手与手消毒,及时洗手可有效隔绝病毒感染,要求工作前后均要严格按照洗手规定、步骤进行,切勿因戴了橡胶手套而忽视洗手;②不断改进操作步骤与更新操作仪器,比如采集血样时以往以注射器为主,目前逐渐以采血针头代替,并配制锐器盒,采集完毕后将针头及时放入盒内,减少刺伤[3];③集中处理接触标本的针头与仪器,并集中销毁针头,切勿再次使用已用过的针头,减少交叉感染;④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皮肤损伤,若发生皮肤损伤后应正确处理,先让脏血流出,然后采取肥皂水反复冲洗,并消毒伤口后注射相应疫苗;⑤检验科人员应定期对自身身体彻底检查,看有无相关病症发生,加强预防,若有相关病症要及时就诊。

3.3加强各类职业危害防护 根据本次研究中各类职业危害,应重视防护处理,具体有:①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防护:无论患者是否被诊断已患传染病,都应视为传染者进行预防控制,要求医院将所有患者的体液与血液都视为具备危害性,同时标本、试剂、使用中的锐器、接触过的标本仪器设备等都应当作传染源,不管使用中还是维护时都应小心,彻底消毒,减少感染。严格做好物品分类,比如检验后的废弃物应装入不同污染袋内,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必须戴上口罩、手套,之后要消毒洗手,减少皮肤黏膜接触,严格隔离程序,减少意外损伤。洗手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也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简单的方式,尤其在高危区域,可采取0.5%洗必泰或酒精消毒[4]。此外,检验人员应了解与掌握血源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危害因素、传播方式及途径,尽量消除恐惧;②化学性危害防护措施:要求检验科人员应加强化学性危害防护,在应用化学试剂前应穿上专业的工作服,同时戴上口罩与橡胶手套,必要情况下应戴帽子与防护镜,减少化学气体对眼睛与头发的损伤;③物理性危害防护:检验科人员在操作中应避免紫外线直接对人体照射,尽管紫外线有很少的杀菌效果,但其应用不当可能导致结膜炎、皮肤红斑等[5]。同时,紫外线照射会产生臭氧,若臭氧浓度>0.3mg/m3,则会引发严重后果,为此必须严格控制臭氧浓度,要求紫外线杀毒时宜在无人情况下进行。放射性元素除了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外,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建议采取底部宽、上面窄的烧瓶,搁置放射性元素以便其衰变,而且在下垫上纸垫,防止底部碎裂。使用过的试管、试剂等不能乱丢乱放,应专人、定时及定点收集与销毁;④医学微生物危害防护:一些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都会导致检验人员发生感染,为此检验科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是否有传染性,从而及时做好预防与控制;⑤其他危害防护:其他危害的防护措施笔者认为主要有高压灭菌锅在应用时噪音可能危害身体,为此需加强重视,尽量降低噪音或戴上降低噪音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应禁止吸烟与进食;未消毒过或洗过的手应禁止接触暴露皮肤;不宜留长指甲;离心、加样及生化仪等工作时产生的气溶胶可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里,这是潜存的巨大危害,为此在离心机未能完全停止工作前禁止将保护盖揭开。

综上,检验科人员经常受到职业危害的威胁,若不做好防护可能引发相关病症,为此检验科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要求他们做好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防护意识,医院则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尽量降低职业危害发生,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莉.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770,773.

[2]欧柳清.基层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4,16(14):158-160.

[3]管崇欣.社区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0,08(9):1159-1160.

第4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生物因素: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的物品。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其他人员。回收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被血液、体液及其他污物污染过的器械、敷料等,而临床科室大多未作初步处理。若自身防护不当或操作失误,皮肤有损伤时,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呼吸道、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物理因素:

        ①环境因素: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把临床各科室回收来的敷料、器械等物品在回收间分类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空气污染。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134℃,洗器械的水温达60℃以上,造成供应室的高热潮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②噪声:消毒供应室存在着多种噪声污染源,如超声波清洗机、空气压缩机、高压蒸汽灭菌器排气时、下收下送时车轮产生的噪声。长期处在这种噪声环境中易导致听觉迟钝、头晕、耳鸣、失眠、情绪焦虑、血压升高等症状。噪声干扰严重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人体产生疲倦不安等表现。

        ③烫伤:清洗器械、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汽等意外引起烫伤及爆炸等。

        ④锐利器械损伤: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深最多的锐器。一项调查表明全国有80%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而健康的医务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⑤身体、心理因素:消毒供应室护士由于特殊工作环境,加上人员少劳动强度大,造成其躯体症状及负面情绪较普通病房护士易患性高。搬运、装载过程中由于姿势不当或超负荷引起工作人员脊柱、关节损伤。据意大利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疼痛发生率为80%,护士站立时间长,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服务的对象是全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对服务的质量要求高,期望值也高。消毒供应室工作压力大、年龄也偏大,使之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热情。

        ⑥微粒:消毒供应室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及折叠包布时,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污染室内空气,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2、防护对策

        (1)加强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组织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工作人员对消毒隔离及预防感染工作的认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考核,使其充分认识到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的危害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自觉地采取各项防护措施。同时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每年1次健康体检。

  (2)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在下收下送物品时做好自身防护,清点回收物品时按标准预防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具,操作时要戴口罩、帽子、眼罩、双层手套、防水围裙、穿防水鞋。要求临床所有科室对所使用的物品进行初步清洗。特殊感染病人使用的物品应单独存放,并做明显标记,注明感染疾病名称,应先浸泡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有条件者尽可能使用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要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手或身体其它部位被血液、体液污染,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手套,在清洗器械、包装时也要戴手套,特别是工作人员手上有伤时,更应戴手套,甚至戴双层手套。戴手套可使针刺后感染机会减少50%。

第5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摘要】随着高危医疗器材的日益增多,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也随之增多。分析了危害消毒供应室人员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各种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38-01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sof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XIE GuolanHENG Mei

(Sichuan Suining Center Hospital Supply of Medicine,Sichuan,Suining,629000)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high-risk medical devices of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s in the health hazards of the underlying factors have also increased. Analysis of harm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for a variety of factors put forward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protection.

【Keywords】disinfection supply room;occupational hazards;protection measures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供应室的工作环境对供应室人员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着他们常暴露于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在操作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其身心健康。为了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健康,需加强防护。

1危害因素

1.1生物危害因素随着细菌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直接威胁供应室人员的健康。供应室人员每天要回收全院各科用过的医疗器械,科室只进行初步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血迹和脓液,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病原微生物附在器械上,有的科室怕麻烦根本没有进行初步清洗,有的科室对用过的器械进行第一道消毒处理所配制的消毒浓度不够或未完全浸没器械,甚至有些缩短浸泡消毒时间,同时供应室人员在点收污染器械时,稍不小心有可能被血液、脓液溅到衣服、口腔、皮肤粘膜以及有可能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利器械刺伤的危险,这些因素都可能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

1.2化学性危害因素①各种化学消毒液对人体都有有一定的危害,供应室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人体长时间接触对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②EO气体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可能致癌。如果空气中的EO气体含量超过标准,将对供应室人员身体造成伤害。③供应室利用紫外线灯管或三氧消毒机照射进行空气消毒,人的眼睛、皮肤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可引起灼烧红斑、眼角膜炎、皮肤过敏,臭氧在空气浓度过高极易引起肺气肿和肺纤维化。

1.3物理性危害因素①环境因素:高温灭菌器、干燥箱、其他电器使用过程中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湿度明显升高。长期在潮湿寒冷环境中可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消毒员存取灭菌物品时易被热气和灭菌柜壁烫伤。②噪音: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医院新配备的设备越来越多,如烘干机、排风扇、超声清洗机、打印机、预真空灭菌器等不同程度地产生噪音,据有关部门检测,其在抽真空时噪音强度在90~98dB之问,超过了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长期工作在该噪音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症状。

2防护措施

①加强接触防护。供应室人员督促各科做好对用过的器械进行初步消毒浸泡,并保持消毒剂浓度和消毒时间。供应室人员在接触和清洗污染物以及配制各种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好口罩、圆帽子、护目镜、隔离衣、手套、长筒水靴及防水围裙、袖套,以避免污染液溅到皮肤粘膜、眼内、口腔。接到重度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的医疗器械应先灭菌后再刷洗,操作过程中用钳子取污染物和夹锐利物,若不小心被锐器械刺伤,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NS冲洗粘膜,在伤口离心端轻轻挤出血液,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法伤口后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 NS冲洗干净,然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保健科,采取补救措施。②进行紫外线灯管或三氧消毒以照射时应在无人条件下进行,避免两眼直观灯管,紫外线灯开关安装在消毒室外,监测紫外线时穿防护衣戴防护目镜,进行空气消毒完毕,开窗通风或开排风扇,防止空间臭氧浓度过高引起中毒。③改善供应室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室内安装空调、热水器、空气净化设备、消毒间安装消音设备,进行高压灭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机器定人管理,定期保养、维修及调试,集中时间进行灭菌,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以及各种运作的机器,以减少噪声音污染。④EO消毒柜安装在供应室的最高点且较僻静的地方,周围50米内无明火作业,无变电设备,无发动机和其它产生火花的作业,设备安装在室外并高于建筑物。EO消毒柜和EO化学消毒剂要设专人负责管理,定期进行维修保养。⑤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新理论,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自身防护,有效降低院内感染,保证在任何时间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及正确的操作规范。同时通过学习操作规程,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规范护理行为,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责任心。

总之,供应室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引起感染的机会很多,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树立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在现有条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维护自身健康,减少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第6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对策

1对工作人员造成危害的因素分析

1.1自身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对操作常规不熟悉、工作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工作人员在"上收下送"时防护意识差,防护用品不规范穿戴,极容易直接接触污物,而手术器械、器械盒等物品上经常有大量的血迹、污迹,物品上带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全院工作繁重,一次性手套容易破损,不能及时更换[1]。这些因素导致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生物因素 使用科室对带有血液、体液的污染物品未做预处理,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易被带有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刺伤。就可能会发生被HBV、HCV、HIV等感染的危险[2]。

1.3化学因素 环氧乙烷(EO)除粉类、油类不能灭菌外,其余不耐高温的物品都可以用环氧乙烷灭菌,但环氧乙烷气体毒性大,长时间接触易引起肝脏损害和致癌,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 EO灭菌器安装在室内,易造成气体排放在室内[3]。导致空气中的EO含量严重超标,对工作人员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多酶清洗剂由于低泡,对血渍、污渍有良好的清洗作用,用于手工、清洗机、超声机清洗。配置方法不对时对皮肤和呼吸道可造成慢性刺激,引起皮肤过敏和咳嗽[4]。

1.4物理因素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最高温度达134℃,开门时未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时极易被烫伤。在夏天天气热,易造成感染,不易愈合。消毒供应中心常规紫外线照射1 h/d用于空气消毒。但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粘膜可造成炎性反应。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噪音危害属于各类暴露危险较常见的,也是物理性暴露中发生率最大的[5]。长时间高分贝噪声作用于人体,可引起听觉下降和心情烦燥。

1.5生理性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医院可重复使用物品的处理,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由于长期站立负荷过重,容易造成静脉曲张。工作姿势单一、处理重物等都易发生慢性疲劳症,可引起腰背、肌肉关节损伤、肩周炎、慢性腰腿疼等症状[6]。

2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 了解常见的病原菌对人体的危害,定期组织科内学习,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每月护士长进行考核,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7]。

2.2预防器械伤害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下收下送、到去污去前在缓冲间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认真、细心,动作要轻慢,避免粗暴,清点和清洗时必须戴两付手套,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清点锐利器械时用弯盘传递,用血管钳、镊子进行夹取。如果操作过程中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立刻进行伤口处理,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或纯化水彻底冲洗,再用3%碘伏消毒,伤口大时及时到急诊室处理,并上报预报科备案,进行血液检查,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污染物溅到脸和眼睛时,用洗眼器彻底冲洗10 min。必要时接种乙肝疫苗,体检1次/2年,确保人员健康安全。

2.3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和落实。每个人经过培训考核熟练掌握此操作流程。

2.4手工清洗时防护措施 工作人员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对污染严重的物品和器械用多酶先进行浸泡5 min后进行清洗,官腔清洗时正确使用水枪、气枪,防止水花四溅,污染周围环境;清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8]。清洗用品每天进行消毒,防止被污染;脱手套后正确洗手,每月抽考,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2.5化学因素的防护 超声清洗时随时盖上盖子,防止噪音和产生气溶胶。配置多酶和除锈剂时做好防护措施,放置容器应加盖,避免挥发在周围环境中,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必须是封闭空间,人不在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 min后才能进入,安排在中午和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室取物,应关上紫外线灯。EO消毒器和环氧乙烷气体要设专人负责管理,放置在阴凉干燥处,并有登记,定期进行维修保养,1次/年室内环氧乙烷气体浓度检测,确保安全使用。卸载时为尽量减少直接接触环氧乙烷灭菌的物品,操作人员应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快速卸下无菌物品,减少整理翻动灭菌物品的次数,转移灭菌物品时要站立顺风方向。根据行业标准,每个区域有换气次数标准,遵照标准执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9]。

2.6物理因素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器属于压力容器,消毒员必须通过相关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开门时压力未降到0不能开门,开门时应站在门后或门旁,防止锅内热汽涌出造成烫伤,夏季穿长袖,不要手臂,防止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物品卸载时必须等灭菌物品出锅后冷却30 min才能卸载。设备定期维修和保养,每天检查各个阀门、排汽管道,并有记录备案,保证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为了减少噪声,操作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避免长时间的噪音对人员的损害。包装物品和器械时戴口罩,防止棉布类包装材料产生的棉絮吸入人体呼吸道,刺激呼吸道产生咳嗽。

2.7生理性防护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避免来回跑;上机清洗物品时尽量用推车搬运;搬运重物时戴腰托;避免长时间站立,在工作中注意节力。

2.8预防保健 有预报科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在工作中被刺伤时报预报科备案,并定期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汇报主管部门,改善消毒供应中心高温、高热、潮湿、噪声等工作环境,减少对工作人员身体的伤害。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教育、健全制度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必要措施[8]。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防护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定期对本科室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规程、制度、流程、应急预案的修订,有计划的学习和考核,使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和技术操作方面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熟练掌握防护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遵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积累并总结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心情愉快,提高工作积极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引起直属领导重视,并指导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了解工作的重要性,使其专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岩.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7):166-168.

[2]马璇.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对策[J].山东医药,2010,50(30):35.

[3]韩然,赵亚茹,赵彩霞等.消毒供应中心(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落实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1):459-460.

[4]曹霞.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C].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22-24.

[5]贺凡.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职业危害与防护[C].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193-195.

[6]党翠芬.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36):134-135.

[7]王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C].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619-621.

第7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认真分析我旗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职业病防治工作任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化措施,全面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切实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下面,我就做好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强调以下几点。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职业病严重危害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卫生部对乡镇企业职业危害情况的调查,全国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的企业未配备任何防护设施,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的乡镇工业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主要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病人检出率达。职业病除了损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外,其治疗和康复难度很大,给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很大经济负担。因此,职业病防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维护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而且是保护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实施以来,我旗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我旗煤炭、高载能等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引进,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等理化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职业病防治面临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

造成我旗职业危害严重、职业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用工单位存在短期行为,过于看重当前经济利益,不重视甚至不配置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不提供有效的劳动保护用品,用人单位对职业危害缺乏认识,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旗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有效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

第8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的通知

全市各施工企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全面预防、控制和消除建筑施工领域职业危害,保护建筑施工一线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现就做好建筑施工职业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事关建筑施工一线作业人员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施工企业要站在保护建筑工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建筑施工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促进我市建筑施工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坚决杜绝建筑施工群体性职业危害事件发生。

二、落实主体责任。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施工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危害防治水平。

第9篇: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

1、掌握全镇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情况以及职业安全卫生防护状况;

2、建立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信息数据库;

3、为制定《市职业病防治规划》,建立急性职业中毒应急救援体系以及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

全镇范围内所有涉及粉尘、化学、放射、生物因素及其他物理因素等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

三、调查内容

调查及申报的内容包括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的工程防护、应急救援设施、个人防护用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人数、分布及管理情况等。

四、调查方式

镇负责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培训,组织用人单位向市安监局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市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负责上门现场核实,并由卫生监督所负责建立市职业病防治信息动态电子共享档案。

五、调查时间及步骤

本次调查时间,分3个阶段实施。

1、制定方案和人员培训阶段。制定全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部署调查工作。市成立调查工作调查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并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工作。

2、申报和调查核实阶段。镇组织辖区内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培训,培训率要达到100%。安监部门负责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申报,建立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档案,申报率要达到100%。调查小组上门现场核实,核实率要达到8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申报表统一交镇安监所,汇总后报市行政服务中心安监窗口受理审核,窗口在受理申报过程中,要填写《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回执》,一份存档、一份交申报单位。

镇每月收集、整理、汇总调查情况,认真填报《市职业病危害申报和调查月报表》,于次月5日前(遇节假日顺延)报市职防办。届时,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调查质量组织督察和抽样检查。

3、总结验收阶段。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申报和调查情况进行验收、总结,并将对完成调查工作任务比较好的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镇成立职业病危害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企业、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职业病危害调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将职业病危害状况调查工作作为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各有关企业要落实责任人员,保证职业病危害的调查摸底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